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师晋级论文范文

工程师晋级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师晋级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程师晋级论文

第1篇:工程师晋级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问题;措施

我国的古代建筑在世界一直占有很大的优势,然而,现代建筑水平却依旧存在很大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取得很大的进步,管理模式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但是建设工程管理依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必须有相关负责人员亟待解决,如果进行高效优质的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并降低建造成本,进而提升承建单位的经济效益。所以,本文以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找到建筑工程管理的改进措施。

1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全面的建筑工程管理系统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系统由于在发展中执行不到位,管理设施不够完善,系统设计不达标,没有客观的管理实际需求,从而使得管理系统出现漏洞,半途而废,不能实施下去。我国没有整套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很多都是东平西凑得到的建筑施工管理步骤和操作程序,也没有正规的监管软件,最终导致管理系统无法专业使用。

1.2建筑工程市场秩序不规范

我国建筑市场许多都是自主开发,许多建筑项目没有办理施工许可证,而且质量安全监督许可证没有得到国家的认可,当地方管理局进行巡查时许多管理人员选择逃避。管理人员为了加快建筑工程建设,任意缩减施工周期,使得施工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导致施工后期出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1.3不重视人才管理

在建筑工程管理行业中,由于操作程序非常繁杂,需要有大量技术人才才能担起重任,所以,在建筑单位一定保留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在建筑行业市场上发现高端专业人才十分欠缺。在我国,企业往往出于企业发展资本考虑,往往觉得使用一般人员足够开展建筑事业,因而放弃高成本的专业人才而使用低成本一般人员,从而对建筑工程的发展产生阴影。我国同世界相比,高科技管理人才相对匮乏,而且对于建筑师的认定跟不上国际发展的步伐,并且我国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所以对管理人员的发展不够重视。

2.工程管理的改进措施

2.1强化质量管理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一定要加强质量实施管理,施工前必须先勘察基地环境、工程质量标准和设计方案,施工人员必须认真审阅设计图纸和施工图纸,对施工材料必须把好质量关,确保材料的质量安全。当使用材料到达施工场地后,施工人员要对其认真采取保存措施,防止受到污染或破坏,进而增加支出成本。在场地中尽可能安装无死角监控,做好排查工作。

2.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

施工单位积极建立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并把此项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结合,在施工期间要对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进行考核和检验,管理阶层人员要把技术和安全落实到位,奖罚分明,管理人员不要以强硬态度与员工相对,积极听取员工的有效建议,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采用合理的方法降低作业成本,进而增强经济效益。对于国家法律法规,都是国家相关代表总结出来的,均具有强制性,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措施中,对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必须严格控制和掌握管理。

2.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对建筑工程管理措施一定要进行改进,员工要积极开动脑筋对技术进行创新,建筑行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也使得企业和技术的管理跟上时代的发展,在这一情况下,企业应当紧抓建筑的质量监督,稳住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建筑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要与时俱进,积极引入高质量的科学技术设备,在技术创新上高人一等,力争把技术实力转化为经济实力,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地位。在管理模式上,建筑企业也要积极创新,增强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使各项管理政策都能得到高效实施。

2.4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方案优化

施工开始前对员工做好安全培训,养成安全监管的意识。在建设中,要把安全监管规范体系利用岛到建设中的每个项目。员工要为自身安全着想,一定要把安全监管重视起来,认识到安全监管关系也会牵连到自身的利益。如果员工因为素质低而偷工减料,并且不遵守安全监管制度,若因此引起重大损失,监管人员必须给予一定的惩罚。完善安全监管制度的全面规划,建立起安全监管制度,在整个施工阶段,一定要做好“三控”措施,即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的管理控制,客观的了解安全监管体系,保证最终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结束语

建筑工程管理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安全、经济效益实施,同样也是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所以建筑工程管理必须受到监督人员的高度重视。所以,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必须以建筑工程管理作为引导,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工程管理工作,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建筑竞争实力,要不断加强技术知识的学习,培养高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韩卫星.试析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21).

[2] 屈文娟,陈宁.试述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和改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7).

[3] 张涛.论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广东科技,2014,(8)

第2篇:工程师晋级论文范文

近年来,由于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完善,招投标价格日趋合理,企业利润空间变窄,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加强内部管理,压缩可控成本,成为企业提升利润空间的有效手段。

一、当前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随着国家拉动经济增长所采取刺激措施加大,建筑施工企业又迎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但继续重复原有的成本管理举措势必会重从走老路,为帮助建筑施工企业走出成本管理的误区,现将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一)成本管理认识上的片面性

成本控制是一项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是技术与经济、人才与信息资源的结合。但目前不少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所需的大量信息流不能有效流转,导致技术与经济的脱节,整个成本管理缺乏系统观念。如技术人员提出的施工方案虽然能够完成设计要求,但从经济方面考量,却不是最优化的,大大缩小了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

(二)项目成本预测上的滞后性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在投标报价阶段完成前,先完成投标项目的成本测算。但许多建筑企业在投标阶段仍是按照政府规定的预算定额跳过项目成本预测,直接计算项目投标价格。对完成投标项目所需成本只是一种平均的、粗略的估计,若项目中标,再重新对这个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详细的测算或直接简单地按照中标价确定一个降低比率。

(三)考核机制不完善性

相当部分企业考核机制落后,成本目标管理不到位,责、权、利并不真正对称。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目标考核制度,但在项目实施过程或结束后,不依据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或进行了考核,但不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造成了大家都争着不计成本的干项目。

(四)成本控制水平低,控制效果差

第一,控制手段落后。

缺乏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进行成本分析,找出影响成本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第二,受控时间的不准确。项目成本控制范围只从项目开工到项目竣工,而工程项目成本的内涵不仅仅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还应包括项目的前期市场调查、项目信息的跟踪和投标的成本,以及质量保修成本等。

第三,受控部门范围的过于狭窄。成本控制的职责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和项目经理部,未能充分发挥其他相关部门在成本控制中应有的作用。

第四,成本控制动态管理差。成本控制没有跟上成本发生的时期,往往在成本发生以后才控制,不能对成本目标实施动态管理,不能充分发挥成本控制的作用,控制效果差。

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途径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是全过程的系统工程,不能将成本管理仅仅局限于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事实上,从项目的投标开始,一直到竣工保修,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我认为: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重点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

对于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主要是进行成本测算,以确定投标报价。成本测算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要根据施工现场踏勘,结合工程的特点,确定工艺流程、选用合适的施工技术措施、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措施、进行机具的配置、工种结构和人员的选配,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类税金、计算投标费用、预计保修服务费,从而测出工程的直接支出,并以此作为投标的最低底价。

(二)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管理

项目中标后,应及时组织人员对项目成本进行细化测算,以确定目标成本,作为施工过程控制的依据。测算每道工序(单元)应消耗的时间、投入的劳力、材料、机械等生产要素,进行成本倒逼。

(三)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

1.人工费控制

对作业层人工费的控制,应依据定额、施工组织设计和分解的目标责任成本,以班组为基本考核单位,推行工料单价承包并签订承包合同,明确班组的责、权、利。在项目经理部工程承包制中,应该做到:

第一,在施工开始前,不仅要排施工进度计划,也应该据施工进度计划排出每道工序农民工用工计划,根据用工计划时时签订专项任务劳动合同,并以此计算民工费。

第二,在工程开工后,要严格控制定员,劳动定额,出勤率,加班加点等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人员安排不合理,派工不恰当,时紧时松,窝工、停工等问题。

第三,在施工过程中,应增强民工负责人的责任意识。遇调配民工、追究责任等问题,直接与民工负责人交涉;也可在施工开始前与民工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及承包书等,明确责任。

2.材料费控制

材料费占项目成本的75%左右,因此对材料费用的控制更显得十分重要。材料费控制主要控制价格和数量两个方面。首先要通过货比三家降低材料价格,采购量较大的材料可以采取招标方式进行采购或尽量从厂家直接进货,减少中间环节;零星材料可实行代储代销,减少现场库存积存;班组领料和配比发料,严格控制材料浪费。

建议材料采购部门及现场相关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材料采购前的基础工作。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工长必须反复认真的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熟悉和分析,根据工程测定材料实际数量。材料采购部门应建立询价小组,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同时公开厂家的联系方式,以增大监督力度,提高透明度,保证做到“货比三家”优质低价购料。

第二,材料的使用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材料量的管理。

施工现场的各分项工程都要控制住材料的使用。物资消耗,特别是钢材、木材、砂石料严格按定额供应,实行限额领料。在材料领取、入库出库、投料、用料、补料、退料和废料回收等环节上尤其引起重视,严格管理。

3.机械费控制

施工机械费占施工总成本的20%左右,对于施工机械的使用和管理也是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在大部分企业实行的是机械调配权归职能部门所有,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如果实行项目部工程承包制则要求:

第一,确定机械手的岗位职责,每天记录自有机械及外租机械使用情况。机械手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维修、保养机械,也应该确实的溶人到工地中,了解工程进度。

第二,对于重要工序所使用的重要机械,机械手可以在施工工序开始前向项目部提出申请承包机械种类、数量及台班数,待工序完成后如台班数节约则所节约的台班数按台班费兑现。

4.非生产性行政费用控制

要精减管理机构;

压缩费生产性人员占总人数的比重。根据施工项目的大小,对现有管理机构进行资源整合,重新规划部门职能,提高职能部门办事效率。

(四)工程结算阶段的成本管理

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归档,及时办理竣工决算,以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同时应指定专人负责与业主方联系,积极组织合理合法的索赔,并力争尽快回笼资金,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益。

(五)建立系统的成本分析机制

项目核算人员应按月做好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核算月度实际成本,并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差异。并及时反馈到各个责任部门,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纠正偏差。

项目经理部还应做到施工前对项目成本要有预测和计划;

成本控制目标应层层分解,并与经济利益挂钩,以强化全员经济意识,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主要分析内容为:

现场已完工程量,监理已签字工程量;人工消耗及费用,未来一周的每日用工计划;材料消耗、运输费用,周转材料,修旧利废,材料节超情况及原因,未来一周材料需用种类及数量;机械费用发生额,维修折旧及租赁费用,未来一周机械需用种类及数量;对项目部费用控制提出整改措施,建立项目成本管理档案。

(六)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第3篇:工程师晋级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 ;管理模式 ;现场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China's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 in each stage, and then is focused on in the construction stage, how to do well the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to ensure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sit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现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具有不同的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普遍的缺点,有的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型、复杂、现代化信息集成的工程项目需要。现有的项目管理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分离的合同构成的交易关系。主要参与者是业主、咨询专家、设计师、监理、施工单位等。他们之间的工作流动和信息传递采用的是一种“抛过墙”。在决策决断常常只有业主和咨询专家的参与,不能对项目实施以及运营阶段进行系统考虑。在实施阶段,业主倾向于主观的选择某一种项目采购方式,如CM模式管理,而不是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进行系统地考虑。设计与施工相分离,即当设计全部或部分完成之后,再选择承包商按照设计进行施工。项目的设计由设计师全权负责,项目的施工由施工单位全权负责,业主除了进行支付以外常常只是负责所谓的监督审查,这些分段式的项目管理模式导致了项目的实施存在以下缺陷:

1传统模式中业主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招标阶段、施工阶段、交付运行阶段分别进行管理,不能充分考虑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各种需求和限制;缺少对项目真正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分析,工程项目的决策方案缺乏系统性,无法实现全生命周期目标;

2在大多数项目中,项目参与方相互独立,各自以自身利益为目标参与项目,参与方各自完成其专业工作,在项目进程中充满了各种冲突和争执,他们的管理活动之间缺乏集成整合、协同工作;

3传统模式没有也不可能以建设项目的运营目标来导向决策和实施,最终用户需求往往自决策阶段开始就很难得到准确的定义,无法实现运营目标的优化;

4传统管理模式中不同阶段用于业主方管理的信息支离破碎,形成许多信息孤岛或自动化孤岛,决策和实施阶段生成的许多对物业管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能在运营阶段被直接、准确地使用,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5适用于分阶段管理的信息系统为各自管理目标服务,建立在不同的项目语言和工作平台之上,难以实现灵活、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

6设计、招标和施工中产生的信息传递不畅,某一阶段产生的信息无法在下游得到正确使用和增值,同时出现了大量的重复信息工作;

二、从施工阶段现场管理出发,提高工程质量

1、建筑施工现场达标

建筑施工现场应当符合下列要求:安全、整洁、美观,在城市的施工工地,有围挡设施,围挡高度不得低于1.8米;道路平整、畅通、不积水、材料堆放整齐有序,泥浆不外流; 垃圾及时处理,不得就近乱堆乱倒;扰民的施工不得在夜间进行;因特殊情况确需夜间施工的,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施工,施工过程中应当尽量减小噪声;符合卫生标准;作业人员佩戴证明其身份的胸卡;作业人员临时宿舍牢固,宿舍内整洁通风,不得设通铺,不得乱拉乱接电线;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施工工地。施工企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不得在建筑施工现场熔融沥青或者焚烧油毡、油漆等易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气体的物质;不得从高处向下抛撒建筑垃圾;不得将有毒有害废弃物作土方回填。

2、追求高质量 , 严格按图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严把工程质量关,各方质量管理人员把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检查和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质量通病,控制返工率。甲方代表应随时抽查施工方是否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与监理单位一起,追究责任。及时检查是否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问题,质量不符合规定的,施工方应负责返工、修理。甲方应及时对隐蔽的工程进行检验。

3、确保工期,对施工单位奖惩分明

施工进度方面,甲方代表要注意查看施工单位是否按合同工期、按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来。对于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的,发现在合同约定的工期内确实完不成的,要适当延长工期或者督促施工单位加人加班。对施工质量好坏及工期提前或拖延情况实施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施工方的积极性,在使施工单位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感到“干好干坏不一样”,促使其达到工程管理的理想境界。

4、以科学管理促进协调

工程中各专业的交叉部位明显的问题要及时协调,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每一个管理环节,不走过场,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上、人事制度上、体系结构上建立更加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5、要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技术协调作用

甲方书面授权给监理单位进行监理,明确监理权力,监理在委托的范围内,有工程使用材料和施工质量的检验权、工程施工进度的检查监督权、结算工程款的复核确认权和否决权等。这就明确了在建设工程中,监理方是甲方重要的技术协调和行使权力代表。甲方代表要留意监理是否在甲方赋予的职权范围之内进行了实际工作。比如监理查验质量工作后,对所批准使用的建筑材料、设备、构件是否真正合格,甲方代表要实测一下,发现问题,甲方代表要责令监理方监督施工方更换建筑材料、设备、构件,或可依照《建筑法》有关条款追究其法律责任。

6、明确责任,综合管理

成本管理方面,现场管理人员应实行归口管理,管好项目控制投入,降低消耗,提高工效,根据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深入挖掘各分项工程中存在的降低成本利润点,降低成本。作为项目经理,要在充分分析施工合同和投标报价的基础上,建立项目部成本控制体系,确定成本控制目标,编制成本控制计划,形成成本控制全员、全过程参与的责、权、利相结合的局面。

7、动态控制,分析成本,控制成本

成本分析既要贯穿施工的全过程,服务于成本形成的过程。预算员根据本项目的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清单报价表,进行综合单价分析,制定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目的。在这过程中,分项管理,节约成本。主要控制好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间接费及其它费用。项目部定期定阶段进行成本分析,根据清单报价为综合单价法,对每道工序施工完后都要进行成本分析,明确赢利了多少,亏损了多少,找出亏损的原因,制订补救和改进措施,控制成本支出加强成本管理。

结语:施工现场是建筑企业的主战场,施工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企业经济目标向物质成果转化的场所。加强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越来越受到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和施工企业的重视。必须紧密围绕着建筑所包含的施工内容的多样性和繁复性进行管理,系统合理地控制施工中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第4篇:工程师晋级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多通道;人力资源开发;实践

近年来,S公司将构建员工多通道发展机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科学设计职业发展通道,稳步实施竞争性选拔上岗,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措施,为员工提供宽阔的成长舞台,保障了员工的健康成长,同时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一、构建员工多通道发展机制的背景

S公司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传统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上依然保有传统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深刻烙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传统观念影响深,思想不够解放

企业“官本位”的传统思想意识深深地影响着员工,多数职工仍然习惯热衷于走管理序列,一切待遇都和官职挂钩,以干部职务高低论“英雄”,大量支撑企业发展的专业技术、高技能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更新不及时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方面缺乏计划性、预见性和前瞻性,假想企业所需人力资源随时可以从人力资源市场获取,出现许多短期行为。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管理引导不够,没能引进运用现代化的员工测评工具,存在过分看重论文、职称、学历等因素。

(三)培训机制落后,培训效果差

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培训。培训内容局限于职业技能的掌握,培训方式是老人带新人、上级带下级,注重短期经济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体素质的提升。

(四)激励机制不足,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

主要考核手段是通过完成企业既定目标的原则下对工作的完成效率和成果的评估,主要激励手段以职务晋升、奖金、单项奖励等方式。难以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造成对员工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到位。

二、构建员工多通道发展机制的措施

(一)更新理念,提高对员工多通道发展机制的认识

强化“员工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人人皆可成才”理念,深刻认识和严格遵循员工成长规律,大力优化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的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对各类员工的吸引力。

(二)适应企业特点和改革发展需要,科学设置岗位序列

坚持“按需设岗、动态管理”的原则,层层分解企业战略目标,科学合理设置岗位职级,逐步搭建了纵向晋升、横向互通的人才发展多通道。

1.搭建管理、技术、技能三通道。参照同行业先进标准,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和技能岗位的职数及层级结构,专业技术序列设置了企业院士、首席专家、高级专家、专家等岗位,技能岗位序列设置了首席技师、金蓝领、技能大师、技师等岗位,划分为高中初3个层次9个岗级。

2.科学设定岗位比例。严格控制岗位特别是高级岗位的职数,使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工程技术、党群政工等岗位形成合理搭配,并向核心主体专业和科研设计、生产经营一线适当倾斜。比如专业技术序列岗位,高、中、初级按照1:4:6比例设计。

3.规范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名称、任职资格条件、晋级年限、职责范围、考核标准和薪酬待遇等内容。编写了煤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6大类岗位说明书,员工依据岗位说明书明白了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以后选择什么职业发展通道等。

4.各序列之间对应互通。设计各序列层级对应关系,建立了跨序列岗位交流和晋升制度,使各类人才在不同序列之间能够正常流动,形成纵向发展、横向贯通的人才发展多通道。

(三)针对岗位胜任要求,稳步实施竞争性选拔上岗

1.公开选拔,选出优秀管理人才。民主推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按照选拔条件,推荐出参加竞聘的人选。考试和考察相结合,按照笔试成绩占40%、面试成绩占40%、考察成绩占20%的办法,计算总成绩。

2.竞争上岗,竞出一流技术人才。按照报名、资格审查、竞聘、考察、聘用的步骤,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程序操作,确保公平公正。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推行名师带徒制度,实施专家传帮带培养,帮助青年人才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技能大赛,赛出高技能人才。每年举办一次技能大赛,以技术比武为练兵平台,发现选拔高技能人才。对获得前三名的选手授予“技术标兵”称号,破格晋升高级工或向上级部门申请破格晋升技师、高级技师。

(四)树立能力和业绩导向,加强管理培训和考核激励

1.职业规划引导。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班、研讨会,引导员工找准个人定位,明确发展目标。采用“留心+塑才”模式,为青年职工配备指导老师,采取培训、晋升、换岗、承担挑战性任务等措施,引导修正职业生涯路径。

2.分层分类培训。管理人才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和领导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科研攻关水平,技能人才培养应用创造能力和提高现场作业水平。

3.注重业绩考核。建立任期岗位目标考核制度,对专业技术人才重点考核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对技能人才重点考核现场作业能力和实际贡献,逐步建立起以岗位绩效为基础的考评体系。技术岗位人员聘期一般为2年,工程师每年至少完成一项、高级工程师每年至少完成两项创新课题。

4.给予关怀鼓励。深化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重点向优秀人才和业务骨干倾斜。每年召开科技大会,表彰优秀科研人才和创新成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实行重奖。实行技术技能津贴制度,每月分别给予100-600元的岗位津贴。

第5篇:工程师晋级论文范文

制度在制定与实施的可行性和效果之间总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制度改革也是与时俱进的。在新的问题出现的时候,当制度阻碍发展的时候,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笔者在对现有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有关材料的分析中,得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存在以下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价值的偏离

教师职称评定的价值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变味”了。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职称评定不光与其利益挂钩,更是教师在一所学校地位的体现。现实中,教师高级职称指标比较少,论资排辈熬年限、职称评定限指标、职评考核重材料造成了人们对职称评定激励作用的质疑。职称评定矛盾过于集中,部分教师一旦职称到手,再无进取心,工作也没有动力了。教师评定职称需要参加各种考试并交付相关的报名费,这个费用对教师来说是不小的开支。教师职称评定的过程是一体化的,并有严格的评定过程和监督措施,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为什么教师职称评定的价值会产生偏离?笔者认为,是教师之间的利益博弈所导致的。

(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机制的滞后性

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发出了质疑的声音:谁来评定?怎么评定?目前这些方面都比较含糊,导致职称评定过程的不公平现象屡屡发生。因此,应该有个比较正规的权威组织全面评定教师,包括静态的资料评审和动态的实地考察。评审方法要科学,建立教师评审电子档案,审核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公开,由政府授权的社会中介组织按评审的程序进行,实行公开评审,结果采取公告的形式。“在教师职称评定的时候,我们尽力避免一刀切,变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1]对参评教师的评议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三)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的片面性

我们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应该是全方位的扫描。教师职称评定应该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效果的综合评定。在正确处理论文和职称评定的关系基础上,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应该以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学生管理能力为主,许多音、体、美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往往得不到同等对待,职称评定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如“硬件(学历、教龄、工资、论文)考虑得多,考虑软件(工作表现、教学效果、工作实绩)少”[2]。学校应优先推荐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晋升职称,完善评定标准,把师德作为评聘教师职称的首要条件。同时,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的实绩和实践经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在评审中推行全员答辩、讲课说课、专家评议等多种评定方式,将面试答辩、讲课说课综合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因素。

二、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常常这样形容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社会赋予了教师群体崇高的精神符号特征,但却往往无法在社会地位与收入水平上给予教师更好的保障。我们要对这一关系到中小学教师切身利益以及教育未来发展的职称制度进行更多的思考。

(一)教师地位提高的社会学分析

《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称;职称系列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过去,中学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系列;现在,中学和小学统一为一个系列,打破了中小学教师之间的隔阂,拓展了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实现了中小学教师之间的流动。过去,中学教师职称和小学教师职称截然分开的时候,工资待遇也相应较低,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不高,小学教师评小学职称,晋升到相当于中学一级的小学高级后就基本到顶了,只能永远定格在中级职称;现在,小学教师也能评正高级职称,中小学教师也能评“教授”了,让很多中小学教师眼前一亮。这些政策的制定,让中小学教师都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教师的地位取决于多种因素,既有工资、待遇、福利、住房、晋级等经济性因素, 也有工作环境、社会声望、威信、荣誉、尊重等非经济因素。国外社会学家休森认为,人们评价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标准主要有三个:社会声望、财富和权威。中小学教师之所以格外关注教师职称评定,是因为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每年收入将会相应增加,教师在学校的声望也会相应提高,其多年来的付出也将得到精神价值的体现。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的社会贡献大、劳动强度大,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对中小学教师劳动价值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满意度。随着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专业权威得到了进一步肯定。因此,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

(二)教师权益保障的社会学分析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全面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按照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和一线实践经历的要求,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但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出现了不公平和不规范现象,损害了一部分教师的利益。

在社会学家布迪厄看来,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场域构成的,社会科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场域。[2]教师职称评定也是行动者进行“投资”、争夺“资本”,以实现其“利益”的竞争场域。在中小学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场域:一方面是很多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后期激励不足,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不再钻研业务,而是消极等待退休;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年教师为了晋升高一级职称而参加激烈的教师职称晋升的竞争,因为教师职称的评定不光是教师社会地位的体现,更是与教师的利益挂钩,所以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弄虚作假的现象,导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价值取向的偏离。谁来确保职称评定的公平?谁来保障教师的权益?教育主管部门要保证评定的公正与透明度,应依靠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评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让评定不与教师实际情况脱轨,突显评价的客观性。对评定结果有异议,教师应通过合法的申诉渠道去解决;对于违法的职称评定行为,应提讼。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总之,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的规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重视教师的师德、业绩和贡献,维护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公平性。它有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工程师晋级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建设

针对我省职教专业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以机电专业为参照,围绕专业负责人情况,专业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术结构等项目,对__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具有机电类专业的13个分院和14个办班点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一、目前专业师资队伍状况分析

(一)机电类专业负责人情况

表1 专业负责人情况统计表

地区 负责人总数 专业对口率 平均年龄 本科率 高级职称 行政

管理 专业年限 编写教材

副教授 高讲 百分比

苏南 19 100% 40 100% 8 6 73.7% 11 16.7 2.4 1.2

苏中 14 93% 39 100% 0 3 27.3% 8 12.2 2.2 0.8

苏北 7 100% 39 100% 4 1 71.4% 6 16.7 3.1 1.2

合计 40 98% 39.4 100% 12 10 59.5% 25 15.2 2.6 1.1

由表1可知,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对口率和本科率基本符合要求;负责人的平均年龄39.4岁,从事本专业的平均年限15.2。

(二)专职专业教师数量与学生比

表2 专业教师数量与学生比情况统计表

地区 学生数 教师数 师生比

苏南 8759 461 1:19

苏中 6352 201 1:31.6

苏北 12236 206 1:59.4

合计 27347 868 1:31.5

表中数据显示:苏南地区为1:19基本达到良好标准;苏北地区为1:59.4,专业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或招生数量明显过多),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专业教师年龄结构

表3 专业教师年龄结构情况统计表

地区 专业教

师人数 30岁

以下 比例 31-39岁 比例 40-50岁 比例 51岁

以上 比例

苏南 461 123 26.68% 214 46.42% 110 23.86% 34 7.38%

苏中 201 57 28.36% 97 48.26% 30 14.93% 17 8.46%

苏北 206 59 28.64% 82 39.81% 47 22.82% 18 8.74%

合计 868 239 27.53% 393 45.28% 187 21.54% 69 7.95%

表中数据显示:教师队伍年轻化的趋势明显,活力增加,但队伍的培养、提高的任务也很艰巨。

(四)专业教师学历结构

表4 专业教师最终学历结构情况统计表

地区 专业课教师 实训指导教师

教师

人数 大专 本科 研究生

及以上 教师人数 技校(中专) 大专 本科

苏南 461 8 429 24 170 21 67 82

苏中 201 2 191 8 54 16 19 19

苏北 206 7 184 15 45 15 15 15

合计 868 17 804 47 269 52 101 116

由表4可知,实训指导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为31%,实训指导教师的学历偏低的现象仍然严重。

(五)专业教师的职称结构

表5 专业教师职称结构情况统计表

地区 人数 教授 副教授 比例 高讲 比例 中级 比例 初级 比例

苏南 461 0 22 4.77% 105 22.78% 233 50.54% 101 21.91%

苏中 201 0 14 6.97% 16 7.96% 108 53.73% 63 31.34%

苏北 206 0 22 10.68% 25 12.14% 96 46.60% 63 30.58%

合计 868 0 58 6.86% 146 16.39% 437 50.19% 227 26.56%

由表5可知,专业教师高级职称的比例为23.5%,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专任教师结构合格的要求,但地区不平衡现象严重。

(六)专业教师的技术结构

表6 专业教师技术结构情况统计表

地区 教师

人数 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 高级技师 技师 高级工 中级工

苏南 461 8 23 14 49 140 174

苏中 201 4 4 2 34 84 57

苏北 206 4 4 0 48 58 36

合计 868 16 31 16 131 282 267

由表6可知,实现全面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比例略显不足,加强具有中级工技能职业资格的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七)专业教师近三年的教科研成绩

表7 专业教师20__年教科研情况统计表

地区 04年完成课题 04年出版教材(论著) 04年发表获奖论文

国家级 部(省)级 市级 国家规划 教育部规划 其他 核心刊物 省级刊物 市极以上获奖

苏南 3 5 7 1 9 11 63 118 15

苏中 0 3 1 0 0 6 18 17 8

苏北 1 2 3 0 0 2 5 37 12

合计 4 10 11 1 9 19 86 172 35

表8 专业教师20__年教科研情况统计表

地区 05年完成课题 05年出版教材(论著) 05年发表获奖论文

国家

级 部(省)级 市级 国家

规划 教育

部规划 其他 核心

刊物 省级

刊物 市极以

上获奖

苏南 4 10 13 5 11 17 77 175 24

苏中 0 0 1 0 4 1 10 25 21

苏北 0 4 4 0 4 2 6 48 13

合计 4 14 18 5 19 20 93 248 58 表9 专业教师20__年教科研情况统计表

地区 06年完成课题 06年出版教材(论著) 06年发表获奖论文

国家级 部(省)级 市级 国家

规划 教育部

规划 其他 核心

刊物 省级

刊物 市极以

上获奖

苏南 2 5 8 1 16 29 64 83 6

苏中 2 1 1 0 1 4 9 22 7

苏北 0 4 4 0 3 7 10 45 0

合计 4 10 13 1 20 40 83 150 13

表7~表9显示了机电类专业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情况,结果显示,专业教师教科研的能力逐年提高(20__年只有统计到7月份)。

(八)专业优质师资情况

表10 专业优质师资情况统计表

地区 双师型教师 市学科带头人以上 市骨干教师 市教学能手 市教坛新秀

人数 比例

苏南 323 70.07% 18 30 31 31

苏中 131 65.17% 7 17 1 4

苏北 73 35.44% 5 30 3 0

合计 527 60.71% 30 77 35 35

由表10可知,地区间的不平衡现象十分严重,优秀教师特别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以上的优秀教师存在数量不足。

二、目前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缺乏

1.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未根本改变。有些学校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两者比例为1:0.5左右,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1:1的要求相距尚远。由于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缺乏,使得在职的专业教师超负荷工作,只能穷于应付书本教学,无法更新知识和研究、讲授新技术,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学校因没有专业教师干脆不开专业课,使职教普教化。

2.随着教师数量的增多,高职称、高技能教师比例明显不足;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30岁以下青年教师比重偏高;同年龄层次教师中,成绩突出、具有一定声望的学科带头人偏少。

(二)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素质不够理想

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尚不够理想。以专任教师的学历为例,职业高中专任教师中学历不合格者占比例偏高。专业课教师来源紧缺,有些职业学校“饥不择食",采取若干应急措施,从而影响了教师队伍素质。

(三)目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倾向

优质师资“东南飞”。从地域看,苏北地区教师流失严重;从专业看,一些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热门专业(如数控、建筑、英语等)教师流失严重;从人员看,流失的教师以中青年骨干居多;从流向看,多是朝向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及经济效益更优的企事业单位。此外由于职业学校条件差,还存在隐性的流动危机,一部分教师虽然身在学校,但心里却想找一个更好的去处或把部分甚至主要精力放在校外的有偿社会兼职活动上。教学不安心,不用心,人心思变又青黄不接。

(四)实训课指导教师和实验员缺乏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实践性很强,有的学校没有专任实习课指导教师,出现“在黑板上种田、开机器"的现象。②[1]由于受人事制度和经费的限制,即使学校从企业和社会上录用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但学校无进人指标,只能按临时工待遇,虽长期工作,晋级、职称等难以解决。

(五)专业课教师的教研活动不够活跃

教研组作为教师集体从事教学研究活动的小组,经常开展各专业课的教研活动是专业课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方法之一。然而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由于职业中学各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极少,其教学往往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专业课教师未能及时交流信息。有的专业虽已成立中心教研组,但未能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有的是有名无实,形同虚设。有的偶尔活动一次,工作也未落到实处。

(六)职教师资培训机制不健全

教师进修提高的受制因素过多,不少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难以完成教师的进修提高任务。教师编制过紧,一线教师负担较重,不少教师想进修又难以脱身。

三、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现有教师在职培训

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的利用寒假、暑假,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可有效地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使用,积极推荐和放手让他们大胆参与校内外的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不断锻炼提高。

(二)广开校门向外界吸引人才

学生人数的巨增,使我们必须向外界招聘人才。我校近几年通过[2]优先招聘年有余力的原技校退休的专业教师;择优招用原企业退休或下岗的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工程师或技师;从高等院校吸收优秀的毕业生来校任教等方法,为我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充实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

(三)师资队伍建设要结合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

[3]学校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引进一定要立足实际,结合学校现有专业的设置情况。对于有发展后劲和潜力的优势专业,可以大胆引进;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一定要慎重引进,否则,一旦该专业生源紧缩,必然会导致该专业师资闲置。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兼职教师由于有专业实践技能的专长,有利于专业教师队伍“双师”结构的构建,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五)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意师德培训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时,必须加强师德培训,学校要把师德培训纳入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结合实际提出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防止在教师队伍中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

(六)加强岗位管理,完善人事及分配制度

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合理设岗,控制数量,改革以往教师岗位进人必进编的做法,确立新的用人机制。完善教师教学与科研业绩考核与奖励办法,改革分配制度,建立较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创设有利于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和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

(七)鼓励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炼就教师实践操作本领

为了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了解行业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鼓励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参与项目开发与建设,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等活动,要求进企业挂职锻炼的专业教师在实践期内必须接受所在企业考核,并以此作为学校奖惩依据。

(八)校本教研,引领

教师走进课程改革探究领域

教研活动是一门艺术,首先精心策划教研活动,使活动真正成为解决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主阵地,每次活动都能解决一、二个问题,使教研活动富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其次精心组织教研活动,按照学校制定的教研活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所有专兼职教师都必须参加教研活动,并严格考勤,以保证教研活动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活动。

(九)师徒结对,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第7篇:工程师晋级论文范文

关键词: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05-02

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基础建设,集中体现了高校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是推动高校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内涵基础。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中心,是高校办学的根本。目前,从各类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不难发现,由学科建设带动起来的教学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层次上,一提到学科建设,首先想到的是与研究生相关的教学及科学研究。然而,我国目前大学办学的最大规模仍然是本科教育,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施仍主要依赖大批本科创新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如何实施学科建设辐射本科生培养,特别是以学科建设促进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本科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更是各国教育培养的重点。哪个国家抢占了创新人才的高地,就会屹立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制高点。

社会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尽管目前各国对创新人才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创新人才通常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宽阔的学术视野,二是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培养这样的创新人才并不是孤立的某一阶段教育改革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整个教育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将创新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事业去做。在这一教育链条中,本科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塑造和培养尤为重要[1]。

第一,本科阶段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他们个性张扬、求知欲强、思维敏捷,在思想、情感、道德和知识结构诸方面日趋成熟,会形成比较系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为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做好了前期准备。

第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需要大学环境的熏陶。大学是高深知识的发源地,是鼓励探究真理的场所,这一组织特性决定了创新是大学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属性。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为创新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大环境,学科门类多、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为创新提供了宽阔的学科平台,大量的知识信息、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创新作为大学的精神品质和组织文化,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本科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位受教育者身上,逐渐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独立品格,使受教育者能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

二、学科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疏离的原因分析

学科作为一种学术研究领域,其自身的发展需要科学研究作为支撑。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学科建设往往过于关注科学研究或者与研究生培养相关的科学研究,而忽略了本科人才培养[2]。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策导向上“重科研、轻教学”。在各级考核指标体系中,科研是所有指标中最硬的,科研项目、研究论文、科研到款等业绩都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数字体现,并且无论是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决策,学科评估,还是高校对教师考评的达标、晋级等,都赋予了这些指标较多的权重。而本科教学则是这个指标体系中最软的,本科教学效果大多难以直接用数字来衡量。对高校和教师而言,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投入的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其产出难以与科学研究等硬指标绩效相提并论。

二是教育模式上“重传授,轻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本科教育模式定位于知识传授型,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达的知识。人才培养过程与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学科建设基本上没有联系。教学与研究的相对分离不仅使得创新人才培养失去一条有效的途径,同时也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相对分离。在这种背景下,就必须对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打破本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的隔离状态,真正把科学研究、研究性教学引入人才培养过程。

三是行政管理上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分而治之。高校的现行管理体制中大多由学科建设办公室主管学科建设,教务处主管本科教学事务及本科教学改革,由不同的副校长分管,自上而下形成了不同的组织体系和管理网络。管理上的藩篱导致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之间资源割据、信息互闭,并且实践中学科建设不断挤占本科教学资源,而学科建设的成果往往偏重于科学研究,难以直接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形成学科建设轰轰烈烈,教学改革冷冷清清的鲜明对比。

三、以学科建设优势提升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从学科建设的理论角度来看,学科建设促进本科人才培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3]。凝练的学科方向为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优秀的师资队伍能够及时将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带进课堂,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一流的学科基地为学生的研学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由此可见,学科建设的结果就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从实践意义上说,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各成系统,各有侧重,如何利用学科建设优势提升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要探寻二者的结合点。

1.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专业教育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专业建设包括专业设置、制订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等。这些内容看似不属于学科建设的范畴,但是充分利用学科建设的优势与特色,拓宽口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综观国内大学的品牌特色专业,一般都有实力雄厚的学科资源作为支撑,学科建设的水平越高,专业发展的后劲就越大。具体来说,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结合可以表现在,一是依托学科优势特色,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与改造。淡化本科专业,活化专业方向,改变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综合设计。使学生学好基础理论,了解学科发展,扩大知识面。二是结合某个学科领域建设的突出成果,如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学科等,在更高的起点上设置和改造本科专业,形成具有本校“个性”的特色专业。三是以学科建设成果促进课程改革。将科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引入课程,充实丰富原有的教学内容。根据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开设新课程,并编写成教材,优化课程体系,提升课程教学的前沿性。

2.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科学研究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科研能力是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提出的迫切要求。为了培养锻炼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必须将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有效结合。实现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有机结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遴选一批代表学科最新发展和学术动态前沿的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实验项目或毕业论文题目,通过科研实践,本科生可以初步掌握科研方法,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二是构建实验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平台,为高水平教学提供支撑。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组建分层次、分模块的实验教学平台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实训基地、学生课外创新基地和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等。有计划地加强教学科研的资源共享,提升教学硬件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三是以“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科技大赛等竞赛活动为契机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团队,通过科研训练强化他们的科研能力,以课外训练强化课内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邀请中外专家为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以科普性的语言传递学科前沿知识,让大学生了解科技最新发展和学术前沿动态,激发科研兴趣,启迪科研思维。五是开设与科研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如文献检索、科研基本技能训练、数据归纳和处理及科技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过程有所理解,了解科研的目的和意义。

3.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相结合。工程实践能力是国家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对创新人才提出的另一迫切要求。目前虽然高校拿出经费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专业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运用,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但本科生普遍存在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薄弱的问题并未得到多大的改善。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以校企产学研合作为抓手,将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相结合,建立学校、企业联合协同培养人才机制,实行校企双平台一体化培养是培养本科创新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成立由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符合本科生发展的分类人才培养方案,有所侧重地实施以就业为目的的“应用技术型”和以考研为目标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本科人才。二是将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设在企业,聘请企业工程师结合工程实际,包括厂房设计、生产工艺、工程论证、研发、检测等环节进行现场教授。三是以产学研课题作为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切入口,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工程方案的设计、开发和应用。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强化创新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莉.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之关键[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83-87.

第8篇:工程师晋级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施工;职业素质;人才标准;操作技能

1 前言

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 各类基本建设工程规模不断扩大迅速发展。一些建筑物结构形式的标新立异,多种建筑材料、施工机械设备、试验和检测手段的更新换代,使许多工程项目在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等方面突破了旧的传统模式与质量标准范围。施工组织管理要求更加科学合理严密紧凑。各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工程建设的技术含量在不断地提升与深化,给现埸施工技术人员为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操作与施工技术资料整理等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认真探讨施工技术人员应该备具的专业理论水平、实用性技术及操作技能、以及衡量施工技术人才的标准等问题。使广大施工技术人员[楚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明确努力的方向与奋斗的目标,快速地成为建筑行业的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施工技术队伍的特点及工作岗位情况

2.1工程技术队伍呈年轻化趋势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期实现工程监理制度以来,施工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施工技术队伍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近十几年来尤为明显,无论是公路、铁路、航运交通工程或市政建设工程施工队伍中,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己占绝大多数。从全局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体能精力、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在社会分工过程中相适应的结果。但是,从局部环境比如从某工程建设项目的范围来说,施工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比较单纯,缺乏多种因素的优缺点补,也应说是一种缺陷。

2.2工程技术人员施工现埸工作岗位安排情况

因为各地区各建筑行业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方式不同,各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不同,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安排也存在很大的随机性。现埸施工技术人员一般担┦匝椤⒉饬俊⒓屏俊⑼臣啤⒅始臁⒘旃ぁ⒄理内业资料、建筑材料供应、施工机械设备调配、安全生产管理等岗位工作。人们往往习惯于将所有的技术业务工作,粗略地划分为外业和内业两个部分。即施工现场的工作统称为外业,室内工作统称为内业。绝大多数技术业务岗位工作,既有外业也有内业,只是工作量的比重有所不同而己。

一般情况下,建设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分工比较明确,设置各部门科室,大多专人专职。有些建设规模较小的工程项目,工程技术人员寥寥无几,便往往成为“忙来用”或“一肩挑”, 需要承担好几项技术业务工作。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形势下,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往往是根据公司经营状况、所承建工程项目工作量、施工现场的管理机构设置、岗位工作需要以及个人的业务专长等因素决定的,其中存在着很多的变数与偶然性。在施工单位,很少有人能够长期地干某一项专业工作。因此,施工技术人员应努力做到“一专多能”, 以提高工作岗位变换的适应能力。

3施工技术人才的标准问题

人们历来把是否持有技术职称证和执业资格证书,作为评价工程技术人才的标准。笔者以为,这些可以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但不应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因为持证者与实际水平名不副实,己经成为群众公认的一种社会现象。

3.1技术职称证方面存在的问题

3.1.1部分评审条件弄虚作假。工程技术职称晋级评审,包括学历、工作年限、工作经历及业绩等基本条件。同时还要考核比如电脑操作、外语、专业理论等实际水平。有些人具备基本的参评条件,但有其中一部分条件达不到职称晋级标准,弄虚作假。

3.1.2主要评审条件弄虚作假。比如,有些人虽多年参加施工,但]有专业学历;或持有未经严格培训与考核的学历证,却从未参与或很少参与工程技术业务工作。其参评资料大都是凭空I造的。

3.1.3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得技术职称。据悉,某地区买卖文凭、花钱雇人代考蔚然成风。甚至有人花钱直接从发证机关买到技术职称证。

3.1.4使用伪造证件。因为几年前不能上网核实技术职称证,有些人的技术职称证纯粹是伪造的。

3.2执业资格证方面存在的问题

3.2.1书面考试形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问题。近年来的各种执业资格证,是通过书面考试颁发的。如工程系列执业资格考试,其目的是检测考生对专业技术知识和具体业务工作的掌握了解与操作熟练程度。那么,是否能够达到测试的目的,关键在于具体运作。象有一些]有参加、或很少参与工程技术业务工作的人,也能顺利通过执业资格考试,说明考试形式方面存在某些弊端。如,2003年内蒙古地区组织了一次造价师考试,某市交通系统新提拔的技术骨干及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精英人物”参加应考。最终结果出人意料,只有一位女性考试合格。而她从专业学校毕业以来,几乎一直搞行政工作,时任团委副书记。

3.2.2考试管理的严肃性问题。其严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试题保密问题;二是考场纪律问题;三是试卷审核的公正性问题。因为我国考试区域广、考点考场多、应试者成千上万。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任何环节或任何细节方面的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对每个考生的准确评价。

3.2.3试题内容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a. 比如: 类似土木工程试验中的含水量计算。一般含水量是在进行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综合稳定土混合料配合比试验、沥i混凝土矿质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确定筑路材料“含石量―干密度工作曲线”试验等标准试验过程中的一个操作步骤,一个计算环节。只有在进行混合料拌合之前,为了确保生产配合比达到设计要求,对现场的地产材料如土、砂、石类材料进行含水量检测,才能算作是一个独立的试验项目。即使考生会熟练地进行含水量计算,也未必知道含水量试验操作规程,更不能反映考生是否懂得上述比较复杂的标准试验方法。据笔者所知,很多通过工程系列执业资格考试者,尚不知上述标准试验为何物。再如: 类似工程计量方面的材料单价计算。这是有关部门统一规定的相对固定的材料单价计算方法。但是,计算方法是“死” 的,跋罘延眉扑愕哪谌萑词恰盎睢钡摹H绮牧虾铣煞延弥械牟牧铣龀Ъ邸⒃耸浞选包装费、装费、购保管保养费、供销部门手续费等,是根据不同地区部门和不同时期内相关规定的取费标准来计算的。而且,材料单价计算只是在编制工程概(预)算过程中的一个操作步骤,一个计算环节。即使考生熟悉材料单价计算公式,也未必会算得出某种材料单价,更不能反映考生是否懂得工程费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b.试题]有突出实用技术技能。比如识图问题,这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如果仅仅懂得三视图原理,而]有实物参照,是很难想象结构物形状的。再比如,测量技术人员不但要能够熟练地使用测量仪器, 还应清楚工程结构物(层) 在不用施工阶段测量工作的内容、施工放样方法、测点位置的计算及测量成果记录等。如果]有亲历亲为,这些工作是很难进行具体描述的。倘若多一些类似专业技能方面的试题,或许可以杜绝一些“纸上谈兵” 的考生。

3.2.4.有实践经验者]有考试优势。自从实行岗位资格考试制度以来,社会上己经流行各种版本的应试参考书。在很多工作单位,往往是“能者多劳”。 有些技术业务水平较高而且积极肯干的人,工作压力也比较大。而应付书面考试 ,死记硬背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相比而言,表现平平的机关闲职人员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把握考试机会。

3.2.5 综上所述,考试内容偏重于一些类似数学计算式与一些理论方面零碎的概念。因为社会上有大量的有关应考方面的参考书,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只是检测到考生的大脑反映速度与记忆力,而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考生所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4 施工第一线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4.1 需要专业知识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完成一个工程建设项目,有多项具体的技术业务工作。熟悉每一项技术业务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实践的机会。因此,很少有人能够成为复合型人才。但是,如果一个工程项目尤其是建设规模较大的施工技术团队中,如果]有出类拔萃的复合型人才,往往意味着缺乏技术核心或权威。这样的施工技术队伍,很难获得业主(项目法人)和监理单位的信胱鹬兀很多工作会处于被动状态。

4.2需要精通某项专业技术的人才

4.2.1 从专业基础知识来说,比如熟悉施工图的问题。严格地说,每个施工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应该能够看懂并熟悉施工图纸,否则便不能独立地顺利地开展工作。包括负责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也应做到这一点,否则便不清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范围、内容和方法。更不可能亲自负责制订安全生产方案、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安全~故应急预案、高危作业安全交底等资料。目前,工程技术人员中能看懂施工图纸的人不多。主要原因是有些人参加的施工项目较少,有些人还不太重视这个问题。

4.2.2从专业系统知识来说,比如负责现场领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做到:了解总体工程项目设计意图;熟悉各分项工程的结构形式与工程量;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熟悉分项工程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熟悉分项工程监理程序和监理内容;[楚主要建筑材料的工程特性和技术特性;懂得施工机械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要求;熟悉各分项工程质量检测项目、频率、检测方法与工程质量标准;能熟练准确地填写各类施工记录等。目前很多领工员,恐怕连需要了解掌握哪些专业技术知识都不大清楚。

4.2.3从专业知识的深度来说,工程技术人员对本职工作不但应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例如,一般土建工程试验员都会通过液塑限联合测定仪和计算公式,得到试验结果。但恐怕很少有人清楚,土在液限含水量和塑限含水量时的具体形态。他们所知道的,只是塑性指数这个抽象的概念。

4.3 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的人才

因为工程建筑专业理论内非常丰富。在此,联系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某些薄弱环节,举例说明这个问题:

4.3.1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与所承担的工程建设项目相应的专业理论水平,熟悉相关的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例如在开工前准备阶段,应发现工程设计方面b显存在的错误或不妥之处,提出纠正或改善意见。而目前的普遍现象是,在组织图纸会审时,往往只能提出一些在恢复测量过程中发现的细枝末节方面的问题。而在施工阶段,工程设计变更报告则接连不断。这不仅是技术准备工作不充分的问题,与综合技术业务能力也有关系。

4.3.2施工技术人员应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应具有对某些应用工程力学问题进行计算的能力。比如,道路施工各结构层的允许弯沉值计算、预应力构件施工预拱度计算及钢绞线张拉伸长量计算、空间结构物现浇混凝土施工的支撑结构与模板的强度与稳定性计算、大面积构造物采用泵送混凝土浇筑施工对模板的侧压力计算、灌注桩浇筑混凝土初灌量计算、机械吊装结构物的安全性计算等。如今,在施工单位制定的施工方案中,普遍缺少这方面的内容,缺乏技术含量。

4.4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实用技术人才

工程施工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实用性技术和技能。比如常见的测量、试验、钢筋加工、支立模板、支架搭设、砖石砌筑、混凝土构件预制安装、水泥混合料拌合运输浇注振捣、稳定土混合料和沥青混合料拌合运输滩铺碾压、不同类型的桩基础施工等等。施工过程中每一项具体工作、完成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工程技术人员虽然有些~不一定需要亲历亲为,但应储备一定的应用性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大到熟悉施工规范,小到琢磨操作细节,都值得狠下功夫。例如,钢筋混凝土构造物外观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这样的问题是很难避免的。一般采取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拆除返工,另一种办法是修补缺陷。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缺陷修补不成功,才拆除返工的。其实,有些混凝土外观处理并不复杂,主要在于胶浆配制和修复方法。象市政建设行业的施工人员,便比较精于此道。虽然人工操作过程麻烦一些,但毕竟比返工处理减少许多经济损失。仅此一点,便可说明施工实践经验与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5.年轻工程技术人员的“天然”优势

5.1由于年轻人眼明手快,思维清晰,记忆力比较好,能够很快熟悉电恼操作。这为年轻工程技术人员随机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随着现代化办公设施的普及,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他们能够充分发]这一专长,较快地适应多种岗位的技术业务工作。例如施工图纸制作,过去一般要经过绘图、描图、晒图三个操作步骤。这是老一辈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技术技能。但是,有些人因为书写能力比较差,可能一辈子都不能独力完成这项工作。 如今,很多年轻工程技术人员因为熟悉电恼操作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电脑制图。再比如,过去使用的有些测量仪器、试验设备大多是手工操作,不但劳动度大,操作过程也比较复杂。如今,改作电动或电恼操作,年轻工程技术人员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能够很快地介入这些工作,而且专业水平提高很快。

5.2年轻工程技术人员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任何工程建设项目,外业始终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这就意味着,大部分施工技术人员必须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公路交通工程大多是野外作业,翻山越岭几公里,顶风冒雪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再如大面积钢筋混凝土浇筑、沥青混合料面层摊铺、灌注桩施工连续作业等,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在施工现埸加班加点地检查指导工作。]有健康的身体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难以胜任的。

6施工技术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客观地分析与理智地对待这个问题,对今后开展本职工作及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是有益的。

6.1很多技术人员对电脑过分依赖,而不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消化与积累过程。以某故~为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新疆某公路段有一个青年技术员,四川老家有人给他介绍对象,寄了一张姑娘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姑娘站在大桥栏杆旁拍摄的。当时,一般公路桥涵施工套用标准图。他通过该桥周围环境、结构类型、栏杆形式,很快准确地测算出女方的身高。说明他己经非常熟悉和了解各种桥涵标准图的设计规律和特点。目前的年轻技术员大多满足于照图施工,很少有人肯下这番钻研的功夫。

6.2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很多技术人员满足于应付日常~务,完成的工作质量不高。比如,有些工程建设项目的内业资料,大多是粗制滥糙。象分项工程施工方案、重要工程项目施工技术交底等,一眼就能看出是从网上下d的资料,而且在内容上未经过认真的增删加工。有些手写的施工记录、检测记录资料更是杂乱无章,漏洞百出。

6.3缺乏施工现埸管理能力。很多工程技术人员对于各工程项目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及工程质量控制标准等缺乏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平时不重视对实用性技术、技能的学习,不注重施工实践经验积累。因而在现埸管理过程中,缺乏检查监督指导施工的能力,显得无足轻重。

6.4通过执业资格考试这种形式,对于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鞭策作用。但是,在通过执业资格考试之后,还应该认真地将专业知识继续充实完善系统化,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结 语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和技术业务工作的经历,比较客观地叙述了很多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施工技术队伍在近年来的综合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施工技术人才标准。并对施工技术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水平、实用技术与操作技能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参考性意见。希望能对广大年轻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第9篇:工程师晋级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育;语文课改;教师;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尚的灵魂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而要真正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校长的办学思想、人文情怀和价值取向起着决定性作用。校长有什么样的思想,学校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学校有什么样的文化,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作为一名小学校长,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孩子品格的塑造者,承担着孩子成长的奠基工程。所以,我们必须思考这些问题:什么样的教育者才能真正担当起教育的重任?我们究竟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该怎样去培养人?如何能突破应试教育的瓶颈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怎样才能以人为本,回归教育的本质,澄清教育的本来面目,真正把师生培养成有高尚情操、健全的人格和有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近年我校在语文教学改革、发展教师、学习型组织构建和师生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

1.“故事荟”引领语文教学改革,真正实现语文教育功能的突破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功能;过多的是“灌输”,而忽视了“人”这个主体,在相当大程度上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意义。其结果就是培养出的人消极、被动,缺乏创造力和人文情怀。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提出:以“故事荟”为载体,引领语文教学改革,以图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途径、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实现教育蜕变。使学生在主体活动中亲历,在积极参与中感受,在快乐合作中分享。最终实现语文的四个目的:语文知识、写作技能、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具体做法是:“集”,学生每周依据语文教材单元要求,搜集相关故事材料,包括名人、历史、自然、科学、动物、家庭、同学之间的故事等。故事要求积极向上,有教育意义。目的在于通过搜集材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讲”,我们每周有两节口语交际课,课堂上由老师组织,学生主持,人人参与,可介绍,可复述,可合作表演,可分组辩论。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表演能力。“评”,要求其它同学要对发言的学生作出评价,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辨别能力。“写”,每周开设有两节写作课,我们活用语文教材,依据教材特点进行补续空白、扩写、缩写、改写;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写作比赛,挖掘生活语文,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编”,我们对现有教材进行了开发,鼓励学生把一些故事性强,有教育意义的课,如《空城计》、《小燕子妈妈笑了》等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组织和表达能力,又丰富了学生情感。“画”,办手抄报是我们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活动,我们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给教材配图,通过图文形式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结合重大节日进行手抄报创编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故事荟”课程的开设,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学生在主动“集、讲、评、写、编、画”过程中,轻松自如地学会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丰富了情感,提升了素养,和谐了人格,获得了快乐。

2.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专业权威对行政权威的有效制衡,促进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目前学校的管理模式是借鉴上个世纪西方的企业管理模式设置的。学校的管理由校长、副校长、主任、班主任和教师组成金字塔形式的管理结构。课程结构模式化,教师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授课,按照既定的模式上课。这种管理模式的直接危害是:泯灭了教师的创造性,使教师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而学生也像工业产品那样批量生产,规格样式相同,个性被消磨了,创造力被扼杀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构建学习组织,突出专业权威”的管理思想。谁有前瞻性思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谁能引领教学改革,谁就是“领导”,他在学校就有话语权,从而有效地突破行政领导统治专业教育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工作的热情,激活了教师的创造力,使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价值和自信,获得了心灵上的愉悦。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两项工作。①开展读书活动。为了激发教师的读书学习热情,我们提出了“创建书香校园,培养绅士淑女”的工作思路。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读书活动俱乐部,校长担任俱乐部主任,负责读书活动。校长读书带动教师读书,教师读书带动学生读书,学生读书带动家长读书,最终实现学校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开设了读书论坛,两周一次。论坛上,教师就所读的书籍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分享别人的思想,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升华,以获得共同的进步和发展。②实行名师导师制,树立专业权威。在课程改革方面,以校内优秀教师为轴心,以公开课、反思、论文为辐射点,构建专业氛围。我们在各科都选出本校的名师,负责其它教师的学习,引领他们专业成长。导师每周上一节公开课,其它教师全部参加听课,然后评课,最后摹课。除了在专业成长方面为名师搭建更多的成长和展示的平台外,我们尽力为优秀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福利待遇从优,晋级优先。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热情,解放了教师的思想,对推动教育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发展教师,关注教师精神生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师的专业水平、思想认识、综合素质、道德水准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校长的任务之一就是引领、激励和培养教师成长。在目前的学校管理中,大多数学校只看中的是教师的“工具性”,却忽视了教师“人”这个主体。

我们许多校长在对教师进行着“软伤害”,如强迫教师加班加点进修学习、工作等,这既不符合人本,又没有效率。我们学校在内因方面下功夫,通过激励教师的成长内需,实现“要他学”向“他要学”转变,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职业倦怠,使教师在尊重中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和快乐。所以我始终坚持做好几个角色。

3.1学习者。教育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站在教育的前沿,引领时代潮流。而要实现这一职责,校长就必须是一个智者,必须汲取先人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与时俱进,做教师的示范者。以自身的学习带动教师的学习,以自身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我本人十分注重学习,通过不同途径来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做教师的榜样和示范。

3.2引领者。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校长不但是学校的管理者,更是教师思想和专业的引领者。为了规范师生的言行,我首先规范自己的言行;每周例会,我们不再过多地絮叨琐碎的事务,而是把它搞成讲座、论坛;我们还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给教师创造外出的学习机会,开阔教师的视野,请专家学者到校讲座,丰富教师思想。

3.3服务者。获得尊重是人最本质的也是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在平淡的生活中,我们十分注重对教师的感情投入。我们专门建立教师生日档案,该那一位教师生日了,我们会以各种方式表示祝福;教师生病了,我们会尽量给他们安排休息,帮助他们看病;家里有婚丧嫁娶,学校一律参与,妥善安排;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这些关怀和活动温暖了教师的心,调动了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有效地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欲望。

3.4成就者。让教师看到希望。我们学校一向坚持这样一个宗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修桥铺路,为教师的事业发展搭建舞台。通过办论坛、讲座等形式给教师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上公开课选出本校的名师,推荐参加市级、省级名师评选;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师博客,传播自己的教育思想等。这些方法使教师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3.5发现者。把教师的特长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力中心,让教师教自己喜欢的科目既符合科学性,又遵从人本,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本校的人力资源。所以我们改变以往教师包班的做法,而是让教师包学科,让他们选择自己擅长的学科去教。用和谐教育培养出和谐人格,创建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量才使用实际上就是对教师的尊重,只有在他们感觉到受尊重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工作。在课外活动中,我们同样发挥教师的特长对学生进行辅导。喜欢美术的教师辅导美术;擅长音乐的教师辅导音乐,等等。尽管这些额外工作没有报酬,但我们的教师却十分认真卖力,因为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了价值和自信。

通过挖掘教师的内在潜力,调动他们的内驱力,我们很好地激活了教师的思维,唤醒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了他们对教育的责任感,形成一支奋发向上的教师团队。

4.多元化评价,促进师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

为了有效突破应试教育的瓶颈,全面提升师生综合素质,促进师生健康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建立了师生多元化评价体系。

4.1评价教师。

4.1.1评价内容及标准。①工作态度(爱岗敬业、宽容忍耐);②教学理念(整体把握、领会深邃);③管理组织水平(有条不紊、有声有色);④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和谐合作、躬身自省、注重自身专业发展,教学基本功过硬);⑤教学特色与业绩(教学风格独特有效、学生素质提高)

4.1.2评价方式。①师生评;②师评;③领导评价。

4.1.3评价途径。①鼓励教师自主提交自评资料; ②采取问卷调查进行师师互评;③领导评价旨在促进发展,要客观公正。

4.1.4评价结果:与年度考核挂钩,实行奖惩。 提高教师素养,促进专业化成长。

4.2评价学生。

4.2.1评价内容及标准。①养成教育(文明礼仪、知书达理);②学习态度(积极端正、兴趣浓厚);③合作探究、创新能力(乐于合作、善于钻研、勇于创新)。

4.2.2评价方式。①生自评;②生生互评;③师评;④家长评。

4.2.3评价途径。①鼓励学生平时充实自己的成长记录袋;②利用班队会开展生生互评,寻找对方闪光之处;③教师评价应多元化,多样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发展性变化;④邀请家长参加学生的学期评价,并结合家庭表现发表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