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典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引导学生学古诗、读古诗、背古诗,正是为了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正是这一原因促使我校选择了“经典诵读”这一校本课程。
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是《经典润泽童年》,它是在德州市教研室提出的240首必背诗词的基础上,组织老师又精心挑选了120首。全书共12册,每学期一册。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一二年级每学期20首,三四年级每学期30首,五六年级每学期40首。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诗词积累量达到了360首。
二、 学习主题
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诗人及著名的诗句。
2.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所学古诗词并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深意。 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3.通过古诗词的阅读和欣赏,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活动安排
1.诵读时间
(1)每日一读,每天上午和下午语文课前五分钟,进行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
(2)每周一课,每周安排在周一下午,进行集体诵读,老师给学生下载音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正音断句,务求语音正确流利,达到熟读成诵的水平。
(3)利用每天上午大课间的时间,师生随音乐节奏共同吟诵古诗词,做古诗韵律操,在背诵的同时达到肢体运动的效果。
2.在诵读诗文的进程中,学校将举行古诗文诵读阶段性活动。
本学期具体安排如下:
年级时间活动内容活动策划
一—六年级第四周诗配画展示纪莹莹
三—六年级第八周诗词中的节日手抄报比赛张维
四—六年级第十二周古诗韵律操展演李建敏
一—六年级第十七周诗词诵读比赛各班主任
四、教学进度
每一学期开始,各年级根据教材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四年级上册共30首,每周计划学习两首,十一周是《诗词中的春天》,对学过的诗词进行梳理总结。第十七周学校举行诵读比赛,第十八周老师对本班级在这一学期校本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
周次
(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第一周杂诗十二首(之一)与诸子登岘山反复诵读、配乐吟唱
第二周过故人庄送元二使安西反复诵读、品读解意
第三周古朗月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品读解意、感悟升华
第四周关山月 赠花卿品读解意、感悟升华
第五周月夜忆舍弟 黄鹤楼背诵积累、深化感受
第六周滁州西涧 登科后配乐吟唱、积淀语言
第七周钱塘湖春行鸟配乐吟唱、积淀语言
第八周泊秦淮过华清宫品读解意、感悟升华
第九周夜雨寄北 送春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第十周题西林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配乐吟唱、积淀语言
第十一周诗词中的春天反复诵读、品读解意
第十二周游山西村 示儿品读解意、感悟升华
第十三周梅花绝词(其一) 观书有感品读解意、感悟升华
第十四周雪梅(其一) 江上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第十五周初秋行圃花影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第十六周戏答元珍海棠联系实际、积淀语言
第十七周诵读比赛诵读比赛
第十八周总结汇报总结汇报
五、教学内容
一二年级:每学期20首。三四年级:每学期30首。五六年级:每学期40首 。
在进一步做好古诗词诵读任务的同时,我们还会补充相应的其它任务,以扩大经典诵读的影响和成效。
六、实施要求
学校在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把经典文学诵读的教学向课外延伸,为在这方面有爱好和能力的同学创造更好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1.开设古诗诵读课,纳入校本课程表。
2.学科整合。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开展古诗校本课程教学和学生诵读兴趣的培养:语文老师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音乐老师选择其中古诗词配曲教学生演唱,美术教师选其中的古诗词进行诗配画,让学科之间因古诗词而融合,让经典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3.围绕古诗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七、评价活动
1.每个学生一本《笔尖上的诗词》随时填写自己的背诵记录和感悟,学期末每班选五本进行评比。
2.把诗词诵读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传统节日到来时,我们都会让学生吟诵诗词中的节日,并画成手抄报进行展示。同时举行演讲比赛,唱古诗,我为古诗来配画,根据图画猜古诗,飞花令比赛等等。
3.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班级诗词诵读比赛,对各班在背诵古诗词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和质量;对班级、教师,也要进行表彰。
4.节目展演,每班编排一个古诗词有关的节目,期末进行展演。
八、成果
从学校开展经典诗词诵读活动以来,我们自编校本教材,举办各种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1.校报《花雨》在今年的六月份创刊了,名字的含义是教育如花,诗词如雨。主要介绍学校诗词诵读的情况,推荐学生积累背诵诗词名句。
2.学校每学期结合传统节日举行教师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上学期是“寄情端午 诵读华章”诗文诵读大赛。本学期是“同心邀明月”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
3.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把举行的活动,反思记录下来,发表在《宁津县教学研究通讯》上。
4.我在17年3月份作为主讲嘉宾在宁津县阶梯成长交流群进行交流讲座。向全县老师介绍我校在诗词诵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全县老师的一致好评,并在全县进行推广。
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4、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5、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6、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7、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8、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9、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一、自主阅读率先垂范。激励学生厚积薄发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是学生最亲近、崇敬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样。要想让学生热爱学习古诗词,营造古韵飘香的文化氛围,教师首先要投身浩如烟海的诗词殿堂,加强对中华经典诗词的学习,从中汲取营养,用这些丰满心灵的诗词,丰富内心的感受,拓展精神的空间,提升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会像一丝丝春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在学生心灵产生深刻且久远的影响。试想,一个在课堂上吟诗诵词,引经据典,让学生感受语言魅力的教师,怎会不激起学生的钦佩之情、在心底涌起强烈的求索欲望?“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诗意满满的教师,才能成为莘莘学子们心目中一道不可错过的风景。
二、诗词名句分类积累,帮助学生积水成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这就为学生大量阅读明确了方向。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文都是语言运用的光辉典范,又包蕴着丰富的人文精华,让学生大量诵读一些名篇佳作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晨诵、暮省”的学习方式,用一首诗开启新的一天。学生从升入初中开始,我就持之以恒地进行古诗词积累训练,“每日一诗”是每天必备的任务。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结合生活学习唐诗宋词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将诗词名句进行分类,先引领学生诵读经典名句,再到全篇诗词。比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描写四季景色的诗词比比皆是,结合时令节气及自然现象,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领悟。春天来了,我引导学生探寻春的踪迹,品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天到了,我引导学生追寻夏的脚步,感受“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由这样经典的诗句,引入到整首诗词的学习,由易到难,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立足教材拓展阅读。积淀学生文化底蕴
人教版初中Z文教材,每册都有两课精讲古诗文及课后积累共二十首诗词。在对这些古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联系比较,提高鉴赏能力,并引导学生寻找相同主题的诗词进行积累。如:学习了马致远的《秋思》后,请同学们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并比较分析了张籍的《秋思》和宋之问的《渡汉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它们的差异,更好地理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课文虽然没有引用唐诗宋词,但若在教学中加以适当引导,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如我在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时,用幻灯片播放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西湖美景的诗句,导入新课。根据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等句子,引导学生积累有关描写“雪”的古诗词。学生借用“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对张岱所描写的意境做了更准确的阐释。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等献身精神的古诗词,并一起背诵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学生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激起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运用视频进入诗境。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诗词的灵魂是意境,而这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蕴,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人景,达到声情并茂、视听交融的效果,而且教学过程直观生动、感染力强,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曹操的《观沧海》写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但实际上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的。作者通过描绘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以沧海自比,借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此诗,在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观沧海》朗读视频。视频一播出,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曹操登山临海,极目远眺,脚下波涛汹涌,气势磅礴。透过画面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征服欲望和面对困难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学生非常轻松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领悟了诗词的精神美。
五、关注诗词文艺节目。掀起学生学诗热潮
选择好的电视节目,既能放松身心,又能陶冶心灵。我向学生推荐了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以及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些节目以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集娱乐性、知识性为一体,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诗词的韵律之美、哲理之美。同学们非常喜爱,并主动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中,掀起了学诗的热潮。
关键词:环境;魅力;诵读;人文素养;竞赛;亲子共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诗词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我们将“古诗词诵读”引入学校,引入课堂,是因为我国的经典诗词博大精深,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创设诗词环境,感受人文魅力
美感总是与美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愉悦的情绪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必须优化诗教活动的整体环境,使教师乐于接受,使学生乐于诵读。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师生共同创设良好的古诗导读环境,再借助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融入诗歌的美丽意境,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感受美的情趣,产生美的情感,接受美的熏陶,品味诗词魅力。因此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古诗文名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名言警句。学生一走进教室,抬头便见诗,置身于浓浓的古诗气氛中,从中感受特有的人文魅力。
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魅力,熏陶和感染着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组织各种竞赛,体察人文精神
教师每学期都应组织五次以上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无穷魅力;每月组织一次古诗词书画作品展,让学生将诗词和书法、绘画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组织诗配画活动,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精选和分类,配上相应的图画,或制成手工作品,让浓浓的诗情变成生动鲜明的图画;组织古诗词知识比赛,内容涉及作者、代表作、作品背景、作品风格、诗歌流派、艺术手段等;组织学生将古诗中优秀的篇目在欣赏的形式上加以创新,配上音乐、画面、情境、舞蹈,在班内表演、演唱、朗诵,如学生自编的《赠汪伦》《春江花月夜》以及《月夜》等。通过活动,学生领略了古诗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寓教于乐。
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竞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诗词的熏陶,在诗海中体察浓浓的人文精神。
三、引导诗歌诵读,提高人文素养
古典诗词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瑰丽的人文底蕴,是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我们通过指导学生诵读,让高尚的情操、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熏陶感染每一个学生。比如,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让学生体验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与恬淡;在岑参的边塞诗中,让学生感受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雄奇与壮丽;在李白的送别诗中,让学生感受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诚与友爱;在坡的豪放词中,让学生感受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洒脱与超然;在柳永的婉约词中,让学生品味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悲凉与伤感;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让学生感受到忧国忧民的博襟和变革社会的崇高理想;在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家国情怀和身为阶下囚的悲哀;在于谦的《石灰吟》中,让学生体察到做人要正直、坚强和清白……
开展经典古诗诵读,用最有道德文化价值的古诗词来开启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从而达到以诗促雅,以文育人的目的。
总之,积极开展“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优秀文化”校本课程活动,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与修养,又丰富了学生的思想与知识,这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词诵读 拓展
中华古诗文经典包容之广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 学校的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使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可以在各方面达到育人的目的。
现阶段,不少学生对古诗知之甚少,或仅能吟诵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却谈不上。因此,加强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与同步拓展的研究,是一项重要工作。
一、明确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的意义
1.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的需要。少年时代是一个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时期学习记忆的内容往往是终生不忘的。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民族的精魂。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育,很有必要。
2.为孩子们奠定人生的文化根基。汉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当中,中国优秀的古诗文意存高远,古诗文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为课堂拾遗补缺,重要的是要补上人文教育这一课,为孩子奠定人生根基。
3.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古诗词,不仅能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而且能直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长期的古诗词诵读,使学生记诵能力不断增强。那些名篇名段,学生背诵后,对靠积累来提高的语文学习来说,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落实有效措施,开展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
1.轻松有韵律地重复念唱。古诗文诵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文化积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诵读诗文的过程类似念唱,整个诵读的过程,恰好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同时,让孩子在念唱过程中体验意境,可以在诵读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不断创新形式,实行寓教于乐。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实行古诗文诵读“三步法”: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第二步“抓字眼,晓诗意”,第三步“入诗境,悟诗情”。在此基础上,老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荐古诗名句,激发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热情,将诵读古诗文转化为自愿的行为。
3.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佳文古韵香满路,名篇美文育新人。要让学生对诵读诗文产生兴趣,变成积极主动的行为,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每学期定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
三、同步拓展经典古诗词诵读
1.阅读中外经典。把诵读内容拓展到课本外,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组织学生阅读。除学校阅览室外,还可以组建“红领巾书屋”。各年级、班级通过开展“亲子阅读”、“同诵一本书”等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读好诗、会读诗,让经典古诗词诵读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
2.开展阅读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天地,领略古诗文的魅力,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创造能力。可以将每个班级原来的学生手工作品制作改为经典诗词作品制作,在班级中增设诗词学习园地,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拓宽小学生的古诗文知识视野。
3.建设古诗词诵读的活动载体。学校可以成立诗词文学社,以“诗词文学社”为阵地,吸收小学生中的诗歌爱好者,定期进行诗教辅导。以诗词文学社为载体,重点培养一批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使得活动正常化,让社团活动渗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总之,只要我们认识到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的意义,开展多种活动,不断拓展诵读内容,就一定让经典古诗词扎根于小学生心中,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林丽.古诗词诵读.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2.黄德新.中华古诗词经典诵读实践.小学教学研究. 2006年5月.
一、正确地理解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读一首文质兼美的古诗词,把握其内容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读诗,不仅读内容,还要读作者,读写作背景。这里的背景,一方面指宏观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还有诗人个人的身世、荣辱、人生经历等。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为揣摩诗作情感打下基础。我们在赏析唐代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一诗时,必须先要明确这首诗歌的缘起。公元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这对一直在政治上颇有抱负的元稹来说,不啻是一场沉重的打击,他因此忧郁了很长时间。时隔五年后,诗人的好朋友,同样身为大唐著名诗人的白居易也因事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惊闻这一变故后,提笔慨然写下此诗,来表达自己为朋友蒙受不白之冤的愤懑和对朝廷奸佞当道,残害忠良的控诉。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自然就很容易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回答题目也自然能比较深入地进行分析。其次,概括诗词曲的大意。对于诗歌的解读,千万不能字斟句酌,过分地求“甚解”。诗歌本身就是高度凝练的,主要凸显的是意境美。如果用大白话的文字去直接翻译,会使诗歌的内涵大打折扣。所以翻译诗歌,力求神似,达到意会即可,当然,对诗词中比较精辟、传神的字词的解析除外。再次,注意诗体及作家风格。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其流派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流派的诗歌所体现的风格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作家的写作也是自成一派的,自然也是根据各自的独特风格来赏析的。最后,体味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的精髓就在于它用最少的文字营造了最优美的意境,传达了最深刻的情感。例如,2011年陕西中考语文试题的古诗赏析题第二题:在《农家望晴》和白居易的《观刈麦》中,两位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此题以课内外衔接的形式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题干中说到了与《观刈麦》思想感情上的相同点,降低了此题的难度,即解题时可从《观刈麦》一文出发进行考虑,再与本诗做印证性理解。从诗人角度讲,将农事入诗,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现状的关注。诗人对劳动人民贫苦生活的同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二、品析诗词曲的语言
首先,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一首优秀的诗歌,诗人必定在选词用语等方面费尽心血,力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至高境界。里面的一字一句必然是意蕴无穷的,尤其是那些历来都被人们所吟咏的妙词佳句,更是神来之笔,让人折服。还记得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吗?还记得“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字吗?这些,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悟、去品评。其次,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一直为苏轼的“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而深深折服。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为惜春,一点也没有颓废的调子,只是纯美的欣赏与人生哲理的透视。何尔见到如此“繁花”便“惆怅”?是因梨花“淡白”似“雪”,那时的诗人本沉浸在春天的喜悦中,看到此情此景,想到今日似乎有点“人生看得几清明”,清明意味着开始,那我们是否该珍惜这人生中难得的“清明”呢?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最后,还要品味欣赏诗词的表现手法。《回乡偶书》中的对比手法是明显的:“少小”与“老大”,“乡音无改”与“鬓毛衰”,“儿童笑”与“我”回家的悲凉心情,这几组对比表达出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感怀。
文/海 涛
小吃风味
臭豆腐,我国南北各个地方都有,而且有许多还享有盛名。但是云南的臭豆腐不同于我们一般见到的灰绿色,而是淡黄,并且在表面还有一层毛毛,味道极臭。而鸭油,则有股腥味。
然而,鸭油和臭豆腐这一“混合”,却做出了风味独特、鲜香浓郁的鸭油臭豆腐,并且成为云南民间最受欢迎的风味小吃之一。
后来,有云南人带着鸭油臭豆腐“移民”上海,从此就在上海扎下了根,并且受到上海人的格外优待。
来历传说
据说,这臭豆腐(又叫毛豆腐),起源于元朝末年,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发明的。
相传,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放牛。因为得罪了地主,就被赶走了,在一个破庙里住,以乞讨为生。
因为年纪小,朱元璋得到同样为地主做苦力的长工的帮助,这些人经常从地主家给朱元璋弄点剩饭菜让他充饥。
有一次,朱元璋和其他小乞丐出去玩,好几天才能回来。可是他没有告诉长工,长工依然把偷来的食物给他藏在破庙里的稻草下。
几天后,朱元璋回来了,就去稻草下面翻吃的。几天前长工放的鲜豆腐已经发霉,长毛了。
朱元璋舍不得丢掉,就去偷了点油,煎着吃了,结果发现味道很香。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整天吃山珍海味吃腻了,就想起了“毛豆腐”。于是就专门做了点鲜豆腐,用稻草盖上,等它发霉、长毛,然后煎着吃。
时间一长,“毛豆腐”就传到了民间,成了名小吃。
制作工艺
原料:臭豆腐、鸭油、熟辣椒面、精盐、红油。
把臭豆腐切块,放在碗里,然后撒辣椒面、盐,浇鸭油,放到笼屉里,上火蒸熟,取出来,淋红油,搅拌均匀,就可以了。
酒之诗词――《鹊踏枝》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擅长感情境界营造的冯延巳,在这阕《鹊踏枝》里亦是。
词开头“梅落繁枝千万片”写落英缤纷的画面,花离枝,飘散在风中,冯延巳在此一方面写景,另一方面则寓有生命殒落的比喻。“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则将花拟人化,花亦有情感,学雪花飘零般地随风转。
描写景物之后,词人转回自身的描写。“昨夜笙歌容易散”,呼应了易落的繁花。“酒醒添得愁无限”则道出词人在酒醒之后,深感内心愁绪的波涛汹涌,掏扰人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版;古诗词抒情方法;写作教学
在古典诗词中,情感的抒发是创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应予遵守的创作原则,所谓“诗言志”,“言志”即为通过诗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评判作品的主要参照标准。本文试借鉴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指导初中抒情文的写作训练,以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为借鉴作品,从景物人格化、以景拟情、景语含情三方面指导写作教学。
一、景物人格化
与触景生情不同,景物人格化是指作者在创作签将情感投射到经物质上,将所写之景人格化,不是单纯地描写景物,二是依据情感抒发的需要塑造景物,因此,在不同情感的支配下,描述出的景物呈现不同的样子,也带有唯一的独特的情感色彩。以杜甫的《春望》为例,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赋予花与鸟人的情感,诗人写诗前情感先行,因自己的感时伤怀,故看见花开繁茂也感觉花是在流泪,听见鸟声一片,也觉得心惊。当然,花与鸟本无人之情感,在以往的诗词中多用于衬托春之盎然生机,在这首《春望》中,因作者的忧愁满怀而被人格化,情覆于景,以情塑景,春花“溅泪”,鸟儿“惊心”,赋予花鸟如此高度的人格与感情,足以表达作者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忧虑。在写作中,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移情于景,这种情感表达方法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初中学生对景物人格化的写作手法尚未熟练掌握,在写作中往往使用概括、抽象的语言描述情感,习作欠缺感染力,浮于表层。教师在教授古典诗词时应在分析、鉴赏时强调对其情感表达方法的学习与借鉴,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摹写,并最终达到提升习作水平的目标。
二、以景拟情
恰切地表达情感并非易事,情感、思绪等这些内心感受属于抽象的事物,本不易描述,若直接书写,极易流于表层,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在优秀的古典诗词中,往往会使用景来传情,对切合诗人情感的景进行精细描写,通过这种描写曲折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以此造就诗歌意境的悠远与情致的典雅。使用这一情感表达方法需要注意选取的“景”应与要表达的“情”相契合,若有“景”而无“情”,写景就只是纯粹的描写景物;若有“情”而无“景”,作品就将沦为毫无艺术感染力的说教。为达到情感与景物的高度融合,恰切表达情感,需精心选择进入诗歌的“景”。
试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作者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自己的现实处境,在山河破碎、自己被俘后,用飘絮与浮萍比喻家国覆灭表现自己的无家无根的沉重哀恸,飘絮与浮萍的无根足以表达诗人的无国之痛,加上风吹和雨打,就更为凄凉,家国破碎后还要遭遇迫害,诗人的内心痛苦无极,而其诗句也因之徒增沉痛。巨大的情感投射与精准的以景表达,让“风飘絮”和“雨打萍”成为传颂至今的经典比喻。
另以《蒹葭》为例,它使用的是“兴”的情感表达方法,即借助景物引出要描写的内容与要表达的情感,虽然作为诗歌的发端,但仍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密切先关,蒹葭即芦苇,它的飘忽与若有似无的特点和诗中要表达的追求佳人而不得的情感是共通的,《蒹葭》以蒹葭的反复出现、白露凝冰雪、雾气笼罩营造出一种可望不可即、聚散两茫茫的意境,朦胧、清寂而略带患得患失的哀怨对应着诗中主人公追求家人不可得的情感。《蒹葭》通篇的“景”即为主人公的“情”。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将天地四时的变化、自然万物的消长与人类的情感、生命的过程相对照,因为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诗歌的意蕴走向深刻、情感也趋于和谐。目前的初中语文写作训练中,学生往往认为作文与生活两者并无关联,为写作而写作,若不能以文学的眼光去观照景物,不能以真诚的情感去体悟世界,将难以达到“情”与“景”的交融共生。
三、景语含情
在古典诗词中,有一类作品并无明显的景物人格化或者以景拟情,看似写景却暗含抒情,对叙事式的写景仔细分析即可感知作者的深厚情感。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别朋友的场面,朋友骑马离开,雪地上留下一行马蹄印,从表层来看,是单纯的场景,但若深入一层,可知这句诗中不仅是描写场景,还在显性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不舍情感,作者的目光藏在景物描写中,诗人跟随朋友的身影,看着他渐行渐远直至消失,雪地上的马蹄印更显示了诗人目送朋友的深厚情谊,朋友已在视线中消失,作者仍注视着那一行马蹄印,离别的不舍和感伤让诗人失神凝望。诗人用看似单纯的场景描写出了一个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空白画面来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感与离愁别绪,空的画面中情感却是厚重真实的。这种以表层景物的流动变化表达隐藏其中的诗人情感也是极具表现力、可资借鉴的写作练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3、李清照的《一剪梅》;
4、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5、李煜的《虞美人》;
6、柳永的《雨霖铃》;
7、秦观的《鹊桥仙》;
8、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9、岳飞的《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