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霸凌范文

校园霸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霸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霸凌

第1篇:校园霸凌范文

校园霸凌在美国比较普遍,小到在言语上的嘲笑羞辱、走路时有意无意的碰撞,大到在肢体上的可怕碰撞、殴打(当然这比较罕见)。近几年,美国的学校里来了不少中国小留学生,初来乍到,语言和环境对他们来说都很陌生,多少会受到同学的欺负和排挤。那些Bully(恃强欺弱者)叫小留学生们土包子,这些欺负人的孩子中还不乏第二代华人移民的孩子。

不过美国全社会对霸凌都很重视。去年连白宫都召开过以防止校园欺凌为主题的会议,奥巴马还称他小时候因为自己的名字和大耳朵被其他孩子嘲笑欺凌过。学校每次开学,老师也会教孩子怎么对待Bully,怎么样做到不欺凌其他孩子。

回家测试了一下我们家健健:如果在学校碰到Bully怎么办?健健立刻回答:“Sastop it,run away,tell teacher(说停,逃跑,告诉老师)。”看来学校没白教,健健都记着呢。健健在一边纠正我,说这是跆拳道老师教的。这才想起来,跆拳道的教室外面就贴着Stop Bullying Now(现在停止欺凌)的宣传海报呢。健健接着露了两手――当坏人抓住手腕时,或者试图攻击时,他都有逃身之术。健健解释道:“对待Bully讲究的是不进行正面反击,而是想办法制止事情的发生,逃跑是最有效的办法。”

本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精神,我们母子俩在学校的网站上学习了一下怎样有效地应对霸凌。原来霸凌有四种:言语上的嘲笑;社交上,散布谣言之类的行为,破坏友谊;肢体上的打人、推人;使用互联网,移动电话或其他数字技术伤害别人。

有效的应对方式应该是这样的:

X 告诉对方停止这个行为。

X 离开。不要让他们接触到你。如果你走开或忽视他们,他们不会得到满足。

X 保护自己。有时候你没能离开,如果你正受到身体上的伤害,保护自己以便逃脱。不提倡正面反击对方。

X 告诉一个你信任的成年人。告诉那个可以帮你找出最好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的人。在某些情况下,成年人必须参与其中,阻止欺凌。

X 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去某个你感到安全没有危险的地方,如图书馆、老师的课堂或办公室。

X 粘在一起。和你信任的团体或个人呆在一起。

X 寻找交新朋友的机会。发现自己的兴趣,参加学校或社区活动,如体育、戏剧或艺术,成为志愿者或参加社区服务。

同时,美国也很重视被欺凌者的心理状态,最重要的是以下三点:

X 不要责怪自己。不管别人说了或做了什么,你不应该为你是谁或你的感觉感到羞耻。

X 为你自己骄傲。不管他们说什么,你总有美妙的事情。让这些放在心里,而不是从欺负你的人那儿得到的无礼的信息。

第2篇:校园霸凌范文

这不禁让我觉得难以置信,也许生活的不过是个并不发达的地方,所在的中学虽说不是很好,但是却好像并没有这种事情的发生,尽管打架斗殴的行为从不匮乏,但是校园霸凌现象似乎是没有发生的。当然,这或许与我一向的性格有关,周围的事情向来是没有途径传递到我的耳朵中的。所以,一直感觉,那种欺负侮辱别人,校园欺凌现象一向是发生在小说中或者日漫韩剧中人们想象出来的事情罢了。现实生活中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的呢?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是,最后那三名下药的男生,由于受害者并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甚至不了解保存物证,结果在我国现行法的规定下,三名男生的行为因为没有造成任何恶果,所以成功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最后竟然得到了当地警方的祝福,祝这些涉事学生在高考中国取得优异的成绩。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疑问不解,那三位学生的恶果真的没有造成严重的恶果吗?尽管,现实中,那名女生身体确实没有受到损害,但是有时候精神上的伤害更加的让人难以痊愈。更严重的精神创伤却直接忽略,他们都没有考虑到那位少女的心理。

但是终究还是以私了的结果结束了,若真就如此终结那顶多受到几句吐槽,或许也就过去了,然而,大量的当地网友以及学校的学生却对那一名女生进行了征讨,怪她没事找事,抹黑了学校,抹黑了那一个地方。明明是受害者却受尽谩骂!只能感到无比的心寒与恐惧。他们的善恶观人生观价值观呢?若是这样,那受到欺负却要忍气吞声,去告状却要被骂多事,这是什么道理?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若是自身或亲人成为受害者,那恐怕就是与这截然不同的说法了吧。

第3篇:校园霸凌范文

未成年人无疑需要保护,但他们的行为也需要规范,两者怎样协调?界限如何确立?从应对青少年霸凌的“美国经验”中,我们是否可以有所借鉴,该如何借鉴?

[美国50州已颁布反霸凌法]

2015年3月,美国蒙大拿州通过了反霸凌法。至此,美国50个州全部有了反霸凌立法。从1999年第一部反霸凌法在佐治亚州诞生,到反霸凌立法遍布全美,历时16年。

耐人寻味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孩子只不过是孩子”,对孩子应以批评教育为主,在美国也曾是普遍的理念。不少美国人认为,青少年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但是,在过去20年间,因为一系列的原因,对青少年之间的霸凌行为,从观念到行动,美国经历了由宽松容忍到零容忍的巨大转变。

美国政府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约有三分之一12到18岁的学生曾在学校遭遇不同程度的霸凌。美国广播公司曾报道,美国每天有16万青少年因为惧怕霸凌而不敢去上学。

一个名为“霸凌监督”的民间组织公布了一组数据,每个月全美有25万名学生报告受到肢体上的攻击。90%报告被霸凌的学生感到,受欺负这件事对他们的社交、情绪和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美国有的州,“霸凌至死”的恶性事件以及由此付出的生命代价,直接促成了反霸凌法的诞生。2005年6月,佛罗里达州学业成绩优异的15岁高中男生杰弗里・约翰斯顿在经历了两年的校园和网络霸凌后自杀。3年后,佛州通过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反霸凌法。

2010年1月,从爱尔兰移居到马萨诸塞州南哈德利镇的15岁少女菲比・普林斯,因受不了一群同学因争风吃醋而实施的持续霸凌而自杀。这一事件直接加快了马州反霸凌法的立法进程,当年5月初,马州反霸凌法颁布。

[反霸凌还需多层面努力]

第4篇:校园霸凌范文

人物PORTRAIT = P

王美恩 = W P:校园霸凌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园暴力有何不同?

W:校园暴力很容易让人家联想到只有肢体的嘛,围殴啊等等的,其实我们想脱离校园暴力这个概念,就创立了“霸凌”这个新的词,从这个字面上大家可以联想,那可能是态度上的霸道,也可能展现在他的言语上,也可能展现在他的肢体暴力上。那时候我在一个基金会,我们连续好几年做学生的烦恼的调查,(发现)校园里面学生里的困扰就是被别人排挤了,被别人嘲笑了,取难听的绰号了,甚至被别人围殴了等等。所以当时我一听,这个现象不就是国外在谈的bully嘛,所以我就想把bully这个概念带进台湾来,那也让台湾的学校里面开始去思考,这不只是小孩子吵吵闹闹,打来打去而已,它可能是一个问题,一个现象。

P:校园霸凌事件中施害者的心理动机是怎样的?

W:这些人做这些事情,不是他就是个坏坯子了,天生就是一个犯罪者,不是的,他做这些行为某种程度只是希望人家注意他,他在学校可能没有其他成就感,他必须要用其他的方式让人家看到他是存在的。别人可能可以用很好的成绩博得老师的赞美了、很多的肯定了,但是他没有方法,他可能甚至是在家也被贬抑,所以完全没有自信的孩子,他能够用的方式就是这个方式。他打了人,他欺负了人,他威风,有人崇拜他,有人怕他,所以对他来讲他也是假象的获得,用这个方式去获得一些假象说,我是有价值的。 P: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施害者是因为自信心过高,觉得他就是比别人厉害,然后有了霸凌行为?

W:有(这样的可能)。可是在心理学上来讲,过度骄傲自大的人,其实他是在掩饰自己的低自尊。也就是说他即使有外在成就,都是考第一名了,家世背景很好了,他也不见得有真的很踏实的自尊、自信。他的家庭的教育(可能)都是非常严厉的控制的,你一定要表现得很好,你一定要规规矩矩的,你一定要这样。他内在有非常多的压抑要找其他的方式发泄,所以看到别人害怕,看到别人被歧视,这个控制他就得到了一种满足感、一种。 P:霸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W:霸凌者多是挑软柿子吃,挑较为弱势,不敢反抗的人欺凌,所以不论是可嘲笑的、讨人厌的、备受嫉妒的,只要他是默不吭声、忍气吞声者,都是好下手的软柿子。(软柿子)也分两种,一种就是他身上真的有一些弱势的特质,比较内向、害羞,没自信的,肢体上的障碍啊,或者他可能这个名字很容易取一个很难听的绰号了,或者是比较属于中性的男孩子。另外一种是,他(被欺负的人)搞不清楚状况,造成别人讨厌他的,他讲话喜欢插话了,或者他跟别人打招呼拍别人一下,可是他力道拿捏不好,别人都觉得好痛啊,你在打我,这就是他的人际的互动能力是不够的。

P:你用《哆啦A梦》中的胖虎、大雄和小夫分别类比霸凌事件中的三种基本角色――施害者、受害者和旁观者,作为旁观者的小夫为什么也是这个事件中的基本角色?

W:这三个角色一定都要存在,才会有一个霸凌的行为。因为胖虎做(霸凌大雄)这件事情,他为的就是需要别人看到他,所以如果没有小夫,其实他做这件事很无聊的。国外也(有)非常多研究就发现,如果周遭的小夫都是属于比较正义的,他们觉得胖虎好无聊,那胖虎通常就没兴趣做。所以,老师他除了处理胖虎跟大雄之外,不要忘记小夫的正义感要去培养。小夫真的是关键,因为他是多数人,如果他都比较有友善、正义的行为态度,(胖虎)他们的偏差行为就会减少非常多。 P:老师和家长应该怎么做?

W:他要看到每一个孩子,就是涉入霸凌的三个角色,他们各自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怎么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引导这件事越变越好,让这些孩子变成文明人,而不是好像(弱肉强食的)丛林野兽。当然了,现在台湾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过度紧张,孩子之间有一些小吵架了,闹别扭了,家长就会紧张啊,学校也会很紧张,是不是霸凌,是不是霸凌,就弄得草木皆兵的。那所以我们现在又在宣导的是,霸凌跟冲突是不一样的。霸凌是指长期的,而且是指势力不均,非常明显,那你说我们两个人平常是朋友,然后就突然吵起来了,甚至打起来了,那个叫冲突。所以我希望有一些学校不要过度反应,小孩子的冲突也不要太严肃地去看待。 P:在你的观察中,家长在处理霸凌事件时存在哪些问题?

W:其实这个是我看到,特别在都会区,因为孩子真的少嘛,他们呵护,过度呵护,他们也没有想到说让孩子在这件事情上去学习我要怎么处理,我要怎么让他去在这件事情上学习成长。特别是被霸凌的学生的家长很紧张,那我孩子将来再继续(在学校里被霸凌)怎么办怎么办,好,那我碰到他们,想问他们:你希望他一辈子都被你保护吗?你有没有想想看(让)他(自己)怎么面对这样的情况,自己怎么寻求协助,怎么找到合适的老师来一起处理这件事情,解决他的困难?我也希望家长能够给学校一些压力,因为你知道有些学校还是会有那种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但是你要给学校时间,然后你也要跟着孩子一起,带着孩子一起看这件事情怎么发展,怎么处理,而不是急着去操控所有的事情。 P:遭受霸凌的经历会给受害者留下难以走出的心理阴影吗?

第5篇:校园霸凌范文

如果从此不用再望着你的脸

我的耳朵送给你

如果从此不用再听见你的声音

我的嘴送给你

我已经不想再和任何人说话了”

这是大场诚留下的最后的话,被校园恶势力欺负至死的少年从高楼跳下,身骨俱损,鲜血从耳朵流出,然而相较于他之前遭受的精神和身体上的,死亡反而成了解脱。

校园霸凌(Bullying)又称为校园暴力,是指一个以上的学生,对另一个学生做一些举动,造成该学生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大场诚是日剧《人间失格》中的悲惨人物,然而那些剧中备受的剧情与真实生活的残酷相比,往往不值一提。

失格的人间

转校生大场诚因为不了解新学校某些暗藏的规则,忤逆到暗流势力,又不幸发现了一些不该知道的秘密,最终在学生和老师的双重夹击下,被校园恶势力欺负至死。

《人间失格》是日剧大师野岛伸司的校园三部曲之一,拍摄于1994年,当年播映后即以敏感大胆的题材和诡异变态的人性刻画引来争议无数,学生对老师的畸形单恋、学生对学生甚至老师对学生的同性恋、校园暴力、欺负事件,都被一一网罗。

在这些日剧中经常出现的剧情,往往来源于真实的生活。除了在学校厕所殴打恐吓受凌学生、勒索金钱,教室座位上被堆满垃圾,课本书包都被涂鸦写满了种种恶意的文字,还会出现各种各样“有创意”的欺负整人方式,例如,恶意造谣某女同学进行、强拍、吐口水到午餐便当里,或是校园中的各种物品如拖把、拖鞋、卫生纸、课桌椅等,都可以变成为霸凌他人的工具。

据调查,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当中曾经遭受到霸凌、以及有过霸凌行为的日本小学生将近9成。其中多数学童同时有被霸凌与霸凌别人经验,也就是说日本的校园霸凌存在着加害人、被害人角色互换更迭的现象。

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公布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对大部分的学生而言,霸凌算是日常生活经验。多数情形约经过一个礼拜的时间即可自然获得解决;如果时间拉长,或者是由多数人联合起来霸凌一个被害对象,则往往难以避免导向令人遗憾的结果。”

事实上,前一次2007至2009年的调查结果也几乎呈现相同倾向,学生身处霸凌问题的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接受调查的700名小学4年级学生当中,在升上小学6年级后2012年11月的两年多期间,针对是否曾经遭遇“同学排挤、刻意忽略、恶意中伤”情形,前后六次调查皆回答“完全没有”的比例为13%,至少有反映过一次被霸凌经验的有87%,至少有过一次霸凌别人经验的有86%。

吊诡的霸凌

日本文部省统计全国Bullying(日语叫いじめ)的发生状况按性质分类如下:

肢体霸凌:推、踢、殴打、抢夺财物;

言语霸凌:讥笑、谩骂、言语刺伤、取绰号、威胁恐吓;

关系霸凌:排挤弱势同侪、散播不实谣言或中伤;

性霸凌:以身体、性别、性取向、性征作为取笑或评论,或是害;

反击型霸凌:受虐后的反击行为,对欺负他的人反击,或是欺负更弱的人;

网络霸凌:用电子邮件、实时通散播威胁辱骂的言语,散播不实谣言讯息。

或许会有人问有这样严重吗?有些不过就是孩子之间的玩耍推挤而已,更有许多孩子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霸凌,其实所谓的霸凌不只是从事上述的行为,如果只是冷眼旁观或是叫好的话,也间接鼓励或参与霸凌的行为。

受害者往往因为长期的受虐,导致身体或心灵受伤,身体的伤害很容易治疗,但心灵所造成的伤害却是难以抚平,使得受害者自卑、悲观、厌恶社会、吸毒、酗酒或是自杀,更难以融入社会,进而产生一些偏差行为,如新闻上常见的校园枪击事件,多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日本是个极端重视等级制度和长幼尊卑的社会,相比其他社会中同龄人的亲密关系,日本更强调长辈和后辈之间的垂直人际关系。在日本社会中,有先辈和后辈、目上和目下的概念,而前者对于后者有绝对的影响力和权威。后来者需要尊敬和服从前辈,前辈则对后辈有指导甚至命令的权力。学校制度是日本人社会化的重要制度,是获取社会价值、学习社会习俗的场所,这种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在学校中就逐渐被采纳和接受。因此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日本的校园中有如此多高年级生对于低年级生的霸凌现象存在了。

第6篇:校园霸凌范文

  《少年的你》电影观后感范文

  《少年的你》是真正意义上正视校园霸凌的电影。

  初高中校园环境封闭,自成一个生态圈,意味着外界的干扰:家长,老师,甚至法律法规在这里都不是主导。

  因此看这部电影会对被霸凌的无力感感同身受,警察,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最多就是简单关怀和说一些隔靴搔痒的话,而让被霸凌的局面稍微减缓的方式只有让一个人像影子一样随时护卫在侧。

  解决问题,越界是解决不好的,这个道理成年人都明白,但在孩子遇到问题之后,就固执的以为自己成年人的力量可以干脆利落的解决孩子们的“小事”,这是明显的误判,往往会加剧霸凌。

  看到陈念在下学路上被那群女生爆揍,我想起多年前我被学姐和一些人尾随咒骂的场景,那是我第一次对学校升起莫大的憎恶,陈念用超人般的意志力熬到了高考之后,而现实中因为被霸凌而三观一夜间转变的孩子有太多,一个好学生可以因此迅速堕落,求助无门,“自救”成自己的对立面。

  初高中生霸凌一个人,往往不是因为有多大的仇恨,仅仅是出于无聊,找乐子,因此在一个强势者的带动下,三五个毫无判断力的乌合之众外加其他沉默者,就可以拧成一股“巨大”的势力向被霸凌者压过来。

  如同魏莱一样,施暴者往往也有自己的精神障碍,出于博取关注,集中权力等目的再加上偏执的性格,对周围的人进行精神控制,便轻而易举的操纵起一股势力,犹如校园里的恶魔,触角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学生的事很复杂,成年人不会因为经历了成长的过程就格外会处理这些矛盾,甚至往往因为觉得学生时代单纯孩子的事不叫事儿,因此简单粗暴的处理,加剧矛盾。

  用抽空人格的粗线条方式去质问活生生的灵魂实在是无趣至极,特殊的事件有特殊的内在机制,用共相审判个例,不会对之后有建设性影响。

  人自有其特殊性,而多数人的确容易从众,在一个固化的群体中,高压让一群人变成羊群,那么领头羊的意见就格外有力,出现不服管教的个性者,这个群体的“主流”自然会“关照”这个特殊的个体,然而,什么是主流?这个群体里的主流去到另外的群体里,一定不是异类吗?

  可惜我们一直呼吁大家有包容之心,这往往是对群体说的话,而个体对于外界的声音,吸收起来总是因人而异,或许包容对于狭隘的人来说,就是反了他的人性呢。

  人与人的悲欢从不能真正相通,就像电影里,陈念他们在操场上百日宣誓,同样正值韶华的小北只能在赌场和人打架;胡小蝶跳楼前陈念他们作为沉默者也未能伸出援手,陈念被霸凌别人也不能感同身受,所以她那么孤独;甚至连令人反感的魏莱都有自己的畏惧和苦痛。

  这部电影反映出太多问题,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条文,看各个学校大张旗鼓,也是下决心要保护学生,可惜,校园霸凌是针对个体的,是素日安静潜在的鬼,不是与学校和社会硬刚的组织。

  不是每个施暴者在接受普法教育后就能在内心设置底线,不是每个老师都有水准处理这种复杂的问题,不是每个受害者都知道如何处理好麻烦,甚至……

  可惜的是,我们看到这样的问题,但一茬茬新的人,他们还是会轮回同样的问题,真正遏制是不可能的,解决办法往往效果也不乐观,还是会有孩子面对校园霸凌。我们能做什么呢?

  是有进步的,毕竟现在睁开眼了不是吗。

  哎,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一个小北,那些忍到最后豁出去的人在沉默中爆发,也或许有人另辟蹊径“练就”了讨好型人格,有的人铭记痛苦,有的人选择忘却。

  然而,真实不虚的过程骗不了人,于是肩负“自由”稀里糊涂的走过了人生性格塑造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岔路口。

  《少年的你》电影观后感范文

  少年的你上映的第三天,突发奇想还是得去支持我的小黄鸭和四字,校园暴力的题材太过沉重,两个年轻演员实在太棒了,周冬雨的笑太治愈,易烊千玺的笑带着一种会感染的魔力,让我不由自主也想笑。

  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幸运,没有遭受过校园暴力,只是这个词语离我们真的很近,以前我也想象过如果我被校园暴力,我会怎么做,是将一切深埋心底,还是武装起来捍卫自己。其实想这种问题的一定是弱者吧,勇敢的人从一开始就不怕这个问题的存在,一旦发生,自然会奋起抵抗。

  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只是其中的主角是未成年的学生,如果和社会对等的话,校园暴力就是刑事案件了吧。仅仅是因为年龄的问题,“不懂事”的孩子依旧可以不懂事,老实的学生就算受了伤却要一再退让,并且原谅那些“施暴者只是个孩子”,为什么施暴者因为年龄就可以不对它所做的一切负责,而受害者却要承担这一切呢?听说未成年保护法将要大改动,当法律能够重新审视施暴者和受害者的立场,那这些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吧。

  一个被迫屈服,一个勇敢反抗,反抗很痛,但那些痛只是暂时的,屈服也痛,更是一种折磨,并且长久,社会从不因谁懦弱而同情谁,只有勇敢的人才能主导自己的行为。

  还是少年的你一定要勇敢。

  《少年的你》电影观后感范文

  上个学期末,我就听说过电影《少年的你》的消息,所以很期待。

  电影讲的有关校园暴力的事,内容不多赘述,电影还算完整,美中不足就在于没有清清楚楚交代那三个欺凌他人的女孩,欺凌背后的真正原因。但整部电影看完后很震撼,带我陷入深思。

  第一,很多学生对“校园欺凌”没有正确的认识。“我曾经审过一个案子,一群男生打一个男生,把那个男生打死了。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那样会打死的。”这是影片中一位警长说的话。很多校园欺凌的事情发生是因为欺凌者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觉得那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为认识肤浅所以往往顾及不到后果。从这点来看,学校和家庭都应该给孩子加强对“校园欺凌”这一主题的普及,让孩子对校园欺凌有深刻的认识。不对他人进行欺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自己受到他人欺凌时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和老师。

  第二,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交朋友。电影中,三个欺凌者中有一人说自己也是被逼无奈。可能刚开始,她们三个人成了朋友。那个女生并不了解她所交的朋友是一群恶臭少年,在朋友的耳濡目染下成了和她们一样的人。现实中这并不少见,很多学生走向歧途都和他们交的朋友有关。从中告诉我们交朋友一定要选品行端正之人,家长也要教会自己的孩子识人。

第7篇:校园霸凌范文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分离。“珍惜当下、把握现在,是一句说来很简单的话,能做到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我们这个年纪,如果父母身体健康那是福气,更多的时候,我们要正视许多分离,为自己少留遗憾。比如对父母好一点,多花c时间来陪他们;比如对孩子耐心点,少对他们发脾气;比如对爱人关心一点,不要等到失去了再追悔莫及。以终为始,假如人生能重来,你会和现在过得不一样吗?”这是本期漫话专栏作者福里小蚪的话,非常值得细细回味。

人到中年,婚前激情浓烈的多巴胺随着岁月慢慢转变成了左手牵右手。情人节也仿佛是小情侣们留下美好回忆的节日。其实,携手走过漫漫长路的夫妻们,更加需要过一个温馨浪漫的情人节。可以没有礼物,但是爱一定要有。爱是用心来营造的,有花没花,爱都在那里;有浪漫没浪漫,情也在那里。不要因为爱人没送花,没给你浪漫而不开心,时间会告诉你,越是平凡的陪伴,就越长久。本期专题《别样情人节:用爱营造才特别》会给你一点爱的提示。

生活中,我们最怕什么?答案一定是怕生病!怕父母生病,怕爱人生病,怕孩子生病,也怕自己生病。所以,健康绝对是我们首要关注的。如今隔三岔五便有的雾霾天,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刺激着我们的神经。本期《远离沉默杀手“慢阻肺”》会给你一定的养肺建议。冬季是湿寒之气盛行的季节,寒气最易入侵人体,对付它们温灸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家庭温灸祛内寒》让你的保健养生,在家就可以自作。

做妈妈需要智慧,不仅仅只限于跟孩子的相处上。当孩子遭遇了校园霸凌,痛心之余合理应对才是上上之策,本期生活方式《校园霸凌离你有多远?》为你盘点各国的不同校园霸凌案,同时有针对性地给你支支招。当然,孩子心中的你也是一个厨艺高手,能抓住全家人的“胃”,《完美情人节橙香番红花奶油酱汁配龙虾》《养胃好食节日添彩》《不一样的鲜肉汤圆》一定是你所喜欢的。

最后,祝福看到本期杂志的你,珍惜眼前,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

第8篇:校园霸凌范文

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对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这是我国近年来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校园欺凌进行治理,凸显了中小学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及治理的紧迫性。

笔者认为,校园欺凌固然需要通过专项规章制度进行干预及整治,但预防胜于惩罚,法律法规的治理显然不是杜绝校园欺凌的根本途径。细察中小学校园欺凌整治状况,欺凌事件发生后对学生进行惩处,或事前宣传整治欺凌的相关法律及法规,都只是惩罚、警醒、告知学生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对其他同学实施欺负、侮辱的言行,是法律不允许的。然而,惩罚、警醒、告知是远远不够的,更根本的途径在于对学生晓之以理,从理据上引导他们明白缘何法律禁止该类言行;该类言行在道德上如何违背人性,何以不应该;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有何危害。从而在思想源头上截堵霸凌的产生,铲除其滋生的土壤。

因此,整治校园欺凌迫切需要转变观念与思路。杜绝霸凌的根本在于踏踏实实地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其中的友善教育。友善是一种道德情感,更是一种道德责任,它有着深刻的思想及历史渊源。亚里士多德把与友善相当的友爱定性为公民生活中必需的德性,孔子把与友善相当的“仁”推崇为人的道德义务及社会人伦关系的出发点。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友善进一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指导、评价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一种善恶标准、一种规范性和导向性的道德力量。

此种情况下,友善理所应当要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友善价值观培育,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建立对他人的信任与关爱,在关爱他人与感受他人关爱的过程中体验人的价值和尊严;指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观察社会,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极端;以宽容、友好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体谅他人,为他人着想,互敬互让,逐渐形成友善的情感及品格。

总之,通过友善教育,在学生的心灵播种友善的种子,引导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开出”与同学的友谊之花,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并进一步辐射社会。惟其如此,才能在源头上杜绝校园欺凌,还原中小学校园之宁静与和谐。

第9篇:校园霸凌范文

恩格斯说:“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异。”暴力从来就不必然与“野蛮”和“贫穷”挂钩,家庭教育观念偏颇、学校缺乏正确引导与社会问题一道为校园暴力现象形成提供了土壤。让孩子正确理解善恶之道,让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当然比以暴制暴更能从根本上解决校园霸凌。

“暴力街区”的社会土壤与阶层变迁

在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小明、小马、老二、小猫王、飞机、滑头、小虎等少年拉帮结派,成日打架斗殴,在“混社会”中虚度青春。如今,电影里的场景被一幕幕搬上了社会现实的舞台。

电影中,小四们的邻里社会,是邻居胖叔冷嘲热讽的奚落,父亲的同学汪狗的世故精明,落井下石。 然而,现实中,北京市海淀区可能是全国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区域,半数以上人口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全市百分之六十的两院院士生活在这个区域里,同时也是社会资源最集中的区域。据北京市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北京蓝皮书《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15―2016)》显示,海淀区与朝阳两区集中了全市36.44%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与44.04%的企业负责人。即便如此,“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依旧登上了这些天的媒体热搜榜。

暴力从来就不必然与“野蛮”和“贫穷”挂钩,表面上十分文明的海淀也可以是“暴力街区”。

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家长会拼尽一切资源将孩子送进重点学校。中关村二小在海淀区排名第四,小学的官方网站上也强调着“全区乃至全市重点小学”的荣耀身份。在名校金字招牌的吸引下,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家庭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观念截然不同的生源纷纷涌向这里。

社会差异落到学生人际关系的层面上,就会转化成愿望无法达成、被疏远的不适应感,出于自我心理满足以及对新经验、力量感与归属感的追求,校园暴力往往不是一对一的,而是以多对一的形式实现的。被欺凌者面对的通常是一个以某个或某几个成员为核心的、松散的小团体,这个核心成员由于自身条件和家庭背景中的负面因素,通常具有攻击性,并倾向于对妨碍自我实现的人产生对抗意识。当这种意识转换成实际行动时,妨碍者就会变成被欺凌的对象。这意味着,潜在的受害者并不仅仅是那些典型的弱者,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家庭教育观念偏颇、学校缺乏正确引导与社会问题一道为校园暴力现象形成提供了土壤。如果说留守儿童居多的小县城中学中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代表了前两种因素的合力,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讲,名校校园暴力就是一次社会病的爆发。社会经济发展诱发的社会阶层、社会意识变动是发病的诱因,而意识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同步率决定了病发的时机。

霸凌背后的“善恶观”

凤凰卫视播出的《锵锵三人行》中,在谈及校园欺凌事件时,香港作家梁文道回忆起自己初中在男校的生活,一千多个十来岁的小孩,白天和晚上都住在一起,男孩子既有一种小野兽的本能,又有一种想要表现自己,支配别人的竞争心态,还有一种生怕被欺负的恐惧感。当整个校园弥漫这样的氛围时,“人人都想欺负人”。

梁文道开始欺负人始于他被同学欺负。每次被欺负,梁很不服气,总会反抗。直到有一次,他拆了一个椅子,把椅角砸向一个高年级的同学,那个人当场昏倒后,“从此没人敢欺负我,我也开始建立我的山头和势力”。

一些校园欺凌事件研究者发现,当以暴制暴成为解决欺凌的方法时,校园欺凌便难以休止。大多数校园霸凌事件的一般规律是这样的:在受害者忍气吞声和纵容之下,施暴者反复得逞,变本加厉,并在这个过程中裹挟了更多的胁从者,施暴能力和危害程度不断强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梁文道提到,在东亚文化中,相信一种“丛林法则”。小孩之间发生打闹了,家长往往有种“没被欺负好啊”“你再打回去”的想法。有的家长送孩子去学跆拳道,有的教孩子如何反击报复,但是如果孩子不理解善恶的“道”,空有一身“术”又有什么用呢?

实际上,善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修养。很多人误解了善,认为与人为善就是充当烂好人,把善良等同于懦弱,感叹“人善被人欺”。其实是它们误解了“善”的内涵,善不是怯懦与纵容,善是一种力量,一种气势,是身有所长,而有限度地宣泄,是手中有剑而不用的意气。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戈尔丁的作品《蝇王》描述了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这群孩子齐心协力,后来由于害怕所谓“野兽”分裂成两派,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