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意识;有效途径
中国分类号:G434
信息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其指导思想是使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过程中,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支持基础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走向信息素养培养的理念已经广泛地为大家所接受。“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为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求,学校教育要从记忆型教育转化为信息教育,即培养学生从记忆信息转向应用信息和创新信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标准》的字里行间都充满教师要树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新理念。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积极创造信息素养环境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例如在讲“文本信息的加工”一节内容时,教师不能只讲授word的文本处理技术,单纯强调技术应用,而应该把文本处理的方法同生活中的实际结合起来,给学生展示一些报刊杂志,海报等,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把文本处理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对文本处理的方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师生观念使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二、采取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从情景的设计、举例到活动设计,都应选择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将信息无处不在,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获取、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的情景呈现给学生,从而学生增强从信息的角度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如在《信息与信息的特征》一课教学中,我们如果直接灌输给学生物质能量信息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基本形态,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我们可以采取播放野外生存训练的画面,让学生分组讨论都带哪三样东西可以走出原始森林。经讨论学生总结出必带的钢刀、火石、指南针。教师在这个时候引导学生,钢刀代表物质,火石代表能量,指南针代表信息,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这个知识点了,而且还能使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注信息能力的形成
信息能力是基于思维层面、操作层面和方法层面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求出发,提出超越技术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实际应用中的工具、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要素、信息实践与相应文化内化的平台。为学生最终形成信息能力搭建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用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学习和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注重学科整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有效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打造理想的学习环境,。比如,利用动画信息的加工这一课内容,我们可以结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平抛物体的运动内容,让学生制作一个“平抛物体的运动”演示实验,不仅指导学生学会了动作元件的参数设置,还帮助学生对物体运动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的学习。利用学习“文本信息的处理”,一课,巧妙的给学生设置任务,让学生利用WORD软件写作文学会利用文字处理功能,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利用CAI软件把学生做物理、化学、生物试题过程趣味化,让他们学得更快乐;在学习“图片处理”软件时,与美术课结合,让学生给自己设计个人名片;通过学科整合让学生在一起展示交流,学生不仅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还学会了信息应用技巧,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养。在与各学科的整合过程中还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是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信息素养的精髓
对信息来源、信息价值的判断与评价,对信息技术与人的关系的把握,对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的认识,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在综合活动中,引导学生依据自己找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强化信息道德、规范与伦理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教育价值核心素养
一、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概括
1.1素养的及本内涵
所谓“素养”通常指的是人们在经过长期的训练以及生活经历、实践过程当中所获得的一种能力表现或生存技巧,在这当中也包括人所表现出来的品行和气质等特征。PISA则将数学素养理解为:个体在对数学的理解和确定对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基本作用,而这些作用则具有一定的判断性和依据性,从而来对一个人当前所处在的生活环境具有积极的、推动型的良好作用。而在本文当中,比这主要将数学素养理解为:通过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其方法和相关解题技巧进行积累和掌握,并对此进行运用,在现实的环境当中从数据额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运用数学的思想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品质及相关的行为习惯等。
1.2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数学的核心素养通常指的数学的学习者依据学习数学的时候或者是对数学当中的某一领域进行研究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能力技巧。这种核心素养则是针对数学学习过程当中的学与教的过程中进行着重关注的素养表现,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生在针对学习数学的时候应当培养出来的一种具有特定意识的能力,而并不是特定的指学习数学的具体知识和技巧,也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所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笛У暮诵乃匮主要是依托于数学当中的只适合技能,但是又在一定情况上超脱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对数学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定以及思想内容进行体现,同时也是在数学的不断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持久性、阶段性和综合性性质的表现。数学的核心素养与其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是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内容、设计教学的模式以及如何开展正确的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所具备的主要特征
2.1数学核心素养中综合性特征的体现
在这当中,综合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在进行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所表现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数学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态度等等的综合体现。而在这些因素当中,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的则主要是数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体现。学生在对数学学习过程当中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推理能力,同时也需要运用相关的计算机想象能力以及基本的技能,通过充分的思考和逻辑性的运算进而对数学当中的问题进行解决,而这种表现过程所表现的则是最为基础的综合能力体现。核心素养的表现主要依托于数学所表现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进而实现的,并且外化与运用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对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数学核心素养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的进行提高。
2.2数学核心素养中阶段性特征的体现
阶段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层次、阶段方面,学生在针对同一个数学问题的时候,在不同的年级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解决,在这当中,学生的理解水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会随着年龄以及知识的积累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进而形成不同层次以及阶段性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所表现出来的水平以及层次的划分,表现出其中最为复杂的一遍,因此,对于不同的核心素养也会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阶级性特点。
2.3数学核心素养中持久性特征的体现
数学核心素养中持久性特征主要指的是在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能够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进行把握,还能够随着学生的学习以及在今后踏上社会的时候的相关能力进行提升。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同样也会面临着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在进入生活和工作的时候也会有意识的通过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不同的问题,这里不仅有专业的数学问题,还有一些数学意外的先关问题,这也就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持久性特征。针对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项短暂性的活动,而在这当中所形成的数学核心素养将会是人们生活当中永久存在的重要财富。
三、高中数学的教育价值的重要性
3.1“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体现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公民所具有的数学素养进行提高,而数学素养的提高则主要是通过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所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模式去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过程最终还需要进行教育从而不断的实现和完善。对数学的核心素养而言,主要是基于对数字的认知、计算、测量和统计等相关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这当中还融合了对数学在现实社会以及今后的生活当中的作用以及价值体现,它与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构成学生的数学素养。
3.2有利于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念
数学观是人们从哲学上对数学进行的概括和认识,数学教育作为对数学科学的继承、发展以及传播的重要途径,能够正确的对数学观念进行引导和制约。数学教育通过对学生数学表征、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对相关概念和体系以及逻辑进行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有条理的数学观,不仅如此,数学教育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提出,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提出和分析,进而通过对意识的培养不断的纠正自己的数学观念。
3.3能够有效的知道数学的教学实践
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不仅仅的是对学生教学素养进行培养,而且要对其教学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具体内容。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之下,以教育和课程标准为主要动力,对数学教学进行实施和发展,从而有效的指引学生在生活当中的具体实践。除此之外,数学的核心素养还能够对教学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教学设计所体现的主要是在数学文化背景之下所表现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则更为注重的是对思维及能力的提升,而教学评价则主要重视的是对维度和梯度进行优化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t. 调整高中数学作业结构的初次尝试[J]. 中华少年. 2016(10)
[2] 张巧玲. 高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6(27)
【关键词】高中数学;能动学习;学习情感;策略运用;提振;浅析
学生是人类社会构建的重要架构,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个体。“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正式出炉,并成为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教研目标和任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素质教育为基准,以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主体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良好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核心素养主要由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身心健康、社会责任、实践创新等九大素养构成。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参与者、教学效能评判的重要参照物,有着丰富、生动、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情感。同时,所开展和实施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建立在良好的思想情感基础之上,并以此作为有效保障和重要支撑。
一、在情感渲染法实施进程中培养乐于学习情感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学研究中,笔者深刻认识到,学习情感是其首要环节,是其思想保证。笔者发现,不少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进程中,片面认为高中生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和积淀,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学习意识以及坚定的学习信念,良好学习观念已经具备,却忽视了他们情感的激发和培养。而高中生群体学习情感需要外界的有效培养和提振。因此,要将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情感需要渗透在课堂教学进程之中,予以深入的贯彻和认真的落实。首先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不少高中生不愿学习、不想学习,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和教师之间的紧张关系造成的。教师要主动俯下身子,与学生平起平坐,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朋友和知心,促使高中生由“亲其师”向“学其课”转变。其次要创设教学场景。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所隐含的丰富、生动的生活案例和生动事例,借助于多媒体教学,为高中生营造出生动直观、形象生动、声情并茂的教学氛围,催生学生的乐于学习情感。如“指数函数”一节课讲解时,教师怡情入境、以景促情,通过教学软件以及电子画板等器材,将古代国王奖励围棋发明者“麦子的故事”,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画面,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将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予以直观、动态的展示,以其吸引住高中生“眼球”,激发主动学习的情感。
二、在探索实践法施行进程中培养勇于探究精神
教育实践学认为,勇于探究、敢于实践,是主动学习情感的外在生动展示和有效表现。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之中,实践创新是其九大核心素养之一。同时也是高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根本追求。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施学生探究为主的实践教学方法,为他们提供“亲身劳动”的时机,搭建“感受探究”的舞台,将数学知识要点讲解、数学习题案例教学、数学学习评讲等,融入高中生的探究活动环节,组织高中生深入感知、解析,在获取“劳动成果”的过程中,体味数学探究的“艰辛”、数学实践的“成果”、数学探知的“喜悦”,进而形成勇于探究、善于探知的学习情感。
教师在上述数学问题教学中,从学习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发挥学生主体能动特性,将问题解答任务交给高中生,教师予以适当引导,设计如下过程:
学生探知问题条件及要求,展示所得的认知观点,教师予以指点:本题有两种基本方法,其中“本题中给出AB的中点坐标,所以在解题时先设出A,B两点坐标,然后采用点差法求解”相对简单,运算量较少。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得到其解析思路,要注重对椭圆定义以及性质等内容的运用。
教师开展点评,对高中生在探究实践活动的表现和呈现予以肯定,并提出努力追赶方向。以此提高高中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三、在评价教学法组织进程中培养主动反思习惯
“学是为了不教的学”,是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科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笔者以为,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知识素养、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教师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评价、辨析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提出的“学会学习”这一素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多开展评价教学活动,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多让高中生参与其中,组建评判合作小组,开展组内评价分析活动,以此促发他们深入、主动思考,促使他们自己对照评判结论,进行认真思考和反思,以此全面找寻自身学习优缺点,形成良好的反思学习习惯。
总之,高中生虽然形成一定主动学习情感,但还需要巩固和强化。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借助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推动、促使高中生群体主动学、能动学以及深入学,逐步培养高中生良好的终身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D].中国教师,2016年09期
[2]欧凌.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教学效益――浅谈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2年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数学文化;缺失;对策;分析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数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不断演变,数学的应用范围日渐扩大.而数学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多方面素养,比如,数学思维、数学应用能力,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数学课堂.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据核心位置,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数学文化缺失现象严重.为此,需要多角度、多层次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数学文化概述
就数学文化来说,是指在思考、研究、发展数学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各种文化现象,以文化方向为切入点,客观地观察、研究数学,有效实现数学具有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价值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数学思维、数学发展历程.就数学文化而言,并不是应试教育下必须掌握的知识,但具有较好的传播价值.换句话说,全面而客观地分析数学文化,能够进一步拉近学生、数学二者之间的距离,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各种数学问题,灵活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就数学文化而言,可塑性、统一性是其显著特点.以统一性为例,主要是因为数学文化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属于专门的数学语言,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数学问题、数学情境,阐述相关的数学文化现象.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缺失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文化缺失现象体现在不同方面.首先,教学方式单一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角色颠倒,教师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较少,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严重违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作用下,数学文化无法得到应有的呈现,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其次,教学目标形式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授数学知识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数学文化的重要性,没有以数学文化为切入点,合理设定教学目标,而课本中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显得生硬,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人文价值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三、应对措施
1.有效渗透数学文化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仍然是教学的核心阵地,是渗透数学文化的关键所在.教师要结合新课题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充分展现数学的人文精神、人文价值,促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数学学科的重要性,转变已有的学习态度,为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素养提供有力的保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借助实例,引导他们更好地学习、了解数学文化,将数学文化有效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银行贷款、股票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学科具有的实用价值,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2.强化课后阅读、思考
从某种角度来说,数学教材、课堂教学并不是学习、应用数学知识的全部,想要将数学文化有效渗透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强化课后阅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数学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在每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水平,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阅读任务,让学生优化利用各种资源信息,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不断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增强他们的数学创新意识.
3.合理制订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评价体制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解读新课标要求,结合高中生特点和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合理制订教学目标,并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更好地呈现数学具有的人文价值.同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构建“科学化、多元化”教学评价体制,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并把数形结合、化归思想等巧妙地应用到“函数、集合、立体几何”等解题中,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率,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价值观等,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数学是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我们用于交流的语言之一,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是锻炼思维的一个过程,能赋予人类创造性和想象力。数学在我们人类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至关重要,学好数学对我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学数学教师,为能更好的为未来数学教育教学服务,为培育对社会有用的数学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对高中数学课程在高中学习中的价值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程;价值
高中数学课程是继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时展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根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高中数学课程具体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内容是为了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须的数学基础而开设;选修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获得较高的数学修养奠定基础而开设的课程。因此,高中数学课程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数学课程是进一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
培根曾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由此可见,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而作为数学组成中的一部分———高中数学,则是培养思维的重要载体,通过空间想象、符号表达、运算推理、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做出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了数学能力的主体。因此,高中数学是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重要课程。比如:我们在初中学习乘方时引用的例子“古时候,某国王为了答谢一个发明国际象棋的大臣,国王答应满足这位大臣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在第一格放1粒米,在第二格放2粒米,在第三格放4粒米,在第四格放8粒米,第五格放16粒米,第六格放32粒米……一直到第六十四格。国王说: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于是国王答应了大臣的要求,国王能兑现对大臣的承诺吗?当我们通过高中数学的学习,特别是等比数列这一部分的内容学习之后,我们就知道答案了。由此得出,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一个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高中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数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是高中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从教材的安排和编写中,我们就知道高中数学课程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即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还注重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奠定基础。
3高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具有选拔人才功能的优秀课程
在高中阶段,较长一段时间来对学生数学的考察分值是150分,分值在高考的选拔考试中占有重要的比重,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数学扮演的角色将更加重要。纵观多年来的高考数学,主要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念组织材料,强调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强调综合性及应用性,切合考生实际。因此,高中数学课程是一门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课程。
4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性学科
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如物理概念的量化就是数学表达式图形,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测量、推断得出物理量的特征等;数学与营养学之间的关系,用探究的方法列出日常食物中前十位的营养成分名称及比例,结合一些营养学知识,进行合理配餐,并为学校食堂和餐饮业提出建议等等。总之,一个数学内容在其他数学中有应用,在其他学科中有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有应用。通过高中数学的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5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对国家的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个学科强大的生命力要远远大于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数学也不例外。数学的贡献在于对整个科学技术水平的推进与提高,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滋润,对经济建设的繁荣,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养的哺育,在这些方面的作用是极为巨大的,也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养的基础性课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课程,是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课程。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高中数学学科课程的特点,组织好高中数学的教育教学,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数学人才贡献微薄的力量。
作者:舒凤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第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前言
素质教育在推行教育改革过程中一直备受关注,但是在“为学生减负”喊了许多年之后,学生的课业量一直有增无减,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一直发挥着效能。素质教育似乎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陷入一种被动。但是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尽管许多学校和教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现行以高考选拔人才的制度下,学习成绩的高低代表着学生能力的高下、素质的优劣,且推行素质教育在短时间内难以见成效,还是得遵从高考的择录标准,由此造成教师推行素质教育积极性不高,教学方法和策略沿袭老路。
在社会对高情商、高智商的全优型人才的需求竞争中,素质教育是首屈一指能满足这一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高中数学作为高中学科建构中的基础性和核心性相结合的学科,拥有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对转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悖而生怪圈提供了极大的可发挥空间。
一、素质教育下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延伸
教育改革越深入,素质教育越被大力的倡导,高中数学作为素质教育推行的阵地,也就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为高中数学教师在实现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延伸,教学策略完善提供了新要求。
1.教会学生数学学习方法
虽然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高考制度还不会立即取缔。另外,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这就决定了高中数学在素质教育理念仍然可以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进行提升。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定理、公式,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即教会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素质为根本的教育,它追求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独立精神人格的养成。高中数学要求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上成效突出。素质教育更讲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让学生有独立的思考问题的态度和创新发现的脑力支持,才能把他们培养成社会紧缺的高素质人才。
3.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素质
在素质教育下,高中数学不仅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更是传递数学文化的桥梁。素质教育下,对于数学人才的定义不再是会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而是能够创新性发现数学问题,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数学人才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具备相当程度的数学文化素质。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素质不仅是对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提升,而且是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助力。
二、提高高中数学在素质教育中贡献率的途径
高中数学在培养学生知识储备、智力开发和长远发展方面,以及对实现素质教育,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这就为高中数学教师就如何提高高中数学在素质教育中贡献率提出了挑战。
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推行因材施教
伴随着高中阶段的学生对独立、平等、公平精神的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由于家庭环境和个体性格特征差异形成明显的差异化和复杂化,高中学生群体内会形成一股对自我价值认可且带有社会化色彩的角逐意识。这种现象构成了高中这一阶段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的特点。针对高中学生的这些特点,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高中学生正处基本价值体系养成的重要时期,心灵上比较敏感性,高中数学对部分数学底子薄的学生来说又比较有难度,在某种程度上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因此,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在讲好课的同时注意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把握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2.创新教学模式,科学建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既然现阶段推行素质教育不能排除应试教育的干扰,就需要因势利导,在改良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创新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切实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高中数学的知识性和理论性兼具的特点,决定了高中数学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数学理论教学,在这里创新教学模式就需要教师将数学理论知识置于情景设计之中,让学生把学习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爱上数学、乐于学习数学。另外,提高高中数学的课堂效率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也可以发挥学生互助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可以实现在素质教育下,达到既能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又能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3.渗透数学文化,全方位培树学生发展能力
素质教育下,对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不单单是着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泛泛要求,而是提出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大方向。上文已经提到,高中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积极价值。为了能够培养出思维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烈的发展型人才,就需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秉承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大对学生思维力的开发,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热情,还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平台,在不断地历练中实现不断地进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是高中数学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众多数学教师致力的事业。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本文从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来探讨促进高中数学课堂创新性教学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高中;课堂;数学;教学;创新性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文思想的进步,人们对教育工作的核心要求也从智力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品德教育上来,而创新因素作为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因素,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创新性和创新能力作为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具备的首要因素,是人们发现新事物、认知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发现新规律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如何进行创新因素的导入,以创新的方法教授学生知识,是学生获得创新的能力,成为衡量当前教育工作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其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进行高中数学课堂创新性教学的具体措施
要实现高中数学课堂创新性教学,就需要从观念、方法、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简要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学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应以教师为主,学生要主动的去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模式、教学措施等等,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被动的学习,且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大部分学生没能完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进行学习。介于此,教师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观念和意识,形成“因材施教”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同时教师要培养并保持在业务上的创新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学活动在一个创新的氛围中进行。
(二)应用数学开放题型,促进数学交流
开放题型是与传统题型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指题目答案多样、不唯一的一类题目,且该类题目在设问方式中能够进行不断深入的探讨,与传统题型答案唯一的形式有本质上的区别。将开放题型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变“被动的解题过程”为“主动的探索求解”,在问题探讨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旧知识的重复记忆,对新知识的认识了解。另一方面,开放题型的自身性质决定着它本身就是对“固定模式”的直接反思。创新的重点在于突破固有模式,寻求新的发展。而长期被要求按照既定的模式与方法处理问题,思维会形成定式,创新便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植入数学开放题型是锻炼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国外,一些学校已经将数学交流作为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并纳入教学工作评估标准中,其中重要的一项要求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后进行数学交流的具有数学素养的人。数学交流的内容很宽泛,是要使关于数学内容的互动交流都可以被称为数学交流,可以是交流数学解题方法、交流数学新题型、交流数学学习心得、交流对数学学科发展历史的认识等等,这样定义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三)适当引入信息化教学措施,促进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
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适当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是符合教学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所谓信息化教学手段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它利用先进的手段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以及各类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引入教学实践中,可以实现模拟现实环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感官进行综合刺激,通过立体全方位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直观的,深入了解,对便于掌握疑点、难点的问题。
(四)提倡求异质疑,加强学生的参与能力
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在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时,具备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思维十分关键。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和教师的解题技能技巧。不管是上新课、习题课,还是上复习课,教师都要坚持以人为本,时刻把学生作为主体。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举一反三,培养创新思维。教师讲解例题时,不能仅仅使用一种方法讲解,需尽可能的寻求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可根据题目角度和解题思维方式情况,采用不同的依据和途径来进行题目的求解。这对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提高时很有帮助的。
三、结语
教育的目的是启蒙思想、开发潜力、促进个人发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因此,教育工作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的教师,要不断保持自身的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模式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使得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实现最大程度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张文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时空.95.
[2]夏丽娟,胡广宏.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体会与改革初探.学科讲坛.文理导航.2010/4.25.
[3]钟启泉等.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郝耘.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初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总第四十二期.56~58.
[5]王会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程 中学经验交流.2008年12月5日.23.
[6]赵松柱.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浅谈.学科讲坛.文理导航.2011/1 51.
[7]陶玉芙.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课程探索.02/2010.132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高中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发展,禁锢了对学生发散性和探究性思维的塑造,不仅无法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高中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但与国家大力提倡的政策氛围相比,新课程改革在实施环节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表现为宏观方面,也有微观层面的因素.为综合性地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努力优化高中数学的改革目标,必须注重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对新课改的思考与反思.
一、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动因认知不清
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诸多动因决定了必须加强新课程的改革,必须充分认知到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但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不少数学教师对新课改的方向及动因常认知不足,这其中包括很多优秀的示范教师.在这些教师看来,现行的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优化学生扎实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同时,他们身上的诸多荣誉等,也证实了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与质量,无须为了迎合潮流而进行盲目的新课程改革.同时,在前很多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因教师对新课改的动因认知不足,使得他们在评价与考核学生的过程中,仍以传统的高考标准和成绩来衡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评价方式的偏颇.高中数学新课改的主因在于促进我国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养.但由于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动因及目的认知存在偏差,使得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对新课程改革的践行大打折扣,难以真正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必须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因,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深入而全面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要义,全面科学地提升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和改革可以是微调,也可以是推倒重建,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全面提升和促进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及综合能力为目的.
二、高中数学新课改的目标落实不到位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始终明确教学目标,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来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更富层次性的教学改革,以此来综合性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但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仍有一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深化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同时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教学方向性问题.这些教师没有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且缺乏对新课程目标的整体认知,这就使得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仍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为主要的标准,这就容易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数学思维和整体认知.虽然部分教师在新课改目标的指引下做了诸多的教学探索,但总的来看,他们在教学实践环节中,仍难以摆脱成绩为第一位要素的影响.这些教师在教学课程目标的设计过程中,辅之以很多新课改的目标建构,但核心目标仍是帮助学生获得较高的高考分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容易出现教学目标的混乱等问题.
可见,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努力提升高中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不断完善和理清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在这一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努力优化教学目标的设计,努力营造健全的教学目标体系,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开展更加有针对性、更富层次性的数学教学工作.此外,还应该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完善评价机制,落实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缺乏对多元化学习方式的精准把握能力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于培养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可以掌握全面的、丰富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应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数学理论、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公式等知识的单纯化记忆能力.学生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通过题海战术,达到对公式、法则等的运用.但在新课改下,学生在学习公式、法则的过程中,不再仅仅是通过单纯性的记忆来进行,而是更多的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通过自主化探究和理解性运用等来深化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合理运用.这是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但在教学实践中,仍有很多教师并不注重对学生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仍然通过死记硬背或者大搞题海战术来培养学生的惯性思维.可见,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思维,全面理清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构能力.
四、总结
高中数学新课改是高中数学的发展方向,尽管新课改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但仍有大部分教师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视和认识,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精准把握,因此为努力提升高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必须重视和提升高中数学教师的新课程改革理念.
【参考文献】
(一)存在过分看重设施条件建设而忽视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倾向
在当前一些教育评价体系的设计中,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评价相关组织者既是组织中的裁判员,也是组织中的运动员。这一身份,导致评价过程中出现评估结果造假现象层出不穷。在评价内容的设定上,评估组织者在评估过程中可能更容易看到的是高中的基础设施、科研设备、教学条件等外在的条件建设,而对高中在教育教学条件上的软实力没有充分的考量和评价,某种程度上,存在过分看重定量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的倾向,这也造成评估导向的日趋“物质化”。
(二)存在一定程度上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无目标化
目前,大多数高中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职教师,即使一些高中有专职的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教师,其专业能力和水平也是十分有限的。加之,近年来,高中在进教师、补充新鲜血液方面资源不多,教师水平一直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很多专业好的教师,因循守旧,不愿意花大力气开设课堂教学效率课程。同时,由于高中建设资金有限,加之政府在此方面的投入不足。高中不可能将并不充足的资金大量投入到课堂教学效率建设之中。另外,一些高中在课堂教学工作方面没有正规的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课堂教学工作在高中的发展规划中几乎没有体现。这些微观的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高中宏观层面对课堂教学工作没有目标,给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带来严重阻力和消极影响。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根据国内外一流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知行合一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要建立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加大教学和科研结合力度
数学课程的设置是一个高中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从数学课程方面来看,一是应该在高中的数学课程设置上进一步拓宽数学课程专业的口径。要建立宽口径、重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和布局选修数学课程、必修数学课程的比例,合理布局基础理论数学课程、专业数学课程、专业基础数学课程等,进一步加强高中生培养数学课程的设置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二是应该积极围绕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战略要求,在知识体系的更新上,在学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补充上要做到及时和准确,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时俱进的、具有强烈时代性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三是要打破固有的各数学课程专业之间的建设壁垒,通过开展跨数学课程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素养,通过交叉数学课程环境的营造,启发诱导学生,在思考专业领域问题时,利用更加广阔的思维使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二)推动管理过程的科学化与制度化,做好以生为本的高中数学教学质量评价的考核工作
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评价系统而且复杂,关系到高中管理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以生为本的高中数学教学质量评价的终极目的是要建立一个评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优劣的建设标准,从而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然而,由于评价者是社会中的人,受到评价者在价值取向、个人喜好、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评价考核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由于个人思维的定势而造成的对评价考核的影响。因此,在推进以生为本的高中数学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要形成制度化、科学化的评价管理体系,相关的评价机构应该独立于被评价高中之外。
(三)构建以生为本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以生为本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其最终目的不只是要通过评价看出谁优谁劣,而是要通过评价查找到高中在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引高中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合理科学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将会全方位收集和处理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通过相关信息的分析处理,形成一个诊断意见,促进高中办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飞跃,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这是一个良性的由评价到提升的系统循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生为本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前提,其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促进学生质量、学校质量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