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初中校本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校本研修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校本研修总结

第1篇:初中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以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体系为支撑,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制度机制,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大培训”格局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我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实施原则

1.提升素质,服务学生。坚持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服务于学生有效学习,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宗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综合素养,着力解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2.加强统筹,分级负责。坚持市级统筹,以培训规划、能力建设和质量管理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业务指导,健全管理网络。高中教师培训以市为主,初中和小学教师培训以县(区)为主,完善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体系。

3.按需施训,注重实效。坚持需求导向,加强需求调研,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逐步实行教师自主选学,创新培训模式方法,通过脱产研修、集中培训、远程培训、送培送教、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推进混合学习,促进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和行动研究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创新机制,提高质量。坚持质量为重,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质量监管机制,提升培训内涵、实施能力、管理和保障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和“大培训”格局建设,促进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聚焦“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分类分层分岗按需施训,使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与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进一步更新,实践与应用能力进一步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训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训体系进一步健全,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培训模式进一步创新,培训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包括“国培计划”、省级培训、全员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四种类型。

(一)“国培计划”

根据教育部部署,组织实施“国培计划”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培训及其他国家级教师培训。

(二)省级培训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

1.紧缺和薄弱学科教师培训项目。有计划组织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英语、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紧缺和薄弱学科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2.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全面实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进一步落实“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训时间不少于48学时。

4.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以提高教师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高质量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能力水平为目标,通过脱产研修、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和省外研修等多种途径,对教师培训团队进行专业培训。每年研修时间不少于72学时。

(三)全员培训

按照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从师德与素养、知识与技能、实践与体验三个方面,采取混合学习模式,组织实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1.新任教师岗前培训

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常规和学生管理规范为重点内容的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2.在职教师岗位培训

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以提高在职教师师德素养和“以学促教”的教学实施能力为目标,师德教育与业务培训双线并进,师德教育列为第一模块。五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分年度实施专题培训。

(1)师德教育

模块一: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重点提高教师职业理想和践行师德能力;

模块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教师法制素养和依法履行职责水平;

模块三:学校安全教育。提高教师安全意识和保护学生安全技能;

模块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身心健康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能力。

(2)业务培训

专题一:有效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现代知识观与学生能力培养、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修订版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要点、修订版教材分析与学科教学知识(PCK)构建、学科学习内容疑难问题分析与解决。

专题二:有效学习指导。主要包括现代学习理论与因材施教、学习心理与学生学习特点、学习设计与学习方式、学科学习策略与有效学习指导、学科学法指导问题诊断与解决。

专题三:有效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现代教学理论与学生为本、有效教学与教学模式选择、以学定教与“先学后教”模式应用、以教导学与“先教后学”模式运用、学科教学模式有效应用典型案例研修。

专题四:有效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学习质量观与学生全面发展、学习评价理论与应用、发展性评价与学习评价工具、课堂学习与过程评价技能、学科学习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

专题五:有效教学研究。主要包括学生有效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指导与叙事研究、学科课堂学习与课例研究、学习评价与行动研究、校本教学研修问题与指导。

3.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以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学生学习发展与评价、修订版学科课程标准与有效教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设计与实施为重点内容,帮助骨干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全员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四)学历提高培训

实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重点鼓励支持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重点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以下初中教师开展学历提高培训,到2015年,基本实现小学教师专科化,积极推进初中教师本科化。

五、培训模式

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名师讲学、省外进修和境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逐步形成多渠道、开放式、符合省情、富有实效的培训模式。

优化整合多种培训方式,将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培训研修与“送培到县”、“送教下乡”相结合。

远程培训采用分校(中心校)、分学段、分学科组建网络班级的方法,教师平时在线学习。采取课程学习、在线答疑、互动交流和资源服务等方式,进行培训专题的自主学习和在线研讨活动。

集中培训采用小班教学,集中在寒暑假或分散在双休日进行。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专题的重点内容指导、远程学习的方法辅导和校本研修的操作指导。

校本研修在学校(中心校)的组织下,分学段、分学科,以学科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培训教材研读、网下集中研讨、技能训练和岗位实践等研修活动。

采用基于学科、巡回送教的方式,组织培训讲师团“送培到县”、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开展集中答疑、示范教学、课例研修和交流研讨等活动。

六、培训考核

(一)考核方式

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实行训前、训中、训后“三段式”考核。训前以问题和案例提交为重点、训中以过程参与效度为重点由承办单位进行考核;训后以岗位实践研修为重点由参训教师所在学校(中心校)进行考核。参训教师各阶段考核全部合格,由所在县(区)或市教师培训机构认定培训合格。考核结果报同级师训管理部门审核。

(二)学时认定

本周期继续教育总学时为360学时,每学年度学时数不少于72学时。

新任教师在试用期(第一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20学时的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免于参加当年度其他类别培训。

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周期内年度培训为72学时,其中校本研修40学时、集中培训8学时、远程培训24学时。

教师参加“国培计划”或省级专项培训项目,超过72学时,免于参加当年其它类别培训。不足72学时,需参加当年的校本研修。

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获得毕业证书当年按72学时予以认定。

中小学教师参加本《意见》规定的培训类型之外的,非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培训,一律不予认定学时。

七、培训实施

(一)机构遴选

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资质的培训机构,方可实施教师培训。

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承担“国培计划”、省级专项培训、远程培训任务等。

(二)组织实施

1.“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项目

在省教育厅指导下,由招标遴选出的培训院校或机构组织实施。

2.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岗位培训

(1)远程培训和远程资源服务:高中教师远程培训,由省教育厅从省内外遴选具有“国培”资质的培训机构,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市教育局负责统筹协调。城市初中和小学教师远程资源服务,由省教育厅招标遴选推荐具有资质的远程培训机构,各市教育局从中选择培训机构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鼓励县镇和有条件的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推进集中、远程和校本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2)集中培训:高中教师集中培训,由市教育局遴选培训院校或机构采取集中答疑、送培到县等方式组织实施。初中和小学教师集中培训,在市教育局指导下,由县(区)教育局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

(3)送培送教:在市教育局指导下,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协助县(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培训讲师团“送培到县”(初中)和区域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小学)活动。

(4)校本研修:由教师所在学校负责实施,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业务指导和服务支持,县(区)教育局负责检查验收。

八、加强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教育厅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指导、管理和评估,省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负责远程培训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师训管理部门负责培训实施与业务指导。

市、县、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均应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分管负责人为组长的培训业务指导团队。

(二)健全管理制度

坚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训管理部门、教师培训任务承担单位主要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

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应纳入教育督导、市教育局年度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中小学办学评估等考核工作中,并与“第一责任人”考核挂钩。

建立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中小学教师在五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学分(学时)的培训课程,其完成的培训学分(学时)和参加培训考核情况,是晋职、晋级、续聘、竞聘、考核评优及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的重要依据,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九、保障措施

(一)增强机构功能

以“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为契机,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基地承担“国培计划”项目和省级教师培训项目。

按照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合格评估和示范创建为抓手,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专业机构的整合和联合,有效实现优质资源整合,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增强培训主体功能,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能力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教师培训师资准入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培训者队伍。

建立教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在省教育厅领导下,负责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专项调研、项目规划、招标评审、实施指导、绩效评估和课题研究,以及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等工作。

建立教师培训教学专家库。省教育厅遴选高水平专家和特级教师组成省级培训讲师团,开展“送培到县”、“送教下乡”活动。各市教育局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使用,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组建区域名师讲学团,支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省级及以上教师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每期(班)培训团队中,省外培训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优秀中小学教师(教研员)不少于40%。

加强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实施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计划,采取政府购买、组织开发、引进等方式,积极开发本土培训教材,重点开发一批网络培训课程资源,努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贴近教育教学实际、体现不同类别、层次教师需求的优质课程资源库,为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

完善优质课程资源评审与推荐制度。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授权组织评审的培训课程资源,方可在本省范围推荐使用。地方课程要逐步实行省级备案制度。

加强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建设。按照网络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共性要求,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具备学习管理、资源管理、实施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等功能的远程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及支持服务系统;实现参训教师的在线课程学习、互动交流、共享资源和接受培训专家远程指导等功能。

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依托优质中小学校,建立一批教师培训教学实践基地,落实教师培训实践环节。探索和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示范校,加强校本网络研修资源平台和实践平台建设。鼓励支持师范院校与具有示范作用中小学广泛合作,引领校本研修、安排学生实习,促进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专业发展。

(三)提供经费保障

切实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有关继续教育经费的政策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继续教育经费由本级财政安排,经费标准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1.5%,并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附加费中按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分项目落实。

切实落实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资料费、伙食补助费、住宿费等开支。

省级培训经费由省教育厅在年初教育预算中设立,市级培训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年初教育预算中设立。国家级培训按照有关文件执行。

第2篇:初中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 校本教研;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37-002

“校本教研不是学校用来装点节日的鲜花,而应像空气一样每时每刻都飘荡在校园里每一个角落,呼吸在每一个师生的胸膛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新课程的解释者,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及其效果,于是,校本培训应运而生。

反思自己学校的校本教研,总觉得学校的校本研究自囿于同水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往往没什么效果,甚至停滞不前,走过场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我想,这也许是我们农村初中学校的痼病。

一、主体参与意识薄

近几年来,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日渐增多,教育行政部门出发点非常好,然而,作为被培训者的教师并不买账,除了抱怨,还以各种形式抵制培训,除了晋升职称不得不参加的计算机培训、预报预审培训以外,其他都是能推脱就推脱,应付了事。

怎样让教师心悦诚服地、主动地参与培训、实现专业发展呢?在学校这一研究场所中,校长是校本教研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是研究者;教学研究要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校长需要做的是: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有信心坚持正确的观点并付诸实践,有勇气摒弃错误的言论并走出误区,而最为重要的则是有能力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只有大家统一思想,充分意识到这些,才能同心同德做好校本教研。树立“教师第一”的思想,改革评价标准,建设阅读校园,开创学习之风,倡导团队合作,关注教师精神世界,鼓励教师成长进步,立足于教师素质提高的学校发展,才具有持久性。

二、教研机制少策划

校本教研强调“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而农村初中往往缺乏研修的合理计划和目标。学科教研组活动本身只是校本教研的一个载体,或者说一个部分,并不是全部,校本教研并不是每两周一次学科教研组活动所能涵盖的。不少学校也制订了较为详细的校本培训实施计划,但是一到具体情境之中,难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再加上多数地方还处于摸索阶段,缺少典型的成功范式可供参照与借鉴,使得培训走过场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校本教研在管理上应该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机制,要制订必要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再不断修正。对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化成一个个小专题进行研究,如观察课堂,用照片和录像记录课堂实况等,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研究打好基础。

校本教研的切入点来自于学校实际,决策者、播种者是校长。校长是建立校本研究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研究的身体力行者,应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师成长规律,把握校本教研的方向,播下具有学校特点的校本教研种子。

三、研究内容泛而空

我们有些农村初中校本教研内容比较随意。研究的问题不是来源于教学实践,没有现实针对性,而是“跟风走”,人云亦云。这样的校本教研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就应该把重点迁移到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考察上,关注他们对新课程理念落实的点点滴滴实践过程。“专家讲座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一动也不动”的戏谑之言道尽了教师行为跟进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所在的学校,更应该把教师的“行为”变革作为实施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比如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是否注意的只是结果的对与错,而忽略对学生作业完成过程中的思考方式的关注;教师的日常备课,是否还是习惯于一味地抄写现成的教学参考书,而忽略了自己对教材的独立理解与自主建构;学校常规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否只是一些日常事务的布置与商讨,而忽略对教师研究的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校本教研落在细处,需要进行教研方式的变革。要注重集中研讨与随时随地交流相结合,现场观摩与录像播放相结合,课堂设计与课堂诊断相结合,培养教师从小处着手、见微知著的能力。作为教师,要经常审视自己是否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加压与提高的自觉行为来对待,是否把教学反思纳入到教研的视野之中,是否把先进教学手段的掌握与运用作为改善教学水平的切实举措来对待。激活特长,激活教学,激活科研,激活能力,说到底,是激活教师的教学生命力和创造力,这就是校本培训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功效。

四、具体实施无特色

如今,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师资还不能满足开齐、开足课程的需要,有时还需拆东墙补西墙或使用代课教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教师同伴互助的氛围难以实现,而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先决条件。而且,由于办学条件捉襟见肘,许多学校房舍紧张、没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电脑和互联网,教师无缘接触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等,很难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大环境。

教师培训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过程,活动的形式当然离不开听课、评课、反思。但我们学校,研究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简单重复、低水平徘徊、缺少深层次思考等问题。当研究课成为教师的负担,教师就会有抵触情绪。组织者忽视了活动中教师情感参与的因素,而这恰恰是决定活动效果的重要原因。当教研活动成为强制性学习时,活动也就慢慢地流于形式了。

组织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机构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新课改理念;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光盘,从中领悟现代教学思想,优秀的教学艺术;同时要求教师自学、互助学习、写学习笔记、写观后感、心得体会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逐步更换教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使他们慢慢地接受新课改的冲击与洗礼,达到强化校本教研意识的目的,这是校本培训的常规手段,我们农村初中或许都能做到。但这是“教的关注,而不是学的追问”、“知者的阐释,而不是智者的对话”、“被动地依赖,而不是主动地生成”。学校要给教师自主选择的空间,在学校整体规划下,教师围绕学校校本教研的研究切入点,开展研究。教师们有选择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善于写教学论文的写教学论文,善于写案例的写案例,善于做叙事研究的做叙事研究,不要搞一刀切,硬性规定一个教师一学期写多少篇反思、多少篇案例,增加教师的负担。还要引导教师自觉研究、自主研究,取得实效,这样教师就不会无“思”而反,无“案”而编,应付了之。

校本教研的特点是“以校为本”、“基于校本”,但是“以校为本”不单指“一校为本”,校本教研不等于“本校教研”。我们认为,只要是以教师作为主体参与,只要是以学校层面问题为研究的对象,只要是在研究活动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的活动,都是校本教研。所以学校要创新校本教研方式,努力创设“以强扶弱均衡式”、“学校发展共同体式”、“借助外力发展式”、“就近区域联盟式”等丰富多彩的“走出校本”的校本教研形式。农村中小学教师缺少真正实用有效的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即使有机会,要么由于经费或名额问题,要么培训不切合实际而流于形式,使得专业成长成为一句空话。以上模式解决了这一问题。另外,还可开展“磨人磨课”活动、设计和实施“响亮工程”,让大批教师走出去,开阔教师的思想眼界;编辑校本教研简报,提供学习源头活水。在“关注课程,聚焦课堂”,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大环境下,校本教研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要脱掉俗气,洗去浮气,除掉匠气,要有厚积薄发的底气、愈挫弥坚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地充实自我、升华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助学校的校本教研不断地跨越向前,无往不胜。

五、专业引领少而虚

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工作境遇,或遇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放弃了专业成长的理想,放弃了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追求,放弃了安贫乐道的精神苦旅。在平时工作中,他们对遇到的问题不去进行深入思考,没有教学研究意识,习惯靠惯性工作、生活。一年四季忙碌于常规性事务中,不思锐意进取,惰性黯然滋长,教学热情越来越低,最终教师这一岗位仅仅成了谋生的职业手段,而非为之奋斗终身的壮丽事业。我们身在其中感同身受的是什么呢?作为实践新课程理念的教师们,类同于殉道者、苦行僧,伴随他们的是无尽无休的辛苦。

农村中小学教师团队互助工作环境缺失,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目前,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极其薄弱。一是受机构改革的冲击,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编制只减不增,教师结构出现断档,2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可谓少之又少,像我们学校5年中只引入了1名教师。二是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农村出现了众多的“麻雀学校”,生源明显减少,形成了有限教师办无限教育的局面,教师疲于应对各种事务,无暇顾及专业成长。三是城乡教师的不对称流动,造成大量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使得农村优秀师资更加稀缺。我校在近几年就流失了几名骨干教师,其中不乏新秀能手以及大比武大市一等奖获得者,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农村初中的实际影响了他的专业成长。“我像个辛勤的农夫,面对贫瘠的土地,好不容易播下了些种子,又被人家挖走了。这样的农夫还有劳作的动力吗?”也许农村初中的校长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这种情况下,何谈专业引领!其实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确实缺少专家具体有效的专业引领,特别是缺少专家面对面地提供技术性、专题性的咨询指导。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不是优质教育资源平庸化的过程,而是薄弱教育资源优质化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以“城区提升,乡镇发展,资源整合,扩强提弱”为目标,从创新机制中求规范,从创新形式中求高效,从学校的自主创新、主动发展中求特色,从区域的政策支持、校际合作中求协调,从而整体推进区域内教师、学生、学校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更应该克服困难,创设条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帮助。

当然作为专家(在农村初中,教研员就是学科的领头人)进行专业引领时,要更多地关注、了解“教师需要什么?” “我能给你什么?”“我们能一起解决什么?”“怎样让教师更快地接受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怎样跟踪指导?”专家不应该是新课程的“中转站”,而应该是教学研究中心、新理念辐射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教学服务中心。专家们应带着疑问、困惑和理性先行,将专业引领有机地融合在基层实践中。基层的学校需要尊重和激励,需要专业到位的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指导和服务,需要个性化的帮助和助推,教研室专家要把自己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深入到课堂,更多地进行具体指导、创造条件、提供资讯,最大限度地引领基层学校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自主、和谐、持续的发展。我们欢迎下乡督导,哪怕次数有限,我们教师更希望听到“应该怎样”的建议,把建议建立在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考虑教师的已有经验和困惑,符合听讲者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工作实际,为教师实践带来新的启迪。而不是“你不应该怎样”,以免无所适从、穷于敷衍,不能获得心理上的解放,结果老师们很难成为教育教学的明白人。当然作为学校,作为教师,更要经常审视自己是否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加压与提高的自觉行为来对待,是否把教学反思纳入到教研的视野之中,是否把先进教学手段的掌握与运用作为改善教学水平的切实举措来对待。如果只是希望通过一两次专家报告来达到校本培训的目的,只会使校本培训成为“水中月”、“雾中花”,难以结出什么真正的果实,也辜负了专家们的一片良苦用心。

除了走出去、请进来,学校还应该向内挖掘潜力,尽量培养自己的专家。品牌教师对学校品牌形成中的作用同样是不可估量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学校诞生一名“名教师”,不仅意味着一名教师成为品牌,还意味着学校人才资源的综合实力。在校内,名师对他的同事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巨大,而且,许多家长和学生就是冲着“名师”而来的。为此,校长应有领先一步经营教师品牌的意识和措施,要为教师搭建起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要帮助教师突破原有学科的框框,使他不但在本专业学科上占有优势,最好还要有跨学科教学的经历,要能提供比别人更好的教学和服务。品牌教师就是学校不可替代的人,你在这个学校,在这个学科领域是不可替代的。校长应该想出办法怎样来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把校外专家请进来,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把校内专家请上台,探讨教育的最新策略;把骨干精英推出去,升华教师的理论素养,让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又被周围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他的特色就会产生轰动效应,他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这就达到了增值的目的。

校本教研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机制、一种文化,是教学研究机制的新亮点,是教学研究走向更加成功的契机。校本教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只有每位教师都参与到校本教研中,都成为真正的研究者时,只有当学校和教师都真切地感受到校本教研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的发展带来的好处,努力创设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时,我们就已经走出了校本教研的误区,校本教研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地走进了校本教研,农村初中的教育事业也必将走出困局,走向辉煌。

第3篇:初中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导致了学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笔者曾对绍兴市的普通高中和市直初中发放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就是一“光杆司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活动课程流于形式,教师的专业成长滞缓。

面对挑战,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深入学校,边调研边改进,且行且思且指导,逐渐走出了一条典型引路、课题引领、成果推广、课程推进的综合探索之路。

一、菜单式教研与典型经验的推广

(一)以主题清单的形式实施教研活动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我们组织区域内的骨干力量开发、制作主题式清单,如《如何选择、确立研究性学习课题》《制订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调查研究类课题的确定》《科学实验类课题的确立》《项目设计课题的选择》《综合实践活动材料的整理》《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进行文献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结题报告撰写的方法与技巧》《展板的制作》《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学生成果存在的问题及要求》《综合实践:从活动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20多个系列专题陆续完成,并以PPT的形式放在学科网上或打包发给教师,供教师选择与参考。组织教研活动时,或先进行专题讲座,或先有针对性地上示范课,灵活安排,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就能让教师去领悟、去思考,并转化为行动。实践证明,主题式菜单既有较强的专业引导性,又具有较好的实践操作性。

(二)以现场会的形式推介典型经验

近年来,新昌中学、嵊州中学、上虞中学、绍兴文理学院附属中学、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诸暨市江藻镇中等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能否把名校的资源利用好,是我们考虑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我们先后多次举行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及时发掘、整理区域内名校的成功经验,并适时推介,以便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这一做法也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

1.学生课题确立推介会

学生课题确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门之作,绍兴市每年都要举行课题确立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例如,2012年新昌中学高一共16个教学班同时开设学生课题确立观摩课,全市80余位初、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自主参与学生的课题论证,现场感受学生研究小组在课题确立过程中的精彩演示和激烈答辩。从实际效果来看,与会教师能积极参与其中,不少教师即兴对学生的课题进行了热情洋溢的点评,既为学生的研究和结题指明了方向,也使自己今后开展教学活动有了较好的思路。

2.“五步研修法”推介会

“五步研修法”在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最为典型,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及时组织区域内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总结并推广华舍中学的经验。“五步研修法”具体如下:

第一步,课前上传教案。指导教师在上课前三天上传对学生探究问题(课题)的指导教案,研修团队在网上点评修改。

第二步,现场听课并录下上课视频。

第三步,课后网上评课。听课教师将评课意见发到网上。

第四步,指导教师提炼课后反思。

第五步,指导教师综合团队经验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五步研修法”较好地突破了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一瓶颈,又采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整合”的形式较好地开展了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

3.特色资源开发推介会

近年来,全市已经组织了600余人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联合观摩活动。例如,上虞中学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在办学理念与特色活动课程、特色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特色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特色活动课程建设等方面实践成果丰硕,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就组织全市专业教师听取该校的专题介绍,参观该校的创意实践中心(含卧龙工场、创意实验室、青瓷坊、艺术视窗),并参与到学校开设的“创意水火箭”“创意多米诺骨牌”“越窑青瓷”“撮花”“电子控制技术与应用”“工程制图”等32门特色课程的教学展示中。教师们边观摩边探讨,对学校从特色活动到特色活动课程再到特色活动课程群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成绩表示由衷赞叹。联合观摩活动对区域内学校的学科建设有着较强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此外,我们还组织校外小农场、校园小工场、校园科技创新基地等多场推介会,与会教师均表示颇受启发。

二、学生成果点评和展示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后形成的学生成果可以参加由市、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我们结合评比开展优秀学生成果的点评和展示活动,并以此带动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一)点评学生活动成果,提升成果质量

对获得绍兴市一等奖的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我们每年聘请专家开展现场面对面专题点评活动:先让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阐述探究的过程、收获和遗憾,并接受点评专家的询问;然后点评专家对学生成果进行具体的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接着点评专家解答学生的疑问;最后进行现场互动,参与不同课题研究的师生均可以相互提问,相互探讨。

经过点评,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进一步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撰写格式,明确了调查报告、科学实验、教具学具设计、小发明小创造等不同类别学生成果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对如何突出学生成果的新意、如何提炼学生成果的地方特色、如何开展学生成果的后续研究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努力的方向。经过修改和完善,学生成果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连续四年每年获得五个以上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一等奖。

学生成果的点评活动,也是学生成果的展示活动。随着评比影响力的扩大,送评的学生作品越来越多,参与的学校越来越多。点评和展示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关注学生成果,催生教师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我们的回答是和学生一起成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开放性学习活动,获得大量的原始素材和初步的思考,而这恰好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获得课题灵感取之不尽的源泉。几年来,我们通过典型示范、专家讲座等一系列主题教研,积极引导教师把学生研究成果和教师科研成果有机结合起来。

绍兴市江藻镇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江藻镇的主要支柱产业是冬季草莓的种植,学校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开辟了校外草莓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间,亲身体验,所谓“田间是课堂,父母是老师”。该校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如《江藻镇中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实践与思考》《冰冻低温对草莓产量的影响及预防探究》《草莓种植我当家》等多次在省、市评比中获奖。该校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七年级校本教材〈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市级规划课题并获奖。

此外,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的学生成果《草根科学小实验》与指导教师的《草根科学小实验促进科学课的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诸暨荣怀学校的学生成果《这个冬天因你而不再寒冷――诸暨市荣怀学校“爱心捐物”公益实践活动纪实》与指导教师的《学校德育载体的有效开发与思考》研究课题,均成功实现无缝对接,教师的科研水平、指导能力得到提升,而且有了较强的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对教师而言,带着课题开展教学和指导已渐成习惯。

三、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实践类选修课程,它注重体验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创新性和生成性。如何加强对实践类选修课程开发的指导?如何从区域层面来推动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程的建设?我们的办法如下:

(一)开发通识读本

我们为区域内的初、高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通识读本。我们以绍兴市中学生取得的浙江省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一等奖成果为案例,解剖、分析学生如何开展社会调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方案,让初学者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路径和研究性学习成果撰写的基本方法。同时,我们以课题的方式进行通识读本的开发,课题组围绕实践类选修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举行研讨活动,统一思想,统一体例,然后分头编写,初稿完成后,即下发到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手中,供教师们参考。

(二)提出指导与实施建议

通识读本只是一个参照,提供给师生的只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案例、基本知识、基本技巧,随着调查活动的展开和深入,参与选修的学生会不断生成新的课题,并开展新的探究,形成新的结论。对此,我们给出了指导与实施的多项建议。

1.教学指导建议

(1)课时安排。每周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同时,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

(2)教学方法。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上旨在解决调查中碰到的问题、必要的方法指导和成果的交流、展示等。

(3)指导教师。学校既可以指定本校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也可以聘请家长、社区专业人士等担任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全面负责课程实施的方案设计、理论教学、活动实施与管理,帮助学生提出课题,确定研究范围、内容、方法与方案等,指导学生合理有序地安排实践探究过程,撰写研究报告。

2.评价建议

(1)记录。为每个参与活动的学生或小组建立调查活动记录本,记录学生在活动中搜集的数据、照片、活动感受等资料,也可以指定专人进行分类整理,整理如实物模型、各类证书等。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越翔实、越丰富,对学生结题报告撰写的帮助越大。

(2)展示。创造一切条件,及时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是实践类选修课的特色之一。展示的方式有:班级成果交流、宣传橱窗展览、专用教室陈列、校园节日展板展出、专利申请、区域点评和答辩、学生成果的发表和经济开发。指导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散或集中进行。

(3)学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有活动记录、总结或报告,要有反馈评价,要经过同学互评,并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认定学分。

3.选修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建议

(1)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社会调查可充分利用学校传统活动和资源,就近取材。如校园的常规活动(毕业典礼、烧烤、远足、家长会、考察)、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国庆、元旦、春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主题教育(环保、安全、心理健康、人防、禁毒)、志愿者服务活动(义工、校园义卖、爱心捐助)等,其中的许多活动均可让学生适时参与其中,并开展调查、探究活动。

(2)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绍兴市可供选择的地方特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如特色产业资源――轻纺、袜业、珍珠、领带、黄酒等产业;名人资源――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鲁迅、的故乡,乡贤、名人辈出,他们或在当地办学,或执教,积淀出独特的名人效应;地方文化资源――戏曲(越剧、绍剧)、绍兴方言、民俗、历史古迹、书法等等。选好方向,周密计划,收获一定是丰富多彩的。

(3)学会利用家长资源。家长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一是家长文化层次丰富;二是家长有专业特长;三是家长有社会活动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帮助学生确立调查课题和开展调查研究,甚至可以让家长直接参与到整个调查研究的活动中来。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要接受一些必要的理论指导外,还要走出校门,参与社会调查,课程时间的跨度可能会更长,所以教师要利用一部分课余时间,充分做好预案,并落实到位。

四、收获和体会

十个完美的想法,不如一个不完美的行动。通过几年的努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域常态实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执行,其中三个层面的变化是明显和直接的。

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越来越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尤其是参加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的学生,认识更为深刻,他们关注社会,学以致用,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一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屡屡被各类刊物录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增强了。

二是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程开发力的提升。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这有利于促进教师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选修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施,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和教材编写的基本方法,促进了专业水平和课程开发力的提升。如新昌中学开发的“科技与创新”、诸暨中学开发的“三探珍珠”等成为了浙江省精品课程,绍兴市高级中学开发的“绍兴地方文化・十全食美”、上虞中学开发的“越窑青瓷”、嵊州市长乐中学开发的“楹联书法的临习、创作与实践”和“高中生社会调查方法”等均成为绍兴市精品选修课程。

第4篇:初中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一、激活原动力,让每一位教师“想成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习惯和惰性是束缚人思想的桎梏,思想守旧是教师专业成长最大的障碍。因此,要做好教师专业成长工作,首先要解决其思想上的问题。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外出找营养,洗脑换思想”,让教师们由被动的“要我成长”变为主动的“我想成长”。

校领导、处室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各层次负有一定管理责任的教师每期必须外出学习、接受思想洗礼不少于一次;课改年级教师每期全年级集体外出学习一次;初三、高三两个毕业年级教师毕业考试后集体外出学习;教学服务人员每两年轮流外出学习。外出学习坚持“五有”:一有计划方案;二有任务要求;三有体会总结;四有实践探索;五有提升措施。

大规模外出学习,在保靖民中办学史上是没有的。通过外出学习,教师专业成长工作的步伐加快,初见效果:一是观念有了转变,明确了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二是成长有了氛围,激活了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我们发现了自身的问题,找到了与他人的差距。许多原来自认为“我最苦”的教师发现别人比自己还苦,自认为“我最行”的教师发现别人比自己还行,若不充电成长,已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知耻而后勇,安于现状的教师坐不住了,夜郎自大的教师自省了,教师视野开阔了,大家观念开始转变了,专业成长的认识提高了。

领导们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学校的成长,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们认识到,不学习、不成长当不好新时代的教师,教不好新时代的学生。这样,从校长到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都调动起来之后,学校的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就有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创设新机制,让每一位教师“能成长”

思想是基础,物质是保障。如何让每一位教师在“想成长”的基础上实现我“能成长”,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⒈构建机构网络,为成长提供组织保障

分层级构建专业成长管理机构,狠抓过程管理,落实专业成长工作职责,指导和督查教师完成专业成长任务,实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发展目标。

⒉完善奖惩制度,为成长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制订了《教师专业成长实施方案》《教师专业成长促进计划》《教师专业成长评价方案》《保靖民中教职工工作量测评及绩效工资考核奖惩办法(试行)》《保靖民族中学教研教改及各类竞赛活动奖励方案(试行)》等制度,通过各种具体措施,推进教师专业成长,鼓励教师不断成长。

⒊加大经费投入,为成长提供经费保障

一是提高专业人员待遇:“高中部语数外大教研组长津贴300元每月,其他文化学科教研组长240元每月,音、体、美、信息教研组长,高中各年级语数外备课组长,高三文综、理综备课组长、初中部各教研组长160元每月”;高中其他文化科目及初中语、数、外学科的备课组长120元每月。成立学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并给每位委员发放岗位津贴。基础学科(语、数、外)由5~7人组成,其他学科由3~5人组成。具体方案由教科室制定,校长室审批。津贴标准暂定每人每月120元。

二是保证教改活动经费。学校虽因扩容已负债1600多万元(仅利息每年要支付近百万元),仍然保证每年投入40万元以上的专项经费用于教研教改和教师专业成长工作。

三是落实成长工作绩效。对教案、作业批改、听课、教研教改等教师专业成长工作,每月检查、评比一次,对先进个人发放奖金每月在3.5万元左右;每半期评出1个教改先进年级组、3个优秀教研组、5个优秀备课组和30名教改先进个人,发放奖金每次1万元;每期对论文、赛课、课件制作、课题研究、说课竞赛、辅导竞赛等专业竞赛发放奖金达7万多元。仅2011年秋学期就发放教研教改奖金27万多元。

三、抓牢主战场,让每一位教师“在成长”

有了思想基础和基本的物质保障,教师专业成长工作的关键就是行动了。怎样行动?行动的基础在哪里?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课堂,也就是说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战场在课堂。只有着眼教书育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学习、研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改革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阵地在课堂,目标是教师综合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⒈“三﹒五”总体规划

保靖民中“十二五”期间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分三个阶段,用五年时间实施,具体规划如下:

通过多渠道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全方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用五年的时间打造一支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双优型”的教师队伍,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工作的整体目标。

⒉七条成长途径

(1)外出观摩学习。找准差距,激发活力;转变认识,更新理念;学习经验,改进方法;实践推进,创新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2)聘请专家指导。一请“外援”,学校定期邀请省州教科院、省内高中名校、高校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二挖“内力”,学校从内选拔业务素质相对优秀的“土专家”进行经验交流。内外合一,为教师解疑答惑,帮助教师找准学习方向、明确课改方法和了解前沿研究动向,提高教师研究素养。

(3)普及传媒技术。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必须能使用电脑,能开展多媒体教学,能进入网站学习,能应用各类网络资源。为此,学校投入了200多万元进行多媒体建设,为每个年级建起了教师电子备课室,实现了学生教室“班班通”。保靖民中还先后举办了三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培训教师198人,合格185人。目前,保靖民中100%的中青年教师能使用多媒体,95%的教师能制作课件,为教师高效学习、共享资源、高效教学、高效办公奠定了技术基础,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快速提升。

(4)重视校本研修。学校组织各学科名优教师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学科教学、教研教改、课题研究、班级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5)实施青蓝工程。保靖民中校要求:每一个青年教师拜一名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师,实行师徒结对。规定徒弟每期拜师听课不少于20节,师傅听徒弟的课不少于15节;师傅每期要指导徒弟设计两个课案;徒弟每期写两篇跟师学习心得体会,上一堂拜师汇报课,由教研组成员进行听课评课。2010年、2011年、2012年拜师结对分别为32对、48对、68对,通过教科室考核、评议,3年共有42对师徒被评为“青蓝工程先进个人”。

(6)构建高效课堂

①抓好校内五型课:A、所有领导上表态课。校长带头,所有校领导跟进,为高效课堂推进起好带头作用。B、优秀教师上示范课。C、青年教师上考核课。D、组内教师上探索课(同课异构)。E、全体教师上竞赛课。②落实课堂三环节:A、课前预习:编好导学案,不预习不开讲,课前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学习前明确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做学习的“明白人”。B、课中探究:课堂上主要解决重难点,做到有问题必须探究,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探索、思考,在学习中让学生“当主人”。课后检测:每堂课都有学习效果检测和学生意见反馈。对未达学习目标者督查过关,让学生在学习中当“评判员和监督员”,然后实现自我提升。

(7)落实教学常规。教务处、教科室每月不定期对教师的教案、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教学常规进行检查评比,结果与绩效直接挂钩。校领导坚持推门听课,学生对教师每月进行民意测评,家长和退休教师定期对教学工作进行督察。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常规检查,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外部动力。

第5篇:初中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2012年初冬,寒凝大地,旧貌换新颜的陕西省乾县县城,“热烈祝贺全市高校课堂推进会在我县召开”的标语十分醒目。这一天,咸阳市普通高中构建高效课堂现场推进会在一阵阵紧锣密鼓的筹备之后终于如期举行。来自13个县区的教育界专家,行政领导,大家个个春风拂面,热情高涨。几乎同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会议的承办方――这所被称为乾县高等学府的乾县第一中学。聚焦着“梳理――探究――训练”三步法的“乾县一中”课堂改革模式。

这几天,乾县一中校园里到处呈现着空前浓厚的学术气氛,到处闪现着师生们忙碌的身影。马永清校长等校领导如数家珍一样,向业界同仁介绍“三步教学”的内核,数十名老师争先恐后地准备好自己的拿手课,个个都想在第一时间,把自己如何运用“梳理――探究――训练”三步法的“乾县一中”模式进行教学的成果充分展示给专家们。

这边,青年教师宋龙斌正在给高三级一个班的学生(课堂上分为6个小组)上历史复习课,咸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张立凯,基教科主任刘君旺认真聆听,仔细记着笔记;那边,咸阳市教研室主任曹建业带领部分专家早早坐在了化学课堂上。市教育局领导和前来取经的同志一道认真听完每一节示范课。

一堂课下来,讲课教师中有的年轻人不免还有些小紧张。他们简要汇报了自己的课程革新思想,大家分别“评头论足”,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接着,与会同志现场观摩了乾县一中的文化体育成果,实地感受了素质教育在该校的普遍体现,就连外校的一些科任教师也大老远赶来了,分享着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可喜成绩,不少同志感慨万千。曹建业认为教改首先是课堂改革,乾县一中实施课堂改革抓住了牛鼻子,突出了实效、高效。该校分层次有梯度循序渐进,分别根据学科,年级段以及教师队伍现状的实际,统筹安排与分布实施,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极富创新精神,他们研究探索出“梳理――探究――训练”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但又不唯模式,这就是科学建模,多模并存,给全市全面推进高中课堂改革树立了标杆。咸阳市教育局局长张存深有感慨,面向全体与会同志发表讲话。他激动地说:“乾县一中实施高效课堂改革后,这几年高考成绩稳步攀升,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充分给大家一例证:教改是成功的,它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希望大家结合本校实际,深化改革,全面推进高校课堂。”

从此,有条不紊推进高中高效课堂改革的“乾县一中现象”犹如轩然大波引起强烈反响,全咸阳市近百所普通高中稳步推进高效课堂改革在这里吹起了集结号。

可贵的起步:

把课堂彻底还给学生

近年来,打破长此以往“满堂灌”式的沉闷课堂教学秩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实行新的课程改革,咸阳市在全国教育行业走在了前头,教育局领导带着校长,各学校校长带上教师先后南下北上在全国课改示范学校取经的例子数不胜数。学习别人,比照自己,大规模的有效教学活动在咸阳市各学校广泛开展起来。

高中能不能大面积实行课改,改革的阻力与焦点在哪里,能否抓住牛鼻子奋勇前行,这是考验一个教育局长特别是一个高中校长的关键所在。

一个拥有7000名莘莘学子和近300名园丁的学校,敢不敢啃下这块硬骨头,同时考验着人到中年的马永清和近十名校园的“常委班子”。

向教学一线倾斜、全面推进校园民主管理、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改革已经在乾县一中实施了多年。这些都与该校拥有一个团结向上、敢作敢为的校领导班子分不开。

这一次实施高校课堂改革,同样在乾县一中的教师与领导中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想斗争。不改不行,早改早主动,首先在校领导的思想深处达成共识。

2008年的暑假,马永清带上几名校领导分别前往省内外的几所教改示范学校实地取经学习。回到学校后又组织大家反复讨论,带头形成了课堂改革的第一方案。

乾县一中近300名教师中,绝大多数为中青年,因而学校就把课堂改革的重担首先担在这群骨干的身上。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温儒敏说道:“我深感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推进改革就比想象难得多,在教育领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往往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把课堂彻底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老师是主角,而要转过来让学生当主角,弯子还真不好转呢?

先从哪里改?校领导班子决定先从人们最关心的焦点、最能担当的高三入手。召集各科骨干分析研究,反复商讨,多次实践后得出一个基本模式,即“梳理――探究――训练”三步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始终贯穿着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各种潜能,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实现提高学习效率的最终效果与教改目的。

课堂教学新模式:

“梳理――探究――训练”

这一新模式突出“四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

具体时间分配为:梳理知识,构建体系为10分钟,探究问题,思维建模为20分钟,课堂训练掌握规律需要10分钟。

通过实践,通常是,首先,老师提出案例或者话题引发问题,让学生思考,把知识变成问题,使学生通过回顾知识进行讨论,梳理知识结构;其次,让学生提出或者教师设计需要探讨什么问题,师生再共同探究,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最后,通过设计新情境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讨论后得出的方法,拓展训练如何去解决问题。

这种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一中教师与学生思维方式大变革。

对此,校长马永清深有感慨地说“新模式的应运而生,全体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更加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更加注重学习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突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改变了被动的学习方式,因而达到了实现最优化教学的教改目的”。

该模式的实施,使老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最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过程,因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 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

乾县一中推行的“探索――梳理 ――训练”教学模式,实践了这一重要教育观点。

师生设身说课改

这样教学,能否形成一个定势,会不会形成一个思维模式,大家的反映如何呢?关于高校课堂改革,乾县一中的师生们如何认为,以下是记者采访他们的实录。

张龙涛(高二年级部主任,在本校工作21年):构建高效课堂,核心是更多的关注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前提是学校预设了学案,有的放矢,确保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带着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愿望,增强了求知欲望,加上合作探究,开阔了思路,提高了学习效率。前期好多人在模式上领会有偏差,课前预设内容太多,学生感到时间不够用,老师上课拖堂,就是跳不出模式,现在慢慢地改变了,教师们经过了由简到繁,在由繁琐到精炼的过程。

任志恒(高中物理教师,教务处主任):我认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上要求老师更加吃透学生实际。特别是在编制学案上多花费精力。哪些知识学生已掌握了,哪些关键点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哪些是学生达不到的,需要老师讲得透彻一些。学案要突出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合作、老师点拨与精讲多练结合起来,有层次性。“功夫在课外”这个环节占到教学设计的80%左右,因而很重要,高效课堂成败亦在此。

董君娥(高三语文教师,从教20多年):我校先在高三年级实施新课改,接着在高二高一进行。当时,老师有顾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接受传统的教学法,加上现在高中课业负担太重,有人担心“新课改是不是又要给师生增添负担了”。后来经过校领导多次理论上引导与开展主题突出的校本教研活动。大家提高了认识,新课改是大势所趋,构建高效课堂,不会增添师生的负担,搞好了,只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效课堂旨意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合作意识。学生过去大多是被动式学习,现在掌握了学习的方式方法,变得主动了,效率就自然提高了。

通过课改,老师也变成了学习者,从中学了不少东西。我的最大感受是角色变了,由一个指挥人,知识传播者变为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

葛亚妹(高中历史学科组长,人到中年):咱学校的“三步”法教学模式,一直被灵活运用。对九个学科来说,各有侧重。高效课堂的目的引来了课堂教学自主管理,即小组化建设。每个班学生分为10~12个不等的学习小组,我通常将预设的学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各组组长分管着五六个人,组员之间在学科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健全评价体系,发挥小组管理作用,同时也实现了高效管理。每个小组长都有自己的小组学习提升目标,其中包括训练了多少选题等等。一个月一小评,每学期一总评,起到了以好带差,总体提高的作用。

自习课上,常常看到许多同学上了讲台在讲题,有文科的,也有理科的,台下的在不断发问:“这一步是咋来的?”相互提问,合作探究风气正浓。

彭晨光(高二五班学生):高效课堂,增强了我们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合作探究,增进友谊,开阔了视野,掌握了不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王熙凤是真关心还是假关心”大家进行了热烈讨论,有的认为是真的,有的说是假的,总之,所有学习中的问题都在探究中得到解决。

陈方圆(高二五班学生):以前,老师上课只是唱独角戏,我们学得不够主动,效率不高。现在不一样了,随时将自己与集体合作探究的结果予以表现,及时得到老师的评判,加深了我们对课程的印象,不但学习了知识,也掌握了方法。

据悉,去年以来,乾县一中根据实施新教学模式的进展情况,不断强调构建模式只是引发教师教育观念改变,要根据课程、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处理好运用操作模式与复杂的教育教学现实关系。模式的呈现体现出学科特点和课型的不同而变化。

在实施“梳理――探究――训练”教学新模式过程中,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创造,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导;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教室成了学室,讲堂成了学堂;一切都在为学生动手动脑而服务。

第6篇:初中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国际化;本土化模式;国际合作项目

一、基础教育国际化:概念与争辩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国际留的不断高涨,“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教育发展模式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教育国际化进程亦从此得到各国持续性推进。然而,学者们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不尽相同,加拿大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从广义角度将教育国际化定义为各种国际的、跨文化的或全球化的因素融入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和知识传播方式的一种过程[1]。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指通过与不同国家的教育机构或国际教育组织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研究、合作办学、合作培训以及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或国际援助等途径,在理念与目标、课程与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实现融合并有所创新,从而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的教育发展过程。[2]

近几十年来,教育国际化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得到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模式主要有五种。第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外国机构、企业或个人直接在国内投资或寻找适当的合作伙伴共同办学。第二,扩展国际业务模式:为满足在华外籍人士子女接受教育的需要而设立的国际班和国际部。第三,项目合作与交流模式: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校教学,本校教师去国外学习和借鉴他国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参观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第四,境外教育消费模式:中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直接到国外接受教育。第五,专业研修模式: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行政管理人员、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专门设立的教育培训项目[3]。学者们普遍肯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其理论和实践探讨也趋于成熟,但是对基础教育国际化存有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 认为其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技术,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培养国际化人才[5]。同时,也有学者担忧基础教育国际化会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其新殖民统治和文化殖民的重要途径,在意识形态、政治、宗教、文化和社会诸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6], 并可能会加剧国内区域化教育的不均衡[7]。本文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有两面性,既不能盲目夸大其好处,也不能因为其可能带来的潜在挑战而完全否定它。基础教育国际化在中国,尤其是发达地区,已是即成事实,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因此,当务之急是寻求符合实际的本土化实践模式,充分发挥其正面影响,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东部c西部、城市和农村、省与省、市与市之间,甚至区与区之间的教育语境(所处地域经济情况、教育资源、生源、学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师素质、教学基础建设等)相差甚大,因此不同地方探索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路径和实践模式也自然不一样,不可能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效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着眼于具体教育语境下的具体实践模式,从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摒弃失败的做法,以探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本土化实践模式。

教育国际化实践的各方主体,如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践模式的实施。国外有不少研究调查各主体的态度,如以色列巴勒斯坦-阿拉伯中学的教育国际化项目中校长和教师的态度调查[8],澳大利亚中学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教育国际化尝试的态度[9],美国中西部州的中学教育国际化实践中管理层的理念等[10]。相对而言,国内大部分关于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实证调研尚少,缺乏对实践主体的态度和看法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深圳宝安区某中学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项目为例,调查该项目涉及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的态度和看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教育语境分析其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旨在对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本土化模式探索起到启示作用。

二、深圳宝安区某中学国际合作项目简介

2012年,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C)列治文市教育局合作,在深圳宝安区某中学初中部展开了为期三年的中加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简称国际班。其主要实施方法如下:

通过“自愿申请、平行分班、抽签决定、只出不进”原则组建国际班。截至2016年7月,该校共有8个国际班,其中初一年级3个班、初二年级2个班、初三年级3个班;

除开设国内义务教育阶段规定课程外,英语课程实行“x+y”与“小班化”教学模式:“x+y”模式指中方教师(中教)与加方教师(外教)合作完成英语教学任务,中教每周承担1~2课时以及早读、训练、考试等工作,重点结合中考,落实相关知识考点,外教每周6~10课时,英语课程有机融合信息、音乐、美术、形体等内容;“小班化”教学指国际班在上外教英语课时分成两个小班;

外教课自组课程资源,无固定教材;中教使用上海牛津版教材,三年共需5本书;

课外开展各类英语实践活动,如英语故事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书写比赛、第二外语小课堂(意大利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圣诞游园义卖活动;

学生在寒假赴加拿大列治文市参加冬令营游学活动,学生在通过英语水平测试后依据不同水平分在当地不同的公立学校,与当地学生一起组建班级,进行为期四周的全英语环境学习,一起上音乐课、信息课、体育课等(学生居住在加拿大寄宿家庭);

每周三为教师发展日,中加双方教师一起讨论教学内容、方法,分享教学资源、互相听课评课;同时,开展非英语教师专题培训,提高其英语水平;近三年,还先后三批派出共36位教师赴加拿大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教学培训活动。

三、研究问题与方法

本研究旨在回答两个问题:实施主体,即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如何看待该国际合作项目的作用和效果;该国际合作项目对于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本土化实践模式探索有何启示?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于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对该国际合作项目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证调查,采用多种方法收集数据:实地考察校园4次,现场观摩国际班英语课堂10余节,对该项目的管理者和任课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对学生以及家长展开问卷调查。另外,查阅该项目相关材料,如项目协议书、项目中期工作汇报材料、国际班近三年试卷与学生成绩、该项目自评报告、上海督导组对该项目的评价报告,以及学生书面反思、日志等。

访谈和问卷调查为本研究的重点数据来源。本研究先后对该项目主管领导P校长和15名担任国际班英语课程的教师(4名外教、11名中教)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访谈为半开放式,主要围绕三大主题:国际班的整体效果、国际班对学生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国际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问卷调查于2016年1月在97名初三国际班学生和250名初二、初三国际班学生家长中展开,收回88份有效学生问卷与213份有效家长问卷。问卷主题与访谈基本一致,既有封闭式问题,也有开放式问题。正式调查开展之前,将问卷发给初一国际班50名同学进行试点调查,以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通过混合采用以上研究方法,本研究既获得了定性数据,也有定量数据,对定性数据(访谈、各种文件、问卷调查开放式问题)进行内容分析,对定量数据(问卷调查封闭式问题)进行频率统计分析。

四、实施主体对该国际合作项目

的看法与态度

(一)对该项目的整体看法

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对该项目的整体效果均表示满意。P校长认为,不仅国际班学生,所有教师乃至整个学校都从该项目中受益。教师们对项目实行的“x+y”师资配置尤其表示肯定,认为既保证了外教的教学,也考虑了中考的现实需求。但也有一名中教认为,这种师资配置模式对中教压力太大:“中教每周只有2节课,却要完成与考试相关的所有教学内容,压力太大,难以应付。”

问卷显示53.4%学生和39.0%家长对该项目的整体效果非常满意,39.8%学生和50.7%家长持满意态度(见表1)。在教材使用、师资配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学生和家长最满意的是师资配置模式。少数学生(9.1%)不太喜欢外教的教学方式,11.7%的家长不太认可教学内容的安排,即外教不受内容限制,中教负责中考内容。

(二)对提高学生能力的看法

1.英语语言能力

有26.1%的学生和32.9%的家长认为该项目在提高英语语言能力方面的效果非常好(见表2),45.5%的学生和50.3%的家长认为效果好。其中,教师、学生(67.0%)和家长(77.5%)普遍认为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提高最大,其次为听力、阅读、写作。这与测试成绩反映的情况一致。

国际班学生在初一组班时英语水平与普通班无异。2015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该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评估组对初三2个国际班97名学生和2个普通班95名学生进行了英语书面测试(听力、阅读、写作、语法和词汇、完形填空、短文填空),并对每个班书面测试成绩排序前15名的学生(国际班和普通班各30名)进行了口试(语音语调、语法词汇、流利程度及交际能力等)。口试成绩显示,国际班的优秀率(A-以上)为86.67%,普通班只有16.67%,差异显著(见表3)。同时,国际班学生在口试中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流利程度及交际能力四个方面均优于普通班学生。国际班的书面测试成绩也明显优于普通班,国际班的平均分为69.2分,比普通班(52.2分)高出17分,差距明显(见表4)。此外,国际班的及格率(78.4%)比普通班(45.3%)高出33.1%。

教师们谈到国际班学生英语能力得到较大提高的原因时总结道:国际班学生以在国际班为荣,热爱学习,英语学习兴趣有很大提升;国际班学生浸泡在英语语境中的时间比普通班长,外教课堂比普通班每周多5~6节,学生与外教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增多,因此,英语尤其是听说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地方政府和学校管理层重视此项目,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教师和家长也更加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

2.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问卷结果显示,过半数的学生(59.1%)和家长(51.2%)认为国际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好,19.3%的学生和24.9%的家长认为效果非常好(见表5)。教师们普遍反映,国际班学生逐渐养成制定目标的习惯,学习计划性增强。同时,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更愿意去探究问题,并开始用国际化的视野看待问题。

外教教学对提高国际班学生学习能力起到重要作用。P校长指出,加拿大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综合素养的教育思想,注重小组合作、全员参与、教在心灵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作业形式以个性化作业和手抄报为主,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精神,以及l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利。一位学生的日志中写道:“外教的课堂,不再有固定的课本,我们的课桌被摆成了花的形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成为我们的主要形式。在小组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大家互相合作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每次活动结束后,我们都把过去学习时觉得困难的东西一下子记在了心里。课后没有练习题式的作业,因为所有的作业形式不是一张有趣的手抄报,就是一份思维导图的作文纸,有小组合作完成的,也有自己独立完成的。可是,要完成这看似简单的作业可不容易,我们要学会上网搜索信息,学会围绕教师给的主题写好自己的见解,还要学会把自己的见解展示在手抄报上。但是,我们都爱上了这样的作业,没有练习题的死板,更没有传统作业的枯燥。每当教师把我们的作品展示到教室的墙上时,那种成就感便油然而生。大家也会互相借鉴学习,争取下次做得更好。”

(三)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看法

不管是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或家长,都一致强调了该项目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从表6可以看出,过半数的学生(54.5%)和学生家长(51.6%))认为国际班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的效果好,33.0%的学生和31.9%的家长认为效果非常好。

外教课堂内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P校长说:“中国教学、教师以‘考’为主,不利于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在外教课堂,学生有事可做,提倡相互尊重、合作。”一名外教谈道:“我在教学过程中,会逐步灌输团队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相互帮助,促使每个学生都以不同程度取得进步。”同时,外教尊重学生等良好职业素养和工作认真细致的态度也慢慢影响着学生:外教每天上课前站在教室门口微笑迎接每位学生,下课在门口目送学生并回教室整理座椅、打扫卫生。一名中方教师说道:“国际班学生在加拿大‘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逐步树立了‘信任、尊重、阳光、责任、爱心’的良好观念,体会到尊重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开始拥有国际视野和包容心态,整体素质也有了显著提高。”

冬令营游学活动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很大作用。一名中国教师谈道:“夏令营活动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全面提升了素质。短短一个月的学习和生活,带给这批学生的不仅是异国风情的享受和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更是对自我素养、自我品行的反省。比较突出的是懂得了倾听,明白了尊重每一个人的重要性,爱心、温情、团队、合作等核心价值观也有所增强。此外,他们还意识到了品德比学识更为重要,诚实是为人之本等。”有学生也表示:“在一个月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感受到了加拿大人的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他人和社会有责任心,懂得爱护环境,懂得合作分享。从加拿大回来后,这些美好的品质,似乎已经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慢慢地体现出来。同学们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积极为班级服务成为我们的理念……不管是课上还是课后,对教师和同学多了几分尊重。”一位家长写道:“一个月的加拿大冬令营生活让他们学会了独立,以及遵守社会公德。对家庭更有担当,更关心父母和家人,更愿意承担家务。”

国际班举行的各项活动,如圣诞游园暨爱心义卖等活动,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圣诞爱心义卖中,国际班筹集善款居全校之首。这种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心有着直观的教育意义。

可以看出,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该国际合作项目的整体效果、提高学生能力和人文素养都持有较高认可度。

五、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

本土化实践模式的启示

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以区定位比较恰当[11],因为相对而言,区域内部的教育资源“基本均衡”。深圳市在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上走在国内前例,福田区、南山区和宝安区为全国基础教育国际化试验区,其中南山区取得较大反响,宝安区获得的关注相对较少。宝安区与南山区虽然同属经济发达城市深圳,但宝安区在教育资源、师资等方面整体弱于南山区,生源更杂,因此宝安区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探索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借鉴南山区,而必须探索一条适合宝安区教育语境的本土化模式。以下将具体分析该项目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为深圳宝安区以及类似教育语境区域的基础教育国际化本土化实践探索提供启示。

(一)值得借鉴的经验

1.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领导层在推动国际化教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项目能获得顺利推行的原因之一在于深圳宝安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校方管理层的坚决实施。2011年,宝安区“以教育国际化引领教育现代化”为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模式。本项目就是在宝安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由中加双方政府一起努力(中方提供财力保障,加拿大列治文市政府提供优质师资队伍)而得到强势推进。另一方面,本国际合作项目受学校办学经费、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政府支持力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合理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这对宝安区尤为如此,因为该区中小学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能力相对中心城区的南山区学校较弱。宝安区教育局对该项目在经费和管理上的支持和监督,保证了该项目的质量并非停留在简单的交流和了解层面上。在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校方管理层对该项目非常重视,委派P校长直接主管该项目的执行和实施。在此影响下,师生和家长也积极配合,从而形成上下、内外的良好合力。

2.双保险策略

深圳市南山区集中了大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人才,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好,家长对基础教育国际化需求度和认可度高。因此,南山区中小学在开展中外合作项目时大多完全采用外教教学模式。相比而言,宝安区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多样,家长对孩子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存在差异,很多家长并没有将孩子在中学后送出国的打算,更多的只是想让学生在国内教育环境下有“出国”和接受“西方教学模式”的体验。这样,该项目若也像南山区一样完全采用外教教学模式,很可能会受到来自家长和学生的抵触和不配合。为了彻底解决家长、学生的后顾之忧,也为了使项目保持可持续发展,该项目最终决定采用双保险策略,在教学上实施“x+y”模式,在外教教学的同时,配以中教的常规课堂教学,从而让学生可以“两条腿走路”,既可以选择出国学习,又可以参加中考。这种双保险策略,在宝安区的特定教育语境下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改良尝试。

3.充分利用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要提高教育际化水平,首先必须扩大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把教师培养成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12]。该项目所在学校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每年派送学生去列治文市进行一个月的封闭式学习,同时派送大批教师进行同步封闭式培训,进入当地课堂观摩,并接受专业培训。这一做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开拓了教师视野。另外,教师发展日对中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很大帮助。与有些中小学在社会上招聘外国教师不同,该项目的外教为加拿大教育局派出的经验丰富、专业素养高、教学水平好的专业教师,他们给中方教师带来新的教学方法,传递前沿的教育理念。同时,外教也从该项目中受益匪浅,既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和汉语,又积累了教授中国学生的经验。除了英语教师受益外,校方充分利用外教资源,为其他学科中方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和教学探讨,对其他学科教学理念和方式创新产生了“鲶鱼效应”,为教师发展起到良好带动作用。

(二)不足之处

1.本土文化输出欠缺

学者们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诟病之一就是国际化实践演变成“西方化”,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忽略本土文化的“输出”,该项目也存在此问题。不管是游学活动还是课堂内外各种教学活动,学生都在单方面被动接受加方教学和文化。这从“言论一边倒”的调查反馈中可见一斑。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大都强调加方文化的先进性、教学模式的优势,较少谈到中国文化和中方教学模式,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潜意识:凡是外教的都是先进的,值得学习;国际班等同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这显然是危险的,因为教育国际化是各国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等各方面的相互理解、交流、博弈、认同、共生的发展过程,包括各国教育之间的学习与借鉴、继承与创新、对话与沟通、输入与输出等[13]。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成长关键期,如果引导不当,他们容易形成以西方教育审视、批判、改造中国教育的习惯性思维,这种单一取向的国际化思维,势必使中国基础教育更加依附于“西方中心主义”范式,容易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疏远和对西方文化的亲和,形成西方视野,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视野。

鉴于此,在国际化实践中,应该改变一贯单纯的“拿来主义”,更多地“走出去”,把我国优秀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和教学方式推向世界,这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与其他层次的教育相比,我国基础教育在世界上被认可的程度更高[14]。具体而言,可以从课程内容与教材上加强本土知识,尤其是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授,加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的教育,编篡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材。例如,成都市武侯区基础教育国际化把国际理解教育与和平教育、环境保护、多元文化等国际热点问题紧密联系,各校开展的教师交流项目、学生派出项目、来华短训项目、出国短训项目有意识地倡导教师、学生成为文化的使者,在相互交流中加强沟通与理解。同时,成都市教育局组织百余名教师参加国际汉语推广教师储备培训,选派到国外任教。

2.课程和教学未成体系

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所在,成功的教育国际化实践应该有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和教材体系,毕竟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目前,该项目虽然实施“x+y”模式,但是中教和外教的教学思路、内容和课程体系还没能深入融合,仍处于相互独立状态,且该项目的国际化仅体现在英语学科教学上,而真正的国际化应体现在较为完整的国际化课程体系上。今后,可尝试双语教育,开设国际性的通识教育课程,突出关于世界性的问题,如在英语、社会、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中渗透全球问题,发展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此外,该项目在教材方面还未获得长足的起步,外教使用自制散页,且校方未对教材实施监督管理,而是全盘接收。因此,应着眼于学校实际,在现有双方教师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通过项目合作打通资源共享渠道,共同开发教材,融合中西文化因素,实现国际化课程和本土化课程的全方位整合。例如,北京市21 世纪国际学校的40 余种校本教材中有公民读本、博识读本、英语科学系列教材(科学、生物、历史、地理)。

在建立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同时,应注意“输出”。例如,成都市通过“引进、融合、开发”等策略自主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教材,向国外友好学校输出“草堂教室”“巴金课堂”“熊猫课堂”等世界课堂计划,构建起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以此提升课程的国际化水平。[15]

六、小结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深圳宝安区某中学中加国际合作项目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文化输出、课程和教材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应因势利导,长远规划,逐步探索适合具体教育语境的本土化发展模式,以培养具备真正国际理解和国际视野的人才为目标,切不可急功近利,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Jane Knight. 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ed: Definition, Approaches, and Rationales[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4(8):5-31.

[2][11]周满生.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世界教育信息,2014(2):11-17.

[3][14]陈如平,苏红. 论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0(14):3-7.

[4]张军凤,王银飞.关于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几个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11(1): 9-11.

[5]夏心军.基础教育国际化趋向的再审视[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4,15(3):6-11.

[6]容中逵,刘要悟.民族化、本土化还是国际化、全球化――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参照系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26(7):17-22.

[7]刘大革.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置辩――以广州市南沙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实验区项目设计为例[J]. 全球教育展望, 2013, 42(10):68-75.

[8]Miri Yemini.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Lessons From Israeli Palestinian-Arab Schools in Tel Aviv-Jaffa[J]. Urban Education, 2014, 49(5): 471-498.

[9]Mark Fielding & Lesley Vidovich: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Practice in Australian Independent Secondary Schools: A Global-local Nexus?[J].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7, 47(2):148-162.

[10]Debora Hinderliter Ortloff , Payal P. Shah, Jingjing Lou & Evelyn Hamilt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Explored: A Mixed-method Examination of One MidwesternState in the USA[J].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2012,23(2):161-180.

[12]赵萱. 应然理性: 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述评[J].基础教育, 2012 (1):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