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挖笋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1
家乡的小河
我的家乡是一个不算大的县城,最让我难忘的是城外的那条小河。
河水是祁连山上的雪水与草滩上的泉水汇聚而成的。清清的河水晶莹透澈,像一条银白色的哈达,在绿油油的田野上飘过,河面宽的地方,水流得非常平缓,听不到一点声响,河面在的地方,水流很急,打着漩涡,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哗哗的流水拍打着大大小小的卵石,唱着温婉的歌谣,如同母亲甜甜的耳语,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脱掉鞋子踏入浅水中,让清凉的河水冲刷我们的小脚丫,一种无比的快乐,流进我们的心田,有时还会有几条玲珑可爱的小鱼,摆动着尾巴,绕在你的前后游动,你一伸手去捉,它们便机灵地溜走了。
河边,生长着茂密的柳树和白杨树,各种野花争奇斗艳,五月到来的时候,马莲花开得最为茂盛,蓝蓝的喇叭花,高高地昂起头,奏起欢乐的乐曲,轻风吹过,它又像蝴蝶翩翩起舞。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在河边摘菜漂亮的野花,在那茂密的河边树林里戏逐,打仗,调皮的小伙伴笑嘻嘻地捡起几块小卵石扔向河里,一阵欢快的笑声之后,河面上荡起一层层涟漪。玩累了,我们便躺在碧绿的草滩上,看野鸽子在空中盘旋,听布谷鸟和喜鹊在林间唱歌。
故乡的小河,你印有我童年的足迹,满载我那天真的欢乐;故乡的小河,你永远流淌在我的梦中,永远深藏在我的记忆里。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2
黄山日出
黄山日出,历来被人们称为美景。为了目睹着一美景,暑假里我随父亲来到了黄山。
当天晚上,我们住在北海宾馆,睡梦中,我听见有人在喊:“快,起来看日出了!”我一骨碌爬起来,揉着惺忪的眼睛,情不自禁的跟在大人后面往外走去,一古山风向我吹来,好凉哪!我走上清凉台,这是一个观日出的好地方,此时已经有了不少人等候在这里了,因为个子小,我七拐八拐,马上便选好了一个位置,然后耐心等待着。
过了一会儿,东方先出了鱼肚白,人群开始骚动,一会儿,鱼肚白渐渐的转成粉红色,东方的天际出现了橙色的彩霞,忽然天边出现了一到发亮的光,是那样耀眼,不知谁说了句:“快了,快了。”
大人们开始拿相机,准备按快门,等待着拍摄那瑰丽的景象;没照相机的翘首以待,大家似乎都停止了呼吸。不知过了多久,太阳像一个小红球一样,突然从地平线上,不,不是地平线,而是从云海间条了出来。一开始是半个,到后来,就变成了大红球大地妈妈好象不愿让太阳离开怀抱似的,太阳只能一点点往上挪。
大约过了半小时,太阳终于挣脱了大地妈妈的怀抱,跃上了天际。啊,多么壮观,多么美丽!顷刻间,浩浩云海被太阳的光芒照的色彩斑斓,远近的山峰在云海的淹没下,只露出小小的山尖,就像那大海中的小珊瑚礁……人们感慨万千,纷纷赞叹这人间的美景。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3
爬山
放假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安吉去旅游,还懂得了一个道理!
端午与粽子
粽子的起源与江南的稻作生产有直接关系。在陶制盛器和炊具发明之前,“石烹法”,即将烧烫的石块投于盛有米和水的坑内来烧煮食物,或将水和米盛于竹筒之内包裹于箬、笋等植物叶子里,然后放在火上烧烤,这是古人最可能的煮饭方法。嘉兴民众种稻食米,讲究精耕细作,食不厌精,作为“嘉湖细点”典型代表的粽子更是内外兼修,精益求精。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F”,粽子又名“角黍”,与端午习俗紧密结合,西晋周处《风土记》中载,“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赋予端午粽子新的文化内容。
粽子是嘉兴端午习俗中的重要角色,至今仍有人称端午节为“粽子节”。端午前几天,家家户户的主妇们就买回材料,准备为包端午粽而忙碌了。当地的民间谚语中将吃粽子与禁忌联系起来,如“不食端午粽,老来没人送”“未吃端午粽,寒衣(夹袄)不可送”,在重视“身后事”的汉族文化中,意即端午粽子必须吃,否则无人送终,故而在端午吃粽子成为嘉兴地区人们坚定的信仰。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家各户不同的生活水准,粽子的用料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灰汤粽”是当地曾经有过的一种极为“简陋”的粽子,即选用硬实有亮泽的稻草或老蚕豆壳、桑树条烧制成灰,将灰用纱布包住放盆里用热水浸泡,待沉淀后滤出清水待用,取少量灰汤水泼入糯米里揉匀,包成粽子,在剩余的灰汤水中煮3个小时,再焖3个小时后食用。
建国前后,民众做粽子还只是以糯米为主料,较灰汤粽好一点的是 “白水粽”,用料就是单纯的糯米,用清水煮熟后蘸糖吃,老人们至今回忆起来赞其“很好的,很有味道的”。当地一则谜语“青色田鸡活剥皮,糖来蘸蘸好东西”,指的就是白水粽。改革开放前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包粽子的用料就比较丰富了。主料虽然还是以糯米为主,但是加了红枣和各种豆类,如赤豆、蚕豆、黄豆等,还逐渐增加了肉、蛋作为馅儿,有肉(猪肉)粽、蟹黄粽、火腿粽、蛋黄粽等;作料除了糖外,酱油、盐、味精也被恰当地掺在一起,粽子的味道更加多样。
一般粽子的形状主要有三角粽和四角粽,也有包枕头粽的。三角粽也称尖角粽,重量一般是在一两半到二两之间。四角粽整体形状稍方一些,底部的角不像三角棕那么尖,稍短,整体比三角粽大。商业粽子兴起后,粽子的大小逐渐标准化。
说起裹粽子的材料,在嘉兴南湖农村,房前屋后都会种几簇竹子,挖竹笋、包粽子,极其方便。毛竹叶,一般常指的是箬竹叶,嘉兴地区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很适合箬竹叶生长。箬竹叶生长的季节和叶子的宽度、厚度比较适合包粽子。箬竹叶在当地很常见,我们常常看到水塘、河道、屋前小渠边有自然生长的箬竹。平时,村民们也会留意捡一些脱落的老箬竹叶,拿回家晾干,等到包粽子的时候用水泡一泡,就可以用了。当然,也有个别人家用本地就有的荷叶、万年青或宽大的芦苇叶子来包粽子。对于芦苇叶子的选择,一般会采从根部往上数第3片叶子,据说这样的叶子包的粽子最清香。用来缠粽子的绳子也有讲究。南湖农村,起初用来缠粽子的材料都是稻草秆,材料易得,如今大多用线绳缠绕,有棉线、塑料线等,颜色有纯色也有彩色。粽子一般需要缠上6道线,取其“六六顺”之意。
粽子除了出现在端午之外,还会出现在当地的很多人生仪礼和节日习俗中。《古禾杂识》中提到:“寒食节有青团、灰粽;乡人则作茧团,其形如茧,以祈蚕也。立夏节有麦芽团;端午节有端午粽。”
清明时节(寒食节)吃粽子,民间有种说法,“苦粽子、甜馄饨”,与农事活动的忙闲有关。清明一过,农民马上就下田了,一忙就要忙到稻子收获为止。在这期间,农民的生活是很辛苦的,早起出门带上粽子和水,在田里一直忙到晚上回来。清明时候的江南,室外的温度已经很高,带其他的食物不易保存,而糯米做成的粽子不易霉变,清明之前做好了,放在通风的地方,可以保存一个月之久。到了农历七月十五,稻子收割了,粮食富余了,农民不用再担心吃饭问题,吃上了馄饨,而且这个时候农活也渐渐少了,他们无论从体力上还是心理上都得到了放松,故而生活更加幸福了。
另外,粽子还用于祭祀祖先、灶王爷以及在春节、夏至等节日食用,或者相互馈赠等。对于嘉兴人来说,清明的时候祭祀祖先,所带的东西除了青团子之外,粽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有些地方对粽子的馅料和数量还有讲究,祭祀祖先的粽子只能是赤豆粽而不能是肉粽,数量只能是单数。由于“粽”与“种”谐音,因此,粽子在嘉兴的人生仪礼中也是重要的食物。女儿出嫁的时候,母亲家会做些粽子;家里有做寿的老人,他的家人也会在其生日前几天做些粽子分给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以此告知。由此可见,粽子正在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端午文化转变,以此满足人们从温饱型的生活向精神生活提升的需要。
端午与“五黄”
在南湖地区,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有端午吃“五黄”的习俗。“五黄”,一般指的是黄鱼、黄鳝、黄瓜、咸鸭蛋(蛋黄是黄色的)和雄黄酒。
嘉兴人吃鱼并不少见,但黄鱼是端午中午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当地俗语称“五月五,买个黄鱼过端午”。大多家庭会做一条红烧黄鱼,端午前后黄鱼正肥,是鲜美的时令水产,或大或小,只要买回家,一烧上桌即可。
黄鳝是很多老人记忆里端午必吃的一道菜。端午前后的黄鳝也正值肥美,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说法。以前的农村人都是从田里抓黄鳝,城里人则从街上买来。有老人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田里黄鳝很常见,两个小时可以抓5斤。”随着农药使用的泛滥以及田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现在农村也很难在田里见到黄鳝了。“物以稀为贵”,黄鳝价格上涨,已不是餐桌上常见的菜肴。有的家庭会在端午前几天买些小黄鳝,养一段时间,等到端午节时食用。黄鳝主要用来烧汤,通常将黄鳝切成鳝段,烧制时加入大蒜、青笋或老姜、咸肉,去其腥味儿。
黄瓜也是端午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黄”,端午前后黄瓜刚刚上市,成了最容易吃到的“一黄”;做法也比较简单,腌制即可,脆爽可口。
咸鸭蛋,在当地也叫黄泥蛋。以前大多都是农家自己腌制。清明之后,把鸭蛋放在小缸或者尼龙袋中,放入烧酒再加上适量的水,放上盐,用黄泥裹在鸭蛋外面,一个月以后就可以食用了。端午节的时候或炒鸭蛋或蒸蛋黄,均是美味佳肴。
端午的雄黄酒是南湖人回忆中少不了的东西,也常常让人想起《白蛇传》中白娘子饮了雄黄酒现出原形的情节。当地在端午节期间举办的文化下乡、戏曲下乡活动中,也经常会安排《白蛇传》中的这一段。为什么许仙要给白娘子喝雄黄酒?当地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当初白娘子还是一条白蛇的时候,和法海的前身――一只乌龟同在西湖的一个桥洞下面修炼,有一年正月十五的时候,许仙端着一碗汤圆从这座桥上路过,不小心掉下了一个汤圆,据说这个汤圆有仙气,吃了可以增加500年的功力,白蛇和乌龟都去抢,白蛇的脖子长,一下子就将这个汤圆吞了下去,乌龟从此就怀恨在心。变成人形之后的法海一直想方设法破坏白娘子和许仙的感情,在一年端午的时候,怂恿许仙让白娘子喝下雄黄酒,现出原形,吓坏了许仙。所以,喝雄黄酒也是南湖民众驱赶邪气的一种方式。当地人喝的雄黄酒就是在药店买来雄黄粉放入黄酒中。现今嘉兴40岁以上的人都有过喝雄黄酒的经历。以前普通农家端午节常常用雄黄豆给孩子当零食或下酒用,即用新鲜的蚕豆混合雄黄粉在锅里炒过之后而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意识到雄黄对身体有害,食物和酒水中就不再用它了,把它抹在身上防蚊虫叮咬倒是十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