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关于花的文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花的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花的文章

第1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 学校管理;校长;文化管理;以人为本

一所学校的长远发展,往往取决于领导的管理哲学。思想力是校长的执政之本,管理思想是校长的权力之“魂”。近些年来,我国社会转型引发的教育内外环境的巨大变迁,使学校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瓦解学校组织的力量越来越多,其离心力越来越大。这些使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因为它可以使学校师生员工们的学校生活充满意义,并使学校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总而言之,我国的学校管理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旧的管理模式被打破,新的管理思想在建构。文化管理已成为当代校长新的诉求和选择。

一、文化管理:学校管理的新走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从文化视角来思考管理问题,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框架——文化管理。所谓文化管理就是“人化管理”,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靠管理主体与对象主体(中介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1] 39其本质是以文化为基础,强调人的能动作用,是以人为本的更高层次的“人本主义”。

任何一种管理都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文化人”是文化管理模式中的人性假设。人是文化的载体,一种单一的文化就是人性的一个断面,它提供了与人性的其他方面相关的一个有意义的、极为重要的断面。[2] 19 世纪以来,人性假说成为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泰勒首先提出了“经济人” 假设,梅奥提出了“社会人假设”,这些都对学校管理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人” 假设被提出。“文化人” 假设把人从高技术的压力下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树立个人自信和个人价值,回归人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归属,文化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教师不再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分数的生产要素, 而是一种文化目的,教师的发展成为教师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这正是学校管理在当下社会背景下的内在需求。相关研究也对此给予确证:大多数学校在管理上都存在着制度刚性、模式单一的情况,“人本化”管理模式应该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流,尤其是扩大教师认同的重要因素。[3]

二、学校实施文化管理的核心要素

文化管理不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简单否定和取代,而是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整合和超越。

(一)高品位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管理是通过管理的软要素“文化力”来发挥管理作用的。“大部分的人——不管是不是人类学家——都知道组织文化包围着我们、支持着我们。它支撑着我们,就像一个建筑物的地基一样。当建筑物建立起来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就会倒塌。”[4] 可是,文化领导有时又是最“硬”的东西,“想真正改变(学校),你需要改变文化”[5]。学校文化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现出来。实际上,每个学校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区别只是在于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低品位的还是高品位的。自觉进行高品位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和要件。学校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继承、创新和整合,使先进的、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的强势文化、主导文化。

(二)学校共同价值观

学校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文化管理就是要通过调整、创新和整合,塑造正确的学校共同价值观,以实现对教职工的价值引领。学校价值主体是多样而非单一的。建设学校文化,就必须认识到学校价值主体的多样性。同时,筛选出多样的学校价值主体和价值观中的共同的东西,把它们定义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或主流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多元价值观的存在。总之,学校文化管理要尊重多元的文化个性,只有这样,学校文化才能真正繁荣,才具有张力。

(三)学校成员的精神家园

文化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依赖学校全体员工共同精神追求的一种柔性化、隐性化的管理,所以它必须关心师生员工的情感和精神生活。美国杰克·费茨·恩兹博士在《绩优公司的最佳做法》中指出:从历史看,美国最成功的公司创立者懂得,必须创造一个“家庭”,并让员工们感到他们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在公司这一母体中,他们有安全的保障,会取得成功。[1] 121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实践篇》里也提到:“如果学习同个人的愿望有关,那么一个人会尽其所能去努力学习。真正的愿景必须根植于个人的价值观、关切与热望中”[6] 。事实上,当每个层次的教职员工发现共同愿景中有他自己的愿景,而且是在学校高层领导听了他们的心里话之后设计出来的,他们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逐步培育情感、信念、价值观、团队精神、责任与义务等道德层面的价值观念,形成教师“共同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学校文化管理实施的重要途径。

(四)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有外激励和内激励之分。外激励就是通过外部刺激的手段,促使人们产生积极性,诸如提高工资、发放奖金、提出表扬、提职晋级等。内激励就是提高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自觉性,促使人们从内心里产生工作的积极性。例如: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组织目标、工作任务对组织和个人的意义;扩大人们自主权和自由度;尽力让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以增强工作热情和责任心。[1] 150学校组织是特殊的文化组织,学校成员主要是文化人,所以在学校实行文化管理,激励重点应放在运用激励因素去调动人的积极性上,从每个个体的内部解决工作动力问题。“教师所提到的最大的奖励就是精神奖励,居于第二位的选择是得到别人的尊重。”[7]

三、学校文化管理对校长提出新的要求

文化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新走向,实际上已经成为校长追求的一种新境界。其实施的构成要素对校长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校长应以此为根本出发点,自我转变行为方式。

首先,校长要做学校文化的积极构建者。校长作为学校文化的领导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人物,从文化设计到文化建设,领导者本人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文化品位无不影响和规定着文化发展的导向。学校文化管理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当校长启动文化变革的时候,至少要计划好3个步骤:一是检查学校本身文化的问题和不足;二是寻找变革的方向、重点和切入点,确定从哪里开始着手;三是按照优先顺序列出时间表和方案,将目标具体到每一个过程。校长作为领导者的责任就是要让学校组织文化日趋成熟,让大家具有共同的期望,在流程中变革活动方式。

第二,积极构建鼓励合作的学校氛围。文化管理不是传统的控制,而是一种建设性的合作。学校文化管理的精髓在于它“管”的是心而不是身,校长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文化,使领导者与他人紧密相连。从组织关系和管理权限上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保障,从心理上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提供自由的、平等的平台,进而为学校管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组织关系层面、心理情感层面的支持。校长要进一步营造团队合作的组织文化,将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使之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和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和个体价值的实现,组织绩效可以大幅度提高。

第三,坚持赏识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学校如果完全靠条条框框和纪律来规范教师的行为,不仅成本高昂,效果也不见得理想。因为此时校长没有把教师当作学校管理的主体,没有把教师当作可以信赖的同事和朋友,而仅仅将其当作学校管理的“纯客体”,校长和教师是对立的。从短期看,这样做或许能解一时之痒,但从长远看,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管理的问题。有经验的校长都知道,有时候一句推心置腹的谈话、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一句关怀体贴的问候,更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就要求校长用信任、赏识管理去影响教师。

总之,校长应把管理的重点从行为层面转向精神层面,以文化管理模式为主导,着力营造出一种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的文化氛围。当然,文化管理语境下校长的行为方式也要有相应的转变。

[参 考 文 献]

[1] 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向吉英.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J].暨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4):49.

[3] 韩光福.好学校的核心要素是什么[J].基础教育课程,2007(10):17.

[4] 高菲,琼斯.公司精神:决定成败的四种企业文化[M]. 林诛如,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244.

[5] CHILDRESS J R,SENN L E.The secret of a winning culture: Building Highperformance teams[M]. Los Angeles:Leadership Press,1999:7.

[6] 圣吉.第五项修炼:实践篇[M].张兴,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243.

第2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经济增长点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朝阳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性密集和附加值高、低成本、无污染、可重复开发等特点,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重要作用。雁塔区是西安市有名的文化区,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前需要关注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就我区发展文化产业提一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雁塔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可行性

文化产业是当代各类产业中最有前途、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随着现代科技向文化领域的注入和人民群众对新的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文化产业已成为投资的热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那么,我区是否可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呢?从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雁塔区经济运行情况和文化资源优势来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势在必行。

1.发展文化产业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2010年,国家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文化产业上升到战略层面。2011年,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金融与文化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继续巩固领先地位,而江苏、湖南、浙江等省都踊跃进入了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行列中来,纷纷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从西安来看,2009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48.72亿元,占GDP比重达5.5%,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腾飞的新支点。2010年9月份,中国银行与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将向曲江文化投资集团提供66亿人民币金融服务,共同打造中国文化产业“巨无霸”。同时,高新区计划在2009年至2012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以扶持文化创意产业。面对如此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态势,我们理应打好文化产业这张牌,抢占先机,借势发展,让文化产业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仍有一些因素制约我区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是经济总量规模大,各项经济指标基数大,一直在高位运行,要继续保持经济高增长态势,始终走在全市第一名,与其他区县相比,困难增大。二是由于处于城市的大建设、大发展时期,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由房地产等基本建设带来的税收占到了全部总收入的60%以上,产业布局和税源结构的协调性、持续性显然不够。三是在全区152平方公里中,“三区一基地”规划面积占到99.693平方公里,我区土地面积仅剩51.742平方公里,然而在这51平方公里中有40多平方公里是建成区,可开发土地非常有限并日趋缩小,这将制约我区经济进一步发展。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就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投资点,而文化产业恰恰具有经济回报高、收益时间长、市场需求强、资源消耗低等特点和优势,可以弥补我区经济发展中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必由之路、明智之举。

3.我区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是我区是西安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区域,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有世界级文化遗产大雁塔,佛教密宗祖庭大兴善寺,中日文化交流圣地青龙寺,汉宣帝陵,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知名的文化景点。二是科教资源非常丰富,区内有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22所普通高等院校,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12所民办院校,省属科研院所55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4多万人,是全国著名的科教文化大区。三是我区还有陕西省广播电视中心、西安市广播电视中心、西影集团等文化龙头单位。近几年,还建成了占地达103亩的“雁塔文化新天地”。同时,依托两所艺术高校,在纬二街上打造了一条两千多米长的“雁塔美术街”。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区具有优越的文化、科技、人才优势,特别适合发展文化产业。我们应重视文化这一无形资产,深度挖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财富,化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雁塔区需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出版业,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它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从雁塔实际情况出发,着眼长远,考虑到眼前,我区可以先发展以下几个文化产业:

1.文化娱乐业。采取合资、项目合作等方式,在人流量大、消费集中的小寨、电子城等地,建设一座高档次的流行演艺中心,引进国内知名的演艺机构进行经营,并将其打造成一个类似于《大剧院》的国内外一流演艺场所。大力推进资源重组,优化布局,整合网吧,鼓励和支持音乐酒吧、咖啡厅、KTV、舞厅等娱乐业连锁经营、连片经营。积极支持投资兴办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和举办演出活动。

2.文化旅游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深化旅游与餐饮业的链接程度,以旅游带动餐饮业的发展。依托陕西历史博物馆、“雁塔文化新天地”、“雁塔美术街”等,积极培育仿古文物,古玩字画、工艺美术等文化消费品市场,支持举办大中型文物、字画拍卖会和鉴宝活动。依托兴善寺,以弘扬佛教文化和禅宗文化为主,开设素食餐厅和禅宗茶秀。依托青龙寺景区,以日本文化为主流,打造经营日式餐饮、日式茶艺和销售日式饰品。积极发展集旅游、演艺、餐饮、购物等为一体的文化商贸设施。

3.教育培训业。面对当前社会培训热、学习热的现状,针对青少年学习需求,依托西安外国语大学,引进国内外各类外语培训机构,特别是小语种培训与出国留学培训。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引进各类计算机培训机构。依托西安音乐学院,引进音乐、舞蹈方面的培训机构。依托西安美术学院,整合现有美术培训班,引进美术培训机构,把雁塔区发展成各类专业培训的荟萃地,使雁塔区成为教育培训的中心,从而推动教育培训业快速发展。

4.图书出版业。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出发点,积极培育和发展读书出版业。一是利用文化氛围浓厚、图书销量大的优势,采取措施打造一条集创作、图书批发、读书零售的特色街区。二是促进出版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重新配置,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引进大型印刷厂在我区开展经营活动,推动电子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等新型出版业态的发展。三是积极培育具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出版、报刊、印发、复制、发行业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人才品牌,形成有影响力的名企、名品、名刊等,不断壮大图书出版业。

5.广播影视业。充分依托西影厂和曲江影视投资集团,延伸影视制作、发行等方面产业链,鼓励建设影视基地,吸引民营资本投资电影、电视、音乐、娱乐等方面的创作、制作。同时,鼓励兴办广告创意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服务。注重动漫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利用我区人才聚集优势,建设动漫产业孵化机构,积极发展网络动漫、手机动漫等新兴业态。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做的工作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区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初始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对文化产业缺乏了解,认识不够;二是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三是文化产业规模小、档次低,与大众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四是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尚待突破。对此,我们应考虑做好以下几点:

1.制定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建议结合省、市有关发展文化产业的文件精神,提出发展目标,确立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内容,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把文化产业列入“十二五规划”。一是规划要尽可能与高新区、曲江新区的文化产业相对接,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二是要因地制宜,突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三是要瞄准高科技、高附加值,有选择性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2.提供场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目前,我区小街小巷各类商业门点星罗棋布,其他行业的介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想法设法解决场地的问题。一是以景观街区改造和小寨商业圈建设为契机,适时引进和鼓励文化企业大胆介入,尽可能的选择一条街、一个广场或一栋写字楼主要发展文化产业。二是提前谋划地铁经济、道口经济,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为文化产业赢得发展空间。三是在土地储备、城中村改造、区内高校和企业搬迁中,积极整合土地资源,对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进行布局和谋划。

3.政策扶持。一是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文化产业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支持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项目产业化,支持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支持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二是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通过土地、税收、投融资等优惠政策,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三是建立多元投融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各类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向文化领域转移,鼓励企业、个人、境外资金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投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第3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摘要: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需求得到基本保障,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应成为政府的文化民生工程,将农民文化生活保障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保障,从而满足农民的文化福利需求。进一步分析农民文化生活保障的现状,为以后深入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文化福利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进而提上日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应该成为政府的文化民生工程。然而在以往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中,更多的关注了经济方面的保障,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尚未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农民文化生活保障的必要性

首先,农民文化生活保障是文化民生的必然要求。为了保证农民切实的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必须保障农民文化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照亮民生。农村社会保障更多的是经济方面的物质保障,属于物质层面的民生。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民生不应该只是物质方面的满足,也应该包括内在的文化方面,文化民生也应该成为农民的一种内在的普遍需求。构建和谐社会更应该关注不同层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上的和谐。探讨文化民生问题的时候,绝对不可忽视精神生命的安顿问题,文化应该成为陪伴每一个公民一生的精神伴侣,失去了精神灵魂的生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文化民生满足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公平性,平等的享受文化服务、享有参与文化生活等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二是多样性,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也是能惠及不同群体的多样化;三是参与性,文化民生不只局限于从上而下的提供文化服务,也有自下而上的广泛参与,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开展文化生活方面的参与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此,解决文化民生问题必须进行农民文化生活保障,从而使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的享有文化成果。

其次,农民文化生活保障是满足农民文化福利需求的必然要求。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福利水平并不是对于人民群众的施舍,反而是对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补偿和保障。政府应该将文化作为人民的基本权益,公平公正的加以保障,将其视为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唯有此,才能真正的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提供给人民。在农民文化生活保障这一文化惠民过程中,可能会牺牲一部分经济利益,在步履维艰中前进,但是这终将是放眼长远的重要举措。如果不这样,又怎能收获长久的发展。国家应该建立面向全体国民实施包括文化福利在内的普适性的社会福利。因此,满足农民的文化福利需求必须加大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力度。

二、农民文化生活保障的现状

第一,活动内容陈旧。现有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实施过程中提供的服务内容陈旧。在很多农村地区都存在这种情况:农民无法找到适合自己阅读兴趣的书籍、报刊,其原因之一在于这些报刊图书的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没法反应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图书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群众阅读需求更新速度,之二是与农民参与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内容脱节,有的图书室虽然有此方面内容的书籍,但是专业性太强、理论深奥农民看不懂,其语言风格等并不适合农民阅读。这些原因都导致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下降。

第二,农村设施设备缺乏。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生活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保障薄弱。数量不足、陈旧落后,建设标准不达标,建设面积小,配套设施不达标,并且本来就稀缺的设施利用效率还不高。以政府为主导的投入大多只有“建”的投入,而没有日常维护即“管”的投入。一些文化生活保障设施往往只是承载了书写政府业绩的作用,往往经多方投资建成后,并没有投入使用,文化生活设施长时间无人问津,甚至挪作他用,从而陷入无人管的虚设境地。农民群众并没有真正受益,或没有长远受益。有的地方,忽视了农民文化生活保障,一方面是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有的地方文化生活设施并没有相应的符合农民口味和风俗的文化内容,导致农民没有兴趣,缺乏积极的参与性。这些种种问题导致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实施的载体缺乏。

第三,保障经费不足,资金匮乏。不少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基层文化生活保障专项资金。各级财政部门直接为乡镇担负的往往是文化设施的建设经费,并没有文化活动组织管理、制度安排人员等经费,这种普遍的、长期的、低水平的投入就造成了如今农民文化生活保障的“贫血”现象和问题的积重难返。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农村文化设施建成之后,设施维护费、取暖费、水电费、培训费、活动费等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造成部分设施利用率低下,文化资源浪费严重,最终因资金的缺失,造成文化生活活动无法继续开展,即使勉强开展也很难达到预设的理想效果。在一些农民居住偏远分散的地区,流动服务设施设备更是缺乏,但是却因为资金问题而无法加以保障,在提供农民文化生活保障服务的过程中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解决资金保障问题是加强农民文化生活保障的基础。

第四,农村文化事业人才缺乏。一方面,在农村地区,组织管理农民文化工作的人员数量不足,并且缺乏年轻的人员,人员流动性很大,这些都造成农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因为为人而无法开展。农村文化人才出现的空白很多,群众文化人才在跳舞、唱歌、民间艺术等方面严重缺乏,即使存在一部分也是由于缺乏组织管理而处于分散无组织状态,这些都对开展适合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活动造成了很大困难,现有的农民文化生活活动并不符合农民的文化需求,农民并未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农村文化队伍人员流动大,这往往是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生活配套设施、子女教育、生活工作条件环境等造成的,优秀人才向城镇集中,这也影响了整个地区的均衡发展。农村地区不仅人才队伍缺乏,而且农民文化生活保障服务人才缺乏专业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文化工作人员被临时抽调从事其他工作的现象,长此以往,文化专职人员也无心专注农民文化生活保障活动的进行等相关事宜,即使有心也根本没有精力去和时间去策划和组织农民文化生活,久而久之对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视程度也会下降。专职人员尚且如此,兼职人员更是缺乏主动性和组织文化活动的经验,基本不具备承担农民文化生活保障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很难胜任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培训和辅导工作。伴随着近几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文化生活保障服务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农村文化队伍人才的缺乏逐渐凸显出来。在农村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在开展文化生活活动时,例如广场舞,是由感兴趣的村干部或者村民利用光盘或者电脑自学后再教给其他村民,其实他们并不具备专业的素质,只是单纯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

为此,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应该引起学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不仅仅是政府推动文化民生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农民文化福利需求的必要途径。不但要将其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深刻的探讨和分析出农民文化生活保障现状出现的根本原因,从而为有针对性的改善农民文化生活保障现状提出有针对性、有建设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方东华,文化民生:民生视角下的文化建设[N],宁波日报,2011(5)

第4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成长;相关性

一、研究基本假设

大多数企业的发展过程,都要经历一个创业、成长、辉煌、没落的过程,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会体现出企业不同发展时期所经历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员工文化等内容,因此也可以说,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就是企业成长过程的集中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只有管理者的文化观念转变为企业组织的文化观念,进而转化为员工共同遵守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才能说明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组织的思想灵魂,充分跟发挥了其灵魂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设: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的精神食粮,现代企业成长与企业文化建设是正相关关系,而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是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对于这一研究假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当明确的是,相对于企业成长来说,企业文化的构建必然的,而保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是根本的工作。只有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够引领企业的健康成长。第二,对企业管理者文化意识的认识。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以管理者的文化意识为依据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价值体系,对管理者的文化自觉意识要求是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前提。第三,对企业文化共建性的认识。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以管理者的文化意识为主导,同时更需要广大员工的共同建设和共同参与,如果没有这种倡导与参与,则无法建立起先进的企业文化,更加无法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可以说,企业文化的共建性要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第四,对企业文化价值观认同性的认识。依托企业家文化自觉地构建企业文化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把企业家的文化价值观转化为企业组织的文化价值观,这种认同性要求,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二、企业成长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分析

基于以上假设,笔者选择河南省郑州、开封和周口三个城市的9家民营企业的1000多名职工和管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相关的资料进行和搜集和整理,兵器额运用SPSS软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为验证笔者提出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成长呈正相关关系的基本假设,我们对调查问卷中对企业文化投入、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因素、企业成长与企业文化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中应用的数学方法有:相关分析、频次分析。所有分析都是采用SPSSl3.0大型计量经济模型软件包在微机上运行实现的:(1)企业文化投入情况。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投入的人力与物力,与企业文化的发展是否成正比关系?从调查资料中可以看到,有超过一半的调查人员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在企业文化投入方面投入了较多的时间与金钱,也因此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说明,企业文化投入的力度需要进一步持续并且扩大。(2)决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通过调查资料可以看出,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最大,而员工次之,这也说明在管理者是决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管理者是否具有先进的文化意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起着直接的、关键的作用。同时,企业文化是否能够被广大的员工认可和接受,并且将其渗透到自身的思想与行为中,是影响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的一个主要因素。(3)民营企业成长与企业文化投入相关性。企业文化体制的创新与经营,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是否投入大量的经济投入便能够推动企业成长?通过调查结果也可以发现,企业文化在推动企业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大小,与企业文化投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因此也可以说,企业文化投入对企业成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快速成长

只有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够引领企业持续、健康的成长,而这种先进性的要去,也是酒店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要去。只有不断加强酒店企业文化建设,并且将其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找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突破口,才能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到适合酒店企业发展的文化建设途径。(1)加强管理者的文化意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管理者的意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管理者的经营理念等,都会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管理者的文化意识,建立起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的核心价值体系,确保其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都能够树立起先进的文化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形成全体员工认可与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2)增强企业文化的整体认可度。管理者具有的文化意识,是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依托,同时要将这种管理者自己的文化价值转化为企业组织的文化价值,形成企业内部大多数员工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这种整体的认可度,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员工对企业文化价值观认同,才能够充分发挥文化价值观的作用。也只有本着被员工认同这一思想,才能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体系,将员工的文化生活与技术素质作为同步培养目标,从而使员工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有机的结合,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环境下,企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与归属感十分重要。(3)增强企业文化共建的核心理念。理念是指导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体现出一定的共建性,而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参与,只有这种共同建设、共同遵守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才能得到广大员工的普遍认可,才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建设与发展空间。企业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应当是一种集体文化,其主要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以此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进而与管理者共同努力,为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而发挥自己的光和热。(4)适当增加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与企业成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投入越多,越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成长。企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平衡的工程,是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矛盾的一个平衡过程。对于企业内部来说,只有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才能够构建企业内部和谐、稳定的环境,能够指导各个部门的员工向着一个共同的方向,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同时,这种先进的企业文化所产生的价值也被员工和社会所认可,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面临的形势也日益严峻,如何利用有效的资源建设促进企业无限的竞争力增长,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文化的作用日渐凸显,其与企业成长的相关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如何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就成为了管理者们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只有不断的促进与完善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此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徐泽君.民营企业成长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J].河南畜牧兽医:市场版.2012(3)

第5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上海市 区域经济 文化生产力

一、文化生产力的研究综述

文化生产力广泛受到关注始于党的十六届四种全会,第一次提到文化生产力的概念。平心可谓是我国生产力理论的开拓者,贾春峰则最早提出并研究“文化力”,王恒富主编的《文化生产力的崛起》率先将“文化生产力”的理解为“文化与生产力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关系”,而著名学者金元浦在《文化产业与文化生产力》中认为文化生产力不仅仅强调文化对物质生产力的渗透,还将其看作为一种产业、一种经济形式而存在。

西方国家对文化产业和生产力的研究早已有之,且主要集中在对文化与经济作用的实例、产业化和文化资本的角度。最早提出“文化生产”的概念的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者,然而首次提出系统的“知识产业论”者则是美国经济学家马赫鲁普发表的“美国的知识生产和流通”。此外,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经济与社会》和《宗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美国经济学家布里克曼的《文化经济学》、阿雷恩・鲍尔德温的《文化研究导论》、詹姆斯的《自然的理由》以及发展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和阿马蒂亚・森等都研究发展了“文化经济学”理论。

总的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生产力研究的较为广泛,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丰富了文化生产力的理论研究,但由于文化生产力的研究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课题的研究尚待完善,关于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相关问题研究仍不完善,需要我们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研究与探索。

二、文化生产力的内涵界定

李怡心(2007)总结了当时学界对文化生产力内涵的不同观点,代表性的观点有:文化生产力是创作和制造文化产品及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的水平和力量,当代社会以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为依托,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标志和典型形态;文化生产力指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协调发展的能力;

文化生产力是现代社会的新生产力,相对原始社会的自然生产力、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力以及资本卞义社会的工业生产力,它是更新的发展的生产力形态。边晔(2009)从把握文化力的概念开始,认为文化生产力的提出是对生产力概念的重新认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一致性。提出文化生产力的内在结构由文化生产力实践主体、文化生产力实践客体、文化生产力实践中介三部分构成,外在形式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王天玺(2011)认为文化生产力的内涵表现为:一是文化元素主导,二是包蕴人文精神,三是强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以及不断融合的趋势,四是显示出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在整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文化生产力的内涵是:以从事文化经济生产或文化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各种文化经济资源为载体,以哲学、教育、管理、科学技术等文化思想和科技手段为媒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能力;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可继承性等特征,其产出成果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具有溢出效应,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其衍生品和外在变现形式。

三、文化生产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本文建立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透析文化生产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总量生产函数Y=f(K,L)

根据 Y=K・MPK+L・MPL

可得出

针对这一模型以技术不变为假设前提,从而无法体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索洛及米德又分别对索洛一斯旺的增长模型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代表技术变化)

可得出

这一模型表明,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相对收入份额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技术变化。

文化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技术进步来表示,表明文化生产力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文化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区域文化正愈来愈重要地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区域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因而文化生产力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力,主要原因有一下两点:

1、区域文化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不同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区域文化可以整合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区域经济主体的观念和行为,形成特定区域固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2、区域文化影响区域竞争力,成为区域综合实力中的重要促进因子。先进的区域文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保守的区域文化则因其拒绝吸收其他地区先进的区域文化,反而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综合实力悬殊立显。科技和教育是文化生产力的核心内容,区域文化先进与否、正确与否,将影响人们对新技术、新手段的态度,对区域内外机遇的识别和把握,对风险的规避和防范,从而影响文化生产力作用发挥的进程快慢和规模大小。

四、上海市文化生产力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

1、优秀的区域文化为文化生产力作用的发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上海作为我国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文化资源名城,拥有极其丰富、类型多元的文化资源,形成了不可估量的宝贵文化资源。例如吴越文化中的开放兼容和经世致用就对上海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巨大影响。上海在古代属于吴越领土,水资源丰富,是江河湖海的汇聚地区,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赋予上海人务实外向的精神,这导致上海经济发展兼容并蓄,除了农耕经济外还注重经营工商,社会经济结构宽松,呈现多元化发展之势。

2、科技创新为文化生产力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新时代以来,高新技术在各行各业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器。

文化生产力要发挥其作用,也需依靠高新技术促其发展。上海作为早期开放的城市,拥有了开放的胸怀,主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使得上海的文化繁荣得继续扩大,而且先进和优秀的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结合,提高了上海文化生产力发挥作用的速度,也扩大了其发挥作用的规模。例如,2010年上海市紧紧把握住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有利机遇,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在184天的展期里,向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充分展示城市的文明成果、传播先进的城市理念,从而提升了上海市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推进高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领域内的科技含量,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和国际竞争力。

3、逐步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为文化生产力的作用的发挥提供了物质保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大剧院、上海书城、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东方绿舟等一批公益性和功能性文化娱乐场所。至2010年末,全市拥有市、区(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7个,艺术表演团体112个,公共图书馆28个,档案馆50个,博物馆114个。上海市还要将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合组,建立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通过不断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逐渐打造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生产力的影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二)劣势

1、文化管理体制僵化。目前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主要是依照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来统筹管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的区分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僵化的文化管理体制使得政府分身乏术,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管理员;既要管理文化机构,又要参与文化生产;既有宏观管理行为,又要进行微观运作行为。

2、投融资渠道不够规范化。由于民间资本较难进入文化生产领域,使得文化企业扩大生产的资金往往大部分从政府财政获得,然而区县财政投入的不力,加上文化投融资体系不规范,促使文化企业难以筹资,制约文化生产的发展。

3、文化市场发育滞后。文化产业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文化市场的发育滞后、不完善,包括尚未建立起的资源配置方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等。

五、上海发挥文化生产力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对策

(一)不断创新文化观念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前提

坚持文化的改革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没有文化思想的不断解放和文化观念的不断创新,就不会有文化生产力的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创新文化观念首先要树立起“大文化”观念,正确把握文化和文化生产力的内涵,不能固步自封,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观念;其次要树立市场观念、树立竞争意识,打破计划经济思维,投身到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以创新的文化观念迎接新的挑战;最后还要树立开放的文化观念,要充分认识文化生产力具有溢出效应,文化生产不仅仅产生经济效益,还能产生社会效益、政治效应。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

针对上海市文化生产力发力存在的劣势,本文认为必须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现有的文化体制,由政府办文化转变为管理文化;由单一的政府投资为主转变为多元的社会投资并重;由事业型文化转变为事业型与产业型文化并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这种转变不仅增强了本市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能力,还可以提高上海市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吸引区域外更多的资本投入到本市文化领域,丰富上海市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促使文化生产力发挥最大的作用力。

(三)培育市场主体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着力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生产力势必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培育市场主体,让文化企业进入市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逐渐带动全民族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只有文化生产力的主体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才能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促使文化生产力发挥最大作用。因此,上海市政府当前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着力点在于培育、扶植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代表性的骨干文化企业,才能增强上海市区域文化和文化生产力的竞争实力,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四)按需合理配置资源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资源配置理念和方式对产业的发展具有根本性决定意义。在以前计划经济时代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体现主管部门的主观意志,缺少对市场需求的有效反应。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理念和方式应该有所转变,转向以市场为主。合理的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调节,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供求信号及时作出反应;政府退居次要地位,在市场失灵时成为市场调节有利的补充,同时发挥“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才能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使文化产品的价值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李怡心.近年来文化生产力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

[2]刘黎.论文化生产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J].湖南社会科学,2009,(4)

[3]边晔.文化生产力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

[4]王天玺.论文化生产力[J].求是理论网,2011,(03)

第6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障;传统文化;儒家思想

当今世界,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已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国,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深深的流淌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在众多思想的影响和作用下,统治者逐渐建立起了一系列制度的雏形。其中,社会保障思想最早来源于两千多年前儒、墨、道等诸学派的思想家们,他们对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相对成熟的儒家则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但严格来讲,社会保障是一个现代名词,古代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思想与相应的制度,所以本文暂把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思想称为社会保障思想,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制度称为社会保障制度。从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传统社会保障思想的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信这对于我国当今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蕴涵社会保障思想的传统文化

何为社会保障思想?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首先明确社会保障的定义。据已有的文献资料记载,世界各国及相关学者对社会保障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先生在综合考察部分国家及有关学者对社会保障的定义后,提出了社会保障的定义。即: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1]。由此笔者认为只要带有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的思想都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文化的繁荣和思想的解放是伴随战争与动乱而产生的。文人雅士对现实不满但又无力暴力抗争,只能转而投向理论,希望通过其倡导的教义来影响统治者。其中春秋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文化的大繁荣:儒、墨、道、法,百家争鸣,而他们各自的理念中都蕴含着对于社会保障的论述。儒家主要提倡“仁政”、“孝道”以及民本思想。“仁政”提出政府要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保障民生;“孝道”提倡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要养老,尊老,让每一个老年人能够有一个安详的晚年;而民本思想更是提醒统治者要时刻关心百姓疾苦,轻徭薄赋。道家则主张政府“无为而治”。其创始人老子曾说过:“施恩布德,世代荣昌”, 提倡救济、帮助家境贫寒的人;墨家的“兼爱,非攻”,同样是主张人相爱,不分贵贱,贫富等级,要不加区别地去爱身边的人,帮助身边的人。

宗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的特点。宗教文化既有本土的思想来源,也有来自国外的文化融合,其中自然也蕴含着社会保障思想。在中国的宗教发展史中,佛教虽属外来教派,但由于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早,加之与传统文化完美的结合,使得佛教在中国的宗教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一度超过了土生土长的道教。并且佛教的教义也在大部分时间内被统治者所认可。而佛学更是一直以慈悲为怀,济世救人,普度众生,提倡老、弱、孕、残、幼和一切受苦受难的人都能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护。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论是正统的儒、墨、道还是宗教,它们的思想体系中都带有社会保障的影子。

二、传统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运行

中国最初的社会保障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其性质属于当今的社会救助,其内容主要是涉及养老。上文已提到了一系列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传统文化,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建立了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仅以西周为例,西周政府最早规定“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这说明西周已经初步形成了养老体制的雏形。《礼记.月令》中记载,“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表明在秦汉时期老年人的生活待遇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生活的富足而不仅仅是保障基本生活,尤其不止是仅仅为苟延残喘的生存,这和现代社保理论所提倡的提高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吃饱穿暖的思想是相一致的[2]。针对弱民,也就是现今的弱势群体,包括鳏寡、孤独、残疾、贫困而不能自存者,政府的措施则更具有救。对于鳏寡老人,政府会在中央和各都设立掌管做媒的官吏,对于那些不能合独的鳏寡老人会由官府收养,供给衣食,不得遗弃;针对独孤,政府在各都设掌孤一职,照顾不能独立生活的孤儿;对于残疾人,政府会要求各都会按时供给给残疾人衣食直至死亡为止,解除残疾者的后顾之忧;对于贫困而不能自存者,政府会派官员到乡间了解民情,令地方官员报告贫困状况,政府会依照具体的情况发放救济品,使得贫困人口得到经济来源[3]。虽然这些措施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保障水平低,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多流于形式,但这却是我国最初的有关社会保障的制度。它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在众多社保思想下的产物,并且里面已经涵盖了关于养老、伤残、社会救助等制度的雏形。

在社会保障制度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儒家意识形态里的“柔道”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减震器”和“安全网”的功能。所谓柔道就是用温和的方法,传思想,讲道理来化解社会矛盾,而不是一味的采取强硬手段解决问题,具体的说就是运用文化的手段调整社会关系。虽然这种方法没有法制来的直接,但就长远来看,思想的教化要比法律效果更彻底,更持久,也更深入人心。于是政府会一方面培养百姓的社会良心,让公众去参与时政之学,使每当国家或民众逢多难之秋,总有一批人能够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就民众于水火,自觉地扛起社会的重担,并实现宗族内甚至整个民族内自发性赈施,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运行[4]。另一方面会用儒家的“中庸”思想和宗教的“入世”观念来教化臣民。对神明的顶礼膜拜成为处于苦难中人民自我精神解脱的必然选择,他们相信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今生只能多行善积德,祈求来世的幸福。这样一来就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在社会保障支出上的压力,并对弱势群体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当今,虽然传统的中庸和入世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已不大,但由于国家“柔道”的教化使得公众的社会责任心仍然存在,并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继续发挥着作用。比如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通过意识形态使富人自觉地扛起社会的重担,带动更多的人致富。而每当灾难或危及来临的时候,国人们都会自发的组织起来,倾尽全力去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自发组织赈施,这不能不说为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减轻了很多压力。

三、从文化视角挖掘现行社会保障出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固然与我国目前总体经济水平低、保障制度不完善、相关法律不健全有关,但同样也是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分不开的。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官员的腐败问题。政策是靠人来执行的,确切的说是靠官员们来执行的。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优亲厚友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如果将该思想延伸到公共机构如救助金问题时,官员们自然就很难秉公办事,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享受不到救助金,而那些生活优裕只不过和官员沾亲带故者却占有着大量名额,由此腐败问题也就具有威胁性了。坦率的说,优亲厚友并非只存在于中国的文化之中,究其根源也在情理之内,人性使然。只不过西方国家生活水平较高,保障更趋于完善,使得这种思想在现实中的表现被高质量的生活所掩盖,其弊端没有凸显而已。而中国政府面对腐败通常的解决方法都是从政策或者法律入手,很少关注文化层面上的问题。法律是必要的,但要想彻底根除腐败问题,光靠法律是不够的,更要从思想源头上做起。既要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管理,加大惩处力度,又要从思想上入手,强化官员的自身教育,将真诚、正义、公正等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植入官员们的心田,使他们从根本上摒弃优亲厚友的思想。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彻底转变人们传统的思想几乎难以实现,但能够找到一个新突破口并为之努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事实证明,目前我们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先后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中不乏有许多有关仁爱、民本和公正的思想。这些都是政府从文化层面入手解决社会中包括社会保障在内出现的种种问题所作出的努力。

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其行为对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几千年以前的古代思想,如赈贫救灾、社会救济、养老爱幼,对身体残疾者进行特殊照顾等,被后人所继承和发展,并成为了现代社会保障的主要思想和核心内容[5]。而传统文化内含着社会主体可以“做什么”和“哪些不可以做”,应该“怎样做”的意蕴,在解决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保障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把传统文化与社会保障相结合,通过有说服力的、贴近民众的方式,将真诚、正义、公正等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植入民众的心田,不仅会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的社会也必将能够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辽宁省城乡二元福利差动态补偿与社会保障体系统筹问题研究 WJQ2012001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 7月第一版

[2]刘丽.《人口与经济》(京)2005年05期第74.76,80页

[3]陈英.《汉代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第7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为了进一步规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规范化管理,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启用〈职业资格证书〉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厅函〔1999〕44号)、《关于职业资格证书核发与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培就司发〔1999〕29号)和《关于印发〈职业资格证书填写要求〉的通知》(劳社培就司发〔1999〕39号)精神,结合本市实际,现将启用《职业资格证书》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本市执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原《技术等级证书》、《技师合格证书》和《高级技师合格证书》统一更名为《职业资格证书》的决定,并于1999年7月1日启用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的《职业资格证书》。届时,原证书一律停止办理和核发,此前按本市有关规定核发的仍然有效。

二、职业资格证书由各鉴定机构按要求填写。

(一)职业资格证书(以下称证书)填写内容的汉字、数字、日期从规定日期开始一律采用打印机打印。

证书各项内容所填写的汉字使用仿宋小四号字体,数字使用仿宋小四号阿拉伯数字。姓名超过6个汉字的可以按照两行填写。

文化程度应分别填写:小学、初中、高中、中专、技校、职高、大专、大学、研究生。

(二)证书职业(工种)名称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规定的名称分两行填写,第一行为职业名称、第二行为工种名称。未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职业(工种),各主管部门应在接到本通知后15日内报我局,经请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后,方可使用。

(三)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采取百分制填写。

评定成绩填写合格、良好、优秀。成绩在60--79分的为合格,在80--89分的为良好,在90--100分的为优秀,评定成绩按两项考核成绩中最低成绩确定。

(四)证书照片处须贴本人近期2寸免冠黑白照,并在左下角加盖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专用章(钢印)。凡由国家统一命题或从国家题库提取试题鉴定合格者的证书,须在照片右上角压贴国家统一命题鉴定合格证签。

(五)证书发证机关处应盖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专用章(红印)。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印)处应盖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专用章(红印)。日期处应填写考核成绩审定的日期。

(六)实行国家统一鉴定的职业(工种),其鉴定合格人员统一使用套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职业技能鉴定专用章和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印章的证书。

(七)证书应在考核成绩审定后的15日之内发放,证书发证日期处应填写发证机关审核批准办证的日期。证书自发证日期起生效。

(八)证书身份证号处按本人实际身份证号填写。现役军人和“两劳”人员由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一编号。

(九)证书填写内容必须按上述要求执行。各机构要抓紧做好相应技术条件的准备。从10月1日起,一律采用打印机打印,打印软件由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一提供。未按照上述要求填写与验印的证书,一律为无效证件。

三、证书编码根据《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编码方案》(劳培司字〔1997〕44号)规定采用13位数字编码,从左至右的含义是:

(一)第1——2位为证书核发年份代码,取核发年份的后两位数字,2000年代码从00开始,每年顺排。

(二)第3——4位为发证地区或行业代码,北京地区代码为01.(三)第5位为鉴定机构标识代码,取值为1——6,依次表示:

1--北京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2--地方职业技能鉴定站;

3--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4--工人考核委员会;

5--行业技师考评委员会;

6--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四)第6——8位为鉴定机构,编码由三位数字(不足三位时在前面零补足)组成。工考委用许可证代码后三位数字表示;行业技师考评委员会按北京市劳动局通告(1996年第5号)公布的序号表示,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编码为“000”。

(五)第9位为证书等级代码,取值为1——5,依次表示:1——初级、2——中级、3——高级、4——技师、5——高级技师。

(六)第10——13位表示证书核发顺序编码,每年度按鉴定机构分等级从0001——9999依次顺序取值。

遗失证书补证的证书编码由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一编号。

四、加强证书管理和统计工作。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坚持职业技能鉴定统计报表制度,按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劳办发〔1996〕262号)的规定程序和时间做好上报工作。各鉴定机构应于每年6月15日、12月15日之前上报鉴定统计报表(软盘)。市鉴定中心应按规定时间汇总上报,并报职业技能开发处。根据全市职业技能鉴定开展情况,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于每年6月、12月中旬以前提出证书需求计划,填写《职业资格证书需求审核表》(见附件),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准后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鉴定中心办理领取证书手续。

五、应严格对申请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员的资格审查。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在受理申请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员报名时,应按《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规定的报名条件,严格进行资格审查;实行全市统考职业工种,必须依据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通告确定的统一条件进行资格审查。参加鉴定每位考生填写的《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申报表》(见附件),一份存入本人档案,一份由鉴定机构保存,试卷均应保存半年备查。

六、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统一使用中英文对照的证书。凡因出国需要办理证书公证的,需由本人提交以下材料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验证。

(一)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原北京市劳动局)核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本人所在单位的出国、跨地区交流证明(无工作单位的由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出具证明);

(三)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属局、总公司劳动部门(中央在京单位,驻京部队持单位上级主管部门)介绍信;

(四)本人二寸免冠近期黑白照一张。

对经过技能鉴定复核合格人员,按原市劳动局、司法局《关于办理北京市工人技术等级技师证书涉外公证的通知》(京劳培发字〔1991〕591号)规定的办法并出具相应证明。

七、补办证书和外省市调京人员办理更换证书手续按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关规定办理。

八、各机构在办证中由于证书质量问题或填写损坏,须交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集中销毁,并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应机构备案。

九、新的《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申请表》和《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花名册》(见附件)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开始使用。

  附件1

                       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申报表

-----------------------------------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

|-------------|------------|    照      |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            |

|-------------|------------|            |

|文化程度:                |身体状况:              |    片      |

|--------------------------|            |

|现有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工种)名称:                  |(二寸黑白)|

|              级别:        编号:                  |            |

|---------------------------------|

|本工种工作年限:                                                  |

|---------------------------------|

|申报鉴定职业(工种)名称:                          级别          |

|---------------------------------|

|鉴定成绩:理论知识              操作技能                          |

|---------------------------------|

|职业资格证书编号:                                                |

|---------------------------------|

|    职      |                                                    |

|    业  培  |                                                    |

|    工  训  |                                                    |

|    种  简  |                                                    |

|    工  历  |                                                    |

|    作      |                                                    |

|------|--------------------------|

|    本  理  |                                                    |

|    人      |                                                    |

第8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你见过山茶花吗?真是美极了。有红的、白的、紫的、粉红的、墨色的等等。有的一株树上就有好多颜色甚至一朵花上就色彩缤纷。譬如山茶花的白吧,那是怎样的白啊!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片一样晶莹、一样沁入人的心脾。但它又不会刹那消失,难于把握,而是静静的呈现在你眼前,让你观赏个够。再如那墨茶,如果认为是一团黑,那就大错特错了,那是日丽下千尺清潭的深沉,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那粉红的呢?也许只有九天的织女用早晨的红霞和晴午的白云在天机上织的轻绢,才可以比拟吧……山茶花的花形也很美,有潇洒的舒展着单瓣的,也有重瓣的,有叠成六角形和八角形的花,大小疏密排列有致。即使闭上眼,你还是会感受到:啊!多美啊……

有一次,我问一位老花农:“山茶花为什么这样美啊?”他乐呵呵地说:“你没有看到山茶花骨朵的那股特别劲?”

我这才注意到山茶骨朵来,果真特别!一般的花,开春才打骨朵。山茶呢?几乎是花一谢就又冒出来年新花的骨朵。原来山茶花的骨朵是这样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季又一季地准备着,下了那么大的功夫,花了那么大力气,开出的花怎能不美呢?

啊!山荼的骨朵,好一股特别劲!

《山茶花》阅读题题目

1.根据下面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繁多而凌乱(  )  赞叹欣赏(  )  晴朗的晌午(  )

轻软的生丝织成的绸子(  )       神情姿态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

2.文章可以分两部分,用“”在首段标出。

3.划分第一自然段的层次,用“/”标出。

4.第二自然段对上下段起着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5.用“_____”画出山茶花骨朵特别之处的语句。

6.填空。

文章以瀑布溅出的水片来比喻白色的山茶花,突出它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文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茶花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深情地赞颂了山茶花的________________与山茶花骨朵的________________。

7.“原来山茶花的骨朵是这样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季又一季地准备着,下了那么大的功夫,花了那么大力气,开出的花怎么能不美呢?”读了这句话以后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茶花》阅读题答案

1.色彩缤纷 观赏 晴午 轻绢 潇洒

2.“略”

3.“略”

4.承上启下

5.“略”

第9篇:关于花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蘭;兰谱;兰花;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Q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69-01

兰一般指兰科兰属的春兰、建兰、墨兰、蕙兰等,这些兰花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中国兰花。中国兰花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卉,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幽香,典雅的叶姿,四时常青的风韵独步花卉世界,倍受国人喜爱,是我国传统盆栽观赏植物之一。据专家考古发现证明:浙江余姚河姆渡人早在7000年前开始盆栽兰花。朝代更迭,中国人爱兰、养兰之俗不变。如此悠久的栽培史,“国色天香”的牡丹也望尘莫及。在我国漫长栽兰历史的进程中,无不深深地点染上文化的精髓。

一、兰花的文献记载

自古以来对兰花的文献记载就有很多,中国人对兰花的鉴赏和栽培的文献记载也有很多。关于这些文献兰花学界也颇有争议。

中国古代花卉谱录以兰谱和菊谱数量最大,就体例和内容而言,兰谱另具特色。笔者查到有版本流传的、见于书目的及被其它文献引用过的兰谱计有35部。其中宋代2部、明代5部、清代26部。另有2部无法确定是明谱还是清谱。公元1233年(南宋绍定六年)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金漳兰谱》问世了。

二、古代的兰花栽培技术

关于兰花的栽培技术,最早的记载见于唐末杨夔的《植兰说》:“或种兰荃,鄙不遄茂。乃法圃师,汲秽以溉。而兰荃洁净,非类乎众莽。苗既骤悴,根亦旋腐。”这里总结种兰的经验,与今天是相符的。说的是栽培兰花不应该像给蔬菜施肥那样施人的粪尿,否则根会腐烂。进入宋代,国兰栽培益盛,艺兰学说渐多。古人那些对兰花习性和栽培要领言简意赅的记述,直到今天仍有一定参考作用。

(一)选土与殴肥

《第一香笔记》记载:“将山土用水和匀,搏茶瓯大猛火煅红,火煅者,恐蚁蚓伤根也,锤碎拌鸡粪待用,如此蓄土,何患花之不茂。”因为兰花培养土的特殊要求,古代兰谱记载,在多数情况下,在制作培养土的过程中,同时也进行了殴肥的处理。

(二)分栽

1、分栽时令

据兰谱中所记兰花分栽时必须注意时令的安排。在适合的时间分栽才更加有宜于之后的的生长,若不注意则有损兰花的生长。宋·《金漳兰谱》提出“必于寒露之后,立冬之前分之,盖取万物得归根之时,而其叶则苍,根则老故也。”说的是要想使兰花分栽后仍然可以叶子苍劲,花根稳固,就应该在寒露之后立冬之前进行分栽。

各种兰谱记载都说要在秋末冬初的时候分栽兰花。这个时候不是兰花的生长旺盛期,植物代谢慢,需肥量也较小,分栽不会损伤根系。所以此时分栽最有利于兰花的生长。

2、分栽方法

关于分栽方法的详细记载,最早见于《金漳兰谱》。后世兰谱基本继承了它的方法。“欲分其兰而须用碎其盆,务在轻手击之,亦须缓缓解析其交互之根,勿使有技断之失。然后选南丛取出积年腐芦头,只存三年者,每三蓖作一盆,盆底光用沙填之,即以三蓖丛之互相枕藉,使新蓖在外,作三方向,却随其花之好肥瘦沙土从而使之。盆面则以少许瘦沙覆之,以新汲水一勺定其根”这些记述的细心操作主要围绕保护兰根,使之少受伤害。栽毕浇水,以利根部尽快恢复吸收功能。后清??《翼谱丛谈》曰:“兰根不深人而唯旁达,故磁盆宜口阔而底平锐”“种兰不必以土累覆其根,覆则生脉阔而不达。”此增补内容一般也是针对兰花根系浅,怕涝等生态生理特点提出的。

(三)浇水

兰谱认为“水为养命之源,求之非难,倘稍涉大意,误之亦不浅。”因此对水质、水量、浇水时间等均有明确规定。关于水质的要求,多个兰谱中都有记载。说法一致,认为:用河水或沤塘水或积留雨水最好,其次用溪涧水。但是切不可用井水。在给兰花浇水的时候应该注意早晚水温的差异。古人云:“早起五更,日未出浇一番,至晚黄昏浇一番。”浇花时间选在早晚而避开中午,则是为了防止中午水土温差过大,干扰根部正常吸水。除此之外对浇花的时令也是有所界定的。如宋?赵时庚《兰谱奥法?安顿浇灌法》中就有关于每个时令浇花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春二三月,无霜雪天,放花盆在露天,四时面皆得雨浇,日晒不妨。逢十分大雨,恐坠其叶,则以小绳束起叶。如连雨三五日,须移避雨通风处……”说的便是阳历三四月份浇花可以把花四面浇透。,日晒也无妨。

三、小结

中国人喜欢兰花已经远远超出了兰花本身,而是和文学、艺术、情操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兰花的种植技术也受到许多人士的注意。受兰界重视的有吴恩元的《兰蕙小史》(1923)、于照的《都门艺兰记》(1929)和夏诒彬的《种兰法》(1930)等。90年代初吴应祥先生的新作《中国兰花》(1991、1993)是对中国兰属植物的研究一个较全面的总结。而我国对于兰花的栽培一直以来都传承了古代的方法,如那些种兰的时令口诀在民间流传至今。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也证明了古代兰花栽培技术的科学性。这些方法对于今日兰花品种的培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成康.养兰\[M\].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吴应祥.中国兰花\[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