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教育指导思想范文

中学教育指导思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教育指导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教育指导思想

第1篇:中学教育指导思想范文

摘 要 文章在对终身体育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指出,学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导致体育教学目标缺乏灵活性、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和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压制这三个方面问题。认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把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与能力,确实提升学生素质。

关键词 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和国家体育总局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编撰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在800米和1000米的耐力测试中,大学生整体成绩不如中学生。当学生进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其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往往不强,而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大部分人便与体育绝缘。对于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学校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终身体育与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受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而形成。在1965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会议上,法国教育家保尔・郎格朗提交了“终身教育议案”,提出“终身教育”的观点[1]。在知识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仅仅从学校获取知识是远远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整个教育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以使学生更好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学校体育教学。

二、终身体育思想缺失下的体育教学实践误区

(一)教学目标与方式缺乏灵活性

学校体育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与机械化的教学目标与方式密切相关。从我国开始实行学生体质监测开始,学生体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学校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然而,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设定及实现目标所需手段方式的探索却过于僵硬与机械。

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学校把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各项标准当作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把诸如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800米跑等体质测量标准作为学生的考核项目。在各种标准和指标的压力下学校的体育教学往往局限于规定的考核项目,教学内容单一重复。张华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强调机械重复训练,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得不到培养,起不到促进个体终身体育学习的作用[2]。

(二)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使大中小学这个教育体系中体育课程的设置缺少整体性与相关性,衔接不畅,不益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扩大体育教育的覆盖面,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体育课程衔接不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体育课程名称与大学衔接不畅,二是大中小学课程目标过于全面而不够具体,三是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的低水平重复性与不连贯性[3]。

以运动参与目标为例,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是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高中阶段目标是自觉参与锻炼、应用科学的方法参加锻炼;大学阶段的目标是积极参与并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织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4]。终身体育思想必然要从整体性出发,把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看作是一个过程,致力于各阶段体育教学的一贯性与连接性,逐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三)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

在终生体育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教学注重于学生体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终生体育思想的缺乏易导致体育教师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学生被动的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排斥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课中,学校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通常是不相符合的,学生喜欢的项目学校不教或是教授方式太过僵硬。著名心理学家Williams(2010年)指出,对于一般人而言,参加体育运动能使人的心理压力减轻,自我感觉良好,身体更健康。但我们的学校体育课从一开始便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体育知识与技能,不喜欢体育运动。

三、结论

文章论述了什么是终身体育与终身体育指导思想,指出在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缺乏会导致体育教学目标与方式缺乏灵活性、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不畅和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三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把终生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学校体育应坚持以终生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把整个学校体育教育当作一个系统,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与习惯。

参考文献:

[1] 梁立启,邓星华.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3.20(5):14.

[2] 张华.终身体育观念偏差及其影响下的践误区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5):456-459.

[3] 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2):78-83.

[4] 教育部.义务教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5] 崔树林.“终身体育”阶段划分及分析[J].体育学刊.2008.15(5):55-57.

[6] 姚蕾.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沉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1):4-6.

第2篇:中学教育指导思想范文

【关键词】加强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考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我国已经提出和实施了好多年,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十分顺利,笔者认为导致目前尴尬局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理念存在着偏差

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而且很有市场,在许多人眼里升学率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甚至可有可无,因此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建立很不到位,重智轻德的现象还很普遍。

二、学校教育中全员育人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目前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往往主要是班主任的事,其他教师参与不够,没有真正将教师的人员优势、学科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的优势。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目前,我们的素质教育更多的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把道德教育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或防范,强调模仿和服从,以满足施教者、社会或组织的需要,极具生命力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蜕变为盲目的对守则、规范的遵从与机械呆板的行为训练。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变成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成为被动接受守则、规范的容器,将教育对象“物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导致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丧失了吸引力。

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滞后

道德体验论指出:“道德教育的实验证明,道德教育的实效,是在体验中发生的,只有诱发和唤醒体验者的道德体验的教育,才能对其生存实践和生命健康成长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它也才是有效的,因而也是有真正价值的道德教育,也才能成为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存在。”而当前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给予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过少,虽然也有一些集体性教育或活动,但大多是被动参与的,很难唤醒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并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因此在方法手段上要大胆创新,积极构建一种“主体参与――自我体验型”的德育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实施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因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五、现实环境不尽如人意

首先是成人的不良示范,严重影响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成人的行为是学生做出判断、进行效仿的重要示范。现实环境中家长的不文明行为、教师的不规范言行、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还十分普遍,并且在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久而久之,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自然就学会和养成。所以全社会要下大力气来提高成人的文明素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其次,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想素质教育的良好局面还没有形成,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没有真正的形成德育合力。

介于原因,要加强中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德育观念

应试教育的根本弊端,在于将素质教育拖进一潭死水,进而丧失生存与发展的机遇,更无法迎接新形式的挑战。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关键就是要让德育在教育体制、机制、政策、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能够“活”起来。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应具有学习德育新思想、新观念、新学说、新知识的紧迫感,努力成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模范。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班级活动和学科教学。校长的教育思想观念,则影响整个学校和所有教师与学生。校长走在前面,学校才能出现崭新的德育风貌,开出现代教育之花。

二、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素质

首先,建立和完善中学师德考核、奖惩机制。要建立师德考核制度,把师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建立表彰奖励制度,每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定期开展德育素质展示活动。要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切实把好教师入口关,切实确保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师德教育实行“三结合”和“五挂钩”。“三结合”即:师德教育与创建文明学校相结合,与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与学校工作考核相结合;“五挂钩”即:师德教育与民主评议行风挂钩,与校园综合治理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与评聘教师职务挂钩,与认定教师资格挂钩。

其次,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今后要将师德作为教育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督查和班主任工作考评,加强对师德的督查和评估工作。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师德状况进行监督和评议,学校和教师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工作,全面提高师德水平。

三、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调互动的德育模式

在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应密切结合、融洽相处,为构建和谐的德育环境提供有力的保证。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共进,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使学校各种德育活动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最佳程度和最佳状态,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家庭是学生最早体验德育的地方,具有血缘关系亲近而特有的亲情教育优势、个别教育优势和融于日常生活中的关爱教育优势,但也容易使家长滋生“望子成龙”的过高期望值和“恨铁不成钢”的负面心理。作为家长,应从尊重孩子和理解孩子出发,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欠缺。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德育影响不可忽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会感染学生;关心他人、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尊师重教、明礼诚信等良好的社会公德会熏陶学生;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会激励学生。优良的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环境就会更有合力。

四、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是任何一门具体的课程可以独立完成的,必须渗透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合力来进行。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此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于道德素质的形成,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欧阳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2]曹宝静. 中学政治教学建模 [M].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3]刘强.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第3篇:中学教育指导思想范文

一、德育经常化,就是要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对学生经常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

二、德育制度化,就是突出一个“管”字,加强管理,健全相应的制度、目标,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制定“振兴奖学金”条例、学生立功受奖条例、学生操行评定条例、学生宿舍卫生条例、学生劳动条例等。

三德育管理量化,就是以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0条为主要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更好地、准确地考查学生行为表现,及时表扬好人好事,纠正不良倾向。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五章四十条进行常规检查和阶段性检查,并分别以自尊自爱、注重仪表、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生活勤俭、尊敬长辈等项计分,前三项为常规检查内容,后几项为阶段性内容,对见义勇为、扶老携幼、拾金不昧、自觉维护治安者进行表扬加分。将每条内容进行量化,便于检查,对违纪的学生按规定扣分,按优等、良好、及格、不及格分为4个等级,以班为单位,每周一小结,学期中进行初评,学期末总评,公布结果。

四、德育学生化,就是德育工作让学生参加、处处考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治、自愿、自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学生满意、高兴。德育学生化突出一个“导”字,开展各种活动,发扬民主树新风,为学生办好实事,引导和疏导学生积极向上。如,开展班级卫生评比活动、国庆书画展览、校庆征文,定期出版学生报、举办革命歌曲比赛、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田径运动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形成助人为乐、互相帮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几气。

第4篇:中学教育指导思想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引导

一、引言

情感引导就是通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情感艺术来促进学生的情绪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通过一系列的情感教育手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能够自由地管理自己的情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调节能力,能够使自己处于一种健康平和的稳定情绪状态,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质,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情感引导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作为新生一代的代表----大学生,思想观念更加地开放,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做好他们的情感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旧的体制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就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学生必要的情感需求、情感培养被忽视。如果不能紧跟形势变化,仍旧沿袭旧有的教育方式,就会使得教育工作者不能很好地与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沟通,这样所谓的“代沟”问题会变得更加突出,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俞发严重。为了使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顺应潮流,采用符合大学生心理、行之有效的且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情感引导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情感引导有利于大学生健全自己的个性和人格。

由于家庭成长环境和个人接触到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和情感状况;现代社会的高节奏,高压力,高竞争的模式,也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同时,由于大学生大多缺乏社会经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加剧了他们自身的情感迷茫和不解。情感引导就是要通过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要,用情感艺术来推进学生情感的正常发展,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2、情感引导使大学生坚定信念

情感引导是为了培养和坚定大学生人格与情感,发展大学生的情感自控能力,使其在接受情感引导的过程中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使自己的信念更加坚定。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使大学生确立良好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着无比的自信,每天向着自己的理想阔步前进。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情感引导的方法使得大学生懂得依靠自己的情感力量,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3、情感引导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情感引导是一种思想上的交流。人与人之间要想进行思想交流,前提是必须要彼此信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点滴开始做起,通过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情绪波动,让学生感知到老师对他们的真诚,逐步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自己,接受情感引导。思想的交流会使师生之间彼此理解彼此信任,使得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对学生生活和学习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情感引导的途径和方法

l.从实际出发,想学生之所想

情感指导要符合实际,从大学生自身情况出发,全面了解其情感方面的需求,然后针对不同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他们可能是第一次远离家人,独自在外生活,心里会出现情感波动,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主动跟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听取学生的情感苦衷,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真切的关怀,尽快地融入学校的大集体。对于入学一年的大二学生,他们的情感状况更加的复杂并且具有多样性。这个时期的学生,早就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于大学生活渐渐地失去了原来的新鲜感,往往出现厌烦和懒惰。对于他们,教育工作者就要进行积极的情感引导,进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培养自己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地成长。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最关心的是毕业问题,因此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趋向,将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就业有初步的了解,消除对未来的迷惑。

2.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针对性强,行之有效

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省市不同的家庭,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有着 很大的差异,他们的情感状况并不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根据每个人的情感状况,进行多方面的情感引导。有的学生对未来迷惑,没有人生的追求和理想,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分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逐步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进一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首先可以从性格方面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内向的人也是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有许多内向的人在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之后,就会滔滔不绝。然后可以从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享受与人相处的乐趣,尽早从自己的内心世界解放出来。

3、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反省自我,主动自我引导教育

教育工作者的情感引导只能针对学生某一阶段的情感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我们进行情感引导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我情感引导,进行自我教育,只有学会了自我教育引导,这样才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快速地自我调节情感上的不愉快,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群体的生活,通过自我引导教育,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从而大大地提高自己对于生活学习工作的适应能力,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朱红.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2(5).

[2]王艳.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3]周邦华; 张婷.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 成功(教育).20112(3).

作者简介

第5篇:中学教育指导思想范文

一、以就业需要为杠杆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对于中职生来说,就业需要是有效的学习动机,即使是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也有梦想,也希望将来在社会上能一展头角。这就需要因势利导,善于利用就业需要这个“杠杆”,使之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然而,仅有就业的压力感还是不够的,还要以未来工作岗位的外语需要来激发学生求知欲。笔者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企业的招聘广告,重点分析企业单位在招聘中对英语能力的要求条款,向学生阐明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尤其能用外语交流,已成为用人单位选录人员的重要条件之一,促使学生对学好英语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层次。同时,讲述一些求职成功者本人所拥有的英语能力水平在求职中所起的决定作用。这些事例引起了学生内心的共鸣,真正激发学生发自内心想去学习英语的原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通过把积累的学习动力内化成兴趣,由量变向质变突破,才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教师的教学与训练有所起色。同时,根据中职学生不断趋向成熟的心理特点,通过正确的引导,把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英语学习活动三者结合起来,形成相互激发、相互加强的格局,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英语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二、根据各专业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次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目标制定的恰当与否,是能否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根据专业教学目标分层次教学,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不同的课堂教学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方法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着眼于根据不同专业的班级,制定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以我校为例,分设有电子商务、文秘、计算机、汽修、电子应用与维修等多种性质迥异的专业,2003年以来,笔者根据所任教的不同的专业班开展分层次教学实验活动,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提高班。主要指文秘和电子商务等专业的班级。文秘班和电子商务班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定目标时就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点,根据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和素质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及运用能力。在教学上,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基本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并能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第二层次――基础班。主要针对汽修、计算机应用、电子应用与维修等专业的班级。这些专业男生占绝大多数,英语基础较差,多数对英语科不感兴趣,而且毕业后直接面对就业,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掌握适应企业工作需求的英语为主,在教学上要采取“慢进度,多重复,重三基,常反馈”的办法,要求学生掌握与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语言技能,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口语会话和简单的自我介绍。

三、加深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树立“文化课服务于专业课”的意识

中职学校通常以专业为范畴设置课程,且各个学科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转变学科本位思想,树立 “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意识,明确各专业对英语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加强英语教学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的渗透,力求英语教学能反映出职业教育的要求及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第6篇:中学教育指导思想范文

古人还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学法指导问题也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有着同样的重要.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新教学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会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校对、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下面就自己多年的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总结的经验,谈谈教师如何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一、?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根本

1.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教育就是数学观的教育,它是数学的存在和发展理论与应用的认识教育,是数学的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认识的教育,包括数学意识、态度、观念、思想、方法等,在数学教学中,应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观的组成核心是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把哲学、逻辑学和其他科学的思想数学化,使得数学独具魅力,使之成为造就人才起着一种特殊的思想教育的功能作用.

2.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使用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的科学技术逐渐缩小.数学教育的实质是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原则指导下,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建立不同水平的数学观念、思想和方法,具有不同程度解决问题、逻辑思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形成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和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3.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发展人的潜能,减轻学生负担,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数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的数学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形成、发展、变革的历史.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过程,还是学生参与认识的过程.

二、让学生指导贯穿与学习过程之中

1.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俗话说,习惯自然成,而绝大多数中学生存在审题不清、粗枝大叶、眼高手低等不良现象.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业务上下功夫,更要从学情出发,严格要求学生,重视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达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预习可分为整章预习和分节预习,前者注重整章知识的疏理、归纳、整理,教师在一章的开头可布置预习提纲.后者是每课前的预习,可先完成基础训练题和大致说出本节的重点、在教材中的地位等.教师在课上检查预习情况并纠正认知偏差,可对基础题做适当的变形.

2.发挥引导作用,抓住学法指导的首要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做好育人工作愈显出其重要作用.重视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数学学科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本身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古人云:“学贵有方”,说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知识掌握的优劣,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可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做如下具体指导:学好数学语言、会读数学课本、掌握数学概念、用活数学公式、掌握数学解题基本技巧及如何进行复习等.

3.发挥主导作用,抓住学法指导的主要环节.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密切相关,教师“善教”才能让学生“善学”.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思维过程的教学,“直截了当”则掩盖了“思维过程”,把知识和方法不是作为思维过程暴露在学生面前,而是作为结果抛给学生,这种“奉送法”、灌输式“,势必回避了数学思维的培养,断送了学生学法长进的基础,长久下去,学生的数学素质很难得到提高.

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形成比较有序、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实践中发展意义识记能力.

4.发挥辅导作用,抓好学法指导的重要环节.课外工作是日常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和开设第二课堂.发挥课外辅导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法指导的后继性重要环节.

教师对学生所做的作业应细致批阅、指点学法.通过布置、批改学生的作业,能得到课堂教学的反馈.从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学习的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并把批改作业作为检查、发现教与学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的重要调控手段.有针对性地指出错误所在,并提出合理性的方法指导.

第7篇:中学教育指导思想范文

均值不等式作为中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证明不等式及求各类最值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方法,应用广泛,且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但均值不等式在求取值范围时,只能限制一端而不能限制另一端.

比如:已知x>0,y>0且2x+2y=1,求■+■的最小值.

解:■+■=(■+■)×(x+2y)=3+■+■≥3+2■.

当且仅当2y■=x■,即x=■-1,y=1-■时取到最小值.

但若把此题改为:已知x>0,y>0且x+2y=1,求■+■的取值范围.此时使用均值不等式只能求出它的最小值,而它的另一端就没办法用均值不等式处理,可这样处理:

解:由题意得:2y=1-x

则■+■=■+■=■+■=■(0

设t=x+1(1

■+■=■=■=■

又2■≤t+■

■+■≥3+2■

又比如:已知正数a,b满足a+b=2,求ab+■的范围.

分析:可先求出0

错误解法:设ab=1(1

ab+■=t+■≥2

正确解法:设ab=t(0

设0

f(t■)-f(t■)>0,即f(t■)>f(t■)

f(t)在(0,1]上为递减函数

f(t)≥5

即ab+■≥5

因此笔者认为,在使用均值不等式求取值范围时,要合理地使用,如果在使用均值不等式求出取值范围一端时,不能知道另一端,就要避免均值不等式的使用.

基本不等式是高考的C级考查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非常重视,注意对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三个条件的把握.

1.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常言道:“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有效评价体系,加强教师自我反思、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着手点.教师应对学生敢于大胆发问、敢于表达不同意见给予充分肯定,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教师对待异议要虚怀若谷,要善于挖掘闪光点,捕捉瞬时评价时机,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恰如其分的动作表情来实施课堂评价.在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同时,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营造合作研究的氛围,同时把评价的标准交给学生,听取学生对学科教学的感受和意见.这样既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能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以达到整合提高的效果.

2.以“构造”为载体,通过建模训练,培养学生利用均值不等式的能力.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应用,不能仅看做是一种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要站在数学建模的高度来认识,并按数学建模的过程来实施和操作,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就必须具有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但模型的构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足够强的构造能力,而学生构造能力的提高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造性地使用已知条件,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

3.在均值不等式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地延伸出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例题教学中应该敢想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乐于新的尝试,善于独辟蹊径,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使解题达到简化、优化.

第8篇:中学教育指导思想范文

摘要:针对我国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毕业生认清形势、了解政策、把握机遇成为各大高校院校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高校院校提出了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以发挥两者一体化的作用,通过有效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及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收获双重效益。在此,本文将重点探讨研究如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目前针对我国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毕业生认清形势、了解政策、把握机遇成为各大高校院校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而由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意识等,这对大学生日后的就业具有积极影响。因此,高校院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能够收获双重效益。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渠道单一、限制性高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单一且限制性高,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如校园与社会招聘会、人才与就业网站、熟人介绍,这些就业渠道的门槛稍微低些,但毕业生往往很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就业岗位。又如报考研究生、公务员、“三支一扶”等,这些就业渠道的门槛较高,毕业生常受到专业、成绩等限制。再如学校推荐,这只适用于那些成绩突出、专业技能优秀的特定毕业生,难以解决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就业流向矛盾、不合理

实际上,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大原因是就业结构、就业流行矛盾、不合理,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倾向于一线城市或大中城市,如东部、中西部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较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往往存在招人难的窘境。正因为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就业时过分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产生了就业流行的不合理与矛盾性,进而导致经济发达城市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发达城市中的大公司、大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往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对象的首选,而三线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公司、大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也存在就业竞争激烈、人才饱和的现象。如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过分追求高待遇、物质条件好的就业岗位,然而却忽略了自身条件与能力,好高骛远的心态往往令他们难以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认知

大学生就业认知对其今后的就业观、就业规划、职业定位等具有重要影响力,为此高校院校需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认知教育,通过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职业观,从而帮助大学生在综合兴趣、特长、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位置。通过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而避免大学生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偏颇的择业观、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同时,通过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讲解就业政策,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就业现状。

(二)以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观念、职业显能、职业潜能是职业能力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这三大部分的涉及面较广,如择业观、职业理想与规划、自我定位、工作适应能力、商务礼仪知识、职业应变能力、责任感、竞争能力、创造力等。因此,高校院校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任十分艰巨,所以高校院校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对职业能力有全面的了解与深入的认识,清晰归类职业能力中的各方面内容。这样才能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职业能力教育工作时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的指导,进而有效树立大学生的职业观念,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显能,锻炼大学生的职业潜能,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三)对大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院校需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树立循序渐进、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教育工作意识,而不是抱着一蹴而就、临时抱佛脚的工作态度。为此,高校院校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对大学生开展循序渐进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不同年级阶段大学生的特点与职业意识、课内外时间来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大一学生刚进入新的学校环境,可开设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思想引导,帮助大学生认识与完善自我,适应专业的学习。对大二学生开设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主修课,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四)拓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力度,高校院校需要拓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与关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进而实现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的教育与指导。如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教师通过增加案例分析,个人演讲,播放优秀校友回访录像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帮助大学生探索自我价值观。又如高校院校可以组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包括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团体培训、提供实习基地等,通过实际性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大学生获得体验与思考。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院校将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发挥一体化作用,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又通过就业指导贯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院校分析与探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高校院校提出相应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从而更好的、针对性的加强对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中学教育指导思想范文

一、高职院校中心理辅导的介入

心理辅导旨在帮助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明晰的自我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转化为实际,运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中。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辅以心理辅导的手段,目的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现实途径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从而在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最终实现学生的成才。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心理辅导的优势

(一)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充实

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人本位”的思想,其在关注社会现状的同时,又重视对人的个体特征进行研究。通俗的来讲,心理辅导就是从人的个性出发,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之上寻求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辅导有这样一些优势,因为心理辅导本身就和其他的而教育方法不一样,其在教育的途径方面不会拘泥于课堂,而且辅导的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其又注重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团体活动等形式的运用,这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学习和训练,比简答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改进

可以说,与心理辅导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为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了更多、更科学的方法。例如,自助式的心理测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可能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面对将来自己的就业不知何去何从,产生迷惘的心理状态,这时,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心理测试的特性,为学生选择相应的心理测试,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避免学生因为这个问题而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此外,心理辅导在形式上还分为团体辅导形式和个体辅导形式,团体辅导注重学生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有益体验,而个体辅导则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其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之上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提高

虽然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从小接受的大多都是被动式的教育,这会是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先入为主的抵触情绪,而且,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对学生的教育往往都是一刀切,对学生的内心和真实感受关心的比较少,而这也是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一直以来国内的很多学者和专家,都对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其中有学者建议用国外的一些理论的和方法,但是因为我国的高职院校心理教育概念还比较模糊,机构也不是很完善,以致在工作中操作的比较随意,效果不是很明显,这也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平日与学生的联系比较多,如果能从心理辅导能够从辅导员身上进行切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

首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辅导员在学校扮演者多重角色,其即使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辅导员这种特殊的角色赋予了其在实际工作中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学生眼里,辅导员往往比其他的任课老师拥有较高的威信和号召力,而且学生对辅导员也相对更加信任和亲近,这些都便于辅导心理辅导工作的展开。

其次,作为辅导员,其中工作职责与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其主要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关爱学生、实现以素质育人的目标,这和职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孩子也心理素质的目标是一致的。

再次,辅导员有开展心理辅导的空间优势,与其他任课教师不同的是,辅导员的工作对象直接面向学生并且服务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更为熟悉,感情也更加深厚,这样可以帮助辅导员很好的对学生个体的能力、心理活动等一系列问题有较好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