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士防护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防止接错患者
①实行腕带识别制度,手术室护士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先拿手术通知单到疗区与病志核对科室,床号、患者姓名、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手术时间,再与疗区护士到病房和患者核对,然后呼唤患者姓名及核查患者的腕带,3次核对无误后将患者接到手术室。②患者到手术室后,送到指定手术间,由麻醉师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以上内容。③麻醉、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医生、主刀医师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
1.2防止摔伤、碰伤患者
接送患者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安全,加床档、上下坡时患者应脚在前,头在后,以利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移动患者时车身应固定不摇晃,动作轻柔,防止意外发生。全身麻醉诱导期时护士应陪伴在患者身旁,预防意外伤害发生。
1.3防止不适造成损伤
护士协助患者摆放时,应确保患者安全、舒适,手术术野暴露良好,上下肢外展符合生理弯曲角度,骨隆突部位垫软枕,约束固定舒适松紧适宜,以免造成神经损伤,加强术中病情观察及末梢血运,受压肢体给予适当按摩。
1.4防止发生用药、输血错误
①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及执行人签名制度,实行责任到人。②熟练掌握各类药品的浓度、剂量、用途及给药方法。③术中用过的药瓶、液体瓶不得遗弃,以便术后与医师进行核对。④严格执行口头医嘱用药制度,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时,护士必须大声复诵1遍,与医师确认无误再执行,并详细记录。⑤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取血时应由在场两人认真核对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诊断、血型、交叉配血试验单及供血者姓名、血型、血袋号保存期,输血前由麻醉医师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以上内容无误后方可输入,输血后保留血袋以便医师再次核对。
1.5防止烫伤、烧伤患者
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电刀时,首先要保持手术床单清洁、干燥,手术床上的金属部分不得暴露在外。其次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的电极片应紧贴患者皮肤,固定与远离患者心脏的肌肉丰厚处。检查电源连接正确,防止电灼伤。
1.6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凡耐高温高压的手术物品一律采用高压蒸汽灭菌。不耐高温高压的物品尽量采用一次性物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手术必须符合医院感染的控制要求。将手术间划分无菌手术间、急诊手术间和感染手术间,先做无菌手术,在做感染手术,以降低无菌手术感染率。
1.7防止术中标本、病理错漏
巡回护士负责保管手术下来的标本,将标本贴上标签,写明科室、患者姓名、住院号、标本名称及采取部位,连同写好的病理标本检验单交专人立即送病理科。
1.8防止燃烧、爆炸意外
手术室护士应定期检查各手术间电路,医用气体管道装置的安全性和密闭性。每月对高频电刀、无影灯以及其他设备进行测试,维修或更换。熟悉手术室的安全通道及消防器材的使用,掌握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程序。
1.9防止因器械不足或不良造成意外
①器械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准备手术器械,并确保性能良好。②实施重大手术、特殊手术或新手术时,器械护士必要时参加病情讨论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好所需的特殊器械,并检查物品是否齐备及适用。③由专人负责手术器械的养护及保管工作。
2原因分析
对于手术室经常出现的安全问题存在原因做了以下四方面概括:①护士安全意识薄弱,教育不深入,不落实,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或监控不严。②对手术室业务人员技术或素质要求不严,导致业务水平低,素质差。③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没有及时发现不安全苗头,未及时采取措施补救或措施不力。④手术室工作精神压力大,长期超负荷工作易造成护理人员精力不足、体力透支,是导致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3控制措施
3.1加强安全意识、提高警惕
科室定期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安全知识,进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培训,熟练掌握各种规章制度。
3.2建章立制、完善管理体制
科室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由科室护士长对差错事故发生的经过进行记录,查找原因,并组织全科人员进行讨论,订出处理意见及改进措施。
3.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护士素质
根据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及专业性,加强护士专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科室护士的整体素质。
3.4优化组合、合理运用人力资源
科室护士工作安排上做到新老搭配,强弱搭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创造力,以保证手术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3.5分析原因、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部定期组织召开安全分析会,各科室认真分析、制定措施、详细记录、查找工作中不安全隐患、薄弱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意见及整改措施。
4小结
1.1防止接错患者
①实行腕带识别制度,手术室护士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先拿手术通知单到疗区与病志核对科室,床号、患者姓名、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手术时间,再与疗区护士到病房和患者核对,然后呼唤患者姓名及核查患者的腕带,3次核对无误后将患者接到手术室。②患者到手术室后,送到指定手术间,由麻醉师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以上内容。③麻醉、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医生、主刀医师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
1.2防止摔伤、碰伤患者
接送患者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安全,加床档、上下坡时患者应脚在前,头在后,以利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移动患者时车身应固定不摇晃,动作轻柔,防止意外发生。全身麻醉诱导期时护士应陪伴在患者身旁,预防意外伤害发生。
1.3防止不适造成损伤
护士协助患者摆放时,应确保患者安全、舒适,手术术野暴露良好,上下肢外展符合生理弯曲角度,骨隆突部位垫软枕,约束固定舒适松紧适宜,以免造成神经损伤,加强术中病情观察及末梢血运,受压肢体给予适当按摩。
1.4防止发生用药、输血错误
①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及执行人签名制度,实行责任到人。②熟练掌握各类药品的浓度、剂量、用途及给药方法。③术中用过的药瓶、液体瓶不得遗弃,以便术后与医师进行核对。④严格执行口头医嘱用药制度,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时,护士必须大声复诵1遍,与医师确认无误再执行,并详细记录。⑤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取血时应由在场两人认真核对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诊断、血型、交叉配血试验单及供血者姓名、血型、血袋号保存期,输血前由麻醉医师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以上内容无误后方可输入,输血后保留血袋以便医师再次核对。
1.5防止烫伤、烧伤患者
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电刀时,首先要保持手术床单清洁、干燥,手术床上的金属部分不得暴露在外。其次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的电极片应紧贴患者皮肤,固定与远离患者心脏的肌肉丰厚处。检查电源连接正确,防止电灼伤。
1.6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凡耐高温高压的手术物品一律采用高压蒸汽灭菌。不耐高温高压的物品尽量采用一次性物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手术必须符合医院感染的控制要求。将手术间划分无菌手术间、急诊手术间和感染手术间,先做无菌手术,在做感染手术,以降低无菌手术感染率。
1.7防止术中标本、病理错漏
巡回护士负责保管手术下来的标本,将标本贴上标签,写明科室、患者姓名、住院号、标本名称及采取部位,连同写好的病理标本检验单交专人立即送病理科。
1.8防止燃烧、爆炸意外
手术室护士应定期检查各手术间电路,医用气体管道装置的安全性和密闭性。每月对高频电刀、无影灯以及其他设备进行测试,维修或更换。熟悉手术室的安全通道及消防器材的使用,掌握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程序。
1.9防止因器械不足或不良造成意外
①器械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准备手术器械,并确保性能良好。②实施重大手术、特殊手术或新手术时,器械护士必要时参加病情讨论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好所需的特殊器械,并检查物品是否齐备及适用。③由专人负责手术器械的养护及保管工作。
2原因分析
对于手术室经常出现的安全问题存在原因做了以下四方面概括:①护士安全意识薄弱,教育不深入,不落实,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或监控不严。②对手术室业务人员技术或素质要求不严,导致业务水平低,素质差。③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没有及时发现不安全苗头,未及时采取措施补救或措施不力。④手术室工作精神压力大,长期超负荷工作易造成护理人员精力不足、体力透支,是导致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3控制措施
3.1加强安全意识、提高警惕
科室定期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安全知识,进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培训,熟练掌握各种规章制度。
3.2建章立制、完善管理体制
科室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由科室护士长对差错事故发生的经过进行记录,查找原因,并组织全科人员进行讨论,订出处理意见及改进措施。
3.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护士素质
根据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及专业性,加强护士专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科室护士的整体素质。
3.4优化组合、合理运用人力资源
科室护士工作安排上做到新老搭配,强弱搭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创造力,以保证手术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3.5分析原因、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部定期组织召开安全分析会,各科室认真分析、制定措施、详细记录、查找工作中不安全隐患、薄弱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意见及整改措施。
4小结
对于采集多管血液的患者,第一管血液用于凝血象管,第二管常规管,第三管生化管。标本的保存及运送。标本采集后要及时送检。一般情况下尿常规标本在1h内送检,生化标本在2h内送检。不能立即送检的标本可暂时储存,应根据检验目的选择不同的储存温度。
2.加强实验室人员技术管理
实验室人员应承担的工作除日常常规检验工作外,还应涉及到:(1)实验室各科室的事务管理;(2)大中型实验设备的集中管理与使用;(3)通用性较强的实验器械、试剂及其它消耗性材料的供应与管理;(4)搜集实验设备、实验方法、试剂资料以及实验医学领域的有关动向;(5)积累实验技术与方法,开展实验方法研究与创新。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3.1岗位设置:实验室应设立管理岗和技术岗。管理岗在实验室中担负着对整个实验室及人员的工作进行决策、筹划、组织和控制,在整个管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实验室管理层科学管理人力资源,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的整合,根据专业需求分配各组人员(包括数量和质量)。
3.2培训:培训对象是实验室所有人员。所有新员工进行岗前医德医风培训和上岗前的技能培训及实验安全培训;在岗员工实行轮岗培训;离岗6个月或以上人员进行培训后应经相关专业组考核、评估合格后给予授权;常规培训为以科室为单位组织集中培训以及各专业组组内的小范围培训;外部培训为医院每年组织的干部培训及实验室内部选拔出的优秀骨干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先进实验室进行中短期进修。
3.3完善绩效激励机制:绩效管理对于实验室发展非常重要,有效的绩效管理能激发实验室人员的工作潜能、使实验室运转通畅、促进实验室长期短期目标的完成。制定绩效管理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及自身特点,要遵循如下原则:(1)激励内容和方式要恰当;(2)员工绩效目标要合理可行;(3)实验室管理者要注意维护组织信用。
4.重视生物安全管理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防控措施
手术室护士必须接触各种手术患者,要清洗、整理患者手术后的各种器械、敷料、仪器等,若自我防护措施不规范,不仅自身可能感染病原体,甚至发生交叉感染。为保障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有效控制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防止医源叉感染,必须加强护士的教育培训,认真执行规范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预防与减少手术室相关职业性感染。
1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生物性危险因素生物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结核等微生物感染。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而成为传染源。手术室护士每天都要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在手术配合过程中常使用锐利器械如刀、剪、针、骨钩、锯片等,因工作节奏快,传递器械频繁,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污染的针或锐器刺伤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研究表明,约有11.7%手术室人员存在意外的血液接触。
1.2化学性危险因素手术室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甲醛等。这些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胃肠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不良影响,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接触以上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
1.3物理性危险因素
1.3.1电离辐射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中摄片及电透直视下手术不断开展,手术室人员接触放射线的机会不断增多。特别是骨科手术使用“C”型臂的频率很高,长期小剂量接触可导致局部皮肤变硬,乏力、头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植物神经紊乱综合征;长期照射,可致白细胞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严重可引起免疫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女性有月经失调,在妊娠时会引起自然流产、死胎、先天性畸形和发育障碍等。
1.3.2电器及锐器伤手术室用电设施及锐利器械很多,如操作不规范可能损伤自己或他人。
1.4环境因素
1.4.1噪声污染安静手术室内背景噪音约13dB。术中连续噪音来自麻醉呼吸机、吸引器及麻醉排污系统;间断噪音来自多功能高频电刀、麻醉报警及运用手术器械、物品及仪器移动声等;室内人员的谈话声约为60dB。骨科手术还包括骨锤敲击声、电锯、电钻、磨钻发出的噪音,长期接触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人体判断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
1.4.2麻醉废气的污染主要是异氟醚、安氟醚,可从面罩活瓣、罗纹管等衔接处漏出污染手术室内空气。长期接触可导致麻醉废气在机体组织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机体健康的浓度,并可产生慢性氟化物中毒和遗传影响及其他影响如白细胞减少等。
1.4.3烟雾的危害烟雾中的漂浮颗粒含有炭化了的组织、血液成分和各种化学物质及气体,可能含有一些可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细菌和病毒。暴露于烟雾环境中的工作人员常主诉恶心、头痛、眼睛和上呼吸道不适等。烟雾是否能直接导致人体发生肿瘤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1.4.4高浓度CO2据王娟报道,手术进行中手术室空气中CO2浓度可达0.11%。CO2主要来自人体的呼吸和电刀的烧灼,当浓度达到0.1%时,空气状况开始恶化,出现不良气味,人体会感觉不适。
1.5生理、心理危害
1.5.1生理危害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常处于被动,长时间站立,身体重力集中于下肢,久之容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水肿。器械护士配合手术时常保持颈椎前屈位15~20度,连续站立时间约5~7h或更长时间,这种姿势易导致颈椎病的发生。手术室工作近乎于一种静态作业,即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维持。这种作业极易疲劳,局部肌肉乳酸堆积,造成肩周炎及腰肌劳损。手术室是一个全封闭的空间,空气净化需要层流来洁净,长期空调制冷制热保持恒温可引起风湿、关节酸痛,封闭的手术间含氧量不足,造成缺氧,引起头痛、头晕、困乏等症状。
1.5.2社会心理危害手术室工作人员经常加班加点连续工作,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紧张、超负荷工作以及长时间饮食不规律等,可造成身心疲惫,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手术室工作要求精准度高,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需要配合不同性格的医生,丝毫不能出错,导致护士心理压力特别大,特别是新护士,可导致或诱发神经衰弱、慢性头痛等。
2防护措施
2.1生物性危害的防范术前应完善手术患者生化检查,准确了解手术患者HBV及HIV等病毒携带情况,做好围手术期的安全防护。
2.2化学性危害的防护对于戊二醛、骨水泥、甲醛等有害物品,必须戴上防护手套、防护目镜等,操作完毕后应到空气流通处深呼吸,加快气体交换。
2.3物理性危害的防护骨科手术中要行X线透视的,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并在手术间安全的范围内设置铅屏风,妊娠期间避免接触。定期维修电器,遵守用电原则,熟悉仪器的操作步骤,避免发生电击或灼伤等。
2.4环境因素的防护手术室内应尽量减少躁音,保持手术室的安静。手术间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建立良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好的麻醉机,把泄漏量降致最低,术中使用负压吸引随时抽排废气。
2.5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措施
2.5.1手卫生洗手是防止医院院内感染传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我科通过增强洗手意识,掌握“七步洗手法”,培养良好的洗手习惯,切断了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
2.5.2戴口罩为防止交叉感染,需要遵循以下规程:每一台手术更换新口罩;调整好口罩系带;压紧口罩上的密封条使口罩紧贴口鼻周围;术中口罩如被血液、体液溅射污染应及时更换;口罩使用完后马上按规范处理。从而降低由于口罩使用不当引起的交叉感染。
2.5.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手术室业务学习,手术中熟练配合,动作协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可使误伤和污染的机会明显减少,从而减少因技术生疏、动作不协调所致的损伤和感染。
2.6生理、心理健康的防护尽量减轻行为负荷,借助有效条件,节约体力和能量,改善工作条件,术中交替活动下肢,平时加强体育锻炼,穿弹力袜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护士长应合理安排和调整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的工作,避免长期做单一持续的工作。手术室工作者早餐应吃高热量、营养丰富的固体食物,延长胃排空时间,针对大手术,应人性化地安排人员替换吃饭,避免饥饿工作,不利身体健康。手术室护士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有时难以顾全家人,家人应给予充分理解与支持,护士自身也应学会正确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总结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的医疗设备、医药用品的广泛应用,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也在产生新的变化,只有不断正确认识手术室工作环境中现存及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防护意识,采取规范的防护措施,才能既有效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又维护了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手术室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铁路机械养护管理
一、我国铁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与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铁路工务部门工作人员形成了许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不良习惯,比如吃“大锅饭”,喜欢占单位的便宜,工作中职责不清,缺乏责任心和认同感,工作效率不高,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其专业素质迟迟得不到提升,在引进机械作业后,机械与人力都无法发挥效能。另一方面,由于铁路基本处于露天状态,而且我国铁路养护的机械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工作人员往往要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开展工作,工作条件迟迟得不到改善,也使员工无法对工作投入更大的热情。同时,相关的人力资源制度的落后,也使员工无法得到有效的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
2.专业工作队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作意识不足
铁路养护工作需要电务、线桥、供电等多个工作队的参与,我国铁路养护部门长期以来多为各专业工作队组成,工作队独立进行工作。随着铁路货运量的加大和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留给养护部门的工作时间也不断被压缩,对多工作队协同作业,进行综合养修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目前的人员配置与知识技能水平条件下,专业工作队之间的信息沟通能力远远达不到要求,相关人员的协作意识也没有形成,这已成为养护工作进度的严重阻碍。
3.没有形成以减少养护工作量为目标的全局意识
一些发达国家在设计建设铁路线路时就力求最大程度的减少线路投入运营后的维修养护的费用,并减少施工对运输生产的干扰。而我国铁路的设计思想由于一直沿袭建国时的节约初期投资的观念,并注重工期,加上设计、施工、管理各单元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监控,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作,所以使得一些新线刚投入运营就开始需要维修,不仅导致后期成本的不必要增加,而且直接影响了线路的产出。
在具体的养护工作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经验资料的总结、分析与利用,在工作进行时无法进行预防控制,不仅没有减少之后的工作量,而且增加了再次维修的隐患。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线路大修后由于技术参数的变化对行车产生的影响,我国的铁路养护部门往往由于施工时间与现场监控水平的限制,施工后设备的技术指标己经与原有指标大相径庭,这必然对后续的养护工作造成影响,甚至对铁路行车造成影响。
二、完善铁路机械养护方法的几点对策
1.养修分开,机械作业为主
一些发达国家的铁路养护工作多采用养修分开的机制,平日的线路养护工作多由人工工作队完成,而线路的维修尤其是大修,则交给专业的机械化工作队进行,通过高度机械化的养修方式,尽可能减少人力成本,同时充分发挥机械作业的优势,以机械的检测结果为依据对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
2.工作外包,严格监控、严格验收
国外的铁路养护工作尤其是大规模的维修多交与专业的维修公司完成,这些公司拥有先进的养修设备,可以集中资源完成所承包的工作,其工作效率较高,工作效果也比较好。在具体的工作中工务部门着重于监控与管理工作,通过制定严格的维修标准和工作制度,约束外包公司的行为,从而使最终的养修目标得到最大的实现。
3.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分析与控制
在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对相关的检测检修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收集和整理,利用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建立数据库,形成不断更新的数据流,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找出工作中易出现在问题,及时予以解决,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也可迅速形成制度,应用于相关的其它工作中。
4.设计建设时以减少养护工作为原则
设计时便以正常使用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基础设施的维修工作量为原则,通过对影响线路的各项因素的全面分析与合理预测,尽量减少在运行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具体的建设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设计方案,采用先进的材料和施工工艺,保证线路的质量,使其在设计年限内正常运行,尽量避免产生问题增加养修的工作量。
5.全方位立体养护
所谓“全方位立体养护”,是一种新的设备养护维修理念和模式,把路基、轨道、桥梁、隧道、电力、牵引供电、通信信号、房屋建筑和给排水设施的作业内容统一起来,实行统一领导。同时,充分沟通协调各专业、各部门间的工作,通过有效的控制与调节,使各种养护机械正常发挥其作用,使各专业的各种问题在保证铁路正常运行的同时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有效的解决。
铁路是一个高效运转系统。铁路养护部门最主要的任务是保障运输任务的安全完成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铁路的一切设备、组织机构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维护和维修是高速铁路保证安全的最基本要素之一,自然不会例外。铁路的固定设施主要由路基、轨道、桥梁、隧道、电力、牵引供电、通信信号、房屋建筑和给排水设施等组成。随着铁路运行速度与运行效率的提高,路基、轨道、桥梁、隧道、电力、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和机车车辆关系更加密切,其相互影响程度非常高。
三、结语
目前大型养护机械的使用较为普遍,这些机械设备性能出色,能够同时完成多项专业的工作任务。但与此同时,对人工工作任务的要求并没有减轻,出于压缩天窗时间的考虑,要求各专业的工作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通力合作,充分利用机械设备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由于各专业间的工作性质有较大的差距,各专业工作队间的协调与互助也已成为养修队伍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
参考文献:
[1]冯晓芳.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与展望[J].科技资讯,2009,(01).
[2]李长伟,王金虎,李华栋,户小明.重载铁路线路病害治理、维修和养护[J].太原铁道科技,2009,(02).
1.1加强对受压部位的护理进行手术室护理期间,应加强对受压部位的保护。对需要进行剪切的部位时,可利用衬垫物将该部位垫高,避免对切口部位压伤。若手术过程中需移动受伤患者,护理人员的动作应尽量轻柔,避免对患者的受伤部位造成二次压伤。
1.2加强防治措施的管理(1)入手术室时,部分患者需要使用交换车,护理人员推动交换车时,应辅助车身,避免出现患者坠床的现象。对于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束缚带。(2)不同的患者手术其原发疾病不同,其具体的手术时间也存在差异。对于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可使用柔软度高的床垫,降低患者的术中不适感。(3)加强尿管以及引流的管理,查看其是否出现弯折、堵塞的现象。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文中数据,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抽取针对性护理管理前后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满意度,针对性护理后,本次研究80例患者中,62例满意,18例较满意,0例不满意,总满意率100%;针对性护理前,本80例患者中,49例满意,20例较满意,11例不满意,总满意率86.2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满意度进行检查,与未进行针对性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前后手术室高危影响因素护理前高危影响影响因素高于护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用于抢救、治疗患者的重要科室,其护理重量直接关系着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因此,必须加强对医院手术的护理。
3.1高危影响因素笔者对医院手术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高危因素:(1)护理技术有待提高。现阶段,医院逐渐引进现代化手术器械,认为很多手术室护理人员对这些手术器械的操作流程并不熟练,无法配合医生在短时间内实施抢救,易延误救治时机。(2)记录单不完整。手术记录单时实施前领取药物以及术后核对术后器械等的依据[4],然而,很多护理人员仍未意识到手术护理单在手术室护理中的重要性,存在用药错误、手术器械遗落等问题,增加了手术风险[5]。(3)术中感染。术中感染与手术室的无菌操有着直接的关系,手术器械灭菌不彻底、空气质量过低等均会造成患者出现术中感染症状[6]。(4)摆放不恰当。手术过程中未对手术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导致患者的患肢受到压迫,出现血液循环异常、压疮的现象。
3.2护理措施对上述高危影响因素,笔者医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行护理:(1)预防切口感染。本研究认为,无菌手术室和平常手术时应分离设置,行无菌手术进行临床治疗期间,手术人员应彻底清洁手部,并对患者的病例资料、CT诊断资料等进行消毒,降低手术感染的概率。此外,还应加强应严格控制参观人员,提高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2)定期组织培训。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医院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医院应定期组织培训,一方面培养护理人员的收手术室护理技术,另一方面,熟悉医院手术室引进的先进设备,掌握操作程序,避免造成因操作技术不成熟延误救治时机。(3)预防用药措施。部分患者手术过程中,需要取药物进行治疗。用药前,应先观察药品的生产日期、密封保存情况,认真核对药品名称,若存在疑问,则不予以使用。进行输血治疗时,应核对血液的血型,由两名护士同时进行核对,输血完毕后,保存血袋,便于后期校对。(4)辅助患者取合适。根据手术的需要,辅助患者合适,能够充分暴露患处,并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了解患者的呼吸循环情况,若存在呼吸局促情况,则可能压迫到血管或神经,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进行调整。
关键词:加油站;火灾;防护
1加油站建设的一般要求
按规定,城市市区不宜建设一级加油站。同时,加油站的建设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选址时应符合防火间距。加油站与周围建筑物、构筑物之间,加油机、油罐与站内其他建筑物及其设施之间的防火间距必须符合《小型石油库及汽车加油站设计规范》的要求。
(2)油罐的设置方式及其附件的安装、设置必须符合规范的要求。如加油站的汽油、柴油储罐应采用卧式钢罐,并应直埋成地下式,严禁设在建筑物内或地下室内。建在郊区的加油站,当油罐直埋有困难时,可设在地上,但应设置净高不低于0.5m的防火堤。
(3)其他要求。汽车进出口应分开设置,除靠近适路一侧可设花墙或栅栏作为护栏外,其他三面应采用高度不低于2m的实体墙与其他建筑或设施隔开。直埋地下汽油、柴油储罐的通气管宜单独设置等。
2加油站火灾原因分析
加油站火灾主要为作业事故和非作业事故两大类。
2.1作业事故
(1)卸油时易发生火灾。加油站火灾事故的60%-70%发生在卸油作业中。常见的事故有:①油品滴漏。由于卸油胶管破裂、密封垫破损等原因,油品滴漏至地面,遇火花立即燃烧。②静电起火。由于油管无静电连接、采用喷溅式卸油、油罐车无静电接地等原因,造成静电积聚放电,点燃油蒸气。③卸油中遇明火。在非密封卸油过程中,大量油蒸气从卸油口溢出,当周围出现火花时,就会产生燃烧等。
(2)量油时易发生火灾。在收发油作业后,应有足够的静置时间,等静电消除后方可开盖量油,否则会引起静电起火。若量油口铝质镶槽脱落,在储油罐量油时,量油尺与钢质管口摩擦产生火花,就会点燃罐内油蒸气,引起爆炸燃烧。
(3)加油时易发生火灾。目前国内大部分加油站均未采用密封加油技术。加油时,大量油蒸气外泄,在加油口附近形成一个爆炸危险区域,遇烟火、使用手机、金属碰撞、发电机排气管喷火等都可导致火灾。
(4)清罐时易发生火灾。在加油站进行油罐清洗作业时,由于无法彻底清除油蒸气和沉淀物,残余油蒸气遇到静电、摩擦、电火花等都会导致火灾。
2.2非作业事故
加油站非作业事故又可分为与油品相关的火灾和非油品火灾两种。
(1)与油品相关的火灾。常见的有:①油罐、管道渗漏。由于腐蚀、制造缺陷、法兰未紧固等原因,在非作业状态下,油品渗漏,遇明火燃烧。②雷击。雷电作用在油罐或加油设施,或者雷电作用在油罐、加油机等处产生间接放电,都会导致油品燃烧。
(2)非油品火灾相关的火灾。如:电气火灾。电气老化、绝缘破损、短路、私拉乱接、超负荷用电、过载、接线不规范、发热、电器使用管理不当等引起的火灾等。3加油站火灾的防护措施
对于汽车加油站存在的火灾危险性,应该注意从细节人手,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加以防护。
3.1以人为本,推行安全管理
(1)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加油站消防安全管理应以人为本,首先要提高加油站经营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消防演练,对所有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定期考核,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自觉地遵守制度,经考核后持证上岗。
(2)加强监督,严把执法关。消防、工商、安监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把好审批验收关,杜绝违法经营或带隐患经营的加油站出现。定期对加油站进行安全评价与检查,形成一个完整的由日常检查、专项抽查、稽查、暗访等多种方式构成的监督检查体系。
(3)采用先进管理模式。实行站长生产安全责任制。站长作为加油站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加油站安全负责,在此基础上,从上而下,层层落实责任。
(4)严格控制点火源。站区内设立醒目的严禁烟火标志,严格控制各类点火源。进站加油的车辆,应将司乘人员减到最低限度之内,进人站内的车辆,时速不得超过5km/h,机动车辆熄火后方可进行加油等。
(5)限制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在炎热的夏日午后,应避免加油及卸油操作,卸油尽量选择在温度相对较低的早晨及傍晚进行。雷雨天气,加油站须暂停卸油及加油操作,关闭油罐阀门,切断作业区电源。油罐车进站卸油,必须静置10min以上,让静电荷逐渐衰减。
3.2科学选址,合理布局,把好总体规划关
可以通过引人先进的QHSE管理理念,科学、合理规划站址,同时满足城镇规划、环境保护和防火安全的要求。
要把好建设审查关,根据规范,控制各种设施的安全距离,特别是散发油蒸气的区域与可能出现火源场所的间距,避免火种接近爆炸燃烧危险区域。
3.3采用先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
(1)实施密闭卸油与自封加油技术。油罐车卸油必须设置专用进油管道,采用快速接头连接进行密闭卸油。油罐车和油罐上安装气相管,卸油的同时将油罐车中的汽油蒸汽回流到油罐车,减小危险性。加油站则要逐步推广自封加油技术,杜绝油品漫溢现象。
(2)加装油气回收系统。使用装配油气回收系统,可防范和避免油气的渗漏和逸散。系统启动时会将油气经装置的冷凝系统冷凝为液态油,未被完全液化的油气被送人薄膜处理装置,将混合气体分离,高浓度的油气被回收至油罐,清洁的空气排放到大气。
(3)选用防爆电气设备。在加油站属于爆炸危险性大的区域,应选用防爆电气设备。电气设备规格型号按爆炸危险区域的等级划分来确定,所选用电气设备高于或等于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级别和组别。
(4)保证接地与跨接爆炸危险区域内的所有设备,都应装设接地装置。输油管道的法兰接头、胶管两端、阀门等连接处用金属线跨接。目前,加油站正朝着规模化、自动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何降低火灾危险性成为消防研究的重点。应该正确看待汽车加油站的火灾问题,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同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及方法,采取措施,把火灾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护理进展;重症监护室
一、中心静脉导管留置问题
1.1导管留置时间以中心静脉导管作胸腔闭式引流,留置时间平均为3d。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留置时间可为5~36d。双腔导管建立血液净化临时血管通路留置时间平均为(35±8)d。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一般为0.5~1个月。由于股静脉置管容易受排泄物的污染感染率高,所以股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72h为宜。雷娜[6]认为对于治疗期较长且经济负担重的患者,应尽量延长深静脉留置时间,只要导管留置期间无并发症不影响留置不必换管。导管留置时间的长短与护理质量密切相关。若置管1个月后,无明显感染征象,要做针眼处及管液的细菌培养,若有细菌产生立即拔出导管。
1.2穿刺处换药有效的局部皮肤消毒可降低感染率,临床上多采用0.5%碘伏作为皮肤消毒液。黄新武等报道碘伏能持续灭菌,防止细菌经皮下隧道入血。熊剑秋等的临床研究显示:中心静脉置管部位更换敷料间隔时间与感染率有密切关系,建议72h更换1次敷料,在ICU可24h更换1次。但有渗血及敷料污染应及时换药;患者出汗多、敷料松动须及时换药。可采用3M型消毒薄膜固定留置导管,换药1次/周。
1.3肝素封管液的配置教材中肝素封管液每毫升生理盐水含肝素10~100U。邓华琼等研究提示125.0U/ml肝素盐水封管是留置输液的最佳浓度。肝素液配置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配置不同的浓度,如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肝素液浓度要低,而血液高凝状态可较高,有人主张对高凝患者用抗凝液(含肝素250U/ml)15~20ml封管效果较好。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肝素盐水封管,而应用生理盐水q8h封管1次。对于凝血机制正常者使用肝素盐水封管是安全的,肝素液浓度越大,封管保留天数越长。
1.4封管方法正确的封管可以延长导管留置时间。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正压封管,即边推封管液边退针头的方法封管,每次注入封管液3~5ml,但此方法封管常有堵管的现象。张家荣等通过分组观察指出,由于肝素帽橡胶密度极强,退针时容易将针头一下退出套管外,达不到正压封管的目的。研究认为只将针头斜面刺入套管针内均匀推注封管液,又不会引起负压封管,且保留时间延长。曲瑶等认为缓慢推注封管液,可使静脉内压力与套管针内压力易于趋向平衡,使回流至套管针内的血量减少,抗凝作用得到加强。外周插入中心导管如用可来福接头应采用正压脉冲式封管技术。
二、并发症的预防
2.1感染的预防Raad等一项随机调查发现,插管中术者的口罩、帽子、手套、手术衣及大单等的严格无菌能明显减少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的发生率。蔡学联[20]研究结果表明,导管型号、置管部位与血液感染具有相关性,使用单腔导管患者相关性血液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双腔导管。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相关性血液感染明显低于股静脉置管患者。因此无特殊需要选择中心静脉单腔导管;条件许可尽量不行股静脉置管。杨继军等认为导管的连接装置可导致0.4%的污染机会,增加连接装置,污染几率将成倍增加。因此对导管的操作应严格无菌技术,加强消毒加强各连接装置的安全管理。关于抗感染导管与非抗感染导管的应用,黎渐英等研究发现抗感染导管和非抗感染导管间无明显差异,说明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预防重点在于日常的护理及正确的无菌操作。
2.2堵管的预防置管时间越长,堵管的可能性越大。堵管最常见的原因是导管顶端的小血栓形成,防止血液反流可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如输液时速度不要太慢,一般以30~40滴/分为宜。韩中秀认为输液速度过慢会使导管内压力低于静脉压,血液发生反流,凝血过程被激活,加上导管内缺乏纤溶物质,最终在导管形成小的血栓。患者下床活动或外出检查,输液瓶内液体平面不能太低;咳嗽、吸痰刺激、患者烦躁等使静脉压增高,血液回流到导管内,甚至回到三通和延长管内,应将回流的血液及时冲入血管内。间断测量中心静脉压(CVP)时,每次测量时间不宜过长,测好CVP后需及时将三通开关打开保持补液通畅。持续动态监测CVP时,由于压力换能器与肝素液相连,换能器可缓慢控制肝素液滴入,一般不会回血致导管堵塞,但如静脉压力高者,可人为定时挤捏换能器开关用肝素液冲洗管道。在推注不同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充分冲管,防药物配伍禁忌导致沉淀物而堵塞;每次输液前回抽血液,了解导管通畅程度。
2.3预防空气栓塞的发生中心静脉在吸气时常呈负压状态,在穿刺置管过程中应嘱患者避免深呼吸和咳嗽。当导管直接插入中心静脉后,如液体滴完容易造成空气栓塞,因此输液管必须有一段低于床沿水平以确保安全。输液装置连接必须紧密,防脱落后造成空气栓塞。在更换接头、注射器或进行插管时,均应嘱患者呼气或处于呼气后的屏气状态下,迅速交换接头或插入导管,以免吸入空气。输液结束前应及时更换液体或及时封管。
2.4预防皮下血肿的发生吴在德提出在中心静脉置管穿刺成功后,均应局部加压15min以上是防止皮下血肿形成的关键。拔管后局部加压15min以上,如穿刺处仍出血,再次压迫,重新开始计时15min以上。长时间穿刺处压迫应为30min。血滤双腔导管穿刺处压迫0.5~1h。
三、导管留置期间的护理要求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后,在护嘱单中详细记录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插入的深度。每次换药后在敷料上注明换药日期。这样便于动态观察导管护理的情况。
3.1认真交接班交接导管置入的深度,可通过观察导管外露部分的长度,判断导管在血管内的长度,并与护嘱单中记录内容对照,评估导管有无脱出,并在接科记录和交班记录中如实记录。交接导管是否通畅,可通过回抽血液或检查液体点滴速度。交接穿刺处有无红、肿、热、痛,有无渗血、污染等。检查导管连接装置有无松动、脱落、打折、牵拉及回血等。
3.2防止意外情况发生烦躁患者适当约束四肢防自行拔管。如果是股静脉置管,由于不易暴露,在不需要快速补液的情况下必须在导管末端接上肝素帽,以防导管连接处脱落、牵拉及回血。肝素帽原则上每周更换1次,如脱开、有回血及可疑污染应及时更换。
3.3严格无菌技术凡接触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注药、封管时必须严格坚持洗手。经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输液、注药、测压等操作时必须对导管接头处消毒,操作结束后,接头处必须用无菌纱布包裹,以防细菌从衔接处侵入。经深静脉导管输血结束后,应及时冲管,并立即更换输血器。定时更换输液导管系统,输液器每24h应更换1次,更换时各连接处要常规消毒。一旦出现空气栓塞,立即置患者于左侧卧位,头部低置以使空气不能进入肺动脉,进入的少量空气一般在30min左右可被吸收。
3.4用于引流胸腔和心包积液导管护理与静脉置管一样,接头处保持清洁防污染;周围皮肤消毒,3M贴每周换2次,每日更换引流袋,抽液或持续引流、注入化疗药物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再用肝素液封管。
【参考文献】
[1]刘晶星,温娜,王海莲,等.深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3):661-662.
[2]赵宗河,张新.改良深静脉留置套管针在紧急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天津医药,2002,30(9):32-33.
[3]黎渐英,叶晓青,梁碧玲,等.深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治疗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17-18.
雷电是电视调频系统的克星,其能够影响调频的波长,降低其信号接收能力,这一影响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为:雷电天气下,电视及收音机等众多信号接收器所接受的信息出现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的现状,有的甚至会引发爆炸等可怕后果的出现。雷电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直击雷;一是感应雷。两种雷电对电视调频系统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直击雷的雷击率较低,通过避雷针或避雷网等设备可以有效的避免其直击建筑所造成的损耗。但避雷设备却不能够完全规避雷电对电视调频系统所造成的损害,系统仍会因为雷击而出现故障,比如保险丝烧坏、电路故障等。集成电路的物件的损耗也是时有发生的。近几年,国家的相关技术人员在频发的雷击事件中不断地总结教训,新型防雷设置大量的问世,不少专家人士对此存有较大的质疑,难道传统的防雷设施应当被逐渐淘汰,而新型防雷设施就一定能够确保雷电对电视调频系统的零危害?部分学者认为当前世界上没有一款防雷设施能够百分百的规避雷电所带来的损害,雷电危害不可能百分百的规避,只有在原有基础上降低。通过对发射天线防雷系统的维护和检修,从而达到有效降低雷电灾害频发的目的。
2广播电视发射天线防雷系统维护与检修的具体措施
塔基接地电阻的测试:对塔基接地电阻测试的周期一般是一年一次。此维护周期没有硬性的规定和限制,维护人员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将测试周期增加为一年两次或更多次。塔基接地电阻测试工作的开展要充分地考虑气候因素,干燥的气候有利于勘测接地电阻的频率变化,因此测试人员通常会选择在春季3月份或是冬季11月份开展此项工作。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要谨遵防雷规范的要求,结合所要检测的塔基接地电阻的实际情况,使用与之匹配的地阻摇表对变化的电阻值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将结果与之前的数值相比较。接下来将以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维护与检修为例,详细的介绍测量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工具及实施测量的具体步骤。
测量工具:地阻摇表、长度不同的测量线(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准备相应条数的测量线)、钢钎(通常情况下要准备两把)、锤子、钢锉等。测试步骤:在广播电视发射塔的塔桅主柱处,在靠近地面处选择一处切入点,用钢锉将表面的油漆图层出除去,以此确保良好的接触力。继而选择适宜测量的地面方向,将测量线放开拉直,测量线的两端各自连接摇表和钢钎,使用手锤将连接钢钎的一头以规定的单位深度嵌入地面。再者,选取一根短线,将摇表和塔柱相连接,按照规定的频率转动摇表,表针指向零的时候对表头所显示的数值进行记录。最后依据先前的测试步骤对其他方位的塔柱接地电阻进行测试,并记录相关的表头数值。以上笔者所详述的塔基接地电阻的测试方法已经被沿用了好多年,是测试人员最早采用的一种测试方式。此方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接地电阻的类型特性存有一定的差异,所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电阻还需使用不同的测试仪器进行数值测量。塔顶接闪器的结构检查:接闪器是广播电视发射天线防雷系统中的重要组件,其安装位置一般是建筑物的顶端。因其长期受到建筑物鞭梢效应的影响,因此其功能较之以往会微弱许多,且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比如断开、分裂等。经调查统计显示,近几年,因塔尖接闪器坠落所导致的事故时有发生,这对经济和人员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例如1996年,在中央塔的防雷系统进行年检的时候,维修人员发现塔顶处的一根避雷针与塔面接触的部位出现松动的现象,究其原因,固定部位的螺母因外部环境的长期作用,其已出现中度的断裂。维修人员立刻对其进行了更换重装,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
在这里建议,对电视调频天线防雷设施的检查应当依照一个季度一次的频率进行,且检测维护工作的开展要选择适应的天气,避免在大风大雨、酷暑严寒的环境下检测。系统检修人员在检修维护的过程中,应当对接闪器的性能及构造的完整性进行重点的检测,对其连接处的稳定性进行细致的查验,一旦发现问题便要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消除事故发生的概率。天线及附属设备接地端的检测。电视调频发射天线防雷系统的建立是依靠良好稳固的连接而实现的。天线系统及防雷接地设备是发射天线防雷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各接地环节的连接都应保证其有效性,确保良好的接触性能。由于发射天线防雷设施是安装在塔尖部位,因此外界环境能够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如连接处螺栓的松动、金属构件的锈蚀、部件的脱落等。这一系列的损耗便都是由外界环境作用而成。倘若对防雷设施没能进行定期的检修和维护,再或是检修及维护工作做得不够到位,那么设备将难以摆脱被雷击中的命运。以此看来,加强广播电视发射天线防雷系统的维护与检修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笔者建议,对天线系统、防雷接地设备的检修应当依照规定的周期进行,通常情况下为半年一次,维修人员对存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及时的进行修正维护。对连接处的设备,如螺母、固定栓等进行周期性的防腐处理,根据塔桅的建设材质,设置适当的周期,通过涂抹防腐剂的方式增强塔桅的抗腐蚀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