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宿建德江孟浩然范文

宿建德江孟浩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宿建德江孟浩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宿建德江孟浩然范文

(1)负数(打一字) —— 谜底: 歪

(2)没有头的牛 (打一字) —— 谜底: 午

(3)行中佳人忽然不见(打一字) —— 谜底: 街

(4)减一正好六里(打一字) —— 谜底: 童

2、六年级语文手抄报的资料二:写景的诗句

(1)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霄》

(2)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3)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浣溪沙》

(4)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

3、六年级语文手抄报的资料三:古诗欣赏

(1)《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第2篇:宿建德江孟浩然范文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3篇:宿建德江孟浩然范文

陶渊明的诗作主要以田园生活为主题,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归去来兮辞》等,其中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田园诗佳句。

谢灵运代表作有《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池上楼》、《初去郡》等。

2、唐朝时期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众多,有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常建等。

王维,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佛”,宋代苏轼评价王维的田园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主要描写田园隐逸生活和自然风光,代表作有《鸟鸣涧》、《积雨辋川庄作》、《山居秋暝》、《鹿柴》等。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致。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

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善于表现孤峭高洁的境界,寄托精神上深刻的痛苦,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如《溪居》《江雪》。

常建,诗作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著名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两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主要是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对自然景物有着特别的敏感,独具眼光和心胸,观察细致,领会深刻,描写别有生趣,蕴含哲理。代表作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暮行田间》等。

第4篇:宿建德江孟浩然范文

1、秋风月华双面泪,琴韵幽幽念初画。冰心对月千曲柔,何来声声入云醉。

2、淡淡的云彩在夜风的拂动下慢慢的笼罩住月亮,零零散散的星光分布在银河上,城外的石桥下,倒映出宝石蓝的灯光。

3、墨染夜空,月色始终朦胧着它的朦胧,清风寄情,心却依然清明着他的清明。

4、秋月朦胧中去东湖上泛舟,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一轮圆月高照,湖面映出粼粼的波光。

5、秋月夜悄然而至,秋叶在夜风中萧瑟,阵阵秋风挽着叶的娇步姗姗漫步在午夜的月光下,袅袅升空的是我弥漫的思绪,那片夜澜深处也只有在这夜深人静时才能开启。

6、明月挂在树梢上,夜风絮絮的吹过,寂静的晚风中,我似乎能听见落花的声音,我只是安静的倚着窗子,静静地聆听着秋天的寂静。

7、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江山如画,画里的人生,犹如黄昏里的月明

8、秋风瑟瑟,明月皎洁,花好月圆夜,伊人独依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9、平湖秋月荡柳影的美就只能去梦里感受了。这样每当秋天月圆的时候,心里就有了一幅图画。月光融融的夜晚,只身孤影伫立湖畔,月朦胧乌朦胧,烟波迷迷蒙蒙。

10、明月挂在树梢上,夜风絮絮的吹着,寂静的院子里,我似乎能听到落花的声音,榆梅在这个季节越发葱郁,生的繁枝叶茂,让半个院子郁郁葱葱。

11、秋月,红叶迎秋似火浓,南湖月影两相融。清新杨柳随风至,俏倚石桥醉眼朦。

12、秋月是一张白纸,我们用最纯洁的汗水,构筑红顶木屋,不谢的三月桃花写满爱情箴言。

13、那样的月色,放不下那脉脉含情,丝丝留恋的眼眸,放不下那一声琵琶,一曲离殇。

14、人间的秋月永远如现在一样,是那样的开朗,是那样的欢乐,是那样的幸福

15、风拂轻纱雾缈人,秋月落河桥处身.清凉百花待散去,菊香绕里分外亲.

16、夜深了,月亮更加亮了,那轮皎洁的中秋月照在了我的心里暖暖的

17、秋天的月亮代表着浪漫,秋月给人一种肃杀和凄凉

18、秋月独升缘何残,枯树遮影魄自寒。婵娟佳人辛酸泪,桂宫梦中夜先归。

19、秋月是一条弯弯的小船,系在船头的玫瑰,向银河宣誓着一种承诺--越过波峰浪谷,抵达玫瑰彼岸。

20、不问来时何对语,只品秋月落幽夜。羞卷彩景增湿色,风花雪月作别歌。

描写秋月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6、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对联

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8、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9、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1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1、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1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14、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马戴

1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16、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

17、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1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2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杜甫

2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2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2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

2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5、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26、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

2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2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3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3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33、举头忘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3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3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3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4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4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4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44、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光《天仙子》

4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6、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

47、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李白《行路难》

4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

第5篇:宿建德江孟浩然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古诗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见古诗学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呢?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课前激趣,领悟文本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把课上得有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使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1.创设情境。小学课文中的古诗,有很多是借景抒情的。如,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在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播放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设计往往能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走进作者,走进作品,学习的愿望也就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

2.编讲故事。小学课文中的古诗,有一部分是以事说理,有鲜明的人物和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曹植的《七步诗》、卢纶的《塞下曲》等,在教学设计中可安排讲故事的环节,教学效果非常好。

3.设置悬念。有一类古诗,说理性很强,则可从主要观点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等。

二、课内探究,授之以渔

诗歌是文学之母,是语文精华。对于古诗学习,必须教给学生一些“翻译”理解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享“渔”而得鱼。通常古诗释意时可采用“留、删、补、换、调、变”等方法。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解释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词,如,语尾助词等不译。

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句子省略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现象,因为诗人既要考虑用极为有限的字词,表现尽可能丰富的情感,又要考虑到服从格律中关于节奏整齐定型的限制。省略句中主要的有句子成分的省略和介词的省略。(1)省略主语: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省略了主语“我”;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飞入菜花无处寻”,承前省略了主语“蝴蝶”。(2)省略宾语:如,苏轼《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把“横看”的宾语“庐山”和“侧”的中心词“看”(谓语)以及“看”的宾语“庐山”都省掉了。(3)省略介词: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句中介词省略了,即“野旷天低(于)树”等。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等。如,王冕《墨梅》中“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把“吾”换成“我”。又如,郑燮《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把“尔”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诗作者为了强调某种语气,或者突出某个内容,或者调和音节,特地调换句子词语的习惯次序。在翻译时就要把古诗的倒装句语序调整过来,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这种倒装的句式在古诗中常常见到,了解它的一般规律,对读通古诗,理解诗意,都很有帮助。(1)为押韵而倒装。如,卢纶《塞下曲》的首句“林暗草惊风”,按正常的词序是“林暗风惊草”,倒装后把“风”字放在句末是为了同二、四两句的尾字“弓”“中”押韵。又如,孟浩然《春晓》中“处处闻啼鸟”的“啼鸟”是“鸟啼”的倒装,使全诗韵律和谐,朗朗上口。(2)为对偶而倒装。如,王之焕《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为的是同下句“更上一层楼”组成对偶,使诗句一气呵成,严整充实。(3)为协调平仄而倒装。如,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其下句本应是“春总是万紫千红”。倒装后,该句的格律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与上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正好对应,这样,诗句节奏鲜明,音调悦耳。(4)为突出内容而倒装。如,韩愈《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遥看”是“遥看草色”的倒装,诗人为了突出“草色”,把它放在“遥看”之前。又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日暮客愁新”,“客愁新”是“客新愁”的倒装,诗人为了突出“愁”的“新”,把“新”置于“愁”的后面,这样一倒装,不但强调了“愁”的“新”,而且调和了诗句的音节。再如,杜牧《出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是“霜叶于二月花红”的倒装,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倒装句既突出了“二月花”,又调和了音节,使诗句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无别扭之感。(5)诗歌句序的倒装。如,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先写入城的感受,后写入城的见闻,有意颠倒了句子顺序,使诗意曲折多姿,对比强烈,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纵观课文中的古诗词,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利用掌握的“翻译”方法,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学生以所知和疑惑为媒介,相互启发,交互竞答,继而以疑激疑,以已知释未知,交汇融合,让学生形成“由已知到生疑,然后解惑,再生疑,再解惑”的思维风暴。

三、课外延伸,拓宽天地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又富有活力的。要给古诗教学引入活水,形成开放性的教学系统,就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天地。

1.古诗教学与音乐、美术、书法等学科结合起来。把古诗中的故事情节、描写的景物画出来,给古诗配画,给古诗配乐,故事课本剧、写诗歌书法等,既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听、说、绘画、想象等能力,促进其多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

2.进行小制作,把古诗经典名句做成书签及座右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把古诗教学和积累背诵融入了生活中,形成了一个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材料生活化,易于积累和运用。

3.利用网络完成古诗,拓展学习。现在网络早已进入城市家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媒体工具,查找一些课本外的有关信息和资料。如,作者、作品介绍、朗读录音、有关典故、翻译注释等。通过拓展学习,做到正确流畅地朗读诗文,理解领悟诗中的蕴意。

第6篇:宿建德江孟浩然范文

仄仄平平困老翁,失粘拗救类难通。/且将枷锁抛开去,漫笔从容写性灵。这是马一骏诗词集《运河流韵》中题名《作诗》的诗第二首。诗者,性灵也,刘邦唱大风,项羽歌垓下,全无规矩,都是好诗。诗之格律,乃汉字音韵美的产物,当然要遵从,但人要为主,意要为帅,不可因律伤意做诗奴。马一骏有一首《书斋漫兴》:“窗外二三四丛竹,院中五六七盆花。客人来访不须问,朗朗书声是我家。”首句第六字应仄却是平,换字很难,第二句尾三字三平,似乎也难换字,但这首诗是有意境,我看可存。时下新诗,全无规矩可言,旧体诗词,大可不必统得过死。

“漫笔从容写性灵”。马一骏的性灵是什么?是一个写诗人的民族责任心!他在为纪念胜利六十周年而作的《警钟》诗里写道:“散尽硝烟六十秋,狼心图霸未曾休。教科书本改删急,靖国神祠参拜稠……争常更显蓄谋久,防备之心不可丢!”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诗人,面对一小撮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狼子野心,对侵略罪恶死不认账,都应该敲响警钟,都应该大声呼唤。可惜,时下的中国新诗,这样的声音何其稀也!马一骏的性灵,和许多诗词作者一样,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礼赞,是对英雄人物的颂扬。这一点,正是新诗界新潮诗人所缺少的,也是新诗不被读者接受的原因之一。他的《凉州词》写道:“祁连山脊似横刀,大漠风狂草木凋。断壁残碑仍记得,少年骠骑大旗飘。”凡到过河西走廊的人,谁不感慨:霍去病18岁出征,横扫匈奴,六出祁连,可惜我们今天的二十多岁大学生入学,还要父母护送……如果说,《凉州词》是赞颂霍去病少年英雄一人的话,那么《咏虎诗》则是对所有横空出世英雄的高唱颂歌:“昂首长天吼一声,风云变色鬼神惊。腾跃飞身千仞外,扫地摇山万里风。”马一骏的性灵诗,雄壮大气,如大河奔腾,一泻千里。他的诗多叙述,叙述他所从事的电力工作,叙述他所闻、所见、所思,叙述他做人处事的人生准则,有些已成格言。诗,不仅仅是述说,还要像孟浩然的《春晓》那样去感悟,还要像孟浩然《宿建德江》那样去发现。

“漫笔从容写性灵”的马一骏,心头是百姓情,他在解放体的《农网改造之歌》中写道:“线儿长,杆儿高,日头似火雨水浇。腰酸腿疼一边抛,农家莫心焦。”不怕日晒雨淋忙架电网,想的是惟恐农家等得心焦。他到内丘扁鹊庙,想到的是医务人员乱收礼金,呼出了“求救千年神扁鹊,快拿妙药治黑心!”我们的诗人,要敢爱,敢恨,敢骂,扶正气,扫邪风。由于中国许多新诗空洞无物,毫无规矩,远离了读者,因此,始终贯穿国运民生,富有音韵美的传统诗词应运复兴。由于诗词长期遭厄运,衔接不够,许多诗词作者语言还是从唐、宋来,因此,造成了古里古气的通病,马一骏的语言却是当代口语的诗化,(我在这里用“口语诗化”是为区分新诗潮打着口语化大旗的“口水化”――无论新诗、旧体诗,口语化要有所选择,不是一切口语都可入诗)。例如《君子兰》:“兰花朵朵叶儿鲜,身价一盆数万间。都是商人瞎炒作,君子从来不爱钱”,分明是闲谈说话,又是讲格律的诗。又如《咏松》:“耐得岁寒自古今,风格品质自超群。岂凭苍劲凌云干,惟靠精神感动人。”“君子从来不爱钱”,“惟靠精神感动人”,都是当代语,童叟皆知,而且都在尾句上,表明诗人不只发现了诗,而且恰到好处地完成了诗的创作。读有些诗,作者分明发现了诗,但往往尾句是凑上去的,让人遗憾。

第7篇:宿建德江孟浩然范文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具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的功能,如《题李凝幽居》《邯郸冬至夜思家》《书愤》《春夜喜雨》《哀江头》。

2.看作者

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

3.看题材

①别离诗(去国、离家、别人):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抒发依依不舍(眷恋)或别后思念或安慰劝勉之情。

②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自然山水或田园风光,创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意境或宁静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图景,或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厌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追求恬淡悠闲的隐逸生活;或表达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

③边塞诗:通过对边塞景象或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或表现舍身杀敌的英勇无畏,或表现将士凯旋的豪迈,或表现将士对亲人、故乡的思念,或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④写景咏物诗:或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或表达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

⑤羁旅行役诗:或表现游子异乡生活的孤寂凄凉,或表现漂泊无依、归途艰难的愁绪,或表现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或抒发不被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

⑥咏史怀古诗:通过史事人物、历史遗迹的追述、评价,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或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⑦闺怨诗:写闺房女子或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和独居闺中的孤独,或对远在边塞征戍夫君的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控诉。

4.看意象

根据意向既定的意义来揣摩诗歌的思想情感。

5.看写景的“冷”“暖”色调

如杜甫《水槛遣心二首》,诗人先用“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优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诗人通过描绘“暖”色之景,抒发了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6.看关键词句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全诗的诗眼。

7.看所用典故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一句化用前人诗句,表现出怀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第8篇:宿建德江孟浩然范文

关键词:古诗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76-01

策略一:打造情感课堂,在教学中传输 “美”

在古诗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而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要打造情感课堂,在教学中传输“美”,教师首先应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教学时,通过有感情的讲述、朗读等教学手段以情激情,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进行设境传情,把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融为一体,达到作者、教者和学者(学生)三者情感的统一,在动人魂魄的情感中,激发学生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如《春晓》,诗人用最平易通俗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声声鸟啼,纷纷春雨,片片落红,浓浓绿意……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把爱春和惜春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眼前的“啼鸟”、“风雨”等景物入手,从对字词的理解到诗的画面再现中,体会诗人爱春、惜春的感情。此外,诗曲自古一家,在教学古诗时,也可以尝试在课堂上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

策略二:恢复初始意境,在品读中感受“美”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收编的古诗中,反映唐宋情境的居多。入境入情,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初始意境。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首诗描写了建德江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愁情。学生经过自读,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脑海里不难形成这样的画面:在苍茫的暮色之中,一只小船停泊在薄雾笼罩的小洲旁边,诗人立于船头之上,举目远望,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低;低头看水,江水清澈,一轮明月就沉浸在眼前的江水之中。然而在这画面之外的诗人的感情如何去体味呢?教师这时应该引导学生抓住一个“愁”字。首先,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在写这首诗之前,对功名曾怀有很大的希望,奔入长安,本想博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但事与愿违,被“明主”所弃,忧郁长期压在心中,能不愁吗?再想想,日暮黄昏,夜幕降临之际,诗人孑然一身,面对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一起涌上心头。至此,学生就把画面上能见到的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江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和画面上见不到而能体味到的诗人的愁情融为一体,走进情境相生,思与境和谐的艺术境界,从这境界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美。

策略三:撞击智慧火花,在画作中提炼“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诗歌“诗中有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四折屏风。张志和《渔歌子》可以说诗歌本身就是一幅闲适的山水画:江南水乡,渔翁垂钓,霏霏细雨,乐而忘归。王维的诗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称。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教学古诗不能仅停留在释义、体会思想感情和朗读背诵的层面上,教师应将“诗”与“画”结合起来教,还要点拨学生将“诗”与“画”结合起来学,放飞想象的翅膀,提炼古诗所包含的画面美。如《惠崇》的教学,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早春的细节,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然后抓住“先”和“欲”两字分析,引导学生感受画外的想象:人们不仅从嬉戏的鸭子感到了春水的暖意,而且联想到了潜伏在暖流之下欲上的河豚。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上处处萌动着的春意。然后请心中也有春意在萌动的学生,用手中的笔把自己从诗中发现、想象到的春意画出来,画好后还要起一个别致的名字。这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品诗”的全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让审美主体(学生)从审美客体(诗)中获得直接感受和情感体验。

策略四:引领绘声朗读,在诵读中升华“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其实,古诗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对小学古诗的教学,教师必须在“读”上做足文章。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情感。教师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还应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技巧。如指导杜甫的《绝句》朗读时,第一步要让学生读通顺,不添字漏字,然后要求学生读出押“an”韵的节奏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第9篇:宿建德江孟浩然范文

2、从今三夜看婵娟。——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3、分不尽,半凉天。——《思佳客·闰中秋》

4、可怜闲剩此婵娟。——《思佳客·闰中秋》

5、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7、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8、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9、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10、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1、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2、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3、谓洋海底问无由。——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14、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5、一轮秋影转金波。——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6、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7、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8、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19、永夜闲阶卧桂影。——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0、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1、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2、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3、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24、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思佳客·闰中秋》

25、今宵楼上一尊同。——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26、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27、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28、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月夜》

29、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3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31、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2、谓洋海底问无由。——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33、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4、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35、何妨小驻听吾语。——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36、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37、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38、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尾犯·甲辰中秋》

39、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40、东篱展却宴期宽。——《思佳客·闰中秋》

41、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43、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44、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4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6、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47、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48、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49、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50、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51、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52、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53、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5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55、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倪庄中秋》

5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57、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58、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59、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中秋待月》

60、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6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62、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63、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64、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65、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66、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_攫银河决。——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67、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68、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69、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70、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71、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72、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73、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74、忆对中秋丹桂丛。——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75、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八月十五夜》

76、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77、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78、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79、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80、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81、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82、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沈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83、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84、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85、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8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87、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88、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89、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90、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尾犯·甲辰中秋》

91、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