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规划设计范文

规划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规划设计

第1篇:规划设计范文

最大化服务:物流系统的建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客户和自身企业业务发展提供服务和便利性,那就要保证物流系统可以提供的服务要最大化。

最小化成本:花费最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服务,是每个系统规划都想尽力达成的目标。以小博大,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也应该落实这个目标。

最大竞争优势:物流系统规划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同行的竞争压力,现在由于业务的调整发展,很多企业都出现了同质化的竞争,如何在与同行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也是需要考虑物流系统规划的因素。

最小的资产配置: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时,就要尽可能地使物流系统的相关资产达到最小化,因为过多的资产配置会浪费物流系统的资源,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费用和支出。

第2篇: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农村配网;规划设计;重视;问题

一、引言

农村配电网是保持农村供电的基本基础,与农村发展,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逐步成为农村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配电系统是确保输电系统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确保现代化进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措施,是农村电网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配电网络负荷也在持续地增加,为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用电的质量,必须及时改造配电网。

二、农村配网规划设计的现状分析

配电系统是保证输电系统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确保现代化进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措施,是农村电网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农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电子进程加快,电力消耗不断增加,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农村用电消费的不断增加,农村电网规划和设计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农村配电网规划设计的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没有进行重点的规划设计。需要注意农村配电网络规划设计的问题和现状,设计时间和花费较大,设计方案没有较高的实用性,设计操作和设计方案与实际环境存在一些问题冲突,不能很好地吻合,农村分销网络的规划设计和质量低下,导致对于改善农村分销网络的进度依然缓慢。传统网络为主要供电系统,在此过程中,供电质量和供电效率不能提高,资源在传输过程和生产过程中的利用率小,能量损失是一个大的问题,不能保证传输的安全性,对于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是极其的不利。对农村配网规划设计现状做出分析,对研究农村配网规划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和重要问题奠定了基础和方向。

三、农村配网规划设计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规划设计从实际出发。农村配电网的规划设计要想保证设计质量,需要注意问题的实际性,从实际的角度来看,具体操作是在农村配电网的设计规划过程中调查传统农村配网情况,确定要改进的部分,并确定可以保留的部分。调查农村的地形和地势,调查气候和天气的变化情况,保证对传统电网的优化设计具有可靠的基础。对于农村电力需求和电网发展的目标做进一步确定,收集的数据信息,通过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保存并应用于相应的程序。计算机的存储数据,作为农村信息网络规划设计的基础,可以保证农村配网规划和当地气候的协调,使用计算机程序做出相应的设计方案,模拟农村配网运行、网络规划和模拟实施,将会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对农村配网的规划设计进行进一步调整,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落实设计方案的实施。注意农村配电网规划设计的实践原则,确保农村配电网建设期的成本规划设计和预算范围,建设农村配电网系统可以满足预期运行的要求,促进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二)设计系统化。从整体设计出发,从全局出发,确保农村配电网规划设计可以运行,协调配合,保证整个网络的顺利运行,从而可以将整体农村配送的质量提升至更高的水平,使传输容量最大化,减少电能传递过程中的传输损耗,同时电力运行的安全性也得以增强。具体操作是利用无人机等现有技术获取整个农村的地貌图,并将传统农村配电网设计,做出相应的比较,结合农村地区的变化,如地形变化,以及不同区域居民人数的变化,结合综合信息,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确保区域电网的一致性,同时删减掉多出的部分,整体优化网格线,确保科学性,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电网的运行寿命,降低电网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的可能性,降低电力系统的维护负担,确保农村电网运行的稳定,为农村的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前进动力。(三)合理选择电网设施。选择农村电网的配电设施,即电路,电缆,塔架,变压器,防雷装置,电力设施的选择应满足电力的需求,设计过程需要确定,包括材料、粗细、型号,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选择设施后,进一步确定设施的定位和设施的安装位置,确保设施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同时确保使用设施的数量、采购成本和质量能够实现最佳的解决方案,需要在农村配网的方案设计过程中,开发一套最佳设施采购计划和安装计划。(四)负荷预测方法。负荷预测是配网规划设计工作的必要前提,负荷预测的质量将直接决定整个配电网设计工作的好坏,因此负荷预测方法已成为配电设计的基础技术。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负荷预测已经更加成熟,广泛使用各种负荷预测方法,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具体选择什么样的负荷预测方法,需要以实际需要作为参考。但一些设计师经常忽略配网的实际检验工作,只有个人经验判断和选择预测方法,往往使采用的预测方法越来越偏离实际的需求,不能很好地发挥其预测的效果。配网规划设计的负荷预测的原理是使用基于过去的负荷数值进行计算,并采用科学计算方法计算电力负荷的未来值,但由于电力负荷的变化程度较大,计算结果难以达到标准参考值的水平。(五)电网网架设计方法。网架设计是确保了配网规划和设计工作的技术基础,直接关系到电网的结构框架,不仅影响自身供电的质量,并且影响着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投资规划。电网网架设计需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这给实际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的电网设计方法主要是基于现有条件的设计,结合设计师的工作经验,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案,通过使用各种专业的计算手段来获取网格设计的具体数据。整个过程的计算非常复杂,如果设计者出现了计算问题,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错误。

四、结语

第3篇: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字:山地别墅 ;规划设计;设计原则;设计方法Abstract: China's mountainous area occupies a land area of 2/3, the number of mountain towns also accounted for 1/2 of the total number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refore, the mountain building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mountain is endowed by nature, and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ountainous villas,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od mountain environment correctly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mountain villa design principles, the design solution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mountain villa; planning and design; design principle;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山地别墅起源于山地建筑,是建筑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山地的地貌特征,并按照坡度的差异进行建筑布局,达到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的效果,并且将建筑环境和山地的自然景观环境相协调。山地别墅就是依靠山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优势发展起来,因此在山地别墅设计时也需要尽最大限度的凸显山地的景观,达到视野开阔、处处有景的效果。

一 山地别墅规划设计的原则

山地别墅的规划设计所追求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其施工选址一般都会选在空气含氧量充足、植物茂密且视野开阔的地区,在设计时也打破了传统别墅设计的局限,看淡楼间距的约束,将更多的生态元素融入到别墅设计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山地别墅的生态效应,在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别墅设计要和山地自然地形相协调

山地的地形复杂多变,崎岖不平,存在着大面积的陡坡地带,可用于别墅建筑的面积很小,这就需要在实际的设计中要弄清楚建筑用地的空间面积和结构形态,驾驭好施工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在把握好别墅建筑和施工地基矛盾的基础上努力的做到设计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且要最大限度的做到山地传统建筑依山附崖且占天不占地的原则。

(二)别墅设计要和山地风景相融合

山地别墅力求打造的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宜居环境,且山地别墅所处的环境具有丰富的空间形态和变化多端的风景风情,因此说其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设计理念和风景环境相融合的原则。设计中对于景观的展现要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使得山地别墅的设计能够为居住者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同时要将山地别墅设计为独具特色的风景线。根据山地地势形态因山就势就行布局,将山地风景融合进设计中,从景观和景点多方面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力,体现出积极的风景融合意义。

(三)别墅设计要凸显使用功能

山地别墅和其他住宅区一样,都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因此在设计时要尽量的凸显别墅的使用功能。但是由于山地别墅的特殊功能要求和特殊的使用需求,使得其在设计时要和普通的住宅有所不同,无论从室内的结构设计还是室外的环境设计,山地别墅都需要结合地形情况,在设计时不能够按照普通住宅设计标准进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山地的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但是也极为脆弱,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正确的选址和生态的设计凸显别墅的功能,而不能够以牺牲山地自然环境为代价。

二 山地别墅规划设计的方法

山地别墅的设计要从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角度出发,要充分的结合山地的地形和地貌,遵循恰当的原则,讲究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法。上文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对山地别墅进行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下面本文就对具体的设计方法进行论述。

(一)山地别墅和山地景观相结合的设计方法

山地别墅和普通住宅的一个区别就是山地别墅是一种风景建筑,其对于景观的观赏以及户外活动的要求较高,且要和山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经常要采用各种设计手法实现山地别墅和山地景观的完美结合,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设计方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可以采用借景的手法。借景手法主要是对山地远景自然风光的合理利用。山地具有垂直性,这使得别墅的视觉范围宽广许多,能够观赏到很远之外的景观,因此设计时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一条件。在设计时选用借景的手法,这就需要在别墅选址时就要重点考虑位置因素,需要选择最适宜观赏景观的地点,利用大自然提供的丰富的构图因素融进设计理念中,创造各种条件,将山地美景融进建筑设计中。

其次可采用造景的手法。人为景观融入到自然景观中,能够创造出风格迥异的山地别墅风景,即造景设计方法的采用,能够为别墅空间增加层次感和空间情趣,也能够成为自然环境和山地别墅中间的一个过渡地带,使得人为与自然能够真正的实现统一。在人为造景的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巧妙的运用自然因素,达到自然与认为的相互融合,使人为造景穿插渗透在自然景观中。

最后要合理的运用自然景观。大自然赋予山地 各种形态的自然景观,设计者在别墅设计时需要灵活的运用这些景观,尤其是对建筑物周边的景观要合理利用。例如山地地貌构成要素中的顽石、水体以及古树等,都是别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自然宝贵资源,要是建筑中的各种因素都能够融为一体,尽显自然之美。

(二)山地别墅与山地地形相结合的设计方法

山地别墅设计与地形地貌的结合需要从可行性和环保的角度出发,在利用地形时尽量做到以实用为主,使设计方案更好的与地形环境相融合。山地别墅和地形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主要有几下几种。

首先是架空的设计方法。选用该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山地坡地的原有地貌状况,实现坡地的自然延伸直到别墅的底部,这样能够充分的实现别墅和自然环境的融合。架空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全部架空,即别墅可以架空在不同的平面之上,也可以架空在一个平面上;再如极端架空,即外观呈“树形”的架空方式;还有局部的架空,也就是架空走廊、平台或者阳台,其他部位不架空。

其次是局部挖填土方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需要根据地形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当地形坡度不大且布局较为紧凑的时候,可以使用该方法,将高坡的地方挖出填入到低坡的地方,使别墅的基地成为平整地块,地面则呈梯田状。而当山地的坡度较大时采用该方法,就需要在高低坡之间建立起挡土墙,减少土方的挖填量。该设计方法最好是在地形坡度交换的山地进行,这样能够保证稳定性,减少对环境的改变情况。

再次是悬挑的设计方法。该方法的广泛使用得益于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或者是陡峭的坡地上为别墅争取到更多的地面以上的空间,为别墅的设计提供更为充足的发挥空间。在设计中使用该方法,经常能够创造出奇险的效果,更加突出山地的特征,不仅能够更富山地别墅的外观形态,还能够增进人与自然的亲近感,更突出了山地别墅与山地地形相融合的特色。悬挑的设计形态也多种多样,如房间局部的悬挑、阳台的悬挑以及房间整体的悬挑等,其中还有一种较为极端的悬挑,即整个建筑从悬崖上挑出,采用这种设计方法需要设计者事先做好各种调查准备,确保山地别墅的安全,这样才能够突出别墅奇险的效果。

最后是自由延伸设计法。该方法最大限度的尊重山地起伏的地形,可在设计中将别墅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空间,使其能够顺应地形的起伏变化,各个空间可以由延伸的阶梯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化零为整的设计手法能够使别墅更好的和山地环境相融合,达到和谐统一。

结束语:随着人们生态观念的逐渐加强,对建筑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山地别墅这一新的建筑形态逐渐发展。山地别墅追求的就是一种接近自然的美感,力求做到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本文就从山地别墅规划设计的原则出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论述,再此基础上指出了山地别墅的设计方法。山地别墅的设计需要设计者具有独创的思维,能够和自然完美融合,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对今后山地别墅的规划设计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鲁忠良 浅谈山地别墅的规划设计 山西建筑,2009年第13期

[2] 丁恒 山地别墅区规划设计探讨 中国房地产业,2012年第7期

[3] 章敏 对山地别墅设计与实践的探讨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12期

第4篇: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保障房容积率 绿地率 配套设施 混居模式 日照停车位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国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住有所居”的目标,2011年提出未来五年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使保障性住房覆盖面积达到20%左右。保障房的选址及规划是保证中低收入家庭生活质量的主导因素,保障房不能仅仅是小套型的房子,更重要的是一套生活解决方案——这才是“保障”之要义。本文就保障房社区规划中容积率、绿地率、配套设施、混居模式、日照、停车位等问题进行浅议。

一.混居配建还是集中建设

无论从吸引社会力量参建保障房方面考虑,还是从城市公共资源有效分配方面考虑,商品房配建保障房已成为许多城市积极探索的模式。然而在建筑设计界看来,配建这一生产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不同收入人群的混居生活方式,从城市规划学方面考虑,应该提倡“混居型”的居住模式,一是创造和谐社会氛围,避免让低收入家庭被再度边缘化;二是公平有效地分配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三是高低收入家庭混居在一起,可以形成新的社区格局,提高社会效能。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保障房不宜集中规模建造,提倡“大混合,小分割”的概念,保障房不适合大量集中建设,可以在一个社区规划几栋相对独立的保障房。坚决反对做成小混合,即一栋商品房中有部分是保障房,这太不符合人们的居住习惯。建议可以在100户至300户之间为一个单位,并优先考虑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成熟的地段,这既能实现相对独立,也能与城市共融生存。

二.配套设施不应该成为短板

如果保障房仅仅解决了居所的问题,却因为位置偏远造成了交通、购物、教育、医疗等生活方面的不便,则反而给低收入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以上这几点便关系到保障房的配套设施问题,保障房由于其居住人口更为密集,加上居住者收入相对较低,决定了需要更为完善的社区及城市公共配套服务。目前许多保障房项目的社区配套本身就不够齐全,不足以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甚至给生活造成负担,这无疑丧失了其保障的根本含义,光给一个孤立的住宅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了降低被保障家庭的生活成本必须要配套足够的公共交通、购物商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议按照千人指标计算配套设施的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配套设施的齐备和完善。

三.日照标准的控制

能否在保障房设计当中,为保证功能性和集约性,适当牺牲日照标准,是广大设计师的困惑。有些设计人员认为不销售产权的租赁保障房从使用属性而言相当于旅馆建筑,居住者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可以分地域,分保障房类型适当放宽日照标准,以满足住宅的功能性和集约性设计要求。但作者认为虽然租赁型保障房的住户流动性大,但保障家庭中也有老人和儿童,住户是动态变化的,不能因某些一些人群的特殊情况而牺牲另一批人的生活质量。无论是商品房还是保障房,所居住的都是人,必须享受同等的住房品质,不能违背人的基本需要。

四.容积率过高并不划算

出于对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考虑,以高容积率换取更多的房源,成为各地建设保障房的普遍做法,一些地方,保障房小区的容积率甚至达到5以上,这只为满足硬性指标,它将带来居住质量下降、运营成本增加、安全风险加大三大隐患。许多保障房项目将建筑做成高层,但为了避免达到超高层标准,将高度恰恰控制在100米。把高层做到极致,实际上对居住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过高的人口密度居住者的舒适度很难保证,如果不能与商品房统一标准,很容易产生市政、交通等更多的社会问题;对于后期运营费用太高,包括电梯运行、自来水输送、供配电等市政配套;安全隐患过大,特别是对于高层消防方面,我国缺乏成熟的经验。那怎样的容积率才是合理范围?在建筑设计当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需要在建造运营成本和居住品质上达到一个平衡。应该根据每个城市的土地资源、气候环境、居住习惯、经济实力等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保障房项目的容积率不要超过3.5比较合适。

五.绿地率应该更高些。

绿地率是保证居住环境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国家现行住宅建设规范,绿地率的底线为30%,目前并不是所有保障房项目都能够在绿地率数据上达标。与忽视绿地率、甚至人为降低绿地率相反,作者认为保障房恰恰应该更加重视绿地率的问题,甚至要比商品房提出更高的标准。因为保障房套型相对较小,即便是同样的容积率,其小区人口总量也要大大超过一般的商品房小区,因此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反而更高。同时建议保障房应该尽量选址在城市绿化带或者城市花园旁边,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弥补保障房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六.停车位布置问题

在当前的保障房安居工程当中,包括产权可销售的限价房及经济适用房,一方面由于针对人群覆盖了城市中等收入人群,另一方面被保障家庭的收入存在动态增长的可能,因此提前设计停车位便成为规划设计当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地下停车位的建造成本过高,一些保障房项目在楼与楼之间塞满了停车位,挤占了居民的活动空间、绿地面积,这样的设计非常的不合理。但是地下停车位的开发,可以节省地上空间,让容积率本来就偏高的保障房社区获得更高质量的社区环境。

第5篇: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动物园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娱乐以人为本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Zoo

――Handan City Zoo Landscape Planning

Student majoring in Landscape Ddsign Li Yuanyuan Gao qunfen

Tutor Zhang Baojun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Handan City, the idea of the zoo and features, combined with the natural conditions of the status quo and create a living environment for animals, people around the theme of integration in nature to creat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animals, the atmosphere, combined with green , water features, architectural pieces, the formation of multiple visual effects and landscape, the environment is conducive to people, people and animals, human and natural communication.

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动物园在宣传和保护濒危动物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每个动物园都制定了本园的教育计划,决定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1.项目概述、目标与策略

1.1.背景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曾是赵国国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且资源、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雄厚,是中原经济技术协作区的中心城市。市区内的大型综合公园――丛台公园内有多处历史人文景观和遗迹,但公园内原有动物区与公园合为一体,动物种类稀少,占地面积小,无法形成动物、自然、人和谐相处的状态,同时又影响了公园内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武灵王丛台的环境效应。为此,市委市政府立项搬迁丛台公园动物区,建设独立的“邯郸市动物园”。

1.2现状

邯郸市动物园位于邯郸市西北部的城乡结合区,北临苏黄路,东到中华大街,南至永康路,西靠建华街。东为梦湖风景区,西南部是著名黄梁梦吕仙祠。整个园区位置交通便利,并与梦湖风景区和吕仙祠历史人文景观区相呼应,形成观赏游玩的一个焦点。

1.3.设计目标

结合现状的自然条件,围绕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主题,创造适合动物生存,易于游客观赏的集休闲、娱乐、科研、教育、动物保护于一体的生态型、景观型的动物园。1.4.规划原则遵循人、自然、动物相和谐的原则;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原则;生态与景观相兼顾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2.设计说明

2.1.设计手法采用变化多样,收放有致,人性化和普适性的设计手法。2.2.设计布局2.2.1.主要景观结构 宽广的湖面是园区的中心,湖口处飞流直下的瀑布为园区自然布景的视觉中心,与其相对的湖畔所对应设置的观景灯塔更是成为整个园区的景观制高点,其它功能区围拢在湖面周围,并通过主干道和次干道连接,形成两轴一环线景线结构。(1)南北景观轴――进化轴: 动物医院――北次入口一线是一条主景观轴,以轴线中部的两栖馆区为起始点,向北逐步进入至食肉动物――大型猛兽区;向南逐步进入至食草动物――偶蹄动物半放养区。(2)东西景观轴――文化轴: 主入口――西次入口一线是另一条景观主轴,轴线经过主入口科普长廊、湖滨栈桥及中心白鸽广场区等景点,在此轴线上设置了丰富的科普文化项目,多元化地展示人、动物、自然这一文化母题。(3)沿湖景观环线――静态观赏环线: 园区的滨湖主干道形成一条景观环线,围绕湖面缔造绿色廊道。2.2.2.功能分区

(1)展馆区:由形式多样的动物笼舍组成,圈养食肉猛兽和大中型食草动物,同时包含对鸟类和爬行动物的保护性展出场馆。(2)儿童游乐区:由器械游乐场、糖果屋休闲吧、戏水池、植物迷宫、淘气王国攀爬城堡以及动物幼儿园组成。

(3)湖面及水禽半放养区:湖面及水禽区作为与主入口相对应的区域,以平静如镜的大水面和自由自在游弋的水禽吸引游人视线,由小湖面向大湖面飞流直下的瀑布更是整个景区的视觉焦点。

(4)偶蹄类动物半放养区:羊、鹿等偶蹄动物性情温顺,疏林草地、浅浅的池塘,是它们美好的家园。

(5)入口广场及科普区:进入入口广场,园区景点尽收眼底,并同瀑布、猴山隔湖相望,遥相呼应。科普长廊设立在通往湖岸的主干道上,以动物园简介、动物科普知识和适合儿童认知、学习的简单图片为内容。

(6)猕猴半放养区:模仿猴类的原生环境半放养它们,以人工石塑山体作为猴类的栖息之所。(7)中心白鸽广场:位于西次入口,以大草坪为主,穿插放射性的园路,成群白鸽飞翔于碧空。

3.绿化设计3.1.乔木密林区:动物园四面临路,种植乔木密林进行遮挡,如国槐、合欢、毛杨等,以减少城市噪音和热闹街景对动物的干扰,形成相对安静封闭的空间。3.2.乔灌林区:园区内主要车行道两侧种植乔灌木,如白腊、五角枫、紫薇、等,对各景区进行分隔。 3.3.草坪区:动物园西次入口白鸽广场区以大面积草坪为主基调,孤植景观树,如雪松、马褂木。3.4.特色植物区:在主入口的南侧,种植棕榈、木瓜、红枫等特色植物。3.5.滨水景观区:湖面的东侧,有野餐休憩地和滨水步道,多为变叶树种,如黄栌等,富于季相变化。3.6.疏林草地区:在偶蹄动物半放养区和猴山、大型食草动物区,以疏林草地为主,种植合欢、元宝枫、栾树等,营造适合动物生存的生态环境。3.7.水生植物区:湖面的水禽放养区,种植芦苇、荷花、香蒲等水生植物.3.8.针叶林区:园区内的大型猛兽区,以种植常绿针叶树木为主,如白皮松、油松等。3.9.广场绿化区:在入口广场适当种植植物模纹和时令花卉,创造整洁优美、清新自然的环境。3.10.滨水景观道:沿湖景观环线两侧,栽植柳树和碧桃,展现垂柳依依、湖光粼粼的自然宜人景色。

第6篇: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 :煤矿 总图设计 环境保护 布局

1、煤矿总图设计的内容

煤矿总图设计,涉及的面广,需要研究、协调的问题多,需要将从井下开采到地面生产、管理的全部生产过程串联起来予以考虑。因此,做好煤矿总图设计,除了要研究生产与使用的功能关系,建设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之外,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场外与场内的关系、人流与物流的关系、近期与远期的关系,这些都是总图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内容。

2、总图设计任务的演进

地面布置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促使总图设计逐渐从矿井工业场地总平面设计为主,扩大到协调矿区地面总体布置改革;从以煤矿企业总平面设计为主,扩大到以煤为资源的各种企业工业场地总平面设计;从单一的矿井工人村规划转向联合居住区和煤矿中心城镇的布局与规划;从以解决生产技术和功能要求为主,扩大到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做到煤矿企业、居住区与环境美化设计。

2.1 协调矿区地面总体布置改革

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工艺和管理体制的落后,造成矿井工业场地内建设项目繁多,占地面积大、功能庞杂,这给做好工业场地总平面设计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当前的总图设计需要结合当地地形、地物、气象、水文、工程地质和矿井开拓、生产工艺、对外运输的要求,综合考虑各建筑物和公用设施等在场区内的平面和竖向布置,协调地面与井下、场区与场外、以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在防火、卫生、安全等方面达到有关规范要求,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建筑群体。

2.2 重视工程项目环境和企业形象设计

以往总图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是满足生产功能要求,较少考虑满足从事生产人员的精神生活要求,而忽视企业的环境和形象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广大煤矿职工同所有各行各业职工一样,不但要求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来更好地满足他们从事物质生产的功能要求。同时要求有良好地生产和生活环境以及美好的企业形象。并且生产、建设单位和领导部门在审查一个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和居住区规划时,不止着眼于能否满足生产和居住要求,而更加看重建筑群体面貌、空间组合以及环境设计,来评价设计和规划的形象是否符合和反映出现代化煤矿的要求。

因此,总图设计人员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应注意提升企业形象,满足生产人员精神生活要求,结合当地环境、风土人情设计出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并重、各具特色的建设项目,为构建现代化煤矿打下基础。

2.3 居住区的联合布局

过去由于生产效率低,管理方式落后,交通工具短缺,其企业职工一般是就近居住,较多地规划为本矿服务的工人村,其人口规模小,设施水平低,规划设计内容比较简单。新的设计采用适当的交通方式和交通时间尽可能联合布置煤矿居住区,使其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具有一套完善的公用基础设施,在矿区中形成煤矿中心城镇,以满足人们的现代生活要求。

3.煤矿总图设计要点分析

3.1 设计原则

3.1.1 经济效益为核心

在建设成本上,准确估计煤矿矿产的总价值与投入,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因地制宜,要求在总图设计上,协调好生活区、生产区和辅助生产区,规避潜在的风险和成本,使煤矿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3.1.2 生态保护为原则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启示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方式来赢得经济利益,对自然环境造成深重的灾难,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的表现。党的十提出我国的经济建设要注重生态保护,让煤矿开采工作降低能耗,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从优选开采方式,合理进行场区规划出发,做好总图设计。

3.1.3 安全生产为重点

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都是为了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当前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在粉尘、毒气和噪声等环境下工作的员工容易出现多种职业病,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违背我国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理念,在总图设计中,要以安全生产为第一要务,充分考虑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防火、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3.1.4 处理好近中远期的生产关系

对于产量大,经济效益好的地区,可以逐步建设类似油田生活区等来实现生活成本的降低,并且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于小产量的露天煤矿而言,就不必要进行长远的规划,通过短期大量开采,完成直接经济效益。总之,要处理好近期中期远期的生产关系,尤其是在总图设计时,要考虑设备安装、拆卸、扩建等因素,防止二次设计和搬迁。

3.2 设计要点

3.2.1 场地布置需紧凑

确定煤矿建设项目用地,应在满足工程建设、运输生产、生产安全等要求前提下,综合考虑土地资源、资金、环境等技术经济条件,本着节约集约用地原则,进行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应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少占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和经济效益高的土地。

3.2.2 区域板块精细化设计

由于煤矿场地布置的紧凑性,导致了每个区块需要进行精细化的设计,建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空间的利用程度和自然风向的考究等,让每个区块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员和物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效率。

3.2.3 加强生态保护措施

矿场中的污水净化与循环处理,注重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对噪声的控制和隔离,通过个体防护和采用植物屏障来减少影响,煤矸石、锅炉灰渣、生活垃圾等需要专门处理,不可以随意丢弃在大自然当中。四川某矿山建设之初甲方就将物资转运站建在一处平缓山谷中,虽然前期表面上看是降低了施工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但由于是建在风口上,在使用过程中饱受其害。

本着以减少生态破坏为主,以修复生态为辅的原则,尽量减少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使其自然生态环境不予过度恶化,道路的选线除了满足煤矿和材料的运输要求外,还要通过调查分析、权衡利弊确定合理的路线方案,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结束语

我国煤矿现代化的进程在全国来看是不平衡的,落后与先进的生产方式会在相当长时期中同时并存。因此,我们总图设计人员的任务也只能是逐步转变。一方面要继续积极搞好现有任务,另一方面要系统掌握和钻研有关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城乡规划、建筑构图、建筑空间组合等基础理论以及其发展动向,在转变过程中有所预见、有所准备,以使我们能够比较自觉地以理论指导设计,提高优化设计方案的自觉性,更好地适应煤矿现代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军锋.高海拔高寒地区矿山总图设计探析[J].中国矿山工程,2010(06).

[2]邵桂元.矿山总图运输设计浅论[J].化工矿物与加工,2011(10).

[3]黄维佳.福建中小型煤矿工业场地总图布置节约用地探讨[J].能源与环境,2009(03).

[4]张彤华.浅谈纳佐煤矿总图运输设计中的场地选择[J].煤炭工程.2009(04).

第7篇: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原则;合理性;设计措施

公园绿地是公园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绿地规划设计的好,既能够带来视觉享受,也能够净化空气,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力求公园绿地的设计达到科学性和合理性,满足最终的设计效果。下面本文就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要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满足公众对于公园绿化的要求。具体说来,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

1.1 要在系统性的原则下进行设计。

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牵涉到很多内容,具有一定的繁杂性,并且绿地规划设计是一项有层次且多目标的工作,因此说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公园周围的环境以及该地区的整体环境特征等,全面系统的进行设计,充分体现出公园绿地设计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公园绿地景观效益的完美融合。

1.2 要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

无论绿地规划设计的如何完美,设计方案一定要切实可行,这才是最为基础的工作。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增强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既要简单明了,具有绿化和美观的效果,又需要达到最好的价值效果。在坚持可操作性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强设计方案的可预见性,要实现动态设计,反应公园小环境和去与偶大环境系统的动态变化。

1.3 要坚持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简言之就是既要突出公园绿地的功能,又要达到经济高效的原则,实现公园绿地系统的循环与再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公园绿地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2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合理性要求

公园绿地存在于城市的大环境下,其规划设计自然也和城市的整体绿化规划有密切的关联,这就需要公园绿地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满足一定的合理性要求。

2.1 公园绿地要满足生物的丰度指数,即在设计的时候要确保绿地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常来讲,植物的种类是表现一地区生态性的基本指标,因此说,合理的搭配植物种类,满足多样性的需求,这是设计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生物丰度不仅是指植物,还需要有一定的水域面积,因此在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中,还需要搭配恰当的水域面积,创建一个绿化且生态的区域小环境。

2.2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要和城市的风向相匹配

城市风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说,公园的绿地规划设计要和风向相匹配,这样对更好的缓解热岛效应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尤其注意的是,在绿化地区设计时,尤其是带状绿色区域,要和夏季风的方向相一致,而在冬季,垂直冬季风的带状绿地,能够减缓风速,改善局部小气候,对于整体大气候的改善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2.3 合理性的要求还需要和文化相连接

文化是一地区的特色,在公园绿地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传承这一文化气息,可以将城市的代表性植物作为设计的首选,搭配其他反应城市特色的建筑,使公园绿地能够彰显文化气息。

3 优化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措施

要想进一步完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就需要优化设计手段,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环境进行整体的规划。

3.1 需要以设计立意取胜

公园是公共场所,是要满足公众的需求的,公园绿地的设计更需要具有吸引力,抓住公众,因此,公园绿地设计的立意就是要以公众和绿色为主题。从公众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公众对于公园某种功能的需求。公众的欣赏水平、教育背景以及爱好各不相同,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公园的欣赏角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说在公园绿地的设计中,就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差别的人的多重需求,并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环境来确定公园绿地设计的立意,进而确定好公园的功能分区和相应的绿地设计形式,达到动静结合、分区合理、功能凸显的绿色设计效果。

3.2 需要公园绿地设计要和交通设计协调发展

公园内的大部分面积都是被绿色植被所覆盖,或是草地,或是树丛,或者是小面积的水域和建筑,这种绿色自然的形式,将公众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公园中的广场和园路之中,很难近距离的接触到绿色的自然气息,从一定程度上将,公园绿地的设计也就丧失了设计的初衷。为了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在公园绿地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多开辟一些小路,给公众充分接近自然的机会,也避免一些游人因为自身原因而践踏草坪、破坏公园设计美感的行为发生。

3.3 要合理配置公园绿地植被

通常情况下,公园中的园林植物较多,但是并不是多有的公园区域都适合园林植物的种植,不同的功能区域有不同的配置要求,所以说要优化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需要分析不同区域,合理的配置好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比例,并且合理的应用地被植物以及草本花卉,使得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既显层次,又表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植被是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的关键因素,植物的选择要谨慎合理。以区域植被来讲,其能够适应公园的环境,也能够给公众带来亲近感,但是也会缺乏一定的新意,所以在配置时还需要在不同的空间搭配其他植物,既有特色,又不是稳重。同时,在配置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的运用灌木、乔木以及地被植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植物群落,形成层次清晰、结构明确的公园绿地设计空间,这样及提升了公园的整体绿化率,也会有小的改善小环境的生态效益。

4 结束语

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和城市绿化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公众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本文就以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为突破口进行分析,在指出设计原则、合理性要求的基础上论述了三点优化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措施,希望能够对今后公园绿地设计有所帮助,更好的促进公园绿地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薇.浅谈街心公园绿地系统设计[J].科技风,2011(07).

[2] 陶沛东.浅谈城市公园绿地设计原则与目前存在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

第8篇: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

1 基本的概念

1.1湿地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

1.2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即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是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公园是指: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1.3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让社会民众亲近、感受、体验自然,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根据园林学的研究内容和层次,湿地公园包括湿地造园(湿地公园)、湿地绿化、湿地景观3个层次和内容。

湿地造园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手法基础上,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兼顾生态和景观的一种造园方式,是传统园林内容的拓展。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以景观(视觉美感)设计为主,再现自然山水,可以说,它们只是湿地造园的一部分。湿地绿化是指运用园林学、园林树木学等学科为基础,对湿地环境进行保护、修复等一系列的活动。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

2 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内容

2.1湿地生态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干扰的、甚至破坏的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对于新建设的项目也要以保护湿地为前提,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2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湿地生态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核心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2.2.1重点保护区(核心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应针对珍惜物种的繁殖地及活动区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要充分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2.2.2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建立湿地展示区,本区的重点是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以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2.2.3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

可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设计应以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原则。同时,应加强对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2.2.4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其目的是对湿地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游人进行湿地游览中的安全及注意事项的宣讲:对游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3 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

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连贯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与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的原则。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协调建设原则。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第9篇: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植物造景;现代园林;景观;应用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有了更高的要求,呼唤绿色,热爱大自然,在城市建设中更加重视园林绿地的发展。植物造景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的作用通过植物造景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及崇尚自然的追求。

一、植物造景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植物造景是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 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 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不仅能令人赏心悦目, 还可以进行意境的创作。目前园林景观中的植物造景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运用比例失衡

植物造景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于这一点是公认而没有异议的。然而在现实应用中,往往重假山、雕塑、喷泉、广场等园林建筑,而轻视植物配置。这在园林建设投资的比例及设计中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的植物造景是写意自然山水,山水便是园林的骨架,挖湖堆山理所当然,而植物只是毛发,用量都很少。其实,仅依靠我国原有传统的古典园林,已满足不了当前游人观赏及改善环境生态效应的需求。因此在现代园林建设中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呼吁要重视植物景观,解决应用上比例失调的问题。

1.2 植物种类匮乏

近年来不少地方园林单位积极营造森林公园,有的已开始尝试植物群落设计。相应的部门也纷纷成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另一方面园林工作者与环保工作者相互协作对植物抗污、吸毒及改善环境的功能作了大量的研究。但与国外园林水平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为植物造景上的植物种类贫乏。如国外公园中观赏植物种类近千种,而我国广州地区也仅用了300多种;杭州、上海200余种;北京100余种;兰州不足百种,这与我资源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1.3 缺少科学性

现代园林景观中,植物造景的科学性相差很远,不能满足于现有传统的植物种类及配植方式。另外,忽视植物生态习性的科学性,由此而引起的问题也屡见不鲜。如在公园中盲目引用外来树种,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这种盲目种植,缺乏科学性的植物造景势必会给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带来不足,我们应向其他学科学习借鉴,提高植物造景的科学性。

二、植物造景在现代园林中应用原则

2.1 符合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要求

园林树木具有美化环境,改善防护及经济生产三方面功能,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根据城市性质或绿地类型明确树木要发挥的主要功能,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性。不同性质的城市选择不同的树种,体现不同的园林功能。如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植物造景时,就应先充分考虑到树种的防护功能;而在一些风景旅游城市,树木的绿化美化功能就应得到最好的体现。此外,街头绿地与住宅绿地,校园绿地与城市广场绿地,不同的绿地形式选择不同的植物造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创造出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又与周围环境互相协调的植物景观。

2.2 根据园林植物生态要求,处理好种间关系

任何植物生长发育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同样,环境中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对于植物的生存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园林植物生长的好坏与后期管理固然重要,栽植前生态环境的预测,树种之间的搭配却直接关系到树木的成活与否。所以我们园林建设中,必须掌握好各种树木的生态习性,培育和栽培好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品种。

三、植物造景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造景方式

3.1 孤植

孤植是利用树冠、树型特别优美的乔木树种,单独种植形成一个空间或图面的主要景物的配置形式。孤植造景是园林构图艺术上的需要, 孤植树可作为园林局部空旷地段的主景, 同时具有遮荫功能所以要选用体型高大、枝叶茂密、树冠开展、姿态优美的树种。如苏铁、银杏悬铃木、白皮松、元宝枫鸡爪槭槐树等也可作为孤植树。

2.2 对植

对植是指用两株或两丛相同或相似的树,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作相互对称或均衡的种植方式,这种造景方式主要用于强调公园、建筑、道路、广场的入口, 同时具有结合蔽荫给人提供休息的作用。在园林空间构图上, 对植是作为配景使用的, 用它来衬托整齐、严谨或肃穆的气氛。对植可分为规则式对植和自然式对植两种基本形式。常用悬铃木侧柏雪松银杏等。

3.3 列植

列植也称行列栽植。指乔木或灌木按照一定的株行距成行成排的种植形式。列植形成的景观比较单纯、整齐,列植可以是单行,又可以是多行,这种造景方式常见于行道树和绿篱的种植。行列栽植宜选用树冠体形比较整齐的树种,如圆形、卵圆形、倒卵形、椭圆形、塔形、圆柱形等。常用的树种有楸树西府海棠银杏等。

四、植物造景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特点

植物造景作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具有一定的特点,不仅要表现出贴近自然,崇尚生活的现代都市需求,也要具有美感和实用性,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

4.1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

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早已厌倦高楼林立,满目水泥的景观,大家向往绿色,渴望自然。因此,在绿地建设中,植物造景就应当充满生活气息,富有人情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完美的植物景观也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的结合,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在实际造景创作中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例如邯郸市的丛台公园集广场、园林于一体,既符合自植物景观的美学要求,又体现了现代园林所需的娱乐、休闲气息,做到二者的完美结合。

4.2特色鲜明,层次丰富

特色鲜明的园林景观能增强自身的活力和艺术感染力,要表现这样的景观,必须有文化做基础,尤其是地方文化,在设计时应充分利用植物的地域性特点,从根本上增强现代园林的生命力。同时,传统造景与现代景观相结合,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设计时可以吸取我国古代园林的精华和现代西方园林的新思想、新技术,结合我们目前的城市建设,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用众家之长创造现代园林丰富的绿色景观。另外优美的景观还要有丰富的层次,乔木、灌木、绿地、花卉合理搭配,以满足人们不同视角的需要。

五、应用中的解决措施

5.1 要应用比例得当

其实植物造景在现代园林应该占主导地位,应该多考虑植物大量配植,发挥植物生态效益, 体现当代建筑景观效果以植物造景为主体, 可以减少尘埃, 净化空气,吸收噪音, 美化园林环境,也可以用植物来衬托园林中的山水假山等。

5.2 要符合科学性和协调性

在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的过程中,要解决科学性和协调性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设要有一个全局的思维方法,在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之前就应该对各个类型的景观进行规划和预见,特别是要综合考虑植物景观的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和观赏功能,不能仅仅苛求植物景观的观赏功能。

结语

本文认为,现代园林景观中的植物造景必须立足现状,了解自身存在的优势和缺点,针对物造景在现在园林中的应用原则,进行讨论分析;并且根据植物造景在园林景观的造景方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瞿易.论园林中的植物造景[M].中国园林,1997.

[2] 胡旭明.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探讨论[D].山西林业,2008.

[3] 田哗林,刘克旺.论我国园林植物造景[M].湖南林业科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