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传播学范文

网络传播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传播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传播学

第1篇:网络传播学范文

[关键词]网络诉求;网络传播;作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197

1网络传播与大学生的网络诉求

W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同时,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而且,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网络传播具有信息多元化、表现形式立体化、传播互动化、信息传递即时性、传播个性化、传播成本费用低、权利平等性等特点和优势,当然网络传播也有信息良莠不齐、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传播的隐蔽性等劣势,所以网络传播也是一把双刃剑。

根据CNNIC在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1]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的占比为464%。

大学生,作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异常惊人的群体,能够较好地掌握了互联网知识与应用技能,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使得大学生更愿意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追逐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这也给大学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笔者在兵团高校石河子大学开展的调查显示:3679%的学生第一时间首选网络来表达诉求,8534%学生将网络作为如果第一选择诉求方式不畅时的表达方式。根据福建师范大学林明惠等人在福建高校开展的调查显示:8057%的学生知道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诉求;750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通过网络表达诉求。相比传统的诉求途径,3748%的学生选择“网络”作为表达诉求的首选渠道,这是所有诉求表达途径中选择人数最多的。[2]数据显示,网络诉求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密不可分的诉求方式。

2大学生网络诉求现状

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在网络舆论中起着主体作用,高校学生在思想上更加活跃、成熟,价值观多元,行为方式具有个性,所处环境自由开放,加之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快速及时性,网络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生活方式、对网络舆论、校园稳定和人才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问卷的统计与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下列数据。

大学生网络诉求需求分类

需求娱乐网购学习生活社会热点国家政策其他

比例292%205%203%152%127%46%

根据以上数据,本文将大学生的网络诉求大致概括为以下四类:第一,以娱乐、聊天、游戏、影像、网购为主的自我情感表达与自我愿望的实现和满足;第二,以高校助学金制度、高校公平、民主等与求学相关的现实表达;第三,以社会事件、为焦点引发的社会责任感表达;第四,以重大国家战略、国民民族意识为核心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的表达。

3网络传播如何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诉求

31网络传播为大学生的各类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该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各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正如麦克卢汉所表达的那样,在这个网络传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大学生不仅可以从网络获得自己想要获得信息,更可以在网络上与人交流,完成自己想法的表达和计划的实现。对于新上映的电影、电视剧,大学生更多的也是选择网络来观看,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而且更经济,符合大学生本身的特征。同样的一切的衣、食、住、行都在网络上可以得到实现和满足,在时空上充分满足了大学生衣、食、住、行的情感诉求。调查研究已经充分表明,大学生已经热衷于在网上开展一切活动。

32网络传播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赋权的实现

赋权一般被定义成“给予权力或权威;给予能力;使能,给机会”。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家奎因・米勒指出:“赋权是描述一种管理风格,其含义非常接近于授权,但是如果要进行严格的定义,赋权是指下属获得决策和行动的权力,它意味着被赋权的人有很大程度的自和独立性。”换一种角度来理解,赋权是指发展积极的自我能力意识,对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批判性的、分析性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增强个人和集体的资源。

我们看到这些年有很多大学生网络诉求事件,比如大学生消费侵权事件,如2015年的博士中关村买电脑被坑事件;大学生勤工助学、实习侵权事件,大学生暑假打工被骗的案例每年都会发生;大学生在校侵权事件,如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在学位、学历的授予上存在问题等。我们看到,近年来,这些问题一旦发生,大学生最多的诉求或者寻找路径往往是网络。一方面说明我们相关的管理机制不太完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对于网络传播重要性的认知。

作为大学生来说,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时性满足了大学生对自身在高校发展和管理上的建议和意见表达,提供了对社会不公事件的发声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学生自身所追求的公平、平等的新闻舆论得到表达。而且,网络传播所带来的事件的解决效果,如厦门PX项目事件、“华南虎”事件等都让更多的大学生看到了网络能够为大学生权利的实现提供更好的平台。

第2篇:网络传播学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播;小说

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用平等、双向的互动方式提供给普通受众的传统文学,它是传统文学和电脑网络的产物,随着电脑网络的延展和普及,网络文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的传播特征具有独特性、前沿性、复杂性和模糊的文学边界。网络文学的传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结构模式的全息开放、多媒体化的形象手段、流动不息的艺术形态、美学欣赏的读写互动和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

一、传播者地位的改变:人人都是作者

网络和新媒体模式下的开放性不仅改变了“把关人”的地位,也改变了网络文学传播者的地位,网络文学的作者不再局限于从事文学性行业的个体,也不再依赖传统的出版商,而是成为开放式的、充满个性化特征的自由个体。连载小说的发展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文学不再是少数文学精英的语言游戏,新时代网络文学的作者层次是参差不齐的。第一,这种参差不齐表现在教育文化水平上。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特征,而在这种匿名性掩盖下会出现两种状况,首先就是好的一方面,在这种环境中,有可能会出现一批天赋纵横的作家。另一方面的副作用,就是信息选择的辨识度降低。第二,作者层次的参差不齐表现在文学方向的风潮性现象。网络文学的创作具有创新性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在一个创新方向取得了大众的认可后,这个创作点就会被借鉴和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翻新。

二、网络文学下的“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

理论是传播学领域关于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的理论,用以研究媒介和受众的关系。受众被设想为主动的,也就是说,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重要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有目标导向的行为。[1]那么同样的,网络文学作为媒介被受众所认可也是基于其使用能够满足受众的需要,而受众对网络文学的使用则是源自其内容。网络小说中最受大家欢迎的小说类型莫过于玄幻、修仙、言情、军旅和武侠,这些类型的网络小说毫无疑问地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人们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网络小说来满足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想象的欲望。网络小说的场景构建似乎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映射。受众通过阅读网络文学可以满足自身对于某一特定情绪的需要,同时受众的需求反过来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大部分受众对言情类的小说有颇高的兴趣,需求量较大,撰写言情小说的作者受到的关注度较高。这会吸引大批作者转向言情小说的创作方向,那么网络文学的发展就向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向转移。

三、多渠道:新媒介下的推广方式

数字阅读已经占据了我们日常阅读的重要地位,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在网络文学的发展中,我们通过电脑客户端、移动手机终端和电子阅读器进行网络文学的阅读,通过站点和手机应用App进行在线阅读和下载。首先,这种多渠道的阅读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受众接触网络小说的机会。其次,多渠道的推广也是一个体现议程设置的重要方面,通过媒介增加重复出现率可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第三,多渠道给了作者更便利的平台,由以往网络小说作者只能在电脑前码字发文的形象转变为作者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文章,进行文章的更新。

四、网络文学的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它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认知层面效果——作用于知觉和记忆系统,增加了人们的知识量,引起了知识构成的变化。[2]正如网络小说中通常借用的诗词来说,这就增加了文本的信息量。第二,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了人们情绪或感情的变化。人们热衷于网络小说也是因为其内容的多样性引起了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了移情的效果。第三,行为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在长时间被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浸染下,人们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和模仿。与榜样的力量一样,人们如果长时间对一种类型的网络小说着迷,势必会被其中的价值观所影响。

五、互动机制:受众反馈下的网络文学

传播模式下的两个容易忽略的因素:一是外界环境的“噪音”,二是反馈机制。大众传播不是单一的直线型模式,而是有反馈环节的双向互动过程。网络时代使受众的反馈变得更加及时,也使反馈环节的作用更加突出。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小说的连载过程中,受众在评论区送月票、鲜花,可以增加作者更新文章的动力,网络文学创作中这种互动鼓励机制大大地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欲望。评论区实时的读者短评也会给作者一种引导性的意见,有时候读者的意向反映甚至可以左右网络小说的结局。作者在与读者的互动过程中可以改正前文的逻辑错误和语法错误让其尽善尽美,从而集思广益,搜罗四方看法,找到灵感,写出受众满意的作品。网络文学中还有一点就是读者的监督意识,评论区的反馈和实时交流可以让作者有更新文章的压力,使其在质量和数量上能够起到保证的作用。

六、结语

由于网络文学的传播者、受众都不再固定化,而是呈现了开放自由的形态,这也导致了大量垃圾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的自由性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人称之为“乌托邦式的自由”。[3]要想获得与传统文学比肩的话语权利,就不能一蹴而就,网络文学的春天有赖于超文本技术的不断完善,有赖于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有赖于人们上网心理机制的不断成熟。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7.

[2]胡翼青.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大众传播理论创新的思考[J].新闻界,2006(6):31.

第3篇:网络传播学范文

现代社会中,各种主导的传播媒介都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原始传播阶段,文学主要是由人们口口相授传播的。因此,传播者有很高的权威性。由于传播生动形象,互动性很强,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自我创作。另一个视角看这种传播方式很受时空的影响。过去的大部分的文艺作品都不能保存下来。活字印刷术及造纸术的发明与发展使传播得到了新的发展。这种传播方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保存了大量古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得读者有机会欣赏前人的,甚至是千年前的作品,为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电子传播发展,一方面扩大了读者的范围,兼有字、音、画、多媒体的多种形式,但是基本上也被权威机构所垄断,在本质上与纸张传播大致相同。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首先,没有了以往纸张传播、电子传播的审查制度,没有特殊的原因,创作者一般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发表自己的作品的地方。其次。接受者的阅读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前主要是书本阅读一现在变成了对着电脑屏幕进行阅读,不同的阅读环境对接受者的心理和状态等等要素都会产生影响;三是,网络上创作者和接受者互动流活动增强。网络的作品所在的页面大多设有发表评论的地方,读者可以直接发表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另外还可以通过QQ、E-mall、等网络工具与创作者进行交流。

现代生活中众多网络文学爱好者,不仅是上网为了学术研究、文学交流的,有一定审美基础的读者,也不仅仅指那些文艺理论批评家们。这里的文学接受主体更主要的是泛指所有上网浏览网络上的文本的广大网民。

网络文学的范畴。主要是指网络文学不仅仅是指历次网络文学大奖评选出来的那些“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网络上的文学现象,具有网络文学特有的一些鲜明特征,如作者的“大众化”、内容的多样化、传播的网络化、创作立场的“民间化”的文学作品。

二、网络主体特征及对其文学接受者的现实影响

网络是一种新生的、时尚的新技术工具,其使用的主体必然是趋向于知识化和年轻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基本统计网民共有1.2亿,其中男性65.1,女性34.9;而未婚青年人占到60%左右;35岁以下的网民所占的比例是83%:另外网民受教育的程度如下:高中以下15%,高中(中专)20%,大专25%,本科25%,硕士以上10%。网民的职业上,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占了前两位,分别是30%和15%。收入上,2000元以下的人群占了80%。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网民以男性、未婚者、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体,大学本科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以及低收入者占据网民的大多数。

在当前网络高度普及的时代下,公众面对变化多端且充满诱惑的社会,往往会感到迷惑、失望、压抑。许多年轻人由于学业、工作的压力更显示出抑郁、浮躁、情绪化倾向。在现实中,年轻人的情感通常处于焦虑状态,但是由于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自尊心理的束缚,往往不能完全的释放自身的情感。但他们面对网络的时候,虚拟的网络可以掩饰他们的真实身份,网络的虚拟化使网民完全不用考虑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自由地宣泄自身的情感。由于大量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往往与他们理想中的要求差距很大,虚拟的网络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实生活中这类等级观念的困扰,尤其是经济、精神的困扰。网上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情感宣泄化,网上的语言,行为也是直截了当的。

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据调查分析。同传统的文学接受者相比,网络文学接受者面对网络时,其特点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面对的文学创作主体、文学基本形式不一样;(二)阅读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三)有一个能够与作者进行直截了当交流的平台——网络。

接受者面对的文学创作主体、文学文本的不同。由于网络传播媒介的虚拟性,没有以往的审查制度,这就使绝大部分有作品的人有了发表自己作品的机会。原来只有作家和少数文学修养比较高的人才能发表作品的局面被打破了,创作者的群体增加了大量的普通公众。为此,创作者的总体地位下移了,创作不再是个别人的“特权”了。因此,在网络文学上,并不是人人都是“作家”,那些在网络上写作发表文章的人,人们更愿意称他们为“网络”。网络作者和传统作家还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区别。

网络作者的这种运作方式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会像传统作家那样,把审美要素放在第一位,并去追求的文本的审美性。网络作者的文本几乎不会有什么创作前的准备阶段,他们所抒写的基本上是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在社会感悟上,网络作者与传统作家就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心理学中,感悟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整体反映,分为对物的感悟和对人的感悟。传统作家处于出版的审查制度和个人名誉的考虑,他们对世界的感悟往往是经过审美过滤的,是经过艺术家的审美加工后表现出来的。对于网络,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基本不用考虑到个人的名誉,社会规范的影响,大多是直抒情怀,把自己的全部经历、情感吐露出来。为此,网络上的文字更多的真实的表现了作者对世界的感悟,是个人心灵的直接表现。但是这样也造成了网络上的文字趋于情感宣泄化,过分的强调某种而丧失了理性,普遍缺少诗性自律。

社会心理学指出,角色扮演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通过对他人的言行的判断和理解,从而做出对自身行为的调解,决定自我在活动中的行为。角色扮演一般组成的结构如下:角色承担者,角色行为目标,互动和互动过程所处的社会情景,角色行为规范。从这样一个结构,我们就能够对各种角色的发生发展做出比较清晰的分析。从我们出生开始,就不断进行自我意识的成长和扩展,开始不断地进行,扮演成人的角色,比如过家家、盖房子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儿童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自然的成长过程。随着我们的逐渐成长,周围的环境规范慢慢地约束了我们的行为,使我们不能过多的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面对复杂的社会,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是不断地尝试各种环境下的生活形态,扮演着固定的社会角色,如学生,儿子。男性等等。儿时的那种扮演的欲望。在诸多的社会规范的束缚下被压制,慢慢消失。但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又唤起了我们的这个欲望,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如超越时空性、匿名性等,造就了与平时生活的社会环境迥异的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生活的角色的随意性更大,角色可以进行自由地转换。

网络时代是网络传播媒介为受众者和创作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从接受美学出现以后,读者对文学活动的意义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在传统的文学中,广大读者的意见却难以直接反映到创作者那里。过去,众所周知在社会中只有文学批评者的意见才被人们所重视。因而,文艺批评者的意见更具有专门性,对文本的理解也往往更为深刻,对创作者的创作也更具有指导的意义。但是绝大部分的读者的意见,哪怕只有一个“好”或是“不好”的声音也难以直接反映到创作者那里。许多著名的作家会有大量的读者与他们写信交流,同时有许多敏感的读者会根据时局适时地写信给编辑部,进行评论;也可能就基本社会问题与作家进行交流。由于信函的时间延续性,滞后性,大多作家一般不会跟创作者进行交流。一般的不知名的作家,即使读者为他们的作品所打动,读者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跟他们进行联系。所以,在传统的文学活动中,读者的声音很少为创作者所知;创作者也往往只能通过自己作品的销售量大概地了解自己的作品是否为读者接受,根据读者的意见调整自己的创作。在另一个视角中,在网络文学的广泛开展,网络为接受者和创作者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快捷的、方便及情感的交流平台。当下一些著名的网络文学的网站,在发表作品的网页下面都有供读者发表自己意见的位置。这样,读者在阅读完作品之后,可以直接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一个“好”字,或是批评性的文字。同时,创作者也可以直接看到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感受。甚至,他们还可以通过E-mail、QQ直接进行交流。接受者可以向创作者谈自己的感受,对作品的建议;创作者也可以向读者进一步的阐释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映调整自己的写作。但是,这样的交流也是通过虚拟的网络进行的,交流的双方隐藏在网络的背后。这样的沟通与传统的沟通必然是不同的。

第4篇:网络传播学范文

盗版指在未经版权所有人同意的情况下,对其作品、出版物进行复制、再分发的行为。长久以来,影视剧盗版现象在国内已成常态,电视台还未播完的电视剧,电影院还未下线的电影,就会被拷贝进行公开低价贩售。而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共享性、传播迅速、传播自由等特性,在互联网上对我国本土电视剧、电影进行盗版更加方便容易,并且,以往传统媒体无法及时传播的外国影视剧、动漫视频也成为了网络视频盗版的主体,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视频盗版的行为更为猖獗。

一、网络视频盗版现象形成的原因

互联网上的网络视频传播的优势在于其传播的时效性与广泛性,在互联网上进行视频的、复制、传播,只需要耗费非常低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成本就能轻易获取经济收益。

1、网民对网络视频的权衡需求

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指出,当且仅当受众发觉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已经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并且认为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他们才会开始采纳并持续使用这一媒体。①网民对网络视频的娱乐需求即是如此。首先,网络视频即点即播、即下即看,能够满足网民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娱乐活动的需求,其次,国外网络视频节目的高效传播能够满足网民与世界文化迅速融合、交流的需求。这些需求在传统大众媒体上难以得到满足,受众继而转向网络媒体。现在网络视频已是网民在互联网应用中的重要需求,据cnnic 于2012年5月的《2011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称,截至2011年12月,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3.25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62.4%。而网络视频盗版行为则是源于网民对网络视频的需求,一方面,处于互联网时代的网民利用特定的终端设备或录像设备对卫星电视节目或影院电影进行录制、存储,然后在互联网上;在国外网站上搜索外国影视视频的片源,进行下载、转发。这些行为均没有获得版权所有人的许可,在这一阶段,网民使用“网络媒介本身”自主生产内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是网络视频盗版行为猖獗的首要原因。另一方面,作为“内容载体”的网络媒介为了满足网民的需求,把网络盗版视频放在自己的平台上供网民观看、下载,进一步扩大着网络盗版视频的传播规模,助长着网络视频盗版行为的发展。

2、网络视频媒体利用“免费午餐”获取广告利益

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麦兹把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提出的“受众商品论”深刻揭示了大众媒介的经济本质,其认为,大众媒介生产的内容就像20世纪出售啤酒的小店为了吸引顾客喝酒而提供的“免费午餐”一样,“以广告费支持的电视媒介提供的‘免费午餐’是喜剧、音乐、新闻、游戏和戏剧,目的是引诱受众来到生产现场——电视机前。此时,测量受众的公司便能够计算他们的数量多寡,并区分各色人等的类别,然后将这些数据出售给广告者。”②当前,我国互联网上的盗版视频的传播渠道主要分为网络视频网站、以p2p为技术核心的视频播放软件以及文件共享网站、论坛。这些传播渠道的盈利模式与传统大众媒介的盈利模式并无二致,“受众商品论”同样适用于网络视频媒体。即网络视频媒体收集、上传盗版视频供网民在线观看、下载,看似给网民提供了“免费午餐”,实际上是把网民贩售给了广告商,让网民在观看、下载盗版视频的过程中消费广告,同时,网络视频媒体获取了高额利润。实际上,网络盗版视频是一道真正的“免费午餐”,使网络视频媒体实现了无本万利。

二、网络视频盗版行为的危害

可以看出,网民的娱乐需求是网络视频盗版现象产生的根本动因,而巨大经济诱惑则是网络盗版现象肆虐的加速器。对于网络,则产生了侵犯知识产权、扰乱正版视频获利、破坏网络文化建设等问题。

首先,版权(又称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是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精神财富和无形资产。当前,知识产权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一起,构成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三大支柱。盗版行为是一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一方面,影视剧、动漫等视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和创作热情,而通过网络传播进行盗版行为,实际上是对创作者劳动成果的滥用。而知识产权一旦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则对创作者形成严重的打击,有碍于影视、动漫作品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制约影视业、动漫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影视剧、动漫等是重要的文化产业资源,是国家在国际上进行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互联网使人们置身于地球村中,知识和文化的传播方便且快捷,网络视频在没有知识产权合理保护的情况下,通过盗版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传播和发行,难以形成规范的民族品牌,有碍于国家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

其次,网络盗版视频给网络视频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收益,不仅使盗版现象形成恶性循环,而且给版权所有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电视台失去收视率、电影失去票房、影像制品发行商失去购买者,在网络视频盗版的牵制下,影视文化市场失去正常的经济收益。以电影《画皮ii》为例,据华谊公司统计,盗版《画皮ii》流入网络后,生成了至少两千余条盗版视频链接,每条链接播放过万次,根据最低票价估算,市场损失约6.6亿元。此统计尚未计入局域网观看、网盘下载、p2p分享、盗版光盘售卖等侵权形式。③严重的经济损失既影响影视、动漫公司的经营又影响影视文化市场的正常有序发展。

最后,网络媒体的兴起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改革,它的技术优越性创造了新的传播格局,为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带来了新渠道。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网络视频盗版行为使网民和网络视频网站的文化接受与传播行为偏离了正确、有序的轨道,造成文化传播思想意识的恶化,它是网络社会正常发展路上的秩序破坏行为,是建设健康网络文化的拦路虎。

转贴于

三、网络视频盗版现象的监管现状及对策

网络视频盗版现象的危害带来了管制的必要,我国网络视频盗版现象存在已久,我国对网络视频盗版行为的法律法规较为完善,如《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均有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相关保护条例。以法律手段为依托,网络视频盗版现象已从最初的全民盗版时展成一些大型网络视频媒体开始购买正版视频版权的状态。不过,网络视频盗版现象至今存在并仍然活跃,在管制上仍存在着不足,网民仍然在网络盗版视频的生产、使用、传播上肆无忌惮,规模小的网络视频媒体仍然依靠盗版视频维持运营等问题尚未解决,这其中反映了我国网络视频盗版行为管制上的难度。

从难度上讲,主要是网络技术的缺陷造成了法律管制手段难以有效实施,这与网络传播的特性分不开。

其一,网络媒体传播快捷、传播范围广泛以及盗版视频复制易的特点,使管制范围难以界定,并且海量的盗版视频难以及时得到一次性删除,反而会在管制过程中形成此消彼长的情况。

其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盗版责任的认定和取证上难以有效进行,大部分盗版视频由网民生产和传播,互联网上网民以符号形式出现,其现实身份的甄别从技术上无法完全得以实现。并且,利用国外的服务器进行盗版视频传播,会增加技术管制难度。

其三,网络传播内容的数字化特点造成追惩难度大。即,一方面盗版视频内容的存在并非实物,在管制过程中能通过技术手段瞬间删除,从而导致监管失效。而且,网络视频媒体作为盗版视频的载体时并非盗版视频的第一传播者,难以对其责任进行界定和追惩。再者,就算被界定为侵权,只需付上很少赔偿费,相对于高昂的版权费是九牛一毛。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自由与开放的媒介,它是网民主体意识的释放与集合的平台,在外部管制机制效果受限的情况下,建立与完善内部自律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第5篇:网络传播学范文

网络科学传播模式是对通过互联网进行科学传播一般规律的抽象和总结,其传播内容主要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公共事务等,传播渠道主要是互联网。对学科层次的学术交流,很难选择“科学共同体专业集团内部的科学传播”、“科学共同体子集团内部的科学传播”等概念,类似说法比较冗长,难以理解。考虑到学科层次的学术交流主要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之所以没有选择科学同行这样的字眼,主要是因为在当下的语境中,科学同行容易被理解为科学共同体。学科同行的确定,一般依据它的最高课题、专业团体的成员情况和所读期刊。

一、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简析

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主要指学术交流,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为,论文的传播模式对会议报告、开放课件等具有参考意义。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主要要素包括论文、网络、学科同行,公众也可以参与其中。本文提出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见图1。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其实是一个开放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是一个拥有反馈机制的循环模式,学科同行以网络为载体,在同行内部和公众之间进行科学传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种传播模式中的各个要素。对论文而言,无论是纸质出版还是网络传播或者其他传播途径,要想在作者、读者、资助者间建立互信,必须保证传播信息的高质量。在各种质量保证体系中,同行评议依然是最基本并且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中,同行评议将是一个重要环节。同行评议在传播模式中的位置并无定规,既可以在于网络之前进行,也可在于网络之后进行。该模式中的网络,一方面指论文在网络上实时发表,另一方面指论文在网络上进行典藏,即论文仓储数据库。学科同行需要了解同行的工作,论文得以典藏并能实时查阅,是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该模式中的学科同行,是指能看懂论文并能进行反馈交流的科研工作者。该模式中的公众,除了非科学共同体成员还包括非学科同行科学共同体成员———他们也难以对论文进行反馈,与非科学共同体成员并无太大区别。图1是对学科同行内部科学传播模式的抽象概括,这其实是一种无阻碍的理想描述———论文生产完毕,快速发表典藏于网络,学科同行阅读使用并进行反馈。在实践中,相关工作者正努力实现这种理想状态,其中以开放获取模式(OpenAccess)为代表。

二、开放获取思想与其特点

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也即专业交流,除去面对面的交流,一开始是通过写信等方式来完成,后来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发表学术成果为目的的学术期刊出现。1665年在英国出版的《哲学会刊》(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是最早的同行评议的科学期刊。同行评议是一种科学的专家决策制度,到目前为止仍被公认为最好的一种决策制度。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学术期刊,几百年来为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但是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第一,学术期刊体量有限,一些很好的科研成果、科学思想等未必都能得以发表。由于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学术期刊每期不可能登载太多文章,科学共同体的一些工作和努力毫无疑问就被浪费。第二,时效性不强,不能及时捕捉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在科学高速发展的当代,论文写作到发表之间的周期过长,会影响科学信息的快速共享。有研究者对2006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300名排行中的249名进行了统计,审稿时间不低于2个月的超过50%。第三,期刊价格快速升高,读者不堪重负。纸质期刊价格升高,出版商又通过IP和密码等控制电子版,信息费用被抬高。据LibraryJournal的统计,2004年到2008年,平均价格相对上涨最高的为哲学与宗教领域的期刊,上涨幅度达到178%,最低为数学与计算机学科领域,上涨幅度也达到27%。第四,传播价值无法最大化。学科同行之外的公众,基本不可能订阅学术期刊,当其对某论文有需求时,路径依赖导致其不知也难以查阅。纸质期刊数量有限,不易保存,后来者很难继续利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期刊涨价与图书馆经费减少、网络使用范围扩大与学术期刊电子版访问受限、学术研究速度加快与学术期刊出版滞后等一系列矛盾逐渐凸显,并导致学术交流危机,于是开放获取(也称开放存取)得以提出并逐渐得到认可。开放获取是一种全新的文献出版模式,它由作者付费而用户免费,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获取该学术资源。通过开放获取,科研成果可以直接与公众见面,避开了出版商和其它中介机构,促进了信息传播。在网络作用下,文献检索更方便,典藏也更有技术保证。

三、开放获取案例研究———以PLoS、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例

在美国的开放获取政策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的政策出现最早,得到了美国政府机构的认可和支持,对其他国家或机构相继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开放获取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政策要求得到NIH全部或部分资助的科学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在发表时应将作者最终手稿的电子版提交到国家医学图书馆管理的一个网络化知识库PubMedCentral(PMC),以便公众可以免费获取。本文总结论文纸质出版后的网络开放获取模式见图2。这种模式下出版商认为,若论文内容的复制版在别处可以免费获得,出版商将没有能力收回投资,也无法对科技出版持续投入。最后的妥协结果是,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提交到开放获取仓储数据库时,其文本只能是作者接受同行评议后的文本,而不是期刊编辑加工后的出版定稿。这虽有遗憾,但期刊编辑改变不了论文的科学思想、实验数据,只能在文字上进行润色或者统一格式等,对学术价值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图2仍然使用论文字眼。

很显然,图2描述的论文出版模式,本质上仍是期刊电子版,但它与电子版仍有区别,区别体现在两点:其一,用户免费使用;其二,论文进入开放获取仓储数据库,典藏更有保证。在图2中,开放获取仓储数据库的购买、维护等费用由机构或者政府等资助,但这里的论文仍然是同行评议后的论文,其质量与纸质版没有区别。图2模式的缺陷是明显的:其一,中间多了期刊(出版商)这一环节;其二,期刊的出版体量决定了开放获取的论文的数量;其三,论文的出版仍然需要纸质期刊读者订阅付费。虽然只要有纸质期刊出版,这一模式就可以维持,但这种模式是比较被动的模式。开放获取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开放获取期刊,其中作者付费取代读者付费,该模式的初衷是减少论文获取障碍、增强论文交流性,其代表是科学公共图书馆(PublicLibraryofScience,PLoS)。在PLoS模式下,科学家提交论文的同时也要支付一定费用,这笔费用主要用于同行评审、存档以及编辑费用等。PLoS强调,向作者收取出版费,其目的并不是把出版费作为额外的经济负担转嫁给科学工作者,而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科学研究成果的出版是科学研究过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而出版成本只是研究成本很少但又必须的一部分。论文经过同行评审后,就进入开放获取仓储数据库,用户可以免费长期使用。PLoS于2003年10月创办的第一份开放获取期刊PLoSBiology定位于学科领域的高端期刊,实施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然而,对这样高成本的运作来讲,仅仅靠论文作者的版面费是难以维持下去的,于是,PLoS推出一种高级的科学出版模式———依靠较低质量论文的大批、廉价出版来资助和养活少数高质量旗舰期刊,甚至在某些期刊上采取了轻度同行评审体系,可发表任何在方法学上合理的文章,但其接受率高、发行文章的量较大,因而版面费远远高于其运行成本。除了版面费,PLoS类开放获取期刊其实还应通过广告等各种模式来增加收入。有学者曾担忧开放获取期刊文章的质量不高,但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证明,开放获取论文比传统论文更容易被引用和使用。有研究者通过对PLoS旗下期刊影响因子的研究得出结论:PLoS的质量认证机制是健全和有效的。#p#分页标题#e#

在开放获取实践中,还有一种免同行评议的预印本模式,这种模式以1991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建立,现由康奈尔大学维护和管理的arXiv为代表。在这种模式下,不用同行评议,作者只须按照一定格式将论文排版后就可以自由上传到网络,满足了且快速发表的要求。作者在论文上传的同时,也可以将其提交给学术期刊,如果论文在期刊上正式发表,文档库相关信息中就会加入论文正式发表期刊的卷期信息。arXiv论文在开放获取前并没有同行评议环节,即没有质量控制措施,其质量控制体现在论文在正式期刊发表后的补充信息环节,这种同行评议前就开放获取的模式在中国也存在,创办于2003年,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其中的代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特点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其一,速度快。作者提交论文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编辑只进行简单的格式调整后就将其到网上,该时间周期缩短至7天以内,可以满足科研成果快速的目的。

其二,同行评审体系在后有效运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聘请专家担任同行评议专家并形成专家库,只要作者同意,后可自动分配给评审专家库中的专家进行评议,并根据评审情况给论文标注星级,对一些质量优秀的论文,“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还结集出版专门的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

其三,采取强制性开放获取。2006年,中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对由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的课题实行强制性存取政策,规定所有在研课题结题前课题承担人必须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2篇以上论文,并注明“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及编号,结题时认定与其他刊物等同。

其四,完全的公益性。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主编李志民介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评审费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提供,在网站上论文不收取任何费用,查阅、下载论文也不收取任何费用。

其五,有效保证作者的知识产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其作者提供打印刊载证明的服务,列明论文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的时间,可有效确认科学发现优先权,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它没有采用开放获取运动所提倡的开放档案计划(OAI)协议,开放获取资源至今未被任何数据提供商(SP)收割,影响论文在线学术资源的使用和共享。10并且承认“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的论文为学术成果的研究机构尚不够多,权威度也需要提高。

第6篇:网络传播学范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传播 中学语文教学 优势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0-0-01

随着互联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高效、普遍的传播方式。现在的学生成为了网络环境中的新一代,其思维方式、接受事物能力等方面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开展中学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1 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优势

1.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网络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可以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快、活泼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展开全面、积极的学习。与此同时,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文字、图像等,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全面呈现语文教学内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2 转变了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均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理想。而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增加师生互动,并且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以生为本的目标,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学习。

1.3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指导学生展开语文学习,根据语文教学内容与情境,利用图像、声音、动画等,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可以让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进行充分体验,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4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在以往语文教学中,其时间与空间均是限制在课堂教学时间与教室上,而在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教学逐渐由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外。在课堂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创作等,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申请博客等进行创作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进而突破了语文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

2 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本质就是培养人文情怀,同时,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充分考虑语言文字特点、识字、写字、写作、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内容。在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加强对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探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而全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1 创新阅读教学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环境就是一种扩大的语境,学生可以自由阅读素材,并且进行充分感知与筛选,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不断增加自身的阅读经历。在阅读过程中,不再只是为了了解知识背景与得到问题答案,而是成为了自身成长的必然行为。在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习目标的设定,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内容,通过“问题提出-资源利用-问题探究”的过程,增加学生的知识储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 创新写作教学模式

在开展写作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利用校园网,指导学生构建个人写作素材库,设立网上作文论坛;指导学生上传好的作文,设立虚拟社区;通过师生讨论、学生评改,指导学生写作;指导学生投稿,将一些优秀的文章投给有关网站、报刊等。通过网络的运用,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与实践范围,并且教师、家长、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评价。通过交流沟通,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创新口语交际教学模式

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生动活泼、趣味性的对话情境,设置一些富有内涵、话题新颖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进而全面落实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的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通话,针对某一话题展开充分的探讨,互相交流经验与心得,进而促进学生彼此的成长;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学生都感兴趣的人物进行采访,让学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可以在陌生人面前进行顺畅的表达,充分运用所学内容,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开展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对网络环境与条件予以充分的利用,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全面展开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同时,一定要加强对网络背景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融合途径的探索,提出更加新颖、高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

(吉林省蛟河市漂河镇青背九年制学校,吉林 蛟河 132519)

参考文献:

[1]陈世鹏.借信息技术东风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5).

[2]韩海霞.分析网络多媒体教室条件下中学语文整合课的教学张力[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7).

第7篇:网络传播学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汉语言文学;发展;传播

汉语言文学属于我国高校教学中基础性的知识课程,汉语言文化专业课程的开展使高校学生对古代诗词歌赋有了浅显的认知,相等程度上也了解了我国文化中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汉语言的使用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对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具有相当大的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1973年汉语成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由此可见,汉语已从文化底蕴上获得了世界的肯定。但网络在如今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语言的学习。

1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内容及就业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可分为必修公共课程、必修专业课程以及各个学校的必修课三大类。汉语言文学是每个高校学生都需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但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只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开展。在这之外,高校还会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或教授根据所长,设立选修课供学生们进行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分布,主要可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虽教育方法不同,但大抵专业课程上的选择还是基本一致的。与众不同的是,在师范类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上,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授课能力的训练会更受到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因具有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可从事杂志社编辑、新闻主编、记者或者企业文案的策划等文字类工作,发挥专业所长。

2汉语言文学在网络中发展遇到的问题

网络发展速度究竟有多快是我们永远无法想象的,网络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方方面面。当时下大学生们把大量时间都用来泡在网络中沉迷游戏时,汉语言文学要如何做好正确的引导,才能在网络这张大网内获得一丝生机。下面给读者指出几点其中存在的问题:

2.1快餐式阅读

很大程度上,网络给阅读带来了便利、也实现了书籍资源的实时共享,然而利用网络来进行长时间阅读的人数少之又少。网络展示给人们众多的是图像新闻,况且网络的新闻基本都是“标题党”,很多人只是简单浏览一下之后并关闭了网页。对于需要具象理解的文学作品,在网络环境中,不容易得到深刻的吸收。

2.2年龄心性不成熟

网络是20世纪末产生的新型事物。在此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能很快的接受网络带给他们的知识,但大多都缺乏稳重的心性,很难仔细研读文学作品中的精华所在。有些名家经典由于年代久远,使习惯网络的青少年无法接受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给青少年阅读文学作品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

2.3汉语言文学在网络中得不到准确传输

网络平台对信息没有集中性的条例规定,在不伤害任何生命和生活的情况下,允许信息是被传递的,但对于汉语言文学,讲究的是精准,无论是哪个字改变了其原本的意义都会给给读者带来困惑。主要是因为汉语言文学的语句几乎都是从古代汉语而来,与当下的语言文化有着千差万别的联系。这就说明了汉语文学理解度高的原因。

3如何在网络中发展传播汉语言文学

3.1利用音乐图像吸引学生兴趣

网络的发展无不在很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为当今教育领域提供了多种便利。同学们通过网络浏览网页获取所需资料的同时,授课教师也可将枯燥乏味的文字转化为音乐或图像,吸引同学们的兴趣,使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更为顺利。

3.2举办相关活动

学校可定时举办读书会,同学需准备课件来讲解自己喜欢的文学著作,在准备之前,同学们必须要了解所喜欢这本书的故事、创作背景、自身的感受,并内化然后为他人讲解、加深文化之间的交流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青少年的阅读,也从另一个层面激发了青少年们对文学著作的研讨。结合网络和文学,让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和传播的平台。学校也应大力开展文学演出活动,可组织校团委、校社团进行课本剧、话剧的演出。在网络的作用下,青少年们可以有更多对文学深层次的交流。

3.3教师不再霸权

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在其当中充当的作用也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演变成了导师。学生也应及时在网络中反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到完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成为学生的合作者,组织开展更多的针对活动。

3.4教材电子化

传统书本教材已不能满足时下网络的发展,使教材电子化无疑是最好的方式。网络教材具有容量大、数字化、互动性强等优势,可对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练习。汉语言文学教学领域应充沛利用网络的便利,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乐趣。

3.5与网络相合作,让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得到创新。要提升汉语言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与网络相合作,共同促使汉语言文学传播得到创新化发展。总得来说,就是需要通过创新性的方法,来处理目前汉语言文学在传播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从而让汉语言文学得到有效传播。分别有以下几点建议:

3.5.1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汉语言文学网络的快速发展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便利,也为汉语言文学传播带来新方向。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出现给汉语言文学的网络传播提供方式,汉语言文学可以通过这两方面的渠道进行网络宣传,有关于汉语言文学方面学术性的研讨文章以及涵盖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文章,读者们处于网络环境下又可吸取汉语言文学的知识。

3.5.2利用网络课堂

现在兴起的网络课堂给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同样也提供便利。例如“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等多方面形式的开展,给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与网络有机结合,使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得到创新,在传播过程中减少障碍。综上所述,只有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汉语言文学传播的创新发展,才能使汉语言文学达到有效发展。

4结语

在网络的作用下,汉语言文学应紧跟时展的脚步,改善教学方式,培育出综合性的人才,在不断教学实践过程中汲取经验,取长补短。正视网络时代下给汉语言文学教学带来的问题,集思广益,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传播添砖加瓦,向全世界弘扬我国文化知识,让未来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郭华坚.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J/OL].电子测试,2016(11).

第8篇:网络传播学范文

(一)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管理学生,高校应搭建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主获取信息,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查询、统计、总结及分析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大学生因为缺少父母及时的管教和督促而存在懒惰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考勤,详细记录上课迟到、缺课、违纪的学生信息并录入考勤系统,也可以记录下遵守纪律、表现突出的学生信息,既便于院系领导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也便于开展学生评估工作。

(二)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

为了在大学生和院系领导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者可以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留言板”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发表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见、上报学校基础设施的缺失情况、反映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个人主页”的方式可以在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建立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大学生可以分享书籍信息、优秀视频及精品课例等等;“班级论坛”的方式有助于班级内学生的沟通交流,进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兴趣爱好也几乎相同,彼此间拥有很多的共同语言,经过班干部的带动一定会传递出正能量。

(三)学生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为了方便教育管理者各项学生管理信息,高校需要专门建立一个管理信息平台,及时更新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推进情况。此外,学校的重要信息和会议通知需要辅以短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日常教育管理信息也需要日常管理平台,包括每周的寝室卫生情况、寝室违规违纪情况、公物损坏情况、月末综合评比情况,院校领导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工作,并研究下月的工作重点。

二、网络传播视角下的管理创新

(一)把握学生的网络思维,实施针对性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网络思维得到充分的激发,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维方式多样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通过网络传播获得异常的发散,这也是网络获取信息的一大特点,当学生搜索某一条网络信息时,会出现一系列与之相近或有关的信息,大量信息的涌入使得学生在拓展知识范围的同时间接改变了发散式的网络思维;但是,这种发散式网络思维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强大的辨别能力,不能让网络上虚假与不良的信息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第二,思想平面化趋势。网络中的各类知识都以网址链接的形式存在,学生掌握的各种知识也都是基于网址的印象,较之传统的知识记忆需要常年的日积月累,网络传播使得知识结构的记忆方式发生了变化,便于大学生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和看待问题;另外,网址的呈现方式既简洁又实用,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记忆。第三,思想被动性。网络信息量十分庞大,大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信息,接受新鲜事物、提出全新见解,在网络环境中畅所欲言;但是,大学生的人生观和思想上还未完全成熟,判断是非的能力相对薄弱,思想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牵制,所以,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网络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管理。

(二)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进情景化管理

现如今,加强大学生的生活体验意识极其重要,这就要求教育者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入情景化管理。所谓情景化管理,就是让大学生在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各抒己见、自由沟通。创建一个既有利于师生又利于管理者进行交流的情景化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了让大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教育管理者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使大学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占据主导的地位,使他们拥有独立自主的选择权,教育管理者则在教育和教学中发挥辅助和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推进情景化管理,分享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第二,选择恰当和优秀的信息资源陪伴学生成长。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教育管理者既需要创建一个共享的活动情景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还需要充分掌握各种信息资源,换句话说,教育管理者要把传统的直接干预转变成利用信息资源的间接干预。第三,为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提供服务,为大学生排忧解难。教育者借助网络平台的交换模式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引导,通过教育者敏锐的观察,学生的困难也一定会得到解决。

(三)注重网络与现实的互动,优化教育资源管理

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只有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现实生活中的学校、家庭、社会与网络虚拟环境中的社区团队共同努力,优化教育资源管理,在肯定网络教育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共同辅助大学生的成长。

三、结语

第9篇:网络传播学范文

关键词: 传播学角度 交互式 网络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1.引言

传播模式是传授信息行为的简化形式[1]。教学活动实际是按一定的教育传播模式进行的。语言的本质功能是交际,为交流服务的语言教学关键在交互[2]。交互式英语教学需要相应的交互教学模式来指导。而教学中的交互思想是对建构主义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例子[3]。《新时代交互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是在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施拉姆的双向传播模式、认知主义理论指导下[4],在教育部的支持和倡导下开发研制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然语言输入和输出机会,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为学生创造英语语言环境,最大限度地克服非英语环境进行外语教学的局限是非常必要的[5]。高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便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反馈及时、情景性强等特点。本文结合传播学的几种传播模式和语言习得、教学的特点,揭示了网络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交互式英语网络教学模式。

2.研究方案与过程

2.1研究背景。

在语言教学中,网络教学能让学生大量接受自然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的机会。但到底该如何实施网络教学,网络课堂是否需要教师的参与?如果需要,又该如何参与?在线实时互动还是非实时互动?人机互动中的“人”与师生互动中的“师”该如何界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否仅手头上的互动就足够了?等等。笔者带着以上疑问进行了此次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展网络视听说英语教学。

2.2研究对象。

该研究的受试对象为笔者所在高校2005级文科的40名学生,受试者已修一年的交互式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学校采用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方式。

2.3数据和材料的收集和与整理。

1)课堂观察:通过课堂观察,逐步了解了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2)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动机、自主学习和管理策略、互动情况、对该网络课程看法的调查,包括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采用了莱克特的五分量表,对于每个因素,赋予了不同的分值以区别强度。在对受试者的问卷进行总结后得出下文各表。

3)课堂观察与笔记:通过观察学生的网络课堂,理解、记录学生课堂视听说学习行为。

4)课后访谈: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真正原因。

2.4研究场地。

问卷调查在教室进行;访谈在课间休息时在教室进行;学生行为记录在网络课堂随时进行。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正确定位互动本质。

施拉姆循环模式[1]是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模式,它体现了互动,认为互动双方建立在共同的经验基础上,把行动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6]。网络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一般有英语教师教学和管理平台、网络管理人员平台、学生学习平台、课程资源平台。交互式网络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应以人机互动中的学生与学习资料的互动为主。人机互动中“人”应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7],师生互动中的“师”应既包括英语教师也包括网络管理和辅导教师[8]。

从表1可以看出,标准差在1.0左右,与平均分相差不大,说明从整体上看,学生意见基本一致,对网络课程还不太感兴趣,网络课堂还未充分发挥其优势。根据Q40,不难看出师生互动不充分。D.Little指出,学习产生交互,而交互的特点是相互依存。可见网络课堂上三种互动缺一不可。

3.2给予外部强化物。

很多专家曾对消极情感因素之一焦虑与学习动机之间的相关性做过研究,认为要减少学生的消极焦虑,需要教师的激励、鼓励、及时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根据问卷和访谈,得出表2,由Q24、25、27可看出在网络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焦虑度很小,但根据Q42,他们还是希望在英语学习中得到教师的鼓励,希望教师能肯定自己的学习成绩。

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关键,但外部动机不容忽视。根据行为学习的原理之一强化物(指能增强行为的各种结果)原理,要提高外部动机,需要有一定的外部强化物,即用于激励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表扬或奖赏,且要给予及时,没有外部强化物,人们可能不会从事某种活动。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包括成长需要和缺失需要,而缺失需要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必须得到满足[3]。在互动过程中,对学生所做的努力要适时给予肯定、赞扬、评价。

3.3实施师生在线实时互动。

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特点,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只要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教师可以不用到现实课堂中,与学生进行异地互动,但并不是说教师对网络课堂置之不理。“反馈”原属电子工程学上的名词,指发出去的电波的回流[9],在教学中包括为学生答疑、对学生及时评估等。根据表3,多数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

罗密佐斯基双向模式[8]强调:在任何研究中都必须同时重视信息来源、传播者和接受者,它注重人际传播或群体传播,即注重双向和相互作用的传播。该模式能够很好地描述教育传播的过程,因为它包括了双方互动、反馈,并考虑到传播过程种的噪音(语言教学中可看作二语习得中的不可理解输入)。在开放式访谈中,笔者了解到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虽然理解了单词,但对一些地道的表达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不理解,一遇到这种情况,很希望得到教师的讲解;有时受网络及语音设备等影响而导致听说活动不畅或无法进行等,需求助教师。这说明在网络课堂上,学生有时会碰到不可理解的自然语言输入,从而导致无效输出。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不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属无效输入,无益于语言习得。Swain认为,要想获得语法能力,语言的可理解输出是必不可少的[10]。课堂上有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输入和可理解输出,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网络课堂时间进行异地师生在线互动。

3.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应仅满足于手头上,还有待开辟视频、音频互动窗口。

在开放式访谈中,有学生说到:“我很希望能和教师、同学用英语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那样感觉很真实的。学习起来更有趣一些……”语言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著名语言学家S.P.Corder指出:“我们实际上不能教会学生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环境。”[11]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英语知识、英语运用能力及自主英语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实施师生在线实时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应仅满足于手头上,还有必要开辟视频、音频互动窗口等。

4.结语

本研究结合前文两种传播模式和相关心理学、语言习得和教学理论,揭示了网络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交互式英语网络教学模式。该模式体现了反馈,注意到在互动的过程中,要减少噪音,增加有效输入和输出,需要生生、师生的及时在线互动,但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看,有待开辟生生、师生视频、音频互动窗口等。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37/85.

[2]Wilga M.Rivers.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F7.

[3]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193/189/189/109/242.

[4]樊长荣.外语教育:研究与实践[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253.

[5]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1-122.

[6]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3/24.

[7]邢秀凤.互动: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J].中国教育学刊,2001,(3).

[8]张亦弛.教育系统结构分析[J].中国人民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9-04.

[9]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重庆:新华出版社,19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