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言传”
“言传”主要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材和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从“不会”到“会”,使原先会的则更加系统和深入。
1.生物专业知识
生物专业知识是生物学科需要“言传”的主体。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本学科的发展起步较晚,但由于和生命及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人类在医学上的飞跃进步和各种先进设备的使用,使生物学科也得以快速发展。作为掌握了生物专业知识的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把这些知识展现给学生。而在初高中不同的阶段,要达到的目标和安排的知识层次都是不同的。初中阶段的知识较浅显,和学生的生活联系更紧密,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高中阶段则按照严谨的知识体系,系统而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比如“鸟类迁徙的原因”这个知识点,初中阶段解释为温度的变化,一年四季温度变化学生是有亲身感受的,这样解释比较直观,容易理解。高中阶段则解释为日照的长短,这就比较专业。有这样一个区别存在,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自然也不同。当然,如今的“言传”已经不单单是靠教师来传授知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初中课堂以探究为主,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认识各种生物,认识自身,观察生活环境,在探究中学习专业知识。高中课堂则可以用图片、视频、概念图和例题等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
2.自身经验总结 学生从未当过老师,而教师却是从十几年的学生走过来的,所以,教师在很多方面都能体会到学生的感受。在讲解专业知识时,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的经验,给学生“言传”一些自己检验过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的一个重点,怎样能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这个知识点,并应用在各种类型的题目上呢?教师的经验进行和方法是光合作用图解,逐步绘出图解的过程就是光合作用发生的过程,而各类题型中的问题,大部分在图解上相应的点上都能找到答案,这样的图解记忆起来很有次序,解题时也很有用。这个经验和方法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分享,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二、“身教”
“身教”是以教师自身内在的人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影响不是立即见效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见分晓。
1.身正为范 在学生清澈的眼中,总是如实映出教师的言行,进而模仿着它。同样,一些比如言行不一、不守信、不尚礼的恶性种子也会随着教师无意间的行为播撒到学生的心田。在生物课堂这样一个生物学教学的主阵地,生物教师应该随时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好示范。当教师发现教室的地上有垃圾时,要主动捡起来;当学生遇到一些困难时,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对学生对同事都要礼貌;自己承诺过学生的事,一定要做到;发现自己做错时,不能高高在上,而要及时承认错误;等等。我们应用教师美好的形象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勇于承认错误、守信尚礼等良好习惯。
新课程赋予美术的人文性质由此而来。同时新课程强调: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这就对美术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以往学科本位的传统课堂无法满足的。而分享拓展式课堂能引导学生把目光延伸到课堂以外,搜索并分享更广泛的知识,拓展更广阔的视野,从历史、文化角度更深层地认识美术、理解美术、发展能力,同时获得审美素养的提高。
【案例精选】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新教材很多分享拓展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分享拓展,可以使用本课型。
《蓝白之美》是苏少版初中美术第18册第6课,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以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品――蓝印花布为载体,着意于传统文化底蕴熏陶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展示蓝印花布的独特艺术魅力,了解蓝印花布的艺术特点和特殊的制作工艺,尝试蓝印花布的设计和制作,学会用替代的方法创造“新蓝”。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领悟蓝印花布折射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新时代的文化传承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分享拓展式合作学习,通过自主探究,掌握设计画稿的要点,体验不同涂染法决定的不同印染效果,最后通过积极有效的合作完成对“蓝白之美”的艺术畅想。
1.教学方法设计:
(1)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2)参观法: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一定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3)展示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板演、问答、讲解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交流。
(4)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本课型研究的实际情况,对各研究项目的时间分配、研究范围、内容、手段等相机做出合理调整,通过提出问题―调整方案―实践反思―再次调整这样的反复调整实践,提升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5)经验总结法:不断提炼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反思修正,形成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实践经验。
2.教学流程设计及简析:
蓝白之美
《蓝印花布》教学案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将学生分为资料收集小组、访谈小组、问卷小组、调查小组、成果展示小组、小报制作小组。
学生选定组长进行课前小组分工。
1.资料收集小组分工:
A.网上查找关于蓝印花布的相关资料,了解本地蓝印花布现状,了解相关企业。
B.搜集印染文化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民谣、诗歌、歌曲和短文及相关民间扎染、蜡染文化。
2.访谈小组分工:
A.确定采访对象,实施采访。
B.记录采访过程,分类汇总。
C.整理汇总访谈资料。
3.问卷小组分工:
A.拟写蓝印花布调查问卷。
B.散发蓝印花布调查问卷。
C.回收蓝印花布调查问卷做好统计工作。
D.整理调查问卷结果,写调查问卷报告。
4.调查小组分工:
A.网上查找关于蓝印花布的相关资料,了解本地蓝印花布现状,了解相关企业。
B.到蓝印花布厂参观,了解现在蓝印花布的制作方法,做好记录。
5.成果展示小组分工:
A.收集用蓝印花布加工成的服饰、挂轴、生活用品及工艺品等。
B.用纸等替代蓝印花布制作服饰、挂轴、生活用品及工艺品等。
6.小报制作小组分工:
A.制作蓝印花布小报。
B.举办蓝印花布小报展览。
二、教学活动过程
1.走近蓝印花布:
资料收集小组的学生通过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蓝印花布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江苏南通的蓝印花布最为人们熟悉。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筛选相关知识的能力,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蓝印花布源远流长的历史,从而体会到自己肩上的历史责任感,吸引学生做文化传承者。)
2.了解蓝印花布的工艺和特色:
调查小组到蓝印花布厂参观,了解现在蓝印花布的制作方法,做好记录。制作成PPT,汇报参观成果,向同学们提问:蓝印花布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作答。
教师归纳总结:
色彩:深沉的蓝与纯净的白,简洁明快,质朴中带着雅致。
图案: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寓意:画面中的内容与形式巧妙地结合:
喜上眉梢、连年有余、龙凤呈祥,这些美好、吉祥的传统图案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调。
蓝印花布应用在哪些地方?
学生讨论作答。
学生代表归纳总结:
广泛应用于生活中,有实用品(时装、鞋帽、拎包、扇子、遮阳伞),也有工艺品(布艺、壁挂、玩具、饰品)。
3.调查小组汇报参观的经历,观看蓝印花布制作过程的视频,介绍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过程,学生小组讨论作答。
调查小组归纳总结:
①刻版 ②刮浆 ③染色 ④刮白 ⑤清洗、晾晒
交流:其余小组针对这几个环节提出操作、材料上的疑问,调查小组根据调查成果做出解答。教师作补充。
(评析:本内容是教学的重点。通过观察图片,学生讨论归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通过短片展示制作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让学生观看后自己归纳,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提问:
复杂的传统工艺如何才能搬上课堂呢?
学生小组讨论作答。
(1)用铅笔直接画稿代替刻版。
(2)用白油画棒涂色代替刮浆。
(3)用蓝黑墨水染色代替靛蓝染料染色。
教师:再仔细观察蓝印花布的图案,发现什么特点?(断)为什么?
要求结合蓝印花布的工艺步骤特点进行解答。
学生小组讨论作答:因为刻版方便刮浆,所以画稿类似剪纸中的阴刻,讲究一个“断”字。
教师演示:设计蓝印花布画稿时注意点、线、面之间不能相连,要相互独立,这样便于涂色。
教师演示。
观察图片,提问:这两幅蓝印花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分小组在给出的“心”形图案纸上,分别进行实验,探究两种不同的效果。
教师归纳总结:一幅蓝底白花(花纹上涂了白油画棒),一幅白底蓝花(背景上涂了白油画棒)。
(评析:本内容是教学的难点。众多民间传统工艺都和地域特色息息相关,反映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同时,不同材料的方法也造就了形色各异的艺术效果。学生只有处在一定文化情境中,才能更好地领略这蓝白之美的魅力。蓝印花布独有的图案特点,通过工艺过程解读,才能有豁然开朗之感,才能过目不忘,由此,画稿的难点迎刃而解。在此过程中,主要借助学生分享的拓展性知识,教师稍加点拨,巧妙借助他山之石,一举攻破难点。)
5.成果展示小组通过课前探索,演示制作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并总结手绘蓝印花布的设计方法。
蓝印花布设计方法:
(1)构思。(新颖、独特)
(2)铅笔直接画稿。(构图要饱满)
(3)白色油画棒防染。(涂色均匀)
(4)蓝黑墨水涂色。
6.布置作业:
在预先剪还图形的白纸上绘制蓝印花布图案,使其成为蓝印花布工艺品。
7.分享拓展:
举办用纸等替代蓝印花布制作服饰、挂轴、生活用品及工艺品等的展览。
把同学们制作的作品到网上。
8.小报制作小组负责安排同学制作蓝印花布小报,举办蓝印花布小报展览,学生布置展厅,自己写序言。把同学们制作的蓝印花布小报作品到网上。
(评析:通过举办展览、制作小报等内容的分享拓展,促进学生再学习、再创造,让蓝印花布成为文化传承的起点,加强学生对乡土美术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保存、传递和创新的观念,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总结拓展
通过参加这次分享拓展学习,同学们在以下方面有所收获。(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热爱家乡蓝印花布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2)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3)初步学会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自己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4)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参观现代蓝印花布工厂,了解现在蓝印花布的制作方法,在继承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工艺和技术创新,并借鉴剪纸、苏绣、木刻、素描等表现手法,不仅使古蓝印花布蓝白分明、清新明丽、古朴典雅的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得到充分体现,还为这古老的民间工艺注入现代时装艺术和人文意识。
同学们提出对蓝印花布产品进行再创作的设想,与老师、同学交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蓝印花布是我国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现在,蓝印花布的制作方法在继承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并借鉴剪纸、苏绣、木刻、素描等表现手法,使古蓝印花布蓝白分明、清新明丽、古朴典雅的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蓝印花布产品远销日、美、欧几十个国家,深受各国的喜爱。但是,21世纪的今天,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服装潮流日新月异,在这股潮流的冲击下,如何为这古老的民间工艺注入现代时装艺术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设想一方面进一步收集和挖掘蓝印花布的传统图案,对蓝印花布的传统图案进行研究分类,另一方面将一些流行元素设计在蓝印花布之中,为蓝印花布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实践反思】
1.优势:
(1)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分享拓展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有益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分享拓展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求证解答拓展运用”等基本过程,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问题情境化、研究简约化、知识建模化、能力拓展化),处处让学生主动探究(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分享拓展学习),通过实践,学生达到掌握并运用的目的,获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考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及相互间关系的理解,达到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的目的。
(2)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分享拓展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刚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设计开放性、拓展性课后实践,采取各小组在课外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方式,适时组织开展交流活动,使教学向课外拓展延伸。
2.实现的条件:
第一,教师要注意软环境的设置,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中建立起互相信任的氛围,如对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信任学生,一旦学生知道教师信任自己,更容易取得成功。允许学生就合作学习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此表示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如果教师能适当听取其中一些意见,就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营造安全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学生错误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也不必担心被他人嘲笑或贬低。
(一)PBLL的理论基础
PBLL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它主要来源于实用教育理论和构建学习理论。构建学习理论明确指出,所谓学习,并不是教师将知识简单的灌输给学生,学生应该主动的通过创建有效的学习方式来获取知识。杜威的实用教学理论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是将经验进行传递的一种方式。杜威还提出过三个中心论,将活动作为中心,将儿童作为中心,将经验作为中心。倡导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
(二)网络环境中的PBLL
信息技术在不断的进步着,教学领域中普遍的运用了网络技术。网络不仅能够为词汇教学提供多元而丰富的信息资源,还可以提供有效的媒介,这种媒介可以进行跨区域的合作与交流。网络环境能够为以项目为基础的词汇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包括技术性、管理型和资源性的支持,以及成果支持和共同体支持。PBLL在网络环境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原型,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极大的增强,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对于项目学习方面的研究,不仅引入了理论介绍和概念分析,也出现了针对英语方面的实践研究,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二、设计研究
(一)课程相关介绍和研究的对象
人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重点和难点是词汇的学习,词汇方面的教学也是英语教学环节中的极其重要的方面。大家常用的词汇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教师讲授词缀、词根和单词的实际用法,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没有充足的学习兴趣,导致难以取得较佳的学习效果。大多数学习者只是参照词汇辅导工具对英语单词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方法机械而孤立,导致学生不仅词汇量没有得到有效地扩充,对于英语学习也失去了兴趣,甚至感到恐惧和厌恶。另外,通过使用课外辅导书来学习英语词汇,由于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导致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研究方式
此次研究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的主要数据基本来自于一部分的调查问卷、小组报告和学生个人总结。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反思、项目过程以及学生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定量分析的基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学生最终的测试成绩。根据以上内容的最终数据,助教和研究者通过详细的分析,获得最终的研究结果。
(三)研究过程
1.根据大学英语四级、六级的词汇要求和英语词汇的具体实用性,指导教师制定六个题目:科技、文化、旅游、健康、商务和环境,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
2.在分组的时候,指导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部分,然后再将每个部分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进行选题的时候要保证每个主题都会有两个小组对应。
3.上课的主要地点可以设在多媒体教室。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可以配备一台电脑,学生能够使用网络搜索所需资料并且可以充分分享学校资源库中的资料。
4.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都应该交一份个人的经验总结,每个小组也应该交一份研究报告,汇报进展情况。在整个项目结束后,每个项目小组都应该提交最终的项目报告,内容基本包括项目具体实施过程、组内成员的感想以及总结的学习方法。这些资料可以上传到学校的资料库内,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
5.在项目的实行过程中,每一个学习者在项目开始之后和结束之前的短时间内,都应该参加一次英语写作测试。从写作中词汇量的变化,指导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在第一周,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则的主体,选出与主题相符的作文题目,来进行第一次的写作测试。在最后一周的测试中,指导教师可以从学校系统中选出与第一次测试主题相同但是词汇量不同的作文题目,对学生进行最后一次的测试。在项目结束后,可以对两次英文写作测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对学生在项目中的学习情况和效果进行最终评定。
6.每个学生的最终评定成绩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是个人总结、小组报告、成员互评、结束报告以及系统评分。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一)分析测试结果
运用TRP系统对学生的最终写作情况进行测评,将两次测试中的词汇重复率、词汇总数和平均词长进行对比。通过整个项目状况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各自主题内的词汇知识的了解程度都得到了相应的增加,掌握了相对更多的英语词汇,并且能够将这些词汇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学生写作中词汇总量的增加、单词长度的加上以及重复率的减低,从一定程度上证明,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还提高了学生的词汇运用水平。
(二)相关探讨
1.提高合作意识
目前,大学生都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缺乏足够的合作意识,交流协作能力也不强。这将直接导致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通过项目的运行,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够充分体会到团队的优势与魅力,提升自己的协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2.增强人文素养
当今时代,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缺失,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针对这一现状,项目在进行主题设计时可以侧重于人文素养方面。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项目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的了解到项目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社会现状。随着项目进程的不断加深,学生对于项目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合理的项目设计,不仅可以增强学习者的人文素养,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项目的具体实施中,通过指导教师的积极辅导,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无论是选择主题、收集资料,还是组内互动交流,学生都是在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其中,网络资源的丰富,不仅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案例分析 课型模式 人文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一、教学模式:“案例分析-归纳应用”教学模式
二、理论支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1]该文提出的课型模式的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部分,正在是符合了利用情境要素,让学生行成主动学习的愿望。环节二在阅读案例,明确方向上,是利用学生的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对当前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环节三角色扮演、总结对比环节,正是符合建构主义理念的协作及会话学习环境要素,提供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沟通环境,分享智慧,打破或完善原来学生的自我建构,实现提升。环节四方法归纳、迁移应用则是学生应用完善了的意义建构进行再运用,实现进一步的应用提升。
三、教学实例:人教版《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课时――农业地域的形成
[创设情境,由学生提出主要要研究的问题]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第一大组是澳大利亚农场主,他们将要负责接待来自中国的农业考察队,让他们准备好要向中国队介绍的材料,第二大组为中国的考察队,他们需要将澳大利亚之行中带回学到的经验,并分析在中国的可行性。
[学生阅读案例,明确案例分析方向]
阅读案例《混合农业的形成》,提炼案例中的信息,思考自己介绍的方向及内容。学生在阅读后发现可介绍方向可以有农业地域类型在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特征。
[角色扮演,总结评价]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扮演农场主组的同学确定了他们主要要介绍的几个方面如下:1.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结构2.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发展成混合农业典型区形成条件介绍。3.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发展优势及发展方向介绍。扮演中国考察队的同学讨论考察过程中的收获,会上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发言:1.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存在的问题及需发展中需注意的事项。2.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优点归纳。3.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分析评价。
在学生的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极积主动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案例分析不再是看材料回答而是融入了学生的思考及智慧,学生是在主动地进行着案例分析,之后则能更好地进行迁移应用。在进行中国发展澳式混合农业的可行性分析中,学生对比了两地的条件,总结在中国发展还有很多条件受限制需改进或解决。教师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肯定及建议,并将学生一些不够恰当的地方进行纠正或与学生进行商讨,提升认识,再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方法总结。
[方法归纳,迁移应用]
案例分析完后,大家一起总结了农业地域类型案例的学习方法。农业地域类型的案例可从以下角度分析:1.该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分析。2.该农业发展类型的特征探究。3.该农业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分析。
对于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分析又可归纳出以下方法:农业区位因素的主要分析自然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光、热、降水)、土壤、地形、水源条件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等方面的条件分析。
本着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想法,决定让学生将所学方法用来分析乡土地理,实现迁移应用。用多媒体播放《中国荔枝之乡――灵山》视频,并发放案例材料:灵山县位于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年降水量1500-2000 mm,荔枝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让学生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分析灵山荔枝发展的区位因素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学生们在图文并茂的材料中,很有成就感地用刚才学到的案例分析方法,圆满地完成了案例分析。
四、实例评价:
1.从教学目标看:教学目标准确具体,科学性强,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
2.从教学素材看:图文资料、视频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到好处,充分地利用了这些素材为学生的学习及能力提升服务,也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3.从教学程序看:教学设计脉络清晰,有层次感,符合学生的水平。课堂安排较合理,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纳总结,效率高。
4.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看:总体呈现了多样性,充分地利用了课本、图文素材及视频,恰到好处地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开展了课堂角色扮演活动。特别是灵山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让生活中的素材进入课堂,学生感觉耳目一新。
5.从学法指导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后教师四归纳总结,很好地进行了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实现举一反三的作用。
6.从教学效果看:这堂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考活动得到了充分保证,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在角色扮演中活动时间稍紧,还可以设计得更细致。
五、课型特点及评价:该课型模式适用于人文地理中案例分析的相关课题,如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的相关内容的案例分析。这类课型有大量的阅读资料,图文材料丰富,但没有一定的学习环境,很难激发学生兴趣。还因为案例信息多散,学生难以理解到位。该课型“案例分析―归纳应用”模式,通过情境创设、案例阅读、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并为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打下了基础。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总结评价及方法归纳环节等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多媒体材料视频、图文等使用,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究的认知工具。学生在角色扮演的交流沟通中,实现了学习意义的建构及提升。该课型模式的有效开展需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提出的问题要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通读案例前不要限定目标,让他们主动找到学习方向,以免限定学生的思维降低学习兴趣。3.在信息提取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小组协作整合信息,为进行表达做准备。4.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避免中途插话,影响学生表达的流畅及完整。5.通过师生间的信息(智慧)共享,交流沟通,点拨归纳,实现完善提升。抓住了以上几点,学生会爱上案例分析课,从以前害怕看太多材料里解放出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及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学习能力。笔者用该课型模式在实际课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导生制;课堂教学;目标;效果
中国分类号:G642.421
一、 对“对导生制学习课堂”的认识
“导生制学习课堂”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交流性学习。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正是21世纪的公民所应具备的素质。“导生制学习课堂”首先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互助、合作与交流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导生制学习课堂”有很多新的特点,如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得到淡化,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不再是知识的最高拥有者,也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他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对学生的“合作”结果进行分析、评判,并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而学生的主体性将会增强,学生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也由过去的针对个人转向对小组为主的评价等。
二、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导生制学习课堂”理念的措施
1、 确定学生学习目标,写出高质量的学案
围绕学习目标,根据学习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学案,是上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学案的设计力争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沿着学习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展。
2、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1)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想自己要想的问题。
(2)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活动的机会,说自己想说的话。
(3)小组合作研究探讨是是导生制课堂学习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有组内、组间展开热烈而有秩序的讨论的时间与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
3、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调控合作活动,补救出现的问题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顾及优等生,对有创造性的见解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更要顾及“学困生”,对讨论中出现的错误偏差要及时疏导纠正;同时还要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到位的点拔,使小组讨论顺利进行。
4、 及时总结,注意对问题、知识点的应用和解题思路与方法的归纳与升华。
学过的知识,要能够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促进知识与能力间的相互转化。成果共享阶段,要让学生合作归纳学法,促进知能的升华。
5、 课后认真总结课堂学与教过程中的得与失,学生写出“学后反思”,老师在总结“学后反思”的基础上写出“教后反思”。
三、导生制学习课堂的目标定位
1、充分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容易交流的特点,达到生教生的目的。
2、通过小组学习、小组竞争,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力争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3、不同点学科,不同的学习任务,由不同的学生担任导生,尽可能让最多的学生得到展示自己、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增强学习过程的体验性,使学习结果更牢固、更持久。
三、参与“导生制学习课堂”的经验总结
三年来,特别是通过近几年自己参与“导生制学习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受益匪浅,总结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由展开讨论,进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并进行自我反思,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2、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本上的单词、短语、句型、语法等都很清楚,学生缺的是时间和体验的过程,教师若一味讲解,就剥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权利,在相互合作中通过彼此进行交谈、倾听、解释、思考、反思,在观点分享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掌握知识,而且在经历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价值,并发现到了自己的价值潜能。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通过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讨论、交流,自已的思路会不断的明确、丰富,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不断发展,合作并不排斥竞争,因为学生只有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4、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意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形成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体现了教学的民主。
四、 取得的效果与成绩
1、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发挥,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敢于表达,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学业成绩也得以全面提高,优秀率达到20%以上,合格率达75%左右,每次期中期未考试英语成绩都很突出,学困生比以前少多了。
2、教师的教学方式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教师的有效教学,把教学变成了学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3、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成为具有一定修养的人。
五、个人、学科发展计划
1、 改造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互助交流、主动探索的基础上。
2、创设积极主动探索、轻松愉快学习的情境,使每位学生不论学习成绩好坏都能平等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网页制作;HTML;DIV ;CSS;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8-4271-02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日益广泛,网页制作技术成了当今非常流行的实用技术,《网页制作》课程也成为各个高校广泛开设的热门课程。无论是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网页制作都成为了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技术课程。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许多用人单位也都把大学生能否掌握网页制作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来考核。但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实际动手能力也很弱。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技术,许多学者做了相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方式教学法[1], 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法[2],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情境中进行案例分析;由点到面—分层次教学法[3],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获取知识能力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等。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但由于《网页制作》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培养。根据我校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总结,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
1 HTML代码编写能力的培养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是一种专门为WWW网页显示及浏览而设计的标记语言,HTML通过标记符号来标记要显示的网页中的各个部分。HTML是网页制作的基础语言[4],用任何网页制作工具制作的网页,最后生成的网页代码都是以HTML为基础的,因此学会使用HTML编写代码文件是学习制作网页的基础。 虽然HTML代码的编写在网页制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由于HTML标记内容繁多,不易记忆,很多学生都不愿意用编写HTML代码的方式来制作网页,现在有许多操作很方便的网页制作工具如Dreamweaver CS5和以前的FrontPage等,这些软件在制作网页时非常直观,所见即所得,使用方便。但是如果掌握了HTML代码的编写会更有利于网页制作工具的学习,也能精确地控制页面的排版,从而实现更多的网页制作功能。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HTML代码编写能力,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一些较好的方法:首先对HTML标记进行分类,按标记的作用范围可分为:文本标记;图片标记;表格标记;超级链接标记;音乐及视频、动画标记;网页框架标记等。按标记的单双特性可分为:成对的标记:{...}var _gaq = _gaq || [];_gaq.push(['_setAccount', 'UA-22575914-1']);_gaq.push(['_setDomainName', '']);_gaq.push(['_trackPageview']);(function () {var ga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ga.type = 'text/javascript'; ga.async = true;ga.src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ssl' : 'www') + '/ga.js';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ga, s);})();var _userid = '';var _siteid =691;var _istoken = 1;var _model = 'Model03'; WebPageSpeed =234; UrchinTrack();,{...},{...}
3 网站制作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掌握了《网页制作》的各章知识以后,网站制作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为学习了网页制作技术不一定能做出好的网站。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制作出一个可以的静态网站,因此我们要对学生在网站制作综合应用能力方面进行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在网站制作综合应用方面的能力,我们学校在实验教学上花了很大的功夫,首先,所有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是安排在计算机机房完成的,这就给学生提供了理论学习后立即实践的机会。其次,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我们学校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网,本课程的每个任课老师都建立了自己的教学网站,同时也给每个学生分配了网站空间,要求每个学生都把自己实验作业上传到自己的网站空间,并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其主题和风格不限,主页的内容不作统一的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应用所学的网页制作技术,发扬自己的创新精神,做好自己的个人网站,并将其作为期末考核的内容之一。
在网站制作综合应用的实验教学上,我们特地收集了一些有创意、非常有特色的优秀网站和好的网页制作素材,拿到课堂上跟学生分享,同时跟学生一起研究讨论这些素材,并将学生中做得好的网页也拿来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还将网站的实际开发项目引入到实验教学中,结合我们老师为其他公司开发网站的实际经验来进行实验教学,将真实的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项目呈现在学生面前,从网站开发的需求分析到最后交付使用等各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尝试采用不同的网页制作方法来完成项目开发,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4 结束语
《网页制作》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对于本课程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对实验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合理安排,进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非常关键的.本文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在HTML代码编写能力、DIV+CSS网页布局能力和网站制作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熟练掌握网页制作的相关技术、开发和维护网站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教学,完善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的综合素质。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建慧.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学教育研究,2007(4):124.
[2] 韩敏,李云帆.高职网页制作课程教学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18):4654-4655.
[3] 郭文龙,黄建琼.计算机教学方法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5(12): 3158-3164.
[4] 陈建孝,陆锡聪,余晓春,江玉珍.网页制作案例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加强师生间课堂交流,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思维动向,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课堂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有效的课堂交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疑问中追索、在质疑和探讨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掌握知识要点,并使新知识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效的课堂交流能帮助学生不断进行思维训练,养成积极学习和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 一个金融学课堂交流的例子
在金融学、商业银行管理学或其他金融类课程中,“我国贷款定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每次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总是以课堂交流为主,虽然具体的进展过程稍有区别,但效果很好。下面以该部分内容的授课为例来分享师生课堂交流的经验和体会。
这部分内容主要探讨我国现阶段特殊的贷款定价方式,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核心是贷款利率的确定。授课内容涉及到利率这一金融学核心概念,并具有中国特色,能很好地反映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历程。与这部分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利率的作用、基准利率及其确定、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等。以这部分内容为依托可以延伸到贷款利率差异化、高利贷、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这部分内容广泛,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教学灵活度高、掌控难度大。除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之外,教学目的更体现在理论的运用方面,体现在对实践问题的分析和把握方面。通过对相关实践和具体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银行体系结构,更好地理解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机制;理论联系实际,从金融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念出发分析实践中的具体事件,锻炼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课堂交流过程分析
我们把本节课的流程设计为,首先提供简单明了的讨论框架,然后通过不断引人实践问题,反复提问,相互质询和讨论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我国贷款利率确定的特殊性,并领会金融核心理论和基本理念的强大解释力。下面把具体的课堂交流过程细分为七个环节,这种细分仅具有参考作用,实际的课堂交流需要根据内容、时间、学生学习状态等具体情况灵活借鉴。
1 简单介绍总体框架,使学生心中有底
我们首先把主要内容列了出来,并做简要解释,本次课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一是官定利率和自由利率及其比较;二是官定利率的浮动区间。官定利率和自由利率同时存在反映了我国现实中存在的利率双轨制,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践问题,值得从理论上去分析。官定利率的浮动区间政策不断调整,是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重要标志,是对我国金融经济改革进程的反映。要理解分析我国金融问题,大的金融发展环境是必须了解的。
2 做足知识铺垫,引入核心概念和核心思想,为学生思考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概念辨析、事例分析等方式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并交代主要的实践背景。在具体授课中我们强调了利率,特别是基准利率在金融学和金融分析中的核心地位,使学生明白这是分析金融问题的一个最基本出发点。我们比较了基准利率、市场利率这些标准的金融学概念和我国现阶段官定利率、自由利率之问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金融问题的特殊性。我们还通过回顾我国银行利率浮动区间政策的出台和变动历史,使学生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改革有大致的认识。这些理论和实践知识是本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思考奠定了基础。
3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辨析理论要点或提出实践问题来打开学生思维之门
引入实践中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解释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我们在分析自由利率概念时,自然引入了民间借贷和高利贷问题,介绍了我国政府的基本政策和一些改革措施后,列举了近些年一系列的相关案例,通过反问来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我们在介绍利率浮动区间时,提供了政策出台后大型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不同反应,引导学生反思我国特定的银行体系和金融体制对金融活动的决定作用。
4 基于实践问题层层推进,并适度变换交流方式,引导学生相互椿讨,碰撞出思维火花
基于实践提出问题后,我们通过连续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相互矛盾和对立的观点。需要说明的是,在提问过程中老师并不做评论,只是顺势介绍一些实践进展情况,或更进一步提出问题,或只是稍微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既不妨碍学生思考,又有助于引导学生提炼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充分领会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原来我国的金融问题是如此有意思,金融实践的发展是如此合理。
5 不动声色地引导学生反复思索,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中心结论
虽然每一部分均提供了各自的背景资料,并提出不同的问题,然而,所有部分、所有问题在事后看来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展开,从我国特殊的金融双轨制这一基本背景出发,就可以合理解释官定利率和基准利率的区别、自由利率和高利贷问题、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行为差异、民间借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事后看来,虽然每一部分都不重复,但学生的思维的确是在按照一定的思路不断反复着,首先需要回答具体问题,然后剖析具体问题背后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些决定性因素具有明显的共性。在这种课堂交流启迪下,学生只需具备基本的经济金融思维,从基本的金融经济原理出发就可以理解、分析我国金融实践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6 总结整理并提供进一步的支持佐证,巩固学生思维成果
在学生从我国特殊的金融体制出发理解了我国特殊的利率定价问题后,归纳性思维基本上宣告完成,这是艰难的一步,其中充满了发散性,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下一步就是总结整理和进一步论证了,属于演绎思维。演绎思维能进一步巩固学生思维成果,体现核心思想的强大解释力,并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这一阶段,我们对上一阶段学生的发言做了总结和肯定,让学生有一种心领神会的体验。在总结补充过程中,我们还穿插介绍了分析金融问题的一些基本视角和基本方法。
7 适当引入更深层次问题,供学生课下继续思考和探索
实践中的问题和现象层出不穷,而且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得到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学生分析金融问题,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推理过程。学生应该通过反复思考,反复训练,能基于特定的视角和前提,符合逻辑地推出与假定、条件相一致的结论,并且推理过程中不会出现明显的跳跃、断层或错误。我们在确认学生理解了本节的核心思想后,更进一步地提供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国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关系等方面的一些资料,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
三 一些注意事项及经验总结
在整个课堂交流中,我们对内容、方式、进程都有精准的把握,然而却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们感到思维自由、交流自然,丝毫没有被掌控的感觉。诚然,这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有关,与老师有热情、喜好和学生真诚交流有关,更重要的是需要课前有充分准备。有效的课堂交流需要教师在如下几方面做好准备,下大功夫。
1 课前要下足功夫,详实的资料要比空洞的实例介绍更有说服力
与基础性的、常规性的内容不同,每门课程都有其核心概念和基本理念,这些内容理解起来简单,但应用起来很难,学习这些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是其专业素养高低的标志。这些中心理论需要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反复思索、不断质问中来体会,特别适合以课堂交流、课堂讨论为主的授课方式。对于这些重点课堂,教师应该在课前下足功夫。为了这堂讨论课,我们不但准备了教案、讨论大纲等常规性资料,而且通过剪报、政府文件、网页打印、图片、观点摘录等多种方式准备讨论材料,在讨论过程中适时把这些看得见的论据拿出来,使学生感受到了其可信性。
2 要有全局把控能力,恰当地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把控方式
课堂交流被限定在了有限的时间之内,而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明显差异,相关的、不相关的论点会不时地冒出来,教师一定要有全局把控能力。我们主要是通过适时引入案例资料来更新议题、把控课堂讨论的。我们顺着学生的发言引入资料,既让学生讨论得以继续,又自然而然地更新了讨论议题。在具体的议题讨论过程中,我们采用的主要是提问这种方法,但提问的视角、方式会根据学生的反应而调整。
3 交流方式要多样化,尽可能随和自然
课堂交流要根据议题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并根据学生思维的具体情况而不时变换。有些根本性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视角来分析,就应该让较多的学生发言,相互补充,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提问,或鼓励学生讨论来进行,这类问题往往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有些具体的知识和争论的论据资料,可以让学生现场从网上查询获知,或者由老师直接告知也可以。有效的课堂交流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到课堂讨论是随和的、自然的。我们在改变讨论话题、进一步推出实践问题时总是和大多数或某些学生的思维相呼应,给学生的感觉是,老师并不是在推动讨论向下一阶段进行,而是在提供资料解释学生的疑问,好像是学生们自己在推动着讨论和交流不断进行。
关键词:PBL教学法 中职教师 教学影响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57-02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其特点是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法主要在国内外大专院校应用较多,中职医学教育基础课应用相对较少。
1 研究进展
在PBL教学法提出之后,经多位医学专家和教授的共同努力,开始在医学教育中进行尝试和改进,并且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PBL教学法对于激发医学生的积极性卓有成效。在医学专业所涉及的病理学教学方面,相对于传统的教学,PBL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学习自主性。以美国医学院为例,在20世纪末期就有70%左右的医学院尝试了PBL教学法,而其中以哈佛大学医学院对该教学法的应用最为广泛。他们的经验是,通过分组学习,将医学专业各个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搭建桥梁,实现课程资源整合,形成科学的学科评价体系。有学者对PBL教学开展了深度的探索,侧重分析了病理学科内容在PBL中的合理设置,以及团队任务的破解、临床实践的渗透。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尝试,美国医学院对PBL的应用已经从基础层面的“学生是否参与了学习”上升到“探索促进或阻碍学生学习的因素”这一层面。
20世纪90年代,PBL教学法开始进入欧洲国家的医学教育系统。以东德大学为例,他们在评价PBL教学法时专注于以下两方面:通过研究学生、教师与临床病例之间的变量关系来预期课程教学效果;通过探求解释或补偿学生对论文案例的评级的预期的变化的因素以及影响学生对课程理解的因素,逐步改善课程教学方式。东德大学的研究表明,通过提高PBL教学病案的质量,完善病案的辅导指南,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扩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及熟练掌握群体动力学等方面,有利于推进PBL教学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英国部分医学院校自1990年代开始也成功地实施了以PBL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其中圣乔治医院医学院实施以问题定向的课程。包括四方面含义:第一,基于指导自学的理论。由教师设定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完成实现学习目标;第二,根据临床的常见病例、典型病例、特征性病例建立重要的病例库,这一病例库汇集了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适合学生的学习;第三,将PBL教学法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用于不同的教学章节;第四,为增加加学生对PBL整个课程的了解程度,每周对学生进行辅导,以培养他们重要的技巧和自学的能力。
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两位教授从对比的角度出发,研究PBL与传统教学情境下学生的表现情况。对比的内容包括:将传统教学的学生和PBL课程教学的学生在知识测验(加拿大资格考试)中的表现进行比较;比较接受了PBL教学的两个不同班级的学生在第四年末进行的知识测验考试中的表现;将接受了PBL课程教育和接受了传统课程教育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参加资格考试的表现进行比较。他们的实验结果证实,PBL教学能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需要。
2 中职院校中PBL教学法经验总结
为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对该校护理及检验专业《病理学》课程进行PBL实践教学。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采用了PBL教学实验班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证明PBL教学法适合中职病理学教学。现将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影响总结如以下几点。
2.1 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PBL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有明显区别的新型教学法。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的讲解-接受式教学的影响,教师在PBL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过多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就会让PBL教学失去原有的意义。所以,教师在进行PBL教学前首先应对PBL的基本概念、实施过程、评价体系深入理解,熟悉其教学过程。才能在教学中及时转变角色,真正起到主导的作用。
2.2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虽然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正确的引导、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PBL教学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在PBL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作为资源提供者、促进者和评价者,要求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1]要具备的整个课程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临床学科的知识,还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在实施PBL教学前教师应先吃透病理学教材,明确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制定教学目标。结合中职学生心身特点及知识结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学生资源检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加强“入门”指导,要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上的、工具上的支持,努力为学生寻求并提供运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各种机会,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有效完成学习任务,使PBL教学法效率更高。[2]
2.3 灵活掌握课堂节奏
教师作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具有严谨的思维和对课堂气氛准确的掌控。在PBL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敏锐地洞悉学生想法,实时的抛砖引玉,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争取让每一组的同学都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抓住学生对临床知识特别感兴趣的心里,教师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相关内容灵活的串联起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步步分析,解决问题。[3]既保证有活跃的课堂氛围,又能维持住秩序,使课堂秩序不至于失控。由于每一位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教学时教师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有利于营造学生发展的自由环境、导致积极的教育结果。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和优秀学生的交流上,对部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多给予关注,提问时注意问他们一些相对简单些的问题,答对后及时表扬、鼓励,提升他们的自信力,这样有助于提升这一部分学生参与感。最后及时点评、鼓励为主。
2.4 加强课后分享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个体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在PBL课后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必不可少。教师间通过共同探讨、切磋研究、经验分享,纠正不足后,进行教学内容的完善。有助于打破教师个体思维上的局限性,改进教学,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
PBL教学法不仅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张文玲,冯晓,刘艳林,等.PBL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116.
一、利用实验进行情境创设
物理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却具备某些工程学科的学习特点。物理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大到星球的运转,天体的形成,小到生活中点点滴滴都离不开物理。物理不像数学那样,属于纯理论和经验总结的内容,物理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同样有要求,首先物理中的很多定理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际的生活中总结出来,又通过实验来得到验证的,所以物理实验对于物理的学习和发展都十分必要。之前很多老师认为,一条物理定律或者某个知识点用几分钟就可以讲完,但是让学生做实验的话得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认为做实验会浪费很多时间,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物理这门学科本身就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通过实验不仅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记住某个物理知识点和物理现象,更能够让学生明白结论是如何得来的,可以在哪些方面运用等。学生对于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都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比较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就有难度了,学习起来也就比较抵触。在学习电磁场的时候就是如此,学生对于电场和磁场的存在很疑惑,通常老师会将不同极性的磁铁之间形成的磁场用磁力线画出来,尽管如此,有的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就算是老师讲的时候可以理解,但是在后面的运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带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极性磁铁之间的小磁针的变化情况,来理解磁场的变化和走向,让学生明白这种看不到的东西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还会对其他东西存在如此大的作用力。在讲解力的分解和合成时,很多老师都是只做一个演示实验,有的甚至连演示实验都没有,但是这样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去理解或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做受力分析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做一下该实验,通过用不同的力拉两个弹簧测力计,来观察橡皮筋节点的位置变化,从而理解力的合成对于作用点的影响。还可以让学生多次改变力的大小和两个弹簧测力计的夹角后观察橡皮筋节点是如何变化的,并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思考力的合成有什么特点,在今后遇到受力分析问题时在脱离实验后又要怎样分析。让学生亲自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律,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习题的练习中才能很好地掌握。
二、利用真实事件进行情境创设
高中物理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静电屏蔽的物理现象,在电场的物体,如果在外表面包有一层导体外壳,那么里面的物体将不会受到电场的作用。静电屏蔽的应用主要有两条:一是为了有效避免一些仪器中的导电原件受电场的影响;而是为了避免电场对环境的影响。实质都是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磁场叠加而相互抵消的原理,但是学生对于该章节的内容并不是十分感兴趣,认为和生活实际没有太大关系,此时老师应该给学生讲解一些使用到该知识的真实事件,例如,在宇宙飞船的设计中就考虑到了这个因素,外表面有一层导体材料包裹,因为太空的和上层大气层中的电场和磁场环境都比较复杂,所以利用静电屏蔽可以有效保证飞船内的仪器和通信保持正常。这样学生就会对该静电屏蔽的学习更加感兴趣,理解也更加深刻,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明白物理的运用无处不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离不开物理,如果认真观察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物理现象,老师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或是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都蕴含着哪些物理知识,也是学习物理一个不错的方法,也是情境创设的一种。很多时候学生都明白一些生活小常识,但是如果不进行系统的学习,是无法了解其中的原理的。老师在每节课堂开始的时候,可以先引入一个生活常识,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进行知识的讲解。例如在开始光的折射之前,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在进行离心力的讲解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洗衣机甩干桶的原理;在进行向心力讲解的时候,先让学生思考一下过山车到最高点的时候为什么掉不下来。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来进行设置情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是一门艺术,高中物理的教学也不例外。虽然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学生在物理的学习中最受挫的地方。老师要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物理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对于知识更好地理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和理解更加深刻,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等。情境设置对于高中物理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某方面的知识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要学生深入其中,去探索物理学习的奥秘。
作者:马莉娜 单位:宁夏固原市回民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