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治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导向是指人们为了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或为获取某种工作成果而进行的系统、完整的工作历程。由于职业的属性不同,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的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工作方法以及使用工具,这是不同职业区分的主要依据。因此项目课程开发也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上岗要求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充分调查不同岗位将来要面临的工作任务、使用工具、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方法等,通过对某一专业或某一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形成工作领域或综合职业领域,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职业成长规律开发出相应的学习领域,建立相应的项目课程模块,将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典型工作任务一一开发,转换成相应的各种职业能力的项目教学课程。
(二)基于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的项目课程开发
近年来,高职教育逐步推进“双证书”制度,大家一致认为,高职学生不仅需要获取学历证书,更要获取就业岗位能力并拥有某一岗位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按照我国目前的职业标准体系,现有的工种标准和职业标准仅对应于某一职业特定技能标准,适应面相对较窄。因此可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的理念,将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分层,即分为:职业特定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
(三)基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理念的项目课程开发
基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理念的项目课程开发,不是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是立足于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在项目课程标准中融入职业标准,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及价值判断,使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出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活动相结合的思想,尤其是将分层化职业标准的理念融入项目课程开发以后,在项目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不但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也重视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结合,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课程开发
核心能力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及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最普适性和迁移性的能力,其影响性可以辐射学生整个行为能力范围,包括三大层次能力,即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与跨行职业能力。在项目课程模块中,核心能力并不是孤立的模块,核心能力的培养是获取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项目课程实施中,有意识地融入了核心能力模块,比如在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的项目训练模块中不断融入核心能力训练模块,并充分利用各类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管理
(一)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项目课程开发理念的管理
1.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在开发数据车床加工零件项目课程时,我们对江苏省及常州市的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及环保设备业、汽车制造业、轻工制造业等重点行业使用数控车床加工零件的情况进行有关调研,使教学课程与相关制造业加工设计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对接,所培养的学生经过学习后能直接服务于相关的重点企业和行业,更好地服务于本区域经济的发展。
2.高度仿真企业职业岗位的真实情境为使项目课程教学学习情境与企业生产岗位的真实情境相吻合,我们聘请相关企业专家进行研讨,组成教师与专家项目课程小组,结合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数控车床加工技术所需的知识、能力、态度等职业素质要求,确立了典型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并以这些典型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完成作为项目教学载体,使项目课程教学内容更好地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3.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时刻关注学生某类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选择零件的加工技术标准,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项目教学模式,使学生能较好感受企业真实环境,了解企业工作氛围并融入企业文化,增强安全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选取配合件和组件等教学载体,关注学生核心(关键)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小组教学形式实施教学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项目课程开发方案的管理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项目课程开发方法,主要是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工作结构为框架、工作任务为线索来组织和管理项目教学内容。
1.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序化教学内容项目课程教学载体来自于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一道完整的生产工序,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来自于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境,我们根据零件真实加工要求进行对零件的加工生产教学项目化处理,使项目化学习过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每个学习情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递进,符合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2.科学合理地设计各项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都按照“项目引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制订生产工艺—进行零件的编程与加工—进行零件的检测和过程质量控制—工作过程质量评价和工作过程质量优化”六个步骤来进行,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通过真实零件的加工训练,逐步加大工作任务的难度和综合度,使学生逐步提高企业数控车削技术岗位所需的真实职业技术岗位能力。
3.注意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接受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境,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的资源和条件,在VNUC数控仿真实训中心和数控基地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另一方面随着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安排其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性的零件加工操作(工学交替的现场教学)。整门课程安排48学时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和为期两周的企业生产性实习。
(三)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项目课程实施运行条件的保障
1.师资的保障开展以“双师型”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项目课程实施运作的基本保障。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教育职能部门要从国家制度及相关政策的角度进行引导,以保障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实现教师素质培养专业化,注重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的培养与提高。
2.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保障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则必须改革传统的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岗位技能的实际操作,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因此需要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即加强“真实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建设,创建生产性实训模式,这样才能保障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有效实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计划设置为素质教育、技能训练、综合模拟及实训实习四个环节。一是依据人才培养标准进行文化理论课程学习;二是依据物流管理类别实施物流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掌握物流管理程序、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三是依据物流企业业务需要设置岗位综合模拟,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四是依据就业诉求,培养应用能力、职业素养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
课程教学要以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相衔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亟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通过模拟网络系统平台将实训中心设置为物流管理市场化,使用数据信息办理物流公司业务和原始票据,构建虚拟网络背景下物流管理生产在线平台,通过在线平台驱动区域物流交易、包括单据的使用、软件操作、技能提高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物流企业实践中,培养师徒制,意向合约,签订服务年限,招之能用,用之能行,行之有效的机制,特别是劳动观念和职业素养的塑造。
(三)物流管理校企共建对接机制
学院在教学中与设置与企业岗位相对接,建立校企共建资源库,对学生实训学院应调整计划由第五个学期提前到第一学期结束,每一学期结合课程与课程相关的企业岗位设计,通过顶岗实习,将课程所学知识、与就业相衔接,使学生尽快融入企业员工角色,保证毕业、就业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共建机制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岗位相链接的操作系统。
2物流管理课程构建与教学的创新
(一)物流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设置
物流管理专业亟需人才,尤其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从业务操作员和业务主管来加强培养,部门经理需要拓展培养,对物流管理筹划及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物流管理操作员的业务,包括对货物仓储的配送方式、货单的调度实施、国际货运单证处理、物流货物信息录入;业务主管侧使用网络管理系统进行分析物流管理筹划等。毕业生初入职场面对的是操作员的基础工作,经过多年历练才进入业务主管、部门经理,负责仓储配送部、物流运输业务部、企业信息管理部工作。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与实施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涵盖物流管理业务中的任务及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实施,从实践课程体系的组成来说,第一阶段培养学生岗位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知识的学习。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物流业务技能综合应用能力。第三阶段企业顶岗实习,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职业道德。
3物流专业综合实训中心建设的构建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相关文件,加快发展高职教育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
(一)完善物流管理实训中心建设,建立仿真型物流管理公司
针对现有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考量实训实习模式、基地建设软件、岗位环境、岗位职责等设计实训沙盘、提升企业文化等。改善校内实训条件,拓展校外实训建设。促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平台以信息化物流业务流程为支撑、学训一体化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相融合、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相衔接,打造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规范化,实现融技能培训、服务社会等多功能的综合实训中心。
(二)实现校企物流资源共建、资源共享,健全物流管理实训中心建设配套制度
关键词:MVB;WTB;MVBC;CRC;曼彻斯特码
1前言
随着嵌入式微机控制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现代列车的过程控制已从集中型的直接数字控制系统发展成为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基于分布式控制的MVB(多功能车辆总线)是IEC61375-1(1999)TCN(列车通信网络国际标准)的推荐方案,它与WTB(绞线式列车总线)构成的列车通讯总线具有实时性强、可靠性高的特点。列车车辆的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与可靠性、安全性、通讯实时性的要求使MVB逐渐成为下一代车辆的通讯总线标准。
MVB是主要用于有互操作性和互换性要求的互联设备之间的串行数据通讯总线,除用于车辆通讯,也可用作其它现场总线。
MVB与MVBC密不可分,MVBC(多功能车辆总线控制器)是MVB总线上的新一代核心处理器,它独立于物理层和功能设备,为在总线上的各个设备提供通讯接口和通讯服务。MVBC与上一代MVB通信控制器BAP15-2/3在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是目前MVB总线上最先进的通信控制器。
MVB总线通过总线适配器与MVBC相连,根据IEC-61375,MVB总线上采用曼彻斯特码,并每64位帧数据后加以8位CRC校验码。MVB的帧分为主帧和从帧,分别由帧头、数据、校验码以及帧尾构成,不同帧的类型通过帧头来判别。
MVB与MVBC之间数据通信在MVBC中由帧收发器来完成,包括帧的发送接收控制、曼彻斯特编解码以及CRC校验码的产生与数据校验。帧收发器在MVBC中起着数据链路层的底层数据处理的作用,是MVBC芯片的设计难点之一,该模块的设计实现对于整个MVBC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位于MVBC总线物理层接口的帧收发器模块的算法和实现方法。
2MVBC简介
MVBC可通过配置应用在IEC.TCN标准的Class1,2,3,4设备当中。总线连接可编程车载电子设备,也连接一些简单的传感器及执行机构,最多可寻址4096个设备。
MVBC把来自于MVB总线的串行化信号转换为并行的数据字节,也把需发送的字节交由串行化电路发送到传输介质上。MVBC可根据配置实现总线主与总线从的功能,实现数据链路层以及一部分传输层的数据处理,并通过通讯存储器来与上层软件交互。总线控制器内部包含编码/译码电路和控制通信存储器所需的逻辑电路,用来控制帧的发送和接收(如冲突检测、帧的前导比特处理、CRC校验位的处理等);对输入帧译码并检验其有效性;把数据存放到相应的通信存储器中。
图2-1:MVBC结构框图
3帧收发器的设计
MVBC中的帧收发器主要负责帧的发送、接收,包括曼彻斯特码的编码、解码,CRC(循环冗余检测码)的产生与校验,不同类型帧的构建与识别,以及码错的识别和冲突的检测等。其中曼彻斯特编解码以及CRC校验为主要的算法。
3.1曼彻斯特编码、解码器的设计
MVB总线上的串行数据采用曼彻斯特码,曼彻斯特编码中的每个数据位应用以下规范编码:
a)一个“1”的编码在位元的前半部分位“高”,后半部分为“低”;
b)一个“0”的编码在位元的前半部分位“低”,后半部分为“高”;
如图2-4所示:
图2-4:曼彻斯特编码规范示意图
如果曼彻斯特码中出现整个位元的高电平(NH)或整个位元的低电平(NL),则被认为非数据符,用于特殊场合,如:帧头,帧尾标识。
(1)曼彻斯特编码器
根据曼彻斯特码的编码要求,曼彻斯特编码器其电路实现如图2-5所示:
串行数据在1.5M时钟的上升沿处从上一级的移位寄存器输出,在高、低电平时与1.5M时钟相异或,结果得到与上面编码规则相符的曼彻斯特码。
(2)曼彻斯特译码器
曼彻斯特译码过程主要是将串行曼彻斯特码转变成串行的电平信号,并把串行电平信号组合成并行信号输出,以便进一步处理。如果输入的码字不符合曼彻斯特码编码规则(由冲突或其它原因引起),译码器将报告错误信息。
曼彻斯特译码器设计电路如图3-3:
曼彻斯特码输入后经过三级寄存器同步,消除亚稳态。如果总线在空闲状态之后出现下降沿,则被认为帧的开始位,总线上再出现高电平时使能16位计数器计数。如果把曼彻斯特码每个bit周期分为16个部分,如图3-4:
则在数据采样1处得到的采样值即为曼彻斯特编码前的原数据,数据采样2是用来帧头帧尾检测;总线冲突检测的原则为:总线上曼彻斯特码的半个bit周期之内的电平应一致,前后半个周期电平应相异,否则被认为码错。
3.2CRC校验
CRC的全称为CyclicRedundancyCheck,中文名称为循环冗余校验。它是一类重要的线性分组码,编码和解码方法简单,检错和纠错能力强,在通信领域广泛地用于实现差错控制。在各种通信系统中,CRC有bit型算法、字节型算法以及基于查找表的算法。前者适合串行数据通信的校验,后两者常用于高速并行通讯领域。
MVBC可以独立的完成CRC校验码的产生与数据的校验而无需软件参与。其中:
G(x)=x7+x6+x5+x2+1
电路实现方法上我们选择bit型算法,CRC发生电路采用LFSR,主体由一组移位寄存器和模2加法器(异或单元)组成即在数据串行发出的同时,数据经过带有异或单元的移位寄存器产生CRC校验码,实际电路图如图3-5:
串行数据的CRC校验电路也与CRC发生电路一样,不同的是前者CRC电路在移位寄存器之前,而后者在后。
3.3总线接口模块的设计实现
总线接口模块包括上述的Encoder、Decoder。
3.3.1Encoder
Encoder模块主要有以下功能:
(1)构建帧头帧尾;
(2)按照传输层指示进行CRC校验;
(3)对数据进行曼彻斯特编码;
(4)实现主、从帧的发送;
在Class1mode以及其它Classmode下,Encoder分别由Class1模块和MCU控制。
如果当前配置允许发送,且控制模块告诉Encoder有帧要发送,以及帧类型、帧长度,则Encoder先将配置好的帧头发送,然后将帧数据、产生的CRC校验码移位后经曼彻斯特编码输出,最后发送帧尾,这样完成主、从帧的发送。电路实现如图3-6所示:
图3-6:Encoder模块结构图
3.3.2Decoder
MVB总线采用冗余介质,因此MVBC需要冗余的接收模块来完成帧的接收。
(1)两个Decoder根据选择各自完成信号检测(信任线)或冗余检测(冗余线)功能,完成各自帧数据的起始位判定、数据采样、数据解码和数据移位功能;
(2)Decoder从信任线上接收数据,并监视冗余线;
(3)判断帧类型,从帧中提取数据和校验序列(非CRC校验,可选)并存入RXBuffer中;
(4)实现CRC校验,并报告接收状态。
初始化时ICA,ICB分别置为信任线和冗余线(LAA=1),如果信任线超时、寂静,或用户强制,则信任线与监视线互相交换。接收帧的同时,ICA、ICB两个线路上的Decoder将是否接到帧、何种帧类型、接收是否完成、结果对错等信息告诉线路控制模块,该模块将这些信息与哪一个BUFFER有效上报至上层模块进行报文分析。Decoder线路控制图如图3-8:
4总线接口模块的验证
验证的思想是通过不同的控制信号,来模拟不同的工作环境下,帧的收发正确性:曼彻斯特编码、帧头、帧尾以及帧数据、帧类型、CRC码的正确性。验证实现结构如图4-1所示:
控制模块将一帧数据写入Txbuffer,并控制Encoder开始发送,此时Encoder发送的帧被Decoder接收;控制模块同时监控Encoder、Decoder的状态,当接收完成后,控制模块将解收到的数据从Rxbuffer读出,从Decoder的接收状态来验证帧的属性:帧是否有效、帧类型、帧长度,并从读出的数据来验证数据的正确性。
对于综合医院建筑而言,成本控制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着该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尤其是现在建筑行业逐渐朝着成熟趋势发展,彼此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因此更要管理好成本控制确保经济效益,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探究综合医院建筑中进行成本控制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二、基于成本控制的综合医院建筑管理
(一)某综合医院项目实例分析
某综合医院建筑项目,其招标预算的费用是3377.9万元,而竣工之后花费总费用为5811.9万元,这个综合医院建筑总计超标费用2434万元。依据各种数据现实可以看出来,该综合医院建筑属于一个亏损项目。事后对整个建筑项目分析发现,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成本控制不到位,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在设计之时没有到现场实地勘察,导致设计图纸和现场存在一定的差异,施工中变更现象较多;施工中监理监督不到位,出现了多次返工现象等。
(二)综合医院建筑成本控制管理措施
从许多建筑工程来看,不管是那种建筑都必须要做好成本控制,这是确保建筑项目效益的根本措施。但是现实中许多人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笔者依据自身经验,提出一些合理措施。1.通过目标成本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在实际施工中,建筑项目成本不但要重视经理部下达的目标成本,还必须要以收定支,或者量入为出。具体的操作如下:其一要控制好人工费用;综合医院建筑制定出项目后,就必须要签订相应合同,施工单位就要从综合医院特征以及施工范围,从而确定劳务队伍,当然劳务队伍不能够随意乱找,最好采用招投标形式确定。承包上,可以采用额定单价、按照平方等方式一次包死,尽量不要出现活动现象,这样有利于后期的管理。而且对劳务分包费用要严格核定,对各种支出严格控制,每个月应该月结一次,发现超支就应该及时分析原因。施工之时一定要加强预控管理,防止有合同外用工现象出现。2.严格控制材料费用;对于材料费用的控制上,主要是对进场价格以及消耗量进行控制。首先要按照用量编制出用材计划,而且计划要具有准确性、完整性以及适时性。施工时,一定要按照施工进度,编制出使用材料计划,如果需要使用特殊材料就必须要提前制定计划。要明确所用材料的质量要求、名称、性能以及规格等等,尽量避免出现采购失误、临时采购等现象出现。在领用材料时,应该采用限额领料方法。3.严格控制使用机械;在综合医院建筑中要多次使用机械,这个方面花费的费用也比较高。所以要尽量对使用次数以及费用进行控制。如果所用机械要进行租赁,就从使用数量、使用时间以及价格等多方面进行控制。4.对现场费用进行控制;在综合医院建筑中现场费用比较多,主要包含管理人员薪资、交通费、业务费等各种花费,所以涉及到的费用比较多,自然控制起来也比较难。从各种超支项目分析发现,这个项目上常常出现超支现象。因此最有效的办法就应该使用全面预算控制来控制现场的经费收入。例如,交通费采用了包干制。
(三)对消耗资源严格控制
在综合医院建筑中的消耗资源主要是货币形式,因此严格控制消耗的资源,事实上也就是控制成本费用,即为控制成本。常用的方法有下面几种:1.开工之前就要依据图纸结合现场情况确定好施工方案,涉及到所需物资计划、配置机具等各个方面的方案,在该方案基础上进行指导和管理。如果施工中要对这些方案进行改变,就应该及时做出调整。2.施工时,必须要将施工方案作为综合医院建筑项目指导文件,所以确定好的方案就必须要具有强制性。而且还要依照这个方案有计划、有条理进行施工,不要盲目施工。还必须要从该方案中合理配置所需人力、机械,让所需要的物资按时入场,避免材料出现闲置和积压浪费。
(四)严格控制原材料的成本
综合医院建筑工程所需要材料比较多,并且投资比较巨大,所以严格控制原材料的成本,直接影响着整个施工中的成本。对于原材料而言一般涉及几个环节,那就是采购——收料——验收——库管——发料——使用。在实际应用中要做好各个环节。在控制采购上,涉及到了原材料价格,质量以及数量各个方面;而验收上就应该按照小票上所显示规格严格收料;库房管理上,待材料入场后就应该放入到库房之中,进行统一管理。在使用上材料部门必须和施工人员有机配合起来,加强原材料的惯例,要尽可能回收废旧的资源,合理使用。
(五)对工期成本严格控制
从综合医院建筑实况分析可知,施工中常常存在刻意赶进度缩工期现象,其目的就是让综合医院投入使用,尽快发挥其经济效益。但是按照工程造价相关规定可知,要赶工期属于复杂的工程项目,应该从管理、技术以及经济等多个方面实施,只有各个方面协同起来才能够缩短工期,才能够有效减小成本费用。在实际操作时盲目赶工期,就会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提升项目的成本。在实际建筑中,如果缩短工期要影响到项目的使用,是不能随意缩短工期。
三、结束语
【关键词】网上购物;风险理论
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购物行为,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一新型的购物方式。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特殊性,网络购物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感知风险决定着消费者网络购买的决策,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对消费者网络购物感知风险研究进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希望通过本文能对相关学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网上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定义
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的最初概念是由哈佛大学的Raymond Bauer于1960年从心理学延伸出来的。他认为,消费者任何购买行为都可能产生其自身无法预知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有可能使消费者不愉快。所以消费者购买决策中隐含着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风险最初的概念。从Bauer对感知风险的定义可以看出,感知风险包括两个因素:A.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B.错误决策的后果严重性。所以,感知风险可以定义为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所感到的不确定性和不利后果的可能性。
Cox(1967)继Bauer研究之后将感知风险的概念予以具体化。他把感知风险定义为下列两因素的函数:(1)消费者在购买之前,所感知到购买后产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即消费者在事前所承受的风险程度;(2)当购买的结果为不利时,消费者个人主观上所感知损失的大小。
Cunningham(1967)对Cox的定义做了修改,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认为,感知风险应包括下列两个因素:(1)不确定性(uncertainty consequence):消费者对于某件事情是否发生所具有的主观可能性;(2)后果(consequence):当事情发生后所导致结果的严重性。消费者面对购买决策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与后果时,若消费者比较重视其不确定性或后果的严重性,则消费者所感知到的风险也相对较高。这一理论被称为双因素理论,它后来成为感知风险研究的主流,在各类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的感知风险的概念做出了界定。Grewal(1994)认为,感知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Derbaix(1983)认为,感知风险实际上就是产品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因无法预料其购买结果的优劣以及由此导致的后果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Peter and Ryan(1976)将感知风险定义为:感知风险是关于购买一品牌产品所造成的预期损失。Stone and Gronhaug(1993)在研究产品的风险维度时将感知风险定义为“一种主观的预期损失”。
当互联网技术引入到商业中并作为一种新的购买方式时,消费者的购买模式发生了变化,随之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内容要素也发生了变化。1996年,Jarvenpaa和Todd开始对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感知风险进行研究,之后,学者们对网络环境下的感知风险提出了不同的定义:一些研究者将网上感知风险简单地定义安全与网上隐私;Salam等人根据Peter和Ryan的研究,把网上感知风险定义为“对于网上财务的损失的主观预期”;Sandra等(2003)将网上感知风险定义为“消费者在考虑一次网上购买时对损失发生的主观预期”。还有一些研究把网上感知风险定义为网上零售商的可信性或可靠性。
Forsythe and Shi(2003)及Lim(2003)在针对感知风险与网络购物意愿的研究中,将网络购物行为的感知风险定义为:“在网络上购物的感知风险是一个网络购物者在考虑一个特殊的在线购物时,主观认定的预期损失”。
综合以上观点,学者对网上感知风险的定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网上感知风险是对客观风险形成的一种主观感受;(2)网上感知风险包括不确定性和后果两个方面的因素。
二、网上消费者感知风险的维度构成
感知风险的维度构成是指感知风险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或风险类别。Bauer(1960)认为,感知风险会影响消费者得购买决策,但在其研究中并没有提出感知风险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从此引起学者对感知风险维度的研究,具体研究如表1所示。
综合以上观点,各类风险维度理论的共同重点在于识别和测量在购物过程中消费者感受到的风险的几个基本类别或者说维度。相关研究结果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表明,在考察某一个特定的产品/服务类别时把风险看作是多维度的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三、网上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
人口统计变量是对消费者的客观描述,主要是指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等,是市场营销中用以区分消费者最常用的基本要素。以往的许多研究中指出,人口统计变量与感知风险有显著的关系。1970年,Spence研究证明,感知风险与学历和收入有关,学历越高,感知风险越小;收入越多,感知风险越小。Lapersonne,Laurent和Goff(1995)认为,人口统计变量对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有显著影响。
Zikmund和Scott(1977)认为,产品的属性会对消费者的风险感知产生影响。不同属性引起的风险类型不同。在购买高度和中度风险产品的情况中,产品类别的整体风险性越高,产品的各个属性和风险的各个成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强度就越大。
Dowling和Staelin在1994年提出了一个相当全面的测量感知风险的多因素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他们认为消费者在采取购买行动前会对一些因素进行评价,包括产品的属性与使情境和购买目标相关的因素、对该类产品的了解以及个人的参与程度,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着消费者总体认知到的风险。
Mitchell(1999)指出,消费者对网络商店的信任、虚拟经验、卷入程度等会影响感知风险的大小。Miyazaki和Fernandez(2001)在他们的研究中认为,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感知风险还会受到电脑和网络使用经验等方面的影响。
丁夏齐认为消费者在进行网上购物时,影响其认知风险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网络使用经验、网上购物经历、消费者拥有的产品知识以及消费者自身的创新性;井淼(2006)将影响感知风险的因素分为三大类:交易主体―消费者因素、交易对象―产品、交易中介―网络。
综合以上观点,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对网上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网站、网络零售商、产品以及消费者自身等方面。
四、结束语
国内外学者对感知风险的研究已经非常全面和完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探讨感知风险对网络购物意向的影响,研究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认为感知风险对购物意向有影响或者是没有影响和不同的感知维度对购物意向有显著或不显著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缺陷:
(1)对网络环境下顾客感知风险的研究还很片面和不够深入。已有的感知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消费环境下,购买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会具有新的内涵。
(2)对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维度研究不是很全面。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交易主体的消费者会影响顾客网络购物的感知,忽视了对交易对象的产品和交易中介的网站来考虑。
(3)对网络购物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风险来源探讨不够深入。已有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感知风险对网上消费行为的影响方面,并没有对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本质、来源、影响因素、维度构成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
参考文献:
[1]Mitchell・V・W.Perceived Risk:Conceptualizations and Models[J].European:Journal of Marketing,1999,33(1).
[2]Harding David and Win.Harvard Business John A.Quench[J].Brands versus Private Labels:Fight to Review,1996(1):99-109.
[3]Aaker,David A.Managing Brand Equity[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1.
[4]Berry,L.L.Cultivating service brand equity [J].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0,28(1).
[5]Dholakia,Ruby Roy and Kuan-Pin Chiang.Shoppers in Cyberspace: Are They from Venus or Mars and Does It Matter[J].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2003,13(1&2).
[6]Michal,Ellen q and S.Gender:Differences in the perceived risk of buying online and the effects of receiving a site recommend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7(2).
[7]于丹,董大海,金玉芳,李广辉.基于消费者视角的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研究[J].营销科学学报,2006(2).
[8]井森,周颖,吕巍.互联网购物环境下的消费者感知风险维度[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04).
[9]郭建恩.网上购物环境下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及动机过程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论文,2005.
[10]井森.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