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国社会与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一、引言
英语,作为目前世界通用的国际语言,在政治、商业、文化,尤其是外交、外贸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文化冲突,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英汉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英汉文化差异
(一)、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化,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英美人交流时套用中国的文化观念,运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因而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知识,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失败。英国语言学家Jawa hanlal Nehna曾说过,“If we seek to understsnd a people,we have to our selves,asfar as we can,in that particularhistorical and culture background……”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后,将使中国人有更多机会与外国人接触。因此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对于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非常有必要的。
(二)、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差异的范畴很广泛,比较常见的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在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和非语言的态势方面等。
1.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1).打招呼
中国人见到熟人、朋友时打招呼的方式很多,然而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正常的搭话方式,如:
—Lovely weather ,isn’t it ?
—It’s really a beautiful day.
谈天气时,一般情况下都是顺着对方说,很少有人在谈天气时争得面红耳赤,所以谈天气是个保险的搭讪方式。
(2)交谈的话题和禁忌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和以汉语为母语人都可以选择下列的话题进行交谈:嗜好、发生事件、天气、节假日电影、书籍、娱乐活动等,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般禁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衰老、发胖等话题,而中国的禁忌则属于伦理方面的:如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等。如果想了解这类情况,可以在提问前说明理由,然后发问或先谈谈自己的状况,以便引出话题,让外国人自己谈起。
(3)称呼和称谓
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论文格式,文化冲突。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到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同龄人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之意。这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接呼其名,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不成体统。
首先,中国人在称谓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一个姓,如“黄局长”“林经理”之类。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其次,汉语称谓复杂,亲属名词十分丰富,如:伯父、姑父、姨夫、叔父。但在英语中仅用“uncle”一个字代替。
(4)交际套语
交际套语应该符合习惯用法,才显的自然、得体、有礼、否则听起来就显得生硬、粗鲁、甚至误解。下面就举一些典型套语的译法:
1)参观或者会谈等场合,常听见中方的人说“请多提宝贵意见。”若直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问题就来了:你的意见应该是“valuable”的,不宝贵的意见请免开尊口。正确的译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2)“这是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这是我们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客气的一句客套话,有时礼品并非“薄礼”也这么说;而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却是: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礼品,希望你喜欢。所以这句不妨这样说:“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Hope you like it”。
3)中国人在招待客人吃饭之前常常习惯客气的说“今天的菜不好,大家随便吃一点”在用餐结束时也常说“招待不周,请多多包涵”。这些用语对于中国客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客套话了,但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种自谦客套的说法反而显得太牵强附会,况且请客总希望客人吃的好,否则,既然菜不好,为什么还拿来请客?故不宜直译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若用餐开始讲这句话,英语应说:“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supply,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ves”,或者“Enjoyyourself”。若用餐完毕讲这句话,应该说:“Hope you’ve enjoyedyourself”。这样才与此情景相吻合。论文格式,文化冲突。
(5)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
中国人之间赠送礼物,送礼人总要反复申明:礼薄,小意思。而英美人则常说这是他(她)为你准备的,希望你能喜欢。朋友、亲戚给我们送礼,我们总要推辞一番再接受。收礼后一般不当面打开,以免给人贪婪的形象。英美人则相反,他们一般不推辞,而表示感谢,而且往往当着客人把礼物打开,并称赞一番。中国人则等客人走后打开,以示礼貌,但是这在英美人看来是你小看他送的东西了。
(6)餐饮习俗方面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2.词语文化内涵上的体现
(1)语言的内容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中实际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间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生活习俗的差异,包含在语言词汇中的意义就不一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看起来对等但实际意义上很微妙,甚至很大区别的词语。不仅单个词有差异,一些谚语、成语、口语等也有差别,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Afriend inneed is a friend indeed”译成“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意思是两个人一起受过苦、遭过大难,这样的朋友才是a friend indeed,而这句谚语的原意却是:Afriend who helps when one is in trouble is a real friend.意思是当你有困难时,帮助了你的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不一定两人一起患难。
(2)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词语的意义结构的影响,二是对话语的结构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这些内容的表达方式不相同,对这些内容的内涵理解也不相同。例如,中国人常说“夏炼三伏,冬炼三九”,以此警戒人们时常保持锻炼。论文格式,文化冲突。那么在英语中怎么理解“三伏”和“三九”呢? 曾经一位年轻的口译者向一群来自加拿大的游客用“three fu and three nine”来解说。当然了,游客们很迷惑。其实这位译者可以用“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来解释就很清楚的了。 英语“She is a cat”无法对译为“她是一只猫。”因为中国文化里“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而在西方却如此。同样的道理,汉语成语“说曹操,曹操到”如果忠实于字面意义,译为“Speak of Cao Cao and he will appear”,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但如果借用英语成语, 译为“speak of the devil andthe devil come”,就能很好地传达汉语的言内之意。具有宠爱之意的是“Love me , love my dog”与汉语中的“爱屋及乌”的意义相近。中国人虽然认为狗是一种忠实、可靠的动物,“狗不嫌家贫”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但中国人从心理上却厌恶、鄙视它,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如“走狗”、“狗腿子”。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语言的词语本身都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意义,只有掌握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应常常留意英汉两种语言各方面的思维差异,这就靠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口译训练。论文格式,文化冲突。对英汉文化差异理解透彻,把交际看作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活动,时常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才不至于产生文化冲突,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论文格式,文化冲突。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论文格式,文化冲突。为了避免这些不好的结果产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 “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二)、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内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摘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从多个视角了解其文化,通过实际的语境(context)学会如何进行这种语言的社会运用。注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意识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以及消除不必要的交际障碍,我们应通过大量阅读英语资料,浏览媒体有关西方文化的知识,增强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还要大胆实践,经常与来自英语国家的朋友交往,充分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使在跨文化交往际中信息表达更准确,言行举止更得体。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 ] . 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7.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J ].外语学刊,1996年,第2期.
[4]顾日国.《跨文化交际》[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6]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董广杰.《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 ].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论文关键词:多民族社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一、相关概念解析
1、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主要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认同包含了民族关系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关系认同是针对一个民族作为一个群体而言的,这种认同主要来自于本民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界限划分;民族文化认同指的是在一个民族发展中,一种文化体系以民族为载体,而民族以文化为聚合。
2、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 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
二、多民族社区民族认同的维度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美国学者phinney概括出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来探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们的民族认同情况。
1、民族身份的认知:包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的认知
湘西州是有着四十三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多民族大家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尽管这里有着不同的民族群体相互杂居,但是这里的人们对于自己民族历史传统和自己的民族身份的认知度却依然十分强烈。例如湘西的土家族至今仍然保留着“所居必择高居”的居住传统;湘西苗族的民族认同更加是能够通过当地至今仍保留下来的“落洞”、“赶尸”、“种蛊”三大习俗来体现。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湘西州这个多民族社区内的人们是有着很强的民族认同的。
2、民族归属感:通过民族群体内部的团结情况和对本民族之外的群体的接纳与排斥情况来了解该民族的民族归属情况。
教授曾指出一个民族在于外界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会增强自我的族群意识和群体归属感。由于湘西州是个多民族社区,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每天除了要与自己本民族的人们相处共处之外,还要与当地的其他民族交往联系,在这种情况之下,在与其他民族的人们的交往过程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当地人们的族群自我意识会有所增加。
3、行为卷入:包括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偏好、社区或民族社团参与情况等。
多民族社区里的民族主体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仅要参与自己本民族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活动,还会积极参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活动,这些人们在参与其他民族的节日活动的时候,更加意识到和珍惜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可贵性。例如在湘西州境内,土家族的摆手舞不仅是当地的土家族人在跳,在举行盛大的晚会的时候,来自周内的各个民族也都会参与在其中。
三、湘西州多民族社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现状
由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传统型的多民族社区,那么在这样一个社区的各个民族之间就免不了相互之间的交往与接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样也势必会使得在这个多民族社区内的人们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会与单一的民族社区有所区别。
1.多民族社区内的民族认同较为强烈。
在上面介绍民族认同的维度的时候,我们都已经讲过了,在多民族社区内,各民族的人们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会增强对本民族的民族记忆和归属感,从而会导致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有所增强。在我们所了解到的湘西州内,尽管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会增强各自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但是并没有出现因为这个原因而造成民族不和的结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在湘西州内的各个民族还都是很和睦的相处在一起的。
2.多民族社区内的国家认同存在很大的对比性。
多民族社区里的民族国家认同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认同的对比性,在这个多民族社区之内,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到社区内部的一些政策决议必须要公平公正,否则,很容易引起社区内各个民族之间的不和谐状态。如果州内的政府只是单纯的给予土家族人民一些优惠政策,而忽视其他民族,那么这样的话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在这些民族的心理产生对比心理,这样一来,他们的国家认同度会大打折扣。
四、余论部分——民族政策的文化隐喻问题
我们国家目前在全国各地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这些被国家化为民族自治的地方,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会给予很多政策上的照顾。可是,这些被国家化作自治的地方,一旦带上“自治”的头衔,其带来的文化隐喻就是代表着“落后”和“贫穷”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些地方在从国家那里得到很大的资金支持的同时却又使得很多市场投资机会白白流失,因为很多市场投资者是不会在落后不发达的地方进行大规模投资的。
关于如何解决民族自治地区文化隐喻所带来的问题,在这里提供三种解决途径,希望与大家共同思考和探讨。(1)对少数民族地区取消自治称呼,而同样的享有政策上的优惠。(2)深入研究与弘扬民族文化,让民族地区文化品牌的旗帜飘得更远。(3)调整有关少数民族的文化叙述,比如说“贫穷”、“落后”这些用来形容少数民族地区的词汇,在今后的官方叙述中尽可能的少出现。
参考文献
[1]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3]宁骚.民族与国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M].民族出版社.2007.
[5]孙桂香.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心理研究[J].西南大学.2009
[6]董珞.湘西北各民族文化互动试探[J].民族研究.2001年05期
[6]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民族出版社.2003.
关键词:文化冲突;对抗;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226-01
关于影片
据《圣经》中《旧约全书》记载,里面有个诺亚方舟的故事:上帝降雨于世间,诺亚造了一座方舟,保护了妻儿,之后幸存者们开始繁衍生息,他们有了众多的后代,说着同样的语言,他们成群地向东迁移,发现一片广袤的原野,便互相商量着在这里建一座城,在城中建一座塔,塔顶通天,流传后世,免得大家流离失所,于是开始建造通天塔。这件事惊动了上帝耶和华,于是他降临现场,看到人们的动作这样协调一致,靠的是同一种语言。由此他开始变乱人们的口音,让建塔的人说不同的语言,彼此间没有了沟通和交流,那座通天塔也就没能建成。
一、 沟通理解的冲突――文化的冲突
影片《通天塔》就表现了美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冲突或者说两种文明的冲突。影片中始终充斥着美国的霸权主义意识,美国政府对“恐怖袭击”的夸大其词,美国移民政策的是非观点,带有双重标准的民权态度等若隐若现地弥漫在影片的细节和背景之中。
任何冲突的产生均有其原因,不过,各种类型的冲突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马克斯?韦伯、齐美尔、科塞、达伦多夫等人均探讨过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其中马克斯?韦伯的理论足以说明影片所折射出的深刻含义。他注重群体之间的冲突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韦伯认为,冲突形成的条件有三个:其一是权力、财富和声望的差异,尤其是当一部分人既是经济精英,同时也是社会精英和政治精英时,即权力、财富和声望集于一身时,失去权力、财富和声望的人就会产生仇恨和愤怒的情绪,从而选择冲突行动。其二是社会酬报和分配的差异。富者与贫者、有权者与无权者之间,会产生紧张和仇恨。其三是社会流动率水平很低。当处于低层的人没有机会向较高层的社会阶层升迁,而又不能流动到其他社会时,则同一阶层的人会由愤恨转向聚集起来向传统权威系统挑战。这种权威话语,在影片中表现为一种优越感,作为整体来概括,就是西方中心主义,甚至我们可以说是美国的“例外”主义,它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不自觉的前提。反映在个人身上,在电影里面表现在中枪的美国夫妇。对于落后的地区与人民,他们怀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傲慢。作为美国官方政府和主流文化,对其他民族和文化却表现出一种敌视的态度,甚至执拗地坚持用本国的直升机来接伤员,延误了病情,制造了矛盾,也使自己的文化与周围世界的文化相隔膜、相对立,致使世界不同的民族与文化不能通,这是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通天塔》这部影片主要涉及的是美国的基督教文明与摩洛哥的伊斯兰文明之间的文化冲突。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凸显了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宗教因素――在当今世界冲突中所发挥的作用。亨廷顿对文明的冲突做出了解释:21世纪,西方文明与非西方各种文明的关系及其对抗程度有相当大的差别,按其程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属于挑战者的文明,即与西方文明传统最远的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这两种文明可能会联合起来,向西方挑战。第二类是属于中间文明或摇摆文明,即俄罗斯、日本和印度三国的文明,这些文明与西方文明既有合作也有冲突,时而与挑战者(中国和伊斯兰)站在一起,时而又与西方站在一起。第三类是弱势文明,即拉丁美洲文明的非洲文明,这两种文明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西方,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将会很少。信仰温和的内向型宗教的人,冲突较少,如佛教是比较的温和的,主张忍耐,不杀生,因此,信仰佛教的地区,往往冲突较少。信仰外向型宗教的人,冲突较多。例如,基督教是外向型、扩张型宗教,自基督教诞生以来,不断的向世界传播,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有基督教的传教士。因而,基督教信徒与其他宗教信徒冲突也较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信奉基督教的美国人,性格外向、张扬,难免与信奉伊斯兰教的摩洛哥人在文化上、行为上产生冲突。信仰不同宗教、分属不同文化的国家或民族将成为未来各种冲突的主角,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关系经常充满风暴”,因为它们“彼此将对方视为外人”。如果说9-11事件是文明冲突论“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实现,攻打阿富汗是美国“新”的体现,那么影片中美国政府将摩洛哥放羊兄弟的错误定位为“恐怖袭击”其背后的宗教意图就昭然若揭了:基督教作为“人类唯一真正的信仰”要实现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合法性。
二、爱的期冀
在影片中,《通天塔》延续着导演对世界的独特关怀,而西方一派的理论界,经过多年讨论放弃了寻找爱,即道德标准的唯一性。我们明白,承认文化相对,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影片的最后出现了这样的字幕――“献给我的孩子,暗淡的夜,明亮的光”。影片从各个层面上向观众展示了文化中的冲突,这可以说是“最暗的夜”的真实写照,然而冲突注定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短暂的一笔,它可能反复、甚至伴随伤痛,但文明的冲突终将在“最亮的光”的指引下化解,各种文明也会走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谐境界,这就需要各种文化在接触时相互尊重、相互交融,实现真正的“和而不同”,只有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学风.和而不同: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的和谐发展[J].江淮论坛.2007,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至少一个半世纪以前,人们凭经验就已经觉察到早期受到忽视和虐待的儿童,成人以后常常会有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问题。上世纪末,一项有关儿童时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的流行病调研工作在美国启动。该项目由圣地亚哥的凯撒健康促进组织的预防医学部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合作进行。在这项有关ACE的研究项目中,儿童时期的不良经历被定义为:在研究对象处于儿童时期时曾经受过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或生长在酗酒者、吸毒者、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者、母亲受虐及犯罪成员的家庭。除此之外,还包括接触性的待及严重的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有超过17000名随意抽取的被调查对象参与了这项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对象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具有早期不良经历,有的还不止一项,其分布如下。
虐待:情感虐待10%;躯体虐待26%;待21%。
忽视:情感忽视15%;躯体忽视10%。
家庭失能:母亲受虐13%;精神疾病患者20%;物质滥用28%;父母分居或离婚24%;有犯罪家庭成员6%。
ACE研究组发现,多数情况下这些儿童经受过数种而不是1种不良经历。情况越是严重,成人以后服用、吸烟、酗酒的几率会呈增加趋势;不正常死亡的危险因素如抽烟、酗酒、肥胖、不积极运动、服用、性滥交及自杀企图的比例均随之增加。总之,各种儿童虐待和家庭失能的副作用极其严重:包括由于服用、烟草、酒精、暴饮暴食和性乱而导致的健康风险,还包括导致心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性疾病、意外怀孕、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及儿童自虐等后遗症,以致成年后为对付他们的健康和行为问题,要花费难以估计的巨额资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行为的发生,会造成社会危害和负担,还会引起基因变异,影响他们的后代,这些都是无法计算的社会损失。这个研究项目的结果引起了各界人士广泛的关注,因为人们没有估计到受到不良经历的儿童比例如此的大,情况如此之严重。
2003年,加拿大先进科学研究所(CIFAR,Canadi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Research)的创办者Mustard博士组织了一项跨学科的国际研究项目――早期经历与脑的生物发展,研究儿童早期不利经历对脑发育的影响。Mustard博士曾在2007年以世界银行顾问的身份,应邀出席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委员会和有关的7个部委联合举办的早期儿童发展高层论坛,并向国家当时主管教育的国务院领导陈述了有关的观点,对我国早期发展政策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1年12月由CIFAR和美国科学院联合召开了学术讨论会,会议的名称是“早期社会性困境造成的生物嵌入效应――从果蝇到幼儿园的学生”。会议提出应该发展一门新的生物学研究
关于社会性困境的生物学。会议的论文和讨论的结论在2012年10月由美国科学院学报以特刊的形式发表。
在特刊中,对2011年的会议作了总结,刊登了部分研究论文。论文中的研究工作涉及许多领域,如:分子基因学、进化生物学、神经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流行病学和与此相关的国家卫生和教育政策的制定,研究论文反映了最新的和最重要的有关研究结果。会议论文说明了许多慢性疾病、行为上的不良倾向以及成年后遭遇的厄运,甚至于遗传到后代的基因,都会与幼年时期受到的不良经历、虐待以及由于社会等级观念导致的歧视有关。因此,对于慢性病以及不良行为起因的分析需要作重大的观念改变,必须要追溯到其幼年的不利经历和由此而造成的脑发育的延迟和失常。参与会议的科学家们认为,这方面的研究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至少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1)基因和环境在发育过程中会不断持续发生相互作用,需要研究这些相互作用的多种模式,以及它们如何引导着生物体的发展。
(2)在研究社会逆境生物学时,必须要考虑个体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造成的个人对环境刺激敏感度的不同。对成长环境要求也因之不同。这些研究是发展个体化的教育和精细医学必需的重要基础。
(3)必须认识到社会脑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
(4)需要研究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哪些基因,和哪些发展轨迹,以及导致哪些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倾向。
(5)社会进程中不同阶段保留下来的社会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对发展环境造成的影响。
(6)需要将时间作为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在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进程中研究时间的影响。
(7)研究工作不仅要寻求对机理的了解,还应该进一步考虑如何对发育延缓和具有疾病的儿童进行弥补和支持。
(8)研究的问题涉及多因素的、复杂的、非线性互作用系统,需要发展和应用复杂系统的模型和研究方法。
有此计划并已开始加以实施的是纽约眺望出版社(The Overlook Press)。该出版社成立于一九七一年,社长彼得.梅耶数十年来一直喜爱俄国文学,在他先前长期担任企鹅图书公司总经理时就结识了不少学者、翻译和作家,出版了很多俄国图书。二二年,他收购了一家俄国文学英译作品出版社。经最近一年半的周密策划,并与俄国有关机构联络商定,终于在今年年初正式宣布其“俄罗斯文库”计划。
记者问梅耶,他如何发现自己对俄国文学情有独钟。他答道:“读书就是了!就是阅读,没有任何奥秘。”他又补充说:“我在当学生时就对俄国文学发生了兴趣,后来这个兴趣贯串了我整个出版生涯。我在企鹅时,我们出版的俄国书都是最佳经典作品,不是所有书,但相当多。”他今年七十七岁,他说:“我已到了这把年纪,不能永远做下去了,但我喜欢以‘俄罗斯文库’来告别出版业和世界文学。”
梅耶说,“俄罗斯文库”就如“美国文库”,是一套庞大的献给一个国家的文学的丛书, 是英译俄国小说、诗歌和戏剧的集大成。翻译出版一整套另一个国家的文学丛书,这在美国还是第一次。先前美国也出版过法、德等国的文学丛书,但都是用原文而非英语出版。
他说,“俄罗斯文库”也并非单为美国和英国出版,因为世界各国懂英语的读者很多,所以这是一个国际性计划。它将历时较久,代价甚高,并无清晰的经济目标,不期望销售百万册,只盼有较多图书馆和有关学者能予收藏,最终将做成电子书。
梅耶说,这完全是一个非商业性的出版计划,但有人文目的:“我希望,通过文学,俄罗斯文库将把人们聚集在一起。”
这套丛书将包括一千年来先后问世的俄国文学经典着作,既有“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的作品,也会有苏联时期的作品;既有名着,也有在俄国之外罕有人知的书,从而使读者对俄国文化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在答记者问时,梅耶随口举了一些要收入的作家和书的名字, 如伊.爱伦堡、米.布尔加科夫、安.普拉托诺夫,阿.赫尔岑的《谁之罪?》、格.乌斯宾斯基的《土地的力量》、康.西蒙诺夫的《生者与死者》。
文库绝大部分作品将委托资深俄英翻译家重译或首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等大作家的作品大多已有多种译本,究竟用不用已有译本或选择何种译本,恐怕尚需斟酌。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从一八八六年至二八年,至少有九种译本,其中两种评价都很高,而这两种译本中,究竟是用康斯坦斯.加尼特一九一年的老译本,还是用佩维厄和沃罗洪斯基夫妇二年的新译本,现在很难说。新译本经二四年“奥普拉读书俱乐部”电视节目推荐后,印数高达一百万册。译者夫妇后来又成功地重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契诃夫的小说。
梅耶的这一计划,可说是美国读者、尤其是美国作家热爱俄罗斯文学这一传统的延续,并将深化美国及其他英语国家读者对俄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和研究。
俄国大作家的不少作品很早就译成英文,历来深受美国作家的喜爱。如普希金的诗作一八二六年开始有了英语译文。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问世于一八四七年,至一八五二年就有了英译本。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于一八八六年都有了英译本。契诃夫的戏剧一八九一年开始被翻译介绍到美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罪与罚》分别于一九一二、一九一四年由加尼特夫人译成英语……一部部俄国文学名着插着英语的翅膀飞到了北美大陆,扎下根来,让一代代美国读者享受阅读的愉悦,汲取精神上的滋养。
不少美国作家都特别喜爱屠格涅夫,并在写作上受其影响。舍伍德.安德森最喜欢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书中关于俄罗斯乡村生活的诗一般的描写,对安德森来说,是“所有文学中最甜美的东西”。
海明威在巴黎莎士比亚公司英文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就是加尼特夫人译的《猎人笔记》,后来又借阅了三次,此外还借阅过《春潮》、《前夜》、《父与子》和《贵族之家》,其读后感是“屠格涅夫是前所未有的最伟大作家”。海明威自己的小说,从题材、主题到篇名、风格,显然都有屠格涅夫留给他的印迹。
亨利.詹姆斯曾有机会在巴黎与屠格涅夫相见晤谈,对他淳朴、自然、谦虚、温厚的性格推崇备至,发现自己起初对他用“贵族气质”这样的赞语显得愚蠢可笑,其实是他身上的“民主精神”让人感到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与托尔斯泰失和后,屠格涅夫仍写信给他,恳求这位“俄罗斯国土上的伟大作家”不要放弃写作,“快回到文学活动中来”,詹姆斯觉得,“这无疑是古往今来一个伟大的心灵向另一个伟大的心灵所吐露的最感人肺腑的言词”。詹姆斯认为,屠格涅夫是“小说家的小说家”,是诗人,他的作品除了美与真实外,还有深沉和忧郁这两个特色,其艺术影响异常珍贵,而且确立得根深蒂固。他后来撰写了长篇纪念文字《伊凡.屠格涅夫》,在一百一十年之后,我们今天仍可以在互联网上读到这篇情意深长的文章。
对托尔斯泰,美国作家们更是称赞不已,也羡慕不止。豪威尔斯几乎读了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深感托尔斯泰帮助他认识了自己,觉得这位俄国文豪虽住在十分遥远的地方,却是世界上他感到“最最亲切的人”,他的良知,他的威力,都“迫使你去深思、去体会迫切的重要问题”。
德莱塞年轻时在托尔斯泰的影响下开始写作生涯。他认为,托尔斯泰的伟大永垂不朽,但并不在于他的社会学说和道德学说,而是表现于他的长篇小说,其作品是真正的艺术创作,不仅真实地反映现实,而且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他在《曙光》一文中写道:“他的作品在我眼前展现一幅又一幅的图画,它们的生命力使我非常震惊,非常赞赏,我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当一个作家该有多妙。只要真能像托尔斯泰那样写作,迫使整个世界都听命于你的文字!”
海明威最爱托尔斯泰描写战争的书——《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和《战争与和平》。他说,战争是文学中最重大的主题之一,托尔斯泰当过兵,亲身经历过战争,所以描写战争的作品,就“没有比托尔斯泰的作品更好的了”。他在《战争的人们》序言中写道:“我爱《战争与和平》,爱它对战争和人的绝妙的、深刻的、真实的描写。”但他又坦率直言,他没有相信过“这位伟大的伯爵的议论”,不喜欢他的“沉闷的、救世主式的思想”,因为这些思想和议论并不见得比那些福音传教士式的历史教授高明。
赫德林.加兰则十分尊敬作为“改革家”的托尔斯泰。他写道, 他重读托尔斯泰的论文,觉得它们惊人的朴素、真诚,而且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有最为直接的关系,这些论文“在我脑海里重现了一幅又一幅鲜明的图画,我仿佛看见这位‘俄国苏格拉底’扶犁耕地,或是手持做皮靴的锥子坐着——因为他渴望他的生活符合他的改造社会、使社会公正的学说”。
威廉.萨洛在《天才》一文中写道:“我所认识的美国人,只要他们一般读点什么的话,那一定读过托尔斯泰的书,而且会继续读并继续喜爱他的书——他的卓越的长篇小说,出色的短篇小说, 他的哲学论文(这些论文常常有点古怪,但仍然非常重要,因为它们都是他为真理、正义和人类尊严而坚决斗争的证明)、他的日记、书信以及关于他的论着。我所认识的美国人都尊敬托尔斯泰,把他看作自己的朋友,看作一位贤明的,有时有点怪诞而严厉,但总是为爱而激动的老人。他的天才是在一位强有力的巨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全人类的天才;他大概也意识到这一点,因而凡使天涯海角的人感到痛心的事也都使他深感痛心。”
诺曼.梅勒至死一直遗憾自己没有写出一部像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那样的史诗作品,一部“把社会与个体、公众与私人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托尔斯泰式的杰作”,尽管他自己一生写了十多部题材广泛的长篇巨着。二七年逝世前不久,他还认为“至今尚无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即使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和福克纳也没能把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执于掌中,却使之缩小成为细微的局部,因为美国今天的生活方式已使美国小说家们不能像十九世纪俄国作家那样从根本上领悟世界。他感叹道:“文学失败了。事情都让电影、电视去做了。大众的觉悟和国家的文化都陷入了泥淖。”
关于契诃夫在美国受欢迎的程度,笔者已在《契诃夫在美国》一文中作了介绍,此处不再重述,而只想用一句话加以概括:许多美国作家认为契诃夫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因其先进的世界观,他又是一个可以代表当今时代的人。
【关键词】波普艺术;室内设计;空间;应用
一、波普艺术的概念
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二、波普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社会的进步,使得商品经济的会高速发展、大众文化传播广泛、波普艺术的强烈的冲击,对建筑与室内设计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波普艺术化的室内设计以其通俗易懂的形象、浓厚的商业气息、诙谐幽默的语言等突出特点,打破了高雅设计与低俗设计的界限,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室内设计形式。
1.通俗化。20世纪下半叶,一些室内设计师开始重视生活的日常性及他们身边的物品,并以此为主题进行设计。艺术评论家DoSo布朗说“现在的我们可以从大众的通俗文化中得到很多教益。”这种观点这以前会被定位邪说,但是时代的变迁面前说明:人们已丢掉了传统的完美与高雅幻想,而更关注于平庸、通俗化的美学趣味。因此,一批运用大众语言和通俗手法来表达人们心声的作品相继涌现在了艺术市场。
2.运用象形语言。文丘里的一句经典名言可以很好的认证:“民间艺术家用改变他们的背景或扩大的规模给普通构件已不寻常的含意,通过对感觉的相对性与意义相对性的专注,老一套的题材在新的背景中会产生既是新与旧,又是平庸与生动、模糊不定的丰富含义。”
3.引入具象词汇。波普艺术是具象性描述生活化。它打开了从20世纪已经对艺术关上的形象和描述性的大门。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室内设计也开始转向真实的回归,不在抽象感性化,具象的形象便开始大量的出现在作,如盖里的瑞贝卡餐馆,室内充满了他所喜爱的各种动物的制品,有海星,鱼等,既有光怪陆离感又充满儿时的趣味。(1)商业化。波普艺术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其产生下的室内设计的表现形态必然具有一定的商业气息。(2)采用艳丽色彩。回顾现代主义风刮的建筑都以提倡三原色黑、白、灰调建筑室内,而波普化的室内设计则运用明亮的、艳俗的色彩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3)戏谑化。盖里认为:“现今我们正处于这样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由快餐、广告、用过就扔、赶飞机、叫出租车等组成――一片狂乱。所以我认为可能我的关于建筑的想法比创造完美整齐的建筑更能表现我们的文化。”理论家安东尼・维德勒认为用光怪陆离和荒诞手法来探索和恢复建筑与室内设计生的重要手段。(4)变形裂解的创作方法。文丘里在其著名的论文《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提出大胆创造丑和平庸的室内设计风格,以“丑”取代“美”,以“怪谈”代替“崇高”,他提倡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采取变形等手段,容许出现偶然的和意外的处理。(5)复制和拼贴的创作方法。文丘里提倡,在建筑中将不同形状、不同比例、不同尺度及不同风格体系的元素或部件并置或重叠在一起,由此引起强烈冲突、断裂、失调、不完整和不和谐的局面。这里列举世界著名设计师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意大利广场的设计,他在广场的很多细部处理上采用了偷梁换柱的手法:柱廊的柱子由多种不同的材料组成;霓虹灯取代了科林斯式柱头上的圆球;不锈钢制的爱奥尼柱头替代了大理石的柱头;凯旋门的多立克柱式上方是空的,并装有扁状喷水;拱的上方放有两张面具,水从嘴唇流出,整个广场既古又新,既真又假,既雅又俗。
三、结语
波普艺术属于二十世纪实验性美术中的一支,属于流行风格,最求通俗趣味、新奇和刺激,淡化甚至背离了设计的合理性,它们是多种风格的折中,由于没有明确与系统的纲领和属于自己流派的风格,“波普”设计就像昙花一现便销声匿迹。但是我们在研究波普艺术时,吸收其精华之处借鉴波普艺术商业化的形象时,如何避免流于肤浅?我们在借鉴波普艺术戏谑化的创作方法时,如何做到多元而不乱?这都是室内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J].周卜颐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罗伯特・文丘里,丹尼丝・斯科特・布朗,史蒂文・艾泽努尔.向拉斯维加斯学习[J].徐怡芳,王健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李黎阳.波普艺术[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论文摘要]hofstede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差异可以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倾向与女性化倾向。本文主要通过hofstede的文化四维度对中美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互动进行分析,进而为我国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
引言
近几年,中国各教育机构外籍教师的数量明显增加。人们普遍以为外籍英语教师发音标准,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也有着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因此任由他们来组织教学。然而,实践证明,在中国由外籍英语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并不一定都是生动有趣,且富有成效的。众多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中外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期望的理想课堂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导致课堂上出现了种种沟通障碍。(文虹,2007:94)本文以中美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互动为例,使用hofstede文化价值四维度来分析中美课堂师生不同交际模式背后的深刻文化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hofstede的国家文化模型与其在教学互动中的体现
hofstede确定了民族文化的四个价值维度,其分别为:(1)权力距离;(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3)不确定性规避;(4)男性化倾向与女性化倾向。而在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中,这四个价值维度亦有着明显的体现。
(一)权利距离
权力距离是指不同国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程度,(张晓玲,2009:28)以及其社会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均等的接受程度。(魏书敏、刘君雯,2010:33)高权距意味着其社会成员对于由权利与财富引起的阶层差异有很高的认同度。这些社会一般趋向于遵从等级制度体系。低权距文化则认为组织内部成员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处。
譬如,在崇尚高权距的中国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智慧。除非被教师邀请回答问题,学生并不应主动发起对话。在这样的教学文化中,教师受到了尊重,学生不能公开抵触或批评教师。然而,在低权距的美国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讨论,甚至是争辩,都被视为有着积极作用。学生也可自由打断教师的讲课,并要求教师解释他们的问题。再者,对权距的不同接受程度也使中美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期望。中国学生期望教师去纠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主张接受教师的权威;而美国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教师只应在其学习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与意见。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成就不同的认同程度(张晓玲,2009:28)以及社会成员之间不同的人际关系。个人主义文化突出自我意识,强调个人目标与独立,推崇相互竞争;而集体主义文化被称为“我们”的文化。其认为个人的身份应以与群体成员的身份关系为基础,强调成员对群体的忠诚以及与其他成员的和谐相处。
例如,在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课堂上,教师很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展开竞争,争夺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及批判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而对于“丢面子”的考虑相当少。而在强调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中国课堂上,学生们更愿意与组员合作,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其个人成就并未得到充分肯定。甚至为了所谓的“面子”,学生更不敢表现自我,取得认可。
再者,作者认为,美国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倾向于内在动机,而中国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倾向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强调学习者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具有内在学习动机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也勇于接受挑战,克服困难。而具有外在学习动机的学生却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比如,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或博得别人的赞赏等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机的学生更容易因为困难而退缩。
(三)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体现了不同社会对于不确定因素及含糊概念的容忍程度。在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里,人们对于不确定或模糊因素会感到焦虑、不安。为增加事物发展的可预见性,人们会指定各种规章制度。而在低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中,人们能欣然接受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对模糊概念与异端思想表现出较大的容忍程度。
古德曼认为,高不确定规避文化下的教学有着高度的组织性。(余卫华,2006:627)譬如,在中国,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喜欢有条理教学。教师通过制定精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以及详细的课程安排,力图避免教学中出现的任何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极其重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准确性。相反,在低不确定性规避的美国,学生更喜欢自由自在的学习。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也使其学习更为有效。此外,中美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程度也反映出其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容忍程度。总的说来,在课堂上,中国学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老师总是只期待正确答案。而美国学生喜欢各抒己见,喜欢通过探讨的方式发现真理。
(四)男性化倾向与女性化倾向
在男性化倾向的社会里,主导价值观强调竞争、成就与成功。(魏书敏、刘君雯,2010:33)而在女性化倾向的社会中,主导价值观更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和谐与相互关爱。
例如,在美国,教师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与同伴相互竞争,并公开表扬优胜者。因此,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学生也会拼尽全力。然而在中国,学生并不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得太出色。因为他们认为,在课堂上表现出色是种炫耀。他们更喜欢小组合作,喜欢与他人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
二、教育实践差异之深刻根源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教育实践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在崇尚低权距、个人主义、低不确定规避性、男性化价值倾向的美国,学生崇尚自我表达、平等、独立和竞争。而在高权距、集体主义、高不确定规避性和女性化价值取向的中国,学生尊重师长,推崇合作,维护和谐。那么,追根究底,迥异的教学实践又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根源呢?
作者认为,中国儒家思想与其集体主义、高权距与女性化倾向文化息息相关。而西方基督教文化与西方人崇尚的个人主义、低权距与男性化倾向文化紧密相连。众所周知,仁和礼是儒家道德思想和社会教育的基石。“仁”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顺畅的关系,强调团体的凝聚力,而“礼”的思想又承认社会的阶级结构。(姚宝荣,2007:184)可见,儒家文化孕育着中国特色的集体主义、高权距和女性倾向文化。相反,基督教思想却认为,集体利益应屈从于个人利益。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也强调人人平等与个人成就,并推崇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贾玉新,2003:160 )。这便解释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低权距与男性化倾向的文化因素。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互动与民族文化特征息息相关。在中国,作为教师应积极了解教学实践背后的深刻文化根源。作者结合hofstede的四个价值维度来为中国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为了有效缩短中国师生之间的权力距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女性主义文化特色。教师应真诚善待学生,关爱学生,并与其建立友好关系。同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与自己积极交流,避免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并适时培养良好、竞争的学习气氛。
第二,教师应合理地利用体现在中国学生身上的集体主义文化取向,应善于鼓励学生在进行团队合作的过程中,积极表现自我;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扬的手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和自卑。
【参考文献】
[1]文虹.efl课堂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
[2]张晓玲.霍尔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
[3]魏书敏,刘君雯.从hofstede的文化视角看中国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4]余卫华.跨文化研究读本.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29.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英语学习 目标意识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24-01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与社会。语言可以影响社会,社会也可以影响语言。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从语言的社会功能、使用语言的不同方式到语言的变迁及变体,从语言的层次到它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法律、人口、心理以及交际的关系。不同的社会,甚至不同的社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方式和语言环境。男女、老少、种族、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差异都在影响着语言。
20世纪是语言学研究大发展的世纪。较之上半叶兴起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描述语言学、方言地理学、地理语言学、和方言学等各学科,社会语言学最早出现于T.C.Hodson 1939年的论文Sociolinguistics in India 一文中,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upplement中却记述首先使用sociolinguistics 这个术语的是Eugene Nida在1949年出版的Morphology一书的第二版。20世纪50年代,社会学家与语言学家的研究工作才在英美两国蓬勃发展起来。从1952年美国学者Haver.C.Currie开始,Labov,Hymes, Delamp, Blom,Bernstein及Fishman等学者都对社会语言学这门年轻的边缘学科做出了杰出的研究。
社会语言学刚出现时,学者们一部分关注的是语言的社会因素即微观社会语言学,另一部分关注的是社会的特征即宏观社会语言学,这也是社会语言学(Socialinguistics)与语言社会学(Sociology of language)的来历。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使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侧重于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使用情况。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们还设法说明,社会与语言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例如,某种语言对一个社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一个社区也对某种语言的规范与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语言影响着社会,说同种语言的人对于外部社会往往有相同之处。语言是种文化现象,来自于不同社会的人,对同一事物持有不同的观点。
英语学习者需要了解社会语言学,我国各类型的学校向学生们教授的都是标准英语。上个世纪英国英语是我国英语学习的主流,而在20世纪80年代迄今,我们又以教美国英语为主导方向。许多教师的发音、语法等都是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结合体。澳大利亚英语及加拿大英语,这些英语变体间确实存在着许多差别。中国人学习外国语都是首选英语。我们的英语学习者若能尽可能地学习些社会语言学,会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社会语言学会让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既是有规律可循的系统语言,又是充满着无数变体的灵活语言。语言变体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英语学习者若是对社会语言学毫不了解,就很难对英语有高层次的掌握,很难把英语恰当地、高效率地应用到日常学习与工作中。要恰如其分地对外交流,一定得懂得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因为社会语言学向我们介绍了来自不同种族、民族、阶层、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水平的人的英语是有差别的;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之间也有差别;标准语和方言之间有差别;社会的各种因素都会引起语言的变化。霍恩伯格在谈及社会语言学与教育的关系时说Languagein all its societal, variational, interaction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both influences and is influenced by education. Education is the site where, on the one hand, broad social and political forces are reflected in the kinds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offered to speakers of different language varieties and , on the other, language use mediates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se speakers in other opportunities and , ulimately, their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large society. 我们知道了社会语言学与教育密切相关,同样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也密切相关。
本文意在让英语学习者了解语言在社会环境下的变异以及文化冲突的现象,体会学习社会语言学的意义,发展明确学习目标的观念;在将来的英语学习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英语语言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Fishman,Joshua A.1989. Langeage and Ethnicity in Minority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Clevedon and Philadelphia: Multilingual Matters.
[2]Labov,William 1991.SociolinguisticPatterns.Phi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lvania Press.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6-0800-03 中图分类号:R 47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56
护理学专业已提升为一级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护理创新人才。我国颁布实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中要求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倡导创新精神的今天,增强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迫,而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60%的学生来自基层及少数民族地区,毕业后绝大多数回到基层工作。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及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基层医疗事业迅速发展,但高端护理人才缺乏,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护理人才充实到临床及护理管理的岗位。本着“加强基础、突出素质、注重能力、引导创新”的原则[1],为了更好地实践我校培养“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的办学定位,近年来实施护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教学改革实践,取得较满意效果。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我校2004级、2005级、2006级五年制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共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143名,男生7名,年龄19~23岁。
2.方法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科研导师制针对性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具体做法为:①选聘导师。由护理学院在学校专、兼职教师中选拔责任心强,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担任导师。并将导师的基本信息及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向学生公布。②选择导师。一般于大四第二学期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对导师的了解自行选择导师,由每位导师确定带2~3名学生。③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预防医学》《文献检索》《护理研究》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以专题讲座、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小讲课等形式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科研基本知识、护理科研概况、统计学基本知识、护理论文撰写方法等。④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自由参加学校及院系组织的科技活动。⑤到基层教学基地挂职锻炼进行社会实践活动。⑥科研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选题,撰写科研立项标书,进行开题报告,由护理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学生获立项后带着课题进入临床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由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监督实施课题。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安排2~4周时间撰写论文,由护理学院组织进行论文答辩、评分。
3.评价 ①科研立项:由护理学院组织科研开题报告,专家组从选题意义、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创新性、译文、课题完成量等七方面评价,答辩通过给予立项,不能通过者由导师根据专家意见指导学生修改,合格后给予立项。②论文评价:毕业论文成绩由导师评分、专家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组成,比例为3∶2∶5;评价标准从学术价值、实用性、创新性、论点论据、语言文字、参考文献、答辩情况等七方面进行评分,总分90分以上为优秀、85~89分为优良、80~84分为良好、60~79为分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4.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 果
1科研课题研究内容 150项学生科研课题研究内容,前三位顺位依次为:调查分析、临床护理观察及健康教育。而新技术运用、护理管理和教学改革所占比重较低。见表1。
2.课题完成情况 150名学生中有144名学生能按计划实施并如期完成,占96.0%。6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实施或完成课题而要求更改研究内容,并在导师指导下调整,最终能完成课题。
3.论文评价 论文评分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无不合格论文。见表2。
讨 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世纪以知识创新为突出的特征,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离不开科研,科研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基本活动,是加强护理研究、推动护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张金萍等[2]认为21世纪的护理工作很大一部分内容将是以健康人而非病人为对象开展预防、保健、社会服务等工作,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应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能在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3]。我们通过实施导师制针对性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初步显现人才培养效果。
1.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 护理本科生应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已是护理学界的共识,随着护理学科的提升,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成为重中之重,而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是护理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除历史原因外与队伍学科氛围有密切关系,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护理教育抓起。在国外,护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硕士毕业生承担,对本科及大专生未作要求[4],但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教育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学术后备人才则成为这些改革的中心环节[5]。当前我国护理博士生几乎是凤毛麟角,硕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发展阶段,护理科研的重任落到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肩上。我们通过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三届护理学本科学生科研立项达150项,从结果看到,虽然学生科研立项的内容比较局限,新颖性不够,45.33%为调查分析,新技术应用仅占5.33%;论文撰写的优秀率仅为7.33%,质量有待提高,但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实践机会,科研意识有明显的提高。
2.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护理本科生学制五年,在校学习时间相当充裕,参加校园文化、学术活动的机会多。我们在入学后第一、第二年就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定期轮流到实践教学基地挂职,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早接触病人、早接触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萌发探索及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强烈欲望,导师因势利导地培养创新思维,为科研选题和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本科生通过课堂-实践-文献检索-选题-立项-撰写科研标书-开题报告-实施课题-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经历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体会其中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说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骤、方法和科研论文书写的程序与要求,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3.符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民群众对护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常规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临床需要的护士是医学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知识扎实,技能操作熟练,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独立思考及临床思维能力,在工作中不墨守陈规,能不断创新的新型高级护理人才。而在欠发达地区对上述新型高级护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如我校所处地域是全市总人口382.63万人,有12个县区的少数民族地区,2010年底注册护士有4000多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注册护士只有1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临床一线,对本地区护理学科的发展更是非常紧迫而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当前护理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时明显不够,如我校的培养方案中《护理研究》理论课为仅18学时,为了弥补不足我们采取专题讲座,课外活动及假期的社会实践来补充,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效,既能节省学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4.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考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阶段是培养的基础,护理本科生文化基础较好,具备有科学研究的潜质,学校如能正确引导,树立科研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对今后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经过亲身体验,从中感悟科学的严谨、伦理道德的重要,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策划者及护理教学管理者,应从有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拘泥于课本和课堂,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我们体会到导师制的优势是:导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能在直接参与导师课题实施,协助导师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录入等具体科研工作,有比较多的机会与导师沟通交流。实践证明,学生课题的水平,撰写论文的质量与导师的水平和能力及指导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导师的正确指导,仅靠课堂中讲授学生是无法进行科研立项并实施的。因此,导师制能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的有效模式。不足之处是少部分导师因教学、临床或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投入精力不够,今后将进一步完善。
总之,注重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将有力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将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锐、素质全面的创新护理人才,从而促进护理专业人员学术和社会地位的提高[6]。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学校、学生重视外,与临床带教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意识、实习医院的科研环境有紧密切的联系,需要参与护理教学的各机构、部门、人员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东玲,杨培常,李 伟, 等.护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10B):2705-2706.
[2]张金萍,刘文庆,刘丽华,等.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89-90.
[3]曾凡东.科学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动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5(3):30-31.
[4]仇瑶琴,陈晓英,沈园园,等.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3):214-215.
[5]Chapman H.Towards effective group-work in nurse education[J].Nurse Edue Today,2006,26(4):298-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