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顶岗实习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9-188-02
1 引入
顶岗实习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是推进职业教育技能化、职业化、素质化的真实实践体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有关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等文件的精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在原有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探索了基于校、行、企三方联动的系部抓总,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辅导教师深度协作的教学管理小组,对顶岗实习的工学班进行了岗位工作课程化教学的有益探索及尝试。对正在顶岗实习工学班的课程化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及尝试。
2 顶岗实习课程化开发
2.1 国内顶岗实习课程现状
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课程体系中关键的课程,顶岗实习占高职教学时间的 1/3 到 1/2,却很少能找到正式出版的与顶岗实习相关的教辅教材。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教材的缺位使顶岗实习教学缺少了一个主要的依据,导致教学指导上普遍存在片面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
多数高职院校囿于自身财力、人力及物力的限制,加之国内企业用工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学术本位以及放不下身段的情形下,使得顶岗实习尚停留在找岗位难、找的岗位与专业相符更难的现状,由于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宣传不到位,学生对顶岗实习存有误解和抵触,使得企业人事管理部门限于了对顶岗实习学生“迎来送往”上,企业聚焦于学生工作安全无事故上,根本不敢把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严的岗位给学生,学生在企业也无法在技能上有所收获。
2.2 机电一体化专业顶岗实习课程设置
机电专业工学班施行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进行学期式顶岗实习,参考企业常态化的工作过程,我们细分出技能操作和生产管理两条课程设置线。以技能实践及应用为经线设置专业课程,以职业素养及能力为纬线设置文化课程,经纬交织下专业与文化结合,其汇交点就是工作,工作的过程就是专业与文化下的个人实践,这样可以做到课程与工作一致性的最大化,实现课程教学与过程工作的相互促进。
针对2012级机电专业工学班所从事的岗位工作,系机电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小组依托企业产品开发了《产品装配工艺》和《产品基础概论》一主一辅两门专业课程。主课程《产品装配工艺》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掌握工作中应该注意的要点,尤其是在安全生产和合理操作方面。通过顶岗实习,逐步掌握有关制造、装配、工艺方面的知识。辅课程《产品基础概论》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的熟悉企业的产品,了解产品的组成及相关行业的知识。通过顶岗实习,逐步掌握有关电器行业的标准、规范。主课程侧重工作的流程及工作中涉及的技能及其应用实践,辅课程主要解答与产品有关的具体问题,主课程为学生解决工作面上的问题,辅课程为学生解决工作点上的问题,主课程强调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技能性,辅课程强调工作的合理性和技巧性。
为尽快使工学班学生了解企业、熟悉岗位、融入管理,系机电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小组依托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开发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一主一辅两门文化课程。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了解有关企业的基本知识,熟悉企业的管理模式,为学生尽早进入员工的角色做好铺垫,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3 顶岗实习课程化教学的实施
顶岗实习课程化教学应尽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利用院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教学能力,根据学生职业行动过程中的学习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实行因需而教、因需而学,依据学生的职业行动导向进行教学。
经过多方调研,参考学生实际要求,结合企业在生产、管理上的特点,考虑到企业生产紧、任务重,根本无法空出成块时间供教学之用,考虑到安全工作,教学也不能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为此,系机电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小组构建了“三面一点”的多维顶岗实习课程化教学。所谓三面是指书本、实操和网络三个层面,所谓一点是指进行知识技能讲授指导的特定地点。
书本层面的教学,编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教材,教材采用一周、一知识、一技能、一小节的模式。为便于企业携带,教材页数控制在50页左右。为便于平时记录,页面格式采用两栏式,较宽一栏填充文本,较窄的一栏为空白。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对理论、实操方面不懂的、不会的问题予以记录,每周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对所有学生的疑问以讲座的形式予以集中解答,讲座后学生进行一周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信息反馈。其中学生的记录及小结均写在教材空白栏,教师直接在教材上给予一周评定。这样,教材就成了一个有效的知识和技能交流传递的媒介。
实操层面的教学,关键是学生岗位工作过程下的技能培养。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并不太愿意培养短期工作学生的技能水平,更不希望生产、技术资源外流。为此,学校、企业及学生三方应进行协商,签订协议,企业才能迈出培养的一步,否则只能是基础的培养。这个层面的教学由企业兼职教师主导,学校教师辅助进行。每周不定时的对岗位工作的学生进行核查,对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考察,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指导,对于实操层面出现的极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辅导,对于实操层面出现的群体性问题,在特定的教学指导点进行集中培训。并每周给出相应的评定,顶岗实习结束时给予总评。
网络层面的教学,由于尚处于初创阶段,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交流方面。此外,驻企业的辅导教师也可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到岗及就寝情况进行核定。
4 顶岗实习课程化的考核评价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评定,还停留在终结性考核阶段,缺乏全过程的管理和实时监控,随意性很大。使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和实效大打折扣。
为更好地强化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学习与工作的管控,企业应当与学校协商,建立校企联动的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从学校专业教师评价、学校指导教师评价、企业兼职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从教学的“三面一点”来看,学校专业教师主抓书本及网络两个层面的教学,为了保证知识和技能在纸面上有效传递和网络教学的有效实施,设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占总评的30%;学校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及规范,设定学校指导教师评价占总评的20%;企业兼职教师主抓实操层面的教学,负责学生岗位工作下相关技能的培训,十分重要,设定企业兼职教师评价占总评的40%;企业评价是指企业对学生的工作评价,侧重学生对企业所作出的贡献,这是体现学生职业能力及素养的方面,设定企业评价占总评的10%。
5 结语
为了切实实现企业与学校在顶岗实习上的双赢,顶岗实习的课程化教学实施迫在眉睫。本文从企业的角度,对顶岗实习课程化教学的开发、实施、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研讨及周密的论证,拟定了详细的方案和具体的措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顶岗实习课程化教学的安排井然有序,学生“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热情十分高涨。对于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企业表示非常赞赏,希望工学班毕业后学生能够留企工作,并愿意把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计入员工工龄,也愿意学校等多的学生到企业顶岗,这为校企的深度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建表.顶岗实习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科教导刊,2011,11(上):120.
关键词:高职院校 顶岗实习 转化 就业 实证研究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次调查对象为唐山市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共选择四所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毕业生和10所顶岗实习企业相关人员单位,高职院校中,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非示范性高职院校2所。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问卷分为学生版和企业版两种。采用非随机任意抽样法发放问卷660份,学生版640份,企业版20份,收回问卷635份,其中有效问卷61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6.37%。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顶岗实习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作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权益保障、顶岗实习单位是否愿意接收实习学生进入企业直接就业、学生对学院顶岗实习工作的建议与意见等,使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顶岗实习毕业生积极性不高
调查发现,毕业生在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缺乏职业素养等。
在参加顶岗实习过程中,很多毕业生没有进行角色身份的相应转换,还是以一名在校学生的角色意识参加顶岗实习,而实习单位却已经把学生按照准员工进行要求,这样便导致了学生角色混乱。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就是应付差事,没有从思想上提起足够的重视,还有一部分学生误认为顶岗实习就是就业,对企业的工作环境、待遇要求过多,频繁跳槽,而忽略了顶岗实习的实质意义。
(二)高职院校指导教师能力水平有待于提高
通过调查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满意程度发现,学生对指导教师评价较高,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反映教师在指导实习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教师经常与企业沟通制定学习计划”一题中,有21.6%的学生选择同意,15.9%的学生选择不确定,62.5%的学生选择不同意。M均值为2.42,处于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更趋向于不同意。在“教师有效管理,使学生工作能力提高”一题中,有37.3%选择同意,有33%的人选择不确定,有28.5%的人选择不同意,M均值为1.85,介于不确定与不同意之间,趋向于不确定。在“教师法律意识和综合能力强”这一题中,有31.5%的学生选择同意,有25.5%的学生选择不确定,有41.6%的学生选择不同意,M均值为2.11,介于不确定与不同意之间,趋向于不确定。这些数据分析结果说明了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确保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确保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
(三)顶岗实习企业缺乏合作的利益驱动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只是把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看作是解决他们用工难的一个手段,缺少长期合作下去的利益驱动。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校企双方没有制定一个有效的机制,使得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在调查影响企业参与合作的主要因素中发现,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规定,没有给予参与合作的企业利益补偿,造成了顶岗实习效果不理想,顶岗实习的质量更是难以得到保证。
三、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转化就业的建议
(一)做好顶岗实习准备工作
制定顶岗实习相关计划、制度。学校、企业要共同协商制定实习要求和培训计划。学校要派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辅导员进行全程监督指导,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掌握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转变原来的放羊式的管理模式,精细过程管理,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家长三方满意度。制定的文件应包括《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办法》《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教学计划》《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办法》等。制定实习记录文件,对顶岗实习就业工作进行全程记录。记录文件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对顶岗实习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总结,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有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工作决策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科学细化顶岗实习过程,保证实习质量
对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实习企业的选择、实习内容的选择、跟踪管理、考核评价的每个环节都要科学细化,做到每个步骤安排周到。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进行就业与顶岗实习推荐工作:以学校专业推荐为主,以学生个人联系为辅,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就业实习岗位应遵循自愿的原则。实习内容的选择要紧扣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名以上学生的实习企业学校要派教师驻企业指导,2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可以采取网络、电话、巡查等方式。对学生的考核要以企业考核为主,实行过程评价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
(三)积极建设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校外教学基地
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实习基地具体指的是有一定规模,能够提供学生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能够服务于企业选拔人才的学校以外的教学基地。高职院校要找准学校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利益机制,提高实习企业对实习生就业主动性,通过顶岗实习充分展示自己,争取得到用人单位留用的机会。进一步将实习基地向就业基地转化,实现顶岗实习有效转化成就业。
参考文献:
[1]谭辉平,李芹,廖俊杰,张玉成.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2(1).
[2]何辉,吴瑛.高职顶岗实习过程的质量控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3]杜卫新,王慧才.高职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J].职业技术教育,2012(20).
Abstract: To deepe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e internship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quire the use of thinking of Internet+, construct interactive learning mechanism among enterprises, colleg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build information intermediation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plat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interactive teaching management platform based on micro class ,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management in the internship period, ensure the quality of practice and the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guidance,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关键词:高职;实习管理;互动学习;微课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practice management;interactive learning;micro less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55-02
0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大学生就业质量却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突出表现在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是学生理论和实践学习结合的重要学习阶段,研究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校企师生的互动学习机制,有效提高顶岗实习效果,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极有必要。
1 利用互联网优势加强实习管理
1.1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有必要创新顶岗实习管理
《中国经济报告》的《2015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展望》中指出,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在转型升级中,产业和岗位需求加速调整,也将对教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改革提出挑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顶岗实习作为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知识内化的重要阶段,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定位、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调查研究表明,许多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实习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脱节,实习管理工作粗放、实习质量缺少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指导参与度不高,导致许多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变成廉价劳动力,实习意愿不高,实习感受差,专业对口就业意愿低等问题,这与顶岗实习的教育初衷不符,已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因此,为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解决课程内容与一些内容对接不够问题,提升教育质量,有必要创新顶岗实习管理,加强实习过程中的学习引导、过程管理,及科学评价。
1.2 互联网+教育促进实习的动态管理
互联网的核心就是用户体验,而用户体验在教育行业就是课程水平和对学生的教育服务。网络的高速发展对教育领域的变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得网络学习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对于教育产业来说,互联网+需要连接的是师资、实践平台和学生。因此,创新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管理,要求用互联网+的思维,构建院校、企业、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机制;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信息融通的实习教学管理平台。
顶岗实习本质上是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继续学习的阶段,由于高职学生理论学习较为困难,自我学习和总结提高能力相对欠缺,学生需要企业“师傅”的实践带领,同样需要学校教师的理论指导。微课程的特点是将课程知识离散化成许多短小精悍,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单元和知识点,学生可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强化,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因此,加快微课建设力度,构建实习互动教学管理平台,将为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持续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
2 当前高职学生实习期间学习力不足
2.1 高职实习指导的有效性和质量亟待提升
以“高职”“实习管理”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作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中进行精确检索,共有183篇学术论文(2001-2016年),学者们重视高职学生的实习管理效果,主要研究集中在顶岗实习的管理机制、实习现状调查,校企合作管理模式,以及评价机制等。邓东京等对全国18省、市、自治区的32所中高职学校的2014应届毕业生顶岗实习进行在线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实习的有效性和质量亟待提升,学生期望获得“一对一”的现场指导。龙其林对高职旅游专业顶岗实习评价方法的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顶岗实习评价可量化的成果少,造成评价注重学的效果,而忽视教的过程,缺乏教学互动,以简单的总结报告或答辩代替评价,缺乏有效的过程考核,实习企业人员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评价多是套话、空话,建议专业顶岗实习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2.2 利用微课可有效加强实习期的持续学习
以“微课”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作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中进行精确检索,共有6597篇学术论文(2011-2016年),以“微课”“教学”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作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中进行精确检索,共有314篇学术论文(2011-2016年)。以“微课”“实习”,“微信”“实习”为关键词检索到文献数量均为0,表明当前以微课、微信应用的研究未关注到实习阶段的应用。
胡铁生对2013年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提出高校微课建设需要课程化,专题化,系列化,微课平台应转向应用环境建设,应具备教师专业发展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廖晓红通过比较国内外微课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现状,提出应提高微课利用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做到因材施教,逐步建立健全微课资源开发平台。周艳等在分析MOOC课程建设的特点基础上,提出了微课资源网站的建设模型,强调应具有网站帮助系统、资源中心、论坛、检索系统、后台管理五大模块,具备开放性强、交互灵活、功能全面特征。
3 基于微课的实习互动教学管理平台建设
为满足高职院校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管理需要,本文提出构建基于微课的实习互动教学管理平台,平台应具备下列主要功能,如图1。
3.1 构建产学四方协作平台
为了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实习管理平台应注重构建院校、教师、实习企业、学生四方协作机制。高职院校着力于搭建实习管理平台,制定实习管理制度,联络实习企业,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生进行互动教学管理。实习企业着力于提供实习岗位,配备实习过程实践指导教师,提出实习过程的项目式任务,对学生做出全面的实习评价。教师负责实习生的理论辅导和沟通互动,建设相应的微课程,服务学生的持续性学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在校企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项目任务,并对教师、企业、教学课程进修评价和反馈。从而以实习实践的持续性学习为载体,促进教学改进,形成教、学、实践相辅相成的动态建设。
3.2 加强学生实习期的学习管理
实习互动管理平台作用主要在于促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持续性学习。实习学生可根据自身岗位需求选择不同的微课程,制定学习计划;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平台进行答疑指导,并了解学生的实习和学习进度、状态、问题及反馈意见,并对微课程进行更新;学习平台根据学生实习目标、岗位技能要求、学生技能水平等情况,推荐适合该岗位的资料和信息,为学生成长为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帮助。
3.3 促进师生的持续性学习和发展
实习互动教学管理平台还应立足于校企师生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形成师生持续性学习的资源库。教师在实习指导过程中,根据学生需求建设完善微课程,指导学生完成企业项目任务过程中提升专业和实践能力。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动态评价,结合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作出实习成绩评定,将优秀项目任务成果形成学习案例,并可应用于企业员工培训。
实习互动教学管理平台还能有效收集教学数据,及时反馈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信息,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评价反馈,为修订人才方案提供理性指导,促进专业持续发展,将有利于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4 结语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而构建实习互动学习平台,是互联网+模式下创新实习管理的有益尝试,有利于构建产学四方协作平台,加强学生实习期的学习管理,保障实习质量和持续性学习与指导,促进师生的持续性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东京,易素红,欧阳河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现状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88-91,96.
[2]李继忠,薛彦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项目设计――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项目实施情况的研究报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34-138.
[3]刘永,孙蔚闻.基于PDCA过程控制的顶岗实习管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34-136.
[4]龙其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全方位评价体系的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5(2):64-67.
[5]李舒妤.基于移动终端的微学习在校外实习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5(5):378-379.
[6]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7]廖晓虹.国内外微课教学比较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4(32):88-90.
[8]周艳,李育泽,徐义东.基于MOOC理念的微课资源网站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4(1):113-118.
【关键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实践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毕业设计应体现出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学生顶岗实习背景下,学校应对毕业设计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和探索,尝试用信息化管理的方法监控管理,以此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和指导效率。
1.毕业设计在学校中的运行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一般是在校内由老师指导完成的,这种模式不适合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已经逐步在学校中被新的模式所代替。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毕业设计改革和管理的模式探索,本文以某高职高专院校为例进行论述。该校为了将毕业设计改革进行推进,运用了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方案。随着“以就业为指导”和“工学结合”等教育理念的提出,高职学生增加了顶岗实习的时间,所以新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那就是毕业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一体化运行模式。例如,该校2015届毕业的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对于毕业设计选题的确定,学校要求毕业生将自己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单位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并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老师共同商讨决定,形成了如“××客服与客户服务质量的管理与策划方案设计”、“小学《××》课教学设计”等选题,从而实现重点突出“工学结合”的理念。学生可以根据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自主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设计,不仅减轻学生负担,而且具有实际意义。在选题上做出总体要求,明确了方向,在过程上加强管理,则更为重要。
2.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背景下毕业设计管理中的难点
2.1组织和管理难度大
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一般会在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一般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即由学校统一安排进行双向选择或是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这样,问题就出现了,学生们实习的单位不一样,具体工作岗位不一样,实习地点与学校的距离不一样。在较长的实习期间,学生会根据就业需要,经常性的变动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花很多精力去适应实习单位的工作要求,力求在就业上获取更多的砝码。再加上用人单位不会把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作为用人衡量指标,必然造成学生对毕业设计不上心,给毕业设计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2.2过程监控难度大
虽然有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但由于经济利益问题,校外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校内指导教师一方面本身实践能力不强,对学生实习的领域不一定很熟悉,另一方面指导的学生分散,校内指导教师明显出现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不到位的情况。师生之间不能及时沟通,指导效率低,学校对过程的监控更谈不上。就这造成在快毕业时,匆匆忙忙修改、定稿、答辩,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3.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背景下的毕业设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工作中进行改革和创新。该校对2015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建立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实现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实习计划的拟订、实习过程日志(周志)的撰写、指导教师答疑;实现毕业设计的选题、任务书的制订、开题、检查、上传资料、答辩、成绩评定。该系统实现了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过程化管理。
3.1网络管理系统的结构
根据管理的需要,设定不同的角色,不同角色又具有不同的权限和功能。
3.2组织和管理毕业设计
学校出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从制度层面提出管理要求。用网络管理平台实现校、系的两级管理,设定一套毕业设计的操作流程。教务处和各系部可以使用网络管理平台对全校或各系部进行毕业设计的监控,可以查询任务书的情况、查询开题报告情况、查询毕业设计的项目类型、毕业设计提交情况、检查情况、抽检情况以及评估情况等。
3.3管理毕业设计计划
在网络管理平台上,各系部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毕业设计计划上传,经教务处审核后进行教学任务的下达。各系部再根据教学任务审核各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计划,明确各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并在网络管理平台上上传。同时,各系部要在网络管理平台上输入每个学生的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的相关信息。以便教师或学生登录管理平台后,能进行相应操作,实现平台内的沟通及办公自动化。
3.4管理毕业设计的过程
根据学校的毕业设计管理规定,设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指导教师身份使用网络管理平台管理毕业设计的流程。(1)联系实习点,学生到顶岗实习单位报到一周之内,将相关的个人信息、实习单位信息和校外指导老师信息在管理平台上输入。以周志或日志的形式将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工作任务及进度通过实践管理平台向校内指导老师汇报,在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的命名。(2)定好选题后,在网络管理平台上由学生或校内指导老师进行上传,并由校内指导老师进行毕业设计任务书的下达。在平台上师生通过相互的操作流程完成整个毕业设计。(3)在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向自己在企业中的指导老师询问,也可以在网络管理平台上向校内指导老师进行日志或周志汇报,或是在线交流。在校内外指导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毕业设计,并将完成的毕业设计上传到管理系统中。在网络管理平台上,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提出修改建议,进行检查、评审、答辩、推优,最终通过上传下载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的定稿。
3.5监控毕业设计的质量
(1)对毕业设计的前期质量监控。教务处通过平台统计毕业学生和教师基础信息,分析指导教师的指导人次以及指导教师师资力量,协调全校的指导工作量。在选题上,要求学生尽量做“顶岗实习课题”或“企业项目课题”,对学生“自主课题”严格审核,严禁出现抄袭等不良风气。在开题上,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管理平台中的开题报告要求完成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审阅、批复,指导学生反复修改开题报告,不成熟、不可行的报告要求调整直至重新选题。通过管理平台,教务处监控各系部的毕业设计选题及开题的进度和质量,保证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2)监控中期毕业设计。中期毕业设计的监控与实习结合在一起,教务处或各系部通过指导教师上线时长监控、指导学生日志或周志次数监控、毕业设计检查次数监控等指标性的数据监测,统计分析指导教师是否在一个时间段内及时指导学生,并及时反馈各系部及相关教师,督促指导老师时时关注管理平台、天天登录管理平台、及时回复学生反馈的问题,疏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思想问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难题。各指导老师切实将督促指导学生的工作做好,保证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3)监控后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后期监控从两个方面来完成,一是从毕业设计的质量方面,通过指导教师评价、推优,专家评阅、答辩来综合评价毕业设计的质量。二是从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角度,学校通过对各系部的相关指标,如指导教师平均上线率、指导教师平均检查次数、优秀率等进行数据统计,给各系部一个综合的评价与建议,以期将毕业设计的质量继续提升。
4.小结
在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背景下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借助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工作业务流程程序化、管理流程规范化、数据采集实时化、质量评价综合化,从而实现了如下的几个作用。
4.1实现了动态管理
对于学生实习过程中基本信息的变更、相关实习情况的变化、实习对口率、指导教师指导的实时性、毕业设计与实习的相关度等,各系部及学校教务部门等均可以通过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平台及时进行实习查询、统计和分析。
4.2提升了指导质量
通过网络管理平台,指导教师实现了远程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通过网络管理平台,管理部门提高了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强化了老师对毕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意识。
4.3强化了信息意识
通过使用网络管理平台,强化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意识。改变了老师们传统的工作习惯,迫使老师们尽快适应信息化管理模式,为学校的智能化管理和相关改革措施的推行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巧儿,陈玲俐.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下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2]张国民,郭福春.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综合实践管理信息化实践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8).
[3]周翠英,吴春花.顶岗实习下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
1.阐述技工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技工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是本着积累与熟练原则,让学生在学校有限的学期时间内在校园的学习与企业岗位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学习,来实现学生能够学习到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实际操作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目的的教学方法。这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学以致用、交替学习、双重身份、两种教学场所,而且从多方面角度来考虑,这种培养模式主要适用于像酒店业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并且需要长期的实习才能培养出该行业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热情,还需要更多的实际经验才能对酒店业有很深的了解和认知。
2.实施技工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
2.1固守学科中心的传统教育,实践性课程效果不理想。我们发现很多技工院校仍然重视理论,强调理论课学时,按照群体来安排学习进度,主要以教科书为中心进行教学,采取笼统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这些学校认为学生的实践在毕业后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就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在他们的教学中,不在乎学生个体的需要,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或许有了新的认知,也只是适当根据计划改编教材而已。
2.2学校与酒店之间的合作不够深度,实践效果不理想。有一些技工院校对于实践性课程的理解不够,虽然从很大程度上已经有一些改观,比如将实践性环节改为实践性课程,并给与学分和课时数,但是对于实践课的本质还不清晰,他们浅显的认为,实践就是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略了应当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做不到教会学生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导致了实践性课程不系统。不仅如此,学校与酒店之间的合作不够深度,甚至教学目的达不到一块,比如学校教的理论知识在酒店的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用处,或者学校的学习计划并不能适应酒店的实习安排,让学生感觉学校和酒店是脱节的,导致实践效果不理想。
2.3工学交替培养计划不全面。技工院校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主要以学年制或者学分制为基础的,这些制度基本上是基于学校的需要,而不考虑实习酒店的需要,由于酒店有时段性(即生产旺季与淡季)不像学校那样有规律的循环,所以有的时候学校让学生去酒店实习而恰逢酒店淡季学不到东西,或者安排学生在校上课,酒店却又处在旺季希望学生顶岗。这样培养计划考虑不周,所以一些培养计划并不能全面顺利的开展。
3.实施技工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工学交替培养模式问题的解决办法
3.1明确技工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通过以下两个例子来讨论技工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第一,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该学院在学生每学习完一段理论知识后便会进行实习训练,第一年学习撰写实习报告,第二年便可以在酒店做兼职工作,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并且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酒店管理专业,该学校设有专门的酒店实验楼,实验楼里设有前厅、客房、餐厅、厨房、酒吧、帐台等实验室,不仅如此,该校还与校外天马大酒店合作设立专门的实习基地,为的就是能够让学生拥有充分的实习锻炼条件,注重实践的内容。那么我们可以总结出,技工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技工院校学生能够顺利从学校过度到工作,注重实践和工作经验,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3.2加强学校与酒店的合作,提高实践效果。工学交替培养过程主要是开放性和专业性的,加强学校与酒店的合作就是将教育与人才市场紧密地结合,学校应当努力按照酒店的要求来培养学生技术的侧重方向,而且企业也应当充分提供给学校资源,帮助学校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支持力度,往学校也应当排入酒店的优秀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来进行理论教学,这样使得学校与酒店不脱节,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提高实践效果。
3.3完善培养计划,实行弹性学分制度。工学交替培养计划应当按照酒店的实际需要来进行调整,让学生在酒店最需要的时候去顶岗,淡季时在学校学习,而且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用学分来衡量,并且它们都可以转换成学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按照学校重视程度,将理论和实践划分不同的比重,最后换算成学分,只要修够学分便可以拿到毕业证书。
4.总结
【关键词】 民办 高职院校 可持续性发展
十多年前,由于国家高等教育资源不充分,民办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其肩负的使命是作为“办教育的有益补充”,减轻政府举办教育的财政压力,同时提高高考升学率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然而,近年来,随着全国高考人数的逐步减少,生源危机越来越明显,高校因生源的竞争,正面临着重新洗牌,而民办高校首当其冲。
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应该如何从根本上应对生源危机问题,保证学院稳定、健康和持续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作为一名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现从专业建设的规划与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几个方面,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发表一点个人浅见。
一、科学进行专业建设的规划与定位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的基础和龙头,专业的建设水平集中反映了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抓好专业建设就意味着抓住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龙头”。因此,科学地进行专业建设的规划与定位,是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专业建设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广,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大事,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体现。在确定专业建设规划时,既要有开阔的视野、高瞻远瞩的智慧,更要脚踏实地进行科学的定位分析、做出恰当的评估与论证。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在资源配置上要敢于下决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专业建设规划的定位,应当坚持两条重要的原则:紧密联系本专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紧密联系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准确恰当的定位的关键则取决于我们是否以就业(市场需要)为导向,并在此基础上决定优先发展哪些专业,稳定发展哪些专业,合并整合哪些专业,找准各专业发展方向,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
二、创新“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以下简称“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要有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就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具体来说,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构建相近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平台,打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形成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和创业为目标,凸显高职院校的办学原则”,充分利用教学改革成果,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打造优势特色专业,以此促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支撑学科建设。依托优势专业和重点学科,实施调整和努力优化专业设置。科学设置模块课程、灵活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适时增设社会急需专业,培育特色专业,调整专业规模。
2、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得到一个完整而富有弹性、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增加教学仪器设备的投资力度,建设适应专业设置发展和教学急需的实验实训的基础设施,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走多学科交叉,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教学场所。
三、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16号文件”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的需要。而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主要有“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
1、加强“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 “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同时,教育部[2009]3号文件“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也指出:“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由此可见,顶岗实习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要落实好顶岗实习的要求,使顶岗实习取得较大成效,却非易事。
民办高职院校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从改革传统的三年制教学模式入手,积极推行能够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2+1”模式或“1+4+1”模式。所谓“2+1”模式是指前两学年在校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最后一学年将学生分散安排到各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所谓“1+4+1”模式是指第一学期进行通识课教育,中间四个学期进行专业课教育,最后一学期将学生分散到各个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学生的“顶岗实习”起到制度上的保障。
2、有效进行“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人才需求方(通常是企、事业)与人才提供方(主要是学校)经过协商,由人才提供方根据人才需求方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或职业技能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才需求方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源的合约式教育方式。民办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一定要紧紧盯住市场不放松,要把学生打造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模式,因此各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订单式培养的教育模式。
(1)制定具体、细化的岗位目标,使教与学有的放矢。学校可以根据合作企业的要求,制定具体、细化的岗位目标,根据岗位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确定传授方法,从而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工作,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学生也可以根据岗位知识与技能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由于没有了就业的压力,学生便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核心职业技能,并且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成为一种自发的本能,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2)校企合作,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现实生产对专门技能的要求经常处于变化之中。课程要依据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补充、更新、修正和完善,使教学内容能灵活地适应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为此,企业可以直接参与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的编写。
(3)建立模拟工作岗位,提高学习内涵与学习效用。建立模拟工作岗位是指企业预先向每个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到企业相应的岗位观摩或在指定技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学生毕业后就直接从事该工种的工作。建立模拟工作岗位可以从更广阔的领域及更深入的层次上,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品质。
四、加强基地及一体化课室建设
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承担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及一体化科室的建设,对于有效开展工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深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承担着两大重要功能:一是对学生顶岗技能的培养。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前,由于没有顶岗能力,企业不可能允许学生在生产岗位上有太多的实训时间,顶岗实习的成效将大打折扣。二是吸引企业来校共建生产性实习基地。学校实训基地如果具有生产,行业、企业才会把产品放在学校生产、加工。学校实训基地如果配备良好的生产性设备,行业企业才会把员工放在学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甚至把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技术服务中心,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技术开发,学校为行业企业解决实质性的技术问题,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
2、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有利优势。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一是要依托行业优势,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资源优势,结成校厂联盟,校企双方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在联系、实训、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企业建立感情,并逐步开展各项合作,最后挂牌成为校外实训基地。二是要寻求校企合作,拓宽实习平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根据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学校与企业校企合作办学,能够全方位的拓宽职业教育办学之路。
五、进行“工学结合”管理体制改革
1、实行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一是实行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为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和企业用工制度的规定,学生两年学习期满,考核合格,先发放相关职业证书,让学生顺利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凡继续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坚持边工作边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在三年学习期满时发毕业文凭。二是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专业课程,放在工厂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选择白天或晚上参加集中授课,可解决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保证专业理论课的授课量。
2、完善学生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
学校要妥善选择工学结合实习单位,并就工学结合事宜与企业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工学结合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学校与企业建立工学结合工作协作组织,双方安排稳定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订工学结合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工学结合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工学结合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工学结合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学生支付合理报酬,确保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的健康开展。学生在工作期间,学校应派专人进驻,管理学生及监督工厂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六、结束语
近二十年来,民办高职院校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在当前生源急剧下降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民办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在自身类型和轨道上运行,在自身的办学层次和类型上办出特色,这是民办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Z].2006.
[2] 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文件)[R].2009.
[3] 陈宏华:论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J].中华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4] 高海霞、刘兰明、贾书申:品牌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J].职业与教育,2009(3).
[5]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课题组: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8(3).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一体化教学 职业能力 培养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中技院校文秘档案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各校根据校情每周开设二至四节课不等,通常开设一学年。教授内容大致为行政公文、宣传应用文、事务应用文、经济应用文、法律应用文、礼仪应用文等六大类。
中技院校文秘档案专业培养能协助相关领导处理日常事务的技能型文秘人才,即一般所说的文员。在这岗位上需要达到与国家经济建设相适应的职业能力要求,诸如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写作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使用各种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笔者试图以文秘档案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讨论应用文写作课程一体化教学对中技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文秘档案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一体化教学的设想和方法
一体化教学,又称为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把教学环节融会在一起,在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计划时将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进行、各自为政。理论课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践课教师注重实际操作,再加上课程进度不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实行一体化教学。下面阐述中技院校文秘档案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文秘档案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一体化教学的设想
(1)一体化课程设置(模块化)。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其中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文秘档案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设置往往已跟不上社会、企事业单位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因此,要修订教学计划,把该课程教学计划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基本以应用文几大类为本,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举例与写作训练紧贴工作实际。这样教学过程就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一体化教学。
(2)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不仅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同常规教学一样,一体化教学必须要制定相应的课堂规则。由于一体化教学有实践加入,因而其管理的内容也比常规教学管理接受丰富得多。再则,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要到有关部门去接受写作任务(下文实践教学部分会说明),因此,教学管理尤显重要。
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管理还应把学生管理结合起来,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定或选出负责人,协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教师要指导负责人怎样到有关部门去请求写作任务,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技能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3)编写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相配套的教材,编写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根本。在编写一体化教材时应依据教学大纲及国家技能鉴定的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有效性原则编写。
编写一体化教材应坚持几个原则:第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第二,力求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使教材富有时代感;第三,遵从中技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用文的章节安排力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第四,所举例文内容要及时更新。
(4)培养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师资。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是有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师资队伍,这是执行教学计划、熟练使用教材、精于写作指导所必需。因此,中技院校必须下大气力培养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师资。
(5)建设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一体化教学需要实践教学基地,因而,文秘类专业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开发资源,创设文秘类专业职业岗位,开展一体化实践教学。文秘类专业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拟在实践教学室模拟、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等几个形式来实现。
第一阶段可以在实践教学室模拟。这个实践教学室需要有一个专用教室和几十台电脑,电脑中应有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相关知识文章、应用文写作的训练项目及相应的范文,便于学生在电脑上写作模拟、自纠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的查漏补缺,使学生初步体验秘书写作工作的特点以及职业定位。
第二阶段是校内的处室实践。因为校内处室总有一些应用文需要写作,文秘专业教师可配合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教材,拟定实践教学大纲,利用校内的艺术节、运动会、文艺晚会、家长会、就业招聘会等各种活动机会,挖掘职业岗位,让学生参与具体的活动。例如,起草策划书、开幕词、报告、计划等有关文稿。在征得处室同意后,从起草初稿和帮助录入文稿开始,边干边学,使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强化秘书写作工作的职业定位与岗位检验。
第三阶段是走出校门的实践教学。目前,大部分中技院校在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采用现场教学方法,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习。
学校应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起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并将其实习内容、量化的评估制度归纳到系统的课程教学大纲之内,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真实情境中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
2.文秘档案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法
(1)项目法。项目法是指以某个应用文文体为一个写作项目的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一是需要教师引导和组织到位,二是完成写作项目的过程和思路要清晰。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将OTPAE教学模式融合其中。OTPAE教学模式即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五步训练法”,是将学生按照4~5人左右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碰到问题先在小组内部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再咨询教师,通过小组成员的各自或共同努力完成写作项目。
(2)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应用文写作一体化教学中,通过教师进行示范性写作或分析范文等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书本知识的认识,力求使抽象理论和具体应用文文种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正确的写作技能。
(3)讲授法。对于较为复杂的文种,教师的讲授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将写作项目展开后,通过演示写作或分析的学习后,进行总结并引出一些概念、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根据教材,既突出重点,又系统地传授知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应用文文种的系统知识。讲授的过程是说理的过程,提出写作问题,分析写作问题,解决写作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符合知识本身的系统,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练习法。练习法主要适用于比较浅显的应用文文种,还有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的简单文种。运用练习法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写作练习,而后需要讲评。练习时一定要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强调写作规范,以提高练习效果。
二、文秘档案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一体化教学案例
1.用项目法融合OTPAE教学模式的一体化教学案例
写作项目:学习计划。
授课班级:12级预科班。
教学要点:(略)
教授新课:明确写作项目是学习计划―基本会写学习计划―学生思考与收集材料―学生写作―讲评(学生小组内互改,学生抽样讲评,然后老师点评)。
为鼓励学生,选择优秀习作推荐给报刊,如:《我们的新起点》,作者是12级预科三班陶耀丹、颜佳颖,发表在《语文周报》。
学习计划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制订学习计划是学生的规定项目。
2.用演示法融合OTPAE教学模式的一体化教学案例
写作项目:学结。
授课班级:11大专动漫班。
教学要点:(略)
教授新课:明确写作项目是学结―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总结―演示写作总结的步骤及关键点―学生思考与收集材料―学生写作―讲评(学生小组内互改,然后老师点评)。
选择优秀习作推荐给报刊,如:《上学期我们是这样学习的》,作者是10文档班徐灵珠和赵颖,发表在《语文周报》。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不断地总结,以求更好地发展。
三、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近一年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是明显的。
对一般职业能力的作用表现在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几个方面。由于一体化教学强调必须自主学习,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比较快的增强。一体化实践教学需要学生与不同的人员沟通、交往,大大增强了与人交往的信心,能力提高也是应有之义。
对专业能力的增强尤其明显。因为应用文写作课程本来就是为增强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开设的,又写得比较多,应在情理之中。
关键词 眼视光特检技术 眼视光技术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Experience of Optometry Technical Expertise to Set
Special Inspection Technology Courses
JI Xueying, WANG Kanghong, SUN Hongliang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ai'nan Medical College, Haikou, Hai'nan 57007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for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special inspection technology of optometry was set in curriculum for optometry technology specialty. The survey 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 The graduates were qualified not only in clinical and education agency which were advanced and special, also in the optical industry and company.
Key words special inspection technology of Optometry; Optometry technology specialty; curriculum
2009年,我校开办了眼视光学专业专科教育,学制三年,填补了海南省没有眼视光学专业教育的空白。在新形势下,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发展建设,我们的目的是形成“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职业岗位业务能力为重点,应变能力的养成为关键,产学结合为基本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①即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要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实用性,以满足社会行业的需求。在经过精心调研之后,我们开设了光学基础,眼科学,屈光与验光学,双眼视与低视力学,角膜接触镜学,屈光手术学,眼镜学,眼视光特检技术等专业课程。
在我们组织的一项以教师和学生及用人单位为对象的多阶段问卷调查中,结果显示:(1)眼视光特检技术这门课程的设置受到所有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2)眼视光特检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明显高于其他专业课程;(3)眼视光特检技术这门课程在学生就业中发挥的作用明显高于其他专业课程;(4)医疗类用人单位对具备眼视光特检技术的学生更加欢迎。
针对这一结果,我们总结了开办眼视光技术专业设置眼视光特检技术这门课程的几点体会。
1 学以致用,是鼓励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在现代医学领域,医学检查、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多依赖各种医疗器械的辅助,眼视光学领域也不例外,由于该领域的解剖和生理的特殊性,以及研究和发展较其他领域快,因此其器械技术的发展甚至更迅速于其他医疗学科,走在了医疗器械技术发展的前列,每年都有许多新的技术出现,新的技术改进也在不断发展,这些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推动了眼科和眼视光学的临床和科学研究。作为临床医学工作者,没有相应的医疗器械装备、没有相应的医疗器械知识,就相当于缺少翅膀的鹰,特别是近些年来,眼视光专业检查设备不断增加和更新,新技术在眼科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在专业开办之初,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海南多家二甲,三甲医院以及眼视光中心,近视治疗中心等单位纷纷投资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眼科仪器检查设备,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模式的限制,从事眼视光特检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接受系统性教育,只能在工作中自学摸索,能够胜任设备检查技师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在将这一信息通报给学生之后,学生对眼视光仪器检查技术这一课程感兴趣的程度明显增强,在学习中积极性主动性都明显高于其他课程,学习收获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
2 课程内容不拘泥于单一教材,而以实用性为目的
眼视光系列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仅仅包括裂隙灯,验光仪,电生理等基础设备。而近年来眼科仪器检查设备更新很快,应用更是越来越广泛,比如超声生物显微镜,光学相干断层成相,眼底血管造影,脉络膜血管造影,角膜内皮镜等等,均在眼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具备更多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我们在课程内容中不仅仅安排了教材教学内容,还安排了这些特殊仪器检查设备的应用,不仅仅讲授操作技能,还传授了诊断,应用等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使得这一课程具有了更强的实用性,虽然授课教师为了这些教材外的教学内容付出了更多的准备时间和更多的努力,但我们的学生也大多因此受到了各家用人单位的欢迎。
3 充分利用眼视光实验室的平台,整合实践内容
我校为了建设好眼视光学专业,在技能实验中心特设了眼视光实验室,购进了专业的相关设备,充分借鉴了温州医学院的眼视光培养模式,②立足于专业特色,将眼科各类仪器检查设备相关实验内容进行科学整合,融入特检技术教学设计中,使得特检技术实践教学不仅拥有更加完善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突显了特色专业为教学提供共享的教学特点。
4 强化毕业实习的内容和计划安排
在实习阶段,我们坚持一个老师一个阶段带一个学生的实习计划,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在特检技术实习的部分更是一个时间段内每人单独负责一台机器,从机器的检测到机器的操作再到结果的解读,均让学生自主动手动脑,这样虽然增加了轮转安排和带教的难度,但是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分析能力,能够步入工作岗位后立即独立工作,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5 订单式培养与教学实习有机结合
我们与海南多家二甲,三甲医院,治疗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他们的仪器设备情况和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在为期1年的教学实习中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以及顶岗后回校再培训,使教学实习培养个体化,优质化,使得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为把我校眼视光技术专业建设成具有我省特色的,独一无二的,教学体系完善、设施先进、特色鲜明、管理科学的眼视光技术专业,我们认真探索,把握规律,与时俱进,以市场需求作为办专业的出发点和归宿,虽然我们做出了一些努力,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对其他课程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争取把眼视光技术建设成为一个实力强、质量高的特色专业,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基金项目:关于眼视光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海南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编号: HYP201101)
*通讯作者:王康宏
注释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能力 培养
课 题:本文系河北省规划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结项文章。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概括起来,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高职毕业生的能力具有职业针对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直接性和显效性。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改革教学方法
1.采用新的教学方式
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把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团队学习,在团队活动中研究和解决问题,最后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交际、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包括:确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让学生明确完成学习目标所需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安排学习活动;记录学生学习情况;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管理上,学校要改变以往刻板的管理方式,实行人性化管理,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工学交替,巩固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强学生的方法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
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教学偏重理论知识、轻视实践环节的弊病必须根除。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学校必须突出实践环节,理论课和实践课并重。具体说,就是工学结合、分段实习,现场实训、观摩教学,半工半读、顶岗实习。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习、实训,让学生在“真枪实弹”的行业现场进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学”与“用”的转换,实现无距离上岗。在满足基本要求、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前提下,教师主动捕捉产学研结合的机会和信息,推荐、带领、指导学生利用假期、课余时间参与生产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三、开展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吸收了企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学校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技能大赛,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的教学工作重点之一。鼓励学生参加各级的技能大赛,不但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对于在比赛中取得较好名次的学生,学校要进行奖励,比赛的成绩要与奖学金的评定建立健全直接关系,以期激发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热情。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也使所学知识能够在比赛中得到充分运用,做到学有所用。
四、校园活动是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
高职院校也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另外,学校还要举办一定规模的辩论赛,组织一些社团活动,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机会。社团是微观的社会,参与社团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炼。在社团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领导才能,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专业特,更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做一个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和志愿者,以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大学社团里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不用付学费的学习,犯了错误也可以从头来过,应努力把握在学校学习人际交往的这个弥足珍贵的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实行的是高职教育,毫无疑问,高职教师是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可以引进和聘请企业中的专家和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技师、高级美工到学校进行授课和指导实训、实习,也可以定期聘请企业成功人士来学校现身说法,开展讲座,以此进行各个层次的激励和引导。学校的专业课教师还可以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新的建材饰材、掌握新工艺、新方法,不断进行实践的锤炼。教师不但具有较好的教学能力,而且是生产技术的行家,这样既能克服教材的滞后,也能避免与市场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