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草根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草根”既是状态描述,又是性质判断。这种文化来自底层,往往与“精英文化”相颉颃。然而,所谓“草根文化”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文”是纹饰,“化”有教化和花朵的双重含义。这样看来,所谓“文化”显然是指精英的东西。精英,或菁英,指的也是花朵。花朵为上流的、超越性的、美化的和优雅的。而草根,很显然是底层的、根基性的、原生态的和日常的。但随着现代大工业物质生产和市民社会的时代的到来,“文化”的概念发生了变化。“文化”的含义扩大了,草根也被视作一种文化形态,而且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来,根茎的价值和美学是通过花朵来表达,而现在根茎要成为自身的价值和美学表达。草根和精英之间产生了裂隙,冲突开始出现了。
草根话语表现出某种芜杂和狂乱的特性,这一点,往往成为其为人所诟病的根源。但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恰恰是因为这种特性,才显示出草根文化蓬勃的原始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断地冲击文化的上部,为精英文化输送活力和色彩。但是,如果认为这种杂芜和狂乱,就是文化的全部,并以此理由来剪除顶端的花朵,那就会走向文化的反面。一个健全的文化形态,就是社会各阶层和族群都能找到自己的表达管道、话语方式和美学形态,而且能够相互融合,至少是能够相互容忍,而不是相互挤压和打击。没有草根,也就没有所谓精英,同样,没有精英,草根也不复存在。如果曾经存在所谓“精英主导”的文化状态,我不认为那是什么“精英文化”,充其量是一种被权力所征用和修整过的,貌似“精英”的强权文化。而在这样一种语境下的所谓“草根文化”,则无非是一种相对粗糙的、暂时还没有被权力所征用的文化,如此而已。
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一体化的“草根文化”,就好像不存在只有一种或几种草的荒原一样。他们可能曾经是草根,成名或走红,这已经不是“草”了。没有红色的草,草本植物红了的部分,就是“花”。一簇花儿可以代表一片草,但不能代表所有的草。而草根中迅速开放的花儿,如果没有文化的培育的话,其迅速凋谢,也符合“原野规则”。如果他仍按照草的规律生长,那么就不能成为最鲜艳的花;如果他按照花的规律生长,那么他就不再符合草根的趣味。这个周期一般为两三年。
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下,草根阶层相对而言缺乏表达的渠道和合理的方式,但草根阶层又是不可忽视的阶层,媒体和社会其他层面对草根阶层应该持什么态度呢?和他们站在同一阵营为其代言还是加以引导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个问题正在慢慢得到解决。草根文化是一种自发的和原生的文化状态,只要有充分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权利,它就会自然生长成一种富于生机的文化原野。有愤青、有小资、有另类、有知识精英……他们之间会冲突,也会融合,就像自然生态一样,自身会维持一种平衡。任何代言或引导,必然伴随着钳制、排挤和支配,伴随着来自文化外部的权力。一旦有权力的介入,其结果则必然是以牺牲弱势的话语利益为代价。所以,“代言”、“引导”等等,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到群众中去”和为大众服务,其造成的文化生态失衡的后果,则是对公众利益的损害。
现在也在提“新草根”,新草根精神和网络媒介密切相关,并开始带着野草的野性跨出原有的樊篱向现实世界的各个层面渗透,在近来文化事件中已经出现了这种新话语通过网络挑战既有话语权力架构的倾向,比如面对日益腐败堕落的学术体制,几乎所有的打假活动都是在网上掀起波澜。
每一个人、每一社会阶层,都应享有同等的文化权力。互联网的网状形态,结构性地挑战了传统的金字塔式的话语权力架构,各族群相互隔离的文化藩篱也将被冲垮,这一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这是一场文化革命。伴随而来的也有对精美文化的破坏,这是令人担忧的事情。最精美的东西,总是最脆弱的。野草割而复生,花儿谢了就一片凋零。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精英的使命,就是保护文化传统中最精美和价值核心的部分不受互联网风暴的摧毁。这就会跟草根文化发生冲突。一方面,长期占据话语权力高端并受文化特权制度保护的所谓“知识精英”,不愿意倾听民间的诉求,养成了自以为是的习惯,况且,更多地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保护某些腐朽的价值;另一方面,草根也很容易以自己的一知半解来代替知识,因为自我迷恋而固守粗鄙和艳俗的恶习,粗暴地排斥一切精致和优美。冲突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他们之间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达成谅解和妥协,学习相互容忍。只有在话语权力相对平衡的状态下,人们才有可能相互奉赠“精美的”礼物,而不是唾沫和其他暴戾的东西。
摘要广告创意的核心目的是将产品的品牌文化更好地、更广泛地传播给受众,从而刺激受众的购买欲望,因此广告创意与大众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草根文化”的流行是当下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健康的“草根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草根文化”元素的运用有助于实现优秀的广告创意,进而打造成功的品牌文化。
关键词:草根文化 品牌传播 广告创意 特点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广告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品牌传播策略中最主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品牌传播的核心理念是对品牌文化的传播。由于大众传播的盛行,从大众文化角度思考品牌传播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发现品牌传播存在的问题,寻求符合大众文化口味的广告创意,进而打造出成功的品牌文化。“草根文化”元素运用下的广告创意对品牌传播的影响是品牌传播与大众文化关系的最好例证,由此我们能发现当下品牌传播的趋势,实现优秀的广告创意,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当下的广告传播行业的发展。
一 “草根文化”的内涵与特性
1 “草根文化”的内涵
草根一说,始于19世纪美国,指的是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引入社会学领域,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所以“草根文化”也是平民文化、大众文化。每一次的思想解放、社会变革、科学进步,都会派生和衍生出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而草根文化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意识观念的变革,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带来的一些社会大众道德观念、爱好趣味、价值审美的变化,出现了文化多样性的特点。
2 “草根文化”的特性
平民性、民主性和真实性是“草根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平民性指“草根文化”是一种通俗文化,易懂并广泛流传。民主性是指文化的创造者不再局限于主流、精英阶层,群众也参与了文化的创造。真实性是指“草根文化”作为原生态的文化,抛开更多的冠冕堂皇,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更容易被信服和接受。
二 “草根文化”元素运用于广告创意的动因
1 “草根文化”元素的运用能体现大众文化的诉求
草根文化元素是指凝聚着草根文化的精神、性格,体现了大众文化的形象、符号或风格习惯等。现今的社会现象足以证实草根文化涉及娱乐消费性文化、商品消费性文化以及媒体大众符号性文化等等。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在表达信息时,自身经验或身体经验起了根本或基本的作用。一般来说,人们通过自己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表达陌生、抽象的事物。“草根文化”元素运用下的广告创意贴近生活,更加鲜活而充满生机,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共识。对广大受众而言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而其“民间”的身份也更容易得到认可。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实是社会民众的一种诉求表达,折射出了社会民众的一种生活和消费需求以及存在的心理需求。
2 “草根文化”对品牌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
品牌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不断产生品牌消费,对品牌的消费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商品消费,品牌商品消费与普通商品消费最大的区别在于品牌是穿着文化外衣的。受众在不断消费中标明自己的身份、彰显自己的文化品位,品牌消费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对文化的消费。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品牌的文化外衣也可以理解是大众文化的外衣。因此,品牌传播的本质是对大众文化的传播,“草根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代表性现象,草根文化的兴起源于大众文化的传播,自然草根文化对品牌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
3 “草根文化”的传播导向引领着广告创意的导向
所谓大众文化就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广告作为大众文化传播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符合大众文化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广告要通俗易懂,而大众文化也是一种通俗文化;第二、广告传播必须借助大众传媒手段,而大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大众传播文化;第三、广告的核心任务是引起受众的购买欲望,不断产生消费,而大众文化也是一种消费文化。对广告来说,创意是广告的灵魂,执行就是创意,广告设计就是广告创意的执行,创意的导向直接影响到广告的成功。广告创意的出发点必须建立在大众文化的基础上,以市场为背景、以消费者心理为依据,即大众文化的传播导向引领着广告创意的导向,前面所述“草根文化”同属大众文化,因此“草根文化”的传播导向也必然引领着广告创意的导向。
三 “草根文化”元素运用下的广告创意的特点
1 广告创意中“我”成为常用的词汇
“我”指目标受众,当下的广告创意为适应大众文化的趋势,把话语权“交给”了大众(形式上交给大众)。通过大声喊出口号“我……”,来宣扬受众的“个性”,营造品牌文化。如中国移动的品牌广告就是典型例证:“全球通”――“我能”;“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做主”;“神州行”――“轻松由我”、“我看行”。三个品牌广告语无一例外地用到“我”,已成为中国移动的品牌理念和品牌符号,并在大众口中广为流传,是顺应了“草根文化”民主性的结果。此例绝非偶然,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蒙牛酸酸乳――“酸酸甜甜就是我”;清扬――“没有头屑,我选清扬”;李宁――“哪怕孤独作战,我也会坚持到底”;诗蒂――“我结婚的喜糖”;佳得乐――“我有我可以”;雪碧――“我就是我,晶晶亮”……此类广告创意无不从顾客观点出发来“满足”、“愉悦”顾客。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广告创意更应把握这一“我时代”的脉搏,深刻洞察受众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渴望、价值观和潜在需求。“草根文化”元素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当下具有大众文化特点的品牌传播导向。
2 借用“草根明星”的明星效应
在大众眼中,许多明星都有自己特定演绎的文化层次角色,并且一般与他们成功演绎的角色有关,经常演绎小人物的普通生活为主要代表形象的明星,最具“草根”特色,因此被称之为草根明星。
再次借用中国移动的品牌广告案例。“神州行”的代言人选用葛优,“神州行,我看行”和宣传语加上葛优的“草根”形象,成为“草根文化”的集中表现。葛优在电影中多以小人物形象出现,以本色表演,没有雕琢、没有粉饰,人们早已习惯了他在银屏上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草根”人物形象,他在百姓心中有很强的亲和力。在中国移动的广告中,他就运用了日常生活语言对神州行的特点和功能做了说明:
“过日子实在点好,电话多呢,弄个神州行套餐,少呢,用没有月租的,还有这卡那卡的,多了。打电话就得讲究实在,神州行,我看行。”
葛优借助一番谈心般的诉说,让人们感觉到了广告诉求的人性关怀。“草根明星”把“草根文化”发挥到极致,从而使“神州行”的品牌传播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我看行”已成为社会广泛使用的一句流行语。
3 对传统文化的戏说、解构
在品牌文化塑造中,广告创意对传统文化的戏说、解构源自于传统礼仪文化、历史与当今大众消费文化的互悖和冲突。戏说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在尊重事实和合理想象的基础上戏剧化地处理某种题材的具体细节过程。解构是一种策略,具有对传统文化的突破与挑战,但并非全盘否定,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髓为先导的发展战略。例如百事可乐品牌在全球推广的系列广告。
其一,百事可乐来到中国。广告以代表中国悠久文化历史的少林寺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异国男孩千里迢迢来到少林寺学武,经过10年苦练,终于修得正果。昔日的少年如今已是壮志青年,但心中一直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少林门徒。在一次比武获胜的庆功会上,当众师兄一同举起手中的百事可乐为他庆祝时,他偶然发现每个师兄额头上都有的印记和少林寺的寺徽与百事可乐易拉罐的瓶口造型相同。顿悟之时用额头撞击瓶口,在额头留下同样的印记,以示自己的决心,众师兄为其欢呼称好。该广告将中国少林佛教弟子对中国功夫的神往,对中国少林精神的崇拜,描述成对百事可乐事业的忠心;将百事可乐这一外来的文化产物进驻中国市场、融入中国传统茶饮文化的举动,描述成一个稚嫩但胸怀远大的少年远离故土到中国学武的故事。广告创意传达出百事可乐企业的理念,同时也打出了百事可乐品牌在中国茶饮市场的地位。
其二,百事可乐来到日本。广告描述了日本足球队和欧洲皇家马德里队的一场比赛。皇马名将卡洛斯踢点球时,想起在日本机场欢迎仪式上,一位小球迷给他送上一瓶百事可乐并请他签名,然后深深地鞠躬。卡洛斯面对日本队的人墙防守,深深地弯腰鞠躬,日本队员立刻鞠躬回礼。瞬间,卡洛斯大力一脚把球踢入日本队的球门,而日本防守队员还没反应过来,只得望球而笑了。广告将传统礼仪文化进行调侃式的运用,将百事可乐作为联接两支球队,甚至两个国家间友谊的象征。
百事可乐系列广告突出“无限”的主题,无论是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对抗比赛,百事可乐的存在都让沟通没有界限,一语道破天机。此类广告标新立异,深受具有一定文化人士的喜爱,他们不仅对传统文化充满敬仰,同时受到新事物、新现象的诱惑,这也是当今大众消费文化的特点。如何通过广告创意在受众心理上搭建一座桥梁,使其自然接受新鲜事物,而又不颠覆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大众消费文化的引导下,广告创意通过突破传统,挑战传统,对传统文化的戏说、解构吸引了更多好奇的眼球。
4 巧妙利用“恶搞”手段
这里的“恶搞”应该是善意的、智慧的。其特点:1、“恶搞”是“草根”对精英文化的调侃;2、“恶搞”是年轻一代对传统话语方式“智慧的”反抗;3、娱乐性是“恶搞”的根本出发点,以娱乐为根本,善意的“恶搞”才是真正的“恶搞”。
例如宣传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广告。理发师一边给顾客理发,一边观看体育节目;在激动之余竟把顾客的头发剃坏了。理发师灵机一动,看着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标志,将发型剃成标志中的元素,顾客很满意地走出理发店,吸引了一群年轻人的目光,他们蜂拥而入都想理这个时尚发型。广告创意是“恶搞”还是“智慧”,在年轻人眼里更是个性的张扬,是“草根”的自我表达。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成功借用“恶搞”手段的品牌传播案例,在此不再赘述。
5 让受众直接参与广告的制作或传播
受众参与广告的制作或传播是“草根文化”的特点之一。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移动通讯推出的G3品牌移动电话广告:一位离开母亲在异地工作的白领女性,面对媒体镜头述说着她在他乡常常思念母亲的情怀,希望年迈的母亲时刻把手机带在身边。一旁白发苍苍的母亲不解地埋怨:“你离开手机就不行啊。”画面戛然而止,随后出现一个声音回复:“不是离不开手机,是离不开你。”多么感人的对话,字里行间都是受众在诉说,广告的画面也始终没有离开产品受众。对观众来说,一个产品能让受众站出来为其做宣传,那肯定是最具有号召力的。因此,品牌传播在进行广告创意时不能忽视受众的参与,正确引导甚至利用受众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四 结语
“草根文化”元素运用下的广告创意,是在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广告创意的重要补充。此类广告创意以大众文化为导向,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其表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补充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贴近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拯救了广告的原创力,打造出了成功的品牌文化。
注:本文系南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09W042。
参考文献:
[1] 李金兰:《味觉隐喻化的认知结构及语义特征》,《修辞学习》,2005年第3期。
[2]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关键词]口哨 草根艺术 大沥杯 中国好哨音 群众文化
口哨是一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草根、便捷、接地气、参与度广的性质。以往,不少人在心目中依然对口哨存在“偏见”――嘴唇轻撅,配以舌齿动作,便是口哨的声学原理,无需购置昂贵的器物,几乎人人皆可发出声响乃至演奏音乐,能称之为“艺术”吗?《诗经》中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啸”就是口哨。或因“门槛过低”,口哨一度被逐离音乐的殿堂。2015年1月6日晚,随着一场“中国好哨音――广东大沥新年口哨音乐会”在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都市剧场圆满上演,观众开始重新审视口哨这个看似“非主流”、实则很大众的表演形式。
一、口哨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前2世纪,文明古国印度就见口哨踪迹。到了19世纪,口哨艺术风行世界,在欧洲,无论绅士淑女,贵族平民都喜欢它。据说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也常在工暇之余吹口哨自得其乐!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口哨风格独特、别出心裁,用口唇以高超的技巧吹奏出各种乐曲,在众多音乐形式中显得别有一番韵味。“双唇乐声,声似天籁”古人把吹口哨看得很神圣,据称最初只在神仙与帝王之间流传。唐朝孙广说:“故太上老君授(传授)南极真人,南极真人授广成子,广成子授风后,风后授务光,务光授舜,舜演之为琴以授禹,自后或废或续。”舜帝把吹口哨演绎成如同弹琴一样优美的旋律。西晋成公绥《啸赋》也说:啸,“动唇有曲,发口成音。”
魏晋时代,《世说新语》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这“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肉”指美妙的歌喉。意思是说丝弦弹拨的曲子不如竹木吹出的曲子动听,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比不上人的喉咙唱出的歌曲动人。它盛赞了声乐的艺术魅力,认为人的声音最能将人的情感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当然,竹管乐也绝没有人体随身携带的乐器口哨能打动人。口哨既然是人自身携带的乐器,也是“肉”之组成部分,所发出的是天然之音、自然之音。口哨的声音是自然和人为两方面造成的,它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它是一种随时随地都能吹奏的音乐。
中国的口哨艺术得到快速发展,高峰论坛、协会成立、研究成果不断。口哨组织与活动日渐活跃普及,艺术进高校、促进了口哨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草根艺术,发扬光大
口哨是随身的“乐器”,是上帝赋予人类美好的音乐潜能。中国口哨协会名誉会长余音先生说,“口哨的魅力在于情感的表露、思想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回肠荡气、余音不绝。”他认为,口哨不仅不逊于其它音乐艺术,而且在很多方面还更胜一筹,只是我们还没有很好的去感受和发掘罢了。
在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不仅具有很好的想象空间,而且心随意动、哨由心来,何等的潇洒自如,气定神闲;根植于大众的艺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表现方法上,独树一炽,相对于歌唱而言,口哨可以运用很多器乐化的技巧增加表现力;而相对于器乐来说,口哨又具有很强的歌唱性;
在口哨音域上,可以超越任何一位歌唱家和吹奏乐器,。同时传统的吹奏乐器都是固定音程的,音与音之间不能无限过度,而口哨不仅可以像吹奏类乐器一样运用气息的表现力,还可以像弦乐一样流畅.
南海大沥镇群众文化活动几乎每个周末都举办各种晚会,吸引众多老百姓参与,极大地丰富了周边群众的文化生活、精神需求,深受各级领导以及当地群众的好评。但是,大沥在努力推广建设群众文化的过程中,也遇到发展瓶颈。一是旧有的艺术形式很难找到突破口,歌舞、美术、摄影书活动对于老百姓而言似乎已有“审美疲劳”,群众对各类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二,群众文化活动囿于地域性,影响力有限。如何创建新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影响力,带动更多、更广泛的人群参与。
2014年5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牵线组织,大沥镇文化站与中国口哨协会、省文联联合举办“中国好哨音”――大沥杯首届中国口哨大赛”。“中国好哨音”――大沥杯首届中国口哨大赛,吸引了全国十几个省份的口哨发烧友报名参赛,而中国口哨协会会长孟维鸿更以“绝不输给世界级口哨大赛”来形容本次大赛的选手质量。大赛采用了短、平、快的赛事流程,首先展开初赛网上报名,再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初赛筛选,随后举行了复赛、决赛、颁奖礼和展演等一系列活动,大大地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投入。在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旗下羊城晚报、新快报、民营经济报、金羊网等媒体的大力宣传下,赛事的辐射力、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吸引了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广东电台、新浪网等具有全国影响力媒体的追访报道。
“‘中国好哨音’――‘大沥杯’首届中国口哨大赛”,是大沥镇举办“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赛之后又一张文化名片。大沥镇党委委员钟淑贞接受“中国口哨大赛指定基地”牌匾。这是基层文化单位与媒体联姻的一次成功尝试。当下广东各地基层群众文化如火如荼,各地基层文化单位也喜欢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文化形式推广开来。在大沥镇文化站的支持下,“中国好哨音”的创意有了“落地”的可能性。在首届大赛成功举办后,鉴于活动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大沥镇和各主办方约定,“中国好哨音”品牌永久落户南海。
2015年初在大沥举办的口哨新年音乐会,中国口哨协会会长、口哨音乐家孟维鸿指出,“音乐会比之前的口哨大赛在组织形式上更新颖、更成熟”。音乐会请来台湾地区的两位“哨王”,也是希望促进两岸的口哨艺术交流,让更多人爱上口哨。为了让口哨这一“大众化技能、小众化艺术”为越来越多人接受,以致认可其背后价值,必须逐步让它登上大雅之堂,才能使口哨艺术发扬光大。
三、“中国好哨音”,群文新品牌
中国好哨音――“大沥杯”首届中国口哨大赛获得圆满成功。大赛高手如云,几乎网罗了全国顶尖口哨高手,评委阵容权威,除了知名的口哨艺术家,更有来自声乐、管乐、弦乐等各领域的专家坐镇。这一赛事填补了国内口哨艺术界的空白,在口哨艺术界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一)强强联合,共同打造文化新品牌。大沥镇文化站与媒体、人民团体、专业协会联手,特别是利用媒体品牌创新和推动群众文化。“中国好哨音”由中国口哨协会、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省文联、南海区文联主办,广东省音协、羊城晚报娱乐新闻部协办,大沥镇宣传文体办、大沥文化站承办。充分体现强强联合的优势。
从媒体角度看,媒体以自身强大的品牌资源,参与打造这一文化活动,既是对广东区镇文化建设的支持,也是自身转型、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贴近民众、贴近生活,对促进大沥镇全国文化品牌打造,具有突破性意义。发掘口哨人才,促进口哨艺术的普及、提高,创新和繁荣群众文化活动,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这正是本次口哨大赛的意义所在。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能够利用自身丰富的媒体资源,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这是媒体努力的方向。
(二)外来文化和时代观念让它焕发生机。首届口哨大赛的举办,让不少人看到了希望。期间,由作曲家,演奏家组成的评委班子牺牲业余时间,义务为60余位参赛选手打分、排名。尽管决赛举办地佛山大沥离不少选手居住地相距甚远,可参赛选手依然自费前来。以黑马姿态进入决赛并一举夺冠的新科“哨王”康笑笛大气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台湾哨王”李贞吉、李育伦父子更是前来助阵大沥新年音乐会,两人合奏的宝岛名曲《阳明春晓》.
(三)为什么“中国好哨音”会选择大沥?为什么大沥能吸引到中国口哨音乐两大基地的落户?“因为大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基础,也吸纳着各方面的艺术人才。”中国口哨协会理事长孟维鸿说。尽管当地没有相关的组织,但大沥、南海有很多会吹口哨的人。今后我们会通过海选、培训等,挖掘和培养一批口哨爱好者,使口哨艺术得到更广的传播。使“中国好哨音”从大沥出发,走得更远、更好,并传承下去。大沥,将成为全国哨友的圣地,今后,大沥将成为中国口哨艺术的“奥斯卡”,每年在这里举行口哨大赛颁奖的盛典。
据悉,在国外大赛举办多年,国内以前也举办过口哨艺术节、高校巡演,但这样正式的大赛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名誉理事长余音认为:这次“中国好哨音”系列活动对于中国口哨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无论是参加的人数还是地域、组织、规格,都是史无前例的。
群众文化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 而口哨恰恰是最接地气的艺术,能高也能低,延伸空间大,日常生活中在家里就可以吹,又可以几个人联排,或与乐器结合演出,变成大众的音乐文化。口哨正好给了我们一个突破口。举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可雅可俗口哨大赛在广东是第一次举办,我们也想乘着这股东风,把口哨或是一些比较草根的文艺形式挖掘出来。
参考文献:
[1]周豫.叶嘉怡.小口哨吹到大舞台.南方日报,2015.01.09;
[2]谷体伟.余音:吹口哨变成了我的一张名片.羊城晚报,2014.5.24;
中新网1月15日电 浙江“草根学者”陈明达最近在美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人类文明史中的奇葩——阡张文化》,认为阡张是古代时期的“土地证”,阡张的寓意、象征含义单一明确,就是阡(土地)(扩)张。体现的是中国民众“田连阡陌”的发家致富愿望。阡张是中国人的天才发明,是中国民俗丧葬文化中的“活化石”,是世界民俗文化的奇葩,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明达从阡张文化的起源与演变,阡张文化与土地的关系,阡张文化中的民众生死观反映,阡张文化各地形态差异,阡张的工艺制作等,全面论证、阐述了阡张文化享有三个世界之最:阡张文化是中国民俗(丧葬)文化的“活化石”,保持着原始的形状、名称、度量进制;是活着的民俗(丧葬)文化,其中浙江黄岩及其周边地区至今尚在使用;是活着的手工制作工艺,保持着原始的生产制作工艺、流程。它的意义还在于它的唯一性。民俗文化用品都是直接表达实物,如纸钱、元宝等,只有它形象地寓意土地,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陈明达认为,中国民众对土地的追求和孝敬祖先,最终完成了对阡张的发明创造。它的伟大之处在于:把土的掉渣,无法想象、体现的东西——质朴无华、硕大无朋的土地形象地通过阡张体现出来。阡张是后人奉献给祖先的“土地”,同时祈祷祖先保佑后代子孙田连阡陌、人丁兴旺、百世其昌。所以,我们要感谢祖先给阡张文化打上深深的土地烙印,使其世世代代不可磨灭。
陈明达数十年来坚持学术研究,去年他与徐仁达、赵颂平、夏吟合作,在美国出版了两部《金瓶梅》研究的学术论著。同时他对地方民俗和民谣也深有研究,已经应国际作家书局的约稿,正在写一部地方民俗学的专着。
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时代活力、唱响主流旋律、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体;另一方面,依托民间文化走入公众视野的“草根”们,他们的成长经历、奋斗过程本身就彰显了一种非凡的生命力。如何将群众文化、群众艺术的潜力发掘出来,真正发挥其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作用,是摆在群众艺术工作者面前的首要命题。
2004年,由湖南卫视主办的大众歌手选秀比赛“超级女声”,不论是参与度还是关注度,都创下了历史纪录。这项比赛形式新颖,参赛者水平参差不齐,一路走来争议不断,却也赚足了人气。此后,又出现了与之影响力不相上下的“星光大道”、“快乐男声”、“中国达人秀”等选秀比赛,用“异军突起”一词来形容它们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再贴切不过了。选秀比赛成就了凡人一夜成名的梦想,与此相得益彰的是“草根”一词的复苏。
追本溯源,“草根”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的美国。由于淘金潮时期的冒险者盛传,在山脉土壤表层草根茂盛的地方会蕴藏黄金,并以此作为勘探金矿的重要经验,因此诞生了“草根”一词。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草根”特指由民间草泽之人构成的群体,“草根文化”正是由这一群体发出的声音的载体。真正的“草根文化”来自民间,根植民间,从肥沃的民间文化土壤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创作灵感,承载了小人物们最真实的人生体验和追求理想的满腔热诚。在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央视邀请了“旭日阳刚”组合和“西单女孩”等“草根明星”与诸多明星大腕们同台演出,走调也好,怯场也罢,他们得到了主流媒体的认可,在除夕之夜被推向了。
在商品经济时代,衡量一个人是否走红的标准莫过于高曝光率和高出场费,旭日阳刚组合和西单女孩等“草根明星”们在春晚过后已符合“双高”标准。原本朴实无华的“草根”,被卷入各种名目的商业演出,他们的特殊经历竟沦为演出市场的噱头。如果说,成名之前,透过他们的眼神能看到内心坚定的信仰,那么,成名之后,在浮华与喧嚣的洗礼下,在名利双收的诱惑下,他们的纯然之心已被舞台灯光和音效反复修饰,发自内心的呐喊渐渐演变为一种游离于信仰之外的声音。
要知道,鱼跃得再高,也要落入大海,鸟飞得再远,也要栖息枝头。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扎根沃土方可茁壮生长,贴近生活才能质朴自然。“草根明星”走红之后出现的种种怪现状,引发了我们诸多思考,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1.搭建平台,发掘群众文化的潜力
“给我一个舞台,我照样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民族’不差宋祖英,‘美声’不逊戴玉强!”在民间,“草根艺术家”着实不少,但他们鲜有机会站在台前展示自己,大多只是自娱自乐。群众有这种需求,我们就有义务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有效地发掘群众文化的潜力,不是明星,却可以站在舞台上受众人瞩目,不是明星,却可以赢得台下观众的共鸣。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需要在愉悦身心的同时,赢得尊重,获得认同,与大众形成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2.扶正祛邪,做好群众文化的掌舵人
这几年,东北二人转呈现出来的市场爆发力越来越令人惊愕,嬉笑怒骂,插科打诨,互相贬损,让观众笑得“热泪盈眶”。笑过之后,回归理性之后,不禁扪心自问:我们为什么要笑?靠技巧忽悠人,靠卖弄笑料博人捧腹,而人生百态岂能只靠这些材料来展现?“草根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由于直接脱胎于民间,人们往往会给它贴上“俗”的标签,忽略了民间文化深厚的底蕴。这样不仅歪曲了“草根文化”的本质,也将受众引入了低俗的审美心理机制。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去引导“草根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低俗的文艺活动加以限制。
3.推陈出新,做好精品项目的推广人
“草根”之根
其实“草根”一说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美国,彼时美国正浸于淘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
在周星驰的电影中,我们常常能够见到他所扮演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小人物贯穿全场。从他在1988年出演的第一部电影《霹雳先锋》中扮演一个偷车小毛贼开始,周星驰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大多都是小人物。1990年《赌圣》中那个从内地到香港准备赚大钱的毛头小子阿星;1994年《破坏之王》中憨憨傻傻却又勇气十足的阿银;1999年《喜剧之王》中那个执着于喜剧表演的龙套男尹天仇;再到《功夫》里一事无成却一心加入黑社会的小混混阿星等等。在这部2008年的新作《长江七号》中,周星驰又将“草根”奋斗史搬上大银幕,扮演一位贫穷的单亲爸爸周铁,带着儿子在都市中艰苦地生活。虽然这些角色都处在社会最底层,但是个个有血有肉,充满理想,就像野草,虽然平凡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在周星驰的电影中,没有道貌岸然的说教,也没有那种小资情调,却依然叫好又叫座。他所刻画的“草根”民众大多是一些社会底层的市井小民,同我们一样,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们朴实、善良,却又胆小怕事,他们乐观、坚强,却又好逸恶劳;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最真实的、却又最不愿意面对的自己,也让我们在嬉笑过后得到生活与做人的智慧。
野草因为深深扎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小人物因为立足于真实的基层社会而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这也便是草根文化之所以能迅速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草根文化,是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它生于民间,又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也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草根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因为它彰显了小人物地位和话语权的上升,文化无疑因此变得空前丰富多样,这体现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也是文化民主的实现。无数人愿意通过草根文化表现个性,宣泄情感,满足欲望,实现文化权利。”
“草根”之翅
互联网的流行为草根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闪客”可以说是草根文化的先锋部队,大家应该还记得小小的“火柴人”,还有至今仍流行于网络中的《小破孩》系列,与之相关的图书、动画等周边产品也不断上市。“博客”的出现,使草根文化的影响范围更加广阔。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显示,截止到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空间已达7282万个,博客作者人数达4700万,平均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而活跃的博客作者数量占博客作者总数的36%,近1700万人。新浪一位年轻的“草根博客”Acosta(极地阳光)更是创下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获得千万点击量的神话。除了数量众多的博客网站,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推出博客服务,一时间“博客”大行其道,引领了互联网的全新时代。而随即而来的播客更是发展迅猛。从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鸟笼山剿匪记》的恶搞闹剧,到“后舍男生”的对口型搞怪视频表演等等,这些原创而又充满个性的网络视频一度引起观看热潮,成为讨论的焦点。紧接着更为“草根”的“拍客”也出现了,他们不需要什么专业技能,只需要一部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机和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到网络上与大家分享。这些传播量巨大的草根文化,早已超越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
“草根”之英雄
有这样一群人,用DV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是他们不算真正的电影人,他们有自己的名字:“草根”DV人。这群人充满生命活力和大无畏精神。用他们的话来说,“草根”讲究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下自己的蛋,让别的鸡说去吧!卢正雨和刘泽田就是其中两位比较典型的“草根”代表。
卢正雨:他和他的故事
2005年的时候,卢正雨在“周星驰挑战嘉年华”活动上的表演,让周星驰为他鼓掌;2007年的时候,卢正雨终于让偶像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并且告诉他:“我就是因为看了你的电影才走上这条路的。”
对卢正雨来说,周星驰就是他的精神偶像,而周氏电影中的草根精神也是鼓励他走到现在的支柱。很多人都说,卢正雨和周星驰长得很像,而卢正雨也经常在自己的电影中对周星驰“致敬”,他的第一部电影《高手》就是一部颇具周氏幽默痕迹的DV短片。在网络上的走红还让卢正雨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在北京的一家公司做短片导演。卢正雨为公司拍摄了一系列网络短片,继续他的幽默搞笑路线。直到拍摄了《莫小白的水怪日记》,卢正雨终于开始尝试做长篇剧情片。在剧中,莫小白和家乡会武功的表哥寻找传说中的水怪,从而度过了一个有趣而神奇的暑假,是一个很温情的故事。后来由于公司发展方向上的转变,卢正雨离开了公司,开始依靠拍广告、MV维持生活。对卢正雨来说,寻找一份固定工作不是问题,但关键是能否让他最终完成拍摄电影的梦想。
2007年12月中旬,周星驰全国影迷会邀请卢正雨代表所有“星迷”拍摄一个短片送给周星驰。为此,卢正雨放弃了手头一部胶片广告的工作,开始进入紧张的筹备。时间不断地提前,到最后卢正雨只有三天时间:写剧本、借机器、借相机、找场地,而片里的小主角更是直到开机前一天凌晨才找到。
带着最终完成的作品《我们的故事》,卢正雨参加了《鲁豫有约(周星驰专访)》的节目录制,并在现场放映了短片。在节目中,他还亲手把自己拍的DV电影《莫小白的水怪日记》的DVD送给了周星驰。而在之后的一次见面活动中,周星驰居然能够认出台下的卢正雨,并指着台下的他告诉所有人:“我非常感谢他,这位导演就在那边!他拍得很好!”得到周星驰肯定的一刻,卢正雨的眼眶湿了。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当大家都看着我的那一刻,我真的有点不知所措。”在送给周星驰的光盘中,他并没有放入自己的联络方式,因为这“仅仅是作为一个‘星迷’对自己偶像的敬意”。卢正雨总说:“星爷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会永远用他的草根精神来鼓舞自己。”
刘泽田:我爱恶搞
关键词:草根歌手 “大衣哥” 文化多元化
一、国内外草根歌手例证以及“大衣哥”的个人简介
“草根”一词最早流行于美国,而后在80年代传入中国,它除了本义外,在社会经济学领域,“草根”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而草根歌手就是那些非主流的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社会认同并且歌唱水平较高的基层民众。近年来草根歌手在一些报纸杂志、互联网上频频亮相,国外的像美国流浪汉“特德-威廉姆斯”,本是靠乞讨为生,凭借上帝赋予的完美嗓音而成为网络红人;还有《英国达人》中的乡村大妈苏珊,凭借一曲《我曾有梦》而一鸣惊人;更有《英国天才秀》中其貌不扬的36岁手机推销员保罗-帕兹,出人意料的演唱了高难度曲目《今夜无人入睡》而无人不晓。这些草根歌手的产生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价值观以及在文化多元化情况下不同人们心理需求的多样化和平民意识、自我意识的崛起。
在我国,草根歌手更是异常活跃。如超级女声张靓颖;星光大道走出来的阿宝、刘大成;参加过2009年年度春晚的农民歌手刘仁喜和马广福;参加过2010年春晚的旭日阳刚组合和西单女孩等。这些歌手能参与春晚,极大鼓励了平民歌手如潮流般不断地向前涌进、发展,但更能掀起草根歌手这种现象的人当属“大衣哥”朱之文,不仅因为他演唱的实力和憨厚朴实的外表,更是因为他无人可及的人气。
朱之文是山东菏泽单县郭村镇朱楼村人,曾在山东选秀栏目《我是大明星》中,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如杨洪基原音重现而技惊四座,当时演唱时因身穿军大衣而被称为“大衣哥”,后来演出视频在网上疯传,被网友奉为中国“真正的农民歌手”,之后又参加了星光大道以及2011年度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从此“大衣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走红。
二、“大衣哥”迅速走红的原因分析
首先,朱之文具备了一些个人基本素质。具体表现在第一方面:他对唱歌的爱好。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朱之文天生一副好嗓子,并且他爱好歌唱,爱好是他获得声乐知识的第一步,从而这种兴趣又支撑他一如既往的唱到现在,没有这种歌唱的兴趣和爱好,他不可能成为“农民歌唱家”。第二个方面:坚持不懈,终有收获。都记得约翰生有过这样一句话,成事的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朱之文即使在农忙时节也没有间断过练唱,在田野里、堤坝上、小院外,无处不留下他美妙的歌声,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歌唱能力与日俱增,当然这样的坚持在农村会被别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甚至有人说他朱之文就是个懒汉等等,这种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没有放弃,终于有志者事竟成。第三方面:我要说的是成就一个农民歌唱家,不仅仅要求他的艺术才能,更要求他的德。真诚当属人生最高的美德,而通过采访以及我们看到的谈话节目,“大衣哥”的言谈举止无处不表现出他的真诚实在。艺术的目的性在于反映真善美,同样“大衣哥”本身正是真诚、善良、心灵美好的化身,因此我觉得人品好也是他走红原因中最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朱之文的形象更具有代表性。他的形象代表谁呢?代表的是中国最底层的民众,代表农民。有传言说朱之文在参加《我是大明星》栏目时,是导演特意让他穿着军大衣登台演唱的――看到穿着破旧的军大衣,那么这个人给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农民工,因为我们脑海中这样的印象太多了,至于导演安排与否,这且不论,但是憨厚、朴实的气质再加上一身破旧的军大衣,这对于农民占绝大多数人的中国这样的国度里很容易引起共鸣。比如说再来一个“眼镜哥”之类的,戴着墨镜,也唱得很好,也许只能代表盲人,也许是作秀,这样的形象就远没有“大衣哥”的形象具有代表性。
再次,他的产生与走红是文化多元化情况下中国人民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向多元化发展,文化多元化又是整个社会不同人们心理需要的反映。我们国家中的传统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时的吸收,促进了草根文化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文化并存的现象。比如在一般情况下舞台是给专业人士提供的,并且这些专业人员特别是专业歌手都是穿着讲究,不论是正装还是时尚演出服,他们的这种形象在舞台上一亮相,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个专业歌手,并且这些歌手唱得好也是理所当然的,无足为奇。当然这种专业歌手的演出还是能迎合大部分观众的心理。可是身穿破旧军大衣的这种具有农民工形象的人站在舞台上,本身就给观众一种视觉冲击,又唱的如同歌唱家原音再现,这样的演唱同时也满足了观众一种猎奇心理,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里,这种反差是多么与众不同。这个实例就说明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需要,虽然例子中主流文化受到了草根文化的挑战,但文化的多元,各种文化的并存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互联网的推广传播及央视春晚的媒介作用也是他成名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新闻信息服务传播领域中影响巨大的媒体,并且互联网使民众意志得以充分表达,这种表达不仅是及时的,而且是充分的、全方位的。“大衣哥”就是在自己毫无所知的情况下借助网络的力量而产生的。而央视春晚是全国人民过春节必看的节目,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只要是搞艺术的人都想上春晚表演,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因为能上春晚意味着出名走红。成为“大衣哥”的朱之文在没有上春晚之前虽已小有名气,但春晚这个十几亿中国人口都关注的综艺节目让所有人都认识了朱之文,在春晚的舞台上他成功的演唱了一曲由车行为他量身定做、反映农民工回家过年的歌曲《我要回家》,至此终于有了自己的代表作歌曲,除夕夜也成了他人生的转折而一夜走红。
三、一些草根歌手的现状及下一步“大衣哥“的发展方向
以往那些草根歌手比如刘仁喜、马广福在09年春晚之后,曾红火了一阵子,但最终又回到家乡,依然过着最朴实的农民生活;阿宝持续时间相对来说长些,但近来也没有消息了;张靓颖在参加超女之后签约了华谊音乐和华友世纪,之后又与朋友合组少城时代公司,同时与环球唱片签署全球唱片约,至今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
鉴于以上草根歌手的现象,“大衣哥”下一步应该怎么发展呢?第一,还是要继续努力提高唱功。从春晚《我要回家》这首歌中可以听到朱之文嗓音很洪亮,但是歌唱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咬字吐字的问题,还有拖拍的尾音收的不好,这是气息的问题,还有就是喉音很重,所以在歌唱上还需继续学习。
第二,继续保持憨厚朴实的形象。很多人成名之后没有很好把握自己,致使自己的演艺之路不长久,德艺兼备才能更持久。
第三,借鉴一下张靓颖的发展路线,找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团队、一个好的经纪人,多出些百姓们喜欢的新歌,这样才能更长远的发展。
当然,我们不应该以“大衣哥”能否成为专业歌手而论成败,明星大腕也有不行的时候,何况是一个执着于梦想的草根歌手,只是希望他能在走红期间好好把握,以后能听到他更多的新作,期待他能给观众带来更好更美的歌声。(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做城市草根银行”,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不只是做秀,而是晋城银行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经济环境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和转型决策,这是一个年轻银行对一个年轻城市的承诺和梦想。晋城银行董事长贾沁林告诉记者,为了这份承诺和梦想,晋城银行围绕“做城市草根银行”的战略愿景,从文化战略、草根业务到创新战略构筑起了打造“做城市草根银行”的品牌、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机制。
坚定的“草根银行”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都在客户集中化、产品同质化、服务低水平化、风险管理无序化以及监管保护下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各家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战略模糊和战略管理落后的情况,随着党和国家逐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深刻变革,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反思自身的战略定位问题。对于地处三四线城市的城商行,晋城银行从2009年即开始着手对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进行反思和梳理。
商业银行的定位简单说来就是该银行究竟为谁服务,即该银行存在的价值为何?目前,我国共有147家城商行,除了北京银行、南京银行、上海银行、天津银行等几家可以划为中型城商行,其他大部分都属于小银行。小银行的特征有二:规模小、资本小,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小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里的定位。
一直以来,很大部分城商行都在与大银行进行同质化经营,竞争现象非常严重。自巴塞尔协议推出,银监会不断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质量监管以来,资本的约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风险资产挂钩,而资产规模又决定了最大单户的贷款比例,小银行的资本规模小,因此小银行无法在兼顾最大客户贷款比例的同时选择大客户。从监管政策和战略定位上,切断了小银行傍大客户的路子。于是晋城银行针对于此,结合监管政策要求、同业定位和自身的资本结构情况,深入分析自身存在的价值,坚定了自身小银行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城市草根银行”的战略定位。
贾沁林董事长说:“根据我们的情况,目前做草根银行到农村去,从技术和经验上暂时还不具备。这几年我们发起的村镇银行,在农村方面正在做一些尝试和经验积累,未来农村和城市对接起来后,我们就是草根银行,但至少当下五年内要把‘做城市草根银行’的战略定位叫响、叫亮。这个战略定位,既准确地表达了我们的战略定位,也表达了我们做一家小银行的决心和信心。”
用“城市草根银行”作为定位,不仅让“草根”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对内,更使整个员工队伍可以准确地识别这个在任何城市都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需求最大的客户群体。对外,响应政府和银监会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倡导,我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必须依赖小企业。因此解决好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才能解决好我国的就业问题,融资难是当今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为了有力地支持中小企业,晋城银行更加坚定了做“城市草根银行”的定位。
此外,晋城银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进一步明确董事会的权责边界,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和评价作用,逐步建立健全专员制、专家顾问制、首席制、问责制和信息披露办法等制度体系,公司治理从形似不断走向神似。特别是经过两次增资扩股,晋城银行的股权结构实现了市场化和区域化,民营资本成分对巩固“草根银行”的“基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区域化布局又为战略和文化的先进性提供了保障。目前,晋城银行股份总数为5.52亿股,法人股为5亿股,占总股本的91.48%,其中:国有法人股东1户,代表市政府持股550万股,持股比例为1%;自然人股4707.34万股,持股比例为8.52%。在优质股权的牵引下,董事会结构和监事会结构也实现了质的提升,为晋城银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让雷锋成为企业文化英雄
雷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作为一个普通人中的英雄常存在我们心中,“草根”银行需要雷锋这样的“草根”英雄。晋城银行把雷锋作为企业文化的标杆和化身,将雷锋精神与时俱进地发展为草根银行最重要的企业文化基因。
“银行要做小客户,要服务低端客户群、弱势客户群,没有一腔大爱是不行的”,贾沁林董事长如是说。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大爱精神。由于“草根银行”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客户,其业务经营具有明显的小、急、频、远、烦、难的特点,客户财务和规范化水平低,工作又苦又累,付出多而业绩回报相对较少。这就要求必须用大爱精神、专业精神、用心精神、协同精神教育员工。只有这样,“草根银行”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此外,晋城银行把成立7年的企业内部大学――城信大学――更名为“雷锋大学”,把雷锋大学打造成为文化传播、业务培训、自主解决问题的平台,不断打造企业员工自我提高的内升机制。
同时,晋城银行在如何培养“大爱”方面做了诸多探索和尝试:一是讲孝心。百善孝为先,人有了善才有爱。要让员工喜欢草根客户,一方面向员工推荐阅读《弟子规》,另一方面利用重大节日培养员工感恩知心。每逢母亲节、父亲节、春节,行里会专门向员工的父母、家人发送感恩卡;员工生日当天,会收到行里准备鲜花和蛋糕。二是做慈善。该行成立了“树人基金”和“百树耕心成长林”,每年拿出200万元关心少年儿童成长,促进少年儿童良好品质的养成。如“百树耕心成长林”通过每年开展植树造林,培养员工的爱心。今年,该行采用员工与学校学生“同栽一棵树”的方式,在小树成长、员工和孩子成长、晋行进步的同时培养爱心,挖掘每个人最真诚、最自然的爱心。此外,该行不少领导和员工都亲自参与到救助和帮扶贫困的队伍中去,以感染和带动员工。三是播爱心。该行每天的晨会上,有一项就是雷锋大学教务处安排的课题,让员工讲孝敬父母的日常所为,此外,雷锋大学开展了“我身边的雷锋”故事会活动,通过让身边的人讲身边“雷锋”的故事来教育和影响员工。
如今,晋城银行已经形成了与“草根银行”战略定位较为契合的企业文化。“草根银行,尊贵服务”的企业使命,“追求完美,成就你我”的企业精神和“品质企业,便捷银行”的共同愿景,“清茶一杯”的授信自律文化,细节最优的“螺丝钉”文化,一切为了客户的“甘露”文化,以变应变的创新文化,风险为先的内控文化,等等,无不在该行广大员工中深深扎根。文化元素的融入引起了强烈的品牌效应,晋城银行在客户中的美誉度和客户的忠诚度不断提高。
小微金融业务的“急行军”
做“城市草根银行”不只是口号,而要在业务上与“草根”客户相匹配,在管理和技术上与其相适应。为此,晋城银行选择了与草根客户契合度最高的微贷、小贷业务,并将之做精、做细、做出特色。
晋城银行微贷业务于2009年8月份正式启动,招聘了第一批微贷客户经理,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渐趋成熟,微贷队伍开始成形。目前,晋城银行在总部设立了微贷业务部,负责开展队伍培训和业务的规划、指导、推动、管理及考核。在分支行的驻点微贷团队全面铺开微贷业务,对所属区域的客户实现全覆盖。目前共有微贷客户经理100余名,其中晋城地区月发放微贷达600多笔,而户均余额不到2万元。晋城银行微贷的服务对象已经涉及到各类商品批零、贸易流通、加工制造、物流运输、餐饮服务、文体、租赁、IT及信息产业等各个领域,在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地方经济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关键要解决信息不对称。晋城银行微贷团队的做法是深入客户当中,通过自制资产负债表、交叉检验和了解客户软信息等方式来把控信用风险。为适应客户用款频、急、快的特点,晋城银行简化流程,在总行授信审批委员会下专门设立微贷审批小组,加大会议频率,提高评审效率,3~5天即可放款,最快做到了1天放款。对客户经理的培训,该行大胆推行“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实践效果比较明显。除此之外,他们还注重“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使员工在实践中提升,在反思中提升,客户经理队伍的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晋城银行的微贷业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生到熟,从慢到快,促进了整个经营转型工作实现质的突破。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在微贷客户经理队伍中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即处处以客户为中心,“不怕苦、不怕低、不怕难、不怕失败、不怕麻烦、不怕吃亏”的微贷精神。“六不怕”的微贷精神是无价的,因为做微贷品牌的本质不是做技术,而是做精神。晋城银行的微贷客户经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成为该行联系客户的爱心使者,微贷业务的风吹哪里,晋城银行的爱心就播洒到哪里。
从3000元到50万元,晋城银行整个贷款流程是流水线般的标准作业,快速便捷。“微贷”掀起了大波澜,撬动了大市场,遍布各行业的小企业、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在这里得到了正规的信贷服务,解了燃眉之急。
在小企业贷款业务上,该行把额度定为50万~500万元,在产品创新、工作流程、授信授权、业务制度方面制定办法和措施,从而满足小企业各个生命周期的服务需求,与小企业形成互依互存、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晋城银行以信用放款为主,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晋城银行选取一个了专营支行作为试点,在与其他银行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对该行近年来发放的50万~500万元贷款的客户进行共性特征研究,实行打分卡制度,对打分在80分以上的实行信用贷款。这种技术的主要依据为客户的现金流和信用记录,该技术一方面可以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和贡献度,另一方面能使该行更好地把控风险,同时还可把本行的信用文化传递给客户。
为了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晋城银行独创了市场化担保商会模式。由该行主导,挑选行业内的一个好企业,在自愿基础上,成立一个信用担保商会,商会里任何一个企业需要贷款,其他企业都要为其担保。这种方式把控住了风险,方便了客户,减少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实现了银企双赢。在晋城银行的积极倡导和努力下,先后成立了由14家冶铸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晋城市众鑫铸造信用担保商会”、由9家洗煤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高平市赢者信用担保商会”和24家五金机电行业共同发起成立的“晋城市城区五金机电行业信用担保商会”,分别累计实现授信2.17亿元、3.3亿元和0.4亿元。
打造便捷银行
如果说雷锋精神、草根文化是打造“城市草根银行”的“心”,那么,流程银行的建设则强健了“城市草根银行”的“身”。晋城银行打破“部门银行”模式下以银行为中心的种种弊端,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通过流程银行建设,实现了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观;打破了条线和部门封锁,压缩了管理层次,提升了服务水平;有效地防范了风险。面对打造流程银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创新思维,解决了流程银行建设实践中的难题。问题需要管理,终端有问题,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向上反映,问题往往最先反映在前台,只有一线员工才最可能把客户的需求反馈回来。晋城银行鼓励员工自己解决问题,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则利用雷锋大学深度会谈的方式,把员工集合起来,各抒已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和拿出最佳解决方案。员工思想碰撞的过程就是一个流程优化的过程,总行会根据问题解决的程度给予物质奖励,并采用嘉奖令的方式通报嘉奖。如今,“品质企业,便捷银行”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晋城银行的响亮品牌,“城市草根银行”的建设因此而有了依托。
2008年,晋城银行倡议成立了“握美俱乐部”、“赢者•企业家俱乐部”,旨在建立起一个大平台、大熔炉、大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握美俱乐部”实现了为广大女性送知识、送财富、送健康、送美丽、送友谊的美好愿望。《握美》杂志成为晋城市高端女性日常生活中一道亮丽的大餐。“赢者•企业家俱乐部”为晋城企业提供了一个融通资智、和合共赢的平台,为银企合作和资源整合架起了桥梁。通过俱乐部丰富多彩的活动,晋城很多企业家和投资者汇聚在文化管理、和合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旗帜下,共享资源、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分享商机,共谋发展、共话人生。例如,“握美俱乐部”组织的珏山会员绿色联谊活动,会员刘某说:“通过活动,一是彼此之间可以增进了解,二是可以认识新朋友,三是搭建了银行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互相交流的平台”。
利率市场化是城商行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前,我国银行业的利润之所以比较可观,是受政策保护的结果,但这种情况不会成为常态,利率市场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面对这样的环境,城商行的生存空间如何变动是对城商行的重大考验。同时,利率市场化给城商行提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单纯的存贷款业务只会越做越窄,银行需要探索实现盈利模式的多元化。只有把资金最大限度地使用出去,提高资金的运用能力,才能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利差必然收窄,为应对此,晋城银行2009年即成立相关部门:一方面将闲余资金投入债券市场,实现资金不断循环利用;另一方面将资产进行转让,自己设计和发行理财产品。2010年,该行非贷款利息收入占到总收入50%,且已经培养出一支专业的资金管理队伍。
中国影视剧创作已经有106年的历史,在题材内容上不断拓宽,在思想内涵上不断升华,数量上不断增加,制作技术越来越精湛。可以无可争辩地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影视剧的时代。但是在影视剧的创作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题材选择方面
尽管今天的影视剧创作题材广泛,几乎囊括了社会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影视公司和电视台对票房和收视率的重视,导致了很多无票房或无收视率题材的剧作无法公映或播放。而现在公映和播放的影视剧题材趋同化和“跟风”现象严重。
(二)内容选择和内涵表达方面
在影视剧内容选择方面,影视剧应该描写大众的社会生活,反映大众的生活状态和道德风貌。而最近几年的影视剧却偏离这种艺术创作的规律。以致出现了某些影视剧刮起“大片风”“豪华风”“滥情风”。在内涵表达方面则比较直露,编剧们没有把精雕细刻的镜头对准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创作沃土,没有去反映改革开放变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却偏偏热衷于用镜头呈现极少数远离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的“大款”们。在剧作中反复出现高级宾馆、豪华宴席、私人别墅等类似于西方贵族生活的环境。用镜头讲述“婚外情”“多角恋”,这种做法不但与时代主旋律极不相称,而且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最终的结果是既污染了社会空气,又败坏了观众的审美趣味。
二、草根艺术热的原因
伴随着影视剧创作中的题材雷同、内容空洞、缺乏内涵等现象的出现,人们已经对“大片热”“宫廷热”“帝王热”“豪华风”“滥情风”“婚外恋”“多角恋”等审美疲劳并产生了厌倦。而原生态的草根艺术让人们眼前一亮,迅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力,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并掀起了争相观看草根艺术的热潮。从去年流行网络并走进“春晚”的旭日阳刚、西单女孩到今年在网络上大放异彩的刘大成和朱之文我们可见一斑。诞生于底层的草根艺术为什么有如此之魅力?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填补了观众的审美空白
草根艺术的对立形态是庙堂艺术,而如今影视剧的庙堂艺术殿堂里阳春白雪的作品太少,有几部出现,紧随其后的“跟风”现象也会把人们的审美强化,最终导致人们的审美疲劳。影视剧的题材单一、形式浮华、内容空洞、姿态傲慢、台词滥用、误导观众,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所厌恶。加之现在的影视剧为了票房和收视率,滥用明星,殊不知明星的光环也是有限的,有的甚至为了名利在幕前和幕后制造各种明星的新闻或绯闻。而我们草根艺术则具有最原始的形态,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包装,强大的明星参与,但却能焕发人们的原始生命力,唤起观众对真、善、美的思考。流行网络的旭日阳刚组合,仅仅靠两个大学生为其拍摄的一段DV而风行网络,走上荧屏。就其拍摄DV的技术水平而言,与我们的影视剧的摄像师来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就歌词的选择而言也没有创新,只是翻唱了汪峰的歌曲而已。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翻唱正好契合农民工现实的生存状态,唤起了无数人的同情心,满足了人们渴望已久的心理期待,填补了观众的审美空白。
(二)草根艺术背后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草根艺术来源于社会基层,是由人民大众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重在表现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草根艺术的创作者们往往带着泥土的气息或都市的尘嚣,透着草根们劳作的汗味,表现他们生存的疲惫。他们没穿过漂亮的晚礼服,更不懂品尝国外红酒的滋味。但是他们经历过人世的沧桑,享受过温暖的阳光,经受过烈日的曝晒,他们更懂得生活的滋味。而这种滋味正是广大劳动者们所体会过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加以艺术化。草根艺术创作者的作品中正是表达了广大群众的这种生活的韵味。因而草根艺术的创作者们才是人民精神的代表者。在人们满足了猎艳猎奇的心理之后,必将带着更大的热情去拥抱属于自己阶层的艺术———草根艺术。在这种情况下草根艺术热的出现已是大势所趋。
三、草根艺术热视域下影视剧本创作的策略
草根艺术的流行已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反观我们的庙堂艺术,草根艺术热的确给了我们很多创作启示。我们的影视剧本创作者应该认真研究一下自身存在的问题,结合草根艺术流行的原因来重新审视自己,以便创作出更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要提高我们影视剧本的创作质量,以下策略将带给我们有益的借鉴。
(一)研究观众的接受心理,创作适合观众的精品
在商品经济时代消费者是上帝。影视艺术的本性是其商业性,无论是电影也好电视也罢,从产生之初就带有商品的特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影视艺术必然要追求票房和收视率。要想获得好的票房和高收视率,就必须研究观众。研究观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研究观众的喜好,只有这样,剧作者们才能创作出观众喜欢的作品,观众才可能掏钱去影院或者打开电视选择你的作品来欣赏。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影视艺术的分野造成了无论你的作品多么精彩,也不可能把所用的观众都拉到影院或选择播放你作品的频道。造成观众分化的原因很多,有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因素,有观众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不同,有现在影视作品的丰富使我们的作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观众的选择空间空前丰富的原因等。我们知道影视剧本创作是影视作品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剧本的目标观众定位好了,才能确保我们的票房和收视率。针对上面观众分化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瞄准目标人群,分年龄段创作
近年来一些剧作者开始有意识锁定目标人群进行创作,并取得了成功。如《奋斗》就巧妙地抓住了“80后”的追求乖张、风趣的心理,以“80后”都市生活为题材,采用“80后”语速偏快的说话习惯,契合“80后”的生活感觉,赢得了“80后”目标观众。
2.满足乡土意识,巧分地域创作
中国人比较重视乡土意识,“落叶归根”则是这种意识的最好表达。在我们的影视剧创作过程中要研究国人的这种心理,巧用这种意识来提高票房和收视率。如山东电台拍摄的《闯关东》就是把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和现代山东人乡土观念结合起来,获得很高的收视率。再比如山西电视台拍摄的《走西口》也是如此。
3.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分内涵意蕴创作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国人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但是,长时间内中国必将存在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甚至文盲共同存在的文化状态。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影视作品创作要考虑到各类人群的需要。针对不同的文化层次,创作不同的作品。例如,《武林外传》的创作过程中把目标定位为20世纪70年代出生,学历大专或本科的目标人群。据有关调查显示这一人群观看《武林外传》的收视率为95%,成功实现了预期目标,赢得了目标观众的认可。
(二)丰富影视剧的题材,改变题材雷同趋势
纵观近几年影视剧的题材选择,虽然较之以前有了很大进步,题材的选择涉及社会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影视市场商业求利性质,导致了一些没有票房和收视率的题材,基本得不到公映或者没有机会在电视台上播出。这就使很多剧作者放弃了弱项题材的创作,进而转向热播题材,这就造成了热播题材的雷同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限制了编剧们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中国影视剧创作的健康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如今仅靠几种题材来支撑中国影视市场的现状,愈发不适应当代中国影视艺术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影视艺术创作者们,丰富影视剧的题材,不能仅仅为了商业利益而盲目地跟风。要丰富影视剧的题材,就必须开发其他题材影视精品。开发其他题材的作品就要突破现代情感剧、民国剧、谍战剧和军旅剧的限制,开拓乡村题材剧、少年儿童题材剧以及农民工题材剧等多种题材形式。这些题材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儿童题材剧一方面我国有近3亿多的儿童观众,急需更多优质的儿童题材剧本;另一方面,我国儿童题材影视剧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这就需要我们的创作者们要不断丰富影视剧的题材,避免或者彻底改变热播剧种的雷同和跟风现象。
(三)寻草根艺术热之踪,走创剧本精品之路
草根艺术以其鲜活的形式、泥土的芳香、都市的喧嚣、原生态的气息吸引了无数观众关注,使无数观众产生共鸣。究其原因它缓解了人们的审美疲劳,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它来自底层反映的是底层的生存状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当下的草根艺术热一浪接一浪不断地把这种热潮推高。从小沈阳等的模仿热到旭日阳刚和西单女孩再到多才多艺的刘大成和苏珊大叔朱之文,一浪高过一浪。这种草根艺术热启示我们影视剧的创作者,要低下头、弯下腰向广阔的底层寻找创作素材。韩国的电视剧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火,就是因为韩国的编剧具有无比敬业精神,而这种敬业精神正是中国编剧们所缺乏的。国内的草根艺术热再一次告诉国内的编剧们,要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大众的生活状态,体验大众生活的困境,把这种对底层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融进我们剧本中。这才是我们大众所渴求的好剧作,也只有这样的剧作才有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底蕴。这才是我们的时代所需要的影视剧作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