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系统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古语有云:“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现在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成为主要的养老方式,特别是农村家庭大都以务农为生,没有医疗和养老保险,也缺少养老院,加之农村老人观念较为保守,老了更愿意留在家里,不会选择去养老院生活。因此,子女就成了他们步入老年后的物质和情感寄托。但上世纪80年代国家颁布了计划生育政策,一个家庭只能要一个孩子,那就意味着,一旦这个孩子遭遇不幸离开人世,对父母来说将是毁灭性打击。这时候,很多问题就会突显出来,例如;有没有能力再要一个孩子、将来生病住院谁来照顾、怎么弥补精神打击、人际交往面临问题等。
二、目前我国农村失独家庭的现状
(一)失独家庭的定义及数量
学者王泽宁对于失独家庭是这样界定的:(1)1933 年1 月1日以后出生;(2)女方年满49 周岁;(3)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4)现无存活子女。[1]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二)中国失独家庭现状
我认为当前我国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经济、社会交往、心理层面。从经济方面分析:青壮年劳动力在一个家庭中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父母面临退休,经济收入下降,或者在农村家庭,父母年迈已干不动农活,这种情况下,家庭的负担就会落在子女身上,如果唯一的孩子死亡,那这个家庭物质生活质量可能就会下降;在社会交往方面,由于很多农村地区思想观念较为传统,失独家庭在他们看来似乎是“上辈子造了孽”或者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多失去孩子的父母都不愿意接触外面的人,与外界隔绝,他们在社会交往上就会出现问题;心理层面,“白发人送黑发人”,子女离世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人生失去精神支柱、失去生活的意义。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农村失独家庭养老问题成因
(一)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系统理论开创者是bertalanffy,他认为研究者不应只是用物理的方法做研究,也要考虑人和整个世界之间的联系,应去把握研究对象的层级特征,用广泛的视角去考虑问题。布朗分布伦纳提到,个体出于一个环境和几个环境的嵌套之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影响着个体发展的方方面面。生态系统理论就是把人放在他所处的系统中去考虑,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二)从生态系统理论看农村失独家庭养老问题成因
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他主要是对儿童进行研究,列出了儿童的几层系统(如下图所示),该系统分为4 个层次: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我们将利用布朗分布伦纳的系统结构图,来分析并探讨农村失独家庭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
1.微观层面:家庭结构失衡
首先,核心家庭,即一对父母和一个孩子这样的家庭是一个稳定的结构,孩子是维系婚姻的关键,一旦独生子女死亡,父母难以很快将这种情感依附转移到配偶身上,这会导致他们难以从丧子的悲痛情感中走出来,从而对日后夫妻关系产生影响。其次,家庭系统和其他系统类似,会对其他家庭成员有角色期待,以满足家庭和社会的需求,若一方在丧子之后选择消极避世、逃避家庭责任,则会使另一方无法获得这种满足,以至于双方关系会僵化、已破碎。
2.中观层面:人际交往受阻
中观层面涉及到失独家庭的社会交往方方面面。思想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很多人有“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思想。这种观念使得很多失独父母会选择远离周围环境,拒绝与外界交流。在行为方面,父母凭借孩子,会扩大自身的交际网络,因为要满足孩子们的需要,通过会与学校、医院、社区等建立联系,形成较为持久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他们扮演者各自的角色,一旦唯一的孩子离世,他们这些角色也会消失。综上,失独家庭的人际交往会受到阻碍,社交圈子在慢慢缩小,所导致的后果就是,他们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与社会的交集越来越少,逐步远离社会。
3.外层层面:社会政策及服务不完善
“家庭B老”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一旦唯一的孩子去世,失独老人就会面临无人照料的困境,与此同时,社会养老服务政策和相关基础设施又不够健全,在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失独家庭养老保障并没有形成专项制度。新农保、新农保、五保供养等制度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独老人的生活困境,但缺乏针对性。此外,在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由于监管体系的不健全、管理机构的不完善,致使社保资金的发放存在很大的问题,包括农村失独老人在内的受保障群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根本的保障[2]。
另外,当前国家出台的制度较为单一、模糊,在实施的过程中缺少灵活性,政策与政策之间的联结不够,导致实施效果欠佳,这些都是失独家庭养老成为问题的原因。
4.宏观层面: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
宏观方面,就涉及到整个大环境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亚文化的层面。就失独家庭而言,首先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很多父母有这种“养儿防老”的思想,辛辛苦苦把子女拉扯大,为了自己老了能有人照顾,失去独生子女之后,很多老人精神上会陷入崩溃、抑郁,不想说话,害怕别人谈到子女的话题,害怕别人的闲言碎语,因此选择逃避社会等,这会使得他们的精神问题加重,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四、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农村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一)生态系统影响模式概述
美国威斯康星―怀特沃特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查尔斯・扎斯特罗提出了有关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影响模式,他认为社会生态系统影响模式反映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不仅要与案主、而且是要与许多同案主相关的其他大系统一道解决案主的问题。更确切地说,系统影响模式强调,社会工作者必须代表他们的案主,经常与现行的机构和组织协同工作,其目标常常是去改变或改进服务的提供和资源的分配方式。这是一套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下面将此模式为指导简要叙述失独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具体策略。
(二)社会生态系统影响模式指导下农村失独家庭社会工作介入
1.引入专业社工
我们知道,物质帮助对于失独家庭都是暂时的慰藉,真正能帮助他们走出来的只有他们自己,而社会工作者的理念是“助人自助”,是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获自信,而不仅仅是给予他们物质支持,社会工作者能够通过心理辅导,比如个案治疗、小组工作等鼓励失独父母发泄情绪、勇敢的面对今后的人生,激发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热情。从这方面讲,社会工作者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政府应该重视社会工作的职业发展,给予他们工作和晋升空间,让更多的学社会工作专业的人能够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解决他们的复杂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恢复案主自身功能
案主自身是问题的核心,社会工作介入后,重点要放在帮助案主建立正确的认知、实现案主自身增能的方向上,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相信案主有能力依靠自己解决问题,重新站起来,社会工作者可通过对失独父母一对一的个案辅导帮助案主疏泄情绪、觉察自身的非理性认知,从而引导案主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发展出更多的可能。
3.强化组织系统支持网络
社会工作介入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比如发动志愿者对失独家庭开展入户帮扶,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物质照料,精神上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比如可以组织大家自发捐款,为经济困难的失独家庭提供资金赞助;还有,社会工作者也可以联系相关的儿童服务机构,对于那些物质相对宽裕、有领养意愿的老人,可以帮助他们联系领养一个一个孤儿,然后定期对老人的领养情况进行回访等等。
4.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在社会服务方面,社会工作者可通过建言献策等方式,倡导政府开办专门面向失独家庭的养老机构,把具有相同经历的老年人组织到一起尽心照顾,这样也可打消老人的顾虑,相对愿意去到福利机构接受照料;在社区里,可组织有能力、行动较方便的失独老人参加红色旅游,走出家门到外面的环境下散散心,放松心情,让他们逐渐明白,除了子女,他们的人生还有很多意义,还能做什么事情,从而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5.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册、开办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人知道目前社会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很多有需要的人期待着我们去理解、信任和帮助的。我们应让自己挣脱传统不良观念的束缚,以一种积极理解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五、小结
失独家庭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是因为在这样的家庭背后会突@出很多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不能仅仅想到“只是一个家庭失去了孩子而已”,问题没有那么简单,我们要想到,为什么这个家庭失去了孩子之后会面临重创、整个家庭为什么会因此而垮掉,这跟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思想、当前的社会保障政策、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不成熟等等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应该以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而不仅是着眼于一个人,要联系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大的历史背景去考量。需要社会工作者、政府、福利机构、社区等都相关系统通力合作,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持久而有效的帮扶。
参考文献:
杜坤 东北石油大学
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下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很重要、很复杂的教学系统,它包括主体、客体、中介要素、教学目标及相
关的考核标准。把生态理念引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用它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多样性和
开放性。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还不够健全,在开放性和层次性两个层次上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将生态系统的观念应用到高
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教学的一大突破,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来探究提高教学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优化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现状分析
从整体上说,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还不够完
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很多时候缺乏时效性,内容不够
丰富,教师和学生难以展开有机的互动。将生态系统理论与高校
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需要一定的融合期,把生态理论的观
念应用在教育系统中,实现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环境和教
学介体的优化配置,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高校的思想政治
教育改革,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
优秀的人才。
二、优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路径分析
(一)对思想政治教学主客体进行优化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主体和客体,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优化教学的主体,就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
育主体的责任感和服务能力,作为教育的主体要善于从客体的需
要出发,明确教育的目标和效果,这样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
理论积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来说,首先要引导客体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育活动中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
理念,提高觉悟意识和政治素质,提高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整
个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息息相关的两
方面,要将这两个方面有机联系起来。
(二)对思想政治教学生态环体进行优化
所谓的生态环体其实就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软
环境, 这个意义是多重的, 首先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
它应该首先适应社会和国家最新形势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来制
定适合教学发展的目标和规划。要努力地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
境,让学生去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适应性。此外,还要善
于将环境中的消极方面转化成优势,以便于为校园的建设和教育
质量的提高提供更好的基础。生态环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软环境,只有以此作为突破口,才能够为整个教育工作提供软实
力, 无形中就能够熏陶和感染学生, 不断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推进。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介体进行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生态介体其实就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教
学方式和教学渠道,如何通过有效的介体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每
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介体有很多,教学课堂是最直接
的教育生态介体,教学课堂能够传输最为广泛的知识内容,同时
也能够传达有效的思想方面的渗透;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介
体,通过恰当的文化气氛的指导和构造,实现校园的和谐发展;
另外,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新型的传播媒介比如网络、媒体、
广播等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提高。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措施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学中主客体的有机互动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实现教育系统主体和客体
的有机互动,一方面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从而提
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效率,为整个教育系统提供最优秀的
教学,还要不断地增加教学人员的投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队伍,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就教学系统的客体而言,
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提升素质和能力,只有这两面展
开有机的互动才能够为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提供活力。
(二)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有序优质的教学环境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要以和谐校园的构建为根
本,充分地优化校园环境,规范校园的规章制度,积极地引导大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在这个
高校教学的大环境里,根据社会的形式主动优化校园环境,并结
合新时期的传媒手段,让校园与时代接轨。建立有序、优质的教
学环境,提升校园活力,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发挥学校的
优势,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坚固有力的环境支撑,只有这样
才能够进一步地稳固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为高校教育的
发展提供保证。
(三)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和内容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优化,还要在整
个的教学活动中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和内容,这是整个课堂
活动的载体。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专业
化,详细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实现更多的学生对于课堂的需求。
同时更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选择性地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支
持和服务。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新时期高校教育
的根本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
发展和进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尊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
在规律,不断强化高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结语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是一项较为
复杂的工作,在整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有将系统的各个层
面来加以优化和整合,才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实现学
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从教学系统的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性进行
优化,不断地优化教学环境和教育生态媒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明朗有序的教学环境,丰富课堂知识,不断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在这个教学生态系统里,尊重生态系统
的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典.“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教育对策——生态系
统理论视角的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5).
[2]关文薇.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生态系统研究.西
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1.
[3]孔姣.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闲暇教育路径研究.河
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3.
[4]杨立志.全方位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体系
为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根据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在深入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并于2012年3月1日起施行。青少年社区矫正是指对14-25周岁的缓刑犯、管制犯、监外执行犯、假释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非监禁罪犯,准予其在社区内服刑,由专门的国家机关进行管理,相关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机构和志愿者队伍给予协助,在法定的期限内,对罪犯的心理和行为偏差进行矫正,并促使其更好地回归社会的一种非监禁刑罚。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比例逐年上升的趋势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对青少年罪犯的传统的矫治方法已不能有效发挥其矫正功能,因此现代的青少年罪犯矫治工作已不仅仅是司法人员的专职,而是需要社会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志愿者更多地参与到矫治工作中来,因此,对青少年实行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矫正模式是迫切需要的。本文通过纳入生态系统因素,促使青少年罪犯积极地与环境互动,有助于改进和完善青少年社区矫正,减轻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孤立的状态,帮助他们成功地再社会化。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界内又往往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是将系统论、社会学和生态学紧密结合起来的基础理论,它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查尔斯·扎斯特罗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在生态系统视角下,人类被看作是通过与环境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发展和适应。基于这个视角,社会工作试图通过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间的功能失调和处理,来强化能力、整合治疗和改变问题。目前生态系统不均衡是青少年社区矫正中的主要问题,作为社区矫正的一种工具,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社区矫正计划措施的实施,促进青少年罪犯恢复和重建其缺失的社会功能,使他们成为社会正常的成员。
一、对青少年微观生态系统的介入
微观生态系统是指个人在亲密情境下的人际活动形态与角色扮演,它汇聚了影响个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具体而言,对微观生态系统的介入一般指个人层面的社会工作,即针对青少年罪犯需求而开展的个案辅导服务。在对青少年犯罪群体进行社区矫正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个案工作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入:
(1)引导青少年罪犯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2)为青少年罪犯提供家庭辅导。
(3)为青少年罪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支持。
二、对青少年中观生态系统的介入
中观生态系统是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家庭、工作群体和社会群体。具体而言,对中观生态系统的介入是指家庭和小组层面的社会工作,即针对青少年罪犯家庭,以及有相同需要或相同背景的青少年罪犯群体而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
小组工作的方法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小组工作以群体为工作对象,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生态系统视角取向的社会工作鼓励案主与相同境遇的同辈群体成员建立互助团体,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去回应他们的发展性需求,以降低青少年罪犯群体成员的疏离、孤立与无权感。在社区矫正中可利用的小组类型有治疗小组、教育小组和成长小组。
三、对青少年宏观生态系统的介入
宏观生态系统,是指比家庭等中观系统更庞大的群体和系统,包括组织、机构、社区和文化。具体而言,对宏观生态系统的介入是指社区社会工作和针对法规或政策而进行倡导的社会工作行政。如建立青少年组织、开展社区工作,以及进行青少年法规、政策和制度的修改、倡导工作等。
在社区层面进行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建立与完善社区支持网络等手段,可以减少社区成员对矫正对象的负面认识,从而扩大他们的人际交往网络,强化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消除一些社会性的偏见引起的社会排斥。具体来说,通过青少年罪犯生活的社区对他们进行矫正,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区舆论,宣传相关理念。
(2)发动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介入到社区矫正中来,把促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对青少年罪犯的矫正工作放到社会发展的新高度。
(3)社区要为矫正对象提供相应的社会活动参与的机会,让他们通过社会活动参与体验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参与意识,树立自信心。
青少年罪犯作为社会上较为特殊的弱势群体,缺乏社会权力和政治权力,而社会的排斥更加使其处于极其无助的状态。社会工作平等、尊重、接纳、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对社区矫正的成功开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关于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社区矫正领域的探讨,希望能够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献上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马尔柯姆·派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丽娜·多米内利.社会工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费梅苹.社会互动论视角下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研究[J].上海: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03).
[5]费梅苹.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建设的行动研究[J].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04).
关键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共同进化
中图分类号:F40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017-02
一、商务生态系统的概念
“商务生态系统”这一概念首先是由James F.Moore在他的著作《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中提出的[1]。这个概念的灵感来自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学认为,生物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关系,并且生物的多样性和共生性是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普遍要求和规律。众多的生物以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其他生物提供共生的环境和条件,同存于一种共生体之中,共同进化和优化。James F.Moore指出商务生态系统正是模拟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以上这些机制。众多的商家、企业作为有生命的经济实体,同时还作为经济细胞,组成和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整个国际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功能协调、优势互补、和谐增长的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商务生态系统
电子商务环境与传统商务环境相比有显著的区别。从传统意义上说,企业必须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内进行竞争。但电子商务环境下,一方面,原来处于各个封闭“湖泊”中的不同行业,由于Internet这条“电子运河”而沟通起来,竞争范围改变了。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有些企业采用了MRPⅡ、ERP、CRM、SCM系统等,但合作伙伴之间的电子化连接(Electronic linkage)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接口薄弱,难以实现信息实时的、同步的共享。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如XML 、OBI等)和网络平台,可以灵活地建立起各种组织间的、高效的电子化连接,如组织间的系统IOS(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企业网站、Extranet、电子化市场EM等,将伙伴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连接在一起,从而大大改善商务伙伴间的通讯方式,使组织间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换量与交换速度大大提高,为形成新商务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针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复杂性,新商务生态系统不仅是一种实施电子商务的战略途径,也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创新[2]。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战略的制定应考虑如何建立新的商务生态系统。与系统中的各成员共创新的集成化商务模式和技术标准,共享知识,协调与各成员的关系,并根据商务生态系统发展不同阶段(开拓商务生态系统、商务生态系统的扩展、对商务生态系统的领导、自我更新)的特征和自己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而不是急于攻击其他企业的领导地位或驱逐弱者。商务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会给企业带来更强的生命力[3]。
三、新商务生态系统的研究状况及其与当前其他管理思想的区别
商务生态系统亦区别于以产品或任务为目的而组织的动态联盟(Virtual Enterprise),动态联盟是建立在机遇产品基础之上,由多个各有专长的敏捷型企业利用各自的特长联合起来进行机遇产品的经营生产,产品生命周期一旦结束,联盟也自行解体,动态联盟把追求最大程度的敏捷性作为目标。从系统论的角度,商务生态系统则是为适应环境变化而组成的共同体,其形成原因与动态联盟是有区别的。
四、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应用分析
(一)英特尔公司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英特尔的投资范围涉及世界各地多达425家高科技或与之相关的公司,是个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商,其通过庞大的投资来形成企业协作网络从而实现互联网战略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英特尔公司为了完成从芯片生产商到互联网建筑模块生产商的转变,仅在2000年,英特尔就收购了12家公司和企业,收购总额约60亿美元。
英特尔庞大的战略投资计划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初是在PC机和芯片相关技术领域进行投资。现在主要是在一系列有助于全球性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互联网内容和服务发展的领域进行投资。在进行投资时,英特尔着眼于一个整体的生态均衡环境,进行系统化投资,以弥补服务器、客户端、网络、服务和内容等方面的技术或内容的“差距”。接受英特尔投资的企业不仅可从英特尔的财政资助中获益,还可利用其带来的大量与互联网相关的计算平台和网络的专门技术,并可与其他同行协同制定技术标准。通过和那些不断开拓前进的公司合作,英特尔的工程师可更大范围地接触各种理念,这对公司未来的产品和技术开发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
(二)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阿里巴巴不是单独依靠自己的企业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阿里巴巴现在的成功是通过自身建设的平台来主导整合庞大的系统成员架构了一个强大的商业生态系统[4]。
阿里巴巴通过提供诚信通服务产品建立诚信体系使得整个系统从中受益,而且诚信通产品对诚信的评估标准和程序很大一部分授予给了用户和合作伙伴,例如,诚信通产品中的商家认证交给新华信、华夏和邓白氏等第三方认证机构,诚信档案由网商主动反馈的记录构成,阿里巴巴并不需要维持复杂并且昂贵的中央监控和诚信评价系统。
阿里巴巴对网商提供各种服务来帮助网上交易。例如,防骗打假的培训,提供贸易通产品帮助网商即时联系,阿里巴巴对网商的服务从保姆式转向教练式,鼓励网商参与到信息的维护中来,使网商成为系统中的主角,并有配套工具方便用户。
阿里巴巴更大的价值空间是由系统中的成员来创造完成。正如自然生态系统中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不可缺少,阿里巴巴捏合的诚信、商机、互动和规模这四种要素对于其商业生态系统也是缺一不可,而且神奇的是,仅仅这四种要素就能孕育出网商生命体自我成长。
阿里巴巴不但在创造价值,他还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分享自己所创造的价值。阿里巴巴向网商提供服务产品收取的费用相对于阿里巴巴为网商创造的价值是物有所值的,统计数据显示,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的成交机会是普通会员的6倍,这给会员带来的价值远大于他们的支出,因此阿里巴巴付费会员迅速增长。
(三)易趣和淘宝商务生态系统的竞争
在淘宝决定进入市场之前,易趣是明显的领导者,独霸C2C交易市场。淘宝进入这个市场之前,由于无法与易趣抗争于是采取了瓦解易趣商务生态系统的策略:免费。用户交易、登陆都是免费的。这招武器很有威力,虽然一开始易趣的主流卖家不会流失到淘宝,但是那些无法在易趣挣到钱而又要交店铺费的小卖家和学生卖家都会加入淘宝,包括易趣有些卖家同时也会在淘宝开店,因为这是零成本和有收益期待的。总结来说淘宝的策略就是:烧钱开路,铺入大量资金营销。淘宝期待的是什么呢?实际上是形成一个更大的商务生态系统,引发网络正反馈循环:随着人气的增多,交易增加,卖家会更积极投入增加;卖家增加反过来又吸引买家不断加入登陆平台。
淘宝网总价值:投入的资本+网络的价值=易趣的总价值:运营的收益+网络的价值。
奥秘在于:为了维持这个等式,最初淘宝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演,易趣没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淘宝网网络价值的增值(网络价值很大程度上可以用用户规模和交易量来衡量),于是同样的等式下,淘宝网络价值的增长大于易趣网络价值的增长,而由于运营的收益与网络价值是正相关的,为了维持等式,淘宝网投入的资本量会越来越小,或者说投入同样的资本量,淘宝的网络价值会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易趣要么有所投入,要么找到增加网络价值的新方式,例如,易趣目前所做的将国内平台和国际平台对接,为用户增加外贸机会的举措以及重新准备投用第三方担保支付模式等等。
五、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启示
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商务生态系统和商务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变化的,没有人能够完全预知未来,一切取决于企业的智慧和应对策略。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哪个企业胜出取决于哪一方的系统更有竞争力更有价值,双方都要慎重考虑自己的生态体系是否更有竞争力。
现在的企业从事电子商务从更确切的角度讲,不是采用了一种新的工具和技术或营销手段,而更是在接受一种新的商业理念的启蒙,从接受电子商务实践电子商务的那一刻起,整个企业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进入了一个转型的轨道。
电子商务是ICT和商业这两个互相具有强关联性的要素直接碰撞的果实。因此,电子商务产业内必然首先遇到并首先实践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在前所未有的空间内大规模相互协调,将资源集中起来,甚至将消费者也融合进来形成一个共同进化的生态体系。
商务生态系统超越了传统的行业界限,它既可以在常规的行业界限内部成长,也可以跨越常规的行业分界线,这种理论方法适合于电子商务突破行业范围的特性。商务生态系统理论不仅提供了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各种战略联盟的方式,也可以从新的角度系统地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预测潜在的变化,采取恰当的行动,并有效地规避和减少风险,从电子商务中充分获益。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穆尔.竞争的衰亡[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王兴元.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意义[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175-177.
慕课是由优质学习资源、学习者和平台运营商共同构建的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各方利益共生,共同促进,共同成长。
1.1优质学习资源以前优质学习资源位于大学校园的围墙之内,而慕课通过平台让全球学习者免费享受名校名师提供的优质学习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了外部正效应,有助于建设学习型的社会文化。
1.2学习者(1)高中生。高中生通过慕课平台学习一些先修课程,提前获得拟就读高校的学分;还可以通过慕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挑选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2)在校大学生。对于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平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3)大学毕业从业人员。随着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很快就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慕课平台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课程,进一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4)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该特殊群体由于历史原因没有进入高校学习,已经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就职。他们渴望学习,但苦于没有学习机会和整块的学习时间,慕课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平台。
1.3平台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的主要职能是协调双方需求。一方面将学习者需要的优质学习资源汇集在慕课平台上;另一方面,通过平台的运作吸引大规模的学习者前往慕课平台学习。在日后的运营中,随着相关数据的累积,可以精准分析每位学习者的特点偏好,并且能够及时把握未来的学习趋势。
2慕课生态系统形成机制
2.1驱动机制(1)教育成本降低。目前高校中,每个班级的学生在50人左右,每位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而受益者只有班级内的学生,不具有规模经济,因此全球各大高校教育成本居高不下。为了进一步降低教育成本,优化教育资源,应让更多的人从优质教学资源中受益,从而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2)教育质量提升。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高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大学生就业情况也不理想,在高校所学知识与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尚有差距,使得高校需要进一步思考教育质量的提升。
2.2激励机制(1)对学习者的激励。目前,慕课对学习者的激励主要体现在内部激励,即学习者通过慕课的学习来满足自己对于某类知识的需求,这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目前,外部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学习过程的证明、学分的认证和学位的授予等。(2)对教师的激励。以前教师只为本校学生所熟悉,缺乏更广阔的平台展示个人才华,缺乏与同行交流的机会。而慕课平台通过学习者对教师所授课程的认可和欢迎程度,有助于形成一批品牌课程,从而最终形成一批品牌教师。(3)对高校的激励。通过慕课平台,高校可以推出一批名师讲授的名课,有助于扩大高校在全球的影响力,有助于提升高校品牌价值。(4)对社会的激励。慕课为企业架构了共性学习平台,促进了员工学习,也促进了企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2.3保障机制慕课虽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来促进慕课的健康有序发展。
2.3.1相关政策保障(1)对教师的奖励。教师是慕课平台提供优质学习资源的主体之一,建设与维护慕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教师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科研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为了保证慕课的长远发展,有必要对教师的劳动成果给予一定形式的肯定和奖励。(2)对学分的认可。以前,学位市场在高校内部完成,慕课出现后,逐渐形成了庞大的课程市场这一中间产品市场,主要形式是认证慕课平台上完成的学分。慕课未来的发展,关键取决于能否实现学分认证。学分认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不同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这一情况主要适用于在校大学生;②对学习过程的认可,慕课平台为求职者提供学习过程的证明;③对学位的认证,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慕课平成某一专业所有课程的学习,从而获得学士学位或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是学分认证的前提条件是如何确认是学习者本人完成学习过程和考试过程,以及如何保障高校所授予的学分和学位的权威性。
2.3.2公共服务平台慕课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庞杂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慕课的服务水平,需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慕课平台的双方提供服务。(1)对教师的服务。由教师本人制作视频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学校应提供专门的场所和一支专业的团队来完成视频课程录制,让专职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去教学和科研。(2)对学习者的服务。对于学习者的服务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检索服务,改进检索技术,让学习者以最小的时间成本找到自己所需学习资源;②学习过程跟踪分析服务,对学习者及时提出建议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③提供学分、学习过程和学位认证服务。
3慕课发展建议
3.1成立中国慕课平台为高中生、在校大学生、大学毕业从业人员和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提供学习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外部正效应,提升劳动力素质,从而形成以终身学习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特别是为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以社区学习中心的形式组织他们集中学习,提供学习场所和必备的电脑网络等学习工具,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具备完成学业条件可以授予大专文凭甚至本科文凭或更高层次文凭的学习者,可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释放其劳动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美国的三大慕课平台可以在学习者积累的庞大学习数据的基础上,开发出更有吸引力且更符合学习者的课程,从而提高行业进入壁垒。建立中国慕课平台,既可以满足华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还可以积累基于慕课平台的基础学习数据,为未来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3.2完善慕课平台服务机制(1)完善慕课的认证制度。实现从学习者的学习经历证明,到不同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最后到学位认证制度的梯度完善。(2)完善大数据跟踪分析能力。平台需要平稳运行,并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定制,减少淘课的时间成本。大数据分析的内容分为3个方面:①针对个体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方式提出建议;②针对个体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分析学习者的爱好,从而提供精准营销策略;③针对总体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未来趋势,为开发课程新产品和改进服务提供一手资料。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资源系统 云计算教育生态系统 云教育平台
1 云计算教育生态系统的提出及信息化教育资源系统的发展走向
信息技术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成为学校教育水平和竟争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各校中的逐年盲目投入,目标不统一,建设重复,融合改造困难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提升各校信息化系统应用,减少资源投入浪费,推进各校综合统一部署信息系统,迫切需要相应的理论及研究以指导我国学校信息系统建设。为此本文对当今教育信息系统面临的问题,提出“云计算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理论”。
有关信息系统的发展走向的规划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业界学者认为信息系统发展规划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规划前期、离散规划、关联规划、集成规划,虽然划分的阶段不同,但业界对于信息系统发展的方向来看是一致的,最终会朝向集成规划。信息系统集成,就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个人电脑)、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采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它实现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性问题,是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体系结构。同时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建筑环境、施工配合、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相关的一切面向集成的问题。
2 云计算教育生态系统的战略方向及各方职责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相关的应用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在推进人类生产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近几年来,硬件配置、网络带宽飞速升级发展。人们访问计算机网络已经不需要通过传统的计算机,通过PAD、手机、电视、汽车、手表,甚至眼镜等设备,打开浏览器就可以聊天、评论、处理文件、分享照片等。这一全新的浪潮将会由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所驱动:校园和个人将不再需要在电脑中安装套装软件,而是通过互联网浏览器接入到一种超大范围内集成的、按需定购的信息服务信息系统之上,也就是业界说的“云计算服务”,这种转变日趋加速。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可以将巨大的系统池集成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教育部明确未来教育系统云建设的战略方向:将会在10年内建立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整合现有资源,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并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公共存储、计算、共享带宽、安全认证及各种支撑工具等通用基础服务,支撑优质资源全国共享和教育管理信息化。
目前虽然我国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逐年投入不断加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是:整个教育体系下的信息系统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一间学校均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投入建设。这样做的弊端是对后续要融合、集成系统时,改造非常困难,因为这种系统的数据运算、存储及网络资源是紧耦合的, IT建设完全是针对某间学校个性化进行的,整合资源时会相当困难。由于缺少统筹规划,造成资源投入重复,资源浪费。另外,保证信息系统规划有效实施的措施不给力、规划执行力不够。这使得很多学校的信息系统停留在日常事务管理的支持,停留在教学辅助的手段,对将来发展战略的支撑与战略组合作用不明显。原因在于没有从更高的层次去规划学校教育信息系统。
云生态是最近业界刚提出的信息化建设的一种思想,尚没明确标准的概念,在云计算的生态系统中,有三个核心角色,即使用者、提供者和建设者。使用者指云服务中的用户;提供者指云计算服务的开发商或投资商;建设者指云计算服务的应用开发商、能力提供商、硬件提供商。各方的职责为:
使用者:使用者需要提供学校各方面的信息与数据,但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与资源到信息化建设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订购不同的信息化应用,让教师、学生,按照学校的授权来访问应用。
提供者:提供整个平台云生态的规划和建设,并协助政府规划和运营平台。平台提供者要保证平台稳定的运行,同时及时处理系统各方面数据,满足用户的需求。对用户的需求要及时反馈,并与建设者沟通,不断完善云计算教育生态系统。
建设者:在云生态系统中,建设者统一全国各校用户信息,并以此作为生态链上的核心数据中心。建造的云平台提供标准鉴权系统和接入标准,能让不同的应用开发商对接应用。同时,云平台要有丰富的API能力,拥有随时扩展能力的自由,想扩展硬件就可以扩展硬件。平台提供的核心应用,能满足各级各类学校的使用,并且可以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需要添加不同功能的应用。
在云生态系统中,三个核心角色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 转译 动态循环 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创新生态系统”并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研究的层次也涉及到国家、区域、产业集群、企业等多个层面,提出的相关模型则同样是各式各样的。“创新生态系统”一词是在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于2004年发表的报告中提出的。报告中指出:国家的技术和创新领导地位取决于有活力的、动态的“创新生态系统”,而非机械的终端对终端的过程。
思科前CTO朱迪・埃斯特琳(2010)通过类比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将创新系统里的不同栖息者分为三大群落:研究、开发和应用,并由此提出一个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法国根据其政府战略规划,开展了名为“竞争极”的生态系统集群创新计划。类比于植物的结构特征构建了“竞争极”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以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的新兴工业政策,促进集群创新和增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德博拉・J・杰克逊(2012)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包括知识经济和商业经济两个经济体,他利用创新谱技术,建立了创新频谱模型,通过系统限制维持两个经济体的良性循环。尹艳冰等人(2010)从创新主体、创新运行机制和创新共生网络三方面构建了区域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框架。产业角度的模型构建主要有两种:傅羿芳等人(2004)以及王娜等人(2013)构造的模型是从内、外部环境条件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表述的;张运生(2009)、余凌等人(2012)则是从企业为核心来构造模型的。张运生(2008)、孙冰等人(2011)以核心企业为主体构造了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从特别视角来构造模型的有:刘友金等人(2005)从生态重组的角度构建了物料流动的循环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贺团涛和曾德明(2008)从知识视角构建了高科技企业知识创新生态系统DICE模型。
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卡龙(Michel Callon)、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和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劳(John Law)等提出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主张,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是由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行动者的缺失和失控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王能能等,2009)。该理论以“广义对称性原则”为基准,以“行动者网络”、“转译”等为核心概念构建而成。
广义对称性原则是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基础,它要求不仅在自然与社会、真理和谬误之间解释的对称性,而且在人类和非人类因素之间也要坚持解释的对称性。ANT引入了“行动者”这一核心概念,用来表示在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起作用的因素。理论认为人和非人类因素(如政策等)都可以成为行动者,非人类行动者的意愿需要通过代言人来表达,并用网络这个词将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以同等的身份并入其中,行动者网络的建立依赖于这些异质性要素的组合、联结和扩张(王春梅,2012)。拉图尔说过:“广义对称性原则不在于自然实在论和社会实在论之间的替换,而是把自然和社会作为孪生的结果,当我们对两者中的一方感兴趣时,另一方就成了背景”。也就是说,在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中,自然行动和社会行动一直在变换着角色,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都对行动者网络的构成有重要作用。本文所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就是一个行动者网络,各种相互作用的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共同构成了创新生态系统。
行动者网络是通过转译的过程联结起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通过行动者之间进行转译的过程向前推进的。“转译”是指行动者通过商谈、翻译,将自己的问题转换成其他行动者的问题和利益,从而把其他行动者纳入到共同的“行动者网络联盟”中来。转译过程包括问题化、权益化、摄入和动员四个基本环节。“问题化”是指行动者网络发起者―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主体,将不同行动者关注的对象问题化,使得创新主体面临的问题成为实现其他行动者目标的“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 Passage Point,OPP),从而使他们加入到自己的网络中来,这是建构行动者网络的关键所在。“权益化”过程则是强化问题化过程中给行动者界定的角色,从而使得其他行动者被“招募”进来成为网络成员,而“动员”就是网络发起者―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的主体,调动各种相关的人力、非人力资源,界定其角色,以形成稳定可靠的网络联盟(郭俊立,2007)。转译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转译,创新生态系统的各个行动者才能不断进行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传递,从而形成动态循环的运行系统。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内部环境结构
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广义对称性原则,人类和非人类因素都是同样重要的,他们被统称为行动者,彼此联系、相互构建。内部环境结构中的人即表示人类,科研者、开发者和应用者是一种类似于生物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的说法,他们是由人类组成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又是非人类。他们可能是一群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群,也有可能是少数人类共同的组织。本文从结构功能和行为机制定义研究者、开发者和应用者。
1.创新的根基―人。创新活动归根到底是由人来完成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创新能力,特别是持续创新能力,必须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战略储备。
2.科研者。“科研”一词可作为“科学研究”解释,科研者虽然是由各种科研人员组成的,但这里需把它们当成非人类行动者,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是它们的代言人。在科技创新中,科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全球创新范式正在从“基于技术的创新”逐步走向“基于科学的创新”(陈劲等,2013)。
3.开发者。开发者包括的群体范围和组织机构比较庞大,他们既可以是工程师等技术开发人员,也可以是企业的开发部门。开发者的作用是将概念推入市场,它们将科研者的新发明或新观念变成可用的技术,更有甚者直接开发出便于使用的产品或服务。开发者通常从现有技术中提取新的技术,或者是改善生产方法,提高其生产效率。
4.应用者。应用者在三个非人类行动者之中起到了枢纽作用。它们根据个人或者组织的需求调整科学和技术,从整体上把握人们的日常需求,同时为科研者和开发者提供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传递,科研者可以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发者能够清楚技术需求方向。
(二)外部环境结构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不存在系统边界,因为任何系统本身都必须依赖整个世界的创新大环境。本文中外部环境的六个要素是结合了朱迪・埃斯特琳的三大群落创新生态系统模型要素以及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提出的美国创新生态系统模型而确定的。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这些非人类要素都是网络中的行动者,他们在网络系统中与人类行动者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组成外部环境的非人类行动者分别为:政策、文化、资金、管理、基础设施、教育。政策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方向就可以决定某一区域、产业或企业发展的态势,从而对他们的创新能力产生影响。文化氛围对创新生态环境的形成具有显著的作用。人们的创造性活动毫无疑问是要受其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支配的,这种文化价值观同样也会对创新价值观起到巩固或者消融的作用。资金对于创新生态系统来说属于一种资源,资源太过充足或稀缺都不是好事。资金太过充足,则不能在系统内形成竞争动力;资金太多稀缺,则会使有用的创新不能被开发。管理则是贯穿于整个创新大环境的,各种组织都需要良好的管理来运行。基础设施属于支持性要素,对创新环境中的基础设施的保障有利于促进创新工作的发展。教育是保证持续创新力的最重要环节,任何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只有保证了高素质人才的供给,才能立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至高点。这些非人类行动者在参与创新方面与人类行动者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任何科学技术创新都是由人类和非人类的行动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哪方是处于优势地位的。
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其特征
(一)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是由一个开放的循环网络构成的。系统内部环境包含的四个要素构成了内部循环网络,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就构成了整体的循环网络。
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运作需要靠内、外部环境及其构成要素的相互协调、循环发展。内部环境构成的三种非人类因素与外部环境的交流过程必须不断进行,才能保证内外环境的和谐。科研者与开发者之间通过知识传播实现交流,开发者与应用者之间通过技术扩散完成反馈,应用者与科研者之间通过信息循环进行互补。这三种非人类因素与人相互传递知识、技术和信息,实现内部环境网络的循环发展。外部因素给整个内部环境提供大环境的支撑,通过不断与内部网络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来实现内外部环境的和谐共生。如图1所示,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不断进行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传递。改善系统中的任何一种因素,都能提高系统的整体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类比于生物学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将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进行归纳,如表1所示。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模型解释与分析
本文所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本身也是一个行动者网络,而行动者网络的核心运行机制就在于行动者之间的“转译”过程。行动者们通过“转译”建立起合作者或同盟者的长链,从而形成行动者网络。在转译链条中起到关键地位的行动者是某一问题的发起者,本文将从科研者作为发起者为例,来解释“转译”链条的运作。
“转译”过程的第一个环节被称为问题化。在创新过程中,科研者首先必须提出某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研者需要确定一系列行动者,并且还要认识到:通过解决这个问题,能够惠及网络中的每个行动者。科研者通过将自己提出的问题构造成“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 Passage Point,OPP)来把自己定义为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这就是问题化的关键所在。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科研者可以吸引人、开发者、应用者以及更多的非人类行动者与自己形成联盟。
第二个环节称为权益化。权益化是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是:发起者尝试通过问题化过程提出并固定的行动者的身份,即是说每个行动者在解决这个问题中需要做什么。问题化过程只是吸引了其他行动者加入发起者的联盟,但每个行动者很可能都有自己加入这个联盟的身份、目标、计划、动机,并且这些行动者本身或许还牵连其他问题化的竞争行动者,这些行动者要权衡自己是否应该加入这个联盟。例如科研者想将开发者权益化,那么科研者必须破坏或削弱所有开发者与其他竞争行动者的联系。在权益化过程中,开发者的特性、身份被重新定义了,这是与科研者联结后的结果。
第三个环节是摄入。摄入是确定和协调行动者角色的过程,成功的权益化使得摄入过程得以实现。这个过程不是排除提前定义的那些行动者角色,而是将确定的联盟行动者的利益纳入整体计划中来。行动者摄入的方式可能是千差万别的:身体暴力、诱惑、交易或毫无异议的同意都可能是摄入的方式。科研者在摄入开发者时可能与之进行交易,或是完全无条件的达成合作,科研者也通过某种方式将摄入其他行动者。通过科研者的多边协商,行动者角色的定义和利益分配就完全确定,此时科研者就成为了整个转译联盟链条的代言人。
最后一个环节为激活。激活的概念强调了所有必要的位移,它是指通过发动某样机制,让行动者活动到原先没有的状态。开始时,所有的行动者都是分散开并且相互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但在代言人的干预下,所有这些行动者都会在同一时间被调动到同一个地方进行汇合。例如科研者可以将人、开发者、应用者、政府政策制定人员、金融机构的资金提供者安置在一间会议室里,那时他们就将为同一件事情的利益相互协商。从最初的问题化―对不同行动者的身份、关系和目标定义一系列可协商的假说,到最终所有行动者为一件事情的利益共同协商,这四个环节就全部结束了,一张关系制约网络随之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
研究展望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这个创新生态系统模型能够摆脱层面的限制分析,即可以分析国家、区域、产业集群、企业等各种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在建设创新生态系统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导致我国科技体制机制和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不相适应,难以实现变成创新大国的目标。本文希望通过这一研究打开我国研究创新生态系统新思路,为中国情景下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产生启发。
参考文献:
1.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1)
2.PCAST. Sustaining the Nation's Innovation Ecosystem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and Competitiveness[R]. 2004
3.朱迪・埃斯特琳.美国创新在衰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 Les ples de Comptitivit. Uncosystme des ples pour favoriser l`innovation et la croissance[EB/OL]. http: / /competitivite.Gouv. fr / ,2012-3
5. Jackson D J. What is an Innovation Ecosystem?[EB/OL]. erc-assoc, org/docs/innovation_ecosystem, pdf, 2012-11-28, 2012
6.尹艳冰,赵宏.循环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
7.傅羿芳,朱斌.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S1
8.王娜,.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及内部一致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5)
9.张运生.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
10.余凌,杨悦儿.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5)
11.张运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边界与结构解析[J].软科学,2008(11)
12.孙冰,周大铭.基于核心企业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
13.刘友金,易秋平.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的生态重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4.贺团涛,曾德明.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与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08(6)
15.王能能,孙启贵,徐飞.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以中国自主通信标准TD-SCDMA技术创新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3)
16.王春梅.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进路研究―以南京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4)
17.Callon M, Bruno L. 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 School: A Reply to Collins and Yearley[C]//Andrew Pickering (edited). Science as Practice and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2
18.Callon M.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A].Law, John (Eds.), Power, Action and Belief: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C].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6
19.郭俊立.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哲学意蕴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
20.陈劲,赵晓婷,梁靓.基于科学的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6)
21.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 Innovate America: Thriving in a World of Challenge and Change[R]. National Innovation Initiative Interim Report,2004
论文摘要:《太平经》看来,“道”生万物,众生平等,万物同受天地恩泽,虽然万物都有类的区分,但他们都有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物有神性。人时其他自然物的态度应以“贵生”为标准,以“共生共荣”为基本原则。物全为富,情感交融的诗意般的生存状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状态;为此,人要遏制自己的贪欲,保存自然万物生生不息之气。“天道无为,任物自然”,人应“助天生物,助地养形”,在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诗意的栖居。
《礼记》云: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自古以来,中国的伦理问题,不仅仅是讨论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而且还讨论人与天地鬼神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自古就与信仰有关,信仰、天地、人事融合一体。中国人的生态伦理观念强力地体现了这一特征。
《太平经》原名《太平清领书》,作为中国道教早期重要经典,成书于东汉后期,内容庞杂,其基本思想来源于黄老道家,也包含了徽纬神学和各种方术思想,生态伦理问题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它对环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对我们今人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全书第三十五卷中的《分别贫富法第四十一》、第三十六卷中的《守三宝法第四十四》、《三急吉凶法第四十五》、第四十五卷中《起土出书诀第六十一》、第五十卷中的《草木方诀第七十》、性物方决第七十一》、第九十八卷中的‘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第一百六十》、第一百一十七卷中的《天乐得善人文付火君诀》、《天咎四人辱道诫》、第一百一十八卷中的《禁烧山林诀》、《烧下田草诀》、第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卷中的《和合阴阳法》等都对生态问题作出了具体的论述。此外,还有一些散见于其他的章节中。此书对生态问题的论述是和其他的思想相结合的,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生态问题的论述只是作为整体的一个环节而出现的,它和道教对人类社会的认知,对人性的教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太平经》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1.天人一家,物全为富
在《太平经》看来天地是生养万物的父母,在人与自然物之间,人是处于管理者的地位,代表天地统治万物。人对待天地的态度应该遵从父慈子孝的社会伦理规范;而对待其他物种的态度应该是以共生共荣为准则的。
《太平经》第四十五卷《起土出书诀第六十一》:“夫天地中和凡三气,内相与共为一家,治生,共养万物。……以地为母,得衣食而养育,不共爱而利之.人甚无状,不用道理,穿凿地,大兴土功,独母愁患诸子之大不孝.……故父灾变复起,母复怒,不养万物.父母冤怒,其子安得无灾乎?……”。这段话首先说明的第一问题是天、地、人在宇宙中的核心地位,天地是大化的基础,万物由它们生养。其次,人的地位的重要性,天地生养万物,人是最集中的代表,人不仅从天地那里获得了生命,而且人也要代表天地诞生的万物向天地履行自己的一份义务和职责,人是天地万物的治理者或管理者。在确定了人的基础定位之后,那么,人对待天地的态度和行为应该遵从什么样的标准呢?在《太平经》看来既然两者之间是有父子之实那就应该遵从父子之道,所以,人要像侍奉自己的父母那样来对待生养万物的天地的。《太平经》认为人对待其他物种要遵守的一个原则就是注重物种的保全与繁盛。“天以凡物悉生出为富足……万二千物悉伤为虚空贫家。此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此父母贫极,则子愁贫也。与王治相应。是故古者圣王治,能治万二千物,为上富君也。善物不足三分之二为中富君也。不足三分之一为下富君也。万物半伤为衰家也。悉伤为下贫之人。”
在《太平经》看来真正的天下富足就是物种的保全与繁盛。物种的兴盛与保全不仅反映人对待其他生物的态度,也是天地给人的征兆,是衡量人治的一个重要标准。富且贵是世人的一种生活的理想,而这里的富贵不外乎人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一般人对富裕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人的世界而很少是从外物的角度去解释的,而在这一点上《太平经》提出了前瞻性的观点。它认为所谓的富裕应该以物种的多寡为衡量标准,物种多就为富,物种少就为贫,它的财富观是超越性的,把人的视角拓宽到了世间万物,把人的财富观念建立在了人和自然的联系上了。这对经济理性充斥一切的现代人类而言无疑是有重要启示的。
2.物我同根,众生平等
在《太平经》看来,天下万物不仅俱受阴阳之统,感天地之气而生的,而且在生存需求上是平等的,同样具有“三急”。第三十六卷《三急吉凶法第四十五》:“然!歧行俱受天地阴阳统而生,亦同有二大急一小急耳,何谓乎哉?…但有毛羽者,恒善可爱,御寒暑;有鳞者,恒御害;非必须而生也,故为小急。其余凡行,悉过处也。……”;“今布根垂枝之属,不饮不食不衣,当奈何乎?…万物须雨而生,是其饮食也。…不得昼夜合阴阳气,物无以得成也。天下无成实物,则大凶是二大急也。疏页也实,数页也实,俱实;不必当数页也,是其小急也。实者,是其核也。……”《太平经》认为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生存需求的三个必要条件:动物同人一样需要雄雌、饮食与衣物;植物的生存同样也需要三样基本的东西即昼夜流转、时雨的滋润及其根叶。虽然需求的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秉承天地阴阳之统,都有着求生的根本需求。人作为世间生物的管理者,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遵循天地生养万物的基本原则,尊重其它生命,给他们提供一个生存的空间,这恰是体现了道教大道化生,万物同根的基本理念,在生命的起源上万物平等。
3.天物感应,物有神性
《太平经》认为天地万物不仅在起源上是平等的,而且有些生物还具备人所不能的重要功能,有些植物和动物因为有天的感应而能为人治病。“草木有德有道而有官位者,乃能驱使也,名之为草木方,此为神草木也。…十九相应者大臣之草也;十八相应者,人民草也;过此而下者,不可用也。误人之草也。……"不仅有些植物是这样而且有些动物也是这样。“生物行精,谓飞步禽兽歧行之属,能立治病。……使九治愈者,王侯之神方也;十八治愈者,大臣百衣至德处士之神方也;各有所出,以此候之,万不失一也……”,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在《太平经》看来都是带有神性的,正因为此,它们能给人治病,而且对疾病所起的作用跟病人德性的高低是成正比的。虽然这样的说法带有神学的色彩,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它对动物和植物的一种价值观,即动物和植物也在感受天地的精气,它们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理由,天地对万物的恩赐并不只限于人,这也是对人盲目的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一种否定。
4.坚守“三宝”,抵制“浮华”
其实,生态问题说到底是人性的问题。人的贪欲的膨胀,导致一系列急功近利的思想的形成,从而在生态问题上造成了一些无可挽回的后果。对于这个问题《太平经》是有论述的,“…今天地开辟,淳风稍远,皇平气阴,灾害横流。上皇之后,三五以来,兵疫水火,更相兢与,皆由亿兆,心邪形伪,破坏五德,争任六情,肆凶逞暴,更相侵凌,尊卑长少,贵贱乱离。致二仪失序,七耀远经,三才变异妖讹纷纶。鬼神交伤,人物凋丧,告祸荐至,不悟不悔,万毒悠行,不可胜数。……”,灾害地发生是因为人性中邪恶因素地失控,贪欲极度膨胀,从而导致道德败坏,人心不古,世事失序,因此,要想构建太平世界就要遏止人的贪欲。那么如何去遏制人的贪欲呢?《太平经合校》第三十六卷《守三宝法第四十四》说道,人之三宝长急而不可废者,反之,即为浮华之物,如果过分的追逐,奸伪必起。“何谓也?此三者应天行。男者天也,女者地也,衣者依也。天地父母所以依养人形身也。过此三者,其余奇伪之物不必须之而活,传类相生也。悉就浮华,因还自愁自害,不得尽其天年也。后生多事纷纷,但以其为不急之事,以致凶事,故常趋走不得止也……”世间的灾害都因为人心的贪欲而起,也就是对不急之物的过分追逐,这种现象不是仅存于当前社会,而是古已有之。
作为有理性的人就是要从心底去遏制这些浮华之物的诱惑,让情感和理性充斥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清风明月所带来的诗情画意,这也正是道教一直实践的人生理想,因此,《太平经》提倡节欲即“去浮华”,就是要控制对“不急”之物的追逐。它的这种认识是深刻得,发人深省得,闪烁着中华文明古老智慧的光芒,更值得活在今天的人好好地去体味。
5.顺势取用,适度消费
顺势取用,适度消费是《太平经》所提倡的对于生态保护方面的主要行为规范。道教认为,“天道无为,任物自然”,人们应该遵循天道,不要随意干预自然界的客观进程而应顺势取用。
“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要“安天地”,就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此外,《阴符经》开篇即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天之道”就是认识自然规律,“执天之行”就是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人类的本领就在于此,所以说“尽矣”。若不懂得自然规律,凭主观意志盲目行事,便如《道德经》所言,是“不知常”,必然“妄作,凶”。而在道教看来,“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天道无为,任物自然”,万物都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对它们进行杀戮,阻碍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成长,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
为了在对自然物采取的各种行为中正确地贯彻适度消费的原则,道教主张以“道”观物,反对以“我”观物。以“道”观物,实际上就是从宇宙整体的角度来审视万物,而不是从人类自身利益出发,导致干预自然的行为。而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往往会诱发连锁反应,有时以意想不到的形式,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二、《太平经》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太平经》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丰富的,作为一种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它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意韵又有宗教文化的特色,具体而言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慈心于物的道德认知
《太平经》生态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善待众生,或者说是慈心于物。这首先表现为它对万物的基本态度是尊重生命。它讲物种的保全、讲生命的平等、还讲到物的神性等,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对万物的关爱之心。《太平经合校》卷三十《草木方诀第七十》:“草木有德有道而有官位者,乃能驱使也,名之为草木方,此谓神草木也。治事立愈者,天上神草木也。下居地而生也。立延年者,天上仙草木也,下居地而生也。..生物方诀第七十一》:“生物行精,谓飞步禽兽歧行之属,能立治病。禽者,天上神药在其身中,天使其圆方而行。十十治愈者,天神在其身中,天使其圆方而行;十九治愈者,地精方在其身中;十八治愈者,人精中和神乐在其中。此三者,为天地中和阴阳行方,名为治就疾使者。…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故万物芸芸,命尽天,根在地,用而安之者在人;得天意者寿,失天意者亡。凡物与天地为常,人为其王,为人王长者,不可不审且群也。”在《太平经》看来草木与禽兽都是上天再生之德的一部份,是有神性的。它们都是“命尽天,根在地”,而“用而安之者在人”,也就是说对自然万物的生杀欲夺的大权不是在人而是在天,人不仅没有权利去随意处置自然万物,而且还应该善待自然万物,因为,善待众生不仅是天意也是人积德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德行高深的人才能终成正果,得道成仙。因此,人要慈心于物。
2.仙道贵生的道德情怀
关于贵生的思想在中国的秦汉时期甚至更早的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在《吕氏春秋》中对个人生存意义的讨论,显现了个人优于社会的价值观念。它说天下虽然很重要,但不能以天下危及个人的生存,“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生养生之道也”。作为思想大融合的《吕氏春秋》中的贵生思想似乎是源于极端个人主义的杨朱,但它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主义的生活态度了,而是把个人生命的高度重视,生活方式的自然安逸,养生之道的“用其新,弃其陈,揍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都通通的贯穿在一种似乎来自宇宙的原理上。
道教建立“道”化生万物的宇宙观,强调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从而构建了作为道教生态伦理基础的生命平等观及其贵生思想。“天道无为,任物自然”,贵生是道教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理念,也是道教文化的核心内容。《太平经》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强烈地体现了贵生的思想。道教的贵生是泛指一切生命体的,因为,“大道”化生万物,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是人顺道而行的重要标准。《太平经》积极的强调物种的保全,强调人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强调节欲,规劝人要顺道而行,慈心于物等都很好的体现了它的贵生思想。《太平经》强调人对自然万物的爱护,如:动植物和人一样有“三急”;人对自然万物只是用而安之,而没有生杀的大权等,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其实,贵生在道教中不仅是一种提倡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一种美德的象征,因为,只有行善积德的人才能得以长生,这种长生是上天对人善行的一种奖励。
3.劝善成仙和神明赏罚的宗教实践方法
《太平经》作为一种宗教典籍它的实践方案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对于能按天意积德行善的人,上天是会给予奖励的,反之,就会遭受惩罚,不在今生,就会在死后,不在自身也会在后人身上体现出来,这就是“承负说”。《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解“承负决”:“…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反得善,因自言为贤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也,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遁者逃亡也,故主死生之会也。如行善不止,过此寿谓之度世。行恶不止,不及三寿,皆夭也。胞胎及未成人而死者,谓之无辜承先人之过也。……”世事万物受承负之灾的影响,人积德行善最大的体现就是应和上天之气,应和上天之气最为关键就是要顺应上天的法则,具体表现为自然万物作为天地调和的产物人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去任意的践踏和毁坏而是要应和这一法则,这也是免去承负之灾的根本,:“…欲解承负之责,莫如守一。守一久,天将怜之。一者,天之纲纪,万物之本也。思其本。流及其末。”
JamesF.Moore在《竞争的衰亡》一书中提到,GregoryBateson一生致力于复杂系统工作的研究,对其在商业生态系统方面的思考影响巨大。Biggiero和WysockiJr.等提出复杂巨系统的理论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来思考组织的管理。如果组成系统的成分数量庞大且种类众多,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还形成多种层次结构,那么我们称这类系统为复杂巨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复杂巨系统,社会系统也是复杂巨系统。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由于人的意识作用更复杂。商业生态系统是社会系统,因此,商业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nGeneraInsight智库董事会主席、著名新经济学家TapscottDon在《Macrowikinomics:RebootingBusinessandtheWorld》一书中提到,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与消费者一起组成共同体,对公司的决策经营非常有好处。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理论等,吴建材利用自组织理论研究商业生态系统进化机制,认为只要条件满足,商业生态系统也可以以超循环的方式实现自组织进化。Backers认为复杂系统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分析企业与竞争者、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非常有效。
2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所谓的商业生态系统,其实就是一个基于自然生态系统思想精心创建起来的企业网络组织。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的是,商业生态系统也是复杂巨系统,在条件满足的时候,同样能实现自组织的进化。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的是,参与系统的成员是被精心选择发展的;与普通企业网络组织不同的是,它具备生态系统的特点,通过企业生态位的分离,创造协同进化的条件。同时,它又符合复杂巨系统的特征。根据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成果看,目前针对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即自然生态系统的方向和复杂系统研究的方向。
2.1引用自然生态系统知识方向从这个方向开展研究的学者认为商业世界中的企业组织就像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一样,企业与企业之间既存在着竞争,也有合作的关系,它们之间在竞合过程中形成了类似于自然界中食物网的价值网络。每个企业是这个价值网络中的一个成员(结点),承担了这个价值网络中的一个功能,比如苹果移动生态系统中的富士康科技公司,其主要功能就是为苹果公司生产iphone手机,一旦富士康科技公司的生产出现大面积的问题,将严重影响苹果公司iphone手机品牌的声誉。因此,商业生态系统关键企业(结点)的缺失将对商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造成重大的破坏。从自然生态系统方向开展研究的学者,特别重视对生物学和生态学中关键知识的延伸理解和使用。比如在商业生态系统的创建形成方面,JamesF.Moore认为,如同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成主要是“集合定律”的作用一样,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同样适用这个规律;EricSchmid相信“企业组织与自然界的生物体一样具有DNA”,这种组织DNA(即企业文化、企业行为和企业精神等方面)主要来自于组织最初的创立者或组织强有力的领导者;DanielZ.Sui研究发现,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竞争导致其生态位的分离,并最终形成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现象,也才有了今天我们见到的如此缤纷绚丽的世界。商业世界也有相似的情况,同一条食街的酒家选择了“回避性定位”的策略,减少了彼此间的竞争,而且群集效应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消费者,实现了“协同进化”。
2.2复杂系统研究方向从复杂系统方向开展研究的学者认为,基于线性思维的理论并不适用于现实的商业世界,现实的商业世界运行错综复杂,不可预测。李志坚等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具有适应性、协同进化、自组织、涌现、反馈和有意识选择的复杂适应性特征;刘健辉认为商业生态系统通过自我组织、突发性和协同进化而得到发展,并以此获得适应性。吴建材运用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超循环理论分析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及其动力问题,指出商业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的方式是协同进化,具体来说,是通过内部各子系统的竞争实现协同,形成系统发展的序参量,并支配着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发展。Biggiero和Lucio强调自组织过程在创建商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3存在的问题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崭新的研究领域,在体系上还没有完善,需要更多的学者和专家来补充和发展,任何一个有益的方向都是值得探索的。总的来说,自然生态系统方向的研究更注重商业生态系统在实践上的运用,尤其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等生态学理论早已深入人心,故这个方向的研究更容易让人理解。不过,该方向的研究未能很深入到商业生态系统的基础问题。复杂系统研究方向则不同,它从系统演化发展的角度,引入包括序参量、熵等概念,深入理解商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进化的条件、动力和方式,有助于整体把握商业生态系统的本质和内在机制。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组织将摆脱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迎来企业组织结构的大变革时代,管理和任务可以通过网络通信技术进行集成,自组织管理模式将会是未来组织管理的一个研究方向。
3商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研究领域
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发现,目前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3.1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视角研究企业的竞争战略像美国苹果公司一样,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商业生态系统是所有渴望成功的企业梦寐以求的追求。因此,研究商业生态的开拓、领导和创新就成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JamesF.Moore在《竞争的衰亡》一书中写道,商业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经历四个阶段,依次是生态系统的开拓、生态系统的扩展、对生态系统的领导和自我更新或死亡。关键企业必须做到能开发比现有系统更有效的、新的首尾相接的价值创造系统、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并保持系统成员的多样性、处理各种内外部冲突、持续地为系统注入新的思想和创造新的机会等。
3.2商业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和评价体系吴建材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本质是协同进化,其演化机制是系统内成员通过功能耦合实现自组织进化,竞争和协同在进化过程中扮演着动力的关键作用。杜国柱、王娜、李爱玉等构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模型,并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壮性评价体系,认为所谓商业生态系统健康是指能高效将原材料转变为有生命的有机体,面对环境的干扰与冲击,能持久地生存下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功能。
3.3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研究地区经济和产业集群黄昕和潘军从商业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关键物种等角度,提出我国汽车工业缺少成熟和有力的关键企业的观点,而且汽车工作处于长期封闭和孤立的状态,导致了汽车企业竞争力不强、配套不完善、产业链断裂等一系列问题;吴建材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研究广州服装专业批发市场,提出专业批发市场已进入协同进化的时代,应从商业生态系统角度构建专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HaraldMahrer和RomanBrandtweiner运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奥地利国家电子商务产业现状,认为奥地利电子商务发展正处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第二阶段。
3.4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在多领域中的应用胡岗岚等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研究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集群化现象,并给出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定义,同时认为我国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过程包括开拓、扩展、协调、进化等四个阶段。张蓓运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我国零售业,提出建立健康零售业商业生态系统的思路,建议走协同进化的道路,建立共赢的商业社会。郭哲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提出构建无线城市的商业生态系统模型,并给出了三种发展战略,即网络核心型战略、支配主宰性战略和缝隙型战略。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