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

高校教育信息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教育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教育信息化

第1篇: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教育 信息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目前,100%高校都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许多高校接入了互联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网络出口达到了百兆甚至千兆。基于校园网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也初具规模,人事、财务、教务、科研、办公、后勤服务等普遍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数字化资源体系开始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库不断得到充实。据统计,有60%的高校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40%的高校实现了统一数据服务。多媒体教室所占数量比例逐年攀升,许多课程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现代远程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接受现代远程本专科教育的人数累计已达1000万人。通过推动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可以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

我国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经过一轮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即将迎来的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会更多。为此,新一轮的高校教育信息化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 要科学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

高校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扶持和推动。2011年,教育部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推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指导方针,对未来十年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以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为指导思想,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出本省的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教育部总体规划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各高校要制定出本校切实可行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制度的制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信息化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为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保障。

2.2 要统筹信息化建设工作

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高校应该理顺机制,将教育信息化的职能从教务或教学部门中剥离出来,设立独立的教育信息化实施部门。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还涉及到了人事、财务、教务、宣传、学工、后勤等众多职能部门以及每一个院系,为了协调好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考虑在学校层面成立一个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校分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各院系分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

在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要制定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流程,避免出现各行其是、重复建设的现象。

2.3 要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校园网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要做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首要任务是完善校园网的基础设施。一个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络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对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传输的需要。校园网络的建设,既要满足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也要考虑到学校将来的发展规划,要有超前意识。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与当地的通信运营商合作,引入校园3G无线网络,借助移动通信手段打造“无线校园”。良好的信息化硬件环境将保证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2.4 要做好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工作

基于数据中心的人事、财务、教务、资产、后勤、学生资助、网上办公、电子邮件等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校园一卡通的上课考勤、机房管理、看病就医、图书借阅等服务,可以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便利;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时间、地点的限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步是应用推广工作。“酒香也怕巷子深”,高校要通过校园网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校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宣传推广信息化应用和服务,让师生对本校的信息化应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避免让信息化工程变成“形象工程”。

2.5 要重视培养信息化队伍

高校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资金、人才、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人才。高校信息化队伍大致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员,还有一类是使用信息化技术授课的教师和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育管理的人员。这两类人员都是教育信息化的人才,第一类人员在推动教育信息化方面起着中坚作用,第二类人员在实现教育信息化方面举足轻重。资金可以拨付,技术可以引进,但信息化队伍只能靠培养。针对第二类人员,为了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定期进行信息化教学使用培训,为他们提供使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

2.6 要制定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现有教学评价体系是与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配套的,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程度和能力并不会影响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评价。为了推动和鼓励教师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有必要建立一套与信息化教学相配套的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将信息化教学的程度和水平与教师个人的教学评估结合起来,将信息化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与院系的评先评优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将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职称评聘联系起来。一个科学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会涉及到基础设施评价、应用状况和能力评价、信息资源评价、人力资源评价、组织和管理评价等多方面评价。

2.7 要营造信息化校园氛围

教育信息化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推动来实现,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教育信息化对师生员工的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容易造成师生员工对使用信息化技术兴趣不高,甚至有畏难情绪。因此,高校要努力打造一种信息化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要有利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地开展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活动,有利于学生自觉地使用信息化技术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将师生员工对教育信息化的排斥心态逐步转变为欢迎态度。信息化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信息化校园氛围,一个浓厚的信息化校园氛围可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3 结语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技术更新快、人员素质要求高、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够理清思路,科学决策,着重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以及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方针长期存在一种无法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紧紧扣住高校一时的就业率以及学生在硬性技能方面的掌握,师生之间长期采用的只是一种知识灌输式的填鸭式教学方针,十分注重当前短期的功利。而忽视的却是学生看不见的自身素质教育的提升,忽视了学生除了个人技能之外的个人品格、理想、精神以及意识的培养。造成了学生虽然个人能力出众却不知礼貌,技能掌握扎实却不知为何而学,不知树立个人理想,而生活趣味日趋低下庸俗。虽然素质教育无法替代专业技术的教育,但是却和专业技术教育犹如人的量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教育信息化下,加强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21世纪的发展,知识爆炸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网络通讯技术的极大普及,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波及的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角落,也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常态,面对这种形势,加强素质教育显得十分必要,而信息化之下,对于大学生自身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也同时需要具备专业技术能力之外的素质,这种要求是对学生的全面的要求,涵盖能力、素质、心理各个方面。而高校在面对这种要求时,唯一的应对就是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知识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是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涵盖了人的方方面面,也是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对大学生的一种理念上的教育。

三、信息化背景下新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建立

1.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

面对传统的素质教育模式和信息化发展下的不相适应,各个学校可以开展关于信息时代对于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主体辩论赛和知识竞赛,班级也可以组织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和媒介,向大学生宣传信息时代的特征和对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让大学生在潜意识里明白信息时代的要求和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素质,看到差距,才能查漏补缺,才会有进步的空间。

2.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传统的素质教育的模式已经悄然发生改变。要对大学生在面对信息化之下的素质教育的提升,首先要具备一只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突出的专门化师资力量,运用新技术去向学生传递这一信息大潮之下的要求,从思想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除信息化背景下所带给学生的消极不好的影响。教师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具备,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和培养。其次,让学生自己成为网络上的主角,弘扬积极进步的校园网络文化,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自己。老师可以在网上和学生进行相互学习交流,彼此交流心得体会,相互促进,相互促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单单是老师的责任,学校各个部门,各个机构之间应该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商定出台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素质教育的相关规范,构筑起对学校学生各个方面的覆盖,在整个学校,形成对学生信息化下的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逐步取代传统素质教育模式在信息化发展面前的缺位和不足。

3.建立更加科学的素质教育的体系

第3篇: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高校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99-02

近几年来,教育信息化在我国各个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各高校之间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而且各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统之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建立一个灵活、统一、开放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整体提升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

云计算技术受到了各个领域的关注,其技术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在教育领域,各个高校都在开展云计算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云计算技术的相关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结构及其运作模式。

一、云计算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云计算技术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第一个是海量性,云数据管理能够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有效信息的提取,同时能够进一步融合进而优化;第二个是异构性,云计算通过传感器等所采集到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形态都是不一样的,往往不同的传感器,在采集方面会产生非常大的不同。也正是因为以上的几个原因,数据资源具有很大的异构性;第三个是不确定性,云计算之中的数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对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相应操作和传输处理,才能够获取有效而且十分准确的数据。

二、现价段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各个高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个高校都建立了现代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都有自己的校园网、数字图书馆等。但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第一,各个高校教学资源差异很大。著名大学师资雄厚,实验室和计算机设备等基础硬件建设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然而对于大部分中西部地方院校来说,由于地区以及办学资金来源等各方面原因,普遍存在基础硬件设备老化过时,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软硬件环境都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等状况。现实的情况是,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能支持新科技的的实验实训设备,以及顺应新技术的新课程体系,使学生学习到的新知识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给高等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第二,各高校间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低。在高校之间,各种资源的共享程度有限,硬件资源无法实现整合。这些问题造成了我国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各个高校重复投入,花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建设别的高校已经做得很成熟的项目。因此,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灵活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在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内对高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对高校的教学成本和教学质量进行优化。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是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是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重大应用,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建立我国未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框架,这一基础架构包含了高校教育信息化所须的一切软硬件资源环境,这些资源环境整合之后,可以便捷高效地服务于我国高校、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学生。

(一)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架构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架构分为四层,第一层是基础设施层,为高层提供计算、数据存储和网络通讯等资源。第二层是应用接口层,构建在基础设施层之上,面向开发人员,为开发各类基于云计算的教育应用软件提供开发环境和公用API等。第三层是教育应用层,提供各类的教育教学相关的应用软件,主要包含:用于教学与教学管理的教学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办公系统和作业系统;用于教学资源开发的文档处理软件、课件制作和演示软件等;为教育从业人员和学生提供较底层的虚拟计算资源;基于云的虚拟计算实验室。第四层是用户接口层,在客户端为用户访问教育云提供接口。

(二)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运作模式

经过这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各个高校已经建立起各自的校园网和相配套的信息中心,并且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在一些名牌高校,由于应用需求大,并且拥有充足的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其信息中心的规模已经非常可观。因此,类比因特网,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由若干个级别的云平台组成,分布在我国几大地区的若干片组成类似于主干网的片区云,每个片区云由若干个信息化建设非常好的示范性高校信息中心形成的局域云组成,这就像因特网里的局域网,这些局域云为各高校提供资源服务。局域云是对特定高校的信息中心进行升级形成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由各个高校自行完成。由各个高校局域云互联而成的片区云则是依据现有的教育网。每个片区云建立一个管理机构,实现对片区云资源的管理和维护。最后,各个片区云的互联形成我国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整个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立一个管理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中,最底层由各个高校局域云共同建设和管理;应用接口层由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各个管理机构共同协商制定,并最终实现标准化;教育应用层则可由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具体的需求,由高校或是教育软件开发企业进行开发。

(三)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优势

在传统模式下,开展高校培训实践活动,首先需要购买服务器和服务器软件,租用网络,开发培训平台,形成培训活动的基础设施。在培训期间,需安排专门人员对硬件、软件和网络进行维护。这种传统的模式存在软件平台的开发周期长、维护成本高、不便于资源的共享、缺乏弹性和灵活性、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在云计算模式下,教育云用户首先向教育云管理机构申请培训活动所需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资源。然后由软件开发人员使用教育云应用接口层提供的开放平台和API开发培训平台,与此同时,教学资源开发人员使用教育应用层的教学资源开发程序开发多媒体课件。在培训活动进行期间,培训平台所需的全部软硬件都在云端,供有需要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同时进行,从而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其次,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海量的存储和巨大的网络吞吐量,在满足培训期间对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性能要求的同时,也节约了维护成本;最后,因为所有的资源都在教育云上,而且系统使用教育云提供的统一接口进行开发,从而使得资源的共享变得非常容易。

三、总结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建设的重点,云计算技术是当下最热门的技术之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云计算技术作为载体,两者的结合有望实现高校教育技术改革的突破,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长足动力,逐步提高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孙传明,路红,廖龙龙.基于云操作系统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开发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6):80-85.

[3]杨文志.云计算技术指南[M].北京:化学工学出版社,2010.

第4篇: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校教学改革;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是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有效手段

一是教学资源限制下,教育信息化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最大限度地利用。

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学生人数普遍增多,对教学资源是一个极大考验,而学分制恰恰需要充足的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三自主”的需求。但教学资源投入的相对滞后,导致目前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常常由于开出课程门数的限制,不能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由于教师数量有限,不能选择到自己心仪的老师;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上课时间上不能同时兼顾,而不得不选择放弃。这些都失去了学分制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网络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将现实的实体教育资源拓展到虚拟空间层面,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上课不局限于固定的教室中,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段。教室不再是接受教育的唯一地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这种补充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老师,并随时都可以进行虚拟课堂的学习。

二是多媒体设备的有效利用,使教学环节更加生动。

高校近年来加快了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多媒体设备等信息终端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视频、动画等技术融入教学课件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缓解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的弊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中,为了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各个实验需要采取选课预约制,由于实验课时间有限,约定实验时间后,学生必须进行提前的预习,而多媒体的应用可使整个实验过程提前以三维景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利用电脑提前预习的时候,可以通过鼠标的点击进行模拟实验。因此在正式实验的时候,减少教师口授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三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师生之间的交互更加便捷。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在各教学环节的参与度增强,师生互动更加便捷顺畅。通过利用信息互联网媒介,学生可以在师生交互平台上完成与老师的互动、答疑、测试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克服学分制教学管理带来的学生管理的难度,及时研究应对“同寝不同班,同班不同寝”,重要事项难以整班集中安排等管理难题;教务管理部门可以及时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通知学生考试、调课等。通过校园数字化建设,信息网络校园全覆盖,确保校内师生信息沟通及时顺畅。

二、推进信息化后学分制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是通过网络教学,学生的成绩评定客观性、全面性不够。

按照传统的成绩评定标准,学生的成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学生的考勤记录,上课的态度,以及对当堂课课程知识的接受情况。而网络教学在学生选课后,包括上课、提问、答疑、测试及成绩评定等所有的教学环节均利用网络完成。学生在网上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与老师面对面地交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保证。而提问和测试的教学环节,老师不能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参与性。因此很容易造成老师对教学过程管理的缺失,从而很难对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综合成绩做出全面客观的考量。

二是学分认证的难度加大。

随着网络公开课的流行,教育部以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和优质资源共享课为抓手,积极推动各个学院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接受世界范围内名师的授课及其他高校的特色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共享。而学生在读书期间首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更愿意有选择性地利用优质资源学习。但各个高校对课程内容、难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果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方式获得了学分,但不一定能得到学校认定,而其又不不得不在学校的安排下重复学习,就造成了学分浪费的情况。

三、更好发挥信息化作用,助推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为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对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作用,建议如下。

一是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选择网络课程。

高校的课程常见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几类,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确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素质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选课中必须选修的课程,这类课程各个学校的要求有所不同,各具特色,一般不建议通过网上教学的方式进行;专业选修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是专业方向进行选课,往往这部分课程的开出门数较多,学生可以进行自主选课,由于课程门数较多,如果采取网络教学模式,可减少教师、教室资源限制,有利于提高课程的开出率,提高了学生对所选课程的兴趣;素质教育类课程为了满足全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该类课程开课的门类、班数都较多,优先建议采取网络模式进行教学,并可以整学期滚动开设,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第5篇: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校图书馆;功能拓展;教学软件开发;教学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g)33-0258-02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它已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法的重大变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庞大工程。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如何与教育信息化有效接轨,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对高校办学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是高校图书馆在发展建设中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给高校图书馆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教育信息化是依据信息化的基本特点,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来实现为教育、教学服务,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此,高校的教师与学生均要面对教与学中的新技术、新手段。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信息资源数字化以及服务手段现代化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否能相互相存、互为利用,是高校网书馆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有效接轨的关键。

1 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信息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各高校都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的变革。目前,各高校都具备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条件,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一校通”与“校校通”。各类教学软件已初具规模,精品不断涌现,为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使得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成为现在乃至将来的教学改革的方向。

2 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为高校图书馆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其实质是国家教育管理体制及教学手段的改革,内容涵盖了人、财、物、技术等各个方面,这也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机遇一,高校图书馆办馆模式定位更高。围绕高校的办学方向及目标,高校图书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馆藏及“借借还还”,而是要向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方向拓展,加大了信息化、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与投入,以更加符合各高校的办学方向及信息现代化需求为发展目标。机遇二,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图书馆作为高校主要办学资源,围绕本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科研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资源建设,坚持“集中资金、重点保障、兼顾一般”的原则,从过去单一的纸质文献收藏到引进数据库、自建数据库,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等全方位的资源建设。切实保证重点学科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龙头”作用,以专业特色鲜明的数字化学科信息资源库群为支撑,实现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创新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效链接。机遇三,高等教育信息化拓展了图书馆服务功能。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客观上带动了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进程,扩张了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图书馆在进行基础服务的同时,也在进行与教学、教改相关的数据库的开发研究,各类专业数据库和相关信息资源,实现了跨库无缝连接的智能检索功能的专业网站,是网络环境下教学、科研的工作平台和学术园地,这些都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并不断向教育功能渗透。

二、利用图书馆网络优势,加大开发教学教改信息资源的力度

高校图书馆围绕教学教改开发的教学课件、数据库、题库、教学软件、教学成果的收集与整理,是目前高等教育信息化中最核心的信息资源,比购买的商业数据库成品及采购的大批图书更为适用。开发好教育教学方面的资源库,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增加教与学的途径,也更丰富了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内涵。

1 加强课件(MCAI)资源的开发整合。制作MCAI课堂讲授课件以及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成了一线各科教师的基本要求。每位教师的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学手法的不同、知识理解的差异,使得他们很希望看到其他教师的教学课件,以取长补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课件又称教学软件,是指教学目的明确、反映教材内容、教材结构,具有相应教学策略的程序系统。开发一个大型商业课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某一个领域的专业教师、教育专家、专业的多媒体人员以及美工的协同合作,还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用专业的制作工具和平台。而各高校有许多教师从本专业的角度精心制作的对某堂或某门课程的课堂讲授课件,其教学课件已遍及教学的各个领域,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教学的主流手段,并出现了许多的课件作品。

这些优秀的课件作品,是高校图书馆不可多得的教学信息资源,但高校图书馆往往忽视了这些资源,开发资源多与办学目标、学科建设脱节,课件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MCAI对教学手段的改革产生了积极深远的意义,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加大课件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制作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数据库,提供给教师学习参考,为教学教改提供教学第一线的信息资源。

2 大力开发教学软件,促进信息利用与学科教学融汇贯通。除了课件资源的开发外,还应大力开发与教学紧密相关的教学软件,如演示文稿、电脑设计作品、教学应用软件、教学案例、题库、网络课程等等,这些都是教与学所必须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应通过自建、购买、互换、互赠、收集整合等形式,开发建设成各具特色的教学软件。同时,条件好的高校图书馆还应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发一批学科教学软件,形成结构合理、便于检索和方便实用的信息库,推进图书馆信息利用与学科教学的融会贯通,服务于师生、服务于教学。

三、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活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都努力地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情景、教学媒体等,成为比较完善合理的教学方案。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的网络信息基础与技术,提供实践场所与参与实践活动,是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向教学环节的一个新的渗透。

1 积极为教学提供实践活动场所。高校图书馆要实现参与教学实践的职能,首先要建设一个网络技术设施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匹配的环境,构建一个可以充分共享和利用的教育信息平台,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对基础建设、场地建设、设备投入、更新换代、软件开发、系统保护、技术保障等诸方面,都必须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相匹配。

在为教学实践活动服务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虚拟图书馆、视频服务、语音播放、课件点播、多媒体演示、作品观摩,这些基于因特网的服务,都是信息化进程中教学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图书馆都可以满足需求。

同时,在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在图书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各种技术手段,可能会使利用者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帮助教师、学生解决教与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2 积极参与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活动。高校图书馆用于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高校图书馆应以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为依托,以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运用为主导,以校园网为信息基础,以信息人才为优势,积极为教学及教学活动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及信息资源的检索能力。

第6篇: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

1 高校教育信息化内涵

当今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所谓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 需要,以教育技术为动力,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系统的变革和发展,使之成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形态。其具体表现为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

2 中外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美国高等院校是当代信息技术重要的发源地,其信息化程度、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堪称世界最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美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息技术应用已渗透到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日本政府为了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以培养更多的信息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使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提供了借鉴。新加坡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和图书资源信息化来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由于新加坡高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做保障,各高校都在教学中广泛采用高新技术,从而使学校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我国从1989年国家正式颁布《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算起,已经20年有余了。期间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

2.1缺乏优秀的教育资源、软硬件发展不均衡

目前,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重硬件设备的投入、轻应用平台与软件的建设。因为硬件建设成效快,相对软件投入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都较低。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网络的利用率低,教学、科研和管理很多领域的相关功能都未能实现。这种不均衡不协调的发展既制约了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如图所示)。

2.2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

目前,各高校均设有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校园网硬件建设的过程中,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均能发挥自己工作的优势,保证建设过程的顺利推进。但有时会出现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规模和难度估计不足,对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 办公自动化、教学和科研管理自动化没有很成熟的考虑。导致信息化建设虎头蛇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作停滞不前、无从下手。

2.3 缺少各应用系统间的接口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随着校园网硬件铺设完成,以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为代表的各应用系统陆续建立并投入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效率。但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深化,这种各自为 战的局面已经成为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矛盾。由于各系统的开发商不同、所用的开发软件不同,因此数据标准也各异,这就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同时由于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访问接口,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需要在不同位置分别访问,需要使用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使简单的应用变得异常的繁琐,系统的人性化大大降低。

2.4 缺少信息化人才队伍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要素。我们需要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建造人才、 各种管理软件的集成和开发人才、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应用人才。而目前的现实是各种人才都很紧 缺,尤其是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又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

3 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数字化校园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 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

4 数字化校园建设

数字化校园可以理解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学校平台。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教学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现就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等加以论述。

4.1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网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可以在网上获取信息资源,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教学、科研和管理所 需的软、硬件环境,为学校的每一位师生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如图所示)。

4.2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原则

4.2.1 数字化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数字化原则。在数字化校园的各个层次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的数字化程度反映了一个学校数字化的程度,因此,在新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也要分步骤的将原有的非数字化资源不断的做数字化处理,不断提升校园的数字化水平。

4.2.2 标准化原则

数据信息的标准化是数字化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各应用系统要遵循相同的数据标准,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

4.2.3 统一化原则

为了便于各应用系统的集成,在各应用系统建设时要遵循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建立统一的数据字典,统一由网络信息中心或数字化校园管理办公室协调管理。

4.2.4 集成化原则

数字化校园庞大的数据应该是可以实现集成的。诸如教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智能办公系统等各应用系统实现一定的服务,其数据资源通过数据仓库存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4.4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

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很方便地出去,能够对学校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并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给更多的用户,达到数字化目的。

4.5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网络应用支持系统建设、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等方面。其中网络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校园网络以及工作在此之上的服务器系统等。基本网络服务包括最常用的 Internet服务和实现上层网络应用所依赖的基础服务。应用支持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网络教学系统、综合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等。信息服务系统是直接面向用户的系统,它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来获取各种应用系统的服务。

第7篇: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育 信息化背景 师资队伍 建设 浅谈

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又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信息科学技术也随之提高,现如今,已经有了很多顶端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信息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之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国教育事业中,高校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育应该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熟虑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浅谈。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所谓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在高校教育领域全面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达到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这一过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点就是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以及数字化,而共享、协作、交互以及开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1.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搭建了信息化的平台。由于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具体的系统建设工程,高校教育信息化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因此,高校教育必须要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要着重建设高信息素质的教师队伍,着重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要求高校要有必要的硬件设备,以便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要求高校加强软件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硬件设备和软件建设就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环境建设。

2.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所谓的潜件,就是指人的观念、思想等等,高校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高校教师的观念,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自己院校内展开现代教学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大讨论。在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潜件建设时,要加强和重视教学信息化的组织领导,从而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思想和观念,最终促进高校教师观念的转变。

3.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能够为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制度性的保障。进行合理、科学以及操作性强的制度考核标准能够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的素质。这就要求高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这里所指的规章制度包括师资队伍信息素质的考核、应用以及培训等等方面。高校自身所制定出来的制度必须要体现出激励机制,能够很好的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积极性的激发,还能够满足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考核的时候能够量化考核以及定性评价的需求。最后,笔者认为,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还要随着高校自身的发展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进行及时的完善和修改,对于高校信息化背景下的建设的制度要强有力的执行。因此,笔者认为,想要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就要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建设。

三、结语

如果说一个人的思想是这个人的灵魂,那么这个人想要拥有好的灵魂,就必须有很高的思想水平,高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首府,一直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大学生的普遍使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与我国高校教育情况有着直接关系,而高校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又是提升高校教育水平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措施。本文中,笔者从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以及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这三个方面浅谈了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海芝.中外高校信息资源的采集、保存与利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2] 周秋江,赵伐.“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及其运行——来自宁波大学的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3] 崔茁.新升格本科院校高师类毕业生不良择业心态分析及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3)

[4] 李瑜.基于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

第8篇: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 高校教育 信息资源 教育信息化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在高等院校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全面深入地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节,实现高校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作为一种全新的计算服务模式,其安全可靠、易扩展的数据存储和超强的计算能力应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推力。

1.云计算简介

1.1 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1]。云计算通俗理解就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载体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为形式,整合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计算模式。从根本意义上说,云计算就是数据存储在云端,应用和服务存储在云端,用户充分利用数据中心强大的计算能力,实现各自业务系统的自适应性。

1.2 云计算的体系架构

云计算是一组服务的集合,其具体体系架构:最底层为基础设施即服务层(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在此将基础设施资源(计算、存储和网络)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它不仅包括虚拟化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而且还要保证用户访问时的网络带宽,具有在特定的服务质量约束(QoS)的情况下出租计算机或数据中心的能力,使之能执行任意操作系统和软件。在基础设施层之上是平台即服务层(Plaform as a service,PaaS),这一层向用户提供了更高性能更个性化的基础硬件和软件服务,是整个云计算系统的核心层。主要包括并行程序设计和开发环境、结构化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管理、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及实现云计算的其他系统管理工具,如资源部署、分配、监控管理、安全管理、分布式并发控制等。简而言之,PaaS把基础架构资源封装成平台环境提供给用户。在平台层之上的是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这层是云计算应用最广泛的一层,为最终的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2]。SaaS允许用户从Internet访问云服务,可以在多租户运营平台下运行,采用计量服务,允许出租特定的应用程序,并计时收费。云计算平台由于采用了层次化的架构设计,结构上易于分割,便于实现和维护,接口开放,标准规范,容易组建和管理。

1.3 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灵活的自治性。云计算系统提供的是服务,服务的实现机制对于用户来说是透明的,不需要了解云计算的具体机制和技术,系统软硬件能够自动进行配置,提供需要的服务;2.高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扩展性。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云计算系统由大量的计算机构成集群向用户提供数据管理服务,由数据中心的管理者对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分配资源、负载均衡、安全管理等,利用数据冗余和分布式存储保障数据的可靠性。云计算系统可以自动检测失效节点,并将后续服务请求分配给负载轻的节点,从而提供可靠的服务,保证服务的可用性,当用户的系统规模发生变化时候,云计算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自由伸缩;3.极高的经济性和服务多样性。通常组建超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相比同样性能的超级计算机成本低很多,并且各业务系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租借适合自己的云计算能力。此外在云计算平台上,用户可以支付不同的费用,获得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服务;通过虚拟化提高系统利用率,云计算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虚拟资源池,各种服务和资源都保存在云端,通过在服务器上部署虚拟机,最大程度上利用系统的运算能力,负载可以在各种虚拟资源上平滑地进行迁移[3]。

2. 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2.1 云计算能有效减少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成本投入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院校用于信息化的教学和日常办公的软硬件更新、升级以及维持现有基础IT设施的运转维护都会支出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而采用云计算所提供的服务,就能有效减少院校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成本投入。一是云计算可为学校提供经济的应用软件定制服务。软件即服务(SaaS)是云计算提供的一种服务类型,它将软件作为一种在线服务来提供。学校可以低成本甚至免费使用云服务提供的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电子邮件系统等。作为客户端的本地电脑只需运行支持云计算的操作系统如Linux操作系统和Firefox、Chrome等浏览器即可享受云服务,应用软件的更新和维护全部由云计算来实现,这不仅能保证院校随时使用最新版本的应用软件,而且极大地减少了为维护、升级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而投入的费用。二是通过云计算提供的网络基础架构,可以为院校节约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成本。在云计算模式下,大量的复杂计算及存储工作都被放到了网络云端中,作为个人用户端可以简化到只需一个浏览器的设备就可以享受到云计算带来的方便快捷的服务。正如比尔・盖茨在一次演讲中说:“有了云计算,个人用户的内存只需640K足矣”[4]。

2.2 云计算有利于实现各高等院校信息资源的共享

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已经建设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并且还在建设更多的教育信息资源,由于各院校地理位置的分散和交流方式的单一性,导致其教育信息资源出现“孤岛”现象而不能共享。采用云计算服务则可有效消除各院校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云计算提供了比网络技术更强的管理机制、自动化部署和高层次的虚拟化,将实现各教育机构网络环境上的最大化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各院校可以将教学软件、教学管理系统、数字图书等信息资源放在供应商提供的云服务器上,通过云网络他们将可以共享云中所有的信息资源甚至进行复杂的科学计算。现有分散孤立、本地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将转变成为一个与具体IT基础设施无关的强大统一的通用信息平台,以成千上万的云服务器为依托,该平台将拥有极其强大的计算功能和海量的网络资源,而彻底改变现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资源重复投入、虚拟化教学设备运行缺乏支持、子系统各自为政的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5]。

2.3 云计算为院校信息资源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为各高等院校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对院校至关重要,然而多数院校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却相对匮乏。此外,病毒和黑客的攻击手段也在改变,数据存储的安全形势较为严峻。云计算可以采用云存储技术为院校建立可靠和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专业、高效和安全的数据存储和维护保管,从而不用担心由病毒和黑客的侵袭以及硬件的损坏所导致的数据丢失问题,这为各院校信息资源的安全可靠提供了有力保障。

2.4 云计算催生更为高效自主的学习模式

云计算的应用将为高等院校学生提供内容更全面、资源更丰富、时间更自由、空间更广泛的学习环境。在云计算环境中,学生在课余可自行创建和管理学习时间和空间,选择所需任何院校放在云中的教育资源和服务进行自主学习。在云计算支持下,云服务将会为学生提供各种个人学习系统和工具,学生只需通过浏览器操作即可获得所需服务,极大降低了网络学习环境构建的门槛。学生还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与教师实施互动和在线答疑。通过云计算,学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学习课程的相关内容,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资料与他同学共享,组成学习小组实施跨班级、跨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共同学习。

3.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云计算的应用能够在经济性、便捷性、安全性等方面有效促进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发展,然而云计算作为新技术的应用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针对云计算的技术构成及环境支撑的特点,将其有效应用于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发展,也存在一些制约问题亟待解决。

3.1 网络建设问题

由于云计算的应用基于网络传输,因此它对网络带宽等基础设施建设有较高的要求。而现有的国内网络标准明显还不能满足云计算应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了追求较快的响应和传输速度,建设更为健壮的国内互联网络将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

3.2 公共标准问题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技术的应用,至今为止还没有出台一个正式的公共标准。云计算涉及的参与方众多,除了终端用户的认同和配合之外,云计算各个层级的技术支持商、应用提供商、业务运营商等都需要相应的业务协作来最终为院校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如果没有统一的公共标准,用户的应用程序就可能在不同云计算平台出现不兼容的问题。因此,云计算建设部门必须统一各参与方云计算平台的技术体制、数据格式和软件标准,为实现平台与平台、平台与装备间的兼容性与互联互通打好基础。

3.3 资源分配问题

从理论上说,利用云计算技术,用户只需要通过联网的本地终端就可以使用“云”中的相关资源,但实际操作中为了安全和稳定,也为了在云服务中断或失效时,信息系统仍然能够正常地提供相关的服务,显然不能把所有的数据资源都放在“云”中,必然要继续在本地保存一些常规重要数据来作为云数据的一个备份。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通过研究、论证对现有数据进行梳理,以确立哪些数据资源必须放在本地,哪些数据资源迁移到云计算平台。

4.结语

云计算作为一种全新技术,它反映了当前网络共享、共建、共赢的特征,宣告了低成本提供超级计算服务的可能。虽然目前云计算在教育息化化建设中的应用还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但随着不断探索研究,云计算必将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MILLER Michae1,云计算[M].姜进磊、孙瑞志、向勇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DISA.GIG content delivery service(GCDS)[J].GCDS on the Edge-Monthly Newsletter,2010:2.

[3]万利平、陈燕.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9):21-22.

第9篇: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

1 引言

信息技术是现阶段增长最快的、最具影响力的、广泛渗透和牵引力最强的学科和技术。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实施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高校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完善高校教学模式,还可以增强师生互动,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1]

2.1 校园网

北京市属高校在校园网络建设方面发展良好,高校学生在校园内可以免费或支付一定费用使用有线、无线网络,基本可以做到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具体情况如下:建立完成校园WLAN网络,覆盖面积为整个校园区域的高校比例为90%,部分高校的WLAN覆盖尚未达到全部区域;校园主干网速率达到1000Mb以上的高校比率为100%,主带宽超过10000Mb的高校比例为40%。

2.2 师生计算机配备

学生计算机配备情况可以从本科生和本科以上学历两方面研究。从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95%以上本科学生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有在进行上机操作时才会由机房配置台式机或者笔记本,该机器属于公共财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不得设置密码,保留文件等。而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在学生或科研过程中,高校通常为其配备个人计算机设备,并为其分配专有实验室。90%以上高校教学和管理人员配有个人计算机设备。

2.3 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系统作为学生校园的身份证,对学生的生活、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校园一卡通的使用不仅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实现饮食消费、图书借阅等功能,部分高校还实现了网络收费、机房管理、水电管理、班车收费等功能。

3 北京市属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2]

3.1 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深入

部分市属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理念缺乏具体了解。目前高校校园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均由IT合作企业负责构建,而企业在构建管理系统时以资金和时间为主要考虑对象,要在最短时间、最省资金的情况下实现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求,就难以在了解高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考察在校师生的实际需求。这就导致北京市市属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内容相似度较高,难以和各高校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

3.2 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市属高校各网络中心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机构,其实际权限和职责分配不匹配,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难以发挥自身权利和履行自身义务。2000年之前,网络中心一般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独立单位管理。2000年之后,随着国家提出机构精简的政策,大部分高校网络中心与其他机构合并,不再作为单独的机构存在。

3.3 信息化人员整体水平仍需提高

人力资源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市属高校现有从业人员对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技术缺乏深入了解,而在新教职工招募过程中,掌握高级信息技术水平的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不同职能部门实际发展的需求。

4 对策建议

4.1 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

当地政府部门和高校高层管理机构作为主要领导部门应当对市属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管理和监督。一方面,当地政府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财务和政策支持,需要根据市属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合理地分配建设资金,并制定相关策略为其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高校管理部门需要根据本校科研方向、专业特点、教职工构成和学生学习需求等实际内容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而非采用IT企业提供的模板进行建设。

4.2 构建信息化管理机制

教育信息化的开展需要高层领导的认可及支持,高层领导需要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才能协调不同部门建设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模式,有效界定投资力度和建设范围。以高效校园教务管理系统为例,校务管理系统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教职工工作内容管理、工作绩效评定、评优、薪酬评定等内容,需要不同部门管理人员协同参与,并结合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完成该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从这方面来说,只有院校高级领导直接参与领导决策,才能保证该项目按质按时进行。高层领导一旦做出了前期规划和决策,中层管理人员就需要积极按照既定计划推动项目实施。

4.3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