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料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收治异位妊娠患者403例,其中保守治疗89例,占22.08%。保守治疗患者年龄19~43岁,平均(29.0±3.4)岁。其中有明确停经使者71例,有腹痛者81例,阴道流血者58例,尿HCG 检查阳性者86例,血HCG 检查阳性者89例,盆腔触及包块者62例,超声检查阳性者67例。均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腹腔内出血,输卵管包块未破裂或流产,肝肾功能正常,血β-HCG
1.3 3组患者在年龄、孕龄、血β-HCG及包块大小上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动态观察血β-HCG,每周测1次,测量盆腔包块1次,复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1次,同时记录药物副反应。血β-HCG每周持续下降>15%,阴道流血停止,无腹痛和手术为成功。符合下列3项标准中的一项而手术者视为失败:①在用药期间出现腹痛并腹腔内出血增加;②血β-HCG持续不下降或上升;③盆腔包块逐渐增大。
1.4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MTX组治愈22例,治愈率73.33%;RU486组治愈21例,治愈率70.00%;MTX+RU486组治愈28例,治愈率93.33%。MTX与RU48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TX+RU486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
3 讨论
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异位妊娠的保守性治疗逐年增加。药物保守治疗可以不同程度地保留输卵管功能,免除了手术创伤,有利于身体康复。
TXM是一种较安全的抗代谢药,但不可忽视其偶发的严重并发症:致死性白细胞减少症;MTX肺炎;可逆性脱发及消化道黏膜损害。MTX治疗异位妊娠的成功率约为70%~80%。本研究显示,MTX治疗异位妊娠的成功率为75%。
关键词:能量 频率 信噪比 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47-02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小道距、小面元、高覆盖的海量数据勘探已成主要勘探。面对海量地震数据往往在正式确定处理流程之前需要定性、定量地对地震资料进行评价。对数据中的激发能量、激发子波、高频干扰和信噪比等参数进行定量、系统、直观地分析为科学地制定后续处理流程以及快速、有效地实现对处理数据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1 综合能量分析
实际地震勘探中激发能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传播路径、储层物性、地表岩性、激发井深和爆炸药量等因素均会对激发能量造成影响。激发能量的变化又将直接影响激发频率和激发子波的变化。因此在地震资料处理前有效地分析各炮的激发能量变化,依据近地表资料和静校正分析结果为后续地震资料处理提供炮集质量的变化和近地表变化的信息。该技术为快速分析各炮激发能量提供了手段。
1.1 野外激发能量监控
图1是炮集能量统计得到的某工区三维数据激发能量统计平面图。图1中每个点代表一炮,分析时窗为目的层800~1000 mh。分析频率范围为60Hz。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全工区各炮反射能量的变化。根据分析结果,处理人员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原始资料的品质,而且可以通过平面监测与监控炮相结合的方式全程监控整个处理过程。
1.2 干扰能量分析
地震采集中经常遇到的干扰波主要分为规则干扰和环境噪音两类。对规则干扰分析方法较多,但目前对环境噪音缺少一种快速、有效的分析方法。选择初至前信号进行能量分析,可以快速在平面图上对环境噪音进行直观有效地监控。
1.3 振幅处理效果监控
在资料处理中,振幅一致性处理是一个重要环节,振幅处理效果如何,如果逐炮分析,既费时,又不直观。借助综合能量分析的方法,也可以方便直观的对处理效果进行监控,处理后全区数据的振幅一致性变好,效果比较直观。
2 综合频率分析
众所周知,大地吸收衰减、井深、岩性、地表起伏和药量等因素引起激发子波变化。利用对激发子波的平面监控分析可以对全区资料进行快速、直观地监控记录频率变化情况,特别是对于海量数据的监控,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且效果比较突出,可以直观的看出全区资料的频率变化情况,有利于后续的处理方法与参数的设置。
另外,对地震数据进行的子波处理,譬如反褶积处理、子波一致性处理等可以改善记录频率的子波处理,都可以利用综合子波分析对处理效果进行快速直观的指导和监控。
3 自相关分析
对于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变化缓慢,曲线相对时移值时,两条曲线之间相似性变化缓慢;所示,随机过程变化很快,曲线相对时移值时,两条曲线之间相似程度急剧减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一个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的特点反映了这个随机过程所固有的、而且又非其他统计参数所能反映的某方面特性,这一点扩展到地震记录上照样成立;
(2)自相关函数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对研究低信噪比地震资料非常重要。
自相关在地震勘探方面的应用很多,自相关分析方法可以应用在原始资料评价方面。在共偏移距道集上进行全测线的子波质量分析,图2道集自相关分析,图2中显示了一条测线的共偏移距道集、对应点的高程以及相应的道集的自相关。
分析相关图,M、N位置在山上,激发质量较差,子波不够尖锐;U处相关性好,说明资料子波尖锐,资料具有很好的分辨率;V处相关性最差,资料分辨率最低,结合野外情况,得知为巨厚沙层中激发、接收所至,从中可以看出由于近地表空间的变化对激发子波空间变化的直接影响,从而可以有效地监控野外采集资料的质量。
同时,也可以将自相关分析方法应用到处理效果监控中,对子波处理前后的数据分别做自相关分析,对比自相关结果就可以判断处理效果的优劣对子波处理效果做出评价。
4 信噪比分析
5 结语
定量分析技术对激发能量、激发子波、信噪比统计的功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不仅较精确地给出了定量分析的结果,而且缩短了大量的分析时间,降低了分析材料消耗,节省了人力资源。对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正确制定处理流程和处理参数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源于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2002~2005年苏州市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人口资料由苏州市公安局提供。
1.2 死因分类及统计分析
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死因分类及编码。分别计算2002~2005各年的粗死亡率及平均死亡率,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为标准,计算标准化死亡率。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Death Reg 2002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死亡率
2002~2005年,全市年均监测人口数5 937 340人,年均死亡40 971人,年均死亡率为690.0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36.01/10万。各年及男女性的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见表1。男性的平均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P
表1 2002~2005 苏州市居民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1/10万)
2.2 死因顺位
2002~2005年,苏州市居民居前5位的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185.58/10万)、脑血管疾病(136.48/10万)、呼吸系统疾病(105.58/10万)、心脏病(64.45/10万)、损伤和中毒(55.71/10万)。前5位死因占全部死因的79.38%。男性居民前5位死因的顺位分别为恶性肿瘤(240.49/10万)、脑血管疾病(137.91/10万)、呼吸系统疾病(116.18/10万)、损伤和中毒(66.75/10万)、心脏病(61.77/10万);女性居民前5位死因的顺位分别为脑血管疾病(135.08/10万)、恶性肿瘤(131.5/10万)、呼吸系统疾病(95.15 /10万)、心脏病(67.08/10万)、损伤和中毒(44.85 /10万),见表2。
按不同年龄组分析死因顺位,结果表明,0~14岁组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损伤和中毒、先天畸形及染色体异常、新生儿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15~44岁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45
~59岁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60岁以后的死因顺位依次为恶性肿
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见表3。
表22002~2005年苏州市居民死亡原因构成、顺位及死亡率(1/10万)
3 讨论
死亡统计资料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疾病负担以及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基础资料,也是制订卫生工作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及有效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苏州市2002~2005 年死亡统计资料,探讨苏州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及主要疾病负担,为宏观卫生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是苏州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这5种死因已占全部死因的79.38%。由此可见,恶性肿瘤及心脏、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以及损伤和中毒已经是苏州市居民重要的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也是苏州市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这与报道的全国死因资料基本相似[1]。Jiang He等[2]曾对我国40岁以上居民死亡原因进行了为期10年的前瞻性研究,这是近年来关于中国人群死亡原因的权威性的研究。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肺炎和流行性感冒、感染性疾病(依据ICD-9进行死因分类)是我国居民的前5位死因。本研究结果总体上与Jiang He的结果相近,但也有不同之处。在本研究中,感染性疾病所致的死亡已退居至死因顺位的10位左右,而损伤和中毒已进入到死因的前5位。这表明苏州市居民死亡谱及疾病负担与全国同步发生变化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即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在死亡谱和疾病负担方面的地位显得更加突出,而感染性疾病却降至死亡谱和疾病负担的次要位置。
苏州市慢性疾病所致的死亡呈年轻化或有年轻化的趋势。例如,在15~44岁年龄段,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已分列死因的2、3、4位。值得警惕的是,损伤和中毒是45岁以下居民的第1位死因,也是45岁以上的重要死因之一,在45~59岁为第2位死因,在60岁以上为第5位死因。慢性病以及损伤和中毒不仅能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及残疾,还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苏州市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农村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职业危害、交通安全等矛盾日益突出,预防与控制各种慢性病以及损伤和中毒的任务相当繁重。因此,将慢性病以及损伤与中毒列入各级卫生工作的重点已刻不容缓。
4 参考文献
[1]杨俊峰,冯子健. 2001年中国国民主要死亡原因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2003,20(4)):241-243.
【关键词】中毒;急诊,医院;途径;年龄分布
中毒类疾病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经查未见有大样本文献记载。本文就2008年1月-2011年4月间,在我院急诊科救治的80例中毒类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针对80例病例资料,按照年龄、性别、毒物的种类、中毒的途径及时间等分布情况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了解
80例病例资料显示,男性患者35有例,女性患者有45例,男女之比为1∶1.29;年龄最小12岁,最大79岁。
2.2总病例年龄分布:分六个年龄段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到,年龄段在21-30岁之间的患者最多,其次是31-40岁的患者,而年龄段在10-20的患者以及41-50的患者例数相当,总体来看,50岁以下的患者所占比例占了绝大多数,而50岁之后的只占6.25%。
表1年龄段及患者例数的分部
年龄段 患者例数 所占比例(%)
10-20 13 16.25
21-30 30 37.5
31-40 20 25
41-50 12 15
51-60 3 3.75
>60 2 2.5
2.3 2008年度中毒患者年龄分布:年龄段分布跟上述一样,分为六个阶段,其比例分别为18.75%、36.25%、26.25%、12.5%、2.5%;以及3.75%。
2.4 2009年度中毒患者年龄分布:年龄段分布为六个阶段,其比例分别为15%、41.25%、23.75%、13.75%、5%以及1.25%。
其中21-30岁的患者例数最多,其次是31-40岁之间的,总体跟前一年的比例相近,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2.52010年度中毒患者年龄主要分部在21-30以及31-40岁之间,其例数分别为31和20,剩余的不等分布在其他四个年龄阶段中,中毒患者例数还是青年及中年较多,老人患者较少。
2.62011年度1~4月中毒患者年龄分布表
根据2011年统计,1~4月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21-40岁之间,41-50岁患者占比上升,达到了五分之一。
2.7了解毒物种类构成分布表
毒物种类:安定、乙醇、一氧化碳、有机磷和其他物质。安定343例,占32.64%;乙醇493例,占46.31%;一氧化碳37例,占3.52%;有机磷30例,占2.85%;其他物质148例,占14.08%。
2.8了解中毒途径构成情况
中毒途径大: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2008年,消化道中毒196例,呼吸道中毒6例,皮肤中毒1例;2009年,消化道中毒239例,呼吸道中毒19例,皮肤中毒7例;2010年,消化道中毒429例,经呼吸道中毒有7例,皮肤中毒1例。2011年(1~4月),消化道中毒141例,呼吸道中毒5例,皮肤中毒0例。
3 讨论
病例年龄分布表现以21~30年龄段人数最多,占37.5%,其中女性有17例,占56.67%;其次为31~40年龄段,占25%,其中女性11例,占55%。可见中毒类疾病中以中青年为主,其中女性比例较大,应该与中青年人心理状态不稳定、工作生活压较大有关,尤其是女性病例。
从2008到2011年,中毒患者病例在各年龄阶段的数量相对减少,尤其是在41~50和60岁以上两个阶段,数量变化比较明显。其他年龄阶段减少速度相对较慢,但整体情况向改善趋势发展。
年龄分布主要以21~30、31~40两个年龄段为主,各年度的相对应年龄段构成情况对比,结果相似,无明显差异。毒物品种构成:主要以安定中毒、急性乙醇中毒为主,分为343例(32.64%)、493例(46.91%);其次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与有机磷中毒,分为37例(3.52%)和30例(2.85%);其次为各种常用药物:解热镇痛药、降压药、感冒药、心脑血管病常用药等共148例(14.08%)。安定中毒的病例中,主要为女性198例(57.73%);而急性乙醇中毒病例则以男性为主,为332例(67.34%)。因此,加强药和乙醇类兴奋类物质的管理是预防此类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所以,对于药的合理服用和酒类合理饮用是减少急性中毒的有效途径。在现实生活中,生病时不乱服药物,在服药前需要看好说明,了解作用和副作用。饮酒时,不酗酒、不贪酒,不饮用劣质酒精类酒都很重要。从中毒途径分析,绝大多数为口服,共占95.62%,呼吸道为31.52%,可见主观故意者为多。所以加强中青年人的心理教育也有助于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
小结;
根据很多地区卫生厅的严格要求,各级卫生部门和监督机构必须严格监督、严格检验餐饮单位对食品从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和成品的出售,各个程序严格把关,明确要求蔬菜水果必须充分浸泡,任何单位不能使用不明植物烹饪。食品添加剂不仅种类搭配要严格遵守,用量也要严格控制。加工卤制食品时,防止亚硝酸盐的过量添加及亚硝酸盐误食。万一发生食物中毒情况,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进行相关处理。
参考文献
[1] 速存芬,钱瑞雨,钱晏飞,陈磊,李梓娴,徐文涛.曲靖市2001-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及监测系统运转状况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年14卷第12期
为了解性传播疾病(STD)的流行状况,对我院性病门诊2001~2005年1815例性病患者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来源
2001~2005年我院性病门诊初诊确诊为STD患者1815例。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婚姻、职业、文化程度、地址、传染来源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均建档保存。
1.2监测病种
对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梅毒、尖锐湿疣(CA)、生殖器疱疹(GH)进行监测。
1.3诊断标准
统一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性病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执行。
2结果与分析
2.1病种构成
1815例性病各病种的构成见表1。从表1可见,居第一位的是尖锐湿疣944例占52.01%,其次是非淋菌性尿道炎368例占20.28%,第三位是生殖器疱疹242例占13.33%。
2.2人群特征
2.2.1性别及年龄分布1815例患者中,男性1321例占72.78%,女性494例占27.22%,男女性别之比为2.67:1。年龄最小的2岁(淋病),最大的80岁(男性尖锐湿疣)。从2001~2005年性病各年龄组发病情况看,20~39岁为发病高峰年龄,占总数的79.34%,并以20~29岁年龄段最高,见表2。
2.2.2职业分布农民586例占32.29%,个体466例占25.67%,工人259例占14.27%,干部208例占11.46%,无业者118例占6.50%,驾驶员57例占3.14%,其它121例占6.67%。
2.2.3文化程度分布小学317例占17.4%,初中1133例占62.42%,高中72例占3.97%,大专及以上者276例占15.21%,文盲17例占0.94%。
2.2.4婚姻状况已婚1317例占72.56%,未婚498例占27.44%。
2.2.5传染来源非婚性接触传染者1456例占80.22%,配偶传染者137例占7.55%,间接传染者77例占4.24%,不详者145例占8.00%。
3讨论
本文结果STD按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是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淋病、梅毒,与国内1997年[1]及1991~2001年[2]报道的全国性病流行病学情况不完全一致,特别是非淋菌性尿道炎已经远远超过淋病,反映出大理地区性病流行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以20~39岁发病数最多,与全国结果相一致,是STD监测和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传染源非婚性接触传染占80.22%,配偶间传染占7.55%,表明洁身自好是预防STD的最佳策略。STD发病男女比例为2.67: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是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针灸的适应症范围及确切疗效。方法:回顾1388人次针灸病房住院治疗患者的有关资料,统计分析针灸科病种与疗效、治疗方法、病源等关系。
结果:共收治病种104种,病源辖区内占79.97%,辖区外占20.03%,临床治愈率为49.57%,总有效率为96.62%。
结论:针灸科收治病种广,但病源较局限;神经精神、循环及运动系统疾病是主要病种,而与脑有关的疾病又是重中之重;治疗有效率高,但治愈率有待提高。
[主题词] 针灸疗法/禁忌证;住院病人
AnalysisonClinicalDataof1388CasesintheWard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PangYong,LiBaoliang,NongZening(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h
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xiCollegeofTCM,Nanning530023,China)
[Abstract]Purpose
ToApproachtoadaptablerangeandexacttherapeutic
effect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Methods
Thedataof1388inpatientsintheward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wererevi
ewedandrelationsamongkindsofdiseaseandtherapeuticeffects,treatmentm
ethodsanddiseasesourceswerestatisticallyanalyzed.Results
104kindsofdiseasesweretreatedinall,79.97%ofpatientswereinthejurisdi
ctionalareaofthehospitaland20.03%outofthearea;andtheclinicalcuredra
tewas49.57%andthetotaleffectiveratewas96.62%.Conclusions
In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kindsofdiseasetreatedwerewi
derandthepatientswasratherlimited;diseasesinnervous,circulatoryandm
otorsystemsweremainkindsofdisease,anddiseasesrelatedwiththebrainwas
themost;theeffectiveratewashigherandthecuredrateneedstobefurtherincreased.
[Keywords] AcupunctureTherapy/contra;Inpatients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范围较广,文献统计表明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300多种病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对其中100种左右的病症有较好或很好的疗效,世界卫生组织已肯定了43种病症的针灸疗效,并向各国医疗机构推荐。本文调查分析了1996年1月~2000年12月在本院针灸病房住院治疗全部患者1388人次的有关资料,以期抽样说明针灸治疗病种与疗效等关系,进一步探讨针灸适应症及针灸科应如何进一步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1 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上述时期内我院针灸病房所收治患者的全部病历,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病人来源(即来自医院保健医疗所辖行政区域内的患者,简称辖区内患者,和来自医院保健医疗所辖行政区域外的患者,简称辖区外患者)、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指以针灸治疗为主适当配合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疗效(分临床治愈、好转、无效及死亡4级,以病历记载为准)。统计分析针灸科病种与疗效、疗法、病源等关系,探讨针灸适应范围及确切疗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概述
本院5年中针灸病房共收治住院患者1388人次。其中男681人次,占49.06%,女707人次,占50.94%;年龄3~94岁,平均51.15岁;住院时间为2~210天,平均住院日为37.35天。来自辖区内患者1110人次,占79.97%,来自辖区外患者278人次,占20.03%。所收病人病种数为104种。详情分别见表1和表2。
由表1和表2可知,针灸病房收治病种较广,可见于全身各系统,其中神经精神和循环系统病人(842例)占总人数的半数以上(占60.66%),是针灸科治疗的主要病种。在单病种方面,与脑有关的急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几种病(588例)又接近总人数的半数(占42.36%),成为针灸科治疗病种的重中之重。这几种病临床有效率较高,治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应充分利用"脑十年"这一绝好的全球性学术活动,探索更有效的方法,以提高针灸临床治愈率。
2.2 各系统疾病的有关资料
(1)神经精神系统
针灸治疗可用于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病变,其中又相对集中在脑血管病及周围神经病。中风病治疗有效率高(占97.39%),临床治愈率(占25.14%)尚待提高,如何提高治愈率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2)循环系统
针灸治疗多见于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其中脑动脉硬化症及高血压病,临床治愈率较高(占66.99%)。可进一步总结经验,探讨其治疗机理,进一步规范治疗方法,得以推广应用,应列入研究计划。
(3)运动系统
针灸治疗范围很广,多见于颈椎病、膝关节退变、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关节紊乱症、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梨状肌综合征、骶髋关节错位、强直性脊柱炎、胸椎后关节紊乱等,临床有效率高(达99.51%)。如能开展小针刀疗法,配合推拿治疗,将会进一步提高临床治愈率。
(4)呼吸系统
针灸治疗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急性扁桃体炎、肺炎等,临床治愈率高(占82.29%),今后可从缩短疗程方面进行探讨,对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病的治疗作用机理进行探索,以进一步具体说明针灸优势。
(5)消化系统
针灸对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胆石症疗效较好,治愈率较高。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尤佳。
(6)泌尿系统
针灸对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有较好疗效,排石率达77.00%,止痛效果明显。这一疗效应值得注意,今后应进一步规范针灸治疗结石的适应症,提高排石率,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机理。
(7)五官
针灸对美尼尔氏综合征治愈率较高,达94.00%。值得总结探讨其有关作用机理,规范治疗方案,以及推广应用。
(8)结缔组织
针灸对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初步分析前者疗效优于后者,但总的临床治愈率不高,为24.00%。与吴氏[1]研究报道治愈率为53%相比,我科的疗效欠佳,治疗方法有待改进。
(9)其他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较好,进一步分析可知,针灸治疗此病在止痛及疗程方面明显优于有关报道,到目前还没有留有后遗神经痛症患者。
3 体会
3.1 病种数量多,覆盖面广
笔者由抽样调查分析得知,针灸科收治病种数量多,达104种,病种分布广,可见于全身各系统。针灸科作为医院一个临床科室,而收治病种全面,其可谓"小而全"。进一步分析,患者疾病主要集中在神经、循环及运动系统。这就要求针灸科医师应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以满足不同病人。针灸科作为一个集体,相应地亦应是"功能相对齐全"而又有特色的整体。从长远发展角度看,针灸科应有计划地从各方面而又不失重点地进行人员培养,如应有相应人员进修学习内科各系统疾病达一定深度,能解决本系统一定难度的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法,同时亦考虑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病是针灸科的重点病,而且很多病是相互联系,应尽可能地多投入,确保对某些病种的诊治优势,形成特色。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使针灸科室形成一个人才结构合理,诊治高效的集体。
3.2 有效率高,治愈率有待提高
从统计分析可知,针灸科治疗疾病总有效率为96.61%,其中临床治愈率为49.57%,好转率还占有相当的比例。而重点病如脑梗塞及脑出血治愈率低,为25.14%。因此如何将好转之疗效提高到临床治愈即成为研究的重点。在此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打算将现有针灸医师按个人的兴趣及专长暂分成几大组,如中风病组、高血压病组及软组织损伤病组等。中风病组又可将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动脉硬化等列为重点病。各组严格科研设计,对有关病种按中医主要证型,逐个探讨其有效穴位、治疗方法及有效又相对固定的针灸中药处方,进行深入探讨,把握总的治疗规律,如单独针灸治疗的适应症、针药结合治疗的适应症及各自治疗的适宜时期等。同时,针对各种瘫痪病人,引进开展康复体疗技术,建立病房康复体疗室,使得瘫痪病人及时配合功能锻炼。对骨质增生及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可以增开小针刀疗法,并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力争把临床治愈率提高上一个台阶。只要坚持不懈的探索研究,形成对某些病种一系列独到的治疗方法,突出特色优势,提高疗效,扩大影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亦得以上升。
3.3 病源相对局限
从表1可知,病人来源于医院辖区内的占79.97%,来自于辖区外的占20.03%,病源相对局限,与全区针灸治疗中心要求相差尚有距离。分析其原因,其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多数外地患者在南宁市其他医院治疗一段时间,才知道中医院及针灸科治疗中风等病有较好疗效,才转来本科治疗,遗憾的是当这些患者几经周折转来时大多数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本市市民也不甚了解针灸,有相当部分患者在其他科治疗效果欠佳时,才抱试一试的心情接受针灸治疗,感受到了针灸的奇效。其二是特色尚未形成优势,针灸本身为中医的一大特色,随着针灸热的兴起,各地医院均开展了一定水平的针灸治疗,针灸医师均能进行常规的针灸治疗,且有一定的疗效,在这种情况下,若我们也停留在常规针灸治疗水平,仅有较高的治疗好转率,没有自己科室独特疗法或几种病的疗效(治愈率)明显优于其他医院,那么就没有特色优势,不会吸引更多的病人。因此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不断完善针灸科特色建设,将会不断扩大病源。其三,院内收治病种的限制。神经系统病种是针灸病房收治的最多病种,针灸的疗效也是不容置疑的。但大多数病人不了解情况,只到神经科就诊,不去针灸科求医,致使许多病人得不到有效的针灸治疗。如果针灸科与神经科携手合作或者合并,针灸科病源局限的问题就可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这样,不仅有利于病人,也有利于科室与医院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儿;心房颤动;转复治疗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为小儿常见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可引起快速心室率,发生心力衰竭、晕厥、抽搐、心源性休克等。若房颤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易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房内易形成血栓,引起体、肺循环栓塞,故房颤为临床需严密观察和积极治疗的心律失常之一[1]。现将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的26例心房纤颤患儿的诊治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房颤患儿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6 h~12岁,平均3.5岁,心电图检查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隔不均匀的f波,频率为350~600次/min,心室率完全不规则,心室率为80~220次/min,符合房颤心电图诊断。26例患儿有18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其中肺动脉闭锁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房间隔缺损(ASD)6例;卵圆孔未闭1例;室间隔缺损(VSD)3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2例。临床症状:年长儿有头晕、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精神不振、恶心、活动耐量下降、晕厥等表现。
1.2 起病特点 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者11例(42.31%),发现心脏杂音后做心电图检查确诊者7例,以心衰为首发表现者9例。
1.3 其他辅助检查 心脏彩超:全心重度增大1例,双房中度扩大11例,重度扩大1例,右房室大7例,左房大1例,左室大6例,ASD 6例,PDA 5例,VSD 3例,卵圆孔未闭1例,肺动脉闭锁1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2例。射血分数(EF)下降8例。血电解质及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正常。
1.4 药物治疗 给予地高辛6~8 μg/(kg•d)维持治疗,3 d无效加用胺碘酮或倍他乐克。胺碘酮负荷量5 mg/kg,而后10 μg/(kg•min)维持3~5 d,改口服10 mg/(kg•d),分2次(每12 h 1次)给予,同时地高辛维持量减半。倍他乐克0.5~2.5 mg/(kg•d),分2次(每12 h 1次)给予。
1.5 其他治疗 药物治疗2周以上,未转复且仍住院者,无基础心脏病幼儿,给予同步直流电击复律6例,复律前充分镇静,并停用洋地黄类药物,首次能量1 J/kg,无效则增至1.5 J/kg。
2 结果
26例患儿中,3例仅用地高辛复律,18例加用倍他乐克,5例加用胺碘酮,7例因经济或其他原因自动出院,其中6例住院时间不到6 d,出院时已有3例病情明显好转。余19例患儿经药物治疗后,14例成功转复为窦性,占73.68%。未转复患儿5例行同步直流电击复律治疗,成功转复4例,失败1例继续药物治疗。
3 讨论
小儿房颤的发生率较成人高,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儿。由起病特点可以看出,本组资料9例以心衰为首发症状,11例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就诊,7例发现心脏杂音后做心电图发现,说明小儿房颤临床症状不典型,年龄较小者不会描述,极易漏诊,故儿童心电图应列为门诊常规检查项目,以尽早发现本病。
本组患儿房颤的首要原因是先心病,有12例(46.15%)患儿提示先心病血流动力学异常,致心房代偿性扩大,心房电生理异常,引发房颤。本组因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引起房颤者2例。
儿童房颤多采用药物治疗,首选地高辛,减慢房室传导,降低心室率,防止心衰发生,减轻症状。若地高辛效果欠佳,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或胺碘酮。倍他乐克可拮抗儿茶酚胺的致心律失常作用,降低心房兴奋性,减慢心房传导速度,延长不应期;胺碘酮主要作用于钾通道,抑制第二时相钾离子外流而延长复极,延长心房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打断折返环,转复心律。本组26例患儿中14例经药物治疗复律,其中3例仅口服地高辛,另11例在地高辛基础上分别加用倍他乐克或胺碘酮,复律发生在用药后5 d~10个月。小儿房颤的发生机制与电生理不稳定关系密切,采用药物治疗后,绝大部分患儿可转复,停药后2~3年未复发。本组资料药物转复14例,总有效率73.68%,药物治疗效果满意。
同步直流电复律是终止小儿房颤的有效措施,成功率90%~100%[2]。本组资料同步直流电复律5例,成功转复4例,有效率80.00%,年长儿慢性房颤需积极去除病因,电复律后需服药维持窦性心律,并监测抗心律药物的不良反应,本组患者随访1~2年,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近年,随着治疗的不断进展,三维射频消融已成为治疗成人房颤的较好方法,治愈率达50%~80%[3],并发症少,但射频消融治疗对设备及技术要求较高,国内外采用射频消融治疗小儿房颤的报道亦较少。故对于基层医院,药物及电同步直流电复律成为小儿房颤治疗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陈新.临床心律失常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46-549.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相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这些纠纷常会发生肢体上的冲突,造成人体损伤。在民事纠纷引发的伤害案件中,需要对人体损伤进行认定,从而帮助案件的公正解决。法医损伤鉴定是伤害案件损伤程度的重要判断标准,比临床医学资料更具有严谨性,本文从法医损伤鉴定角度对临床医学资料的缺陷进行探讨,以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法医损伤鉴定;医学资料;缺陷
当今社会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当发生人身伤害案件和交通事故时,都需要进行损伤鉴定。法医鉴定是解决纠纷案件的一个认定标准,但在实际中,第一时间接触到受害者的都是医院的医生,因此医院的临床资料就成为法医确定受害者损伤程度的重要依据。然而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医院的临床资料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伤情的正确认定带来不利的影响。为保证损伤鉴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以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一、医院临床资料存在的缺陷
(一)创口的测量值不准确在医院对受害者的创口长度进行估算时,常出现记录的创口长度大于实际测量的长度,使得在判断受害者是否存在外伤时会存在不一样的说辞。受害者往往认为自己的伤势已经足够重,而这时就要与伤者进行详细地沟通以便让伤者接受。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受害者应第一时间去就医,临床医师需要在检查伤口时详细并准确地记录伤者的创口情况,包括大小、长度、数目、特征等,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以为案件的损害鉴定提供有力的证据。
(二)诊断缺乏科学性一方面,受害者在受到外伤之后,在跟医生描述病情的时候,会故意夸大实情,隐匿自己的疾病,医生在听完受伤者主诉之后会认定为外伤所导致。另一方面,在经过诊断性治疗之后的复查中对伤者的伤情已经有了明确的诊断,但是在病历上却没有进行改正。
(三)伤者故意隐匿之前的外伤史和病情在被鉴定人受伤之后,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心理平衡,伤者故意对之前的病情或者外伤史有所隐瞒,加上医生在检查时不够彻底全面,临床记录的数值与实际伤情有偏差,使得临床资料不能成为鉴定当事人伤情的准确依据。
(四)医疗费用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因为有些医院药价过高,即使是在纠纷中造成的损伤较轻,但是在诊治过程中花费的医药费却很高,一些伤者认为住院的时候伤情严重,住院时间越长伤情则越重。当就诊的费用超出伤情程度,那么势必会引起当事人双方的争执,不利于案件的调解。
(五)医院的检查记录不准确在伤者入院时,由于某些医生对于专业医学名词的概念不清,在记录的时候使用不准确的名词,而造成检查记录缺乏准确性。比如上颌骨额突和鼻骨相邻,两种骨折在骨质结构和治疗手法上,都比较相似,在临床诊断中容易造成误诊,医师也不会太注意,但是在法医鉴定中,这两种骨折却是差别很大的。因此,如果医生在检查记录中用错了一个医学名词,那么势必会降低法医鉴定结论的公正性。
二、临床医学资料存在的缺陷成因
鉴定标准是鉴定结论的根本保证,是将科学、技术、方法应用于鉴定实践获得具有科学性的鉴定结论需要具备的条件,鉴定结论是否正确,基本上是由鉴定标准来衡量的。在实际案件中,一般涉及到伤情程度鉴定的案件,基本上都会存在结论冲突的问题。造成这些冲突的成因主要有三个,分别是:
(一)伤情鉴定存在的问题根本原因是由于鉴定机构的设置问题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情况是,没有独立的活体损伤程度鉴定机构,各个鉴定机构依附于公安局、法院和检察院,省级、市级和县级通常都设置有公检法三家鉴定机构,在部级还有司法部司法鉴定中心,其中还有部分政法院校、各大医学院,还有法医学研究机构内设的鉴定机构,可见我国的相关鉴定部门是十分复杂的。这些部门之间因为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加上缺乏交流沟通,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意见不一。在这种情况下,对同一伤情的判断不一样,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实际案例中,经常存在当事人在不同机构得到的鉴定结果不同甚至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而在司法活动中,当事人会将对自己有利的鉴定拿出来,这就导致法院在对同一个案件进行审理时莫衷一是。
(二)对于不同的鉴定结论,缺少一个法律认可的权威的裁决机构在现阶段,我国对于同系统内的下一级鉴定机构的鉴定结论,只有上一级的鉴定机构才能够进行复核,这就导致了相同的案件和伤情在同一级不同部门中的鉴定结论不一,且这些结论是并存的。缺少这样一个法院可以有所依据、救济当事人的裁决机构,是造成这些问题的第二个成因。
(三)各个地区对鉴定标准的实践惯例不同、理解也不同比如有些地方将还没有达到轻伤的损伤鉴定为轻微伤,采用的轻微伤标准没有损伤下限,而有些地方则按照《人体轻微伤鉴定》来进行鉴定,这里采用的鉴定标准则设置了损伤下限。在我国,主要的伤情鉴定主要根据《人体轻伤鉴定标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但是这两个法律制定的不够周详,实施的时间较早,其间医学在不断进步,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这就导致其中的很多条款与现实存在一定差异,不适用于现阶段。而且很多先进的医学技术已经应用到了鉴定领域,很多在以前做不了的鉴定现在都能够做到。
三、医学临床资料缺陷的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临床医学资料常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到其在法医损伤鉴定中的重要作用,不管是临床医生还是法医,都需要从法律的角度上认识到临床资料的客观性,才能够保证当事人损伤鉴定的真实性。
(一)对鉴定标准进行修订目前,对损伤的鉴定标准分为轻微伤、轻伤和重伤,这些等级的损伤伤情跨度过大,即使是相同等级的损伤,但实际上伤情具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引起血胸或气胸且并发呼吸困难的胸部损伤在《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中属于重伤,在这一条款中的胸部损伤是否存在肺破裂和是否需要进行开胸手术等情况,这些情况对伤者的健康损害程度都有很大的影响。又比如四肢长骨骨折、髌骨骨折在《人体轻伤鉴定标准》中属于轻伤,这里的骨折是指单处骨折还是多处骨折,是粉碎性骨折还是横断骨折,这些情况的差别也很大。因此对于现行的鉴定标准,应根据伤者的损伤程度进一步细化损伤分级,这样才能让当事人损伤对健康的损害程度更为准确地反映出来,提高法律的公平性。根据我国现阶段发展情况,结合医疗水平、司法实践、科技发展等因素完善现行法律,提高法律的适应性。在对法律进行修正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损伤程度的法律标准之间应具备良好的过渡衔接性;二是在归纳损害后果时应具备广泛性。针对《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法医学损伤鉴定以及司法工作实践,要尽快全面地审视现行鉴定标准,作出修订。重点研究损伤程度分级的细化、规范损伤大小的度量方法、各类损伤的医疗终结期限、损伤照相的执行标准、鉴定轻微伤的统一标准以及衡量损伤严重程度的量化指标等问题,制定出可行性更强的鉴定标准以及相关的条款说明,让修订后的鉴定标准更具科学严谨性,并且有利于鉴定人的操作,使鉴定标准在案件的侦查和审判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加强临床医师的培训在临床医师的培训课中加入法医学的内容,在大学本科培养课程中将法医学加入必修课程,或者是在临床医生进入医院后,在实践过程中开设法医学的培训课程。不仅可以使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增强责任心,还能提升医生的业务水平,同时避免在日后遇到医疗纠纷和事故时发生上述问题。通过法医学的培训,对于受伤入院的患者能够进行正确的诊断,有利于当事人全面了解自己的损伤情况。刑事诉讼法规定,临床医生或者从事与医学相关工作的人员可以作为鉴定人,对专业性比较强的医学问题予以鉴定,这就要求鉴定人要具备一定的法医学专业知识。也正是如此,临床医生需要对相关的鉴定程序有一定的掌握。
(三)通过录像、拍照等掌握受伤人的第一手资料在接到报案时,民警要及时用照相机和摄像机进行录像,要尽可能掌握双方受伤的第一手资料,避免伤者在鉴定时故意夸大事实或者是采用自伤等手段获得与事实不符的赔偿,也能为法医鉴定提供更多资料。在处理案件时要注意对伤者进行安抚,让当事人了解纠纷处理的流程,对纠纷进行适时的调解,避免不合理的医疗费用问题。
(四)提高鉴定人的整体素质在进行司法鉴定中,因为对案件的相关真实信息会有所涉及,因此法医鉴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在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法律的不断完善下,法医鉴定人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医学和法律知识,对伤者的就诊材料要认真详细地审阅,仔细核实临床医生的就诊记录,比较前后的检查报告,确认伤者的损伤是否与案件直接关联。要仔细分别擦伤、挫伤、创口、瘢痕,规范测量,遇到临界标准的损伤,依照从旧和从轻的原则。对于疑难损伤,要向医学专家及上级部门寻求帮助。在认定伤者的损伤程度时要严格遵照相关鉴定标准,必须有严格的依据。
(五)对鉴定程序进行规范基层法医应该在人身损伤程度鉴定受理之前及时介入,对当事人的受伤经过深入了解,对体表损伤予以印证,在体表擦伤、挫伤等伤口消失之前及时拍照记录下来,将损伤之后的原始资料保存好,以便于医学检查时提供依据,有利于及时对伤情进行明确的诊断,提高受理鉴定的准确性。由于目前国内对损伤鉴定的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因此在对损伤进行鉴定时,应广泛征询公安系统、法院、检察院、鉴定从业人员以及高等院校专家等的意见,对鉴定人员的从业进行规范。
四、结语
关键词 地震数据;低信噪比;子波;自相关
中图分类号O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157-02
0 引言
西部地区地表条件十分复杂,地下构造复杂,逆掩推覆构造发育,静校正问题突出,资料信噪比很低,传统的评价方式是通过单炮显示或者分频滤波来分析资料品质,按照这种方式评价,往往不合格的单炮经过静校正和去噪等处理后,仍然能很好的完成地质任务[1]。
针对西部监控中存在以上问题,利用多域统计频率及能量技术,得到能量和频率统计图,可以客观的评价资料品质;采用自相关分析及提取平均子波技术,可以分析不同资料的子波特点,进而监控资料品质。
1 多域能量及频率统计分析技术
传统的资料分析方式是单炮固定增益显示、频带扫描、频谱分析等手段,对于西部低信噪比资料按照传统的方式评价,不合格的单炮会非常多,但是这些不合格单炮经过静校正和去噪等处理后,仍然能很好的完成地质任务。所以我们研究一种更加客观和直观的资料分析方式,在资料评价中很好的反应了资料的品质。
1.1 多域能量统计分析
能量分析是利用地震数据振幅平方,分析地震数据的能量变化规律: 一般主要是计算均方根振幅,即利用分析区域内振幅值的均方根进行计算。
均方根能量的计算方法:
式中f为时间域函数,n为样点个数。
用分析时窗内每道各振幅值的均方根来代表此道在分析时窗内的能量值。
1.2频率分析
频率分析是利用傅氏变换,分析地震数据的频率变化规律。一维离散傅立叶正变换:
一维离散傅里叶反变换:
式中和分别为时间域函
数和频率域函数,为采样点数。实际计算采用快速傅氏变换(FFT)来实现。
能量和频率的统计分析,是按不同域统计记录同一个时窗内均方根平均振幅值,以及主频的分析值。通过图1可以看出,红色点代表能量和频率高的单炮,蓝色点代表能量和频率低的单炮。所以通过统计图可以非常直观的了解资料的能量和频率高低及分布情况。并且从图中分别选取能量和频率高和低的炮集记录,可以看出该统计图与实际资料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 子波分析评价技术
2.1自相关分析技术
设单道地震记录能量有限,它的自相关函数为:,自相关函数完全由它的频谱确定,而又是由信号的振幅谱确定,即:,也就是说,的能谱就是自相关函数的频谱。自相关函数的形状与原数据中所包含的频率成分及振幅的强弱有关,因此,自相关函数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数据的能量和频率特征。
由图2可以看出,自相关技术可以对沿测线不同位置进行宏观监控,可以直观的掌握资料的特点和变化情况。
2.2提取平均子波分析技术
单炮统计子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激发能量、频率成分等信息,把单炮按测线方向进行排序,指定一个时变-空变的时窗,时窗内的地震道的频谱被统计平均产生一个子波谱,输出一个零相位或最小相位的子波,子波在时间域以地震道的形式显示,把提取的子波按测线方向展示,可以宏观地反映炮点激况[2,3,4]。如图3所示,是统计子波用来监控激发质量的效果图。对炮集进行统计子波提取,沿测线方向展示,可以看出资料整体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3 结论
通过对西部的资料的监控技术的研究可以看出,西部资料的特点是复杂的地表条件和复杂地下构造双复杂的条件下,造成地震资料的监控变得十分困难。通过多域统计技术以及子波自相关分析和提取技术可以很好的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解决了低信噪比地区监控难的问题。
以上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一套适合西部低信噪比地区分析监控的配套技术。
参考文献
[1]陆基孟,等.地震勘探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74:25-150
[2]李振春,张军华.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方法.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