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质量提升年范文

教育质量提升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质量提升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质量提升年

第1篇:教育质量提升年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研究生队伍的日渐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也备受关注。本文作者就如何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根据马丁·特罗以在校学生人数与适龄青年的比例作为研究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核心变量,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段的理论,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人了大众化的阶段。进人这一阶段后,高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质量已是备受社会的关注,因此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提高研究生质量对高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管理创新是高校根据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把这些规律按照各个时期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思想观念,以及在这种思想观念、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节和优化学校的内部的各种关系和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突破性的进展,创造性地达到既定的、与社会发展和进步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目的的过程。面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管理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建议可以从下面一些方面做些努力,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一、树立科学的研究生质量观

对“质量”一词的理解,不同的学科会有不同的看法,经济学主要是从投入和产出的比率衡量质量的高低,管理学上主要是以行为的有效性断定质量,哲学中的质量则是指事物的内在属性。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的优劣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严根据对教育质量的理解,我们可以把研究生教育质量理解为: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方针、政策为前提,培养出善于接近并研究学科前沿,勇于创新,将科学技术成果积极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程度,培养活动产生的效果是为了满足现在或未来的学术、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解决研究生迅速增长引起的数量与质量矛盾的问题时,树立了正确的研究生质量观就是在思想观念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研究生质量观考察的维度要多样化,包括学科发展、市场需要和个人发展等多个维度。从学科发展的维度看,研究生教育要重视学术性,要求研究生既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科研能力;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要能适应、满足发展着的市场的需要,既是通才,又是专才;从学生个人维度出发,研究生教育必须满足受教育者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们改善生存状态的需要。

二、将研究生的质盆水平作为核心竞争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科学是需要人去掌握的,因此,竞争的核心落在了人才竞争上,谁拥有了大量的尖端人才,谁就在竞争中取得了优势。然而自高校扩招以来,各校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许多高校不是把人才质量作为竞争的核心力量,而更多的是去偏向学校的规模竞争,以学校硬件条件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现在就要改变这种观念和行为了。关乎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事情,要做到时时抓、事事抓。高校是知识创新的基地,人才成长的摇篮,以严格规范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师资水平,适时调整科学体系,严格控制招生、毕业考核等工作为基本途径和手段,应把握好每个环节,将提高研究生质量的工作做到步步为营。 三、重视、引导研究生的学术团队建设

团队指一定的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由若干个研发人员相互组成的科研团队,各个成员之间不仅能够相互取长补短,提高学习、科研效率,还能够减少总体能量消耗,实现资源增值。来自不同学科、拥有不同研究经历的研发者凝聚成团队之后,不仅能够克服分散研究时的沟通困难,在一起交流,还能够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有利于实现知识的更新,团队因此会拥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做些工作,促成研究生科研团队的形成。

首先,鼓励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自由组成团队,消除阻碍学生自由组队的障碍。其次,出台相关政策,保障科研队伍进行科研活动时有足够的经费支待,在有资金资助的情况下,科研团队能够随时增列小型研究项目,加速科研进程。再次,培养团队成员的团队精神,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协作精神。人文精神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态度;科学精神主要是在从事科研活动时应该有的意识品质;协作精神主要是指科研人员为了共同的学术思想,相互配合、相互帮助。

四、将管理学中的丁QM理论恰当运用

第2篇:教育质量提升年范文

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是为中学教育进行铺垫和养成学习习惯的阶段。小学六年级是小学毕业前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更是与初中的学习联系更加紧密。在人教版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培养更为重要,可以为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途径

1.加强沟通,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多多组织学生进行问题的回答,或者在课文的学习当中,让学生进行朗读和总结概括其中的中心思想。或者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让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再让更多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这种表达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强,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词汇的运用。

2.加强趣味性,培养学习氛围

小学生还年纪小,处于思想比较单纯的时期,所以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课文的教学中,加入新鲜事物进行讲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彩色的翅膀》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课文中的事物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受,增加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在课文《詹天佑》的学习中,教师就应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介绍詹天佑建造铁路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在了解了事件发生背景之后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更加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建立一个良好地学习氛围,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3.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第3篇:教育质量提升年范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发展性教学评价;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0-0024-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然而,当前中小学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多多。如何克服教学评价的弊端,真正把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落到实处,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初步思考。

一、当前中学教学评价的现状与问题检视

综观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现状,存在下列问题:1.评价的内容单一化,过于侧重课本知识识记水平的评价,不利于师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从符号表征层面向逻辑层面和意义层面的不断深化。2.评价的手段死板化,一味依赖考试,使学生无法建构以时序性和系统性为特征的历史学习。以升学考试作为中学历史学习日常测验的唯一模式、以学业考试取代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评价使学生习惯于考什么,学什么。3.过于关注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使教学过程止于符号表征阶段,学生永远达不到“会学”的目标。4.评价主体单向化,评价标准机械刻板,评价语言肤浅。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家长评学生、小组评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元评价。根本无法照顾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

二、走向发展性教学评价: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理念

针对上述种种教学评价的弊端,笔者认为首先要转变教学评价理念,真正从奖励惩罚性评价走向发展性教学评价,真正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1.由强调统一的压制性教学评价转变为体现个性意识的差异性评价

美国教育家威谱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激励、促进功能,首先,要求形成历史教学评价的民主氛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以不同的激励性评价。其次,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语言、情感,有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评价能够表明每个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发展程度,准确刻画每个学生在群体中的学习质量(成绩)的变化。

2.由强调单一的封闭性教学评价转变为体现多元意识的开放性评价

评价多元化不但指传统意义上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还指评价内容、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当代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灵性与迥异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就对发展性教学评价中的评价主体、评价手段、评价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既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如历史知识、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等,还要考虑到学习的其他变化,如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倾向、对学习方式的效果领悟,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迁移情况,特别是学生对历史认识的变化。

3.由缺乏理性的独断性教学评价转变为体现科学意识的规范性评价。

发展性教学评价应杜绝非理性的、笼统的、随意的评价,重视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使教学评价体现科学意识的规范性。首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按照程序制定评价标准。其次,明确评价目标,根据评价的不同任务、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学习档案夹、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验。第三,教师要熟悉评价方式的操作过程,并在实际操作中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加以使用,使教学评价方法在科学性、灵活性的基础上尤显规范性。

三、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策略

1.注重过程评价,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平时学业”

学生学科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总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知识积累基础之上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平时学业”进行认真和客观的评价。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作业要认真批阅、及时记录。对学生历史作业的评价还可按不同的内容分成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对各种历史插图的认识、趣味历史知识的延伸等三项。为了强化对历史作业评价的正面效果,我们要加大评价频度,增强评价信息的透明度。对七、八年级等基础年级的学生可以以教师、家长评价为主,但评价后要及时有针对性地与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毕业年级学生可师生、家校共同评价,我们可以将作业批改记载单发给学生,引导组长组织本组组员,让学生相互评价,自我检查,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同时,也发现不足的问题及时整改。我们还可以设计这样一份评价表:

这份评价表对学习过程中的不同时段、不同任务划分了若干评价要点,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关注。这既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也充分体现了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必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反思,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和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2.改革考查的形式和内容,准确评价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由于考试升学的压力,目前不少地方的考试还是以对知识识忆和理解为主导进行考查,这种导向,使我们本应趣味无限和充满灵性的历史教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死记硬背和题海训练的漩涡。因此,一定要对历史学科的考查形式进行改革,除试卷考查外,还可采用口头、实践操作等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口头测试,基础年级学生可以讲述历史故事,毕业年级学生可根据历史插图复述相应历史知识,或根据某一历史片段的录像、投影进行史实表达,作简短发言。也可口头测试和笔试相结合进行考查,比如听老师口述后用笔对问题作出应答。这几种形式避免了机械的识记,更加能准确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程度。

3.拓宽评价渠道,准确评价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强调,历史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在能力发展、思维水平、问题解决、探究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因此,使用多种历史教学评价形式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初中生要掌握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是多方面的,如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某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主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除此之外,还有撰写简要人物传记、历史故事演讲、参观调查、主动搜集整理身边的历史资源、进行历史年表、历史小报制作等评价形式。这些活动都可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运用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分析自己对热点事件的看法。

4.综合运用等级和评语,准确进行学期终结评价

学期结束时,我们需要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进行综合评价。这时,我们可以先制定一个终结评价标准,然后再进行评价操作。可以先把平时作业、知识考查、能力运用等方面的成绩按优秀(A)计10分、良好(B)计8分、及格(C)计6分、不及格(5)2分的标准转换成等级分,再根据平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平时作业、知识考查、能力运用三个项目各自在总体评价中所占比例,计算出综合等级分,最后转换成等级。学生的成绩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某一学期的历史素质综合等级公布后,教师应及时给予积极的、热情的简短评语,突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特点和创新精神,并指明学生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充分发挥评语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总之,对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各方面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发挥评价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任世江:关于完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3(12).

[2]陈康衡.浅议初中历史课标对中考命题的作用[J].历史教学,2008(9).

[3]教育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侯建飞.金波.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and History Teaching Quality Promotion

SHI Xiao-hong

(Rugao Bureau of Education, Rugao 226500, China)

第4篇:教育质量提升年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管理;健康教育;生存质量;自我护理;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5-123-03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内分泌性疾病,其中多数患者为2型糖尿病,患病后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和管理,会逐渐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1]。目前随着中国人饮食结构的调整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人口剧增,预计到20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将突破1.3亿,但我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健康意识水平较低,对糖尿病的保健、预防知识了解甚少,这成为糖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等在内的慢性疾病的隐患,2009年调查[2],我国每年有1/3的糖尿病患者因缺乏相关知识处于焦虑、消极、被动状态,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本研究介绍我院对辖区内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与未进行健康教育的患者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随

访的1358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58例和700例,观察组男306例,女352例,年龄38~74岁,平均(56.7±4.4)岁;对照组男346例,女354例,年龄40~75岁,平均(57.6±3.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入选患者参考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3],无严重的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能生活自理,无语言沟通及精神障碍,能定期门诊复诊,排除意识不清或不合作者;妊娠期患者;恶性肿瘤患者;肾病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均未接受系统性糖尿病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均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1)教育形式:邀请内分泌科专家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责任员到各村(居)委进行健康讲座;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责任员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每季度至少一次的跟踪随访和动态监测,随访过程中针对患者自身健康状况和饮食、生活行为,进行个性化的健康宣教;糖尿病患者就诊过程中,医务人员针对患者症状体征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定期开展糖尿病及相关健康宣教讲座。(2)教育内容: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包括糖尿病致病因素、药物知识、临床表现、并发症预防、血糖波动范围、血糖监测的意义等。向患者讲解末梢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及使用方法[4],向糖尿病患者发放图文并茂的操作流程和相关资料,让患者现场演示操作流程,练习后对患者出现的错误进行记录,患者自己评价操作中的问题,及时对其进行纠正[5]。糖尿病的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也是维持血糖正常的关键措施之一,饮食疗法不是单纯的限制饮食,是合理饮食,满足正常的生理代谢需要,同时保持血糖稳定[6],向患者宣传控制饮食的正确方法,患者无明显并发症,肉、蛋、奶、大米、白面均可食用,如果患者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或高脂血症,应该限制脂肪的摄入,同时计算饮食的热量[7],患者合并肾病,饮食需要以优质蛋白为主,糖类选择以淀粉类为主,避免大量麦芽糖、葡萄糖、蔗糖等食物,早中晚餐热量分配遵循1/5、2/5、2/5的原则[8],餐间可适当增加点心类食物,糖尿病患者可适当食用水果,安排在早晨和中午,因为白天活动量大、代谢旺盛,患者不会因食用较多的含糖量食物而出现剧烈的血糖波动。体育锻炼和适量运动能加快患者血液循环,加速脂肪利用,增强胰岛素与受体的亲和力,增强患者体质和免疫抵抗力,体育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方法[9],在运动疗法中需要患者掌握运动方式,根据病情选择运动方法,主要进行步行、慢跑、太极拳等强度适中的运动,增强机体摄取血糖的能力,同时改善患者循环、神经、胃肠系统的生理功能[10],每次活动应控制在30min以内,运动以不疲劳为度,避免产生胸闷、出汗、头晕、心悸等低血糖现象,在注射胰岛素和饭前禁止进行运动锻炼。健康教育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包括FBG、2hPG、HbAlC。分别应用糖尿病自我护理效能量表(DESE)和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对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数据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血糖监测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糖监测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效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效能各项目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DSQL各因子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教育能延缓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美国糖尿病学会将健康教育纳入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框架之内,我国糖尿病健康教育取得初步成果[11],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能及得到明显提升,同时血糖控制也优于对照组,说明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有积极意义。糖尿病病程长,并发症多样,如糖尿病肾病、周围血管病变、眼病等发病率明显高于未接受健康教育者[12]。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好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积极配合治疗。护士要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力度,全面有效控制糖尿病,需要依赖患者自身管理和控制,规范合理应用降糖药物,避免患者因血糖升高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能引起器官功能衰竭,通过健康教育能增强护士钻研专科业务和角色的意识,树立健康的护士形象,改善护患关系。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能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预防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于海燕,徐军,杨华,等.健康教育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1):3633-3638.

[2] Skinner TC,John M,Hampson SE.Social support and personalmodels of diabetes as predictors of self-care and well-being: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s with diabetes[J].J Pediatr Psychol,2012,25(4):257-264.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5.

[4] 温会堂,白薇,徐晓云,等.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强化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0A):3291-3293.

[5] Hurley AC,Shea CA.Self-efficacy:strategy for enhancing diabetes self―care[J].Diabetes Educ,2012,18(2):146-150.

[6] 段文燕,刘二江.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1(31):4225-4226.

[7] 袁丽,熊真真.我国糖尿病患者教育与管理的现状及展望[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7(4):70-72.

[8] 潘长玉.中国糖尿病控制现状――指南与实践的差距:亚洲糖尿病治疗现状调查1998,2001及2003年中国区结果介绍[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25(12):174-178.

[9]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0,5(增刊2):1-56.

[10] 李杰,唐佳萍,吴海娅,等.文化程度和个体化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9,14(1):183-185.

[11] 唐炜立,周智广.糖尿病患者教育的意义及方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6(1):45-46.

第5篇:教育质量提升年范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问题。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影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三个常见问题,即:教育理念的误区、学训矛盾的存在以及教学经费的不足。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转变思想是提升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学习时间是提升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关键、拓展经费来源是提高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保障等三点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文化教育 优秀运动员 教育问题 教育对策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运动员保障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质量,不但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运动员运动训练的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提升,这一点对于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来说尤为重要。然而,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也出现了很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以至于影响到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成效。鉴于此,本文就从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两个方面入手,针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影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提升的常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误区

教育理念上的误区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影响,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练员或者是运动员,仍然没有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教育可有可无,对于文化教育的开展也抱着敷衍应付的态度,以至于影响了文化教育的质量;二是,在贯彻落实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文化教育的内涵,认为文化教育,就是文化教学,将文化课学习当作了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全部。但是,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文化教学,仅仅是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工作相较于文化教学工作来说,涵盖了更多的内容,例如:文化教育环境的建设和文化教育氛围的营造等等。因此,只有以文化知识的教学为主线,全方位的拓展文化教育的途径,才能够促进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将文化知识教学当作文化教育的全部的做法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无疑是消极的、不利的。

(二)学训矛盾的存在

对于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来说,各种运动训练是占据其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再加上,长期受“锦标主义”的影响,运动队和运动员自身常常为了直接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者是社会利益等等因素,人为的激化了“学”与“训”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得学训矛盾依然存在,并且在目前来说,也仍然是影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的一个常见问题。

(三)教学经费的不足

目前,对于多数运动队来说,文化教育经费的来源仍然较为单一,且普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从而使得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教学条件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以至于造成了教学条件滞后、教学设施陈旧、师资队伍建设落后等一系列的问题,并因此严重影响了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促进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思想是提升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

转变思想是提升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根本,要转变思想,一是要注意摆脱传统的,只重视运动训练成绩而却忽视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的观念桎梏,将文化教育作为运动员发展的根本纳入优秀运动员的培养理论体系;二是要切实理解文化教育的内涵,在落实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重视优秀运动队的文化建设和教育环境与教育氛围的建设,以此来促进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保证学习时间是提升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关键

要解决优秀运动员普遍面对的学训矛盾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优秀运动员学习时间的问题。《劝学》中有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因此,为了确保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质量,必须要在日常的训练中,确保运动员在各个时期的学习时间。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很多运动队靠“耗时战”来提高运动成绩的方式,积极的通过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等方式,来提高运动训练的效率,并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进行严格的规定,最大限度的避免挤占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的情况出现。

(三)拓展经费来源是提高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保障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确保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保障。特别是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由于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运动训练,因此,相较于普通的学生而言,他们用于文化学习的时间就少得多,而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的质量,就必须要有更好的师资和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来保障其学习的效率。因此,在提高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增加经费投入。例如:体育系统不但要注意加大在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运动队还应积极的争取教育系统的经费支持和各类公益基金的支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第6篇:教育质量提升年范文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教育质量;生成逻辑;动力基础;改进机制

一、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生成的逻辑起点

(一)远程开放教育的试点实践

从历史上看,中国远程开放教育是远程教育试点实践的产物。1999年,教育部按照国务院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相关精神与要求,批准中央电大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及开放教育的试点工作。按照这个试点实践的要求,在开放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建立系统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模式。可见,远程开放教育是电大系统的产物,其教育实施目标、教育模式与技术运用均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二)远程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质量是任何教育模式水平及效果的体现,但其最终是由教育对象的质量决定的。从这个角度看,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与其所教育的对象息息相关。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教育公平的一种方式。依托于电大系统的办学机制,本身要受制于电大系统的人才培养观[1]。电大系统的办学有四个面向问题,即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边远地区、面向民族地区。可见,电大系统的这种办学区域、教育群体及办学方向,决定远程开放教育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途径与方式。

(三)电大系统

远程开放教育是以电大为依托的四级办学系统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其教育规模是自上而下逐级扩张的,而教育质量则是在自下而上逐渐依赖中形成的。从整体上分析,远程开放教育的规模、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电大系统的联动达成的;从微观上看,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生成是不同层级、相对独立的办学主体共同作用所致,其质量直接受制于分布广泛的各个“教学点”。参加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者大部分是在省、地市、县等三级电大中学习,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分离状态,省级以及下两级电大没有太多的教学自,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试题及评分标准是中央电大统一制定的,其可以调整的程度极小。因此,其教学质量需要通过逐级落实才能逐步形成,需要包括中央电大在内四级系统的整合才能形成,任何一个层次出现问题,均可能会导致教学质量出现问题,使得教学质量生成链条断裂。

(四)信息技术

远程开放教育依托于电大系统,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既是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其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是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生成的基本条件,信息技术本身与远程开放教育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整体上看,电大系统多层次的网络体系以及遍布城乡、社区的教学点,为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与规模提供强大的支持力,但面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远程开放教育的盛衰程度及质量高低,与吸收这些技术以及与这些技术融合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五)远程开放教育的规模

按照中央电大统计年鉴及国家开放大学统计年鉴显示,从1999-2014年,远程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累计达到1600万人,仅2014年远程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规模就达到150万人,其中,远程开放教育学生比例为52.3%;在校生规模600万人左右,其中,远程开放教育学生比例为61.6%[2]。由此可见,从1999年试点以来,远程开放教育规模不断扩张,当然扩张并不意味着能够持久繁荣。毕竟,远程开放教育的规模空间具有较大的弹性,容易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比如,教育政策的变化、成人教育体制改革、在线教育的竞争、生源人口数量变化、地方就业政策、社会认可程度等,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均会影响到远程开放教育的招生规模。因此,在远程开放教育规模增长的同时,必须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还有正视规模扩张给教育质量认可度可能带来的负面变化。如果教育质量与教育规模不能呈现良性互动循环,过度依靠规模效应,远程开放教育是难以持久发展的。

二、远程开放教育质量改进的动力基础

(一)质量文化的引领

质量文化是电大系统文化的一部分,既是对教育质量认可的一种理念,也是指导教学质量提升的一种准则。从电大系统本身看,其四级系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封闭性,在这种封闭的体制内形成自身特色的质量观及持续的改进意识,对教育质量的改进具有一定的激励、辐射与约束作用。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最终提升必须与电大系统的质量文化相互作用,形成共生共荣的机制,才能发挥其质量文化的引领作用。由此,电大系统内部建立系列的质量文化考核、评价体系,采取具体化、操作化的质量提升策略,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质量文化评估体系等。

(二)电大系统的转型与重塑

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学校系统有密切的关系,当前全国的电大面临转型,由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将电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重塑。这种重塑并不是以大学的面目出现的,而是以一个开放大学整体系统面目出现的,这是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区别,也是开放大学的优势所在[3]。远程开放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是电大系统向开放大学系统转型,在转型中重塑其教育质量观及其操守。电大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其形成覆盖城乡、社区而形成各个教学点及广播电视网络,这种网络化的体系是其教育质量生成的根基。系统的封闭性对规模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以规模效益为主导的思维惯性,在这种思维惯性下,教育质量可能未能得到同等提升,甚至是淡化。在一个大的系统内存在多个主体、多种模式的混合制发展环境中,要保证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自上而下的引导以及自下而上的支持。这就需要中央电大从系统角度出发对下级电大招生规模加以约束,对教育质量提升加以监督。从另一个方面看,需要各地各级电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对本区域内的学习者、教师、社会环境的差异加以分析,制定相应的质量提升机制,从而与中央电大的监管、约束机制相适应。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

如前所述,信息技术与远程开放教育的融合程度是远程开放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之一。从宏观层面看,信息技术可以推进远程开放教育在线学习环节的优化,即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体验,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促进教育质量及学习质量的提升。从微观角度看,信息技术的渗透可以改进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并促进其多样化发展,为提升教育质量、教学效率提供支撑作用。教与学的方式最能体现出教与学的过程,通过教与学过程细节在信息技术下的呈现,能够很好地发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够改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四)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进

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的办学模式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尤其是宏观层面上的顶层架构和微观层面上的基层架构最为重要,即中央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在顶层指引的宏观结构和直接面对学习者的地方电大和开放大学的微观教学模式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这个意义上看,理清顶层设计与基层模式的各自职能范围,是解决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方式、方向及实施过程上下衔接、协调的最佳路径。这也是治理办学多层次、办学主体多元化带来教学过程、模式不统一或碎片化的最好方案。为此,中央电大提出基于统一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六网融合模式,所谓六网即是网络核心课程、学习空间、支持服务、教学队伍、评价体系、教学管理,要求这六个方面实现统一与融通[4]。显然,这是中央电大所做的顶层设计,是一种教学指导模式。但从微观上考察,这种顶层设计能否在基层予以落实,完全依赖于教学主体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即基层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习者的学习模式之间能否形成对应关系,如果能够实现交互效应,这种顶层设计就能落实,否则就无法实现,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

(五)教育质量提升制度化的落实

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最终提升还是需要将上述的种种动力机制落实到具体化的制度上,并将这些制度根植于教学模式中。换言之,即通过制度上的创新与安排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设置活动边界及底线,在有效的秩序范围内实现对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激励。教师的主导性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制度的规范化来保证教师主导的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配合,最终实现整个教学模式及过程的刚柔并济,持续增强学生的学习自控力与主动性;同时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及能力,需要优质的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些问题也需要通过制度层面来进行落实。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学模式是质量提升制度中的一部分,同时质量提升制度又是以教学模式而形成的,最终作用、服务于教学模式,并逐渐促进教学模式的优化及完善,最终带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远程开放教育质量改进的具体机制

(一)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观的正确定位

应该根据我国开放大学及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现状,建立以同一标准为基础的多元质量观。具体而言,第一,将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纳入到普通高校的教学评估体系中,保持同样科目、专业评估的一致性,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可以依据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制定特定评价指标。这种既统一又有一定特殊性的质量观,既能够保证远程开放教育的最低起点,也尊重远程开放教育本身的特殊性。第二,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让学习者参与到远程开放教育质量改进体系中,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对其所需的知识、技能或课程诉求的体悟是最直接的,学生的看法与感受是评价远程开放教育的基础。第三,正确对待规模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我国的远程开放教育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即在开办初期必须严格控制规模,在小规模办学摸索成功并赢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度后,可以在配备合理的师生比前提下适度扩大规模,但必须以质量控制为保证。第四,远程开放教育毕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未来能够获得持续发展,必须注重远程开放教育本身的特质。换言之,也就是要求在其质量观定位中,必须同时注重“以服务取胜”和“以职业能力或学习能力为本”,在注重服务质量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者职业能力或学习能力,二者不可偏废。

(二)积极完善外部质量评价机制

1.正确定位并合理发挥政府评估的监督作用。我国当前政府主导的教育评估机制主要是针对普通高校而开展的,其主要是通过整齐划一的评价指标,具有浓厚的行政主导色彩。如果将这种机制完全照抄照搬到远程开放教育中,是不尽合理的,毕竟远程开放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因此,需要对这种政府评估机制的范围进行正确界定,合理发挥其监督及监控作用。2.建立独立第三方认证机制。目前,我国远程开放教育还没有建立独立第三方质量认证制度,在质量评估中主要还是以政府行政行为为主导。按照国际上的经验,开展第三方质量认证及评估体系,尤其是申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是保证远程开放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比如,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上海开放大学就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其没有接受政府主导的质量评估,而是通过严格的标准和程序邀请“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ICDE)来进行质量评估,取得较好的效果。3.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质量评价体系中。远程开放教育是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形式,是“人、教学地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全面开放”,由此说明这种教育形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是“社会大学”。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质量改进与提升的评价也需要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够及时反馈远程开放教育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发现远程开放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不足,能够起到间接调控教学质量的作用。

(三)积极健全内部质量保证机制

任何教育外部质量评价机制只是起到监督作用,其质量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其内部质量保证机制的建设。在新的形势下,远程开放教育应建立合适的内部评价主体与机制,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内部保证制度。按照远程开放教育的“三权并列”规则,其内部教学质量改进取决于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等三大主体,这三个主体之间的关联程度决定远程开放教育的内部质量改进,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学习和教学管理等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挖掘内部潜力,大力提升专职教师的教学水准,同时积极聘请各个专业领域知名的高校教师、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兼职队伍,形成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师资队伍结构;应该积极完善远程开放教育最重要的在线导学环节,提升专职、兼职教师的教学、社会、技术和组织等四维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5]。第二,在学生学习环节上,要将远程开放教育的重心从学历教育转移到非学历教育上,全面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于学习者的技能与知识更新,按照“短平快全”的课程体系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三,在教学管理环节上,不仅要积极完善学分银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认机制,还要积极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用标准化的能力建立教学管理人员质量监控体系。第四,在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建设上,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整合社会各类优质资源,积极投入到慕课建设中,在课程建设中更新教学、学习与组织方式,体验信息时代海量信息资源以及大数据时代的自由学习模式,充分实现远程开放教育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欣忆,等.国家层面的远程教育质量保证政策体系框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6):78-84.

[2]莫淑坤,等.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生成逻辑与改进机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97-102.

[3]于文波.开放大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策略[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28-29.

[4]徐辉富,顾凤佳.开放大学质量保证的挑战[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4):30-32.

第7篇:教育质量提升年范文

一、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的研究背景

作为高等教育系统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面临着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挑战,也面临着一系列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改革诉求。目前,理论界主要从以下几种背景研究质量问题。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

自1999年起,我国开始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普通本科院校扩招,造成高职院校新入学的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思想素质不高。而且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师资队伍也出现了紧张状况,校园硬件设施告急。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黄春麟认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中受到影响最为深刻的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它要求从培养目标、组织管理形式及评价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从上而下的改革,才能应对大众化带来的挑战。[1]

(二)市场经济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促使整个教育产业蓬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人们的关注和投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不规范的教育组织以及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相应的带来了人们各种观念的改变,不少人产生了狭隘的人生观。这种教育主体观念的恶化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致命的打击。周志刚认为,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在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滋生出一些歪曲的个人功利主义,渗透进教育领域,大大的影响了教师的素质甚至是教育本质的纯净。[2]此外,市场经济带来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错位,以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等现象,也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量的实用性技能人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有重要的影响。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产业结构、产业类型的变化,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对技术人才产生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工人有精准的专业知识,也要有广泛的理论修养。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直接培养专业技术工人的主阵地,必须根据的市场的需求,改善人才培养的规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科技发展也影响着教育手段的选择。也有学者探讨了全球化、多元文化、知识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产生的深刻影响。

二、关于质量观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问题是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的关键。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教育质量即教学质量

教学是教育的组织形式,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在教学质量上。王平嶂认为,所谓教育质量就是指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达到的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3]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评价教育质量的高低,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的质量;二是教学过程质量。

(二)教育质量即人才质量

教育的结果体现在受教育者身上,因此,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就是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周衍安认为,高职教育的质量就是指高职教育的固有特性满足其顾客要求的程度。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的产品满足用人单位的程度上,就其核心内容而言,高职教育的质量,是毕业生的质量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4]

(三)教育质量体现在对个体、学校、社会需求的满足

高职教育质量既要满足学生个人需求的程度,也要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程度。只要满足了经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双重需求,即是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内涵。高玉莲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的建立应依据以下三个方面: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培养的要求和规律;高职学校的教学规律和办学综合效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5]周文根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价值维度可分为社会、个人、学术三个维度。在社会维度上,必须回答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在个人维度上,必须考虑回答学生对自身学习期望达到怎样的程度;在学术维度上,不可忽视传播先进文化和创造优秀文化的责任,同时,也要实现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6]

(四)精英与大众相结合的质量观

任君庆认为,我国目前存在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这两种质量观,前者强调学术性,后者偏重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既不能用精英教育的学术性质量标准作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也不能用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的大众化的职业型的质量标准去取代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7]应该将二者结合,既注重知识、能力培养,也不忽略技能、个体素养形成。

(五)多样化发展的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应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由于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系统的多元化,服务对象的多样性,质量标准也应该是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统一。此外,教育质量标准是与一定时展水平相适应的,是动态性标准,所以高等教育质量又是永恒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三、提升质量的策略的研究

(一)培养目标定位

首先,高等职业学校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那就是技术性和应用性。孙文学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要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就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定位,依据办学定位,制定符合要求的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8]

(二)办学体制和机制创新

单一的办学体制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一大瓶颈。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要在良好的引导下大力支持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办学,满足群众对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的需求。吴志挺认为,高职院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就要加强实践环节,除了可以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有一条有效路径就是加大与企业行业的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在企业内进行实践锻炼,企业的员工可以到学校内进修,加强自身理论基础修养,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9]

(三)创设有特色课程模式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调整,把改变以往高等教育以学科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作为重点。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制定教学计划,然后依据教学计划设定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大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参与力度,依据行业要求设置专业,按照职业资格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学生的社会适应情况是学校教学质量的良好体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1)提高师资队伍中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2)定期安排教师到工厂中实习锻炼,积累实践经验;(3)聘请行业和企业中的高技术专业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等。此外,还要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在这方面,周志刚认为,管理者对师德建设有重要影响。[2]管理者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而不是片面的强调制度约束,要留住人才就要给予他个人活力和发展空间。

(五)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形成质量至上的观念。其次,教育评价标准是教育质量的参考,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标准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再次,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教育监控和指导机构,对人才培养实行全面监控。此外,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必须建立在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上。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这样的评价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循教育体系而定的评价体系,一是依循社会回馈而产生的社会评价体系。重视学校各管理系统的评价,社会各界的有效反馈以及学生评价。

四、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研究的评价

(一)存在的局限性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的研究背景,虽然考虑了教育系统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但是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社会政治因素,关于这个背景的考虑少之又少,研究力度显然与它对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不符。关于质量观的界定,目前还处于自由分散研究的状态,不同学者有自己不同的价值取向。关于质量的标准也不同,还未形成一个定论,一套标准。在质量标准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关于提升质量的对策又大致相同,并无新意,使得自己的研究也无说服力。况且,目前的研究仅处于理论研究层面,关于实证研究少之又少。

第8篇:教育质量提升年范文

一、建立健全组织体系,促进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一)成立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在组织相关人员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及北京、上海等地调研、学习,并邀请专家学者来如作教育质量监测学术报告的基础上,如皋市于2011年5月成立全国首家县级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具体负责全市监测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并依据监测结果,形成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监测中心下设三个组,综合组负责制定学年度工作计划、组织与实施以及后勤保障。标准与工具组负责项目的开发,课程、学科和教育评价、学业测量等方面的技术开发,标准化测试工具以及数据业务管理。数据分析与报告组负责测评数据的分析和监测报告的形成。

(二)组建基层质量监测网络

学校是教学质量与监控评价的实体,是实施教学质量动态监控、常态监控的最有效、最关键的环节。在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组织引领下,全市各镇、各学校均成立了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应的学校质量监控方案,明确处(室)、人员专门负责,各学科教研组具体实施,形成一个完善、科学的基层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网络。

(三)加强质量监测队伍建设

着力教育质量监测相关的专业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与监测任务相适应的监测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水平的关键。根据监测研究需要,我们组建了一支由专、兼职督学、教研部门、科研部门、部分学校校长、业务校长、学科骨干教师紧密结合的研究队伍,并与高校合作,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培训与考核,为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二、发挥研究引领优势,促进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科学开展

(一)创新监测理念,引领教育内涵发展

摒弃以往统考只关注考试成绩的弊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科学开展监测工作。一是树立全方位监测理念。在监测对象上,包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容上,既注重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学业成绩监测,又注重以学生素养为内容的专项监测;在过程上,既监测课程标准,也监测教学过程及其结果;在评估层次上,涵盖微观、中观和宏观,从评估学生、评估教师到评估学校管理等等,多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地推进全市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二是树立人本理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质量监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领学校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快乐地发展。具体讲,在义务教育阶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想象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高中阶段,强调关注差异、发展潜能、尊重选择、促进人人成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三是树立公平理念。通过质量监测,为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决策导向和重要依据,最大限度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四是树立质量理念。引领学校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促进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二)创新监测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开展教育教学调研。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开展教育督导,具体内容包括:学校执行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作息时间、作业量等情况,重点关注教学现场分析和过程分析。由市教育局基教科、职社办负责开展教育调研。具体内容包括:学生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年度活动计划、具体措施与方法,运动与健康等方面情况。重点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由市教育局教研室、装备室、职社办负责开展教学调研。具体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监控,教师备课监控,学生学习能力监控,交流与合作能力监控。重点关注教学过程和教育质量。此外,还根据需要,对一些阶段性重点工作组织进行专项调研。如“义务教育阶段体艺工作专项调研”、“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调研”等等。

二是开展抽样测试。具体分为集中抽样测试和随机抽样测试。既有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采用统一标准工具、分类或分层抽样的集中抽样测试。也有根据素质教育要求,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对技能学科、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进行的随机抽样测试。

三是开展问卷和访谈。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方面,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析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同时,根据每年教育质量监测的重点,在测试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一个或几个专题,对一些学校、教师、学生等进行个案研究,寻找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

三、注重实践创新,推动教育质量监测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一)开展监测项目试点工作

教育质量监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考试和中考、高考,对我们来讲,是一项全新的、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工作。为了把这项工作扎实推进,我们遵循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工作思路,以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监测为突破口,全面启动了全市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监测方式既有问卷调查,也有技能与体能测试。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健康的关注度,包括课程设置、学生体育活动的支持程度、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以及学生自己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度等等。技能与体能测试我们选择了“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跳绳”、“实心球”等项目。在此基础上,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还对随机抽测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视力等数据进行统计,并对各个学校的学生体质状况、体育教育质量做出相应的分析报告。体育教育质量项目的成功开展,不仅推动了全市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升,同时,也锻炼了监测队伍,提升了监测水平,为下一步再选择1-2个项目,全面启动我市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强化基层教学常态监测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监控。强化听课调研,教师备课监控,了解、剖析常态机制下的课堂教学现状以及教师备课状况。实施跟踪调研,完善课堂教学满意度测评制度,依据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意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量化评价。

二是加强学习过程监控。采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家长参与评价等多种形式,及时记录和描述学生的积极表现或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进一步发挥其时效性强和针对性强的特点,更好地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三是加强达标检测监控。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各类课程平等对待,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要求,开展学习达标检测,检查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改进教学,提高质量提供参考信息。

开展教学质量监测工作,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尽管如此,教育质量监测在引导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探索教育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基础教育质量状况,科学诊断基础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师生成长,服务教育决策,激励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均衡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正日益凸显,进一步加快如皋创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以及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工程试点工作步伐。下一阶段,我们将根据教育质量监测的有关政策要求和技术要求,在构建具有如皋特色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有效地引领如皋教育的健康发展上下功夫,做文章。一是加快监测工具研发。立足如皋教育的实际,以国际视野、专业角度开展高质量的研究,充分吸纳国家及兄弟县市的经验,借助国内力量自主制订监测方案研发监测工具,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论证完善,实施监测与分析,全面考查学生发展状况。二是加快监测数据库研发。在各个单项数据信息采集和整理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数据意识,全面客观搜集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化和程序化分析,摸清全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状况,建立数据信息库。三是努力打造精品。通过实施教育质量监测工程,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鼓励学校在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特色的办学之路,打造学校品牌,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第9篇:教育质量提升年范文

关键词:“后示范”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理念

作者简介:张宇(1987-),女,河南渑池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中德职业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张艳(1977-),女,天津市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中德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管理学。

基金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编号:14JZD045),主持人:肖凤翔;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编号:BJA1300980),主持人:荣长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11-05

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和“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陆续结束,并于2015年全部顺利通过最后验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逐渐进入“后示范”时期。“后示范”时期,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肩负诸多历史使命与时代要求。与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期建设发展相比,“后示范”时期更加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内涵建设及教育一体化的构建。从我国国情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推进其内涵式发展,不仅需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性的政策和措施,也亟需树立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制定系统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形成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倒逼机制,以此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达到预期目标。

一、质量评价理念:“后示范”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心

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示范校”建设时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声望迅速提升、研究力量快速增加的黄金时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示范校”“骨干校”建设顺利通过验收,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后示范”时期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当前,尽管学术界和各高职院校对“后示范”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发挥、课程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有不同的见解和思考,但都一致认为提升质量和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后示范”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1][2][3],也是其改革创新的实破口。追根溯源,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是引领实践的重要向导,树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理念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和关键。

一方面,质量评价理念具有引导功能。质量评价理念是制定质量评价指标和体系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活动开展的重要思想指南。不同的质量评价理念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后示范”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任是要树立满足时代需求的质量评价理念,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模式和方式,其根本在于质量评价理念、模式和标准等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倒逼机制形成,引导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路径与质量评价理念和初衷相吻合,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反之,若质量评价理念、模式和标准等仍沿袭之前的做法,即使制定再多的措施和政策,都很难从根本上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另一方面,质量评价理念具有影响全局的作用。从“示范期”及之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的模式来看,大多采用实证主义的评价理念和范式,通过制定评价指标,按照标准的测量方法,对具体的内容进行描述,从而判断评价内容是否到达预期目标。这样的评价模式和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尽管有诸多优势,取得了诸多成就,如评价结果的量化、直观化和序列化等,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建设模式。当前,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巨变,国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等任务艰巨。这不仅是“后示范”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主动创新改革的战略机遇期。从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和肩负任务的艰巨性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不是调整补充而应是全面深化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活动不应延续过去严格量化的质量评价理念和标准,而应进行库恩所谓的“范式革命”,从本质上改变评价理念和范式,更加关注和尊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共建,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全面性和多元性。

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理念现状分析

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导着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程序的制定与实施,也间接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总体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呈现出“与人无涉”、单一且行政色彩浓厚以及短暂单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