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说明文的定义范文

说明文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说明文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说明文的定义

第1篇:说明文的定义范文

第三学段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性文章。如何基于第三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智慧挖掘这类教材的教学价值,确定合宜的教学目标,这是本文尝试解决的问题。

一、知“文路”——遵循说明性文章文体特点

说明性文章就是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某一科学知识及其应用的文章,一般以通俗的形式说明它的形态、特征、性质、意义、成因及其功能和作用等。它的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和应用某项科学知识。《新型玻璃》一文即体现了这些特点。

从内容上看,课文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从形式上看,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前5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在介绍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富于变化。如,第2自然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

从写作手法上看,作者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清楚地交代了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作用。如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时,作者举了窃贼划玻璃被抓的事例,自然地引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是自动报警,作用是防盗。再如介绍“夹丝玻璃”的坚硬时,作者用了一个描写人物的词语——“安然无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夹丝玻璃”的特征。作者还把变色玻璃比作“自动窗帘”,把噪音比作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说到“吃音玻璃”时,作者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它说成是“消除噪音的能手”,并通过具体例子和数字来说明,使人清楚明白,印象深刻。

阅读本文,就是要引领学生欣赏这些写作特点,感悟其精妙,学习作者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写作方法。

二、循“编路”——把握课标要求、编者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说明性文章的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新型玻璃》所在的第三单元“单元导语”对学习目标又作了这样的提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白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法。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编者选编本组课文的意图是:

1.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反复读文,了解说明性文章写作的基本方法。

3.让学生尝试着将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加以运用。

《新型玻璃》的“课后练习”将这些要求具体化了:“(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2)举例说一说,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

从这三道题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进行梳理。

2.欣赏课文有特色的说明方法,体会其精妙并学习运用。

三、明“学路”——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看,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学习就发生了。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学习”,教学目标必须确定在“新的经验”的范围,而且必须是能让学生现有的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新的经验”。因此,在确定目标之前,应认真进行“学情摸底”,找准教学的起点,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

(一)根据课标、教材,确定逻辑起点,编写学案

通过分析文本特点,学习课标,解读教材,笔者将《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自读课文,认识“嫌、恙”等5个生字,会写“盗、夹”等8个生字。借助词典、结合语境,理解“急促、报警、盗窃、藕断丝连”等词语。

2.通读全文,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进行梳理。

3.欣赏课文有特色的说明方法,体会其精妙并学习运用。

由此,笔者编写了这一课的学案。

(二)依托学案,了解实际起点,确定合适日标

笔者请全班35名学生自学课文20分钟,并完成学案的第1、2两题。下面是每一道题的答题情况及学情诊断。

【第1题】

说明:

(1)学生认为最难读、最难理解的词语是“藕断丝连”。

(2)通过自学,学生基本能理解的词语有“嫌疑”“盗窃”“安然无恙”这三个。

(3)很多学生对“分贝”一词的理解不到位,需要再进行讲解。

学情诊断: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凭借以往的生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所以,在确定本课字词教学目标时,像“嫌疑、安然无恙、急促、盗窃”等学生基本能理解正确的词语,教师不需要再讲解,只要求读正确即可;学生只知道“分贝”和声音有关,但由于平时没有接触过,所以不清楚这是一个声音单位,需要教师讲解;“藕断丝连”一词学生能通过查字典知道字面意思,但不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实际意义,所以这个词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夹丝玻璃的实例去理解。

【第2题】

A.表格设计情况:

学情诊断:

从表格设计情况来看,五年级学生已经能自己设计表格,出现错误的两名同学是因为没有看清题意。教学中,教师只要稍作提醒即可。

说明:

(1)其中有3位学生错了两个,把“夹丝网防盗玻璃”写成了“报警玻璃”,把“变色玻璃”写成了“自动窗帘”。

(2)错一个的那位学生把“夹丝网防盗玻璃”漏写了。

学情诊断:

填写玻璃名称的难度不大,教师只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夹丝网防盗玻璃”和“报警玻璃”以及“变色玻璃”和“自动窗帘”哪一个表述更为科学、准确,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学情诊断:

大部分学生容易把特点和作用搞混或不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文字。如“变色玻璃”这一栏,学生在文中找不出合适的语言,不会区分特点和作用。另外,表格填写得不够简洁,十分哕唆,如“吸热玻璃”的特点,学生会把一长串的句子都抄下来,缺少抓关键词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指导点落实在这里。

(三)课中观察,发现问题,随时调整目标

学案中的第3、4题是在课中达成前两个目标后完成的。因而,这两个目标的调整就放在了课内。这里,以第3题为例,谈如何在课中发现问题,调整目标。

第一步:让学生自己借助表格,尝试以某一种新型玻璃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第二步:小组合作,向其他组员介绍,组员间相互帮助学习。(教师巡视,继续发现问题)

第三步: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介绍,其他学生评价。

巡视时,发现学生在介绍时能说清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但表达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人称的转换经常忘记。二是很少运用作者有特点的说明方法。

因此,在全班展示前,笔者要求学生着重从以下两点进行评价:

1.是否以“新型玻璃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

2.是否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文中所出现的说明方法。

通过这样的调整,这一环节的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综上所述,笔者将《新型玻璃》的教学目标最终确定如下:

1.通过自读课文,认识“嫌、恙”等5个生字,会写“盗、夹”等8个生字,会读“嫌疑、藕断丝连”等词语。通过查找资料,理解“分贝”。联系上下文理解“藕断丝连”。

2.通读全文,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用简洁、概括的语言进行梳理,重点指导“变色玻璃”“吸热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概括。

第2篇:说明文的定义范文

(1)说明对象: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具体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抽象事物。

(2)说明对象特征。

(3)说明语言:说明文语言简明准确,通俗易懂,清楚明白,条理分明。说明即解说,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4)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

(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6)说明结构:总分式、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

2、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2)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3)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4)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画图表的方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5)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第3篇:说明文的定义范文

科普说明文是用以介绍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文体。它一般发表在科普杂志、报纸或专门的科普专著中。

科普说明文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是提升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一种重要工具。知识对于当代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整体上说,当前的时代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迫切要求人们成为有知识、有道德、讲文明、守纪律的新型人类。

第二,满足人们在课堂之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要求。从个人角度来说,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生命欲望之一,这一欲望永远不会得到彻底的满足。一个人的一生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但书本上的知识却远远不能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在走出学校之后的长长的岁月中,人们仍然要靠工作实践、业余自习的方式,获得各种各样自己需要的科学知识。

第三,为有特殊爱好的人提供精神享受。有些人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着特殊的爱好,例如有人喜欢天文,有人喜欢地理,有人喜欢汽车,有人喜欢兵器,他们往往长时期的订阅特定的科普读物,如有人订阅《奥秘》、《飞碟探索》,有人订阅《国家地理》,有人订阅《兵器知识》等。此类刊物上发表的科普文章能给这些人们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

(二)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1.知识性

知识性是科普说明文的第一特点。这里所说的知识,主要是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涉及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科普说明文尤其重视基础知识和最新知识,基础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最新知识则可以使人们认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状。

2.通俗性

科普说明文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写给广大群众看的,不是写给专家看的。因此,它必须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进行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

3.趣味性

为了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科普说明文要尽力吸引更多的读者,这就作者力争把文章写得新鲜生动,富有趣味。有些小品式的科普说明文甚至采用文学的手段,笔法灵活,妙趣横生。

(三)科普说明文的类型

1.科学说明文

这是采用普通说明文写法的科普说明文,它要求写得准确、通俗、朴实、明白,以知识本身的魅力调动读者的阅读趣味,但不刻意追求文学性和趣味性。多数科普说明文,都属于这种类型。

2.科学小品

这是用文学手法写出的科普说明文。它跟一般科普说明文的区别在于:一是标题新颖生动,如高士其介绍消化道内细菌知识的《我们肚子里的食客》,贾祖璋介绍珍贵动物丹顶鹤的《白丝翎羽丹砂顶》。二是行文大量采用比喻、拟人手法,如《洲际导弹自述》以洲际导弹的口吻来讲述自己的诞生、特点和类型,十分生动有趣。

(四)科普说明文的写作

1.标题

科普说明文的标题写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总体要求是:

第一,以文章介绍的知识对象为拟定标题的中心依据,换句话说,就是让人一看标题就知道文章是介绍什么科学知识的。如果含混朦胧,不知所云,很有可能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

第二,语言简要。标题只需要点明所介绍的知识对象,有时也可兼及它的特点、作用、意义、价值等,但不能详细展开知识介绍。标题通常只有几个字,一般没有副标题。

第三,生动新颖。标题要尽力做到生动新颖,以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但除科学小品外,不必刻意标新立异,要避免过于造作,否则会显得不够自然朴实。

2.结构

跟所有的文章一样,科普说明文也是由三大部分组成: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是总体介绍,先提出说明对象,然后概括介绍它的特征、作用、意义、价值。

主体篇幅最长,是科普说明文的核心部分,有关说明对象的各种知识就是在这一部分充分展开表达的。这部分的写法没有一定之规,但在结构上有这样的原则:必须分为若干层次依次表达,层次与层次之间或并列,或递进,或分总,要呈现出清晰的逻辑秩序。

结尾或指出当前存在问题,如贾祖璋介绍丹顶鹤的文章在结尾处就提出了丹顶鹤保护的严重问题;或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如某篇介绍基因工程的文章就预测基因工程的应用前景;或提醒人们注意吸收新的知识,如在结尾处告诉读者相关知识还有很多可注意阅读。也有些科普说明文没有结尾,主体结束时全文就自然收束了。

3.表达方式

科普说明文当然要大量运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有时兼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就“说明”表达方式内部来说,还有举例说明、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图表说明等多种技巧。写作中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展开表达。

【 例 文 】

中国湿地的特点

中国湿地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类型多。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面积大。中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潮间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

分布广。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

区域差异显著。中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第4篇:说明文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理解 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152-02

阅读理解部分是高考英语的重点和难点,分值大,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要想在高考英语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必须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本文探讨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部分的答题技巧,希望能对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一、熟悉考题特征和答案特征

熟练掌握考题类型和答案的特征,有利于我们准确、有效地获取问题答案。在英语考试中,阅读题的考题类型一般分为猜测题意题、综合概括题、回答细节题和推理判断题。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般是原文的语句,或者原文语句内容相似或相反的语句;也有的是对原文长句或难句的进一步解释等。

例如,一般常用的设问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主旨大意。通过速读全文来掌握全文大意,抓住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如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主题句通常在文中的段首、段尾或中间。

解题策略: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形式与具体的推理过程。阅读理解文章通常是议论文与说明文,因此学生必须掌握这两种问题的结构特征,即“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得出结论”。

2.词义猜测。正确理解文中单词或短语的含义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在阅读时,学生经常遇到一些之前从未见过的词语,但是此类生词的词义可通过上下文来推断。常见的提问方式如:The underlined word“…”refers to.

解题策略:可按照定义或者解释来猜测词义;按照同义、同等以及对等关系来猜测词义;按照因果关系,结合上下文来猜测词义。

3.推理判断。阅读文章的目的就是获取信息,在实际阅读中,学生需要按照文章给出的线索进行逻辑推理,判断作者未提及的事实或者某些事发生的可能性,由此判断文章的写作目的。常见的提问方式如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解题策略:可通过纵观全文,掌握文章结构,还可抓住细节,进行周密的分析。但推断并不是主观臆断,不能脱离文章自己想象,需要全面理解文章,把握上下文间的联系。

二、阅读文阅读的方法

1.跳读。所谓跳读就是有选择、有目的地阅读。这种阅读方法非常快,适合根据文章的关键词有选择地进行阅读。例如,当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关于 what、when、who、where 等之类的问题时,最适合根据这些关键词进行跳读,直接找出问题的答案即可。

2.略读。所谓略读指的就是将阅读内容从头看到尾简单地粗略地读一遍,大概知道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阅读方法的速度也比较快,仅次于跳读。这种阅读方法非常适合回答 why、how等之类的问题。

3.精读。所谓精读就是将内容从头到尾细细地读一遍,而且要理解每句话所要表达的含义。这种阅读方法最慢,但是对全文的掌握最为全面。适合回答问题较难的题目。

总之,要想在英语阅读部分既要做到节省时间又要做到通读全文,可以根据以下技巧来做:带着问题阅读原文,即带着问题找答案;迅速找到文章主题句,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根据单词推断句子的含义、根据句子推断文章的含义等。

三、不同类型阅读文的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

1.记叙文。记叙文一般分为两大类,传记类和故事类。在阅读传记类文章的时候,我们主要抓住时间,根据时间就可以找到事件,然后掌握全文。故事类的文章需要牢牢抓住时间、地点、人物和所发生的事件,这样就能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文章的重点。记叙文中包含了大量事件发展过程的细节,包括了记叙文的 5W(what,who,when,where,why)要素。在作答时,通常需要从前到后、从上到下的顺序逐一解决。

2.说明文。说明文主要是利用定义法、比较法、解释法等方式对实物的性质、特征、形状等进行介绍。阅读说明文掌握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说明文一般又包括数字说明文、解释说明文、比较说明文等类型的说明文。说明文试题通常以 To defend…,…uses…等为设问方式。解题时,应当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含义。此外,在科普说明文中,经常出现标题判断题,主要针对学生对于全文的理解进行考查,主要是以“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为设问形式,在解题时,需要注意科普说明文的介绍,注意标题。

3.应用文。应用文一般是对广告、通告、书信等的一种表达方式。应用文一般语言简洁,没有多余的不相干内容。但是应用文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内容,尤其是时间、地点、时间等关键要素,并且能够以这些关键要素进行答题。

(1)事实细节题。此类题型通常是细节类阅读题,一般是针对特定细节进行设题。回答这类问题需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主要抓住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和结果。但是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中的转折句,例如体现因果关系的 because,as 等,表示转折的有 but,however 等。要善于根据文中的转折点找到问题的答案,切不可望文生义。

(2)猜测词义题。在高考英语阅读中,我们经常会被两大问题所阻碍,一是被已知单词的熟知意义误导,二是面对一些不认识的新单词会产生恐惧感,由此无法充分理解文章含义,出现偏差的想象。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考生注意上下文的连贯,善于顺藤摸瓜,就能根据已有文章的含义推测出陌生单词的意思。方法如下:

第一,根据已有的定义与说明等来猜测单词的意思。例如在当句中出现 be、be called 等判断词时,就可按照已经理解的部分,推测生词的含义,如 The herdsman,who looks after sheep,earns about 650 yuan a year.通过理解定语从句的含义,就可猜测出 herdsman 的具体含义。

第二,按照对比关系来推测生词的意思。例如在句子中出现 but,though 等单词时,就可以根据前面的内容,推断出后面的内容一定是与前面已知内容相反的。例如 Jack was rather thin while his wife was really obese.这一句子中 while 前后关系的内容产生了一个对缝的关系,由此便可得出obese与thin为反义词,是 fat 的意思。

(3)借助因果关系来判断生词的含义。例如 because,since 与 as 属于连接原因的连词,so 属于连接结果的连词,在阅读理解中假如出现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根据前面的原因,判断出结果中单词的含义,如 You should cut this paragraph so this essay will be more succinct.在句子中,cut this paragraph 的结果为 this essay will be more succinct。如此便可判断出 succinct 的含义应当以与 simple 接近,这便是通过因果关系来判断词义的例子。此外,例如 it,then 以及that这类代替的指代,通常需要从词语的前半部分来寻找,这些词便是替代前面的部分。

(4)按照生活经验来推测单词的含义。对于不认识的生词,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生活常识进行推测。例如:Most of the roses are beginning to wither because of the cold. 按照生活经验与句子的含义,就可判断单词 wither 表示“枯萎”。

总之,教师一定要对英语阅读部分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总结和e累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归纳阅读题型和答题的方法技巧,同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而高中学生也要寻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考试中游刃有余,取得良好的英语成绩。

【参考文献】

[1]张韦丹.浅谈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应试技巧[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

[2]马艳伟.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应试技巧分析[J].中学生英语,2014(35)

[3]孙文娜.高考阅读理解测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4

第5篇:说明文的定义范文

一、文体知识巧辨识

说明对象:无论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都必须是一个具体的对象,比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如果认为说明对象是“奇怪现象”就错了,因为“奇怪现象”是沙漠里的,因此,文章的说明对象应是“沙漠”。

事物特征:事物特征,是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内容无非是事物的特征,概括事物特征时要做到准确而全面。以“总分式”行文的,可找出全文的中心句,从中心句中提取与“特点”有关的关键词作答;以“并列式”行文的,可分别从每一部分找出与“特点”相关的关键词,并将它们按顺序组合成答案。

说明中心:你只要记住,说明中心就是“说明对象+事物特征”,就能轻松解决与“说明中心”相关的所有问题了。

说明方法:记住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熟悉几种说明方法之间的区别:作比较——将人们熟悉的事物与要说明的陌生的事物进行比较,打比方——以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事物,下定义——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作诠释——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简单解释。

说明顺序:记住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以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的文章极易辨别,因此,如果文章不是以时间和空间顺序写的,就必定是逻辑顺序,即事物的内部联系的顺序,如从主要到次要、从一般到个别、从现象到本质、由果溯因等等。

二、信息提取求精准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以符合试题要求为前提的,它是解决说明文内容理解类试题极为重要的方法。在筛选与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1)认真阅读试题,确定自己要筛选和整理的范围。有的试题只需要注意文中的某几个句子,有的却要涉及到一个段落、几个段落甚至全文。

(2)归纳、整合与筛选选定范围的内容,发掘相关隐含信息。对仅涉及到一个或几个句子的,我们常常可以直接抄录文中词句解答;而涉及到一个或几个段落的,就需要我们找到段落的中心句或关键词,重新组合概括解答。归纳与整合时需从选定范围内的关键句或层次大意入手,并从中发掘出词句隐含的信息。

(3)根据题目要求,对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详加辨别。对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重复内容,要学会正确地剔除;对整合过程中未出现的内容,要准确地加以补充。

三、三个步骤赏语言

1.回答“删替型”题目的三个步骤。删替型题目一般都这样发问,即“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或“可以增加某个词语吗?为什么?”。答题时按如下三个步骤表述即可:(1)明确是否能增加或删除。题中涉及的词语一般都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一般而言是不能增加或删去的,这一步大多应答成“不能”。(2)对词语本身作点解释。问题中所涉及的词语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表估计的“大约” “左右” “大体”;表范围的“主要” “之一” “唯一”;表猜测的“也许” “可能”等。答题时要将它们的类属弄清楚,强调这些词语“表示什么”,这一步骤一般表述为“某词”表示“什么”,有“什么样的意思”。(3)从反面入手,即“删掉这个词语后……”,解释句意的变化。如果能从文中找到与去掉词语的句子相矛盾的语句,答题便能更完整,更准确。这一步骤一般可表述为“去掉后反而不准确或不合实际”或“原句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回答“表达作用型”题目的三个步骤。说明文的基本语言特色应是“准确”,但科普类文章往往具有较强的文艺性,因此,值得鉴赏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完成有关语言的“表达作用”类题目时,我们一般按如下三个步骤答问:(1)怎样写的。即回答这个句子或词语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其范围较广,应该作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可以从修辞,常用的有比喻、拟人等;说明方法,常用的有作比较等角度答问;也可以从语言的特色角度答问,比如答成“幽默的语言”等。(2)写得怎样。即这样的写法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比喻、拟人能给人“形象生动”感,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夸张和对比能突出事物特点等等。(3)写出了事物哪方面的特点。这一步骤是回答的核心,一定要慎重地在文中寻找相关关键词语来作答,其实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要认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它表述出来。

第6篇:说明文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阅读;文体分类教学;阅读方法

“我们要少教一点,让孩子多学一点”,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教学中采用少教多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让学生学会方法,学以致用则显得更为重要。

目前的课堂改革也要求我们给予学生更多的方法和思考空间,而不是老师的多讲,让学生学会思考更为有效,让学生多学一点更为重要。“阅读是通过学生和文本的亲密接触,提炼或感悟文本所提供的文字信息,从而获得身心的愉快、人生的感悟、知识的积淀等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在这方面“让学生多学一点,老师少教一点”对于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虽然阅读中每个读者都会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和体验”,但是对阅读理解的内容考查中仍会有一定的标准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刻感悟文章思想的同时学会技术性的答题方法来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率。不过,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切入点。作为老师,我们只要把这个切入点告诉学生,剩下的方法和思考就可以放手让学习自己独立完成,我们看上去是少教了,实际上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会提高。

在教材的安排中,编者刻意强化了文体特点,这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和第四单元全部都是说明文,分别从“建筑艺术”和“动物世界”方面表现了说明文的特点,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时机教给学生说明文的特点。在简单阅读几篇课文之后不必马上分析课文内容,而是用教案的方式及时补充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技巧:

一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都属于说明文,说明文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简明性等特点。

二 阅读说明文基本知识

1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 说明的对象和特征: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的了解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3 说明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 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

5 说明的语言: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是说明语言准确性。

三 第一次阅读:

1 初次阅读主要是把握说明文的事物特征,一般可以带着三个问题:(1)全文自始至终围绕哪一事物介绍说明的。(2)文章从哪个方面对该事物介绍的?(3)该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 初步分析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四 第二次阅读

再次阅读应以说明方法作用的运用,说明语言的品析,说明顺序的把握为重点。

当然学生单纯知道了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我们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各自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同样的文体有同样的特点,学生从最熟悉的课文开始寻找思考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因为是课本又是第一次接触,学生的注意力一定相应的会集中些,对阅读技巧的记忆也会牢固一些。同时,连续的分析思考与同学的答案的比较中会不断的总结经验,老师也会在不同的课文中和学生同时讨论说明文中略微的差距,比如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的不同。

阅读速度和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要求我们进行大量的练习,在对课文完成分析的同时也要补充更多的同一文体的文章或阅读理解练习及时巩固,让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时就将文体特点及阅读技巧记住。

第7篇:说明文的定义范文

为了说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等。阅读说明文,了解它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这样分析才透彻、扎实。学会辨析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与作用,首先要了解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点。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3、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6、下定义。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根据材料下定义,既能考要信息的筛选能力,又能考查合理排序、简洁表达等语言能力。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做作诠释。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都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典例分析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泥滩上的水生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如红树、海榄雌、海桑、红茄冬等。适宜生长在风平浪静、淤泥深层的海滩、湿地或河口地区。红树林四季常绿,因其树皮中含有一种称为“单子”的化学物质而显红色,故称为“红树林”。

红树林与其他类型的树林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为了适应盐分高的海洋环境,叶片上有排盐孔,能把吸入体内的海水盐分有效排出,其功能类似于人皮肤上的汗毛孔。另外,红树林扎根于海底淤泥,通气不良,所以大多发育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形状万千。最为奇特的是红树林的繁殖为“胎生”方式,种子在母树上孕育,待成熟后,先在母树上萌发成芽,然后随同果实一起坠海,数小时内即可扎根成长为独立植株。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密集的支柱根,这些支柱根多在树干基部生出,逐渐下伸,插入土中形成纵横交错、抵抗风浪的弓形支架。

以红树林为中心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食物链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红树林吸收海底土壤中的养料而生存,其树叶、树枝是鱼虾的食物,鸟类又以鱼虾为食物,淤泥中的微生物又将植物、动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土壤中。

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以海南岛的红树林为例,该系统内有鸟类114种(占全岛的40%以上)、昆虫100多种、水生动物100多种、平均每公顷每年可产鱼、虾、蟹等海产品750多千克,所以海南自古有“万亩红树养万人”的说法。可作鞣料和染料;有些红树植物木质坚硬,耐腐蚀,是建筑物和船舶的优质用材。某些红树植物还可入药,能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病、癌症等。

红树林还有很高的环保价值。红树林的根部深扎于海水中,可防御海风,抵制海浪侵袭,保护农田和村镇,被誉为“天然的海防卫士”。同时,红树林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还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净化海水。另外,红树林还有较高的生态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由于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殊,所以种类相对贫乏。全世界共有23科、34属、81种,大致可分为两类:东方型,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海岸,种类较为丰富;西方型,分布于北美洲、西印度群岛和非洲西海岸,种类相对贫乏。我国的红树林共有13科、24种,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和福建沿海,以海南岛最为丰富,其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

(节选自苏宗祺《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洋生态系统》)

1.第一段文字依次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

3.依据第三段文字,简要说明红树林与海底土壤之间的关系。

4.第四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自2009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

第1题,此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解答时要研读第一段文字,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句话分别介绍的内容。参考答案:解释什么是红树林,介绍其生长环境,说明其得名原因。

第2题,此题要求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仔细阅读第二段,可以发现这段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写的,进而思考在这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红树林的“独特之处”。 参考答案:叶片上有排盐孔;大多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以“胎生”方式繁殖;有密集的支柱根。

第8篇:说明文的定义范文

一、避免学术性教学

很多老师在教说明文时一般要求学生直接去研究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特征、说明顺序,很注重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探求,这样好像把学生培养成能研究说明文的专家。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王漫认为,说明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训练学生对说明文信息的提取能力,而不是为研究说明文的构成而去学习说明性的文章。因此可以说,说明文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章的理解与提取信息能力,而不是一味枯燥地要求学生被动地按部就班去掌握机械的说明文的构造,把学术性的教学变为获取知识的教学,把学生探讨的主动性与兴趣发挥出来,方能使说明文教学产生效用。

当然,不能说,说明文的特征、顺序、说明方法等不用教了,其实这些不但不能忽略,更需巧妙地实施于教学之中,因为这些方面的掌握更加易于学生对说明性文章的理解,更加能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去读科学的文本,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让说明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变得更有效。

二、运用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前,先从网上下载不少克隆动物的图片,上课时边讲边放映图片,学生对这些图片极感兴趣,很快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如,《苏州园林》的导入:同学们记得赞美苏州的一句话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话的意思是说苏杭有天堂那样美,究竟它有多美?美在什么地方呢?这样一来,学生就活跃起来了,纷纷看课文并进行丰富的联想。我们还可以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看到学生的这种热情,这种求知欲,自己心中往往会涌起一种自豪感。

三、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教师喋喋不休!因此我们就可以采用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上八年级上册的《中国石拱桥》时,为了让学生更明确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课上让学生自己读文段,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然后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简图,其他学生加以评价、更正。学生的兴致很高,画得正确的手舞足蹈,画不对的积极寻找错误原因,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习《故宫博物院》一文时,让学生找出说明对象及故宫博物院的特征后,齐读一、二段,然后根据一、二段的内容让学生合起课本来抢答,如“故宫的位置、历史、四座城门的名称、宫殿房屋的数量”等,学生踊跃回答,这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检测内容的目的;在学习到“太和殿的内部装饰”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穿插讲了皇帝为什么自名为真龙天子。皇帝的一切都与龙有关,如龙袍、龙椅、龙颜大怒、龙体欠安等。讲的仆人在睡觉时端茶水进来不小心将茶水打翻了,谎称是因为他看见床上卧着一条龙,令转怒为喜,打消了杀死仆人的念头的故事。这些知识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讲到“农谚”时,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农谚,并说说其中蕴含的物候知识,学生都搜集到了不少,且能当堂解释其意思。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在学习《奇妙的克隆》第一部分时,在讲了克隆的定义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除了“细菌、葡萄枝、仙人掌、草莓”外,还有哪种动植物具有先天克隆的本领,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后,举出了不少例子,如“木薯、红薯、马铃薯、芋头、空心菜、蚯蚓、蚂蝗”等,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深奥的“克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在讲到第四部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时,让学生谈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谈“你愿不愿意克隆一个你出来”,学生都能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问题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说明文的喜爱之情。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很合学生的口味,所以定会大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令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五、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

第9篇:说明文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说明文;精彩;教学;方法

长久以来,小学阶段的说明文教学是少有人关注的。关于说明文单元的习作指导,老师难以把握方向,讲得多也不见得学生就能吸收写得好,讲得少更成了“无话可说”“无从下手”。但,说明文单元的教学是不能草草了事的,怎样才能把教材用的好?让学生学得透彻明白,并让他们学习写说明性的文章呢?这成了我们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摸清教材和课标的要求,单元规划有的放矢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中关于“阅读”第六条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我们分析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就以此为依据。我们的基本教学思路确定为:

1.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都清楚说明的对象是谁?文章介绍了关于说明对象的哪几个内容?

2.在介绍对象时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比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介绍的。比如:由外到内、由外形到特征等。具体怎样把这三项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我们必须讲究教学策略和步骤。

二.落实课标要求,理清教学层次,阅读教学张弛有度

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老师需要明确把说明文的“定义点”给学生:知识性、科学性、准确性。

1.知识性。即它着眼于解说和传播某种已经得到公认的知识,而不是像记叙文着眼于表情达意。

2.科学性。即它在介绍、解说、传播知识时必须科学,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及其规律性,不允许任何的主观随意性。

3.说明性。即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性文章的意义在于通过如实的解说,让人明白事相,懂得成因,给人知识,而不是像记叙文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的刻画,动人以情。

《鲸》是整个单元说明特征最清晰,说明方法使用最全面的课文,它为学生全面体验说明性文章提供依据。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需要逐个落实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三项内容。

策略一:提炼单元“交流平台”中“列图表”的学习方法。例如,我们通过填表格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如图)。

说明的内容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策略二:在使用“列图表”学习方法的同时,注重借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汇报交流检查自主学习效果,明确落实教学目标(如图)。

说明的内容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1.鲸的体型 列数字、作比较 由外形到习性

2.鲸的演化 举例子

3.鲸的种类 分类别

4.鲸的饮食 举例子、列数字

5.鲸的呼吸 打比方、分类别

6.鲸的睡眠 举例子

7.鲸的繁殖 列数字

三.在实践中寻找问题,习作教学迎难而上

单元习作中明确要求:“本次习作,我们就练习写说明性文章。你可以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在习作之前,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物品,然后再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

可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区分说明文与记叙文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如果我们的指导不到位,肯定就会出现老师布置写“说明文”,学生写出来一大半都是“记叙文”的现象。怎么办呢?

方法一:让学生不怕写说明文。

说明文相对比记叙文而言,写作方法截然不同。一个重叙述,一个重说明。怎样让学生消除距离感,不怕写说明文?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轻松、有趣,渴望了解。

我想到了食品――“喀吱脆薯片”,它小巧易携带,从外到内观察易深入,包装让更多材料成分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上课可以用摸一摸、猜一猜。

方法二: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开展说明方法的积累和运用。

观察是可以区分层次的,就拿“喀吱脆薯片”来说,可以由外到内。物品的包装、产地、生产日期、重量等都是外在信息;物品的味道、口感、色泽等都是内部信息。利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平台,学生渐渐体会到说明性文章就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这个说明对象介绍清楚。这时候,我们还是可以借助“图表法”,要求学生先列出习作提纲,确定习作对象、习作内容、习作方法和习作顺序后,在进行习作。

方法三:要重视反馈,关注全体,及时帮助学生纠正误区。

由说到写,有个别学生还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比如,有的同学介绍“狗”这种动物,写着写着就开始记述狗的故事。这时请学生自己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再围绕围绕着“习作内容”展开修改,我们可以从狗的种类、体形、大小、重量、毛色、饮食习惯、生活习性等多个方面思考;对应选择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层次就清晰明朗了。所以,有时候,抓住临场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状况往往可以成为充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

在新一轮教材使用中,我们或多或少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难题和问题,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的时候,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路径就被开启了。我们解读教材,开展说明文教学的路就是这样走过的。

【参考文献】

[1]王小龙.小学语文课本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1(8).

[2]任义.对小学高年级说明性文章的两点认识[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11).

教育学知识

动机的特征和作用

有机体的行为和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动机是推动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上分析,动机具有下列特征和作用。

1.启动性。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功能,它能使有机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例如,因饥饿引起摄食活动,为获得优良成绩而勤奋学习,为受到他人赞扬而尽力做好工作。摄食活动、勤奋学习、尽力做好工作的行动分别由饥饿、获得优良成绩、受到他人赞扬的动机所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