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村庄规划调研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庄规划调研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村庄规划调研计划

第1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黎智辉(1977-),女,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村镇规划研究,(E-mail)。

摘要:为了顺应专业发展对城市规划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城乡统筹观念的形成,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村庄规划环节,并在文中对教案的设计作了详细描述。实践证明:通过该教学环节的设置能够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并引导学生规划视野从城镇到乡村、思维模式从逻辑形象到理性综合的转换。

关键词:村庄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4.17;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130-05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从而将新农村建设列入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了到2020年城乡协调互助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奋斗目标,为今后十多年的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施行,将村庄规划纳入了法定规划的体系中,为科学合理地指导乡村建设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有关村庄规划的法律文件,并广泛展开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将乡村建设纳入到规划管理的工作体系中来,真正实现规划建设管理上的城乡统筹。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专业发展对城市规划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城乡统筹观念的形成,加强学生对村庄规划及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从2008-200年开始,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教学团队开始了将村庄规划设计引入到教学环节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目的和作用

村庄规划作为新的规划类型和规划层次,在其兴起至今3年多的时间里,虽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成果,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不具备作为专业理论课开设的条件。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将其作为城市规划设计课程的一个环节,既容易入手又可作为教学改革的试点,不断积累经验,为向理论教学层面拓展打好基础。同时可利用村庄规划的内容特性,达到特定的训练目的,弥补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

(一)现有设计课程体系的不足

设计课是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的课程主线,是该专业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各年级设计题目的设置遵循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该专业2008年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表1)为例:

一年级设计课程内容偏重专业基本技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二年级设计课程注重建筑功能组织的一般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般性公共建筑功能与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从三年级开始安排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对学生在建筑空间组合、功能流线组织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从四年级开始接触城市设计相关内容,并开始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的训练。因此三年级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设计对象从建筑到规划区、设计视野从微观到宏观、设计思维从逻辑形象到理性综合的过渡。而原有三年级的设计题目(表2)一直处在调整之

社区中心规划设计中,未形成固定成熟的体系,并且内容与二、四年级的关联性不强,起不到应有的衔接作用。特别是直接从以物质环境设计为主的详细规划转向四年级以社会经济研究和土地利用为主的城市总体规划,其思维模式转换幅度过大,往往让学生感到“难以上手”和“无所适从”。

(二)引入村庄规划的目的和作用

为了顺应设计课程主线对三年级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规划概念,实现教学模式从建筑设计教学到规划设计教学,教学内容从物质层面向社会经济层面的良性过渡,从2008-200年开始,学院对城市规划三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进行了系统调整(表1):第一学期从住宅设计开始,过渡到以建筑群体空间组合、道路交通组织、环境景观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居住区设计;第二学期以村庄规划设计、城市外部空间设计为

教学重点。村庄规划设计作为教学重要的过渡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衔接不同类型的设计教学

城市居住区和村庄规划设计都涉及到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景观体系建构、住宅设计等内容,两者的部分研究内容以及成果表现形式类似。学生经过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训练之后,再进行村庄规划设计就容易上手。同时由于产业、生活方式、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村庄这类聚落形式又与城市型居住小区有着显著的区别。学生在观察设计对象的同时,通过其间的对比研究能够对这两者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村民独特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于城市的居住空间形态,不仅让学生对外部空间的设计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对下一步进行独立的外部空间设计(广场、公园等)起了铺垫作用,也保证了从村庄公共空间设计(小尺度)—城市外部空间设计(中尺度)—城市设计(较大尺度)的详细规划设计教学的连续性。

村庄规划中对于社会、经济、人口、交通、用地等因素的分析,对村庄产业规划及其发展方向的判断等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城镇总体规划相关内容的理解,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2.衔接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

三年级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学习的关键时期。许多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建设与规划史、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道路与交通等均在这一学年开设。学生刚刚学习了相关的城市规划理论,正是开始尝试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研究城市和从事设计的良好时机。村庄规划设计题目的安排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运用理论知识研究设计对象的作用。根据设计要求,学生需要对村庄实体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地貌特征、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分析体会村庄形成发展的脉络、对村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判断。同时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更加考虑人的实际需求,如住宅特色、生活规律、户型要求、服务设施水平、通风朝向、特定设施(暖棚、老人会所、戏台、教堂等)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重要性,纠正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调研与设计脱节的问题[1]。

3.引导学生规划视角的转换

首先,村庄规划设计训练可引导学生规划视角从“城”到“乡”的转换。通过对村庄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对村庄现状的思考,如:城市化趋势下村庄人口的下降对村庄发展的影响,靠近城镇的村庄对城镇的依赖造成了村内公共设施的发育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现象均有助于他们深刻体会城乡关系,开始从更广阔的区域范围去研究设计对象。其次,村庄问题研究的过程引导了学生规划视野从物质空间向社会、经济层面的转变。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如:现状人口构成中外来人口比例、年龄构成所反应的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发展趋势,外部环境对村庄经济水平和空间形态的影响(比如周边造船企业的存在使村庄外来租住者增多、茶园经济的繁荣促使新聚居点的形成)等,均让学生不再仅仅用物质环境的眼光去对待设计,而尝试着从社会、经济的视角看待问题。

二、教案设计

(一)设计对象的设定

村庄规划的设计对象简而言之为村庄,但在相关条件的设定中还应结合课程实践做出具体安排。

首先,要求提供多地块给学生选择。在对各地块现状进行统一调查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地块的理解、设计的兴趣等选取设计对象。通过不同设计对象的选取,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总结,理解村庄生长的自然规律和趋势,因地制宜地做出规划设计。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以相近为宜,便于学生结伴出行,也避免在不同地块上的往来奔波。

其次,要求设计对象现状成一定规模。这一考虑是基于训练内容和图面表达的需要:(1)训练内容的需要。村庄规划包括旧村整治和新村规划两部分内容。而“整治”在以前的设计训练中没有接触过,是村庄规划训练的重点。如果旧村现状达不到一定规模,不易归纳其发展规律,对现状的整理工作很小,达不到训练要求。(2)图面表达的需要。根据惯常的成果表达要求,若要在A1图纸幅面上1∶1 000的规划平面图能够较清晰地表达出总平面设计意图,则要求规划地块的面积在10~20hm2之间。根据这一要求,考虑村庄用地形态不规则,在任务书设计时,村庄规划人口规模控制在1 000人左右(住宅以低层为主),用地规模控制在13~15 hm2之间为宜。

再次,要求设计对象特征要素鲜明。因自然条件、历史古迹、风俗习惯、区位条件和周边环境等情况的不同,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形态各异,各具特色。而鲜明的特征要素有利于学生因地制宜地研究设计对象,做出各具特色的规划,避免设计方案的雷同。

(二)教学进程及内容安排

教学进程分为5个阶段:前期调研(2周)、规划设计(2周)、建筑设计(1周)、专题研究(1周)和成果表达(3周)[2]。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总体进度调节各阶段课时,总课时也可根据训练需要和任务量大小而调整。

1.前期调研

前期调研工作(表3)重点在于对村庄现状及周边环境的掌握。在后面的设计阶段中也要求学生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补充调研。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往居住小区实地调研主要偏重于物质空间的勘察,对“人”的因素考虑不足。此次调研强调村民访谈,让学生多观察村民的生活现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习惯。此外,学生首次对有现状建设的地块进行调查,容易忽视空间细节。需要预先提醒,并要求学生多拍照片以备查阅。

2.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表4)的重点在于充分理解村庄规划和城市居住小区规划在空间形态、用地强度、交通方式、场所精神等方面的不同,以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对村庄空间形成的作用。

工作内容

发展方向判断及设计立意总平面布局旧村整治成果要求

梳理村庄发展脉络,分析引导空间发展的动因,判断用地拓展方向

确定方案立意,构思立意的表达途径(布局结构、空间构成、场地设计、建筑设计等)确定用地结构、路网骨架、公共设施和绿地系统,结合地形布置住宅院落(图1)结合现状建筑质量评价及用地结构规划,确定拆留改建筑,理顺道路系统,完善院落空间,开辟公共空间1∶1 000的平面图(在建筑设计和专题研究阶段,总平面图随之不断调整、深化)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3个方面的问题:(1)任务书只给定人口规模,没有划定用地红线,要求学生自行分析判断发展方向。该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可根据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原村庄用地拓展的分析,找寻规律,并对比不同的用地发展方向做出合理判断。(2)学生以惯常的城市型居住小区的设计手法对待村庄,易追求平面上的构图、城市型的绿地广场;同时在公共空间、道路的尺度和公共设施规模上的把握会偏大。可运用城市设计中的“图—底”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村庄的空间形式和尺度与城市居住小区的不同。鼓励学生对村庄交通形式、服务设施需求、村民公共生活对空间的利用等内容进行再调研;加深对设计对象的了解,使设计更加脚踏实地。(3)在旧村整治方面,学生通常不知如何着手。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明确旧村整治的目的、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建筑质量评定入手,在挖掘用地潜力的基础上对交通及院落空间体系进行整理。

3.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表5)的重点在于充分理解农村的经济条件、生活方式在户型上的反映。如:燃料的选择、下水条件和积肥要求决定了厨房、厕所与主房的分离;养殖、晾晒和主辅房之间交通联系的需要决定了房前屋后的院子等等。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部分学生以城市型的公寓、别墅类住宅代替农村住宅,对村民在房屋尺寸、户型上的需求和习惯缺乏考虑。

4.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对村庄规划基本训练的进一步拓展。学生根据设计的兴趣点,针对某一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如村庄肌理、公共空间形式、院落空间(图3)、户型设计、市政工程等方面。此阶段可组织学生综合各自研究的问题统一设计问卷进行深度调研。该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对研究成果的形式不限制。

5.成果表达

定稿1周,用于整理设计思路,绘制各类分析图,进行版面设计,完成定稿图;后2周用于绘制正图。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对于分析图的理解偏程式化,认为只要有任务书规定的交通、功能、景观等分析图就能满足设计要求,对表达设计构思和方案分析的图纸不够重视。而优秀的设计必需有好的设计立意,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清晰完整的设计思路加以充分表达。因此需要教师在成果要求中明确两个层次:(1)解决基本功能要求,包括交通、日照、户型等;(2)对村庄特征或特定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其规划设计上的应对。学生只有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规划设计达到较好要求,才能最终获得较好的成绩。这两个层次的要求,既可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创新,又可防止他们不顾基本功能胡乱“创新”[3]。

三、结语

经过三个学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对规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与村民和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协作能力均得到了加强。在村庄规划的观察—思考—设计的过程中,研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设计作业成果中反映出二、三年级的设计衔接较为平稳、顺利。学生在后读课程中对总体规划相关概念的理解更容易,城市设计的“上手”也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郄瑞卿,李春林,聂英,等.城市规划课程多维教学方法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42-44.[2]吴怡音,雒建利.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6,22(8):62-64.

[3]王承慧,吴晓,权亚玲,等.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5,21(4):62-64.

Teaching practice of village planning course

LI Zhi-hu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9, P. R. China)

Abstract:

第2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一、以城乡规划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

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村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2012年的村镇规划编制任务:一是全面完成所有镇(乡)的规划编制,并按法定程序报批;二是2011年编制的示范镇、村规划必须在2012年3月底前完成评审和报批程序;三是因撤并村庄造成示范村区划变动的,要在年底前完成规划调整和完善,并按程序报批;四是完成2012年新增加和调整后的示范村村庄规划编制;五是争取再完成一批村庄规划编制,重点是因采煤沉陷搬迁、产业特点突出、旅游资源丰富和其他急需编制规划的村庄。

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村庄规划编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3月底前会同各镇(乡)人民政府,确定2012年计划需编制规划的村庄,上报市建委村镇办。要积极主动向所在县、区人民政府汇报,争取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严格执行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后的建设规划。

二、以典型引路,特色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各行政辖区的镇(乡)人民政府确定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是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建设项目和其他急需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一要以点带面,强力推进。适度超前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为需要,服务产业发展为基础,大力推行典型示范作用,以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二要注重特色建设。认真组织调研,结合各镇、村实际,因地制宜,着重抓好具有生态旅游休闲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型、塌陷整体搬迁型、城郊现代化开发型、经济相对薄弱整治型等不同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三要加大县、区城市维护建设费对镇、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确保重点,解决急需问题的原则,合理安排建设项目的时序。四要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调动社会投入的积极性,重点是做好镇矿、镇村共建,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做到设施共建、设施共享。进一步调动各方积极性,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市建委将优化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严格实行以奖代补的形式(以奖代补方法另行制定),确定资金补助的数额,目的是支持和鼓励先进,不搞平均分配,以调动各县、区、镇(乡)的积极性。

三、以加强农村建房安全、质量监管为重点,做好村镇建设指导服务工作

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对农村建房的规划布局、安全质量监督等指导服务工作。一是编制新农村建房设计、施工管理、安全质量方面的适用手册并免费发放。二是通过采取举办培训班、学习考察等形式,提高村镇建设管理工作水平;三是及时传达村镇建设工作的政策方针和信息;四是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基础设施项目专项补助资金,会同镇(乡)人民政府确定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建设项目、急需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在2月底前报市建委村镇办(其中濉溪县3个、烈山和杜集区各2个、相山区1个)。

第3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小城镇规划建设培训会,也是一次现场观摩交流会,更是一次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动员部署会。两天来,与会同志通过参观、交流,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明确了目标,学习了业务,增强了责任。刚才,陈市长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市委袁书记也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指出小城镇建设是大课题、大文章,明确了工作的大思路。希望各镇、各相关部门单位结合实际,深刻领会,深化认识,狠抓落实。下面,我侧重就规划等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不断更新规划理念,增强规划的科学性。规划是龙头,是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们在工作中客观存在着轻视、忽视规划的实际问题。在新一轮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我们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三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战略的要求,更新规划理念,积极做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各项工作。具体要注重"四性":一是系统性。在重视行政、教卫、商住、工业等重点功能区规划的同时,要同步规划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特别要重视做好污水管网(泵站)、垃圾处理、液化气等公建配套规划,努力使各个功能区相互配套、相互衔接。二是生态性。提升小城镇规划档次,在现有条件下,关键是要注重小城镇的生态建设,使小城镇看上去洁净、清爽。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既要保留河道、河塘等水体功能,又要加强河道两岸建设控制,更要强化沿街国道、省道等重要通道的控制,以便集中布置绿化用地,建设园林式景区。具体控制范围,除了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规定外,各镇要根据集镇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控制底线,增加绿量。三是经济性。从张家港、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参观考察中,我们学到了一个新的理念:规划既要注重社会效益,更要注重经济效益。提高规划经济效益,关键是合理确定商贸用地的布局和比例,放大重点地块的经济效益,力求投入与产出的总体平衡。现在,有些镇很重视工业园区、工业项目的用地,把一些商业区附近的地块作为工业用途,这很不经济,如果置换出来,就能平衡城镇建设一些资金。四是特色性。根据集镇现有状况,各镇要进一步放大亮点,打造特色,特别要注意建筑风格的协调、老街的保护与利用、生态与文化功能的结合等。 三、及早调研村庄规划,增强规划的现实性。我市现有自然村庄3769个,建设部门初步规划新一轮规划是建设309个规模村庄。目前,市有关部门仍要算村庄规划大帐,各镇也要算镇域范围内村庄规划帐,大的村庄保留多少个、小的村庄保留几个,心中要有数。否则规划一旦批下来,调整就难了。这里,我提几点具体建议:一是及早规划建设镇郊农民集中居住区,集镇附近2-3公里范围内的农户建房,原则上统一到集中居住区内;二是重视规划建设规模村庄。全市规模村庄的建设标准,请建设部门尽快拿出方案,以便各镇结合实际加快建设;三是加强零星村庄的建房控制和撤并工作。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对现有零星村庄的迁移、控制工作,3-5户的村庄要有计划地组织迁移,20户左右的要控制;四是逐步改变村庄沿路沿河条状布局。沿路的村庄要尽可能块状布置,以便配套基础设施、加强管理。国道、省道等重要通道的两侧今后原则上不再新批住宅;五是限制农民在集镇建设独立式住宅,可以在集镇范围内规划小区,统一式样,搞复合式农民住宅,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四、精心组织规划实施,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做好城镇规划工作,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当前,各镇、各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一要建立班子。针对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头绪多、涉及面广的实际,各镇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明确一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二要制订政策。近期,市建设局要牵头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研究出台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性措施,原则上纯农户进镇按规划要求建房的,市、镇两级政府将给予适当扶持;二是与各镇进一步对接规划方案。可将各镇镇区面积多少、村庄保留多少、新增用地多少等规划建设指标列成表格,发给各镇党委书记、镇长和分管负责人征求意见;三是选择提供一批可供参考的房屋建设图册,以便各镇操作。三要抓好试点。会议结束之后,各镇要立即进行动员部署,同时要结合实际,抓好试点。原则上,每个镇要抓好一个农民集中居住区、一个"小康先行村"规划试点工作。市建设局要尽快制订出考核办法,推动各镇试点工作。四要加强管制。坚持建管并举,既重视规划,更重视管理。管理上,要坚持一支笔审批,切实做到认真把关、严格控制。

第4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村庄环境整治 村民参与 参与角色

1.1 各角色在村庄环境整治中的问题

“政府、村委会、规划师、村民”四个参与角色在现阶段村庄环境整治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村庄环境整治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1.1.1 政府方面

(1)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整治缺乏法律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

我国尚没有规范性(包括法律、法规、规范)文件规定村庄环境整治中村民参与的程序和方式。虽然《城乡规划法》作为主干法从结果控制的角度规定了村庄规划公众参与的程序,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上看,这种控制还无法满足实际操作的需要。在《城乡规划法》配套法规中难觅到对村庄环境整治村民参与程序控制的规定 ,村民参与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

(2)功绩制

在政治上以功绩来衡量人的才能,使得许多管理者为了表功邀赏而做面子工程,力求村庄整治的成果符合上级领导的审美观。不免出现整治目的和结果“为官不为民”的局面,管理者制定的整治方案自然而然地把百姓的意见拒之门外。

1.1.2 村委会方面

一方面,作为基层民主的群众性组织以及村民行使自治权的组织载体, 村民委员会的职能之一应该是反映村民意志和保护村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村委会作为上级政府(乡镇街道)实现农村治理的机构,容易成为上级政府的管理工具。当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最应该维护他们利益的村干部及乡镇政府却难以承担起这一职能,村干部与乡镇政府的高度结合也使得农民失去对他们的信任。这个尴尬的身份一定程度上决定村委会在组织村民参与上的不足。

1.1.3 规划师方面

(1)“长官意志”严重

长期以来规划师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规划是一项需要复杂技术的职业,城市市民都是门外汉,更何况是村民呢?

同时,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规划是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的,规划成果尽可能让领导满意也成为规划师所奉行的准则。“规划”成为“领导立意,规划师寻找证据”。

(2)易受经济利益诱惑

规划师作为社会人,不可避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相比一些商业性项目,村庄环境整治是“穷项目”、“油水少”,规划师往往凭最低的专业技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而不愿意“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村民参与上。

1.1.4 村民方面

(1)村民参与意识淡薄

政治经济的高度集权性和高度计划性,培育了封建“家长”式的政府形象,却抑制了人民群众个性的发挥,个性被淹没在意识形态的绝对统一之中。 村民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各扫门前雪,不关心村庄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农民参与规划不够。也有不少村民有极端想法,认为政府做村庄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情,我们没必要掺乎”。

(2)村民“搭便车”的心理

农民在考虑自身利益时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表现出“搭便车” 的心理和行动,都希望不付出成本而能坐享收益。但现实是,在需要付诸行动时,村民还是袖手旁观。广大农民深信“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俗话,客观上助长了普遍的“搭便车”心理。

1.2 参与角色职能的分配

村民参与中的各角色之间应有合理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分配。实现村民参与的关键是村民主体意识的确立、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规划师角色的调整。

1.2.1 参与角色

(1)村民

在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中,参与的主体应该是村庄的全体村民。村民参与的形式主要是方案决策、民主监督和长效管理。日韩以及西方国家大量的经验表明,充分发挥农民参与的主体作用,实现农村建设由“外发”到“内发”的转变,农村建设才能有长久的、创造性的生命力。

(2)政府

政府在村庄环境整治中的职能,是决策者和实施者,但不是唯一决策者,和唯一实施者,应和村民平分决策权。在信息流动平等、民众民主素质上升的今天,那种传统的部门领导安排,专家小组调研,提交和审批规划的“专家精英治国”的老办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同时,政府还是引导者和监督者。政府不能走为民做主的老路,而要走帮民做主的新路。

(3)规划师

在当前村庄环境整治过程中,村民需要的是“少花钱多办事”的规划设计,同时也需要专业人才的指导。因此,规划师一方面要承担起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技术工作,对农民自主规划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规划师应尝试由技术性角色转变到在公共事务中,扮演汇集群众意见和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角色,使规划师成为村民与政府间联络的桥梁。

1.2.2 职能分工

要理清在村庄环境整治中村民、政府、规划师三者角色定位和各自职能。有学者提议,村民是规划的决策者、参与者;规划师充当规划的协调者和编制者;而政府则是规划的实施者和管理者。这一提法在村民参与上很难行得通。其一,在现实条件下,村民没有单独做决策的能力。在没有决策能力的前提下,村民决策的科学性也就无法保障。其二,如果村民是唯一决策者,固然村民利益得到保证,但政府的利益呢?仅仅由公众对规划进行最终决策是一种过激的民主。

在托马斯看来,过于强调或者不分时宜地推行民主的公民参与决策,会造成公共政策的扭曲。这是由于公民参与本身具有不完善性。 在村庄环境整治中,由于农村人口的流动性较大,政府很难做到吸收所有利益相关村民的参与,村民代表不足够充分。

因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村庄环境整治中政府应与村民平分决策权。规划师的工作应为政府和村民而做,应能体现二者的利益,实现“双赢”。

1.3 结语

村庄环境整治最根本的是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最终受益人是村民。改变以往以政府为主导的角色分工模式,重新定位参与角色。政府和村民平分决策权,实现“真正为民”。

【参考文献】

【1】许世光,魏建平,曹轶等.珠江三角洲村庄规划公众参与的形式选择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2,36(2):58~65.

【2】陈锦富.论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制度.[J].城市规划,2000,24(7):54~57.

【3】张百顺.韩国新村运动中农民政治参与的经验及其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7):256~258.

【4】张志国,李树华,游捷.基于公众参与的村镇规划手法研究——以许昌市紫云镇为例.[J].河北林果研究,2007,22(4):439~444.

【5】杨鹏,王俊杰.自下而上建设新农村——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社区发展项目的启示.[J].中国改革,2006,(8):70~71.

第5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了进一步抓好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近我们根据建设局领导的指示,深入村镇对村庄近几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主要情况如下:

1成绩和经验

过去,各镇村建所归建设局直管时,我市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做得较好。自从村建所不归建设局直管后,有些工作虽然不尽人意,但是还有很多镇能坚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好成绩,积累了好经验。

1.1领导重视。很多镇的领导都能高度重视村庄规划建设工作,坚持把规划建设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上抓紧抓好。制订完善了村建工作的报批、巡查、汇报、公示等制度,落实了干部责任制,把村庄规划建设的成绩列入了镇和村委会干部的年终考核内容,有效地增强了村镇干部抓好规划建设工作的责任感,确保了村建工作能抓出好成效。

1.2政策法规宣传好。不少镇对政策法规的宣传作用认识较好,能充分利用会议、宣传车、标语、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对建筑法、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土法和物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提高了干部群众的规划意识和依法建设的自觉性。

1.3村建办人员充足稳定。凡是村建工作做得好的镇,其村建办的人员都比较充足,而且比较稳定,不经常调动。他们能长时间在村建办从事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经验丰富,容易做出好成绩。

2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各镇的村镇规划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2.1有个别镇对村庄规划建设重视不够。规划意识不强,建设管理松懈,没有完善的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未能把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措施不力,效果较差。

2.2规划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具体。今年之前,农村规划建设方面只有《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政策规定不够完善和具体,镇的职能权责不清,处理具体问题的界定依据不够明确,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我市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建设规定,造成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不知如何开展。

2.3村建办人力不足。部分镇对村建办的工作重视不够,人员配备少,一般只有2-3名。工作人员调动多,不稳定,业务不熟悉,能力不强。同时,村建办人员未能专职于本身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被用在了其他中心工作上,本职工作成了附带工作,造成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很难抓出成效。

2.4缺少资金。目前镇的财政紧张,拿不出规划建设资金,农民报建和村庄规划又没有政策收费,上级财政也没拨给资金,造成规划建设管理没有经费,缺少资金,工作很难开展。同时,村建办人员下乡的费用开支大,镇没有补助,工作积极性也不高。

2.5规划滞后。近年来,农村的楼房建设速度较快,但是规划难于编制,严重滞后。目前大多数村庄都未有编制建设规划,未能按规划建设,主要原因是“四缺”:①缺少编制资金,编制一个村庄规划,需要资金数万元,但市、镇、村都没有钱,难编制。②缺少编制人力,编制规划需要专业人员,但请设计院费用太大,镇村建办人力少,没法编制。③缺少权威部门牵头组织,有些村民钱多车多,有按规划建新村的愿望,但无人牵头组织,规划不能实现。④缺少上级政策文件指引,主要是全市未有一个编制规划的硬性规定,未能形成搞规划的氛围。

2.6镇村建办与主管部门的业务联系少。自从镇村建办不归建设局直管后,由于职能未理顺,镇与建设局的联系减少了,局组织镇村建办人员开会、培训、参观等活动少了。有些村建办人员业务知识缺乏,没有方向目标,工作开展难度大。此外,由于村建办人员业务不熟悉,有些村建办的工作不够规范。例如应进行规划的村庄不进行规划,应报建的农民建房不报建,应查处拆除的违法工程不查处拆除,该到建设局办理的证件不到建设局办理,工作不够规范。

3愿望和建议

面对多年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上的困难和问题,干部群众和我们有如下一些愿望和建议。

3.1应切实加大村镇规划建设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近几年来,我市关于建设规划方面的宣传活动较少,干部群众对规划建设的政策法规和具体做法要求不明确,依法建设意识淡泊,从而出现了不少无规划建设和违规建设等现象。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宣传工作。例如可以利用宣传专栏、宣传牌、宣传车、横幅标语、电视、报纸、图片、会议、文艺晚会等方式方法进行宣传。可以在《建筑法》施行日和《规划法》施行日或者其他时间搞些规划建设宣传活动。大家明确了政策法规和要求,村建工作就能顺利开展。

3.2应该制订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方案。现在虽然有《建筑法》、《城乡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但是有关内容不够具体明确,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难于把握,造成有些镇不会管,不敢管,怕告状,怕吃亏。市最好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精神和我市实际,制订出台一个村庄规划建设方案文件。文件对农村的规划和建设管理要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和准则。有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准则,管理才能有依有据,才能收到好效果。

3.3村建办人员要充足。现在每个镇都有数万人口,每个镇每年的建房户都有200户以上,但多数镇的村建办人员仅有2~3个,还要做其他工作。人员太少,很难把工作做好。过去村建所归建设局直管时,村建所一般都有5人以上,那时的村庄规划、建设和违规工程整治的效果就非常好。要切实做好村建工作,首先各镇村建办应配备5人以上,还要保持人员相对稳定,不经常调动,最好能单列管理,这样才能使村建办人员有时间、有精力专职做好村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

3.4要切实抓好村庄建设工程管理。要制订完善好全市各镇统一农民建房管理制度。要抓好报建工作,统一报建程序。要加强农村个体工匠管理,工匠要持证上岗,不承接违规工程任务。要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管理,消除质量安全隐患。要争取一定的政策收费,以确保日常工作费用。要充分发挥村民小组和村委会干部的作用,由他们把好农民依法建设关。镇村建办要与国土所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维护农村建房秩序。要严格查处违法违规工程。建设局应成立一个工程执法监察大队,协助各镇依法严处违法违规工程。要建立农民建房巡查制度,及时督促农民办理报建手续,及时发现和查处违规工程。要建立农民建房汇报制度,定期汇报农村建设情况,作出相应管理措施,确保农民建房依法依规进行。要建立奖罚制度。对村庄规划建设工作做得更好的镇、村委会、村民小组、村建办和个人,应有表彰奖励措施,对工作抓得差的要有促进措施。建设局和市应每年召开一次村镇规划建设总结表彰大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

3.5主管部门应更好发挥职能管理作用。例如应继续发挥好以下职能作用:当好市府参谋,对全市村庄规划建设工作提出具体的管理方案,作出具体工作部署;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政策法规宣传;牵头组织和协助各镇搞好规划建设管理,具体指导好村建办的业务工作;组织好有关会议和活动;组织好镇分管领导、村建办人员、村委会干部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建设法制意识和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强与各镇的联系,搞好调查研究,更好地指导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宣传报道,对村镇规划建设的先进事迹要进行宣传,积极发挥先进的带动作用。

第6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新余呈现出喜人的新貌得益于新余市决策层果断提出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力促农村“三年大变样、五年一体化”的发展大战略。”新余人提起来就喜形于色。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我的收入提高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渝水区下村镇莫利强笑着说,“我是新余20万农民大培训中的受益者。”

近年来,新余重点实施了“33221工程”,即建设3个十万亩(十万亩新余蜜桔、十万亩优质苎麻、十万亩高产油茶)高效农业基地;建设3个万头生猪良种场;实施20万农民大培训和20万农民大转移;建设1个百万亩优质稻基地。

想法很好,可如何实施呢,新余有自己的独特做法。

“工程要实施,政策要先行”。新余从市、县区到乡镇都成立了产业领导机构,建立了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制定了扶持的相关政策。

依托基地,带动农民致富。新余发挥了百乐大米、恩达夏布等现有龙头企业的作用,采用“公司十农户”形式进行开发和建设。同时对基地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力求做到生产规模化、品种优质化、质量标准化、经营市场化、耕作机械化。

“脑袋富了,腰袋才能鼓。”新余十分注重对农民的培训。为了让每一个农民至少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新余市通过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市财政共拿出近700万元,免费培训了7万余农民,增加了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上述综合性措施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从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构成看,工资性收入2064元,占48%;家庭经营性收入2107元,占49%;财产性收入43元、转移性收入86元,分别占1%和2%。

“新农村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是从新余实际出发的惠民政策,是真正的民心工程。”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唐任伍如是说。

整治适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

“要说新余好,好在村庄美,道路宽阔环境好,山美水美人更美。”这是新余农村中流行的顺口溜。

新余市在村庄整治中强化试点带动作用,在布点选择上突出“三个依托、一个集中”,即依托主要交通沿线、依托城市规划区外的周边村庄、依托产业和名胜古迹,集中连片连线每年建设360至400个村庄,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全市主要交通沿线的村庄、城郊村、产业特色村、景区村得到全面整治改造,让广大农民能够走平坦路、住整洁房、喝干净水、上卫生厕所、用洁净能源。

新余市坚持规划先行。着眼于优化村庄布局,美化农村环境,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大拆大建、不搞过度建设,依山就山、靠水就水,先规划后建设,没有规划不准建设。同时聘请有资质的规划部门进行村庄规划,要求每个乡镇必须有2名同志接受专业培训。

同时,重视环境整治。以“六改四普及”为重点,强力推进改水、改厕、改路工作,大力实施“户户通自来水工程”,推广“三格式”、“双瓮式”水冲厕所,实现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全面硬化。同时按照“栽树不种草、美化不亮化、修路不建广场”的要求,每年向新农村建设点免费提供10万树木进村入户。

加大建设投入。新余市在去年市财政拨出1000万元专项经费的基础上,今年再新增10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同时动员40个驻市中央、省属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及驻市部队帮扶53个自然村参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他们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仅新钢公司就出资100多万元用于3个村建设。

今年7月1日,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在新余渝水区昌坊村时对昌坊村新农村予以了充分肯定。他动情地说:“你们村现在搞得很好,希望我下次再来时会搞得更加好!”

“坚持尊重农民,让农民自己办事、自己管事,政府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给予必要的行政推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新余调研的专家不无感慨。

加快建立新机制构建城乡“安全网”

“搭帮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分宜县洋江乡车田村村民夏家根现在逢人就说,“要不是他们,我真不知道日子改怎么过了。”

原来,去年2月,夏家根突发脑血栓,光医疗费就花去了两万多元,一场大病使夏家根整天愁眉苦脸。

这时,农村低保制度成了他的福音。政府给予低保补贴1400多块钱,大大减轻了夏家根的负担。

夏家根一家能得到救助,归根结底归功于新余市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而城乡保障体系只是新余“四四三”计划中的一部分。

建立“四个覆盖体系”。即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救助体系、优质教育保障体系、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随着这四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新余的农村人将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推进“四个一体化”。即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全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枢纽、贯通各乡镇的“半小时经济圈”。推进城乡信息一体化。进一步稳定固定电话、移动通讯占有率,拓宽有线电视、宽带网络覆盖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着眼于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城区学校新选调的老师必须有3年以上的农村任教经历。推进城乡救助一体化。农村大病医疗救助由年人均补助160元提高到300元,城市由200元提高到300元。

实现“三个无障碍”。即农民工进城入户无障碍。凡在城里有固定住所或收入的农民工,可随时由农村户口迁入城镇户口。农民工进城就业无障碍。只凭一张身份证,可以和城镇居民一样应聘各行各业工作。农村学生到城市就读无障碍。农村学生只要达到城市学校录取分数线即可入学就读,在收费方面与城镇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应该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市委书记汪德和强调,“‘四四三’计划就是合理分配公共财政资源,在全市构建一张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平安的安全网。”(执笔:聂 娟)

编后:因为有了敢想敢干、具有战略思维的领导班子,有了新余人敢为人先、真抓实干的精神,新余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面发展,在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解决民生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新余展示出了空前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只要有一个平台,就要为百姓多干实事,多做好事。”这是新余市委书记汪德和的肺腑之言。

第7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集体土地开发、城乡统筹、经济效益、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世界城市的建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乡一体化进城得到明显提升,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城市病”及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活环境差等问题。

一.集体土地利用困惑

为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北京市区过度膨胀的人口、改善交通拥堵和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积极探索对农村集体土地利用的有效方法,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农村集体土地流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明确提出,“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保障农户宅基地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试点基础上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土地管理法》中规定“集体土地不能直接进入土地市场,只有本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才可以依法申请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建设住宅或发展集体产业”,两者相违背,使集体土地开发较困难。

二.集体土地利用模式

在北京市周边村庄集体土地利用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北京市一级开发模式”、“双50模式”、“3个1/3模式”、“西红门模式”等集体土地改造模式。

2.1.土地一级开发模式

由政府或其授权委托的企业,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国有土地或乡村集体土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并进行适当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使该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达到“三通一平”、“五通一平”或“七通一平”的建设条件,再进行有偿出让或转让。北京市在开发中结合自身情况,形成了以企业为主导的一级土地开发模式,运作中“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政府“抓两头”,控制土地储备计划和供应计划;“放两头”即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实施土地一级开发。该方法避免了政府在前期的大量资金投入,但土地一级开发涉及的资金量巨大,参与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众多,拆迁赔付标准不一。如果监管不严,会出现“权力寻租”的现象,甚至滋生。

2.2.双50模式

在集体土地开发时,对原有村庄进行改造过程中,根据村庄人口数量和劳动力数量,按照人均50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和劳动力50平方米产业用房建筑面积进行村民宅基地置换,使村民回迁“上楼”,剩余部分除满足资金平衡外,作为绿化用地。该类模式适用于土地面积较小的村庄,为了保证村民的经济利益,政府绕开“招拍挂”将村集体回迁房建设用地纳入国有,并配套划拨用地,村集体成立投资管理公司,开发回迁房和产业园的配套建设,使村民永久共享村集体产业收益的分红。

2.3. 3个1/3模式

结合现状实际情况,以村庄宅基地和现状集体产业用地为单位“1”,根据1/3原则进行土地流转计算,在实际应用中,将用地总量分成三份, “ 1/3”用于解决农民搬迁安置和集体经济产业; “ 1/3” 用于对投资者农民搬迁安置和集体经济产业建设的补偿平衡;“ 1/3”用于实施还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该模式应用的前提是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支持,该模式相对于“双50模式”更易实施,村民的经济利益得到了充分保证,建设用地的量可能大于“双50模式”,是“双50模式”的改进。

2.4. 西红门模式

西红门镇位于大兴区,在村庄改造过程中,充分保障村民权益,对低端产业进行改造,使用地符合规划,同时改善村庄环境,增加村民收入。在土地产权、管理模式及措施保障方面制定相应政策。

土地方面:拆10还2,即拆除10平方公里低端的工业大院,还建2平方公里的居住与产业用地,实现8平方公里绿化。

管理模式:全镇统一成立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公司,依据各村现在入股土地的价值,形成全镇统筹分配、农民收益(享受分红)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行政审批:由双主体变单主体,区国土对村集体股份公司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区发改对村集体股份公司和投资人的双主体进行立项;规划对双主体核发乡村许可;区建委对投资人核发集体房屋产权证。

由于实施单主体审批,区发改委双主体的立项使权益主体模糊,可能导致规划发证主体不清晰,造成集体土地收益流失。房、地产权人分离,在某些特定金融机构可以实现抵押融资,但金融机构允许对集体房屋所有权进行抵押与《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的“房地不分离”规定相违背,导致在对抵押房产处置中,可能造成集体土地收益的损失。

三.总结

在城镇化过程中,在城乡统筹的产权体系下,北京市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迫在眉睫,农村及土地由于独特的区位条件,农民应当享有的土地产权(使用权)与城市居民所享有的产权就要对等,农民也应当享有因为土地流转而产生的增值收益。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政府各相关部门应结合不同村庄的特点,灵活的制定政策措施,解决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实现土地存量的开发和村庄产业结构的升级,使村庄建设符合规划,也需要地方政府制定不同的措施保证村民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尚建刚.关于西红门镇村级工业大院综合改造的调研报告〔OL〕. 北京市大兴区党建网. 2012.11.19;

2北京城中村调查:开发主体缺位〔OL〕.上海证券报.2013.5.16;

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S〕. 中国政府网. 2014.3.16;

4土地管理法〔S〕.百度文库教育专区高等教育哲学.();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J/OL〕.新华社;

第8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一、基本情况

##同志自2007年元月担任县城乡建设局局长以来,按照“当好领导、带好队伍、干好工作、树好形象”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团结带领城建一班人一手抓城市建设,一手抓队伍建设,不断规范建设管理体制,创新城市建设机制,确立了“不求人人都满意,但求件件都办好”的服务宗旨和工作目标,围绕完成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城市建设30件实事,抓好城乡规划及其修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抓班子队伍建设,干部作风有了新转变。##同志上任后首先狠抓了班子队伍建设和机关制度建设,大力推动实施了“强基工程”,从而使干部职工的学习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廉政意识有所增强,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工作中能够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对群众比较关注的重要工程,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到单位座谈,广泛征求代表意见建议,并开展了“城建干部进社区”活动;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使群众关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抓城乡规划建设,城建工作取得新成绩。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的程序,2008年11月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的新一轮修编,并已上报市政府审批。乡镇集镇规划与农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任务过半。在##广场拆建、体育场升级改造、紫府路、红广路改造、闵庄供水管网改造等重大项目工程建设中,##同志能够以身作则,带领城建一班人深入工地现场监督工程质量、督促工程进度,使这些重大的建设项目工程得以如期竣工验收,并先后交付使用。城市照明、垃圾投放、公厕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房地产开发速度较快,市场看好;住房资金管理工作规范有序。三是抓依法行政,工作透明度不断提高。城建一班人能够认真学习、广泛宣传和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建筑法》、《房地产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积极选派干部职工参加各类法律知识学习培训和行政执法上岗考试,严格执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的工作程序;公开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和办事程序,今年又开通了“##城建网”,进一步拓宽了政务公开渠道,提高了城建工作的透明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执行城市规划的力度不够、控制不严。例如环城路中段原定的一个固定垃圾投放点被国土局批作居民宅基地,现已修至第六层,城建局既没有及时制止,更没有作任何处罚。这类违反城市规划的现象在河堤路规划区内也同样存在。二是对部分市政建设和改造工程,质量监管力度不够。如背街巷道铺设的板石路有些板石已经脱落或已松动。公厕的冲水管件质量较差,多处已经损坏。三是在制定建设行业人才培训和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实施指导建设行业科技队伍建设方面作得不够。四是城建干部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例如任河嘴小区与城焕路交界处污水长期排放在公路上,周围居民及社区干部曾多次向城建局反映此事,至今未能得到解决,致使县人大代表作为代表建议案反映到县人代会上;又如铁路家属院与##中学之间的一条大排污沟未封盖,经常被堵,若遇汛期,直接威胁到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五是背街巷道的固定垃圾投放点不仅少而且修建过于简陋,不符合健康环保要求。六是部分背街巷道的路灯安装不到位。七是县城详细规划和农村村庄规划工作相对滞后。县城详规只完成了民俗小区和任河嘴小区两处,农村村庄规划只作了104个村,其中全面完成的只有23个村,还有103个村未动。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建规划与国土审批有相脱节的现象。二是城市管理和执法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对培养、引进和挖掘人才队伍的力度不够。四是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不够。

第9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集体土地;宅基地;利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35-2

1 农村宅基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按照中央和省人口资源环境会议精神,开展了数次农村宅基地利用和管理情况调研。如早在2001年,就曾在全省选择10个县(市)的10乡镇116个行政村进行样点调研。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宅基地面积比较大,宅基地350多万宗。在外业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管理经验和统计数据、典型案例分析入手,研究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我省农村宅基地利用和管理存在很多问题。

1.1 宅基地超占面积现象严重

按照《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规定,农村宅基地面积最大不得超过330km2。但是,现实中宅基地超占面积现象极其普遍,如10个样点乡(镇)调查显示超占面积约为村庄规划总面积的23%,初步统计人均占地约370km2,户均宅基地约800km2,远远高于规定的标准,其中超占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有3万多户。具体分布情况,从东部到西部超占面积越来越大,从城乡结合部到偏远村庄超占面积逐渐增大,经济发达地区比相对落后地区超占的少。

1.2 宅基地利用不合理甚至空置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宅基地布局方面分别零星、散乱,利用不合理,村庄作为宅基地比较集中的地方在土地利用方面十分粗放,每户宅基地之间有大量的土地被闲置、浪费,利用率非常低,特别是人均土地面积比较多的地区更为明显。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很多宅基地出现空置,如人口的减少和流动,旧宅基地的废弃等等,这种空置现象在偏远、落后的地区较为突出,有的空置率达到0.4%以上,而且这种现象还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另外,在我省部分地区由于土地碱化因素的影响,甚至出现了“光屁股”屯、空心屯状况。

1.3 一户多宅增加,非法转让普遍

随着农村人口增长率的降低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人口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出现负增长趋势,很多空置的农村住房出现了转让情况;一些农民在经济条件变好之后购买地点、环境等均比较好的宅基地建房,也造成一户多宅现象发生;有的旧宅基地破旧、倒塌后不在原地重建而直接购买他人房屋居住,还有的通过继承、赠与等途径将多个宅基地过到一人名下,出现一户多宅现象。另外,许多农民将房屋转让时不依照规定及时进行变更过户,对土地使用证重视不够,还有的将宅基地转卖给城镇工业户居住或建厂等使用,土地使用权却无法通过合法方式进行转移,导致非法转让现象普遍发生。

1.4 宅基地用途发生转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宅基地已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家庭作坊发展较快,出现前店后厂、前厂后宅等混合用地类型;偏远地区,主要由于家庭种植、养殖乃至加工等个体或规模经营模式的发展等原因,致使一些宅基地变成了养殖场、种植场或加工厂等,改变了原居住用途。目前农村宅基地在使用功能上,基本被划分为住宅区、生活辅助区、生产区三个大致用途和区域。还有很多宅基地在非法买卖后改变居住用途,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城镇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多用于商业或工业等用途。

2 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历史原因

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以前,对土地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完全由生产大队自主分配,宅基地面积普遍偏大。特别是在1982年至1986年间,农村出现建房高峰,农民争相超占宅基地,这一时期超占的数量占超占总数的50%左右。有的偏远地区一般在80%左右,东部山区以及发达地区低于50%。

2.2 管理方面的原因

在《土地管理法》出台后,由于各地土地管理机关还在初步建设阶段,许多工作人员是临时招聘的,加上乡、镇政府的审核较松,对宅基地的管理不够规范和严格,超面积批准现象依然存在。在《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出台后,个别地方仍制订了土地政策,甚至自行规定宅基地面积可为600km2。在农村乡镇村庄规划上缺乏有效性、科学性,甚至没有规划,加上执行不到位,也导致宅基地面积超占现象发生。

2.3 法律法规方面原因

现行法律、法规对宅基地方面的规定非常少,主要散见于在《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担保法》《继承法》等法律条文中,甚至连宅基地的概念也没有在法律上予以准确界定,对宅基地尚没有一个比较系统、规范和全面的法律规定体系和管理体系,而这些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又基本限定宅基地为农用地范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把宅基地限定在农用地管理的规定显然已不能适应社会的现实要求,在加上关于宅基地的不同法律对宅基地的法律关系存在一定差异,法律关系还不够顺畅,使宅基地的管理在实际操作上困难很多。

2.4 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宅基地的原始居住用途已悄然发生变化,市场经济在农村特别是城郊地区发展活跃,势必导致将宅基地转变为商业、工业、娱乐等用途,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定以及关于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上却相对滞后,在法律、法规规定方面缺乏操作性,在具体执行上缺乏足够的空间,尽管各地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角度进行了一定探索,但还是没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有效解决这一普遍性问题。

3 加强宅基地利用和管理的对策

3.1 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

一是加强规划管理,凡是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集镇村庄规划的宅基地,坚决不允许翻建、改建、扩建和改变用途。二是加强转让管理,加大对违法转让的查处和处罚力度,制止非法转让行为的发生。三是尝试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对宅基地改变用途的一律参照国有土地实行有偿管理,如加工、养殖等生产需要使用建设用地的,一律另行申请。四是完善宅基地审批,严格控制宅基地标准,明确宅基地专门用于居住生活用地,不允许改变用途。五是完善宅基地登记制度,通过宅基地清查和村庄地籍调查,全面摸清宅基地利用情况,区分和划出生产区或者农用地等区域。

3.2 强化宅基地建设规划控制

这是加强宅基地管理的重点环节。《土地管理法》规定,集镇和村庄规划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集镇和村庄规划要有全局观念,合理调整布局,体现重点合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已有建设用地和村内空闲地高效利用作为重点,详细规划集镇和村庄各类建设用地,做到节约、集约用地。在很大程度上宅基地的建设和布局实际是由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决定的,只有在建设规划上提高计划和管理水平,宅基地的有效利用和管理才能得以实现。

3.3 发挥经济调控作用

农村宅基地只是集体经济组织分配给村民的一种福利性待遇,属于无偿使用。但对超出标准部分在予以行政处理的同时采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对在集体土地建设用地流转尝试中基地地用于工业、商业或娱乐等用途的,在登记管理上予以区分和确定,同时也要在经济上通过有偿使用方式进行调控和管理,如此,即严格了管理又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能够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的实力,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3.4 制定合理的宅基地管理政策

一是在不发达地区推行“迁村并屯”计划,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中心村”,政府要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积极扶持。二是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和小城镇实行住宅统建,国家、集体、个人三方按比例负担费用。三是鼓励农民主动让出多余的宅基地,参照国有土地价格予以足额补偿。四是开展农村宅基地复垦治理,将村庄内的宅基地及空闲地、废弃地进行综合整理,通过经济奖励和政策鼓励等办法,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复垦为耕地的可考虑优先给予农民使用。

4 小结

宅基地管理和利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现阶段需要迫切解决的大事,它事关九亿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相关部门更是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采取得力措施,在不断深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大前提下,彻底转变农村宅基地管理松散、利用粗放、系统不健全的不良状况,通过制定科学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和措施,利用政策和手段,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和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早日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努力营造最良好的基础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

[3] 《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2002.

[4] 李金凤.论宅基地使用权之抵押、流转[EB/OL],2007.

[5] 赵勇山.中国房地产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 马克敏.论我国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及其完善[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

[7] 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