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原理范文

管理学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原理

第1篇:管理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翻转课堂;探讨与实践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又被称为翻转教室、颠倒教室,是一种通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知识,学生需要借助视频讲座、阅读电子书以及信息搜索引擎等各种工具进行自主性学习,这样教师就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上。学生在课堂上再和老师一起完成作业和交流讨论,并且通过参与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1]。由于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更多时候需要在家自主学习与以往主要在学校学习为主的传统教学不同,因此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普通课堂教学方式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主要的区别如表1所示。

二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工具,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在高等学校的课程教学特别是经管类课程教学中推广的价值。实质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是对基于印刷术之下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彻底颠覆,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重构。因此,在《管理学原理》课程实际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注意一系列的问题。

(一)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翻转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要达到这样目的,需要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一般的教学都是以讲授为主的,教师们抱怨课业任务重,没有时间组织学生互动、没有时间进行项目化学习、没有时间开展小组合作等[2]。但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具有了充足的课堂时间,对于如何高效使用这些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设计以及课堂组织能力。现实中,部分高校教师对于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使用不甚了解,这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利的。因此,要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技能推广的培训中努力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具有能够运用自如地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例如,把微课运用到翻转课堂中去,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在微课的制作时,最佳的情况是根据学生现有学习水平,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等定制开发微课,而不是通过批量引用外校或市场上的微课。如何设计切合学生真实需要与生活经验的微课,则需要考验教师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工作量大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在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学环节较多、教学形式丰富,需要进行包括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微课的、学习平台的管理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前的学习是教师难以掌控的,虽然学习任务单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微课,教师也能够通过回收学习任务单检查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但很显然这些都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像以往的教学一样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方案,而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来安排具体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师策划安排的教学活动中来。整个教学流程下来,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工作量就很大了。

(三)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

《管理学原理》课程针对的是高校学生,高效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具有较高学习自觉性。但对于习惯了传统传授式教学的学生来说,突然要采用“翻转课堂”这一颠覆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的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还是不足的。因此,要使“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有效推进并且为高校学生所接受和适应。需要一步步提高他们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他们逐渐转变学习思维、学会独立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去[3]。

三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的对策建议

要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来说,仍存在一定的难点,针对这些难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一)加大宣传,做好动员工作

要在较大范围内实施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事前需要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对相关教师和学生宣传“翻转课堂”的相关知识,使他们对这种教学方式有大致的了解,对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做好准备工作,并争取通过宣传和动员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改革的风气[4]。

(二)要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

开展“翻转课堂”改革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需要建立起教师技能培训机制。针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教学形式的创新、以及对学生海量问题的解答技巧和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保证“翻转课堂”改革的质量。

(三)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模式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注重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开始参与“翻转课堂”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我们要清楚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改革的过程中切勿操之过急,一下子就全面铺开。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模式,一步步深入“翻转课堂”改革,逐步提高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扎实牢固、真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对实用性、能力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网络信息科技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我国推行“翻转课堂”改革提供了条件。当然,出来硬件条件之外,要推进普及“翻转课堂”仍需要解决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姜华,孙新宇.研究性合作式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效果分析——以本科生“管理心理学”课程改革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107-110.

[2]熊磊.翻转课堂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7:89-92.

[3]席晓丽.“翻转课堂”在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1:64-67.

第2篇:管理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酒店管理;整分合原理;系统原理;管理质量

日常生活中的管理工作都离不开管理学的管理原理,违背了管理原理的管理工作是一种不科学的、低效率的管理模式。对于酒店管理实务来说,也应该要以管理学原理为管理工作的核心思想,在管理学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和探索,这样,酒店管理实务工作才能够做的更好。本文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管理学原理进行阐述,并恰当地运用到酒店管理实务中,就能够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一、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是管理学原理的一个重要原理,为实现最佳管理模式,我们首先要对系统进行分析,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要抓住系统的三个重要环节,即目的性、层次性、全局性。首先,目的性。即我们要明确某一个系统下的管理目的最终要实现怎么样的管理效果。有目的地去进行管理,才能够更好地组织系统中的各层关系,发挥组织中每个个体的最大能力,最终达到最佳管理效果。其次,层次性。要求对系统进行科学的分层,分层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酒店管理实务的内容繁多,没有进行必要的分层管理,很难将各个层面兼顾得很好。将酒店实务管理进行分层。另外也可以根据酒店的前台服务、房间服务等等来进行分层管理。在一定的层次下,酒店实务管理工作的条理性会更强,管理质量会更高。最后,全局性。酒店的实务管理是一个大的整体,因此,具体的实务管理工作都应该要符合整体性要求,要以全局为工作基准,这样,酒店的实务管理工作才能够满足全局性要求。

二、整分合原理

根据管理学原理要求,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建立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地综合,这样才能够头实现管理的高效性。因此,整分合原理要求酒店实务管理要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安排,并且在各个工作范围内,设立一个核心管理职位来对员工进行综合管理。整分合的管理模式下,员工之间的所属关系明确,哪个员工属于哪个部门或者管理单位去管理是很清楚的。整分合原理运用在酒店实务管理中是十分有效的,因为酒店实务繁杂,没有进行划分管理难以面面俱到。

三、反馈原理

在对酒店实务进行管理时,要应该做到信息的反馈及时等要求。反馈原理即要求在管理过程中,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管理工作必须满足及时、灵敏、准确、的反馈要求。反馈原理运用得当,才能够提高酒店实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保障酒店的管理工作有序地进行下去。

四、能级原理

能级原理主要针对员工分配来讲。如何将每个人安排在适合的岗位是十分重要的。能级原理要求将不同的个人,根据其能力大小,分别安排在适当层次的组织机构中,以满足人尽其才,能者多劳的工作需求。摆正每个人的位置,才能够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做好酒店的实务管理工作。

五、弹性原理

弹性原理对于酒店实务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酒店的实务管理工作相对繁杂,而且工作中碰到突发事件的几率也较高,因此,酒店实务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这样才能够适应各种可能的变化,最终实现酒店实务管理的动态管理。弹性原理运用到酒店实务管理工作中,有利于帮助酒店在客观环境下,在动态管理过程中,实现酒店的管理目标。酒店实务管理具有弹性,酒店才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运用管理学原理来对酒店实务进行科学管理,有助于提高酒店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酒店的管理应该要以服务为基本点,而做好服务工作最重要是要对酒店大小实务进行合理的、有秩序的管理。要合理组织酒店实务管理中的各方因素,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特长和能力,并且对管理层级进行科学的划分,这样,酒店的实务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质量、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效果。

参 考 文 献

第3篇:管理学原理范文

一、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能力以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求比较高,在大学本科工商管理的教学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近期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已毕业学生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案例教学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资料进行事先阅读与分析,为了准确诊断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环节上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且,教学案例多是涉及企业管理某个侧面的情况,难以全面展现管理学原理的各个知识点并有效构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要想完整系统地讲授主要原理、概念,又要通过案例教学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课时的客观限制。

2.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多是蜻蜓点水,难以满足学生对案例深刻透彻理解的高层次需求在问卷调查中,有部分学生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教学中涉及到的案例不要浅尝辄止,要对企业进行全面剖析。实际上,要达到真正提高应用分析能力,确实需要对案例企业所处的具体情境进行详细描述和更深层次的剖析,否则容易使学生陷入对问题表面化的想象之中。对于刚进大学的新生而言,他们实践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也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十分重视,但由于能力有限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最终导致讨论无果。

3.案例教学就是听故事、看视频,对于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实际帮助非常有限由于案例教学本身独特的活动方式常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实施案例的初期,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颖感,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进行,教师不断要求学生研读案例和教材,进行紧张的思维,参与集体的交流,所以对学生又会产生一种外在的压力,诱发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厌倦心理。加上长期以来,学生已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所以,对于教师课堂上要求大家去做了解的企业案例,只有小部分学生会在课后认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大部分学生则是偶尔查阅资料,并不会全身心投入到案例当中。于是,案例教学只能演变成教师讲案例,学生听故事,听说之后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还是没法提高。

二、对“管理学原理”中案例教学的反思

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反映出,部分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把握案例教学的内涵、分类及各自的适用条件。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谈的“案例教学法”是从美国哈佛商学院引入的。他们所使用的案例(case),是指运用语言和各种视听手段描述特定管理情景,以便学生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相关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从1910年担任哈佛商学院院长的克普兰博士建议使用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成为哈佛商学院教学的主流方式,超过教学总时数的80%。如今,哈佛商学院已是美国最大、最富、最有名望也最有权威的管理学校,这与它杰出的教学方法与辉煌的教育成就分不开。但是,就在案例教学方法逐渐推广的今天,很多人都忽略了哈佛案例教学实施的对象并非本科生,而是两年制的专业硕士研究生(MBA)、四年制的博士研究生(DBA)和各行业的在职经理培训。这就说明,哈佛式案例教学并非完全适用于本科低年级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拿来用的过程中必须对此进行适应性调整。为了更好地提高案例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使用效率,不妨将在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分为三种类型(见表1),它们分别是:知识点案例、德鲁克式案例和哈佛式案例。知识点案例通常是通过精选的具有根本的、基础的、本质的教学范例。其教学意义在于解决庞大的、单纯追求百科全书式的理论知识传授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它是对某些代表性案例的整合结果,或者是对于同一范畴里多个情境之普遍性的诠释,所以,知识点案例的集成度较高,更为适用于技能与知识的建构。[2]与知识点案例相比,后面两种类型的案例更多的是源自对于某个复杂情境的真实记录。其教学意义在于,结合教材中的理论,以案例为基本材料,将学习者引入管理实践的特殊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管理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但德鲁克式案例的篇幅比哈佛案例短,撷取的是企业的全貌或缩影或某个侧面的情况,可以防止学生陷入繁杂的数据资料之中而不知所措,从而能够更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3]不过,它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推理与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思维。有所不同的是,哈佛式案例注重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料作为分析的基础,这使得案例分析成为一项异常艰苦的工作。这些资料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全貌,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从复杂的背景资料和纷乱的信息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关键要素,从而有效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综上所述,如果授课时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应用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以上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比如,教师如果以哈佛式案例作为主导,很可能由于占用时间太多,无法达到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目的。而如果较多采用知识点的案例,那么,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三、“管理学原理”中案例教学的改进建议

第4篇:管理学原理范文

(南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9)

【摘要】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形式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信息传递效率高等显著优点,但也存在设施不够完善、备课效率较低和容易使授课进程区域趋于僵化等缺点。基于现有条件,应该审慎地考察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并促进多媒体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形式的融合,以扬长避短,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教室布局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教改课题“《管理学原理》课程多媒体教学改进研究”(13050623)。

作者简介:丁亮(1978—),男,南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

1《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多媒体的普及趋势

近年来,受益于计算机的软硬件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学校教学设施硬件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在南通大学《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日益普及,目前已成为涉及本课程的所有师生的首选形式。

除了在“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的选择中占据显著优势以外,多媒体教学还具有逐步侵蚀和同化传统教学的趋势,笔者和同事们都曾有过将PPT课件打印成册,在未装备多媒体设备的教室中用于传统教学形式的经历。至此,多媒体课件俨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助记脚本”甚或“标准讲稿”,在无法使用多媒体的环境中依然充当授课流程的事实标准。

2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发现,相对于传统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2.1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

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在以图像、视频、音频表现教学内容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例如:在“差异化战略”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中,同样以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发展史作为案例,以“口头讲解+板书”的传统教学形式加以讲授,学生对于西南航空只经营短途航线的战略印象深刻,对于空姐“T恤+热裤”的着装方式表示惊奇,但对于西南航空以机组为单位的高效率、高强度运作,则由于缺乏直观感受,只留下泛泛的印象;采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相关视频,学生会看到机长跑步清运垃圾、空姐协助机械师更换飞机轮胎等镜头,从而对这种成员之间因为目标高度一致而形成的默契、紧张、高效、忽略身份差别的团队运作产生鲜明的印象。

2.2快速、大量、准确地传递信息

多媒体课件可以迅速地展现大段文字,对于反映企业、事件背景的材料,要将等量的信息传递到学生的大脑中,多媒体课件所需的时间取决于学生的阅读速度,口述取决于教师的发音速度,板书则取决于教师的书写速度。通常情况下,阅读速度>发音速度>书写速度。并且,从准确、无歧义地传递信息的角度来看,多媒体课件=工整的板书>清晰洪亮的发音>相对潦草的板书>含混的发音。由此可见,在准确而迅速地传递较大量信息方面,多媒体教学手段优于传统教学手段,因而对于等量的信息,多媒体教学所需时间较少,在同等课时内,多媒体教学所能传递的信息量更大;即多媒体课件在信息传输方面具有更高的效率,从而有助于在保证学生充分吸收的前提下,增加课堂讲授的知识量。

3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教学也呈现出如下问题:

3.1学生笔记方面的困扰

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记录笔记的速度一般高于教师板书的速度,因而教师写完一段板书,学生即完成相应的笔记,两者基本同步。多媒体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瞬间呈现大量信息,这种同步性被打破,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已经完成,学生犹自奋笔疾书,赶记笔记的场面。此时,教师如果直接将课件更新到后续章节,学生就只能留下残缺的课堂笔记,如果等待学生抄完笔记,则会浪费较多时间,如果为了避免这种两难选择,将课件交付学生,学生又会对电子课件产生依赖,从而完全不记笔记。学生在课堂笔记方面过度的忙碌和闲暇,都不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讲和思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3.2教室布局带来的影响

南通大学的教室,按照黑板和多媒体投影屏幕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无多媒体、投影屏幕居中、投影屏幕居于一侧。

在三种布局中,第一种以文字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功能完全由板书承担。在第二种布局中,黑板通常是一整块,当投影屏幕放下后,投影屏幕居于正中位置,黑板未被遮蔽的剩余面积被分为两块,这两块残余的黑板面积偏小,承载板书的能力大大减弱,只能起少量辅助作用。第三种布局中,整个黑板通常是由分为两组的四块黑板组成,每组的两块黑板均可沿垂直导轨上下移动,居于黑板一侧的投影屏幕放下后,会遮蔽两组黑板中的一组;在这种布局中,未被遮蔽的一组黑板,即使用于传统教学形式下的板书承载,亦堪使用。

第二和第三种布局条件下,都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板书的表达能力有较大差距,在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未将这方面的差异考虑进去,因而通常是制作一个课件,在所有多媒体教室中都使用这一课件。这种做法,只考虑到授课的内容,而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较少顾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最佳教学效果的获得。

3.3多媒体教学时的照明环境影响

多媒体教学通常使用投影仪播放课件,投影的原理类似于电影播放,要求较为黯淡的光线环境。因此,在上课时,学生为了更好地观看投影屏幕,常常关闭教室内的大部分电灯,拉上前排或全部窗帘,营造出昏暗的教学环境,对于投影设备老化,投影效果较差的教室,尤其如此。这种昏暗的环境,固然有利于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但却使教室环境变得如同电影院,与教学上对“窗明几净”的要求则大异其趣。黯淡的照明条件,不仅不利于学生精神的振奋和注意力的集中,同时使板书成为鸡肋。

3.4教学中存在“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倾向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某些授课内容,以传统的形式和多媒体的形式都可以很好地展现,但由于多媒体授课形式的普及,不少教师倾向于将全部授课内容都搬上多媒体课件,因而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课件制作。例如,决策树的绘制,以传统形式在黑板上当场画出决策树,其直观性和动态性并不逊于动画形式,绘制过程也并不繁琐,教师绘图所花的时间与学生记录基本同步,从各方面来看,效果都与多媒体形式旗鼓相当,而备课效率则更高。除备课效率外,“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更大问题在于,当教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全部教学内容搬上多媒体课件之后,授课的内容和流程便趋于固化,随堂发挥的灵感受到限制。与板书可以依据灵感“随时为变”的特性不同,多媒体课件不大可能在教学现场临时更改,稍纵即逝的灵感可以带来内容风格迥异的板书,却难以撼动高度程式化的课件。对“大而全”的多媒体课件的路径依赖的形成,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弃用粉笔,转向键盘和鼠标。至此,课堂进程完全取决于事先的设计,成为数年不变的“固定套路”。这一趋势,对于教师改进其教学技巧是不利的。

4关于改进多媒体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4.1正确认识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日益认识到,在《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形式并非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是可以共存与融合。实际上,无论多媒体教学形式还是传统教学形式,均为教学的可选手段,而非目标。《管理学原理》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了解各种流派的源流、思想、观点和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选取应服务于这一目标,即何种手段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则选用之,否则,替换之。

4.2依据授课需要对课程内容的展示形式加以选择

在授课内容方面,可以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是需要以影音资料或动画、图片形式呈现的内容,第二类是涉及企业或事件背景的大篇幅文字内容,第三类是适合较为简短的文字加上口头讲述呈现的内容。第一类中的影音资料只可能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在这里,多媒体服务于教学目标的优越性最为明显,是当然的首选教学手段;动画和图片的展示方面,则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会消耗较多精力,如果其效果优于传统板书,则应采取,如效果相当,则可以考虑优先使用板书。对于第二类内容,多媒体传递信息的效率显著占优,理应成为首选,但鉴于学生笔记方面的困难,教师应事先向学生说明,课件上哪些内容是需要记录的,哪些内容是供当堂阅读的,对于那些对相关材料感兴趣的学生,则可以授以材料出处,供其课后详细了解。第三类内容可在多媒体或传统教学手段中任选,但在目前多媒体教学对课堂照明条件的要求尚未得到改进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更多地选用传统教学形式,这不仅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进程中临时掺入稍纵即逝的灵感。

4.3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调节课时比例

在教学中,鼓励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等同于追求彻底的“多媒体化”。多媒体教学形式和传统教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宜作简单的预设,无论是从教学管理的规制方面,还是教师本人对教学手段的选用方面,都是如此。高校教师的授课习惯、授课风格、计算机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其教学手段的选择偏好应得到尊重。就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比例关系而言,至少存在以下影响因素:首先,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教授同一课程的两个教师之间,一个较多地选用多媒体形式,另一个则偏重传统形式,对于此类现象,应当视为正常,而不必强求一致。其次,同一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熟悉程度和应用能力,也存在着与时俱进的现象。大学教师由于其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需要,常常会接触到各类工具软件,如spss、MATLAB、EXCEL、PHOTOSHOP、GIS等,在掌握和使用这些工具的过程中,其计算机操作水平渐趋熟练,对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有明显促进作用。这种技能方面的进步,通常会导致其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的课时比率上升,因此,长期来看,同一个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形式的选用比例上,并非一成不变,对于这一变化,应该顺其自然,而非作出硬性规定。第三,在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和多媒体设备使用技能的前提下,教师也有可能因其教学中的摸索,有意识地调整多媒体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形式的比例。这一自主调节,通常与多媒体技术掌握程度无关,而是出于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对此应持欢迎态度。

4.4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进及维护

如前文所述,教室的布局和多媒体设施的特性,对于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开展及教学效果的达成有较大影响,因此,为改进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有必要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改进和维护加以关注,我们对此方面有如下建议:

1)对于那些讲台和多媒体控制台相分离的多媒体教室加以改造,使之合一,以便消除因多媒体控制台偏居一隅而造成的师生交流障碍。

2)投影屏幕和黑板的布局,以前文所述的第三种形式(即投影屏幕居于黑板一侧)为最佳,对传统教室进行多媒体改造时,应优先考虑使用这一形式;对于那些目前为第二种形式(即投影屏幕居于黑板中央)布局的教室,应逐步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第三种形式。

3)今后建设新的多媒体教室或对现有多媒体教室投影设备进行更新时,可以考虑尝试以大屏幕平板彩电替代现有投影系统。以平板彩电作为课件的输出设备,可以在正常的照明条件下开展多媒体教学,从而消除多媒体教学形式对昏暗的照明条件的需求,使教室回复到窗明几净的教学氛围中。目前大屏幕平板彩电的价格略显昂贵;但是,由于彩电的使用寿命远高于投影仪,其长期使用成本则大致与投影仪相当。随着大屏幕平板彩电的普及,在未来若干年中,其价格应该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可以考虑逐步替换现有投影系统。

5总结与展望

本文讨论了《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形式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并从教师如何提升教学效果的角度提出了改进多媒体教学的对策与建议。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设备的问题,限于经验和篇幅,则未予详细讨论,相关问题,有待于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加以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恒金.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利弊谈[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3).

[2]张亮.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1).

第5篇:管理学原理范文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不选均不得分,10X2分=20分)

1.行为决策理论发展始于()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

2.下列是法约尔的著作的是()

A.《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B.《第五项修 炼》C.《工业的领导》D.《科学管理原理》

3.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假设提出来的

A.社会人B.能动人C.理性人D.经济人

4.指企业存在的理由或目的,而不是具体的目标或公司战略的是企业的()

A.战略目标B.长期目标C.短期目标D.核心目标

5.政策指导矩阵是由下列哪个单位创立的()

A.兰德公司B.波士顿咨询公司C.GE公司D.壳牌公司

6.从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工作人员之间会有一定的层次,这个层次叫()

A.管理幅度B.公司规模C.组织层级D.人员配备

7.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增进员工的工作努力,而把某些权力或职权授予下级的过程叫()

A.集权B.分权C.授权D.揽权

8.应聘者一旦决定被录用以后,录用单位对他们将要进行的工作进行必要的培训,这叫做()

A.职前引导B.在职培训C.岗前座谈D.岗位安排

9.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的是()

A.战略B.决策C.计划D.控制

10、指企业存在的理由或目的,而不是具体的目标或公司战略的是企业的()

A.战略目标B.长期目标C.短期目标D.核心目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一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多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组织文化的功能主要有()

A.适应和整合功能B.持续功能C.导向功能D.发展功能

2.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有()

A.温和型B.专权型C.放任型D.维持型

3.下列哪些属于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A.安全需要B.情感需要C.薪酬需要D.尊重需要

4.下列属于泰罗的思想是哪些()

A.工资定额B.标准化C.差别计件工资制D.统一领导

5.根据未来情况的可控程度,可把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分为()

A.追踪决策B.确定型决策C.风险型决策D.不确定型决策

第二部分主观题(请将试题解答写在答题纸上)

三、判断对错(4X5分=20分)

1.泰罗提出了社会人的观点()

2.需要层次理论的层次是得到别人的尊重()

3.企业的核心目标不随趋势和时尚的变化而变化()

四、简答(3X8分=24分)

4.管理幅度和组织层级是成正比关系的()

1.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员配备原则有哪些?

2.控制的类型以及其划分的标准和目的是什么?

3.组织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五、案例分析题(1X16分=16分)

给予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墙上的铭牌上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木匠犯了什么错误?

你认为老板的做法是否合适,如果你是老板,会这么做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D4.D5.D6.C7.C8.A9.C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BCD3.ABD4.ABC5.BD

三、判断题

1.×社会人观点由梅奥提出

2.×需要层次理论的层次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3.√

4.×管理幅度和组织层级是成反比关系的

四、简答题

1.答案在书上161页

第6篇:管理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教学模式

应用本科大学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生产生活实践,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重理论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以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出符合培养目标的人才。

一、传统《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不足,且效果不明显。《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树立学生管理思想和培养管理方法的基础课程,最终要实现知识的接受者对课堂所学习的管理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而不是学习者简单的、单纯的记忆一些管理理论概念,但目前许多高校主要以注重课堂理论教授的环节,理论实践环节偏弱,这主要是由课时安排所局限,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又要完成实践活动,两者很难平衡。如本人教学实际情况,按照教学计划,《管理学原理》的讲授为一个学期,按14-16教学周计算,每周安排有4个学时,整个学期共计56-64学时,理论学时为44-52学时左右,实训学时为 12 个左右,有限的学时内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难度比较大 ,通过实训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效果有限。

(二)授课以讲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这主要是由课时不足,课程知识量大的特点而导致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很多老师进行过相关教学模式创新的尝试,但是由于课时不足的局限导致授课老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整个教学理论内容的讲授,如果安排过多的互动环节时将使授课老师无法按要求完成知识的讲解,导致老师在课堂中无法有效合理的开展师生互动环节。这将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偏重于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而忽视其他教学法的运用与研究;其次,长期理论灌输式教育使学生养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习惯,将逐渐失去对参与互动活动的兴趣与热情。

(三)考核形式单一。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期末成绩。每一部分在最终成绩中的权重各不相同,这是比较理想的考核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对学生的平时作业全程的跟踪指导,并且课堂表现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展示时间有限,这两部分的成绩很难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水平,而作为最终成绩重要权重的期末考试,其通常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内容以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题等靠记忆为主的题型,更多的考核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难以考核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二、提升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根据培养要求设计教学方案。应用本科大学主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可适当增加课程课时量,同时可考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分开展开,理论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对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侧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真正做到知识的实践应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运用能力。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首先,在课堂内的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邀请企业管理者或者管理专家进入课堂,就实际工作中的管理问题给大家做讲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与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提升学生对管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强案例、管理游戏、辩论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促进师生间互动,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

其次,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的场地不仅可以设定在教室,也可以让学生到校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现场教学,通过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企业真实管理环境相结合进行思考,可以极大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开辟第二课堂可以使教师了解企业实际管理,更好的提升今后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考核方式改革

转变考核方式。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也要转变现行的考试考核方法,建立新型的教学考核方式。传统《管理学原理》考试,其理论性考点多,需要花大量时间复习记忆,而且内容遗忘较快。对于《管理学原理》这门课而言,不应简单的采取那种死记硬背题型的闭卷考试形式,可以加大实践成绩的比重,对于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管理实训等活动的互动参与和知识的理解程度打分,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些实用有效地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第7篇:管理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评价指标

一、前言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各高等院校纷纷推举出自己的精品课参评,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精品课评比指标体系。

各类高校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的定位有所不同,例如,一本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研究型,而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应用型。也就意味着各高校在设计自己的评估体系时不必完全亦步亦趋,要能够主动、大胆地根据重要性进行权重的调整、评估指标表述的更改甚至指标项的取舍。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非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平台课,具有特殊性,采用国家统一的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由此,本文对《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的评价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参照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根据独立学院管理专业教学的特点和《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课题要求,编制了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评价指标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定性评价以直观为主,要求尽可能客观公正;定量评价以分值为准,分值做到尽可能细化,本文运用专家打分及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虽说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与教育部编制的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在一、二级指标的设置方面高度类似,但在主要观测点和评估标准的内容中,充分考虑到独立学院的特点和管理专业的教学的特色而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

三、评价指标特殊说明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一本院校是以学科建设为本位,强调课程体系完备、知识结构

合理,与相关学科吻合或有合理交叉,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而独立学院是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强调能很好地体现以能力为本的课程教学理念,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体现独立学院的教学要求,在评估指标的设置中着重突出了若干指标。

(一)“双师型”教学队伍

教师团队的结构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要求教师团队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独立学院教师特别是管理学专业教师,不但要求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求其具有在企业从事管理类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因此,作为独立学院的《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在评估指标中的1-1指标中就明确要求“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必须同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及职业资格证书。”

(二)突出课程内容的实践环节要求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定位应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为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首先教学内容应符合管理学科要求,强调管理技能的专业性培养,系统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具备大中小型企业管理者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及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教学内容要符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特点,理论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使学生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要达到上述目标,就要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实践环节所占分值明显高于其他普通高校。并且,在评估指标中的3-2指标中就明确要求“实践教学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应具有相应配套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固定的实训基地进行开放式教学,且效果明显。”

(三)教材建设与选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标准

独立学院专业开设多依托母体,这在客观上直接决定了独立学院选择适用于母体高校的教材。由于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办学定位的差异,独立学院选用适合于母体高校的系列教材,不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教材建设与选用,要坚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应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的普通本科教材与高职高专类教材建设的优点和经验,以就业为导向,做到理论上高于高职高专类教材、动手能力的培养上高于传统的本科院校教材。除此之外,还应为学生推荐管理类的书目、杂志、网站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教材之余开阔视野并自主探索性学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最具开放性、创造性的一项课程要素,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

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不但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而且要体现管理专业教育特色,并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发展。要在评估指标中体现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考虑。

1、重视管理新思维在课程中的体现。管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更新非常快。教师授课不能照本宣科,应及时跟踪最新的管理发展。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供应链管理、顾客价值管理、人本管理等,这些管理前沿的理论和方法,理应在管理学原理的课程中得到体现。因此,在评估指标的4-1指标中就明确要求“重视知识的基础性和分析应用性,讲课时突出重点、精讲多练、紧跟前沿、结合实际。”

2、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管理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企业典型案例的介绍及分析,增强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实务性、应用性,增强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案例教学,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课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运用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管理沙龙、调查与访问、信息资料收集等方式,使学生把枯燥的理论主动联系到一个具体企业经营管理场景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评估指标中的4-2指标中就明确规定了“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展创新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硬指标。提出了课堂与现场实践互动、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的教学要求。

3、采用模拟软件虚拟企业经营过程。企业经营过程周期长,具有不可再造性,要根据教学进程到企业内部进行实践管理教学具有相当难度。因此,采用沙盘、ERP软件模拟,再现企业经营流程是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实践运用的有效手段。为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实训软件进行教学,在评估指标中的4-3指标中就明确要求,在评定精品课程中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教育手段和模拟软件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增强学生现场真实感,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申文青.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块化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

2、王鹏.2003-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变化与趋势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

3、张英奎,贾天钰,谢秀红,孙军.“五位并举”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化工大学“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建设与改革,2009(4).

4、蔡伟庆.高职土建类专业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设置之我见[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第8篇:管理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情景模拟;管理学原理;教学1《管理学原理》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必要性

《管理学原理》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学习《管理学原理》,必须将书本知识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掌握管理知识与技能,并应用到日常工作当中。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按照传统教学模式依纲靠本地组织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基本上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沉闷,既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这种模式显然不能体现《管理学原理》的课程特点。

要设计能尽量体现《管理学原理》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就应紧紧围绕学生如何学而进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 积极有效地利用管理知识和资源,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能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法是通过设定具体的前提条件,模拟现实工作场景,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其体验到工作的情景和自己扮演角色的感觉,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应的工作培训技能、积累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充当管理者或员工等角色,模拟直接参与组织的管理及运营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将教师与学生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2情景模拟教学案例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主体内容由几大职能构成: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应用情景模拟,贯穿管理基本职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熟悉直至掌握管理学的相关知识。

2.1情景模拟主题选择。情景模拟教学主题的选择事关重要,如果主题选择不适合学生的特殊身份及经验背景,学生可能不感兴趣,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而如果设计太偏离企业实际,又无法与企业的真实情况实现对接。

目前高校大学生,尤其是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都有要增强自己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的意愿,但是又苦于接触具体企业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因此,不少高校大学生想方设法自己创业,这种创业型企业一般投资成本较少,经营范围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企业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些企业里面可能都会出现。

基于这种背景,本文选择的情景模拟主题为: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分组,3-5人一组形成创业团队,团队成员从公司注册成立开始模拟企业经营过程,结合教材基本思路,依次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完成场景设计中的各项任务。

2.2情景模拟任务布置。第一阶段,在完成“计划”职能的授课内容后,每个创业团队根据假设提供的50万元创业基金创办一家企业,并撰写创业计划书。计划书必须包含可行性分析、公司简介、管理团队、产品或服务介绍、市场与竞争分析、生产经营计划、财务及其风险分析等内容。

团队成员课堂上接受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任务,小组成员课堂外调查、走访,之后通过集体讨论,共同完成创业计划书,为期一周。在第二周的课堂上由小组选出代表,在课堂上介绍本组创业计划书的主体内容。各组完成后由老师点评,随后学生讨论。

第二阶段,完成“组织”职能授课内容后,在创业计划书的基础上根据组织设计及组织结构类型等相关理论知识为自己的企业设计两种以上适合该组织的组织结构,并对团队成员进行职位设计。设计时要求说明选择这些组织结构类型的理由及优缺点,同时为每个团队成员进行职务设计。为期一周,最终以课外作业的形式上交任课教师。

第三阶段,完成“领导”和“控制”职能课程授课后,在组织结构和职位设计的基础上,设定团队成员人在决策上出现重大分歧、在公司所属的市场范围内突然闯入强劲的竞争对手等场景,由小组成员课堂上讨论,统一意见并由小组代表逐一介绍该组的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点评并计平时分,学生在听取各组的决策及老师点评后自由讨论。

2.3情景模拟实施。学生自有分组形成团队后,由小组成员选出组长,负责团队的管理工作。每个阶段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各小组成员成员课堂上接受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任务后,组织课堂外调查、走访,不少小组到学校的大学生创业街调查大学生创业企业实例后通过集体讨论,共同完成了创业计划书。计划书的撰写格式基本符合要求,创业方向的选择、产品或服务内容的介绍都比较新颖、可行,但是市场与竞争分析、生产经营计划及财务风险等环节的把握,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而有一定的欠缺。在第二周的课堂上每组选出代表,逐一介绍了本组关于创业的调查、最终选择的创业方向及创业计划书的主体内容,并谈了创业调查后自己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各团队代表都表示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有了更高的期望。老师逐一点评了各组的创业计划,随后学生讨论,总结自己所在团队创业计划书的缺陷,并加以修改。

第二阶段,参考《管理学原理》教材介绍的多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各团队成员课后都集中在起来进行了开会讨论。由于经费限制,而且是初创型企业,因此创业计划书描述的企业规模一般都较小,在分析了各种组织结构类型的适用范围及优劣势后,大多数团队选择了直线型组织结构和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部分设计、艺术类行业选择了矩阵制组织结构,结构类型设计基本上与企业实际相符合。在此基础上各组根据团队成员各自的特长、优势对各成员进行了职务设计,并说明了各职位配备人员的理由。说明学生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掌握情况较好。

第三阶段,各团队在解决成员在决策上出现分歧时思路大多是把分歧各方的意见当成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再通过集体表决或定量决策方法解决问题。对于另一场景“公司的市场领域有竞争对手闯入”,各组的竞争策略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可以通过宣传产品细节,突出相对闯入者的产品竞争优势;有的认为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应该采用低价竞争策略;也有些小组认为有闯入者不足为患,有竞争才有发展……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途径五花八门,这与前面几个场景截然不同,这可能有两个方面原因:其一,场景设置的内外部环境不完全,让决策者有更多发挥空间;其二,说明学生在经过几个阶段的情景模拟之后有了更强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3情景模拟教学应用效果

3.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管理学原理》课程基本上采用“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授课模式,较为可取的方式是部分教师为了更充分地阐述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在授课过程中辅之以企业实例。不管是教师依纲靠本地教学还是借助于企业实例的讲解,学生都只能被动地接受那些琳琅满目的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课堂上的管理知识,更别提灵活应用知识了。这不仅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愈发觉得授课的难度越来越高。而在情景模拟教学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管理学原理》中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这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大大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也很好的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不少学生反映,如果任课教师采取传统的讲述方法,他们大多是听过就忘记了,也没有积极性去回顾、探讨相关问题,只会在考试前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临时抱佛脚”。采用情景教学法以后,他们感觉参与在一场既严肃又活泼的游戏当中,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可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而且通过小组间的竞争增强了跟团队成员之间的友谊与合作精神。因此,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2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没有教师讲解与辅助的情况下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设置情景模拟教学法,是试图通过设置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景,让学生凭借情景所设置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相关管理知识,并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充分讨论去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模拟教学方法。因此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只能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本次情景案例教学中,通过第一阶段撰写创业计划书,不少学生走出校门,在学校附近的大学生创业街实地调查大学生创业企业,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向,并结合创业基金数额选择适合自身创业的方向。在第二阶段的组织结构和职务设计中,各团队基本上能选择适合自身组织的结构类型,在设计职务时都能根据自身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的职位。在第三阶段处理冲突和面对竞争时,学生的处理方法大多不够成熟,但是在这些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生掌握了远远超过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景模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团队成员参与程度不均。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每个团队选出的组长都有很强的责任心,组织团队同学团结合作完成了各阶段的模拟教学任务,起到了一定的组织、协调作用,从另一个角度锻炼了管理能力。每个团队中有一部分组员对情景模拟教学感兴趣,能积极参加课后的调研与讨论,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并认为通过模拟教学使其对书本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也不排除团队中另有小部分组员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充当了“南郭先生”,而且,由于团队大部分工作在课堂外完成,教师无法有效监督,造成对小组成员的评分有吃“大锅饭”的可能。这是值得本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思考与改进的。

4.2情景模拟主题选择及情景设置仍需不断修正。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的,管理学知识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会有许多目前无法得到解释的现实管理问题出现,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就必须进行不断地修正,才能满足管理实践的需要。而管理学情景模拟教学中最关键的情景主题设计也应与管理实践的发展同步前进。只有这样的主题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充实管理学理论知识。

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在模拟主题的选择和情景设置时,虽然考虑了不少可能对企业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但与企业现实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相比,仍然是“理想境界”,因此仍需不断修正,以尽可能的模拟真实情景。

同时,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关键是要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因此,主题的设计除了要跟管理实践接轨,更应该考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果脱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太大,也只能是舍本逐末。此次《管理学原理》情景教学的第三阶段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社会工作经验几乎为空白,因此在处理矛盾冲突和面对竞争对手时大多采取较稚嫩的处理方式,跟管理学教学实践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

4.3授课教师自身应该“走出课堂”,增强实践管理经验。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一大困境就是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所获知识大都来自书本和理论探索。而情景模拟教学主题的选择、场景的设置及情景模拟过程中的适当指导都由授课教师把握,如果教师本人都尚未体验过管理实践,谈何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应用管理理论知识?因此,将情景模拟教学法引入《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将教师“送出课堂”。目前一些高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互相培养人才,高校为企业培训管理人员,企业为高校教师尤其是管理类课程教师提供实习机会,这种互惠合作的方式不愧为增强教师实践管理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参考文献:

第9篇:管理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与人;装饰设计;创新

装饰设计是一种造型艺术,也是一种视觉艺术。它是一门艺术与设计完美结合的艺术,其上承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当代艺术的领跑者。它以装饰化、理想化、拟人化的视觉形象,提供给人美的享受,从而使人获得艺术欣赏的情趣。艺术的各种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装饰艺术的最大特征就在于一个“变”字。“变”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更加美好、更具特征和个性的艺术形象,这就是创新的根本目的。人与社会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人的无止境的追求又成为装饰设计不断更新的原动力。我国现阶段的装饰设计,由于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阶段的制约,还没有形成既结合国情,又具有鲜明时代感的设计风格趋向,普遍出现照抄照搬西洋或中国已有模式的情况,其所谓的创新就是社会上公认的"以拼凑代替设计"的现象,其完全违背装饰设计的根本目的和人们的现实需求。这充分说明我们缺乏装饰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装饰文化素养。

其具体原因是:

1)对装饰设计的意义缺乏理解,缺乏正确的装饰设计创新意识和观念。

2)对装饰设计与人的密切关系认识不足。

3)在装饰创新中只注重技术创新,材料创新,而对计划实施过程的管理机制不了解。

我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我国装饰设计从几乎是无到有,出现空前活跃之发展势头,但由于装饰设计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和专业,刚刚建立,人才培养还没有跟上形势,行业的兴起更是基础薄弱。出现上述创新情况是基于对根本的装饰设计观念模糊和创新的可能性不了解造成的.

试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加以分析:

1)装饰设计是现代科技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非常的复杂和庞大,对于装饰设计的研究,受到若干新兴科学发展的影响,如行为科学、心理学、材料物理学、材料艺术和现代设计工程管理学等。

2)装饰设计活动又是一种文化活动过程,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其目的是为人民需求服务,是以人为目标主体的活动,所以还必须明白设计是一个群体的活动,这就需要有对团队进行管理的能力。

3)市场经济冲击下出现某些社会扭曲现象,严重影响了设计创作,设计创新的正常发展。所以为了创新就制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在树立目标时就完全偏离了客观事实。

4)在目标树立后,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对目标实现的具体步骤不清楚,在一些大型的团队设计活动中对计划目标的具体落实,检验标准制定不全,所以在在执行目标并跟踪反馈方面,在成果评价方面,在实施奖惩方面,以及在下一个新目标管理循法方面都存在诸多的不足。

5)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各种装饰设计材料使用后对人们精神产生什么影响的观念模糊,使得在不少所谓创新装饰设计中出现盲目使用材料,造成人们难以接受的倾向。其实在装饰设计中选用不同材料,按照材料,基本性能和力学规律来装饰的设计空间,具有满足使用功能和人的审美要求双重特征。 对于装饰材料的研究,除了掌握其功能特点外,主要应研究材料本身的素质和艺术表现力,以及人的视觉、心理反应等。装饰设计的精神就是要影响人们的情感,乃至影响人们的意志和行动,所以要研究人们的认识特征和规律;研究人的情感与意志;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装饰如能突出的表明某种构思和意境,那末,它将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发挥其在精神功能方面的作用。

6)对生活的体验不够。优秀的作品来自浓厚的生活经验与艺术修养,创新是人们长期艺术实践的积淀与升华。

为了更好解决以上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将管理学与装饰设计创新相结合:

装饰设计的根本宗旨是为人而不是为物,我们有多少人真正考虑了这一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装饰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生活空间。自从人类有了集体活动,对集体活动的规范就产生管理的要求。而装饰设计就是为人服务的设计活动,而现在装饰设计师的创新设计与人们预期目的产生矛盾,就意味在创新,计划,控制和人际的沟通方面出了问题,现在我们在装饰设计创新中引人设计管理学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案。

管理学与装饰设计创新的关系:

设计管理学研究对人的管理,设计计划的实施与组织;对人和设计计划的领导,控制;为预期目标的实现而“细分计划”;其目的就是让人们的计划得以顺利实现,人们的需求得以满足。装饰设计创新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在这方面它们是一致的。不同之处一个在于装饰设计是把握设计理念的趋向,设计管理是设计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1)随着工业化进步。人的相互关联构成了更复杂的社会,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必然导致人们关系更加复杂,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丰富,人们的设计行为更加庞大和复杂,人们的组织活动更加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现代设计管理学孕育而生。

2)在市场经济之中,装饰设计是通俗、大众化的艺术。追求的是通俗易懂、经济实用。管理学者认为:设计管理是以设计者为中心,而装饰设计的立足点也是以人为本,两者有着共同点,但装饰设计与管理之间也不免存在差别:装饰设计喜好"艺术",管理却注重"管理"。我们一直呼吁设计要有创新要有民族性,事实上大家都在过分地追求设计中的艺术性技术性,忽视了人的一些需求,在完成计划后并没有真正将目的得以完全实现。许多人只会叫好某个创新设计,但并没有得以实现设计者的初衷或者实现了但人们普遍不予承认。设计管理就是为了将设计计划在实践中更好实施,让好的创新装饰设计得以完成并且得到人们的赞成。怎样将其优势互补?只有将装饰艺术设计学与管理学进行互动,才能避免出现装饰设计中片面地追求艺术创新,而其目标最终却不能得以实现的尴尬状况。

3)在设计创新时必须树立更新,更高的目标,当目标确立后还要去反省,看看是否脱离了大众的需求,是否正确,是否就是自己当前阶段的可以实现的目标,对此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意识,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即要有高瞻远瞩,又要脚踏实地,本着务实求新的精神来进行目标的创新。

4)在装饰创新中我们除了在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外,还应该在计划的实施过程加以管理好控制,在新的资源的整合,新的需求,新的创新价值上充分加以考虑好追求,并且还要保持这种创新,坚持不懈,让创新成为一种传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装饰设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邬烈炎《装饰语意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