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第1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

我们的学校教育,希望孩子能成为家庭的一员,融入到他们自己的家庭中去。其实,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很多的孩子是自己家庭的中心,但父母只是把他们当作自己全部的希望“供奉”在那里。并不是孩子自己不愿为家庭做一些事情。大多情况都是因为家长过度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恨不得孩子将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情不用管”几乎成了许多父母的口头禅。不经意间,孩子们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被家长的“关心和呵护”剥夺了,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也就淡漠了。

学习之余,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对孩子的学业和身心的发展都非常有益。适当做家务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和生活智慧;有利于强化孩子的亲情观念,通过家务劳动,使孩子有机会与父母进行沟通与交流,体会父母的艰辛,培养孩子对家庭和父母的责任感。

如此有益的一件事,家长何不让孩子尝试一下呢?在培养孩子做家务时,家长可以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孩子从事家务劳动,扫地、洗碗,擦玻璃,不是纯粹减轻父母的负担,而是通过这种形式,使孩子拥有参与家庭建设的机会,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和动手能力。并增强与家人的配合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2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创新模式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当今受到了各大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作为学生主要的教育渠道,更加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从小让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在当前,社会风气不容乐观,青少年心理问题、犯罪问题呈年轻化的趋使。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小学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学生难以进行内化,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学生内化,采用创新模式开展这一方面的教学工作。

1创新模式初探

创新模式在当今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像服务行业、建筑行业、工业生产等行业都已经广泛地进行了创新模式的应用。那么创新模式有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呢,创新模式在教育上主要指的是应用高新技术、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新的教学情境等让学生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开动学生的思维,将课堂还给学生,有效提高学会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学习成绩。

2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剖析

当今小学生以及问题青少年的报道在各大报刊新闻上随处可见,这不仅仅让家长、学校以及整个社会感到震惊。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反思教学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下面这些问题就是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广泛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就具体进行剖析。

2.1理论大于实践

目前在大多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分停留在概念、现象以及从理论来说应当如何解决上而不是让学生内化知识,从行为上作出根本性的改变。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健康、安全地生活”这一部分中,爱护家庭和公共卫生作为学习的重点以及需要学生具体付出实践的地方,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学生课后如何去实践操作,而不是让学生单纯的记住课本上的条条框框。

2.2固守传统,缺乏创新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板以及教学方式。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单纯继承,缺乏创新,导致过于老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产生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厌恶,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

2.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之间难以形成统一

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又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难以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4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成绩是教师放在首要的东西,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个人道德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完全被教师放在了无足轻重的地位,这样的教学观念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学习成绩好就能够获得一切。最近微博爆出的一个事件“小学副班长受贿几万元”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热议。安徽怀远的小学副班长不仅仅以检查同班同学的作业以及监督背书为由收取其他学生的贿赂,甚至利用自己副班长的职权对同班同学进行要挾和恐吓,这样的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认识欠缺。

3利用创新模式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教学的策略探析

通过以上对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发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够正视问题并且采取措施去改正问题。通过对目前现状的具体分析,下面就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析如何能够利用创新模式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教学。

3.1创新教学理念,改善片面认识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发挥,同时对成绩的片面重视也导致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面对这种现状,当务之急我们应当做好教学理念的更新。首先,我们要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对教师所提问题的看法,引导他们自主组织课堂进行发言,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认识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大胆积极的进行发言,互相交流自己认识的交通标志,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大胆发言的勇气,同时还增强了同学之间的情感。其次,家长和教师过于注重学生成绩的观念也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新,成绩固然重要,但是良好品德的形成更加重要。在各种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程度高的人群犯罪率正在呈上升趋势,并且往往造成严重的伤害。黑客非法入侵、高校砍人等,这些人群本身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也处于中上游,但是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犯罪现象呢?归根结底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品德,纵然具有良好的学习成绩,良好的收入又有什么用呢?最后却害人害己,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所以,教师跟家长应当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且团结一致,具有较强的教育合力,经常沟通,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在科技的发展使沟通越来越方便,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以及短信视频等进行及时的反馈,共同呵护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德。

3.2创新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刻认识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可以通过丰富的情景来完成,这样相比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来说,学生不仅会以积极主动的热情投身进去,而且还能够从行动上改善自己的行为,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在教材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这一部分中,如何教会学生基本的紧急求助以及自救办法呢?教师除了带领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采取怎样的措施去操作。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表演,模拟放学遇到人贩子、抢劫、打架斗殴等情景,并观察学生采取的措施,进行正确的指导和评价。这样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况中进行学习,产生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单纯的过课本式的学习。

3.3让教学更加用心

学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是只有在课堂中以固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才能够实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真实生动的情景增加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比如在课程“诚实友爱”这一部分内容中,如何才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乐于帮助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的优秀少先队员呢?首先,在教导学生成为具有爱心的人这部分内容中,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看到老人过马路应当怎么做、发现被遗弃的小动物应当怎么做,这些有趣的活动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情,从内心深处还原自己的真实情感,在今后的生活中从自身的行动中做起,真正做一个具有爱心的好学生。又比如教导学生有孝心,爱戴父母中。教师可以事先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在特定的时间出现在教室。首先带领学生了解课程内容,结合课程内容向学生提问最想对家长说的话,让学生稍作思考;紧接着将学生家长请到学生面前,让学生当面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出自己的心声。这样的方式不仅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与认识,一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面临着严峻的形式,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且需要我们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这样才会让小学生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避免误入歧途,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学兼优,积极上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涛.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建立[J].亚太教育,2016(17):155. 

[2] 蒋夷菊.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279-280. 

第3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

一、通过教学反思,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实践行为,教师为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教学策略是否有效等,只有在课堂教学后自己才能知道。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发现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设目标的差距与是否贯彻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密切相关。这一理念贯彻得越好,教学效果也越好。这使我们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和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按照新课程理念强调的“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的要求开展教学。教师要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其认知能力和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通过启发、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育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案例分析、角色模仿、操作体验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通过教学反思,有利于思想品德教师的自我教育

思想品德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各种形式和途径的教育,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大致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在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他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影响,习惯于把所谓的先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灌输给教师,误认为教师一旦熟记了这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教师的素质就会大大提高。实践证明,教师教育只重视外在影响,忽视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素质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然而,教学反思的实践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实际上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教师的自我教育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将会促使教师自觉性的教学行为的提高。

三、通过反思,有利于有效地落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也是最容易产生异化和偏差的。它是难以考核,但却是最为重要的,正因为难以考核,所以更容易被我们忽视。能力是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率,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而知识是“人类认识的结果,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它包括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依据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会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但教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却可能因为教学方式不当等原因顾此失彼,不能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优化课堂教学。比如:我在初次讲述新教材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课题时,通过大家的讨论和小结,同学们很快地掌握了课本中有关基础知识,训练效果良好,但课后通过和同学们个别交流,以及课后作业检测,发现很多同学把财产当作人生的全部内容,这让我很震撼。虽然这一课同学们在知识、能力目标达成方面很好,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目标没有实现,于是在下一节课中,我告诉同学们,财产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广大青少年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创造幸福生活,这样有效地弥补了上一节课的不足。因此,反思可以促使教师重视研究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课程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的教学目标,并注意将三维目标整合成有机统一体,从而有效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要结合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内容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

四、通过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学会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师生共同提高

教学反思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而这两者是统一的。因为教学反思旨在帮助教师以审慎的方式教学,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变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行家,而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素质。

要达到“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的统一,教师的教学反思应立足于教学实际,才能找到反思教学创新的增长点;回归生活,才能找到反思创新的伸展点。教学是一种生命活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生活有多广阔,教学的空间就应该有多广,教学反思应该向社会生活延伸,可以通过一些与教材相关内容的社会实践、调查访谈活动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通过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应对偶发事件的能力

第4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

一、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第一,教学反思有利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

首先,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要尽可能的多元化,在教材的分析中应考虑学生是动态发展的,而且是有独特个性的群体,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从教材中找出属于自己的特殊感悟。

其次,回归生活,让教学反思更有活力。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多方利用资源,打破传统以本为本的教学模式。我们还应该把自身的人格素养融入教学反思中来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生活的多样化、学生的多样性和教材资源的多元化,为我们的教学反思提供了更多的活力。

第二,教学反思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与提高

思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才能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统一,努力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教师专业化进一步发展。同时教学反思应该向社会延伸,生活有多广,教学的空间就有多广。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调查访谈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在学会教材知识的同时,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反思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它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反思具有自觉性。那么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哪些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第一,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第一步,也是思想品德教师需要反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每个教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把教学的终极目标放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落脚点上。教师在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时候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注意力集中情况以及学生的课堂反应等等,来判断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修正。因为教学目标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固定的,而课堂教学却是不确定的。

第二,反思:教学的内容是否合理有效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教科书更注重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给教师学生足够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思品教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补充课堂教学的内容。现行教科书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教学内容也被融入活动性课程中,想要让学生掌握这些活动中的知识,就要进行探究。思品教师在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有效的时候,要将新课标规定的内容标准落实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上。

第三,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

教要促进学,这条是根本宗旨。哪些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后进行反思和评估的。思品教师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检验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比如:能否帮助学生探索、收集和有效利用学习资源;能否帮助学生找到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

第四,反思:每个教学环节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思品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也慢慢开始转化,但是对于新课程实施的合理性要求也应成为教师反思的动力。从具体的反思实践来看,思品教师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教学反思不能过多地依赖常规性教学策略,这样会导致自己的特有风格无法展示出来。新的教材注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充满了时代的氛围。思品教师应大胆并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教学,敢于对教材提出质疑,在教学策略上发扬个性,使新课程教学设计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从而打破传统思品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

其次,教学反思不能只侧重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教师的创造性课堂教学。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是注重结果还是注重过程的矛盾,常规的教学评价模式无非是以学生的成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思品教师更应该反思怎样让课堂教学的整体评价更有客观性和科学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品教师应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主题不断探索、不断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也有多种方式方法,但是最后的方式应该是思品教师既当演员又当观众评论员的两种不同角色反思。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一定要进入角色,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同时教学反思还要求教师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评价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写好教学反思的记录

教师可以利用课后十分钟时间写好教学反思记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最真实的原始材料。比如,教师可以对课堂中所发生的事情谈个人的感想,记录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以及学生对课堂教学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见解等等。通过写好反思记录,思品教师可以在将来的教学中做出必要的追踪,形成更合理的教学设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做好自我反省

思品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必要的自我鉴定、自我观察、自我调节和客观评价,可以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自我反省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前可自我提问比如“学生有哪些知识储备?”“怎样为学生设计更容易理解的导学案?”课堂上如果发生意外也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调整教学?”课后也可以反思“我今天的教学有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等等,以便于不断改进教学行为。

第三,学会交流沟通

第5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

品德学科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它体现出三个基本理念和丰富的内涵:

1.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e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1.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学科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1.3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本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所以品德学科教学必须让学生多结合社会活动,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中成长,这样才能发挥品德学科的育人功能。

2.品德学科教学策略因材而异

虽然品德学科不同的年级、内容有不同的特质,但探索其本质特征,不外乎有几种基本模式,若教师在教学中因材而异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对提高品德学科的育人效果很有帮助。

2.1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为了实现有意义的“问题解决学习”,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必须首先把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一个好的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引发主动学习,学生可以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如教学五年级上册《首都北京》,我先是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歌曲《北京欢迎你》,和播放北京著名景点的图片,通过这首熟悉的歌曲和图片,学生立即兴奋起来。通过这种还原真实情境的体验,学生恍若置身其中,同时感受到品德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2.2体验学习策略

“体验学习”是指学生主体借助自我体验而产生不同意义的一种学习,它与一般学习中教师预设目标学生通过听讲而接受知识感情的学习不一样。小学品德学科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小学品德学科内容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小学品德学科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2.3活动教学策略

品德学科的教材设计不是提供教师教的“教材”,而是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供学生活动使用的“学材”。教学时,教师不能只让学生通过文本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着重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具体的操作活动和学生的心智活动。全员参与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的活动;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是参与其中一部分,而是在教师组织的系列主题活动中自始至终地参与;全身心指的是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是要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功能,让他们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脑子想,以强化身体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2.4开放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学科不是一成不变的文本,它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

3.全面评价品德学科的成效

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品德学科在提高学生品行方面的作用,教师必须构建学科评价策略。

3.1教师评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十分重要。

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因此,品德学科教师可以多用激励式评价。教师在对学生激励评价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不能言过其实,给人虚假浮夸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枯燥单一的激励语言。

3.2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是促进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在思品学科的评价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并且做到强化优点改正缺点,使自我评价在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也发挥激励、调节作用。

3.3学生互评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学生的自我评价难免会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教师要重视组织学生展开互评,学生在互评中既反思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又了解了他人的学习过程,进而取长补短,同时,学生也在评价中学会了一分为二地看待人。

3.4家长评价

学生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情况比较了解,学校教育可以让家长参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评价,这样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使评价成为家校和孩子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小学品德学科学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要明确该学科的理念与内涵,在教育教学方式方面不断探究,促使学生能在品德学科学习中自我体验、自主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高峡.《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武润德.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尝试与反思[J]. 教育革新, 2011

[3]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4]梁清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初探[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1,

第6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增强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认知社会的能力。而道德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需要学生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因此要想该课程真正达到其教育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认真教,而且还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来参与。由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激发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使其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实现师生间互动的双向教学模式或“群言堂”模式,也使小学生问题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意识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得到锻炼。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因为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真正让小学生理解和践行也并非易事。因此为增进小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必须努力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1)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的时候应力求从学生的视角着手,比如,学生会有哪些困惑和疑问、巧妙地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实际案例应用到教学中去等,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具体化,尽量减少抽象和晦涩的语言,以免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3)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感情要饱满和丰富,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三、努力营造欢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营造欢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且也使知识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吸收。(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用相对比较通俗和幽默的语言进行讲授,尽量活跃课堂氛围,以避免课堂呆板化。(2)教师要努力加强和学生的对话,让学生多袒露自己的心声,多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3)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小游戏或其他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并在做游戏中增强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和影响力

选对教学是改善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传统单一的、僵化的、缺乏艺术性的课堂授课模式已不能有效承载并传递教学信息。因此,只有不断丰富、创新,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才能增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活力和影响力,并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要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化和多样化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可能不太久,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而多采用一些教学方法是教师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应极探索和广泛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小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课程,现实中的案例和素材非常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想办法用多媒体将学生身边的故事讲出来。多媒体教学能灵活集中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感效果等多种媒介。使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对小学生有直观的吸引力,可增强他们的关注力;另一方面,多媒体能将相对比较抽象的知识讲得具体化,将比较复杂的知识讲得简单化,有利于小学生吸收和内化知识。

五、努力加强课堂教学反思,积极拓展课堂教学的新思维、新空间

改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其教学实效性,不仅需要教师认真在课堂上授课,还需要教师认真地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积极拓展课堂教学的新思维、新空间。

1.教师应总结、反思

教师应对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发生的一些情况及时给予研判和总结,反思其存在的原因,并力争在下一次课堂教学之前给予纠正或改善。

2.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和学习

教师可根据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设计开展集体备课和集体研讨,共同分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而且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建构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机制。

3.教师需要广泛涉猎知识,努力储备各种与课程相关的知识

第7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

【摘 要】《品德与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我国仍然有一些地区对《品德与社会》课不重视,许多教师对这门课的教学态度也不正确,没有认识到这门课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因此很多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可操作性不强、过于抽象。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现状;对策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帮助中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以及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一门综合课程,它的主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道德素质高尚的人。但是由于诸多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与预见设定的目标发生了偏离,因而教师应该重新审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

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由于这门课程没有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都把这门课程定位为考查课,而且不少农村的小学没有有效的手段对这门课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使得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师无法参与奖励性绩效考核,打消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再加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想要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预先设置的目标,难度特别大。在课堂上,教师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忽视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或者是参加一些社会调查活动,而且小学生年龄较小,很难真正地掌握到理论层面的内容,所以上完课后,他们非但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反而会产生厌倦的心理。

2.家长和学校没有及时更新观念

虽然国家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很多学校和家长的应试教育的观念依然保留着,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学校领导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不够重视,认为这门课与语数外相比就是副科,并且在最终的绩效评价上也忽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因此农村小学中重教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很普遍,很多的农村小学在评选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时,往往以成绩作为参考,而忽视学生平常的行为作风和思想表现。家长和学校都不重视,学生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品德素质的提高就无从谈起。

3.缺乏相应的教学研究活动

农村小学的学生数量不多,教师也不多,再加上农村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好多高素质的人才不愿意去,导致教师数量相对紧缺,很多小学不能安排专门的教师教授这门课,一般都是其他的任课教师来兼任,因此,不少品德与社会教师很难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兼任的这门课上,因为这门课不是其主攻方向,所以他们对这门课程缺乏热情,既不研究教法,也不对教材进行专研。

二、加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建议

1.提高教师的任教能力

我们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有进取心和上进心,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怀有一颗博爱之心,包容学生,并与学生以诚相待,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富有强烈的责任感。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五种能力:教学科研的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的能力。同时,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反思和学习,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要认真研究所从事的教学内容,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处理好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之间的联系,把学生的品德教育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

2.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配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合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家长的反映,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发展变化和思想动态,因此,学校应该让老师走出校门,把家长请进校门,同时学校可以邀请一些有关品德和社会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为学生多提供一些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实例。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家长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学校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从实际出发,加大教研工作的力度

小学生的年龄小,平时的活动范围就是在家庭和学校两者之间,他们缺乏社会活动的能力,因而让他们走出校门去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难度很大。鉴于目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发展情况,笔者认为,学校有必要组建专门的教师团队,进行教学相关方面的研究,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收集有意义的素材。同时也要加大对学生的研究,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才能设计出符合他们实际需要又有利于教学的内容。

第8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

一、引学――情境诱导,引发学习

学习情境是指为学生学习创设一个真实生动的问题背景,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驱动学生主动投入探究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新颖、有趣、真实、简约,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探究意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在开学典礼上学校表彰优秀生的场景后提问:“这些学生为什么会被表彰?”“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好呗!”羡慕不已的学生脱口而出。“是啊!他们因为学习优秀而受到学校的表彰,你们也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出色吗?”我继续追问道,“希望!”学生齐声回答。“我猜他们学习成绩好一定有什么诀窍,他们到底有什么秘密武器呢?同学们想要知道吗?”我故意激引学生道,“想知道!”上进心强的学生异口同声说道。“下面就让我们探秘他们为什么学得这样好?揭晓出他们学得好的真正原因,把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给借鉴过来。”我顺其自然地引入课题,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二、研学――合作探究,互助学习

“学为中心”课堂以学生的自主研讨学习为核心,研学是“学为中心”课堂的第二步,也是重点环节,研学的效果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合作方式探究学习是助推学生走向成功的最佳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可聚集小组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借助同伴互助实现优势互补,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知道学得好的原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交流、体验与感悟,从同伴身上寻找闪光点,通过对照反思、借鉴学习、取长补短。为此,我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他之所以学得好的真正原因”。在导入课题后,我继续播放视频:“老师采访了一些优秀学生,下面来听听他们的介绍,看看能否从采访中发现他们学得好的原因。”各学习小组根据采访视频展开讨论交流,将视频中优秀学生的一些好的学习经验整理出来。接着,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模拟记者采访方式,讨论并写出对优秀生的采访提纲以及自己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回答提纲。各小组紧紧围绕“他为什么学得好”展开深入研讨,组内成员充分合作,在互助互学中探寻出学得好的内因。

三、展学――展示交流,分享学习

和别人分享知识是一种合作共赢,通过各自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实现各小组研学成果的分享,在展示过程中互相碰撞思想、完善认识,共同提升。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尤为重视展学环节,为学生搭设一方展示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励他们擦出智慧的火花。

第9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停留在“远”、“大”、“空”等老做法,总显得苍白无力,既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谈不上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要努力跟上党的步伐、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少年儿童的步伐,强化“德育共识”。

一、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考虑,德育工作要有“责任意识”

中小学许多课程教材既是文化知识的载体,更是德育的载体,其间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只要充分加以运用,往往能成为学校进行德育的切入点和有效的德育途径。同时,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就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各学科的德育资源,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

比如我们十分重视品德这门课程的学习,实施中树立一种新的“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观念,一方面“让教学走近儿童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在低年级,我们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将家庭生活中蕴含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含着友谊、关爱、团结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含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德育训练重点融于教学之中,使儿童形成有效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自觉开展道德行为。而在中高年级,我们将孩子们的视野引向社会生活,有意识地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德育训练重点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从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德育工作要有“参与意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