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团队工作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创建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常态
1. 县级机构形成合力支持
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县教研室、县电教教仪站是教师培训的支持单位,县内一切教师培训均由教师进修学校统筹安排,由教研室、电教站协助。教师进修学校年初根据有关教师培训要求,结合本县教师的不同需求,拟订全年培训工作计划,局长组织召开师培工作会议,讨论、修改,形成文件,确定师培经费总额,进修校按计划组织实施。
2. 县、片和校联动互助支持
县教师进修校培训者、教研室教研员、电教站电教员及县级导师团队为全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由县名师工作管理办公室(设在进修校)统一管理。片区教育督导站的师培专干、教研员、电教干事及片区教学研究工作室教师为片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同时接受县名师工作管理办公室管理,接受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的指导。中小学校校长、教导科研主任、信息技术主任及学科教研组为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接受县、片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的指导。
二、走访培训―即时现场培训与指导的途径
走访培训是指县教师进修学校安排县级或片区导师,乘坐移动教育资源车,利用自身智力资源和车载教育资源、设备在农村中小学校持续开展的各类教师巡回培训指导活动。走访培训突出五大特点:一是县进修校、教研室、电教站、督导站专职导师重心下移,2/5~3/5工作时间下校,深入课堂,查找问题,分析需求。二是兼职导师示范支持,即县级中小学校导师1/5工作时间,片区导师1/10工作时间研究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三是专兼结合,县级导师团队分4个小组,每小组专兼搭配、学科搭配。四是片区导师以服务本地教师为主,以联合教研形式定期开展研究活动。五是县级导师包片定校,全县8个片区,每组定点联系两个片区,10~15所学校,采用查找问题专职为主,解决急需专兼结合, 观察变化专职为主,持续跟进专兼结合的四步工作法开展工作。
县教师进修学校根据中小学校提出的需求,培训、教研、电教机构教师、县片区导师团队教师下校调研分析所得的需求,中小学校学科教师反映的需求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等统一制订培训及下校计划,计划明确时间、地点(学校)、需求内容、完成任务团队等内容,教科局召开学期教师培训工作启动会,学校校长及县级4个片区9个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教师等参加,学习这一计划,领取任务,团队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届时,进修学校培训处按计划时间通知导师搭乘移动资源车前往学校,县名师管理办、进修校培训处参与并考核各团队小组培训活动。
三、领导支持―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建好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保证。分管教育的各领导对项目工作投入很大的热情。他们每到学校指导工作,都要了解“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的实施情况。县教科局等领导经常深入学校与校长一起研究培训内容和方式,有力地推动项目工作的开展。
四、满足需求―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达成要求
了解学校发展现状和教师需求,协助学校和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开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培训计划和指导建议,满足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目标宗旨。
以月山小学为例。月山小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薄弱,离县城60千米,教师编制紧缺,一位教师常兼几门学科教学,能走出学校,外出学习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上学期,导师王智群到校调研,校长刘明现向他反映这一现状,并提出亟须对4位特岗教师进行教学常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示范的跟岗培训,希望县级导师一对一地在校进行一周的示范指导。连续一周下乡指导,对兼职为主的导师团队来说,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回县后,王智群向导师团队和县名师办汇报这一情况,大家认为,学校的需求很实,而且很急,应满足他们的需求。但导师该如何选派是个问题。县级兼职导师一周从事项目的时间1~2天,这是每位校长都清楚的。县名师办、人事股负责人立即召集陵江小学等校校长进行紧急沟通,派出4位导师到校指导,4位特岗教师全程学习4位导师一日教学流程、完整一课教学设计和授课的教学模式方法。学期末,刘校长反馈,名师办的实地效果测评显示,4位跟岗教师进步快,变化大。这学期,这4位特岗教师每周1位轮转,持续到4位导师所在学校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活动。
五、提供资源―教师支持服务体系持续运行的条件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支持体系,是教师支持服务体系运行的基础。导师在工作过程中,根据学校教师的需求,不断总结、梳理、开发在指导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及时添加到资源包中。开发的培训资源包、信息资源包、知识拓展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提供丰富的资源。
培训资源包是导师自己开发或收集整理他人的,到学校走访时所用的系列资源,包括需求菜单、专题讲座、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例视频等。教师通过学习借鉴,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信息资源包有优质网站、教育电视节目、报刊杂志、培训信息、名师、专家的推荐等。信息资源包的提供,可以弥补学校教师遇到困难而本校不能解决、导师不在现场的不足;知识拓展包主要储存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教学及学科领域相关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一校一包,适时更新,供教师广泛阅览,丰富综合知识。
六、五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通过走访学校,发现每所学校教师的需求情况各不相同,导师团队将各导师小组的教师需求汇总、整理、归纳,最后概括为五类。即通识理念知识普及、学科课标教材过关、课堂教学要求规范、实践研修能力提高及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各导师小组根据五类需求与学校教师对照研讨,规划教师培训项目,确定提升目标。在走访培训时,按五步提升进程,导师分步对教师进行培训,每完成一项,由教师接受统一考试考核,合格者再进入第二步,不合格者,继续学习,直至合格,方可进入下一步。
七、表彰奖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县教科局拿出1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每年走访培训导师下校的生活(40元/天)和交通(10元/天)的补助,按20%评选比例表彰奖励专业发展先进个人(每位奖金300元,优秀导师发奖金500元),评选10~15所先进学校(每校奖励1 000元),目标考核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学校,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别增加5%、4%和3%。
李仕凯,小学语文教研员,省特级教师,在上周期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和本周期“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中是县级专职导师。2015年,正值项目关闭之际,也是其满60岁退休之年。7年的导师工作,他已走遍72所中心小学、82所村小,达到4个轮回,正是他前16年下乡教学研究次数的总和。2015年1月,县导师名师工作总结会上,教科局领导对他23年兢兢业业研究县小学语文教学,抓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所做出的成绩进行充分肯定。
在和年轻导师交流时,他说道:“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导师制的实施,加速了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方便、快捷获取专业指导和资源比以前翻了几番。一组数据既让我们感到吃惊,又使所有导师受到鼓舞,进一步增强导师工作的责任心。往返走访一轮中心小学总里程为7 046公里,往返走访一轮村级小学总里程为9 390公里,完整一轮走访中心小学、村级小学公里数为16 436公里,李仕凯老师做7年导师共行程65 744公里,每年约为1万公里。
八、传播推广―支持服务体系创新的生命
以本人名字命名的“王聿松名师工作室”挂牌以来,三年中坚守儿童立场,坚定发展名师目标,坚持问诊课堂,掌握教师发展“温度”,弹奏了打造数学名师团队的最强音。
一、制订工作规划――让教师发展有尺度
规划是引领教师有序发展、层递发展、共同发展、高位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促使教师在各自的起点上成功发展,名师工作室依据教师现状,制订了“四个三”工程规划――一是明确“三项工作目标”,即带动一支队伍,抓好一批项目,催生一批成果;二是搭建“三格培养阶梯”,即对新教师进行“入格”培养,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升格”培养,对骨干教师进行“风格”培养;三是铺设“三环成长道路”,即新教师历练“教学基本功”,中青年教师锤炼“教学策略”,名教师提炼“教学思想”;四是构架“三维发展空间”――学习空间、实践空间和展示空间。以此保障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有航向,个人发展规划有蓝图。
二、强化过程管理――让教师发展有力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把管理落到实处,工作室制订了工作章程、管理制度、成员课题研究制度、成员培训制度及成员考核制度等,明确了首席教师和参与教师的职责分工。工作室依据“四个三”工程规划,制订了详细的实施与推进方案,做到每周有检查、每月有总结、每学期有阶段评价,以此督促成员不断自觉与自主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
三、走出去与请进来――让教师发展有广度
培训是教师汲取智慧、开阔眼界的最好方法。本工作室由19名数学教师组成,多数教师比较年轻,知识积淀和专业知识都相对浅薄,每位成员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为此,工作室采取了“自选菜单、按需培训”的策略,先由成员依据自身需要,从《学校培训项目计划一览表》中选取并提交自己需要的培训项目,工作室汇总后报学校审核,学校审批备案后交工作室执行。三年来,工作室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多次派成员远赴杭州、泉州、潍坊、南京、上海等地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苏沪浙三地小学数学教学研讨活动等,多次邀请特级教师贲友林、徐斌,教育专家王彦明、孙朝仁等来校作示范课和专题报告,零距离倾听、领会和感受名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创造与名家对话与思想碰撞的机会,接受大师的精神引领和智慧挑战。培训后还要将学习内容认真整理成文字材料,以“学习报告”或“观摩研究课”的形式在全校或工作室内进行学习汇报,让先进的思想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而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倡导读书――让教师发展有厚度
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养成读书习惯的教师,才能保持知识的鲜活。工作室采取“定时向成员赠书活动”督促成员坚持读书,让每位成员置身其中,不得不读,不好意思不读,久而久之,读书成为每位教师生活的智慧方式,成为一种学习时尚,成为一种生命成长的必需。为检测教师读书效果,工作室采取定期举办读书讲坛与定期评选读书笔记的方式,让教师介绍自己的感动、自己的体会、自己的升华,以此激励教师多读书与读好书,读进去,再走出来,以此实现专业精神的建构、专业素养的提升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五、潜心课题研究――让教师发展有深度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了引导工作室成员走上教育科研之路,工作室把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工作室根据成员的发展需求,重组研究载体,为每个教师打造自己的优势研究项目。对于不同的重点课题,采用项目招募的方式,让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加入到不同的课题研究团队之中,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共同感受困惑与成功,互助促进与提高;对于重大课题,采取“分项挂牌”的方式,中标项目组成员共同承担,合力攻关,不断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形成“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化”的良好局面。
六、创新校本教研――让教师发展有宽度
1.聚焦备课研究,创新研究方式
为彻底改变以往校本教研“组长布置任务,组员写稿上交,活动时读一读、议一议”的状况,切实把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工作室带领成员研制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流程――“七步递进法”。即读文本(研读教材)、定目标(根据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理重点(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说教法(提出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设练习(精心设计相关练习)、提疑惑(提出仍存在的疑惑,全组成员共同释疑)、打磨课(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成员互补完善)。扎实有效的集体备课,实现了资源与智慧共享,促进了年轻教师业务的快速提升、薄弱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为人人上好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立足课堂研究,构建教学范式
教学范式是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是有效推进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方法。为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成员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师徒结对”的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一是“师傅搭台,徒弟唱戏”,即师傅向徒弟传授备课知识与授课艺术,帮助徒弟修改教案,然后徒弟上课,师傅观摩,课后点评;二是“师徒同台唱戏”,即师徒“同课异构”,互相观摩、点评,共同切磋,共同提高;三是“人人听(评)我,我听(评)人人”,在不同师徒之间广泛开展研课交流活动,探索实施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策略,为师徒构建以生为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范式提供依据。本工作室从学生主学和教师助学两个层面,构建了数学学科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综合与实践应用课范式,实现了“以教为主”单向结构模式的建构向“学助并重”双向结构模式的建构与发展。
七、构筑交流平台――让教师发展有长度
1.搭建“和美讲坛”
为让成长起来的教师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工作室策划了“和美讲坛”,定期举办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报告会,要求主讲人讲自己最擅长的、研究最透彻的、大家最需要、具有实际价值意义的专题内容。三年多来,工作室共举办12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了教师团队的发展。
2. 构筑“教育沙龙”
如果说教师的自我学习是一种吸收,那么教育沙龙就是一种倾吐,有效的倾吐能促进教师更多、更好的吸收。工作室为营造出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志趣相同的教师自由组成教研“三人行”,每周不定时自由组成研究共同体,以对话的形式开展沙龙活动。每次可就一个课改话题展开讨论,让大家在“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中畅所欲言,谈论教学中的种种困惑,抒发教学中的得意情怀,探讨教学中的神来之笔,明辨教学中的是非曲直。通过交流,教师们找到了可行的教学策略,有效地把教育实践过程变成一种研究的过程,实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构建,达到了研究问题、交流信息、经验共享的目的。
3.构建网络教研平台
搭建网络教研平台,是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共享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工作室建立了“王聿松名师工作室博客”,博客设置团队简介、新闻动态、文件通知、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观摩研讨、疑难问题研讨、教学案例、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名师论教、数学试题、教育视界等15个栏目,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将工作室开展工作的情况以及成员撰写的有关文章上传至博客发表,既方便教师反思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思想与教学行为,提出问题、感受问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与教学能力;又方便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或进行相关课题的联合攻关,或开展主题式论坛活动,或交流教育随笔等,通过自由、开放、互动式交流活动,看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教育教学事件及他们的思考,进而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与困惑,从而实现同行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鉴、互惠与共赢,锻造教师队伍的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
八、搭建推介平台――让教师发展有远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49-02
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为达成学校目标服务的。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怎样改变仅靠德育、教学、后勤、工会、党建五条线管理学校的模式,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一、案例描述
2010年秋季学期,我校引进了扁平化管理这一理念,将管理重心下移,开始实施年级组、学科组负责制的管理模式,赋予年级组、学科组一定的职能和权力。
经过慎重考虑,我们挑选了6位工作认真负责、有责任心、有一定管理能力,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经验较丰富的老师担任年级组长,同时挑选了3位学科教学骨干老师分别担任语文、数学、综合学科大组长。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年级组长处于全年级管理的中心地位,对年级组的整体工作全面负责;学科组长处于整个学科管理的中心地位,负责组织本学科的具体教学工作。
新的管理模式给学校管理工作注入了新活力,组长们干劲足,老师们热情高,各个年级按照自身的特点,承担校内工作任务,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元旦全校性的“向快乐201l出发”活动,内容涉及班级的,年级的,还有老师的,全部由年级组长负责起草方案和组织实施。全校性的大型校园师生迎新联欢会、“民族团结”迎新画展、“打开快乐新年大门”班级联欢活动、“愉悦教师身心,熔炼团队精神”教师专场迎新会,一项项活动紧锣密鼓地开展,校园内歌声、掌声、欢呼声不断,浓浓的迎新氛围溢满校园每一个角落,彰显了学校的“幸福教育”办学特色。
初涉年级组扁平化管理,我校尝到了这种管理方式带来的新鲜活力及变化。当然,在管理过程中会存在一些考虑不周的问题,我校也在进一步完善年级组管理方式。
二、分析思考
在实施年级组、学科组负责制管理的这一年时间里,我除了与校级、中层干部增加接触,与年级组长、学科组长们的交流、沟通也相应多了起来,一些活动我还完全参与并融入到了他们中间。在与老师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领导和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理解多了,相互埋怨少了,大家开始重视本年级的团队建设,开始维护团队的声誉,开始形成团队合作的氛围。这一管理模式。创造性地发挥了年级组的团体作用,变个人激励为整体激励。
正是在尝试年级组、学科组的管理过程中,我逐渐萌发出“行政蹲点”的想法。“行政蹲点”和过去的行政下年级工作不同,是工作的前置,重心下移,是要带动全体教师去共同奋斗。我在对校级、中层、年级组长、学科组长做“行政蹲点”培训时,是这样来形容的:年级组长就是年级内的“小校长”,蹲点行政就是“小书记”,二者的关系就正如学校校长和书记的关系。
三、实施措施
蹲点“三个一”:蹲点一个年级――立足常规管理,突出指导;蹲点一门学科――立足学科教学,诊断;蹲点一个班级――立足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突出协助。主题词在“服务”。
做好“三个勤”:勤巡视、勤反馈、勤指出。行政人员每天要对蹲点年级组进行一次随堂巡视,要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向年级组长反馈,以便及时向老师指出,真正把常规工作落到实处。这“三勤”说来简单,操作起来难度不小,要求行政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做好了,就能以自身之“勤”带动年级组内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勤思考、勤总结、勤反思,形成老师们自己在班级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三勤”。
年级组长每周填写“年级组工作记录本”,周五交给蹲点行政,蹲点行政在周一行政会议上汇报年级组工作的开展情况。参加每月的年级组、学科组工作总结会,与全体组员同学习、同讨论、同反思、同总结。
蹲点行政与年级组教师实行捆绑式评价。每学期末,我们学校都有“幸福年级组,魅力你我他”的评比,在这项评比中,蹲点行政和组内老师是同进退的。
四、实施意义
(一)“行政蹲点制”有利于促进年级组工作进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仍然使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模式已不合适宜,必须对它进行改革创新,而扁平化管理为学校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机制。“行政蹲点制”则是扁平化管理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教师团队的形成,实现团队的共同愿景,从而实现个体价值与团队成效的共同提升。
行政蹲点通过深入工作第一线,深入教师群体,通过共同制定年级组发展目标、组织每月年级组工作会议、指导年级组开展活动、辅导学科组教师上课等一系列举措,及时掌握了组内动态,发现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年级组的教育管理能力。同时,以“幸福年级组,魅力你我他”评比为契机,以“科学、规范、高效、创新”为目标,优化年级组教师团队建设,追求管理的有效性。
(二)“行政蹲点制”有利于提升行政干部的素质。行政人员蹲点年级组时需要有大局观念,有服务和责任意识。因此,行政人员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年级组活动中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一言一行必须有利于学校的稳定、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要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作风。教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对人对事都应该有独立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拉帮结派,以感情的亲疏来影响认知的正误;要有相互尊重的态度。我们不能将个人意愿强加于他人,也不能盲目随波逐流;在工作中,要发挥主动性,遇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不能拖拉,不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行政人员蹲点年级组,需要业务精湛,管理有度。首先在教学业务上要精湛,作为一名行政干部,对自己所教学科应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养,这样在所率领的教师团队中才有一定的威信。有威信,就能利于工作的开展和决策的实施。其次在学校管理工作方面也要精湛、有度,才能在年级组工作中做好指导性的服务工作。
行政人员蹲点年级组,需要善于学习,做学习表率和楷模。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我们的知识结构也需要不断进行更新。不仅要学习新课程的理念,更要善于从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各类媒体中收集各种前沿信息,并对信息有辨别筛选能力,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
行政人员以及年级组长、学科组长,都可以在这种相互促进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在每一阶段进行反思总结,在反思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一、崭新开始的九月
9月,是开学季,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所有的岗位都是忙碌的,今年我们xx实小教育集团的变化还是蛮大的,开甲小学落成,xx实小教育集团的成立,体育教研组人员也出现了调整。今年有2位专职体育老师加入了我们队伍,大实小集团实行导师团队带徒弟制度,发挥团队的力量是不错,群策群力进步显著。当然也有弊端:新老师没有一个明确的师傅,有问题到底该找谁,对象越是不明确责任越是模糊。体育组一直是个大集体,我们在平时的活动与学习中,既发挥了导师团的作用,又明确了带教责任,所以即使9月的工作琐碎,但我们开展依然有序:低年级主抓课堂常规和两操的教学,中年级主要针对体质测试的练习,高年级是以课标的进度有序开展有效教学。
二、忙碌有序的十月
10月份对于体育组是最忙碌的一个月,充满了挑战。程开甲小学承办了全国性的少儿趣味田径的赛事,集团所有体育老师都集结在一起,发挥集体力量,投入准备工作。我们舜湖校区的体育教师连续一个星期被抽调过去协助,大家群策群力发挥每个人的优点最后把活动顺利的召开完成。紧接而来的是区体质测试,顶着巨大的压力,明确了奋斗的目标,我们体育组制定了一天三练的计划,调整了活动的场地,提高学生的体能。早上大课间一练,体育课二练,活动课三练,每次练习都是体育老师和班主任班辅导三位老师监督,训练进行得有序而有效。有计划、科学地进行训练,成绩确实提高很快,测试当天成绩应该说有了很大提高,从33名上升到了17名,其中一分钟跳绳名列全区第五。但由于起初场地限制, 50米成绩不够理想,希望明年再接再厉能取得进步。
三、成长发展的十一月
11月初,体育组四位骨干教师:周锦、蔡茂华、计月华、沈利结合一课三磨和一人一课,以及区优质课校级选拔赛的活动,进行两个整个体育组的开课活动。周老师执教的是趣味田径——各种姿势投掷,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每组轮换尝试各种不同姿势的投掷,喜欢那种就选择那种,整个课堂都是由孩子自身管理自己,裁判发令捡器材都是学生自己指挥;蔡老师的水平三肩肘倒立设计的很巧妙,来源于平时外出听课的积累在课堂中的实际运用,整堂课围绕一个时钟和自行车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到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跟着老师把肩肘倒立做出来;计老师选择的是一年级,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个挑战,但是计老师对水平一孩子的驾驭能力明显胸有成竹,一堂课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小小的一年级孩子在她课上玩的都很起劲;沈老师的限制区域三级跳远,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很难得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选自趣味田径9到10岁,通过用呼啦圈摆放成限制区域,再把三级跳进行分割逐个进行教学,最后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三级跳动作,思路清晰、内容新颖,课堂把控能力较强。四位教师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课后的总结会上也发表了个人看法,教师们相互指点迷津,使得整个体育组收货颇深。但是体育课一些新鲜的知识还是要去外面多看多听希望下学期能有更多机会去学习。
四、创新突破的十二月
体育节和冬季三项比赛是十二月的两件大事。本次体育节围绕冬季三项活动开展,设立班级合作挑战赛和自我超越挑战赛,班级合作主要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所以所有的比赛要求一个班级大部分同学都要参与进来,而且是用接力的方式开展。这就要求一个班级在活动课、体育课上都要进行积极锻炼,并以接力的方式进行比赛增加了比赛乐趣和自我使命感。每节课,体育教研组的老师,除了扎实开始活动,还努力寻找方法,努力让每个孩子有体育锻炼的兴趣。我们还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创造不同的训练方法,让他们进行自我挑战,提高成绩。本月,罗纳尔多学校的外教对我们学校开展了公益足球课,从二年级到四年级每个班级都有两节足球课,外教利用有趣的道具和趣味的游戏来培养孩子们对足球的热情,符合我们现在校园足球的发展形势,足球苗子要从娃娃抓起。外教的到来给我们体育教育特别是足球课带来了新鲜的血液,通过教学发现孩子们对足球是很赶兴趣的。我们体育组老师积极配合,也努力向外教学习,希望足球课能在今后能真正在学校普及。
五、总结反思的1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指导和课堂教学研究,提升教研服务水平,努力实现教研理念、教研作风和教研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促进我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均衡发展和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 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各科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巩固我区课堂教学改革已取得的成果,努力打造我区有效课堂教学特色。
2. 加强教学常规过程管理。通过调研、视导、督查、评估等方式,促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为提高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3. 立足课堂,开展问题研究。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加强新课程开发和实施,指导校本教研,为加快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4. 扎实做好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努力推进“一校一品”工程的实施,打造学校个性品牌和特色。
5.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制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真正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教研队伍。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强化教学常规过程管理,力争教学常规管理的实效性有新的突破。
1. 进一步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促进小学教学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化,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将《规范》贯穿到教学常规的每一个环节,用《规范》来要求教师的常规工作。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评估,促进教师树立教学中心意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深化教学常规随机抽检工作。从严从实抓好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核总结的要求;重点抓住薄弱学校、薄弱学科、薄弱环节,加强指导和服务,提高过程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教学检查与视导力度,在视导中增加素质教育质量检测环节,落实中小学教学工作每月汇报和通报制度。
3. 深化教学“学、查、纠”工作。各学校每学期要结合学校管理实际,制定教学管理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和措施,全面建设良好教风,培养勤学进取的学风,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培养学生良
好的学习习惯。要抓实教学过程的精细管理、质量检测的责任管理、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教学质量的评价管理。
4. 培育课程改革的典型。建立“专业引领,经验推广,典型示范”推进机制,树立落实教学常规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与做法,研究教学常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工作。全面建立各科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明确教研人员对联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管理和服务责任,把培植典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建立区域性的典型学校,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二)立足课堂开展问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积极开展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行动策略研究或主题研究。重点是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作业研究、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教学评价研究、教学设计研究、教学实施研究。积极围绕相关主题组织开展主题(专题)教研活动。
6. 重视对文本的研究。根据提升新课程实施水平的需要,进一步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新教材和教师用书,深入领会课标理念和要求,深刻理解编者意图,在此基础上从教法、学法等方面进行认真的研讨。
7. 加强有效教学研究。各学科组织的区级主题教研活动,要将解决的问题作为活动主题,引导教师更新理念,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校本教研活动,应以“课例”或“教学片段”为载体,剖析典型课的教学过程,分析、研究教与学的得失,寻求解决低效、无效课堂教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8. 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突破。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采取课题拉动、定点试验和跟进指导等措施,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9.大力推进片区教研模式。建立片区教研活动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把联片教研活动的实施及成果与学校考核、教师考核结合起来,促使学校和教师都能有效地投入到联片教研之中,提高工作效率。
(三)大力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10. 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网络教研、学科培训等多种形式,搞好学科知识建构活动。通过学科知识建构活动,增强教师准确把握教材、提高课堂效益的能力。学科
教研员根据学科的实际需要,科学安排培训内容,灵活设计培训形式,确保培训收到实效。通过培训,要使各学段教师要在短时间内精通本学段学科教材知识,完成本学段学科知识建构,并逐步掌握相近学段、相关学科课程的基本知识,逐步完成教师的大学科知识建构。
11. 继续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深化青年教师青蓝工程。继续推进实施全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
带徒计划,开展青年教师拜师活动,为每个参加工作3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找上师傅,接上对子,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实施专项评价,定期开展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让他们尽快成为全区教学的中坚力量。
12. 实施教师“以考促学”的专业提升模式。“以考促学”的实施以乡镇(街道办)和区直学校为单位进行,区教研室在考试主题、内容、方式上给予指导;考查内容以教材、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论为主,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查形式;考试成绩的使用与教师的竞聘上岗、评优树先、年度考核、教学实绩考核有机结合;逐步形成面向教师的各种业务评定和评优,实行业务考核缺项一票否决制。
13. 建立全区学科名师团队。以全区各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为主体,吸收骨干教师,组建学科名师团队,定期开展活动,带动全体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名师论坛、课堂示范、科研沙龙等形式,辐射带动全区教师健康成长。
(四)大力实施书香校园建设工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4. 大力实施书香校园建设工程。各校要注重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气息和读书氛围,继续搞好“周、月、季”读书计划的落实和读书节系列活动。各校在日常阅读活动中要抓好阅读学分制星级评价的落实,把“周、月、季”读书计划的落实纳入常规月查项目,切忌流于形式,区教研室将在教学视导中对该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评估。
15. 各校要扎实开展好古典诗文诵读活动,注重现代文、科普文、通俗英文等各种类型的大阅读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通过大阅读活动,形成学校个性鲜明的特色文化。教研室将增大对该项工作的指导力度,发现、培植典型,总结推广经验,促进全区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16. 培植一批书香校园建设特色项目。研究制定《书香学校、书香班级、书香家
庭、教师读书人物、学生读书好少年评选办法》,各学校要围绕“诵国学经典,养浩然之气”这一主题精心设计读书节系列活动,搞好“书香班级、书香家庭、教师读书人物、学生读书好少年”系列评选。
(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开展网络教研
17. 进一步强化广大师生的网络意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实现网络教研的常规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实施网络教研的活动规划和评价方案,将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评价之中。
18. 发挥全区各学科网络教研中心组作用,搞好学科网络日常教研管理、辅导、答疑、网上互动等研究任务,提高学科教研的即时性和有效性。
19. 立足区域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在网上提供教案、作业、单元检测试题、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公开课示范课录像等相关教学资源,并强化资源上传的及时性和时效性,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即时、有效的资源服务,逐步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20. 开展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途径。发挥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研究的优势,提升经验面向全区推广。
(六)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打造高效和谐教研团队。
21. 进一步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教研员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树立研究、指导、服务意识;要提升四种能力,即课堂教学的评价能力、有效教研活动的组织能力、命题及评价能力、课题研究能力。
22.实行学科教研的项目团队管理,打造在省市有影响的学科教研团队。鼓励学科教研员干事立业,勤于奉献,敢于创新;建设一批以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姓名命名的工作室。
上的论文或报告。
24. 加强学科教研的项目评价。落实教研员每月工作计划报告制和月工作汇报制。对于有发展潜力、前景的学科教研项目,教研室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优先立项,大力支持。
25. 优化教研指导服务的方式。要将跟进式指导、跟踪视导、针对帮扶、推门听课、专项指导、调研指导、巡回讲学、送课下乡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视导反馈意见的落实、存档、跟踪制度。紧紧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常规管理、构建高效课堂和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26、改进教研方式,充分发挥教研员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研员要改变过去单纯以讲座告诉教师你该怎样做的形式,代之以典型的课例为载体,让教师真切地感受高效的课堂教学,以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教育理念的真正提升。组织开展好送课下乡进校活动,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2012年9月
1. 组织参加市全市新课标小学语文、数学新教材培训;
2. 全区小学教师三项基本功决赛;
3. 筹备全区2012年教育教学工作会议;
4. 举行全区小学语文、数学、科学优质课选拔赛;
5. 迎接省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
6. 公布学科带头人、星级教师考核结果;
7. 区级“教学示范化学校”评选。
2012年10月
1. 全区英语科新教师听课调研,加强新教师教学常规指导;
2. 组织参加凤凰语文研究所实验课题申报与结题工作;
3. 组织参加全市小学语文、数学优质课评比和观摩;
4. 组织参加全省小学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和观摩;
5. 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评选。
2012年11月
1. 全区小学阶段性综合素质调研测试;
2. 观摩指导片区教研工作;
3. 第一次名优教师送课下乡(校);
4. 近三年上岗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
5. 组织全区小学常识科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师科学知识竞赛)。
1
. 课堂教学听课调研;
2. 举行英语六年级听写比赛;
3. 语文实践活动成果展评;
4. 举行全区中小学美术公开课暨美术教学模式创新研讨活;
5. 小学数学“每月专题论坛”优秀论文评比。
2011年1月
1. 指导全区小学期末学生综合素质调研命题和测试;
2. 全区小学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3. 全区星级教师专业化发展调研。
1. 组织参加全市新课标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材培训;
2. 组织参加全市新课标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培训。
2011年3月
1. 组织小学科学教师基本功(实验操作)培训;
2. 语、数、英优质课评比。
2011年4月
1. 全区小学阶段性综合素质调研;
2. 全区教学教研常规督导评估;
3. 中小学师生硬、软笔书法展。
2011年5月
1. 举行小学师生古诗文诵读大赛;
2. 第二次名优教师送课下乡(校);
3. 举行小学四年级师生同堂英语书写比赛;
4. 组织小学生科学、品德与社会综合知识竞赛;
5. 举行“爱我家园·我们一起成长”——庆六.一西湖现场绘画比赛。
2011年6月
1. 指导全区小学期末综合素质调研测试命题;
2. 苏教版语文实验阶段性总结;
3. 全区小学教师简笔画、教案设计与编写基本功比赛。
2011年7月——8月
1. 全区学年度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附件1
“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全国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师培训者的集中培训,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引领和推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各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三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由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对象
第四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培训对象为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教师及骨干教师培训者等。
第五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参训教师原则上应具备高级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第三章 培训内容
第六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确定。
第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应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要求,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内容,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实施主题式培训,为学员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章 培训机构
第八条 教育部评审认定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院校(机构)资质,并根据培训绩效和项目需要对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动态调整。
第九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由教育部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第五章 学员选派
第十条 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部下达的年度培训名额和培训对象条件要求,推荐参训学员,优先选派承担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及本地教师培训任务的骨干教师。
第十一条 参训学员选派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省级教育部门审核的程序进行。省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原则上参加过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教师3年内不再推荐参加同类项目。
第十二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国培计划”网站(),及时报送参训学员信息。教育部将对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学员,取消参训资格,并网上通报。参训学员资格认定后,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会同省级教育部门通知学员按时参训。教育部、财政部将根据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质量、学习效果等因素,核定下一年度培训名额。
第六章 培训管理
第十三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科学研制培训实施方案。
第十四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培训方案研制、统筹指导等工作,原则上为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人员。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根据项目要求,遴选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际的学科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建培训专家团队,原则上省域外专家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
第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库,整合优质资源,同时注重培训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择优遴选生成性资源参加“国培计划”资源评审,原则上每学科(领域)报送资源不少于1件。
第十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注重培训方式方法创新,采取参与式、研讨式、案例式、情境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将专题学习与现场观摩实践相结合,注重学员参与,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培训场所、培训设备、食宿条件等,为学员培训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提供保障。
第十八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制定教师考核、学员评价等相关制度,确保培训质量。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有效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取课题合作研究、跟踪指导等手段,做好学员训后服务。原则上训后跟踪服务期不少于3个月。
第七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成立“国培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制相关标准,进行项目指导、咨询和评估工作。“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和管理工作,利用“国培计划”网站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学员选派和管理工作。要将学员学习情况与其考核奖励挂钩,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员“种子”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十二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主管“国培计划”实施工作,指定项目统筹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教师教育水平较高的院(系、所)或部门承担培训任务,完善项目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八章 绩效考核
第二十三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项目绩效考核工作,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培训承担机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学员满意度、培训效果、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将及时反馈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并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项目实施相关要求,认真做好绩效自评工作,并于每年12月底前向教育部报送绩效评估报告、学员评价表等总结材料。
第九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五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和宣传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须按要求编制项目预决算,教育部分期将项目经费拨付到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项目实施、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和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以后年度审定“国培计划”项目承担任务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要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违纪问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2
“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管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全国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师培训者的远程培训,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引领和推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各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三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由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机构
第四条 教育部通过专家评审确定远程培训项目培训院校(机构)资质,并根据培训绩效和项目需要对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动态调整。
第五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采取招投标方式,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第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要求,做好培训专家团队组建、培训课程资源开发、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远程教学与辅导、学员学习支持服务等环节的工作。
第三章 学员选派
第七条 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部下达的年度培训名额和培训对象条件要求,推荐骨干培训者和参训学员。
骨干培训者要遴选教育技术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或优秀教研员,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
参训学员选派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省级教育部门审核的方式进行。省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
第八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监测与管理平台(),及时报送骨干培训者和参训学员信息。教育部将对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学员,取消参训资格,并网上通报。参训学员资格认定后,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会同省级教育部门通知学员按时注册和学习。教育部、财政部将根据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质量、学习效果等因素,核定下一年度培训名额。
第四章 课程资源
第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内容,开发建设课程资源。
第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应按照模块或专题设计课程内容,应包含专家授课、文本解读、案例分析、研讨主题、学员作业等。视频与文本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要搭配合理。视频课程(包括专家讲座和案例)学时原则上不少于培训总学时的50%。
第十一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择优报送课程资源参加“国培计划”资源评审,原则上每学科(领域)报送资源不少于1件。各机构提交的课程资源数量和质量将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教学与辅导管理
第十二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科学研制培训实施方案。
第十三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培训方案研制、统筹指导等工作,原则上为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人员。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根据项目要求,遴选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际的学科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建培训专家团队,负责培训方案设计、课程资源开发、骨干培训者培训、教学引领、集中辅导答疑、培训简报编发等工作。原则上按生师比不高于500∶1配备,每学科(领域)团队成员原则上不少于10人,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原则上不少于50%。
第十四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统筹指导市(地)、县级教育部门遴选骨干培训者,组建地方辅导教师团队,按生师比不高于100∶1配备。地方辅导教师团队负责网络班级的教务管理、研讨组织、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班级简报编发等工作。
第六章 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
第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负责对骨干培训者进行不少于30学时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解读培训方案和学科培训主要内容;讲解网络平台功能与操作流程,包括平台注册、在线学习、交流研讨、简报制作、作业提交及评价等环节的操作方法;讲授远程培训学员管理的职责与技能等。
第十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采取专家讲授、研讨交流、操作演练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期间应组织不少于3学时的网上操作演练,特别是在远程培训开始前,应安排不少于1次的远程演练。培训结束后,各机构须向教育部提交不少于1期的集中培训工作简报。
第七章 远程教学与辅导
第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组织教学专家团队认真做好远程培训的教学引领工作。实施专家在线值班制度,原则上每天安排不少于3名专家值班,引领学员交流,包括主题研讨、作业点评等方面。定期开展集中辅导答疑,原则上每10学时不少于1次,要利用视频、音频等手段,核心专家须全程参与。编写培训简报,原则上平均每10学时不少于1期,反映学习效果,解答学员关注的共性和重难点问题,点评优秀作业,引领下阶段学习等。
第十八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会同省级教育部门组建网络班级开展教学,原则上每班不超过100人。地方辅导教师团队负责网络培训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组织学员按进度学习、参加集中辅导答疑,进行班内交流研讨等;解答学员疑问,评阅学员作业并推荐优秀作业,推荐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0%;编发班级培训简报,原则上平均每10学时不少于1期。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建立教学专家团队与地方辅导教师的交流协作机制。
第八章 技术支持与服务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远程培训平台,要为教学专家团队、地方辅导教师团队、参训学员等提供课程学习、教学引领、辅导答疑、互动交流、培训简报、作业评价、问卷调查等方面支持。原则上要具备视音频双向互动交流答疑功能;要提供项目主页、区域主页、学科主页、班级主页和个人主页等多种主页,便于远程培训管理;要提供平台操作手册。
第二十条 远程培训平台要监控学员学习过程,加强信息监测与反馈管理功能,及时反馈学员注册、学习过程和培训效果等信息。
第二十一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配备专职管理和技术服务团队,设立服务热线,及时解决问题;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定期向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部门报送培训工作监测报告,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期。
第九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成立“国培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制相关标准和审核课程资源,进行项目指导、咨询和评估工作。“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和管理工作,利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监测与管理平台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第二十三条 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学员选派和管理工作,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指导、监管、评估,并按时报送工作简报和培训总结报告。
第二十四条 市(地)和县级教育部门负责本地项目组织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管理地方辅导教师团队的工作和参训学员的学习;协调有关部门,整合资源,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做好本地项目的总结评优工作;将参训学员学习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第二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项目实施相关要求,组建教学专家、管理与技术服务团队,认真做好教学指导、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会同各地教育部门做好地方辅导教师团队的管理工作;建立学员学习档案,对参训学员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第十章 绩效考核
第二十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项目绩效考核工作,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学员满意度、培训效果、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将及时反馈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并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认真做好培训绩效自评工作,并向教育部、财政部报送培训绩效评估报告、学员评价表等总结材料。
第十一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八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和宣传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须按要求编制项目预决算,教育部分期将项目经费拨付至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九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项目实施、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和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以后年度审定“国培计划”项目承担任务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要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违纪问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3
“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
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中西部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幼师国培)管理,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1〕5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主要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和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引导各地规范教师培训管理,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第三条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由教育部、财政部统筹规划,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对象和模式
第四条 中西部项目分为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三种模式。
(一)置换脱产研修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采取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参训教师与指导教师如影随形,全方位参与备课、授课、研课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下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组织高年级师范生或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校顶岗实习或支教,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进行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院校须组织教师到优质中小学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影子教师”实践),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优秀教师。
(二)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骨干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组织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0~20天的培训,着力解决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能力发展。
(三)远程培训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采取网络远程培训和线下研讨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方式,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对教师进行80学时左右的专项培训,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能力,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第五条 幼师国培分为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转岗教师培训三种模式。
(一)置换脱产研修对象为农村幼儿园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采取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幼儿园“影子教师”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高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或城镇幼儿园教师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或支教,置换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进行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院校须组织教师到优质幼儿园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影子教师”实践),为农村培养一批在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优秀教师。
(二)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组织农村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0~20天的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学前教育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以“参与式培训”为主,重视优质幼儿园观摩实践,促使幼儿园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科学保教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转岗教师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未从事过学前教育工作的转岗教师和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优先培训新入职的转岗教师。以院校集中培训与优质幼儿园实践为主,组织转岗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20学时左右的集中培训,可根据需要辅以远程培训方式,远程培训学时原则上不超过三分之一。帮助教师树立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掌握学前教育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科学保教能力。
第三章 职责分工
第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具体工作。
第七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组织实施工作,根据“国培计划”总体要求,制订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项目工作机制,监督检查项目工作进展情况。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八条 每年5月,省级教育、财政部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经费预算,从本地区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出发,制订培训方案。
采取招投标方式,遴选符合资质条件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要发挥省域内外高水平院校的作用,承担集中培训任务的省外院校比例不少于25%。各省(区、市)的招投标通知要在“国培计划”网站()公布。
第九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及时将年度实施方案和招投标结果报送教育部、财政部审核。经审核通过后,按照培训方案启动实施培训工作。
第五章 培训管理
第十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核定承担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任务的院校(机构)资质,指导各地遴选优质幼儿园和中小学作为教师实践基地。
第十一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明确参训学员条件要求,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教育部门审核的方式确定选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原则上参加过集中培训项目的教师3年内不再选派参加同类项目。要加强学员管理,为学员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
第十二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培训课程管理,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相关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三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组建专家团队,设立首席专家,负责方案设计和统筹指导等工作。要优先遴选“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
第十四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培训课程资源整合,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要求,开发建设新资源,加工利用生成性资源,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第六章 绩效考核
第十五条 教育部、财政部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省(区、市)项目实施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中央专项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自我评价和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绩效考核,要将考核结果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各省(区、市)要于每年12月底前向教育部、财政部报送项目实施工作总结,主要包括: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培训工作简报(每单位不少于5期)、绩效考评报告、学员信息统计表等,绩效考评报告须报送文本及电子版,其他材料报送电子版。
第七章 经费管理
第十七条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实施,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财政部、教育部根据各省(区、市)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数、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省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等因素核定年度专项资金预算。
第十八条 农村中小学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交通费,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5号)有关规定,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有关要求,向省级财政、教育部门提出拨付经费申请,经审核通过后,由省级财政部门将项目经费拨付至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将专项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预算执行、经费使用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违规违纪行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各地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附 则
一、全员培训,感受友善
我校办学核心思想是“构建友善文化”。基于对教育现状的思考,我校在努力让每一位老师都可能上出高质量的常态课!创造让每一个孩子都乐于学习的条件!我们寻找到了一个抓手:友善用脑,就是友善地对待我们亲爱的大脑,并着力打造友善用脑理念下的高效课堂。
我们用“高峰论坛”激活教师的学习热情,通过专题讲座引导全员培训。并对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建立了友善用脑专题网页,开辟了博客和论坛,建成班级论坛、教师博客,一个平台就是一个成长的台阶。开展多次沙龙研讨活动,有本校的、有校际的、有与专家对话的。大家通过这样一个个平台去学习、感受“友善用脑”思想。
通过培训,广大教师逐步明确“友善用脑”课堂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的课堂;通过多项策略使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课堂;通过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提高学习效率的课堂。
二、话题展开,践行友善
我们在努力让校本研训“沉底”!根植常态课堂,基于教师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采用面向全体教师的体验性研训形式,让我们的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注重引领。我们在追求研训一体,创设了一种勤于研讨、乐于参与的浓郁教研氛围。研训过程呈现以下状态:
1.研训流程
(1)下发研训专题,让研训有目标。
(2)听常态课、研究课,让研训有载体。
(3)团队交流,在碰撞中点燃思维的火花。
(4)团队汇报,在展示中智慧共生。
(5)总结点评,达成共识,让团队教师体验试做学生时被奖惩的情境。
(6)下发推荐阅读文章、收看视频、阅读书目等,让研训向活动之外延伸。
2.研训模式
这种“话题展开式”研训模式的特点是:改变了学校教研组活动听课、评课的模式;基于教师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效提高广大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能力;根植于常态课,有利于“打造常态高效课堂”;采用面向全体教师的体验式研训形式,营造乐于参与的教研氛围。
三、搭建平台,积淀友善
1.请出去
让优秀的教师不断体验到被他人追捧为专家的成功喜悦,自我成长的渴求就成为必然!这是我们在进行友善用脑研究中切身的体会!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将一批崭露头角的教师不断推出和建立一系列教师外出授课、讲学体系,把友善用脑的实践研究确立为铸造“品牌教师”的方略,让更多的教师成为“友善用脑教学专家”!校内有多个友善用脑培训团队,轮流承担培训任务。如今友善用脑研究的培训者已经达40多人,他们在学习研究和培训他人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友善用脑教学的认识,锻炼了研究能力,多次以培训者的身份走出学校,应邀讲学,享受着在讲学过程中受到的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
2.走进来
我们抓住一切机会让各层次“活动”走进我们的校园,更好地锻炼教师、促进团队的发展。在这两年中我们积极承办各级各类活动:全国教师培训基地暨“友善用脑”教学展示,北京、深圳、南京三地“友善用脑”研究活动,南京市小学数学“友善用脑”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南京市小学科学“友善用脑”专题研讨会,由北京课题研究学校、总课题组人员及我区小学参加的“南北对话”活动,全区教学校长和教科室主任参加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安徽望江送教活动,南京市教科所专家和《南京教育》主编走进“友善用脑”课堂,“友善用脑”全区学情调查中心研究组活动,北京教育考察团与学校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活动,“践行友善用脑、锤炼高效课堂”区小学教学交流展示活动,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南京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与浙江安吉、我区铜山等学校教师“手拉手”活动……
这些层面不同、方式各异的各类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大大促进了我校“友善用脑”课堂教学研究水平,我们的课堂也成了充满友善气息的高效课堂!
3.青年教师沙龙
在不断磨炼名师的同时,我们还关注、培养新人,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平台,形成与我校整体发展规划相适应的教师发展梯队:组建了“青年教师发展班”,对象为愿意自主发展的年轻教师。2012年已经是第二批学员了。结合我校“友善用脑”的教学研究,定期进行专题讲座、交流和研讨。
(1)“青年教师发展班”有五大培训目标。
拓宽视野,更新理念;立足本职,规范教学;不断改进,形成特色;注重科研,提升品质;快乐成长,幸福人生。
(2)培训内容与形式。
①快乐阅读类。每两个月读一本优秀的教育教学、经典文学等好书,并有读后感以博文形式进行呈现,定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汇报。(每学期集体阅读教育类著作两本)
②学科专业类。结合青蓝工程,为每位青年教师聘请指导教师。师傅全程参与青年教师的学习活动。如,指导青年教师开设公开课、说课、品课以及课题研究、班级管理等。
③教学实践类。开展“说、上、议”活动,学员上研究课,青年班教师必须在班级内一年至少上一次公开课,课后进行说课,大家跨学科集体听课并进行议课。
④校本研究类。结合我校“友善用脑”的教学研究和“快乐星期三”活动,定期进行相关专题讲座、交流、研讨。
⑤基本功训练类。将对发展班学员进行“三字一话一画”、韵律操、唱歌小知识、信息技术等培训与考核,并择机进行团队拓展训练。
⑥参观学习类。学校将择优分批选派学员外出参观学习,遇“五四”青年节等节日组织全体成员外出参观学习。
⑦课题研究类。课题研究可以引导青年教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通过问题研究来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专题培训让青年教师都必须熟悉课题研究的一些基础知识。如,如何选题、研究方法、如何撰写课题申报表等。
青年教师发展班是一个有目标、有组织、有制度的团队,正践行着“勤学(学书本、学师傅)多练(练基本功)和善思(思得与失)。”经过不断磨砺,他们很快就会成为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中流砥柱。
四、且行且思,享受友善
如今,学校所有班级都参与到研究之中,学校研究氛围如火如荼,我们对友善用脑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也有了质的飞跃。广大教师实践着,也收获着……
经历四年的研究历程,我们的教师说过这些话:
1.我不担心教学质量
“我不担心教学质量”这句话是学期工作总结时,朱本飞老师交流发言时说的。面对全体老师,他不敢说大话,他敢说这句话,是因为有底气。因为一直坚持“友善用脑”研究,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他所带的班级是全区成绩最好的班级,我校教学质量几年来在全区调研中也是名列前茅。
2.我也要上课
2011年3月中旬,南京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要在我校举行,我校计划二年级、五年级全体老师开课,因曹小华老师不到一年时间就要退休,出于对她的照顾,学校同意她可以不开课。她却说:“大家都上,我也要上课!”。活动后,市教研室朱宇辉老师也不无遗憾地说,应该去听曹老师的课。
3.我带一个团队去培训
近年来,我校迎接北京、浙江、桂林、安徽、山东、内蒙古等全国各地教育代表团参观交流40多次,起初一周几次来人我们有些应接不暇,尤其负责介绍任务的几位老师工作量过大、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学校研究决定,成立多个友善用脑培训团队,轮流接待。采用自愿报名与教科室安排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培训者会议,出乎意料的是,与会者超过40人。我们把与会者分成5个小组,下发培训材料,由原先负责介绍的几位老师对培训者进行培训。各小组均能承担来校听课、参观交流的全部任务。有主动请战的:“我带一个团队去培训!”
他们在学习研究和培训他人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友善用脑教学的认识,锻炼了研究能力,享受着在讲学过程中受到的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
“友善用脑”的深入研究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给全体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本年度,来校参观考察团,省外共计30多次;教师被请出讲座、上课,区外共计40多次;教师对外公开展示课共计150多节;教师区级以上文章共计304篇(人均2.3篇),正式发表38篇……
一、始终坚持了指导思想不动摇的原则
本学年,我校根据《市区年——学年度中小学教师研训工作要点》《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学部工作计划》和《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继续教育办公室学年——学年工作计划》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师、教研组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研、继续教育工作。我校始终紧扣“课堂效益年”这一主题,确定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选择校本研修、项目研修课题;切实抓好远程非学历培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积极开展了读书活动,从而实现了教研活动、继续教育活动真正服务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成长这一目的,初步了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研、继续教育文化,较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好了务。
二、精心组织,严格管理
1、学年初成立了继续教育领导组,确保了教研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组长:凌校长深入教研、继续教育第一线,亲临现场指导工作,有效地促进各项活动的开展。
副组长:教科室刘主任,始终坚持踏实工作的原则,深入各教研组调查了解,及时安排任务,全程监督实施。
成员:凌老师、徐老师、刘老师、刘老师、吴老师、谢老师、田老师、梁老师、赵老师。各教研组长对本组工作尽心尽职,充分发挥领头作用,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2、继续教育辅导员:精心准备,认真辅导。
3、继续教育工作组,分工明确,各尽其职。
三、本学年完成继续教育内容概述。
本学年,我校依据区教师培训与研究中心之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以下继续教育活动。
1、组织指导教师参加了第二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教科室安排部署下,指导教师按时参加培训并督促上网学习。我校语文、数学、英语各有5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地理、生物各有2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2、开展了读书教育专着活动。紧紧围绕“课堂效益年”这一主题活动,全体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阅读。读后各教师撰写了心得体验文章来归纳、整理收获。
3、青年教师培训。根据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确定了4个培养对象及指导教师。采取一对一的培养与教研组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经过一年的培养,青年教师成长较快,培养效果明显。在片区及以上教学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特别是李宇指导学生科技发明获市级一等奖。
4、骨干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区级骨干培训,本校也加大培训力度。
5、远程非学历培训。本学年,我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采取教师网上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参加培训后各教师都撰写心得文章归纳整理学习所得。
6、开展“高效课堂讲坛活动”。在业务学习会上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及时了解高效课堂,魅力课堂的相关理论。
7、参加中学二片区组织的各种活动。我校积极参与中学二片区文科、理科说课竞赛。参加宜八中学科培训。
8、参加师训中心开展的各项活动。
9、本学年我校派遣凌生雄、凌育章、雷超全、潘露、吴兴宜、刘维珍等11人次到外地学习。
10、全体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上课、评课活动。
11、各教研组积极开展项目研修活动。
政史地组:农村初中政史地知识过手最有效的方法探寻
数学组: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
艺体组:农村初中课间操改革初探
语文组:重视课堂提高效益的研究
英语组:乡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语境创设探索
理化生组:农村初中科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
三、不足与反思
一学期以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本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的办学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行高效课堂改革和实施自主管理,不断优化各项工作,提高工作质量,提高课堂效益和管理效益。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师强校,以生共校。全体教职工同舟共济,开拓进取,科学、民主、平等、向上、奉献、进取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主线。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点整改,全面推进,不断提高课改实效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意识到,没有创新,课堂改革很难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在全面深入推进课堂改革的基础上,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日益突出的问题进行重点整治,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本学期教务处进一步加强了教学常规管理,每天由执勤领导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抽查,教务处人员也以教学活动管理月为契机,加大了对对每天的早读、上课、班自、晚自习情况进行巡堂检查,同时,开展了推门检查教案的活动,并如实做好记录并进行通报。
2、为了提高我校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教务处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形式,对任课教师的教案及批改作业情况进行检查,评出等级,并记录在案,作为年终教师考核的两项依据。通过此举督促教师备好课,批改好作业。从检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的教师都能做到认真备课,书写详细的教案,及时认真批改作业,常规工作做得较扎实。
3、扎实抓好初三教学工作,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学校领导关注初三的教育教学工作,围绕“明年中考继续创辉煌”做好文章。开学初及时制定了初三年级工作计划,召开年级老师会、期中家长会、制定了学期末复习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促进了教师工作的有序性,鼓足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干劲,确保了开学后初三年级工作科学、合理和有序的进行。
为了增强初三学生迎战中考的信心,激发学生冲刺中考的拼搏精神,帮助学生保持良好备考心态,积极向上的投入到备考中去,学校组织了2019年黄石市实验中学“登高望远,冲刺中考”为主题的百日誓师大会。学校还对部分优秀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在科学春令营最终的考核中,我校有16名同学脱颖而出,被黄石二中提前录取,录取的比率达到47%,名列全市前茅。在今年中考中,我校再创辉煌,23人取得A等级(全市前200名),预计100多人被黄石二中录取
3、加强集体备课。我校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加强对各教研组和备课组实施管理。做到每一次集体备课有计划,有主题,有主持人,有签到表和活动照片等过程性资料。
4、推行“青蓝工程”,全面铺开教学大比武。学校不断扩大,新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学校组织了“青蓝工程”结对活动,由名师骨干教师示范、老教师集体展示、青年教师赛课,帮助教师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和问题。我校于3月至5月历经两个多月的时间在本校举行了教师教学比武活动。在全体45岁以下参赛教师的积极参与,全体评委的辛勤工作下,教学比武活动圆满拉下了帷幕。
5、以课题带动教研,以课题提升内涵。我校充分发挥教科研对学校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紧密课题与教学的关系,使课题服务于教学。我校《名著阅读教学有效导读的实践研究》国家级课题申报成功,整个湖北省仅有两所学校通过。暑期即将对“讲分合”课题进行省级结题。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发展基础
“师为校之本”,学校能否不断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源头之水,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我校在尊重教师利益追求、优化利益结构的同时,引领教师更多的追求精神利益,坚持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优化教师工作动力机制,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1、注重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的政治研修。我校党总支始终把党员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我们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党员教育,如每月抽出一定时间,或学习有关党建理论,或观看党员教育专题片,或参加一次义务劳动,或组织党员教师做一节观摩课、公开课,或开一次民主生活会等。认真开展,做好会议记录;深化党员公开承诺工作,每位党员签订了公开承诺书,并付之实施。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广大党员教师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满活力的先进性,在工作中始终成为广大教职工的楷模,我校本年度无违纪党员。
同时,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廉政教育活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召开学习有关文件、专题研讨会、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公开承诺、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使党员教师进一步受到了深刻教育。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校兴衰,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师德师风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这是学校立校之本,兴校之源。为此,我们一是建立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制,签订教师师德师风责任书,二是在全校党员干部和教职工中开展以“弘扬清正廉洁之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结合校园环境改变和各个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洁文化活动,培育浓厚的校园廉洁文化氛围。我校除积极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外,还注重深入挖掘和培养身边的先进典型,大力弘扬正气,激发教师的进取意识。三是加强考勤,学校办公室负责教职工的考勤,要求教职工请假务必有请假条,经校长或部门负责人签名后交办公室存档。每月办公室都会公布教职工的考勤结果。同时对教师侯课、上课、看班、坐班、迟到、早退等情况加强检查,每天由值班领导进行巡堂检查。
3、关爱教师,积极主动为老师们解决后顾之忧。学校工会始终把送温暧工程作为工会的常规性工作来抓,凡教职工有红、白事时校工会都组织人员前往看望慰问。关心困难职工的生活,坚持为教职工尤其为困难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送温暖。坚持在春节期间对离退休教师、患病教师慰问,平时对患病住院教师能及时看望慰问,为教师送上关怀,同时,在春节及端午期间对学校全体老师进行了慰问。
通过以上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我校各项工作获得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呈现出人心思上、人心思进的发展势头。在编的教师看到了学校发展的希望,聘用教师也能够把学校作为自己的归宿。
三、精细入微,积极引导,深入实施学生自主管理
“给学生最阳光的青春,给学生最坚实的基础”,这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我们深入挖掘德育题材,整合各种资源,以自主管理、活动育人、文化育人为重点,完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机制,关注学生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全力培养优秀班主任。通过“班主任工作交流、班主任会议论坛、班主任集体备课、等形式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并且着力培养优秀班主任。本学期我们还开展了“青蓝工程”结对拜师活动,使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能够适应学校工作,并且成为班主任的后备力量,努力在全校造就一支师德优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较强的教育技艺、奉献精神及创新意识的班主任队伍。
2、追求班级管理过程中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为了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养成教育,我校制定了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中心内容的值周生检查制度,团委配合政教处共同管理此项工作,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检查方案,学生会干部和班团干部负责检查,工作分配到人。通过值周生检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情况,让学生主动发展,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等最基本的文明习惯和道德行为,为学校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3、加强社团建设。鼓励同学们参加篮球俱乐部、书法社团、象棋社、合唱团等,鼓励同学们开展个性化特长活动。各学生社团积极主动开展活动,同学们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促进了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
4、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德育工作的落实。本学期我们分别对七年级和把年级学生进行了户外拓展研修,打造真正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模式。这已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县组织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演出,参与录制团市委主持的《我和我的祖国》MV,和黄石电视台录制的五四团歌MV。
四、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我校在强力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不断加大办学投入,优化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总务处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对各班教室、寝室的课桌椅、门锁、柜子、纱门、灯泡、风扇、水笼头等进行了全面的维修。按时对树木花卉修剪、施肥、养护和刷白,对死树和枯枝败叶进行了处理,各类树木花卉保持良好生长状态,校园内草木茂盛、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校安办加强了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一是实施了扁平化管理,即行政值日和教师一岗双责管理,双休日,假日安排专人值班。二是添置了安全防范设备。购买更新了消防设备,各楼道安装了警示牌和安全标志。三是安全教育经常化。每期举办安全疏散演练和安全黑板报,定期举办安全主题班会,使安全教育经常化。四是加强了门卫进出管理。向保安公司聘请了专职保安,严格实施“校门出入制度”,保校园一方平安。五是定期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排查。每月校安办要就校园周边情况进行摸排,发现可疑人员或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使隐患灭于萌芽状态。切实维护了校园秩序,净化了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