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科学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运动训练;作用;教练员;运动成绩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目的
现代科学技术伴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物质层面支持着运动技战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促进了体育运动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带动了运动训练方法、测试手段、预测选材等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因此,有人说,今后奥运会上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当代科学技术的竞争。本文对现代科学技术对运动训练的作用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这些作用的主要表现,结合教练员在训练中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力求使更多的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寻找提高运动成绩的途径,以促进我国体育运动科学、健康发展。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大量与运动训练相关的文献,对现代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现状进行研究,详细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2逻辑分析法
根据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法,对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相关结论。
3结果与分析
现代科技对运动训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能帮助教练员提高运动员选才成功率
“运动员选才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选才为什么如此重要呢?现代研究表明:人的运动机能中有60%来源于遗传因素,40%受制于后天外界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的科学训练可以在身体发育敏感期内激发身体内的潜能,因此,教练员把那些遗传因素优越的少年儿童选之后进行科学训练,能打造出未来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近些年来,我国也非常重视选才研究,许多专家采用大量先进仪器和科学方法,针对我国一些项目特点,对运动员的第二性征、骨龄以及发育期持续时间等相关指标的研究,制定出了田径、游泳、体操、排球、足球优秀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心理方面的选才评定标准,可以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挑选出有培养前途的青少年,提高了选材的成功率。
3.2能帮助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进行科学预测
现代运动训练中对运动技术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是训练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对运动技术进行科学预测,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运动技术的未来给运动水平提高带来的影响,以便为下一步制订运动员的技术发展规划以及训练计划提供信息,以确定研究运动最佳化规划。深入研究运动技术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提高运动技术预测的准确性。在体育领域进行科学预测开展时间尽管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国外通过运用先进的预测科学理论和方法在运动成绩预测方面,已获得较大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体育发达国家利用收集到的运动员的各类身体素质数据结合运动项目特点,编制出对应的预测软件,能够有针对性地预测出运动员的训练及比赛成绩区间,为下一步的训练比赛提供了决策依据。科学的预测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只有运用决策学、统计学、计算机等综合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科学预测的准确性,才能对制定符合比赛规律的决策部署和规划提供高效的科学依据。具体到每场比赛中,教练员需要在赛前对对手的技战术水平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并根据比赛的时间、场地、观众以及裁判员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这样才能有备无患,掌握主动,赢得比赛。
3.3能在训练过程中尽快了解运动负荷和战术的传递与反馈
反馈又称回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之一。一般来讲,控制论中的反馈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1]。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在运动训练学中,运动训练中的信息反馈主要是指运动员完成一个技术动作后从各个方面得到的有关其动作完成情况的信息。它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自身反馈和外部反馈。自身反馈是运动员在完成动作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及本体运动感觉等渠道得到信息。而在这其中,视觉和本体运动感觉的作用尤为重要。运动员可以通过它得知自身肌肉的活动状况、收缩速度、关节角度以及肢置等[2]。运动员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时,就不会按既定目标笔直地走,往往会产生错误动作,出现失误。既有错误动作,就有个纠正的问题,这就是反馈。实际上,没有一个运动员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时,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仅凭教练员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在越来越强调科学化训练的今天,教练员就是要在训练和比赛中充分研究运动员学习掌握最佳技战术的“捷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运动员技战术掌握情况进行研究,并在训练中和赛后对运动员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将测定的结果反馈给教练员、运动员,以便下一步让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状况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精确控制运动负荷和强度。
近些年来,由于大量的信息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在运动训练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运动训练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的效率,从而能够对运动训练相关单位和人员及时提供可靠的价值信息。以训练中采集处理生物力学的信息为例,开始阶段是用高速摄影机根据不同需要以每秒64到10 000格的速度拍摄技术动作的三维图像,然后用电脑控制的解析装置对胶片上的画面进行分析,得出动作的速度、加速度、方向、角度等信息。最近国外还出现了一种自控耐力训练器,只要把运动员的有关信息及教练员的指令性信息输入电脑,就能自动监督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负荷不足或过头时,训练器便自动发出信息,便于教练员及时调整训练负荷。
目前,在一些体育发达国家,有条件的教练员会在训练过程中运用仪器设备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这样教练员不但能立即掌握运动员训练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检索出运动员以往训练比赛的信息,以及可以进行有效对比的相关国内外运动员的资料。此外教练员还可向电脑讨教主意,帮助确定下一步训练内容,大大提高了训练的质量。
3.4能帮助教练员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3.4.1能提高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科学诊断水平
运动训练的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通过合理的手段使运动员身体的各项机能得到提高,以便在比赛中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取得优异成绩。从运动训练学角度看,每个高水平运动员的每一次成绩的大幅度提高,都会承受极大的负荷。训练中运动员的高负荷会与其本身机能间产生不平衡,据此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局部机能功能紊乱,严重的可能导致全身机能紊乱。因此,教练员需要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科学的跟踪诊断,而不能简单依靠运动员自身感受或者教练员的经验去做判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教练员提供了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身体各项机能变化进行即时、科学的诊断。教练员可以在训练过程中运用电子遥测技术,包括遥测心率仪、遥测心电仪、遥测肌电仪、在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理论指导下,对运动员训练中乳酸、尿蛋白、酶、新陈代谢产物等各类指标进行测定等。对运动员进行训练中、比赛前后机能检查测定,通过采集的数据差异,来分析运动员运动机能的变化,并通过调整更为合理的训练计划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3.4.2能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科学诊断
在运动技术训练中,教练员需要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诊断。一些技巧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中,教练员需要对队员的动作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力图在同次训练课上加以改进解决,使运动员能掌握自身力的信息。因此,教练员除了需要有专业的战术基础之外,还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以及科学的测试手段,自己或通过专业技术团队将测量出的数据运用生物力学理论科学分析,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科学诊断。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科学诊断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运动员在剧烈运动中的参数进行客观测定。在日常的训练中,教练员通过目测或者用秒表对运动员的速度和动作进行记录,这只能表现出运动员的表象,而不能反映出运动员体内肌肉发力的状况。现代训练中教练员采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借助现代化的电子测量和视频采集技术,通过对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各个分解动作进行分析得到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之后再运用到训练中去,对提高训练效果帮助很大。对运动员身体数据采集的越早、越多,对训练的指导价值越高。二是可以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最佳化的模拟。教练员运用统计学原理通过筛选采集到的各类信息中能对运动技术起到决定性因素的数据,对那些关键技术进行模拟,以起到最佳训练效果。现代训练中,教练员多数还采用高速摄影机等技术手段将运动员的运动过程拍摄下来,并运用电脑对运动过程进行模拟,以方便从各类数据中得到最佳运动训练参数。由于人们对运动训练的最佳化认识不同及运动员个体差异,所以教练员在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个体特点进行模拟,以期达到训练的最佳效果。三是教练员在进行技战术训练中也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技战术进行模拟,能最大限度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教练员要善于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指导训练,确定最佳训练目标,提高运动成绩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运动训练水平越来越高,对运动员适应高水平训练中符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练员要在训练中尽力去引导运动员达到自身的生物极限,而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训练中采用更为合理的现代方法。教练员要采用科学方法达到训练目标,以使运动训练最佳化。教练员根据比赛的需要和运动员身体状态,设定系统定量的最佳目标,按照系统论原理科学划分出训练的各个阶段,使训练的整体结果服务于训练总体部署。训练中,教练员需要借助电脑等现代科技成果,设定出最佳的选材、训练负荷、技术、恢复以及运动员营养等各方面的最佳方案,并在训练中应用实践。这种方案应该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案,可以用数学模型精确描述训练状态和规律的。运动训练最佳化在目前虽是新的课题,需进行新的探索,但是,在一些体育强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4.2教练员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加快知识更新力度
随着纳米技术、仿生学、高速摄像技术等在训练中越来越多地运用,教练组成员中也相应增加了一些非体育专业的科研人员,这对运动员训练周期的安排、训练负荷以及赛后恢复等方面提供了智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如若还采用传统的训练模式和方法,肯定不能适应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需求。因此,需要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紧跟时展步伐,掌握尽可能多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不仅只懂得运动训练学,而且要掌握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教练员的知识积累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最佳化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运动训练科学化,是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趋势,是运动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前提。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渗透到运动训练中的各个环节,谁要想在奥运会或世界重大比赛中获胜,就要看谁能在运动训练科学化上占优势。
参考文献:
[1]反馈-科普技术-地理百科-中国地理网,http://.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不但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概论,而且也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和规律的概论。离开现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静止、孤立地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成果,就会使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程变得零乱庞杂而不成体系。而如果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则不但能克服“零乱庞杂”的缺陷,而且还能为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程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把“史”与“论”结合起来,更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之所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学习,不但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果、历史演进和完整体系,而且要了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了解哲学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以及对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只有做到史论结合,才能达到开课的目的和要求。
2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根据上述三原则,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内容与体系可做如下安排。导言。概要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理论基础、前沿阵地、中心内容和综合体现。
第一章,现代物理学革命及其影响。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言,概述近代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及其所遇到的“两朵乌云”。第一节,相对论的建立。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具体讲授伽利略变换和力学相对性原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洛伦兹变换的提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及其主要结论,广义相对论及其验证。第二节,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一、量子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概要介绍黑体辐射理论和紫外灾难。二、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具体讲述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玻尔对原子结构的量子解释,德布罗意的物质波,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海森伯的矩阵力学。第三节,现代化学理论的发展。主要讲授元素周期理论的新发展和现代化学键理论。
第二章,原子物理学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主要讲授从物质结构的研究到原子能的开发和应用。第一节,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和认识。一、物质结构初探,复习回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道尔顿的原子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二、向原子世界的进军,主要讲授X射线、放射性元素及电子的发现,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原子核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对基本粒子家族的认识。第二节,原子能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一、原子能的开发研究:重点介绍原子能开发研究中的三大发现,即慢中子效应的发现、核裂变的发现和链式反应的发现。二、原子能的应用,包括能源方面的应用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能源方面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军用三弹即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的研制;二是核电站的发展,主要介绍从慢中子反应堆到快中子增殖堆再到核聚变反应堆的历史发展。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可概要介绍在生产、生活、科研、军事上的应用及其成果。
第三章,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生物工程技术是用人工的方法创造生命的技术。生命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生物工程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历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多分子体系;从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化成原始生命物质。二、生物进化论,主要介绍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第二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一、遗传学:主要讲授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及其遗传学说;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及其遗传学说。二、分子生物学:重点介绍蛋白质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核酸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第三节,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工程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四个部分的内容。因学时限制,可重点介绍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两个部分。一、细胞工程,应首先讲授细胞的全能性,然后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具体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折合和胚胎移植技术、克隆技术等内容。二、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主要介绍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基因载体的发现和研制。(2)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获取目的基因DNA、获取载体基因DNA、目的基因DNA与载体基因DNA的重组、把重组的DNA转入受体细胞进行增殖和筛选转基因生物体五个步骤及方法。三、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主要介绍生物医药的研制及应用、生化工业的迅速发展、转基因动植物的大量出现,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天文学和天体演化学说。天体演化学说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本章在重点讲述天体演化学说之前,先把天文学的相关知识作一简单介绍。第一节,天文学及其产生和发展。一、概要介绍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类;二、重点讲授天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体介绍古代天文学、近代经典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情况。第二节,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可分三个大问题来讲述。一、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主要介绍电磁辐射、宇宙线和中微子三条途径;二、获取天体信息的物质手段和仪器设备,主要介绍人眼的构造和功能、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天体摄谱仪;三、天文观测发展简史:依次介绍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第三节,天体的起源和演化。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主要介绍牛顿“无限无边”宇宙模型及其疑难、爱因斯坦“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及其疑难、哈勃定律与大爆炸宇宙模型;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先对星系及其类型作一简单的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三、恒星的形成和演化:具体介绍恒星的形成,表征恒星演化过程的赫罗图,恒星演化过程的三阶段,即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和恒星的三种归宿(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四、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主要介绍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两部分内容;五、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包括地球概况、地球的圈层构造和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第五章,信息技术和激光技术。人类历史在经历了6000年的农业社会和近300年的工业社会以后,现在正在迅速走向第三个文明社会———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就是信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所谓信息技术,就是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技术。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导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第一节,微电子技术。一、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具体介绍集成电路的诞生、集成电路的种类及其历史发展和集成电路的制作工艺;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第二节,计算机技术。一、计算机概述:具体介绍计算机的结构与功能、计算机的特点和计算机的历史发展;二、计算机的应用:主要包括数值计算或科学计算、数据处理或称信息处理、实时控制或称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或称智能模拟等;三、信息高速公路。第三节,通信技术。一、电气通信:主要介绍电话通信和非电话通信及传真;二、光纤通信:具体介绍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的优点、光纤通信的应用和发展;三、卫星通信。第四节,激光技术。一、激光与激光器:具体介绍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激光的特点、激光器的构造等内容。二、激光技术的应用:概要介绍激光加工(包括激光铸模、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雕刻等)技术及其在农业、医疗、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鹰眼;规则;球员;裁判;网球运动
中图分类号: G81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0
一、原理解释:“鹰眼” (Hawk - Eye)的正式名称是“即时回放系统”,是一套十分精密系统。它由8个或者10个高速摄像头、四台电脑和大屏幕组成。首先,借助电脑的计算把比赛场地内的立体空间分隔成以毫米计算的测量单位;然后,利用高速摄像头从不同角度同时捕捉网球飞行轨迹的基本数据;再通过电脑计算,将这些数据生成三维图像;最后利用即时成像技术,由大屏幕清晰地呈现出网球的运动路线及落点。从数据采集到结果演示,这个过程所耗用的时间,不超过10秒钟。
二、诞生和应用历史
同各种新技术的开发一样,“鹰眼”自然也经历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1997年,发明者英国人保罗·霍金斯(Paul Hawkins)从英国达拉谟大学毕业,开始寻找创业机会。2000年霍金斯从网球比赛的争议球上得到启发,计划借助影像捕捉技术解决比赛中的类似问题。2001年,霍金斯着手开始准备工作。随后经过约2年时间的反复实验,他终于完成这套系统的开发和测试。2003年开始,鹰眼作为电视转播的辅助手段,在网球比赛的四大满贯、大师杯和大师系列赛这样的高级别赛事中,为电视观众和网球解说员服务。2006年3月20日美国迈阿密网球公开赛上,鹰眼正式被应用于比赛中。由于大部分的网球比赛都是在室外场地上进行的,自然条件下的风速、温度都会影响计算机的测算结果。另外高速摄像头的设置也经过了反复的实验,才最后敲定。2006年8月,美网率先在大满贯赛事中启用鹰眼,次年澳网、温网以及有能力的其他级别比赛也紧随其后,并使用至今。(只有在土场地进行的比赛一直没有使用鹰眼,是因为球落到松软的红土上,留下的印迹清晰可辨)。
三、鹰眼技术的规则
1、鹰眼的使用根据比赛组委会的安排而定。组委会有权安装和使用鹰眼,也有权不使用。
2、组委会使用鹰眼辅助裁判,须在赛前公示。
3、具体使用鹰眼辅助判罚的规则:(1)挑战次数的规定。2008年4月起,每一盘比赛当中,每位球员有3次机会挑战鹰眼,若进入到抢七局,可增加一次。如果球员挑战成功,那么还将保留原有的挑战机会;如果失败,则要被减去一次机会。(2008年之前每盘2次,若进入到抢七局,可增加一次。)(2)挑战时机。当形成死球后,球员质疑裁判的判罚时立即挑战;或是在双方回合当中,球员质疑裁判的某一判罚时,需立刻停止击球并挑战。(3)挑战后的判罚。情况一:本方球员的球被叫出界,本方球员质疑并挑战。如果鹰眼回放球是出界,则判罚本方球员丢掉这分;如果鹰眼回放球是界内,若是裁判判定对方球员有能力回击此球,则这一分判罚重赛,若是裁判判定对方球员不能回击此球,则判罚本方球员得到这分。情况二:本方球员的球被叫好球,对方球员质疑并挑战。如果鹰眼回放球是出界,则判罚本方球员丢掉这分;如果鹰眼回放球是界内,相当于视作对方球员放弃本次击球,判罚本方球员得到这分。(以上情况针对抽击球的判罚,对发球的挑战则再需应用发球判定规则)(4)裁判有权决定何时使用鹰眼回放,如果认为判罚清楚而球员有拖延时间的嫌疑则可以拒绝。(5)如果鹰眼出现了故障,那么裁判最初的判罚有效。(6)裁判根据鹰眼回放所做的判罚就是最终的决定不得再进行申诉。
四、鹰眼的问题和争议
1、鹰眼技术的缺陷和争议
首先,在判断时鹰眼把球的打滑和弹性形变考虑在内,达到2-3毫米以上的精确度,从而使得鹰眼的正确率达到99.9%。但这已经极高的正确率仍存在质疑,因为网球在击打过程中,球毛会被打松,此时网球就不是鹰眼所预计的“规则”的球体,而2-3毫米的精确度被打折扣。当然还有面对争议球时,鹰眼还会出现故障不能回放,或是回放系统的落点有些不统一,大家会非常失望、无奈和开始质疑鹰眼本身。
2、鹰眼规则的不完善
(1)鹰眼与球员
从各项赛事的鹰眼挑战次数,就可以看出球员如今对鹰眼使用的高频率,甚至是有些依赖。但球员在使用鹰眼的时候却存在一些灰色地带。
目前的鹰眼规则要求球员在对判罚质疑时,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是否挑战的决定,但多长的挑战时间才合适目前还没有明确的限制,通常情况是几秒钟,但是往往不是这样。我们常常会看到球员在走上前查看了球的落点痕迹之后许久才做出决定,或是咨询司线、主裁的意见,甚至会与自己的教练组进行眼神上的交流之后再做出决定。而球员向教练寻求意见的行为这是违反规则的,是否挑战这个决定应该有球员独立做出。
其次,目前球员合理的利用规则或者说利用规则的漏洞是无可厚非的。鹰眼在比赛中的使用开始变成一种“艺术”,成为保护自己和影响他人的手段。如球员体力不支时,利用提出挑战,拖延时间使自己得到休息。或是对手状态很好时,仍对好球提出挑战,以打乱对手的节奏,甚至影响对手的情绪。
(2)鹰眼与裁判
鹰眼对网球裁判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他们产生一种无形的挑战。一方面鹰眼对裁判判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尽量减少自己出差错的机会,以保证裁判和比赛的权威。另一方面鹰眼使得裁判工作量加大,最主要的是体现是在对鹰眼的控制上。例如何时决定使用鹰眼回放,而避免球员有意拖延时间;鹰眼挑战时,准确合理的判断一方球员是否能够继续做出有效回球,而判断得分或是重赛等。这些也增大了球员与裁判发生争议和矛盾的可能。
五、结论
鹰眼系统的引入使网球运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对球员、裁判还是电视观众,这项新技术都为网球注入了新的元素。鹰眼为比赛的带来了更多的公平和准确的判罚, 还提供了一系列以前无法得到的数据,以及给观看比赛提供全新的视角,甚是是让网球具有新的吸引力和更加流行。但鹰眼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无法避免的。最大的矛盾是来自球员和裁判,鹰眼规则让他们处在了新的不确定和争议当中,从而质疑它自身和对网球运动的作用。但是与前期的争议不同,鹰眼已经成为网球运动的一部分,要想其更加完善,那就应该扩充它的内涵并且始终使用它。
【参考文献】
[1]黄道名.论鹰眼系统对网球运动竞赛发展的影响[J].竞技论坛,2008
[2]摩卡. 鹰眼:睁开的第三只眼[J].TENNIS,2006(5)
[3]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官方网址:
[4]陈述. 鹰眼百态[J]. TENNIS,2008(5)
[5]邰峰. 对网球比赛中“鹰眼”技术运用的探讨[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
[6]保罗·费恩.这是我们希翅的运动吗[J].TENNIS,2007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问题;措施
农业是人类最为古老的产业之一,其对于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而进入新世纪后,农业的发展也逐渐顺应了新时代的潮流,即农业经济要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与解决。因此,为了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大力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推广与应用。
1.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1.1降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人地矛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当前,我国的人口越来越多,但由于商业、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却越来越少,因此,要满足我国如此多人口的粮食问题,就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
1.2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剧烈,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干旱、洪涝、霜冻以及病虫等灾害不仅频频发生,而且其发生范围越来越大,危害程度也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给我国的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大部分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只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抵抗能力,才能有效减轻这些灾害所带来的损伤。
2.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目标
2.1改变原有的农业经营方式
现今,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要求进一步改变我国原有的农业经营方式,使其由个体化经营的方式逐渐转变向产业化经营的方式靠拢。再者,我们还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使农业领域的生产方式由当前的种植、养殖,发展为未来集加工、运输、营销、储藏以及各种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农业经济。
2.2确立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目标,还在于对农业发展新方向,即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确立。而要使得我国农业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不仅要达到合理的种植力度,还要保证对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利用,从而将农业生产与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结合,以形成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科技领域层面。
2.3摆脱农产品长期供应不足的局面
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有效推广,能够帮助农业生产实现农产品总量的平衡,并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摆脱当前农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以确保农业产值年年有余。
3.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1法律方面的制约
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其立法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缺陷与不足,需要得到有效的改进与完善。比如说,当前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只有一部《农业法》是专门为农业事业服务的。再者,由于当前我国还处于主要依靠行政执法来应对市场经济变化的阶段,执法部门在工作中任何不专业、不规范的行为,都会对下层部门的具体实施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一来,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就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与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与质量。
3.2资金方面的制约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进步,同时,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农产品产量也逐年提高,这些都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要进一步有效推广与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就必须切实提高国家对其重视程度,并加强对其资金的支持。
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投资的步伐却逐渐放缓,资金投入也逐年减少,这些都使得我国农业相关的科研机构科研经费呈现一种短缺的现象,从而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4.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4.1增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资金的支持与投入
为切实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我们必须要增强对其科研资金的支持与投入,这是保证农业经济有效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同时,这还是提高现代科学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环境、学习条件以及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
当前,由于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也较低,这些都限制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而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又进一步造成了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的现象。长此以往,这些地区的人民就会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严重限制了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现阶段,我国必须增加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科研资金投入,并进一步提高现代科学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热情,从而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前提。
4.2树立新的推广理念
现今,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推广的理念一般来说,都是以行政为主要载体来进行各项推广任务的,而其却常常忽视位于农业经济发展主体地位的农民。这一现象的发生严重导致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难以长久,并进一步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因此,当前,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推广理念,将农民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推广的主体,并靠示范与培训来实现对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与应用,从而切实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有效推广做出贡献。
4.3完善现代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管理机制
为了切实增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对相关人员推广工作的有效管理,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首先,对于农业经济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人员,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管理与培训,从而尽量减低推广人员的混淆指导现象的发生。再者,对于科研与推广人员,我们要在工作中给予其适当、及时的激励,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效率与热情,并激励他们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4普及农村文化教育
要切实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活生产问题,我们就必须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促进其在农业生产中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而要实现这些问题,对于农民的基础教育是关键。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在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推广的同时,普及农村的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农民们能够接受更为有效、专业的培训,帮助他们与时俱进,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5.总结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来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但是,在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缺陷。所以,我们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究有效措施来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以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定敏.新时期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应用分析[J].中国农资,2013(12).
[2]詹文倩.浅谈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J].财经界,2012(08).
[3]贾彬良,侯立功.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速现代农业发展[J].现代农业,2012(04).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改变了不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科技伦理危机逐渐引起人们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反思:科技究竟是什么?怎样正确发展自然科学技术?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对于这样的问题与西方文化相比则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出发对科学的实质进剖析,结合现今存在的科技伦理问题提出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型科学研究发展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科学技术,传统文化,道家
一、前言
长期以来,科学这个概念被一些西方的科学哲学家弄得极端复杂,甚至玄而又玄。他们按照西方科学走过的道路和现代科学的模式,为怎样才算科学提出了很多条件,声言唯有满足其规定的条件,如必须采用封闭式的实验方法、推演的逻辑方法并能以数学的方式表述,必须建立明晰可靠的因果关系,甚至还要能够“证伪”,等等,才够得上是“科学”。其实,他们是将科学与科学方法、科学与科学形态混淆起来,其结果是以崇尚科学的名义给科学带上枷锁。方法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工具和手段,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创造的,是从属的。科学形态则由所用方法、认识水平和所把握的规律的形态来决定。而实际规律的形态与其存在层面的特性相对应,随其存在层面的不同而各异。因此,科学方法和科学形态会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变化,会因认识领域和认识层面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运用某一种方法只能进入世界的某些领域、某个层面,而不能进入所有的领域和层面。世界上没有万能的认识方法和可以包容一切的科学形态,却存在着无限多样的领域和层面。所以,如果以科学方法和科学形态作为科学的标准,必定束缚科学的手脚,拘囿人类认识的视野,也不符合人类(包括西方)科学发展的历史。
科学是文化的一个门类,唯有从功能和作用的角度来定义,才能抓住科学的本质。事实上,一切文化门类,无论大小,如语言、哲学、宗教、政治、文学、艺术、法律、饮食、服饰、房屋……都只能用功能和作用来定义,而不能以方法和形态为标准,否则人们(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就无法沟通,同时也会陷入荒唐!那么,科学是什么?科学是认识,是获得正确知识和规律性知识的认识活动,以及经过这样的认识活动形成的知识体系。人类利用这样的认识成果指导实践,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理解科学,才符合科学的本质涵义。
用“做什么”而不用“怎么做”来定义科学,将科学从处于当今强势地位的方法和形态中解放出来,强调科学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门类,于是就会顺理成章地承认,世界上各大成熟民族和地区必定有自己的科学认识的历史。因为科学作为认识活动,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特有方式,为各大民族所不可缺少。因此,中国历史上那些揭示了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技术理论毫无疑问都应当作为科学来对待。但是,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科学有本质的区别。大家知道,随着西学东渐,西医进入中国而与中医不断碰撞。自上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提倡用西医和西方近现代科学发掘、整理和提高中医,西方的一些科学家也试图用现代科学解释经络等中医理论,令人惊讶的是,至今已逾半个世纪,竟然毫无实质性成果。就是说,用西医和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不能揭示中医学的知识系统。这一情况显然不可小觑,如果站在西方科学发展的立场,它实际可以看作是一场空前巨大的“科学危机”。一方面,中医学有不可否认的举世皆知的临床疗效,而且其中有很多疗效为西医所不能取代;另一方面,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确与西方现代科学格格不入,不能对话。在这种情况下,唯一正确的出路应当是,重新审视和修正现今某些通行的原理、原则,充分考量中国传统思维的特殊性和中国科学曾领先世界千余年这一不可否认的事实,进而从这一“危机”中引申出一个结论:原来科学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中国科学传统与西方科学传统是两个源,两个流。
二、现代科技伦理危机
当今,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其强势地位已不可动摇,科技每前进一步,人类社会也随之迈进一步。借助科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以往,人类沉浸于征服自然科技的喜悦之中。然而,科技在强大的过程中,其负面效应也日益暴露。现代科技对传统伦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科学技术成果的滥用让人们无所适从。科技不仅仅成为“生产性”力量,它也成为破坏性,甚至毁灭性力量,成为造成种种危机力量的源泉。人们也从没象今天这样对科学技术发展充满恐惧和不安,核技术具备彻底摧毁我们赖于生存的星球的巨大破坏力,克隆技术的发展与成果给人类伦理道德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还有诸如军备竞赛,生态危机,资源浪费,失业加剧等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及全球问题深深地困扰着人们。
首先,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科技的进步使得许多具有杀伤力的先进武器不断问世,加大了现代战争的破坏力,这使得人毁灭人自身成为十分现实的威胁。其次,科技发展带来社会伦理的颠覆,引发社会和科学失范行为的频繁发生。科技自身蕴含的巨大物质利益使得某些人明知研究、使用某些科技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机,在物资利益的驱动下,仍以身试法,而置伦理道德于不顾。而某些最新的科技成果极大的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如克隆人、器官再生、转基因食品等,人们无法预料这些科技成果的运用会给人类带来的后果,造成普遍的社会道德困惑。其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当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满足了我们对物质财富的欲望;但另一方面又使我们人类所生存于其间的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由于森林的过度砍伐、土地的过度耕种、水资源的过度使用、草原的过度放牧、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球气温不断变暖、各种资源日益枯竭、耕地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科技在极大地提高人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加大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和毁坏力。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高度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逐渐感受到现代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自近代科技发展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各种社会危机:随着现代科技和医疗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存活率提高,人类寿命延长人口数量不断膨胀,而全球耕地的减少,粮食的短缺,使得生态严重失衡,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尖锐;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大大超出了自然的再生能力,近几十年来,煤、石油、淡水、耕地等资源日显紧张;在科技对自然的过度干预下,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森林的毁坏,土地的荒漠化威胁着未来人类的生存;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科技成果的滥用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对这种现象。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已预见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每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最后,从人自身来看,科技的发展也使得作为主体的人的某些能力的退化,科技为人类日益舒适的条件,人类常常过分依赖科技的成果,导致各种现代病的迸发。人的主体地位在现代机器大生产中被逐步削弱,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科技导致了现代人的异化,全球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现代人的心理压力见证了现代机器对人类的挤压。科技本身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是为了人类生活得更好,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背离这一主旨,而导致人类主体地位的削弱甚至丧失。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背离科学本身的初衷和指向,成为人类自身创造出来却又无法掌控的“魔力”。自近代科学以来,科学科技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飞速增长,与此同时,道德伦理却发展缓慢滞后。没有伦理的科学技术是盲目的,而没有科学的伦理是空白的,现代文明社会应当是科学技术和道德伦理的和谐发展,背离了伦理的科学带给人类的是不可预知的未来和不可控制的恐慌。问题的解决应是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采取措施,限制有意识科技成果的滥用,即确定“科技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对科技行为进行伦理约束和对科技运用进行道德限制,增强科技发展中的人文关怀。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科技观点
3.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研方法论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17-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成为承载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是发挥教师教学创造性、提升学生主体性、活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崭新的模式,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应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抓学生学习兴趣的兴趣,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已经普及。这是一种图文并茂的人机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感官上的刺激。学生面对这些,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好奇心,才能将自己完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的兴趣上来了,教师再趁热打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地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给了学生一个看得见,听得见的空间,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画面、声音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点,这样比单一的讲课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能够在音画上获取自己喜欢的,并将其保持在记忆中,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一定会好于以往的传统教学。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育教学中,认得思维的展开是需要环境的。在多媒体提供的声像图文信息中,学生最容易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这种直观性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很好地利用多媒体,将所教知识融合到信息中,能够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这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土壤中学习、创新、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成了事实,而不是空谈。
(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
为了增添课堂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走进课堂,成为许多老师的教学手段。学生是主体,学科教师是客体。教师为了有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把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新颖独特,充满吸引力,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能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厌学现象,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率,改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枯燥关系,使课堂气氛活跃、融洽。
(五)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多媒体教学能够给学生一个更加宽阔的学习空间,它的画面、声音、动态视频等功能,能够让学生将自己融于情景中,进而被感动、被吸引、被震撼。使以前那些枯燥的知识变成带有感彩的故事,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简易了,变得具体化了,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灵活地掌握知识,并将自己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具体运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拓展教学渠道,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1.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把多媒体手段带入课堂,从图像、色彩、动画、声音等方面给学生以诱导和刺激,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巧妙设疑,解决问题。疑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古语曰:“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疑才有思,思则能解疑。
3.做好演示实验,扩大观察视野。教学中涉及实验时,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实际操作会很难全面展示,加之有些实验仪器离学生很远,观察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突破“语言障碍”,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加速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很多内容比较抽象,教师不好解释,学生不好理解,而运用多媒体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教学知识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舞台,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现代化的整合,逐步实现有效教学,让学生与老师用新的方式进行互动,进行沟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学工具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体育教学;有效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新课程体育的实施虽然为教学一线的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带来了盎然生机,理解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含义,把握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原则,正确实施体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课标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是运动技能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传授者,同时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今后学生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动教与学生被动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集音、图、动画于一体的形象教学相比,后者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
优势。
发挥现代教育资源,科学突出教学难点。现在体育课程的动作技巧教学难度大,教师演示动作时间短、连贯性强,学生很难看清、掌握关键的技术动作,学习效果较差,在分解技术动作的教学中,学生又不能将整体技术连贯起来进行,造成技术脱节。同时随着体育教师年龄的增长,使得教师只能用语言去讲解,难以演示这些动作过程,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教师利用课件进行细节展示,就能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各环节的技术要领并连贯技术动
作。例如,在观看包一中马驰老师的“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时,马驰老师在示范动作时一气呵成,学生看不清每个动作环节的具体要求,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看NBA优秀球员的比赛动作,提高兴趣,而后观看技术动作的分解与连贯,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整个动作的要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锻炼身体,学习运动技能技巧。在常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运动理论时,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完成的,然而体育课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需要在身体运动过程中进行学习,锻炼身体技能需要在身体运动之中去认知、
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学生掌握动作的准确程度也良莠不齐,而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并播放易犯的错误动作,从而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进而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完成正确的技术动作,这样会提高学生的信心,教师要及时用语言加以鼓励,让学生逐步将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用于体育活动,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无论新课标还是老的教学手段,体育课堂教学的宗旨始终不变,那就是教授学生运动技能,所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还是应该以此为基础。首先,应明确计算机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过多地引用会导致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一张张变化的图像上,从而忽略了课堂的关键――“学”;其次,每次的媒体课,教师要根据课堂需要穿插播放教学内容,如果将整个部分图片、影像都先放一次,然后讲解,有些学生就会产生已经都看过了,不用听老师讲了,这也就会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再次,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新课标下的多媒体教学中,计算机运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课件制作来说,体育教师对多媒体运用、掌握的情况和使用的熟练程度也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技能的掌握。所以,体育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也更应该去进行学习多媒体的制作,只有优秀的教学课件和合理的课堂掌控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体育教学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眼光不能盯住现代教育技术不放,而应该在体现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陈锋.浅谈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实施的建议.科教文汇,2006(11).
[2]邓国良.新课程视阈下的体育有效教学.成都体育学院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涵义及特点
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着其独特的个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上机动手实践,去感知,消化,应用,进而转变为自身的知识。
2、信息技术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课程
创造性作为民族自主之本、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
众所周知,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条件。例如,在教授《篮球三步上篮》一课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图片展示摸高的完整动作及分解动作。教师提问:要想摸到吊起的篮球,同学们想想看怎么样才能跳得高并且最有节奏性呢?看看别人的脚步动作与我们平时的助跑起跳有什么不同吗?那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产生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为形成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
3、 信息技术是一门随时间变化,内容逐渐更新的课程
从人类信息交流和通信的演化进程可以清楚地体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性.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已经成为21世纪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在改变社会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的同时,也对人类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目前,我国从小学就开始设立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取得明显成果,发展速度很快,并开始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信息素养在实际中应用较少,全面培养和发展更显得无奈,体现出种种问题。
1、对“教”的轻视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把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的“学”。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简单的把讲课时间作为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教”的时间越多,课堂得分就越低。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许多信息技术老师不敢“教”,怕担上“满堂灌”的罪名,在课堂中就简单的讲一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上网查资料做练习,进而忽视了“教”的重要性。也阻碍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探究。听课未必就是不好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教学重技能的特性并不意味着可以轻理论,淡化理论的学习将使学生失去真正理解信息技术内涵的机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空间、以一种合理的教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2、脱离现实生活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巧妙地设置任务,把教学内容溶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上机操作中去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要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它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
很多老师对“任务驱动”认识不足,认为“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完成任务酒可以了。在教学中简单地认为只要完成了“教学目标”就算是一堂课完成了。然而一节课任务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设计及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也要根据学生技能培养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中“用中学,学中用”的学习情境,并且任务应该具有探究性、创造性及生活性。
3、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
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三、在中小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策略
在新课改下背景下,对于当今和未来社会意义重大的信息技术课程,如何在教育体系中很好地完成独特的学科教育教学任务呢?采取怎样的教学实施策略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是值得信息技术教师深思的问题。
1、 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分层次进行教学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有的学生家里安装了电脑,这样学生周末和假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就会长,那么熟练程度也会也来越高。相反,有的因为家境或者其它的原因没有安装,那么学生接触的就少,自然而然对它的认识就会少。这就照成了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基础薄弱的同学常常会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分层次教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在完成当堂练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兴趣,我安排他们另外的任务。实践证明,这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任务结束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课件来丰富课堂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 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设计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学生特点、接受能力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就比如说针对某一节“如何发送电子邮件”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作业在里面。比如:不仅要给老师发送一封邮件,也要给你的好朋友,以前的老师发一封邮件,邮件里写上你对好朋友想说的话,对老师的评语,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 创造一定的生活情境,使知识更加的生活化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0-6848-02
1 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手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手段为技术支撑,以现代教育理论、心里学研究最新成果、系统论、方法论、传播理论[1]等为理论指导的现代教育技术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逐步发展并壮大起来了。它的出现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发展。具体在教育教学上,它完全开创了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新了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涌现出许多全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拥有现代的技术基础和理论基础,其中对媒体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与传统教育相比,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空间上能不在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地点,时间上也是可以利用符合需求的时间,甚至能利用时间碎片,相当于延长了学习的时间。从而有益于把人们的学习时候与空间化零为整,能充分利用时间与空间的碎片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得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当然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它包括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一方面简化了教学的难度,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改善,另一方面也赋予了教学内容与形式新的生命力,自然也就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它对教学媒体的改造,促使当今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划时代意义,特别是在教育信息上有三个方面的巨大改变:一是教学的信息不在单一,变得庞大和广阔,使信息储存介质不在局限在纸张上,可以是光盘、磁带、硬盘等,从而变得多样化,存储容量大得无法想象;二是使信息表现形式不再是教师单纯的教授,信息可以表现为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变得多样化和形象化;三是使信息来源的路径不再局限在教育组织或机构统一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可以是网络下载、空间访问、资源库查询等,变得多元化和广阔化[2]。
2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主体的转变
与传统教育教学相比较,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条件下,教师与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学生主要从教材上获取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是被动而是能动地加入到课堂教学来,与教师形成互动,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一切活动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在教学材料上,除了固定的教材外,通过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可以呈现 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突破了固有学习材料的限制,甚至可以通过模拟等方式,强化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权威的“中心地位”被替代,教师不再独揽教学过程唱独角戏。教学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多,自然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原来主要从课堂、从教师那里获取,现在则更加广泛了。又因为网络化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存在空间变得任意,教育资源也非常丰富,获得知识的时间也可以随意安排,打破了传统的大统一的教学方式,使整个传统课堂教学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最重要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被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所取代,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等得到发展,有利与人性的解放与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也就体现了学生者在学习上的探求和选择远比认知与记忆重要,情意要素和能力方法远比学习内容本身要重要得多。
3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主体角色的定位
无论现代教育技术 如何发展,教师在存在意义是不可废除或替代的。教师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教师的职责变得更为全面,教师的使命变得更加重要。 但教师不在是贯穿在教学活动整个过程中的主体,更大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3]。同样,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时候是被动的接受者,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更多的时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将使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更趋向多元化,灵活化,并对主体的定位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1)教师作为是学生个性人格与思想品质塑造者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应继续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品质的塑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塑造人的思想比获得知识技能更加重要。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缔造者,就是讲的这一方面。现具体来讲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充分利用人机交互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这不仅仅是思想上的、知识层面的、语言的交流互动,更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共鸣。这种交互课堂,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知识的讲授,教风的熏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把乐观、坚强、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努力的敬业精神传递给学生,传递社会的正能量,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思想、人格品质的塑造主体。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的需求来开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目的主体。第二,要把教授文化知识与培养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让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 充满人文关怀,传承人类文明。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太快,加上信息繁杂,许多的思想观念扰乱视听,非常容易使学生在信息世界迷失方向,错乱三观。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信息世界里能明辨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树立大爱教育观[4],注重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性认识和正确的情感。
2)教师是课堂教学教材与资料的加工者和处理者,是提供基本教育信息的主体,但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学生可能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得更广大、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学生是选择知识获得途径的主体。基于这一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知识技能的传播者的角色与地位基本保持,但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角色与地位悄然发生了一些变法,师生与媒体间构成有一种全新的三角关系: 教师——媒体——学生 。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也由传统的教师“教”变成了学生“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教学资料,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力求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能刺激更多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涉猎更加广阔的知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促进更全面的发展。从主体地位的变化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已变得更加人性化、人文化,更加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3)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是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是课外学习的指引主体,学生是课外学习的学习主体。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学生学习的时空可实现随心所欲,能充分利用时间碎片,能把系统知识零碎化,采用适合自己的任意方式进行学习。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文化的过程,也不仅是学生通过学习接受知识文化的过程,它同时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建立健全人格的过程,但是在教育技术条件下,更应该注重课外学习,并且课外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应该把它纳入到整个教学设计或教学计划中来,教师可以隐性地参与进来,把登台的主体变换为隐性的指导和规划[5]。让学生有效有利的成为学习的主体。
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推进教育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看到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根据实际条件进行调整和转变。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促进教师成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美化课堂教学环境,增强课堂教学文化等,必然是现代教育条件下课堂教学所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李运林主编.教育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束炳如.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许乃英,黄慧,詹道佳.课堂电化教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5] 张丽青.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思考——深圳中学初中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0.
[6] 卢红.现代教育技术与人的社会化[D]. 华中师范大学,2000.
[7] 李玉斌.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
[8] 李剑欣.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建构[D].河北大学,2005.
[9] 陈代林.试论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D]. 湖南师范大学,2005.
[10] 刘兴红.教育技术观念的变迁和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