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媒体环境范文

自媒体环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媒体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媒体环境

第1篇:自媒体环境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微博广告;传播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在数字化时代,人们不再单纯依靠传统媒体获取外界信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更加依赖于互联网,办公室里的PC机、卧室里的iPhone手机、沙发上的iPad、客厅里的iMac、咖啡馆里的WiFi都可以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人们每天通过微博、博客、搜索引擎、手机报、新闻网站、即时通信工具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基于Web2.0技术发展起来的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网络通信工具的迅速兴起,加快了互网络自媒体化进程,互网络已进入自媒体时代。

在自媒体时代,人们不仅仅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也通过网络提供信息。具有自媒体特征的微博,正以一种新兴的交流工具进入了大众视野,大到政府部门,小到平民百姓,都在各大网站纷纷开通了微博,不少企业也以微博为媒介与消费者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微博的商业价值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如何适应自媒体环境并有效进行营销传播是企业界人士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自媒体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本上阐述了自媒体环境下微博广告传播的基本策略。

二、自媒体及其特征

(一)自媒体的概念

“自媒体”这一概念源自《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Dan Gillmor,他提出了三种媒体概念:传统媒体1.0 (old media)、新媒体2.0 (new media)及自媒体3.0(we media)。博客代表着“自媒体3.0”,即自媒体(we media )。Dan Gillmor在自己的论著《We The Media》一书中以“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拴释了自媒体这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第一个对“自媒体”释义的是Shayne Bowman和Chris Willis。2003年7月,他们在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提出“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并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公民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一种提供与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自媒体概念简单理解就是利用Web2.0技术通过博客、微博等网络通讯工具进行自主信息的个体传播主体。可见,自媒体的出现,权威媒体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可参与信息传播。

(二)自媒体的特征

一是,传播技术的先进性。Web2.0技术造就了自媒体。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而Web2.O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Web2.0的特征在于其交流方式的参与性、个性化以及发挥大众的智慧,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互动及分享。在Web2.0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传播成为低门槛的传播方式,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微博由于具有多元非线性传播结构、门槛低、成本低以及传播迅速等优势,一出现就受到了大众的青睐。

二是,传播主体的平民化与多样化。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来自于社会底层,也来自于各行各业,因此,自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平民化与多样化。Dan Gillmor给自己的论著《We The Media》起的副标题就是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自媒体的传播者被称作“草根阶层”。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办属于自己的“网络报纸”(博客)、“网络电视”(播客)和“网络广播”(微博)来彰显个性和表达自我。由于自媒体创建门槛低,且操作简单,近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发展迅速。

三是,传播方式的自发性、交互性、迅速性。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管理自己的“自媒体”,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通过自媒体能够将信息迅速地传播到受众中,受众也可以迅速对传递的信息进行评论,分享和互动拉近了自媒体与受众的距离。

四是,传播平台应用的广泛性与操作的简单性。自媒体具有广泛与多样化的应用平台,无论是Windows系统、Linux系统、MAC OS系统,还是IOS系统、Android系统、Windows Phone系统,也无论是PC机、笔记本、iMac电脑,还是平板、手机等个人移动信息终端,人们都可以在上面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利用文字、音乐、图片、视频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

三、自媒体环境下微博广告传播策略

Web2.0技术催生了自媒体传播形式。从自媒体诞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来看,它与报纸、电台、电视、新闻网站等媒体点到面的传播方式不同,自主、交叉、互播的特点形成了自媒体独有的传播理念、传播价值、传播渠道、传播时效,从传播向互播转变,这是自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形式经过短短几年发展就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媒体形式。

1.微博传播平台。微博是后WEB2.0时代新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系统,它是一种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感受用140字以内的简短语言并让其他关注者分享、并加以评论的互联网信息平台。2006年,博客技术的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创建的新兴公司Obvious推出了微博Twitter。2009年8月14日,我国新浪微博推出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随后, 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纷纷开启或设立微博功能,微博正式进入大陆网络人群的视野。由于具有实时传播、全民传播及互动共享等特点,微博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机制,改变了媒体的传播形态。不同于以往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短信、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等信息传播媒体,微博促进了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其商业价值越来越凸现。随着微博技术的成熟以及人气的急剧提升,再加上微博信息传播速度快且具有边际成本接近零的特性,国内外不少企业已把微博作为营销传播的平台,其广告传播价值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

2.微博广告传播策略。微博广告传播是指企业在微博信息中有目的的产品、服务或品牌推广信息,以此提高产品、服务或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促进产品、服务的销售。自媒体环境下微博广告传播媒体既包括由明星、名人构成的自媒体,也包括由具有颇高人气与巨大粉丝量的草根构成的自媒体。微博广告传播可以是企业所为,也可以由广告公司进行。按照广告传播的内容,微博广告传播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产品广告、促销广告、品牌广告、活动广告。

(1)关键词传播策略。微博关键词广告传播策略是指将具有广告信息的关键词置入微博实时信息流中的一种广告传播形式。微博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传播平台,可以通过平台资源和用户数据共享开发出更多的扩展应用,以此增加更多的用户数和信息流量,增强微博广告传播的商业价值。微博广播是一种即时信息流,微博网站通过优化整合用户资源,可以根据用户信息流的内容恰当地置入广告主的关键词,并使置入信息流的广告关键词与用户信息流的话题产生相关性,以此减少广告信息对用户体验的影响。Promoted Tweets是Twitter在2010年4月推出的首款广告产品,它类似于谷歌Ad Words广告,与搜索关键词有关,而广告就是Twitter消息本身。企业用户可以购买特定关键词,用户在搜索相关消息时,商家所投放广告将显示在搜索结果页面顶部。(2)话题植入传播策略。微博话题植入广告指用户在微博中搜索带有某种热议话题的关键词时,广告主就可以通过广告服务系统在搜索结果页面投放与其相关产品的广告,广告内容则根据与搜索结果的相关性设置关键词。Twitter在2010年6月推出Promoted Trends广告服务,它允许广告客户在Twitter趋势主题旁边投放广告。这种广告模式是在Promoted Tweets广告模式衍生出来的“话题植入”广告模式,与Twitter推出的在“流行话题”中投放广告的模式很相近,是Promoted Tweets广告模式的延伸。(3)自助式传播策略。微博自助式广告,是指借助微博用户资源及多向互动交流传播的优势,将基于微博用户地理位置、爱好、身份等细分特征的广告信息投放到潜在目标用户群中的一种传播形式。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广告主可以向目标用户精准广告信息,并且可以自主和管理广告内容,广告主可按传播效果付费,适合于中小企业客户。自助式广告传播策略起源于谷歌,该形式打破了传统强迫式广告模式,使广告传播走向精准立体化的营销模式。2011年初,Twitter开始推出新的自助广告平台,并与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合作,在1万家中小型企业中对自助广告系统进行测试。这个自助广告平台包括Twitter的两个最流行的广告格式:“Promoted Tweets”(推销微博)和“Promoted Accounts”(推销账户)。前者是推销微博,后者是帮助这些账户赢得更多的追随者。(4)页面背景传播策略。微博可以用来记录人们的心情、寻找兴趣相同的个体、讨论共同兴趣的话题,微博已成为一个即时信息交流的平台、一个自媒体传播的平台。为了更好地满足微博用户个性化的需求,现在微博大都提供了多种设置方案,如自定义皮肤背景功能、自定义页面背景设置功能、自定义模板功能等。微博的这些功能给企业进行产品、服务及品牌推广提供了新的舞台。页面背景广告,是指利用微博页面背景设置页面装饰并在页面背景内植入广告信息,使植入的广告内容与话题内容相结合的一种广告传播形式。页面背景广告做法越新颖、越有创意,传播效果就会越持久,能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其广告价值就会逐渐显现出来。(5)功能内置传播策略。微博功能内置广告,是指第三方程序开发商基于微博平台的开放性,在开发出受人欢迎的功能或服务内嵌入相关产品、服务或品牌信息的传播形式。微博功能应用一旦积累了足够的人气,随着用户群数量的扩大,用户粘度也得到稳步提高,在微博应用功能中植入的广告效果也会明显提升。Twitter专门为软件开发者设立了一个网站,以便使开发者能够开发出新软件来增强Twitter的娱乐性和功能。开发员们为Twitter开发的第三方应用软件包罗万象,包括游戏、图片粘贴工具、分析海量信息的软件工具等。Twitter应用软件的数量已由2010年的15万个猛增到的2011年的100万个,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和不可限量的商机。现在我国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四大门户网站的微博都已推出了微博API的开放平台。平台的开放化能使程序开发者开发出更多受人欢迎的功能和应用,这些服务和应用成为微博植入式广告的一种形式。当这些功能或应用被用户下载、转发、使用的次数越多,也就意味着广告被关注的机会越多,也就越能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6)软文传播策略。微博软文广告,是指在微博信息中通过特定的概念诉求吸引潜在消费者的眼球,从而增强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力,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美誉度,迅速实现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文字宣传模式。微博软文具有劝服性、煽动性,通常采用更巧妙的、更迂回的、更隐蔽的表现形式,降低了消费者对广告的逆反心理,使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广告所传达的内容,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名人微博软文广告。微博体现的是一种“跟随”关系,它强调“跟随”的主动性,在“跟随”与“被跟随”之间,信息以裂变方式迅速传播。名人微博软文广告的优势就在于名人“光环效应”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同时名人拥有的众多“粉丝”资源可以迅速建立起庞大的“主动跟随”网,企业借助微博名人的影响力快速提升产品、服务或品牌的关注度。二是,草根微博软文广告。微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去中心化,以名人效应为核心的微博平台受众参与度越来越有限,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微博应该是基于用户粘度和对草根力量深入挖掘的平台。微博影响力的发挥在于对草根用户参与性的激发,通过草根用户的参与、互动,发挥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只要草根有足够的吸引力,就能产生足够多的关注度,并由此能带来大量互动和信息传播,这时草根微博与名人微博会具有同样的商业价值。

四、结语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形式以一种新兴的交流工具进入了大众视野,经过短短几年发展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媒体形式,其商业价值越来越凸现。在自媒体时代,企业可以在微博信息中有目的的产品、服务或品牌推广信息,以此提高产品、服务或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促进产品、服务的销售。在自媒体环境下,企业微博广告传播策略主要包括:关键词传播策略、话题植入传播策略、自助式传播策略、页面背景传播策略、功能内置传播策略以及软文传播策略。

参 考 文 献

[1]周晓虹.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新闻界.2011(4)

[2]Dan Grillmo.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People,for the People[M].o’Reilly.2004

第2篇:自媒体环境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环境;展示设计;创新人才培养

展示设计泛指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博物馆等空间展示的设计,是与会展业相伴而生的一门设计专业。就我国会展行业发展的总体态势而言,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前景,都相当可观。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带动下,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更为迅猛,在展馆的数量、规模乃至面积上都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也正是在会展业的带动下,展示设计专业在各高校纷纷开设,截至目前,已经有数百家高校开设了本科及专科层次的展示设计专业,展示设计的人才培养愈加丰富。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展示设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如优质师资的短缺,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而创新恰恰是展示设计最为重要的内容。对此,自媒体环境的到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自媒体环境下展示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简要的探究。

一、展示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展示设计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各种不同层次的会展在我国举办的次数与频率也不断增多,从经济类会展,如东博会、南博会,到文化类会展等层出不穷。展示设计作为服务于会展行业发展的专业,以提供专业化的设计服务为核心工作内容。而在设计服务中,紧扣会展的对象与内容、创新空间的布局方式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而这又离不开创新创造意识很强的新型会展人才。因此,展示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新时期展示设计的必然要求。

(二)展示设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在我国高校的展示设计教学中,专业设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仅仅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目前,展示设计专业作为我国众多专业中的一种,广泛地分布在本科、专科教育中。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展示设计专业每年输送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甚至超出了会展业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另一方面,大部分会展行业中高素质设计人才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这表明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产生了脱节,人才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对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最为根本的手段,创新人才培养同样是展示设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二、自媒体在展示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营造创新环境

在展示设计人才培养中,教学环境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教学环境的创新性直接关联到学生创新意识的生成与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磨练与提升。自媒体指信息化、数字化、大数据等多元信息传播的途径,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其在环境营造,尤其是创新环境营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以博览会的展示设计为例,其需要根据展览会所展示的内容、参展企业及国家的文化特征来设计外部形态。大型展览会的现场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如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就是展示设计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展示,无法满足众多学生现场观展的要求,而通过自媒体使学生得以在移动终端的帮助下,细致入微地感受展示设计中的细节,全面提升展示设计人才培养的效果。

(二)培养创新观念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培养是最为基础的内容。自媒体作为一项新事物,在短短的几年间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与其便捷性有着很大的关联。能否接受自媒体,并充分认识到自媒体除了社交功能以外的教育功,是学生思想转变中的重点所在。将自媒体纳入到展示设计的教学体系中,能够使学生突破对以往教育形态的认知,逐步培养其创新观念。不仅如此,在展示设计教学中,学生设计理念的更新是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点,而前人优秀设计中的理念精华则是学生汲取养分的重要资源。自媒体对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国家博物馆为例,其在展厅的设置上,没有遵循单一的分类依据,而是综合采用了时代划分法与专业划分法,并且在常规分类的基础上加入了临时展厅,使得展览兼有针对性和全面性。自媒体可以借助二维平面乃至在VR技术的辅助下,以三维呈现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博物馆空间,培养其创新观念。

三、自媒体环境下展示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点

(一)教育形态从封闭走向开放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教育形态本身是否具有开放性,对人才培养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教育形态越开放,教学中所能引入的资源就越多,相应的人才培养效果也就越佳。然而,一直以来,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都是我国教育形态的主流,展示设计虽然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其在人才培养中也难以彻底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以课堂作为主要阵地,依托相应的课时,对教材内容分解教学,教育教学活动受到较为严重的时间、空间限制,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自然不佳。对此,自媒体环境的到来给教育形态的转变提供了契机,教师要把握住这一契机,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使教育形态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举例而言,以微信等为代表的具有实时社交功能的自媒体,在师生交往中有着非常不错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制作相应的展示设计教案,然后到班级专业微信群中。如此,学生可以随时浏览教学内容,使课后学习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机的整体。开放式的教学形态使得传统课堂的边界日益虚化,人才培养的载体也在不断丰富与创新,这些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要径。

(二)教育目标从知识走向能力创新

能力是展示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本技能,是展示设计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之一。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学校的教育目标较为单一,即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将教材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随着展示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实践的日益深化,教育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能力发展取代知识传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追求。自媒体环境对教育目标的转变有着较为不错的功能与价值,尤其是一些自媒体平台,在学生的展示设计能力训练以及成果展示上有着突出的作用。教师要利用好自媒体这一教学利器,以之作为教育目标转变的媒介。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展示设计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创立相应的公众号,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与理念,把自己的展示设计方案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上传到公众号中,便于全班乃至全系学生浏览、查看。如此,可以让学生的设计思路、设计模式、设计方法等呈现在其他学生面前,而自媒体平台则为学生群体的展示设计案例讨论与互动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教育理念从共性走向个性设计

以创新为灵魂,展示设计作为设计的一种形式,创新在其中同样有着非常关键的地位与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就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而言,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只有在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才能有所体现,这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但在传统的展示设计教育中,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教育理念仍然是“一锅端”式的,教师给所有学生提供同质化的教育服务,学生的个性意识得不到有效的凸显。自媒体指以私人化为特征、现代化为手段的媒体形式,相比于大众媒体而言,大大凸显了个人在媒体中的地位。因此,在自媒体内容的传播上有着浓厚的个人化风格。自媒体环境的到来,尤其是自媒体平台在展示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为教师个性化的教育提供了可能。以小程序为例,这是一款以微信为平台的程序,教师、学生分别以各自的身份注册账号,教师可以借此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实时监控与指导。如在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空间形态和材料运用的分析中,教师可以观察不同学生分析的观点与理念,与学生展开不同形式的互动,在学生的分析后面给予点评,指出其中的亮点与不足,并引导学生从个性化的角度出发完善作品设计。也就是说,使教育理念从共性走向个性是展示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攻方向。

(四)教育手段从单一走向多元教育

手段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元素,也是对教育效果影响最大的元素。在展示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单一化的教育手段,即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学势必难以满足学生创新发展的要求。因此,创新教育手段自然也就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点。至于如何创新,最为显著的一点便是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条件,使课堂教学朝信息化、共享化、实时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入自媒体平台,比如微信,将定制化的教学内容发到学生的账号中;其次,如前所言,自媒体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教师可以构建全天候的自媒体学习平台,如展示设计论坛、展示设计贴吧等,为学生构建一种迥异于课堂风格的学习阵地。

(五)教育内容从单薄走向丰富教学

活动由教学者、受教者以及教学内容三个主要元素构成。其中,教学内容是教学者与受教者之间的桥梁,对受教者的学习与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理论上说,教学内容越丰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越佳,尤其是在知识体系更新换代不断加速的今天,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与实时化发展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内容。自媒体以网络为依托,可以将展示设计的发展脉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来,为校本资源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可以沿用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主要案例外,还可以根据展示设计发展的新阶段,不断充实、丰富案例的形态与内容。实践是展示设计专业的重要内容,学生实践成果中凝聚了其对展示设计的理解,既是学习结果的体现,也是学习资源的一种形式。将学生的实践结果纳入到自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不足。

结语

第3篇:自媒体环境范文

关键词 自媒体成长环境 “90中”高职学生 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90s" Vocational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from We Media Environment

HUANG Mengying

(Wuhan International Cultur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We media growth environment provides students with a free and open exchange platform personality. Since the media environment "90s" vocational students' values, study habits and interpersonal have a certain imp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from the media, "90s" vocational students proposed to grow in this environ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90s"voc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 we media growth environment; "90s" vocational students; impact

“90中”这一词来源于“90后”,特指出生于1995年以及1995前后两年的“90后”。“90中”们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主体,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电子数字媒体的更新换代,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90中”大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自由传播信息的渠道。在这样的自媒体网络环境下,“90中”大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模式和沟通方式。高职院校的“90中”学生们除了具有“90后”大学生的基本特点之外,还具有高职院校学生的独有特点。

1 什么是自媒体

自媒体(we-media)作为一种新媒体介质发展迅速,2003年7月由美国新闻学会中心首次提出。所谓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即时分享他们的真实想法和自身新闻的一种传播方式。①自媒体涉及范围广泛,以任何形式存在的个体媒介都可以作为其传播的平台,包括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还包括QQ、MSN、微信等数字信息传播平台。自媒体实质上是一种信息技术环境,具有自由开放、平民化和个性化、自我参与等特点。②

1.1 自由开放的交流平台

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迫使人们进入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人们的物质生活越发达对信息量多少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要求就更高。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对信息传播方式的传统思维和观念,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自产自播”式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步进入人们生活并成为社会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和途径。因为不受传播时间、地点、途径和内容的限制,自媒体较传统媒体而言,显得更为自由和开放。人们在自媒体的网络交流环境下,可以凭个人的意愿,随时随地制造并传播信息。

1.2 平民化的自我参与方式

自媒体不仅使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使传播信息的主体发生了改变。这过去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只能局限在电视台和广播台等主流媒体,而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体转变为广泛的普通大众。普通民众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传播的主动参与者。任何一个普通大众都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人们在信息的选择和交流互动时,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载体。人人都可以利用身边和手头上的网络工具当下的真实感想和心情,记录身边正在发生的人和事。自媒体构建了平民自我参与制造新闻和信息的媒体环境。

1.3 个性化的交流内容和方式

传播主体的个体化的转变决定了自媒体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自媒体的个性化表现在信息传播内容和途径的个性化。人们在传播信息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的挑选内容进行传播。在传播的方式上,可以根据媒介本身的特点以及传播者自己的需求和习惯来选择传播的途径。

2 自媒体的成长环境对 “90中”高职学生的影响

2.1 对学生性格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价值取向反映了一个人对价值追求和价值评价的倾向性态度和行为。自媒体成长环境下,自由、便捷、开放的网络环境带来了外来文化价值取向对主流价值取向的冲击。“90中”高职学生们对手机和网络尤其依赖,他们通过手机和网络接触到其他的文化价值观念,再加上他们年纪轻,阅历和道德判断力不足,片面强调自我化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的标准。

2.2 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学习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自媒体网络信息环境为“90中”高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改变了学生们以往依赖于纸介质学习的模式。但是,网络环境的改变也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网络资源的丰富和便捷让学生养成了不善于思考问题和不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不懂或者不会的问题时,他们不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而是直接 “百度”来获取解决的方案。

2.3 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大学生网民是所有网民中最具活力的人群。自媒体环境下,网络和手机的便捷让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90中”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与朋友见面聊天的方式不是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登陆自己的QQ、微信、微博等方式来呼朋唤友的方式。虚拟的交流容易产生片面的想法,也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信任缺失。

3 自媒体环境下成长的“90中”高职学生的特点

自媒体环境给“90中”高职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使学生们在价值观上、学习上以及心理上具有以下特点:

3.1 价值观特点

(1)价值取向多元化。网络环境给予“90中”学生更为自由的表达空间,“90中”高职学生年纪轻、社会阅历尚浅,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认同以个人本位为主的多元价值取向。在价值观上,“90中”高职学生表现出倾向于更务实的价值取向。统一而缺乏个性的主流价值取向,不能得到“90中”高职学生的认同,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的标准。(2)以自我为中心。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下,“90中”高职学生喜欢借助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海量的信息量使他们的思想更早的成熟,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在独立思考和对一些事物的选择上,他们有很高的自主性,他们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在做事时,他们往往注重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更注重自己的利益和形势,较少的顾及和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处境。(3)理财能力差,盲目的消费观。“90中”高职学生普遍都是“月光族”甚至是“周光族”,他们没有理财和节俭的概念,喜欢及时行乐,具有盲目的消费特点。网络购物成为“90中”高职学生的一大生活乐趣。为了追求时尚,彰显个性,学生们会购买一些与实际需求不符的物品,消费观念淡薄,缺乏理性的理财方案和计划。

3.2 学习特点

(1)思维活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较丰富。自媒体网络环境的发展培养了“90中”高职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海量的网络资源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网络环境下,他们不局限于课本学习,学生们的思维更活跃。虚拟的网络环境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想象空间和实操模拟空间。(2)学习目标不明确,容易迷恋虚拟世界。“90中”高职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他们的理想信念较为模糊,意志力比较薄弱,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迷失自我,学习目标不明确,容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自媒体成长环境网络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但是过度使用网络会让学生沉迷于网络,迷失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养成不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3 心理特点

(1)内心脆弱,情绪调控能力不足。在自媒体环境下,“90中”高职学生使用网络和手机的时间比与人真实交往的时间长。在面对自己情绪的低谷期时,学生们的内心比较空虚和脆弱,他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表达,缺乏一定的挫折教育。(2)情感冷漠,缺乏人际沟通技巧。自媒体环境扩大了交友的范围和缩短沟通交流的频率。手机短信、微信和微博成为“90中”高职学生主要的沟通方式和手段。“90中”高职学生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他们更愿意隐身于手机和网络之中。然后,长期置身于虚拟的网络环境之中使学生们无法感受到真实人际交往所带来满足感和愉悦感。学生们往往在意手机上的人际关系而忽视了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在网络环境下,“90中”高职学生往往能表现出自信开朗的特质,但是在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时,他们又往往因为缺乏交流经验而表现出恐惧和焦虑情绪,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失容易造成情感冷漠和疏离。

注释

第4篇:自媒体环境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纸媒;数字化;美国《新闻周刊》;

传统纸媒遭遇的发展瓶颈

《2011全球传媒蓝皮书》指出全球报纸日发行量自2009年开始下降,2010年下滑到5.19亿份。全球报纸广告收入比2009年下降了20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了300亿美元。[1]数据表明,传统的纸媒发行数量在逐渐减少,广告收入也在不断降低,媒体如果仅靠广告来维持经营收入,那么将会显得十分被动。与新兴媒体相比,传统纸媒的实效性不及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即时更新,信息量不及网络海量的搜索空间,付费阅读的方式也让更多受众倾向于在线浏览免费的新闻讯息。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1972-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2002年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通过对前者的分析,他预测道:“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通过对后者的分析,他做出了以下预测:“如果用一把直尺将图中的线顺势延长,那么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2]菲利普?迈耶教授用这个数据提出了他的“寒冬论”,即纸媒的发展遭遇到了瓶颈。事实也正是如此,2009年拥有146年历史的美国《西雅图邮报》停止发行印刷版,拥有27年历史的杂志纸质版《电视周刊》也不存在了;2012年巴西的《纳塔尔日报》也仅保留电子版,停止出版纸质印刷报纸。近几年来,媒体业界的“纸媒寒冬论”呼声不断,特别是2012年10月19日美国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宣布,将在今年12月31日最后一次出版印刷版,从2013年初全面转型数字化。这个80年的老品牌最终还是倾向于数字媒体,这不得不让媒体人怀疑“纸媒寒冬”是否真的要到来了。

即使“纸媒寒冬”会到来,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纸媒市场的寒冬”,因为新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纸媒在精品化、小众化的发展趋势中分化重聚,寻求新的聚合平台,参与新平台的形成,这将会使纸媒市场重获新生。这一趋势在内容上表现为纸媒产品突破传统的版面局限,形成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的产业形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数字化、移动化的物质形态,把讯息通过分众的、定向的、交互的、即时的大众媒介进行扩散。笔者认为,对于传统纸媒来说,不管是否面临着寒冬,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仍然是其新的发展机遇。

纸媒数字化转型:以美国《新闻周刊》为例

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成立于1933年,和《时代》、《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同属美国三大时事周刊,但由于遭到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新闻周刊》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不断下降,2007年至2009年持续亏损。2010年8月,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把《新闻周刊》以1美元价格出售给悉尼?哈曼。3个月后,哈曼国际工业集团把《新闻周刊》与新兴的新闻网站野兽日报合并,成立新闻周刊—野兽新闻公司,现在的周刊归美国互联网巨头IAC公司所有。而2012年的10月份,正是IAC公司宣布《新闻周刊》要在2012年底停止发行印刷版,并在2013年初实现全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纸媒的数字化转型是发展的新出路,不论从媒体本身还是受众的角度来看,这一趋势到目前为止都充分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

微利时代下迎合中产阶级群体的文化消费。纸媒的属性特征决定了它是高风险经济产业,高风险经济体现在纸媒销量的非确定性和纸媒生产的高成本上。一方面,纸媒销量的高低源于新闻的“变动性”和“趣味性”,一则新闻的追踪报道或许会延长这份报纸在一段周期内的高销量,一则深度报道也许会引起群体大规模的兴趣而购买,但同样平淡无奇的报道则会让受众迅速在短时间内流失,再加上区域人员的流动性也会导致销量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纸媒生产的高成本体现在高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上。据资料显示,中国的报纸每多1万份的印量要增加300万元的开支。[3]在高风险经济特征之下纸媒只能依靠广告来平衡支出,总体而言纸媒的印刷发行还是处于微利阶段。而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很好地弥补了这一问题。全数字化运行的《新闻周刊》改称为《环球新闻周刊》,采用付费订阅的模式来运营,这种盈利模式并不适用于任何数字纸媒,而是将目标受众定位于精英的、小众化的中产阶级的高端纸媒。中产阶级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他们是经济精英、知识精英、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对印刷制的零碎内容已失去兴趣,而倾向于能够解答自己领域内的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通过付费订阅来得到的,在他们看来获得的讯息是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的,也迎合了自己的文化消费。

厚报时代下满足“受众本位”的主动选择。厚报时代意味着纸媒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了读者的信息接收量,同时也意味着纸媒竞争的必然结果。纸媒有“二次销售”的产业特征,媒体将读者当作产品卖给广告客户实现第二次销售,纸媒的扩版意味着能够增加广告版面,实现广告主投放纸媒的影响力经济。但是纸媒的扩版也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有效接收,受众对被动灌输的信息只会“泛读”。举个例子来说,一份50个版面的报纸读者只用十几分钟就读完了,每个版面平均分配的时间不到一分钟,几十秒就看完了一个版,无法达到对信息的深刻记忆。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已经成为市场所追逐的稀缺资源,如何获取受众的注意力是纸媒生存的根本。数字化平台构建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满足受众对信息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期待,在读屏时代纸媒的受众不仅可以成为交互式阅读对象,甚至可以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在人性化的阅读界面中充分自主地选择和阅览信息,发挥思维的跳跃。美国《新闻周刊》在改版成《环球新闻周刊》之后锁定的目标受众是高端精英人群,新杂志电子版适用于平板电脑和其他的网络阅读设备,通过移动电子设备终端来呈现多元化的讯息,把受众在厚报时代单一的角色转变为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让受众成为信息的主导者和操控者。

竞合时代下实现媒介的“内容为王”。竞合时代指的是在未来的竞争中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传统的纸质媒体在与新媒体的合作下实现了移动APP产品,最大的特色在于媒体要把精力投在受众的服务体验价值上。当然,受众最需要的还是内容,什么样的内容更有效、更精典、更便捷地使受众接收信息,什么样的内容更能够与受众所处的生活、工作领域息息相关,受众就更倾向于选谁。“内容为王”的模式始终还是受用的,纸媒在构建数字化平台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把握住内容的主旋律,用原创性的信息去绑定受众的目光。数字化媒体实现内容的优化体验比服务体验更能让受众自愿买单。具体来说,就是数字化媒体提供优质的内容,付费阅读也就会成为受众选择的一种方式,“内容为王”的竞争模式对于数字媒体来说是争夺受众市场的良好渠道。

展望纸媒构建数字化平台的未来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纸媒走数字化平台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笔者认为,传统纸媒可以从以下几点构建数字化平台:

细分投放渠道。在市场营销学中所提到的细分市场,并不是根据产品品种、产品系列来进行的,而是从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划分的,是从包括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准确地了解、把握受众的期待心理,捕捉有效的受众群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传播策略,将关系到传播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和有效传播。[4]媒体只有有效地对目标受众进行细分,才能把有效内容精准投放,提高受众的阅读率,因此细分后的投放渠道对媒体经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平板电脑、手机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等各种新媒体的包围下,纸媒数字化平台的构建是充满了机遇的。媒体可以利用传统纸媒和新媒体的优势,实现两者的互融。如纸媒与网络的渠道融合,开发电子阅读客户端、讯息数据库、网上书城;与移动媒体融合开发APP付费阅读下载终端,分众实现内容的细分投放或者移动媒体的在线阅读等。具体来说,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也可以实现投放渠道的差异化。年轻一族是网络、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等流行电子设备的主力消费者,他们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跟踪电子内容的生产、更新,传统纸媒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投放趣味性强的小说连载,开辟专栏与受众进行互动,根据受众的需求对小说情节进行开放性的征集等等。而针对年长的受众,他们习惯了传统纸质报纸或者期刊的传阅,一时间对网络海量的讯息还无法适应,因此可以开设电子书,以PDF的形式清晰地展现给这部分受众。

精品内容为主流。纸媒的数字化平台可以说是媒介形态的更新,也可以说是报网联合的一种新形态,充分利用公共信息提升舆论引导力,利用新媒体的环境去快速搜取精准讯息来设置议程,提升媒介价值。因此,纸媒数字化平台投放的内容实质上会影响媒体的定位。

早在几年前,研究市场营销的学者就提出了内容营销才是网络营销成败的关键这一观点。的确如此,除了运用图片、动画、文字等媒介符号烘托数字化内容的质量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打造精品的内容讯息。在新闻讯息上体现为,要进行有影响有深度的采访报道和高效的媒体议程设置。新闻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对客观现象与事实一针见血,在第一时间引起受众的注意,利用数字化平台可以高效地实现第一时间传播、第一时间共享,当然这也就要求媒体提供的内容第一时间内是精品化的。只有以精品的内容为主流才能体现出高端的媒介水平;只有锁定知识阶层的消费者,媒体才能在竞争大潮中保持常青。

拓宽盈利模式。传统纸媒的盈利方式最重要的就是依赖广告,媒体通过“二次销售”把受众的注意力销售给广告商以此获利。该理论认为,媒体第一次销售的产品是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能够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第二次销售的是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获得广告收益。如此的盈利模式也许能让传统纸媒获利,但却不稳定,因为越来越多的媒介形式正在持续分散传统媒体广告投放的价值。因此,纸媒在数字化平台上要拓宽盈利模式,改变以往被广告商牵制的局面。

目前数字平台上的众多媒体都选择了“付费阅读”这一模式,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支付途径来阅读一些通常被运营商加密或隐藏的文字图像内容。这种方式被作为媒体盈利的一种方式但也不是唯一能够获利的方式。笔者认为,会员制的阅读方式既可以把潜在受众向固定受众引导,又可以实现媒体的盈利,通过入会的方式自愿索取讯息,为会员读者提供兴趣阅读,享受会员的读者服务,对媒体和受众而言是双赢的模式。拓宽数字平台的盈利模式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必须考虑的。

结 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纸媒数字化平台的构建是形势所需,也是应对新技术挑战的必由之路。笔者始终相信在未来的媒介发展道路中,纸媒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对于媒体本身和受众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全球报纸出版种类增长日发行量下降

[2]菲利普?迈耶.正在消失的报纸: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第5篇:自媒体环境范文

【关键词】全媒体 图书馆 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229-02

自2007年开始,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布告栏系统),Blog(博客)和weibo(微博)、人人等各类自媒体发出的信息席卷了整个社会网络,它与传统媒介一起形成了社会网络化的全媒体概念。根据《2010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的概览表述,自2004年至今,移动传媒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动力,而相较于新兴媒体,传统媒体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虽然保持了一定增长,但在总体产业格局中的比重正在下降,整个中国传媒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目前,网络融合已经到了由多网络、终端、服务并存向更为集成、融合产业环境演进的关键时点。未来不仅多个网络将实现融合,用户也将在融合网络的各个部分自由、便捷地访问各项应用。届时,网络将从单纯的连接工具演进为交互与分享的平台。因此,我们共同进入一个被“数字化”和“互联网化”的网络时代。”

随着这一趋势,图书馆必然也迎来了纸质书籍报刊与电子资源的共存时代。并且,不容小觑的是数字图书馆也给传统图书馆带来的巨大的冲击。但是,如果能合理正确利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资源,那将给图书馆带来了更加全新的服务平台。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全文阅读系统、多媒体服务系统等新技术进一步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领域,为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从硬件上来说,传统图书馆应该加强网络图书馆运作机制。无论从信息导航还是到文献检索,都应该充分保证读者拥有的是一个良好的网络搜索条件。图书馆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应当立足于自身所在环境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状况,并且应确定相应的网上资源评价标准、咨询收集准则与尺度,要实施可行的组织整理方法即时收集第一手咨询,从而让读者在搜寻热点咨询时可以在第一时间想到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其次,要正确选择网上信息资源,从而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应根据不同的读者群、年龄段做好相应的划区分类,一方面让网络导航更加合理有效,另一方面也让读者能够快速便捷地找到自己相应的咨询需求。此外,网络资源应该具有集中性、高效性和高质量的保证。在对网络资源进行评估时,图书馆员应该在分析读者群的特征、关注热点、年龄阶段等基础上,能动地对资源进行合理编排。选择包括能系统反映学科研究动态类、电子图书类、学术研究组织与个人类、百科知识类、科学普及类、词典字典类、网络教学资源类等各类网络资源,并进行整理与分类。最后,图书馆网络应该要充分利用网上搜索引擎。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寻找收集各种信息源,然后将检索获得的各类信息分门别类,按照自身规划的的主题进行筛选、加工、编排以及最后的整合,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完善有利的信息资源。当然,专业网站地址的积累也是不能或缺的,直接进入专业网。由于因特网资源巨大,站点无以计数,目前搜索引擎能够提供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站点,相当数量的站点通过搜索引擎无法得到。因此要达到针对性、完整性的信息检索只有平时注意积累,将有意无意发现的有关专业站点随时记录下来,以备急时所用。

另一方面,从软件条件来说。图书馆员应该加强自身综合素质,适应全媒体环境的变化。要培养自身对待新生事物敏锐的嗅觉和辨识度。图书馆员首先要懂得如何将网络资源与非网络资源有效结合。现如今,网络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还是需要馆员大浪淘沙,协调两者之间的资源。并且,在对网络图书馆的开发问题上,要做到深入的信息采集、筛选和编排工作,信息公开化、网络化是必然的趋势,应当未雨绸缪,及时做好网上电子订刊、咨询的工作。同时,也要注重对纸质资源的保护收藏,做好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衔接工作。图书馆员需要既能掌握较先进的技术,又需要有较强的信息分析、研究和信息服务的能力。馆员要善于引导读者在网络化平台下合理有效地利用一手信息,成为读者的朋友和帮手。馆员也应该在另一方面多了解全媒体资源,在平时多接触新媒体和热点话题,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对咨询的敏感度。

在全媒体环境的趋势下,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已经对图书馆咨询处理、内外部运作机制和服务理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逐步形成的数字图书馆更是给读者带来了新一轮体验。图书馆员们必须适应新环境,加强自身信息敏锐度,将新媒体看作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本质环境,同时兼顾不同读者,充分利用馆内传统纸质文献信息和网络数字信息,以此来给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馆员自身提高了综合素质,培养了自己的适应能力,也为现代图书馆更好地立足而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冯鑫.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J]. 农业网络信息, 2011, 7: 023.

第6篇:自媒体环境范文

关键词: 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环境 ;教育资源;教育媒体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1/03-0044-03

在教育文献中,人们常见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媒体等概念术语。尤其在教育技术学的文献中,这三个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却常常被交互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学科,不断出现新的名词概念是必然现象。同时,规范和界定这些名词概念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故本文分别从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的角度,对这三个概念关系给予分析。

一、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教育环境”是指与教育这个中心有关、一切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或对教育教学产生影响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是教育活动一旦产生就被抛入其中的一种文化氛围。从宏观上看,它包括教育活动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从微观上讲,它又包括为具体教育活动展开所创设的种种条件1。“教育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被教师和学生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设备、人员和场所等。狭义上的教学资源指资料、设备和场所。而“教育媒体”就是在教育活动中用来存储、呈现、传递信息的工具,它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教育环境包含教育媒体和教育资源,而教育资源又包含教育媒体,也就是说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的范围依次递减(如图1所示)。

(1)教学资源包括教育媒体。从对教育资源的界定可知,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是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教育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或加工、传递教育信息的工具,明显的,教育媒体属于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可见,教育媒体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媒体和教学资源密不可分,将不同的教育媒体综合运用于教学之中,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说,它们就成了教学资源。因此,如果说教育媒体反映了教学材料的客观属性、技术属性,那么,教学资源则侧重于教学材料的实用属性,即教学材料是干什么用的,为谁用的。

(2)教育环境包括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根据定义可知教育环境是围绕着主体并对主体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因此,不管是教育资源还是教育媒体,它们都是围绕于学习者周围的,都不外乎精神方面的和物质方面的,因此,他们都包含于教育环境的范围之中。

二、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看

若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看,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三个概念就有了新的特定含义,与教育学的角度就有所不同了。

教育技术学所说的教育环境,实际上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如何学好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环境。2在学校中主要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数字电视教学系统、数字语音学习系统、电子阅览室等。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环境相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更加注重的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物质层面的教育环境,即我们关注的是教育学角度下教育环境的一个方面。

而教育技术学所指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是指信息内容、材料和信息渠道,既包括教育信息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载体,还包括了信息的表现形式,是信息及其载体的综合。教育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信息资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现代生活中的信息资源,指师生在所处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自然和社会的事物、现象;二是由各种印刷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报刊、杂志,等等;三是各种视听材料和多媒体、数字化的教育信息资源。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指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特征的教育信息资源来源,即广义教育信息资源的第三部分。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把教育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处理,以多媒体方式呈现,以超文本结构连接;网络技术又将教育信息进行大规模、集成化的传播和交流,因而,此类教育信息资源就显得格外重要起来。3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重点就是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特征的教育信息资源,主要是对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开发。

教育媒体,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教育技术学则重点放在“现代教育媒体”,它是指教育中应用的现代视听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媒体和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工具。值得说明的是媒体具有复合性的特点,任何媒体都是由硬件设备和软件材料两部分组成的,即由设备和载有信息的材料复合而成。仅有硬件设备而无相关的软件材料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媒体。因此,现代教育媒体不但包括基于电子、光学、机械等技术的视听媒体,基于电子、数字技术的互动媒体和技术,而且包括载有教育信息的相关软件材料等。现代教育媒体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概念,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教育技术学角度来看,通常所说的教育媒体即特指现代教育媒体。

依据前述的含义,即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现代教育媒体的含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新的界定。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物质层面的教育环境,在学校里基本上是指六室(普通电教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计算机室、微型电教室、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和三大系统(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4,而现代教育媒体是指教育中应用的现代视听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设备和相关的软件材料。换句话说,现代教育媒体既包括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的内容也包括了相关的软件材料。因此,不难看出,现代教育媒体的范围要大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教育信息资源不仅仅指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信息内容,而且包括在教育活动中用来呈现和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材料等,如影视材料、课件和网络等,也就是说教育信息资源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教育信息及教育信息的物化载体或表现形式。目前,教育信息资源的物化载体或表现形式有:试听教材(如幻灯片、电影片、电视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计算机课件、网络课程和教育网站等。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教育媒体包含了教育信息资源中呈现和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材料,但却没有包含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信息内容,因此,现代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资源是部分交叉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现代教育媒体包含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而现代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资源在内容上是部分交叉的关系,如图2所示。

第7篇:自媒体环境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新闻自由;媒体职责;法律法规;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038-02

随着新技术在网络传媒领域的广泛运用,我们拥有了更加自由的言论表达的空间。但是新媒体的互动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征,加大了传播内容的不可预知性和消息转发的不可控制性,因此,在利用新媒体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新闻自由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过度的自由给媒介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因素。

一、新媒体及新媒体环境

1.新媒体的来源与界定

在探究新媒体环境之前,有必要对“新媒体”一词作简要说明[1]。“新媒体”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提出。1967年,他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并在他的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新媒体”的概念由此而诞生。大多数的学者对于新媒体这个概念均是从时间和技术两个方面来作出的界定。时间上,主要是从新旧而言,是相较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而出现的以网络媒体为主的新媒体。技术上,则是指依托于新兴科技,如移动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提供给受众信息服务的多种多样的新手段、新工具。

2.新媒体环境的特征

(1)现实环境的信息化。现实环境的信息化即虚拟化、拟态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所处的现实环境越来越倾向于虚拟化,虽然大众媒介所创造的拟态环境不同于现实环境,然而,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建构下,我们逐渐走向一个虚拟的符号文化消费圈,正如现在的Iphone、Adidas、Gucci、LV等符号,在大众心中已经象征着一种身份和地位,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使得拟态环境中所建立起的某种不符合社会前进发展规律的价值观作用于现实环境。因此,拟态环境越来越真实化,现实环境越来越拟态化。

(2)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拟态环境”越来越真实,正如日本学者藤竹晓在《现代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他认为虽然大众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是有差距的,但是由于人们依赖于信息环境及其赋予的定义而生存,因此,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会制约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而这些行为再作用于现实环境,使得现实环境在无形中涂抹上了信息化的色彩。

二、新闻自由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

1.新闻自由的基本含义

新闻自由,或称新闻自由权,是公民的一种民利,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新闻自由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其内容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和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开展评论的自由。

2.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

新闻自由思想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十六到十七世纪,此时的欧洲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新闻自由思想初见端倪。资产阶级为了争取出版自由的权利,反对皇权特许出版制和罗马教皇审查制,从而展开了为新闻自由而斗争的历史。这段斗争史大致可分为争取出版自由权利、争取言论自由权利、争取新闻自由三个阶段,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当代的新闻自由观[2]。然而,由于社会责任理论具有固有的缺陷,它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的自律意识。因此,从事实上来说其可实施性不强,至今尚未形成足以同自由论的传播体制比肩抗衡的一套新的传播体制,仍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

三、新媒体环境对新闻自由的影响

1.新闻自由的空间拓展

新媒介技术的广泛运用促使真正的观点自由市场的形成,受众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媒介使用权和公共话语权。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低门槛等特性获得对信息的权利。正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理论,新媒介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的大脑的延伸,延伸了人们的言论表达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能力、传播和沟通能力。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具备了哈贝马斯笔下“公共领域”的特质,能够向公众提供信息开放平台,让用户进行意见交互和辩论,形成意见自由的市场。同时,借助于SNS的技术优势,信息呈现出“滚动化、裂变式”的传播。

2.新闻自由的过度泛滥

(1)新闻自由与道德伦理的冲突。新闻道德伦理是新闻从业者以及新媒体用户在采集、、使用信息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过度自由导致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意识弱化愈演愈烈。媒体在社会转型期,原来所持有的价值观念被淡化和遗弃,固有的行为模式被怀疑和否定,因此,媒体逐渐失去了监督力和约束力,而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又尚未形成,从而使得媒体缺乏某种明确的规范约束而形成的一种媒体乱象的状态,即“媒体失范”,其表现有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欺诈、低俗炒作、媒介寻租、新闻逼视等,而究其根源,乃是市场竞争体制下,新闻媒体片面注重经济利益所致。

(2)新闻自由与公民权利的冲突。新闻自由过度,必然导致“新闻侵权”现象出现,新闻媒体记者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向社会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然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项,从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利。新闻侵权的表现有对隐私权、著作权、名誉权、知情权、肖像权等权利的侵害,其中以侵犯隐私权最为显著。在网络环境下,新闻从业人员对公众人物的隐私过度放大曝光现象尤为严重。此外,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平台的开放性、言论的过度自由导致“媒介暴力”的现象也层出不穷。

(3)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冲突。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冲突源于新闻界的越位和司法的缺位,新闻媒体通常以新闻自由为由干预司法独立,主要表现在“媒介审判”现象上。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以道德评判取代了司法审判,最终形成的舆论氛围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地进行审判。中国的新闻媒体大多具有官方或半官方的性质,新闻媒体作为第四种权力对社会公权力进行监督的同时,也为其进行“媒介审判”创造了可能性[3]。在司法案件的报道中,记者超越法律界限凌驾于司法之上、法治之外,采取“裁决权”、“处理权”,出现“法官未判,记者先判”的现象。

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自由的规制

1.提高新闻工作者道德水平和从业素质

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的“观察者”和“t望者”,树立正确的新闻自由观和坚持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尤为重要[4]。新闻记者要秉持客观、公正、中立的原则,遵循法制规范的同时,也要坚持伦理和道德底线,自觉捍卫公众的隐私权不受侵犯,在新闻采访中注重新闻来源的合法性和道德规范。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讲,在“全民皆记者”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新闻记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更显重要。新闻从业人员只有加强自身修养素质和知识技能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站稳脚跟。

2.建立健全新闻工作的监督管理机制

任何新闻传播活动并非是独立自发的,都必然处在一种控制的网络中受到制约[5]。建立健全新闻工作的监督管理机制,首先应该依托政府支持,加大技术监控治理力度,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管,使互联网环境得以净化的同时有利于新闻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其次,应当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在约束新闻工作者新闻自由权利行使的同时,激励其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新闻事业的良好运作;再次,建立群众舆论监督机制,借助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健全信息审核平台。

3.加强受众媒介素养教育

在新媒体环境下,话语权不再被精英人士所操控,大众话语权的地位得到提升。而网民能否真正成为记者,其核心在于网民是否拥有足够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因此,对网民进行专业或准专业的新闻专业主义教育,使其建立起对新闻价值观念、新闻是否标准、新闻报道尺度、新闻法制规范、权利与责任的关系等方面的充分认知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还应通过大众媒体和社会教育机构对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使受众能够正确理解媒介信息,做出理性的分析,加强对信息的批判能力。

4.完善新闻传播相关法律法规

在我国,关于网络规范方面的立法资料还相对较少,在网络大面积普及的情况下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法律规范。新媒体环境下,仅以道德意义上的软指标来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约束,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加强新闻法律法规的约束力才是维护新闻传播伦理规范的有力保障。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必须加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完善新闻法律法规,才能有效地控制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滥用新闻自由的权利。此外,新闻从业者和社会的每个公民都应该提高新闻法律意识。在法律的框架内,培养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的意识和能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自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正如丈量新闻价值尺度的弹簧,如果力度到位,就会为社会传递出正能量,如果用力过度,则会丧失自由,对于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坚持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在利用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是不容忽视的。面对新闻过度自由带来的问题,我们应找准根源之所在,通过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手段,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对新闻自由进行更好地规制和完善,避免恶性循环。只有如此,新闻从业者和大众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发挥新闻自由的权利,才能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促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进步。

参考文献:

[1]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2] 刘敏.西方新闻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演变[J].知识经济,2008(1).

[3] 付松聚.我国“媒介审判”现象研究[D].郑州大学,2009.

第8篇:自媒体环境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自动化;教育实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手机、博客等引领的规模空前的传媒革命,使社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不仅给人们获得信息带来便捷,信息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化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点、价值标准乃至生活方式,尤其对处于成长定型期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新媒体给大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同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改革机遇。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才能实现用先进技术传授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提高自动化专业实效的途径和方法,应当是当前高校自动化专业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1。本人认为,新媒体应当是区别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基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以互联网、博客、微信、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面向所有人传播信息的所有媒体。

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产生的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 、虚拟性等特点。在当前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新媒体传播以其便捷、迅速和渗透式的传播方式,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新媒体正以其无所不在的媒介形态和便捷的特性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宽基础、宽口径专业。该专业淡化机、电等单机概念,突出含机、含电的系统概念;淡化“行业性的专业”,突出“跨行业的专业”的理念。该专业在我国的定位属于工程教育范畴,其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为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与自动化设备和系统相关的合格工程师,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未来产品、工程以及系统的质量。显然,脱离了实践的自动化工程教育不可能造就合格的自动化工程师。学生作为新技术接受并应用快速、广泛的比较活跃的群体,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既给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更广泛地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等提供了便利,开阔和思维视野,但同时,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信息的虚拟化、不良信息泛滥等,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信息传播环境,学生贪多贪全而不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给自动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带来很大困扰。

二、新媒体环境下自动化专业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新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自动化专业教学环境,客观上要求并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向,具体而言,亟待实现由以往在教学活动中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转向在网络新媒体上的点对点的疏导、由课堂上知识理论的传授更多地转向课堂外的实践体验、由灌输式和说服式的教育方式更多地转向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育。

但这样一个转变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虽然目前高校的教学队伍和专业教师普遍已经开始认识并重视着手进行工作制度和方式上的改革创新,但由于思想观念、教育理念、工作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缺陷,教育模式的单一化、部分教育者新媒体运用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普通存在。此外,新媒体运用深度和广度的不足、传播信息的商业化和多元化问题突出、规范性和秩序性欠缺等重要问题都必须在实践工作中认真对待和解决。

三、新媒体环境下提高自动化专业教学实效的途径

面对新媒体环境,笔者应当从以下六方面着手提高自动化专业教学实效:

第一,尊重大学生主体意识,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针对大学生主体意识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者必须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方法,构筑和谐师生互动关系,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教育过程。

第二,从解习题转变到做实验,从需找标准答案转变到探索找寻答案的方法。高中时代,我们都需要通过大量习题训练从而获得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可是到了大学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且特别是对于自动化专业课程,单单通过做习题某些知识根本无法理解。而新媒体环境下则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将课堂变成实验室,因此要传递给学生一种这样的思想,即单单通过习题而不动手根本无法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例如模拟电子电路课程是公认的困难课程,通过反复看书做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依然无法完全掌握和理解。可是通过尽可能的多做实验如Orcad, Pspice仿真等,与简单地背诵书本知识相比,更易于理解和实际应用

第三, 调整考试分数比重,提高平时成绩与实验成绩比例。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宽基础、宽口径专业。为了应付课程考试,相当多学生采取突击复习方式,即“平时不努力,零时抱佛脚”。这种纯粹为应试教育而生的考试复习方式使得学生学完就忘,根本无法培养合格的实际自动化工程师。有些人应试天赋极高,记忆力极强,考前突击一晚上,第二天上考场就能过关,可是过不了多久,所以知识全部忘掉。为了扭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该从提高平时作业量,重视平时成绩而弱化考试成绩着手。 比如可建立自动化专业课程学习实验网站,课后布置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验给学生去做,且为了防止抄袭,实验内容每个人均不一样,虽然这样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却可以收到非常不错的效果。

第四,反对解题模式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想象力。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按照年龄的不同出现转变是一种自然规律,在中学时代,学生的模仿能力,记忆能力更强,而到了硕士博士阶段,则应更加注重归纳能力,想象力的培养。试想任意挑选一位硕士生和博士生,让他们学习如何去解高中奥数题,其中大部分肯定不如高中生学得快。但是研究要的不是解题能力,而是探索能力,归纳能力,是想象力。因此研究生要出高水平成果,要出一流成果并不完全取决于解题能力或者应试能力。而应试能力不等于学术能力,学术能力更需要想象力,激情,对科学的兴趣以及执着追求的精神。应试能力差的人,学术能力不一定差。在新媒体环境给了我们更好培养研究生想象力以及对科学兴趣的机遇,应不遗余力地运用新媒体扩充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大力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演示与验证性实验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强调综合与设计性实验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创新性实验的团队合作性。课群实验项目的设置淡化单一课程的独立性,建立各课程内容的紧密联系,着力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姚争等.新兴媒体的传播特性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3-12

作者简介:

第9篇:自媒体环境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环境;艺术类实验室;艺术实验传播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持续发展,数字媒体逐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实验室的教学和研发、成果的和展示方式,实验室的发展已经和数字媒体紧密相关。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各类新媒体艺术方面,艺术类的实验室都面临着新的建设方案和发展前景。

艺术类实验室的数字化媒体环境

在当前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数字化的背景下,艺术类实验、研究和管理也必然逐步纳入其所在院校的数字化系统中,艺术类实验室的发展也必然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根据实验室研究内容的不同,实验室数字化程度和呈现形态也不一样,主要反映在实验室的数字化管理、实验的数字媒体硬件支持和艺术实验的软件手段三个方面。

1.艺术类实验室的数字化管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和实验室所在院校学分制管理系统关联。实验教学是实验室的主要功能,通常实验课程包含在整个学分制教学系统中,因此部分实验课程的管理就由院校学分制管理系统承担。首先,在整个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定实验课程:基础实验课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专业必修实验课程;其次,实验课程的房间管理,部分艺术类实验课程中实验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较小。因此这类课程的房间管理和普通课程均由学校教务学分制管理系统统一管理。二是实验室独立的数字管理系统。是否需要建立独立的数字管理系统,从实验室的规模和特征来看,一般省级以下实验室的规模较小,传统的管理方式足以应付正常的实验教学和科研。[1]但有些实验室以数字艺术为特征,对相关设备和资源的管理需要直接通过计算机软件来管理。省级以上的实验室,特别是国家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需要配备功能完整的数字管理系统,对此类系统一般要求是实验课程管理、项目管理、进度管理、成果管理和人员管理这几个方面。以往传统媒体环境下,要对规模较大的实验室群进行如此精密的管理和监控行为,必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还不高。而通过各种数字化管理手段,能够有效地为实验室进行管理服务。对于艺术类实验室来说,一般早期的数字管理方法是通过计算机的数据记录功能来收集管理整个实验室的运行情况,但不具备实时性,而且数据之间没有有效的关联功能,如需了解实验室的运行情况,仍然要通过人工操作计算机对各部分数据进行计算和数据统计。当数字化系统进一步发展后,现今的实验室可以通过集成功能,有效实时监控实验房间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来进行实验室数据采集和统计。在实验示范中心的层次上,数字管理系统必须具备开放实验管理的功能,开放实验对艺术类实验室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创作的教学和实验自身就比理工类实验在实验的方法、时间、手段上更需要较大的自由度,通常学生的创作无法在课程学时内完成,需要在实验课程时间外使用实验室来继续作品的创作和实验,这就对开放实验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艺术实验的数字硬件支持。艺术类实验室对数字媒体硬件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比较基础的是对实验教学内容展示的支持。例如传统的美术类绘画实验室,需要教学课件演示、作品赏析等。绘画艺术的赏析必须前往艺术展馆等地,否则低精度的幻灯设备无法达到美术类学生对绘画作品的欣赏要求。而现今高分辨率的显示器和投影设备,在一般赏析的程度上已经可以满足一些美术实验课程对作品的视觉要求,大大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成本。其次是对基于计算机各类图形设计软件工具的数字艺术实验教学的支持,比如三维动画实验室。该实验室的主要实验内容必须依赖三维图形设计软件,如Maya和3dMax等。因此功效稳定的图形工作站是实验室必不可少的设备。类似的还有数字音频实验室,其实验教学和研究都需要基于数字软件工具的使用,而能够支持此类软件的计算机一般都是价格昂贵的专业工作站,所以此类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对计算机设备的硬件要求相对更高。最后对数字硬件设备的依赖更高的是强调互动功能的艺术实验室。以互动媒体实验室和虚拟现实实验室为例,互动媒体实验室主要研究新媒体艺术装置和网络艺术,实验研究的范畴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数字技术和传统装置艺术结合,不但要考虑装置艺术的呈现方式,还要考虑互动功能所需要的专业设备。此类设备多是组合在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中的,实验室需要采购的都是各类配件和耗材,当此类设备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后,只有作品被拆卸后才具有重复使用的可能性。虚拟现实实验室有时会用到单价高达近百万元的投影设备,这类设备因为专业技术要求较高,艺术类实验室一般不具备自行研发组装的能力,只能通过向专业生产商进行购买或者租用,资金投入成为此类实验室重要的门槛。

3.艺术实验的数字软件手段。艺术实验对数字软件的依赖逐渐增大,数字软件作为艺术创作的工具,如Flas、三维动画、数字图像图形、数字短片、网页设计作品及数字音频音乐等各类以数字软件作为设计手段或者辅助工具而创作成的艺术作品。这些数字艺术形态极少完全依靠数字软件形成,一般都会涉及前期的手绘稿、草图、故事版等传统创作阶段,再通过不同的数字软件将创作其他阶段的工作分离开来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制作。在这些过程中,艺术作品的载体主要是计算机,最终作品可能完全是数字信号的储存方式。

艺术实验的数字化展示特征及传播形式

数字媒体环境下艺术类实验室实验和成果的展示及传播正从传统方式走向数字化。这种变化中,并非简单地将实验成果通过计算机存储和传播,而是依托于各类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的展示设备和传播媒介。

艺术实验的数字化展示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数字信号的多媒体展示。多媒体的展示方式从计算机普及以来已经较为常见,比如投影、网络、视频都是比较新的方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同为数字信号来源,有时只需要一台笔记本,就可以实现作品在多媒体状态下分别或者共同展示。但是在艺术教育中仍然有很多未解决的难题,2008年北京SIGGRAPH视觉艺术论坛上,美国艺术教师凯伦女士就对油画在互联网上的展示状态进行了分析,她展示了在互联网上用搜索引擎搜索莫奈的作品,结果发现在不同国家不同网站画面颜色的偏差很大。这对于在网络上了解传统美术作品的人,会造成理解上的很大偏差。类似的还有分辨率、图形比例问题。可以看出,网页展示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更加便捷地看到艺术作品,但是展现的质量差别很大。除了艺术作品外,对于实验室实验本身的展示也呈现出数字化展示特征,具有网络开放平台的艺术类实验室,会在网站和平台上提供学生使用的素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也可以对学生作业和实验过程进行反馈,而对一些大型项目可以展示其进度和中期成果。二是基于新型仪器的模拟传统艺术形态展示。以数字图像实验室的模拟油画实验为例,通过高清晰打印设备将油画风格的数字图像打印在油画布上,模拟出近似真实油画作品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呈现手段现在更多地具有了艺术品商用价值。如果实验室长期投入研究,对某些类型的艺术品复原即可达到新的层面。

艺术实验的数字传播形式表现为艺术实验的实验行为和实验成果的数字化传播。传播媒介包括任何可承载数字数据的媒介,如光盘、移动储存硬盘、互联网等。首先,实验行为的数字化传播是指艺术实验本身需要传播媒介的支持,才能完成实验行为。这一点是网络互动艺术重要的特征。如在互动媒体实验室的实验教学中,有个案例是学生设计出了一个由网页浏览者自行搭配色彩和图形设计风格的网站,而每一个浏览者都将改变前一个浏览者的风格,这样的艺术作品的状态是实时变化的,本身就需要依托强大的互联网媒介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实验行为得到了传播,同时也在传播中完成了实验。其次是实验成果的数字化传播,传统艺术形态皆可使用数字录像、录音、摄影等采集手段转化为数字形态,然后再以其他数字媒介的形式进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化传播的便捷也会带来弊端。比如利用互联网可以快速高效地将实验成果在社会和专业领域内传播,但互联网的带宽和数据储存端的容量也限制了实验成果的质量。如果将传播的成果质量进行压缩,势必会影响传播效果。因此,为实验室发展的考虑,针对专业角度的受众需要提供保证质量完好的数字传播手段,轻便但存储量中等的数字光盘在此可以作为比较优秀的传播媒介。

数字媒体环境下艺术类实验室的发展方向

艺术类实验室在数字媒体的环境下正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数字媒体环境对艺术类实验室发展全方位产生影响。包括管理手段和方法、教学过程、实验方式和效果,实验成果的展示和传播渠道等,所以数字媒体环境将引导艺术类实验室前往一个怎样的发展方向是对实验室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2]从数字媒体环境的数据信息储存统一性、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信息传播渠道的网络化的特点来看,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艺术类实验室将呈现出更加高效化和多元化、开放性和融合性更强的发展方向。

数据信息储存统一性,当实验室的各类数据信息都由二进制的数字作为主要储存手段,传统的纸张、相片、录音带、录像带、画册和文稿等方式变为辅助的储存方式时,实验室可以高效地将资源集中在计算机储存设备上,当需要某些特定的资源时,再通过数字转换手段将数字信息转换为传统信息呈现方式。统一性带来的各类不同研究范畴的实验室或者实验示范中心可以有效地将资源进行共享,特别是对新媒体艺术实验这样趋于融合与交互的新型艺术类型来说,更需要各类实验室的共同合作,这就要求未来艺术类实验室必须打破学科种类的隔阂,能够在一个更加开放资源的数字化环境中发展。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也带来实验成果展示方式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创作实验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实验者更有意向将传统艺术形态通过数字化手段呈现,进行数字艺术研究的实验者更希望去实验不同的呈现方式,而融合不同的呈现方式在一个实验作品中也是未来艺术类实验室实验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点从近年国际各类新媒体艺术展上可以看出,多媒体融合的艺术作品将成为现代艺术创作者不可忽视的艺术形态。[3]信息传播渠道的网络化,对于艺术类实验室来说,曾经的传播渠道本可以满足实验室发展的需求。这是传统艺术教育环境中传播形式的固态。而现今网络化传播更多的是满足专业内人员对于实验和艺术资讯等方面信息的需求。艺术类实验室遍布全国多个省市,高效快速的网络化传播可以加快实验室之间的联系,便于学习交流和科研合作。

从现今的艺术类实验室形态来看,艺术类实验室与传统的艺术工作室的区别已经越来越明显,主要因为数字化的媒体环境让艺术实验的规模和交互融合更加高效。艺术类的开放实验得到实现,学生和教师可以在稳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更加安全、[4]更加自由地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创作。而传统的工作室是难以实现以上要求的。总之我们可以看到,艺术类实验室的发展已经和数字媒体环境直接关联。包括传统艺术和新媒体艺术方面艺术类的实验室,都需要考虑未来数字环境的发展,以及在此环境下艺术类实验室发展的模式和方向。数字媒体环境对于艺术类实验室来说是改革和动力,也是进化的机遇。

[本文为南京艺术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XJ2010022)]

参考文献:

[1]邸立丰.开放的多媒体时代与艺术教育[J].美苑,2005(4).

[2]袁晓明.浅论高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部门的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7(1).

[3]何保利.数字艺术实验室建设初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1).

[4]赵彦坤,张云志.高校艺术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