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项目阶段性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全站仪测量技术 阶段性技能考核 考核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23
1 引言
高职高专专业课程的传统考核方案通常采用单一的期末理论考试方式。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主要通过期末一次性理论考试成绩来体现。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我们已经知道期末理论考核成绩在学生课程成绩中所占比重太大会带来很多问题。《全站仪测量技术》作为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特点是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全站仪的操作技能,课程实践教学比例相当大,因此,针对本课程我们制定了“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和综合理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考试方案,近年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好效果。
2 实施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的必要性
所谓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是指在《全站仪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本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相应的技能操作项目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技能考核。通过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可以更为全面和客观地考查我院工程测量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考核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掌握自己阶段性的学习效果、及时地调整学习方法、改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等,以便于更好地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我院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全站仪测量技术》主要在主讲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传授专业技能,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操,完成一个个学期项目及企业项目的方式来开展,以达到躬学结合、践教合一的目的。
3 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项目设计
3.1 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项目的设计
在《全站仪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阶段性操作技能考核评价,要求我们主讲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结合课程长期教学的经验及课程性质,我们将本课程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共分成全站仪基本操作、基本功能测量、三维坐标测量、施工放样测量、悬高测量、对边测量、交会测量、面积测量共八个操作项目。
3.2 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成绩的评定特点
第一,完整性。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和考核,其内容涵盖本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教学项目。第二,实践性。《全站仪测量技术》课程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学习,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价过程中必然侧重于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第三,独立性。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技能考核过程中,设置一些相对独立的操作项目,考核学生独立完成工程任务的能力。第四,协调性。工程测量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一个团队相互协作,因此,在进行考核过程中,必然要对学生团队协作,组织协调能力进行考核。第五,客观性。主讲教师给出的成绩应该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3.3 减少教师工作量的措施
第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分批次进行考核。《全站仪测量技术》课程本身实践教学比例达到70%左右,因此,可在每次实践教学过程中,先安排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对新的技能进行练习和学习,然后在每组中对学习能力强、新技能掌握快的学生先进行考核,然后由该通过考核的同学对本组其他成员进行指导,并由各组组长负责对其他成员进行考核评分。
第二,学长检查打分制。建立学长打分的机制,从本专业高年级学长中抽调个别成绩优异的同学组成考核组,既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了解学习交流互促的机会。这对被考核的低年级学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鞭策。
4 综合理论考核的必要性
综合理论考核是以规定的理论教学目标为准,对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做出考核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本门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情况,杜绝某些阶段性技能考核方式中不易监控的作弊行为。所以,阶段性考核不能完全取代综合理论考核,综合理论考核应该作为阶段性技能考核的重要补充。在我们的考核方案中,采取了阶段性技能考核占总成绩50%,综合理论考核占总成绩50%的考核方式。
5 新考核方案的实施效果
我院《全站仪测量技术》课程新的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方案实施后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1 有利于健全教学过程质量保证体系
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与综合理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案适应了《全站仪测量技术》课程的要求,促进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促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加强学生的项目操作技能的学习,改进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积极督促学生对《全站仪测量技术》课程项目操作技能的实践操作学习,保证该课程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5.2 评价客观、公正
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的引入,要求教师针对每个操作项目,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态度、完成质量等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更具说服力。
5.3 教学效果改变明显
我们通过企业调研得出结论:采用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对《全站仪测量技术》课程实操项目专业技能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全站仪的基本操作、维护、全站仪的应用等操作技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更好地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6 结束语
传统的考核方案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新的课程标准,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与综合理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案,是我们不断强化职业素质教育,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组织管理,及时准确地反馈学生信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谢利苹.对高职院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
[2]张竞超.高职高专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
第一阶段----恋爱
阶段性目标:产生动物本能的异性吸引力,俗称来电,并互相爱慕。
责任与权利:甲方(男或女)需保持一定的魅力,尽情散发荷尔蒙(雄性/雌性),并有责任让乙方获得愉悦与陶醉,同时享有乙方提供的愉悦与陶醉的权利;乙方(男或女)需尽情地被甲方所吸引,同时需散发出一定的荷尔蒙为甲方所倾慕,责任及权利同甲方。
第二阶段----了解
阶段性目标:对彼方进行身份、健康、脾气、秉性、爱好、信仰及家庭等全方位的了解。
责任与权利:甲方(男或女)有权利对乙方(男或女)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了解、观察、分析、总结,并有责任提出相关问题矛盾、潜在问题或症结的具体处理方案与乙方沟通;乙方(男或女)亦然。针对具体问题解决方案,双方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方可进入下一个流程。
第三阶段----磨合
阶段性目标:通过与彼方一起日常生活的方式,进行生活习惯、脾性、兴趣爱好、精神信仰等多方位的磨合,改进、发扬、协调与统一。
责任与权利:
第四阶段----婚姻
阶段性目标:通过法律承认,保障甲方与乙方的权利,并明确双方的责任。
责任与权利:
第五阶段----生育
阶段性目标:通过努力(加上一定的运气),产生爱的“结晶”,并共同承担监护与养育、教育“结晶”的责任。
责任与权利: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分工调整策略与应对方案:
基础建设阶段------双方应共同承担经济建设的责任。男方除了承担经济建设的责任外,有责任进行必要的知识性专业性钻研学习以提高物质生活层次;女方有责任为男方提供信心并照顾好男方的生活起居,鼓舞男方士气。#此阶段一般为矛盾冲突高发阶段,男方应尽量克制自己,女方应尽量保持忍让,双方需注意合理排解并寻找培养共同兴趣。
经济发展阶段------双方分工逐渐明晰。男方主要承担经济发展责任,女方有作为辅助发展或全力操持家务的责任。男方有责任思考如何提高收入,女方有责任把物质财富合理分配。女方应高度尊重男方的决策,形成团队向心力,以便组织高效发展。
积累财富阶段------男方有责任赡养好男女双方的父母并为女方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女方有责任照顾好男方父母及男方(及子女)的生活起居并协调处理好亲戚邻里活动关系。男方应尊重女方的思想,理解女方。
共享天伦阶段------男方有责任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保障,女方有责任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氛围与子女爱好兴趣的培育。
项目精神与团队文化:
男方应具有契约精神,女方应具有奉献精神。
男方通过学习士道精神,自律、自控、克己、复礼,努力达到奋发图强,勇敢承担;
女方通过修身、养性、自省、降压、自我调整,努力达到心境如水,波澜不惊。
项目风险性评估:
一辈子
项目预算:
一辈子
投资回报率评估:
一辈子的幸福和谐(幸福不敢说,至少相对和谐)
1)在实践目标方面,各个实践课程总体培养目标清晰
但各个具体实践环节的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却缺乏有效界定,导致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有效控制。
2)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在实践课程设计方面往往存在着内容的重叠,或者部分知识的缺失。
3)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规范的教学内容和计划。
这也是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最严重的问题。一门实验课程往往只有简单的教学大纲,并没有规范的、明确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对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讨论,教学实施环节因教师而异,差异较大;而且教师引导有限,放羊现象严重,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未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4)现行的考核体系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成果。
目前的学生成绩主要依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未明确实践环节所占的考核比重以及具体的考核方法,教师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成果的考核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仍然是基于传统的理论学习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提升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梳理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过程,提出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优化思路。
(一)指导思想
系统性思考和设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调研界定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综合考虑各专业之间的关联性,设计相应实践课程;构建课程质量标准体系,规范标准化实践过程,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二)实践教学内容优化
充分调研,界定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精心设计与之匹配实践课程和环节。所谓职业能力,指的是从事某种职业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在职业活动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笔者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访谈等形式,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目前就业岗位所需能力以及若干年后职业发展能力进行统计与提炼,最终界定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经营计划与决策能力、人力资源规划能力、物资采购与客户管理能力以及战略规划与管理能力四个方面,围绕职业能力设计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三)实践教学过程优化
1、实验准备阶段
1)精心设计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细化实践课程目标。
目前大多数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实践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大多数实践教学课程仅仅制定了该课程的目标,而对整个实践课程过程中的目标缺乏控制。因此,教师应精心做好实践环节设计和安排,不仅明确课程培养目标,还应当进行目标细分,将整个实践过程细分成若干个环节,制定出每个环节的阶段性目标及实训方式。比如《战略研究与规划实训》课程,就可以细分为调研和资料收集、环境调查、分析与评价、战略分析与决策、战略规划与计划、撰写总报告以及总结与考评六个阶段,每个阶段详细列明具体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和训练方式,并明确各阶段性成果。
2)准备相关资料素材。
为保障实践效果,作为教师课前必须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比如《采购管理课程实训》中招投标采购环节训练,教师应准备不同行业企业的各种招标文件帮助学生加深对招标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提供背景企业方面,尽量选择当地知名企业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企业,在实训之前将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要求认真研读。
3)构建科学合理的全过程、全方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以过程为导向,建立各阶段考核指标体系,在考核指标选择方面,除了对专业知识和效果的考核外,应适当增加考核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思考、团队协作,服务精神等方面指标,并清楚描述各指标标准,形成课程评分表。
4)加强沟通。
为了加强实践过程把控,教师课前可先与班委、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该班学生基本状况,为实践课程分组分工、重点控制打好基础。
2、实验实施阶段
1)合理分组、恰当分工。
实践课程的开展一般以小组或者项目组的形式展开,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可采用“自由组合”与“教师微调”的方式对是实践学生进行分组,在组内分工方面,可指定或学生自我推荐形式产生组长或项目经理,具体任务由组长或项目经理根据组内成员特点恰当分工。
2)组织培训、授权管理。
实践课程强调全员参与,团队合作,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授课特点一般是学生较多,教师在重组织和过程控制中的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以采取组长负责制形式进行管理,对各小组组长或项目经理进行培训,明确组长或项目经理的职责权限范围,授权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考勤、激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教师从旁指导,做好监督和协调。
3)定期考核、阶段控制。
做好阶段性成果验收提升整体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学生实践效果必须定期验收。对于有实质成果的实验可采取提交相应材料的方式进行,比如《战略研究与规划实训》,在环境调查、分析与评价阶段,要求学生提交《战略环境分析报告》;对于没有实质成果的环节,可组织学生进行发言汇报,与其他小组分享实验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
3、实验考核阶段
1)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公正客观进行成绩评定。
管理类实践课程的考核仅仅是知识应用的考核,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按照构建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考勤、团队合作、阶段性表现以及最终成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
2)最终成果的考核可以采用“书面报告+口头汇报”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整理汇报,学生对于整个实践过程和环节能够进一步总结,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3)在成绩评定主体选择方面,可以由教师和各小组组长共同组成。
各小组组长对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评分,评分的同时可以吸收借鉴其他小组的亮点;另外,各小组组长也要对本下组其他成员的表现进行打分,组长对于各自成员的表现比教师了解更加深入,打分将更加准确客观;教师对于各组成绩以及各成员成绩做最后的把握和调整。
4)教师最好实践课程的总结和评价。
不仅仅是单纯成绩的公布,教师应该对实践课程过程中各小组、各成员的表现进行概括总结,中肯评价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诸如态度、团队合作、只是理解等各方面的表现,肯定突出表现,指出不足。尽量做到关注细节,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过程的重要性。
三、总结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国将有6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大多地方高校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对于要不要转,如何转这些问题把握不准,一些学校没有对自己的办学层次明确定位或者是定位不准,长期处于一种摸索状态,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年年改,年年变,没有固定的模式。专业规划设置如此,必然会影响课程的教学安排,一门课程什么时候开设,课程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是模糊的。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如何科学地规划教学内容成为一个难题。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学科。专业性质的要求对相应课程的总体规范与安排要求极高。特别是软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对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构建一套适合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教育改革的标准模式和培育体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基于此,笔者以近几年从事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以铜仁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落脚点,从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着手,提出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的教学融合模式和两段两维的综合评价机制。
2.软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学校寻求发展战略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围绕实际岗位应用能力要求而确定的。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根本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则是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保障。以铜仁学院为例,其是2006年教育部批准新办的地方本科院校,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改提高阶段。在铜仁学院深化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实施以推进“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实现“转型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把提升人才质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来抓。
2.2.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的要求
软件工程专业是培养适应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当前,大多高校软件类学生实践能力和企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理论知识的讲解较多,很多实际操作实践课程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这就导致了对软件类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忽略。这些问题已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于软件人才培养中将项目实训纳入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软件工程理论学习与软件项目实训实践相结合,把软件项目实训引入到教学中,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断接受企业化项目开发的实践和锻炼。目前,虽然高校改革已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就软件工程课程来讲,尽管软件类专业的教学大纲都增设了软件实训课程,但是在师资、硬件和课时等方面没有配套,软件项目实训教学体系还处于较低层面,没有明确的实训目标、规范的实训大纲以及科学的实训体系,故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改革措施
3.1.总体规范、项目推进的课堂教学
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总体来讲是采用项目推进模式,基于此,论文提出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根据近几年来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制定6个项目分别实施,具体介绍如下:
3.1.1.教学内容改革及学时分配方案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要求及考核内容。
3.1.2.教学形式的具体体现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打破定制唯一教材的做法,选择多本教材进行授课。通过对多部教材各专业知识点的有效融合,把知识点统筹为相应的专题项目,初步按照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的前导知识——软件开发(可行性分析、需求工程、设计工程、测试工程、软件开发管理工程)思路进行教学[4]。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系统开发。
3.2.两段两维的考核评价方式
3.2.1.考试成绩认定办法整个教学评价中注重两点:一是注重两段两维的管理形式,两段是指平时学习阶段与期末总结阶段,两维是指平时阶段性的总结与考评;二是注重期末综合实践评价。具体的做法:打破传统以期末成绩定成效的模式,注重过程管理,明确阶段性总结,分阶段进行验收,平时加强课堂练习的检查力度,确保课程达到效果;阶段性成果评价分值记入本人成绩核算,最后进行综合评估项目,得出本人成绩。总评成绩组成: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大作业完成情况+期末理论评价情况。具体来讲,考核体系从平时综合及期末综合两个方面来进行。平时综合的组成:考勤+课堂表现+小组阶段性成果评审+练习作业;期末综合的组成:大作业以及综合答辩。
3.2.2.期末综合考核内容及达标标准学期结束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4.总结
为了提高教育课题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益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加强科研课题的管理,做到课题研究有章可循,特制定本办法以试行,不当之外在实践中作相应调整。
一、选题
1、在科研课题申请立项之前,所选课题应具科学性、合理性、创新性、价值性、和可能性、超前性,并结合当前教改动态,本校或本地实际,作出选题。
2、研究目标应明确,内容应具体,过程应明了,方法应可行,论证应有据。
3、课题研究人员要有不辞辛苦、执着追求的精神,应具有科研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实践能力,要有承担失败的勇气和不断探索的意志。
二、课题组人员
1、课题负责人全面管理课题的申报立项、批复、资金筹措等,监督过程的实施、协调与课题研究相关事宜。
2、课题主研员具体负责设计、总结、研究、布置,制定实施方案、实施计划、阶段性总结报告、拟订课题在不同阶段具体实施项目,提出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解决研究的重难点,在理论掌握上应深入,带头积极投入研究实践。
3、课题成员
根据课题要设立相应的人数,据课题内容及项目结合教师个人专长,确立研究人员。
4、根据课题的实际情况需设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或顾问组),将课题情况向指导小组汇报,并将疑难问题求教于该小组,以求得对课题研究起实质性的指导。该组成员可向校外请一些有关方面的专家(或知名人士)参加。
三、课题的申请
1、课题申请人应填写好课题申请书,撰写好研究方案,送学校教科室初审。
2、教科室初审后,对研究课题进行论证,申请人根据教科室的意见,对方案进行认真重新修改。
3、经学校领导和教科室同意后学校课题可予开题研究,对极有价值的课题再逐级上报立项审批。
四、课题的实施
一项课题立项开题后,要想课题研究卓有成效,必须加强课题实施过程的管理。
1、计划的具体落实
将研究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分阶段分步骤,针对所有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责任到人,定出时间,安排好日程,确定好内容。
2、收集资料,做好档案工作管理
①研究人员要作好读书笔记、研究心得、经验教训、方法效果,典型案例或个案的收集整理。
②收集、整理、保存研究过程中的图片资料、声像资料、课件以及研究小结、阶段总结、经验文章、研究论文或著作等。
③收集好立项申请书、论证报告研究、方案以及各种审批手续、阶段成果、结题的申报、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检测报告、评审记录、评委的鉴定等。
④收集好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及效果反馈意见。
3、课题组要定期召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相关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结合自己课题研究的实际,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及时处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4、课题组按要求的时间向科研管理部门上报研究小结、阶段研究报告、论文等相关材料。
5、课题组所有成员应自觉学习科研理论,更深层次认识研究的目的、任务和实用性,注意收集或摘录与本研究有关的各类资料,善于吸收他人的研究思路、经验、成果等,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五、课题的评审
课题研究工作在周期内结束后,写出书面结题申请报告,由学校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组织结题评审小组,作出书面签定意见,应准备好以下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
2、立项申请报告
3、立项批复通知
4、阶段性总结
5、终结性结题报告
6、课题成果、资料等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JAVA教学 应用
JAVA语言是目前功能强大、最流行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之一,它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可移植性和代码可重用性。JAVA是目前使用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编程语言,用JAVA编写的程序可以在便携式计算机、电视、电话、手机和其他大量设备上运行,目前广泛应用于各应用领域,如桌面应用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电子商务应用、web应用系统开发等应用领域。
1.JAVA教学的现状
JAVA应用面广,社会需求量大,因此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JAVA程序语言设计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可以做到学以致用,独立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JAVA语言掌握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为今后学习其他面向对象的语言打下坚实基础。
在JAVA的教学过程中,目前,许多高校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1],在课堂上教师讲授,然后布置作业,课后做相关实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不易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在学习完JAVA程序语言设计后,让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开发一个小软件的时候,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
由此可见,传统的JAVA教学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会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新的教学方法针对JAVA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注重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构建性,支持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自和中心地位。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把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对提出的任务进行认知、理解和应用,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它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JAVA教学中的应用
JAVA程序设计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在JAVA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JAVA程序设计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JAVA程序设计。
3.1任务的确定[2]
教师根据当前要掌握的内容提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将主要算法告之学生。该阶段主要是方法上指导学生,还可结合实际应用做些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知道如何下手做。确定任务阶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先讲解JAVA的基本概念,根据已学的知识点再给学生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任务驱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和监督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体系,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2任务的执行
在任务执行阶段,主要是学生动手做,在确定任务后,学生就需要动手操作并完成任务。任务执行过程中,学生如果碰到问题,老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解决方法,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如需要看哪一章的内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倡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学生边做边学边巩固教师讲过的基本知识点。
任务应随着学习的深入而调整,在JAVA学习初期,要求学生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完成简单的功能,如学生成绩的输入,成绩是否优秀的判定。随着GUI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原有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界面化,完善之前的程序。最后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结合,将学生成绩存储到数据库中,如果想查看学生的成绩就从数据库中调取。至此,完整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完成,也将JAVA课程从基本知识到GUI再到数据库系统学习一遍。
在任务执行阶段,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采取主动学习的方式,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同时有利于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1)学生完成当前任务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2)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教师在学生完成项目后及时总结,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主要在方法上引导,学生主要时间花在动手摸索上,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完成任务的解决方案和结果也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完善任务。
4.改进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式固定,但JAVA学习过程与学生接受能力有关。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基本知识、提出问题、任务执行、阶段性总结、阶段性讲解、问题总结的过程讲解JAVA,在任务执行到一部分的时候,进行阶段性总结,包括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将学生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阶段性讲解。通过阶段性总结和阶段性讲解,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
5.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在JAVA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使学生边做边学,深刻理解知识并且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传统教学法的创新,是高职院校讲解JAVA课程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研管理;信息化;企业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信息化管理以绝对的优势赢得了使用市场,现在绝大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都已经建设了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科研管理是对进行科研工作中所涉及的经费问题、人员和其他具体操作问题的管理,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和科研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保证科研管理的顺利有效进行,才能使具体研究工作顺利开展。而使用信息化方法管理科研项目可以有效地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效率。通过开发和共享科研信息资源,能不断提高科学研究之间的学术交流、信息交流,从而达到共同进步。而相连的信息系统之间也能实现信息共享,在科研进行时搜集资料和科研成果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建设信息化也就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所谓信息化,即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它所引起的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进而要引起的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信息化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信息化将对中国跨越传统经济模式将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百年不遇的历史性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网络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战略。西方发达国家早在60至70年代已进入信息化社会。而据中国科技发展中心推算,我国信息产业及附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20%,从人均拥有计算机数、信息技术水平等指标来看,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很大。我国启动了金桥、金卡、金关、金企、金农、金宏、金税、金卫等工程,并取得一定成果,教育、科技、计算机、金桥四个信息网相继进行了国际联网。虽然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但只要我们迎头赶上,抓住机遇,加快建设步伐,我们还是有机会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的。
2、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内容和流程
科研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研准备工作阶段的管理、科研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科研完成后的总结、评估和内容储存。具体流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项目申报管理。处理对其他项目申报的统计以外,还有其他的管理工作包括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制定和管理经费预算,计划大概框架和分阶段研究进度,对科研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风险规避进行管理等等项目前期的各种琐碎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过程项目管理。首先是对研究项目批准后进行建档和经费统计的录入,而在科研活动中的不同过程如资料搜集、实验分析、整理总结等都需要金牛星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因此,这些阶段性总结报告和情况汇总包括需要以文字的形式也一起储存在管理系统中。另外,还要对参与研究的人员进行管理,汇总个人的基本资料,在科研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时也能用于有效地调度人员。
第三阶段,项目终结管理。一项科研项目完成后需要对各种情况进行总结,因此管理系统除了收入完整的科研成果和报告以外,还有项目的评估和验收报告、整个科研进度情况、最终所用的全部经费结算和审核文件等等。
第四阶段,完成项目跟踪管理。有的科研项目需要记录可行性和实践情况,因此需要将反馈信息输入管理系统。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就是负责项目管理的整个流程,有效快速地完成每个阶段的管理任务,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3、企业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
企业中的科研项目管理与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有所不同,前者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后者是以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为目的的。在企业中,科研项目的管理方法与其他项目管理性质有所差异,因科研项目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风险较高,因此很多研发型企业一般都是同时进行多个研究项目来相对地降低所承受的风险。笔者认为,企业中科研项目信息化的管理是在高校中单个科研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并不是几个管理项目的简单叠加,项目管理者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实现各项目之间的资源配置(包括人员配置、资金配置和材料配置等)。因此,在实际信息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哪些信息可以得到共享和交流,需要高效地处理各个环节的信息反馈问题,最终使科研项目信息正确地收入到各自的数据库中。另外,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不同的是,在企业中项目管理还要涉及到绩效问题,因此,企业科研项目管理还包括有对参与科研人员在不同阶段的投入情况汇总来实现绩效管理。
4、结束语
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能对科研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资料和信息进行高效管理,因此在高校、科研单位和部分企业中都得到了推广,本文通过对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现状和内容分析画出一个大致的信息化管理研究框架。在了解其具体的管理内容和流程之后能更好地应用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科研信息的管理。信息化成为当前和未来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今后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省甚至一个企业要想取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包括网络条件、信息公开程度和保护知识产权等一整套制度,是竞争的制高点,即今后各个国家不再因地区、技术的限制而循序渐进地发展,大部分国家将被推向全球竞争的前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控制可以分为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在每一个施工环节中的造价控制都必须要根据项目阶段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全面保证项目投资目标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实现。在项目决策阶段也就是在项目立项阶段必须要进行投资估算,然后分析估算目标的可行性,从而可以根据投资的目标来确定设计的方案,然后进行施工图的设计,在施工图设计完成之后进入到施工阶段,施工阶段同时也是造价控制最关键也是最为实际的阶段,可以根据估算的目标和设计阶段的概算目标、预算目标进行层层落实,在保证投资目标能够实现的情况下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相关概述
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的要求严格,需要结合每个工程建设阶段具有的不同特征,以及不同因素对造价造成的影响,以此为基础确定管理重点,以便于做到管理工作上的有的放矢。想要提升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性,需要将参与建筑建设的所有单位结合在一起,包括政府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计单位以及中介机构。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占据总体造价最多的环节就是立项到设计完成阶段,一般会占到总体造价的80%左右,在此阶段可以制定多种造价管理方案,并对其进行经济性比较,随着工作量的增加造价管理工作难度会有提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依然存在一定问题。随着全过程造价管理方式的提出,从设计完成到施工阶段以及交付使用阶段,可以节约20%投资,在顺利完成工程施工基础上不断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原则
2.1、阶段性原则
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周期较长,而且涉及到的相关单位也较多,在进行造价控制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分阶段的原则,在确定总的投资目标之后,可以根据既定的投资目标编制各个阶段的投资控制的目标,将投资的目标层层深化,并落实到位,从决策阶段的估算到设计阶段的概算和预算,及其在施工完成之后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的造价模式也不相同,在各个阶段所使用的控制的策略也不相同,控制的目标也不相同,实施控制的单位也不相同,因此在建设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中首先要严格遵守阶段性的原则,将总的投资目标分解细化到每一个阶段的参与单位,明确造价控制责任主体,确保投资目标顺利实现。
2.2、目标责任制原则
实施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另一个原则就是目标责任原则,在阶段性的原则基础之上,确定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参加施工单位的造价控制的目标和责任,这不仅仅可以有效的提高相关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总投资目标的可操作性,避免相关单位只顾自身利益而忽略项目的整体利益,甚至是谋求个人利益,确保造价控制措施以及管理措施能够有章可循,责任层层落实。不仅如此,明确的造价控制目标还能够对各阶段的具体质量、进度以及安全等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指导,保证工程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2.3、动态性原则
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周期较长,受自然以及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对造价的影响也很难充分估计,因此在造价控制的过程中各阶段的造价控制责任主体要实时收集整理外部信息,与既定的目标进行比对,根据实际情况预计目标的可行性,分析潜在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动态措施在项目施工阶段尤为重要,不论是施工单位还是投资单位的现场管理人员都要分时段的收集项目实际成本信息,与预算成本信息加以比对,实施动态管理。
2.4、管理原则
管理原则在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决策阶段与合同阶段,因为项目决策是工程建设的前提,其正确与否在根本上决定着工程建设的方向与最终成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以及投资效益经济效果的好坏等。通过对工程决策阶段的管理,保证决策以及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可以又掉缩短工程建设工期,在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工程投资效益。项目合同是工程承发包双方必须要遵守的文件,是明确双方义务与权力的基础。为保证建筑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造价管理的有效进行,必须要严格按照合同要求来进行管理。这样就要求合同的编制与制定必须要满足国家要求,并要注明工程造价相关的各项内容,确定各方经济关系,满足项目造价管理的要求。
3.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措施
3.1、决策阶段
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基础性阶段,投资或者建设单位对于造价的控制工作是整个项目造价控制的核心,在此阶段投资或建设单位要根据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市场信息以及所采用的技术等情况合理的确定项目的具体投资目标,既不能盲目的追求高投入与高产出,也不能一味的缩减成本,要针对具体的情况以及各参与单位的实际技术能力来确定投资数额的多少。在此阶段要重点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在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之上加强与设计、施工以及材料设备供应单位的沟通,进行有目的的造价组成分析,保证每一阶段的参与单位能够根据总投资目标来制定各自的造价控制目标,继而保证工程能够顺利的实施,投资目标能够得以顺利实现。
3.2、设计阶段
实施设计监理与设计招标制度。在项目招标过程中要注意竞争机制的引进,确保中标者能够严格按照建筑工程中关于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选用、技术先进、用地合理、造型恰当等规定开展组织设计;在设计监理中应当积极做好单相设计方案、总图方案等的评估与审定,根据相关经济技术指标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尽可能选择最优方案,并做好施工图预算与设计概算等过程的审查;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应当加强监理审查,确保施工图设计能够在初步设计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以减少图纸修正变更次数。采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设计优化。价值工程是指以成本与产品功能之间的关系作为基本依据,在确保产品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尽可能减低产品成本,进而改善产品整体价值的一种技术经济分析技术。在方案设计中应当优先选择使用价值工程,使项目在可行性、功能与成本之间做到有效平衡,在加强功能分析与延长项目寿命的基础上降低工程造价。实施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指根据投资估算状况与可行性指标研究状况开展逐阶段设计,在审批后的初步设计总概算基础上加强施工图设计与技术设计。
3.3、招投标和施工阶段
在招投标阶段,投资方和造价工程师要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制,并工程量的清单。对投标单位的报价仅需对比和分析,从而制定出工程造价的合同条款。合同编制要充分考虑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可能影响造价的因素,尽量做到全面、清晰、准确,最大限度的减少造价条款的正义,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另外,要注意不要对中标价留有大的缺口,这样会给工程造价控制带来困难。采用清单的模式,对承包商的报价仅需分析,发现不平衡的报价和有问题的单价。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工程量已经具体化,在此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相对于前面的阶段要低很多,但是这并不代表就可以对此项工作放松。施工阶段是项目实体的逐渐形成的阶段,存在太多不可预见的突发因素,此阶段历时长、涉及面广、工作难度高,工程变更、工程索赔等工作时有发生。在此阶段,投资方和造价工程师必须对施工工作进行动态的管理,对造价进行必要的控制。对于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设备,应该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设备和材料要列出品牌和型号,生产厂家及单价。在施工进行的过程中,应有专门的造价控制人员对工程动态进行管理,管理合同、处理索赔。
3.4、竣工验收阶段
该阶段的造价控制分为竣工阶段和竣工后费用控制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审计阶段工程价款,紧扣业主和施工单位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遵循工程有关的规定和相关的政策规定,客观公正地编制工程造价基础性依据。后者是在施工单位编制工程竣工结算书之后,由业主委托的相关机构进行审查和确认,并根据审查后的工程结算差额大小,判断竣工验收后造价控制的影响程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工程的投入。除此之外,在施工合同当中,还要清楚罗列出工程竣工验收的相关标准,合理安排竣工验收后的各种费用,譬如工程保修费用和质量保证金等。在工程交付之前,业主通常会综合性评价整个工程项目,并总结这个项目的工程造价经验,针对工程造价管理的不足之处,予以原因的分析和经验的总结,从而形成一套基于实际工程管理经验的造价控制技术方法,这对于后期其他工程的造价控制管理,具有良好的参考借鉴意义。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的过程中,作为投资单位或者建设单位首先必须要遵循阶段性的原则,将合理的投资目标层层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的环节中,使得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参与施工单位都能够明确自身的造价控制的目标,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证投资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还必须要遵循动态性的原则,实时收集工程项目的成本信息和预算信息进行对比,找出造成成本偏差的原因,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纠正,确保工程造价的可控性。最后要落实造价控制责任制,将投资目标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主体,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得以顺利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成,关小林,顾鲜莉.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及实例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5:370.
[2]凌旭.试论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的控制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4,17:281.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管理;进度;成本;质量
搞好施工项目管理,就必须抓好施工项目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正确处理安全、质量、进度、效益的关系,实现质量、效益双丰收。
1. 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制度
项目管理制度就是项目最基本的管理方法,首先制定一套好的管理制度是搞好项目的最重要前提之一。同时,施工项目管理制度也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施工项目管理制度首先应是合法的,它的各项规定、基本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企业内部的各项制度;二是必须是行之有效的。一个施工项目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就等于没有管理。一个没有管理的施工项目肯定不是一个好项目,而且还是一个亏本的项目;三是必须符合施工项目的实际。制度并不是越多越细越严越好,制度的制定要结合实际量力而行。
2. 编制总进度计划与阶段性计划
进度计划与阶段性计划是保障施工能否按合同要求的工期完成的依据;也是处理合同中有关变更、延期及索赔的主要依据。
2.1总进度计划
编制实施性总计划。在标书中规定了施工的总计划是在合同签订后固定天数内完成并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核的。生产指挥系统要以计划为中心,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合理调配人力、物力、施工机械,确保关键线路施工畅通无阻。配合业主尽快完成征地拆迁、排除一切于扰,落实所有无阻挡施工措施。在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审核同意的情况下,采用对工程质量有保障的新工艺、新技术,加快施工进度。
2.2阶段性计划
阶段性实施计划比总体计划更详细更切合实际,编制内容与总计划相同。阶段性计划一般为季计划和月计划,各施工班组可按月计划落实到每天的施工中去。对于因工程质量、施工机械不配套等内部原因,或者属于业主的原因、外界的干扰而拖延了工期,打乱了施工计划的,就要在季计划或月计划中进行调整,确保关键线路的施工项目不受影响。
3. 建立施工信息网和加强人本管理
为了达到快速准确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实现真正的动态过程管理。可以利用目前较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搭建网络平台,并申请ADSL宽带专线。分别在处和分公司组建内部局域网,建立起处与各公司之间的信息管理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人员作为管理结构中最基本的单元,是最活跃和最有积极性、创造性的因素。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各参建人员应该在原有的责任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施工管理的重要性,树立主人翁的思想,抱着对企业和集体负责的态度为降低成本精打细算,为节约开支严格把关。
4. 加强施工成本控制
在事前控制中要做到“算了再干”,成本是控制体现在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编制阶段。在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控制中,除注意本阶段人力、物力消耗的节约外,还应注意对工程成本的影响。在工程正式施工过程中,应坚决按成本计划进行费用开支,保证实现已拟订的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并与施工过程、进度、质量、安全等控制结合起来,使成本控制成为施工过程全面控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此,要注意抓好以下工作。
(1)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使采购、库存、发放、使用等每一环节在制度在约束下进行。
(2)根据施工定额对各分项工程进行成本控制,力求使人工、材料、机械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3)分项或分部工程完成后,要对照施工控制预算进行成本预测,对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超支采取应对措施。
(4)工程全部完成后,要结合施工控制预算、计量支付进行效益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5.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在项目施工中,实行“统一领导、分部管理”的原则,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从落实责任制开始,层层深入、步步落实。
5.1施工准备阶段
(1)材料进场控制
在备料阶段,根据设计文件对于基层。面层及其他部位材料的级配要求,严格制定备料计划,尽快确定各层次目标配合比来指导备料工作;深入材料生产厂家,本着货比三家、物美价廉的原则选择优质材料;通过实验验证材料质量,不合格材料要坚决抵制,严把质量关。
(2)施工方案控制
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认真研究施工方案,开碰头,集思广益,共献良策,制定几种方案,从中选择最适合的方案,按照方案制定各个工序的作业指导书,并在施工生产前对责任人交底,并将各项要求传达到每个施工岗位上。做到责任到人、层层监督。
5.2施工生产阶段
(1)自检体系控制。时刻注意自检体系的实施效果,使其在质量中始终发挥良好作用,并在施工生产中逐步使其改进、完善。
(2)工序质量控制。严格工序间的交接检查,做到层层检查,一道工序完成后,确认其质量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对发现的不合格品坚决返工,决不能马虎,否则将影响下一道工序的施工质量,造成更大的损失,而且要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转及正常使用,并着重对隐性工程进行检查和质量控制。
6. 结语
只要施工单位运用现代先进的理念、突出技术和协调工作、组织合理、管理得法、加强成本意识、突出效益观念、整合好内外部各方关系,把整个项目部集成为一个整体,围绕一个目标始终如一地为工程服务,必定会有一个管理和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李元英.施工质量综合管理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1.
[2]马敬坤.公路施工组织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O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