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春江花月夜古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借助图画增强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以它优美的意境,饱含情感的意象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图画创设诗歌的意境。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通过媒体展示与诗文解读,引导学生去观赏、去体会诗中美景,在丰富多彩的情感空间里去体验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去感悟诗人在这江天一色的月光下,内心变得澄明清净,心与自然的灵流。学生在头脑中就会逐渐构成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濡染学生的心灵,诱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更深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借助音乐营造气氛,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用礼乐来教化学生,可见音乐的教育作用自古有之。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引起内心的共鸣。如《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经常为教师教授诗文《春江花月夜》时所用,因为它以委婉优美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极具东方的诗情画意。用这首古筝曲来营造诗歌的情调恰到好处,渲染了一种哀而不悲,美而不腻的诗歌意境。把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美好景致宁静委婉地轻轻说来,把岁月流逝、时光短暂的感慨缓缓道出,把思妇游子的离愁淡远在朦朦胧胧的月色之中,让人叹为观止。
听着这样的曲子,读着优美的诗篇,学生的心灵怎么会不被这宁静而美好的春江花月夜所“迷惑”呢?这就是内心的震撼,这就是心灵的共鸣。
3.通过朗诵体会韵味,让学生感悟诗歌的节奏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如李白的《将进酒》,以豪放的风格、洒脱的情怀,再现了诗人放浪不羁的个性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品读,男生读得酣畅淋漓、豪情万丈。特别是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优美的旋律,跌宕的节奏,不羁的情怀。让人内心生出一种豪情,想与诗人举杯执酒,一醉方休。朱熹在谈读书时有这样一段话:“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而古诗词的朗诵,更是要放开胸襟,用饱满的热情与诗人共情怀。所以在课堂上,要多进行比读和品读。让学生在长期的朗诵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悟古典诗词涵蕴的语言、委婉的情感。
随着音乐的旋律,和着诗歌的节奏,学生一般都能体会出杜甫诗的沉郁顿挫,感悟到辛弃疾词的悲愤激昂,沉浸于李清照诗的凄婉缠绵,向往着李白诗的潇洒飘逸……并且能从朗诵中去体会古诗词的美。
4.通过想象内化意境,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
“诗言志”,诗歌表现的是真性情,它是一种活泼而充满灵性的文学样式。而古典诗词更是注重诗情画意,注重情感的表达。部分诗词诗画结合,音韵和谐优美,营造出优美、幽深、凄清、磅礴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得到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时,应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分把握古典诗词意象的内涵,内化于心,充分领略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想象今宵旅途,一叶扁舟临岸,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头,佳人远去,情何以堪。意象简洁,画面饱满,意境深远,充满了凄清的气氛。人情之冷落,风景之幽清,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诗词的意境之中。学生可以根据画面的想象,进一步内化意境,把握诗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痛苦和凄凉,与诗人达成共情。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代文化浩如烟海,古典诗词充满灵性,它的美,教师是永远讲不完说不尽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运用联想和想象,调动自己的思维,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品读、去鉴赏、去记忆、去创作,才能开拓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灵性,滋养他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毕宝魁,艾丽辉.中国古典诗词鉴赏[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
双排键电子琴演奏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时,如中国传统乐器中弹拨乐器的轮指、扫、摇、刮奏等,吹奏乐器的双吐、单吐、叠音、打音等效果,仅仅靠双排键电子琴的音色去模仿,得到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若是配合中国传统乐器演奏技巧的模仿,就会更接近,更形象。每一种乐器都拥有自身的独特演奏技法,当我们在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在需要创编新的演奏技法时,传统的记谱符号已经不够用了,这就必然会产生新的记谱形式。现今许多的双排键电子琴中国作品,也根据其演奏技法的需要,就出现了新的演奏符号,这些新的演奏符号,这些都是作者们或按照自己的习惯方式,或参考借鉴其他乐器的记谱符号,可谓是百花齐放。这些新兴的演奏符号如是能够形成规范,便使中国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各领域之间的交流就存在一定的通用性。
目前,双排键电子琴的中国作品越来越丰富,如:王梅贞主编、朱磊执行主编的《全国双排键电子琴考级作品集:乐曲(第2套)》、杨镇、曾立毅编著的《双排键电子琴中国作品集(一)》、曾立毅编著的《双排键电子琴中国作品集(一)》、广西艺术学院音乐作品集《流淌的旋律》等等,这些作品主要以改编为主,也有少量创作的独奏作品。无论是原创作品还是改编作品,我们应参考中国传统乐器有的演奏技法,创新、统一中国民族乐器特殊的演奏记谱符号,只有明确的记谱,才能让作者、演奏者更好的去诠释和演绎作品。
一、“轮指”演奏标记的借鉴
轮指,是键盘乐器中弹奏技巧的一种,是同音重复的弹奏方法,它既可以用单手弹奏,也可以双手交替进行轮奏。单手弹奏时通常可以二个、三个、四个手指进行轮奏,指法为:“二一指”、“三二一指”、“四三二一指”。作品风格不同,轮指弹奏的表现力也不同,一种是缓慢的旋律弹奏,另一种是快速的反复弹奏,也有由慢速渐渐加快的弹奏。如《春江花月夜》就是由慢速开始渐快。
这首双排键电子琴独奏曲《春江花月夜》是由民族合奏乐器《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来,这一段“江鼓钟楼”描绘了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第一乐句用“KOTO+BANJO”即古筝和班卓琴的音色叠加,弹奏的速度由慢而快,前面以三个音为一组,用三二一的轮指,之后是四个手指的轮指。其中“*”号为书中注明:“自由的重复演奏”。
双排键电子琴乐曲《东风破》是改编华语流行乐坛周杰伦《叶惠美》专辑里的一首歌曲,其中主题部分用琵琶的音色,下图为轮奏片段,图中一个小圆圈,即“ O ”书中注明为“轮指”演奏。见下谱例1:
双排键电子琴中国作品中的轮指演奏,多是用来模仿中国传统乐器琵琶的“轮指”、“滚奏”,古筝的“摇”,扬琴的“轮竹”的演奏效果。但是“ o ”符号就容易与二胡、小提琴、等拉弦乐器以及古筝、琵琶、等弹拨乐器记谱中广泛使用的“泛音”符号相同,同时铜管乐器的开放音也用“ o ”来表示。那么当我们在把中国传统音乐进行改编的时候,看见原谱上的“ o ”符号,实为泛音,却容易误会是轮指的奏法,那实际演奏出来的效果,就不符合原曲的要求了。
纵观古筝、琵琶的演奏技法虽有很多,但轮指在演奏标记中都用“*”来标记;而“ o ”易于混淆。所以,如果双排键电子琴记谱中的自由轮指用“*”来代替想必更为恰当。
二、“刮奏”标记的统一
刮奏,在《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中的解释: “glissando ( 不正规的意大利语, 源自法语glisser——滑动) 滑奏。( 在钢琴、竖琴、木琴、颤音琴等乐器上) 用一个手中在一系列相邻的音上向下或向上刮动。”①在《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中的解释: “glissando 滑奏。用手指甲或手指尖在键盘乐器的琴键上或竖琴的一系列弦上作迅速滑动而出现一串音阶音的奏法, 俗称刮奏。”②双排键电子琴里的“刮奏”这一演奏技法,常用于表现竖琴、古筝、琵琶、吉他等弹拨乐器的演奏,有时也用于音效的模仿,如海浪声、风铃声等等。从目前收集的双排键电子琴中国作品中对刮奏的演奏标记,出现了以下两种:刮奏分别用了直线标记,即“\”和波浪线“~~~”。
(一) 用直线表示。双排键电子琴改编的中国乐曲《春江花月夜》片段中,用斜线标记,即“\”向下的快速刮奏和两个音之间的刮奏(谱例2),《闹元宵》片段中向下后又随即向上的刮奏“\/\/”(谱例3)。这些不同形式的刮奏,都用直线来表示。
双排键电子琴考级作品集乐曲《春江花月夜》片段(谱例2)
双排键电子琴考级作品集乐曲《闹元宵》片段(谱例3)
(二) 用波浪线表示。双排键电子琴考级作品集乐曲《赶歌圩》的刮奏均有用波浪线演奏标记。
双排键电子琴考级作品集乐曲《赶歌圩》片段
以上两种形式的刮奏,实际演奏技法都是一样的,但是记谱符号却不统一。
对比古筝独奏曲《春江花 月夜》的的乐句片段,刮奏用“”来表示。
除此外,直线“/”在键盘记谱中,用斜线相连的的两个音,表示隶属于同一声部。更有两音中间的直线“∕∕”表示震音,直线表示对音型的重复。因此,直线“/”刮奏的演奏标记混淆,会给学者造成读谱混乱的问题。
综上,在钢琴谱中,对刮奏的演奏标记多为第二种的表示,即用波浪线来表示。同为键盘乐器的双排键电子琴的一些演奏符号的记谱都与钢琴的记谱符号一样,那么,出现两种不同记谱形式的刮奏演奏符号,也就应该统一了。因此,笔者认为,双排键电子琴记谱中的“刮奏”演奏符号,统一用波浪线来表示更为规范。
三、关于散板符号的运用
散板,指一种速度缓慢节奏不规则的自由节拍,散板也是戏曲唱腔的一种板式。“是一种慢打(拉)慢唱的唱腔,宜于表现悲痛的感情,有时也表现一般的叙述。”③在长期音乐实践中,我们音乐工作者在记谱中普遍采用“散”字在乐谱的左上角作为节拍相对自由的演奏标记,即“サ”,一般用在乐曲的引子部分或者第一乐段的散板。如陈铭志的《乌苏里船歌》、王建中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等,引子部分都用了“サ”的标记。广西艺术学院张弓教授创作的双排键电子琴独奏曲《京岛渔歌》也采用了散板的符号。
这首独奏作品的的引子不仅用了“サ”标记,也用了虚线的小节线,使引子有句逗的划分。 当然,在五线谱和简谱传入中国后,也伴随有音乐表情术语ad libitum(缩写ad lib.)、a piacere(随兴处理)或中文“速度自由”的标记,并没有哪个标记对或错,只是哪个更形象更生动的表现作品。
如双排键电子琴独奏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引子部分,演奏速度标记为“Tempo Free”(节奏自由),也能标明此处可以弹奏得相对自由,但如果改用“サ”来表示引子部分的节奏,演奏者就不会局限在四三拍、四四拍变换的节奏里,更能提高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
四、模仿 “打音”的记谱
打音,是唢呐、竹笛、笙等中国传统吹奏乐器中常用的演奏技法,记谱符号为“丁”。吹奏时,“某一旋律主音的同时将旋律主音之外的一些音同时按下并立即抬起。由于在主音吹响的同时又有其它音加入进来,因此,用打音技法吹出的旋律音一般都具有一种厚度感,如果将旋律音之外的手指进行速度较快的一按即抬时,原有的那种厚度感就成为了一个具有力度的重音头。”④双排键电子琴因采用的是十二平均律制,音高固定,所以不能百分之百地模仿出中国传统乐器细微的音高变化。“吟飞RS500”虽有类似单排键电子琴的变音滑轮,短促的滑动变音滑轮可以模仿打音,但只能右手弹奏音符左手去滑动定音滑轮具有一定局限性,没办法同时弹奏丰富的和弦。
因此有的键盘乐谱也用前倚音来模仿“打音”的演奏,例如单排键电子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的第46和50小节中用小二度的倚音来记谱。但用倚音来模仿打音的效果与实际演奏打音效果是有所区别。打音更注重的是两个相同音之间的连接,“打”音只是一个小小的过渡音,用倚音的记谱方式来演奏打音的效果,不够准确。由此,笔者设想,当我们创作或者编配“移植”中国传统音乐,需要运用“打音”效果时,如果乐谱上同“丁”来标记更清晰明了。
五、规范中国作品在双排键电子琴记谱的意义
乐谱记录着作曲家的思想和灵魂,谱面符号、演奏技法标记等是直接给演奏者的重要提示。或是不够明确、或是不够规范,会影响学习者的读谱速度,甚至背谱;学习者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其演奏的技法特点,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风格,从而就不能很好地展示双排键电子琴的优势所在。而一份详细的、规范的乐谱,不仅能让学生一目了然,还避免了由于记谱不规范所导致的识谱混乱、对演奏技法模糊不清等问题,为学习者或演奏者节省了大量的读谱时间,明确形象的标记,也方便了背谱记忆。
双排键电子琴相对于所有键盘乐器来说,是个年轻的后辈,一切都在摸索。随着双排键电子琴在中国市场的扩大,我国许多老一辈的音乐教育家改编、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双排键电子琴作品,为双排键电子琴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目前,在乐谱方面,很多方面都不够完善,致使双排键电子琴作品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规范中国作品在双排键电子琴的记谱标记,能把中国传统音乐弘扬到世界各地,使民族性与世界性碰撞,可以擦出耀眼的火花。音乐无国界,五线谱就是世界的音乐语言。规范了双排键电子琴的记谱,能让外国的演奏者通过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奏记谱符号,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法,这也为外国人学习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法上,提供了规范、良好的理论基础,使中国传统乐器演奏技法符号也逐渐成为世界的语言。
六、结语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师童昕在编著的《现代记谱法教程》里,对乐器非常规演奏法的记谱原则这样提到:“对于任何乐器的非常规演奏,作曲者都应尽力而为地在该乐器上事先试验,与演奏者共同探讨。音乐创作与乐器演奏技巧的丰富拓展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每一种乐器都拥有自身的独特演奏技法,当我们在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在需要创编新的演奏技法时,传统的记谱符号已经不够用了,这就必然会产生新的记谱形式。双排键电子琴在记谱上,若结合中国传统乐器的传统记谱法,一些原有的双排键演奏技法的记谱,有可能会表示的不准确,或者不能表示。诚然,将中国传统乐器演奏技法的符号融合到双排键电子琴作品的记谱里,这是双排键电子琴记谱上一个新的突破。如果能将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记谱符号借鉴、规范、统一到双排键电子琴的记谱上,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作品在双排键电子琴的领域中出现。
注释:
①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斯·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词典( 第四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第454页。
②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编写组:《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 第二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第112页。
西门小学六(一)班谭逸群
今天上午,我们学校举行了对外开放的艺术成果展示演出。只见操场上的椅子像出征的队伍一样整齐,婉转动听的音乐正在“疯狂”地播放着,操场热闹非凡,呈现出一股喜气洋洋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这时,外校教师都来了,纷纷坐在座位上,使这次演出的气氛变得更加隆重。
演出开始了,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乐器合奏》,只见电子琴手和钢琴手弹奏的《保卫黄河》和《卡门序曲》,音调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像是动画片的主题曲。由古筝手伴奏的《春江花月夜》开始了,只见古筝手带着假指甲,轻而缓地弹起,曲调如同轻飘在天边的云朵被风吹的“呼呼”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清脆,时而雄浑。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从每个人的耳朵穿过,使每个人心平气和。最后是小提琴演奏《梁祝》,小提琴手拉的曲调有时轻而缓,有时重而快,使人想到欢快开心的场景……
一、多唱民歌,扩充教材中民族音乐内容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它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亲切伴侣,劳动中的助手,社会斗争中的武器,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也是认识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具有人文研究价值。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是互相影响、互相丰富的。其中民歌最早形成,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民歌起着积极作用,许多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各地的“花灯”歌舞、“花灯戏”、“花鼓戏”;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中的大部分品种;“河北吹歌”等乐种以及许多民族器乐曲牌,如《梳妆台》、《剪剪花》等均由民间歌曲发展移植或改编而来。民歌对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也有积极影响。所以在上音乐课时,除课本上的歌曲以外,还选择合适的民歌进行教学,既让学生们了解我国的民歌,又让他们熟悉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特点,还使学生从不同地区民歌中感受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了解民歌中的不同体裁形式、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爱学爱唱我国民歌,树立民族自尊心。
二、多听名曲,提高学生音乐赏析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音乐,欣赏民族音乐,我在音乐教学中更多地选择经典名曲让学生聆听,引导学生在欣赏名曲中感悟我国民族音乐的深刻内涵。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葫芦丝独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琵琶独奏曲《春江花月夜》、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等。从学生熟悉的中国民族音乐入手,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从学生易接受的音响入手,通过反复欣赏,引导学生关注民族乐曲演奏的乐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的风格等音乐要素,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会选择一些古今优秀名曲,如古筝曲《高山流水》、琵琶曲《十面埋伏》、古曲《苏武牧羊》给学生们欣赏。欣赏时,教师要进行引导、提示,介绍一些大音乐家的生平事迹和当时所处的环境背景,让学生们从中体会作曲家创作的目的和意义,除此之外,还要让他们了解各种民族乐器的音色是怎样的,区别古筝和琵琶的音色。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比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民乐时,启发学生从优美的音乐中去想象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花月相映的动人画面,从内心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三、多搭舞台,营造民族音乐的浓烈氛围
关键词:钢琴 作曲 创作风格
贺绿汀写于1934年的《牧童短笛》,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曲。乐曲完全用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写成。曲中运用了中国笛子曲中的“加花变奏”方法,以及加入了欢快的民间舞曲。
一、根据汉族民歌及创作歌曲改编的钢琴曲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它一般是口头流传,受到地理、历史、审美、风俗等多方面的影响。根据汉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多以这类民歌为素材,将单声旋律改编为多声织体,利用音区、音型、和声的不同变化来达成新的音响效果,使民间旋律产生了新的色彩,其发展手法多以装饰变奏为主。如汪立三的《兰花花》。《兰花花》原是陕北民歌,叙述一个农村的姑娘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钢琴曲以民歌为主题,不仅表现出兰花花的美丽,还容纳了惊慌,悲痛,反抗等等情绪。在比较短小的结构内,形成了叙事性,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对比,乐曲的主题音调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广板。音乐的主题能够立刻把听众带到陕北高原,那么辽远,那么迷人,也会想到兰花花是那么纯朴,美丽,故事就从此这儿开始了。乐曲用变奏手法展开,通过织体的改变,和声的力量,节奏的推动,讲述了那令人激动的故事。结尾深沉而又有遥远的感觉,仿佛暗示这是过去的故事。王建中的《绣金匾》、《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周广仁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等也是根据汉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都达到相对高的艺术成就。
根据创作歌曲改编的有《黄河》,此曲时段承宗、储望华等人根据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根据冼星海1939年完成的《黄河》大合唱改变而成。首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以磅礴气势展开黄河上船夫与波浪搏斗的情景。粗狂的划船声,狂号的浪涛风声,在钢琴连串的琶音与乐队的呼应下,到达乐曲的第一个。然后,引入钢琴的华彩乐段,经过短暂的喘息,在钢琴强劲的跑句带引下,全曲又再返回乐曲开始时的紧张搏斗场面。第二乐章《黄河颂》以《黄河》大合唱中的同名独唱曲的旋律作基础发展,描绘出黄河与中原大地的河山美景。乐曲逐渐加以展开,层次与力度逐渐加强,终于形成歌颂性,以强有力的和弦终结全曲。第三乐章《黄河愤》,以《黄水谣》的曲调作骨干,中间插入《黄河怨》的材料。全曲结构宏大,情绪变化多而富有深度。钢琴在与乐队呼应交织下,从愤恨的滑落,在带有无奈伤痛的和弦中结束。终章《保卫黄河》以铜管乐奏出短促庄严的引子,带出钢琴的华彩乐段。由钢琴奏出《保卫黄河》的主题曲调。进入时,庄严雄浑的曲调营造出一个恢宏气势的胜利,终结全曲。这部作品从思想感情的深度,乐曲的规模和乐器性能的发挥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此外还有崔世光的《松花江上》,储望华的《红星闪闪放光彩》、《南海小哨兵》,周广仁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
二、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钢琴曲
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的《春江花月夜》(黎海英);夕阳箫鼓》是中国古曲,最初由琵琶演奏,后至民国时期改编成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黎英海的这首改编曲保持了原作的风格韵味,在增强转调的基础上对原曲结构有所删减。它吸收中国民乐支声复调的织体写法,着力模仿琵琶与古筝的音色,体现出中国文人音乐的审美况味,乐曲以柔宛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当那暮鼓送走夕阳,萧音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驾起轻舟,在平静的春江上漫游,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根据古琴曲《梅花三弄》改编的同名钢琴曲 (王建中);根据二胡改编的同名钢琴曲《二泉映月》 (储望华)等。
古代文人雅士视古筝为圣器,弹筝前须净手焚香,古筝是高洁的象征。琴音为心声,古筝曲亦是本性的流露,是内心的吟唱。古筝拥有生命与灵魂,拥有动人心弦的感染力。
优美的曲子在清纯的琴弦中谱写着如花般的美丽,或如雍容典雅的牡丹,或如清新飘逸的兰花,或如冰清玉洁的荷花,或如抱香枝头的秋菊,或如冰肌玉骨的梅花。我在弹筝的时候仿佛置身花丛中,弹着弹着心醉了。
阳春三月,春风和煦,闲暇时分我坐在院子里弹起心爱的古筝。手指轻轻抚过琴弦,清脆美妙的曲子像清泉般从我指间流过。“倚丽精神定,矜能意态融。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古筝沾染着春天的花香,充满灵秀之气。春夜里,我弹起《春江花月夜》,深深的领悟到古筝的天生丽质,感受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感悟到“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美丽哀愁。
暮春时节,院子里落红点点,我轻轻弹着《葬花吟》,黛玉轻扫着散落的花瓣,不让花儿染上半分污点,轻轻地将花瓣装进粉红的丝袋,然后轻依芳锄,将落花埋进精心设置的花冢。那优美的诗句,动人的情景,唯美的感伤被古筝所传达,透露着真善美。
夏天的晚上,月光皎洁,院子里散发着夏夜的芬芳,我在夜空下弹《鹊桥仙》,晚风拂过我的脸,星光照在我的睫毛上。“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抬头望一眼星空,看到璀璨的银河横贯南北。“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牛郎织女正在隔河相望,等待着七夕团聚。是他们忠贞执着的爱情感动了王母,感动了喜鹊,纯美的爱情跨越了千年依然美丽永恒。这一首《鹊桥仙》也流传至今,幻化成一抹朴实的感动。有古筝陪伴的夏天静谧安然。
中秋佳节,花好月圆。我为朋友弹一曲《高山流水》,纤指香凝弦上飞,声声柔情寄琴语。高山流水觅知音,谁伴婵娟曲中醉。朋友说她听到了一颗真诚的心,听到了友谊之花在悄悄开放。金秋十月,弹一曲《闲云野鹤》,领略一份淡然宁静。
那么,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该如何充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美感的培养,发挥音乐这门艺术所特有的魅力,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性格塑造和心灵的陶冶,并从中享受到美的感受呢?
一、取材多样,谨慎恰当
音乐教学的选材要以教材为主线,又不局限于教材。音乐的美感体现形式是多样的,有雄壮的美,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强烈的节奏感犹如在叩响命运之门一样,《黄河大合唱》体现了庞大的场面和恢弘的气势;有柔和的美,如《梁祝》,给人一种无限缠绵的感觉。尽管美感的表现不一,但都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享受不同美感的基础上培养了审美观。中学生风华正茂,他们追求时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时尚因素是必要的。如选择流行歌星演唱的经过改编的民歌给学生,如《康定情歌》等,进而引导学生对民歌的喜爱。此外,有些歌星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成为集创作与演唱于一身的音乐人,他们的个人经历也是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极佳榜样。
二、创设情境,体会意境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当今教学手段日益多样性,尤其为音乐教学的感染力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所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多媒体是教师的首选。当然,多媒体无论怎么先进都需要人的控制,教师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就成为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以高中一年级的音乐鉴赏课《春江花月夜》为例,古诗《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素有“孤篇压倒全唐”之称。所以,在欣赏这一音乐作品前,有必要利用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相结合的方法对这首诗有一个完整而充分的理解,通过多角度的感官刺激让学生认知中国文化的深远意境,提高对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
2.体会意境的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的音乐具有宁静、悠扬的特点,以二胡、古筝、长笛等管弦乐器演奏的作品体现得尤为明显。针对此类教学,教师可以先对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概括,然后拉上窗帘,关掉灯,请学生闭上双眼,认真地体会古人对“宁静高远”的意趣追求,感受我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比如学习类似《黄河大合唱》的作品,也可以要求学生随着那铿锵有力的节奏进行高声吟唱,感受那种对心灵的震撼力。
3.利用表演、对话等情境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是人类交往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以音乐作为媒介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合奏、合唱、表演、舞蹈、话剧编演等不同的形式,能够使学生真正融入群体,避免个人主义,自觉地养成个体服从群体的习惯,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三、抒发心境,分享感受
关键词:民族化,钢琴曲,黄河大合唱
这些作品虽尚处于中国少数民族钢琴音乐的初创期,但起点相当高,对钢琴艺术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影响很大。
一、采用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创作的钢琴曲
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钢琴音乐创作进入兴盛期。众多新老作曲家以广阔的视角触及到少数民族生活的许多层面,艺术地描绘了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其精神面貌。其创作手法大多是采用少数民族民歌主题进行钢琴化处理,在旋律线条、多声思维及钢琴织体等方面做了较多的民族化探索,成效显著。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钢琴音乐创作进入百花齐放的新时期,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尽展其才,以多样化的创作手法推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据不完全统计,少数民族钢琴曲目约有400余首,占中国钢琴曲目的40%左右。如此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钢琴乐曲,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钢琴艺
如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维吾尔族);桑桐的《内蒙古民族主题小曲七首》(蒙古族)权吉洗的《长短的组合》(朝鲜族)等。这些都表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能歌善舞、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与淳朴热情。这种融入民族文化的曲风一直是作曲家所追求的,任何一个伟大的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必然是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广沃土壤之中。这类作品的音乐主题往往源自于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民间乐曲,运用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弹奏,音调与节奏很有特点——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及旋律线条的平稳进行与大跳的结合等。
综上所述,钢琴音乐欲在中国有更广阔的发展,在世界乐坛占有地位,民族化是必经之路。
二、受传统音乐的启发编成的钢琴曲
贺绿汀写于1934年的《牧童短笛》,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曲。乐曲完全用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写成。曲中运用了中国笛子曲中的“加花变奏”方法,以及加入了欢快的民间舞曲。另外,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的《春江花月夜》(黎海英);夕阳箫鼓》是中国古曲,最初由琵琶演奏,后至民国时期改编成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黎英海的这首改编曲保持了原作的风格韵味,在增强转调的基础上对原曲结构有所删减。它吸收中国民乐支声复调的织体写法,着力模仿琵琶与古筝的音色,体现出中国文人音乐的审美况味,乐曲以柔宛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当那暮鼓送走夕阳,萧音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驾起轻舟,在平静的春江上漫游,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根据古琴曲《梅花三弄》改编的同名钢琴曲(王建中);根据二胡改编的同名钢琴曲《二泉映月》(储望华)等。
运用中国传统乐曲的大量装饰音、滑音、特殊技巧和音律表现民族色彩。这些作品在追求民族风格和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手法丰富,标志中国钢琴曲创作达到新的水平。
三、根据汉族民歌及创作歌曲改编的钢琴曲
汉文化一直是国内主流文化。而来源于民间的民歌更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它一般是口头流传,受到地理、历史、审美、风俗等多方面的影响。根据汉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多以这类民歌为素材,将单声旋律改编为多声织体,利用音区、音型、和声的不同变化来达成新的音响效果,使民间旋律产生了新的色彩,其发展手法多以装饰变奏为主。如汪立三的《兰花花》。《兰花花》原是陕北民歌,叙述一个农村的姑娘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钢琴曲以民歌为主题,不仅表现出兰花花的美丽,还容纳了惊慌,悲痛,反抗等等情绪。在比较短小的结构内,形成了叙事性,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对比,乐曲的主题音调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广板。音乐的主题能够立刻把听众带到陕北高原,那么辽远,那么迷人,也会想到兰花花是那么纯朴,美丽,故事就从此这儿开始了。乐曲用变奏手法展开,通过织体的改变,和声的力量,节奏的推动,讲述了那令人激动的故事。结尾深沉而又有遥远的感觉,仿佛暗示这是过去的故事。王建中的《绣金匾》、《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周广仁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等也是根据汉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都达到相对高的艺术成就。
崔世光的《松花江上》,储望华的《红星闪闪放光彩》、《南海小哨兵》,周广仁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这些作品,都充分展示了与传统民乐相结合的中国民族钢琴曲的魅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黄河》——这首根据创作歌曲改编的,是曲时段承宗、储望华等人根据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根据冼星海1939年完成的《黄河》大合唱改变而成。首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以磅礴气势展开黄河上船夫与波浪搏斗的情景。粗狂的划船声,狂号的浪涛风声,在钢琴连串的琶音与乐队的呼应下,到达乐曲的第一个。然后,引入钢琴的华彩乐段,经过短暂的喘息,在钢琴强劲的跑句带引下,全曲又再返回乐曲开始时的紧张搏斗场面。第二乐章《黄河颂》以《黄河》大合唱中的同名独唱曲的旋律作基础发展,描绘出黄河与中原大地的壮美山河。乐曲逐渐加以深入,层次与力度逐渐加强,循序渐进的形成歌颂,以强有力的和弦终结全曲。第三乐章《黄河愤》,以《黄水谣》的曲调作骨干,中间插入《黄河怨》的材料。全曲结构宏大,情绪波动大而富有深度。钢琴在与乐队呼应交织下,从愤恨的滑落,在带有无奈伤痛的和弦中结束。终章《保卫黄河》以铜管乐奏出短促庄严的引子,带出钢琴的华彩乐段。由钢琴奏出《保卫黄河》的主题曲调。进入时,庄严雄浑的曲调营造出一个恢宏气势的胜利,全曲收尾。这部作品从思想感情的深度,乐曲的规模和乐器性能的发挥上,都达到了突出的水平。(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古典诗歌 情境 鉴赏 兴趣
古典诗歌以其特有的意境美、音乐美以及含蓄蕴藉的韵味在中国文学园地里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吟咏赏鉴古典诗歌,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激发生命的热情和美妙的情思。就高中生来说,要求他们学习一定数量的诗歌,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这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平常的学习中,古典诗歌始终让学生望而生畏,不仅谈不上主动去阅读鉴赏,甚至把日常的诗歌课程都当成一个沉重的负担,以致上课时消极应对,效率低下。
针对古典诗歌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本文拟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情境生成的策略方面作一番探讨。
一、生成情境之缘景明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话极其精炼地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诗人们在创作时善于精心选择一些象征性的意象,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到一块,营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超凡艺术之境。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所鉴赏诗歌的意境特征精心择取一些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图片、视频等,以直观生动地呈现出诗中的意境,因为从本质上来说,诗画是相通的。
高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收录了一首坡的诗歌作品《新城道中》(其一)。针对这首诗歌意境优美如画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师从互连网上查找了几幅与诗人笔下的景物画面相似的图片,运用多媒体加以呈现,以创设鲜活生动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融入诗歌意境。当教师把图片一幅幅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教室里发出了一阵又一阵的赞叹声。这一刻,刚才还只是停留在字面上,仿佛隔了一层窗户纸似的景物画面顿时在他们面前变得鲜活可感了,兴奋之情就写在了脸上。于是,教师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鼓励他们使用诗中描绘景物的词语、诗句来对图片进行描述。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如第四幅图片中溪畔的柳树,其嫩绿的枝条在微风的吹拂下,婀娜多姿;倩影投映在清澈的溪水中,真可谓“溪柳自摇沙水清”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想象被完全调动了起来,尽管现在是寒冬腊月,但他们俨然像是置身于阳光明媚、百花争艳的春天,与诗人一同出游,欣赏春日的胜景。
二、生成情境之音声相和
音乐是诉诸于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与想象的一门艺术。结合诗歌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来渲染氛围,创设情境,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结合,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有效地提高诗歌鉴赏课的效率。在引导学生鉴赏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教师就是借助音乐来生成教学情境的。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了配以画面的经典古曲《春江花月夜》。在古筝弹奏出的古朴、典雅的旋律的渲染之下,一个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壮丽画面相继呈现。画面赋予音乐生动可感的形象,而音乐又成为了画面最摄人心魄的语言,二者相得益彰,美不胜收!歌曲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时而悠扬,又时而低回,它能以一种诉诸听觉的方式触动着学生心灵中最柔软的部位,不需要用语言来描述,就可直接把那只可意会的美妙感觉传达给学生。一曲终了,教师鼓励他们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都反映曲调悦耳动听,恰似自然中的天籁,听罢顿觉杂念全消,心灵净化;同时曲中也夹杂着一点莫名的感伤。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紧扣春、江、花、月、夜等意象,仔细品位诗歌的前面十句,把握意境的特征。顺着这个思路,再引导他们一步步品位后文中体现宇宙哲理之思与游子思妇离愁别绪的诗句,用情感的线索将几部分内容串联,带领他们跟随着诗人的脚步一同畅想,一起遨游,效果非常不错!
三、生成情境之吟咏诗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那些有着很强的节奏感和声律美的诗歌来说,如果采用以朗读带动对文本感悟的方法,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因为朗读时的速度快慢、声调高低、语气急缓都是与作品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朗读者能够凭借语速、声调、语气以及表情、肢体动作等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
以李白《将进酒》一诗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始终把“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根主线。首先,安排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结合注释及相关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再自由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留意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第二个环节是播放朗读录音。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为诗歌那豪迈的气势、雄壮的节奏和悦耳的音律所深深打动。朗读结束后,趁学生们还在在回味之中,教师鼓励他们畅谈内心的感受。有的说,诗歌几次换韵,使节奏特别鲜明,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说,从朗读者的声调可以明显感觉出诗人情感的起伏波动。于是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诗句,仔细揣摩诗人的情感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第三个环节,教师再次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并要求学生跟读,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总之,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读带动他们对文本逐渐深入的理解,这是一个由朗读入手创设诗歌情境氛围以熏陶学生的过程,它对增强学生语感,激活学生思维,快速把握诗歌主旨有着很强的实效。
四、生成情境之绘声绘色
与上述几种创设诗歌鉴赏情境的方式相比,在课堂上直接运用经过修饰、锤炼的语言来绘声绘色地还原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则是最经济、最简便的一种。我们知道,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是中国古典诗歌惯用的技法。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主观情感倾注于客观自然之景,在物我观照中,景物就变成了诗人情感的载体。但是,古典诗歌的语言又是极其凝练、高度浓缩的,诗人往往随意点染,即可创造出生动的形象、蕴藉的意境,诸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脍炙人口的名句,无不具有这样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用准确得体、绘声绘色的语言来搭建一座桥梁,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鉴于篇幅的限制,这里就不详述了。
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个至理名言也同样适用于诗歌鉴赏。教师的职责就是发挥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通过生成适当的课堂情境,把学生那双发现美的眼睛擦亮,让他们领略到诗歌的美,并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正确的导向。
【参考文献】
[1] 文学荣 主编.《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能力培养与提升》,新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