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可行性研究结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针灸急救;进入;世界急救;医学体系;可行性;研究
针灸急救可以进入世界急救医学体系是有根据的,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举办的国际级的针灸科学性和针灸疗效确切性的听证大会上,一致认为针灸疗法是科学的。针灸急救进入世界急救医学体系可以说是大部分人的福音,因为在院前万一发生危重情况或意外时,首先需要先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的过程中可以用针灸配合抢救。因为很多脑疾病有黄金的三分钟抢救时间,因此,平时在家中备一根绣花针是有备无患的。可见,针灸急救进入世界急救医学体系是可行性的。
1针灸急救对于急性心梗的抢救是适用的
众所周知,急性心梗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不能及时就医很可能随时失去生命。如果家里的绣花针可以充当你手上的针灸针的话,在掌握针灸方法的前提下,你很可能会捡回一条生命。其中,在抢救中有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一定要见血。因为往往一开始出来的血都是黑色的,在进行针灸抢救时,应该注意一定不能手软,一定要把黑色的血都挤出来,见到红色的血才行。其顺序是人中、中指、其他十个手指。扎完手指,再继续扎脚指,脚趾是先扎最大的脚趾,再继续扎其他的。针灸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各个穴位上,其中外联皮毛肢节,内系五脏六腑,可以达到针到病轻的效果。因此,针灸急救对于急性心梗的抢救是适用的。
2针灸急救对于脑中风的治疗是可行的
随着针灸急救进入世界急救医学体系范围的增加,针灸急救也发挥着其它治疗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脑中风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出血性的,另一种是阻塞性的。其中它的主穴也是人中、十个手指,耳垂。因此得出女性朋友不建议扎耳洞的真正原因,因为扎完这个耳垂的穴位就失去了。针灸急救是可靠而方便的,也许这是针灸急救进入世界急救医学体系的原因之一,据数据分析表明,针灸急救进入世界急救医学体系是可行的,因此,我们有理由分享针灸急救给世界带来的福音。
3急性哮喘的发作可以依靠针灸急救技术
根据生活常识大家都知道,急性哮喘的发作病人的脸是发红的,特别是缺氧的状态下,我们不难发现病人脸上的颜色是黑的。因此,当鼻头是发青发黑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直接用注射器扎进去,这样才能保证针灸疗法对急性哮喘的发作起作用。还有就是大拇指上有一个少商穴,我们应该选择扎下去并放血,此时不应该心软,因为心软的同时你很可能让患者失去生命。急性哮喘的发作是比较急促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针灸急救方法,一方面可以增加我们的急救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对我们自身有益。
4针灸疗法对癫痫的抢救效果显著
癫痫患者如果发作癫痫一般是突然意识丧失,随之而来的是先强直后阵挛性的痉挛,在癫痫发作时患者常伴面色青紫、口吐白沫等症状,此时家属经常会感到很无助,因为大部分家属不知道如何对患者进行救治,当患者持续一段时间后痉挛发作会自然停止,最后是患者进入昏睡状态。患者癫痫发作时也许大部分人选择无动于衷,其原因是大家没有掌握癫痫抢救的正确方法,我们在抢救癫痫病人时,选择的主要穴位是人中和中冲,此时的效果应该是最显著的。病人癫痫的发作无疑对病人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但是如果病人及家属掌握了癫痫发作时针灸疗法的正确方法,相信会给很多癫痫患者带去福音。
5小儿高热惊厥时如何运用针灸疗法解决燃眉之急
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是比较普遍的,正是因为这一问题发生的太过普遍,因此这一问题才变成了家长的“紧箍咒”。小儿发生高热惊厥,需要家长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小儿高热惊厥发生后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使小儿的脑组织受到损伤,甚至会使智力的发展受到影响,还可能会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因此,大家应该学会必要的针灸急救,针灸急救最重要的穴位,我们第一个应该想到的也是人中,还有就是印堂穴位,此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要点刺出血,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针灸效果。
【关键词】导师制;毕业论文;材料化学;本科
本科生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能力,是对大学生本科四年学习成果的阶段性总结和审核,同时也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
本科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普遍缺乏系统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因此,有必要经过本科毕业设计这样一个过程的系统训练为以后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者服务社会打下基础。同时,本科生毕业设计对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1-2]。
1 材料化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及原因
材料化学专业是研究从制备到废弃全过程中材料的化学性质,其研究范围很广,既包含了整个材料领域,又包括各类应用材料在有机和无机等多领域的化学性能,它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在工业化生产中与化学和材料有关的问题的学科。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材料化学跨越了材料和化学两大类学科。是一门既具有交叉边缘学科性质又含有应用理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同时,正由于材料化学学科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凸显出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所不同的教学难点和盲区。这就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提高了难度,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不断的转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逐年下降。高校教师指导的学生和毕业论文的数量大幅增加,从而导致每个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指导。并且在考研、就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无法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于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对毕业论文持应付态度,得过且过,导致论文质量普遍不高。毕业论文工作易流于形式有的选题偏大或选题落后于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水平;有的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内容空泛,缺乏现实依据和说服力,更没有从理论到实践转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试验设计和研究技术路线不合理,试验数据错误;有的毕业论文仅仅是罗列了相关的文献内容,简单概述他人的成果与现状,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理念和想法,甚至存在着抄袭论文的恶劣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已经达到了所需的某些硬性要求,但其论文的质量并没有实现质的变化。因此,改变本科毕业论文的现行状况,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3]。
2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对策
2.1 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本科毕业论文不仅仅是一个常规的本科教学环节,它是高校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本科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首要环节,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综合技能训练。要想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首当其冲的是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学生,同时也是对老师的要求。通常可以采取动员大会、学术论文大赛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从而使教师、学生乃至管理人员认识到毕业论文工作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取代的。
2.2 加强过程管理,实施质量监控
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需要学生、指导老师和组织协同配合,以学生为毕设主体,指导老师为主导,组织管理提供保障。从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来看,主要包括从选题到答辩等诸多环节,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要求,从而使毕业设计的管理更加合理规范。具体到每个环节,首先应严把命题关,完善选题管理办法,所选题目应具有时效性。其次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资格,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最好毕业论文的组织撰写,教师应明确各阶段的要求,检查进行情况,并及时总结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毕业论文在经过指导老师和的审查合格之后,学生才可进行毕设答辩,同时成绩的评定标准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实施质量监控机制也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监控机制主要包括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三个部分。由校、院、系三级共同承担整个机制的运行和管理,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个环节实行跟踪监督,结合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强化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制度,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2.3 全面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指导教师作为毕业设计全过程的主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指导教师的筛选机制,保证指导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形成一支责任心强并且科研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这是提高毕业论文指导质量的强有力保证。在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学术探索和课题申报的大环境下,应尽快确定本科生指导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分析并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应有的训练,使其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些不仅可为后期的毕业论文的开展奠定基础,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更为以后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者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3 科研导师制的特点
科研导师制是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之一[4-5]。以科研作为纽带,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本科生导师制度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以学生为本,师生积极互动
实行科研导师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思维和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高等教育必须在实施群体化教育的同时适时的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制,以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有效的补充群体化教育所带来的在个体方面的不足。
3.2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现行模式下,绝大多数的学生依然将大部分的精力停留在书本上,缺乏独立开展开学研究的能力和实践训练,也很难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应用于实践。但在科研导师制的模式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标、有步骤的进行科研研究,既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付诸研究实践,又能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导师也可以全面深入的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专长,从而制定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案,使学生在研究实践的整个过程中,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能得到不断的提高[6]。
3.3 操作性、实践性较强
科研导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一个有价值的科研课题相联系,围绕着这个课题双方展开交流和沟通。科研导师要想引导学生深入课题进行研究,产生独到的见解,富有创新性,实用性,就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只有深入到实践中去,才可以让学生对课题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3.4 工作具有延续性
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建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制定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在校四年期间,除常规教育之外,学生还接受了导师从科研到工作、从思想到行为各个环节全方位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4 科研导师制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学生主观上的原因,也有教学和管理上的客观原因。总的来说,所反映出毕业生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态度不够端正、科研能力低下等问题是相当突出的。导师制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意识,端正科研态度,提高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有效地解决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根本目标不在于提高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而是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拓其眼界,并同时使其科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学生多层次领域学科的学习成为可能。这种教育模式也为大学生对自身潜能的在开发提供了机遇。同时,学生较早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在科学实践中学生可以不断的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科生导师制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在科研之余,导师同时要负担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些都要求导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身作则,从而更好的发挥引导和榜样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也是对我们现有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补充。随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强大冲击,以及大学生对新事务接受能力强但分辨能力弱的特点,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与导师之间、同学之间开展积极的思想交流,要求学生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并能够接受他人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而且还有助于通过迁移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
综合分析以上情况,本研究项目拟探讨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本科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参与到导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来,改变现有学生在大三下学期甚至大四才着手毕业论文工作的运行模式,改善现有导师制的运行状况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作为探索专业发展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运行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63-67.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Z].
[3]高慧,涂道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77-78.
[4]方小玲,肖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
关键词: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审计
一、可行性研究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投资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决策正确与否、是否科学的重要保证,对于减少“钓鱼项目”、杜绝“拍板项目”,避免盲目、重复建设,降低损失浪费,发挥投资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一是项目投资收益计算失真。由于项目调查研究工作肤浅、没有收集掌握研究所需的相关基础数据,投入产出计算比较随意,时常低估项目成本,夸大产出效益,从而导致投资决策失误。
二是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评估决策的需要。按照投资项目要求,可行性研究应达到能够确定方案的程度。但审计发现,许多可行性研究达到不到要求,存在不同年度、不同项目间可研报告内容与深度趋同,甚至雷同、翻版、复制等问题。
三是不重视多方案的论证和比较,可行性方案单一,无决策选择余地。多方案深度不足或单一方案论证,使决策者无法进行最优化比较选择,势必导致项目绩效低下,造成损失浪费现象严重。
四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对内缺乏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审计发现,一些受托单位或咨询公司对受托项目存在利益博弈,投审批者所好,掩盖矛盾及风险,为“可行”而研究,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
五是研究分析中不注重对敏感性问题和风险性因素的分析。可研报告对投资敏感性和风险因素分析往往不足,不少研究对风险因素分析缺失,制作项目“可行”的结论,不做不可行性论证,使据此作出的决策的项目风险较大,效益下降,甚至是背离实际情况,导致重大损失浪费。
六是投资单位重咨询轻评估,追求可研审批“通过率”,造成一定隐患。组织评估单位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工作存在走过场,只重视技术方案评估而忽视绩效分析评价,没有真正对可研结论起到把关作用。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师对诸多投资项目实证分析后,查找问题症结,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是对可行性研究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把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可批性研究结果。其表现形式之一是一些单位为使项目得到批复,弄虚作假,拼凑事实,主观得出项目在技术、经济上可行结论;其表现形式之二是另一些单位或部门先作投资结论,后再补可行性研究,其结论为不当的投资决策提供数据和方案支持。
第二是项目选择的前期工作不充分。未按国家要求先列入行业、部门或区域发展规划,对拟建投资项目未及时做机会研究,对项目背景及资源条件等未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对项目方案未进行初步的技术、财务、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投资风险或不可行未及时作出初步判断。
第三是可研人员水平低、调查研究不深入。尤其是大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需要由相关技术、财务、评估等专业人员组成可研论证小组,从各个角度对拟建项目是否可行进行考察和分析论证。但实际上一些可研编制人员未作深入细致调查研究,既无专业技术资质又缺少经济知识,不具备可研编制应有的资格,这样必然造成项目前期决策及研究结论失真可靠性差。
三、改进和完善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对策及审计建议
1.提高对项目可行研究的认识。
对项目整体性效益而言,前期可研经费投入多少,对项目生命期的影响却很大,稍有失误会导致项目失败,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实践证明,即使消耗一定资金证明项目不可行,也胜过不作可研就盲目建设投资。审计建议发改、建设、规划、财政等有关政府部门充分认识到可研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切实履行其各自的职责,为节省资源减少浪费各施其职。
2.对可行性研究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审计建议实行从业资格制度。
首先,地方政府对较大型项目组建可研编制小组。组建一个专业齐全的工作小组,集思广益,各负其责。,促使这项工作独立、公正、客观。再之,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其次,加强对可研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制定相关处理处罚法规,健全制度。
3.严格规范可行性研究工作。
首先,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为准确评估项目效益,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必须依据投资目标重点确定评估指标元素,建立一套完整评估指标体系,为完成高质量可研报告提供前提条件。
其次,规范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项目前期研究及决策的主要载体形式是可研报告,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项目绩效成果,因此,必须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搜集和获取信息资料,编写出论证可靠、行文简练、条理清晰、深度和广度适当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要做好敏感性和风险分析。拟投资项目决策分析和考虑的风险通常主要有投资环境风险、技术风险、资源风险、市场风险和资金风险等,对这些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分析是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可行性研究分析的薄弱环节。在可研进行项目评价时,根据风险种类分别作出不确定性分析,并选用或综合运用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数学方法进行模式化定量处理,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1.科学性
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研究的书面形式,反映的是对行为项目的分析、评判,这种分析和评判应该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科学结论,所以科学性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第一特点。某地地铁在规划时,简单依据公安局的户籍人口数据,设计的地铁运能与实际流量完全不符,造成严重失误,这就是缺乏科学性的教训。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可行性研究的过程中,即整个过程的每一步部力求客观全面。其次,科学性体现在分析中,即用正确的理论和依据相关政策来研究问题。其次是体现在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过程中,这种审批过程,对科学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2.详备性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越详备越好。如果是关于一个项目的报告,一般说来,应从它的自主创新、环境条件、市场前景、资金状况、原材料供应、技术工艺、生产规模、员工素质等诸多方面,进行必要性、适应性、可靠性、先进性等多角度的研究,将每一种数据展现出来,进行比较、甄别、权衡、评价。只有详尽完备地研究论证之后,其“可行性”或“不可行性”才能显现,并获得批准通过。
3.程序性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决策的基础。为保证决策的科学正确,一定要有可行性研究这么一个过程,最后的获批也一定要经过相关的法定程序。在写作上,有些需要加上封面,按照不同的内容性质而分章分节地逐一说明。这些程序性的要求和处理手法,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人特色。
报告用途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技术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根据结论的需要,以增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说服力。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建设论证、审查、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后筹集资金或者申请资金的一个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编写时要注意数据方面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只有报告通过审核后,才能得到资金支持,同时也能为项目以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逻辑程序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8-0029-03
政策分析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研究政策方案的可行性问题。政策分析专家戴维・韦默和艾丹・维宁认为,政策分析的主要目标是“对有利于公务员解决社会问题的备选方案进行系统比较和评价”。“;卡尔・帕顿和大卫・萨维奇也认为,“政策分析是对备选政策(或计划或项目)在技术、经济和政治上的可行性、实施策略及政策采纳结果的系统性评价”。作为避免决策失误的“预防”和“把关”环节,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政策执行的效果,进而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未作可行性分析,不作政策决定”已普遍地被遵奉为现代公共决策的圭臬。不过,许多经过可行性论证的政策最终仍没有能够逃脱失败的厄运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的产生固然与作为复杂政治过程的公共政策过程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但也与作为一门学科的政策分析发展缓慢、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因而无法为决策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政策方案可行性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国内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的理论方法存在众多问题,阻碍了论证质量的提高,而欠缺成熟公认的方法和严谨完整的操作思路是此类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基于已有的研究,进一步反思我国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是必要的。
一、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的逻辑
任何能够被称之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的理论不仅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能够经得起实践经验的反复检验,而且在于其结构具有逻辑上的完备性和一致性,能够经受得住逻辑分析和逻辑推导。因此,逻辑起点、逻辑进程和逻辑结论是所有科学的理论都应当具备的三个要素。
按照“政策过程的阶段论”范式,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是一种“事前评估”(ex-ante evaluation),它前承“政策方案的创制”,后继“政策执行的监测”,是政策分析过程中一个独立而重要的环节。与“事后评估”(ex-post evaluation,即通常所说的“政策评估”)相比,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的技术操作难度更大,研究过程和方法目前也未标准化,因此,无论是国内的主流政策分析教科书还是多数政策分析研究文献都没有对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环节期望达成的目标和任务作出必要的、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没有对这一环节的逻辑起点、逻辑进程(逻辑思路和逻辑程序)作出具体而周详的描述,因而其结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决策制度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可行性研究”有时难免沦为“可心性研究”。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呼吁在我国公共决策过程中引入“不可行性研究”(research on anti-_feasibility),试图通过“逆向决策”来避免决策失洪。然而,如果我们无法科学而清晰地描述出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的目标和任务,并对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的逻辑思路与程序作出正面构建的话,那么“不可行性研究”也只能是一种直觉或经验判断,自然也就无法避免“以好恶取代科学”。
1 可行性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以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作为政策分析的一个环节无疑也应当拥有自己独立的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设定研究任务、形成研究思路,然后才能开始可行性研究工作。对于可行性研究的目标,国内学者普遍地将其界定为“政策方案是否可行”(方案的内容是否满足政治、经济、行政、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以及“政策方案评估择优”,普遍忽略了这一环节还应当有其他的重要目标。众所周知,任何“最优”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同时,衡量“最优”的标准应当是该政策方案的执行效果,而政策执行效果不仅取决于执行主体、政策对象和外部环境,也取决于政策问题的性质与政策本身的质量。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目标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可行”和“择优”,实质上则是为了优化政策投入机制、排除政策运行中的障碍、增强和提高政策执行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可行性研究需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研究备选方案的逻辑可行性;二是研究备选方案的现实可行性;三是从现实可行的备选方案中择优,并加以完善,推荐给决策者。
2 可行性研究的对象和逻辑起点
对于多数政策研究者而言,可行性研究的对象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即对前一环节形成的政策备选方案进行论证,无须再做进一步的讨论。问题在于,可行性研究的对象究竟是所有备选方案,还是在“择优筛选基础上形成的最终方案”。如果答案是前者,那就意味着备选方案不能太多。否则会导致资源浪费或工作负担过重,甚至得不到明确的结论;如果答案是后者,那就很难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可行性研究。此外,人们在现实中还可大量地观察到这一现象,许多经过严谨、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程序且无任何非正常因素介人的政策方案,在实施后才发现其不可行或无法实现政策目标;另一方面,那些看似不可行的政策方案却奇迹般地变得可行了。“可行的方案不可行,而不可行的方案可能又可行了”在逻辑上固然有些令人尴尬捌,却表明可行性研究对象的界定直接关联着其逻辑起点。也就是说,如果直接从现有的政策备选方案人手研究其政治、经济、行政、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而不从此前的各个环节上继承相关的信息,那就不仅是在就事论事,而且很可能使研究视野无法超越“政策封界”(policy envelope),使那些看似可行却无法实现政策目标或无法解决政策问题的方案被选中,政策分析就会丧失其应有的“防患于未然”的职业使命。
3 可行性研究的逻辑框架和思路
明确研究的目标、对象和逻辑起点只是可行性研究的开端,若不能形成完善、严谨的逻辑框架和思路,可行性研究结论的效度和信度就会受到损害。作为连接目标和操作步骤的“桥梁”,逻辑框架和思路具有把握全局、指导具体的研究工作两个方面的功能,因而应当对“运用什么方法、需要做哪些工作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作出详尽的解释和说明。不过,由于可行性研究理论相对落后,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规范化的逻辑
分析框架和思路,已有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种间接描述:或者简单地模仿和移植大型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流程,提出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的思路;或者将其一般化、模式化为“准备――实施――结束”三个阶段。如果说前者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话,那么“三步流程论”则缺乏逻辑上的严密性,无法反映可行性研究作为一个环环相扣、逐步逼近研究目标这一科学特质,同时也割裂了目标与步骤之间的联系。
总之,依据公认的、科学的理论标准,现有的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还非常不成熟,难以为实践中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从而也无法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许多重大公共政策问题作出建设性贡献。
二、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的程序
如果我们承认政策分析过程首先是一个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过程,其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那么作为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也须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指导,遵循逻辑上合理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才能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依据前述可行性研究的任务及其所担负的功能,我们可以将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的程序划分为三个阶段。
1 逻辑可行性研究
公共政策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商品”甚至是“后体验商品”,其可行性只有在完全付诸实施后才能得到检验。作为付诸实施之前的对政策分析初次成果的真理性在主观范围内所做的初步论证,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基本是一种事前判断,且这种判断类似于理论或真理的可行性证明,具有某种“超验”的性质。正如理论的可行性首先取决于理论自身的逻辑可行性、可检验性以及理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政策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也是从审视政策方案的内部结构性要素及其逻辑关系开始的。
任何政策方案都是为了解决特定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而设计的行动方案,因此,政策问题、政策目标、行动规划及其所遵循的思路原理是所有政策方案必不可少的四个核心要素。如果这四个要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逻辑上的自洽性,特别是行动规划能够解决政策问题,且其遵循的思路原理是科学的、可检验的,那么基本可以断定该政策方案具备了逻辑上的可行性。
逻辑可行性研究的第一步是重新构建政策问题。备选方案表面上锁定的是政策问题,但政策问题并不因为被认识到而停止变化发展,相反,政策问题的动态发展性决定了它既有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一面,也有受环境中诱因的驱动而发展变化的一面,这就要求研究者须跨越三个时空:以“现在”作为时间参照点重构政策问题(特别是研究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严重性和紧迫性),回到“过去”以便理解政策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预测“未来”某一时空政策问题的发展变化状态,为整个可行性研究工作以及政策实施的宏观背景分析(特别是其中有利和不利因素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奠定基础。
逻辑可行性研究的第二步是分析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中的纲领性内容,也是政策实施后期望达成的政策效果。不同的政策目标需要不同的方案来实现,而不同方案的代价可能完全不同,因此政策目标不仅给出了主要的制约条件,也暗中限定了方案的选择范围,因此不能不成为逻辑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同时,由于政策问题不仅具有历史动态性,也具有相互关联性,其产生、发展和演变通常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按照其与政策问题的密切程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政策问题根源、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相应地,解决政策问题的目标也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三种类型:同时针对问题根源和某些影响因素的“标本兼治型”政策目标、针对问题根源的“治本型”政策目标以及针对直接或间接影响因素的“治标型”政策目标。“分析政策目标”主要是考察政策目标的科学性(是否针对政策问题,针对的是哪些影响因素,它们在政策问题中处于何种地位)、合理性(经过努力能否达到)以及效力(目标付诸实施后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或缓解政策问题,政策问题的作用机制是否会因此而发生变化,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逻辑可行性研究的第三步是分析每一备选方案的行动规划及其遵循的思路原理。思路原理是实现目标的前提,是解决政策问题的方向性、整体性构想,因而是逻辑可行性研究的重点。科学的政策思路原理源于对政策问题产生、发展、演变的根源、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就其本质而言,思路原理实际上是将政策视为一种工具或“刺激”,通过它来改变政策问题中的某一个或某些因素,进而达到部分消除或暂时缓解政策问题性质的结果。因此,思路原理的科学性(政策问题与方案设想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思路原理是否有相关的科学依据)与可检验性(能否从思路原理中导出可进行经验验证的陈述是这一步分析的关键所在。
毫无疑问,逻辑可行性研究的最后一步是,分析上述四个要素是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逻辑上的自洽性。鉴于这一过程主要是对前述工作的逐步核查。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可以比较容易地将那些在逻辑上存在严重破绽因而不具备可行性的政策方案排除在外。当然,看上去完美的理论未必不导致政策实践上的灾难,因此还需要对“剩余”方案进行现实可行性考察。
2 现实可行性研究
如前述所,现有的研究虽然将“可行性”界定为政策方案内容是否具有政治、经济、行政、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但它实际上并没有正面回答“究竟怎样才算可行”这一更为根本的问题。笔者认为,所谓“可行性”(feasibility)应当包括三层含义:其一,政策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化、标准化和数量化特征,能够具体化为政策执行行动;其二,政策方案内容能够解决既定的政策问题,实现设定的目标,并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具有较强的技术效用;其三,政策方案与其被运用的相关条件或外在环境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这里所说的“相关条件或外在环境”既是客观的(比如,政策方案是否具备充分的财政保障、足够的政治支持和政策执行能力),也是主观的(即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政策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政策方案内容能够为政策各相关方所接受)。
现实可行性研究的第一步是审查每一备选方案的内容细节。一个完备的、有价值的行动规划应当是一个为了解决特定政策问题、实现既定政策目标而制定的详细清单。就其内容而言,这一清单至少应当包括如下实质性要素:要采取哪些行动,具体的行动步骤计划如何,由谁负责组织,由哪些机构具体实施,在什么时间、什么空间范围内实施,实施的难易程度如何,行动规划的适用对象如何,需要动用哪些物质资源和设备,在各个行动步骤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等等;就其内容的性质而言,行动规划应当具有更多的客观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否则就无法预测结果。
现实可行性研究的第二步是预测和评估每一备选方案的影响。预测是以那些与政策问题相关的既有信息为基础,对政策方案实施所依赖的未来环境做出推断,同时预见政策对未来社会状况的作用后果。预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外推预测,即基于过去的趋势、目前的状况和历史趋势,推出未来的状况,其实质是时序上的随机平稳性。外推预测更为具体的方法主要有时间序列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二是类推预测,即从随机抽样获得的样本值推出整体的状态,其实质是空间上的平衡分布性,主要使用的是统计推论技术。无论是外推预测还是类推预测,其共同的假设是社会政治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因此,在预测中必须充分估计到未来社会政治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重大突变。需要注意的是,方案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预期的和非预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经济的和非经济的,等等。因此,在预测政策方案的影响时,既要全面又要有所侧重。
现实可行性研究的第三步是评估政策方案实施的条件和环境。政策方案一旦付诸实施就会影响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而所有这些方面也会对政策实施形成反作用力。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及其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在运用SWOT(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技术评估方案实施的条件和环境的同时,要注意将时间因素考虑进来。
3 方案择优与完善
能够经受得住逻辑和现实可行性考量的政策备选方案可能一个也没有(所有方案都不可行),但也可能有多个,客观上需要通过比较,从多个内容不同的方案中选择“何者为最优”,并推荐给决策者;同时,在可行的政策方案“丛林”中通常并不存在一种具有绝对优势的或完美的政策备选方案。此外,一些条件的变化也需要对“此时最优”备选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正。因此,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方案择优和完善,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工作。
方案择优的过程是一个围绕事前确定的标准和指标,相互比较彼此“谁更符标准”的过程。按照沃克的看法,任何优秀的政策备选方案都应当具备以下12个特征:(1)成本。政策成本是政府能够负担得起的,且成本使用是有效率的;(2)稳定性。在常态下,无论遇到何种干扰,该政策方案都会被实施下去;(3)可行性。在既定时间内,实施该政策方案的概率都很大;(4)牢靠性。即使方案的一部分失灵或受损,该政策方案还会继续被实施;(5)灵活性。该政策方案还可能达到其他不同的政策目的i(6)风险性。该政策方案失败的可能性较低;(7)可传播性。该政策方案容易被非专业人士所理解;(8)功效性。该政策方案具有“表面效度”,能够直接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9)简单性。该政策方案易于执行;(10)相容性。该政策方案与现行规范与程序相适配;(11)可逆性。如果该政策方案遭到失败,那么再追溯那些先决条件的难度不大;(12)强韧性。在未来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实施该方案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大。我们可将这12个特征视为政策方案择优的重要参考,并以此对备选方案进行即时完善。也就是说,当发现某方案的一个或一些指标处于劣势时,有无可能通过完善和加深认识,使其不再处于劣势。
总之,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是一个由多阶段、多环节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首先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因此应当遵循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序和步骤,尽管程序和步骤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可行性研究结论一定是正确的,但能够有效地限制和缩小这一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避免荒诞或不可行政策方案的出台,起到有效的“把关”和“预防”作用,减少因公共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恶劣的社会影响。我们当然也知道,政策的领域是一个政治的世界,其中充满了妥协、交易和平衡,并服务于统治、权力、控制和利益,并不一定遵循技术的逻辑,但不应因此而否定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的科学特质;相反,正因为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相互竞争的利益、相互冲突的价值的“挤压”,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更加需要威廉・邓恩所说的“多元复合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美]戴维・韦默,艾丹・维宁,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邵晶晶,张勇等,政策学理论中“政策方案可行性论证”目的表述缺陷[J]中国医院管理,2004,(4)
[4]胡琴政府决策须引入不可行性论证[J]领导科学,2008,(15)
[5]徐洪水,张莉,从可行性研究报告引起的深度思考[J],决策借鉴,2000,(4)
[6]孙奎贞,论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J],人文杂志,1987,(2)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通过信贷支持和项目支持,引导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作为一套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投资决策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在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难点和问题有待解决。
1.1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对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一些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情况。部分地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缺少应有的全面分析,为追求所谓的可行性,人为掺水抬高项目经济效益。很多企业投资者缺乏风险意识,不进行可行性研究或者人为地对可研报告进行修改,使可研报告变成了“可批性”报告,没有意识到投资风险,一项错误的项目决策,就可能使企业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产生巨额财产损失。
1.2与国家产业政策、规划相脱节可行性研究过程中没有依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规划,没有参考政府、区域和行业规划,没有联系企业发展规划,与国家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脱节,存在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低端建设现象。例如部分地区和企业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在上马生猪养殖项目时,没有进行充分论证,没有考虑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当地环境承载能力,重复建设小型猪场,增加了养殖成本、疫病防治难度和污水排放,在新一轮产业升级过程中,极有可能面临拆除或改造升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
1.3研究不规范、不科学当前可研报告的总体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缺少了多方案优化选比和全面分析。市场分析与预测缺少调查研究,多为国际、国内市场宏观分析,目标市场分析很少、不具体,然而目标市场分析直接关系着在建项目的成败,从而削弱了可行性研究的立论依据;缺乏风险因素识别和风险分析;缺乏社会效益评估,忽视了对土地、水、粮食和能源等资源消耗的分析评价;竞争能力分析和风险分析不规范,缺少用于分析的相应模型和软件;经济评价中缺少对环境成本、质量成本和节能成本的背景分析,大型农业建设项目忽略了国民经济整体评价。
1.4专业农业项目咨询机构很少、有待扶持当前编制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机构很多,但专业从事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机构很少,具备资质的专业咨询机构更少。专业、规范从事可行性研究的咨询机构需要有市场分析专家、农业技术专家、工程建设专家、财务分析专家和工程制图专家等,而且需要具备丰富的农业建设项目咨询工作经验,标准较高,目前相关专家和能够达到要求的咨询机构较少。很多项目单位为了节省可行性研究成本,可行性研究主要由单位内部人员完成,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很难得出科学的可行性研究结论,导致当前可行性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
2加强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对策
2.1提升对可行性研究的认识水平从国外经验来看,对农业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可以为投资决策提供较为全面的科学依据,决定着投资项目是否执行,是项目实施和管理实践的指导书。但是在进行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应注意区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应着重对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评价;经营性项目在资源和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侧重于经济效益评价。同时可行性研究应该全面透彻,研究内容应该包含技术、组织管理、社会与生态、市场需求、财务和国民经济等主要方面,得出全面客观公正的可行性研究结论。
2.2紧密联系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规划可行性研究过程中要考虑项目是否符合政府投资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要求。同时,从宏观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方面进行评估,加入当前比较敏感的社会稳定性分析,进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2.3提高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质量坚持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强化背景分析,明确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精确的分析计算,设定合理建设规模,进行多方案优化选比;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区域发展规划和企业发展战略,设定项目建设内容;深化市场分析和预测;整合优化工程建设技术方案;加强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分析;强化财务分析,确保数据真实、可信,严密论证投资估算合理性和资金筹措可行性;加强风险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重视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2.4规范农业项目咨询行业、培育项目分析人才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和完善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相关规章制度,推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咨询机构行为。培育咨询市场,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和资格审查制度,打造专门从事农业建设项目咨询的业务机构。加强农业建设项目分析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扩大从事可行性研究专业领域人员范围,包括组织管理、社会和生态、市场需求分析、财务分析、农业工程技术和国民经济评价等专业门类研究人员,不断提高研究人员水平。加强与发达国家在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其模式、方法和评价标准等。
3结语
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项目概况
(一)名称
(二)承办单位介绍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单位介绍
(四)主管部门介绍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建设地点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
(一)产品市场前景
(二)原料供应问题
(三)政策保障问题
(四)资金保障问题
(五)组织保障问题
(六)技术保障问题
(七)人力保障问题
(八)风险控制问题
(九)财务和经济效益结论
(十)社会效益结论
(十一)综合评价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作全貌了解。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一)中国奢侈品行业迅速发展
(二)项目发起人发起缘由
(三)翡翠市场需求强劲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二)优化本地区产业结构
(三)带动本地区居民就业
三、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经济可行性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四)模式可行性
(五)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第三部分
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对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决定。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研究当前市场现状,以此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
一、项目产品市场调查
(一)国际市场调查
(二)国内市场调查
(三)价格调查
(四)上游原料市场调查
(五)下游消费市场调查
(六)市场竞争调查
二、产品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是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根据市场信息资料分析报告的结论,对本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所进行的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所必须的依据。
(一)产品国际市场预测
(二)产品国内市场预测
(三)产品价格预测
(四)产品上游原料市场预测
(五)产品下游消费市场预测
(六)加工项目发展前景综述
第四部分
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一、产能规划方案
二、工艺规划方案
(一)工艺设备选型
(二)工艺说明
(三)工艺流程
三、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一)营销战略规划
(二)营销模式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格的销售模式,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市场营销模式进行研究。
1、投资者分成
2、企业自销
3、国家部分收购
4、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
(三)促销策略
第五部分
项目建设地与项目土建总规
一、项目建设地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情况
(三)资源情况
(四)经济情况
(五)人口情况
二、项目土建总规
(一)项目厂址及厂房建设
1、厂址
2、内容
3、造价
(二)土建规划总平面布置图
(三)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四)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
1、项目占地
2、工程内容
(五)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造价
(六)项目其他辅助工程
1、供水工程
2、供电工程
3、供暖工程
4、通信工程
5、其他
第六部分
项目环保、节能劳动安全方案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且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一、项目环境保护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保护措施
(三)保护评价
二、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一)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标准
(二)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三、项目节能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分析
四、项目消防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项目消防措施
(三)火灾报警系统
(四)灭火系统
(五)消防知识教育
四、项目劳动安全卫生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保护措施
第七部分
项目组织计划和人员安排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一、项目组织计划
(一)组织形式
(二)工作制度
二、项目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一)劳动定员
(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三)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八部分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也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实施时期亦可称为投资时间,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的,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些是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各个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安排。
一、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一)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二、项目实施进度表
三、项目实施费用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
(二)生产筹备费
(三)生产职工培训费
(四)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五)其他应支出的费用
源
(六)项目筹资方案
四、项目投资使用计划
(一)投资使用计划
(二)借款偿还计划
五、项目财务评价说明&财务测算假定
(一)计算依据及相关说明
(二)项目测算基本设定
六、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一)直接成本
(二)工资及福利费用
(三)折旧及摊销
(四)工资及福利费用
(五)修理费
(六)财务费用
(七)其他费用
(八)财务费用
(九)总成本费用
七、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一)销售收入
(二)销售税金及附加
(三)增值税
(四)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八、损益及利润分配估算
九、现金流估算
(一)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二)项目资本金现金流估算
第九部分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数据多数来自预测和估算。由于资料和信息的有限性,将来的实际情况可能与此有出入,这对项目投资决策会带来风险。为避免或尽可能减少风险,就要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项目的可靠性,这就是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分析内容和侧重面不同,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要进行的盈亏平衡平分析、敏感性分配和概率分析,可视项目情况而定。
(一)盈亏平衡分析
(二)敏感性分析
第十部分
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确定以后,必须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财务、经济效益评价,判断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并比选出优秀方案。本部分的评价结论是建议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本部分就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做一概要说明
一、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考察项目建成后的获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及外汇平衡能力的财务状况,以判断建设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财务评价多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为主的办法进行。并用财务评价指标分别和相应的基准参数——财务基准收益率、行业平均投资回收期、平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相比较,以判断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
(一)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是指把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财务净现金流量,按照一个设定的标准折现率(基准收益率)折算到建设期初(项目计算期第一年年初)的现值之和。财务净现值是考察项目在其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
如果项目财务净现值等于或大于零,表明项目的盈利能力达到或超过了所要求的盈利水平,项目财务上可行。
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
(二)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财务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等于零时的折现率,也就是使项目的财务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实际收益率的一个动态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
一般情况下,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
财务内部收益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
(三)投资回收期Pt
投资回收期按照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以分为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以动态回收期为例:
(l)计算公式
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项目的现金流量表,用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Pt=(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出现正值的年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净现金流量的现值
(2)评价准则
1)Pt≤Pc(基准投资回收期)时,说明项目(或方案)能在要求的时间内收回投资,是可行的;
2)Pt>Pc时,则项目(或方案)不可行,应予拒绝。
(四)项目投资收益率ROI
项目投资收益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息税前利润或营运期内年平均息税前利润(EBIT)与项目总投资(TI)的比率。总投资收益率高于同行业的收益率参考值,表明用总投资收益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项目投资收益率
项目投资收益率
ROI≥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或基准投资利润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五)项目投资利税率
项目投资利税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或平均年利润总额与销售税金及附加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或年平均利税总额/总投资×100%
投资利税率≥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或基准投资利税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六)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净利润或运营期内平均净利润(NP)与项目资本金(EC)的比率。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高于同行业的净利润率参考值,表明用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七)项目测算核心指标汇总表
二、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部分,是决策部门考虑项目取舍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费用与效益分析的方法,运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参数,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国民经济评价采用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和外汇效果分析,以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也可计算经济净现值(ENPV)指标,涉及产品出口创汇或替代进口节汇的项目,要计算经济外汇净现值(ENPV),经济换汇成本或经济节汇成本。
三、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在可行性研究中,除对以上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外,还应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也就是对不能定量的效益影响进行定性描述。
第十一部分
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一、建设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
二、法律政策风险及防控措施
三、市场风险及防控措施
四、筹资风险及防控措施
五、其他相关风险及防控措施
第十二部分
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各节的研究分析结果,对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建设方案进行总结,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对推荐的拟建方案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工艺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的结论性意见
2、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3、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4、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5、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6、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二、附件
凡属于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但在研究报告以外单独成册的文件,均需列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所列附件应注明名称、日期、编号。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报告)
2、项目立项批文
3、厂址选择报告书
4、资源勘探报告
5、贷款意向书
6、环境影响报告
7、需单独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单项或配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8、需要的市场预测报告
9、引进技术项目的考察报告
10、引进外资的名类协议文件
11、其他主要对比方案说明
12、其他
三、附图
1、 厂址地形或位置图(设有等高线)
2、 总平面布置方案图(设有标高)
3、 工艺流程图
撰写格式
1、引言
主要包括项目名称、目标和基本功能,用户单位名称,新项目开发单位,该项目与其他项目或机构的关系和联系,在可行性报告中使用的专门述语及其定义,该报告中所引用的文件和技术资料;
2、可行性分析的准备
对可行性分析的要求和目标,进行可行性所具备的条件和限制,进行可行性分析所采用的方法;
3、对项目的分析
企业要实现的目标与完成的任务,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可供利用的资源及制约条件,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薄弱环节;
4、新项目方案
新项目的目标及要实现的功能,新项目的组成结构,新项目的实施计划、安排,包括各阶段对人力、资金、设备的需求,新项目实现后对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影响等;
5、可行性分析
项目的必要性、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组织管理的可行性和社会的可行性;
6、可行性分析的结论
根据以上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应该得出一个该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
报告具体的基本格式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包括首页、标题、前言、正文、结论、附件等几部分。
首页:主要注明项目名称,项目主办单位及负责人,可行性研究单位名称,可行性研究的技术负责人,经济负责人、参加研究人员名单及报告完成日期等;
标题:一般直接注明可行性研究项目的名称和主要内容,如《XX集团申报煤化工项目可行性报告》;
前言:一般简要介绍项目研究的背景,项目实施的相关因素和主要目的和意义,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依据和主要范围等内容、有些可行性报告还需要列出研究报告的相关摘要;
正文:该部分是报告的主体,要求列举事实,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作出客观、全面而准确的预测、不同类型的可行性报告在该部分通常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结论:在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从整体角度作出科学评价,并与相关方案进行优劣比较,最终获得明确的行动主张、有时还就原方案提出一些更新、更全面的建议;
附件:为了结论的需要,在可行性报告正文结束后补充的相关材料,主要包括试(实)验数据、计算浮标、图片表格、参考文献等。
撰写提纲
简述项目提出的背景、项目技术状况、现有产业规模;项目的主要用途、性能;投资的必要性和预期经济效益;本企业实施该项目的优势,技术可行性分析。
1、项目技术性能水平与国外同类项目的比较;
2、项目承担单位在实施本项目的优势;
3、项目成熟程度;
4、市场需求情况和风险分析;
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6、项目融资估算;
7、资金筹措方案;
8、投资使用计划。
因此,编写可行性分析报告时须仔细谨慎,既要注意与后面内容相照应,又要对总论内容客观准确、重点突出。
准备资料
1、项目初步设想方案:总投资、产品及介绍、产量、预计销售价格、直接成本及清单(含主要材料规格、来源及价格)。
2、技术及来源、设计专利标准、工艺描述、工艺流程图,对生产环境有特殊要求的请说明(比如防尘、减震、有辐射、需要降噪、有污染等)。
3、项目厂区情况:厂区位置、建筑平米、厂区平面布置图、购置价格、当地土地价格。
4、企业近三年设计报告(包含财务指标、账款应收预付等周转次数、在产品、产成品、原材料、动力、现金等的周转次数)。
5、项目拟新增的人数规模,拟设置的部门和工资水平,估计项目工资总额(含福利费)。
6、提供公司近三年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扣除工资后的大致数值及占收入的比例。
7、公司享受的增值税、所得税税率,其他补贴及优惠事项。
8、项目产品价格及原料价格按照不含税价格测算,如果均能明确含税价格请逐项列明各种原料的进项税率和各类产品的销项税率。
〔关键词〕工业园区;供给侧改革;可行性研究;编制程序;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F4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6)06-0123-06
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各类园区,目前已有478 个国家级的经开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有省级各类开发区 1170 个, 全国各类工业园区约 22000 多个,〔1〕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大规模下降,外商撤资现象在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比较严重,而且出现了大量的“非正常撤资”,外商投资转移到印度、东南亚国家明显增加;东部地区产业也受要素条件变化影响,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增强,在此情况下,投资风险增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积累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对项目的需求存在饥渴状态,在园区建设和项目评估的可行性上,园区建设及项目的风险加大。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发展期,“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新形势使得我国工业园区的一系列问题凸现出来。如: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集聚度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园区特色不明、产能过剩、土地融资等问题。这些问题连同体制上的桎梏一并演化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改革开放攻坚克难的关键领域。园区的转型与升级是我国地方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重点任务,园区的升级转型离不开空间扩张和项目支撑,可行性研究正是项目和园区良性发展的源头控制所在。
可行性研究作为一种系统方法,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首先应用于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战之后在美国的经济复苏诸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成熟,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综合的项目前期研究体系。我国在总结基本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于1983年将可行性研究正式纳入基本建设程序,明确了项目投资决策前的研究在程序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学术界和业界对可行性研究的界定、问题分析和改进建议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吴三湘(2013)、刘冬喜(2012)、梁克(2011)、周莉(2009)等对可行性研究作出了界定,总体认为可行性研究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 。高健(2013),李光华、司静波(2011),王勇、陈延辉(2007) ,周莉(2009)提出目前我国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深度不够,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决策需要,不注重对敏感性和风险因素的分析,不重视多方案的论证和比较,可行性方案单一,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缺乏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王文棣、杨萌(2008),袁畅彦(2008),梁克(2011)提出了财务方法、指标分析法、资金预算法和制度建设等建议。
对当前我国工业园区的可行性研究做中美对比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借鉴,有利于我国工业园区从源头进行升级创新,属于从当前解决问题的关键――供给侧入手进行改革的范畴,对产能过剩、生产质量、环境和社会效益等问题的缓解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美国工业园区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美国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包括政府主导、政府与高校合作、高校主导、产业集群自发集聚等,以政府主导为主。在园区开发建设尤其是一级开发过程中,政府要制定园区发展规划,确定园区重点建设项目,明确建设目标,选择土地一级开发实施主体,统一园区规划,坚持市场化运作。在这之前首先要进行的是园区立项可行性研究,作为项目前期论证,可行性研究一般由政府组织,与高校等有资质的研究机构合作组建研究团队,对项目的选址、基础设施条件、资源、技术、市场、竞争对象、融资途径等做详细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一)美国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设立意义与特点
可行性研究在美国是对项目设想进行的专题研究,设立的初衷是对项目可否落实进行评判,为“可行/不可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研究性缩小了方案选择的范围,有利于发现新机遇和定位市场,判断利润空间,鉴别存在的非可行性因素,可行性研究可以通过提前对弱势条件进行分析增加项目的成功几率,同时为项目设计提供系统的文件资料。美国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是一个甄别和筛选的详细过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二)美国工业园区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类别和内容
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多层面的可行性研究如表1所示。在实践当中,具体的可行性研究内容会根据项目的行业性质和特点进行选择、侧重和取舍,市场分析是立项的决定性内容,技术分析、组织管理分析、财务分析是一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构成。对于工业园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来说除了以上提到的可研内容,一般还会包括市场竞争力分析即对目前已有的竞争对象的分析及与本项目的对比。另外,财务和盈利分析包括融资财务和投入产出预算分析。〔2〕
(三)美国工业园区可研报告的编制程序与报告框架
1.编制程序
起步阶段。政府和专业研究机构合作成立可研小组,针对不同的分析内容由专业的研究小组分工进行,小组组织相应领域的专家参加。一般的在可研团队中还会有社区民众代表小组以提供当地民众的意见和建议。之后召开可行性研究启动会议,制定研究计划、分工、确定需要收集的数据。
数据收集。各研究小组根据研究计划,以目标选址调查、市场调查、召开公众大会、重点走访、历史数据查阅等为主要方式进行基本数据收集。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足够多的数据以进行可选方案的设计。
园区可行方案设计。根据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要对园区的选址、产品方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技术设备选择、园区理念设计做初步设计,并提供可供筛选的建设方案。决策者根据方案设计,做下一步的深入可研作出优选。该阶段要提供多个可行的建设方案,以供最后进行优选。
详细可研阶段。对各备选方案进行详细的市场、技术、组织管理、财务、融资、法律、环境、国民经济等方面可行研究,分析评价各方案的利弊,评价其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并作出比较,进行方案优选,最终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决策与规划。可研报告交由投资人组成的决策层及政府代表、民众代表组成的项目审批委员会进行审批,根据该研究报告做出园区项目决策。
2.报告框架
一般包括总论/执行概要、背景、项目框架分析、分析方法、备选方案设计与比较、结论、可行性方案建议,每部分都有严密的要求和说明。
二、中美工业园区可行性研究的比较
(一)起源与发展差异
美国的可行性研究源于20世纪3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20世纪初到50年代前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主要采用财务分析方法,从企业角度出发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的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期可行性研究从侧重于财务分析发展到同时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费用――效益分析(或称经济分析)作为一种项目选择的方法被普遍接受;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现在,分析方法中产生了社会分析方法,即把增长目标和公平目标(二者可统称为国民福利目标)结合在一起作为选择项目的标准。美国的可行性研究是一个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不断改进其适用性的研究系统。
可行性研究在我国的引入源于外资引进的评审需求。所以在普及和应用上有其限制性的根源,一定时间内没有形成可行性研究普遍运用和不断完善的社会环境,没有在效用上引起整体社会的普遍共识和重视。且多年来我国工业园区项目投资主体大多是政府,项目前期的重点是行政审批,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和“程序”需要,涉及项目可行性论证的方面也没有完整的体系和科学的方法,我国存在可行性研究变成“可批性研究”之嫌。
(二)报告编写框架的比较
通过美国的可行性研究框架可以发现投入产出之间、项目直接目标与宏观目标之间、目标体系与评价指标之间、外部假设与配套条件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 并通过系统分析最终确定项目是否可行。我国的可研框架类似“流水账”记录,存在“堆砌”现象,各部分之间缺乏内在的、统一的逻辑关联,不重视系统性及原因――结果、条件――目的等的逻辑分析,对报告的最终研究结论支撑力度不大。
(三) “工具性”发挥的比较
可行性分析通过对项目实施前对该构想进行勘察、甄别和判断,以确定实施与否。在这一分析过程可以缩小选择范围,发现新机遇,定位市场,判断利润空间,通过提前对弱势条件进行分析增加项目计划的成功几率等。所以本身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由于我国工业园区项目多由政府主导,可行性研究更多是配合政府投资的决策而出具最终“可行”的结果。在所有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过程中存在取舍、弱化、偏重或结论并非基于完整资料等现象。李开孟(2009)认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已成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履行对投资项目审批职能的重要载体,成为有关部门固化审批权力的途径,使得有些项目上“可行性研究报告”演化为“可批性报告”。 〔3〕谭运嘉、林艳(2009)也认为我国可行性研究存在可行性研究变成“可批性研究”的现象,失去了可行性研究的意义。〔4〕
(四)数据收集阶段的比较
美国园区可行性研究在数据收集阶段会制定详细的数据收集计划和收集途径。如果需要进行多个阶段的数据收集,则需要提前分析下一阶段的数据收集范围、内容,并按照购买数据和实地收集工作做相应的收集经费预算。在我国,受制于资金以及研究时间限制,以及对数据收集认识的局限性,很多可行性研究并没有通过充分的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而是过分地依赖已有的经验判断和理论成果,得出的结论过于偏重理论化,不能客观地反映事实。分析甚至刻意迎合投资者的需求,给项目投资建设带来巨大风险。编制中存在经济分析数据不完整、不真实等问题。〔5〕
(五)比选方案设置比较
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进行各种局部方案和整体方案的比选, 最终确定最优方案的过程,所以多方案之间的比选是可行性的基本内容。没有多方案的比较和优化就没有真正的可行性研究。对美国众多工业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实例进行分析发现,同一项目不同方案之间的比选是可研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工业园区投资项目的政府主导性以及存在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争取”的现象,所以现实众多的可行性报告中缺乏各环节应有的比选方案设置。不注重敏感性和风险因素,可行性方案单一,缺乏论证和比较。〔6〕
(六)财务/经济分析方面
美国工业园区项目可研报告中的重要内容,通常会进行大量的融资、成本、利润、费用等财务数据测算和比较。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建立法人投资责任制,影响项目实施效果,因此投资估算所依据的定额标准往往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投资估算精度不高,直接影响科学决策。有的项目甚至简化或者直接不进行财务数据分析。李开孟(2009)认为目前我国大多数可行性研究报告没有包括融资方案优化分析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公益性及基础设施项目,不分项目性质及行业特点,简单套用经营性企业资产负债比例的方法,按照国家规定的资本金制度,确定所谓项目资本金比例及银行贷款方案,而不考虑融资方案的财务可持续性。
(七)执行与审批比较
在我国,可行性研究的实际工作由行政部门主导,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往往欠缺专业层面的知识。专家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往往得不到政府官员的重视,使得流于形式的可批性论证得以广泛流行。可行性研究的资质及准入条件较低,而且主要注重单位资质管理,不注重个人资质。项目评价机构往往为了满足单位资质准入的要求,将未从事实际工作的外单位人员挂靠在本单位门下。美国工业园区可研团队的组成一般由一批掌握专业技术、具有业务资质的评估人才组成,涉及土地规划、估价、金融、投资、财务、管理、环境等各个方面,同时有当地的民众代表组成的社区团队和政府人员团队参与其中,保证了可研的科学性、切实性。
审批方面,目前我国的工业园区项目主要由政府主导,所以按照工业园区的级别和投资主体,一般将可行性报告交由上一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相关科室进行受理审查,项目相关科室可以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论证,综合意见最后由项目相关科室主管主任决定是否批复签发。美国可研报告主要由投资人组成的决策层以及相关政府人员参与审批。
三、提升我国工业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水平的对策
(一) 规范报告编写内容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完善的园区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是完成高质量可行性研究的保证。这不仅是对项目可行性程度的系统评估和检测,同时,科学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最终要形成多个可行的备选方案。如何对这些备选方案进行比较,以判断优劣做出取舍就需要通过建立可行性研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反映。指标体系涉及的内容包括市场、资源、技术、选址、财务、融资、经济社会效益等诸多方面。具体指标的设计需要根据工业区园区项目性质和目标确立评价内容,按照内容设立具体的评价指标,各指标根据园区建设的因素偏好确立权重。
2.进一步明确市场分析的重要性
市场分析是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工业园区可行性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主导产品的市场需求、需求种类、需求程度大小、市场当前供给等,由此确定生产规模、产品方案,进而选择项目技术装备和园区地址。同时,市场分析还是制定产品销售计划、开拓市场份额的依据。只有产品在符合社会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的前提下,才值得投资和建设。因此,市场分析是可行性分析的决定性内容。
3.注重强化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基于市场分析结果进行,主要包括对盈利能力、清偿能力、财务可持续能力进行评价,是可行性研究中关键性的评价内容。其中,盈利分析是“底线”分析,是财务评价的核心,对投资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财务分析需确保数据真实、可信。
4.加强多方案比选
多方案比选主要体现在园区选址、产品种类与规格、工艺技术等方面。园区选址和布局受到原材料资源供应、目标市场位置、区位条件等多因素决定,因而项目的选址必须按照主导因素和各因素之间关系平衡进行选择,同时还应考虑可持续性和升级转型等问题。
5.增加风险分析
必须运用国际国内经济景气度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不确定分析方法,分析和研究项目投资、生产成本、销售收入、产品价格和寿命期等主要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对项目收益、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经济效益指标的影响程度,考察项目承受各种投资风险的能力,提高项目投资的可靠性和盈利性。风险分析是不确定性分析的补充和延伸,是从项目建设的宏观经济条件、投资环境及投资决策的实际要求出发,借助不确定性分析的测算结果,重点分析项目存在哪些风险、风险的性质、类型及可能造成的影响。风险分析特别要把决定项目成败与否的关键风险因素识别出来,进行重点研究,提出规避风险的具体措施。
(二)完善研究路径
严格按照筹划――资料收集――分析研究与方案比选――编写报告的程序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范项目审批、项目评估、项目审计的程序和内容。
〔参考文献〕
〔1〕 吴志军.当前我国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5,(5).
〔2〕 McLaughlin, Harold J. Building Your Business Pla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5.
〔3〕 李开孟.我国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60年回顾和展望〔J〕.技术经济,2009,(9).
〔4〕 谭运嘉.林艳.我国可行性研究的引入与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