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先后召开了座谈会2次,参加座谈会人员有镇、村劳动保障工作人员25人,中小型企业劳动保障管理人员12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镇劳动监察中队了解企业劳动关系情况。通过座谈调研和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镇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冲击和影响,并对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和谐稳定的中小企业劳动关系产生了一些思考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和我们的思考建议如下。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
参加座谈的镇、村和企业劳动保障管人员一致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级党政组织科学决策,全面实施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三保”政策,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应对措施,有效地扩大了国内需求,妥善地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民生问题;广大企业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正视危机,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升科技,内部挖潜,拓展市场,转型升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极大地调广大企业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缓和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和影响,有效地保持了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总体稳定和和谐。但实际上,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还是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拖欠克扣工资案件量增额大
受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冲击和影响的是中小型企业经济。据我们调查统计,今年1-6月,被调查的12家中小型企业只有4家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长,8家同比增长均有较大回落。在8家中小型企业中,因外贸出口业务减少导致经济增长回落的幅度达35%以上的有6家。其中,2家中型企业和1家小型企业因业务不足,生产能过过剩,效益下降,资金运转困难,导致拖欠克扣员工工资问题突出。
(二)部分企业裁员数量较多。
据统计,在12家中小型企业中,自去年6月份以来,由于受金融危机冲击影响而不同程度地采取被迫减员的有10家,其中,裁员20至50人的有4家,裁员100至165人的各1家。其裁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外贸出口订单减少,个别企业甚至中止了外贸业务。虽然这6家裁员20人以上的中小企业在裁员时都经过镇、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裁员合法性审核,有效地避免了劳资纠纷的产生,但被裁员工却都需要重新就业,这从另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就业压力。
(三)外地员工“两不愿”增多
所谓外地员工“两不愿”,指不愿签订劳动合同,不愿参加养老保险。因此,中小企业外地员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普遍较低。据村和镇企业劳动保障管理人员反映,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50%。有的企业调减了员工福利,再加上目前养老保险还不能实现跨省、跨地区合理转移,因此,外地员工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
(四)维护员工合法权益难度加大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最近一个时期,劳动监察部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难度有了明显增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员工诉求发生了变化。以往员工的诉求相对比较单一,以解决8小时以内的拖欠克扣工资问题和严重超时加班,影响员工必要休息为主。今年以来,员工除了以往的诉求外,较多地提出了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支付双倍工资的诉求、支付经济补偿金和享受年休假待遇的诉求。
(五)群体上访案件批量金额增大
据调查,劳动保障群体上访案件主要有五类:
1、因企业拖欠克扣工资引发的群体性上访。
2、因企业在裁员过程中违法违规、方法简单彦生的群体性上访。
3、是因企业不发或少发加班费而引发的群体性上访。
4、是因企业资金链断裂,造成停产、半停产,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护而产生的群体性上访。
5、足因个别企业法人代表和相关管理人员“人本”意识和法制意识不强,不懂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发的群体上访。
(六)业主欠薪逃逸案件增多
我镇业主因欠薪逃逸的企业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经营场地租赁企业。再一类是建筑施工企业。第三类是无证无照企业。
二、应对危机,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思考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感到,当前中小型企业劳动关系复杂多样,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构建和谐稳定的企业劳动关系难度加大,而国际金融危机对劳动关系的冲击和影响还将延续深入。我们应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上级的“三保”政策,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帮助和促进中小型企业转危为安,转型升级,同时,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全力构建和谐稳定的企业劳动关系:
(一)要明确新时期企业劳动关系的构建目标
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劳动关系的构建目标是什么?我们认为,目标就是“稳定劳动关系,创造和谐环境,共渡经济难关”。按照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处理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正确处理科学处事与依法办事的关系,切实加强劳动保障管理,从源头上抑制劳动纠纷,努力化解各种劳动纠纷,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
(二)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型企业劳动保障管理
加强中小型企业劳动保障管理,是构建和谐稳定的企业劳动关系的基础和关键。然而要进步加强中小企业劳动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型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意识。因此,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首先应对中小企业中科学发展意识、“人本"意识、劳动保障法制意识相对不强的法人代表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科学发展意识,使他们进一步重视企业劳动保障管理、了解执行《劳动合同法》。
(三)要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制度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说,劳动保障制度建设的好坏,决定着劳动关系的好坏,因此,进一步完善我镇劳动保障制度显得十分重要。从镇、村两个层面看,当前应着重完善好以下几项劳动保障制度:一是应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保证金制度。从目前我镇经营场地租赁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执行工资保证金制度情况看,多数企业执行情况较好,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群体性拖欠工资纠纷的处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没有执行。因此,政府应当尽快督促相关企业上交工资保证金。确保群体性拖欠员工工资案件的及时有效处理。二是要进一步完善镇政府应急周转金制度。我镇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应急周转金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解决重大劳资纠纷案件的处理,主要问题是应急周转金标准太低。要进一步提高各级应急周转金标准。三是要建立健全企业裁员全程指导制度。镇、村劳动保障部门应进一步把握好裁员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指导企业采取自救措施,督促企业履行法定程序,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四)要进一步完善劳资纠纷应急处理机制
各级劳动关系三方要要加强金融危机对企业劳动关系影响的监控,在建立健全劳资纠纷预案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资纠纷应急处理机制。也就是说,企业劳资纠纷一旦产生,首先要形成统一指挥、属地管辖、快速介入、分工协作的应急预案,实现劳资纠纷信息和案情互通、联动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工会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实行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法律监督“双向建议”制度。对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发性劳动关系问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统一研究应对措施,及时妥善化解矛盾。
(五)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情况检查
开展劳动关系检查是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了解劳动关系情况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检查,不仅较为全面地了解企业劳动关系情况,而且可以通过现场办公的办法,快速做出应对和处置。这对预防和处理好各种企业劳动纠纷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劳动关系检查主要包括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两类。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均要以镇劳动监察中队为主,做到上下互动,镇、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配合。
(六)要进一步全面加强劳动保障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管理队伍建设是我镇构建和谐稳定的企业劳动关系的重要保证。在新形势下,我镇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强大动力,进一步全面加强劳动保障队伍建设,重点要抓好以下几点:
1、抓好劳动保障队伍的政治业务学习,确立为人民服务和依法办事的指导思想。
2、抓好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
3、抓好影响劳动关系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努力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4、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劳动保障队伍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质量的有效提高,中国加入世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其中最严重的很可能关系到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在经济方面尤为明显。
近来的金融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损害有多种形式,比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外汇储备的损失、GDP下降等等。计算发现,日本在1992—1998年间和韩国在1997—2000年间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分别达到各国年GDP的21.5%和14.7%。北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的三四年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达到其年GDP的10%—30%。这样的事实向我们深刻的说明了金融危机带给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甚至是经济倒退。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对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及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可称之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是对立的,靠的是国家金融竞争力、国家的金融系统抵御能力、国家金融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这样一个不稳定的金融环境,如何使经济的发展减少影响或者拉升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必然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机遇
危机,从经济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解释:危机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种特殊现象。经济结构的进步完善中,寻找机遇并抓住机遇就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金融危机下,本文从经济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下银行、企业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时这些行业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妨可以提升对其他行业的投入比例,如农业、小商品、轻工业等。根据金融危机的危机空白时段拉升这些行业,存储资金等待金融的回升。
2.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常常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失业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事情,然而这时也正是我们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机遇,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是一大问题。在金融危机时,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保障生存,这样也就给危机时的人才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保证,当金融危机度过后,优秀的人力资源带给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3.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金融危机时,一切和金融有关的行业都可能崩溃,但技术却是一个例外,任何时刻先进的技术都会给经济发展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促进经济的提高。
4.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先以农业为主要部门转为以工业为主,进而转为以贸易及服务等产业部门为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金融危机下的过渡时期不妨把视线转入区域经济,投入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进步。新晨
三、金融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资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将是十分严重的。
例:2003年,爆发了SARS疫情,其具有突发性、预知性很低、求援依赖性高、后果严重等特征。在SARS疫情中,全国人民度过了“五一”长假,然而因为SARS,银行闭门休假、企业调整等给金融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SARS人们不得不取消原定的假期消费、旅游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同比去年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评析:上述例中SARS的爆发,把人类逼到了危机的面前。这里的危机就是指具有严重威胁,并具有不确定性和有紧迫感的情绪。危机是几乎来不及反应的,在这次SARS疫情中,对我国的金融也有很大影响,银行的闭门休假每天将产生的不便、人们出行的不便、社会各行业的结构等紊乱同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从SARS看金融危机,当信息混乱、事态扩大、特别是用来弥补和恢复危机的资源供不应求时,只有当人们有了明确、真实的信息,看到解决危机的资源供应充足,才会感到危机的规模在缩小,个人和社会的危机恢复力就会增强。金融经济危机也是一样,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有消极的心理,经济发展就需要从不同位置全面的解决这一问题。
国际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并购都会对金融危机的解决起到一定作用。信息公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都可以很好的促进公司企业的发展,危险和机遇并存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可以带给我们发展的契机。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在金融经济中灵敏的把握住机遇,那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同样会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欧永生:金融危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关键词:报业;金融危机;机遇
一、金融危机对报业的影响
“危中有机”研究世界报业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对我们拓展视野、判断形势、寻求对策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国家的报业危机凸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报业股票大幅下挫。二是在高额负债的压力下,许多报业集团不得不变卖资产、减薪、裁员。三是开始出现停刊、转网、请求破产保护等情况。与以往的倒闭风潮相比,这次美国报业危机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危机范围更广,过去是个案,强吞弱、大吃小,而这次是全行业的;二是危机程度更深,以致历史悠久、实力强大的报业集团也难以幸免。
美国的这次报业危机固然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有关,但根本问题还在于,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主要依赖广告支撑的报业传统商业模式开始失效了。中国报业由于体制等方面的优势,能够维系更长的稳定期,不会像美国那样突然发生大的动荡。但是,全球报业已经开始进入衰落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报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中国的网民已经超过了2.98亿,居世界第一,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高速增长,势必对报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3G手机在我国陆续上市并逐步普及,对报业更是雪上加霜。新闻纸价格高位运行及广告形势的不景气,对报社影响很大且非常直接,导致一些报业集团和报社的收支失衡,资金链紧张。如果因势利导,国家适当增加投资,新闻媒体抓住机遇,将能推动新闻宣传事业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对报业带来的机遇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金融危机为媒体加强和创新经济报道带来的机遇。危机中人们更关注经济走势对经济发展及民生的影响,更关注媒体的经济报道。媒体要充分发挥“催化剂”作用,走出媒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
二是要抓住金融危机为强势媒体扩大市场份额带来的机遇。在新一轮市场洗牌中,争取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加,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要抓住金融危机为报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要借助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集团内容产品升级,使集团形成以报刊为主业,兼具互联网、数字出版、商务印刷等一体化的大传媒产业格局。
四是金融危机为报业提供危机管理的机遇。在当前形势下,广大读者对主流媒体提供权威性、解读性的信息需求大大增加。
二、报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路与措施
做好当前宣传工作,必须把提振信心摆在第一位。宣传报道以提振信心为主线,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显现,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报纸应做到:第一,强化报纸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权威性和报道深度;第二,强化编辑记者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强化报纸的服务功能;第四,强化报纸的文化娱乐功能;第五,加强对报纸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力度;第六,需要重视借用新媒体,提升报纸媒体的品牌价值。
党报要大力宣传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解读“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重大举措。面对挑战,党报无可替代的两大优势集中表现在:首先,到目前为止,报纸仍是传媒行业里最主要、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内容制造者和提供商;其次,它具有长期形成的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和秉持社会责任感的传统。
在机制创新方面,一是建立基于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新旧媒体复合出版机制,实现采编部门、采编人员的多角色管理机制;建立面向多元化新闻产品的生产流程。二是建立面向新媒体的绩效考核机制。调整经营策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同,各家报纸应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广告经营策略进行战略性、阶段性的调整,捕捉、培育和发展新的广告增长点,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报业结构单一,尚未走出单纯靠广告支撑的阶段。报社可以围绕读者需求,考虑成本控制,主动出击,走出去与读者和广告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析广告市场的形势,有针对性地召开广告版面推广招商会,使这些客户与报社广告的合作更稳固持久。广告策划创新,一是活动策划。二是版面策划。三是建立品牌推广机制。既要增加广告客户和特定消费群体对报业的信任感、忠诚度,又要为报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另外,可以盘活广告价格,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随市场波动的广告价格运行体系。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建立新市场开发价格体系,推出不同时段的广告价格;针对不同的广告淡旺季节,运用广告价格杠杆拉动广告市场需求。
互联网等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对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媒体如何加强管理,加强建设,做到管理与建设并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要高度重视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的建设,努力建设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机遇
一、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重大的金融危机有上世纪末的东亚金融危机,以及本世纪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分别来看,泰国的金融危机事发于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动乱。首先是外汇市场的美元收缩冲击,使得泰铢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度贬值,进一步影响了泰国的股票市场和金融体系,东南亚的金融市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捆绑经济,而且各国的货币不统一,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上美元最终成为交易单位,间接的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创造了助动力,所以,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来自于外汇市场的冲击,货币危机又成了金融危机的附属;而美国的次贷危机,本质上是美国的金融体系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所谓金融创新产品供投资者炒作,与此同时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终于开始破灭,于是那些深陷房地产投资与相关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承受不了,面临巨额亏损,走到了破产边缘。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和机遇
关键词:金融危机;再工业化;制造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21-02
一、金融危机的理论反思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无一例外地受到打击。自2008年以来,经过国际主要国家扩张性政策的推动,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美国恢复得比欧盟和日本都要好。但是各主要经济体始终没有能够彻底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实现经济的完全恢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表面上源于次贷危机,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引发的必然结果。可以从马克思的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理论进行再次反思。
一是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供给看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论述。美国次贷危机不仅仅源于货币支付危机,而是根源于房地产市场过度供给。马克思有论述:“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就会出现。所以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次贷危机发生之前,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为了鼓励普通民众,将还款能力不足的民众不断纳入购房者队伍当中,为他们提供次级抵押贷款。美国2001年次贷规模为1 900亿美元,占抵押房贷发放总额的8.6%。到了2006年,次贷规模上升到6 000亿美元。次贷规模扩张正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生产过热,造成生产过剩,从而引发次贷危机。建筑业的预付资本相对长期,信用制度又加速了建筑业的发展。因而房地产的过热发展就成了一个危机源头。马克思分析道:“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来说具有弹性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化到了极限。”
二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凯恩斯认为民众对消费品和资本品的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源。他主张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主要运用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有目的、有意识地财政支出和税收收入来影响消费需求。新剑桥学派认为经济萧条、大规模失业源于有效需求的不足,源于低消费,而低消费源于收入分配不均。学派主张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用以增加消费。
三是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海啸,导致全球流动性持续减弱。金融市场的动荡又进一步使得实体经济受到强烈冲击。对于投资回收期较长的企业尤为如此。国际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原材料市场都持续动荡。第二产业的萎靡进一步引起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回落。全球市场上流动性不足快速蔓延,实体经济的回落又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困难。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巨大冲击。金融危机的冲击从出口产业开始,由于外部需要的减少,对出口型产业造成冲击。出口受阻,相关产业链受阻,导致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出口类企业经营生产困难。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欧盟对发展实体经济重视不足,才导致金融危机过后经济体恢复缓慢。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再工业化发展特点
1.重新重视工业发展。金融危机使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遭到重创,也使虚拟经济的财富显著缩小。主要发达经济体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重新反思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开始了“再工业化”的道路。与“再工业化”相对的,是20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发达国家制造业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不断转移,制造业向新兴市场经济体不断转移。发达国家原有的优势产业,如钢铁、电子、汽车等面临来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挑战。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倡导去工业化发展,鼓励发展虚拟经济,特别是金融业。美国金融业实力强大,令其他国家难以比肩。仅仅是华尔街投资银行,就控制着全球大多数投资基金和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效仿美国,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失业。在这种背景下,主要发达经济体重新认识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倡本国再工业化发展。
2.发达国家力求工业领导地位。首先是美国的再工业化举措,力求稳固自身在全球工业的控制权和领导地位。美国再工业化的目标包括: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占领全球制造业主要市场;拥有全球最优秀的技术人才;引领全球制造业创新趋势。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美国已经实施的措施包括:加大创新性基础产业投资,主要包括清洁能源产业在内的低碳经济;振兴制造业,推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互相促进;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培养制造业优秀创新型人才。其次是欧盟重新审视制造业地位。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盟陷入了严重的欧债危机的泥潭。诸如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身负巨额债务,陷入了经济衰退、大规模失业的状态。德国之所以在金融危机过后,经济恢复得比较快,源于德国制造业的雄厚基础。欧盟重新重视本国工业的重要地位,提出自身的再工业化进程。欧盟着重加强自身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巩固产业品牌优势、技术质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等新兴经济。欧盟委员会特别重视工业领域的创新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启动了一系列工业创新计划,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融合在一起。
三、全球再工业化浪潮对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1.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主要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工业化强国道路的策略。美国、欧盟均将制造业作为支撑本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培养新技术人才,旨在重回制造业的全球领军地位。中国要正确看待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举措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挑战,发达国家重新重视本国制造业,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影响尤为显著。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在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升级之后,很可能在国际产业链中降低层级。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制造业带来巨大的挑战,需要中国制造业积极应对。另一方面是机遇,发达国家重工业化进程,不但会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挑战,也会带来机遇。纵观国际历次工业革命,只要抓住国际工业革命的潮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研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就可以使自身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工业化进程的重新重视,可以加速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技术的革新。当前进行的新能源技术就是新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只要中国抓住全球科技革命的机遇,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机,就可以将这场再工业化的挑战转化为机遇。
2.加快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虽然中国一度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处于全球制造业的低端层级。为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必须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当前中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就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水平,必须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加快转型升级。在全球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下,应当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以新技术为支撑,以低耗能、低污染为基础,以低碳产业为发展引擎。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使制造业全面升级,才能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层级。提升制造业层级,需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全球低碳经济模式中占据优势。只有中国制造业成功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3.完善创新性配套制度。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应当逐步完善相关配套支撑性制度构建。一是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型人才,不但包括高等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也包括职业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高技术人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创新性工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培养制造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改革并完善中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不断发挥职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作用。二是完善政府创新性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政府必须不断完善创新性公共服务职能。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相关财税优惠政策。要不断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对自主创新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等。只有不断完善创新性公共服务职能,才能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更好地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
[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金融危机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了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由美国次贷“多米诺骨牌”倒塌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新的方向转变。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为负增长3.8%,创下了27年来单季降幅最大的纪录;英国皇家苏格兰银行在2008年亏损280亿英镑,创下英国企业史上最大亏损纪录;花旗银行与美林公司在去年第四季度分别出现82.9亿美元和153.1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花旗银行面临被肢解命运。如果说次贷危机第一阶段是从产品危机转化为产业危机、行业危机进而形成世界范围金融大海啸的话,那么次贷危机第二阶段的最主要特点则是由金融危机转化为全面经济危机,并将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和持续的破坏性影响。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具有颠覆性、全面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而它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它对世界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甚至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2、全球金融危机颠覆了过度泛滥的金融创新模式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信用的滥用。在金融创新的旗帜下,金融衍生品泛滥无度,与经济本体发生了重大偏离。创新的红利被拿走了,创新的风险却留给了市场。过度金融化、过度证券化、过度全球化给社会经济种下了一个个无法割舍的毒瘤,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却只能是政府和纳税人。次贷危机不仅导致了美国投行甚至华尔街的毁灭,也给整个世界的金融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修复的重大灾难,这种灾难的最直接承受者不仅是美国,而是整个世界。
3、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势
尽管世界各国救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救市的效果却并不明显。从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演变中还会出现新的危机源,危机本身也会出现新的表现形式。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全球金融危机还主要出现在次贷领域,但优质贷款的危机也已经若隐若现。如果危机深化的过程不能得到有效阻止,那么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与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源就可能会进一步扩散,整个金融体系就可能会面临更严重也更剧烈的动荡局面。
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
1、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稳速增长
2008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的背景下,中国进出口依然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1~9月,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96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1亿美元,增长29%。
2、外贸领域面临的问题较为严峻
(1)外部需求明显减弱,净出口贡献率降低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蔓延,新兴经济体发展也受到拖累,其中俄罗斯股市大幅下跌,通货膨胀形势严峻;印度主导产业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减速;越南、印尼等金融市场动荡,经济运行波动较大。1~9月,中国对俄罗斯出口234亿美元,增长14.7%,同比下降69.8个百分点;对印度出口244亿美元,增长43.1%,同比下降24.4个百分点;对东盟出口869亿美元,增长28.4%,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中国对新兴经济体主要国家出口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2008年出口下滑趋势。
(2)进出口实际增速下降,贸易条件恶化
2008年中国贸易条件急剧恶化,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中国长期实施外贸导向型战略,鼓励企业积极扩大出口,相应生产能力基本形成。二是过去人民币实际价值长期被低估,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的价格低廉,“中国制造”产品性价比高,导致出口数量迅速扩张。三是工业制品出口比重上升,不但没有改善贸易条件,反而起到了恶化作用。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目前主要工业出口品种为附加值低的纺织品、家用电器等,而进口产品主要是发展重工业所需的资源、能源产品。以上因素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在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的条件下,表现并不明显,而在全球经济形势发生反转的情况下,其带来的影响就会凸显。
(3)企业经营压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降低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方面因素影响,当前,中国外贸出口企业整体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经营压力加大、利润严重降低的局面。具体表现为: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国际议价能力差,在下调出口退税、汇率升值背景下,出现大面积破产倒闭现象。二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一方面由于原材料、零部件进口价格增长幅度高于加工制成品出口销售价格增长幅度,企业利润被压缩;另一方面受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经营活动受限。这导致部分沿海地区如广东省等大量加工贸易企业被迫停产,加工贸易增长速度持续减缓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贸易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我国与美欧等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欧经济下滑的风险明显增大,这可能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使我国出口商品受到进一步不公平的打压。
2、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
受全球范围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强劲、部分资源产品供给公司垄断以及航运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产品以及粮食、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高位运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明显增加,而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也将向下游传递,这对纺织品等附加值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影响较大。
3、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
2007年11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明显提速,截至今年3月底,5个月累计升值了5.4%,这比2007年前10个月升值幅度还高0.9个百分点。2008年,受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影响,美元贬值的趋势恐难扭转,我国企业对美出口的利润将进一步减少。同时,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都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
四、中国如何应对危机,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当前,对我国经济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危”中有“机”,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抓住和利用好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果断采取措施应对,中国的互联网成为此次危机当中的抗跌亮点。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表示,虽然全球以及中国的很多行业因为金融危机的来临而遭受到了冲击,但中国的互联网却现出了逆势增长的势头,不仅没有倒下,反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尽管当前金融危机使经济增长和广告市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互联网广告依然保持着迅猛的增长速度。有报告预测,中国网络广告支出在2009年的增幅将达到40%,市场规模也将增至52亿美元,中国网络经济规模将达到英国目前的水平。
金融危机带来的大浪淘沙将给中国互联网发展带来全新机遇,参加“2009年互联网大会”的各路IT界人士表达出的共识。他们一致认为,危机并没有阻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振兴必将成为引领整个互联网的主旋律。
从现状来看,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空前挑战,我国互联网依然保持了用户和市场规模的双增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局长韩夏举出的数据,截至9月末,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3.6亿,普及率达到27.1%。同时,互联网基础资源的规模正不断扩大,IP地址达到1.17亿个,CN域名的注册达到3500万,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我国宽带接入用户达到9933万,宽带网民数达到3.4亿,互联网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城市,农村地区覆盖情况也取得较大进展。
市场研究机构艾瑞咨询的2009年第三季度网络经济核心数据同样显示,中国网络经济市场依然稳步发展,今年第三季度市场规模达202.4亿元,环比增长16.9%,同比增长37.7%.中国网络游戏产业营收规模已超越传统三大娱乐内容产业――电影票房、电视娱乐节目和音像制品发行,预计2009年将达240亿元至270亿元,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我国互联网产业显示出勃勃生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早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就认为,互联网在金融危机中可以大有作为。专家认为,未来十年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重要机遇期,依托中国现有3.38亿网民基数,以及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诸多新型技术和应用的推进,互联网产业将催生新增长点并提升价值空间。
在教育部召开的“金融危机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专题座谈会,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针对此次危机对我国教育可能带来的影响,谈了两点看法:一是教育经费问题,在当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下,国家财政应主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二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当然,这也为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调整专业结构、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高校要更加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面对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形势的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__表示,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经济形势的变化尚未对就业带来明显影响。但同时他也指出,一些迹象值得关注。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一些地区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减缓。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停产、歇业,对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三是部分对外依存度高的外贸出口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目前出现的这些新变化有可能对我国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的就业带来一定影响。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彭龙指出,对于中国教育来说,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教育发展改革的步伐不会放缓。彭龙认为,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今后一段时间多种形式培养人才的途径将进一步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另外,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创业投资进入网络教育、职业教育将较快增长,类似动漫制作、软件设计、数字影视等传统教育无法提供的专业服务将快速发展。同时,教育资源的国际整合、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可能将在我国进一步普及。
这次危机对商学院也会带来一些新的冲击。比如金融专业教育会受到很大影响,金融知识体系可能会面临调整,商科专业的培养模式将受到挑战,如何融合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道德教育,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商学教育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在__中科大讯飞信息有限公司总裁__看来,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种机遇。他认为,从局部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可能是中国更快崛起的机会,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可能让我国产业发展比原来更快。既然全球的金融环境不好,国家肯定是要发展有潜力的、有很高的核心能力的新产业和新方向,这种新方向的选择,就有可能让大学生创业的新兴企业与传统产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给大学生创业者带来了机会。
__建议大学生在创业时要搞清楚国家需要什么,他认为,能源项目肯定是个好方向,但由于能源需要的初始投入较大,还有很强的技术壁垒,并不适合大学生创业。他建议大学生选择投入短、平、快的创业项目,“除非你拥有核心技术,可以利用技术创业”。他认为,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领域应该在绿色环保、创意产业方面,“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针对老年人的创业项目应该会受到欢迎”。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业升级;企业转型;可行性
一、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内容与意义
1.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内容
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为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所必须要走的道路。所谓产业升级,是指企业为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以及提高产业的素质和生产效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经济的增长是科技发展的表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必须要依赖科技的进步才能发生。市场需求对于产业升级只有一部分的影响,产业升级的基本方向还是要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处于金融危机这样敏感的发展时期。科技的进步能够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因此,企业需要集中注意力在新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上,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
企业转型是与产业升级息息相关的。企业转型的重点落在企业的远期发展方向、运营模式的转变以及企业管理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通过企业转型,主要目的是为了重新塑造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社会价值以及新的企业形态。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部分的企业转型是属于企业战略性转型。比如从传统的工厂升级为高科技技术企业,从而完成从资源密集型企业转型到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转型相当于一次重生的过程,整个过程存在着很多挑战,比如,管理模式的改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步衰落,企业需要在管理上做出改变,形成现阶段最主流的WEB组织体系。比如企业雇融、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签约外部合同员工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合作关系,如何将这些关系平等有序的管理起来是需要企业思考的地方。
2.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意义
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对于企业来说无异于一次涅槃重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也充满了机遇。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虽然生产制造能力强,但是掌握的核心技术却不多,缺乏创新,大多数国内企业争取的是十分的微薄的加工利润。原本所拥有的低成本的优势也不能为企业赢得未来,特别近几年来,印度、越南、巴西等国发展很快,与我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只有寻求转型和企业升级才能继续发展下去。通过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才能使产品功能的合理化程度、性能的可靠性程度、使用的安全性程度得到全面性的提高,并且全面提升产品的品质、价格、档次、技术含量和品牌含量,全面增强过程的可控性和交货的及时性、服务的可达性。
二、企业转型的途径分析
1.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的机遇
金融危机的发生,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制造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若是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巩固自身制造业的中心地位,在未来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金融危机下,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一定会加快速度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对于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都将带来历史性的契机和挑战。
2.我国企业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可行性和思路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不少企业正积极寻求企业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经营困难,面临倒闭的危险。为了更好的实现我国企业的转型,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基本的思路:
(1)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依旧会是工业。从“十二五”之后,我国已经步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企业的转型需要充分考虑后工业的时代的特征,并且加大对新型能源的开发与研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除了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之外,还需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特别是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等,以此来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把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之一,以服务提升制造业,形成工贸互动的局面。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政策,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可寻求更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发展外向型经济。西部经济发展较落后,应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中部地区则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的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中部崛起。
(2)自主创新,努力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企业要加大投入,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力量的培育,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升企业产品技术的创新能力。从长期来看,企业可加强基础技术的研究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加强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工程的联系,努力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联、政府扶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企业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引进技术人才。
(3)关注市场变化,积极寻求对外合作。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企业的转型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积极寻求对外合作是最合适的方式之一。在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切不可固步自封,否则将陷入十分落后和被动的境遇。通过合作来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产业升级政策的做法以及经验,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进外资并注重外资的质量。将引进的外资运用到各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将其投入到科技研发当中,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3.企业转型升级措施实行的保障
(1)需要构建产业升级的平台。在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时,首先要创新企业观念,要对产业升级有足够的认知程度。企业要大力发展基础产业,为企业的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后备条件。在提升企业硬实力的同时,还应该加大投入发展企业软实力,提升企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产业升级的接纳和吸收转化的能力。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降低、消除产业升级过程中的阻碍。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以方便产业的升级。对于产业的升级不能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并且要与当地的生态承接力相适宜。
(2)提升企业的产业承接能力。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企业作为核心载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的升级实质上是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可能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另一部分的企业可能通过增加销售量的方式,对于新的调整,企业要有足够强的产业承接能力,适应产业升级带来的改变。由于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和协同方式会产生一定的改变,提高企业的承接能力,就需要企业构建适合自己的产业对接链,并且整合资源来提高自己在产业链上的竞争地位。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企业要识别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然后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这个环节当中,这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最直接的方式。通过提升竞争力来获得对其他环节协同的主动性和资源整合,使得企业成为产业链的主导,构建起基于产业链协同的竞争优势。在承接的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对三个方面的整合,即管理整合、文化整合以及技术整合。
①管理整合。对于新招聘的员工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以保持团队的整体水平和效率,从而营造团结进取,积极创新的团队氛围。
②文化整合。不同的地区和企业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差异可大可小,所以企业新的生产区位需要对文化进行整合来使企业更好得融入到当地的外部环境当中。
③技术整合。对于以并购和外包的方式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的企业来说,由于不同企业的生产技术以及各项技术标准存在的差异会导致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进行技术整合相当有必要。通过对技术标准的调整来达到技术的一致性,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统一性,确保产品的质量。
(3)加强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调节作用。为提高部分企业对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关心程度,政府需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从而起到一个“推手”的作用。使企业在产业结构优化中占据主动地位。与此同时,政府需要整顿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部分产品和服务在行业或地区上的障碍和歧视。
三、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目标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要求的。除了考虑产业结构的问题,还需要考虑我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设定了三大目标:
1.发展以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为内容的“低碳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新能源技术、减排技术以及人类生存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前,我国的经济模式还是一种“高碳经济”,是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2.逐渐推广能耗低,温室气体排放少的“零能源建筑”。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洁净的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等,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3.优化经济增长结构,强化国内需求稳步增长的“消费主导”。目前,内需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失调的表现之一,这将制约着我国经济健康协调的发展,因此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需要着眼于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积极扩大内需。
四、结语
金融危机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如何抓住机遇,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企业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前进。通过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生命力和发展方向,在金融危机这样敏感的环境下,要积极求变,否则企业就会被金融危机的潮水淹没。
参考文献:
[1]李云娥: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8,(03).
[2]甄炳禧: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08,(05).
[3] 东方信邦:宏观财经(电子版)[J]. 2010,(6):17.
[4]黄树东:选择和崛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
[5]陈海华:关于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