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歌颂老师的诗歌范文

关于歌颂老师的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歌颂老师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歌颂老师的诗歌

第1篇:关于歌颂老师的诗歌范文

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优选范文   米歇尔·埃康·蒙田是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1533年出生于佩里戈尔,从小进入教会学校学习,熟谙拉丁语和希腊语,还学习过法律和哲学。1554年起,他先后在法院任职多年,然后归隐田园,潜心研究和思考。他曾在欧洲长时间旅行,成为“罗马公民”,受到教皇格列戈里十三世的接见,并且两次当选波尔多市市长。

  《热爱生命》是蒙田的代表作之一。它篇幅短小,寥寥数语,却道出了生命的真谛。文章开头是:“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这是一个简洁的、引人入胜的开头。紧接着道出了作者所关注的词语———“度日”。他赋予它以双重含义: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度日”无异于“消磨光阴”,打发时光。而“风和日丽”的时候,则要“慢慢赏玩、领略”这“美好的时光”。这一奇异的对比深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接下来,作者详细解说了这两种生活态度。一是所谓“哲人”的颓废习气,二是“我”的积极的人生观。“哲人”和“我”生活方式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对生命的看法不同。在“哲人”看来,生命是“苦事”,是“贱物”。“哲人”不尊重生命,所以活得毫无乐趣,百无聊赖,生命在无谓的损耗中悄然而去。相反,“我”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它“受到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我”对生命心怀感谢,热爱生命,所以“我”不会虚度时光,而是活得认真而洒脱,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作者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格言:“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作者对这句话没有作任何评论,但是他的意图却一目了然。随便打发时光的人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哲人”,而是真正的“糊涂人”。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来世,不在于任何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在于生命本身。

  蒙田在文章结尾写道:“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蒙田的《热爱生命》就像一首庄严的歌曲,歌颂生命的美与爱,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优选范文   “既然选取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一句经常用在高考作文里的话,提起它,很多人都会想起汪国真,这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最近看的一本书——汪国真的《热爱生命》。其实除了这一句经典,他的诗里还有太多完美的东西值得歌颂。

  这本汪国真的诗集代表作真的是名不虚传,一打开就深深爱上了它。诗集中更多地描述了感情、青春、期望和理想等一些美妙的词汇,再加上作者优美而精简的表达,恐怕只能用妙不可言来形容了。

  他的诗里处处充满着一种善良和温和,蕴含着更多的朝气和期望。他总是有这样一种魅力,既不是某些作者肆意渲染,故意堆砌华丽辞藻,矫揉造作,让人看得目眩神迷而不得其宗旨,也没有很多老作家太过直白甚至口语的表达那样繁重。就像一杯清茶,少了水的无味,也一点不输浓茶的芳香。也许这就是作者本人,才华横溢却又谦虚恭谨,低调内敛,平常之中与常人无异,但自身散发月亮般的光泽,熠熠闪烁之处尽是风采。

  他很喜欢写感情。是啊,感情是很多人年轻时的重要主题之一,即使没有谈过恋爱,心中也藏有很多对感情的憧憬和向往。他的笔下,感情能够是一个人一无所有时甘愿倾心付出,他在《星星是我送给你的钻石》中这样写:“我想送给你的很多,但我拥有的太少。星星是我能送给你的钻石,原野是我能送给你的花园,还有一颗心,剔透晶莹。”他也会把感情里分手后的复杂心绪一一勾勒,他在《分手之后》里这样写道:“相识,总是那么美丽;分别,总是优雅不起。你的身影,是一只赶不走的黄雀。最想忘却的是最深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我总是很好奇他是不是谈过很多场恋爱,如果没有,但却能把感情描述的那样准确,也许只能归于优秀诗人的才华了。青春的恋爱总是那样,让人心向往之,爱得那样纯洁,没有杂质,也同样伴有很多的遗憾和可惜。也许,青春里的恋爱本来就不该太去计较结果,只要彼此经历过,有所收获,就已经足够了,已经是彼此的最好记忆了。

  一向很喜欢张晓风描述的那个美丽的日本故事。说的是每年冬天,当初雪落下时,人们便坐在庭院里,穆然无言地凝望着那一片片轻柔的白色。这本诗集里也有一首描述雪花的诗,写得很美,他是这样写的——《心中的诗和童话》:“雪轻轻地落下,那是多少人心中的,诗和童话。这是开得最短暂,也是开得最多的花啊,凉凉的,却不知温暖了,多少心灵的家。”这首诗很短,但很精妙,雪一向被认为是纯洁的向往,人们喜欢雪,也许就是因为人喜欢纯洁和完美的世界吧。

  也许很多人会说他写了很多鸡汤,然后每当听到这句话,我都会无言地笑。在这个年代,鸡汤竟然能够把对美的向往给顶替了,真是好荒谬。在我看来,鸡汤但是是一堆看似励志和无逻辑的自我安慰,在生活中面临复杂的选取时并不会对你做出更好选取有益处,而对于美的向往则不同,他的诗是一种认真思考后的选取,是能够让人产生感同身受,这样的作品始终是沉甸甸的。

  没有钱,我们可能饥肠辘辘,面露苦色;没有诗和憧憬,我们可能失去的是对生活的高雅追求。我们身上有就业的压力,有学业的负担,我们或许不能做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我们也需要一个精神家园,让自己的期望和信念都住在那里。最后期望你的生活里也有更多的诗和期望。

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优选范文   汪国真的诗作,强调意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对安抚痴迷者的心灵起过很大的作用。

  《热爱生命》,可以说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这四个意象可以说是包括汪国真、席慕容在内的一些清新哲理派诗人惯用的几个意象,不晦涩,不故弄玄虚,不生僻难解,可以说是完全区别于朦胧诗的特点,也是汪国真的诗歌取得成功之原因所在。

  中国的诗歌,从最早开始,就大多承载着歌唱功能的,但是朦胧诗却背弃了这个主要功能。尽管朦胧诗在八十年代受到读者的极大关注和追捧,但它毕竟是残缺的、先天不足的。我个人虽然非常欣赏朦胧诗,但对这一缺陷却深感遗憾。

  朦胧诗多半孤傲,这帮助诗歌成功,也促使它衰败。相反,汪国真的诗歌背弃孤傲,甚至在韵律的营造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可以直接拿来谱曲歌唱的,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年青人,自然也较容易接受这种诗歌形式了。

  在意境上,汪国真似乎不如朦胧派。汪国真惯用"爱情"、"成功"等意象,他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些基本意象,这也许是汪国真本人的偏好,也可能是为了迎合意识形态的一种妥协吧。

  其实,汪国真的诗歌不是单纯的说教,他说"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他没有呼喊口号非要你去这么做,而是娓娓吟唱建议你去这么做,对九十年代的诗歌读者来说,这是非常明智的一种教化手段。

第2篇:关于歌颂老师的诗歌范文

古代文学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难解的问题,如果将这些问题还原到历史文化背景中去,或者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还原到历史之中,或者还原作品中的人物的感情,学生就会深刻理解这些问题,古代文学修养水平就会显著地提高。

教师讲述《世说新语》时,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就是怎么才能让学生理解“魏晋风度”。方法就是将小说中所谓“魏晋风度”还原到历史文化之中去。魏晋文人的所谓“风流”是对汉儒那种高度理性化的思想行为准则的一种极端否定,是对人的个性的一种空前张扬,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魏晋时期,玄学流行,士人谈玄论道。玄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士大夫,儒家思想再也不是处于独尊地位。阮籍、稽康、王羲之、陶渊明等人都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他们那种对个性的向往,那种对个人白由和人格尊严的要求,表现了人的觉醒,都有其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当时司马氏统治,杀戮名士。阮籍、嵇康等不愿意与统治者合作,因此有的醉酒,如阮籍,常常酩酊大醉,回避司马氏的姻亲关系。有的逃到山林打铁,如嵇康,以逃避朝廷的征召。他们的风流行为,是对当朝统治者的一种反抗。但是也应该让学生看到,魏晋风流有其病态和畸形的一面,魏晋风流实际上是对社会政治的一种极端的、扭曲的、甚至是病态的反抗。其反抗流俗的精神值得肯定,但其具体行为并不值得模仿。如刘玲醉酒之后,赤身待在自己房间迎接客人,更不应盲目推崇。应该理性地分析魏晋风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再如,中唐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或“泄导人情”、“补察时政”的作用。学生无法理解写了《长恨歌》和《琵琶行》的白居易,为什么要持有这样的政治功利的文学观。这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甚至有更具体的问题针对性。其实白居易的文学思想很复杂,正如他的诗歌有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一样,其文学思想既有强调干预现实,“为民请命”的一面;也有提倡修身养性、抒写闲情逸趣的一面。这是与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哲学相一致的。当他身为朝廷的监察官时,就不再主张文学的风情作用,更不会写《长恨歌》那样风情诗歌了。主张诗歌要反应现实政治,他的大量的讽喻诗实践了他的这种文学观。这种主张自然有其合理性,有其进步价值,尤其可以救治文学创作中那种脱离生活、局限于个人生活小圈子的无病等毛病,但也不见得要无条件全部接受。从理论上讲,文学的功能应当有更宽泛的规定,白居易主要是针对他所关心的现实问题有的放矢、有感而发,在这个范围内他的观点值得肯定。但是,白居易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认识,与儒家传统文学思想一样,存在极为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局限于直接干预政治的狭小范围内,而忽略了文学功能的广阔性、多面性,同时他还忽略了文学的教育作用要通过审美作用来实现这一层面。

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够把文学现象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去,学生就可以深刻理解作家作品,深入全面地理解这些文学现象。

讲授唐代文学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时教师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这首诗歌的思想主题,学术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这首诗歌是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伟大爱情;第二种,这首诗歌批判唐玄宗荒误国;第三种,这首诗歌有双重主题:既歌颂爱情,又批判玄宗荒误国。那么怎么样来把握呢?首先看看诗歌文本,诗歌开头这样写道:“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1]白居易在诗中认为杨贵妃在成为唐玄宗的宠妃之前还是少女。可是,笔者还原历史,比照《新唐书》,却发现是这样的:“玄宗贵妃杨氏,……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无当帝意者,或言妃资质天挺,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2]原来,杨贵妃先为玄宗的儿子寿王的妃子,后来被玄宗抢过去做妃子。玄宗抢自己的儿媳妇做妃子,这很荒。很显然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杨贵妃的身世进行了美化,说杨贵妃成为玄宗妃子之前是良家少女——“杨家有女初长成”。美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歌颂他们的爱情。如果是批判玄宗荒误国的的话,就不会美化杨贵妃的身世,只会批判后宫的。还原历史,就理解了作者的创作目的,也就明白了诗的主题。

和《长恨歌》相反,白居易在他的“讽喻诗”《新乐府》之“胡旋女”中将杨贵妃写成了迷惑君心的妖女:“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3]”,并严肃地批判了唐玄宗不能辨别是非、沉溺于声色享受、不能自拔的生活。

《新乐府》之“李夫人”中将杨贵妃比作惑人的尤物“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杨贵妃死前死后都能够迷惑君王,永世难忘,并告诫君王“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4]作者给君王提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避免去遇到倾城倾国美人,这是规劝君王要遏制自己的荒思想行为的方法。

上面两首讽喻诗中,杨贵妃不是清纯的少女,死后也不是仙女;而是尤物,是妖女,形象和《长恨歌》完全不一样。这种形象符合《新唐书》里面的历史人物形象。为什么符合历史人物形象呢?就是因为白居易在诗中要批判唐玄宗荒误国,而不是歌颂其伟大爱情。《新唐书》中的杨贵妃也是一个负面形象,历史人物形象也是要给后来的君王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在这一点上,历史和诗歌高度吻合了,史与诗一致。

如果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经常进行这种诗史互证,将人物事件还原到历史之中去,就能够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意蕴。

教师在讲授《诗经·东山》时,怎样翻译和理解其中的诗句“熠燿宵行”呢?权威教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翻译:鬼火在夜间流动,其光甚盛。[5]如果教师还原诗中的人物情感,就会发现,这样翻译欠妥。《东山》讲周公东征多年,戍守边疆的士兵还乡途中思念家乡。戍卒久征沙场,突然回家,路上想象家乡是不是荒芜了?亲人是否流散他乡了?他甚是担心。他回忆家乡过去的种种美好事情,包括新婚的幸福,漂亮的新婚妻子。这种回忆是温馨的,也是美好的。但是,如果翻译为鬼火夜间流动,这就给读者一种非常恐怖的感觉,不符合诗的温馨的情感氛围。如果翻译为萤火虫在夜间荒芜的乡村闪烁,那么这样,可以衬托家乡荒凉的境况,也可以带来一种美好的诗意氛围,这种美好的氛围也符合诗歌的体裁特点。鬼火流动,这是民间迷信的说法,《诗经》是儒家经典,儒家经典《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上面的解释不符合儒家的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因此不宜这样翻译。

对于诗中人物的感情,必须还原其本来情景;对于文赋,也应该还原其本真感情特点,如学习苏轼的文赋《前赤壁赋》时,怎么样理解赋中“客人”的感情呢?

本来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6],美好的月夜,激发的应该是愉快的情感,为什么在饮酒乐甚之中突然有了“客人”的悲观情怀。原来赋中的“客人”也就是苏轼自己,其抒发的是自己的悲观情怀。苏轼这篇赋是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于1079年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他渴望建功立业,却遭此贬谪,内心苦闷可知。在赋中抒发其悲观情怀,这符合苏轼本来感情状态。但是苏轼能够用老庄哲学和禅宗思想排遣其悲观情绪,最终达到一种清旷情怀。苏轼在赋中借“客人”之口表达忧伤情怀,借主人苏轼自己来排遣“客人”的忧伤。苏轼巧妙的构思,抒发了两种情怀。读者也全面地完整地体会了赋中的情感。

总之,如果在教学时,将文学现象还原到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去,将人物事件还原到历史本身,将人物感情还原为本来状态,学生就会深刻理解作家作品,文学修养水平就会显著地提高。

以上讲的三个“还原”,实际上是关于文史结合的问题,文史结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优长之处与作用,教学中注意运用它无可置疑。教学中文史结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对这一方法的好处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一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对文史结合是不够重视,甚至轻视的。因此除了从道理上说服外,有效的办法是注意以文史结合的具体教学实践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为例来显示其优长,给人以启发,让人们在事实面前提高认识。

其次,教学的主角是教师,教师具有引导、影响学生的作用。因此,要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来学习古代文学,教师是关键。这不仅需要教师重视这一方法的运用,还必须具有运用此方法的必要条件与能力。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文史兼通,要认真学习历史,掌握与所要讲授的文学作品有关的历史背景与事件等历史资料,以及典籍中与作品直接相关的本事一类记载,并尽可能详尽占有资料。老师需要长期注重历史知识与文化史的学习,广泛地阅读有关史籍与笔记诗话,甚至包括地方志与轶事小说等典籍,并有意识有目的地摘录相关资料,以备教学之需。这里需要说明,笔者所说的文史结合的“史”是广义的,不仅指正史,也包括稗史杂记以及笔记诗话之类典籍中的某些记载,它们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典籍,但也是一种有用的历史资料,而且其中多有与文学作品直接相关的有价值的记载,对读者解读文学作品往往极有帮助。

再次,教学中是否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主要决定于该作品是否需要采用以及能否采用此种方法。要对历史资料的介绍有所选择。在备课时,当然以详尽占有资料为好,但第一,讲课时间有限,不可罗列历史资料;第二,我们上的是古代文学课而非历史课,不能喧宾夺主。对史的应用结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说明文学作品,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在讲课时必须从有关史料中挑选最主要的、最能说明问题的资料。这样既文史结合,又保证教学重点,既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引导学生注重并掌握文史结合的学习方法。

最后,要注意辨别历史资料的真伪,并防止胶柱鼓瑟般看待作品与历史事实的关系。一般地讲,历史记载是可信的,但也不尽然,其中也有非实或道听途说,甚至凭空附会虚构者,这不仅正史中有,尤以稗官野史杂记等为多。因此在文史结合中就得注重史料的甄别,要弃伪存真。此外,从总体上说,文学作品毕竟不等同于历史,两者既常有联系,又有所区别,不能机械地比附等同。因为作品有时虽有事实根据,但它却容许综合夸张,甚至渲染虚构,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因此对这类有事实依据的作品,须视具体情况合理地理解,不能仅据作品断定历史事实为非,或根据历史记载而指责文学作品不符合历史事实。

注释:

[1]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7册435卷):4826.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杨贵妃[M].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11册76卷):3493.

[3]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7册426卷):4705.

[4]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7册427卷):4717.

[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第一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

第3篇:关于歌颂老师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 《一朵红红的玫瑰》 汉译本 翻译技巧

一、作者简介

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举世著名的苏格兰诗人,生于苏格兰阿罗微(Alloway)一个贫寒的佃农家庭。少年时就下地干繁重的农活,彭斯边在田间劳动边广泛阅读,熟悉古老的苏格兰民谣,对诗歌有着强烈的兴趣。15岁开始诗歌创作,将古老流行的苏格兰曲调配上新的歌词,不久后便以诗名闻于邻里。1786年,他的第一部诗集《苏格兰方言诗集》出版,以后共出6集。彭斯由于劳累过度而早逝,一生仅活了37岁,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作。由詹姆斯・金斯莱编辑,牛津大学出版社1968年出版的《彭斯诗歌全集》(Burns Poems and Songs)中所收的诗作共达632首。

彭斯的诗歌主要以苏格兰方言写作,他的作品主旨鲜明,纯朴自然,语言“喷发着土地芬芳”。彭斯具有强烈的民主进步思想,关心美国、法国人民的革命,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有关的诗歌包括《不管那一套》、《苏格兰人》、《自由树》;他创作了大量歌颂友谊、爱情和大自然的抒情诗,如我国人民熟悉的《往昔的时光》、《一朵红红的玫瑰》、《我的心呀在高原》等;也写了不少的讽刺诗,如被公认为西欧讽刺诗的顶峰之作的《威利长老的祷词》;还写了不少的咏动物诗、诗札及叙事诗。

二、译者简介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作家、翻译家。13岁时,因父亲在湖北谋得一职,便随父亲来武昌就读于“文华中学”――颇有名望的教会学校。5年的中学学习给王佐良以后做学问的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了他对英国文学的浓厚兴趣。1935年,他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与许国璋、李赋宁、周钰良、查良铮这几位后来都成为我国外语界赫赫有名的学者同在一个班学习,而且他们的老师:金岳霖、贺麟、吴宓、钱钟书、朱自清、闻一多等都是国内一流的文人。而后,爆发,学校内迁,他随同来到西南联大。1947年,王佐良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1949年,得到北平解放的消息后回国,从此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并担任英文系主任。

作为我国英语界的著名学者,王佐良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他在英国文学、中西诗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翻译理论方面造诣极深。他著作和译作甚丰,仅1984年至1994年的十年间,他出版的专著就达16部之多。著作包括:《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语文体学论文集》、《英国文学论文集》、《中外文学之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翻译:思考与试笔》、《英诗的境界》、《莎士比亚绪论》、《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心智的风景线》、《中楼集》;译作包括: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林》、的《雷雨》(汉译英)、《彭斯诗选》(1959)、《英国诗文选译集》、《彭斯诗选》(1985)、《苏格兰诗选》等。

三、原诗简介

《一朵红红的玫瑰》是彭斯爱情诗中的名篇,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彭斯诗歌之一。该诗作于1794年,彭斯根据苏

格兰的古民歌进行加工,以苏格兰方言写成,配有曲调,可以吟唱。作者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以红红的玫瑰和甜甜的曲调和所爱的人相比,以大海干枯、岩石熔化和永不变心的爱情相比,感情真挚动人,语言质朴而清新,加上易于唱诵,吟绕耳际的韵律,深得各国读者喜爱,是英语抒情诗歌中的精品。

四、译文赏析

1.译文对原作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的表达

王佐良先生作翻译,多为英译汉,他认为:“对于中国译者来说,他的主要工作只能是外译中。特别在诗歌翻译方面,外文特好的人虽然也不妨偶尔一试将中国诗译成外文,但他的真正成就必然在外译中。”在诗歌的翻译中,他也有所选择,他的主张是:“我觉得一个译者只应该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没有人能够掌握所有的风格。”彭斯是他译得最多的一位诗人。

彭斯的抒情诗中描写爱情的作品占了很大的部分。《一朵红红的玫瑰》,如原诗简介里所说,是他爱情诗中的名篇,是他最为广为流传的诗作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该诗的不乏其人,如苏曼殊、郭沫若、袁可嘉等,就译品的质量而言,以许渊冲先生对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标准来衡量,王佐良的译文可称得上是上佳之作。

《一朵红红的玫瑰》内容简单明了、主题鲜明,它表达的是对心爱的人坚贞不渝的爱。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真挚动人的情感、质朴清新的语言、强烈的音乐感,以及浓郁的苏格兰气息。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在于它语言的特别凝练,在于它形式和内容的截然不可分,以及形式和风格的截然不可分。这就决定了诗歌翻译的特殊困难。因为诗歌的翻译要求我们传达的不仅是内容和风格,还有它的形式。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区别,语言和文字的形式,特别是诗歌语言的形式,往往是不可传达的,而且形式一走样,风格也会跟着走样。能否译好诗,首先,如林以亮所说,要看译者和原作者能否达到心灵上的契合,这种契合能否超越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能否打破种族上和文化上的樊笼。其次,便是译者如何最灵活有效地采取变通和补偿的手法,发挥译入语的优势,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王佐良先生成功地做到了这些。

首先,王佐良的译文《一朵红红的玫瑰》准确地表达了原诗的内容,做到了意美。原诗对坚贞不渝的爱的表达,主要通过几个形象:“red red rose”,“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the sea’s gang dry”,以及“the rocks melt wi’the sun”。本篇译文完好而又恰当地保留了这些形象:“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六月里迎风初开;呵,我的爱人像只甜甜的曲子,奏得合拍又和谐。”这第一节译文以“呵”保留了原诗开头的感叹词O,形象“红红的玫瑰”和“甜甜的曲子”一如原诗,连明喻的标志“像”(译like)也照样移植。至于“the sea’s gang dry”和“the rocks melt wi’the sun”这两个形象,汉语中的“海枯石烂”似乎正好与之完全对应,但王佐良没有简单草率地套用这个四字成语。他是这样考虑的:“这里的形象――海水枯竭,岩石熔化――在原诗是新鲜的、有力的,而如果我们根据直接的反应,不假思索地用‘海枯石烂不变心’来译,那就不是忠实,因为‘海枯石烂’这组四字成语在汉语和汉语文化环境里已经用久用惯了,不再使人感到新鲜。”他的译文“直到大海干枯水流尽,太阳把岩石烧作灰尘”既完全保留了原诗的形象,又妥善传达了原诗清新锐利的风格。

其次,他的译文和原诗一样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一样富于节奏和音乐感,做到了音美;译文的形式也和原诗接近,做到了形美。王在《彭斯诗选》“译本序”里这样说:“从翻译本身来说,我自己想要努力做到的,首先一条是:以诗译诗。彭斯的诗音乐性强,所以译文要保持脚韵(不仅押大致相近的韵,而且要照当代普通话读音),形式也力求接近。”本篇原诗为四行诗段,一三两行每行八音节(第一节有例外),为四音部抑扬格,二四六行每行六音节,为三音部抑扬格。脚韵的排列头两节为abcd,后两节为abab。本篇的译文也是四行诗段,每节二四两行押韵,如“尘”和“存”、“离”和“里”。对音部的处理,译文每行的字数多为九、十个字;为了分别和原诗四音步行和三音步行对应,译文中也有长达十二个字和短至七个字诗行的区别,每行包括四个或三个词组,这样读起来时,既保持了与原诗大致相同的节奏,又像原诗那样长短错落,不致因节奏过于整齐而给人单调的感觉。

从原诗的风格来看,质朴、清新、通俗、自然、浓郁的苏格兰乡土气息是它的特点。王佐良的译文,由于完好而恰当地保留了原诗的形象,也同样保留了原诗清新的气质。至于通俗和苏格兰方言问题,王佐良认为,“通俗首先见于方言的运用”。如果译者用中国某一地区的方言来译,例如四川方言:“且不论译者本人是否有此本领,那样做的结果会带来一种与原作不一致的四川情调,而且会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一种外加成分。王的做法是:把苏格兰方言当做苏格兰国语,就象我们译任何国家的语言一样,用汉语普通话来译,而在具体处理的时候,看情况尽量通俗,亦即尽量采用民歌的调,不只在音乐性上,也在句式和用词上,宁用较老较土气的说法,而避免现代化。”王佐良的选词的确遵循了以上原则:译文中“红红的”,“甜甜的”,“永远爱你”,“大海干枯水流尽”,“暂时别离”,这些表达方式都朴实自然,语言通俗而意义不俗。

2.翻译技巧评析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之处,其一是形象的问题。王在《彭斯诗选》“译本序”里说:“形象是诗歌语言里最重要的成分,古今诗人莫不致力于此,所以需要译文高度的忠实,不忠实就难以传达原诗的新鲜和气势。”翻译家们多同意,在译文读者能理解和接受的情况下对形象的传达尽量采用直译的方式,一来可使译文在形式上和原文更接近,使读者更了解原文文化;二来可以丰富译文语言。在《一朵红红的玫瑰》的翻译中,王佐良多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1)直译法

1)原诗第一节中包含两个形象:

O 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一是red red rose,一是melodie。王佐良的译文完全直译:

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呵,我的爱人像只甜甜的曲子,

奏得和谐又合拍。

译文“红红的玫瑰”“甜甜的曲子”,既传达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原文采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译文也照样。

2)Till a’ the sea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 melt wi’ the sun;

这是原诗第三节的开头两行,也含有两个形象:一是大海干涸,一是岩石被太阳熔化,正好与汉语中的“海枯石烂”完全对应――形象相同,喻意也相同,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民在思维和表达上常有惊人的共性,这是又一例证。可王佐良先生没有采用汉语习语套用法,理由在前面已经论及。他照原文字面意义,再按诗歌语言的需要略为加工,译成“直到大海干枯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兼顾了原文的形象和风格。

(2)意译法

许渊冲先生认为:“一般说来,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不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或者虽能表达,但是形式生硬牵强,那时就要意译。”意译和直译是翻译中互为补充的方法,二者均不可缺少。王在本篇诗歌的翻译也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I will lo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我也永远爱你,亲爱的

只要我一息犹存。

关于这一例子,王佐良在译本序里这样说:“这里the sands o’ life就是成语,彭斯用时已不新鲜,也不存在真正的形象,因为很少有人会注意到sands是指过去计时的沙漏,也就无需用形象来译。”他在此倒是套用了一个汉语成语“一息犹存”,意义贴切,富有诗意,且与第二行的“尘”押韵。

五、结语

《一朵红红的玫瑰》在我国如此的受欢迎,应该感谢其成功的翻译版本,其中王佐良、苏曼殊、郭沫若、袁可嘉等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论文中,通过从语言和翻译技巧来比较和评析原文和译本,大家可以发现,译本作者都在试图用文学翻译来表达原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通过阅读这篇论文,大家对文学翻译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技巧有所掌握,也可以简单判断出什么才是好的译本。

参考文献:

[1]陈新编.英汉文体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李亚同.英译汉名篇赏析.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张莉那.新西部(下半月).陕西省西安市,2007,(09).

[4]李春飞.英美名诗赏析.广州: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2004.

[5]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第4篇:关于歌颂老师的诗歌范文

 

国庆节系列主题活动方案1

 

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操。在国庆61周年到来之际,我校将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以“迎国庆颂祖国”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活动一:组织各年级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活动二:“祖国在我心中”。为了提高我校学生了解、使用地图的能力,自觉维护国家版图的尊严,要求每个班张贴标准的中国地图,老师上好一堂关于国家版图知识的主题班会教育课。

 

活动三:低年级国歌班班唱。本周利用音乐课和综合实践课时间各班统一唱国歌,以宏壮的歌声迎接国庆。

 

活动四:中年级书画赛。本周请美术老师举行看祖国变化书画赛,优秀作品在橱窗展览。

 

活动五:高年级颂祖国征文。国庆期间走亲访友,了解祖国的日新月异,举行颂祖国征文比赛,获奖的文章将被“红领巾广播站”录用。

 

希望学生通过对活动的亲身参与,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深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国庆节系列主题活动方案2

 

一、活动主题

 

金秋十月礼惠全城

 

二、活动时间

 

20__年9月20日——10月10日

 

三、活动目的

 

1、以国庆节为契机,通过策划一系列活动,提高知名度;

 

2、挖掘潜在客户,尽力留住浏览过__店的客户,提高店铺知名度。

 

3、利用国庆节流量大优势进行促销,留住大客户,实现老顾客营销。

 

四、活动内容

 

1、全场耗材5折疯抢

 

新风机高效过滤器、粗效滤芯、净化机耗材活性碳片、初效滤芯(SC125、SC250、SC500)

 

2、满200元包邮

 

单笔订单满200元,即可享受包邮优惠

 

3、每日前5名

 

每单赠送远大鼠标垫一个,3M防霾口罩一只

 

4.购机五重豪礼:

 

礼包1:购机有惊喜,凡购买远大空气净化机、远大新风机任一型号,都有惊喜大礼包,请详询客服。

 

礼包2:凡购买远大任何型号净化机,每台赠送1年相应型号的活性碳片;

 

礼包3:凡购买远大任何型号净化机,赠送会员卡一张

 

国庆节系列主题活动方案3

 

一、活动目的:

 

为隆重、热烈、活泼的庆祝67周年,激发少先队员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少先队员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我校特开展“庆国庆,心向党”系列活动。

 

二、活动内容及要求:

 

(一)、举办以“祖国,我爱你”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推荐:祖国我爱你手抄报图片大全)

 

请各年级各班根据活动主题要求,出一期高质量的主题黑板报。

 

比赛时间:9月22日至9月28日

 

评比时间:9月29日中午1:30

 

评委:学校少先队大队部、

 

三、五年级各班检查员

 

(一)评比细则:

 

1、评分表:

 

(1)评比项目:字体内容色彩排版图案

 

(2)评比内容:字迹工整、美观大方;切合主题、联系实际;鲜艳、引人注目;有创意、切题;美观。

 

(3)各项分值:各占20分,总分100分

 

2、评分统计:学生评委自己班不打分。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取平均分。

 

(二)各中队开展“祖国妈妈,我爱您”活动。

 

时间:9月26日周一的班会活动课

 

各班主任于国庆节前上交相关活动方案。

 

(三)3—5年级设计一份“国庆专刊”手抄报。(每班至少上交5份作品)

 

上交作品截止时间:9月27日

 

要求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活动,积极开展工作,10月9日大队部将组织学生会对各班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检查评比。

 

国庆节系列主题活动方案4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操。在国庆节到来之际,组织全体初二学生开展以“怀感恩之心,唱祖国颂歌”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亲身体验等方式,感受人们欢度国庆的喜悦心情。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画画、手抄报等)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热爱。

 

3、知道我国的国名及国庆节的由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4、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三、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人们欢度国庆的图文资料,如阅兵式、文艺演出等。

 

2、教师准备有关国庆节来历和庆祝活动的相关资料。

 

3、教师准备祖国风光录像(包括长城、故宫、长江、黄河、天安门等祖国风光及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录像)。

 

4、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国庆节来临之际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如街上布置的花坛,建筑物上或学校、单位门前庆国庆的标语、灯饰,电视里呈现的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坛等。

 

四、活动设想

 

对于如何过国庆节,学生都比较熟悉,一般是家长利用长假带着外出游览或走亲访友,国庆节的由来及对祖国的理解,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制作手抄报入手,以“我为祖国过生日”这一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说对国庆节的了解弄清学生的未知,针对学生的未知开展下面的教学,并播放相关录像使问题得以解决;通过观看祖国风光录像知道祖国是指全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并在收集资料、观看十一庆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祖国庆祝生日等活动中体验人们庆祝国庆节时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国庆节系列主题活动方案5

 

中秋佳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国庆节更是万象更新普天同庆,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能让全校师生充分感受到节日的气氛,感受到泰安小学这个大家庭里的温暖,值“中秋、国庆”佳节来临之际,学校大队部将举办“庆中秋迎国庆”灯谜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庆中秋。迎国庆”灯谜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xx年9月25日(周二)下午

 

三、活动内容及地点:

 

1、猜灯谜

 

活动地点:篮球场

 

四、活动对象:

 

全校师生

 

五、具体分工:

 

1、秩序维持:学校值日生

 

2、灯谜准备:大队部大队委

 

3、场景布置:教导处、大队部

 

六、活动规则:

 

采取自由猜谜方式,参与者将心中的谜底及相对应的谜语序号写在自带纸上(要求写清班级、姓名)交给猜谜语活动(兑谜处)的负责人,如果谜底正确,兑迷处负责人做好登记并给猜谜者发放奖品。

 

国庆节系列主题活动方案6

 

一、活动目的:

 

1.为庆祝60周年,喜迎国庆,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继承发扬诗歌文化;

 

2.配合全国第十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我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推广普通话参与意识,美化校园语言环境

 

3配合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活动规则:

 

1.各年级以年级组为单位参赛设奖,年级组长负责组织,各班班主任具体负责。

 

2.朗诵要求:(1)所选诗歌,思想内容应积极向上;(2)运用普通话,声音洪亮;(3)语气、语调适当,重音、节奏恰当;(4)表达感情准确、自然;(5)服装统一。(6)时间根据所选内容在5-10分钟以内。

 

3.内容以歌颂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歌颂家乡的诗歌、散文及古今诗词均可;形式以朗诵为主,可配表演,尽量多样化。

 

4、所需音乐自备,9月27日交政教处。诗歌内容于9月20日前,诗歌串词24日前交教务处。

 

三、活动时间、地点:

 

9月29日上午8:30-11:00,活动地点在天宝一中教学楼前。

 

四、奖项设置:

第5篇:关于歌颂老师的诗歌范文

经典引路,提升行为素养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皆得益于先师孔子的修身养性之言,代代延续相传。品德教材作为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塑造优良品行的德育主渠道和主阵地,智慧地选用了优秀传统文化之经典,借用其浅显通俗的韵文,将传统美德教育和现代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年级(上册)《家庭树》中“尊敬长辈的礼节”板块,教材引用《弟子规》中两句话:“出必告,反必面”“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师生先对这两句话共同研究分析,在弄清两句话的含义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日常生活中你要出门或回家后是怎么告知父母的?在吃饭、就座时是怎么礼让长辈的?在W生对自己的言行反思评价之后,再设计一个情境演示环节:邀请一位老人(或老师扮演)、几个学生现场就餐。实地检验中,学生的礼节一一展示,如请老人先入座、先动筷子,就餐时细心照顾老人,就餐完毕,请老人先行,晚辈随后。抓住这和谐的氛围,老师顺水推舟,带领学生吟诵这几句经典语录,将规范与行为密切融合,水到渠成。当然,尊敬长辈的礼节,在《弟子规》中比比皆是,老师可从中再选取易于理解、便于践行的语句推荐给学生,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这些规范言行的韵文朗朗上口,再配以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赏析,从而将尊敬长辈的礼节意识及道德素养植根心间,落实到行动中,使中华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代代传承。

名言警句中汲取精华

小学品德教材收入了一些格言、俗语、谚语,这些名言警句是人们在实践中提炼和总结的经验,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言简意赅,富含哲理,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汲取其精华来指导学生知行合一,用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成长,汲取优秀传统美德。

三年级(上册)《我想要 我能要》中安排了一个“小调查”。课前,老师制作一张调查表,请家长配合填一下表格,内容含有:家长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全家每月必要的开支有哪些,用去的费用;用在孩子生活和学习上的钱有多少。开课,让学生取出调查表,现场计算每月家庭的开支合计多少元,用在自己身上的费用是多少,将每月支出与父母的工资收入进行对比,并谈谈计算对比后的感受。此时,出示教材中选用的清朝朱柏庐《父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理解这句话时,让学生回忆父母上班工作的辛苦,感知饭粥丝缕怎样来之不易,感知家人赚钱的辛苦。在此基础上,再取出调查表,看看用在自己生活学习上的开支,哪些是可以减少的费用,还可记下对家庭合理消费、节约开支的建议。老师小结延伸:勤俭节约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与诗词牵手,渲染民族情怀

五年级(上册)第11课《让我们来寻根》中有一个板块“为什么是母亲河”,其中有一个教学目标:感受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歌颂对母亲河的赞美、热爱之情。老师先引导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长江、黄河的源头和流经路线,通过书本和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母亲河孕育了哪些华夏文明,怎样造福炎黄子孙。在充分感知到长江黄河被称为母亲河的缘由,欣赏长江黄河的图片及视频之后,老师抛出话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母亲河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以此来抒发心中的热爱之情。面对哺育我们的母亲河,你想怎样来赞美她呢?”话题一出,组内成员合作商量,各小组的展示精彩纷呈。一组同学歌唱了关于长江黄河的歌曲,如《长江之歌》《我们是黄河泰山》等,雄伟的旋律中如诗一般的歌词让学生热血沸腾,民族情怀油然而生。四组同学朗诵了一首诗歌《黄河魂》,不算浑厚的嗓音却演绎出黄河的磅礴气势,仿佛滔滔黄河浪奏响在每一个人的耳边、身边。最让人惊讶的是三组同学,他们展示了古今文人描绘长江黄河的诗文,全班群情沸腾,纷纷加入吟诗诵词的队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学生吟诵的已不仅是长江黄河的雄浑气概,更有每一位华夏子孙不忘母亲河几千年的哺育之恩。

结束语

第6篇:关于歌颂老师的诗歌范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3、通过朗读和感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春光。

教材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村居》是一幅描绘春天里孩子们在芳草地上放风筝的美景图。前两行描写了早春二月,小草长出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是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诗人妙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行写的是孩子们放学回来,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那一只只五彩斑斓的风筝翩翩起舞于蓝天白云之间。是啊,被严冬抑郁了很久的儿童们,在这风和日丽的初春时节,怎不纷纷跑到户外,去放飞自己愉快的心情。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取的人和事,都在为美好的春光平添几分生机和希望。儿童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同时,也映衬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使整首诗意境悠远,富有情趣,令人陶醉。教学时,应重点抓住诗中词句,引导品读,由此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诗人歌颂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读好韵脚:“天、烟、鸢”,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春天在哪里》音频、放风筝录像、有关风筝和诗人的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意境引入,感受春天美

1、播放配乐CAI课件,师生感受春天的美。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春天景象以及自己的感受。

3、说说:在这美丽、可爱的春天里,你最想做什么?

4、所老师范读,说说古代的小朋友在春天里最想做什么。

5、简介作者和风筝。

6、描绘情境,导入新课:春天到了,天空碧蓝碧蓝的,小草儿从地底下钻出来了,小鸟儿在空中飞翔,在林中歌唱。河堤上,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傍晚,农家炊烟袅袅。这浓浓的春色,令人陶醉。农家的小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了,他们趁着这和煦的春风忙着放风筝呢!这就是《村居》中描写的情景,同学们想去感受一下吗?

7、板书课题,读课题;学认“村居”两个字,可引导学生口头拆字组词;理解题目意思。

(设计意图:优美的画面,悠扬的乐声,动情的语言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奇妙无比的想象空间,想象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营造一种“课伊始,情已生”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和认知基础。)

二、品析诗句。感悟语境美

(一)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把句子读流畅;把不懂的字词勾出来。(注意“莺、拂、堤、柳、醉、趁”等字的读音。力争读出诗句的节奏。)

2、学生边看课文中的插图边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3、同桌交流,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4、自由读,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草儿萌芽,柳枝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诗中哪几句写了这优美的画面?

6、轻声朗读诗歌,想一想,这么美的诗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在四人小组中轮读,读出诗的美。读后交流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读。

7、指名学生和着配乐朗读这首诗。(提醒读出韵律,读出感隋。)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深入朗读,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在想象中再现熟悉的生活,这有利于学生把握诗的整体意境,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联系已知,体味诗境。

1、cAI课件显示: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快乐地唱着歌,河堤上的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轻柔地摇曳,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

2、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儿童的表情、神态、动作,体会他们的快乐。)

3、诗中是怎样写的,该怎么读?(教师引导学生用轻缓的语气读。)

4、联系生活回答:你见过的风景有哪些?你放过风筝吗?画面中的儿童心情怎样?你从诗中哪个词看出?(重点引导理解“忙趁”。)

5、如果你就是图中那几个刚放学归来的小孩中的一个,你会怎么想?请欢快地读三四句,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设计意图:经典古诗均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课件给学生提供动画,把内容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如身临其境,获得真切感受,这就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自读自悟和视、听、读、讲、思、议有机组合中,获得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三、拓展延伸,追寻春天美

(一)交流欣赏。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赞美春天的古诗,师生共同欣赏、评价。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2、集体(或小组,或自由组合)配乐吟诵。

3、个人自由背诵。

(二)拓展生活画面。

1、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作画。

2、把对诗感悟到的画面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第7篇:关于歌颂老师的诗歌范文

2022精选关于《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他更是一位欣赏家。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内容梗概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

  (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

  (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比如魏晋的书法,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父子,就是魏晋人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美的具体体现。艺术的欣赏是为了形成艺术的人格,而魏晋人的人格美,正是中国艺术史区别于其他民族,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动人的篇章。这个时代之前,思想定于一尊,艺术过于质朴;这时代之后,思想受儒佛道合流的支配,艺术过于成熟。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晋人发现了山水的美,王羲之说:“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他们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而对于哲理的探索,却是一往情深,王戎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顾恺之画绝、才绝、痴绝,痴绝尤不可及。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诗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是用心灵在体味自然。晋人之美,美在神韵。神韵可说是“事外有远致”,不粘滞于物的自由精神,比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扩而大之可以形成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精神。美之极,则雄强之极。王羲之书法人称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淝水大捷植根于谢安美的人格 与风度中。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勇于自新的周处,都是千载而下懔懔有生气的人物。

  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这是一种唯美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里求极量的丰富与充实;二是美的价值寄于过程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所谓“无所为而为”的态度。比如王子猷大雪夜忽忆戴安道,即乘小船就之,经宿至门即返,人问答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宗白华认为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而不拘泥于其目的,显示了晋人唯美生活的典型。在这部书里,宗白华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2022精选关于《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

  慢慢合上《美学散步》一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在他之前,也有很多艺术家也曾发掘过这样的美,但是都无法像他那样灌入一种极其深沉挚厚的人格生命的自觉,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髓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现今也许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日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吗?

  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以这方面的启迪。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宗白华用翔实丰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国诗画、书法所表现的虚空要素以及从此形成的宇宙意识,他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中国艺术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他在我们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带我们去玩味古代名画的内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虚空之上。空中则荡漾着“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在这片虚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负载着无尽的深意。

  同时,他还提出,中国绘画中往往可以感到线条的力量,流动的线条是最富美感的,所以古代人常常把形体转化为飞动的线条,这就是我国古代绘画带有舞蹈意味的原因,敦煌壁画《飞天》很好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重视线条,我们看到了“笔墨”对于作画的重要。笔墨技法表现在“骨力、骨法、骨气”上,“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出的一种力量。这是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骨节相同的因此我们见得每一幅国画都有一种坚固的形象组织和坚定的内在生命力量。我们应该透过“骨”去领略“风”,这才能得到享不尽的愉悦之感。

  《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说到建筑和园林,我想前立刻会浮现出气势宏伟磅礴的紫金城、颐和园;含蓄温婉的苏州园林和风细雨下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欣赏中国古代的建筑,如果不懂得中华民族的飞动之美和空间艺术,是不会深刻的。飞动之美不仅体现在绘画、雕刻上,还表现于建筑园林之上。只要看看北京几大宫殿中的装饰:飞腾的龙、愤怒的猛兽、展翅的鸟雀、扑翼的凤凰、转来转去的蛇、伸着脖子的白鹭、顾影自怜的仙鹤、互相嬉戏的猴子、还有神仙、玉女飞天的场景和妖魔鬼怪狰狞鬼脸......就能充分感受到我们民族人们内心涌动的生命活力,那典型的“飞檐”,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宗白华还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他说中国人注重“可游,可行,可望,可居”,而“可望”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游”、“行”、“居”都是为“望”服务的,所以我开始明白了中国的窗、亭、台、楼、阁、廊在园林建筑中的重要角色,它们构成了“望”的途径。窗子使其内外发生了交流。一扇窗就如一幅画框,窗外的景色构成了框内的图画,并且它总是变动不居的。在窗内任何一个角度看窗外,都会得到不同的景致,这同样也体现在亭台楼阁廊上。

  中国人喜欢设亭台楼阁,喜欢设窗,是和许久以来的民族审美传统分不开的,独坐窗前、独倚亭边、独行廊中,都会让自己的视觉得到一次很好的旅行和放松,让我们从各个角度在大自然里品味变化万千的韵致和美丽。中国从六朝以来,艺术理想的境界就是“澄怀欢道”,在拈花的微笑里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意境创造的始基,鸟鸣珠箔,群花百落,是意境表现的圆成。”这就是他追求的“禅”的心灵状态,就是“出水芙蓉”的至高意境之美。在清幽、自然秀丽中生发,产生“生气远出”、“妙造自然”、“清真可爱”的情感体验,正如温婉的玉,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出水芙蓉”是宗白华的一种在深度上追求人的生命本真和自然本真的意境创造,为了达到他艺术和人生的至高清纯境界,表现了他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对人“真性”的挖掘体悟。这种对“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清新淡雅之美”的追求,体现了宗白华内心深沉孤寂之感。

  在现代文明高度高度发达下,人们的传统文化和生命精神日益失落,徘徊于这种矛盾的忧郁和苦痛的边缘,宗百华悲怆地喊出“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他反复提醒国人要意识到现代精神的颓废问题,这正是他作为一个孤独的灵魂对生命发出的呐喊与召唤,他把他的这种孤独的探索和冷静的思考引入了美学范畴,个体生命的孤独和落寞,在理想的自由艺术之境中完全可以转化为对生命的歌颂和追求。通过艺术对人性本真的追寻,他的孤独落寞得到了彻底地发泄,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人才能真正找到精神的家园,返回精神的故乡,抚平内心的伤痛,慰藉平日孤寂的灵魂。

  《美学散步》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宗白华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

  2022精选关于《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

  手指落在键盘上,却不知道从哪谈起。实不相瞒,写读书笔记完全是因为要完成单位下发的任务,本身是反感的。但当决定落笔之时,不得不说,这样的被迫是坚持写下去的动力。那就从我选的《美学散步》这部书说起吧。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学知识的书籍。最早接触美学,源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想增强个人的审美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自己熟知的已经适应了的环境中,对周遭的一切已经习以为常。不管是居住条件、饮食习惯或是生活环境,很少去体会是否有美的存在。有一天,当我们走出这个环境,走到和自己生活环境差异比较大一个城市。我们可能会对那里产生许多的好奇心,或许会对那里的建筑,那里的饮食,那里的山川河流,产生各种美感。

第8篇:关于歌颂老师的诗歌范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在编写时本身就具有一种比较的眼光。选择的外国文学作品较好地体现了经典性、时代性和流派的传承性,具有“世界文学”的眼光。编排作品体例则遵循了跨民族、跨文化的原则,同一板块内常常将主题、体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中西文章相互搭配。比如必修三“祖国土”专题“颂歌的变奏”板块中选择了闻一多的《发现》、艾青的《北方》、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和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四首中外抒情诗,都是带着深深的悲剧感和忧患意识抒发对灾难深重的祖国深刻的爱。“号角,为你长鸣”专题“底层的光芒”选择了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和杨绛的散文《老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底层普通劳动者的高尚品格。“殉道者之歌”板块则用三首中外名诗《离骚》《致西伯利亚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展现了屈原、十二月党人和林肯在历史重大事件中的人格追求。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下“执子之手”中就选择了《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一中一外、一离一聚、一悲一喜两个戏剧选段,对应了爱情这一人文话题。“旧日时光”则选了彭斯的《旧日的时光》、朗费罗的《箭与歌》和冯至的《别离》三首抒情诗歌,传达友情这个人文话题。“直面人生”专题“苦难的尊严”中则选编了培根的《论厄运》和周国平的《直面苦难》两篇充满人生智慧的论说文,探讨了如何面对逆境的话题,在读本的相应板块内又选择了丁大同的《庸人》和王蒙的《人生三境》对人生中的顺境、俗境进行探讨。

外国文学实质上是翻译文学,是经过译者第二次创作的作品,译作不可避免地打上译者的理解、风格等个人色彩,不同的译本所呈现的文学样貌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外国文学作品的这一特征也带来了一种必然的比较,即译本的比较。当然我们毕竟不是英语专业式的去评判译文孰优孰劣,是否准确,而是应该从语文学习的目的出发,有效地利用对不同译文的比较,加深对原作的理解,进一步去体会原作的精妙之处,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如《鸟啼》的教学可以引进马澜的译文与苏教版于晓丹的译文进行比较阅读。有一句于晓丹译为“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马澜译为“慢慢地,呆板地,一声不停歇地咕咕咕低语”,“笨拙”与“呆板”相比多含一份可爱天真,“不间断”和“一声不停歇”相较多了一种连绵而柔弱的意味,更形象地写出了弱小生命中蕴含的生机,更突显以死为背景的更为顽强的生。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教材中所选的胡赵译文和比较常见的郑译文,在句式、语气和用词上有不少差异,前者更为忠实,而后者文学色彩更浓,可以让学生借此比较进一步来领会作者的观点。《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这类原文较为浅近的作品也可以将原文、教材译本和通行译本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原作形式、内容等多方面的妙处,甚至可以采用必修五《箭与歌》的课后文本研习中所提供的方法,即让学生尝试自己翻译原文,来展示学生对这些作品的个人化解读。二、 教学设计中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每每到了高三复习,遇到与前两年所学内容相似的知识,让学生回忆曾在何时何处学过,只有极少数人还能记起,大多数已是一脸茫然,老师们大多很是无奈。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学科课程依照内在的逻辑要求,被拆分成若干专题、板块,并最终借由单个课堂组成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学生需要从局部到整体归纳、建构知识体系。繁重芜杂的学习内容,对整体知识体系的一无所知,从一开始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带有先天的盲目性和松散性,想要依靠单个的课堂串联起三年学习生活的记忆,实在强人所难。“比较”可以更高效地串联起松散的教学片断,由点及面地不断将新知与旧识相勾连,让学生融会贯通。而外国文学作品中常会出现异中有同和同中有异的文学相似性,而这些异同常常就是各个民族不同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反映。用一种宏观的比较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文学现象,一方面寻找某些具有共性的文学审美价值,另一方面感受各民族、各文化的不同面貌,可以更好地整合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面对当前多元文化的应对能力。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1. 平行研究的方法

平行研究是指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平行研究可以是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文体风格、艺术手法及其他形式问题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是作家作品、文学类型、思潮,流派的比较研究。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这种平行的比较。

同母题、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挖掘作品内涵,展现不同的文学风貌。“殉道者之歌”三首诗的比较可以反映同一母题下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重点和基调,《离骚》的自信、忧虑与昂扬,《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的深情、哀痛与悲壮,《致西伯利亚囚徒》的高亢,豪迈与奔放。戏剧选修中的《悭吝人》的教学设计则可以将阿巴贡、初中教材中的夏洛克和名著阅读中的葛朗台进行比较,使学生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作家对同一母题的不同处理而显示出的不同艺术风格和各国社会历史风貌,而且通过这几个人物形象可看到一幅粗略的欧洲近代文学地图——其背后有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三大文学主流及其重大代表作家及作品。

同审美趣味、艺术技巧的作品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将陌生转化为熟悉,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比如把苏轼的《赤壁赋》、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王维的诗歌和德富芦花的《晚秋初冬》加以比较,就会让学生发现看似陌生的日本写景作品虽然和中国借景抒“人事”情怀、展现人心的传统写景作品不同,但那种不含人世间烟火味,将自我内在之情移入外在自然,个体融入了宇宙万物获得至高的精神愉悦的“静美”和“禅意”实质上与盛唐的山水诗,特别是王维的诗是一脉相承的。

而同文体的作品的比较,可以让学生拓展审美视野,更好地掌握文体特征。在教授《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可以在最后让学生将它和板块中的《长亭送别》从戏剧形式、意象及语言风格方面比较差异。《长》以唱词为主,全套曲词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具有一种意境美;选择的景物意象,带着浓浓的愁绪,情由于景的渲染烘托而表现得更突出;语言深沉内敛,表达含蓄优雅,表现出浓郁的东方韵味;代表了中国古典戏剧的不写实的极致抒情的优美的审美趣味。《罗》则更多的采用感情浓烈、富有诗意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展示人物性格,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色彩;意象不是为了构成意境,而只是优美巧妙的比喻;语句直白大胆,句式反复排比,多感叹句,构成莎氏特有的气势,表现炽烈爱情,表现人物在悲剧面前的生命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爱情剧的异同,作家同情、歌颂为追求自由恋爱而献身的男女,憎恨、谴责、控诉破坏爱情的恶势力,是中西爱情剧的共性。西方更多的是从悲剧的角度去表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观念,大多表现为“悲—欢—离—亡”的公式,侧重于两个人的爱情心理。中国戏曲更多的是从喜剧的角度去表现同样的观念,大多表现为“悲—欢—离—合(大团圆)”的公式;大多与国家、社会相联系,从更大的社会背景去描写爱情。比较《茶馆》与《俄狄浦斯王》的不同之处,实质上是对戏剧结构特点的理性概括,是“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和“闭合式”戏剧结构的比较。

2. 影响研究的方法

影响研究是指比较研究跨越语境或民族的界限,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情感方面的彼此渗透。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雷雨》和《俄狄浦斯王》,我们会发现的《雷雨》从取材上看,明显受到西方戏剧传统的影响,即反映的是关于人的命运的悲剧,这样才能较为深入和准确地看到剧本在展示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同时,还揭示了更为深刻的命运悲剧:人对命运的抗争与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难以调和的巨大矛盾;才能发现《俄狄浦斯王》中所使用的“发现”和“突转”手法在后世大量的作品中都能看到,比如《雷雨》《玩偶之家》,比如“欧·亨利式结尾”。通过影响研究,学生才能了解意识流的《墙上的斑点》、荒诞派的《等待戈多》实质上都是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他们看似迷乱晦涩的形式下实际是对内心生活的真实表现,这种注重内心心理的描摹我们也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和《老人与海》中可以看到。运用影响研究,我们了解了冯至深受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诗人在作品中自觉而深刻地对存在和生命价值进行探求,他的作品中含有浓郁的中古罗曼风味,在教学中可以比较《别离》和中国传统别离诗表现主题与写作手法的不同,实质上就是对东西方思维习惯与审美方式的比较。东方以形象思维见长,中国古典诗歌往往以意象的串联构建全诗,描情状物,营造一种意境之美,强调“言之有味”,主题侧重抒发个人情感,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体验也是建立在对自我经历的关照之上的;西方以抽象哲学思维见长,西方诗歌创作强调“言之有理”,思辨色彩浓厚,具有理性之美,主题向思想的纵深处开掘,进行人生、存在、意义等具有普遍性的哲理思索。这样的比较研究很好地将文学、文化、审美的视野加以拓展,丰富了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3. 跨学科研究的方法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本质上就是生活,而在今天的文化高速发展融合的背景下,学科的界限也更为模糊,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还应当有意识地注意跨学科研究。比如哲学思潮会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就像前文所说的《等待戈多》和《墙上的斑点》。而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会与其所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在《肖邦故园》的课后练习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题目:“《肖邦故园》有许多地方对肖邦的音乐进行了文学化的再现和诠释。请仔细品味,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音乐转换为文字的,并从肖邦的音乐作品中选择一些曲目(如《a小调玛祖卡舞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等)进行欣赏,写下你的感想,与肖邦促膝谈心。”这显然是用跨学科研究的思路,从专题人文内涵理解入手,用语言文字将音乐形象、作品主题和审美感受表达出来,用音乐关照文学内容。

第9篇:关于歌颂老师的诗歌范文

饮水思源,感怀师恩(教师节演讲稿) (张欢乐)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饮水思源,感怀师恩》。 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他都不会忘记老师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饮水思源,怀师感恩。 尊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煌煌史书,有许多关于尊师重教的记载,列列青卷,更有数不清的尊师的传说。《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疾学在于尊师”,说的是要很快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尊重教师,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老师永远是奉献的代名词。老师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教师把整颗心都掏给了学生们,他们默默的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光辉的事业——教书育人。师德昭昭恰如耿介拔俗,明月独举,高霞孤映,白云谁侣,“干青云而直上,夺白雪以高洁”,更有师恩惠惠,润物无声,如此伟大的老师,难道不应该得到我们的尊敬吗?孔子学徒三千,每一个都对老师倍加尊敬,为了感恩,他们四处奔波,传播孔子的仁政。老子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说的也是学生尊重老师的重要。 尊师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在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双楼职中以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方针,在苏中大地上树起了一支艳丽的奇葩,我们作为双职的学生,更应该让尊师敬长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人世间最大的情感失衡,第一是在父母和子女之间,第二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而当后者意识到这点时,大多已无法弥补。同学们,让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配合教师的工作,以一颗赤诚的心去理解老师,把老师作为我们最敬重的人。在学校见到老师恭恭敬敬地道一句:老师好。这是对老师的尊重。同学们,讲文明,懂礼貌,规范自己的言行,尊师敬长、学做真人就应该从这些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只有做好了这些小事,长大后才能有出息,成大器。 同学们,就让我们将心底的那份对老师、对学校的挚爱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我们以尊师爱校为动力,以理想、信心为针,以勤奋,拼搏为丝,去编织自己彩色的梦!

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光和热!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 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萤火虫的可贵,在于用那盏挂在后尾的灯,专照别人;您的可敬,则在于总是给别人提供方便。 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

教师礼赞 (一)【徐佳楠】

老师,您辛苦了,我们感谢您!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辛苦了,老师!

教师节诗歌—教师礼赞(二)

【张亚举】

多少年季节轮回,多少个春夏秋冬, 你是红烛燃烧着亮丽的生命, 奉献几多血和汗,不求青史留英名, 你用真情传播着智慧的火种。 就象那春蚕献出一生的 忠诚, 就象那冬梅吟唱着早春的歌声。 多少个不眼之夜,多少次灯光长明, 你在漫漫的长夜里有伏案的身影, 青丝之间添华发,三尺讲台荡笑声, 你用友爱缩短着心与心 的路程。 你是那阳光融化冷漠的冰雪, 你是那向导引人走出科学的迷宫。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 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教师礼赞 (三) 【李海真】

教师——人人都仰慕的称呼, 教师——光荣而神圣的职业。 您的汗水与辛劳换来了桃李满园的芬芳, 您的知识和智慧点燃了莘莘学子的青春, 您的无私和奉献撑起了祖国人民的未来。 在智慧的旅途中, 您真切地感受到教书育人的无比欣慰, 漫漫长夜有您伏案的身影, 青丝添华发,讲台荡笑声, 面对清平,您无怨无悔。 老师,您是阳光融化冷漠的冰雪, 老师,您是向导引人走出科学的迷宫, 老师,世界将为您雕塑,未来将为您永恒, 老师——辛勤的园丁,我们永远为您祝福。

教师礼赞 (四)

【郭东东】 就象那春蚕献出一生的忠诚, 就象那冬梅吟唱着早春的歌声。 多少个不眼之夜,多少次灯光长明, 你在漫漫的长夜里有伏案的身影, 青丝之间添华发,三尺讲台荡笑声, 你用友爱缩短着心与心的路程。 你是那阳光融化冷漠的冰雪, 你是那向导引人走出科学的迷宫。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教师礼赞 (五) 【张梦云】 .有人说您是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 有人说您是蜡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有人说您是园丁 一年四季辛勤耕耘

有人说您是太阳 温暖所有孩子的心 有人说您是海洋 日夜澎拜知识之音 有人说您是粉笔 磨短自己补长别人 有人说您是路标 巧把学生前程指引 有人说您是桥梁

直接通往胜利之门 有人说您是城堡 知识多的像聚宝盆 有人说您是慈母 博大的爱心贵似金 有人说您是严父 教会做人更要求真 有人说您是朋友 有人说您是慈母 有人说您是路标 有人说您是桥梁 有人说您是启蒙者

有人说您是播种人 形容您的词语数不尽 歌颂您的美德用美文 您有着特殊的使命 您塑造着人民的灵魂 您的事业在天底下最壮丽 您的称号在人世间最可亲 人们敬慕您是因为 您努力奋斗拼搏的精神

人们赞美您是因为 您无私奉献为社会造就人 您忘我工作用满腔的热忱 您执著追求用壮丽的青春 您放飞希望用闪光的语言 您实现理想用智慧的化身 您用一双灵巧之手 描绘出祖国明天的蓝图 您用两鬓的霜花 把蓝图映衬得更美更真 您用巨大的力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