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教案范文

儿童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教案

第1篇:儿童教案范文

活动目标:

1、能用自然的声音唱歌,吐字清楚,表达欢快、愉悦的心情。

2、乐意自编动作,结伴表演,与同伴共享节日的快乐。

重难点:

能用自然的声音唱歌,并能自编动作,结伴表演。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布置教室,张灯结彩,营造节日气氛。

2、木偶娃娃一个;动物头饰,数量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和木偶娃娃游戏,学习新歌

1、出示木偶娃娃,向幼儿问好,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气氛。

老师以木偶娃娃的口吻说:小朋友,你们的教室装扮的这么漂亮呀?我想和你们一起来庆祝六一儿童节,好吗?

2、演示木偶娃娃,示范唱歌。

3、幼儿在木偶娃娃的带领下,随琴声学唱歌曲。

二、自由创编动作,感受歌曲表达的情绪。

师:木偶娃娃想请小朋友为这首歌编动作。

老师带领幼儿跟着音乐边唱边跳,把自己高兴的心情表现出来。

第2篇:儿童教案范文

交通安全英语作文一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technology,private car is no longer a luxurious thing for ordinary people,more and more people drive to work instead of going by bus. The popularization of private car has many advantages.First, it is very convenient and time-saving ,you can drive your own car to the workplace instead of waiting for the crowded bus and afraid of being late for working.Second,it can also improve the traffic structure,and help to mitigate the stress of the traffic.Third, the popularization of private car can help to promote the car industry and any other interrelated industries. I believe that in the future the private car will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vehicle and we cann't live without it.

交通安全英语作文二

每年有不少人在交通事故中伤亡。为使交通安全,要牢记如下交通规则:

(1) 骑车要靠右行;

(2) 遇见红灯时不能向左拐或横穿马路;

(3) 转弯或停车时要打手势;

(4) 穿过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5) 要帮助老人或孩子安全穿过马路;

(6) 要教育小孩不要在马路上玩耍或骑车。

参考范文:

Road Safety

Every year a lot of people are killed or injured in road accidents. How can we make the roads safer? Remember the following traffic rules.

When you ride a bike, keep to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 Don’t cross the road or turn left at a red traffic light. Give a hand signal if you want to turn or stop.

Before crossing the road, stop and look both ways, right and left. If the road is clear, it is safe to cross. The correct way to cross is to walk quickly, but not to run. If you run across the road, you may fall down.

If you see small children or old people waiting to cross the road, it is a kind deed to help them to cross in safety. We should teach small children not to play or ride on the roads.

Always obey these rules, you’ll find it much safer to walk or ride on the road.

交通安全英语作文三

内容包含:

遵守交通规则,如走人行道/过斑马线。

别在街道上或马路上玩耍和踢球。

劝父母不能酒后驾车。

你可以适当增加内容,让短文通顺,过渡自然。

参考词汇:sidewalk 人行道 zebra-crossing 斑马线

注:第一段已给出,不计入总数

范文

With more and more cars coming into our families,we are happy that it has greatly improved our life. But unluckily,it has also brought many problems,such as heavy traffic and traffic accidents.

第3篇:儿童教案范文

围绕文明月这个主题,在鞠老师和潘老师的帮助下,在本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下,我们设计了一堂非常精彩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我会过马路》。设计这个活动时,我们首先根据中班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将目标定位为:增强安全意识,懂得识别过马路的标志,安全地过马路。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游戏的快乐,并通过操作活动巩固对交通规则的认识,知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听从红绿灯的指挥,形成初步的交通安全知识。教案几经修改和试教后,上周四由我执教正是应用付诸施教,教案展示了我们组的教研成果,整体看来效果还不错,下面我就来说说我的一点反思:

二、活动导入要恰当

一开始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本来是通过两段声音“唔唔…..嘀嘀嘀…..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声”“吱儿….紧急的刹车声”来让幼儿猜猜发生了什么事,再通过动画“皮皮过马路”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试教后发现设计的并不是很合理,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太长,于是大家讨论决定:以谈话的形式直接导入,再播放动画“皮皮过马路”,让幼儿来发现皮皮的错误,并设计有效地提问:“应该怎样安全过马路”调动了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回忆,激发了幼儿帮助皮皮改正错误的愿望。根据幼儿的回答我又将一些交通规则的图片呈现出来,并用儿歌的形式来总结,让幼儿对安全过马路的方法有了更直观地了解。通过第二个动画教育幼儿把安全过马路的方法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中,真正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人。

三、活动内容要丰富

在幼儿掌握了过马路的方法后,须运用幻灯片呈现没有斑马线和红路灯时马路上拥挤的场面,组织讨论:假设在这种情况下行人应怎样安全的过马路,引导幼儿说出要看懂警察叔叔的指挥,并让每一位幼儿都来做一名小小警察,学习指挥交通,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地热情。同时利用幻灯片告诉幼儿大城市里的人是还可以从天桥、地道来过马路,使幼儿的知识面得到拓展。

第4篇:儿童教案范文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同伴选择;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儿童同伴交往中同伴选择是社会交往的一个侧面,它受认知、情感和自我的制约,是社会关系中最初级的关系。一方面,儿童在与其他玩伴接触中,择伴的倾向性形成了个体未来人际交往的雏形。另一方面,择伴包含着择人与被择情况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其心理发展影响着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我园3-6岁学龄前幼儿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其中男幼儿29名,女幼儿35名。

(二)研究方法

1、确定训练对象

通过观察,我们小三班幼儿陆某有此方面的问题,就确定他为训练对象。

2、制定训练方案

建立幼儿个人成长档案:向陆某的家长了解有关情况并观察记录其在幼儿园中的表现。

3、分析幼儿现有情况。

①问题行为的表现:

孩子行为与一般孩子有异样,喜欢多动,不遵守规则,也喜欢和别人玩,但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不妥。

②可能原因:

家庭因素:父母工作原因,孩子从小没有人照顾,由老人在老家代为教养,所以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孩子的行为习惯模仿老人的为多,所以行为与同龄的孩子有异样。

环境因素:经常与爷爷奶奶呆在一起,父母很少带他出门,不习惯与不认识的人一起,更不知道怎么去与人交流。

气质性因素: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任性,对自已喜欢的东西会采取各种手段夺得。

二、结果

社交差的幼儿个体差异大,因此他们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进度,要视其实际行为反映而定。老师不可操之过急,要适情况而定。情绪反应良好时可进入下一个阶段。切忌强迫指令、发火训斥,以防幼儿焦虑不安,影响模仿效果。教师一定要按照“积极诱导、顺其自然“的原则,掌握参与活动的速率。而且,不论在哪个阶段,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被辅导的幼儿做出教师所预期的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予有效强化物,并明确告诉他强化的原因,即为何奖赏他那个行为。积极鼓励他与同伴交往,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传递的纽带;今天交往的学习,正是明天走向成功的基础。学会交往使孩子在未来的挑战中乘风破浪;学会交往使孩子信心百倍地迎接明天!

三、讨论

个人社会交往能力在整个人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中,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交往地位。有些幼儿表现在:害羞、攻击性少、对他人的攻击表现退缩、不敢自我表现、多为独自活动,既不被老师和同伴所喜欢,也不被老师和同伴所讨厌,在老师和同伴中往往不被注意。这种不利的交往地位容易使幼儿形成顺从、沉默的性格,更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也提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关注交往能力弱的幼儿,此观察记录试图以幼儿园活动为视角,对幼儿交往能力进行个案研究。

四、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能力,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是建立在儿童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营造和谐环境

幼儿正是社会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经历了教育生态环境的变迁。在家庭中,幼儿与同伴相处对于幼儿来说并不十分迫切,而更多的是一种对成人的依恋感,而在幼儿园中,幼儿远离了父母,组建了由教师、保育员、幼儿互为一体的大家庭,从家庭中有限的人际交往活动转向更广泛的与外界事物和人的社会性接触。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的对待人生,幼儿期的生活经验和受教育状况显得至关重要。

(三)尊重个性发展

合理整合幼儿生态环境中的各要素是干预有效的必要条件。本研究遵循生态学的研究思想,在幼儿真实的生活环境――幼儿园和家庭中设计、实施了一系列改善幼儿同伴关系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使被研究幼儿习得了发展同伴关系的技能和策略,提高了其同伴交往的自信心和愉悦体验,同时也使家长和教师改变了以往教育中的一些偏颇,获得了帮助、支持被忽视幼儿发展同伴关系,提高交往能力的一些理念与方法,从而全面改善了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有效干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5篇:儿童教案范文

【关键词】 膳食调查;营养状况;体格检查;对比研究;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310-03

Comparison of Dietary and Nutrition Status in Preschool Children in Beijing and Xi'an/ZHANG Hua-ming, LIU Ai-ping, LIU Bao-hua, et al. Department of Social Medicine and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Science Center,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1001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evaluat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Beijing and Xi'an,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children's adequate nutrition. Methods Children's food and nutrition were collected and surveyed by two-meal method in 24 hours, compared with the criter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food in China, and Z scores were calculated to evaluat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preschool children.Results The study showed that all the nutrients intake in 24 hours were more than 100% of the RNI except energy,calcium and zinc, and vitamin A intake of the children in Xi'an were less than 90% of the RNI.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lower weight, retardate development, emaciatio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between ages, regions and genders, and the prevalence rate was 0, 4.2%, 0, 3.3% and 10.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school children investigated in Beijing and Xi'an. Although there is fewer of malnutrition, overnutrition of the children are still serious. The nutritional dietary intake should be directed rationally for the children.

【Key words】 Diet surveys;Nutritional status;Physical examination;Comparative study;Child

【基金项目】 日本宫城教育大学合作项目。

【作者简介】 张华明(1974- ),男,湖南邵阳人,在读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 1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北京 100191;2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 日本宫城教育大学。

【责任作者】 王培玉,男,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北京 100191。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膳食营养充足与否不仅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的速度,还会对其今后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是其今后诱发某些疾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1]。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是学龄前儿童预防疾病和促进其生长发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解北京和西安2地幼儿园儿童的膳食营养现状及存在的差异,为今后指导幼儿合理膳食提供依据,笔者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底对北京和西安2地部分幼儿园儿童进行了膳食调查,并对其进行了营养状况的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法,在北京城区和西安城区分别抽取3所和2所一级幼儿园,在每所幼儿园随机抽取20名儿童,共抽取120名儿童,男、女各占50%,年龄为(5.71±0.46)岁。

1.2 方法

1.2.1膳食调查方法 采用双份饭菜法收集幼儿24 h内所有膳食(早中晚三餐、加餐、零食)和饮用水,再采用称重法称其质量,依照食物成分表累计算出各种营养素的总摄入量,与中国营养学会2007版《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2]进行比较。

1.2.2 体格检查及评价标准 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合格后,使用经过校正的标准的体重和身高计测量儿童午睡后(脱去鞋、帽子和外衣)垂直站立的身高和体重。身高的读数精确到0.1 cm,体重的读数精确到0.1 kg(考虑到冬天及已经吃过午餐等因素,将体重减去1 kg后的修正值作为最终计算体重值)。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体质与营养状况调查报告》[3]以及世界卫生组织0~18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标准[4]作为评价标准,分别计算每个儿童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以及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Z评分=(测量值-参考标准的中位数)/参考标准的标准差。根据Z评分值将儿童生长发育分为5个不同的水平:Z评分<-2为下等;-2≤Z评分<-1为中下;-1≤Z评分≤1为中等;1<Z评分≤2为中上;Z>2评分为上等。营养不良及营养过剩的判定标准为:低体重,WAZ<-2;生长迟缓,HAZ<-2;消瘦,WHZ<-2;超重,WAZ>2;肥胖,WHZ>2。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收集到的膳食调查、身高、体重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核查其有效性后进行编码。采用EpiData 3.0进行数据的录入及逻辑检错等,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比较北京和西安2地幼儿各种营养素之间充足率及早中晚加餐中能量和三大产能营养素摄入水平的差异。同时,分别比较男、女童的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以及身高别体重的Z评分在生长发育水平分布上的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儿童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平均身高为(115.38±4.90)cm,平均体重为(21.51±3.63)kg,2地儿童身高和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童平均身高为(116.50±5.30)cm,女童平均身高为(114.27±4.23)cm;男童平均体重为(22.35±3.67)kg,女童平均体重为(20.68±3.42)kg,男、女童在身高和体重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童高于女童。

2.2 北京和西安幼儿园儿童每天膳食营养素摄入量比较 北京和西安幼儿园儿童摄入蛋白质和维生素B1基本上能满足每日参考摄入量标准,能量、钙和锌的摄入略显不足,维生素B2、尼克酸、维生素C、维生素E、磷、钾、钠、镁、铁、硒、铜等摄入量均超出每日参考摄入量标准的110%。北京幼儿园儿童摄入维生素A的量超出参考摄入量标准的110%,而西安幼儿园儿童摄入维生素A的量则没有达到参考摄入量标准的90%;此外,北京和西安幼儿园儿童在脂肪(P<0.05)、胆固醇(P<0.01)、维生素A(P<0.01)、维生素B2(P<0.01)、维生素E(P<0.05)、钠(P<0.01)、铁(P<0.05)、硒(P<0.05)等营养素摄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北京幼儿园儿童摄入了较多的脂肪、胆固醇、维生素A、维生素B2和微量元素硒,而西安幼儿园儿童则摄入了较多的维生素E、钠和铁。见表1。

2.3 三大供能营养素供能比2地间比较 由表2可见,北京和西安幼儿园儿童在蛋白质提供能量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不同餐次能量及供能营养素摄入情况2地间比较 由表3可见,北京幼儿园与西安幼儿园儿童的能量在早中晚三餐及零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三大供能营养素的早中晚三餐及零食的摄入量上存在差异,其中北京幼儿园儿童在早餐和中餐摄入了较多的蛋白质(P<0.01),且在早餐和晚餐上摄入了较多的脂肪(P<0.01);西安幼儿园儿童则在晚餐中摄入较多的碳水化合物(P<0.01),且在零食中摄入了较多的蛋白质(P<0.01)。

2.5 幼儿营养状况评价2地间比较 男、女儿童中等以上发育水平WAZ分别为81.7%和86.7%,HAZ分别为71.7%和80.0%,WHZ分别为100%和9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由表4,5可见,5岁男童与6岁男童在年龄别体重和年龄别身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904和10.706,P值均<0.05),而在身高别体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5,P>0.05)。5岁组女童和6岁组女童在WAZ、HAZ以及WHZ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66,1.516和1.634,P值均>0.05)。表5还显示,儿童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超重和肥胖在年龄、地区和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儿童的饮食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平衡的膳食是影响其今后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1,5]。本次膳食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和西安学龄前儿童在能量、钙和锌的摄入方面未能或者勉强达到参考摄入量标准的90%,其余各营养素均超过参考摄入量标准的110%,说明所调查的学龄前儿童膳食结构依然存在问题,摄入过多与摄入不足并存。能量、钙和锌的缺乏与陈静等[6-7]研究的结果一致,但北京幼儿园儿童维生素A摄入超出参考摄入量标准,这点与其他研究结果不一致,考虑可能与北京学龄前儿童摄入较多的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有关。由于学龄前儿童活动量大,能量摄入不足也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因素之一,因此学龄前儿童还应该适当补充能量。钙和锌依然是学龄前儿童容易缺乏的矿物质,提示应该正确引导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补充钙和锌。三大产能营养素所占供能的比例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所占供能的比例与朱明元等[8-9]的调查结果及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结果接近,而蛋白质所占比例高于朱明元等[8-9]的调查结果及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说明近年来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补充了更多的蛋白质,这对于处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学龄前儿童来说非常重要。比较24 h北京和西安学龄前儿童早中晚及加餐能量及产能营养素摄入情况,北京幼儿园儿童在早餐和中餐摄入了较多的蛋白质,且在早餐和晚餐上摄入了较多的脂肪;而西安幼儿园儿童则在晚餐中摄入了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且在零食中摄入了较多的蛋白质。可能与2地学龄前儿童家庭环境以及当地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有关。

Z评分法是近年来综合评价儿童体格发育的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用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样本之间的比较[10]。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和西安学龄前儿童的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超重和肥胖在年龄、地区和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低体重、消瘦、生长迟缓和超重的检出率低于王晖等[11-12]对北京市及全国学龄前儿童的调查结果,而肥胖的检出率则明显高于王晖等[11]对北京市及全国学龄前儿童的调查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所调查的北京和西安2地学龄前儿童在饮食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2地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状况有所好转,但营养过剩状况却有上升的趋势。提示应加强2地学龄前儿童合理营养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平衡膳食指导。同时,由于样本量偏小,故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4 参考文献

[1] 侯婷秀,杨洪霞,孙凤芹.浅谈儿童饮食与健康.中外健康文摘,2007,4(8):88-89.

[2] 中国营养学会,编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拉萨:人民出版社,2008:201-205.

[3] 翟凤英,杨晓光,主编.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三:2002居民体质与营养状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74.

[4] 王如文,编著. 儿童体格发育指标的应用和营养状况评定及世界卫生组织(WHO)0~18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值、评价标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32-94.

[5] 何樱.谈平衡膳食与健康.实用全科医学,2006,4(6):695.

[6] 陈静,杨乃平.两所铁路幼儿园儿童体格发育及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3):251-253.

[7] 姚济浩,赵利军,王向标.呼和浩特市区日托学龄前儿童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3):265-266.

[8] 朱明元,林茜,周光宇,等.学龄前儿童377名膳食调查及营养状况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2,23(2):128-129.

[9] 翟凤英,杨晓光,主编.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二:2002膳食与营养素摄入状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5-64.

[10]郑举鹏,刘筱娴.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不良的评价方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20(2):65-69.

[11]王晖,荫士安,赵显峰,等.北京市郊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卫生研究,2004,33(1):101-102.

第6篇:儿童教案范文

[关键词]农村幼教;安全;教育人类学;城乡比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06-06

一、问题的提出:如何解读农村幼儿独自上幼儿园现象

对于城里人来说,幼儿上幼儿园要接送,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接送,而是怎样接送才不会与上下班时间冲突,谁来接送等问题。但我们在中国某农村地区一所幼儿园开展教育人类学研究时无意中发现,一些农村学前儿童在没有成人陪伴的情况下,常常独自或与其他儿童结伴往返于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跟大多数不熟悉农村生活、不了解农村幼儿教育的“局外人”一样,作为研究者,我们观察到这种现象后,最初的反应是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可以让这么年幼的孩子(3~5岁)独自上幼儿园和回家呢?

虽说农村的自然环境不像城市那么复杂,可再自然的环境,对年幼儿童来说也充满了危险。比如,爬坡上坎摔跟头,玩水掉到水里,过马路避让车辆等。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农村家长难道真的不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吗?城乡幼教工作者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在不同的看法背后反映出怎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问题?对这一现象的解读,能否为幼教工作带来些许有价值的启示?

二、研究方法:多重话语人类学

现代人类学重视对多个地点、多层话语的研究。任何一种文化内部,并不是自成一体、井然有序,而是充满了随机性、变化、矛盾冲突与不和谐的。对同一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当事者有不同的解释。而这些解释本身又受到地域、政治、权力、阶级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多重话语的人类学研究方法(Multi-vocal Ethnographv),力图展示中国幼教工作者对家长(是否)接送幼儿上幼儿园这一现象存在的多种看法,并探讨这些看法背后的问题。同时,我们借鉴1989年美国教育人类学者托宾(Tobin)等人比较中、日、美三国幼儿园教育的研究方法,也采用了以录像为媒介的视觉人类学研究方法(Visual Ethnographv)。在组织小组讨论前,我们制作了一个约20分钟的录像。在录像中,我们尽量记录中国西南山区某农村幼儿园(化名“长江幼儿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如幼儿来园和回家、集体教学和自由游戏、点心和用餐、午休和人厕等。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录像本身,而是不同观众(个人或群体)对录像的反应,即人们在观看录像后的所思所想和言论。这有些类似于心理学研究中的“投射技术”,研究者研究的问题是被试对刺激物作出的联想,而非刺激物本身。

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以下步骤收集访谈数据:首先,我们把录像播放给“局内人”(即被拍摄的长江幼儿园的教师和园长)观看,并针对录像中涉及的教育问题征求她们的看法。然后,我们把录像播放给其他群体观看。这些群体包括其他幼儿园的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师范大学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师以及有学前子女的家长。从地域分布上看,本文收集的访谈数据主要来自重庆(郊区)、成都(郊区和市区)、贵州(农村)、上海(市区)。看完录像后,研究者对观众进行访谈。大部分观众在观看录像的同时就会评论或指出录像中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个别观众还会要求暂停录像播放,以便进行点评。

幼儿独自上幼儿园这一现象所引发的讨论主要涉及幼儿教育机构中儿童的安全问题。我们期望来自“局内人”和作为“局外人”的其他群体对这一现象的不同解释和看法不仅能加深人们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理解,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城市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进行反思。

三、研究发现:大家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

(一)第一反应:安全上要改进

当我们把在长江幼儿园拍摄的录像放给城市幼教工作者看时,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认为该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存在“安全隐患”“不太安全”。幼儿园教师在看到幼儿早上独自来园、下午独自离园以及园外活动等情景时,常会发出“哇”的惊呼声,或不断摇头、做出“不可思议”的表情,或与周围的人窃窃私语。观看录像后,老师们首先提及的内容通常也与安全问题有关。

我们必须再次强调,观众的兴趣点、担心和讨论与其说反映了录像中所拍摄幼儿的生存状态本身,不如说反映了观众自己对录像中情景的理解。换句话说,当城市幼教工作者在观看录像过程中流露出对长江幼儿园幼儿独自上幼儿园和独自回家这一现象的惊讶时,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该现象本身有多么不同寻常这样的结论。作为研究者,我们希望探讨的是:观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他们的言谈揭示了哪些与他们自身的儿童观、教育观有关的东西?对于长江幼儿园是否确实存在“安全隐患”这一问题,本研究无法作出实证性的回答。我们更关心的是,在长江幼儿园的教师和家长眼里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为什么在不少局外人的眼中却那么不可思议呢?

(二)城乡比较:农村这样是可以的,城里肯定不行

尽管觉得幼儿独自上幼儿园、回家存在安全隐患,但很多观看了该录像的城乡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对录像所呈现的相关场景还是表示可以理解。其主要理由是:农村幼儿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允许幼儿独自上幼儿园。比如,农村的自然环境单一,不像城市那样复杂;在农村步行比在城市安全,车辆不多,车速也不快,很多乡间小路根本就不通车:农村的社会风气比较淳朴,鲜有恶意拐骗、绑架幼儿等事件发生;农村邻里之间交往多,不同家庭不同年龄的孩子常在一起玩耍,孩子们可以结伴上幼儿园和回家,等等。

虽然我们见到有的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也会出于对幼儿安全的担心,强制家长每天按时接送,遇到实在不愿接送孩子的家长,还要求他们跟幼儿园签订安全责任书,但发生在我们拍摄的长江幼儿园中的现象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绝非个别。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农村家长对孩子是否需要接送有自己的判断。家长作出这种判断通常是综合了当地的各种因素(如觉得孩子不会出现太大的安全问题),但也可能仅仅是依据某一个因素(路太远,无人、无时间接送等),或者根本就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

在被问及为什么这里的孩子大多自己上幼

儿园和回家时,长江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回答说:“没有必要要求家长来接送。”再细细追问,教师们告诉我们,一直以来当地的风俗就是这样,上幼儿园的孩子跟上中小学的孩子一起上学、放学,走的也是同一条路(因为幼儿园就在中小学旁边),至今未出过安全事故。孩子们成群结队,每天都这样走,对路况越来越熟悉,家长就觉得没有必要天天接送。那些住家离幼儿园近些的,孩子就在家长眼皮底下,一般不存在走丢的问题;那些住家远的,家长对孩子从幼儿园步行回家要花多少时间心中有数,如果超过了时间,他们会派人出去找。农村这种稳定的、鲜有变化的生活,也间接地保障了孩子独自上幼儿园、回家时的安全。

农村居民彼此之间比较熟悉,即使有什么异常问题发生,也能得到及时处理。在我们调查期间,就曾发生过住家远的幼儿未按时回家的事件。孩子的奶奶出来找(因父母亲均在外地打工),一路上没找到,最后在镇上找到了园长(教师和园长都住在幼儿园里,家长们都认识她们),园长帮忙打了几个电话,最后证实孩子是跑到同学家去玩了。

我们在四川甘孜州丹巴县某村做田野研究(另一研究)时与当地学前儿童家长的交流也证实了前面被访者提出的部分假设。一长者在被问及如果孙女上学前班是不是要接送时表示,第一次报名时要送去,但那以后就不会接送了。孩子自己走到学校没有问题,而且即使有问题,这种走路(走各种各样的路,复杂的路)的能力也是需要锻炼的,所以没有必要接送。

一些观众指出,这种现象出现在农村是可以理解的,但城里肯定不行,因为城市“情况复杂”“安全问题多得多”。学前儿童独自上幼儿园的现象难道真的仅仅出现在中国农村地区吗?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好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提到,即使在城市里,学前儿童自己上幼儿园和回家,也曾经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三)时代变迁:我们小时候,哪个来接送嘛

这个录像似乎总能勾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人们总是倾向于说,“我们小时候……”“我想起……”似乎眼前的录像,讲的就是多年前年幼的自己。

我看了这个,其实没有想到现在的幼儿园,而是想到我小的时候上过的幼儿园,当时的情况跟这个差不多。[s老师,成都市区,青年]

我们那个年代,小时候,哪个来接送嘛!点点儿大的娃娃,放心地在那里耍……乡坝头,啥子都做过了……但是我觉得我小的时候,真的是无所谓。[z园长,成都市区,中年]

录像让受访者联想起的不光是他们的童年时光,还有他们对以前工作的回忆。特别是对教龄长一些的教师来说,录像里所呈现的,让他们联想起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前刚参加工作时幼儿园接送孩子的一些情景。

(谈到上世纪60年代的接送)早上都是家长把娃娃统一送幼儿园来,放学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集体送……我们分两路,出了幼儿园,一路往左边走,一路往右边走,送过大口子,然后儿童就自己走了。[c老师,成都市区]

受访者的回忆逐渐向我们展现出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接送幼儿这一幼儿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发生变化,如何越来越受到大众(包括家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的重视。

以前都是这样的(指下午离园时教师集体送过大口子,家长不来接),期间好像也是这样的,后来就发生变化了。[C老师]

我们小时候上幼儿园也一样,路很远,可能要走二十多分钟,只有一条路,还要过一条大河。老师就是跟我们一起走过去走过来,从来没有出过安全问题,觉得很正常。那个时候可能相对现在(安全事故)还是要出得少一些。这个地方(指录像拍摄地)也是这种情况。[S老师]

(现在)肯定是越来越严,越来越重视。我们从开始随随便便接送,到后来委托,到用指纹打卡机……原来都没有这么严……最近这两三年,不一样了,我们就要核对(指来接送的人),要签委托书,要给父母打电话,必须核对了,才能让其他人接走幼儿,越来越严了。[z园长]

三位教师的回忆涉及不同的年代。c老师提及的应该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情,S老师提及的是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事情,而z园长提及的则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

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九条指出,“幼儿园应当建立安全防护制度,严禁在幼儿园内设置威胁幼儿安全的危险建筑物和设施,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教具、玩具”,未提到“接送”问题。2006年由教育部、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指出,“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低年级学生、幼儿上下学时接送的交接制度,不得将晚离学校的低年级学生、幼儿交与无关人员”,对“接送”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四)追本溯源:安全是紧箍咒

许多接受访谈的教师常常从谈论“接送”问题开始,最终会不可避免地谈到安全问题。园长说,老师也说,大家都说安全重要,安全压力大,很紧张,安全是紧箍咒。

现在安全的紧箍咒每时每刻都在制约着教师,一天下来没有出什么安全问题教师都要长舒一口气。这学期结束了,娃娃走了,没有出问题教师又要长舒一口气。[Y园长]

领导都在说,现在90%的责任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把那个安全紧箍咒念那么紧,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责任事故的发生,但是有些事故是避免不了的。[z老师,成都]

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受访者谈起对安全问题的感受时竟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同一个比喻:紧箍咒。应该说在当今中国幼教领域,用“紧箍咒”来形容安全问题对教师日常行为的制约是再传神不过了。无疑,直接受紧箍咒制约的人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间接地,紧箍咒也制约着幼儿园园长和其他相关行政管理人员、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等。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间接受制于紧箍咒的人,也扮演了念咒的唐僧的角色,对教师施加着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压力。但经念得最凶的,恐怕得算部分家长。家长对发生在校园内外的儿童意外事故不分青红皂白的追究成为最令教师们头痛的事情。一旦家长开始“念咒”,教师和园长都会同时受到惩罚。安全的紧箍咒对教师和园长日常行为的影响之大是外人无法体会的。它让教师时刻警惕自己是否会因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而受到惩罚。为了避免因为忽视安全问题带来的惩罚,教师们自然会小心翼翼地组织活动,尽量避免需要一点冒险精神或孩子有受伤可能性的活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五)对安全问题的反思:我觉得他们是幸福的

这种安全压力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直接表现在孩子身上。不少教师都提到,现在的孩子并不幸福,因为他们有很多东西都不能玩,有太多的限制。而录像里的幼儿园教师的安全压力并不大,孩子也更加开心。不少观众在言谈中流露出他们对这种宽松氛围的赞赏。

我觉得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没有安全上的压力。像我在幼儿园就有这种感觉,非常担心娃娃的安全问题,可以说担心得不得了。但在录像中就看不到这点,我感觉他们在玩游戏、上课时很有活力,很大方……我们幼儿园的孩子出去都是手牵手。但我看他们出去那种状态,全部是自己走自己的,而且教师的感觉比较放松。[s老师]

接受访谈的教师普遍认为,在长江幼儿园的这种氛围下,农村幼儿在身体、动作、独立性、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显得比许多城市幼儿要好。教师们似乎也非常向往这种安全压力更小的、更宽松的环境。反之,如果幼儿园迫于安全压力而一味地“消极保育”,将会使孩子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

这个(录像中的)幼儿园的娃娃可能比我们幼儿园的娃娃在动作发展上要更好一些……这不是我们每天让娃娃锻炼走步、跑步就能练出来的,真的是潜移默化的。[s老师]

看上去这个幼儿园的孩子性格方面发展得很好。[G园长,上海市区]

像我们这里的娃娃就应该再放手一点,不要太过分地保护了,还是要放手,要不然他们什么都不会。[Y老师]

你说奇怪不奇怪,孩子手牵手地出去有时还是会发生意外。我觉得安全问题不是说你小心翼翼,手拉着手就可以避免的……现在的娃娃就是成人包办太多。[s老师] 五、讨论与分析 当前,在中国的幼儿园教育领域,甚至整个基础教育领域,安全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任何教育方案如果存在安全问题,通常是要一票否决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出现一次安全问题,幼儿园所有其他工作都会连带着被否定;如果某班级中有一个孩子出了安全问题,且家长又“闹”到幼儿园的话,该班的带班教师的所有出色业绩将会被全部否定。这也许有其合理的一面。毕竟,儿童的人身安全应是教育机构中教育者必须首先加以重视的问题,如果连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证,还从何谈儿童的发展?但本研究的目的不在于探讨怎样接送是安全的,什么样的活动安排是安全的,城市幼儿园应该如何接送,农村幼儿园又应该如何接送等问题,而是想要给读者展现一个看似稀松平常的日常教育现象所揭示出的,中国城乡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我们发现,幼儿园教师所面临的安全压力似乎与幼儿是否开心、愉快、幸福有着很大的关系。很多幼儿园教师指出,今天这些孩子(大多指城里孩子)其实并不幸福,因为他们受到太多的限制,有太多的地方不能去,有太多的东西不能玩。而类似我们录像里所呈现的幼儿园,尽管幼儿在物质上较为贫乏,没有城里幼儿那么多的玩具、图书,但他们开心、愉快,对周围环境表现出热情与专注,这种状态令城市幼儿园教师、园长羡慕不已。

与各种很“先进”的教育理念相比,安全问题处在更为核心的位置,是不可触犯的底线,也是无形且时时刻刻制约着教师教育行为的紧箍咒。教师听了很多有关课程改革的讲座,看了很多优秀的课改案例,观察了不少的现场教学活动……然而,这些课改的“精神”遭遇安全事故时,就变得行不通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会调整他们的教育策略。比如,不开展某些活动,尽管这类活动对儿童的发展有意义(比如,园外参观,有身体碰撞的体育活动等);尽量减少某些活动(如户外活动,运动量较大的集体活动等);降低活动的挑战性。

教师们总是怕孩子出事(安全问题)。虽然教育改革提倡教师们要“尊重儿童”“信任儿童”,把儿童看作能自我建构知识的人,但在安全紧箍咒的作用下,渐渐地,教师们心目中真实的、无形中内化了(甚至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儿童形象却是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容易受伤、缺乏社会经验、没有应变能力的。在安全压力之下,教师们总是觉得这样也危险,那样也危险,孩子做事情时总是有些胆战心惊。于是,教师们开始不相信孩子,明显地低估孩子的能力。而这种低估和消极保护,又反过来导致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无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防范意识也得不到相应的发展。

第7篇:儿童教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教育 儿童 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随着民众安全感的普遍逐年下降,对儿童进行心理安全教育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心理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儿童心理安全教育应以让儿童体验到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为价值取向。

安全问题与人类同在。尤其是近年来,一起起严重的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一次次性质恶劣的人为灾难接连不断,人们的安全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有调查表明不仅我国民众安全感在逐年下降,全世界民众都是这样。成人尚且如此,那些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那些自我保护能力、应对外界突发事件的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都不及成年人的青少年儿童肯定更甚!每一次灾难过后,他们所受到的冲击肯定比成人还要强,他们的安全感经受着现实更大的挑战。因此,儿童心理安全教育迫在眉睫。但,儿童心理安全教育作何价值取向?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将就这一问题略表拙见。

1 安全概念

1.1安全的基本含义

1.1.1语词学意义:中文解释只是从客观事实、结果来论述“安全”,而英文解释既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安全感”。

1.1.2逻辑学的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一些与“安全”词义相近的词语,如安心,安宁,心安理得等,与之词义相对的有:危险,恐惧,害怕,不安全等,不仅习惯用法是如此,几乎每一本汉语字典也都将“安”与“危”相对立,由此,或许我们能更深切地领悟到安全的真正含义。

1.2安全的科学含义

1.2.1生命科学中的“安全”:学会自我保护,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不仅要懂安全知识,还要具备安全意识,更要培养安全应对能力。

1.2.2社会学中的“安全”: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使之稳步快速发展。

1.2.3心理学中的“安全”:有研究者认为,心理安全是指心理的稳定感和基于现在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也有研究者认为,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

由上可见,安全一词不仅在字典里的释义有些出入,在不同学者的眼里,其词义也有不同。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安全”一词意义的理解也有差别,虽然不是基本涵义的不同,但是各有侧重。在传统文化中,“安全”多指的是人身、物质上的安全,而现代的“安全”内涵明显扩大,不仅包括人身、物质安全和社会安全,也包括精神安全。精神安全中,最重要也是正日渐成为关注焦点的是心理安全,包括认知安全、情感安全和意志安全。

1.3“心理安全”概念的由来

关于“心理安全”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中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就提出来了,罗杰斯根据他在心理治疗实践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提出创造性产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但在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理安全都未受到重视。直到美国9.11事件以后,心理安全才开始受到世界人们的高度关注。

2 儿童心理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

人作为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物,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不同的需要。儿童也同样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不同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任何的精神需要都是建立在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让儿童体验到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其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同样不容忽视。

2.1自然需要

从安全教育角度来说,儿童的自然需要主要体现在生理安全需要,即人身财产安全。可以说人身财产安全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的。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满足食住等基本生存需要,顽强地与当时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现代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虽然没了担忧,但威胁生命安全的隐患却并不亚于原始人类。要保障青少年的人身财产安全,不仅要在交通、消防、活动场地、设施安全等方面下功夫,也要在保障校园安全,如校舍安全、饮食安全等方面花大力气;不仅要加强民众安全保护意识教育,而且也要增强法律政策的保障。

2.2社会需要

从安全教育角度来说,儿童的社会需要更集中地体现在群体安全和环境安全上。群体安全中最受关注的是校园安全。据统计,2000年至2006年,全国中小学因设施不当,出现学生因楼道拥堵挤压、被踩死踏伤的事故就达十多起,死、伤中小学生数百人。还有因危房倒塌造成学生伤亡的事故也多次发生,加上生活设施乱、脏、差而危害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的事件更是不胜枚举。另据团中央、教育部等组织的关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调查表明学校已经成为家长们最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校园安全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格外重视。此外,生态和环境安全也都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和挑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也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社会问题。要满足儿童的社会需要,就要在保证校园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等方面下功夫,给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和谐、友爱的成长环境。

2.3精神需要

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因而具有精神的需要。人的精神(意识、心理)由理性、情感、意志三个部分所组成。“人的这三种心理因素、活动和内驱力便相应产生三种心理需要,即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意志需要”。下面,笔者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心理安全。

2.3.1认知安全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首先是一种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的精神的最高层次,“求知”是理性的根本属性。认识的目的是要为人的活动提供依据、尺度、准则和界限。要求得心理安全,必先满足人的认知需要。只有当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形成过程或事件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的时候,才能拿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或应对策略,也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求得心理安全。

2.3.2情绪/情感安全

情感是人的心理因素的核心部分。不同的情感对人的身心健康及人的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积极、乐观的情绪不但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消极忧郁的情绪则不但有损于人的身体健康。

诸多观察和研究都表明,幼儿情绪情感最突出的表现为依恋。鲍尔比曾指出:依恋是一种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情感纽带关系的倾向,在个体的一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依恋这种情感的心理背景是安全感, 依恋形成以后便成为幼儿与他人交往的安全基地。儿童一旦与他的依恋对象分离, 便产生一种分离焦虑, 即由于安全基地的消失而带来紧张和不安。

情感安全不仅要在追求个体的情感安全上下功夫,也要注意在群体或团体中创设集体的情感安全氛围。此外,和谐的人际关系也能给交往双方一种安全感,被信任感,使双方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全身心地投入相互的交往活动。

2.3.3意志安全

人还是一种有意志的动物,意志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勇毅、自制和不屈不挠等精神。无论是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艰难、困苦和险阻,这就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

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要注意培养、锻炼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提出“挫折教育 势在必行”的观点。

3 论证儿童心理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

关于儿童教育的价值取向,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认为教育应该发展健全的人,有认为儿童教育要兼顾前瞻性和后顾性两方面,前者立足于现在、后者注重未来。还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就是使个体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促进人的认识能力、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赋予个体生存的本领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借用熊华生教授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观点,笔者以为,儿童教育在兼顾上述四个方面即儿童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儿童当前生活与其未来成人生活的同时,应当有所侧重,即侧重于儿童的个人发展及其当前生活。儿童的教育应以为儿童提供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促进儿童个体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而心理安全教育更应以为他们创造幸福快乐的童年,维护其心理安全为价值取向。因为,毕竟儿童还小,他们无法肩负社会发展的重任;再者,儿童还只是处于对当前的世界充满未知、充满好奇的时候,在对当前的世界都无法控制、无法预测的前提下,谈何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总之,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是为了给他们一个安全舒适自由快乐的成长环境。要保证儿童的心理安全,绝不能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安全感。这里所谓的安全感,不仅包括对生理安全的体验,也包括心理安全的体验。安全感是整个儿童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学前期儿童尤为重要。因此,儿童心理安全教育应着力于帮助儿童建立充分的安全感,只要有利于提高安全感水平的办法或策略都可以而且应该要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双桥.论人的需要[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

[2]叶志平,李卫兵.心理安全同样重要[J].中小学管理,2004.4.

[3]王福显.保障小学生心理安全[J].教学与管理,2005.6.

[4]刘翔平.青少年为什么安全感匮乏[J].北京日报,2003.3.26.

[5]江琳.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童年[J].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2003.1.

[6]刘宣.国外幼儿园安全教育述评[J].幼教园地,2004.9.

[7]刘世民.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儿童中心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7[3].

[8]陈宝祥.试论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1[3].

[9]罗虹苑.安全教育勿忘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1998.02.

[10]李建梅.教师应维护学生的心理安全[J].教学与管理,2002.6.15.

第8篇:儿童教案范文

关键词: 单亲儿童 个案 教育建议

一、单亲儿童个案的基本情况与心理描述

我的研究对象是一名叫小川的男孩,现正在我园大班就读。三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在外地工作,跟着姑姑一家生活。姑姑有一个上高中的儿子,丈夫是长年在外务工。出于对侄子的怜爱,姑姑家每个人都特别疼爱小川甚至迁就他,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让给他,姑姑家的大哥哥也从来不和他争。可是不管姑姑怎么疼爱他,他都始终只记得妈妈临终时的模样,不肯叫姑姑一声“妈妈”。他说,妈妈是世界上最最漂亮的。只要姑姑对他严格一点,他就会说姑姑坏。

小川长得娇小可爱,一双大大的眼睛十分灵动,与同龄孩子相比显得有些幼稚与天真。脾气却十分古怪,一不如意就大发脾气,乱扔东西、跺脚;与人相处时显得霸道,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比较孤僻,我行我素。特别希望老师能够关注他,有一点点小事都拉着老师的手去看,还喜欢跟班上一位高高大大的男孩在一起玩,依赖性强。

小川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上了大班后还要老师提醒他上厕所,午睡后也要老师帮着他穿衣服,洗手时会把袖口弄湿,午餐也常常吃不完。在学习能力方面,想象力丰富,美术天赋尤其突出,作画形象生动,用笔大胆有创意,最喜欢画奥特曼。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表达想法时常常会结巴,不断眨眼睛,再加上手势,说不下去时就干脆一跺脚一撅嘴不说了或者拉着老师到现场去看。只与少数几个他喜欢的小朋友玩,偶尔会主动去找其他小朋友玩,但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

二、单亲儿童个案在幼儿园的典型行为及教师的心理干预

情境1:我就要张泽做我爸爸

典型行为:进行角色游戏时,小朋友们都按照早上已经选好的角色分工来到各个游戏区域,小川拉着张泽的手问:“你玩什么?”张泽说:“我玩‘娃娃家’。”小川歪着头说:“那你当我的爸爸好不好?”张泽说:“好!”他们手拉手来到了“娃娃家”,可是按照老师制定的游戏规则,小朋友早上选的什么游戏现在就应该玩什么游戏,而且每个游戏区域的人数已事先规定好。看到张泽和小川两个人一起来了,“娃娃家”里能干的阳阳小朋友喊了起来:“娃娃家人太多了,小川你不是娃娃家的,你出去。”小川紧紧拉着张泽的手,跺着脚撅着嘴说:“我就要玩娃娃家。”边说还边无助地看着张泽。张泽说:“我们问问老师吧。”其实我一直在旁边观察着他们,我说:“那小川你来做娃娃家的客人好吗?”小川把嘴撅得更高了,他说:“不,我就要张泽做我爸爸。”说着眼泪差点掉下来。见状,我忙说:“噢,原来娃娃家的爸爸今天从外地接回来一位哥哥呢,小川,你看,这是你的阳阳妹妹呢,你可不能欺负妹妹哦,要好好地照顾她,知道吗?”小川破涕为笑,他们很自然地进入了游戏角色,阳阳也很高兴地接受了小川,一直抿着嘴对着小川笑,游戏中小川非常高兴,不停地喂“妹妹”吃东西。

心理干预:张泽小朋友在班级中个子又高又壮,而且聪明能干,像个大哥哥一样,老师特别喜欢他,常常让他当小老师。平时小川就喜欢一天到晚跟着他,走到哪跟到哪,有时候张泽上厕所也要跟在他后面和他说话,排队时喜欢跟他挤在一块。因为小川常常会无故发脾气,所以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玩,张泽却很宽容,一直带着他玩,所以小川非常依赖他,在游戏中想让他做爸爸,事实上他是想得到一种保护。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故意把他们俩从同一组分开来,并且有意识地让张泽不要总是和小川在一起,因为我怕小川对张泽的依赖心理会影响到他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让他变得更自闭。可是从那以后,我发现他又寻到了一个新的目标――班级中另外一位高高大大的男孩子,小川也是整天跟在他的后面,看来他确实是在寻找一种强有力的保护。在小川的生活中,重要的人是姑姑,爸爸一年才回来一两趟,姑父常年在外打工,姑姑家的哥哥学习紧张很少有时间和他玩,在他的生活中一直缺少父亲之爱与兄长之爱。

在张泽一开始求助于我的时候,我用了一种命令的方式让他们选择自己的角色,结果小川更不开心了。因为如果儿童违心地按照老师的意愿来做游戏,就一定失败。幸亏小川的那一声“不”提醒了我,让我突然醒悟到,教师只是游戏的引导者、支持者,而不是命令者,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与当下的需要。原先小川一直习惯于依赖别人,但在这次游戏中,他首次以“哥哥”的身份出现,并且知道“照顾妹妹”。这说明教育中的心理干预是有效的,儿童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教师给他提供了付出爱的机会,让其在利他行为中获得心灵成长。

情境2:我想要跳楼

典型行为:午餐过后,我带着小朋友在楼道里散步,小川一个人慢慢地走在最后面,我让他快点跟上队伍,可是他还是用手摸着栏杆,磨磨蹭蹭地。队伍绕着环形的楼道走了几圈之后,张泽突然跑到我面前来告诉我:“小川说他想跳楼。”我吓了一跳,走过去问他是不是这样说的,他说:“我就是想跳楼,死了以后就可以看见我妈妈了。”听到这么小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我心里难受极了,抱起他,说:“死了,你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你就不能看动画片了,你就不能再画奥特曼了。”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他说:“老师,我想参加画画比赛。”

心理干预:原来这次画画比赛是事件的导火索。县里要举办一次画画比赛,我班有两个名额,小川的作画水平在班级中数一数二,他想象力丰富,用笔大胆。可是他太喜欢画奥特曼了,他的每一幅作品里都有奥特曼,我想,不知情的评委看完后一定会莫名其妙,所以我没有让他参加比赛。他曾经多次向我提出:“老师,我想参加画画比赛。”可是总被我以“下次请你参加”这一理由搪塞过去。

从教这么多年,虽然遇到过不少脾气古怪的学生,但是有这么极端想法的孩子还是第一次。小川在姑姑家虽然受到特别爱护,可是敏感的他知道,姑姑不是他的妈妈。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孩子,再加上姑姑家的好东西都给他,所以他觉得在幼儿园也应该这样。于是,他成为一个既脆弱又霸道的孩子,经不起一点打击。

老师平时说他画得好,现在却没有选择他,这一否定让他以为老师不喜欢他了。而当他被老师抱起的那一刻,所有的委屈都释放出来,把自己想跟老师说的话全部倾诉出来。那一刻我很内疚。所以,教师一个不经意的赞许或者一个轻轻的拥抱都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极大的安慰,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从那以后我就在班级的游戏角里设置了一个“请你告诉我”的游戏角,让小朋友把自己心里想说的都说给别人听。

三、关于单亲儿童抚养方式的教育建议

1.为孩子创造人际交往的环境

针对单亲家庭儿童性格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这是一种良好的矫治方法。在这一个案中,小川在家接触的只有姑姑一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在幼儿园中教师要鼓励孩子与同伴多交往。

2.进行性别角色教育

单亲现象早已引起婚姻学家、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的关注。但是,单亲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这一问题至今还是空白。例如单身母亲家庭,父亲的缺席使得单身母亲对儿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颇为困难。在父母双全的家庭中,儿子从小就有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对象,而在早年生活中缺乏父家的儿子则可能出现性别认同困难与混淆,表现出“男性女性化”的倾向,在性格上会表现出敏感、多疑、自卑、胆小、心胸狭窄、依赖性强等特点。例如小川总是喜欢和高高大大的男生在一起,这是因为在他的生活中没有强有力的男性形象,所以总在寻求一种弥补和保护。

第9篇:儿童教案范文

目前农村“留守少儿”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

据了解,包括这两个肇事少儿在内的农村绝大多数家庭,农闲时父母大都到外地打工多,留在家的往往是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带小孙子孙女过生活,这些小孩自然成为了新时代农村的“留守少儿”特殊群体,由于少了父母的关心爱护与教育,给这些本来就幼稚无知、嗷嗷待哺的少年儿童自律意识更加差劲,导致上学、放学及节假日的交通安全问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

第一、驾驶车辆未能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驾驶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必须年满16周岁”等年龄规定来行事,驾车年龄趋于小化,导致控制力不足。

第二、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时,经常随意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曲折竞驶、突然猛拐和横穿;甚至把牵引、攀扶车辆或者用其他车辆牵引、双手离把、手中持物等当作“英雄”的行为。

第三、有的在道路上学习驾驶非机动车;有的骑自行车技术本来就差劲,还要带人,导致车辆摇摇晃晃。

第四、有些无论是骑车,还是步行,都没有自觉遵守交通法的意识,任意逆行或乱跑、乱穿。

第五、搭坐自行车时喜欢站立在车后架上。

第六、随意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

第七、乘坐机动车时,喜欢将身体的某部位伸出车外,或者未等车辆停稳就跳下车。

第八、乘坐两轮摩托车时喜欢背向骑坐,并且未自觉戴好安全头盔。

等等以上这些交通违法行为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问题,导致事故频频发生。

解决“留守少儿”交通安全问题的办法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因此农村“留守少儿”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足够的重视,需要学校、家庭、交警、乡村及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加强对“留守少儿”交通行为的监督和教育引导,才有可能保证他们的交通安全:

一、学校要加强对少年儿童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经常性教育。农村学校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并在校园里设立交通安全宣传栏和悬挂、张贴宣传标语,以他们身边活生生的交通事故案例教育他们自己,使“留守少儿”印象更加深刻,从而做到时时刻刻绷紧交通安全这根弦。特别是在上学、放学高峰期,学校最好能成立诸如“学生交通安全自卫队”等方式,利用锥筒、小黄旗护送学生过马路等等,这样起码首先可以避免群死群伤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要来主动关心“留守少儿”的交通安全问题,因为认识、了解他们最深的就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亲人了,平时除了爷爷奶奶外,其他亲戚朋友或邻居都应该经常性地负责提醒、教育他们行路要注意交通安全;父母每逢回家探亲时也要将这一方面问题当作重要的任务来完成,毕竟“血浓于水”的亲情力量是最为有效的。

三、交通管理部门尤其是交警要结合开展“五进”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将“留守少儿”作为重点对象进行教育,不仅要进学校,进农村,还要进家庭;不仅要派民警担任学校的法制辅导员,定期采取上交通安全知识课、放交通事故案例电视光盘、展示图文并茂的板报等教育方式进行加强教育,还要尽可能地与“留守少儿”面对面地进行启发教育。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的道路交通安全标志、标线,按规定在距离学校门前的150米左右的路段处,要树立醒目的提示牌,以提醒司机减速慢行,同时在学校门前施划斑马线,以保证学生横过马路的安全等等,只有采取多种形式、多措并举,才会奏效。

四、乡村两级政府组织要对“留守少儿”的交通安全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要利用下乡的机会进村进户摸清哪些家庭有“留守少儿”,然后多与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交谈交流这方面的问题,叮嘱孩子们务必在上学、放学期间多注意交通安全,以充分体现乡村干部对“留守少儿”的关心与爱护,并给这些家长及“留守少儿”感受到组织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