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金目:本文为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资助项目(编号:A1000203)的成果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使用微信情况的实证调查,探讨了微信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剖析了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号】G641;G206
微信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媒体元素,从日常学习到社会交往,从行为习惯到价值观念,并且这种影响仍在以一种超乎预期的速度增长并渗透,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性质和面向对象决定了其鲜明的时代特性,唯有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才能符合受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当前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基本情况
云南农业大学目前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0000多人,20个学院,70多个社团,入网计算机占16000多台,同时,大学校园里无线校园网、CMCC、铁通等网络基本覆盖。各类通知、选课均需上网查看和完成,网络渗透率较高。本次调查的 300份样本都在使用微信,这说明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与微信“强关系”社交方式已经形成。从数据上看,在校大学生微信使用率极高,多数在中学阶段已经开始接触并使用微信,说明大学生对微信的接受速度快,认同度高。
二、微信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影响的调查
微信公众平台自推出以来,各类不同功能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平台层出不穷。对微信公众平台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学院和社团都有公众平台的占75%,没有有的占25%,可见高校自主建设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信息传递和思想引领的渠道已经形成。但通过访谈也注意到这些公众平台利用率不高,并且推送信息的质量缺乏吸引力。调查显示,有3%的公众账号从来不推送信息,偶尔发送的达88%,经常发送的仅占9%,可见学生对公众微信平台的利用率并不高,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高校相关部门应对微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高效的信息推送。
由于微信用户自主选择公众平台,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面临着与社会第三方机构推出的公众平台的激烈竞争,尤其是主导思想的竞争,在这样一场思想主导权的竞争中,针对正处于“三观”形成和塑造过程中的大学生群体,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面临严峻考验。值得庆幸的是,调查结果也显示了积极乐观的一面,比如,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学院或学生组织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仅有6.4%的同学抵触。但同时调查也暴露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位的问题,大多数大学生很少与辅导员通过微信进行沟通。经常联系的仅有5.1%,90.3%的大学生选择不联系。这表明,只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信息质量,切实推送符合学生心理和情趣的内容,高校微信公众平全可以在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引导的主导权的争夺中取得胜利。
三、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
微信开拓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空间,也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生着改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面对面的说教灌输式,由于教育者内容的单一限定,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缺少说话时机,而微信恰好可以通过 “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网格状沟通方式弥补不足,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阳光下进行。同时,由于微信“背对脸”的交互方式,打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单方面思想灌输和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灌输教育的不平等关系,进行平等开放的交流,模糊主动者与被动者的界限,彰显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2、消极影响
首先,微信信息抑制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还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这种单方面的信息传播,造成了大学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理论没有占据大学生群体的大脑,那么他们的头脑便会被大量的微信网络信息及这些信息背后的理念所占据。其次,微信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与可控性。微信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与信息的即时性,使得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可以发表大相径庭的评论,甚至会出现一边倒的群体极化特征。当教育者无法全面准确了解受教育者所接触的信息,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的变化也更难预见和把握。
四、微信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信平台
一是要建立学校及学校各部门的微信平台。利用微信的即时性为学生服务的相关信息,从而让学生知晓相关信息与办事的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微信开放自由的交互方式,还可以在秉持民主参与的精神与理念的同时,发起对校园建设、校园规章制度改革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决策进行讨论,从而使学校建设管理与发展的决策更民主,更令人满意。二是建立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微信平台。辅导员是沟通学生与学院、学校的桥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见得最多的便是辅导员,与学生利益相关度很高的也是辅导员。
2、加大对微信的宣传力度并提高微信的使用技能
教育者要对微信本身有一个全面真实的认识。认识离不开宣传,高校可以利用报纸刊物、宣传海报、校园专栏等方式来对微信进行宣传,还可以不定期举办微信知识大赛,加深高校大学生、辅导员、专家、教授、领导对微信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微信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教育部高度重视微信的使用技能,明确提出“微信写作”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之一。要想让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运用,就必须让教育者对微信的特点与功能充分了解,这样才能提高对微信的重视力度。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方面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及心理的成熟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积累的社会经验还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信念还不够坚定,知行脱节现象普遍。这就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各种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影响,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思想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有盛行趋势,这些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具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方面的信仰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全新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意识。当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热情不高,一次调查结果中只有16.67%的学生喜欢关注政治,其他的都对政治冷漠。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大学生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的参与意识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人生观、价值观、就业问题及社会环境有关。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进步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作用。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道德品质。良好道德品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礼貌、诚信、对待友情和感情的真情以及孝敬父母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更有些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应具备判断是非得失的能力以及优良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该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学会做事。在任何时候道德是不能丢失的,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误入歧途。
(三)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历来是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相伴随的,大学生活条件的多元化必然会在具体的、单个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方面显露出来。从目前的高校实际看,大学生这种复杂的思想观念突出地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的多元化。一部分大学生一味的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强,奉献精神缺乏等等。这些不良的现象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会使当代大学生政治上、道德上、心理上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然而,在社会经济气候多变,中西文化冲突,各种思潮碰撞,各种矛盾现象不断出现,造成了大学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如人际关系中的闭锁心态,职业选择中的焦虑情绪,恋爱中的人格裂变以及各种精神上的疾病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成因的分析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是由其中不良因素影响产生的,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些不良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现代家庭的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现象增多,导致了父母对子女的过于溺爱现象严重。使孩子从小就缺乏锻炼,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物质攀比等等不良现象,孩子从小就灌输了不良的教育,自私自利的行为严重,这也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而是各个教育阶段共同联动的问题。大学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中学以及中学以前的学校教育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搞,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不少学校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实践;重提升,轻生活基础;重成绩,轻道德培养。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人的德育,导致德育功能缺乏,市场泛化,也使学生感觉到道德教育的虚假性。这些都严重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生活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等多样化的新特点。这些特点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情况、新问题。社会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在学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政府应制定有效地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社会团体更多的是注重大学生的能力问题,却忽视了道德缺失的问题。
结束语: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必须高度认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专门课题。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并使其工作顺利开展,也能使大学生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方面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及心理的成熟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积累的社会经验还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信念还不够坚定,知行脱节现象普遍。这就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各种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影响,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思想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有盛行趋势,这些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具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方面的信仰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全新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意识。当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热情不高,一次调查结果中只有16.67%的学生喜欢关注政治,其他的都对政治冷漠。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大学生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的参与意识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人生观、价值观、就业问题及社会环境有关。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进步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作用。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道德品质。良好道德品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礼貌、诚信、对待友情和感情的真情以及孝敬父母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更有些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应具备判断是非得失的能力以及优良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该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学会做事。在任何时候道德是不能丢失的,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误入歧途。
(三)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历来是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相伴随的,大学生活条件的多元化必然会在具体的、单个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方面显露出来。从目前的高校实际看,大学生这种复杂的思想观念突出地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的多元化。一部分大学生一味的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强,奉献精神缺乏等等。这些不良的现象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会使当代大学生政治上、道德上、心理上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然而,在社会经济气候多变,中西文化冲突,各种思潮碰撞,各种矛盾现象不断出现,造成了大学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如人际关系中的闭锁心态,职业选择中的焦虑情绪,恋爱中的人格裂变以及各种精神上的疾病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成因的分析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是由其中不良因素影响产生的,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些不良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现代家庭的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现象增多,导致了父母对子女的过于溺爱现象严重。使孩子从小就缺乏锻炼,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物质攀比等等不良现象,孩子从小就灌输了不良的教育,自私自利的行为严重,这也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而是各个教育阶段共同联动的问题。大学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中学以及中学以前的学校教育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搞,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不少学校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实践;重提升,轻生活基础;重成绩,轻道德培养。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人的德育,导致德育功能缺乏,市场泛化,也使学生感觉到道德教育的虚假性。这些都严重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生活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等多样化的新特点。这些特点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情况、新问题。社会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在学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政府应制定有效地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社会团体更多的是注重大学生的能力问题,却忽视了道德缺失的问题。
结束语: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必须高度认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批评教育发 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批评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育者运用批评教育法的综合能力较低
教育者是批评教育法实践的主体和实施者,其运用批评教育法的能力直接决定实施效果。当今教育者运用批评教育法的综合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教育者的知识储备不够,不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理服人。这里所提的知识储备不仅指与批评教育法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包含广泛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学高为师”,教育者只有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有能力驾驭这些思维活跃、信息获取渠道广博的大学生。
其次,教育者的魄力不够,缺乏独当一面的勇气。当今社会极力倡导赏识教育法,批评教育法因其否定性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将教育者推向风口浪尖,部分教育者为图省事,发现学生错误和问题时,不敢果断指出,而错失批评良机。
1.2受教育者对批评教育法的认知存在偏差
受教育者是批评教育法的直接作用对象,是批评信息的接受者,受教育者的接受态度直接影响着批评教育法的实际效果。而接受态度是否端正的核心就在于他们对批评教育法的认知是否正确,如果对该法内涵认知存在偏差,对该法于自身全面发展的意义认识有误,就很难真正接受该法。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作用对象为90后,他们生长在社会变革、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势必也会影响他们对批评教育法的认知。
2批评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优化分析
2.1教育者应准确把握批评教育法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批评教育法在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层次所应共同遵循的基本准则。它不仅是批评教育法客观规律的体现,也是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对批评全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2.1.1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是指教育者在批评时必须寻找事实依据,以事实为准绳,就事论事,开展教育活动。批评教育法的基本做法即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受教育者思想或言行有违社会规范的方面。所以教育者在准备阶段就要熟悉整个事件,尽量多地掌握受教育者基本情况,做到不偏不倚,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本身。
2.1.2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即要求教育者能够将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将这一原则贯彻到批评教育的全过程。以人为本原则要求教育者转变以往的以“教”为主、以“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做到以“生”为本,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考虑,关心他们身心变化,满足他们成长成才的需要。
2.1.3民主互动的原则
民主互动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运用批评教育法的过程中,坚持教育双方地位平等和思想交流双向互动的原则。新时期,教育者拥有主导权,学生拥有主动权,师生交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你说我听”,而是双方享有同样的发言权。
2.2教育者应提高批评教育的能力素质
教育者是批评教育法的教育主体,他们批评的能力素养,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实际效果。
2.2.1提高信息调研能力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加上人们的知情权进一步得到尊重,受教育者借助互联网等媒介,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大量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这一形势改变了教育者以往无论在掌握信息的时间上还是对信息的占有量上的明显优势,如今双方在信息占有量上十分接近,由于受教育者更擅长运用网络技术,因此能挖掘出比教育者更多的信息。这种教育双方“信息差”的减少和倒挂现象,导致教育工作尤其是批评教育活动难以顺利进行。通常,教育者只有掌握了充足的信息资料,才能理直气壮地引导受教育者,在批评教育时才更有底气和魄力。因此,教育者应该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获取手段,掌握更多更新的教育信息,及时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2.2.2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教育者还应注重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掌握更多的批评沟通技巧。批评教育法因其否定性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只有在教育者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的条件下,才能准确而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批评意见,才能减少或避免批评言语上的刺激,实现有效沟通。有效沟通对批评教育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2.2.3提高组织调控能力
这里的组织调控能力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保障教育过程中处于有序状态,面对教育传递全过程实施必要调整和控制的一种操纵能力。批评教育法是教育者旗帜鲜明地否定受教育者的错误和偏差,以否定的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督促其尽快矫正的方法。因此,批评教育法相比赏识教育法、激励教育法等更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这对教育者的组织调控能力要求更高。具体说来,教育者的组织调控能力要求以下两点:
其一,能够及时解决批评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纠正出现的偏差。批评教育是一种动态过程,并非一成不变,教育者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不可能准确无误,所以偏差难以避免;而批评教育法较为特殊,受教育者个性差异较大,随时可能出现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干扰教育活动的开展。这要求教育者及时纠正偏差,迅速反应,快而准地发现并解决新问题,及时调整批评教育具体方式。
其二,能够及时消除批评教育过程中学生消极应对所带来的干扰。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是教育者以艺术的否定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教育者计划得如何周密和细心,还是有可能引发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从而干扰批评教育的实施效果;更有甚者,家长为子女撑腰,扰乱教育者的批评计划。教育者必须坚定立场,同时与相关人员展开心平气和的对话,控制局面,保证批评教育信息的顺利传递。
2.3受教育者应积极面对批评教育
大学生是批评教育法的教育客体,是批评教育法的作用对象,是批评教育的接受者。批评教育法最终效果怎样,不仅取决于教育者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
2.3.1转变对批评教育法的认知
批评教育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反思精神,促成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强化他们的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帮助他们尽好尽快实现个人社会化。但受教育者若看不到这些重要意义,对批评教育法吹毛求疵,只会更在意否定性评价后的尴尬或自卑的情感体验。改变这一情况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新认识批评教育法。
2.3.2加强与教育者的沟通交流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并不是教育者单向地向受教育者传递教育信息和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而是教育双方的思想、情感沟通交流的互动过程。因此,受教育者不能只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而应充分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善于抓住机会与教育者沟通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想法、直陈自己的困惑,如若对教育者的批评教育不满,或难以平复自己的情绪时,应主动出击,向教育者阐明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要仅停留在“你说我听”的被动状态。
大众传媒 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方式 情境教学
大众传媒也叫“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的专门收集,进而进行传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也进而加快,当下的大众传媒主要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大众传媒现如今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大众传媒大范围覆盖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在所难免的。高校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大众传媒的深刻影响下,利用传媒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确保大众传媒在舆论宣传符合我国的政治基调,保证大众传媒的运营环境健康,强化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和防范意识,提高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觉悟,使校园文化形成积极健康的形态,是当今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时效性得以提高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单一,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只有在较长的时间后才能观察到教育的效果。而大众传媒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大学生不仅可以平等地参与到教育的整个过程,还能通过网络及时地了解全球的各种信息。由于大众传媒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对学生的影响力、感召力非常强。
(二)丰富了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这使得大众传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更快捷地获得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在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实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习比课堂上更多的知识、了解社会热点,更真切地体会社会中的真善美,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完善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的宣传还可以使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社会,提高其认识事物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榜样示范、理论灌输、自我教育等方法,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用传统方式教育的同时还可以融入情境教学的方法,如声音、图像等,通过大众传媒声色俱全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者可以通过博客、论坛和学生进行平平等交流,使学生敞开胸怀进行表达和接收,同时远程教育的开展更是为大学生的自学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使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升华。
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信息量巨大干扰学生选择
大众传媒丰富的信息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但是庞杂的信息量也会干扰学生选择,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现如今,我国对大众传媒的信息监管制度仍不够完善,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低俗信息仍然泛滥,学生在选择信息时受到干扰。
(二)消极内容降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而为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大量粗鄙的电影、电视、杂志不断涌现,其中的消极内容会在潜移默化中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媚俗的内容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错误的引导,导致一部分学生道德意识模糊、道德观念浅薄,对我国传统文化嗤之以鼻,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严重偏离。
(三)异域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传媒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西方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在我国占据了巨大的空间,经济大国为了满足自身的经济发展需要,大肆地向我国进行文化传播,通过媒体发表一些虚假言论,混淆视听,蒙蔽大学生。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侵入对我国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时产生排斥心理,盲目崇拜异域文化,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三、提高大众传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把握了大众传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我们就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降低其消极作用。
(一)大众传媒应转变观念,加强自身建设
大众传媒在对舆论、价值观进行引导时,应切实转变宣传观念,担负起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在信息的选择上,语言的运用上都要起到积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在进行传播信息道德同时进行文化传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加强制度建设
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约束大众传媒宣传手段和内容的法律和制度,确保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受影响。
1.借鉴国外经验,加快立法进程
德国在1997年颁布了全面规范传媒行为的法律《多媒体法》,在此之后,又颁布了《青少年保护条例》,以避免未成年人接触低俗出版物。我国虽然颁布了《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但是针对大众传媒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因此我国政府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我国的立法进程,规范大众传媒的行为。
2.加大力度控制传媒技术
信息产业部应尽快完善互联网信息数据库,将IP地址定为索引的主要方式,使受众在短时间内对信息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和选择,防止不健康信息对互联网的侵袭。
3.加强监督
组织形式多样的监督和检查,对大众传媒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大众媒介进行净化、监督和防护,确保大众传媒的行为有利于人们思想健康。
4.学校应提高教师能力,加强监督和管理
学校应加强教师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尽快出台促进大众传媒正面教育的规章制度,对学校的出版物、校园网络进行监督管理,利用学校刊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网站,可开设就业辅导、心理咨询等栏目,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把握,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结束语
大众传媒的本质就是宣传,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教化功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是大众传媒的义务和责任。面对复杂和激烈市场竞争,大众传媒应以为指导,吸纳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提高本民族人民的知识文化和思想觉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智.论全球传播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现代传播,2010,(9).
关键词:拇指文化;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拇指文化”是随着手机媒体的诞生和普及而来的,它已经开始改变并且会越来越影响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方式。怎样正确认识“拇指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当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拇指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大学生过分依赖“拇指文化”,思想政治不要求进步。手机在给高校大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认识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由此许多大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一方面,在课堂上,用手机发消息聊天、看电子书、玩游戏等打发时间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象也日渐严重,很多大学生可以说是“机不离身”,这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正常生活。
2.“拇指文化”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随着“拇指文化”的发展,大学生在很多时候会比教育者更早、更快、更深地了解前沿信息,这就使得高校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依赖程度大幅下降,使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及工作的权威性受到巨大冲击,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权威危机”。
3.“拇指文化”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虽然大学生能利用手机获取有益、进步的信息,但大量愚昧、有害甚至是违公德的信息和思想也充斥在手机媒体中并泛滥蔓延。高校大学生还未正式进入社会,大多数思想单纯,有害信息必然会对他们的鉴别能力和筛选能力带来严峻的挑战,稍有不慎就会受到手机媒体上有害信息的影响,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引导,他们难免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事情。
二、“拇指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拇指文化“的使用主体大众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更加广泛。由于手机媒体具有便携的特点,给大学生及时获取信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拇指文化”这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契合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这一特点,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只要有手机,受教育者就可以接收到有关教育内容,这无疑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加广泛。
2.“拇指文化”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在“拇指文化”环境下,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电子书的形式,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资料加以整合,学生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随时随地查阅相关信息。可以说,这些方式都是切实可行的,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会只局限于“书本模式”和“课堂模式”中了。
3.“拇指文化”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层层传递中难免会有信息滞后和失真的现象,同时信息扩散的范围和速度也会受到影响。在“拇指文化”环境中,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资讯。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手机将信息通过多种方式如手机短信、手机微信等形式将教育内容传达给受教育者,使教育内容更加全面、准确。从“拇指文化”的传播学意义上来看,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率和针对性。
三、如何运用“拇指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高校要积极搭建“拇指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机传播平台,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手机QQ等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也应作出相应的努力,如对专职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熟悉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中。
2.大学生需要加强自我教育意识,养成良好的手机媒介使用习惯。手机媒体要真正成为能够帮助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工具,关键还要依靠大学生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在手机媒介的使用过程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坚决抵制不良的手机文化,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总之,“拇指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难得的机遇,但也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手段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既要抓住时机,了解其特点,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扬长避短;同时也要从中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新途径、新方法,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王萍.传播与生活,中国当代社会手机文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戴静.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近年来,微博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打破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打开了大学生网络学习的新视界。微博的内容极其丰富,它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可使大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未知领域,从而快捷、高效地获取大量信息,使各个方面都能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高校大学生的微博内容中,描写自己心理动态的内容占到一半以上,记录校园生活的内容也有三分之一。大学生利用微博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随时随地记录身边的新鲜事,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思发表出来,分享自己的快乐,缓解自己内心的压力。这种与他人心灵沟通和信息交换的方式,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使其能够尽情地敞开心扉交流情感。在交流的同时,微博也拓展了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满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环境相融合,丰富了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内容和形式,它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教育者也可以通过沟通,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解决心理上所面对的种种问题。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同时,微博的使用也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目标地进行,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微博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在微博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是信息源,也都是信息的传播者,每则信息都会以滚雪球般的方式迅速传播。然而,虚假、不良的微博思潮大量涌现时,会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都不是很成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还存在偏差,因此,微博内容一旦存在一些庸俗、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都将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使其一时之间会难辨真假,这样会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在认知上产生偏差,会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严重冲击。
不严谨的网络监管使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大大提高,给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与教育者之间形成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产生隔阂,使教育者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时,对教育者的引导力也会造成不小的威胁,影响其判断力,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达到满意效果。
如果大学生过度沉迷于微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网络文化上,思想就有可能会偏离正常的轨道,导致其道德的弱化。过度沉迷微博也必然会影响其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建立,渐渐地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摆脱了传统交际方式的束缚,无限制地与网络虚拟世界打交道,长时间下去,会让大学生混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真实人格与虚拟人格会产生激烈的冲突,会造成人际交往的缺失与人际关系的淡化,容易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交际冷漠,产生孤独感,会造成大学生人格上的缺失。
三、利用微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
笔者通过在高校对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70%左右都在使用微博。利用微博这个平台,就可以方便高校在大学生中及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这样一来,就会避免多级传达所带来的信息遗漏或信息错误,而且会减少每天召集学生干部传达学校的各种决定和信息的繁重工作,从而增强微博信息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准确性,还能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利用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信息时应做好相关工作。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高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官方微博,及时地上传时事要闻和权威信息等内容,并且在微博上就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解答,并及时地提供心理方面的指导,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进步、端正思想。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积极地予以响应,针对学校的权威信息,一一对照执行。因此,微博权威性信息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微博的内容以及传播的形式均是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的有效结合实现的,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利用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信息,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加科学与深刻,有利于教育者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将有利于大学生各方面发展的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达给他们, 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规范作用。
2.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采取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论文关键词】全面发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而,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殚精竭虑的事情,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同时也是依靠人去做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人的认识,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是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在探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之前,首先要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从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到近代的费尔巴哈等一大批思想家都试图对这一问题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但他们都把“人”扔到人生活的社会之外去理解,因此,“人”在他们那里是一个看不见的抽象物。只有在马克思那里,“人”才真正显露其面目,“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而这一切,都应在人的实践中得到理解。也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才具有有效性。由此,也才能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有着比较科学的把握。
1.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劳动。正是劳动使人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据。因此,人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也正是劳动“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就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就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从中,可以这么认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发展也必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诚如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这也表明,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表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是现实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所讲的人并不是栖息在社会之外的抽象的“类”和“种”,而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落实在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是现实的个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个人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下的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任务和主题。时代的任务和主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主题,因而重新审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下,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误区。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上:以远期目标代替阶段性目标,造成目标的高不可攀与远不可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预期结果。由于我国长期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思想教育目标也要求高度的保持一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常常以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所代替,按照以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所要的要求来实施任务。这样目标的设定没有结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认识、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阶段性特征,使得目标高不可攀,人们失去信心。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归属上:片面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过分强调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心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目中无人”,使得工具性价值发挥到极致,忽视其目的性价值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在教育中,存在着把个人的社会价值与人的自我价值人为的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的自我价值。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集体主义片面理解为反个性、反个人利益的整体主义,甚至贬斥个人欲望、利益、自由。这种过分强调集体、社会、组织,淡化了个人;强化了个体的人身依附关系,抑制了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
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上:不恰当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对象过于客体化。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教育者为惟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被理解为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忽视个人的物质化、精神化的需求,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使思想政治教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单纯取决于教育者的能力和需要,受教育者成为没有独特能动性、缺乏创造自为性的“自然动物”。受教育者的过于客体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其疏导人心理、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功能,严重地挫伤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4.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确定上:只重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教育内容过于狭隘,陈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其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伦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几十年一贯制,教育周期长、信息量少,基本上是一种按部就班的循环教育。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们普遍关注科学知识的学习积累,而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德育功能的发挥,忽视其智育功能,使其内容空洞化。同样,高校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转折的关键时期,相对大学宽松的人文环境赋予学生更为强烈的成熟追求,进而也使得他们对于自身个性人格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为强烈的渴望心理。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培养听话、服从、谦恭、克制和无私的形象。因此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有利于社会的大学的安全稳定,却容易扼杀人的进取心和创新能力,压抑个人的发展。
5.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实施上:唯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途径单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被仅仅归附为“传道”即以强制灌输为中心。灌输教育方法指向性十分明显,即向大学生灌输社会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这些是一元的,它是一定社会、阶级培养人的手段。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再加上说服教育法运用不当,自然会引起学生对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的排斥,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削弱。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当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工作要创新。要强化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自我价值中的高层次需要,只有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极大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使人更好的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个人的充分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每个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2.方式要得当。多样性、互动性的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特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实质上是追求个体生命自然而和谐地发展,促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要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我讲你听的传统做法,更多地采用民主讨论的方法、平等交流的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文之中,增强现实感、亲切感、吸引受教育者积极参与,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教育中唱主角。
3.结合要紧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想结合;坚持思想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教育与管理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光靠正面灌输是不够的,必须结合运用管理手段,以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施。思想教育工作为管理工作提供思想基础和舆论支持,而管理工作又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证、法律支持,二者统一于管理系统之中,共同推进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分类引导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思维活跃、富有理想与信念的群体。而高校正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提升其思想政治觉悟,深化其思想政治深度,改善其思想政治学习氛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革和不同文化冲突与融合程度的加深,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和成熟所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群体,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引导体系的构建现存问题
分类引导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实施中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主要是由于教学组织形式所限、教学观念所阻、教学条件所缺等原因造成的。[2]
(一)我国传统成材观与分类引导的矛盾
传统的教学评价观,评价学生主要看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主要看学生的升学率,这种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评价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和提高,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的培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我国传统教学的理念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教学中,教师的威严和一定程度的专制,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不平等的感受。[3]
(二)班级授课制的弊端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个别教学、分班教学、分组教学、合作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这几种形态。班级授课制具有程序化、制度化、系统化、规模化、标准化、高效率等特点,我国许多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师资力量不够等因素,使得班级规模过大,这使得教师一时之间难以兼顾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多种类多层次需求,学生之间的差异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能够控制和理解的范围,使得班级授课制的难以分类引导弊端尤为突出。[4]
(三)教育资源紧缺现象严峻
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在时间、精力、备课条件等方面无法保证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且学校整体教学的物质条件也没有为教师提供―定的客观支持。学校教育试图通过学拉近学生的发展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在客观上成为阻碍教师分类引导的一个不能回避的因素。其次,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多数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不够积极和主动,运用范围不够广泛。[5]
(四)教学的公平性问题
当代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要求,并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还不能真正实现这个目标、重点院校、重点班、尖子生仍然是我国教学主要关注的对象,差生更多情况下则成了教学的盲区。而正是我国目前的分数制,造成了优等生与差生的不公平教学现象。[6]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引导体系的构建
正确把握这种群体的差异性,是引导者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的首要前提。
(一)从不同途径实施分类引导
1.针对学生特征实施分类引导
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征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分类引导教育。针对性格外向乐观,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有生活热情,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及较高的心理素质的同学应让其充分展现才华,给他们提供一个有助于他们个人发展的平台;针对性格内向,孤僻的同学,引导者应定期对其进行鼓励,让其产生参加集体活动的信息与兴趣。如在政治立场上,有的学生群体有较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勇于变革,乐于思考,对政府政策和社会现象采取批判观点,容易提出不同见解;而有的学生群体则在政治立场上随波逐流,不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各项政府政策和决定绝对的服从。针对以上两种类型的学生,相较于后者,引导者就应该更加密切的注意前者的动向,适时做出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其走上极端的道路;而应对后者进行激励教育,鼓励其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使其充分认识到进行独立的思考。[7]
2.针对学生需要实施分类引导
针对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可分类别、分年级、分对象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分类引导教育体系。如大一新生,引导者要为其提供适应大学环境、选课系统熟悉、端正学习态度以及树立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教育课程;而对于二、三年级的高年级同学,应对其进行学术科研、就业创业、考研辅导等个性化教育服务的课程,在加强对其专业技能的培训的同时,培养其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就业和升学做准备;而针对毕业班学生,根据其未来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可有针对性的开设就业前培训课程、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企业家素质教育课程、创业辅导课程等。
3.针对学生社团实施分类引导
学生社团组织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一定的载体作用。依托社团把学生分类引导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扩大学生社团的“第二课堂”作用,发挥社团活动思想政治,贴近大学生群体的优势,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的教育管理系统方法。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社团的特点和类型,开展例如社会调查、素质拓展会、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科技竞赛、帮扶教育、心理辅导等丰富化、差异化化、现代化的活动,使大学生在分类引导和分类教学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另外,开展职业技能型社团,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课堂学风建设,而且能提高其职业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从不同渠道实施分类引导
1.举办相关讲座
为了普及针对大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分类引导引体系,引导者可在分类引导教育初期定期开展相关讲座,在大学生中传播分类引导的核心思想,通过“分解目标、分类引导、分层教育”,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变传统思想教育的“虚”为满足学生需求的“实”。此外,在分类引导的过程中,引导者也要抓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误区的理论点,主动搜集资料,运用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确保大学生思想引导的方向。为了纠正大学生的思想误区,引导者可举办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相关讲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纠偏,关键是要让大学生学会用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看待问题。
2.开展辩论活动
通过团队辩论的形式让真理越辩越明。正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在团队辩论中,能让学生们知道名彼岸对错;引导者也能教育与引导学生走向理性,走向成熟,铺就学生成长的道路。在辩论过程中,引导者应积极促成学生们准备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使辩论赛起到较好的作用,激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分类引导体系的兴趣,同时也能增加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自信和口才。[8]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在科技信息发达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结合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受欢迎的网络、电影、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将分类引导的思想逐渐灌输给大学生们。首先,要加强分类引导主题网站建设,采用博客、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学生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培育优秀网络文化,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其次,引导者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校园网站的舆论引导的重要性,积极创新引导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提高网络语言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分类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9]
4.创新情境体验
按照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在情境体验中,学生能够体验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发生动态联系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主体与客体间外部形态的关涉,而且表现为主体与客体间内在意义的交流。这种内在意义的交流在主体看来就是感受、理解、情绪、联想同时具备生成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是人的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核心环节。因此,在分类引导教育中引入情境体验教学,学生对于这样的感性式教育接受程度会更高,兴趣度也较其他传统的教育方式更高,感官刺激更深,更容易形成牢固的理性认识。[10]
5.创立社会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使他们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配备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分类教育引导者的教育工作是与大学生打交道的工作,然而思想上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几次形式主义的谈几次话、讲座、会议就能够立竿见影。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引导的实际工作中,配备较好的师资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指导教师应主动地与学生建立三种关系,即师生关系、朋友关系、长辈关系。学校知名的专家学者、中青年教师、优秀的学生辅导员、政工干部等均可参加分类引导教育工作,这样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在社团分类引导教育活动实际中以不同的身份来解决。
(四)寻求相关部门支持
各级组织及有关部门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引导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将育人理念与分类引导教育理念相结合,从各个方面加大对于分类引导教育工作的宣传和普及。必要时也应到大学生中去征求意见,从学生的角度来逐步完善分类引导体系。同时,学院相关部门应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制定有针对性的、适合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学籍管理细则、学生行政处分条例、奖学金评定、学年综合考评、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职责等有关管理条例,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此外,也应把文明行为规范教育落实到学习、生活特别是学校开展的学生活动中,使政治思想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课余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结论
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引导工作的引导者,应充分认识到做好分类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将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与专业教育、课外素质拓展紧密结合。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教育重心。同时,作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导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陈海,李春晖.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5):87―89.
[2] 蔡克勇.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J]. 高等教育研究,2000,( 5):11―15.
[3] 贺文阁,姚江.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与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8―60.
[4] 刘建仁.浅谈高校两课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患,2008,(05).
[5] 聂莉.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分化管理研究及对策[J].中国市场,2008,(09).
[6] 唐艳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浅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
[7] 肖川. 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哲学审视[ J] . 高等教育研究, 2001,( 3),101―111.
[8] 许洁英.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从适应到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