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第1篇: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摘 要] 新时期,档案数字化管理及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不仅顺应时展趋势,还能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提升档案工作服务质量。为弥补工作中的不足,提升档案管理水平,需要加强宣传工作,完善管理规章制度,重视数据库建设,并构建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从而顺利时展趋势,推动档案管理创新发展和服务质量提升。

[关键词] 档案管理;数字化;创新策略;规章制度;档案信息安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93

[中图分类号] F290;G2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175- 03

0 引 言

新时期,随着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管理方式,推动档案管理数字化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顺应时展趋势,还能有效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为人们获取档案信息资源创造便利。但不能忽视的是,目前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需要革新思想观念,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促进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

1 新时期档案数字化管理及其创新的意义

在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之中的背景下,档案管理数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其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顺应时展趋势

当前,信息技术、扫描仪等先进设备逐渐被广泛应用到档案管理活动当中,有力的推动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也为档案管理创新发展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管理方式,健全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这是顺应时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对推动档案管理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1.2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当前,在信息技术和扫描技术得到有效利用的背景下,再加上档案管理人员综合技能的提升,档案管理数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事实上,实现管理数字化,不仅方便档案信息资源的整理和归档,还能方便查询,可以有效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促进档案管理服务质量提升。数字化管理还可以减少档案资料的占地面积,提高档案资料的防火、防水能力,进而促进档案管理水平提高,有效满足人们使用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

1.3 提升档案工作服务质量

在档案管理数字化的趋势下,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构建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对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编号并存储,构建完善的档案信息资料库。当使用者需要使用档案资料时,只需要输入目录和编号就可以快速查询到所需要的档案资料,满足使用者获取并使用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并且这对提升档案信息服务质量,有效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2 新时期档案数字化管理及其创新的策略

当前,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一些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相关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制约档案管理水平提升,影响档案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为弥补这些不足,顺应档案管理数字化趋势,促进档案管理水平提升,有效满足人们使用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创新策略。

2.1 做好宣传工作,重视档案数字化管理

新时期,要充分认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重要意义,创新思维,革新管理理念,顺应时展趋势,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并在制度、资金、档案管理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措施,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注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推动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档案管理人员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顺应时展趋势,把握档案管理数字化的要求,加强自身学习,掌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丰富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努力适应新形势和新需要,进而推动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有效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2.2 健全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规章制度

根据档案管理数字化需要,健全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和落实,为各项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要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职责,建立并落实责任制,让他们自觉遵守制度要求,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整理、归档、存储、使用等各环节的管理,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管理工作到位,服务质量高的部门和个人实施奖励。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更好顺应档案管理数字化趋势,努力提升档案管理和服务质量。

2.3 重视数据库建设,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

构建档案管理数据库,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做好档案资料扫描、图像处理、业务管理、目录管理、信息查询、数据分析等工作,充实和完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同时还要采集档案信息资源,构建档案信息数据库。利用扫描仪、数据压缩等技术,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并保证档案信息资料完整,从而方便数据信息查阅和使用,促进档案管理水平提升。

2.4 构建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可靠

加强安全管理,构建安全保障体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应该重视档案管理安全保障技术应用,综合采用密钥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加密存储和传输技术等有效措施,提高数据库信息的安全,防止档案信息泄露,避免档案资料丢失,进而有效确保档案信息资料的安全。对于纸质档案,也要及时整理和归档,保证室内环境良好,注重防水、防火和防鼠害等工作,避免档案信息资料丢失。综合采用上述安全保障措施,进而实现对档案信息的有效管理,确保档案资料完整,为人们有效使用档案信息资料创造便利。

2.5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注重引进基础扎实,档案管理技能强的工作人员,建立素质高的工作队伍。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让他们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档案管理技巧,有效开展各项工作,顺应数字化管理趋势,努力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3 结 语

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应用,档案数字化管理趋势越来越明@。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思想观念,健全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有效约束和规范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促进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丽勇.探讨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2):164-165.

[2]李惠华.高职院校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80-82.

[3]季轩.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09-210.

第2篇: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一、构建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档案安全评估是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资源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的评估。确定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是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首要任务,也是建立和推行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本文将从档案安全日常管理、安全基础

设施、安全防护设施、档案信息安全四个方面构建高职院校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1]。

1、档案安全日常管理的健全性

档案安全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基本规章制度的建立、组织机构的设置、事故处理预案的设置等方面。档案安全基本规章制度是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其健全性事关档案安全管理的全局。一般健全的档案安全规章制度包括档案安全保密制度、档案库房管理规定、档案评估制度、档案出入库登记交接制度、设备定期检查管理制度、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制度、涉密信息内容范围规定、档案安全事故报告制度、日常安全巡查制度、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制度等。档案安全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会使档案的接收、整理、移交、保管、利用等各个工作

图1 新升格高职院校档案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环节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健全档案安全规章制度、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是及时发现与排除安全隐患的重要途径。因此,将基本规章制度的健全性、组织机构的设置、事故处理预案的可操作性等日常管理指标纳入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档案安全基础设施是否符合标准

档案安全基础设施是档案安全的基本保障,事关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档案管的建筑设计、防火、防雷、抗震的设计、供电系统与消防系统等都应符合相关的标准与规范要求,档案馆建设应符合《档案馆建筑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等有关标准要求,处于沿海地区、地震带等特殊地理位置和区域的档案馆的防火抗震设计应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等要求确定不同的防范等级,防雷设计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确定不同等级。《档案馆建设设计规范》对档案室的供电系统与消防系统也进行了明确规定,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便于对档案安全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安全风险评估。

3、档案安全防护设施的合理性

档案安全防护设施是档案的“安全防护网”,是确保档案安全不可或缺的因素。安全防护设施一般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的配备、入侵报警系统的配备、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完善、温湿度与控制质量符合标准、重要场所的安全防护等。安全防护设施不当将对档案直接构成破坏性威胁与损失,因此,安全防护设施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评价档案安全的重要指标。

4、档案信息安全是否符合要求

档案信息安全主要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涉密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以及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此外还考虑了信

息安全的预警机制是否完善。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本文构建了新升格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图1)。

二、档案安全风险评价

对新升格高职院校档案安全风险的评估采用多因素分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建立在模糊数学基础上的定量评价方法,它利用模糊集合论概念与最大隶属度原则,对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对象作出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法适用于受诸多因素影响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2]。本部分基于档案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泰山护理职业学院为例,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新升格高职院校的档案安全风险进行评价。

1、设立模糊评判矩阵

综合评价矩阵对应的评价因素分别为档案安全日常管理、档案安全基础设施、档案安全防护设施、档案信息安全,按照最大隶属原则,档案安全日常管理所对应的评价等级为较低,档案安全基础设施所对应的评价等级为很低,档案安全防护设施所对应的评价等级为较低,档案信息安全所对应的评价等级为很低。

2、综合评价

根据一级指标权重及综合评价决策矩阵P的值进行模糊变换的合成运算,得出高职院校档案安全风险评价结果为:

P=[0.2068,0.3489,0.2563,0.1291,0.0401,0.0174,0.0014]

由B值可知评语为相当低,很低,较低,较高,高,很高,相当高的可能性分别为0.2068,0.3489,0.2563,0.1291,0.04,0,0174,0.0014,按照最大隶属原则,隶属度最大值为0.3489,对应评语为很低。这表明泰山护理职业学院档案安全风险评价等级属于低级,该系统的整体安全水平较低,与国家对档案安全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新升格高职院校档案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对泰山护理职业学院档案安全风险评价结果来看,新升格高职院校的档案安全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档案安全存在潜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1、院校对档案安全管理工作重视程度较低

新升格高职院校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对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意识淡薄,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防范设施等仍沿用传统的规章制度,难以适应学生与教师规模扩张对档案安全管理的新要求。同时也使得学校档案安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档案专业人力缺乏,尤其缺乏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才,使得档案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较为落后,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这也导致在网络环境下档案安全潜在风险增加,网络病毒、网络不安全因素对电子档案的潜在威胁增加。

3、档案安全管理资金不足

新升格高职院校对学校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也使得档案安 全管理资金不到位,档案安全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从而难以有效应对火灾、水灾、震灾、害虫、霉菌、灰尘、紫外线、有毒有害气体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四、高职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更新安全理念,强化档案安全保障意识

高职院校应树立档案安全即为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将档案安全工作放在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首位,完善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提升管理层次[3]。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及全校师生的档案安全意识与技能。落实档案安全责任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运行。

2、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

在学校财政许可的限度下,应设置学校档案安全保障建设资金,积极主动通过多种渠道与方法,将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列入院校正常的资金预算中。从而为档案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消除档案安全隐患与安全漏洞。

3、重视档案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学校应尽可能地配备具有档案专业背景的档案业务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档案安全保障水平,满足档案安全管理需求。对档案管理人员开展系统培训,并选派优秀人才到高校、政府部门学习,为学校储备一支既有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又有现代化网络技术知识的高素质档案管理队伍[4]。

参考文献:

[1] 方 昀,刘守恒.档案馆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内容分析和评估指标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1(6):74-77.

[2] 陈雪刚,程杰任.多因素分层模糊综合风险评估方法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48(30):128-131.

第3篇: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字:施工企业安全评价促进管理

安全生产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作为预测、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是将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凭经验进行管理,转变为预先辨识系统的危险性,事先预测、预防的“事前过程”。因此,可以说安全生产评价是安全管理和决策科学化的基础,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预防事故的具体体现。

一、开展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的必要性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快速发展,各种体制的建筑施工队伍急剧增加,职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给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虽然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力度,但由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各种情况交织复杂,安全生产事故还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保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发展,有必要建立一套较完整的针对施工企业的安全性评价体系,以便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进行安全程度的综合性评价,客观地反映一个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采取整改措施,搞好安全生产工作。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的颁布实施,给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提高施工生产的本质安全程度创造了条件。

二、开展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的目的

开展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目的是为了加强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科学地评价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业绩及相应的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查找其存在的管理薄弱环节和有关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减少和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降低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使施工企业在生产运行期间的安全风险控制在安全、合理的程度内,达到控制伤亡事故的发生,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安全生产评价的依据、对象和内容

评价依据:依据《安全生产法》、《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等有关标准规范,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安全管理规定。

评价对象:主要对发生重大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建筑业施工企业以及被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列入安全生产监管一级、二级警示的施工企业。

评价内容:主要依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中安全生产条件单项评价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资质、机构与人员管理、安全技术管理、设备与设施管理四个分项、安全生产业绩单项评价的生产安全事故控制、安全生产奖罚、项目施工安全检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推行四个评分项目进行安全生产综合能力评价,结合《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抽查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状况,从而反映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防护措施在施工现场的落实情况。

四、开展安全生产评价工作的成效

1、促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全员参与落到实处

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的诸多职能部门和岗位人员,比如技术、经营、设备、劳资、财务、工会组织等部门,许多企业都把安全生产评价工作全部推到安全管理部门,其实,在评价过程中也需要企业的诸多部门配合。因此,在对企业进行安全生产评价时,应该做好对企业的宣传,使企业的每一个职能部门、每一个岗位人员都能积极地参与到与其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之中。通过安全生产评价,受评价施工企业的相关职能部门和岗位人员都能充分认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积极配合,使安全生产评价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企业也能够通过评价整合用于安全生产评价的资源,使这些资源能够在企业提高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绩效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2、促使企业完善和落实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必须是经过公司法人签发的受控文件,且有传阅记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安全管理规定,企业必须建立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对分包单位、供应单位的管理制度、安全技术管理制度、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制审批制度、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危险源识别、评价和控制措施、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等,通过安全生产评价,使受评价施工企业能切合企业实际建立完善相关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重在落实,不仅要进一步健全制度,更重要的是执行制度,只有严格按制度执行,这样才能起到制度的约束作用,才能使安全生产闭合管理。

3、促使企业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保证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保证体系应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许多企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形同虚设,未能独立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够,安全管理人员的“责、权、利”不落实,未能行使安全一票否决权。通过安全生产评价,促使企业独立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企业各级按规定配备足够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保证体系,使企业能够融合各级、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切实履行安全管理职能,使体系能够围绕企业的安全生产施工要求正常运行。

4、促使企业的安全技术管理更趋规范

安全技术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忽略了某一环节都可能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通过安全生产评价,企业基本能够明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作为指导施工的技术性文件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制审批制度规定的程序组织报批、组织施工,不流于形式,明确安全技术管理内业资料的规范化管理;对作业班组、劳务作业人员切实做好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和履行签字手续,对危险性较大的作业进行安全监控管理,确保各项安全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5、促使企业的设备与设施管理更加完善

第4篇: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就是指通过落实档案安全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安全技术,对档案工作进行的系统化的管理,重点确保档案系统的完整、可用、真实以及可控,是基于档案文献信息安全的整体防护体系。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一是强化档案安全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档案资料的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完善档案安全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的建设,为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三是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队伍专业技能的培训,确保档案安全管理有必要的人才支撑;四是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的建设,做好重要档案资料的安全备份,确保档案资料数据库平台的可靠。

二、当前我国档案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档案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相对较为薄弱,造成了整个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基础不牢靠。特别是针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安全应急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导致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档案遗失、信息丢失或失效等档案管理安全事故问题的发生。

2.档案管理安全保障技术水平不高

当前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工作早已经步入了以数字档案为主体、数字纸质档案并存的时代,对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一些单位的档案安全管理保障技术水平不高,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性很容易受到威胁,一些的核心档案资料甚至出现泄露问题。

3.档案安全管理专业技术人才较少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安全意识、学习能力等普遍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力量不足、素质不高,而且普遍缺乏档案管理安全意识,再加上没有必要的教育培训,制约了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优化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建设的措施

1.完善档案安全管理保障制度建设

在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上,首先,应该建立科学的档案资料收集制度,特别是全面利用前端控制理论,加强档案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对不同档案资料的重要性、归档保存要求等进行明确,合理分级确定不同的安全管理措施。其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强化档案安全保管制度的建设,为所有档案建立全宗、档号,并编制好档案检索查询目录,全面掌握所有的档案资料;同时,对所有的档案资料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档案载体的安全性,尤其是对于电子档案载体,必须设置相应的防磁化、防复制保护技术。第三,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安全应急制度,重点是针对档案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安全预警机制以及损坏档案资料的恢复工作,以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可靠。

2.提高档案安全管理技术保障水平

对于档案安全管理技术保障水平的提升,重点应该针对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的特点,合理的确定各种安全管理方案。首先,在档案的安全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档案馆建设标准的要求,对档案馆的库房、机房等进行标准化的建设,避免档案资料受到各种物理、化学或者是生物灾害的影响。其次,重点加强对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管理,对于一些涉及保密需要的档案资料,必须采取防扩散加密技术进行处理,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数字档案必须建立自动备份以及异地备份技术,并加强对防火墙技术、安全检测技术、虚拟网络技术等网络安全技术的运用,以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可靠。第三,应该加强对档案安全修复技术的研究应用,对于一些有损坏的档案资料及时制定档案修复技术,或者是与外部修复服务商合作,提高企业的整体档案安全管理水平。

3.加强档案安全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上,一支合格的档案管理工作队伍是基本的要求。首先,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引进选拔上,应该尽可能的引进高层次、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中。其次,应该重点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教育培训,除了必要的档案管理知识以外,还应该加强档案安全管理理念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培训,使其既可以准确的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以及安全管理要求,同时也可以有效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4.提高档案资料的保密管理水平

在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保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安全管理要求。对于保密管理,首先应该根据档案资料的不同性质,准确的确定档案资料的保密等级以及使用权限,严格进行权限的控制管理。其次,在这些档案资料的管理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档案资料的传输和复制,尤其是加强对各种照相机、录像机、智能手机使用的控制,以免资料泄露造成档案管理安全事故。

四、结语

第5篇: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引言

档案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为不同单位所普遍关注和重视。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进步,档案信息数字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它在提高档案工作水平的同时,也对档案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但目前档案信息化和档案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今后需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从而更好顺应档案信息数字化趋势,促进档案工作水平提高,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一、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概念与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的应用,档案信息数字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它具有自身显著特征,对档案工作有效开展产生积极作用。

1.概念。档案信息数字化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在档案工作的应用而出现的,它指的是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将纸质文件、声像资料,系统组成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并建立检索目录,方便对信息的管理和查询。其建设路径是将纸质档案扫描并存储于档案信息数据库,实现档案信息资料传输的网络化,方便信息资料共享,更好满足用户需要。

2.特征。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档案管理的一种重要趋势,它具有自身显著特点和优势。不仅节约档案信息的存储空间,方便资料查询,还大大方便对信息资料的检索和存储,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档案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还能强化档案信息的实时性与动态性,方便对信息资源的整理与加工,让读者更为便捷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因而在档案工作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其应用也变得更为广泛。

二、档案信息数字化视野下审视档案工作的不足

档案信息数字化对各项工作开展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档案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但由于受到制度、人员等因素制约,目前档案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不足。由于受到技术、人员等因素制约,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存在不足,网上档案信息内容缺乏,网站提供的信息资源较少,难以满足用户需要。一些网站即使为用户提供档案信息资源,但只给出目录,读者无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制约其价值充分发挥,这是今后需改进和完善的内容。

2.档案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一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在对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处理过程中,由于电子信息资源具有可读写行的特征,人为对信息资源做了修改,并且修改后没有做出任何记录。导致信息化处理后的档案信息与原始资料不符合,失去真实性,难以有效发挥指导和参考作用。

3.档案信息安全性问题突出。信息化之后的档案资料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互联网会面临来自各方的攻击,黑客、网络病毒等都会侵入电脑程序,拦截重要的数据资料,或者遭到病毒攻击,导致档案信息资料丢失,影响档案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为确保档案信息安全,采用杀毒软件或其他防病毒攻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4.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档案信息数字化对工作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档案管理基础知识,掌握编号、存档、查询等工作流程。同时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使用方法,能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做好资料编号及存储工作,能建立数据库和索引目录,方便对档案信息的查询。同时还要明确档案工作流程,严格遵循规范要求开展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提高档案工作服务质量。

三、基于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档案工作策略

为应对档案信息数字化趋势,提高工作水平,根据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今后应采取以下改进和完善对策。

1.重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工作。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顺应档案信息数字化趋势,在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相应的网站,录入档案信息资料,方便人们获取相关信息。在建立网站的同时,还要重视网站维护与管理,构建检索目录,方便读者查询和获取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开发,推动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进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的获取和需要。

2.完善基础设施,确保档案信息真实。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影响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还对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因而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档案管理部门要借鉴已有的网络建设成果,建立电子档案接收应用系统,为档案信息的归档、接收、保管和利用创造条件。完善档案检索目录、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推动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顺利进行。工作人员要提高自己的责任心,严格按规定办事,不得随意修改档案信息资源,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做好档案管理的每项工作,确保档案信息真实有效,提高服务质量。

3.采用技术对策,保障档案信息安全。采取有效的技术对策,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加强安全防范工作,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为保障数据库和网站安全,要重视安全管理技术应用,包括防火墙技术、访问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能有效防止黑客攻击和非法访问,避免档案信息资源丢失,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做好档案信息备份工作,避免信息资料丢失而影响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4.注重管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要注重引进基础知识扎实,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既懂管理又懂技术,能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满足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需要,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重视工作人员的培训,采用现场授课、讲座、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做好工作人员培训工作,促进他们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能更好顺应档案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技能。工作人员也要加强自身学习,遵循规章制度和档案工作流程,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技术,做好档案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档案信息安全,更好满足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需要。

5.完善规章制度,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结合档案信息数字化趋势和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有效规范各项工作。制定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标准,坚持规范和统一原则,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对档案信息进行归档,使数字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都实现规范化和流程化,更好满足档案信息数字化需要。另外还要结合新形势和新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更好适应具体工作需要,推动各项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第6篇: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建材产品 检测实验室 安全管理

就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而言,积极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是重要的,不仅能够提高建材产品的检测质量,而且可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然而,在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工作实践中,存在许多风险源,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安全事故问题,产生不良影响。对此,有关人员有必要就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而提出合理的策略,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深入_展,提升管理水平,规避安全风险隐患。

一、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存在的危险源

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工作中,存在许多危险源,因而对安全管理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对于样品,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搬运方式不合理,产生不安全因素;存放时,如果不能按照规定存放条件进行,则对样品有损害;制备时,铁屑飞溅等危险情况存在。第二,在建材产品检测时,安装试样可能面临掉落的危险;而在试验操作中,试样异常断裂、飞出等造成的危险也较多。第三,在检测试验结束后,如若对废弃的液体或固体物质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环境污染等诸多危险。最后,其它外来危险因素也较多,如噪声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外来人员参观现场时发生的触电或机械伤害等问题。由此可见,在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中,存在许多危险源,更加表明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更高。

二、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的主要安全事故

纵观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中的安全事故,可知,安全性更加令人担忧。首先,在检测工作开展后,关于检测过程的相关资料信息、报告、原始记录等丢失或机密文件泄露,给实验室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影响。其次,在检测工作中,检验结论可能与真实结论有一定的偏差,甚至出现错误,导致实验失败。究其原因,可能与检测人员操作行为不当、检测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检测环境质量不佳等因素有关。再次,在检测中,建材产品的试件出现损坏、检测仪器设备损坏或丢失等,甚至在实验中可能发挥火灾爆炸等事故,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损失。最后,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的实际检测工作中,可能发生责任事故,即操作人员违反各项规定造成的不同程度的事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且对社会或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安全事故数不胜数,只有强化安全管理工作和提高工作水平,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或规避安全事故,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并提高建材产品检测效率。

三、强化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策略

新时期,建材产品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就当前安全管理工作现状看,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其仍然存在许多危险源和安全事故隐患。对此,有关部门人员更应从全方位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以提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建议,保证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优化检测实验室的环境

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时,优化检测实验室的环境是关键,能够为检测工作有效进行创造良好条件。首先,对检测实验室的布置,应严格按照《检测工作安全管理程序》而执行,以确保检测工作人员在检测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仪器设备安全性。其次,对于建材产品的检测中,如果检测工作的危险系数相对较高,则相关人员应指定场所,使检测人员在特定的场所在开展检测试验,并做好有效的隔离措施,降低人员伤亡率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再次,在检测过程中,如果需要用到易燃易爆有毒的危险品,则相关人员应严格遵循使用规定和保存管理条例而开展工作,避免其产生危险因素,造成不可挽回的安全事故。最后,对于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场所,相关部门应为其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设备,并按照相关标准规定而放置在制定区域,同时安装应急装置,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通过优化检测实验室环境,能够创设良好的检测工作氛围,有利于提高建材产品检测的效率。

(二)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要有效开展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进而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依据,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首先,根据安全管理工作各事项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尤其针对工作者。一是指派专人而全权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二是检测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而使用仪器设备,杜绝违章操作等不良行为;三是要求检测人员在离开检测实验室之前,应确认水电气阀门是否关闭;四是对于化学药品等,应由专人负责。其次,制定和完善奖惩制度,以充分发挥其对工作人员的激励性作用。例如,对于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检测工作人员严惩不贷,扣除绩效奖金等。再次,对于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应明文禁止闲人免进,使一切无关的人员不得进入检测实验室,规避不必要的安全隐患。最后,完善安全教育制度,针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以增强其安全意识和提高其工作责任心,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负责,有利于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效率。

(三)对人员加强培训

要加强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对管理人员加强培训。首先,在招聘环节把好人才关。对于建材产品检测工作而言,对严谨性有较高的要求,因而实验室在招聘人才环节,必须注重对人才专业知识能力、技能水平、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尤其对于检测人员和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而言,其考核更应严格,保证聘请人才的合格性,为后期检测工作更好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其次,针对初入职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活动,使其能够在独自开展工作之前,对建材产品检测工作有一定深入的理解,并根据不同岗位人员而制定专门的岗前培训计划。例如,针对检测人员而言,为其配备工作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使其在实践与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工作素养,以提高建材产品的检测效率;对于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而言,应引导其深入了解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积极参与各项管理预案探讨和方案制定,以积累管理经验,增强安全管理工作效率。最后,对从业时间相对较长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以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提高其工作技能水平。

(四)加大检测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理力度

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开展中,如果仍然发生安全事故,则管理人员应作出科学妥善的处理,并加大力度,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为此,安全管理部门人员应制定完善的紧急预案和相关条例,并在安全事故发生后严格执行。首先,对于重大安全事故,应及时启动紧急预案,按照既定的流程而开展救援工作,在抢救伤员的基础上,保护和控制现场,避免波动面积扩大,产生不必要的后患。与此同时,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的负责人应认真填写《事故报告》,其内容包括安全事故的来龙去脉、控制手段、事故地点和时间,并进行必要的责任分析和提出处理意见,进而提出善后工作内容和防范措施。其次,如果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地公安部门应给予法律制裁,发挥管理者的积极作用。最后,善后工作就绪后,及时召开事故分析会,针对安全事故的负责人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处理意见,并制定完善的防范策略,杜绝此类事故重演。

四、结语

建材产品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是必要的,要求管理人员应坚持全方位、全员性的管理,以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中,应积极从管理问题着手,进而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提出有效的策略,规避安全事故。对此,作者建议,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优化检测实验室的环境;其次,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再次,对人员加强培训;最后,加大检测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理力度。

参考文献:

[1]陈锋.中国老挝合作建立老挝建材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实验室[J].建材发展导向,2017,(04).

[2]王华敏.农产品检测实验室信息化系统的设想与初探[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6,(01).

[3]朱治凤.关于农产品检测实验室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16,(01).

[4]陈绫钢.加强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的探[J].北京农业,2015,(32).

[5]李佳.四川省雅安市质检所成立了灾后重建建材产品实验室[J].建材发展导向,2013,(04).

[6]关琦.石油化工矿产品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的管理[J].广州化工,2012,(21).

第7篇: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1.加强日常监管工作

在我国,煤炭、石油等资源型企业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受到当前低碳生活和可持续开发政策的影响之下,市场转换速度日益加强,企业的关、停、转现象时有发生,加强对放射源的日常监管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是保证放射源安全稳定的关键所在,同时更是保证放射源工作效率的核心。我省作为祖国边疆,本身因为寒冷气候的影响而存在着漫长严冬,这就使得整个省内基础设施极为薄弱、交通运输阻力较大,因而在现有的机制条件下若想实施有效的管理则更是需要众多管理资源。而当今管理能力之下,大多数放射源在工作中变化情况无法得到第一时间的了解,同时就这些极为有限的管理资源也经常会因为软件、硬件以及环境的影响而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应用。因此,就需要在研究建立现有管理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加大对节约资源管理机制的控制和管理。

2.涉源单位对放射源的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

近些年来,我省通过对省、市、县辐射环境进行全面的监察,对辐射工作现场做了详细的调查和控制,经过分析总结,在这些辐射现场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较为突出的问题。

(1.在管理工作中,如果没有履行备案手续,许可证也未曾得到及时有效的变更,这就使得在整个管理工作上存在着放射源管理数量与数据库、许可证中的数量不相符,放射源转让手续办理完成之后也因为保管不可理而未曾得到及时有效备案,从而引发管理的不合理,给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影响。

(2.没有进行严格的放射源编码管理放射源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都会出现编码混乱,特别是针对多个不同关系下的同核素、同活度,在管理工作中都没有建立一个有针对性、一一对应的工作关系,且工作中未曾明确之处放射源的使用位置。在这种背景下,放射源在使用中本身就存在着混乱现象,且不曾完全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来进行编号。

(3.对于闲置、废弃以及终止的放射源未曾按照有关的规定进行处理,使得这些放射源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在工作中对于废弃放射源的危害认识不够深入,将废弃放射源置放在普通的仓库中,且未曾进行严格、有效的安全管理和防护,从而引发环境影响威胁。

(4.规章制度不完善,这些制度主要体现在应急、预备方案不科学,放射源安全检查制度不合理、档案管理不合标准等方面,对于规章制度重视程度也存在着欠缺,制度不及时修订,没有进行有效的宣贯。

二、提高放射源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对策。

1.各尽其责、各司其职是放射源安全管理的关键“加强自我管理”是各辐射工作单位最基本的安全保卫措施。

(1).严格遵守国家的放射防护法规,对放射源的使用要办理许可证,制定有效的放射防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设专人负责,明确职责。

(2).提高认识,尤其是各使用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将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要定期对本单位职工进行宣传教育,做到人人知道并关心放射源的使用安全。

(3).使用单位在使用放射源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合格的场所,另一方面,要经常对该设备进行定期检修,确保其良好的运行。

(4).对较长时间不用或退役的放射源,尤其应引起重视,一方面要进行妥善安置,登记在册,有专人保管,另一方面,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善后处理,既可以退回生产厂家或经批准转让给有《辐射工作安全许可证》且在许可范围内的用户,也可以和当地有关监督管理部门联系,进行回收处理。对停产、转产的单位更应特别重视放射源的妥善处理。

2.针对监督管理部门的制度构建。

在加强放射源的安全管理中,监督管理部门要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贯彻国家有关的放射防护法规和标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使用单位负责人对放射工作的认识,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素质。

(2).对于新开展放射工作的单位,既要做好开展放射工作前的影响评价和审批工作,又要做好开展工作后的经常性监督和检查,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设法随时给予解决,对存在问题而又不整改的单位,要进行严肃查处,消除一切可能发生事故的隐患。

(3).在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中,应对使用单位主动提供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做到管、帮结合,尤其是对废弃退役的放射源的处理,要设法给予指导,解决其储存或回收,消除使用单位的后顾之忧。

三、结束语

第8篇: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起重机械的使用环节是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重点,是保障起重机械安全运行,减少、杜绝起重机械事故发生的关键所在。

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5个薄弱环节

我们在起重机械的定期检验中发现,一些小型企业在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安全管理机构缺失或不健全

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未设置安全管理机构,设备的日常安全状况无人问津。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称“管生产的人管安全”,管理人员不熟悉现行起重机械法律法规,发现隐患处理不及时,安全为生产让步……实际上对设备的安全管理只是空有其名。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检查制度未建立或严重缺失

《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起重机械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并建立完整的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而我们在检验中发现,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重机械的安全技术档案和检查制度,有的制度仅仅是流于形式没有执行。主要表现为:(1)重要资料(如随机出厂的技术资料、图纸)缺失,历年检验报告未存档,这为检验工作及设备的管理、检修带来很大困难。(2)规章制度严重缺失,部分企业未建立起重机械的安全操作规程,没有约束员工行为的基本准则,作业人员无章可循,违章作业时有发生,致使起重机械设备频频受损,设备出现了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带病运行,未按规定进行起重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

在起重设备使用过程中常常因非正常使用等因素导致安全保护装置损坏,如起升高度限位器、起重量限制器、力矩限制器、吊钩防脱钩装置、运行极限限位器等未装或失效,设备接地或接零、漏电保护不可靠等,因维修资金短缺、生产工况繁忙等原因没有进行日常维护保养、维修,没有及时修复、更换安全装置,而是随意短接,更有甚者为了节省时间和方便违章作业,擅自将安全保护装置拆除或短接,使安全保护装置失效。上述做法势必导致严重后果。

作业人员无证上岗,违章作业

部分企业由于员工流动性较大等原因未及时安排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参加培训,对于过期的操作证也不主动申请换证培训,使得无证人员上岗,作业人员起重机械安全知识匮乏,违反安全操作规程、违章作业司空见惯。比如超载或未确认吊运物品重量,斜拉斜吊,吊重下站人、吊重捆扎不可靠,吊钩挂钩不可靠和操作人员不具备资格且对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低等,操作人员素质不高常常是事故发生的根源。

安全意识淡薄,不依法接受起重机械的安全监管、履行定期检验

有些使用单位由于管理人员对特种设备的安全意识淡薄,存有侥幸心理逃避检验,不仅未按规定申请、超期使用,甚至检验人员找上门还拒绝接受检验。使得设备安全状况不能得以确认,造成数量不清、状态不清,有效安全管理更无从谈起。对设备的安全状态知之甚少,更有甚者错误地认为只要起重机械能开动就属正常,从而埋下安全隐患。当检验人员检出严重危险隐患时,业主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实,这些隐患距事故发生只有一步之遥,事故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加强管理从7个方面入手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使用单位应加强管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起重机械设备档案,完善技术资料

安全技术档案是设备安全状况的原始记录,是管理部门制定规章制度、分析设备状态、安排检修计划的基础资料,应随设备完整保存。它对设备的监察、检验、维修及产品质量的追溯是不可替代的技术资料。因此一定要妥善保存,严格管理。档案应由专人保管并设置登记台账,保管人员更换时应有严格的交接手续。

起重机械的安全技术档案包括:随机出厂的技术资料即设计文件(含总图、主要受力结构件图、机械传动图和电气、液压系统原理图)、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监督检验证明、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使用和维护说明;安全保护装置的型式试验合格证明;定期检验报告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日常使用状况记录;日常维护保养记录;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使用登记证明;改造、重大维修技术资料和监督检验合格报告、首检资料和首检合格报告。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安全生产管理必须有组织上的保障,所谓组织保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保障;二是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保障。《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及《起重机械使用管理规则》中均规定要求使用单位应当设置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从事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人员是起重机械设备最直接的一级管理者,也是上级主管部门获得设备运行状况和有关信息的直接提供者。为此,基层设备管理人员的责任心直接影响着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对该设备的重大决策。所以,应选择懂专业、责任心强的人员担当此任。

3.全面落实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应完善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在起重机械作业场所张贴起重机械安全操作规程和“十不吊”的内容;定期进行隐患自查自纠,并做好记录;实行使用单位安全标准化管理,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

冶金等重点行业必须全面实行使用单位安全标准化管理。各单位应对本单位的作业人员持证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发现无证上岗或持证人员数量不足等情况,要立即安排相关人员申请参加培训考核取证,并不断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安全素质,杜绝违章作业。

4.建立企业维护保养和自检制度

企业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想管好企业的安全,管好起重机械的安全是重中之重,而管好起重机械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对设备的动态检查。只有通过检查,才能发现隐患和缺陷,才能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缺陷、消除隐患。

为了达到安全运行,建立企业自检制度尤为重要。企业应按不同层级、不同间隔建立检查制度,各级责任明确,落实到人。对相关检查不能敷衍流于形式,更不应在发生事故后才去检查。应实事求是地建立设备安全运行常态检查,并一一落实。

5.提高起重机械作业人员素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违章作业发生

使用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配备相应的起重作业人员,确保持证上岗,安排“一人一机”,强化内部岗位操作管理技能培训,规范操作人员的作业流程,加强起重作业人员的日常培训考核工作,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保养规程,认真做好每天的运行记录、交接记录;做好日常点检工作和平时的维护保养工作,保证设备健康正常地运行。有效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

6.按时申请定期检验,及时处理检验中发现的问题

使用单位应当在检验有效期届满1个月前,向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申请。申请检验的起重机械必须是经企业自检且结论合格的起重机械。企业自检要认真填写专用的《起重机械企业自检记录》,并对所填写的内容质量负责。检验部门查出安全隐患后,应对这些隐患立即确定整改方案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如实报告监管和检验部门。对于一些确实难以整改的,则依据实际情况通过改造、重大维修等方式进行。

7.多措并举保安全

安全管理的效应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必须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使其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同时辅以奖惩分明的考核办法,以保证各种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监察部门应不定期地深入企业监察,不能因为企业小而偏远(小型企业在偏远地区的较多)造成监察盲区。

第9篇: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1.1设备故障

设备发生故障是变电运行中最常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处于长时间带电运行状态的电气设备会发生老化,或者连接电气设备的导线会老化而降低绝缘等级。变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检查和维护,很容易造成不易察觉的各种安全隐患,对整个变电站的稳定运行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1.2人员操作不当

变电运行过程中,根据运行维护或者系统需求,经常要对设备进行操作,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主要操作者。因而变电站中人为的操作失误也是造成变电运行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不严格按照操作规则和流程操作,或疲惫操作等都是造成变电运行重大失误的主要原因。如果操作人员因为人为操作错误而导致事故,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对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和电网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给电力系统运行造成严重损失。

1.3安全管理缺乏规范

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安全管理的疏忽以及规章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影响变电运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管理中,相关人员的安全管理力度不够,对违规操作、习惯性违章等处罚力度不够,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这种现象发生,这些都是容易引发变电运行事故的重要原因。

2提高变电运行可靠性加强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加强变电设备的运维、检修力度

重视对设备的监测维护,提高其健康水平。及时对带病设备进行维修,使设备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得到提高,避免因为设备故障导致的运行失常。还应重视预防工作,重视对设备进行维护巡视,避免设备事故发生。特别是利用绝缘在线监测、带电测试和红外线热像仪监测发热点等技术措施,加强对设备的监测工作。对于变电设备的检修,相关负责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及时做好设备的检修、维护和更新工作。对于变电设备使用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供电局可以设置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设备的日常检修和维护工作,并在检修部门每天指派相应的负责人员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查,对每个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书面记录,一旦发生问题,立即反馈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维护。此外,在对设备的巡视和检查过程中,可以根据电力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项管理,划分出工作重点,并对这些容易出现故障的设备进行重点检修和维护。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变电运行的可靠性,降低变电运行的安全隐患。

2.2加强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专业水平

变电事故很多都是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引起的,运行人员在电力系统的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想保证变电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首先应当从人员的安全管理和技术的提高上进行加强。因此,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人员培训:第一,供电局应当保证在每个员工上岗之前进行电力技术的专业培训,尤其要灌输安全操作的等方面知识。第二,员工正式上岗前,需要由老员工进行指导和实践培训,以确保新员工的操作技能专业性。第三,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员工责任意识,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第四,定期组织一线员工进行各种设备故障及事故的操作演习,以提高员工对紧急事故的应对能力,积累事故处理经验。此外,对于人员安全教育,一定要向全员灌输安全生产第一的思想。时刻将安全纪律放在首位,要求员工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则进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变电运行中因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风险降到最低。工作人员在培训之后,应该达到三熟三能的水平,即对系统原理和设备熟悉、对操作事故的处理方式熟悉、对岗位制度和职责熟悉;能够对操作流程进行分析、能够排除故障、发现故障、能够了解维修技能。

2.3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为将变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落实到实处,必须严格遵守供电局制定的规章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其中,对于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可以借助电子档案,对每台设备的使用和日常维护数据进行记录,以保证设备使用的有序性。对于人员的管理应当设置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制度,严格约束人员使之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对员工的考核进行总结,如果在考核过程中,因人员自身失误造成的问题应给予处罚,而对于表现优秀,操作零失误的员工则给予一定的奖励。

2.4提高变电设备的运行水平

2.4.1加快设备更新,降低故障率

变电设备的先进性可以有效保证变电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供电局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加大对变电设备的投资力度,适当引进当前较为先进的电气设备。实践证实,先进设备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变电设备故障造成的断电频率,减少停电次数,使运行安全性得到提高,从而较好地提高变电运行的可靠性。

2.4.2重视设备维护,提高健康水平

全方位配合开展设备状态监测,运行人员积极配合状态监测工作,合理调整对设备的检点和范围,利用绝缘在线监测、红外线热像仪监测发热点等多种监测手段,加强对设备的监测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可靠性管理的资料、档案,使可靠性管理得到规范化和标准化。此外,由于电力系统的设备及工作错综复杂,任何一个环节或设备出现了故障都可能造成大面积的停电。因此,供电局管理层应该重视对变电设备的管理和检修工作。及时发现和排查变电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