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安全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高校改革及扩大办校规模给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影响高校的不断改革,虽然促进了高校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在组织各种活动中,外来人员的增多,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许多学生在缺少安全意识的情况下,泄露了学校的一些情况,埋下了安全隐患。另外,高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学生素质层次参差不齐。在这样的局面下,高校的教学设备、办学条件没有及时改进,导致高校资源和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这是发生“安全事件”的主要根源。
1.2网络时代给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中,虽然给学生提供了更方便的学习条件,但由于学生缺乏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对网络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得不深,高校校园网络容易受到外来非法的侵入,网络一些不文明的图片、语言或者容易让学生着迷、堕落的网络游戏等,给学生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对事物判断能力和分辨能力较差,尚未形成完整、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网络给学生安全教育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学生容易受到这些不健康事物的影响而走上歧途,迷失了自己。
1.3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给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影响当前,对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管理方式也从以往的封闭式管理转变成了开放式的管理,对学生宿舍也进行了社会化管理,高校管理方式的改变,增加了高校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接触量,也让高校环境及人际关系更加复杂。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而相应的办学设施又没办法同步跟上,有些学生在外租房居住,高校也没有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这也是学生产生不安全因素的一个主要原因。
1.4高校学生对学生性安全教育问题高校学生各方面虽然比中学生更成熟,但由于还没参加工作,对外界接触少,社会经验不足,也缺乏性安全防范意识。高校规模的扩大,各种服务行业也出现在校园,增加了外来人员,这些外来人员有的素质较差,再加上高校学生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容易相信别人,伤害到了自己。
2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措施分析
2.1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为了确保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对他们实施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安全教育不但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且还是一项根本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安全教育必须贯穿始终。高校应该针对这些存在的安全问题,加大安全教育力度,采取有效对策,领导者和教育者要从刚入校的大学生到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从学习和生活方面对他们加强安全教育,让他们全面掌握各方面安全知识,加强防范,珍惜生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2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现在的高校学生,电脑是人人必备的学习工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涉足网络。高校学生虽然对电脑使用技能熟能生巧,但网络给他们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掌握不深,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事物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可建立一个网络安全主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网络安全防范。
2.3对学生住宿加强管理当前在学生宿舍管理上都采用了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方式,安全管理部门应选择有责任感、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同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及考察。在管理上可以采取多样化的管理,但必须规范化和科学化。在管理过程中,高校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可以支持学生做好宿舍管理工作。可以在宿舍楼逐级挑选出楼长、层长和舍长,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主动维护宿舍安全。同时还可定期对他们进行应对意外事故培训,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和安全事故处理能力。
2.4对高校学生进行性安全教育,避免受到害高校应加强规范管理,对于外来人员要做好登记工作。同时加强高校学生的性安全教育,让他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分辨能力、判断能力,遇事果断,端正自身行为。教导学生要学会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一旦遇到伤害到自身的事情,要勇敢揭发。
3结语
1.1公安高校大学生非传统安全认知现状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公安高校大学生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认知现状,笔者于2014年6月在中国刑警学院开展了非传统安全意识网络调查,共156人填写调查问卷。15%的学生认为我国周边威胁因素增多,形势不容乐观。12%的学生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正在逐渐步强,而高达86%的学生则认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在逐渐减弱。此外,还有83%的学生对我国所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并不关心。因此,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国家安全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我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增强非传统安全意识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1.2对公安高校大学生开展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公安大学生思想活跃,他们对非传统安全的认知反映出他们对国内外社会的了解状况,体现出他们解决危机或协助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更强调个体价值等不足。因此,公安高校要针对这些个体因素,积极开展非传统安全教育,努力培养和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安全机器”队伍。
2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公安高校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
2.1实现公安高校非传统安全教育纵深发展
将新媒体技术与公安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相结合,既借助新媒体,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为非传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广阔、先进的平台。更重要地是将该技术与现有的信息系统相结合,提供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实现对以往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的根本性跨越。
2.2更新公安高校非传统安全教育模式
公安院校具有较强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大多通过军事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等少数传统安全课程来获取信息。如今手机等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无论从解决问题的数量上,还是在平等沟通的氛围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利用网络新技术制作符合当前形势,体现与时俱进的教学视频、教育网站,把他们通过“微信”和“微博”等新传媒传播出去,拓展了教育形式。
2.3抢占网络和舆论等新传媒非传统安全教育阵地
公安院校宣传部门、团委以及从事非传统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密切配合,建立符合公安院校特色的非传统安全教育网站,并紧密结合时事开展非传统安全形势政策教育,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对非传统安全形势的判断和理解。
2.4提高公安院校非传统安全教育水平
摘 要 篮球运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项充满魅力的项目。孩子们也喜欢打篮球,小学生通过篮球运动,可以提高多方面的身体素质,也可以从小养成一个运动的好习惯。本文通过对昆明市一些小学篮球运动的开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小学生篮球运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 篮球运动 小学生 解决措施
篮球运动在小学是非常易于开展的一种运动项目,也深受广大家长朋友们的喜欢。除了平时孩子们的文化课学习外,他们通过篮球运动可以学会课堂之外的知识。篮球运动可以培养孩子们更加顽强拼搏的性格,也可以提高孩子们的人际交流水平。但是,目前篮球运动在小学开展状况不是很理想,出现了好多问题。本文对目前小学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一些好的发展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昆明市的一些小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登录中国知网文献资料库搜寻相关的论文,并查阅相关的一些图书资料,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2.访谈法。通过访谈一些小学生和一些家长朋友,了解他们对篮球的一些看法,并访谈一些小学体育老师,得到关于本论文一些支持。
3.逻辑分析法。通过自己的分析,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对篮球运动的认识与分析,运用逻辑学方法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得到一些更好的理论知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生开展篮球运动的好处
孩子们通过篮球运动可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在篮球比赛中,可以培养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孩子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1]。现在的孩子们都不太喜欢跟其他人交流,篮球运动是团队项目,孩子们通过和其他孩子一起打篮球,可以更好地与人交流。在一天的学习之余,通过打篮球,出出汗,可以缓解他们的压力,缓解他们的情绪。 (二)学生们刚开始接触篮球运动的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这群小学生刚开始接触篮球项目的方式不一样。大部分学生初次认识篮球这个运动,是通过学校体育老师上篮球课;有的学生是因为父母本身喜欢篮球运动,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还有部分学生通过在校外上篮球培训班;有的是通过观看电视上的篮球比赛,了解到了篮球项目。总之孩子们刚开始接触篮球项目,方式是各不一样的。 (三)制约篮球运动在小学发展的因素
1.学校和社会上篮球场地设施缺乏。众所周知,完整篮球场和篮球设备对于学生们发展篮球运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篮球场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们开展篮球运动的需要。还有一些学校的篮球场地已经有了破损,但是又没有人去修补这些篮球场。还有一些学校的篮球场地是标准的成人场地,这些学校没有考虑小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标准的成人篮球场的篮筐对于小学生们来说过高,他们投篮就很困难,慢慢的就会降低孩子们打篮球的兴趣。好多小区的篮球场也是这种情况,篮筐偏高,不利于孩子们投篮。而且好多篮球场都是商业化运营的,都是需要收很多费用。对于广大家长朋友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2.因为一些安全问题,家长和学校不支持学生们广泛开展篮球运动。现在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在家长眼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长眼里,他们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安全问题。篮球运动是一项对抗非常激烈的运动项目。一些家长就非常担心孩子们的安全问题,就不太鼓励自己的孩子们从事篮球运动,相应的减少了学生们的发展。学校的体育老师们也是很担心上篮球课的安全问题,也就相应地会减少篮球课的上课次数,使得篮球运动在小学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
3.一些学校体育老师的篮球教学知识缺乏。学生们刚开始接触篮球运动,体育老师们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对于孩子们的兴趣的启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的一些体育老师,不是很了解篮球运动,不懂得目前篮球教学的最新方式方法,也不懂得篮球的裁判知识。这些因素就会阻遏孩子们未来篮球运动发展。 三、对小学生篮球运动开展的建议 (一)学校和社会增加篮球场地的设施投入
广大学校应该加大体育资金投入力度,并且要根据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增加一些为他们量身定制的篮球场。学校可以购买那种可调节高度的篮球架,而且应该增加篮球场的数量,也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学校维护部门,定期进行篮球场的维护工作。我们的小区也应该多设立一些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篮球场。 (二)家长们应该转变观念,体育老师们增加安全意识
家长们应该转变陈旧的体育观念,体育老师们应该脑海里应该时刻树立安全的意识。在上课之前,体育老师们也要给孩子讲好篮球课上的注意事项,带他们做好课前的热身活动。体育老师们也应该掌握必要的伤病救护技能,这样更能够保护好孩子们的安全问题。上课之前,体育老师要检查一下篮球场上的器材设备是否安全。 (三)体育老师要加强师资培训
体育老师们要多参加一些篮球的教研活动,多学习现在先进的篮球教学方法,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从各方面全面提高体育老师们的教学能力[2]。学校应该多邀请一些篮球教学方面的专家,在学校给年轻的体育教师进行指导,使得老师们拥有科学化的训练方法,完善体育老师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对小学生来说,游戏是快乐的天堂。他们喜欢游戏,从游戏中获得了无限的快乐。根据小学生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将游戏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将游戏带入课堂。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集中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利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小学生形成利于学习的性格。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点:明确游戏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将知识与游戏结合;注意游戏的安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游戏,将其与小学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培养兴趣。
1.游戏
什么是游戏?精力过剩论认为“游戏是人发泄人剩余精力的一种活动。他们认为人的精力主要是来保护自己的。维持生命的正常生活。如果还有剩余的一定要发泄掉。游戏便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最好的一种方式。”①而弗洛伊德(S.Freud)认为,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力量。通过游戏,儿童可以解决伊底和超我的冲突。游戏也是缓和心理紧张和使儿童掌握大量经验的净化反应。而皮亚杰(J.Piaget)则认为学习是一种习得行为,游戏遵循“效果率“。效果率强调强化会增加一种反应出现的可能性,而惩罚减少它出现的可能性。可见,游戏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活动。它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小学生正处于小学阶段,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渴望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和生活的技能。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这个特点,将游戏融入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学教学
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明释学生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易于学生觉知的方式”。②根据教学活动的这三个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小学教学是老师引起小学生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让小学生易于理解知识的方法,向学生说明解释相关的内容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引起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老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引导其更好掌握所学的内容。
3.游戏对小学教学的作用
3.1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爱因斯坦也认为“对一切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胜于责任感。”兴趣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而“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对儿童来讲, 是人间的乐园”③。游戏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一旦将游戏运用到小学生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将知识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传授给学生。这样对小学生来说,学习便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而一件与快乐联系在一起的趣事。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积极努力学习。
3.2游戏有利于集中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注意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选择性。在正常的环境下,成人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关注某些事物,然后进行认知的加工。但是,“小学生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刺激的特征(新颖、新奇、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他们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少灵活性。”④也就说在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在活动中比较难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容易被一些有趣的事物吸引,分散注意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而将游戏引入教学,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这样教学活动就不单单是文化知识,还有有趣的游戏活动,。这样可以更好吸引小学生的目光,促使学生将注意集中在教学活动中,减少无关注意对小学生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3游戏有利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感性经验紧密相连。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单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练习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朱智贤,1979)小学生这种思维与具体形象联系的特点使得小学生在接受抽象事物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易以接受。
而游戏是一种形象的活动。它可以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活动传授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小学生面对的是生动具体的活动,而不是黑板上的粉笔字。这种教学的模式适合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学习知识,避免因为无法理解知识而带来厌学情绪。
3.4游戏有利小学生形成利于学习的性格。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性格。良好的性格如主动、积极等都对一个人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这些利于学习的性格可以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认真学习。而游戏对这些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游戏中,小学生提高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形成了主动、积极等利于学习的性格。这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将游戏与小学教学结合的注意点
4.1游戏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
游戏确实对小学教学很有利。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游戏在教学中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分清主次,切忌本末倒置,为了游戏而游戏。
4.2要将游戏与知识结合。
课堂的游戏应该与课余的游戏有所区别。课堂游戏的目的在与服务教学。因此,老师要善于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便让学生在玩中学,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率。
4.3要注意游戏的安全。
老师要注意游戏的安全。在选择教学游戏时,安全因素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进行教学游戏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安全问题,确保学生安全的开展游戏活动。如果因为学生在游戏中受到了伤害,那么就得不偿失了。
5.结论
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事学生更好理解所学知识,可以促使小学生形成利于学习的性格。我们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利用游戏这个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
6.致谢
陈洵教授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0
【2】施良方.教学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关键词:规则;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生就像一张纯洁、干净的白纸,他们就像初生的牛犊,还没有养成自觉、自律的规则意识。因此,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我们德育教学势在必行的责任,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的基础,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那么,规则教学如何“强”?规则意识如何“养”?当我们面对这一双双天真无邪、透彻明亮的双眼时,我们要如何化繁为简,把听起来沉重、乏味、打瞌睡的规则养成教学变得亲切、有趣、乐于实践呢?作为一名践行在教学前沿的教育管理工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德育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中国著名的道德伦理学学者焦国成认为,规则意识淡薄当今社会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这是针对社会上的成年人而说的,但成年人对小学生的影响巨大。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都源于童年时期。因此,教育者必须意识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毋庸置疑、势在必行的大事。
二、让小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规则的内涵
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知是思想品德方面的认识,这里指的是小学生对规则的认识。认识是情感和行为的基础,教育者要让小学生懂得规则的内涵。小学生喜欢玩游戏,教师可通过游戏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规则的内涵。当小学生们对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进行情境学习,如:“小记者在行动”活动。以此为媒介,引导学生们去发现生活中的规则,如家庭生活中用完东西要放回原处,以方便下次或他人使用,晚上电视音响等声音不要放的太大,以免打扰家人和邻居休息。久而久之,小学生会发现规则潜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生活处处有规则”。
三、让小学生了解规则的作用,并参与制定一些规则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这里指的是小学生对遵守规则的情感态度。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们一起探讨“规则的作用”,以学校规则为例,引导学生发现没有规则他们将享受到自由,但没有规则也会出现不良状况。引导学生发现活动规则是为了保证活动安全,劳动可以保持干净卫生,而上课不迟到、课间不打闹可以保证学习井然有序等。之后,小学生会了解到,学校规则的作用是保证他们健康、安全、愉快地学习。他们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享受着规则带来的好处。无形中,小学生们对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多了一份负面、消极、厌恶的情感,而对遵守规则的行为多了一份正面、积极的情感。
四、榜样示范,加强小学生规则意识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内在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外部表现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在这里,遵守规则,有良好的行为就是小学生有规则意识的外在表现。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或者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加以引导。儿童都喜欢模仿,且儿童的模仿存在这样一个规律,会先模仿周围亲近随后距离较远的人。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都来源于家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教师需要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讲解学校的管理,帮助家长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除了榜样示范,教师还要对小学生进行一些正面引导。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们相互监督、学习,在活动的实践中加深体验,加强规则意识。如针对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可以开展“我是校园小卫士”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乱扔垃圾是很不文明的行为。还可以进行楼梯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体验“逆向行走”会导致碰撞、拥挤的结果等。除了让小学生遵守班级、学校的规则,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遵守校外的规则。
规则意识的培养除了正面的引导,还需要制度的制约。“从规则的起源来看,规则是针对人性的弱点而制定的。人性都有懒惰、不希望受约束的一面,许多行为在没有外在的约束和监督的条件下会趋向失范。”如果不遵守规则能带来益处还不用接受处罚,那小学生们一定不遵守规则,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适度的惩罚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违规就会受到惩罚的心态。
五、小学生规则意识的教育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巩固效果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意志努力。在这里指的是小学生为遵守规则所做的意志努力。滴水穿石,绳锯木断,不求朝夕之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也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将教育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贯穿始终,日积月累才能巩固效果。
六、注重行为强化,形成常态
小学规则意识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就可以看到成效的,它是一个动态、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最好的强化途径就是学生们的基于规则的道德行为。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除了为学生们输送规则知识、内容、事例、榜样这样带有“正能量”标签的源泉,还应该极力为学生们打造行为展示的平台,为学生们营造践行“好行为”的校园、班级文化氛围。我们要完善规则行为的激励评价制度,将学生们的“好习惯、好行为”纳入过程性评价中,归档到学生们的成长记录袋,让学生们主动、积极地成为规则行为的践行者、倡导者,让好规则、好行为成为校园的常态。
如,在三年级的班级管理中,我鼓励学生们自主成立“规则督导队”,督导队成员由各个学习小组选派代表产生,这些“小督导员”需在班委的配合下,明确督导内容,督导内容需在班级公示,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完善。“小督导员”应对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督导,对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进行劝导,并及时记录,于每周的少先队课时间,将督导情况进行公布,并推选出“规则之星”。
规则是“死”的,它是我们为人处世不可逾越的底线,但是同时,规则也是“活”的,它在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养成学生自觉的规则意识,将规则深深地烙印在他们成长道路的每个脚印中。我们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他们在规则路上有新的见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让我们的规则更加生动活泼。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多渠道、多种方式的,只要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规则思维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就能实现教育的规则,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规则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兴平西畴县小学教师论文集[J].西畴教育局教研室
一、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语言究其本质是一种交际的工具,从实践的角度看,口语交流的实际意义有时还要超过书面交流.并且从语言本身发展来看,也是先有头语言再有书面语言的。过去,我们往往太注重语言学习要“听、说、读、写”并举,这样做的效果往往是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是“想面面俱到,结果是面面都不到”。因此.我们认为,语言学习要先听、说、再读、写.以听、说带动读、写这样做的好处是:既符合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一了学生的口语水平。
二、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愉快中枢和痛苦中枢在上英语课时,如能创造一种祥和、愉快的气氛.就能激发学生的愉快中枢.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使他们感到学习英语、说英语是一种乐趣与享受,自己也可以做到张口即说。在这种轻松、活泼的情景下.学生不但增强了自信心.还达到了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
英语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在小学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是学好英语的良好氛围,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加速器。
为了创造这样种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教师应掌握白己在课堂的言行举止、情绪态度,因教师的一擎一笑都是学生情绪的调节器、从老师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起,他的情绪就感染着学生,老师亲切和蔼的面容可以诱导学生开口说英语时不胆怯、不感到拘束或沉重。上英语课时,应给学生以信任、体谅,要和蔼、公平,不迁怒、也不急噪.不随意评价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有轻松感、安全感,从而能大胆地、不怕出错地开日说英语.并进而学好英语。
三、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也是使学习能持之以恒的一种动力,且在兴致勃勃的心境下学习的东西也不易忘记。因此,上英语课时,除了直接传授有关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图画、表演、竞赛、游戏等方式,给学生增加一些既有趣味又有助于理解、记忆的教学内容与知识,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教学实践中发现,上课时,即使是英语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一般也不太主动开口说英语。这种现象表明,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同学要开口说英语还存在着某种障碍。如:教学环境、方法及心理因素等。鉴于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增加一些可以使学生摆脱这种障碍.进而以一种轻松、乐于参与的状态融人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英语游戏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具体而言,游戏法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原本没有什么生气的语言转换成生动有趣的、富含语境的“对话”式交流。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创造,成了一个又一个游戏的组合,并且把学生喜爱的音乐、舞蹈、绘画、竞赛融合在一起。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这种实际的语境中,去体验,去实践,由此真正掌握英语。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SPARK课程”提高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实施一个学期的“SPARK课程”教学后,被试学生在“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校内人际关系”和“挫折耐受力”等维度上的得分较实验前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
关键词 SPARK课程 小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一、前言
SPARK课程是一个来自美国,针对儿童运动、游戏和娱乐的活动课程,SPARK课程由于强调活动过程的趣味性、关注活动过程中儿童的心理感受、注重对活动过程的科学和系统的控制,重视活动结果的教育学意义,因而,SPARK课程对学生和美国社会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美国被广泛开展,是一个广受好评的全国性的体育活动。
自2001年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以来,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成为了广大体育教师的共识,然而,如何有效地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的理论和实践都略显不足,广大体育教师更是在体育课程的“社会适应”目标前显得力不从心。
SPARK课程是一个十分重视活动过程的学生心理感受,注重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情商的活动课程,因此,如何将SPARK课程引进体育课堂,并利用SPARK课程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体育课堂中,引进SPARK课程,通过SPARK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其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途径提供实证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为连江县某小学随机抽取一个班级37名学生,其中男生20人,女生17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以“小学生社会适应”为题名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的硕博论文上进行查阅,发现相关研究成果8篇。分析这8篇论文,并查阅有关小学生社会适应的著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量表来源。
2.实验法
(1)实验设计
采用前实验的单组前后测设计:前测――实验处理――后测。单组前后测设计是指只有一个实验组,在实验前对实验组进行一次初始水平的测量,并把测量结果作为前测,之后进行实验干预,并于实验干预后,对学生进行再次的测量,把测量结果作为后测,再把前测结果与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效果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
(2)实验指标的选取
由于本研究欲探讨的是SPARK课程与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实验指标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采用量表测量的结果。
(3)实验过程
采用双盲法,在实验前,被试学生和上课教师都不知道本实验的目的和内容,但在实验前,对上课教师进行SPARK课程的培训,使得该上课教师具有SPARK课程教学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一次社会适应能力的问卷测量作为前测。前测后,由上课教师对被试学生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SPARK课程教学,并于一个学期的SPARK课程教学实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社会适应能力的测量,把测量结果作为后测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进行样本均值的差异检验。
(4)“SPARK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①重视课的自然导入:在上课前,学生没有遵守按照传统体育课堂课前列队的课堂常规,而是在上课前各自玩自己的运动项目,体育教师根据上课前学生的具体情况,自然过渡到上课中。
②尊重学生的运动兴趣:在课堂中,学生没有进行统一的运动项目学习,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项特征,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③规定学生的活动空间:SPARK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规定学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规定的空间中进行活动,并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这与“放羊式”的体育课不一样。
④规定学生的活动规则: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规则中进行的,SPARK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活动,教师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学生进行监控。这种规则设置,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教育学意义生成与课堂不安全因素的防控。
⑤采用游戏的上课方式:SPARK课程重视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无论是运动项目的教材化处理还是活动方式,都重视游戏化的形式。
⑥重视活动中心理感受:SPARK课程关注学生在运动中人际关系和心理感受,注重设计互动性的活动,使学生在良性的人际互动中感受积极的心理体验。
3.问卷调查法
从本研究所查阅的资料来看,目前,对于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概念和维度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提出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本研究文献检索的结果,共下载到关于“小学生社会适应”的量表共7份。在分析这7份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关于小学生社会适应的概念界定以及本研究的特点与目的,采用贾林斌(2008)编制的《小学生社会适应量表》[1],对研究被试进行施测。
《小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可用于测量小学生总体社会适应水平,该量表共有6个维度,分别为学习适应、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家庭环境适应、校内人际关系、挫折耐受力等,量表由59个项目组成。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该量表的χ2/df=4.916,CFI=.836,ACFI=.823,RMSEA=.0047,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4份,回收有效问卷74份,有效回收率100%。
4.数据统计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收集的全部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SPARK课程”教学实验前后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得分差异检验
为了了解在SPARK课程的教学实验前后,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得分变化状况,分别于教学实验前后,采用《小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对被试学生进行测量,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实施“SPARK课程”的教学实验后,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较之实验前,在“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校内人际关系”和“挫折耐受力”等维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别是在“社会交往适应”和“校内人际关系”维度上,差异具有高度的显著性。因此,认为“SPARK课程”的教学实验前后,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SPARK课程”教学提高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效应量分析
效应量分析是指一个实验条件对于实验被试某个指标变化的效果大小的分析。效应量分析有助于我们分析实验条件在现实中的意义。为了分析“SPARK课程”提高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效果,对“SPARK课程”教学实验前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进行效应量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SPARK课程”的教学实验,对被试学生“社会交往适应”和“校内人际关系”影响的效应量本别为0.206和0.233,根据衡量效应量规模的标准[2]:0.2-0.5的效应量可视为中等规模的效应量,因此,表2的数据表明,“SPARK课程”对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具较好的效果,在实践中具有较好的意义。
(三)“SPARK课程”提高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原因分析
人总是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展开学习并求得成长的[3]。SPARK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强调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因此,SPARK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多有集体性的互动游戏,在这种集体性的互动游戏中,学生与其他参与者之间,必然会就活动中的角色分配、规则制定、协调配合等进行相互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学习了与他人交往的技巧,体验到他人的需要、想法,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与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从而提升了与他人良好相处的技巧与能力,改善了自身的人际适应,也就提高了社会适应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SPARK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校内人际关系和挫折耐受力等,从而促进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建议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可引进“SPARK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贾林斌.小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国民教育,历来被国家高度重视。近些年,随着新生人口数量的增长,中小学校建设也随之加快,因此,新建校园需要针对新条件做出相应的空间设计。灰空间普遍的存在于各类建筑中,对于建筑空间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研究中小学校这一重要建筑中的灰空间,改善其环境,使其更加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以期在校园建筑设计中起到有益的督促作用。
关键词:
中小学校;灰空间;建筑设计
1研究中小学校园中灰空间的必要性
1.1中小学校发展现状
2015年以来,随着国家颁布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我国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中小学面临数量不足,空间不够等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国家仍然重视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新时代的教学方式也有着巨大的变化。因此,校园建设面临着巨大的问题,针对如何贴近现代教学模式,校园空间设计需要建筑师多加思考。另外,针对已建成校园,也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丰富校园环境,将传统的以在教室教学为主的模式走向新的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提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往的能力。因此,在现代校园建设中需要考虑给予师生互动的空间场所。
1.2灰空间的重要性
灰空间作为以一种联系内外的过度空间,它既能使室内与自然环境恰当融合,又可以给人提供一个交往的空间。灰空间作为校园空间中的一种形式,它的设计优劣会影响到学生、老师和其他校园活动人员的生活。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实行,新生人口的不断增多,人均校园空间不断减少,新校园建设不断增加。另外,现代教育不断发展,为使学生茁壮成长,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灰空间作为联系室内外的媒介,不论是进入校园的空间,进入教学楼的空间,还是进入教室的灰空间,都是良好的媒介,可以拉近人们的关系,增加学生的交流。
1.3中小学校园中的灰空间
灰空间作为室内与室外的中间空间,介于内与外之间,但不同于两者中任何一个。它有顶盖,可被当做内部的空间,有些是开敞的,又可当做外部空间的一部分,所以它是内外的一个结合点[1]。在中小学校中,灰空间随处可见。校园的入口广场、教学楼入口门厅、会议室外走廊、教学楼连廊、教室外空间、宿舍食堂入口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师生学习、生活的大部分空间。
1.4校园灰空间现存的一些问题
中小学校中的灰空间与室内空间、外界环境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衔接外界和内部的空间,是空间的转折点,也是交通流线的节点[2]。它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使得人们驻足停留。老旧校园中的灰空间很多仅仅起到基本的连接作用,师生只是匆匆而过,甚至我们仿佛看不到这些灰空间。针对老旧校园的现状,以下总结了其灰空间相对普遍存在的问题:①灰空间使用功能过于单一,缺乏使人停驻的活力。②缺少有利师生交往的空间布置。③灰空间及场所的人情昧的缺失。④安全措施尚不完善,使人丧失安全感。⑤场所感和领域感不强烈。尽管总结了一些问题,但是中小学校中的灰空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要正确处理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2对中小学校园中灰空间的建筑设计
2.1入口空间
校园建筑的入口空间包括:1.校园大门周边空间;2.教学楼、综合楼、办公楼等单独建筑的门厅等空间;3.教学用房的前室等空间。
2.1.1校园入口处
校园大门及周边空间,是整个学校和外界的过度空间,有着至关很重要的作用。校园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校园入口空间的合理设计尤为重要,保证学生的安全,不仅仅是一个大门可以解决问题的。另外,校园入口是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第一个相遇的空间,处理好入口空间,还可以增强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在入口处设置中心广场,布置绿化,在周边设置休息设备,有利于人们的活动和交流。图1为吴江实验小学太湖湾校区入口分析,考虑到中小学生独立性较差,上学放学需要父母接送,入口处设计为半开放式。上学和放学时,车辆可以进入校园专门的通道中,方便接送孩子,但平时此处封闭,不影响校园的安全性。
2.1.2门厅
教学楼等独立建筑的门厅,是校园室内外的过度,不仅仅是物理环境上的过度,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心理上也存在着过度关系。现在教育,师生间不仅仅是古代师生教与学的关系,既是师生也是朋友。教学楼门厅是师生间在校园中除了教室等教学场所,相遇最多的地方。现在很多师生间仅仅是问声好,就各自离开,又想交流的,也往往站着说几句。因此,处理好门厅空间,也将有效拉近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关系。教学楼可架空底层,布置交往空间,或者设置门厅花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消除师生矛盾。
2.1.3前室
教学用房的前室,一般是教室外的走廊等,有些学校单独设计了教室的前室以突出教室,但是往往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学生比较好动,尤其是中小学生,除去上课时间,学生们喜欢到教室外活动,教室外的灰空间是学生们经过次数最多的地方。教室前室空间可以结合走廊布置,加大空间,设计室外休息和活动空间,或布置文化墙,加强文化教育。
2.2各楼层的交通空间
中小学校中的交通空间也是师生必须经过的空间,在中小学校中,楼梯间的使用率很高,这里把楼梯间以及周边的空间当做一个整体看待。所以合理处理楼梯间空间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也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和谐相处。楼梯间环境的设计不必大规模的改变,在现有地形上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师生的使用。适当设置座椅,并进行简单的装饰,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匆匆忙忙来回跑动带来的安全问题。另外对楼梯间布置植被,可以使人贴近自然。另外,在楼梯间的墙壁上张贴海报、增加新闻墙,不仅使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得了话题,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2.3活动平台
活动平台是教学场所与外界的过渡空间。校园中大的活动空间往往是广场和操场这样的场所,距离教学场地相对较远,而且完全属于室外,加之小学生好玩爱动,这些空间都不利于学生短时间的活动。在教学楼中合理布置活动平台,可以是低层教学用房的屋顶平台,也可以是独立设计的空间,满足学生不用离开教学楼,也可适当活动的场所。在这种空间的安排上,需要合理布置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利身心健康的活动。徐州市潇湘路小学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中小学生好动的心理,在各独立教学楼之间设计了一些连廊和活动平台,这些活动空间
2.4其他灰空间
中小学校中的灰空间还有很多,如教室的阳台、中庭、内院等等。有些学校的布置阳台,这是师生直接沟通外界的重要场所,良好的阳台布置可以使得学生更加贴近自然,心情舒畅。中庭和内院是建筑内部的空间,也是沟通内外的过度区域,利用布置小花园,丰富的植被等等处理手法,都可以改善校园环境。
3江苏师大培栋实验学校中的灰空间设计
3.1项目概况
江苏师大培栋实验学校又称师大附中,拟建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校用地周边辐射1000m范围内拥有东南郡、御景湾、花语城、龙锡庄园等多个中高端小区,2000m范围内为规划的一类和二类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及高等教育用地,周边拥有昆仑大道、迎宾大道、北京路、欣欣路,交通便利,可达性好。师大附中在设计时就充分利用灰空间,有效改善校园环境,同时利于师生的交流。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就重视过度空间的利用,强调内外空间的渗透交流,使学生更好的在课外相互学习,帮助与交流。
3.2入口空间处理
对于入口空间的处理上,有以下几个处理方式:①校园大门入口。师大附中的校园入口处为一个梯形广场,广场中安排座椅等设备,方便学生、老师和家长休憩。另外广场和大门间增加一段矩形的过渡区域,适当布置绿化,迎接学生进入校园。另外,在大门处和过渡区域各设置门卫和安保,这样,校园就有了两重安全措施。②地下车库直通办公楼,在其过渡区域,布置下沉庭院,使得老师与校领导刚进入校园就获得绿色好心情。③教学楼入口空间大,不仅起着走廊的作用,也是学生的活动场地,这种半开放的空间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也方便学生活动。
3.3平台空间处理
在整个校园的设计中,合理安排了很多活动平台:①利用低层的屋顶作为活动平台。②在沟通教学楼的连廊处局部加宽廊道,形成活动平台。利用屋顶平台作为活动空间,可以获得大面积的活动空间,这样既不增加使用面积,也方便了学生活动。
3.4其他灰空间处理
楼梯间入口处加大空间,周边布置展板展示处,设置休息座椅等等设施,方便学生、老师交流,同时美化校园环境。局部加宽连廊的空间,虽然增加了一部分面积,但是使得学生获得了距离教学空间较近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可方便老师与学生交流,也可在室外进行部分教学活动。整个校园布置多处下沉庭院,不仅使得校园环境丰富多彩,也加强了教学楼之间的联系,形成独立院落。因为用地紧张,利用了部分地下空间,设置地下庭院也解决了部分采光问题,同时,处于地下的综合教室和实验室,因周边的庭院,获得了良好的环境,也方便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和交流。
4结语
中小学中的灰空间形式多样,设计灵活,不仅能够改善校园环境,更加会影响到到学生的心理,进而影响到学生的生活,通过系统的整理灰空间的处理手法,对于以后的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本案只是初步设计了校园中突出的灰空间,运用了一些设计手法以达到增进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目的。校园中还有很多灰空间值得人们思考和改进,希望通过本文使得设计师更加注意校园中的灰空间,共同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
作者:韩方奇 季翔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聂丹,郑革委.浅议设计中“灰空间”的应用,大众文艺[J].2009.24.56.
[2]陈奕光.浅谈灰空间的作业和营造方式,城市建筑理论研究[J].2013.15.87.
[3]王晗.高校教学楼灰空间交往功能及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0.
[4]林余铭.当代中国城市小学建筑交往空间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1.
[5]汤成明.现代居住建筑灰空间研究.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0.
[6]王淑坤.浅谈灰空间在建筑中的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3.
法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有助于加深对社会实际特别是国家法制建设状况的认识,接受法学思维和业务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和训练我们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使我们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意识,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收集资料打下基础。
作为从事税收工作的国家公务员,执法严格在工作中显得尤其重要。实习工作给我提供了一个全面接触法律的好机会,通过实习,我接触了不少案例,体会很深,本人就特别关注的校园伤害事件的法律问题做了深入调查。
近年来,未成年人在校学习、生活、娱乐中发生人身、财产损害整体较为频繁,由此引发的民事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事故的发生给学生及学生家庭带来许多痛苦,同时也因诉讼的提起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负面作用较大。未成年学习在校期间受到损害或致人损害,要求学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案件逐渐增多,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学校加强学生管理及配套的保护设施建设,尽量减少隐患。但是,由于我国未成年人相对集中的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存在着学生人数多而教师、管理人员少,许多学校的安全防护措施尚不完备等现实问题,因此,对学校而言,有一种防不胜防之感。
去年9月份,我们奎屯市四中就发生了一起典型的校园伤害事件。在教育系统组织的勤工俭学拾花劳动中,该校初二年级的一名男生因贪玩不慎落入水潭中,溺水而死。这个案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法律诉讼也在进行中。
本人也对此类案件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翻阅了众多有关的资料。
时间追溯到1999年9月19日,广西荔浦县中学初二女生陈清在学校上厕所时,被同校初三学生郭勇猥亵,陈清奋力反抗时被郭勇用尖刀刺中右颈,顿时血流如注,凶手连刀都未拔就仓皇逃走,陈清则因抢救无效死亡。当日下午6时,凶手郭勇即被抓获归案。1999年12月13日,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郭勇无期徒刑,。在民事部分,判令郭勇及法定监护人赔偿受害女生父母经济损失2.73万元。双方均不服,同时提出上诉。2000年4月,区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陈清的父母以女儿在校期间被害,学校在安全设施管理方面没有尽到应有的义务,在事故发生后也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学校对其女儿被害有不可推卸的法律监护责任,要求学校赔偿死亡费、丧葬费、交通费及精神损害赔偿费等共计五十七万多元人民币。而学校则以学生是在假日发生事故,学校并无失职为由拒绝履行赔偿义务。于是,双方对簿公堂。两审法院均认为陈清在校被杀与学校毫无关系,因此裁定驳回陈清父母。失去爱女,又没有一个满意的说法,陈清的父母继而提起申诉。然而,维权之旅漫漫,学校究竟应否承担责任,还有待于法律给一个明确的说法。
类似的悲剧还曾经在校园上演多起:一女生住校期间从上铺摔下来导致脾脏破裂。
一幕幕的悲剧伤害了学生,心寒了父母,也吓坏了学校。父母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索赔要求让以财政拔款为资金主要来源的学校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于是,人们迫切需要一部相关的立法。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这是教育部颁布的、旨在指导和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一部行政规章。在这部规章中,学校对其公共设施,以及所提供的教育、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十一种以上的学生伤害事故承担相应的责任。然而,我们究竟能否将事件的解决寄托于一部行政规章呢?该规章真的就能如我们所愿地解决一切纷争吗?
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作出了具体规定。尽管《办法》只是一个部门规章,去年8月21日颁布之时并未张扬,却依然在社会上掀起了较大的波澜。也难怪,这个《办法》毕竟涉及到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方的责任和权益,谁也不可能漠然视之。
实际上,学生的伤害事故及其善后处理工作,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报道说,2001年我国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意外伤害事故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头号杀手”。但是在法律上,却长期缺少处理此类事件的专门法规,每每有校园伤害事件发生,责任的认定和事故的处理往往变成一笔“糊涂账”,家长和学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相互埋怨、推诿、扯皮的事情时常发生。从这个角度讲,《办法》的出台是及时的、必要的,为今后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提供了依据。
然而,人们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这个《办法》,却有着不少缺憾。我从各项资料和法律角度对此《办法》进行了探析。
作为教育部制定的部门规章,只能用来约束和调整教育行业的内部事务,而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却涉及到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民事责任的认定和民事关系的调整。那么,《办法》对其他行业没有约束力?是否对每个公民都有效?继而,作为国家行政机关,教育部是否有权规定民事诉讼中的责任,即是否有权调整平等法律主体的民事关系?这些,恐怕都是大有疑问的。
除此之外,《办法》到少还存在如下两点缺憾。一是没有区分适用对象,对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一视同仁。而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大学生已年满十八周岁,属完全行为能力人,大多数中小学生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未满十周岁的小学生则属无行为能力人,对于不同行为能力人的监护责任认定以及伤害事故处理,理应区分对待;二是《办法》中一些规定过于粗糙,描述过于笼统,有待进一步细化。比如,究竟何为“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何为“其他意外因素”?何为学校“应当知道”、“难以知道”?这样的规定和描述弹性太大,可操作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