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范文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知识点汇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1篇:管理学知识点汇总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参与式教学法;应用策略

管理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学科,以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为教育目标,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如果管理学的教学质量不佳,那么学生的基础知识就会不牢,甚至无法跟上教学进度,严重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管理学教学中应积极使用参与式教学法,促使学生积极设计和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高校管理学教学中一直沿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是教学主体,负责传授学生管理学知识,学生只需要带着耳朵来听课,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不需要做出其他的反应。教师很少向学生提出问题,也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消化知识的时间,课堂节奏比较紧凑,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仅通过期末考核来检验学生的实际水平。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严重的诟病,无法体现管理学教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教师无视了学生的想法,只顾着自己讲解早已经烂熟于心的课件,却不顾学生理解了多少、实际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的表情呆滞,正说明了学生对当前教师所讲的内容丝毫不感兴趣。教师一味墨守陈规,不知变通,是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管理学的乐趣的,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观念,将其作为管理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对教学环境、方法、组织形式进行全面的改革,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还可以让学生来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内在潜能最大限度激发出来,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性格单纯,往往仅凭借个人喜好行事,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他们会投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而乐此不疲。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征,提高管理学课堂的趣味性,以问题为导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和探索管理学问题,从而养成积极发言,不耻下问的精神,在班级内部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长久地保存下来。第一,在课堂上设置讨论环节,先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在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还要将结论整理出来,选出代表加以阐述,最终教师将对各个小组的结论进行汇总、完善。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在听到他人的言论后,学生会将其与自己的想法作对比,进而了解思维上存在的漏洞,并主动学习他人的优点长处,这对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美好品德大有助益。第二,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勇于发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都可以询问教师,每道问题教师都要认真对待,无论是浅显的观点还是高深的论据,教师都要一一分析给学生,以梳理学生的知识点,弥补知识缺陷,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多学生都存在怯懦的心理,羞于将自身的弱点暴露出来,如果学生不提问,教师也就不会知道学生知识点上的遗漏,长此以往,学生的成绩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知道提问是不可耻的,应该予以支持和发扬,从而将提问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如今,各行各业都普遍缺乏精通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仅仅了解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唯有如此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高校教育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渗透,实践训练稍有不足,难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为了达成学生的就业规划,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可以建立校企联合模式,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积累工作经验,企业可以优先从高校内挑选优秀毕业生签订合同,补充新鲜血液,从而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此外,高校还可以让教师到企业取经,根据企业的管理流程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来制定解决方案,给予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手脑配合的能力,不仅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对知识也起到了巩固和强化的效果。

四、理论与案例相结合

大多数教师在管理学知识的传授中常常采用案例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因此选择的案例要能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就要求引入案例时必须根据对知识点的抽象概括与科学诠释,最大化地选择能吸引学生眼球的优秀案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从案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对于人性的理解,《西游记》中人物角色的特点和行为可以作为一个分析点来学习讨论。唐僧的慈悲、孙悟空的自主、猪八戒的随从意识等,更加有趣味地诠释知识。如对于时间管理的学习这一模块,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尝试用时间管理的方法,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总的来说,使管理学教学生活化是学生学好的保障。

五、创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保持平常心来面对学习,教师放弃了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学生相处,学生就会将学习中遇到的种种疑惑提出来,老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也能得到真正保障。教师在课堂内可以借助教室、校园网等平台,通过案例研讨、习题考核、情境模拟、管理游戏等多元教学方式,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在课堂外,借助课程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电子邮件、电话、博客等媒介,通过在线辅导、在线测试、文献导读、听取讲座、课外活动等多维课外教学方式,以补充和延续师生间交互。此外,还可以进行课程创新,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将问题统一布置给每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自行决定活动过程,并展开设计与讨论。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交流时间,充分发挥群体智慧,使学生之间能互通有无、智慧共享。

六、结语

参与式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参与,教师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从参与中获得快乐,理解知识,提高能力,能够转变学生以往学习上的惰性,使其积极配合各类教学活动,在此情况下教学效果将更为显著。因此,将参与式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应加大对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和推广,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思考和行动起来,从而确保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作者:郑婷婷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管理学知识点汇总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案例教学;药事管理;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是以典型事例为核心的理论教学模式,通过对事例的分析、解读、讨论和拓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辩证、客观的认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本质上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启迪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近年来,培养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经营工作需求,具备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药学技术人才已渐渐成为许多高等院校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在此背景下,不少医药院校开展了药事管理等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但因缺乏经验、不注重联系学科特点等原因,大部分院校仍旧案例教学方法往往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为目标,论述了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深入分析在当前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选取、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入手,通过加强案例教学的主、客体资源建设来提高药事管理学教育质量的教学改革建议。

一、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

根据能否将知识进行清晰的表述和有效转移,教育心理学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也称编码知识,是指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传播、传授和学习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需要通过个人的实践经验和亲身体会来感受和得到的经验性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凭借其严格、系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在显性知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能够取得教学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隐形知识的教学中却无处施展,当前多数隐性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开展的,然而其对于客观教学条件的苛刻要求却使得应用范围大大受限。应用型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具备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满足从事药品研发、生产、经营、临床使用和监督管理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尤其需要注重隐性知识的学习,因此,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加实验课程、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药学类核心课程中的比例势在必行。药事管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边缘学科,其目标是对药品在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的过程进行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以合理的资源投入获得限制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由此可见,药事管理学十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包括药品注册管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等都要求学生一定的操作能力,并且对于还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药事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全过程,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比较深入的了解医药相关领域,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当前药事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案例教学内涵的正确认识

在我国开设药学类专业的院校中,多数任课教师缺乏对案例教学内涵的正确认识,仅仅依靠个人的教学经验开展所谓的“案例教学”,如部分教师将案例(case)与示例(story)混淆,认为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用“实践”来验证课堂所授的“规律”或用理论对“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点评,这些示例不乏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的情节,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只能认为是借助案例进行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演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此外,大多数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仍习惯使用驾轻就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学生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被动地参与案例讨论。教师沿袭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案例教学,犹如旧瓶装新酒,这种重灌输轻启发、重智商轻情商、重管制轻激励、重结果轻过程的所谓“案例教学”,有违案例教学的本质。部分院校在进行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过分强调案例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所占比重过大,挤占了基础理论讲授的学时。由于案例教学法的知识基础和分析能力,案例难度不宜过大,涉及情况不宜过于复杂,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认真的分析思考给出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药事管理学案例资源匮乏

充足的案例储备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然而,当前我国的药事管理学优质案例非常贫乏,部分案例过分简化、缺乏深度,严重的限制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一些学校甚至采用来自《中国医药报》《医药经理人》《中国药店》等报刊、杂志甚至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这样编写的案例,通常偏重故事性和新闻性,然而由于缺乏基本理论支撑和科学性,容易受到文章作者的观点和视角的影响,并不适宜作为案例向学生介绍。此外,由于药事管理学建立发展至今仅有30年的时间,期间我国在医药卫生领域里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素材,然而,这些案例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要想收集到能够反映我国医药产业具有典型意义的药事管理学案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国药事管理学教学中使用的大量案例,多是各个学校教师自发收集整理,缺乏符合我国药事管理学教学特点、既有我国特色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反映中国医药卫生行业现实问题的案例。

(三)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程度不高

在开展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和分组讨论时,实际制作演示文稿、汇报演讲,其他多数同学的参与程度不高,“搭便车”现象极为常见。或者指定的小组负责在课堂上演示一个案例的分析报告,其他各组的成员对该案例事先未做任何准备,使得在不同组之间的案例讨论难以展开,即便存在讨论也多为现场随机提问,大多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很难深入进行下去。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药事管理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本科二、三年级,进行案例分析的经验不够丰富,对案例学习方法理解不够深刻,且药事管理案例存在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抽象性。药事管理学涉及到诸多医药领域里的法律、法规,如《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法律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抽象特点,这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二是主观性。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基础、思想观念、文化素养、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分析也会有差别和歧见。因此,案例学习会因学习主体的不同而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对于习惯于用理性思维来分析问题的药学专业学生来说,案例讨论常常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使得他们对讨论内容的科学性存在质疑。三是实践性。药事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项活动,部分案例要求学生对相关行业和工作有一定的和知识基础感性认识,而学生恰好缺乏实践经验,经常出现分析脱离实际的情况。

三、完善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对策与思考

(一)转变案例教学观念

在现行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中,任课教师则普遍倾向于“更好的讲故事”和“讲更好的故事”。然而,站在学生的视角上来看,真正的案例教学过程绝非被动地接受信息,一定要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沟通氛围,师生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完成对于新知识结构的拼接,并且反作用于教师,实现“教学相长”的反馈式教学效果。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和管理实践能力等。改善案例教学实施的环境条件,也能有效促进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值得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法旨在建立系统的药事管理理论体系,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药事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好案例分析。

(二)精选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成败。总体而言,适合用于管理学科教学的案例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主题一致。即要求所选择的案例能够覆盖当前需要讨论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对学生深化对相关药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理解有较大的帮助,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共鸣。其次,事件典型。教学案例涉及的药事管理事件应具备典型性,能够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第三,矛盾冲突。好的教学案例一定会面临着矛盾冲突、难以取舍的现实情境,这也是案例示例与最本质的区别。教学案例必须用中立客观的语言描绘出相对复杂的现实情境,避免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做出各种诱导性很强的主观评价,破坏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的基础。

(三)改革案例教学的考核机制

以往的药事管理考核体系中,案例教学的成绩权重通常只占到10%左右,学生对案例分析与讨论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于开展案例教学的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师应适当提高案例分析和讨论考核所占权重到30%左右。此外,考核过程也应适当优化,对评分项目赋予科学的权重,避免部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搭便车”。对学生的考核应细化到人,根据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的参与情况、所提交的案例演示文本及课堂案例演示的质量,包括问题把握是否准确、问题分析是否有深度、对策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表达是否清楚和明确等,给出相应的评分,并对所有的评分进行汇总。

作者:洪亮 刘丹丹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第3篇:管理学知识点汇总范文

[摘 要] C语言程序设计是各大高校广泛开设的计算机课程,C语言规则繁多、概念复杂,学习难度不小。学习C语言要求很强的实践性,为保证学生在实验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得到快速及时准确的解答,本文进行了引入PHPEMS在线考试系统辅助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 PHPEMS;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25

[中图分类号] G642.0;TP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号] 1673 - 0194(2017)05- 0230- 02

0 引 言

计算机C语言是当今计算机编程领域使用广泛的高级语言,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编译系统等的首选语言。C语言规则繁多、概念复杂,实验课学生在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的时候,经常因为一个小小的编译错误而无法调试出正确的程序,或者只是照抄了实验书的现成程序,却没有弄清基本的运算和表达规则。这导致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部分学生遇到很小的问题也会频繁举手提问,教师为处理这些基本问题而疲于奔走,大大压缩了细致讲解重难点问题的时间,还有一部分学生尽管心存疑问却碍于面子不向教师提问,导致实验课上遗留了很多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检查修改学生上交的程序作业常常需要很多时间,检查的结果也无法及时反馈给学生个体。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上引入在线考试系统PHPEMS,既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找到学习过程中的小问题并给出详细解答,也能够辅助教师快速检查作业并生成统计图表,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1 PHPEMS在线模拟考试系统

在线模拟考试系统(PHP Exam Management System,PHPEMS),基于PHP+MySQL开发,用于搭建模拟考试平台,它可以安装在机房服务器或者校园网服务器中,学生通过IE浏览器访问前台地址进行实验课练习乃至考试,教师和管理员通过访问后台进行试题设置管理。PHPEMS提供了完备的练习和考试功能,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来讲,PHPEMS系统的以下功能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1)考场、章节、知识点设置功能。通常将PHPEMS安装在校园网服务器之中,它的服务对象是开设C语言课程的所有专业、所有班级的学生,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可以设置多个考场,考查不同的章节内容和知识点。

(2)题型设置功能。根据课上练习内容,教师可以设置适合的题型,比如设置单选题型来考查单一的知识点,设置主观题型来考查编程等复杂内容。

(3)题库功能。教师通过题库管理可进行普通试题、题帽题等类型试题的添加、编辑、管理等操作,建立好的题库会保存在PHPEMS数据库当中,方便重复使用。

(4)试卷功能。教师使用该功能可进行按照难度分布的随机组卷,也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专项进行手工组卷。

(5)成绩管理。教师通过成绩管理功能可以方便的查看和管理学生实验成绩。

2 PHPEMS辅助C语言实验课实践研究

2.1 C语言实验课程设计

(1)课时安排。PHPEMS辅助C语言实验课教学的课时安排与传统实验课课时相同,不需要专门调整。

(2)课前准备。教师需做好课前准备,除了普通实验课的内容讲解、演示,还需要预先登陆PHPEMS后台根据实验内容准备或激活已有的试卷方案。

(3)知识点讲解。PHPEMS辅助的C语言实验课与普通实验课相同,先由授课教师进行知识点讲解和操作演示,讲解时间一般占整个实验课时的1/3左右,之后进入PHPEMS辅助练习时段。

(4)PHPEMS辅助练习。学生登录PHPEMS在线考试系统完成教师安排的实验内容,系统会自动记录、检测学生的练习进度和练习时间,在学生完成实验要求后,系统会自动阅卷评分,并显示答题用时、得分、错题数量、正确答案、所在章节、知识点解析等内容报告,还会列出所有学生的成绩并进行排名比较。教师和学生均可从系统中查看个体学生报告和全体学生的总报告。

(5)根据实验课程内容重复(3)、(4)步骤。对于知识点内容较多的实验课,可以预先对知识点进行分割,对应这些知识点在PHPEMS中设置多个实验试卷方案,根据知识点进度重复(3)、(4)步骤。

(6)教师根据PHPEMS的数据报告对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进行强化练习。

整个实验课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2.2 C语言实验课程实践

以第二章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的一次实验课为例,按照教学计划此次实验课时为2小时,需要讲解和练习的内容包括“1.C的数据类型”、“2.常量与变量”、“3.整型数据”、“4.实型数据”、“5.字符型数据”。

(1)课前,授课教师依据知识点容量将本次实验课分为两个小知识点:①“C的数据类型”和“常量与变量”;②“整型数据”、“实型数据”和“字符型数据”。授课教师登录PHPEMS后台,依据两个知识点在题库中分别调用试题进行组卷,命名为“试卷一”和“试卷二”。

(2)课中,教师首先讲授“C的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并演示相关操作,接下来学生使用个人账号登录PHPEMS系统,选择试题方案“试卷一”进行自测答题。教师登录PHPEMS后台查看学生练习情况报表,就报表中反映出的易错题:“在以字节存储字符的系统中,’\n’在内存汇总占用的字节数是多少”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阐明“一个字符在内存中只占1个字节,'/n’是转义字符,其意义是换行符,作为一个字符存储在内存中也只占1个字节”。

教师继续讲授“整型数据”、“实型数据”和“字符型数据”,并演示相关操作,然后学生打开并完成“试卷二”试题方案。教师根据试题二报表,对易错题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

在所有学生完成“试卷一”、“试卷二”的练习内容后,教师登录PHPEMS系统后台,针对前两个练习中体现的问题,依据相关知识点随机组卷并“试卷三”,学生打开“试卷三”进行易错知识点的强化练习。

(3)课后,因为PHPEMS安装在校园网服务器,课后仍存有疑问的同学可使用个人电脑自行登录系统,练习课上作业或者通过系统的强化训练功能进行自主学习。

2.3 PHPEMS辅助C语言实验课效果分析

对比传统授课方式,加入PHPEMS系统辅助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模式效果更佳,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PHPEMS使学生个体在练习时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更及时、快速、准确的解答,不会因为长时间等待教师解答而失去学习兴趣,而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教师被多个学生同时提问分身乏术的传统实验课上。

(2)PHPEMS系统的成绩排名功能显著提高了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他们更愿意专注听讲、认真练习得到高分和高排名,对比传统实验课“混”的学生数量大大减少。

(3)使用PHPEMS的知识点强化功能,学生们能够针对性的练习,从而学习、理解直至吃透相关知识,做到有的放矢。

(4)PHPEMS提供的自动评分和知识点解析功能显著减少了教师课上基础工作量,使得教师可以更专注于讲解重难点问题。

(5)学生们需要花费一小段时间来熟悉PHPEMS系统界面、学习使用系统功能,是该实验课模式的不足之处,PHPEMS系统不能直接调用Turbo C等编程软件也是一个缺憾。

第4篇:管理学知识点汇总范文

【关键词】医院管理;双语教学;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511-01

在2002年以来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语教学提出了评估要求。教育部[2005]11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各大本科院校陆续开展. 我院也不例外在各专业中陆续开展了双语教学活动。

1 教学的实施

1.1 对象:选择我院2006级卫生管理专业本科一班学生29人,采用中文教学,以下简称为中文班;2007级卫生管理专业本科二班30人,采用双语教学,以下简称双语班。

1.2 实施的方法与步骤

1.2.1 教材及课件:为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我们参照澳大利亚latrob大学及哈尔滨医科大学网站的学习资源,制作了卫生事业管理实践课程的双语教学课件,编写了相关的实践课程的双语教学的辅助教材并提供相关的网站,要求上课的同学提前预习。

1.2.2 教学方法: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为4∶1进行,其中理论课均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的《医院管理学》,两个班均采用中文授课,以讲授为主.对于实验课中文班采用中文校内教材,中文课件,中文讲授实验报告以中文描述.双语班采用在原有的实验教材的基础上改编的的教材,双语课件,双语授课,实报告以中、英文同时描述。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为了了解双语班对双语教学的需求和课堂效果满意度,在每一次双语课程结束后,我们教研室采用集中发放、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办法对双语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双语班学生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要求分析

表2

2.2 实验及理论成绩分析:学期末,我们分别对两个班同时进行了实践课的成绩汇总及理论课的考试.实践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管理知识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对问题的处理能力。通过模拟实践操作、情景剧分析和案例分析等形式体现出来,以面试加笔试的方式进行;理论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及运用能力,以笔试的方式进行。笔试部分,中文班采用中文试卷,中文答题,双语班采用双语试卷,中文答题。两个班试卷题目、所占分值及评分标准均相同。最后计算各自的平均成绩经过方差检验具有齐性,采用t检验。平均成绩和成绩分布如表3所示:

表3 平均成绩

在对二个班级的整体成绩分析中,发现各组学习成绩均呈正态分布。

二个学习组的成绩离散程度为:

σ实验组3.27;σ对照组5.23

ν实验组0.04;ν对照组0.085

从上述结果不难看出,从对知识点的掌握上双语班比中文班平均成绩高出34.5%,而且就成绩分布的离散程度来看实验组亦小于对照组,成绩趋于集中。从主客观试题的成绩分布上,双语班在主观试题的成绩,尤其是案例分析题明显高于对照组,显示出中文班学生对医院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运用能力、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优于中文班。在相同总教学时数的教学时间里,说明了双语教学促进了理论课教学效率的提高及教学效果的加强。

3 讨论

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在医院管理实践课程中应用双语教学,效果满意。通过对两个班实践成绩和理论成绩统计分析发现,双语班实验成绩高于中文班,表明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准确理解和深入领会课程内容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值得推广应用 ,要从实际出发,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双语教学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学生,也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可以进行双语教学,需考虑教师的课前准备、采取适宜评价手段、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等几方面的问题。

双语教学对师资、教学资源、学生英语水平等方面要求很高,我院在此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另外,在本次实践中还发现以下问题 :①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一,英语的听说能力差,这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瓶颈,教学效果不统一。②双语教学花费时间太多,不适宜在理论课程中使用。③我院还缺少双语环境,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只是增加了专业英语词汇,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并未提高。④学生学习主动性还不够,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也较差。⑤对双语教改的支持、对双语师资的培养力度还不够,还缺乏相应的鼓励机制 ,教师的外语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是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彭月兰.《关于普通高校双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2(10)50-51

[2] 沈艳红,杨佳 ,彭迎春,李军,韩优莉.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学基础》双语教学改革的研究探讨.西北医学教育,2007.12(15)104-105

第5篇:管理学知识点汇总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全域旅游;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一、前言

“互联网+全域旅游”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全球旅游业正经历全新变革,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全域旅游”是在特定区域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带动促进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理念和模式。使旅游从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多看景点的观光旅游转变为追求“舒适静谧”的休闲度假旅游。

二、现阶段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错位分析

(一)课程设置无法适应旅游岗位能力需求变化

“互联网+”模式带来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出现了旅游电商、定制旅游、智慧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和销售方式;互联网信息搜索、预定、结算的便捷性,已完全颠覆传统旅游企业的营销模式。“全域旅游”起源于游客的多元化需求,突破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方式,实现消费升级。现有旅游企业热切需要既拥有专业技能,又通晓互联网、物联网、自媒体平台运用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课程体系基本没有涉及这些最新知识,无法满足岗位能力要求。旅游业对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变化见表1。

(二)课程体系断层和重复问题突出

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进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高职旅游课程设置涉及到营销知识的课程只有《旅游市场营销》1门,课程体系的断层不能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营销手段多样化和营销方式智慧化的需要;部分知识点在不同课程的机械重复描述,跨学科属性导致的对同一知识点的多角度分析等教学内容的重复,导致学生思想变得僵化,厌学情绪严重,教师负担增加。以《旅游学概论》部分知识点为例,重复情况统计如表2。

(三)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设置比例失调

现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沿袭了本科学科教学体系,涵盖了基础理论、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旅游学科基础理论、旅游学科专业理论等几个层面。这样“厚基础”的课程设置占据了大量的理论教学学时,使实践实训课时大为缩减。很多院校虽然制订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出于实训场地不足、经费支出高、技能型师资匮乏、担忧学生安全等多种因素,很多院校的教学实训学时开出率严重不足,这和职业教育提倡的“轻理论、重实操”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四)课程设置缺乏时代感和前瞻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域旅游的推进,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产业涉及面广、职业岗位多,社会所需的是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在线旅游体验、在线旅游企业运营分析、旅游行业大数据分析等教学内容基本空缺,人才培养难以应对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势必造成毕业生就业口径狭窄,用人单位评价较低。

三、“互联网+全域旅游”视角下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支撑,决定着人才能力培养的高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科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冗杂等。以专业课程内容知识点重复为例,可将《导游业务》内容整合到《模拟导游》课程中,《模拟导游》课程中增加智慧景区的应用,注重导游员角色的转变与能力的提升,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如《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中要充分融入新媒体营销的内容,增设网络营销、移动APP等内容;将智能停车、景区容量控制、环境监测、电子票务等智慧景区管理方面的内容充分融入《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中.

(二)重构基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鉴于“互联网+全域旅游”时代的旅游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基础上,构建新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来优化课程。依据以下7个行动领域,遵循认知学习和职业成长的规律,将其转换为岗位基本领域课程、岗位核心领域课程、岗位拓展提升领域课程三部分,并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序化学习领域,进行课程设置

(三)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体验式教学

教师作为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者,应改变传统观念束缚,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优势,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力求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建设教学云平台,给师生提供另一个交流学习、交流互动、共同提升的平台,巧妙地将课堂交流时间延伸到课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记载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利用学生网络学习痕迹,汇总出大数据,掌握学生学习薄弱点,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实现知识结构完整性。

(四)利用校企合作丰富课程教学,实现工学耦合

企业的经验主义制约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育资源,现有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所需人才能力脱节,加强校企合作势在必行。课程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开发岗位课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如职业标准、技术标准、教学文件、数字化教材、虚拟教学软件、教学课件、业务流程、企业案例、实训视频、习题库、试题库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校内实训一律按照工作岗位工作要求,将学校学习和工作岗位深度结合,可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实训、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系统化地设计学习情境,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和企业见习、工作过程参与、企业顶岗等方式,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工学耦合。

(五)课程设置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

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办学宗旨一般是“立足当地,辐射周边”,服务地方经济成为其重要职责。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知识和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之中,深刻挖掘其内涵,可起到强化当地旅游品牌形象的作用。如民族聚居地可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学校可加开有关“丝路文化”课程等,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结语

“互联网+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提升的一次重要契机。通过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努力,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优化课程体系,方可实现旅游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磊.岗位群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25-27.

[2]罗丽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理念研究[J].经济师,2014(3):243-245.

[3]马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74-79.

第6篇:管理学知识点汇总范文

关键词:课程设计 工商管理 教学改革 一体三层次

1.工商管理专业开设课程设计环节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本科层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而根据当前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企事业单位最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结合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与创新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的重点。课程设计环节给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练习平台,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文献查阅、团结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是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各课程设计之间衔接不足

课程设计是理论教学后的环节,许多任课教师在完成一门课程后,自主出题,要求学生进行本课程的设计,而不会过多的考虑到本课程与其他课程设计之间的联系,这样就难以让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形成一个综合整体的认识。 由于一些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之间具有重叠的内容,也造成了课程设计中内容的重叠。这都是在课程设计改革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2.2 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单一

从课程设计形式上分析,目前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采用的都是由教师出题,学生回答,并完成书面报告的方式,单一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随便到网上下载一个跟题目相符的报告应付教师。这样的课程设计起不到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2.3 课程设计选题不适当

恰当的课程设计选题应该有新意,考虑到社会当前的管理问题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是一些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给出的选题没有及时更新,每年题目相近,于是有些学生直接把上届学生做好的东西拿来照抄。这种选题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及时与社会需求匹配;选题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具有可操作性,太大或太空,这都不利于课程设计作用的发挥。

3.基于“一体三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原则

3.1 实践能力的培养

(1)内容的设计应符合系统性特点

每一门课程都是相对独立的,在课程设计中,设计方案应该综合反映相关课程的理论体系,以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为例,项目管理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项目目标确定、范围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费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沟通管理、集成管理等模块,这些模块之间有密切联系,进度管理的目标及手段就会作用于费用管理、质量管理等,对于一个单一的模块,从过程上说,又分为计划、组织、控制等环节,为了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体会到各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管理环节之间的联系,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做出综合设计。

(2)内容应该具有可操作性

在校学生的劣势是缺乏实践经验,进行课程设计的初衷也在于此,通过对给定课题的分析,诊断,提出相应的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循序见进的过程,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本科课程设计阶段选定的题目应该满足可操作性原则,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易于收集数据的课题。

3.2 创新能力的培养

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动态,有助于提出新的思想和方法 完成学术上的重大突破,因此,课程设计中选择的题目应该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特别是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把承担的科研项目引入到课程设计中,使本科学生提前接触到学术前沿的课题。

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是指教师在给出课程设计题目时,应该给予学生自行发挥的空间。当前的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把设计的环境、要求、条件给定,学生只需要套用理论方法即可,这就如给出了一个综合习题,虽然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有一定锻炼,但没有给予学生提出新方法的机会。为此,建议在给出课题时,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在技术经济课程设计中,我们只给出部分数据和限定条件,其他的由学生根据当前的市场环境补充。

3.3 综合能力的培养

(1)对于综合性较强课程设计,应该采用团队形式完成

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要求中,都会强调独立完成,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独立性,考核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实水平,但独立完成不等于没有分工合作。对于一些知识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如市场营销课程设计、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建议采用团队形式完成,成员明确分工,最后进行整体考核。这样,对学生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2)课程设计考核采用设计报告加答辩的方式

课程设计的成果通过设计报告表现,完成报告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汇总、归纳、总结提炼等能力培养的过程,除此之外,我们还建议在考核中,加入答辩环节,即由学生对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陈述,教师对关键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种方式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广泛应用模拟软件中

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应用软件或模拟软件,可以提高学生应用专业软件的能力,如在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应用的project 2007、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中应用的技术经济分析软件、电力负荷预测课程设计中所应用的Matlab或自行开发的经济预测系统软件等,都是一些专业软件,学生可以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规划、测算。

4.课程设计实施中的全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由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控和过程改进四个环节组成,为了提高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应该建立相应的过程管理体系,每一个实践环节,应该有详细的过程设计,包括设计任务书下发,给出设计实践过程的要求,让学生按任务书规定的时间完成阶段性任务。指导教师要认真负责地对课程设计实施全过程进行监控,分析和总结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根据学生的设计效果和评价进行适当的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该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管理学知识点汇总范文

【Key words】Case-guided; Project-driven; Programming; Teaching reform

0 前言

《.NET程序设计语言》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也是非计算机类专业的素质教育课程之一。《.NET程序设计语言》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教学方法中,通常采用“课堂讲授为主、上机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普遍认为枯燥难学。为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和示教法,同时结合一些上机实践来巩固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但《.NET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特点是更新快、内容多、课时少,在授课内容方面除了要讲授大量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涉及具体的应用和操作。要让学生掌握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不能抛弃传统的经典内容,又要介绍当前最新的案例,因此传统的讲授和示教法就显现出许多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加强学生独立完成软件项目的实践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2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思想

案例教学法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目前哈佛大学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案例管理系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分析和研究大量的案例。案例教学法采用典型案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的基础是专业理论知识,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运用相应的专业理论来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的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1]。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课程基本知识和相关项目进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项目,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将所选项目分解为连续性的子项目,以项目为引导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项目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会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笔者提出的“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课堂上,教师以案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与技术;机房中,学生以掌握的知识点与技术分组进行相关项目的开发。

3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目标是建设“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其实施过程可以分为“选择案例与设计项目分组与选题案例分析与项目分解项目实践项目检查与验收评价课程考核”六个阶段。

3.1 精心选择案例和设计项目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选择案例和设计项目。教师要关注当前社会对.NET技术的需求及应用热点,选择3到5个经典的案例(如学生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用于课堂讲解,要保证案例的实用性、综合性和易懂性,采取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

设计项目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最好准备简单、中等、复杂三种不同难度的多个项目,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其次,在考虑项目实用性、综合性和易懂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项目的趣味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玩心重、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几个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如连连看、俄罗斯方块等小游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3.2 合理组织分组与选题

在上第一堂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和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并选择一个经典案例向学生展示,使学生对本课程有初步了解。然后,简介相关项目,强调学生协作和团队精神,以“强带弱”(学习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弱的学生)为前提,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分成项目小组,每组3~5人,选出项目组长。最后,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项目,课后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分工。

3.3 理论课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把教学内容以案例和项目为载体,按照软件开发的流程将案例分解为互有联系但相对独立的几个学习单元(子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由项目任务导入,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以理论储备为基础,对于项目所必须讲解的知识点辅以精选的示例。

理论授课过程中,必须摈弃固化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案例难度等,并注意结合灵活多变的课堂模式(如讲练结合、现场带练、集体讨论、互教互学等)。

3.4 实验课指导项目实践

理论课以教师为主体,为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实验课则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点的前提下,每个项目小组按照之前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分工完成所选项目,从而锻炼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完成项目开发的能力。

在项目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分工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项目,然后将项目分解为互有联系但相对独立的几个子项目。在理论课的某个学习单元完成后,教师根据这部分的理论知识给每个小组下达实践任务,进行相应的项目实践。每个项目小组的成员要随时沟通交流,各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和借鉴。

3.5 定期检查与项目验收

项目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定期检查每个小组项目的进展情况,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存在的个别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全面的讲解和纠正。

在一个小组的所有子项目完成后,教师要指导该小组汇总各子项目,根据最初的项目要求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并汇报项目成果。汇报内容包括陈述和答辩两部分[1],首先由项目组长演示并陈述项目,之后教师进行提问,相关的小组成员进行答辩。最后,教师根据项目成果和汇报内容进行评价,完成项目的验收。

在一个小组的项目验收过程中,建议其他小组旁听。因为在听取汇报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能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3.6 改进考核方式

在“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下,课程的考核也不应局限于期末的笔试考核上。可以通过笔试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掌握,通过上机考试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教学过程中每一个项目的完成过程和效果也应该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计入课程的总成绩。通过考核方式的转变,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4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成效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经过一学期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中,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2)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积极地参与集体讨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增强了学习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或自查资料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很多问题;(4)提高了编程能力,学生设计和调试程序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5)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小组成员学会了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第8篇:管理学知识点汇总范文

目前,广东培正学院开出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课程主要还是照搬会计专业的模拟实训,分为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和财务管理案例教程两个部分,而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属于会计专业的实训课程,财务管理案例教程也和《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重复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从目前上课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基本采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运用财务管理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用不大,而且在《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中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所以在这一门课当中仍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就没有突出其实践性的目的。

二是教学形式比较陈旧、老套,仍然是为老师为中心,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在上课的时候,首先由老师把财务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然后再组织学生对相关的财务管理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由于学生都已经学过《财务管理》等相关的课程,所以学生往往对这种教学模式兴趣不大。

三是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学生之间相互抄袭实训报告,没有达到考核的目标。

四是实训的案例大多都可以在网上查询到相应的资料,导致部分学生直接抄袭网上资料,没有起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五是《财务管理模拟实训》目前的教学大纲虽然也列出实训内容的七大模块,但只是对财务管理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没有突出财务管理实践性的特征,而且主要的试验工具是计算器,没有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也不能激发学生的份。根据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工作中经常使用Excel,并且感到Excel的相关知识不够。比如,问卷中问到毕业生一天工作中使用Excel的时间大致多长?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100%的财务毕业生在工作中都会使用到Excel,28%的毕业生使用Excel的时间在6小时以上,37%的毕业生使用Excel的时间在3-6小时,26%的毕业生使用Excel的时间在1~3小时。由此可见,Excel在财务工作中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问卷还问到毕业生目前Excel的水平级次。3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Excel水平还是入门级,52%的毕业生处在初级水平,只有14%的毕业生处在中高级水平。由此可见,在校期间就加强学生Excel在财务工作中训练非常重要。问卷还问到毕业生觉得Excel对于财务工作的帮助有多大?调查结果显示,全部的毕业生都认为Excel对于财务工作有所帮助,76%的毕业生认为Excel对于财务工作的帮助非常大。很多毕业生都普遍反映在工作中需要从用友、金蝶等ERP系统中取数,而取出来的数据是非常多的,通过需要用到Excel进行汇总整理和财务分析。由此可见,一方面,学生在毕业后从事财务工作需要大量用到Excel,往往由于缺乏Excel的相关操作知识而影响到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学校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课程又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和工作以后的工作需求脱节了,亟需对《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

二、基于Excel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课程体系设计

(一)主要目标

针对目前《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Excel在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广泛运用,按照“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思路,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把Excel等工具引入到财务管理模拟实训环节,去解决财务管理中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等问题。通过《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主要达到如下目标:一是通过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基于Excel的财务决策管理等方法,大幅度提高财务管理实务操作技能,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通过实训,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财务管理等主要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课程体系设计时,首先结合《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基于Excel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优化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和财务综合分析等各个教学模块。然后,通过模拟典型企业的财务决策等问题,逐步地给出相应的和现实仿真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可以运用基于Excel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不同模块,连贯地、持续地及系统地解决相应问题。从具体内容来讲,首先是让学生熟悉实验企业的所在行业、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一些基础数据。之后分为七大模块进行学习和操作:(1)基于Excel的企业筹资决策,解决企业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的选择,资本成本的计算等筹资决策问题;(2)基于Excel的企业投资决策,运用Excel等工具计算净现值、内部报酬率的等投资决策指标,学习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及解决企业综合等决策问题;(3)基于Excel的营运资金优化管理,熟悉和掌握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模型等;(4)基于Excel的利润的分配管理,掌握利润的分配流程和各种股利分配政策等;(5)基于Excel的企业财务预算编制,掌握财务预算的过程,熟悉销售预算、资金预算和资本预算,编制预期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6)基于Excel的财务分析,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综合分析等;(7)基于Excel的企业并购和国际投资决策,掌握企业并购的价值评价和国际投资的评价指标等。总之,《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通过借助于Excel的工具,把Excel等工具引入到《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课程教学中,假设一个模拟的企业,给出相应的模拟数据,去解决这个模拟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等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操作为主,指导老师辅导为辅。指导老师需要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监督学生要独立完成各个模块的实验。

三、结论

第9篇:管理学知识点汇总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分享经济

基中图分类号:G434

金项目:本文系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协会和并行处理技术委员会本科课程计划项目“NSF/TCPP Early Adopter Experience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at the 6th NSF/TCPP Workshop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Education (No:EduPar-16),2016.4”(项目编号:EduPar-16)的研究成果。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供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供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1]。高校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组织,承担培养适应新时代人才的重任,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和多样化,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知识是高校的核心资产和竞争力,其中“教”与“学”过程中的知识更是高校知识的主体。20世纪早期,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博士等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模型(SECI模型)是知识转化与创新的经典理论。每个学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运用知R管理的方法在教师自身、教师之间、学生自身、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与行业从业者之间等关系中,推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促进知识的分享、迁移和创新。信息技术是帮助人们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有力助手。笔者首先构建一个课程知识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教学改革实践;其次在一门专业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将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进行记录,整理、提炼和复用,进而探索高校“教”与“学”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管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

一、 分享经济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全新的商业时代,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同时,还乐衷于彼此间的分享。分享将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一种产生创新的渠道。分享型企业需要分享型和创新型人才。

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与三类知识生产过程相对应,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大学知识生产过程体系。即大学教学的知识生产过程、大学科研的知识生产过程和大学社会服务的知识生产过程。笔者重点关注课程“教”与“学”过程的知识生产活动。不仅关注“教”与“学”如何链接,还重点关注教师、学生、从业者各自以及彼此之间从学习到应用到分享到创新如何链接,建立高校“教”与“学”过程的知识管理生态环境。

二、 课程知识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Wiki是一个协作共创的、可编辑的系统,提供“群体互动、共同进行文档写作”的功能,其充分体现了开放、合作、平等、共享和共创的网络文化,真正实现了多对多的交流。Wiki不仅仅被视为一种社会性软件和技术,更多的被视为“社会信息空间”和“社会知识构建的空间” 。Wiki技术强调协作与开放的特性能很好地满足知识管理的要求,以Wiki词条页面作为知识实体的表现形式,充分利用Wiki网站系统的开放性、易用性以及其特有的协作性,实现对知识实体的管理。Wiki最大特点是能够实现协同编辑,可以在“教”与“学”过程中最大化的发挥学生、行业从业者的主动性,应对高校教育大众化后,师生比不足的问题。

Media Wiki是著名的开源Wiki引擎,全球最大的Wiki项目维基百科是使用MediaWiki的成功范例,MediaWiki的最大作用在于对知识的归档,可用于构建企业/个人知识库。借鉴开源MediaWiki引擎,可以快速构建知识管理平台,同时根据课程需要,进行个性化订制和二次开发。

课程知识管理平台的部署采用典型的LAMP平台,即Linux+Apache+Mysql+Php。

(一) 系统用户层面业务流程设计

课程知识管理平台将知识管理进行分类,一部分重点覆盖知识的获取、分享、传递和转换,另一部分重点覆盖知识的分类、汇总、整合和创新。

(二) 平台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课程知识管理平台分为前台互动模块和后台管理模块两个部分。前台互动模块主要包括知识管理、学海风云榜、资料下载、积分和奖励;后台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用户管理、内容管理和数据库管理等,如图1所示。

资料下载模块提供课程知识相关资料下载。积分和奖励模块用于鼓励学生分享,增加系统趣味性。

知识管理和学海风云榜两个模块的细化功能结构如图 2所示。

三、 课程知识库的建立

(一) 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通过“双向渠道”建立课程知识库。

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配置的一条最有效途径,当个体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之后,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由于是来自个体自身内部,所以更容易形成某种人格特征。

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知识管理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提供相关参考文献供学生课外阅读,引起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关注,每个班级优选几名同学做知识管理平台的管理员,负责系统运维,这种“管理者”的体验会一直推动他们积极参与课程的知识管理活动。

其次,正向引导学生构建课程1、2级知识点分类。通过宣传报名,组织一个课程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小组成员讨论课程的1、2级知识点分类,并展示在课程知识管理平台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结构一点点清晰化,这种“奠基人”的体验也会逐渐推动他们积极参与课程的知识管理活动。

最后,鼓励学生在系统分享知识的同时,细化3、4级知识分类,即反向细化建立课程知识分类。例如学生分享知识点时,仍然会遇到不能将自己的知识词条很具体的归类到知识分类的情况,即可以提出细化知识分类的需求,由兴趣小组成员讨论后,添加3.、4级知识分类。这种“建设者”的体验也会逐渐推动他们积极参与课程的知识管理活动。

(二) 利用“羊群效应”逐渐辐射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知识管理过程中来。

羊群效应也称从众效应,原指动物成群移动并进行迁徙、觅食等活动的现象,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研究中,则被引申为一种忽略个人信息而采纳他人建议的行为。教学改革实践初期,重点指导兴趣小组同学,首先帮助他们进行知识记录、整理和分享;也可以通过加分的方式调动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利用这些“领头羊”逐渐辐射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的知识管理过程中来,直到逐渐变成一种学习行为习惯。

(三) 利用“排行榜效应”加速课程知识库建立

在商业和生活领域,“排行榜”经常充当“经济杠杆”的巨大作用,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财富排行榜、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畅销书排行榜、企业排行榜、大学竞争力排行榜等等。知识管理平台里也设置了“学海风云榜”模块(热门词条,精彩词条,上周贡献榜,总贡献榜等),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一部分同学希望榜上有名,积极整理、分享知识词条和修订知识分类,即使不能独立完成知识词条分享工作的同学,也会积极参与知识词条的交流和修订工作。

(四) 利用外链接,彰显学生个性,延伸课程知识库的建立

有活力、有创新、彰显个性的90后,甚至因为不喜欢课程知识管理平台的风格,而影响使用平台参与知识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发现这个问题后,笔者鼓励学生建立和维护个人技术博客,充分体现其特色和个性化,然后作为热门外链接,分享到课程知识管理平台上。

四、 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及反思

教学改革后,通过目前常规教学评价方法和指标检验教学效果,并进行反思。

(一) 量化指标

20世纪20年代,美国高校开展来自学生的教师绩效评价,以及对学生评价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20世纪80年代,学生评教活动在我国高校逐步开展,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教学评价在某些方面具有局限性,但是仍然是有效的。杭州正方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高校教学管理类软件供应商,2011年时正方软件创收近亿。笔者经过一轮教学改革后,利用正方教务管理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块进行测评(12项指标), 教学综合评价分由4.58提升为4.71。主要是“教学效果”、“教学互动”和“教学方法和手段”3个指标的分数明显提高。

课程教学改革前后三个教学周期的学习成绩分布情况:教改后高于70分的同学人数明显增多,但是低于65分的同学人数也增加了。对低分学生的成绩分析得知,课程教学改革中对过程考核分数进行了修订,其中除了常规的考勤、作业和测验等,增加了知识管理部分的分数(个人知识分享词条数以及质量),占总成绩的5%,没有积极参与知识分享的同学,就没有这部分成绩。教改方案的下一个阶段会建立并优化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效果评价指标。

(二) 非量化指标

教学改革实践初期,笔者需要有意识的挖掘部分学生,积极鼓励和椭他们对课程学习经验进行整理并分享到知识管理平台上。随着改革实践的逐渐推进,部分同学能够主动的、独立的完成知识分享,并将链接发送到班级QQ群和微信群,呼唤同学来阅读和修订。到了教学改革实践的后期,学生分享的知识内容已经延伸到专业其他课程和课下项目实践。整个知识管理平台中的内容都是同学在校课程学习期间进行的分享,所以下一年级的同学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也逐渐的优先通过平台寻找参考答案,并优化答案,比互联网的广泛搜索更高效,更有针对性。

五、 课程教学改革特色及可复用性

1. 笔者进行的教学改革着眼于高校“教”与“学”知识生产的核心过程,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关注核心知识生产环境的建立和链接,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探索有效的可实施途径。

2. 建立了信息化支撑平台,一方面利用小粒度的知识词条实现显性知识的展示和传播,另一方面重点加强隐形知识的挖掘和显性化,这也是在教学中采用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应对海量知识学习和更新的主要原因。

3. 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课程,具有可行性和可复用性,可以从点(课程)扩展到面(专业)。

4. 具有知识管理思维和能力的学生,可以快速融入企业的知识管理环境,为企业创造知识经济做贡献,或者促进部分企业知识管理进程,解决企业新员工培训以及因知识管理缺乏导致人员流失等相关棘手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知识经济。

5. 知识管理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广,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研究方向以及可实际操作的步骤和措施。

6. 借助开源Wiki引擎构建的知识管理平台易于模块化设计,可以复用为其他课程和专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信息化平台,还可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需要进行定制。

7. 课程知识库建立的过程和方法、课程知识管理方案的实施和评价等经验,可以复用到其他课程的知识管理实施中。

8. 课题可以继续延伸到高校科研和社会服务两类知识生产过程的研究,最终形成完整的大学知识生产体系。

9. 知识管理在高校核心“教”与“学”环节的应用,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策略,另外知识管理还可以促进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在内的高校知识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

孙玮: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Linux操作系统,软件工程、云平台运维

杨林: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企业级软件开发、数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