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按照学院工作安排,现将2020年5月我到学院工作至今开展的工作情况作简要总结报告,对下半年工作计划简述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熟悉本系教师、学生基本情况和教学开展情况。
学院现代农业系现开设2个专业,现代农业技术和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共有专业教师7人,均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全日制学生共54人。
在学院教务处统筹安排下,本系学生自2019年9月入学以来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疫情期间开展网络在线教学。各门课程基本能够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尚未开展。
(二)完成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编撰。
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在海副院长的安排指导下完成了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初稿编撰工作,具体负责“考试管理规定”“教考分离实施办法”“试题(卷)库建设与管理办法”“阅卷、评分、登分及归档管理规定”“学生考场规则”“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章程”“课程考试主考、监考、巡考职责”“学生缓考管理办法”“学生考试违纪和作弊的认定及处理办法”等9个考试管理制度的编写工作。
(三)完成学院筹建期间借用的实训设备搬迁归还工作。
协调农校教师和实训物资管理人员,对学院筹建期间外借实训设备进行盘点。联系原学院筹建专业负责人组织人员进行搬迁,农业和食品专业所有借用农校的设备均已归还到农校。
(四)组织专业教师上报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安排任课教师上报实践教学开展情况,把已开设专业课程但未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列出清单,做出实验(实训)计划,上报实验(实训)所需器材和耗材的采购计划。
(五)安排学生到农校开展实践教学
根据在校学生实验、实训教学开展情况,安排农业、食品专业两个班共54名学生到农校开展化学课实验,筛选了具备实验条件的11个实验,组织开展完成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两门课部分实践教学,完成68个课时的实践教学。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组织教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8月)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格式及有关说明》的要求,组织相关专业教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争取学院支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或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二)制定专业建设规划(8~10月)
制定专业建设3~5年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办学总体目标,明确招生规模,制定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做出相应的实验(训)室建设规划,提出专业群建设规划,提出课程建设规划,提出科研项目平台建设规划,提出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规划。
(三)推进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7~12月)
目前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2019级全日制在校学生30人,2020年计划招生50人。在校生自2019年9月入学至今已完成1学年教学,公共基础和部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已经上完,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学期教学计划安排,秋季学期计划开设5门专业技能课程,其中有3门课程总共216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72学时需在户外实验田地开展教学。系部计划招集相关专业教师在职教园区周边地区、曲靖农校、学院北面空地等地进行调研,寻找实践教学用地,以满足目前现代农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教学需要。
根据现代农业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2020年秋季学期教学计划安排,开学后上述两个专业在校二年级学生和即将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将开设《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十余门专业课,其中实践教学学时约占总学时的30%。学院现有5个农业和食品专业实训室配置了部分实训设备,但因缺少实训用具和耗材,不能开展实践教学,为了确保实践教学正常开展,充分利用已有实训设备,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计划配合实训中心等部门,尽快推进实训耗材采购和实训室的建设工作。
(四)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比赛(7~12月以比赛时间为准)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和学校组织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通知和相关文件要求,积极组织教师个人或团队参加比赛,以赛促教,通过参加比赛,促使教师加强学习,得到锻炼,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
(五)组织教师参加“1+X”证书制度师资培训(8~9月以通知时间为准)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要求,提升学院专业教师实施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教学的能力,促进学院相关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计划安排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教师,参加由培训评价组织举办的线下师资培训,
(六)启动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工作(8~12月)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稿后,组织专业教师制定课程标准。原则上每一门课程标准由两个以上专业教师协商、配合共同完成。每学期每个专业完成2~3门课程标准的制定。
(七)完成学院各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
(八)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九)完成其他临时性工作
关键词: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授课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告设计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商业的、公益的;国内的、海外的;传统的、现代的,各式广告让受众目不暇接,想要在海量信息中迅速引起受众的关注,完成商业目标,有效地传递信息显得愈发重要。在此浪潮中,学校如何应对,我们要做出及时的反应。近期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要培养出适应时展、满足社会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需要做出及时的调整。
一高职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问题
从学生毕业设计和与兄弟院校老师交流的情况看,学生都能熟练使用Photoshop、Illustrator等常用的设计软件进行制作;手绘草图也能体现出素描、速写、色彩和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所学,这类基础课程教学效果都很好。然而,设计的实际内容却不尽人意。广告主题的拟定、文案的编辑、设计元素的选择、版式的编排等影响广告设计效果的因素普遍存在明显的问题,所有问题都与教和学密切相关。因学制的限制,与广告活动有关的营销学、传播学、消费心理学很少写进教学计划;决定广告策略、广告定位的市场调查研究很少被执行;影响广告设计视觉传递效果的美学法则、版式设计缺少专门的训练。而实际情况是素描、色彩、速写等美术基础课程在高中阶段就已有所训练,学生已有相关基础,个人认为这部分课时不必占据一个学期,可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基础等往前调整,给出空间安排市场调查、广告文案等必须设置的专业课,还可设置营销、策划方向的选修课程,完善广告设计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广告设计的应用性也极强,要培养出适应当代广告设计要求的人才,必须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重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培养与行业发展的对接。
二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严谨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应片面强调“应用”、“技能”,否则多数学生会被塑造成“绘图软件的高手,设计的庸才”。我们培养的是能适应时展、满足企业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后,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联系起来,围绕着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加以分解[1]。这方面我们确实不够好,对能力的分解不够具体不够严谨,造成部分学生修完课程后,对所学专业还处于模糊状态,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在行业无法立足。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关注的是软件绘图技术的提高及作业是否美观,这显然是对广告设计缺乏系统学习与实践的表现,因为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描述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如:具备良好的设计需求理解能力、需求分析能力与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具备平面设计方案风格与创意规划的设定能力;能熟练运Illustrator、Photoshop等相关设计软件,按设计制作规范及标准完成各类平面设计项目的能力。对于培养这些能力需要设置的课程安排却不系统。只有对能力进行合理的分析,将实现一系列能力需要开设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安排,才可能实现培养目标。
三合理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是关键
由于之前的教与学不到位,每一名学生的毕业设计都遇到了很多困难,虽然我对其一一分析并加以指导,学生也能做出及时的反应,对设计进行调整,但是工作量非常大。广告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学问,学生经常遇到很多知识盲点,导致设计效果不佳,相信老师们都深有体会。其实,这与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的系统性、可行性密切相关。课程标准中每个教学模块的理论基础、实践任务以及考核与评价标准都应紧贴实现培养目标需要具备的能力,细致到广告活动的调研、策划、实施和评估等环节,不脱钩。如此,课程的脉络就延伸到了广告的具体环节,能让教师教得清晰,学生学得明白,教与学均得以良好实现。以我校的广告设计为例,前期基础课程为素描、色彩、三大构成、Photoshop和Illustrator,广告设计课程为7周56节,授课主要内容为图形、字体、色彩、版式的设计。直接结果是学生因部分环节的知识缺失,导致了对广告活动缺少系统认识。
四模拟实战的开放型授课方式
那种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后,学生在电脑上绘图再上交作业的课堂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设计人才培养。本学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我们模拟实战,让学生了解广告活动的过程,通过实践改变了学生对广告设计最初的认识。任务是之前学生参加过的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的选题,初衷是参赛时提交的设计太不成熟,希望通过毕业设计体验设计活动的全过程,缩短学校与社会、学生与职业设计师,转换环境、角色的适应过程。在与每位学生一起制定了工作计划后,开展了调研工作。根据不同的设计对象,分别制定不同的调研内容、调研方式,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确定广告策略(在此过程中还请教过专门的广告策划人员)。进入设计阶段后,根据广告主题设计不同的方案,讨论后选出最可行、最实用的方案进行优化设计,而后制作投放环境的场景,广泛征求意见,进行模拟评估直至定稿。按照这套工作计划执行,学生在每个步骤都投入了精力和热情,较往常常规的教学效果好很多。老师在每个环节布置具体任务并加以指导,能反映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进步,调研、策划、创作能力明显提高。
五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就参加工作,没有在行业、企业的工作阅历,缺少广告设计的一线工作经验,授业是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职业院校教师所需的能力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就势在必行了。学校要给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培训的机会,扩展他们的专业视野,使他们有机会感受到广告行业里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的思维模式,并将这些作为教学资源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讲授的内容更有广度和深度,更有适应性、开放性和系统性。[2]目前很多教育主管单位与职院已经很重视这项工作,积极开展师培项目,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对接也在大规模的展开,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获得了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有理由相信教师的继续教育会越办越好。中国经济与社会在高速发展,广告行业也在不断迎接挑战,对设计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专精人才相对紧缺,培养能快速适应行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职业新兴力量也是我们必须迎接的挑战。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得到行业的认可,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同,教与学就必须要适应专业与行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魏朱宝,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07:79-81.
平安人寿通过贯彻“竞争、激励、淘汰”的三大机制,以使绩效管理有效驱动组织和个人的快速发展,打造专业的人才队伍。具体来看,首先,平安绩效管理的前端被设定为战略分解、职位描述。这是进行绩效管理的有效前提,可以确立绩效改进的目标。接下来则为通常意义上的绩效管理流程。这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计划的执行与辅导、绩效考核与评估回馈、绩效结果运用。其中,绩效考核最终结果在各个人力资源模块中的有效应用,有助于启动绩效管理的效力,并最终体现上述的三大机制。
有人说,平安的机体内仿佛藏有一台超级马力的发动机,驱动着这艘航母完成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公司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则认为,绩效问责管理是驱动个人目标与公司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并努力实现的核心管理机制,是保持队伍整体活力,促进团队追求卓越的核心驱动力,是实现公司“国际领先、综合金融”战略的制度保障。
作为平安集团的子公司,平安人寿贯彻落实这一绩效管理理念,并将人才培养工作与个人及组织绩效的提升紧密结合。
第一步:
绩效发展计划的制定
个人绩效目标,主要是依托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年度计划来制定。每年年初制定工作计划时,员工不能局限于制定本年度的工作目标和计划,还要根据直线主管对其上年度的能力不足评估和未来的提升期望,制定可实施、可衡量的个人发展计划。
其中,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短板分析,与直线主管共同商定学习建议,比如参与公司面授培训、个人自主网络课程学习、直线制定特设工作任务等,不断磨砺、提升员工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当然,从制定计划一开始,员工个人就已成为自我发展、绩效改进的主人。
第二步:计划执行与辅导
计划执行效果检视与辅导是直线主管日常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平安,直线主管对下属的每次回馈都要求“言之有物”,切忌空谈,其目的就是要让下属在回馈中了解自己的进展,明确提升的空间与方向。同时,直线主管还会不断调整和完善辅导计划,做到对员工辅导“有的放矢”,并非泛泛而谈。
每年,直线主管都要进行12次正式回馈,包括10个月的月度回馈和2次年中、年底回馈。每一次面谈与书面回馈都能帮助员工梳理岗位高绩效的标准,看清其自身的现状与差距。尤为重要的是,回馈面谈不仅能让员工了解差距,更为他们提供了缩短差距的工具与方法。俨然,直线主管已成为员工发展与成长的重要资源。
那么,员工了解绩效差距后,我们如何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激发个人的高绩效行为呢?
平安人寿采用分层级的人才培养理念,即根据员工的岗位类别,通过资源的针对性投放来提升员工的关键能力,从而提升绩效。
我们认为,只有能满足公司发展和员工发展双向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通过多年的培训体系搭建与持续推进,平安人寿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课程体系,拥有百余门面授课程、百余门网络课程,涵盖管理技能类、职业通用技能类和专业技能等。这些丰富的培训资源有效提升了员工的自我发展动力,也为直线主管进行人才培养提供了全面的资源保障。
除此之外,平安人寿在人才培养中还倡导“721”的培养理念,加强“项目锻炼”和“辅导”在员工技能培养中的比重。例如,在高级主管培养项目中,平安人寿更注重员工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思维能力的体系化及归纳分析能力和战略划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在设计这个培养项目时,我们采用高管辅导、集中培训和特设工作项目三者有效合一的方法,通过完成高管和指导人指定的切合业务需求的课题研究,来帮助参训者提升综合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其解决问题的思考深度与科学性。而这些能力的快速提升往往是在本职日常工作中难以迅速提高和掌握的,对其绩效提升影响较大。
在员工指导人方面,我们也建立了新员工辅导人制度、潜力干部指导人制度。以指导/辅导人制度为例,平安人寿提倡“双指导人”理念。也就是说,第一指导人通常为员工的直线主管,指导的内容主要侧重日常工作辅导、技能提升、员工EAP心态建设等;第二指导人通常是员工的直线主管,指导内容侧重于职涯发展困惑的解答、员工关怀等。
在达成绩效目标的过程中,主管及辅导人予以适时的指导和回馈,并始终坚持“岗位锻炼、辅导和培训”三位一体的“721”培养理念,不断激发了员工的高绩效行为,确保其个人行为的改变以推动组织整体绩效的提升。
第三步:
绩效考核评估和回馈
在平安人寿,年中、年底的阶段性绩效考核的评估与回馈环节不仅仅是就员工的KPI和关键工作进行评估回馈,也会针对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进行评估与回馈。
例如,既要总结过去半年或一年中员工能力提升的方面,也要评估各项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而直线主管会根据员工发展现状对下个阶段提出进一步的期望,与员工共同商定提升计划。在整个回馈过程中,我们非常强调直线主管与员工就现状和下一发展计划达成的共识程度。
由此可见,评估与回馈环节是人才培养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员工更加明确地了解绩效差距、开启发展动力、明确提升方向。
第四步:
绩效考核结果运用
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最终会落实到员工的薪酬、晋升、培训等各个环节,使员工培养和发展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这六个部分别为:
1)机电部:内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供用电技术专业;
2) 汽车部:内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3)学前教育部:内设学前教育专业;
4)信息技术部:内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
5)财经商贸部:会计、电子商务:
6)农林部:观光农业经营、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旅游服务与管理、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
一、机构设置
1、1名校领导联系一个部,负责和指导专业部的建设;
2、一个专业部设部长1名、副部长1名。部长负责专业部的全面工作,副部长负责专业部的班主任和学生管理;
3、专业部的部长享受中层正职待遇,副部长享受中层副职待遇,参加行政会;
4、专业部服从和接受行政科室的业务指导。
5、部长和副部长由学校直接任命、任期为三年。
二、专业部职能
1、负责专业部内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2、负责专业部内各个专业年级的任课安排、教学管理、班主任安排、学生管理、文体活动举办、招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并完成学校交办的各项工作;
三、分工及职责
(一)专业部部长:全面负责专业部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1、负责专业部人事推荐。负责推荐专业部内教研组组长及其他管理人员人选,由校长办公会任命。
2、负责制定专业部专业发展规划,包括专业调整、申报新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等。
3、负责编制专业部年度及学期经费预算。负责专业部教材等其他办公用品采购工作,负责专业部实训场室建设工作。
4、负责安排、审核专业部各专业开课情况、教师授课安排。负责制定专业部年度及学期工作计划、年度及学期工作汇报。
5、负责审查专业部各专业教师提交相关材料,包括教案、教学总结等材料。
6、负责专业部教学督导工作。根据学校相关制度,负责安排落实专业部教学督导工作。
7、负责专业部教师考核。根据学校相关制度,负责制定适合本专业部的教师考核制度,并组织教师考核,推荐年度优秀教师人选。如实向学校汇报违纪教师违纪情况。
8、负责专业部招生工作,制定专业部招生计划,安排落实专业部招生工作。
9、负责专业部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专业部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有计划安排教师参与各类学习培训,组织开展专业部校内外教研工作及教师校内外各类竞赛工作。根据专业部发展情况向学校校长办公会提出人员引进、清退等申请。
10、负责专业部校内外宣传工作。
11、负责推进校企合作,积极寻求与相关企业的深度融合。
12、负责定期向校长办公会汇报专业部工作情况。
13、负责应由专业部部长负责的其他工作。
(二)副部长:副组长协助部长开展专业部建设工作,主要负责专业部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具体包括:
1、负责推荐班主任安排工作,交由部长任命,学生科备案。
2、负责班主任考核工作。根据学校相关制度制定教学部班主任考核方案,并对班主任工作实施考核,推荐学期及年度优秀班主任人选和优秀班集体。
3、负责班主任培养工作。制定班主任培养规划,组织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能力提升学习。安排班主任助理。
4、负责监督指导班主任工作,定期检查班主任工作日志。
5、负责指导班级建设。负责各班课室安排,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建设。
6、负责专业部学生管理工作,根据学校相关制度,制定学生管理制度,负责处理学生违纪情况。
7、负责专业部学生文体活动。负责制定学期学生文体活动计划,并组织开展学生文体活动。负责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类竞赛活动。
8、负责家校衔接。负责安排家访工作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家访活动。
9、负责学生顶岗实习。负责联系各专业顶岗实习企业,按照教学安排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安排教师跟岗指导。
10、负责毕业生就业推荐。负责联系就业单位,协助开展人才招聘工作。
11、负责毕业生回访工作。负责定期组织教师回访合作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及学生就业情况,并整理成书面材料向部长汇报。
关键词:数字语境;影视传媒;人才培养
一、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基于数字语境所开展的影视传媒人才培养是复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随着影视传媒行业不断发展,人才已经成为决定传媒行业竞争的主要因素,在所开展的影视传媒教学计划中也更加重视综合素质人才培B。数字语境近年来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对影视传媒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但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需求,需要在教育体系方面进一步改革,同时配合教学方法与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这样才能够为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技术培育不仅仅是大学生思维方面的改变,还需要人才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协调好技术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处理速率,通过这种方法来达到更理想的影视传媒效果。由此可见加强对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数字语境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下面文章将针对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策略展开探讨。
二、影响影视传媒发展的因素
(一)时代性因素
时展迅速的同时在相关技术的更新速度上也有明显提升,因此对人才技能水平掌握标准也是不断改变的,这一点上专业人才很难达到发展需求,在自身专业技能更新上也比较落后,最终出现与影视传媒技术脱轨的情况。在时代环境的影响下,影视传媒人才需要不断提升个人技能,即使进入到工作岗位中也不能停止学习创新,一些仅掌握初级技能的专业人才是很难满足岗位需求效果的,在该领域的发展也会因此而受到限制。
(二)专业人才缺乏因素
专项人才缺失直接导致了行业发展缓慢,尤其是在影视传媒素材的制作中,人才的先进性并没有体现在其中,在制作技术选择上也存在不合理因素,很难达到预期的管理建设水平。大学期间所开展的专业技能学习内容深度设置不合理,学生在校期间的传媒技术水平提升也并不理想。人才与环境是限制影视传媒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进入到数字语境发展阶段,需要将传统技术方法与创新体系相互融合。但大部分专业人才都只掌握了原有技术体系,在创新技能方面掌握却比较欠缺,随着工作计划不断深入,所带来的影响也会逐渐加深,阻碍影视传媒行业不能高速发展。
三、数字语境中影视传媒人才培育策略
(一)建立多元化的影视传媒人才培养体系
面对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在进行影视传媒艺术人才培养中也要体现出创新性,能够将行业发展需求与综合素质提升同时体现在教学模式中,总结经验的同时展开理论性研究,达到一个更理想的建设效果,这也是传统方法中所不能实现的。通过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将语境融合数字化理念需要完善的创新体系,所开展的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今的行业发展需求,更要从长远的角度分析问题,实现通过人才来促进行业深层次发展,达到一个理想的发展建设水平。
(二)进行融合性的人才培养
既要保障人才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同时在所开展的人才培养中更要体现出在艺术方面的审美内涵,欣赏影视传媒作品并发展总结其中的艺术价值,在独立创作中将这种艺术价值融合体现在其中。为日后管理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融合性人才体现在多个方面上,日常教育中要注重对实践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为学生创造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效学习环境,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接轨。融合性还体现在教育观点中,在课堂上可能对学生发挥积极的引导,并建立一个更高效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不断感受到进步,在学习兴趣上也会有明显提升。
(三)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
专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同时还应该结合职业生涯定位教育,使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到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并向这一方向努力,在所开展的影视传媒教育中要确定学生的主置,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来开发潜能。人才培养方向要与行业发展前景一致,引导学生提升创新精神,在常规学习中也更善于发展总结,日后进入到工作岗位中也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发挥作用,在行业中创造更理想的成就。
四、结语
在传媒类型多样、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拥有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艺术技术综合优势的电影、电视仍然是影响力最大的传媒形态之一,是国家重要的文化名片。而随着传媒的多元化,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也将迈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行业的竞争也必将更加激烈。在此阶段,影视传媒行业的产业结构将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引发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进而直接影响影视传媒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采用五个学期校内理论学习加一个学期顶岗锻炼的模式,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相脱离。尽管现在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强调课堂教学理实一体,但是课堂上的理实一体、仿真模拟还没有切实做到真正的理实一体。学生在校期间前几个学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因为会计工作会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单纯以校外实训基地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实习,往往使会计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在校期间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基本上从事的是一些表面性的见习工作,无法以会计人员的身份真正接触企业的真实账目。到最后一个学期才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际上是最后将理论落实到了实践,但是大多数学生面临毕业,不会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学校老师,没有从实践再提升到理论的过程,所以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实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学校与企业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参与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在专业课程理论学习进程中,安排大批学生进行企业实习,每门课程学校课堂学习课时与企业顶岗实践课时各占一半,将理论知识及时用于实践,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理论,将校内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在校内和企业双主体指导下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企业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学校与企业的责任划分问题较难界定,尽管是双主体,但是学校仍然是主要的主体,在责任分配上,学校要承担大部分的人才培养的任务,而企业毕竟不是以培养学生作为主要工作,因此,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实习质量保障的问题都需要明确双方责任,并且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其次,如何建立企业与学校双重管理机制的问题。学校的管理是常态化的管理,企业对实习学生的管理是临时性的,企业主要是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不会花很大精力专门管理实习学生,因此,如何加大企业对学生实习的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也是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建立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所采取的措施
(一)广泛调动企业作为主体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建立企业与高职院校利益融合的互惠共赢机制,与有高质量人才需求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是建立合作的前提,由于会计岗位的需求有限,需要进行广泛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与多家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多个培养方向,签署合作协议,面向不同行业企业岗位工作进行培养,制定双方工作计划,落实培养责任和考核制度,建立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实训计划、实践实训指导方案、考核办法等,严格落实责任,发挥好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建立企业与高职院校双重管理机制
让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参与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既要引进企业的企业文化、实际业务,又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合理管理。由于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校企双方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安排、考核制度等。加强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企业专业技能人才要定期到学校参与校内人才培养活动,在学校协助校内专业教师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另一方面学校专业教师也要带领学生到企业参与会计岗位工作、审计项目、记账等实际业务工作,切实掌握企业会计实际工作流程及岗位技能,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和新颖性,以此培养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需要建立好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确保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行。
2014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课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成果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分析其原由,探索性提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涵义,论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作用与意义,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及个案研究等方法,围绕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目标,重点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作充分的论述。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J50-4
引言
1919年德国的包豪斯学校开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先河,1998年我国教育部才正式定名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在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教育则更晚,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我国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缺乏科学的体系,普遍存在着办学思路、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等内涵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及企业的需求等问题。针对这些现象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使专业教育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符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目前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必须要研究的一系列课题。在“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W模式的构建就是首要的研究课题。
1.“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概述
美国比较政治学家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1]
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源地德国魏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到后来的新艺术运动,欧洲的设计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2]在我国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以“工作室制”为基础开展了一些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一些学者在理论上亦有不少建树,如龙安梅提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师徒式”的教学,也就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完全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专业设计课程。[3]再如薛野提出工作室制创业教育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环境。[4]因此,我们认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目标,以工作室为平台,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将理论讲授与项目设计融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
2.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一是对于培养创意产业人才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类专业而言,实践技能是创意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与实际设计制作结合在一起的工学结合为主导的模式,通过工作室平台,对外承接设计项目、课题研究或技术开发,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技术技能。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二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质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既是师徒关系,又是老板与员工的关系,学生在工作室中熟悉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感受真实的企业氛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5]同时教师创造性教学思维和教学组织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重要作用。三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将课堂向企业、社会延伸,通过这个平台,还可进行项目的开发设计、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为企业或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从而产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产、学、研、技术服务有机结合。
3.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
3.1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目标分析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创意产业人才,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是培养目标,具体来说是培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具有艺术项目的设计与制作技术,能适应艺术设计与工程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核心点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技术技能强调的是实践操作,这需要符合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途径。所以要实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建立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外,更重要的是构建和实施适合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目标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因此,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成为构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据和出发点。
3.2“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瑞士心里学家Piaget(1972)提出,在此基础上,Bruner(1983)和Vygotsky(1978)等学者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个体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认识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从而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指导和促进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自身认知结构发展。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以自己的活动为基础的工作经验。可见,“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3.3“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指详细说明教学活动的逻辑步骤和完成特有的职能的操作过程,是为实际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可归纳为:学生进入“工作室”的水平测试、制定工作计划、工作任务下达、完成工作任务、考核与评价五个步骤。学生进入“工作室”的水平测试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水平,并以此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工作计划一般按照课程开展阶段的实际要求制定,该计划应有一定的可变动性,但整体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一致;工作任务下达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任务的进度和要求,并为考核和评价提供依据;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主要作为任务顺利完成的管理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考核与评价阶段,除了根据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进行评价外,“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还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学生学习档案管理制度,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并作为考核的重要资料予以提交。
3.4辅助条件建设
1)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而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重视的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鉴于目前专业教师素质很难满足“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要求,因此,团队教学方式就成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类教学方式需要由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相关知识互补、技能互补的教师个体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支撑。专业教学团队的构建要把握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和双师素质团队的共性特征和具有符合人才培养水平标准维度与服务社会能力标准维度的二维性特征、持续发展的动态对接性特征、团队成员来源的二元性个性特征,并依据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模型”要求,在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来源组成、梯队结构、教师培养等方面打造一支具有决策力、执行力、创新力的管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兼备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2)学生组织
工作室的学生人数应根据艺术设计与工程中型规模行业企业岗位类型与数量参考确定。实行学生轮岗制的方式,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项目运作程序与提升不同岗位的能力与素质。
3)教学内容的选取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通常采用的是项目式教学,因此,设计项目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其特点在于针对性强、实践性强、教学互动强,而且设计项目涉及的专业面较广,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设计项目的来源主要有:行业企业的设计工程项目,工作室对外承接的设计工程项目,工作室建立的设计项目库。无论是那一种来源类型的设计项目,须具备一个完整的设计工作过程和方案设计和制作、施工的有机结合。设计项目的排序要遵循螺旋递进上升,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端到高端的原则。
4)教学方式方法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教学双方以合作者的身份开展工作,采用讨论为主,在形式上采用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如在设计任务的解读、项目方案的制订、项目任务的评价、总结阶段,主要采用集中教学。在资料搜集与市场调研、项目任务的实施阶段,学生可根据分配任务分散完成。在项目结束时,学生应总结学习经验、教训以及改进的方法,并对教学成果进行汇报展示。一个设计项目完成后,由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对工作室的项目和成果进行点评分析,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在分析总结的过程中明确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的教学指引方向。
5)教学环境
“工作室”的开发建设是构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基础。工作室的建设是一个科学、严格有序的工作过程,其设计与建设初期不仅要满足工作室内技术功能的要求和学生专业实践的要求,还应该按照构建一个小型化公司的建设标准和过程进行,同时考虑到教学、开发、经营等多方面的需要。除了必要的场地及设施设备外,还需要营造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进入工作室,就有进入企业工作的感觉,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3.5“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指教学模式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方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上,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是主导者,但是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行中,最终设计项目的成果是行业企业和社会效益来评价的,所以评价还应加入同学、企业技术人员以及消费者等众多层面。评价内容上,对于教师应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所获得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应从除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外,职业道德考核也将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同时还应注意从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化、全过程地跟踪。学院方充分利用校园数字信息化平台,开展评价和评学活动,开展教学督导、听课、巡视教学秩序等教学评价活动,定期对评价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作为教学评价的存档资料,对培养的目标、理念、方法、结果等行为细节进行对比和参照,为确立章制度奠定基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
结语
在当今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指导下,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围绕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目标,构建与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总之,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符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美]乔以斯威尔.教学模式[A].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62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龙安梅.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文化与艺术,2007(8):208-212
[4]薛野.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82-83
1规范流程
对于这一方面,应当重点将所有特殊时段、小型、分散作业纳入作业计划管理,加强临时性生产计划风险管控。注意结合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手段,诸如操作票等,来切实消除生产计划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效规避临时性现场作业和电网运行的安全风险,提高检修计划的执行率。
2注重计划的落实
对于变电设备检修计划管理工作而言,不仅仅应当切实针对变电环境选择合理的检修计划展开模式,积极推进状态检修的成熟与发展,还应当制定更为宏观和详实的工作计划,并且着眼于落实。充分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将三种计划模式加以合理安排,面向不同的计划工作方式展开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作,并且做好相应的记录。在面向变电设备检修工作体系的时候,需要注重编制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包括月度以及年度等多个层次,并且注意落实责任制。
3加强风险管理
加强风险管理是变电检修体系中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按照不同的工作计划周期,来实现不同层面和程度的风险管理控制。季度计划重点分析季节性气候因素及重大检修项目引起的风险,提前部署相应措施;月度计划重点分析作业可能造成的电网事故等级,进行作业风险评估,制定并优化施工停电方案,对于大型或复杂的停电施工项目,组织现场勘察会审,严格控制停电时间;周计划重点安排风险管控具体措施的落实,周步下达生产计划与风险控制措施;每日生产早会重点控制已布置措施的执行。
4加强控制和信息反馈
管理工作最为核心和重要的环节就在于控制,而只有建立起良好和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才是实现控制和纠偏的有力保障。对于不同环境中产生的信息加以整理,并且找到对应的接收端口实现信息的反馈,构建起完整闭环,是当前变电设备检修计划管理工作的核心重点问题之一。唯有如此才是切实实现面向检修计划的管理工作的价值所在。
5结论
一、指导思想
针对员工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改进能力薄弱的现象,结合公司“十一五”总体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员工素质提升工程,突出高技能、高技术人才培养及专业技术力量储备培训,为公司建立具有永续竞争力的卓越企业提供合适的人力资源。
二、编制原则
(一)战略性培训与适用性培训、提高性培训相结合。
(二)面向全员,突出重点。
(三)集中管理,统筹安排,责任明确。
(四)盘活资源,注重实效。
三、培训的主要任务
(一)结合公司新工艺、新设备、新流程,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动力,以技能鉴定为手段,以技能培训、技术比武与导师带徒为载体,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
1、开办精炼、连铸、轧钢、焊工、仪表工等个专业工种技师(含高级技师、技师、内定技师)培训班,共培训名;开展焊工、仪表工、锅炉、汽机等个工种高级工培训班,共培训名。
2、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抓好公司钳工、天车工等通用工种及部分行业工种青工技能比武培训,培养公司级技术能手名。同时根据国家、省及行业要求,组织相关工种技能大赛参赛人员的选拔与培训,培养省级以上技术能手2名。
3、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各单位从实际出发,为经验丰富、掌握绝活的优秀技能人才(特级技师、责任技师等)配备1名理论丰富、文字表达能力强的员工做助手,形成1名优秀技能人才加1名高学历助手的高技能人才团队,导师向助手传授实践经验,助手帮助导师提高理论知识,整理操作经验、诀窍、心得等,培养一批知识型与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4、选送公司球团竖炉、高炉、转炉、连铸、精炼、轧制等方面的操作骨干50名,到相关同类企业现场跟班培训,学习、了解先进的操作技术与方法。
(二)充分利用内外资源,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与技术提升培训。
1、发挥培训中心作用,分层次开办计算机应用提高、计算机三维制图、液压技术、变频技术、PLC、英语等培训班。
2、结合新产品开发,有计划聘请内外专家讲授“”知识,开展技术专题讲座次;结合现场工艺与设备,从设备厂家聘请专家来公司开展高层次的液压技术、变频技术、特殊仪表等专业的现场培训,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传播。
3、加大送外培训力度,有计划地选拔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公司等国外先进企业进行对口岗位培训,派遣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公司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提供智力保障。
(三)适应公司发展与管理提升的需要,加强公司所需各类管理人员的培训。
1、根据省委、省国资委、集团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有计划地选拔高、中层管理人员人送外培训,进一步提高高中层管理人员的生产经营与管理能力。
2、加大各层级管理人员脱产轮训的力度。对新近提拔或拟提拔的中基层管理人员进行任职资格培训;以MBA核心课程为主要内容,结合公司管理实际与要求,举办一期为期1年的中层管理人员脱产轮训班;以基层管理理论与实务为主要内容,举办二期6个月以上的基层管理人员脱产轮训班;继续以《企业班组长培训教程》为主要内容,在班组骨干人员中组织5期、脱产1个月的培训;通用管理能力与专业管理能力相结合,举办一期脱产6个月以上的采购、营销系统人员培训。
(四)分层次继续开展各类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适应性与提高性培训。
1、根据各管理体系认证的要求,采取集培办班方式,继续分层次开展2000余人的内审员、相关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取证、复证集中培训;采取自主办班、班组学习、网上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法律法规、文件体系的全员培训,培养员工的质量、安全与环保意识。
2、为规范设备管理,减少设备事故,外聘专家举办一期以高、中管理人员、设备科长、专业点检员为主要对象的规范化点检定修培训班;采取自主办班,开展以TPM设备管理知识及简单的设备维护、设备管理规程、应急预案、岗位职责等为主要内容的设备操作与维护人员的培训。
3、配合公司持续改进工作,继续做好人员的培训与系统各级用户培训。
(五)为公司“十一五”新上技改项目做好人员储备培训,根据项目规划提前开始培养大高炉炉长、工长、转炉主炼钢工与摇炉工、精炼连铸班长等关键岗位人员。
四、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现代培训理念,营造全员学习氛围。
公司将通过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介的宣传报道,促使各级管理者深刻认识到“培训开发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培训是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培育开发下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自觉站在公司建设具有永续竞争力的卓越企业的战略高度重视员工的学习和成长;同时,公司必须整体营造出“需要学习”的氛围,促使员工真正认识到“适应岗位要求,提升自身素质、是每位员工的责任和义务”,培训是帮助员工提高生存能力和岗位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员工学习的主动性。
(二)完善培训制度,加强考核与激励,健全培训管理体系
1、适应公司管理变革和人力资源管理集中的要求,优化培训管理流程,修改并完善《员工培训开发管理办法》等有关培训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提高培训开发的效率。
2、加强计划管理,严格考核,保证培训效果。将所有培训分为公司集培、单位自培、送外培训,集中管理,严格按经济责任制考核工作要求定期对培训中心、各单位完成培训计划及培训效果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同时加强对培训员工的考核,将员工培训结果与待遇、使用挂钩。
3、完善培训奖励措施,对培训效果显著的项目实施单位、优秀学员、优秀教师(含兼职教师)进行评优并给予一定奖励,同时提高兼职教师培训授课及师傅带徒的津贴标准,鼓励员工传授知识与经验。
(三)对内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技术部门优势,提高自主培训开发的能力;对外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培训资源互补,满足高层次培训需求。
1、进一步发挥培训中心在通用专业(工种)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培训方面的作用,多渠道解决培训基础建设资源,提升培训中心在通用工种技能培训硬件设施水平,满足员工基础技能训练的需要。
2、发挥技术中心、信息自动化中心、检修中心等单位(部门)在现场技术、现场操作方面培训的优势,将其资源纳入公司有关专业(工种)现场技术、技能培训资源管理范围,确保公司所需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3、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打破单位(部门)界限,充分利用现有及闲置资源,促进同工种不同单位之间相互学习、交流与培训,实现培训资源共享。
4、加强外部培训信息的甄别,选择与优秀的培训机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加强与等兄弟单位的相互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四)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者队伍建设与培训教材开发工作,为培训提供合格的师资与有效的蓝本,做好2009年个人工作计划。
1、聘请专家来公司对内部培训师(特别是兼职教师)、考评员、培训管理员进行专业训练,提高培训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
2、组织公司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开发一批符合公司装备、工艺技术实际的培训资料,加速完善试题库、案例库,满足培训需要。
3、发挥培训中心专业优势与业务特长,使其为各单位的自主培训提供业务指导。
(五)加强过程管理和监控,确保培训质量。
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按培训质量管理标准进行管理,重点抓好培训准备、培训实施、考核评估等“三个环节”,一方面督促培训责任单位根据需求做好课程设计和师资选聘,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质量控制,严格对学员的考核;另一方面完善培训效果评估方式,从学员反应、学习成绩、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测定培训满意度。
五、有关说明
(一)公司所有主要培训(含公司集中培训、各单位自主培训、送外培训等)均纳入本计划(具体培训项目见附表),其他临时性培训按计划外培训管理。
(二)涉及党建工作、工会工作的有关培训项目列入公司党校计划,日常性的政治学习、班组学习列入“”范畴。
(三)每个培训项目开班前,必须提前一周按规定申报实施方案,经人力资源部审核批准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