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

精神科医师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科医师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科医师总结

第1篇: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

新医神经外科是全疆神经外科的带头人,全科主任医师、教授5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6人,同时在科进修医师10人左右,护理人员16人,编制床位30张,颅内肿瘤、颅底疾病、血管疾病、脊髓疾病的诊治和手术都很成熟,全疆各地患者络绎不绝,最高同时住院人数高达70人,每个角落都是加床,危重病人占一半以上,每日平均手术在两台以上,我在短暂熟悉工作环境后就参加了单独值班和收管病人,见到了很多以前只在教科书上看到的疾病,遇到疑难问题虚心向老师请教,下班后翻书查资料巩固知识,经常下班后在科室一边看书一边等急诊手术,急诊手术是提高我们动手能力的好机会。通过学习使自己对神经外科疾病有了更多认识,对以前我院的常见病又有了新的认识,对我院常见的颅脑外伤的诊断治疗及手术的精细化、熟练化及人性化有了很大提高。通过科室老师每周授课在神经系统解剖和CT、CT-A、DSA、MRI、MRA及MRV等的阅片也有了一定提高。

本人还利用有限的进修时间完成了神经显微培训课程,毕业考核要分别完成30克小白鼠腹主动脉的端-端吻合,颈内静脉、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另外附加难度较大的小鼠肾脏移植手术,对此学习班规定完成前两项考核即可发医学院神经显微培训证书,有能力完成三项者可获北京天坛医院颁发的yasgil亲笔签名的培训证书,手术是在显微镜下利用显微器械在直径不到一毫米的血管断端吻合6~10针,还要保证解剖和功能的完整。自培训以来三项过关率不及50%,其实肾移植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次手术下来至少需要4个小时,这4个小时需要全神贯注,有时快结束了一针没处理好,或者手上的力道稍没掌握好血管就破了或是不通了,就可能全功尽弃,刚开始几天也做不成功一例肾移植,有时候也想放弃,但是想想觉得这次学习机会不容易,而且得到领导的关心,我不能对不起自己和辜负帮助过我的人,经常加班加点训练,在两个月内完成了三个月的培训课程,顺利的考核过关获得了天坛医院颁发的培训证书。

本人进修期间还与新医继续教育办和护理部联系,使我科一名护士顺利进修,期间共同学习、协作,为回来提高科室工作、加强医护协作打下了基础。还从进修医院带回许多书籍资料,手术录像及最新的神经系统解剖光盘,为我科室医护人员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但是由于时间较短,要学的知识太多,以前在我院见到的病种较少,所以感觉收获还没有预计的大,感到还有更多需要掌握的还没掌握,回来后要不断巩固收获的知识,努力学习使自己有更大的提高。通过这次进修学习使自己在神经外科疾病的理论知识、诊断治疗及手术技巧上均有了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视野的开拓,思维的拓宽,理念的转变是我最大的收获。

第2篇: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

【关键词】 县级综合医院;会诊-联络精神病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10-02

会诊-联络精神病学(Consultation-liaison-psychiatry,CLP),又称联络精神病学或综合精神病学,是临床精神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精神科医师在综合性医院开展精神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重点研究心理社会因素、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从心理、社会和生物学等方面来多维诊断和处理病人的分支科学。我院是一所县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被卫生部长马小伟评价为“代表全国县级医院最高水平”,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医院床位1200张,设心理科门诊,可以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治疗。由神经内科医生负责相关精神心理科的会诊和门诊工作。现将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间100例会诊病例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分析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其中男性55例(55%),女性45例(45%),男女比为1:0.81,年龄20-94岁,平均年龄56.2±19.1岁。

1.2 会诊病例 急会诊26例,一般会诊74例。其中神经内科21例,神经外科12例,消化内科12例,ICU9例,循环内科9例,呼吸科7例,内分泌科8例,急诊科8例,普外科6例,肿瘤科4例,骨科4例。

1.3 要求会诊原因 分为3种情况:①有明确躯体疾病出现精神障碍,要求诊断及治疗者占68例(占68%)。②主诉躯体不适症状,但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不能解释症状,疑为精神方面问题要求诊断和治疗者25人(占25%)。③原有精神疾病并患躯体疾病要求精神科处理者,或原有精神疾病加重要求处理者7例(7%)。总结原有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肿瘤、药物过量中毒、外伤、内分泌疾病、术后、酒精药物依赖与戒断及其他。

1.4 会诊的主要临床症状 抑郁状态27例(27%)、急性脑病综合征11例(11%)、躯体化症状17例(17%)、分裂样状态7例(7%)、焦虑状态11例(11%)、焦虑抑郁状态12例(12%)、神经衰弱6例(6%)、痴呆状态2例(2%)、轻躁狂状态2例(2%)、附体体验5例(5%)。

1.5 精神科会诊的诊断情况 精神科会诊医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行精神状况检查,对会诊病人按照“CCMD-3”诊断标准作出相应精神障碍的具体诊断,见表1、表2。表1显示100例病人诊断有精神科情况(或障碍),其中脑器质性精神障碍45例(其中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26例、脑变性病所致4例、颅内感染所致9例、脑外伤所致6例),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23例(躯体感染3例、内脏器官疾病所致8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9例,中毒性精神障碍3例)。

1.6 精神科会诊处理 精神科会诊处理情况见表2。处理原则为:对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酌情给予对症治疗,对躯体疾病合并功能性精神障碍者给予精神药物治疗,通常使用小剂量或给予心理治疗。对于一些病人(兴奋、躁动、抑郁症状突出)药物治疗同时强调加强护理,防止意外。

2 讨 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致病作用,随之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综合医院精神心理卫生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作为精神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会诊-联络精神病学随着综合医院中精神卫生服务的出现而得到逐步发展,其重要性也是日益受到重视。

从会诊后诊断结果分析,县级综合医院精神科联络会诊具有患者平均年龄大,与脑功能密切相关的神经科病人最多、以器质性精神障碍为主要病种和新一代精神病的药物使用较多特点。与国内大多报道相符。

申请会诊的患者年龄较大,平均(56.2±19.1)岁。稍高于国内相关研究。分析原因:①年龄大者身体机能减退,患病时容易合并或并发精神障碍。②同申请会诊科室及原发疾病有关,本研究中神经内科申请会诊次数最多。而这些科室患者多为老年人。

申请精神科会诊者的原发病分布范围广泛,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疾病。申请会诊科室则以内科最多,尤其是神经内科为主。

会诊后诊断主要是器质性精神障碍68%,及神经症或神经症样反应(10%),躯体化障碍23%,器质性精神障碍仍然是会诊的主要任务,这与国内外报道基本相符,但器质性精神障碍所占比重明显多于其他研究,分析原因:①县级综合性医院的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注重会诊,忽略联络,临床医生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仍较低。得到精神科会诊治疗的人群不及需要诊治的1/20,绝大多数此类患者没有得到精神科的诊断和处理。②国内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工作范围长期仅限于对非精神病学临床专业对患者所出现精神症状的治疗。而非精神科希望得到精神科会诊的目的也仅限于控制兴奋、躁动病人或有严重自杀企图的病人,以减少自己在执业过程中的“麻烦”,而并没有注意到各种躯体疾病患者所存在的心理、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患者心态和躯体疾病病程、治疗效果、预后等的影响。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大众对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的知识了解甚少,这又给予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实践带来了困难。

会诊后处理方面,抗精神病药合并抗焦虑抑郁药(如新一代的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和SSRIs等新型抗抑郁药)占是主要部分。整体而言,抗焦虑药及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多于抗抑郁药,这与国内研究一致。抗焦虑药物中,氯硝安定、阿普唑仑、地西泮使用较多,用于抗焦虑症、控制兴奋、及催眠作用之外。抗精神病药物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及利培酮使用也较多,两者除具备抗精神病作用之外,奥氮平的非特异性镇静作用较强,两者不良反应小,比较适合老年患者及一般状况较差者的患者。抗抑郁药主要应用SSRI类药物。

综上所述,有关专家指出,人类已经从“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疾病时代”。心理疾病已成为21世纪的“世纪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敌人。在综合性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发展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工作,有利于丰富非精神科医生的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转诊率、及进行有效的处理。适应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是当今医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 江开达.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3] 龚梅恩,刘军,黄学军.综合医院精神科联络会诊277例临床分析[J].广州医药,2006,37(3):72.

第3篇: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

药物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武器。但用药若违反规律,非但于病无助,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像李老先生这一类老病号,自以为久病成良医,擅自凭“经验”用药,结果步入用药误区。

误区一:担心药物副作用 用药前了解药物有哪些副作用、禁忌症、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是必要的。但有些病人一听说某药有副作用,便拒用该药。这种断章取义、片面理解、因噎废食的做法不可取。因为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遵医嘱用药,出现副作用后及时就医,才是可取的态度。

误区二:迷信新药、贵药 有些患者认为,新药、价格贵的药,比老药、价格便宜的药物好。其实,新药使用的时间不长,对其药效和毒副作用认识不足,若盲目使用,容易发生副作用。药价是由原料价格、加工程序和市场经济等因素决定的,与药物疗效不成正比。例如,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物“氯丙嗪”,每粒药的价格仅为2~3分钱,但它的疗效并不比几元钱甚至几十元一粒的进口药物差。该药已经用了足足半个世纪,精神科医师对它依然是“情有独钟”。

误区三:认为中药无副作用 不少病家以为中药无任何毒副作用,所以只愿服中药,不愿吃西药。诚然,看中医还是看西医,病家完全有权选择。但问题在于“中药无副作用”的看法有失偏颇。中药的性能主要有气(性)、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等,相对应于疾病辩证的阴、阳、虚、实、寒、热等。若药性与疾病辩证不对症,同样会出现副作用。中医师还重视中药的配伍禁忌,总结有“十八反”、“十九畏”歌(例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贝母;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等)。所以,中药与西药一样,也有毒副作用。

第4篇: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

专家简介

王学义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河北省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心主任,河北省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系教授,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河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心理分会主任委员,石家庄市精神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精神病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患心脏病,医生给他开抗抑郁药

赵先生患有心脏病,最近尤其感觉胸闷、气短、心悸。到医院检查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未发现明显异常。医生给他开了治心脏病的药,服用后效果也不明显。这让赵先生对自己的病情更加担心,也感觉到症状似乎更加严重了。他到另一家医院的心血管科就诊时,医生注意到他情绪不太好,显得焦虑不安,就给他开了点抗抑郁药,并嘱咐他心脏病本身并不严重,精神上放松很重要。赵先生将信将疑,但服药一段时间后,胸闷、心悸等症状的确改善了。

患心血管病,为何会发生抑郁、焦虑

一项针对中国人群的调查发现,28.3%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抑郁症状。其中,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患者伴发抑郁的比例比无心脏病的人高2~3倍。

TIPS

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多项研究显示,心血管病可同时伴发抑郁、焦虑等。

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本身会面对很多心理问题,比如年龄增长产生的较大心理落差,害怕疾病甚至死亡,易受孤独问题的困扰;多有固执、疑病、恐惧、自卑、无助、无用等心理特点。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老年人更容易患抑郁症。老年人被确诊患有心血管病后,由于病情可能反复发作,生活质量下降,再加上不可预期的治疗效果,担心会突然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等,均会增加发生焦虑和抑郁的可能性。

Tips

研究表明,导致心血管病患者发生抑郁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性别(女性偏多)、睡眠障碍史、社会地位偏低、经济负担过重、生活质量低下或心理压力大或精神创伤等。特别是长期的心理应激,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与抑郁同时发生的风险。

抑郁、焦虑导致心血管疾病“难治”

心血管病患者发生抑郁或焦虑后,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在心理-生理机制的作用下,主要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导致血中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浓度升高,继而产生血小板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内皮功能损害及炎症等不良反应。

抑郁和焦虑还可以表现为患者行为异常和不依从治疗。如果抑郁和焦虑使患者放弃治疗或不配合治疗,则会使心血管疾病进一步恶化。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敌意愤怒、悲观等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抑郁、焦虑的迹象有哪些

伴随抑郁症状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到心内科就诊时常主诉胸闷、气短、心悸,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没有明显异常改变,或者改变不足以解释患者持续或严重的心脏不适症状。如果患者存在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精力减退、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并伴随食欲减退和下降,持续2周以上,就要考虑是否患上了抑郁症。抑郁症患者还常伴有焦虑症状,出现过度紧张和担心、睡眠障碍、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多汗、脸红、心慌、头晕、恶心、手抖、尿频等)。

TIPS

目前,非精神科医师对抑郁、焦虑的诊疗率还很低,治疗方法和疗程也不十分确定,这无疑会影响患者的躯体和心理康复。在综合医院中,如何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识别和治疗率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患者角度讲,如果遇到这类情况,不妨委婉地向医生提出,或尝试到精神科医生处诊治。

“双心治疗”:心血管病、心理疾病同时治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患抑郁、焦虑时,既要兼顾躯体疾病的治疗,加强心脏病的二级预防,又要注意对心理障碍的干预,这是近年来提出“双心医学”模式的理由。双心治疗的流程是:

首先,确定是否为适合“双心治疗”的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根据临床治疗指南接受规范化治疗。经过心血管对症治疗后,如果胸闷、心悸等心脏症状改善不明显,那么患焦虑、抑郁的可能性就很大。

第二步,明确焦虑或抑郁的诊断后,治疗过程中应加入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具体来说,中度和重度抑郁伴焦虑患者,可以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药物,通常2~4周起效。有些患者对SSRIs类药物早期不适应,可能会出现药源性焦虑或胃肠道反应,轻者不必治疗,一般3~7天好转。对于重度抑郁伴焦虑患者,也可以选择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发挥作用快,但因为其阻断去甲肾上素的再摄取,可能会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压升高,一般升高5~10毫米汞柱,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心理治疗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需要在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这类治疗可使患者逐渐改变僵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重建合理的认知方法,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的目的。

另外,还可使用行为治疗方法,如多做慢步走等有氧运动,这样不但可增加心肌张力,而且有益于改善抑郁症状。

总结

第5篇: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

[关键词] 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训练;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9(b)-0138-0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预后不良和病残率高的严重精神疾病,至今国内外尚无有效的预防对策,很容易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精神分裂症[1]。随着精神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已经不仅停留在如何治疗和控制的领域,开始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2-3]。有研究显示通过职业技能、社会生活技能及其他躯体、心理等多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尤其是打破封闭模式的康复训练,到社区进行开放式的康复训练能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4]。本研究采用意大利的院外社区开放式康复的先进管理理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让患者在社区中生活,最终离开医院、重返社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于2012年1月~2013年10月入住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以下简称“我院”)开办的“康复者之家”的40例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病程在2年以上,无严重躯体疾病。排除标准:伴有精神发育迟滞、其他精神病和药物依赖或者酒精依赖者;合并有严重躯体疾病患者。4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20~62岁;病程3~40年;文化程度:中学以下18例,中学16例,大学及以上6例;婚姻状况:已婚4例,离异19例,未婚17例。

1.2 方法

1.2.1 质量控制方法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精神科医师(经过一致性检验,κ值为0.88),分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量表(SSPI)、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成人用)(GQOLI-74)入组时对40例康复者进行评分并记录数据,在其入住“康复者之家”并经6个月的开放式康复训练后,再次由同一组精神科医师对其进行评分,并记录数据,将2次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2 “康复者之家”的设立 我院把“康复者之家”设立于医院外的社区当中,室内陈设全部按照家庭模式设计,同时根据自身条件开设不同职业康复活动。每个“康复者之家”由医院安排医护人员及志愿者负责照顾、指导康复者的生活、开展康复活动。有专人管理药品,由我院的精神科医生每周访视1次,观察病情、指导用药,由已康复的患者及家属或社会爱心人士组成志愿者队伍负责照料康复者的生活,工作人员与康复者生活在一起。

1.2.3 康复训练方法 40例康复者维持原有药物治疗不变,辅助以系统性的康复训练。①日常生活训练: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着重于康复者的个人卫生、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建立起家庭观念,培养康复者家庭责任感。②文化娱乐生活训练:将文体疗、娱疗融于康复训练之中,增加康复者的生活乐趣。定期组织康复者游园、商店购物等活动。建立起家庭观念,训练康复者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和正常生活,培养康复者家庭责任感。③职业康复训练:“康复者之家”根据自身条件及所在社区资源开设小超市、一次性筷子包装、洗车、一次性尿垫加工的职业康复活动,工作时间为每日6 h,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及工作量给予康复者一定的奖金,定期总结,调整康复计划。④心理技能训练:由心理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并确定存在的问题,制订个性化的心理功能训练。采用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社会实践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每天不少于1 h的心理技能训练,并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不断调整训练内容。

1.3 评定工具

1.3.1 评定工具1 采用PANSS用于评定精神症状的有无及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阳性、阴性、一般精神病理和总分4个分量表,按精神病理水平递增的7级评分,分数越高精神症状越严重[5]。

1.3.2 评定工具2 用SSPI评定社会功能。SSPI为周朝当等[6]于2002年为适应康复工作需要而编制,并于2003年加以修订而成。共有12个条目,按0~4五级评分,0分为该项功能缺乏,1分为需要花人力协助完成该项功能,2分为该项功能存在,但需监督才能完成,3分为能自行完成该项功能,但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4分为该项功能始终能保持良好。分3个因子:因子Ⅰ:日常生活能力(含条目1~3):反映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越好;因子Ⅱ:动作和交往情况(含条目4~8):反映患者的正常活动能力和交往情况,得分越高患者正常活动能力越强、交往状况越良好;因子Ⅲ:社会性活动技能(含条目9~12):反映患者与社会活动有关的一些技能,得分越高患者的社会活动技能也完好[4]。社会功能缺陷分级:

1.3.3 评定工具3 用GQOLI-74来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共有74个条目,分别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来评定,采用5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7]。

1.4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0例康复者入组时和康复训练6个月后PANSS评分比较

康复6个月后,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入组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40例康复者入组时和康复训练6个月后SSPI评分比较

40例康复者在康复训练6个月后日程生活能力、动作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技能3个方面均较入组时有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40例康复者入组时和康复训练6个月后GQOLI-74评分比较

40例康复者在进行开放式康复训练6个月后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和物质生活维度上均较入组时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急性期精神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获得满意的疗效,但是亦有不少患者因为个人的服药依从性、社会、家庭的原因及疾病本身的特点,病情往往会迁延不愈,逐渐发展为慢性精神分裂症,并且病情往往多次反复,患者的认知功能、情感交流、意志活动都具有明显的社会不适应性,表现为缺乏主动性、记忆力减退、情感淡漠、行为退缩等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特征,社会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8-9],并且多数患者不能出院,长期生活在精神病院的封闭的环境里,患者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病房内,不得随意外出,患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常有严重的病耻感、紧张、恐惧、孤独、被歧视的感觉,心理和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进一步加重患者社会功能的衰退,不利于病情的恢复,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10]。研究认为,封闭式管理越来越加重患者的退缩、生活懒散、情感淡漠等阴性症状,不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11]。目前国内有许多医院建立了过渡机构,毛志群等[12]研究认为经过中途宿舍的系统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的精神疾病的恢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郭细先等[13]研究认为就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改善而言,间断住院结合家庭治疗模式比连续住院模式更具优越性。陈贻华等[14]研究认为社区康复与患者长期住院对比,社区康复可以使患者尽快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或家庭,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借鉴意大利UFE组织(家属-康复者专家)的由康复者及家属作为志愿者照料康复者在社区进行开放式康复训练的模式。以躯体、心理、社会工作等多个角度为出发点,建立了真正在社区中的“康复者之家”,借助医院的专业医疗资源,开办集居住、生活、康复、工作4维一体的意大利模式的社区康复机构――“康复者之家”,无论从康复者之家的选址、布局、功能都尽可能地融入社区,在生活、工作、劳动过程中,通过和志愿者的交流和沟通,和周围社区的人员、环境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正常的情感反映和对周围环境的融入,增强了康复者的集体荣誉感及现实生活中的竞争意识,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场景的模拟和实践,有力地加强了康复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退缩、抑郁、社会技能的减退、日常生活能力的衰退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15-16],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弥补了目前现有许多机构的不足,真正让患者融入社会,同时引进志愿者和患者一起生活,改变了我国精神病院一直封闭式的管理和康复模式,有利于患者各方面的尽快康复,提高了患者主观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患者的社会功能,为患者出院后尽快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患者尽早回归社会创造了条件。

本研究中通过6个月的开放式社区康复训练模式的康复治疗。在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入组前(P < 0.05),SSPI量表在日程生活能力、动作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技能3个因子方面都有明显高于入组前(P < 0.05),GQOLI-74量表在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和物质生活维度上均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都提示通过高度接近于社会的“康复者之家”开放式康复训练,明显缓解了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尤其是阴性症状和社会技能方面的改善尤为明显。

总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经过入住“康复者之家”的社区开放式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患者的全面康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适合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推广,但是时间还较短,病例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Daniela S,Martin B,Jaspen E,et al. The illness and everyday living:close interplay of psychopathological syndromes and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in chronic schizophrenia [J]. 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11,261:85-93.

[2] David L,Roberts,David L,et al. Social cognition and interaction training(SCIT)for out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A preliminary study [J]. Psychiatry Research,2009,166:141-147.

[3] 刘振英.开放式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337-338.

[4] 王妙妙,周玉英,丁皎,等.开放式管理及社会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J].中国康复,2012,(3):232-234.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267-277.

[6] 周朝当,贾淑春,普建国.自编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信度、效度的初步检验[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3):144-146.

[7] 李凌江,杨德森,周亮,等.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在中国应用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 36(3):143-147.

[8] 曾俊,唐琼兰.病房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4):249.

[9] 杨雀屏,周德祥,朱建忠,等.社区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杂志,2011,26(1):76-78.

[10] 刘月芬,郭金刚,李全兵,等.工娱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9):1045-1046.

[11] 宋亚军,张保利,李阳,等.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3,28(4):316-317.

[12] 毛志群,李达,张国富,等.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住中途过度宿舍行系统康复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9):1286-1288.

[13] 郭细先,徐莉,陈连洲,等.住院方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 19(6):580-582.

[14] 陈贻华,林振东,欧阳晓青,等.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住院与社区康复治疗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3):263-264.

[15] 张桂华,曾丽苹,赵祖安.院内综合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 8(6):162-164.

第6篇: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

近日外婆发现,5岁的小凯不像以往周末那样喜欢到外婆家小住。即使来玩半天,睡个午觉起来也会哭上半小时,怎么哄、怎么问都安抚不了,与以前绰号“乐乐小凯”大不相同。外婆心想事有蹊跷,于是不预期地突访女儿女婿家,结果发现,两个大人在孩子面前又哭又闹。

平常女婿非常疼惜女儿与外孙,但女儿醋劲大,总要女婿百般哄她,闹久了超过他的极限,就会暴怒,并禁止女儿使用手机及外出。恶性循环下,女儿从一哭、二闹,进入“三上吊”阶段。外婆改变过去不介入小家庭的想法,决定教育年轻人――想要成功沟通,单纯地情绪发泄得到的是反效果,应引导出对方善的本性,双方才能理流。到底是聪明人,一点即通,小夫妻一周后就回到原点,小孙子终于恢复了笑靥。

情绪与生俱来

婴儿出生后因感受自己身体的各种感觉(饱足/饥饿、冷/热、痛、失去平衡……),以及外在环境的各种刺激(黑暗/光线刺眼、乐音/噪音、甜味/苦味、香味/臭味……),而产生不同的情绪。由于婴儿需要他人的照顾,与他人之间互动的质与量,更是情绪的重要来源。

《礼记・礼运篇》言:“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意指:人的情绪是与生俱来的。然而情绪的感受是主观的,同一状况,不同人却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这就牵涉到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身边人的沟通方式,形成自己的沟通模式,进而形成人格。

人格中的三种状态:父母、儿童、成人

加拿大精神科医师柏恩(Eric Berne)认为,人类的个体人格由三种人格状态构成,即“父母”人格、“儿童”人格和“成人”人格,会具体表现出以下五种自我状态。

注:3种人格状态,分别对应人所表现得像父母、孩子及成人。

(一)“父母”人格――通常有抚育型、控制型。

1. 抚育型父母:把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观察、聆听他人,以包容、亲身照顾,亲切语言肯定他人,具有深切的同理心。

2. 控制型父母:由良心、责任感、理想等道德观和价值观出发,用自己的思考去批判、控制他人、替他人界定人生方向。

(二) “儿童”人格――通常有迎合型、幼稚型。

1. 迎合型儿童:为达到存活的目的,渴求他人的赞同,委曲求全、迎合权威的规定,以减低内心的焦虑。

2. 幼稚型儿童:天真的儿童无顾忌地感性表达真性情,但若过于自我为中心,为达到目的,用哭闹、自残等激烈手段,期望对方受不了而只好顺其意。

(三)“成人”人格――即成熟型。

以客观事实、理性思考,参考全方位的信息,给出面面俱到或相对合适的决定。

上述5种自我状态,各有其优点、缺点与重要性,若能视人、事、时、地、物,弹性运用,就能拥有健康、平衡的人格。

例如:3岁的孩子吃饱、睡足,天真地唱歌、跳舞,自娱也娱人,是幼稚型儿童的表现。看到父母严肃地在争执时,孩子懂得乖乖地自己吃饭、收拾玩具,不去烦扰父母,是迎合型儿童的表现。奶奶身体不舒服时,孙子去拿水和药,照顾奶奶,是抚育型父母的表现。当爷爷抽烟时,孙子提醒爷爷,抽烟有害健康,是权威型父母的表现。晚餐后吃水果时,孩子知道草莓、水蜜桃会诱发他的过敏发作,理性地挑选苹果,是成熟型“成人”的表现。

不同人格状态间的沟通分析

人与人相处时,经常因对方态度的不同,刺激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人性中善与恶同时存在,要看哪个部分被诱发出来。柏恩分析沟通双方所表现的自我型态,发现沟通会有以下两种因果现象。

I.“父母”型――“儿童”型

当沟通的一方发出父母型的沟通刺激,得到对方以儿童型的沟通响应。此时双方的地位是倾斜的,关系是失衡的。长此以往,可能一方得到病态式的满足,另一方却备受压力。例如,有的父母总是以压制的方式管教孩子,满足上对下的权威欲望,但孩子可能产生长久的忧郁、紧张或焦虑情绪。

另外,有的父母总是以哺育的方式照顾孩子,滋养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幼稚心态,享受被宠溺,形成不负责任的行为习惯。当孩子长大却依然言行幼稚时,被他人唾弃,自己无法适应及接受外在的世界。父母觉得再不能如此对待孩子时,改以权威的态度管教孩子,孩子无法调整适应,就会幼稚地用哭闹、自残(撞头、拔毛、割腕……)与父母抗衡,企图再恢复任由自己随心所欲,责任由父母扛的过去。

II.“成人”型――“成人”型

沟通的一方表现成人式的态度,会得到对方成人式的沟通响应,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的谈话是愉快且顺畅的,彼此的期望都能得到满足。例如,1岁的孩子已会用手抓握汤匙,父母用手带动他手握汤匙去舀饭菜,自己吃饭,并口头肯定他“会自己吃饭,很棒,长大了”。之后,孩子自然会形成想独立、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态度。

总结:

中国人家人间的界线很模糊,甚至纠结。总认为孩子是属于父母的、夫妻是属于彼此的。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在还不能独立前,要朝着训练他身心独立的方向教养。至于夫妻,要平等地爱对方与爱自己,给对方空间,也给自己空间,双方的关系才能历久弥新。沟通时分析对方传达的内在自我是哪个层次,不陷入恶性循环,进入“成人型――成人型”的沟通模式,将让你的沟通无往不利。

专家简介:高丽芷

第7篇: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

格桑老师身上有太多的头衔,四川大学实用心理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才协会超长人专委会理事,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特邀专家,世界华人心理学家协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心理咨询师精英工程特聘专家,应用心理学专家,著名催眠专家,“得觉催眠”的创始人。这些头衔当中老师常常提起的就是自己创立的“得觉”,尤其是提到得觉十三个体系下的“得觉催眠”,就像提到自己的孩子,乐在其中,美滋滋的。

作为心理学家,格桑泽仁更觉得任重道远。因为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并没有承袭古代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而是从西方心理学“移植”过来的,一直处于依附有余、独立发展不足的局面,未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

很突出的一点就是,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医生都直在患者的心理缺陷或者伤痛等消极的思想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患者和医生都比较痛苦。西方的心理疗法确实帮助我们进步认识了身心运作的规律,但对东方人在传统文化中形成的特定的心理方式缺乏必要的针对性:特别是中国处在急剧的变革期中,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更高,对心理学科实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在东方的文化土壤中就开始有些“水土不服”。

格桑泽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他深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更系统地研究了千年来深刻影响国人思想的佛教文化。他还背负行囊,跋山涉水深入藏区及其他地区,搜集了大量的藏族秘籍经典以及其他地区的民间秘籍,从最真切的民间文化中了解东方人群所特有的心理秘密,博采众长,创立了“得觉”体系。

格桑老师不仅在心理学有一定的造诣,而且在文学上也有一定的功底,尤其擅长诗歌创作。格桑老师在全国刊物发表了数十篇心理学论文,出版了五本专著;先后为中央电视台、各大高校、党政机关及社会团体进行了3D00多场讲座,其中1500人以上讲座1000多场:大型催眠讲座几十场: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作过专场讲演和培训:先后到三个国家进行过“催眠营销”、“东方催眠技巧”讲座。他现在担任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走进科技》、《心理访谈》特邀专家,他是“得觉(八式)”创始人,他带着使命,走出雪域神山,体验生命,感悟人生,感受快乐。老师很重视身体的保养,太极拳打得有一定专业水准。

格桑老师在全国拥有太多的粉丝,也是我心中的偶像。无论用多少笔墨都难以把老师的故事写完整,我很早就有计划为老师写专访,可老师把时间表排得总是很满,这次《心理医生》杂志终于有机会给他做一期专访,因此我特意就心理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采访了格桑老师。

《心理医生》杂志:格桑老师,您好,十分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访问,听说您是得觉催眠的创始人,在国内对催眠的了解还不够,您能不能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催眠?

格桑泽仁老师:很高兴接受您的专访。催眠是人的种特定的意识状态,通俗点讲,当一个人处于一种完全专注并且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种状态时,我们就可以认为他处于催眠状态。用得觉理论讲就是专注和忽略,从医学上定义,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一种深度放松和高度体认的表现――就像白日做梦或冥想一样,在这种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潜意识会开放并吸取对自己有帮助及有益的暗示,所以更准确来说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清醒状态。

当我们被某些连续、反复的刺激,尤其是语言的引导,从平常的意识状态转移到催眠的意识状态时,会比平常状态容易接受暗示。

《心理医生》杂志:人们常说的催眠术是什么呢?

格桑泽仁老师:催眠术,一般认为,是指在完全自愿的条件下,由催眠专家或催眠医生通过对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的感受器官有节律地刺激,引导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心理医生》杂志:催眠和一般的睡眠有什么区别呢?

格桑泽仁老师:催眠与睡眠不同,从大脑所处的状态来看,催眠只引起大脑皮层不完全抑制,相当于一种梦幻状态或恍惚状态。此时,被催眠者的思想和精力集中到某一点上,难以产生别的思维和感觉,特别容易接受暗示,即接受预先肯定的某种事实或指令,进而影响被催眠者的行为和感觉,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舒畅情怀,解除病痛等的目的。而睡眠状态时大脑皮层处于一种完全抑制状态,现代神经生理学使用心电图技术也发现,睡眠状态下的脑电图与催眠状态下的脑电图各阶段的波形不同,催眠时的脑电波更接近于或者更相似于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波形。

催眠是独特的意识状态,有以下特征:意识的主动性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幻觉的产生,潜意识进入意识层。是一种特定状态下的“专注清醒”。

《心理医生》杂志:催眠可以应用在哪些范围?

格桑泽仁老师:现阶段,催眠治疗一般用于以下的范围,

1.解除心理矛盾,心理压力紧张等心理问题,如性格调整,情绪矫正。

2.儿童心理行为和多动行为等。

3.青少年学习问题,消除考试紧张。

4.神经症的治疗,如各种神经症疼痛、失眠、记忆减退等。

5.各种躯体性神经症,如厌食症、贪食症、神经性呕吐、腹泻、便秘、神经性心悸、胸部精神性高血压、哮喘、荨麻疹等。

6.帮助戒烟、戒酒、减肥,调整不良的饮食习惯。

7.其他:如潜能开发、运动员心理调试等等。

《心理医生》杂志:怎样看待催眠带来的负面影响?

格桑泽仁老师:最主要的负面影响应该是催眠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来侵害我们的利益,这也是许多人抗拒催眠的主要因素。其实催眠术作为一门作用于人的意识的技巧,一如诺贝尔发明的炸药,既可以用在开矿、修路上,也会被不法分子用于制造恐怖事件,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当面对这些侵害时,最好的防御方法就是出击,所以只有我们了解并认识了催眠,才能把潜意识的调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心灵的大门便不会让坏人轻易打开。

《心理医生》杂志:您独创的“得觉催眠法”和通常的催眠方法相比有什么特点呢?

格桑泽仁老师:从字形来解释“得”即为“每一天都会进行细微的自我对话”,“觉”即为“自己享受头上的光环”。“得觉”的意思就是“得道觉悟”,“得觉”状态就是一个我们每

天都会遇到的特殊的清醒状态――意

识被集中而潜意识被打开,是我们的灵感与创造最活跃的时候。而“得觉”的方法则是教给大家有意识地驾驭这种状态,调动我们的潜能,克服在一般状态下不能克服的生理、心理疾病。

“得觉催眠法”是我在在研究催眠过程中综合了各类催眠法,结合东方的文化特点特别是加入了藏族特有的文化与技巧,融合临床医学、心理学、宗教学、音乐等内容,发展出来的一种具有独特之处的催眠方法。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独特的暗示语,施术不受环境限制,催眠速度快,结合特殊的点击(有人称之为点穴)等,其在操作技巧上属于言语催眠和操作催眠相结合的方法。“得觉催眠法”有其独到之处,目前我总结出了十几套方法,这些方法全部是在我具体的催眠实战中用到的,非常快速、有效。

《心理医生》杂志:您能介绍一下催眠在我国的发展吗?

格桑泽仁老师:在中国,“催眠―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的“祝由术”,宗教中的些仪式,如“跳大神”等都含有催眠的成分,只不过当时多是用来行骗的,或是一种迷信活动,并没有具体而系统地研究催眠的人或者机构。现代社会催眠又从西方进入中国,中国对催眠系统的研究不过几十年的时间。现在,越来越多的催眠现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建立适合自己民族心理、文化的催眠系统理论。中国民间的催眠可以挖掘、利用的资源很多,对催眠的系统研究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的催眠研究会,有一大批催眠学者、爱好者将催眠应用于医学、教学、产业等领域的可行性研究,为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努力探索。

《心理医生》杂志:普通人怎样才能放心、安全地走进催眠诊所?

格桑泽仁老师: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独立的催眠诊所,因为还没有任何法律、证照制度来规范催眠治疗。实际上能提供催眠治疗的催眠师,大部分是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部分受过训练的社工人员、护士也会提供催眠服务,有些专科医师则利用催眠来进行止痛、麻醉,如牙科医师、妇产科医师。

如果想要寻求专业催眠师的帮助,请你先做好准备工作

第8篇: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

关键词:银川市;困难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29-20 引言

心困是最大也是最难解决的困难,解决心困,是对困难职工最大的帮扶。2012年以来,我们引入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对困难群体进行了心理筛查,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压力来源、情绪表现、应对模式等获取了大量资料,有了一些崭新的思考和结论。

1 调查对象、工具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样,选取困难职工2000人。其中,男1040人,女960人。为增强调查的可参照性,又选取了非困难职工620人,也分别建立了其心理档案。其中男160人,女460人。

1.2 调查工具

①困难职工登记表。②来访者登记表。③EAP压力量表。④焦虑自评量表(SAS)。⑤抑郁自评量表(SDS)。⑥心理咨询师访谈、咨询记录。

1.3 调查方法

①设置心理咨询窗口接待来访。②开通心理热线疏导。③上门访谈、对个别人员进行心理咨询。④心理测量。

2 调查数据汇总

2.1 困难职工心理样本总体均值

①EAP压力量表:压力过大1280人,占64%;压力适中560人占28%,不够:160人占8 %(经后续联系,多数系不配合调查敷衍所致)。②焦虑自评量表(SAS):正常范围1640人,占82%;轻度焦虑280人(女),占14%;中度焦虑的有:80人(女),占4%(焦虑总占18%)。③抑郁自评量表(SDS):正常范围1400人,占70%; 轻度抑郁520人(女),占26%;中度抑郁80人(女),占4%(抑郁总比例占30%)。

2.2 非困难职工心理样本均值

①EAP压力量表:压力适中620人(100%),压力过大0人。②焦虑自评量表:正常580人(94%);轻度焦虑40人(女)(6%);中度焦虑0人;重度焦虑0人。③抑郁自评量表(SDS):正常540人(87%);轻度抑郁80人(女)(13%);中度抑郁0人;重度抑郁0人。

3 结论与讨论

排除少数职工在不理解、不配合等因素,结合日常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本次心理调查,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和参考度。以下是根据本次调查所得出的几个结论,中间穿插了我们的一些解释和讨论:

3.1 压力山大

无论是访谈接触,还是心理测评,困难职工普遍感觉生活、工作压力偏大。EAP压力量表显示,困难职工压力过大(量表得分300分以上)的占到了64%(不包括敷衍、不认真、不配合的部分,根据我们的现场观察,若包含进去,比例至少应在90%以上),压力特大(量表得分400分以上)的占到了30%。而对照组群体(非困难职工)中,这两个比例都是0。

3.2 我的心事无人能懂

困难职工中,日常感受到焦虑情绪的占18%,感受到抑郁情绪的占30%。而非困难职工,这两组数据仅分别是6%和13%。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在心理咨询临床工作中,重度焦虑和重度抑郁一般提示的是有严重的精神病倾向与可能,而我们的调查显示,在特殊困难人群中,这两个数据分别达到了10.5%。很明显,大多数困难职工除了面临经济上、人情上、身体上的压力和困窘外,还承担着情绪上的诸多无名烦恼。而这些烦恼,往往又成为当事人与家人、朋友、同事在日常交往中,人际矛盾、言语冲突和沟通障碍的潜在导火索。困难职工在日常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往往更容易与人发生冲突。

3.3 女人更敏感

调查显示,困难女性职工在“紧张着急、无故害怕、惊恐、沮丧郁闷、坐卧不安、易激怒、想哭要哭、无希望感”等方面的负性因子要明显高于男性职工10余个百分点。在倾向中度、重度焦虑和抑郁的职工中,也大多为女性。调查统计还显示,女性在40岁左右是焦虑抑郁的高峰期,困难职工中女性离婚的占到了12%。

3.4 压力源普遍较多,心理问题多发

主要因素有:①收入下降或没有显著增长(84%)。②各种人情和节日支出(84%)。③本人受伤或生病(74%)。④家庭成员受伤或生病(53%)。⑤与配偶的关系恶化(53%)。⑥岗位发生变化或工作调整(47%)。⑦借贷款还款压力(47%)。⑧生活条件、规律等发生改变(47%)。⑨新增子女、子女上学或家庭成员死亡(各占31%)。

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困难职工心困的原因可区分为如下四大类,相应的援助策略和重点也不一样:

①大部分困难职工致困的原因是因为行业、政策调整或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单位整体经济效益不好,本人文化水平和技能非主要原因。这些人的心理困扰是属于收入减少后派生的,如自卑、压力、人际关系、婚姻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容易解决。②相当一部分人致困的原因是本人生病或家庭成员生病,因为病导致工作岗位调整、技能下降,进而收入下降,而有些病又的确需要持续、大量的经济投入,这些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焦虑、恐惧和无助,解决起来需要投入较大、较长期的努力。③还有一些人致困的原因是职工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岗位技能低所致,很难担负重要岗位任务,收入低是社会分工自然调整的结果,派生出的心理问题应该也不难解决。④个别的人是因为受家庭特殊的遗传、教养环境、成长经历所致,心理问题带有原生性,致困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心理问题,经济困难是表象,而心理问题才是根源。这些人干什么似乎都很难胜任,且人际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困难重重,调整起来更困难。有些需要心理咨询师长期的一对一辅导。极个别的,需要精神科医师介入。

由于本次心理调查属于筛查性质,对上述四种类型的人员如果要确切分类,还需要引入更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和深度心理访谈,所以,更准确的数据及分类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去不断总结和完善。

3.5 困难职工大多身体也多病,而身病又加重心病,导致恶性循环

在躯体化方面如:“手脚发抖、头痛颈痛背痛、心跳加快、胃痛、消化不良、睡眠不好、体重减轻、便秘烦恼”等方面,困难职工的症状(每人有三项以上占群体的80%)要远远大于一般职工(每人有三项以上43%)。这也说明,经济困难后,许多困难职工的病痛能忍则忍,导致小病不断。身病加重心病,心病作用身病,恶性循环,因果难明。因此,加大对困难职工的医助也很现实和紧迫。

4 对加强困难职工心理帮扶工作的若干建议

4.1 加强心理环境建设

①联合市妇联、团委、民政、教育、卫生、广电等部门,就困难员工在婚恋、家庭、个人和子女教育、就医等领域产生的困惑和无助,免费送心理关怀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②认真做好市工会心理咨询窗口接诊工作。在《银川工运》杂志开辟心理专栏,传播心理知识。在市工会网站,增设心理咨询服务栏目。③定期印刷心理知识宣传册、宣传单,通过工会各级组织免费赠阅给工会会员。④开展好“关爱职工,快乐心晴”周末健康心理知识讲堂活动。选择精品课程,在全市各区县大型企业工会开展巡回讲座。

4.2 针对特殊群体和个人,提供特殊服务

在市总工会下辖各区县工会,迅速启动困难职工心理检测、心理辅导、心理干预、心理咨询工作,针对特殊群体和个人,提供特殊服务。如开设心理热线,开设人际关系知识辅导课、恋爱婚姻家庭关系技巧辅导课、亲子教育技巧辅导课等、情绪与压力缓解辅导课等,免费为困难职工服务。针对心理检测过程中发现的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职工,单独约见为其进行心理咨询,助其心理脱困、心理自强。

4.3 加强工会系统心理人才建设,心贴心服务职工到基层

迅速启动全市工会系统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工作,争取每个市县区工会职工服务中心、每500人以上的市属企业,都有一名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的心理辅导员,能肩负起日常的职工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教育工作,具备一般的识别有心理问题职工的能力,及时报告上级机构专业心理咨询师处理。此外,负责建立本单位职工心理档案。

4.4 选定困难企业,组织心理专家团队,量身打造企业“EAP服务”,送心理服务到企业

瞄准我市一些困难企业,从建立职工心理档案入手,详细分析每个困难企业的职工共性心理和个性心理,量身打造企业“EAP心理援助方案”,组织心理专家,送心理服务到企业、进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