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职教育范文

在职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职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职教育

第1篇:在职教育范文

在南昌职业院校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较高的占15.2%;有13.1%的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总体不太理想;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占71.7%。这充分说明南昌职业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现代教育媒体都有所了解和接触,但能够熟练使用的教师比例却不容乐观,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状教师能否在课程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是衡量职业院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尺。图3所示,28.3%的职业院校教师很少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教学;经常使用的超过半数,达63%;每节课都使用的占8.7%。从调查结果看,现代教育技术在南昌职业院校使用的频率较高,在日常教学应用中,已达到基本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效果现状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学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方法,转换了师生角色,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践教学中,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较多,造成了不同职业院校,不同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不同效果。从调查结果看(图4),30.4%的职校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45.7%认为稍有提高,认为没有提高的占15.2%,只有8.7%的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降低了教学效果。这充分表明,职校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存在的问题

受领导决策、资金、专业设置等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无法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一方面,不仅硬件设备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大多设备陈旧落后;另一方面,硬件配置存在不合理现象。一些职业院校盲目在个别短暂热门专业领域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以期通过改善这些重点专业的教学环境来吸引生源,结果造成其它多数专业在常规电教设备购置方面的资金短缺。多媒体手段单一,课件质量普遍不高在经常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教学的职校教师中,超过90%只是使用过投影仪,而使用其它多媒体手段的不足10%。利用PPT展示课程内容,投影仪只能简单充当电子黑板,无法真正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而且,由于部分教师PPT投影展示用得过滥,形式呆板、内容平淡,反而引起学生的普遍不满,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的课件制作质量总体不高,大多只是简单罗列授课内容提纲,没能发挥出投影仪本应该灵活、生动、活泼的展示效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都能够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院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重要性,超过半数的教师能够经常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日常教学,但仍有28.3%的教师很少使用或基本不用。要求每一堂课都高质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显然不切实际。然而,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意识,并积极主动实践,定能在课程教学中突破常规,有所创新。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改革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加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不足,南昌职业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的范例较少。许多教师只在教学技能比赛或示范课时,才会关注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在常规教学中,忽视教学方式的选择或简单重复同一种教学方式的情况普遍存在。

解决的措施

(一)完善硬件设备的引进和管理制度在目前情况下,南昌职业院校还要继续加强常规电教设备的建设,力争逐步完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网络教室、模拟实验室、模拟工场建设等。在淘汰陈旧老化教学设备的同时,要注重分阶段适时引进技术含量高的新型设备;对现有教学设备进行常规检修与维护;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二)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培训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高质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将教学实践作为培训的主要环节,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对教学实践的最优支持。不仅要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而且要提高他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实践能力,使其不仅会用、乐用、而且爱用。(三)有效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资源职业院校要努力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资源,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划分最合适比例。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职教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对课程教学新媒体的开发,除强调传统的视听媒体技术以外,更需注重结合职业课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基于计算机及网络的多媒体资源,为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营造全新的职教教学过程。当然,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课程不仅只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而且包括与课程的呈现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整合等。

结语

第2篇:在职教育范文

一、加强护士在职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1.强化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定期组织护士授课,实行轮流主讲,进行规章制度及专业的培训。如遇特殊疑难情况,可通过请医生授课等形式更新知识和技能。互相学习促进,并作记录。

2.重点加强对护士的考核,强化学习意识,护理部计划以强化“三基”护理知识及专科技能训练为主,由高年资的护士轮流出题,增加考核力度,讲究实效,不流于形式,进行排名次,成绩纳入个人档案,作为个人考评的客观依据,相互竞争,直至达标。

3.做好聘用护士的轮转工作,使年轻护理人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多学科知识和能力。

4.随着护理水平与医疗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有计划的选送部分护士外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优化护理队伍。不断的更新护理知识。

二、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点,安全工作长抓不懈

1.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调入护士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隐患,保障病人就医安全。

2.病人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新转入、急危重病人、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要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

3.时间的环节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均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4.护理操作的环节监控:输液、输血、注射、各种过敏试验等。虽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之重点。

5.护理部不定期的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自身及科室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原因,吸取的教训,提出防范与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科室及个人,追究相关责任,杜绝严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

三、转变护理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1.护理部继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增强工作责任心。培养护理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把病人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病人的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把病人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病人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加强主动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在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的基础上,提高护患沟通技能,从而促使护理质量提高,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有效。

2.注重收集护理服务需求信息,护理部通过了解回访意见、与门诊和住院病人的交谈,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等,获取病人的需求及反馈信息,经常听取医生的意见及时的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对护士工作给予激励,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从思想上,行动上作到真正的主动服务。把“用心服务,创造感动”的服务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强调二次核对的执行到位,加强安全管理的责任,杜绝严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在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我们的护理质量。

4、深化亲情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在培养护士日常礼仪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用语,护患沟通技能。培养护士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我院的医护比例搭配不合理,护士的人员少。工作繁重,护士长应根据科室病人情况和护理工作量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弹性排班,增加高峰期上班人数,全院护理人员做到工作需要时,随叫随到,以达到保质保量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五、树立法律意识,规范护理文件书写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如何在护理服务中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护理人员法制意识,已成为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护理部严格按照省卫生厅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要求,护理记录完整、客观。明确护理文件书写的意义,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并向上级医院的同行请教,明确怎样才能书写好护理文件,以达标准要求。结合我院书写护理文件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为举证提供法律依据,保护护患的合法权益。组织护理病历书写竞赛,优胜者给予奖励。

六、护理各项指标完成目标

1.基础护理合格率100%。

2.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

3.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0%

4.护理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达100%。

5.、一人一针一管一用灭菌合格率达100%。

6.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第3篇:在职教育范文

 

高职教师的在职培训是学校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中国高等教育法51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该为教师在职培训提供便利和条件”。中国建设和谐的学习社会,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终身性,教师作为服务教育行业的先锋,更应该把在职学习作为自身成长的基本准则,教师的不断提高直接关系到中国教育行业的水平和发展。高职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教师在职学习的内容比其他教师更加复杂,更加具有紧迫性,国家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建设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旅游管理是高职学院开设普遍的专业,旅游行业是各地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职旅游管理教师师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提高高职旅游管理教师在职培训的效果意义重大。

 

一、当前高职旅游管理教师在职教育的问题

 

(一)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不明确

 

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与学习的功利性较强,他们没有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作为参与培训的首要目的,很多教师为了拿到相关的培训证明和学时,因为全国各地的职称评审中,对在职培训做了一定的要求,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拿到了培训证书,职称评审完毕以后就不在积极的投入到在职学习。高职教育是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教育模式,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旅游管理专业也是根据经济转型不断发展,高职旅游管理教师不应该以为自己的学历和职称都达到了较高的标准而放弃了在职学习,这不仅是对自己,而且是对从事的职业不尊重的表现。

 

(二)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

 

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反映当前学校开展的在职的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直接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在职培训的效果,内容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师德和党的教育方面的培训过多、实践培训不足。师德教育是教师在职培训重要部分无可厚非,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的评判唯一标准,师德教育应该不能松懈,应该贯穿整个在职教育,但是很多学校的教师在职培训仅仅只有师德教育和党的教育,譬如党课、集体学习文件、集体讨论和外出参观学习,在职培训完全忽视了职业技能和专业。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和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培训,如旅游管理专业的专题讲座、高职旅游管理课程培训,这些培训虽然和专业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力,但是培训的互动性不足,教师的参与性不足,旅游管理教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实践能力提升不够,而实践能力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最需要的能力。

 

(三)在职教育评估不合理

 

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在职培训必须要进行有效的评估,一方面可以提升在职培训的质量,对参与培训的教师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其次可以发现在职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对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一定的评估和反馈,对以后的培训提供有效的改进的依据。当前的培训仅仅是对出勤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没有低于规定的出勤率,就可以得到培训合格证书,没有监控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效果,教师不管学习的效果怎么样最终得到的证书也没有差异,这对于那些认真学习、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讨论和与培训教师互动的教师是不公平的,高职学院必须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师培训评估体系。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

 

教师的在职教育应该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领导应该重视,很多高职学院不仅没有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而且在职培训这个工作任务还没有厘清,如有的学校教师在职培训根据培训的种类归口教务处、人事处和党办。教师培训的多头管理,直接影响了教师培训的效果,很多学校还没有出台教师在职培训的相关制度,在教师培训经费上也没有保障。

 

二、提升高职旅游管理教师在职教育效果的对策

 

(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全方位在职学习

 

高职旅游管理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经济发展,知识爆炸时代,尤其是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和课堂,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学生特点和试点要求,高职旅游管理教师应该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学历和职称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技能,教师作为专业技能型职业必须要不断学习和进步。高职旅游管理教师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更重要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丰富自己的实践技能,通过先进的高职教育手段和理念把技能通过有效的手段传递给学生,完成技能的过渡,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二)丰富旅游管理教师在职教育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职学习效果的重要制约因素就是教育内容的单一,为了个改变以师德为主线的在职教育,必须丰富在职教育的内容,在职教育内容可以分为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校内教育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举办以教学为主题的教育,如教学方法的讲座、微课教学讲座、科研申报讲座、旅游专家讲堂等等,除了教务处统一组织外,还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合作学习是教师共同进步的手段,如以老带新、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评课都是非常好的形式。校外教育主要有校际学习和实践学习,校际学习是到旅游专业建设较好的学习去参观学习,学习对方先进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实训室建设和毕业生就业的先进经验,很多学校在暑假开设了国家级旅游师资培训课程,该国家培训主要是以理论为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实践学习主要是真实岗位的学习,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假期或者固定的时间到企业去学习岗位技能、了解公司运作,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如旅游社的实践学习主要学习旅游社的客服、调度、导游业务、电子商务运作。在饭店实习主要是学习前台接待、客房服务、会议组织和大客户营销。在邮轮实践学习的目的是学习邮轮客源组织、邮轮服务员服务业务、邮轮线路的制定和营销等等。

 

(三)建立高职旅游管理教师培训评估

 

提升在职培训的目的除了改变教师在职培训的观念外,还要从政策上对旅游管理教师在职培训进行约束,譬如在教师年度考核上,把在职学习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为了达到良好、优秀等级,必须每年要有一定的在职教育的学时,在在职教育学时中还必须包括校外的实践学习,如果达不到学校规定的学时,直接影响职称申报和岗位的评聘。除了学时有硬性固定外,还要对培训的效果进行等级评判,改变过去只要参加培训就发合格证的历史,教师在职培训除了听课考勤外,还要增加作业、讨论和其他考核环节,只有全部过关才发给相应的培训合格的结业证书。

 

(四)学校多层面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培训

 

旅游行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很多地区把旅游行业作为发展和优化区域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工科专业为主的高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经济管理专业,是对专业群的拓展,对均衡文理专业有着重要作用。高职学院应该要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出台政策进行保障。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在职培训优秀倾斜、外出培训的费用报销制度等等。学校鼓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与区域企业接轨,服务区域经济,如企业横向课题、教师外出企业培训等,在费用方面也可以向教师倾斜,出台更多的奖励机制。

 

三、结语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职培训和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高职学院应该重视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作用,联系教研室、学校教务处、区域教育部门,举各方合力,改变高职旅游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理念、改变课程、筹措经费来源和课程评价标准。

第4篇:在职教育范文

关键词: 人本管理 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培养过程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型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探索新的方式,运用人本管理,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所谓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一、从师资队伍建设中探索人本管理

1.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

在用人、选人、工资、奖励等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教师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责任。另外,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主要是保证教师在病、老、伤、残及失业等情况下能正常生活,以保证教师物质需要的基础性。

2.建立完善的继续学习教育措施。

教师要发展学生,首先就要不断发展自己。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促使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是职业学校教师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职业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需要,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教师的继续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3.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公平的工作环境使人心情舒畅,工作积极、热情,而不公平往往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人际矛盾,影响工作积极性。在把公平理论应用于职教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消除教师的不公平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二、从学生培养过程中探索人本管理

1.以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投身职业教育事业。

首先,课堂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以合理选择;其次,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有获取相关实践技能的能力。

2.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他们。切实做到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地位,才能够了解和洞悉学生思想、行为和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帮助、激励。仅仅着重于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应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具有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高成就动机、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将先进的企业文化融入素质教育,创造职业素质教育特色。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与实践而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传统和习惯。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其共同的特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对人的价值关怀为目的,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是坚持顾客至上、消费者为先的原则,促使企业与顾客双方利益都得以实现“双赢”目标;三是坚持企业利益和企业对社会责任统一的原则,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四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原则,企业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企业员工的精神生活。要让学生充分地接受现代企业管理训练,学习先进企业文化是学生上岗实训和毕业综合实训的重要内容,选作基地的企业应管理规范、科学,具有成熟、先进的企业文化,并且具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较强的技术力量。为了保证学生实训学到的是先进工艺,接触的是先进设备,最好选择中等规模以上、技术和设备先进的企业作为基地,优先选择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作为基地。另外,学校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高级工匠作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为学生实训提供轮岗条件。

4.探索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创造规律,深化课程体系、内容、方法改革。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强调实践性。

首先,教学方法的实践性要求学生的参与,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多操作。根据专业实际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坚持以实践为本,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其次,教学目标的导向性和教学要求的针对性要求中职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就业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须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科学构建针对性强、能培养高等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须够用”;二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有针对性地教授和学习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实现“按需施教”;三是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四是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尽可能与学生的个性相适应,实行弹性课程组合。

5.大力加强科技开发、社会服务,营造竞争、创新的成才环境。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性人才。一是教、学、研、产是一个既有各自功能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做到协调统一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二是既要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又要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必须做到“五个对准”,实现“五业贯通”,即对准市场设专业,坚持“以销定产”;对准岗位设课程,全面优化课程结构;对准技能建基地,搞好产学研结合“双基地”建设;对准产业搞科研,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对准教学抓师资,搞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专业――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的“五贯通”。三是根据区域特点、学校实际、专业要求选择恰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实验实践,并在实践中求异、创新,不断总结出新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参考文献:

第5篇:在职教育范文

【关键词】岗位任职;教学;工作过程

1.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任职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以成为职业教育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职业教育院校任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工作岗位任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及其对岗位的任职能力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当选、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为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的任职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任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满足任职教育院校的发展需要。

2.基于工作过程的任职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应用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的是由工作实际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为实现任务目标而完整的工作程序进行的教学活动。

2.1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2.1.1 设计思想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应以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为目标,以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岗位任务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构建、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完成各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能达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的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的任务与工作的任务一致。因此,基于工作工程得课程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

2.1.2 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老师:任务设计――创设情景――引出任务――分析任务――引导知识构建――效果评价。

学生:得到任务――教员指导――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知识构建――知识应用。

2.1.3 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式任务的设计。学历教育传授的是学科的知识,职业教育传授的岗位任职所承担工作的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是隐性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的集成,是与具体的工作情景直接相关、能够直接指导实际工作。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非常关键,它的设计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设计任务时,应根据技术领域和岗位任职的需求,认真分析教学目标、设计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将教学目标巧妙的蕴含到任务中。尽量降低各任务之间知识的重复度,并且任务与任务间还要有关联性,所有任务所包含的总量要等于该课程总量的知识总量,任务的复杂程度应从简单逐步过渡到复杂,学员的能力也随着任务的完成逐渐提升。

其次式创设学习环境。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之间的纽带是学习情景,因此教学场所应即能满足理论教学,还能满足完成工作的实操实习教学,同时还应完成高度的仿真的虚拟实习教学。这样的教学场所所构建的学习情景将学习过程与工作工程溶于一体,形成了学习就是工作的氛围。教员和学员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工作岗位中学习,这样教学将会产生极好的效果。

2.2 基于工作过车的教学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要遵循学生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打破传统学科性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针对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应由工厂的专家、技术能手、授课的老师、职业教育院校的专家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到工厂调研,明确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体,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结合执业技能鉴定的标准,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对支撑能力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按照岗位任职的基本能力、通过能力、专业能力进行分类;按照学生岗位生涯成长规律构建理论和事件课程体系。

2.3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第一步设计任务:通过工厂调研,明确本专业课程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来设计任务。

第二步创设教学情景:老师以现场的实际案例为蓝本,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综合,确定各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容量和难易程度,把工作任务的分析结果转化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情景。

第三步引出任务:老师按照够用为度、突出实践的原则,融合职业技能鉴定所需要的能力内容,根据工作领域的工作项目和内容引出学习的任务。学生得到任务后根据任务编排学习小组。

第四步分析任务:分析工作任务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点。

第五步引导知识构建:老师对任务所需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并指导学生如何完成任务;学员根据任务和教员的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作任务。

第六步效果评价:老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2.4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内容应从注重知识性考试转变为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将考试形式从单一的理论考核转变为职业技能的操作考核。应从实际操作、任务完成的效果、日常表现、课终考试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第6篇:在职教育范文

一、双元制教育有着十分明显的优越性

1.法制性:企业和学校依据法律、法规密切合作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法律保障和政府支持。德国规范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很多,基本法律有三个,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等。正是这些法律、法规,还有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经费来源等方面均有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保护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规定了企业和学校双元打造技术人才的义务,进而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2.实用性:同生产紧密结合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以实用为本位的模式,强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无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时间的分配,还是培训的运行机制都体现了明显的实用性。

3.社会性:与企业广泛结合

“双元制”职教体制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职业学校的学生和企业的学徒,有两个学习地点:职业学校和企业。企业的培训大部分是在工作岗位上由具备实践经验的培训教师按照培训大纲实施,学校的理论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同时辅以部分实践操作。在德国,企业均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企业内不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还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还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还有相应的进修措施,这一切均使“双元制”的“机制层面”更为健全、更为完善,而使整个职教体系得以有效而顺利的开展。

4.公平性:培训与考核相分离

为了体现公平的原则,确保考试不受培训机构影响的独立性、客观性,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德国“双元制”采取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客观、公正、规范的考核办法。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专门设有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三方代表所组成的考试委员会,其中,雇主和工会代表人数相同并且至少有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由于考试由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这就有利于考试按照《职业培训条例》的考试要求进行,而不是根据哪一个培训机构(企业或职业学校)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

5.选拔性:职工教育师资的筛选和培养

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除具有讲师的基本素质,能熟练的驾驭课程,和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外,还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是职业教育自身的本质要求,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应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在提高学识水平和教育能力的同时,着力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或“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提高保障。

二、与德国“双元制”教育相比,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7篇:在职教育范文

关键词:意识形态;职业教育;职位定位;就业机会

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知识与技能的内在灵魂,这同时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应有的地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理论的重要、现实的边缘化窘境,必须依据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围绕着就业教育的主题,构建职教学生的职业精神。

一、从意识形态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对于同样从事职业教育的同志应该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本质决非就业两个字可以概括。职业教育的导向与评价主要指标是就业,这是必要的,但是它并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否则职业教育就成了单纯的就业培训机构了,就成了为就业提供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其实对每个人来说,他可能有很多机会学习新技术、选择新职业,但职业教育的学习机会也许只有一次,所

以,职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内涵更丰富、更系统、更全面的教育。正是这种职业教育的内涵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二、从实践角度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

要性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种理解是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世界职业教育无论从教育理论还是在具体课程实践上,都已经由单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门技能和专业能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方向发展,追求工具性价值、效用价值和发展性价值的统一。在培养目标上也从培养单纯的“技术劳动者”变为“技能型人才”,表现出学科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发展趋势,使就业者能够应对千变万化的职业转换,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这样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传承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知识与技能的内在灵魂,这同时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落实到职业教育教学中

从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就业教育的主题下,围绕着就业、敬业、精业、乐业、创业构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

1.要给自己职业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必须要明确自己“想干什么和最擅长于做什么”,整合自身的兴趣、特长、专业或经验,制订两个或两个以上比较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在制订目标时,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要藐视自己,分阶段性进行,职位、工资待遇等等均应循序渐进。

2.敬业和精业就是对待工作岗位的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慢的工作状态

敬业精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敬业和精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地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崇高而伟大的奉献。在教学中每堂课都应该将这种精神在教学内容中向学生渗透,让它根植于学生的血液里并内化为

一体。

3.乐业就是在工作中找到趣味、快乐

整天抱怨自己工作很辛苦是没有用的,我想天下第一等苦

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有工作可做,并能从繁忙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是每个人都应该慢慢去体会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对比不断地强化学生的乐趣意识,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体悟到工作的快乐。

4.创业既包括在工作岗位上的创新,也包括创办企业,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加强对创业的价值宣传,引导创业精神的诞生。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明白,在任何工作岗位都有你成长的空间,世界不是缺少财富而是缺少发现财富的眼睛。只要认真学习和观察,在任何地方你都能发挥你的特长,展现你的才华。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中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塑造完整的人格,而不仅仅是拥有一技之长。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尤其是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化的落实工作。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化的观念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真正把职教学生培养成为受行业欢迎的、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张丹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概况[J].思想理论教育,2000.

[3]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第8篇:在职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职业价值观,创业教育,作用

一、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

对大学生而言,职业价值观主要是指他们的择业观。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职业价值观”与“择业观”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职业价值观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与人的需要、目的、态度、信仰等有着广泛的联系,择业观的涵义并不能全部涵盖诸如如何对待职业和劳动的看法、观点和态度在内的工作价值观内在本质。

高职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不尽相同,有其特殊性。高职教育阶段是高职学生进入职业岗位前的最后受教育阶段,是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阶段。因此,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基于高职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进程中的特殊性,我们在向其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时既要倾向于传统的职业选择价值取向,同时更要关注高职学生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观等内容。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 是“关于职业和劳动知识的理解及其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作用的自我认识,包括职业和劳动的看法、观点和态度在内的价值观”。

本文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如何看待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一种认识、判断和态度,是在选择何种职业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个人的职业判断、择业标准、对具体职业的评价以及在职业活动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与价值倾向。

二、高职创业教育的涵义

创业教育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创业教育是通过各种创业实践活动,融合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目的的一种教育。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创业教育的开展只能借助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具体的教育类型作为载体。

创业指的是创立基业或开拓发展新事业,是一种强调创新性、主体性的就业观。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创造性工作或创造新岗位。它赋予了就业教育新内涵,丰富了就业教育的内容。创业教育的另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包括创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等在内的用于创业的基本素质,属于开拓式教育。

三、职业价值观在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教育的结合。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处在普通高校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双重冲击下的高职毕业生,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就业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我们高职教育从业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教育正在逐步与企业需求接轨。职业价值观教育、创业教育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十余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职业价值观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却有着重要作用。

(一)高职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是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由日益凸现的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所引发的思想观念的碰撞,对高职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判断能力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高职学生自身特点,使其在价值观包括职业价值观的认识和定位问题上,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和矛盾,具体表现为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的迷茫、被动、自信心不足以及职业理想与现实的脱节。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一方面可以使其对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明晰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们对已有形成的职业价值观起到矫正的作用,使其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增强了他们就业的竞争力,为创业教育打下基础。

(二) 高职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有助于校企深化合作,为创业教育创造良好氛围。高职教育正在摸索进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以‘校企合作’为教学改革重点。通过对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其争取认识自己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及其应具备的职业基本素质,进而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了更深次的认识和理解,能够积极配合专业教师的教学,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基础。高职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就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使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识、理解更为具体,从而帮助其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这样就会为创业教育提前营造出浓厚的职业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了解、接受创业这种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

[1]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2]余祖光.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实验[J]职业技术教育.2007

[3] 杨君.高职创业教育的理论概述[D] 福建师范大学,2012

第9篇:在职教育范文

一、高职教育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问卷设计内容调查内容涉及“你目前从事的职业及岗位”、“你认为最重要的会计职业能力”、“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你从事的会计岗位影响程度”、“你所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你的职业发展影响程度”、“你认为影响你职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会计人员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等系列问题。被调查的179位学生中,首届中专会计专业学生86人,首届高职会计专业学生93人中,目前其职业情况见表1。

根据访谈内容,如“你认为最重要的会计职业能力”、“会计人员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同时参考国家会计学院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认定标准,笔者设计了会计职业能力问卷,具体情况见表2。

(二)问卷调查分析从上述显示的数据可见,80届学生从进校至今整整三十年,其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少数从事会计和教学外,大部分在企业、政府机关、银行、保险、证券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担任主要领导职务。2001届学生实际工作近七年,其中有60.2%从事会计工作,有39.8%从事管理、营销、教育等其他职业岗位。80届所有学生都认为作为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分析、解决问题、驾驭风险、人际沟通、终身学习、诚实可信等会计职业能力和素质,绝在多数认为会计人员应具有选择判断、组织管理、团队合作、创新等能力和敬业精神。2001届学生也一致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综合分析、人际沟通、终身学习能力。这使得笔者对目前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会计教育产生许多思考,哪些是支撑他们职业发展关键能力,最能使其适应未来职业生活,以及继续教育所需要的完善基础是什么?重新审视高职会计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对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高职教育会计职业能力内涵

(一)会计基本职业能力 这种能力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从业能力,包括与会计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会计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会计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与其相应的单项与综合知识。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等知识与技能。对于专业基础理论,不能本着知识够用的指导思想,而是在基础理论课不减的情况下,设置宽泛的专业课程,从两届学生的调查“你认为会计应具备哪些职业知识”结果显示,所有学生都选择基础会计知识,80%以上选择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多数学生认为,对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不仅仅要掌握,还要熟知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应用,并理解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和具体应用,对某一会计领域的会计现象和会计事件进行合理恰当地处理,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会计基本职业能力是会计人员胜任会计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会计专业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这种能力强调的是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会计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会计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会计工作计划、编制财务预算、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会计知识、新会计准则等。如会计选择与判断方法: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有很多选择的空间,有存货计价的方法,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等,这些方法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情况下应用,对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成本、利润分析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又如控制和驾驭风险的方法:会计报表体现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有哪些风险,会计分析的重点和财务决策方法的应用等。会计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是会计人员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会计方法的重要手段,对会计方法能力的要求是科学思维模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

会计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会计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如团队合作、协调沟通、人际交流的能力,稳定、冷静、认真、细心、严谨、可靠、敢于坚持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处人处事能力。这种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是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会计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

(二)会计综合职业能力 这种能力即关键能力是指会计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是超出会计职业知识与技能范畴的能力。它是会计方法能力和会计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会计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超越了会计职业、会计职业知识与技能范畴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会计专业能力是指对新的会计准则、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制度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对整个会计过程的管理意识和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压力管理、风险管理、合理化建议、经济和法律意识等。从调查中可见,80届学生中有70%以上认为经济法、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金融知识等基础知识很重要,并认为要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和管理中去。同时他们还表示,会计知识更新快,每年都有新的变化,更需要学会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是会计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

会计方法能力是指会计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务决策能力,会计信息的运用、评价、传递和披露能力,会计全局与系统的思维,会计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等。如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会计计量的模式、会计假设、财务报告的编制以及会计实务的操作等方面,都需要有所创新,会计工作的创新能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带动经济效率的增长。这一能力是会计方法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会计社会能力是指价值观、态度、行为等能力,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认识他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自信、积极、勇气、胸怀等态度,具有善于学习、合作沟通、人际交流、有追寻理想等行为,具有自我控制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崇尚正义、心地善良、意志坚韧等内在个性品质,具有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人的内在动机等。它是会计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会计关键能力源于会计基本职业能力而高于会计基本职业能力,是会计基本职业能力的纵向延伸,其强调的是,当会计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会计人员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这种能力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会计人员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职业不再适用时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通常被称为跨职业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会计职业教育中又被称为关键能力。

三、高职教育会计职业能力的思考

(一)进一步确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作为指导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意味着高职教育不仅强调针对职业岗位的操作能力,还注重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创造力等职业素质。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有重技能轻素质的倾向,对“工学结合”的理解趋于片面,“高职教育培训化”的倾向日益突出,使得高职教育中的技能教育过于狭窄。会计教学也不例外,学生的实践性教育通常是简单的重复记账而缺乏系统的练习,涉及的会计业务通常是单一的而缺乏综合的内容,并缺乏情境训练。认识和理解会计职业能力内涵,能进一步确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高职教育目标。

(二)理性选择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选择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依据。这里涉及到高职会计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两个问题,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是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在认识和理解了会计职业能力内涵后,就能更加明确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从而理性地选择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有效地进行会计专业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根据会计岗位的特性。会计教学工学结合模式可采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加强实践性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会伴随着世界观的形成或改造、社会生活基本素质的养成,最终实现个人能力、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充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