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猴王出世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乃是重中之重,它融入于知识技能、思想形态、思维形式情感世界的发展之中。阅读更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把学生阅读的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以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一 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收获和思考。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它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同,所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二 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能力。如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文中提及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这对学生来说,确实较难理解。于是提醒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懂得一个国家能成功申办一次奥运会,必须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支持。而只有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才能获得支持。这对于作者肖复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能使学生在阅读时超越文本,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荣誉感,民族自豪感。
三 树立个性化阅读教学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
如一位教师让学生找出“麻雀、老虎、狮子、狐狸”中不属同类的一个词,轻而易举地说出“麻雀”,理由是老虎、狮子、狐狸都是兽类,而麻雀是鸟类。教师不急于评价,而是进一步问:“还有其他原因吗?”于是又有学生说:“麻雀有翅膀会飞;其他三种没有翅膀,不会飞。”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学生说:“麻雀爱吃粮食,老虎它们爱吃肉。”“麻雀,是母亲下的蛋孵出来的,另外三个不是……”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学生怎么会有如此富有个性的思维和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呢?
四 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环视周围,很多学生缺乏对知识的自我发现和亲身体验,缺乏探究的动机——兴趣和习惯。如果老师没有说过,他们就束手无策。
如教《秋天的雨》一课,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自主评价的:“谁能把秋天的雨是什么读好。”有位学生自信地站起来,认真地重读了“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你有评价自己朗读的优先权,你觉得自己读得好吗?”老师这样引导,学生开始评价:“我把秋天的雨读出来了,还加重了语气。”“不错,你真会体会,不过,除加重语气外,有时轻读也能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不信,你可以试试。”学生开始试读,老师请他自己体会,学生感到声音轻一些更能读出秋雨的物。因为秋雨虽凉,但不冷,使人爽快,不大润物无声;朗读时,声音要轻一些,要给人轻松舒服的感觉。在这个朗读评价过程中,教师始终让学生自己当自己的评委,老师仅做引导、点拨,学生是自己的老师,评价功能不是定性的,而是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手段之一。
五 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体验朗读
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中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教师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来展现课文内容,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关键词】流动人口;普通话;规范字;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现状分析
我校地处绍兴市生态产业园区,生源中外来民工子女约占70%,这些学生中,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地区老师用方言教学,也从来不布置家庭作业;有的老师只是单纯的填鸭式讲授,学生根本不用发言;也有部分地区上午上课,下午老师管自己做事情,学生都是放羊式的;难得有老师认真教学的地区,但由于孩子缺乏家庭教育,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不会倾听,逃课,赖作业问题严重。如何让这些外来孩子融入我们新的集体,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上得到合理长足的发展,成为笔者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策略应对
(一)人人说标准普通话
1.夯实拼音基础
有的方言区的孩子(主要表现在来自湖南和广西的学生身上)为什么会发生n、l不分和平翘舌音(大部分中途转入的学生中)混淆的现象,很大原因还在于没有学好相关的声母。因此,我在课堂上遇到有相关的词语肯定会予以强调和示范,学着老师的口型发音并教授发音方法,让学生正确运作唇、齿、舌、腭等器官。我在课前5分钟的趣味语文活动中通过绕口令进行针对性训练,最经典的是《四和十》和《鲢鱼和鲇鱼》练习,学生在开怀大笑的同时纠正了困扰自己已久的发音问题。
2.创设语言环境
有部分学生的启蒙教育接受的是教师用方言教学的学习环境,要让这样的孩子能够适应学校生活,那么就必须给他创设一个普通话环境。除了在校讲普通话外,还通过学生将这个环境辐射到家庭,要求学生在家里也尽量用普通话跟家人交流,做到让普通话渗透到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孩子所在的家庭一般至少有两个孩子,甚至更多,这样的环境对于学习普通话其实是很有裨益的。因为兄弟姐妹之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参考,互相之间说普通话,对于提高普通话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二)人人会写规范字
规范字,即要求正确地书写和运用汉字。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位无声而又伟大的老师――字典。我班学生人手一本《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平时分别放在家里和教室里。在学习中,凡是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找字典帮忙,这样就从源头上杜绝了错别字的产生。预习作业之一就是运用不同的查字典方法查每篇课文后的生字。坚持一个学期后,学生已经养成了正确使用字(词)典的习惯,同时各种查字方法的运用也促进了对汉字的音、形、义的认识。
当然,学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汉字的结构复杂,同音字、形近字占的比例较大,而小学生由于生理和智力发展的特点又往往感知不精确,注意不稳定,因而错别字现象还是会不断地产生,这种现象如何解决?我的方法是建立错别字档案,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笔记本用来记录错别字,档案里记录的可以是自己写错的,也可以是从身边搜集来的错别字,一边“做病人”一边“做医生”,久病成良医,写错了,纠正过来并用自己能够理解的方法来记住,保证下次不会再犯,错的多了,改的也多了,自然就会少写错别字,也会发现别人写错字的现象并且帮助其改正。记得有一个学生的错别字档案里记录了“尴尬”这个词,他把“尢”字写成了“九”字,纠正后他在下面写了这么一句话:“尤字没一点,想想真尴尬。”还有一个学生更逗,他把“路上行人欲断魂”写成了“路上行人遇断魂”,改正后他在错别字旁边写到:“欲遇不分,人就成鬼。”读来意味深长。虽然这些语言未必通用,但是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已经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记住了,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错别字档案本,无意之间让孩子实现了“发现者”的愿望。
假如说错别字是一种显性的错误的话,那么书写笔顺错误就可称得上是一种隐性的错误。对于学生的书写笔顺,若不是亲眼见到,实在难以置信。这些孩子由于没有接受规范的启蒙教育,对他们来说,文字只是图案,只需依样画葫芦写对即可。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掌握书写笔顺?我的办法是先让学生记住汉字的一般书写顺序――先撇后捺,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学生记住一般顺序后,我增加了补充规则――①点在上部或左上,先写点:衣、立;②点在右上或字里,后写点:发、瓦;③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里:厅、座;④左下包围结构的字,先里后外:远、建;⑤左下右包围结构的字,先里后外:凶、画;⑥左上右包围结构的字,先里后外:同、用;⑦上左下包围结构的字,先上后里再左下:医、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师的演示,利用实物投影仪将一些笔顺容易写错的字,如“舀”、“凹”、“凸”、“出”等字进行演示,等于是手把手地教了一遍。其次是要强化练习,学生熟记笔顺口诀,学生把这个书写顺序贴在书法练习本上,结合学校的写字校本教学,在练字的时候予以强化。
(三)人人会正确表达和作文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促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探寻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体验成功的喜悦,从不敢说、不会写到正确表达,真实书写。以下是我在实践中运用的一些体验途径:
1.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阅读兴趣和拓展阅读空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学生去电影院欣赏电影的机会很少,因此我常常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跟课文内容相关的电影或者片段。比如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人教版第十册)这篇课文之前,我找来了电影《城南旧事》,通过观看,学生对于主人公小英子和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为阅读和理解文本提供了帮助;我还常常推荐学生欣赏一些语言类的节目,如相声、话剧等。让学生在捧腹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2.丰富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文字。我校的图书馆每年都添置新书并且发挥着流动图书馆的作用。如何利用好这座宝库,用足家门口的资源?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指导。首先,每月新书推荐――在同行的推荐和自己的阅读中发现值得学生阅读的新书。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还是无可替代的,因此,我总是发挥这种“权威”对学生施加影响。推荐的课外书,有的是通过课文去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比如说学习了《金钱和魔力》和《威尼斯的小艇》,这两篇都是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于是我推荐学生去读《竞选州长》、《百万英镑》;有的是通过节选部分去读完整的作品,比如学习了《猴王出世》后推荐学生去看《西游记》,学习《胖墩和小嘎子比赛摔跤》后去读《小兵张嘎》。每个月初我都会将这些书单列好贴在“学习园地”中,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其次,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予以监督。孩子毕竟是孩子,其自觉性的养成需要成人的监督。为了促使每一个孩子都去读书,我给每本书做了“好书漂流卡”,既做书签使用,也让我对于学生的阅读情况予以掌握。因为在漂流卡上记录了学生的姓名和阅读时间,这样还能促使学生爱护书籍,真可谓一石三鸟。同时每位学生都有一本采蜜本,记录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所欣赏到的美文佳句,以充实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再次,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予以检测和鼓励。每到期末,根据学生的漂流卡的记录和采蜜本上老师批注的等级,评选“阅读之星”,在结业典礼上予以表彰,当然奖品也很丰厚――每位学生会获得由学校提供的贵宾借书卡――可以随时将学校的图书借到家里去看。同时以喜报的形式通知家长,并要求家长给予物质上的奖励――给孩子买书。这样的一种良性循环,促使更多的孩子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
3.关注生活,注重体验。生活每天都在上演着精彩,但是由于我们没有用心地去体会,所以往往容易错过生活中的很多美好和感动――雨天时同学拼伞同行,生病时家人亲切关怀,坐车时相互礼貌谦让,以及上学路上的一花一草,师生之间的眼神传递等都可以衍生出许多的感受。当学生懂得感受时,说话写作的素材也就源源不断了。因此,课前五分钟的趣味语文活动中,我总是会不经意地激发学生回想刚刚过去的生活场景,丰富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从说到写,激发了写作灵感,增强了写作能力,好几位学生的作品在校刊和《绍兴晚报》花季版刊登,熊欢同学写的《绍兴・十年 ・我》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记录了外来孩子在绍兴的成长史,此文参加区级邻里情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关注生活,教给方法,注重积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写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我们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