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艺术论文范文

体育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艺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艺术论文

第1篇:体育艺术论文范文

中国美术家协会外联部的青年美术家刘中在“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上以10幅作品的规模在大会上举办了个人特展。他在《冠》、《祥》、《崛》等多幅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五环、祥云、鸟巢及其他体育元素,独特的创意和风格令人叫绝。这种大胆的创作促进了体育和艺术的近距离接触,促进了体育和艺术跨学科的交流,为体育文化和艺术的融合谱写了新篇。“新北京,新奥运—体育雕塑展”在北京展览58天,盛况空前。共有83件作品在此次展览中展出,作者们以充分的激情,用雕塑语言表达了祝北京申办奥运成功的心愿。雕塑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他通过一些人们熟知的运动项目,充分利用体育元素的潜在影响力,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拉近了人们和雕塑的距离。

国内体育元素和陶瓷艺术关联性的研究不多,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论文和著作更少,通过收集和梳理发现主要是从体育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关联性进行研究。“陶瓷从远古时期起就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作为一种载体,记录了人类的体育实践。他认为陶瓷独特的造型和内涵,为研究古代体育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这也是我们人类祖先最早把体育元素和陶瓷结合在一起的物证,这些珍贵的古陶瓷足以证明体育元素和陶瓷可以很好的结合的,他不仅是艺术的交流,还是文化的交流,更是生活的交流“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体育运动为陶瓷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陶瓷制品在了解探寻体育运动历史方面,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方面都起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景德镇陶瓷文化和体育文化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他们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意无意的相互交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时代造就了两个文化相互融合的紧迫性,如果她们融会贯通将推动两个文化高速前进,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为体育文化的传承,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不管是研究还是实际的作品都展现了体育元素和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融合,特别是奥运会上的474件“景德镇奥运瓷”及七十三款陶瓷的奥运特许商品,他们以时尚的外形、丰富的内涵、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充分的说明了体育元素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的价值。

2.结语

第2篇:体育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课堂提问提问艺术艺术探讨

很早以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采用了提问教学法。自那时起,教育学者在教学中使用并倡导提问。提问是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的一种教学行为。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里互相交流的一种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提问是一种学习策略;对教师来说,提问是一种教学技能。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兴趣与好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帮助教师及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理解的程度,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是语言教师评估学生对语言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把它当作一门教学艺术。

一、在备课时,设计课堂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科学性

问题既要具体,又要清楚简洁。一个好问题是《大纲》的具体化,又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问题的内容要把发展学生智力和掌握本课重点结合起来,词汇量要控制在学生已掌握的范围之内,不要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的语言要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具有严密的逻辑,发音要准确,口语流利。问的目的是为了对已有知识的抽查、训练和巩固,是教师能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地稳步教学的前提。

2.问题的有序性

问题的有序性指的是问题反映教材内容的一般规律,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分到总、层层深入、步步达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适时的提问有它的意义所在:回忆性提问,让学生回忆所学习过的基本知识,巩固上节内容,点明已有知识重点,提醒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认定目标时理解性提问,设置悬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导学目标时分析问题提问,进一步突破教学目标,环环相扣;达标检测时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可点主题,强调重点,对所达目标进一步阐明,同时,升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整个教学步骤有序而又有目的。

3.提问的艺术性、针对性

巧妙的提问可起到承前启后,引人入胜的效果。问题的针对性,其一指紧扣大纲,联系教材,针对教学内容;问题能切入正题可顺畅导入新课。问题的高度概括可深化主题;同时,问题要“温故而知新”,也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其二指提问对象的针对性。提问力争使每个学生都紧跟教师的思路,设计问题从全体学生出发,设计出层次不同的问题,以便因材施教。

好的问题设计等于课堂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于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方法。

二、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

提问时做到先提问后叫人,这样使每一个问题都产生群体效应。切忌先叫人后提问,这样会使未叫到名字的同学放松注意力。提问时眼看全班,不要盯住将要或可能叫的学生。那样,问题便起不到让全体学生思考和准备回答的作用。眼光要均衡地从扫瞄到另一边。就是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也要在看着他的同时注意全班。在一个班里,学生的智力水平、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对问题的反应速度就不一样。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范围内,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提出层次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问题可答。例如,对学困生可提问一般疑问句,对中等生可提特殊疑问句,对优等生可提综合性的问题。老师不能为了赶速度,只提问举手的学生或者优等生。对于不举手的学生和学困生,老师要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层次,在适当的时候提问他们。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对于不举手的学生不提问,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有问有答,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存在着死角,不能完全达到提问的目的。

三、提问中注意教育的机智

提问后要注意停顿,这样学生有思考、讨论的时间。但一些教师对课堂上的沉默,即使是短暂的沉默都会感到紧张或不适应,催促学生或自己回答,这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必要的沉默是应该的,万一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用不同形式重述问题或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给予提示,有步骤地引导,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味的遵照预先设计的提问。若如此,课堂就会失去活力,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为了快速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提问时总希望学生一次回答正确。但实际情况并不全是这样。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有出现错误的时候。这时,教师不能急,要有耐心。对学困生或其他学生一时因没有注意听讲而回答不对时,老师要和蔼地对待他们。老师对学生提问时,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故意出学生的丑,让学生感到尴尬。有些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损害,就会产生对立情绪,甚至自暴自弃。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

对学生的回答要作出及时的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特别是要发现学困生的进步,给予肯定,让他感到自己有进步,从而提高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英语课堂提问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使求知欲强的学生实现说的欲望。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可掌握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完整、通顺,是否符合英语习惯,语法是否正确,答案是否为所问;同时,教师又能及时矫正其语音、语调、语法上出现的错误。课堂提问尽可能使课堂英语化,营造愉快的外语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教学内容。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予以补救,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认真对待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4

第3篇:体育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艺术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现代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参考文献:

[1]杨津津,张雁飞.试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的共同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2,(3).

第4篇:体育艺术论文范文

一、创设美的情境、展示语言魅力

很多文章文质兼美、给人以丰富的启迪。在谈古道今、写景抒情、托物言志中揭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尤其是散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那种充满哲理意蕴的艺术境界,让学生走进作品中去想象、去领悟。如朱自清的《绿》,在课件设计上,可用“Flash”等开发软件自制一幅绿色与流水相映的有动感的画面作为封面,亦可寻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符能展示“绿”的视频片断,使学生在具体的画面中去把握语言美、大自然的美。为了更好地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首先把文章显示出来,在要着重分析的字词句中设置热键,以动感的形式对字词句进行注释。还可设计相应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字词句的把握与理解。在《绿》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有特色的动词,在软件的设计上,可通过“Authorware”函数控制让学生在电脑上填写相应的动词,电脑有对错判断,有答案提示,还可以把朱自清的《歌声》一文显示出来,通过阅读对比分析,加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应用。这样学生就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能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和谐的画面可以再现作者所创造出来的意境,使人们的想象跨越时空。可以表现出作品的情思、韵味,突出主题思想。如在讲授的词《沁园春·长沙》时,可先设计一张秋天的“枫林图”来体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接着用视频来表现“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景。各个视频都可以通过定格一个画面作为讲解的背景。这样学生就可以尽量从画面上去想象,才可能进一步理解所抒发的情感。同样在《水调歌头·游泳》的学习中,可以引用畅游长江的历史照片作为背景,同时播放配乐朗诵,激发起学生的激情,从而才能领会的诗词。语言美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朗读既是讲究艺术性,又是帮助学生审美、理解课文的有力手段。设计时,对许多文章许多文段的处理可先以语言的美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一段富于感染力的朗读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与富于表现力的画面相配搭,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和谐美,可以烘托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这也正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一般传统教学手段最大的不同,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讲究的就是一种艺术性。

二、增加教学容量、美化教学结构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更能增加知识容量,做到讲练结合,突破重点、难点。如在设计《雷雨》的教学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预习篇,包括精彩片断的朗读欣赏,故事发展的基本情节,分场景等。二是讲解篇,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语言特色分析,人物性格分析等。有些环节可以用练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边分析边动手做。三是提高篇或扩展篇,可提供对比阅读的文章,进行巩固练习以及对应的作文训练。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突破了教材的重点,有效地解决了教材的难点,又通过电教手段变“静”为“动”,变“点”为“线”,变“线”为“面”,集声色画乐为一体,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这种多媒体设计无疑也体现了整个教学结构的艺术性。

三、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必然引起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尤其是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巨大变化,可以促进教学双边活动的进行。如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表现在交代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提出相应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进行评价分析、解答疑难问题、强化知识记忆等,使学生能充分地动口、动手、动脑,让多种感官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培养相应的能力。有的地方在小学教育中就进行了结合电教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看、听、说、写、想”的能力,这种手段在中学的教学中更应该加以运用。

四、增大阅读容量、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如何快速阅读,准确理解阅读文段的文意,并根据要求做完相应的练习,成为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可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首先教师要编制有代表性的阅读文章,在文章中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对难懂的字词通过热键方式,可随时查询和讲解。然后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题让学生完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展阅读速度与阅读理解的竞赛,电脑自动检测与评分。可见多媒体手段的引进,一是可以增加阅读量,二是可以提高阅读效率与学生的反应能力,不失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极好的方法。

第5篇:体育艺术论文范文

一、问题有效性

1. 设计合理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英语交际活动的催化剂。恰当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的问题应该精心选择,将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密切的问题尽量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以免浪费教学活动的时间;提问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使学生感到能够回答并产生愿意思考的积极态度;课堂提问的形式应该多样化,简单问题的提问和复杂问题的提问相结合,一般问题和重点问题相结合。在设计一些较难的问题时,还应设计一定的提示要点,以便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回答。

2.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激发兴趣,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所设计问题能够“投石激浪”。但在注意趣味性的同时,决不可忽视问题的真实性,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甚至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

3. 发散启迪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的大部分提问均是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问题答案一般是限定的、唯一的,是可通过快读、跳读等阅读技巧在课文中直接找到的。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这就启发我们:提问不能太简单、太直接,不能让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体验。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还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富有启发性、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教育性。 二、教师提问艺术

1. 因材施问

教师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要照顾全体学生,更要因材施问。一些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学业水平进行“分层提问”,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发展的机会,更不能根据学生性格、思维等特点进行提问。提问的对象往往是班上大部分学生或者少数成绩好而又听话的学生,对极少数成绩差或者调皮的“弱势者”,往往是举手也不提问,不举手更不提问,这些学生就成了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边际人”。这种教学对他们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的折磨和摧残。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所能承受的能力,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也要做到“点面结合”,不能只顾及举手积极的同学,也要兼顾相对“安静”的同学。提问对老师来说可能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对学生来说,则可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提问对有些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知识点掌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问题,是学生平等发展权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这一点,切不可轻视提问对学生的意义,要通过提问去塑造、保护学生。

2. 适时鼓励

教学中常常发现,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有的教师不是搭桥引导,而是另请高明;或者“恨铁不成钢”,语言中带有批评,语调上带有责备,情绪中带有烦躁等。这使学生遭受失败的体验,从而情绪低落,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对待学生;学生对问题做出正确回答时,即使是很小的进步,教师都应当给予肯定、赞扬,这样对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增强学生自信心非常有益;当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要耐心地铺路搭桥,尽可能引导学生找出答案,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愉悦的心情;当学生对问题做出不完善的回答时,教师可用鼓励性的方式启发学生答题,也可以叫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对于回答得好的学生,可以用“Well done!”“Very good!”“You did a good job!"等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可以用“It doesn’t matter.”“I hop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Try it again.”等消除学生的自卑和恐惧心理,使学生树立起信心。

3. 有效反思

第6篇:体育艺术论文范文

1.教师要积极主动探究潜意识

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这样才会看得透彻、准确。教师进行美术教育也应当如此,针对潜意识问题和美术教育的联系这一问题,从两个方面开展学习和教育工作。一方面,美术教师积极地探索潜意识的利弊,并对取得的结果加以分析和学习。潜意识的起源、发展、根本思想和现在的研究进展,美术教师都需要深刻、认真地领悟,明白其中的内涵。另一方面,美术教师要积极地了解潜意识与美术教育、创作以及学生心智方面的必然联系,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这种联系,发现其中可以利用的方面,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潜意识对于学生的影响,并从该点出发解决教育和潜意识的基本矛盾,完善教育方式。

2.注重对学生直觉和灵感的培养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直觉,忽视培养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人们解决一切问题都需要理性思维和直觉,二者缺一不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里,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发展自主思考能力,并以合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一旦发现学生取得进展就大力鼓励和肯定。直觉也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发掘学生的直觉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学生直觉的发掘,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直觉进行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是根据直觉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学生的直觉能力可以通过特殊的训练加以提高。

3.积极引导学生潜意识,促进美术创作

潜意识在美术创作和学习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可以激发学习者和创作者对于美术的兴趣和激情,潜动力和潜动机往往是制约创作者进行创作活动的直接点。潜意识在人的生活和创作中显现其作用,并作为名义上的主动力促使人们实现潜在的目标。外部因素可以使自我需求和美术创作以及学习联系起来,教师以外界的诱导作用为基础,在教育过程中设置客观环境和基本氛围,再加上美的意识形态,促进学生的潜意识开发,并以此激发出更高境界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促进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二、结语

第7篇:体育艺术论文范文

一、教师的课堂提问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觉得这里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很合理的,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也就是“思维缺席”。即使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所以教师的提问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避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克服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的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教师的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与代表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但这种师生互动,在大多数时间成了“乱动”或“不动”,合作学习已然变形。因此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2.计划性与灵活性

教师的提问要有计划性,绝不能信口设问。每堂课应当围绕教学的目标,扣紧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出一个个准确、鲜明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与层递性,每堂课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的,完整的结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要灵活,不拘一格。

3.和谐性

和谐性,是保证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和谐非常重要,教师提问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牵强或模棱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敢于大胆答题;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趋同性,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回答,允许学生有插话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而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给予肯定,和谐性很好的课堂教学,可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的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中仅仅有教师提问是不够的,目前的课堂教学提倡师生对话、师生互动。为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学生的提问。许多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提问,或者有的教师意识到了要有学生的提问,却不能将“生问师答”“生问生答”落到实处。

(一)学生提问后教师应持的态度

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提问和质疑的态度,教师如果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课堂说话权威,不让同学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这种做法是严重错误的,此举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会僵化,课堂气氛会压抑而沉闷。学生的问题或观点再不成熟,毕竟他思考了,代表了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因此要让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对某个问题或教师的观点质疑,这样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有的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可能会给教师一个意外的惊喜,也许是教师过去未曾发现的,这样有利于教师在下一轮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二)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应该采取的措施

教师不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还充当着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励者的角色。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许多高水平的问题,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学生对课文熟悉,然后才能发现问题。学生想提问题而提不出,也就是说他发现不了问题,这时教师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一直被许多研究者所关注,我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大家都提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激发学生提问可以采用点拨法,自己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重点和中心问题,来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有些优秀的学生是可以提出问题的,可以让这些学生先提,这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也是一种激励。要让学生能够从无疑处生疑,教师就需要平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三)学生的提问方式和教师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接举手提问,也可以写在纸上进行提问。教师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可以有多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对于难以回答的问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教师对多个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对于一般的问题,为节省课堂时间,可以直接回答;对于写在纸上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筛选,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或自己作答。毕竟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教师不可能每个问题都作答。

第8篇:体育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体育教学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加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应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具体动作的直观认识,形成动作完整概念,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运动技术要领,接收更多有关的知识。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多媒体课件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加快了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此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小学生的直视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例如:跳远教学,过去我们采用“讲解+示范”的形式讲授,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虽然讲解能强调重点,但在示范时,由于示范动作瞬间完成,学生根本不能看清其过程。如果我们利用室内课时间,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过程用电教媒体演示出来,就能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演示之前,可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如跳远有哪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哪些注意点等,请学生看完后回答。这样既能抓住重点,又容易突破难点。这样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帮助小学生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概念。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篮球基础配合前,我先带领学生去多媒体教室观看一段大型的篮球比赛以及球员们一些优秀的配合动作和步伐,这样,同学们的兴趣就一下被激发起来了。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表现欲比较强,每个人都想把看到的动作模仿下来并表演给其他同学看。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笔者还设计了一个篮球基础配合课件,利用声音、图像、动画来表现篮球基础配合的全过程,比较形象的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要点、动作方法、移动路线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此项技术。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既符合小学生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小学体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吸引小学生?通过上网下载几位获得世界冠军的跳高运动员整个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完整过程,用在导入课前先给学生放映展示,同学们看到优美的动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绪兴奋,禁不住赞叹起来,再配上飘逸的慢动作示范,加上教师的导语配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把涉及的重点内容的有关课件展示出来,既能起到让学生领会动作的作用,又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中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小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课教学中。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第9篇:体育艺术论文范文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事实上,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再加上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等等;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本不知道怎样思考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样的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还误导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预设有效问题。

一、预设问题要有“障碍”,防止“滑过现象”产生

“滑过现象”源自于英国学者Edard Be Bono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由于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风景C;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计得面面俱到、自然流畅,问题坡度太小,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障碍”的空间,学生无需要多少时间即可一蹴而就,就会使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在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三角形中位线》合作学习中有一个问题: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个三角形和梯形,如果要求剪得的三角形和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应当怎样剪?对于这个问题,一教师预设了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

(1)像图1那样剪,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2)像图2那样剪,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3)怎样剪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呢?

教师预设的前两个问题,的确能很好地为第(3)问做好铺垫,是不错的引导;但是由于教师问题设计过于详尽、顺畅,没有给学生留下 “障碍”,学生轻而易举地回答出第(1)(2)问,第(3)学生短暂思考就回答出来,这个问题便显得没有挑战性,探究价值就“一滑而过”,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没有益处。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先不给出任何预设的小问题,就让学生先动脑动手画,再让学生动手剪。在大部分学生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给出预设第(1)问。这样整个问题的处理上坡度不会太小,学生能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考过程,也把握了时机,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处预设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预设问题要避免低级庸俗,应具有启发引导性

在新课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改革的浪潮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原则,达到一种双边互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的效果,经常大量设问,于是不由自主地提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例如:一教师在讲“雉兔同笼”问题时,提出“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什么?”“雉有几只脚几只头?”“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的意识是什么?”这样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还有“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问题。这种问题缺少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及其主观能动性,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漠视。“有疑而问”本是天经地义,但这种浅显的问题,往往问而无疑,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互动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了什么呢?

有经验的老师设问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教师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带好长度分别为3cm、4cm、7cm、10cm的小木条,预设以下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后思考讨论:(1)能拼成几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什么?(2)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这三根的长度都有什么关系?(3)三根木条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教师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充分突出学生“做数学”的同时,启发引导了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小于第三边”的定理。

很多教师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单一且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一教师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在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的教学环节时,教师是说:这个方程组的解是什么呢?我们利用一个表格来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