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诗词鉴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诗内乾坤大,词中日月长。孔子曾训戒其子孔鲤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说话言不逮意,苍白干瘪。然而重要的是,诗词乃我们灵魂的栖居地,吾辈更应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为民族文化传承计,为高尚灵魂塑造计,语文教师务必激励学生储备必要的鉴赏知识,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读”字当头,引领他们反复吟诵,让他们放飞想像的翅膀,品象、推意,扣开古诗词的门扉,感受诗人跳动的脉搏,触摸诗人高尚的灵魂。
一、储备一些与之相关的基本知识
首先是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羁旅怀乡、即事感怀等诗词知识的储备。
其次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诗词毕竟是一种高度浓缩、简约、含蓄的艺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譬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乍看,仅一首抒新嫁娘情怀之诗;然实乃朱庆馀进京应考时,呈给张籍投石问路的干谒诗。张籍是中唐著名的乐府诗诗人,和王建齐名,世称"张王" ,历任国子监助教、秘书郎、水部员外郎、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乐于提携后进又与韩愈齐名,考生朱庆馀临近科举,心中忐忑,作此诗探听虚实,征求意见。诗中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公公、婆婆)比主考官,言外有言、意外藏意。要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是无法抛开其相关背景知识的。
再次,古诗词中一些惯用的意象必须掌握。在古诗词中,创作者常借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譬如“杜鹃”的意象,在古诗词中它常常与哀怨、思归相关。
另外,要了解古诗词的发展流派,掌握古诗词鉴赏的一些必备的知识和常用的术语。
二、必须重视诵读
“读”,是扣开古诗词的门扉的手段。教有千法,读为上策。学习诗词,“读”字当头,反复吟诵,触发语感。谚语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同样“诗不离读”。读,是智慧之母,鉴赏之源,教学之魂。诗词教学要“读”占鳌头。
刘勰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学生每阅读一次,其实就是展开羽翅“神思”一次,以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美学泰斗、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是诗词鉴赏的第一步,是形成语文素质,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以诵读为基础,激励学生旁若无人地读,疯狂地读,声嘶力竭地读,从硬读到熟读,从熟读到吟诵。进而将客观的“言语对象”内化为主观的“语感图式”,形成语感。如果教师一上台来就喋喋不休地串讲,定会搞得学生昏昏欲睡,难怪学生说“我们一读就流泪,老师一讲我就睡”,倘是如此,学生何以能启其门扉,窥其堂奥?
大抵为文之高手,皆有厚“读”之基础。读多了,顺口了,自然就蹦然而出了。
中学课本所选古诗词皆诗词中之精品,最宜诵读吟咏,诵读者于吟咏之中含英咀华,享受美感,默化潜移,熏性陶情,且口耳开放,达到心灵之契合。然而,“读”不能单按一个调门儿,否则会单调得使读者疲倦,听者厌倦。惟有变换声调,读出轻重,读出缓急,读出抑扬,读出高低,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心醉神迷,才会使学生感到“其乐无穷”,才能使学生深得诗词之意蕴。 转贴于
三、要从“象”入手,推出“意”来
古诗词的鉴赏,须重视“意象”的解读。诗词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质,鉴赏时要从“象”入手,联系诗人的创作背景、诗词的类型特征、作品的意象导向、相关的典故寓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反复品“象”,推出“意”来。
“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创作诗词就是创作“意象”,诗人心中的“意”,须化之为“象”,方能传达至读者心中。古人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自从有诗词以来,诗人们便有意无意地开始创造和使用各种意象。在我国古诗词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其意蕴基本恒定。因此。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就是品象,让学生由实至虚,放飞想象,沿波讨源,力求获得表象背后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
然而,意象只是诗人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意境才是诗人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古诗词的鉴赏,就是让阅读者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意象,登堂入室,窥见作品的意境。其一是抓住画面,其二是抓情感。譬如,柳永《雨霖铃》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放飞想象,然后脑海中呈现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如在目前的境界,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感伤离别的悲哀。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诗词鉴赏不能驻足于意象,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或者以自己的生命直觉去感悟、冥会,披文入情,从血液奔向血液,从心灵抵达心灵,甚至遭遇类似禅宗似的神秘体验,方能领悟诗词的意境。
四、选择鉴赏的角度,感受魅力,赏析“亮点”
“诗无达诂”,鉴赏时选择角度非常重要。或把握主旨,或理解形象、或品味语言,或体会感情,或品评意境,或辨析风格,或赏析技巧。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出。“宁挖一口井,不挖一条河”。
譬如品味诗词的语言,感受语言魅力。或体会题眼、诗眼、寻常词语的蕴涵,或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或从整体上领略语言风格。语言是诗词塑造形象,反映思想内容的唯一媒介,惟有准确理解诗词的语言,才有可能对诗词内蕴作深层次的判断、鉴赏和评价。其一是能读懂诗词中的语言文字,弄懂具体词句的意思,并透过文字进一步窥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其二是从整体上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特质。
又如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诗词的表达技巧含义广泛,类别界线亦不甚分明,兼类错综之现象也不在少数。大致说来,主要是指诗词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象征、烘托、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之类。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何种表达之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创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一、赏析语言效果
1.体味词语。考题通常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某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某词好在哪里;某词能否调换,为什么;赏析某词。解答这类考题应从词语的语意、词性、感彩、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2.赏析句子。考题的一般形式:赏析某句;某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好在哪里。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这类考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分析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分析诗句的表达方式。分析诗句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二、把握主题思想
读懂诗词内容,从诗句中提取内容要点,对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感情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全诗的主旨进行概括等。
考题的一般形式: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塑造了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句的主要内容;概括主旨。解答这类题要先分析意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意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三、品析表现手法
品味诗词各种修辞的妙用,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景与情的关系等。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常见的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诗词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即本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表现了……内容,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想象联想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也考查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考题的一般形式: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抓住意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掌握解题方法
一“看”。看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的纲;纲举目张,我们可以通过题目这个窗口来透视诗歌的内容。有的题目能直接传达诗歌的主要信息:点明了写作缘由、背景、内容、环境、时间(季节)、诗词类型等。仔细阅读题目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诗词。看作者。要结合平时所了解的作者的派别和写作风格来理解全诗。正所谓“知人论世”,从诗人自身经历、生活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变迁中去透析诗歌中的隐含信息,才能更好地鉴赏古诗词。
二“抓”。抓关键词。诗句中的关键词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这类词或精辟准确,或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还有就是抓主旨句。中考中用于鉴赏的古诗词都是一些千古传诵的佳作,大多符合“起、承、转、合”的规律。一般作者在诗作的末尾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态度、感情。因此,要关注末尾两句。
三“析”。整体感知诗词的主要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重点分析诗词中最富表现力的句子,或者主旨句。分析诗词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式。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简洁、含蓄、凝练等)。
四“悟”。结合前面“看”“抓”所得到的信息,感悟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态度和感情。一般情况,诗词描写的是田园风格、农村的风俗人情,则表达了作者对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喜爱。诗词描写的是山水风光,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作者通过所描绘的景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则表达了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或者对现实的不满,或者壮志难酬的愤懑,或者对人生的感慨等。诗词描写的是边塞(军旅)生活,或者表现了边塞风光的奇特、对戍边生活的怀念;或者表达了戍边生活的艰苦、报效祖国的决心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等。
五“答”。解答古诗词鉴赏题时,还要通读所有的试题,对考点有个大概的了解后,才能分析思考,动手答题。答题的语言要规范。答题时还要注意看看分值,分值的多少取决于要点的多少。
关键词: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
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诗歌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文体之一,同时又是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在每年的高考语文卷中,不论是国家卷还是各省市自主命题卷,总会出现一道叫做“古诗词鉴赏题”的题型。自2004年江苏高考自主命题以来已有9个年头,其中诗歌鉴赏题已成语文高考卷中的“常驻嘉宾”了。下面笔者就2004至2012年以来江苏语文高考卷中出现的古诗词浅析一下古诗词鉴赏题的作用。
一、结合诗歌意象和意境 ,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示例 1:(2009年江苏卷)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问题: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通过景象分析古诗词是高考命题的常见形式,也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意象作为诗歌重要表现形式,诗人的情感都寄托在种种意象中。上述例题就是要求考生通过意象的分析理解从而达到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体悟。实际上这类题型可以概括为分析意境型,其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某两联写了哪些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往往用顺畅优美的语言把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绘出来,用能够准确体现景物特点的词语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恬静优美、闲适恬淡、凄凉悲伤、雄浑壮阔等;用能够准确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概括其思想感情,如忧愁伤感、闲适恬淡、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等。总之,古诗词主要是通过意境美的渲染最终服务于作者的情韵美。通过分析意境型诗词鉴赏题,助于学生从意境入手去感受、品读其情韵,从而能深刻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结合诗歌的基础知识, 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写作技巧
示例 2:(2007年江苏卷)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问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这类题型可归类为分析技巧型,其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有什么样的效果?请赏析这首诗某一联的修辞手法?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样的,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有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方面的技巧;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方面的技巧;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抒情形式方面的技巧等。课标也指出鉴赏诗歌要了解诗歌的基础知识,如体裁、表现手法、格律等知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考查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写作技巧,而通过对这种技巧的理解更有利于体会作者的艺术构思及其思想情感。
三、结合学生语言品味能力, 考查学生的语言感悟、炼字功夫
示例3:(2012年江苏卷)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问题: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这类属于鉴赏炼字型,其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的某联中的某字用的好,好在哪里?此诗某句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金字塔的塔尖。古人写诗炼字,力争一字传神,常常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色彩词、叠词以及词类活用上狠下功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范例,在古典诗歌创作中可谓俯拾即是。对文字的推敲,说到底是对思想感情的提纯。抓住了这些词语,就抓住了寻找所炼之字的关键。阅读古诗词就要做到咬文嚼字,读读品品,这样才能培养出敏锐的语感,从而更好地体悟诗词思想的能力。
四、结合学生的整体阅读观, 考查学生整体感知、鉴赏评价的能力
示例4:(2010年江苏卷)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关键词】鉴赏 古诗词 语言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一般人对《登鹳雀楼》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味”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涵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我们在这里只对古诗词的语言风格的赏析题目的作答方法具体加以讨论。
一、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一首诗的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如《移家别湖上亭(十一月测)》(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中的“系”字有系住、拴住的意思。诗中的“系”字描绘了一幅修长柔软的柳条藤蔓,好像要牵扯住主人,不让主人离去的动人景象。一个“系”字,饱含了诗人移家前,对湖上亭一草一木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类题目的答题对策:(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又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中的空”字,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尽的思念愁绪。“空”字也表达了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赏析作者语言风格型
古诗词的语言的特点常见的有: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这类题目的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三、比较两诗不同的语言风格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概括各自的语言风格。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通过比较,找出其差异。比如朴实和绮丽是相对举的语言风格,其特点各有千秋,关键是不同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决定了它们的各自长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作者登楼所见。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冉冉而没;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折向东去流归大海。这里的画面辽阔,景象壮观,气势庞大,谁读了胸襟不为之一开。接下来诗人想进一步游目骋怀,而那“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所体现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不更激励我们去挑战人生吗?如果用王之涣这首诗和苏轼的具有豪放风格的作品相比较,那么我们能否从中体会出在语言风格方面二者有相似的东西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中、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多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中、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在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上,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是审题入文理准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讲,无论是阅读、考试,读题审题都是第一步。因而笔者教给学生的第一步就是读题审题,因为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审清了题目,文章内容大体上就有了。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如教学本词时,笔者在板题后便让学生审题,学生从阅读积累中可知:“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既然是题目,那词的内容是一定围绕“赤壁”与“怀古”来写。于是学生怀着急迫的心理读词来印证自己的“猜想”。刚读完就有同学喊起来:“猜中了!”乘势,笔者激问:词意你都能说出来吗?于是学生借助注释,很快译出全词: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和我同饮共醉吧!
二是掌握基调想背景。学生理清了词的大意后,肯定就要琢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词,笔者趁机指导学生接下来就要弄清写作目的:作者距我们已经上千年,怎样才能知道,那我们就要借助写作背景进入作者写作的年代。因而在学生掌握本词大意后笔者便让学生交流背景资料,笔者再用投影打出补充资料,这样学生从中得知:本词是在作者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间游赤壁时,吊古抒怀写下的。写这首词就是为了借对英雄的赞美来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样,就为学生品味语言奠定了情感基调。
三是进入意境品语言。初知作者的感情基调后,学生一定想赏析作者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笔者教学生接下来就是品读语言。具体的品读采取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因而学生在学习本词时,从整体读,词的上阕咏赤壁,描写壮丽景色,引发对古英雄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这一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在部分上,学生通过抓重点词读――品――诵的方法,认为动词“穿”“拍”“卷”与形容词“乱”“惊”“千堆”等最具表现力。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咆哮的壮阔江面……滔天大浪冲击着礁石,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最后学生又整体品味,把词中所展现的画面一一连接起来,再次进入了雄浑壮阔的意境中。
四是分析人物靠联想。学生进入了词的意境,那么感受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但由于诗词中所写的人物、事件距现在较远,要准确把握,需要学生联系历史。同时由于诗词语言高度凝炼,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所以在分析本词人物时,先让学生联想赤壁之战,然后再分析词中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所选材料的目的。学生认为词中写生活细事,目的是突出他年少风流、奋发有为……;“谈笑间”写其神态,以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而“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是为了突出他时间短而战绩丰。词句虽寥寥数语,但作者却从多角度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周瑜的英雄形象。
五是掌握情感看整体。学生把握了人物形象后,必然在心里发问,作者诗词中选取人物的目的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所以笔者顺势把掌握作者情感作为学生诗词赏析的第五步,在体会作者情感上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题让学生分析:“在赤壁之战众多的英雄中,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与最后几句的感慨有何关系?”学生通过对赤壁之战主要人物逐个分析,认为只有周瑜这一形象,可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贬官黄州,壮志未酬,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笔者又让学生联系《赤壁赋》、作者的生平,学生感悟到词中的“人生如梦”是作者借“酹江月”寻找到了一处宣泄苦闷的出口。最后的这一举动,传达出的是一种与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超脱、达观情怀。同时学生还懂得了要评价一个人的情感需要从整体来全面品析。
一、读不懂:五个必看,读懂诗歌
看标题,标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古诗词的标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向导。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从标题便知这首诗表达的是边塞送别之情,另外,标题还能直接表达古诗词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等。
看作者,“知人论世”是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重要方法,“知人”就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论世”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例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的《金陵望汉江》就体现了李白浪漫洒脱的风格和盛唐气象下暗藏的社会危机。
看关键词,古诗词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词,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感关键词,阅读时抓住情感关键词,无疑对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诗词“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陆游《鹊桥仙》)里的“独”字意蕴深刻,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唯独那个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此时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表达诗人壮志未酬只能隐居的无奈。
看尾句,古诗词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所以尾句通常有这样一些特点: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照应前文,以景结情等等。例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诗词中的尾联“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修睦《落叶》)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看注释,注释是古诗词鉴赏中最需要关注的内容,每一条注释都是出题人送给考生的珍贵礼物,因为注释与接下来的鉴赏试题往往会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例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就对“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李白《金陵望汉江》)作了注释,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了。这条注对回答古诗词鉴赏的第2小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诗人既歌颂了这个社会的祥和,又暗中的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
二、说不清:掌握技巧,理清思路
例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诗词鉴赏的第1小题是“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有些考生在回答“写作用意”时把比喻、夸张、用典、间接抒情都写上去了,这是不可能得分的。“用意”应着眼与这四句与下文或与全诗的关系,答出为下文蓄势、做铺垫,或烘托、渲染都可以。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诗词鉴赏的第1小题是“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l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这个题目跟2016年的题目很相似,也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研究古诗词怎样写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在古诗词鉴赏复习课上,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分类整理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每一种技巧设置几个例句让学生熟识理解,那么在考试遇到类似诗句的时候学生才会举一反三。
三、答不全:研究题干,规范作答
经过一年的训练,大部分高三学生基本能读懂古诗词,但是高考场上得分依旧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不明回答方向,看到了题目却未理解题旨;二是不明答题要点,看到了显性要求却未理解隐性提示;三是不分答题要点,答案文字繁多条理不清。
【例题】(2016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这个题总共有两问,每问3分,第一问答案应该包括“画面描述”和“概括景象”两方面,“画面描述”2分,“概括景象”1分,很多考生或只是概括,或只是描述,有的考生描述还不全面,所以就算读懂了诗歌写出来的答案也不能得满分;第二问答案应该包括对“用意的揭示”和“具体解说”两部分,“用意揭示”2分,“具体解说”1分,“用意”应着眼于这四句与下文或与全诗的关系,答出为下文蓄势,或烘托、渲染氛围等等都是2分,有些同学洋洋洒洒写了很多文字,但是不会运用术语,所以也得不到分,“具体解说”也要紧扣下面的诗句分析,切忌堆砌一些词语而没有答到点上。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课堂叩问法
《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段话阐明了在教学中“问”的方法,即先易后难。因为但凡是课,总有发问,特别是语文课,粗到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细到品词析句质疑讨论,都离不开一个“问”字。若要细读文本,探幽索微,还非得追问不可。
鉴赏古诗词,叩问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有重要的意义。在鉴赏古诗词课堂上,应该不断叩问,刨根问底,从语言、表现手法和意境等进行追问,促进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深层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在叩问的过程中,学生欣赏和领略到古典诗词的精妙之处,深入诗人内心,品读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思想。
一、推敲炼字
诗词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为了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诗词人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在“炼字”方面下了一番“推敲”功夫。古人讲“百炼成字,千炼成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告诉我们诗词语言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因此,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懂得鉴赏“炼字”。
我们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必须让学生抓住诗词中的富有表现力的“炼字”。鉴赏诗词中的“炼字”,引导学生不断地叩问,对“炼字”进行深入理解、推敲,挖掘“真义”,感受古诗词语言独特的魅力。
在教学《蜀相》一诗时,我认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诗中的“自”和“空”字的用法极为精妙。于是在鉴赏诗歌语言中,便重点引导学生对“自”和“空”不断叩问。这里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这一叩问,如同在水中掷下一块石头,课堂上顿时溅起了阵阵思维的涟漪。有学生说,“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能换;也有学生说“自”和“空”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在赏心悦目的春色上抹上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也有学生说“自”和“空”烘托了人的心情,沟通了情与景的联系,正所谓“景语皆情语”……我顺势点拨,从而让学生明白了为何要选择“自”和“空”,因为见满院萋萋碧草,缺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备感荒凉之境无限。叩问完“炼字”后,我再引用前人对这句话的点评,引导学生深层处地理解本诗。
“炼字”是诗人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来的,对诗词主题的表达、意境的深化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鉴赏诗词语言,通过叩问,引导学生推敲、思考诗词中的“炼字”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多方位地品味诗词语言的隽美。
二、叩问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是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在含蓄,立意精深,经得起反复吟咏。用典,最大限度地拓宽了诗词的内涵。但用典也给学生鉴赏诗词时造成不少麻烦。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除了要让学生理解诗词所用典故的出处和含义,还要通过不断追问,让学生弄清诗人用典的意图,进而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曹操《短歌行》时,我让学生鉴赏诗中的典故时,不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而且重在叩问,多层次叩问典故,让学生不仅理解了典故的来龙去脉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典故的妙用。课堂上,我问:《短歌行》末四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了典故,大家知道这两个典故的具体内容吗?师生共同回顾了典故的内容。前两句化用管仲语意:“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上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齐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周公吐哺”一典出自《韩诗外传》,书中记载周公曾对人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是第一层次的叩问。接着,我又问:为什么选择这两个典故呢?这一问,学生立即陷入沉思之中,学生的答案可谓五彩缤纷:可能使人喜欢这两个典句,也许诗人刚好来了“灵感”,脑海里只想到这两个人,或许……我点拨说,凡事都有因果关系,大家想想,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相通之处?和诗人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从而领悟到诗人化用管仲语意,不仅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方能成其大业,而且以山、海自比,标明自己将以高山、大海的宏怀,广纳天下才俊,唯才是举。“周公吐哺”借周公自比,以明效法之意。两个典故共同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渴求。然后我再跟学生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最后问:此用典意义何在?这一叩问,让学生了解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鉴赏诗词的典故,不能单纯地字面解释,而是要深入到典故背后,挖掘出更多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思想感情的东西,因此,教师要不断追问,在追问中让学生体味诗词用典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韵味。
三、追问表现手法
在鉴赏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追问诗词的表现手法,这不仅能让学生熟悉和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技巧,还能让学生在追问的过程中感受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韵味。通过不断地追问,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挖掘、不断地品味诗词,从而在诗词中找到另一番天地。
教学王维《鸟鸣涧》时,我首先提出疑问,“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创设的是一种恬静的氛围,可下一句却提到“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样会矛盾吗?此问引出了“衬托手法”,诗人用“月出”和“时鸣”去衬托“空山”。接着又问:以动衬静,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以静衬静呢?引出景物的动态描写,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变得更静,即所谓中“动之中静犹显静”。最后再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心境呢?引出诗人清新宁静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鉴赏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时,我问学生:大家有感觉这句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有学生回答:全是由名词组成。我顺势把诗词中的“列锦”介绍给学生,这是诗词中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通过突出名词意象来写景叙事,抒情言志。接着又问,“列锦”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学生沉入思考。引出整句诗由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景物以其最原始、最纯粹的形态出现,在语言表现上连它们的方向和位置的指涉都不存在,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接着又问,大家记得我们之前学过哪首诗也用到这种手法?学生回顾了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最后再问,从本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联系首联“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体会到诗人思乡之情。
鉴赏诗词中的表现手法,要让学生理解诗词中各种表现手法是“怎么写”的,通过多层次叩问,让学生鉴赏、学习各种表现手法,从而掌握鉴赏诗词表现手法的方法。
四、拷问意象和意境
鉴赏古诗词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并通过不断的追问,让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追问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创设,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我首先问学生:这首词有哪些意象?学生轻易答出: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接着我又问:这些意象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学生结合注释,也能理解出诗歌的内容来。三问:在古典诗歌中,很多意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上面哪种意象是呢?且各有什么特定意义呢?通过引导,学生会回答:月。我再做解释,强调了“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代表着送别、思乡、思念亲人等。我引导学生联系本诗其它诗句,接着又问:那么,在这首诗中,“月”表达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联系本诗中的“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语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领悟出诗人孤独的心境。五问:这么多意象创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孤独凄凉的氛围,绝去尘俗的意境。
不断的意象和意境拷问中,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诗词解读中,逐渐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多方位、多层次叩问,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中心思想的把握,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掌握诗词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金声.论诗歌鉴赏过程[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03)
[2]袁行霈.感受 联想 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3)
[3]朱玉龙.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2)
【关键词】 高考 古诗词鉴赏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97-01
我国是诗的国度,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辉煌华美的殿堂,激发他们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的热情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的生活,物质上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却不能贫乏;我们的学识可以不够渊博,但是我们的思想却不能太过浅薄。经常阅读古诗,对我们所教的中学生而言,不但可以让其深入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等,当然也还能够帮助其应对各种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以及鉴赏古代诗歌能力的重要一环。随着近几年高考对考生古诗词鉴赏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成为我们教学中必须涉及的教学内容。
本文从高考出发,紧扣考试大纲,以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审美趣味为目的,提出了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高考背景下的诗歌教学,已经对教师和学生在古诗词教与学的方法上提出新的要求,只有通过深入分析考纲,比较总结考试重点,掌握古诗词特征,才能总结出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来更好地应对高考,满足现代教学对古诗词鉴赏课提出的新要求。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对古典诗词教学提出五点改进方法:
一、提升教师素质
从执教者的角度来说,要改变古诗一词这利,困境重重的现状,就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诗歌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古典诗词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时而激越时而低沉,但无论怎样,抓住诗词里所表现出的情感,是抓住诗歌内涵的关键所在。这种感情一旦被挖掘出来,就会形成感人肺腑震人心魄的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启发学生透过字面挖掘这些情感的引导者。在讲解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感官系统深刻地体味这些感情,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感染学生,教师必须自己先进入角色,必须把自己置身在古诗词营造的意境当中,把自己当成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含蓄的古诗词在学生面前变得鲜活开放,易于理解。
二、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诗歌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虽然也强调师生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师“一问一答”的控制模式下进行,依靠学生自主查找资料、集体讨论的学习活动很少。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丝毫带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取得的成效也不是很明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宣讲者,也不能武断地作出自己的评价,把教学的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开放活跃的思维,才能让他们自己真正感知到诗歌的魅力。
三、优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设备包括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走进语文课堂,并以其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有声音有画面的媒体,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古典诗词深邃悠远的意境,优美独特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中国古典诗词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境为解读者营造的其实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老师需要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去欣赏这幅图画,多媒体无疑是教师用来展现诗词图画的最好手段。当教师讲授一首诗词的时候,多媒体可以伴着教师的讲述播放优美的音乐,在这种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可以将他们直观的感受同自己熟知的场景、知识和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结合起来,进行再次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词的美妙,审美能力也随之提高。多媒体帮助学生在解读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深远的意义。
四、渗透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修养
古典诗词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诗人,而是通过对这种极富魅力的文学样式的学习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从而把古典诗词中体现的人文精神通过审美活动播种在他们的心田里,这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让诗歌的教与学回归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中来,培养学生更充分地感受、欣赏、濡染真善美的人文修养,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把握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合格的高中生的要求,而古典诗词博大精深的境界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宝藏,是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净化他们心灵的营养源泉。
五、化诗入文,一举两得
[关键词]初中生 古诗词 鉴赏 意境
诗词是中国瑰丽的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赏析诗词不仅能感受到它昭示了五千年古国的文化底蕴,更对自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诗人抒感的方式,是文学与艺术的源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但同时,古诗词鉴赏也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如何让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一、从诵读入诗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富于音乐美,琅琅上口,悦耳动听,便于诵读。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一般来讲,古诗词诵读教学应包括整体把握、细节品味、完整诵读、课后巩固四个阶段。诵读是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读”,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感受古诗词中的节奏、意境和情感,为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古诗词的情韵奠定基础。读主要分为三种:音读、意读、情读。
1.音读
就是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字词的读音,初步理解古诗词,掌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感。通过对古诗词朗诵节奏的掌握,学生可以确切地理解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喜悦、悲伤、抑郁、哀愁等不同的情感。
2.意读
就是在音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深刻理解诗词表达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诗句的含义,真正读出诗词的气势。如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应读出诗中的恢弘气势;读《天净沙・秋思》时,应读出诗人惆怅、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情读
就是让学生借助节奏、语感和对字词的理解,将自己从诗词中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在脑海中将诗词中的画面勾勒出来,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象生动情景的习惯,从而能够更好地领悟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走近诗人的生活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的诗。解读诗歌,诗人是个重要信息,平时要尽量多地了解与诗人有关的信息,尤其是处于时代变迁之际的诗人,如唐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人、由北宋而进入南宋的词人等。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
三、掌握一些诗词的基础知识,提高赏析能力
1.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2)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月――思乡,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菊――隐逸、高洁、脱俗,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2.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直接抒发对统治者连年征战或大兴土木,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写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4)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高初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关键在于平时积累。以课前3分钟为主阵地,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在“说、读、听、写”训练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也渐渐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有了长进。因为多“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说”给每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听”让学生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可以说,每日一诗,每天进行这样的训练会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总之,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只是初中语文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基础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相信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江国建.浅谈古诗词教学[J].新科教,2009,(1).
[3]孙红芳.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激趣谈[J].中华活页文选.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