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范文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院研究生辅导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

第1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范文

【关键词】学生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干预对策

高职学生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广泛的职业群体,其素质和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关心和重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辅导员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压力太大”、“提不起劲来”、“缺乏兴趣”等倦怠情绪反映,人员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分析高职学生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成因,寻找干预对策具有迫切而现实的意义。

一、学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危害

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情绪衰竭感。常常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性急易怒,对工作失去热情,对生活冷漠悲观,常感到焦虑、紧张、孤独、情感压抑。二是工作冷漠感。主要表现为厌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减少与学生的接触,工作缺乏创新,对工作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批评甚多,只注重个人的福利待遇。三是缺乏成就感。辅导员陷于应付事务性工作无法找到自己的职业归属和价值定位,缺乏方向感和成就感。有调查显示:39%的辅导员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走错路”,还有部分人仅将工作当成谋生手段。

职业倦怠使辅导员长期受焦虑、抑郁、易怒、不安等不良情绪的困扰,工作缺乏热情,精神不振,不思进取,将降低其生活质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最为重要的是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将产生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成长带来伤害。正如美国学者德沃肯(Dworkin)所说“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二、学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

(一)强化个体干预,培养健康人格

加强心理调适。辅导员通过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归因训练、应激训练、情绪转移等,提高个体的心理调试能力。

提升自我效能。辅导员要培养自己正确的角色认识和角色期待,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自我为难和拒绝,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自己的努力,使自身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积极的体验中去积累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调整期望目标。合理的期望目标是激发个体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学生辅导员要在承认矛盾、正视挫折的基础上,认真衡量各种限制动机满足的主客观条件, 合理调节抱负水平,选择适当的满足动机或需要方式。

(二)实施组织干预,激发工作热情

保证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职业倦怠产生最重要的诱因。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学生辅导员工作年限越长,其收入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和从事科研、教学的教师差别越大。高职要充分考虑学生工作的特殊性,在岗位津贴、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尤其是收入增长方式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确保学生辅导员的收入水平逐年增长且有不断增长的空间,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明确工作职责。减少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就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避免事务性工作缠身的状况。高职可以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确他们的目标、任务、权限、及责任,使其各施其责、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同时在工作内容上可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兴趣、工作能力等,让他们分别主要从事学生日常事务、党团建设、职业指导、学习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等,做到术有专攻。

拓展发展平台。高职要充分理解辅导员队伍追求事业成功的内心需求,建立良好职业前景,在职称评定上,采取指标单列、独立评审的方法,制定与辅导员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评定标准。通过设立科研基金和科研项目等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辅导员开展理论研究和工作交流活动。要把辅导员作为高职党政后备干部的“蓄水池”,拓宽辅导员成长进步的渠道。要结合工作实际的需要和辅导员的自身特点,进行分类培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业务培训。要建立转岗分流平台。人才流动是必然的,是人才资源优化组合分配的方式和外在表现。没有流动就没有稳定,高职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辅导员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学生工作队伍的动态稳定。

(三)优化环境干预,营造和谐氛围

构建和谐环境。首先要营造人人重视、关心辅导员成长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能一味归咎辅导员的工作,破除“学生出了问题追究辅导员的责任”的思维定式。鼓励和引导辅导员将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职业、专业来追求。其次要形成共同育人的良好人际氛围,高职全体教职工都是育人队伍中的一员,都应从自身做起,履行岗位职责,担负育人重任;再次是要构建和谐的团队氛围,加大辅导员队伍内部的沟通交流力度,做到相互支持,排忧解难,形成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

参考文献:

第2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挑战与难度;现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26-02

1引言

高校学生管理是指高校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为了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法规,科学地、省计划地组织、协调、指挥学校内部的各种财、物、时间、信息等因素,规范学生学习、思想、生活、行为的活动,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也是一项讲究管理技巧和管理艺术的复杂系统工程。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使得学生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与过去有较大的差异,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而这一切无疑给当代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基于学校基础的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对于当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必须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模式,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与管理方式,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努力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辅导员队伍作为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当中指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应该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而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高校学生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与传统大学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尽管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制度、模式以及手段己经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用新的思路加以改革和创新。

2.1 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 目前高校学生的规模都比较大,学生数量与规模与高校辅导员的比例不成正比,同时由于高校辅导员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不能与同等条件的专任教师同步解决。由此,导致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不足,许多的辅导员并不太愿意长期留任岗位。同时由于高校辅导员本身工作的难度、强度较大,工作性质的弹性也较大,在各种待遇方面又不能够保证,使得部分辅导员将本职工作作为“踏板”,随时准备“跳槽”。从而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对队伍不稳定,进而使得学生管理的效率以及实际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2.2 对学生管理工作认识不足: 我国目前的高校管理工作由于许多的辅导员其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思想观念的落伍,导致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往往由于无法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形成一致,从而逐步产生了一定的代沟。高校辅导员仅仅是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工作做好,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至于人才培养问题,缺乏深入、细致地思考。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不够细致、深入,缺乏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与情感交流。导致无法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渠道,最终导致学生主体意识缺乏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缺失。

2.3学生管理制度有待加强: 虽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已颁布多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高校之间存在差异,《规定》本身不适应高校客观现实,不能灵活地针对学生的状况和环境的变化。而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没有很好的与时俱进,及时根据新时代下的学生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进行及时的改善与更新,仅靠理性灌输,完全没有考虑到如今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没有很好的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比如:学生养宠物的问题。这在《规定》里面都没有提及。由此使得在实际管理中缺少符合当下时展的内容,忽略了大学生自身的自主作用,降低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3完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思考

3.1管理理念与时俱进: 管理作为一种活动,是在一个特定组织、特定时空环境下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活动。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管理实际是一个动态过程。近年来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由于高校学生独生子女增多,也给现有的高校管理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因此,要想真正改善我国现有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则必须首先从管理观念上更新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3.1.1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而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内涵就是要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大学生与高校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确立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需要和利益出发,树立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以及专业选择的权利,为学生营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

3.1.2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需要,优化教育资源,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教育平台。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鼓励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创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加强辅导员个人素质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学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3.2 加强学业指导组织体系建设: 辅导员其业务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对学生辅导效果的好坏,因此学校应该加强辅导员专业培训,培训可以主要涵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如何解读专业、教务工作常见问题、学籍管理常见问题、本科培养方案解读、如何指导学生选课等。通过一系列专业的培训,帮助辅导员对目前的工作情况、专业素养有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展开对学生的专项辅导工作。与此同时,积极推动辅导员各项能力的培训,包括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SYB师资培训、KAB师资培训等;完善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培养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使其具有心理辅导、学业指导、生涯规划等能力。

3.3 完善辅导员工作评价与激励机制

3.3.1深化辅导员工作评价内容: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形成一套有效地工作、激励与评价联动机制,进一步改善现有的高校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效率。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加强与学生、家长、教师的沟通作用,发挥桥梁作用;严格贯彻执行学校规章制度,让学生对制度做到“知、信、行”;以生为本,关注不同学生群体。

第3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学生管理 创新 研究

一、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内容

(一)日常管理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进入高校学习基本就意味着日常生活需要独自打理。在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环境中,辅导员充当着高校学生的直接管理者。高校辅导员直接管理着学生的生活环境,如寝室安全、寝室卫生;还管理着学生的学习环境,如学生请假、学生办理各种证件、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有的辅导员还担任着学生的教学工作管理,可以说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涉及范围非常广、工作量烦琐。

(二)制度管理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学校的各种制度是约束学生的基本法则,另外,由于高校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因此,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也是制约高校学生行为的准则。在高校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时,制度是确保辅导员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重要条件。所谓制度,不仅是供辅导员参考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知识,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宣传,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

(三)个人管理

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下,人性化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的核心问题。在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中,辅导员要时刻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时刻进行个人管理,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引导学生,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特点。

二、高校辅导员在目前的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陈旧

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的管理中,没有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往往把自己归纳于教师的行列中。其实不然,辅导员更多的是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所以,目前的辅导员的教育理念不能跟随教育发展潮流[1]。

(二)辅导员自身素质低下

作为高校的辅导员,首先自身要具备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要具备哲学知识,其次要有组织能力、宣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等。

(三)管理工作协调不足

高校的学生管理是一项庞大、繁杂的工作系统,其中包含行政、教学、后勤等等。辅导员管理必须协调好其他各个系统之间的管理关系,例如:辅导员要及时与学生的任课教师沟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辅导员还要经常与学生寝室管理人员沟通,掌握学生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管理相对独立,与其他管理系统没有很好地协调,导致辅导员管理工作繁重复杂。

三、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方法的创新

(一)坚持师生平等原则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辅导员常常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在日常管理中,对学生经常是严厉说教,更甚者对学生进行体罚或语言攻击[2]。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当代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师生平等合作原则,拉近师生间距离。在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中,首先要对辅导员的观念进行创新,改变辅导员的陈旧思想,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鼓励学生,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二)增加科学化管理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世纪,在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中,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如建立学生QQ群、微信群等,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特别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避免了面对面交流时的尴尬。

(三)公正公平公开

在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中,是以一对多的管理,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不能出现偏袒某个人的行为,要公正管理、公平管理、更要公开管理。

(四)奖罚分明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所以自尊心都比较强,因此,在辅导员对其进行管理时,要合理运用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多鼓励学生。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对表现差的学生进行惩罚,利用这种奖罚分明的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担,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辅导员运用创新管理方法,营造良好管理环境,倡导师生平等、互尊互爱的管理模式,促进学生思想上的提高、行为上的规范、学习上的主动,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3]迟桂荣.浅议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J].新西部(中旬刊),2013(3):100,128.

第4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范文

关键词: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创新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成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而由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构建的综合体系,是集管理、服务、教育和研究于一体的开放性系统。对于就业指导系统的构成,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不同的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这个系统必须具备的三大要素分别为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从这个观点出发,可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应包含公共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用人单位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三个子体系。

1.公共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公共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主要是指由政府出资,向劳动者提供公益性的就业指导服务的体系。公共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由政府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各类公益性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其它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组成,其主要职责和作用是:积极举办各类供需见面会和人才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各类就业技能培训以及就业指导服务;通过各种手段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维护大学生与就业相关联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就业公平。该体系最主要的是通过政策介入的手段来实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调控。

2.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参与就业服务的各个部门。主要的职能包括:对学生进行职业观、就业观、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思想教育等全程性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技能培训、职业测评、求职训练以及专业化的咨询和心理辅导;为用人单位提供招聘场地、设备等服务;为双方提供供需信息,进而建立专业化的就业市场;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及要求,及时了解、掌握职业和职场的发展动态,研究分析就业市场的趋势和职业发展,为高校教学改革和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3.用人单位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主要是指各个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与就业相关的部门。用人单位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主要作用是:一方面要担当人才需求方的角色,为社会提供工作岗位,为毕业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择优录用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实训等多元化的形式,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另外,此体系也要为应届毕业生办理各种接收手续,及时反馈毕业生到岗后的工作情况,为学校确立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案以及制定就业政策提供参考。

大学生就业不是单一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通力配合,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应该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力量,因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应包含公共就业指导、高校就业指导和用人单位就业指导这三个子系统,其中,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与大学毕业生的联系最为紧密,具有其它就业指导系统无法比拟的职能。

二、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办学经验尚浅,在办学定位、培养方向上均依托于母体学校,对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不够准确,这直接影响到学院在就业指导工作上的部署和规划。目前,独立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还有很多欠缺和不足,在工作理念、方式方法、手段和途径等方面均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在机构设置、经费投入、人员队伍建设以及硬件设施等方面显得比较薄弱。总的来说,目前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就业市场的形势发展和变化需求。

1.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本科教育资源不足以应付高校持续扩招的招生规模情况下创立的,民办高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办学必须依附于母体学校。这个特点决定了独立学院对于学生的培养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离不开母体学校的控制。民办学校培养方向定位目前比较模糊,存在盲目跟风的弊端,设置的专业大都是市场一时的热门专业,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和长远的总体规划。独立院校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其中坚师资力量以从母体学校聘请和外聘为主,另一部分靠引进人才,引进的教师大多比较年轻,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都显得不足。独立学院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不对口。

2.就业指导形式单一,收效甚微

受限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同时也由于办学定位模糊、认识不到位等原因,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市场对学生的不同要求。目前,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开展,使用材,其课程的教学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授课老师由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兼任。这样的就业指导课堂理论教学多,实践环节少。职业指导课基本上只是满足于采用课堂和讲座的方式在校内进行,没能有效地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

3.就业指导的专业师资薄弱

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并没有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线人员是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工作人员和毕业生辅导员等,他们大多数并不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培训,专业化程度不足。加之独立院校的工作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尤其是辅导员,常有离职的现象,这就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4.就业指导的服务属性不明确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等同于就业管理工作,就业指导的服务属性并不明确。现阶段大部分独立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仅限于就业率统计、签订就业协议及相关的行政工作,工作的完成更像是任务式的,就业指导的服务属性被严重弱化。服务属性不明确可表现为:很少对学校的办学决策提供详尽的数据分析,缺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为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提供可持续的指导服务,不能坚持有计划地回访企业,了解毕业生最新的就业状况。

5.信息整合平台不完善

学校与企业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快捷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和系统,双方的需求信息传递不及时。企业的招聘信息及对人才的要求,不能够及时地传递给学校和学生;毕业生资源,学生的培养模式和知识构造,企业也不够了解,有招聘需求时不能迅速地吸纳毕业生。信息传递的不及时,一方面造成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脱节,耗费了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效率的损失。

三、独立学院创新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关于就业课程的精神和要求,可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分为四个主要的部分:一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内容是职业生涯与职业发展的基本理论、职业发展规划的一般原则等,教学对象为全体学生。二是专业培训部分,主要内容是根据不同专业各自不同的就业方向及就业形势,讲述职业适应与发展,内容应该包括职场环境、职场文化、职业素养、主要技能、企业氛围等方面的内容,教学对象为相应专业的学生。三是实践操练部分,这部分内容以操练、实战为主,教学的形式可以为各种技能训练、拓展训练,也可以与学校的各类社会实践相结合,寓教于实践,教学对象为有一定专业基础,能够进行实习的学生。四是选修提升部分,这部分的内容主要为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提高创业素质、技能技巧,教学对象是有创业意向的学生。

2.构建完善的教学组织体系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独立院校,就业指导教研室设在招生就业部门,有的院校甚至没有独立就业指导教研室,职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由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或者行政教辅、辅导员担任,专职的就业课老师极少。这样的设置不利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也不能都保证就业指导课的质量。为此很有必要规范教学组织体系,构建并完善专门的教学单位组织体系。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教研小组,按照学校定位和市场需求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定期组织课堂教学听讲或集体备课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室工作重点在于强化科研力度、完善教材、培训师资、提高课程质量。构建完善的教学组织体系,是构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体系的重要保障。

3.日常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

日常指导服务体系的建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做好新生入学的测评工作。在新生入学后,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心理测评及职业测评,如有条件的话为每个学生建立职业指导档案。测评结果可以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学校也可根据测评结果分析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2)做好日常的咨询工作。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咨询、择业心态和就业心态方面的咨询,就业协议签订、就业形势与政策、劳动者权益保护等与就业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咨询的形式,既可采取面对面的咨询,也可以采取网上咨询。做好日常咨询工作,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面临的个体问题,体现职业指导的服务属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他们遇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整理成案例,在课堂中进行案例教学,切实解答学生在就业中的困惑。

(3)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平台。为保证与就业相关信息的快捷传递,应该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高效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应当根据学校的需求,建立一个与学生群体、企业单位紧密相连的网络平台,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学生和企业之间、学生和学校的之间的全面高效的沟通与交流。

4.就业指导服务全程化体系的构建

就业服务指导应该贯穿大学生的四年学习,而不能断断续续,缺乏连贯性。因此,很有必要构建就业指导服务全程化体系。这个体系主要作用是根据不同的学习时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职业目标,合理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行就业服务指导全程化的重点在于,要根据不同的时期,掌握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对刚刚进入学校的低年级学生,应该使他们初步了解自己的专业以及日后有可能从事的行业,根据他们的兴趣、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各个方面的能力。对高年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应侧重在提高求职技能方面,引导他们主动地搜集就业信息,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型的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就业能力。同时,对有突出专业特长或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咨询和指导,真正落实就业指导的服务职能。

四、结 语

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对学院输出人才的认可。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想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赢得一席之位,其自身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是最重要的保障。就业指导工作是保证学生及时、有效掌握各种能力的保障,这就需要我们的就业服务工作做得更全面、更细致、更有针对性,从而为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燕冰,罗三桂.广州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第5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范文

关键词:人本主义;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理解;尊重;信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237-02

教育作为一种高级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培养人、塑造人为直接目的。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大学德育教育活动中,辅导员与学生的主体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尤为显著。在实际的大学德育教育活动中,随着高校教育不断发展,社会时代的不断进步,辅导员与学生在主体关系互动中面临各种紧张性挑战,如何调整辅导员与学生主体关系以促进德育教育提高,来自人本主义的理论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人本主义与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人发展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关系纽带,师生关系的定位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与理念,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现了教育双方彼此的地位、作用和互相的态度。师生关系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师生关系受教育思想的制约。人本主义所强调的人的价值性特征对师生关系进行了新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超越是人的基本需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实现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环境都有益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蓬勃发展。因此师生关系的定位与状态,关切教育效果与质量的好坏。辅导员作为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促进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本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达成两者关系的和谐,给德育工作以新的启发。

二、当下辅导员与学生主体关系的反思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是国家政策文件对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准确定位。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也以此为目标争取做到学生的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但是在高校教师群体中辅导员是区别于专业任课教师的特殊群体。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包括8个条目,其内容涉及“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等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不仅从心理、思想引导、学生活动等方面开展工作,而且需要承担学校大量事务性管理工作。辅导员与学生的角度不仅是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还是管理关系。辅导员囿于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存在着严格的管控要求,这种管控要求使得辅导员对学生存在着严格意义的管理者立场。因此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不仅仅是师生关系,也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管理关系往往使得辅导员与学生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发生紧张性关系冲突,而这种紧张性关系冲突也会使师生关系受到冲击,严重影响德育教育效果。而且这两种关系在辅导员实际工作中是交叉进行的,角色转化快速,交互影响,辅导员与学生的主体关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易发生紧张性冲突的师生关系。如何协调好辅导员与学生的主体关系,关系到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

三、人本主义视角下的辅导员与学生的主体关系

人本主义重视人的尊严、价值,强调自我实现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在校期间是以自我成长为目标,但是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成长历程往往呈现各种复杂局面,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中学生德育的主干力量。辅导员在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心理健康、学业规划、职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责任“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这些方面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方面。相比专业课教学,辅导员在德育教学中需要更多的人际技巧。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认为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辅导员对学生有着管理的重要职责,对学生在校活动有严格的制度管理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做什么”,这又要求辅导员树立一种管理权威。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无论是管理权威还是德育培养,人与人最重要的是彼此真诚与可信任关系的建立。因此高校管理制度在一定意义上应该符合学生成长的本质需求,辅导员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树立起可信赖的管理权威。权威与可信赖是辅导员与学生互动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辅导员管理权威的建立在制度上有着安排,管理者权威在自然教育过程中容易发生,辅导员制度安排的权威性与可信赖的权威性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区别。辅导员制度安排的权威性并不能满足辅导员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与可信赖的权威性相比,制度安排的权威性有以下不足:一是信息反馈不真实,辅导员如果只依靠自身管理者地位去管理学生,那么在获取管理效果信息方面得不到学生及时积极的真实反馈,辅导员无法获得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真实的需求;二是互动能力差,学生与辅导员管理仅包含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成分,辅导员将无法深入学生群体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三是教育性不足,硬性管理的教育性不强,学生无法从中获得教育性指导;四是抗拒性强,学生群体对硬性制度化管理抗拒心理较强。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基础上建立起可信赖的权威形象尤为重要,与学生形成真诚、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效果。

四、对话:辅导员与学生主体关系互动成长的可行途径

1.革新教育理念构建“尊重、理解、信任”的师生互动关系

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应以“尊重、理解、信任”为目标,在互动过程中积极体现辅导员与学生的主体平等地位。“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没有自己追求的现实利益,双方都不把对方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是真诚地赏识对方,欢迎对方,肯定对方,同时受到对方的赏识、欢迎和肯定。”[1]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进行着相互的理解、尊重和沟通。而这种理解、尊重和沟通是通过平等对话实现的,因而,在师生之间这种交互关系中,对话沟通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而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获得了精神上的沟通与理解。通过对话交流实现双方平等、友善、尊重关系的建立。通过对话,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等。那么德育过程就可以实现“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2]平等、尊重、互助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师生之间教育关系的缺失,相反这样的关系更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教育的意义更在于师生加之观念的交流互通。

2.辅导员应正确认识自身权威,增强自身修养与水平

辅导员在德育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合理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过程中不能够成为决策者指令的简单传达者、规章制度的简单执行者,简单依附于指令、规章制度,工作方法简单机械,而应该坚守自己的教师立场,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自我分析问题所在,澄清多元思想交融下的价值选择,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客观评价。其次,从人本主义角度来看,辅导员在与学生谈话过程中,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代替学生做出选择,更不能强迫学生去选择,而应该告诉学生“应该是什么”。通过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问题,自我剖析,自我成长。但这对辅导员自身的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辅导员应不断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经验,树立起可信赖的权威形象。

辅导员可信赖的权威形象,有助于增进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有效性,良好的权威有助于维护辅导员与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应该正确认识自身的权威,辅导员的权威并不是让学生害怕。教师的权威来源于两大方面:制度的权威和个人的权威。制度的权威包括两个方面:法定因素(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和传统因素(在社会中的地位);个人的权威取决于专业因素(个人的知识技能水平)和感召因素(人格魅力)。而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取决于这四种因素的合力[3]。就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言,增加个人权威的权重,对可信赖的师生关系构建而言具有积极意义。如果学生仅仅因为辅导员所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制度权威而感到震慑则不能认定他们之间具有可信赖的师生关系;相反,如果学生折服于辅导员知识渊博,被辅导员自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这种源于个人的权威必将有益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真正的教师权威的确立不是让学生在教师面前瑟瑟发抖,而是感到安全、信任和愉快。一个具有高个人权威的辅导员,必然是本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以自身的权威性影响激发学生自我成长潜能,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力量构建起与学生畅通的交流模式,在真诚、理解、信任的关系氛围中实现对学生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36.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第6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效能;学生评价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工作效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更与高校学生管理整体水平与质量相关,因此,切实了解辅导员工作效能现状,探索提高辅导员工作效能的途径,促进辅导员更好提升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工作效能的内涵

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是指在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投入和产出之比,辅导员的工作投入是指其在组织与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素质和能力。辅导员的工作产出是指辅导员向高校提供的劳动力水平和能力后所产生的实际工作效果与影响。

从学生评价辅导员视角着眼,对辅导员工作效能的现状进行探索,可以实现学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助于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同时也有助于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全面了解,并使辅导员及时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从而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二、辅导员工作效能现状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结合辅导员工作效能的内涵,课题组设计了辅导员工作效能评价问卷,问卷涉及了辅导员的素质投入、能力投入和实际工作效果三个维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32份,有效问卷125份,问卷有效率为94.6%。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合辅导员访谈,分析辅导员工作效能现状。

1.学生对辅导员工作投入量评价

辅导员的工作投入包括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调查显示,辅导员在工作中的总体投入较多。在学生对辅导员的素质评价方面,78%学生对辅导员的为政治素质评价较高,81%的学生对辅导员心理素质评价较高,83%学生对辅导员的道德素质评价较高,其中学生对辅导员思想引领、教育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方面的表现等方面评价较高。在能力投入方面,学生对辅导员评价较高的几个方面是辅导员安全教育、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但是在解决突发事件和创新方面,79%的学生评价较低,认为辅导员应该加强这两方面能力的投入。

2.学生对辅导员实际工作效果评价

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直接对象,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安全教育及就业指导等工作是否有效果,学生最有发言权。调查显示,有53%的学生对辅导员的安全教育能力表示认可,61%的学生对辅导员在班级日常管理及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表示认可,但是,仅有21%的学生表示辅导员和他们一起听过课,25%的学生表示辅导员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过指导。由此可见,辅导员虽然在工作中投入很多,但实际的工作效果却不尽人意,在日常管理、安全教育、学生课堂表现、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效果有待提高。

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是指在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投入和产出之比,根据已有调查结果,辅导员在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工作投入较多,但是实际工作效果不尽人意,辅导员工作效能较低。

三、影响辅导员工作效能因素

1.工作投入过多,工作倦怠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责范围较广,在正常的8小时工作范围外,要求其随时准备处理学生问题,此外还有大量的班级活动安排在学生课外时间,一般辅导员都是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面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辅导员要亲临“现场”指导、安抚学生;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要不间断的关心和辅导。这些工作特征决定了辅导员比一般高校的其他工作人员都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工作时间上的持续性和连续性的容易使其产生工作倦怠,导致其工作效能较低。

2.考核方式单一,心态消极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承担者,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除了肩负着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外还肩负着多项行政事务和组织事务,如就业指导工作、党建工作、团学工作等方面。这些工作相对而言无法在年终考核中进行量化,而且作为学生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很有可能会因为一项工作没有做好而被全部否决,加之学生打分的考核方式存在主观性,使得辅导员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导致消极的工作心理,影响工作效能。

3.多重行政管理,压力较大

辅导员位于高校管理结构的最底层,处于多重行政管理的状态,受到高校很多行政机关的指挥和领导,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横向联系与配合,导致辅导员职责庞杂,管理范围无限、责任无限,带来巨大心理压力,缺乏组织归属感。同时这种管理方式使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繁琐复杂,难以产生良好的工作影响,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工作效能提高路径

1.树立效能优先工作理念,提升自身工作素质

新形势下辅导员的工作包括学生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创新实践和学生资助等方面,这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加强自身文化修养,陶冶道德情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身在解决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辅导员也应树立效能优先的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式,不断对已有的业务工作进行完善,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简化、整合以及自动化等活动来简化各项工作,以提高工作效能。

2.建立班级管理三级制,优化辅导员工作内容

班级管理三级制是指在班级管理中实施三级管理模式,一是配置一名专职辅导员负责班级整体思想教育工作,二是配备一名责任心强、有较高专业造诣的教师担任班级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班级导师结合专业特点和业务工作优势,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还管人。三是选拔一名高年级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学生助教,不仅能协助辅导员处理班级事务,又能锻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班级三级管理体制实现了辅导员工作职责的明确和人力资源的优化,而且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和相互沟通。通过辅导员、班级导师和学生助教的定期沟通,互通信息,能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能。

3.完善辅导员考核四层制,加强改善管理办法

为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避免单一的学生评价的主观性和单一的学生评价对辅导员工作的影响,可以将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机制从单一性变多样性,建立“四层”考核机制,实现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公平化管理。“四层”考核机制即辅导员所带班级学生评价,辅导员主管工作领导评价,辅导员之间互相评价和辅导员自我评价,四层考核机制兼顾了辅导员的直接工作对象和辅导员的上级管理部门,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在辅导员工作考核不应仅仅局限于业绩考核,可以适度强调目标管理,加强对辅导员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的考核,建立效能优先的工作理念,调整工作思路,把工作考核和提升辅导员工作效能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单秀玲.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朱诚蕾.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第7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指导作用

近年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中得到深入发展。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要建立符合本校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仅仅依靠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高校各个部门,从领导到教师全面重视并参与进来,其别重要的是高校辅导员的参与。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性质、特点与主要职责决定了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承担重要角色的必然性。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辅导员并没有真正投身于这一工作中来。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所具备的优势,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许多辅导员面临的崭新课题,也是学校管理者要深入思考和落实的问题。

一、辅导员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意义

职业规划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为最终目的。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选择与价值实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辅导员是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需要辅导员的全面参与。只有辅导员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做到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全员参与,才会在学校形成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有效地“正能量”,更好地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面发展。

另外,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也是新形势下,对辅导员提出的崭新要求。为了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辅导员有必要积极地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系中来,发挥自身所长,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新理念、新方法,更新工作思维,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拓展工作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辅导员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优势

作为大学生的最直接的教育者与管理者,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辅导员是与大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更容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辅导员直接负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管理工作,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与大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大学生们最可信赖的人。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会对大学生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春风化雨的耐心和润物无声的投入,从这方面来说,没有人比辅导员更适合承担这项工作。另外,目前辅导员的年龄普遍年轻化,容易接受新事物,和学生有很多的共同语言,甚至学生遇到的很多问题也是曾经或正在困扰辅导员的问题。他们可以和学生共同分享,共同学习成长。相较其他人员,这些特点让辅导员更容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2.对学生个体情况的了解掌握,有助于高校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生涯的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独特性。每个人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涯发展的问题和困惑,只有熟悉、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个体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学校里,辅导员是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最为了解的人,优秀的辅导员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自己班级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能力才干、价值观念甚至家庭背景,辅导员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辅导员的参与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全程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学四年持续不断地对学生情况进行指导、关注,甚至在学生毕业后还要进行跟踪调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家或专业教师只能给学生一个框架的、方向性的引导,而更细致的工作则只有辅导员能够完成。高校辅导员可以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四年的日常工作中来,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

三、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1.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

辅导员可结合学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分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大一时,着重帮学生了解学校和所学专业,进行自我探索,唤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二时,着重指导学生了解职业,进行职业探索;大三时,着重帮助学生提高职业必备素养;大四时,着重指导学生收集就业信息,掌握求职面试技巧,了解就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四个阶段有机联系、相互贯通,构建一个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

2.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活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高校辅导员可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设立工作坊、进行职业角色扮演、举办职业发展沙龙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生涯理论的深刻理解,加强对目标职业的认识、培养团队意识、增强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3.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对学生们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遇到的问题有共性,也有个性。辅导员是和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对学生个体情况和家庭背景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这有助于辅导员运用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扬长避短,为自己制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位置,快速适应职场。

4.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活动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对自我和环境进行探索。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学生们可以完成对自我的探索,但一般欠缺对环境的了解。提高大学生对环境认知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辅导员要鼓励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对社会环境的了解和认知。高校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实践训练的好机会。

在技能的三个分类中,用人单位一般最为看重的是可迁移技能(skill),而大学生在学校系统学习的只是第一种专业知识技能(knowledge)。就业实习是大学生提高可迁移技能的最好机会,是大学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奏,是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过渡,是大学生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段体验。辅导员要充分地利用这个时机,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他们对用人单位进行更为实际的了解:了解工作岗位对员工的各项要求;对领导和老员工进行访谈,学习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请他们指出自己的不足并请教如何改进等等。学生实习返校后可让他们在班级内分享自己的实习体会,从而使每位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更深刻,更立体。

5.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督促

职业生涯规划重在执行,没有执行,再好的规划也会成为一纸空文。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执行力不足,需要辅导员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督促,通过班会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执行能力,使职业生涯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6.开展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效果要用时间来验证。为此,需要辅导员对毕业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辅导员可以定期(每隔半年或一年)与毕业生进行联络,了解他们的职位变动、岗位调整、薪酬待遇、工作满意度等情况,以及他们工作中对于生涯规划的重新感受和思考,从而做出统计与分析,用调查结果和数据来验证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还可以将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和没有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

四、提升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指导能力的对策

1.学校应对辅导员开展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力培训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中辅导员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作用,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同时,还要加强对辅导员专业性的培训,组织辅导员经常性地参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能力,全面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整体水平。

2.辅导员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职业规划教育指导的专业化水平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集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于一身的综合性理论知识。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自身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精通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掌握职业测评与辅导的技能,最好还能考取职业指导师等职业技能证书,提高职业规划教育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另外,还要熟悉和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情况,多方搜集职业信息,与用人单位进行深入接触,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3.辅导员应先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个人都适用,对辅导员也同样如此。辅导员只有首先对自己进行好规划,才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经验去指导学生。另外,辅导员往往是在对自身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魅力所在,把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兴趣,从而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感受与学生进行分享讨论,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只有辅导员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学校的发展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高等学院与辅导员的双赢。

4.辅导员应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任务艰巨,只有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辅导员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为此,辅导员需要以一颗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责任心投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中来,在对学生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学生的成长而喜悦,自觉自愿地去开展工作,这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焕发蓬勃生命力。

5.学校应为辅导员提供支持和保障

学校要为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辅导员提供有力支持。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高强度的工作使不少辅导员的精力透支,再加上有的学校受条件所限,即使想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学校应为辅导员提供从事此项工作的支持和保障。首先,应尽力满足辅导员从事此项工作的必备条件,如场所、设备等等;其次,可以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拟定绩效评估项目,对从事此项工作的辅导员进行补贴,对做得好的辅导员还应给予表彰奖励;另外,还要对辅导员的生活进行关怀,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来。

综上所述,辅导员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辅导员应积极地投身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中来,不断学习,积极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学校也应重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建设,为辅导员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为他们开展此项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只有这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形成体系,才能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以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长旭.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角色定位[J].科教纵横,2012(2).

[2]郭彦铮.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指导作用[J].科技信息,2012(36).

[3]王千红.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指导作用研究[J].检验医学教育,2011(12).

第8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生涯辅导 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校企合作包括订单培养、2+1培养、工学交替、企业学院、全方位合作教育等模式,将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组织和实施贯穿于校企合作之中,是高职教育实现校企全面、全程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高职职业生涯辅导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1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职业生涯辅导问题分析

从总体来看,利用校企合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处于发展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1 职业生涯辅导机构设置不合理,面对严峻的就业趋势,很多高职成立了相应的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就业指导工作。但由于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配备不充足,事情繁杂,使工作人员并没有太多时间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职业生涯辅导。

1.2 师资队伍存在明显不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主要是由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或辅导员承担,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难以结合行业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只能给予学生简单的指导,在学生个人目标及职业方向上不能给以实质性的指引。

1.3 就课程设置而言,现行的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无法满足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虽然目前大多数高职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但主要局限在新生入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并没有开展实质性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缺少中间环节的大量指导,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课程安排上,实践教学开始的时间比较晚,许多学校在三年级才有实践环节。虽然有的学校在课程学习中开设了包括实习、实训和参观等环节,但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对职业、社会的适应性训练、实践性较差。学生对企业的运营、架构等依然缺乏直观印象。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期间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不清,就业后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2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生涯辅导对策分析

2.1 学校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深化校企合作深度。职业生涯辅导校内涉及就业指导中心、校企合作处、院系、教务处等多个部门,校外则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生涯辅导的组织和实施必须从内外部同时着手,由就业指导中心和校企合作部门牵头,系部就业和教学负责人进行配合,督促教研室和辅导员等相关部门具体实施。同时,应该引入校外企业单位,建立起协作互动机制,形成完善的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整个组织体系以校企合作处配合就业指导部门,联络各行业企业单位、编制企业资源库、制定出职业生涯辅导大纲;院系就业、教学负责人与企业单位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组织,充分考虑企业单位的意见;院系教研室结合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制定出体现不同行业、专业要求和不同年级特色的就职业生涯辅导体系;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学生开展与校企合作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

2.2 形成以专业教师+校外人员的复合型职业生涯辅导师资队伍结构,深化校企合作深度。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可以遴选和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辅导,与校内专职教师相互配合,形成复合型的师资队伍结构,整体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团队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了一个走出去的良好平台,通过鼓励和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和顶岗实践,改善知识与能力结构,积累职场经验与认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2.3 在课程设置上,建立高职职业生涯辅导的模型,进行模块化教学。通过分析和比较高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2+1培养、工学交替、企业学院、全方位合作教育等5种主要模式,认为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要采取适合的职业生涯辅导,从而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见表一)。

第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模式强调学生技能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在于开设能力拓展课程和实行“导师制”。能力拓展课程旨在拓宽和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转岗的迁移能力;“导师制”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基础学习的关系,正确处理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的关系等,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第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2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的模式。“2+1”模式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动力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重点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决策的修正,帮助学生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创业观和择业观,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提高学生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行为的“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完成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第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突出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学用紧密结合能力。一是通过收集合作企业优秀员工的资料,结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进行理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敬业爱岗、踏实工作的品质。二是通过《民法》、《劳动法》等课程教学,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掌握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三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心理咨询专线进行个别心理疏导,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第四,“企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在人、财、物具有优势的某一企业合作办学,学校由企业管理,共同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定行业应用性专业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企业学院模式职业生涯辅导培养目标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强化,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通过校内实训、企业实践体验、校内外技能大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实践教学等来实现。

第五,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即政府、学校和企业在合作教育中都要投入必须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合作教育项目负有相应的教育管理责任,合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多赢”的合作教育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的条件要求是最高的,不但合作方要有共同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理念,还需要学校实现全方位培养,采取多途径和方法,才能使合作教育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黄成强,谢嘉雯.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探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7月.

[2]张荣,探索“三个结合"高职顶岗实习就业指导体系的实践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年第7期.

[3]邓志新,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12年第二期.

[4]黄红湖.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就业教育模式探析[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一期.

[5]程波,陆旭冉.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改革与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作者简介:

第9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范文

【关键词】新学情 高职学生 辅导员 问题分析 关系改善

一个合格的高职辅导员扮演着众多角色,即“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扎实的教育管理者”、“称职的心理健康引导者”、“合格的职业生涯规划者”和“有高度责任心的深刻思想者”。这些角色决定着辅导员同时承担着高级保姆、宿舍管理人员、行政事务人员、违纪学生教育人员、就业服务人员等多重任务。然而,现实情况显示,高职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弊端未有遏制势头,长期以往的确令人担忧。

一、现实问题的提出及思考

众所周知,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扶持政策和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直接导致了高职学生人数快速大量地赠加。但与此同时,高考人数的逐年下降则引起了生源质量的明显下滑,各高职院校纷纷投身于生源大战。新学情下,一些以前只能在电视、报纸上见到的罕见高校危机频频发生,学生工作也已迎来了新的挑战。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贫困生问题、适应大学生活与适应社会问题、爱情问题、心理健康及情绪方面的波动等等,这一系列高职学生出现的问题时时引起媒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而这无疑也使高职辅导员分分秒秒绷紧心弦,锁定每一位所管学生,生怕出现严重的恶性事故及校园危机。然而,当高职辅导员把视点越来越聚焦在学生本身主体时,其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却出现了新的问题。那么,如何改善且建立新型现代的高职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关系构架,即变为一个当代高校乃至社会急迫而必要的研究课题。

二、若干师生关系问题的产生根源及其初步分析

(一)专职辅导员教师比例较低,教育力量薄弱

调查中发现,多数学校师生比例明显低于1/200,有的院校甚至达到 1/380(教师主要指直接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的一线辅导员)。在这些专职辅导员当中,具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辅导员人数较少,新进辅导员多是刚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相关专业的硕士,虽然与学生相仿的年龄易于与大学生的沟通,但是育人工作是一项引领学生心灵与思想发展的复杂工作,需要丰富的经验与极高的责任心。过低的师生比让高职辅导员疲于应对,只得“抓两头,放中间”,而这种工作准则往往导致许多弊端。有些学校已发现并着手解决此问题。

(二)辅导员忙于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目前,辅导员将大量时间用于学生班级干部队伍建设、学生资助、党团建设、集体活动、学生创业、学生就业等事务性管理工作。辅导员教师在与学生认识后,无法投入大量时间和感情去完成的教育任务,只得像处理日常事务一样在短时间完成。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忙于评职称的论文撰写与科研工作,有限的精力与时间不能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充足开展,无形中加大与学生的隔阂及断层。这就需要学校与教师在政策等方面予以进行科学引导及适宜调整。

(三)师生间对话形式有待改善

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时代,新兴多媒体手段和多方位信息让交流变得如此随意自由。而传统谈话方式的单一性和模式化,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而一些高职院校人手紧、条块工作繁重、信息化水平有限以及网络化意识薄弱等原因,让辅导员经常会不解,苦口婆心、千叮万嘱,然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传统辅导员角色处于“家长”的位置,扮演的是知识的拥有者、问题的裁决者、权威的代言人、教育的主宰者,拥有绝对的“话语霸权”。而学生则被动应付、敢怒不敢言,师生处于分离状态。看来学习一些国外名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如学生与教师在一定层面上可以成为朋友与挚友,这对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及身心健康发展是必要的条件。

(四)师生间对话内容亟待深层次化

辅导员忙于事务性工作,谈话中往往是“浅层次”交流,很少顾及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领域、精神世界等个人情感的沟通与交融、思想的碰撞与互动、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大多围绕考试成绩、违规违纪、布置事务性任务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来展开,经常出现辅导员因为不熟悉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了解谈话对象的脾气性格,无法采取正确有效的谈话策略与手段。实践证明采用多种方法交错综合使用效果较好,如又红又专的大道理,夹带于精心选取学生喜闻乐见、津津有味的社会上最新的与年轻人息息相关的话题(情感生活、网络生活、现实生活、成功者与失败者典型案例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深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外化表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

(五)辅导员急需改变及优化工作理念

最早的高校辅导员制度是由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于1953年提出的,即“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随着时代的变迁,辅导员制度也经历着不断“进化、细化、职业化”的过程,逐步成为保证高校稳定持续发展的一条宝贵“生命线”和骨干力量。从2004年至今,“16号文件、24号令”等一系列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的颁布,标志着辅导员工作进入了一个迎接新学情的全新阶段。鉴于这些年辅导员工作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如一直沿用传统的工作理念与方式,显然不足以适应新学情下的时代要求。由此看来辅导员自身队伍建设亦须不断强化,建立现代的阶段性培训、进修与升级的机制,显得刻不容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