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美双边留学工作主要特点
美国是世界教育大国,也是世界教育强国,是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国家。中国是世界教育大国,是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工作官民并举,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其中赴美留学工作已取得重大成绩。目前,中美双边留学工作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来美留学人员持续增加。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来美留学人员累计已超过30万人,目前在读的各类留学人员约8万余人,其中国家公派生占3%,单位公派生占26.6%,自费生为70.4%。来美留学人员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海外人才库。
二是各类来美留学培训与交流活动不断扩大。中国现在每年选派数以千计的各级各类在职管理干部和专业人才来美培训,其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乔治城大学、马里兰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名校已成为研修培训的重要基地。
三是美国赴中国留学与培训出现增长态势。近年来,美国赴中国留学与研修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目前,每年有3000多人赴华学习与培训,首次呈现中美双向留学并存与上升的状态。
四是中美两国政府都支持留学工作。在对美教育交流工作中,中国政府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美国政府和国会相关部门对开展中美留学交流持鼓励与支持态度并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
上述特点,不仅为我们协助做好“三个一流”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考,也为我们创造了新的工作条件。
留学人才简要情况
据统计,华盛顿馆区共有各类大学600余所,综合排位在前50名的院校有8所,是美国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和我留学人员就读的重要地区之一。以我馆区的知名院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例,该校有中国留学人员900人,担任助理教授以上的中国学者超过50人,其中正教授近10人。肯塔基大学的例子也有代表性,其综合排名虽然不高,但有一批专业却很有特色,如超低温生物技术、强磁场、生物医学、矫形医学等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在这些领域学习和工作的我优秀人才大多是改革开放初期来美留学的,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他们已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我馆区的优秀留学人才当中,有十几位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一批海外学者。他们以“候鸟式”、“哑铃式”等多种方式,积极为国服务。另外,马里兰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高校成立了中国教授联谊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立了中国职员协会,他们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为推动与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一批优秀人才回国工作。如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的一位教授,在上海合作创建了上海中信国际生物技术研究院及生物制药公司,融资11亿元人民币.使该领域的生物高新技术处于国际前沿。内布拉斯加大学计算机信息专业石勇教授近期回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国内创办最新的信息挖掘技术实验室,为国内超大型信息处理、管理,国内银行信用系统的建立和管理提供最新的技术手段。陈十一教授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系主任,同时也是北京大学的“长江学者”,目前他正在帮助北京大学筹建工学院并担任负责人。馆区内还有很多在科研单位、企业机构以及各类学术协会学会团体工作的中国优秀留学人员,正在以多种方式同中国相关部门开展交流与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准备选择适当时机回国服务。
根据我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的任务,中美留学工作的特点及馆区我留学人员工作与教育资源状况,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对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优先扩大博士后选派规模。我国业已建立并完善了各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每年有大批的博士进入教学、科研队伍,他们应该成为国家教育、科研领域的中坚。根据美国对J-1签证期满必须回国服务的限制条款,建议从优秀博士中选派一些到美国,有针对性地选择美方相关教学与科研项目,有目标地从事博士后教学与研究工作。博士后公费留学期限设定为1―2年,获美方资助后允许延期1年;出国前安排好被派遣人的回国工作单位,确定工作领域和方向,双方签订协议;单位根据国家选派重点领域和人才培养规划,选定派遣方向和研究领域,并负责博士后派遣生在国外期间的业务指导和联系。
适度选派博士研究生。美国大学研究生协会去年曾通过我处与国家留学基金委联系,商讨中国学生来美攻读博士学位事宜。目前,我们也正在积极与美国大学协会、美国乔治城大学等部门协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有关事宜。从接触情况看,馆区有关大学和协会对同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积极性。中美合作培养研究生,建议主要采取三种模式,一是“强强合作”,即美方一所知名大学与一所或两所国内重点大学之间合作:二是”强项合作”,即通过美国研究生协会或美国大学协会会员中知名大学的优势专业同国内几所大学合作;三是“校研合作”,即同拥有相应学术资格的重要科研院所合作。上述三类合作都可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同相关院校或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后实施。
设立一流研究型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为保证派出一流人才的质量,建议设立“一流研究型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选派骨干青年教师到美国一流院校学习、合作科研,国家从资助经费和选派形式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与协助。
设立海外留学专家咨询系统和优质留学资源信息库。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师从一流的导师学习和深造.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选派工作。首先国内要选准人。其次是国外要选对专业与导师。选准人的工作,主要靠国内相关单位和部门做。选对专业与导师的工作要靠国外与国内配合进行。
建议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海外留学咨询专家系统”,聘请一批海外知名学府中原籍是中国的教授为咨询专家,请他们提供接受我留学人员单位的优势专业和指导教授的水平和能力的咨询意见。生活在海外的原中国籍教授常年在教学和科研一线工作,熟悉本校以及自己研究领域的状况,他们提供的咨询意见会有比较可靠的参考价值。“海外留学咨询专家系统”可以按照不同国家或地区组成数个子系统,由各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推荐,国家留学基金委组织专家评审后确定,并颁发有任期的聘书。咨询工作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或电子通讯的方式随时随地进行。模式可以参考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海外评审专家系统”。
【关键词】职业培训 高层次技能人才 企业可持续发展
1 深化人才认识,搞好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一线岗位,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工艺和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和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应水平的人员。
高层次技能人才,是指在高技能人才中取得技师和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他们是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处于高层次的人才。
金融危机逐步过去,我国的经济正步入新一轮增长期。企业也急需造就一大批适应新要求的高层次技能人才。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仍然存在严重不足的状况。根据《2009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高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来,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目前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技能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第二,高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一是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第三,培训机制不成熟。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将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从而对职工队伍,特别是对高层次技能人才队伍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应该把搞好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作为职工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 结合现实需要,搞好基本技能培训
2.1 按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发展需求制定培养规划
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根据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发展需求,在考虑满足需要和适当储备的前提下,确定所需的工种、等级和人数,制定出科学的培养规划,才能使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发挥出最好的效益。因此,钢铁企业应结合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发展需求,在深入调研和预测的基础上,编制出企业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划,搞好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2.2 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展好基本技能培训
现行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简称《标准》),对通用技术性工种和部分行业工种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已有职业标准。对于钢铁行业的主要大生产工种,目前国家还没有职业技能标准。因此,在培训前,要邀请该行业工种的权威性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结合实际,参照通用工种高层次技能人才培训的《标准》制定出培训大纲。在培训时,要保证理论课教师的履职资格和教学效果,保证实作训练的硬件要求和技能等级训练要求,确保培训质量达到高层次技能人才的标准要求。
2.3 定期开展高层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技能竞赛活动,属于岗位练兵的重要形式,是完善和提高高层次技能人才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重要手段。竞赛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能否真正达到理论部分和实作部分的等级标准。采用培训和竞赛合一的形式,通过组织厂(公司)级和行业级的竞赛,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训会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2.4 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
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这是提高技能的最好方法。企业应该根据高层次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安排好生产岗位,给他们定课题、分任务和压担子,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干的平台。高层次技能人才应勇挑重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使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地发展。
3 结合发展需要,注重综合技能培养
3.1 培养解决复杂生产工艺和操作技能问题的能力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要求,达到二级(技师),就应该具有熟练掌握本工种一定复杂程度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技能的能力。而前大部分企业对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训,主要还停留在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上。因此,在培训中,对国家已经出版正规培训教材的工种,要严格按照职业等级标准和教材内容组织教学,对还没有正规培训教材的工种,在培训前,要严格按照职业等级标准选择相应的可替代教材或组织本专业工种的理论和技能权威专家编写培训教材(讲义)后,再严格组织教学。
3.2 培养生产工艺和操作技能的创新能力
真正的高层次技能人才应综合应用本工种的知识,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知识、新技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真正的贡献。因此,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坚持岗位技能培训,还要通过以学习新技术,推广新成果,改革新工艺为主题的高层次技能人才创新活动,为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构建广阔的平台。
3.3 培养国际通用生产能力(immp)
国际通用生产能力,是指在生产制造中对生产现场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以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实现生产目的的一种综合能力。高层次技能人才,是企业生产现场的直接参与者和主导者,他们的通用生产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现场的组织和管理,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生产任务的完成。因此,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对高层次技能人才进行国际通用生产能力的培训,使他们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4 培养传授技艺的“教练”能力
高层次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门教练艺术,对理论(应知)可通过讲授,而对操作(应会)往往只能通过示范传授和模拟训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对高层次技能人才要系统地进行培训教案制作、教学组织、理论讲授、实际操作、技能示范、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具备理论讲授的能力、实际示范的资本和高级教练的水平,成为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师。
4 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
4.1 增强培训成本意识,激励职工参与高层次技能人才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所支付的成本费用包括培训、教材、鉴定等费用。让培训学员承担一定的费用,可使学员更加珍惜参培机会,刻苦努力学习,力争培训合格取证。
4.2 薪酬奖励待遇与技能等级和实际贡献相匹配
薪酬主要解决岗位和技能等级的工资待遇,而奖励主要解决薪酬解决不了的较好工作和较大贡献的待遇。除此之外,还可实行岗位操作带头人、首席技师和高级技师聘任等制度,将薪酬和奖励待遇与高层次技能人才的技能等级和实际贡献相匹配。
4.3 建立合理使用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制度
合理使用,是指企业应根据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工种、等级和专长,安排好岗位。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绩效考核具有考核和激励的双重作用。企业应该根据高层次技能人才所处的不同工种岗位、职责权利和目标任务,对其进行定期绩效考核,检查履职情况,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待遇、奖励、培训、晋级和使用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标准汇编》(第一分册)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与探索
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创意设计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总体上说,未形成以创新为中心,具区域特色和示范价值,值得推广的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国内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本文试图对中国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思考与探索。
1.中国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学生现状
一般而言,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比较弱,对专业的选择未必是出于爱好而是文化成绩不理想,入学后如缺乏正确引导,对专业认识不足,易使他们产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或盲目学习的情况,如果再缺乏对传统文化、艺术、美学、跨文化交流、跨学科或跨专业思考等方面的研究与学习,会导致他们审美能力低、设计作品缺乏思想深度、牵强附会、与行业、产业及需求市场毫无联系、苍白无力、无文化内涵,更不具备创意。
1.2 教师现状
教师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出于职称压力忙于完成基本课时量、科研或兼职,疏于对专业的不断学习与研究,缺乏国际交流的机会;知识体系相对陈旧,教学模式相对固定,在教学上缺乏改革创新的主动意识。
1.3 环境现状
1.3.1 教育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意设计人才教育存在着不足,例如课程建设尚不完备,未能打破纯艺术与艺术设计极度专门化的壁垒;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重视艺术表现,轻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缺少实际性的项目课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没有形成有效互动等。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并考虑中国特殊的国情,打通学科壁垒,整合专业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为我国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1.3.2 产业及政策环境现状
我国创意产业的“硬实力”在迅猛增长中,但与之不相协调的是,创意人才资源这一“软实力”增长较慢。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因此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应具备艺术设计、管理、复合经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在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时,人才的聚集还要求创造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因此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需要一个由政府、高校、社会和文化创意产业界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培养环境。需要政府发挥引导、整合、扶持的管理功能,建立和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投入打造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人才聚集的效应。
2.发达国家创意设计教育经验例举
2.1 欧洲
英国:强调市场对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效率和效益;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快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创意设计人才。英国政府极其重视创意产业,为此在高层次创意人才培养上的投入也不少。以伦敦艺术大学为分例,该校教学强调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其预科的一年中,沿用包豪斯教学体系,学生在受到严格而系统的艺术设计基础训练的同时,还将有机会尝试各个学科,为大学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在本科的三年中,学生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直接承接商业项目,在实战中掌握各种技能。经过这样三年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各种技能,也懂得了市场的规律和客户的需求的重要性。这样的毕业生一到企业,就马上能进入角色,独当一面。此外,为了使教学始终贴近实践,该校对教师队伍的构成也有严格的规定:所有教师必须有实践产业经验,不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粹书生,50%的老师必须是兼职的。在国际合作培养设计人才方面,受到英国政府“世界创意之都”项目的资助,伦敦艺术大学负责组织实施在中国和印度设立五个创意产业中心,一方面促进英国创意企业与当地创意企业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支持创意人才的培养。 德国:受“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功能主义、新理性主义和构成主义哲学。德国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偏重学生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发挥。以奥芬巴赫设计学院为例,它开设有持续2学期的项目形式的培训课程:产品设计和视觉交流专业,这两个课程都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可获得培训证书。该校的Hesse平面设计工作室由该校任教授的Klaus Hesse主持,在德国赫赫有名。
荷兰:荷兰设计以其创新理念和独树一帜的风格闻名于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强调创新设计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荷兰高校的设计教学追崇感性设计的理性考量,强调设计的个性特点和多元文化的设计价值,实践教学环节以就业为导向。以埃因霍芬设计学院为例,该校专注于设计领域,实行小班教学;本科的八个专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负责人都是国际著名的设计师、建筑师或艺术家。第一年为预科课程,学生主要学习基础的设计知识以及提高语言水平。第二和第三年学习专业设计课程,第四年为实习和毕业设计。实习一般为一个学期,通常在荷兰国内或国外的设计公司或机构,学校会从自有的数据库中帮学生寻找到适合个人的实习公司,不仅利于学生找工作,也是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意大利:意大利对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经验独到,其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制构建在建筑学科的专业基础之上。意大利的建筑学设计教育横跨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展览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这种多学科多行业穿插与交流对培养创意设计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对材料、工艺、技术的了解及掌握都帮助很大。以米兰理工大学为例,坚持教学、研究、技术开发一体化办学体系,它将继承意大利优秀人文传统与现代科技的创新进行完美的结合,同时加强与欧美、亚洲的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艺术设计交流与合作,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多所设计大学建立了教师互访和1+2、2+2等学生交流合作项目,该校不仅是意大利设计师的摇篮,更成为中国高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借鉴与学习的对象。
芬兰:北欧的设计代表了一种民主大众化的理想主义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其设计讲求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及现代技术与材料的完美结合。以北欧艺术设计教育中心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的家具设计教育为例,它拥有非常成功的“三分法”教学体制:一是文化学及设计通史和设计理论;二是在学院工厂进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三是教授指导下的设计工作室制,着重于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教授工作室加工厂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亲自在工厂中完成家具实物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在了解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同时,加强对“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意识。
2.2 美洲
美国:在培养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时,注重个人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个性培养占重要位置;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适当干预的开放式教育运行机制渐显优势。在专业设置上,美国高校中的设计专业基本上包括了设计教育的所有科目,是世界上设计教育体系比较完整的国家。美国的设计教育充满了浓郁的商业化气息,同时强调严谨的设计程序和方法,为顺应社会需求,培养务实人才。以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为例,其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机制为学院带来崇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从1932年创办至今,从早期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到现在开放式“工作室”教学模式,该校已经成为世界顶级的以创意设计类研究生教育为主的艺术学院。
2.3 澳洲
澳大利亚:澳洲的高层次创意人才培养,与其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密不可分。建立创意产业园区的设想源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进行教育振兴、城市改造和经济突破以及实施“智慧之州”规划相互之间的聚集与融合。目的就是将教育、研究、商业、居住和文化设施整合到了一个创意环境之中,共同创造一个环境,支持创新,支持创造力的提高,支持企业的发展和就业增长。正如所说:将各种公司和企业放在大学里的安排是有意为之的。依靠高校资源打造创意产业园区也就成了昆士兰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由昆士兰理工大学管理,与国家合办的澳大利亚国家创意产业与创新卓越中心(CCI),基于CCI创意园区的平台,昆士兰理工大学创意产业学院与澳大利亚交互设计合作研究中心(ACID)等专业设计机构保持着紧密联系,成为国际领先的创意产业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2.4 亚洲
日本:注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深受重视,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受益于联合研究制度、合作研究制度、合同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日本高校在教育理念上普遍强调对设计人才进行宽泛的专业交叉渗透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东京艺术大学为例,其设计系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严格的限定,平行地设立了十个独立的研究室。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学生不受既定专业的限制,能充分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
3.国外经验对中国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启示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在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方面的共同特点主要有:重视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及实践环节注重跨学科、跨专业知识和信息的结合运用;重视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注重国际交流合作,通过跨国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学校与专业机构的合作,一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另一方面推进适应经济环境的高层次国际设计人才培养。更引入注目的是,创业教育是为创意产业培养高层次设计人才的实践模式。这一点,美国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堪称代表。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4月教育部在清华等9所大学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2010年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视频会议,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英美等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要让中国高校的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社会环境,归根结底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环节上不断改革创新,以国际视角不断提升师资力量(例如教师互访学习)、改革课程建设(例如完善设计管理课程,推进创业教育)、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实践教学基地等。在政府对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高校加大国际交流力度、企业重视后备创新设计力量培养的大环境下,中国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将进入不断改革,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高雪莲,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高等农业教育[J].2007(21)
[2]彭亮,世界著名设计大学的家具设计教育模式初探,家具与室内装饰[J].2003(06)
[3]杨晓雷,易晓,从设计教育看中国产品设计的创新实力,科技创新导报[J].2011(09)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性作用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个性化的思想、勇于怀疑的创新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突出的科学研究能力为基础的。从地方高校来看,作为研究生教育基础的本科教育还存在如下一些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其一,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其二,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局限;其三,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其四,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1]军事院校的本科教育除了存在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诸如“过于重视服从教育而轻视自主教育,过于重视外在约束教育而轻视内在能动教育”等弊端。自然辩证法教学是克服上述本科教育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自然辩证法作为具有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其教学注重思维的超越性、灵活性与前瞻性,符合当前倡导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合的教育发展大趋势,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自然辩证法有助于优化研究生在从事创新活动时所必要的知识结构
当代科学技术,一方面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另一方面各门学科在知识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实现综合统一。科技创新往往就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之处产生。人类历史发展显示,军事是科技创新最敏锐和最活跃的领域,当代军事技术创新不仅遵循同样的规律,而且表现更为突出。例如飞机飞行的学科基础是空气动力学,但要设计制作一架飞机,要有力学、机械、材料、信息、控制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进一步还要有人机工程、生理适应等方面的考虑。自然辩证法课程以哲学为指导,以深厚的科技史和哲学史为基础,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有哲学和科学技术交叉,又有文理交叉。它特别注重广泛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思想,同时借鉴古今中外的思想理论中的有益成份,有助于改善知识结构,弥补现行教育状况所造成的学生知识偏专、视野狭窄之不足。它会使研究生学到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从而拓展研究生的知识背景,使研究生在思考问题时能排除自己的“门户之见”,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中去分析和把握问题,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在人类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这样研究生考虑问题时能够从全局出发,从整体上把握,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然辩证法有助于训练研究生在从事创新活动时所必要的思维方法
创新的过程是一多种思维方式,如收敛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等,平衡发展、复合作用的结果。军事技术创新同样需要遵从这样的创造性思维规律:一是要从“正”的方面进行,即运用现有科学技术发展进攻性和防御性武器。二是要从“奇”的方面进行,即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否定的辩证关系,从敌方武器装备中存在的不足中找到突破点。[2]然而,许多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缺乏这样的创新思维能力,他们在思维方式上往往重视经验的、常识性的思维,满足于感性的直观认识而忽视了理性对现实的深刻反思。理科学生对问题的判断是建立在一定的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工科学生长于动手而怠于发散性思维。专业教育造成的这种思维定势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来说是一种局限。对此,自然辩证法可以助一臂之力。自然辩证法课程有大量的有助于创造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如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等,有助于研究生以批判和怀疑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不断进行全新的思考和探索,发现和创新科学理论和观点。在教学中,自然界的简单性与复杂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可逆与不可逆、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等内容对启发人们冲破机械思维,形成系统思维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技的整体化、综合化、信息化发展要求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辩证思维,这些思维方式都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三、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在从事创新活动时所必要的精神品格
现代创造学的理论与实践表明,非智力的精神因素,如不迷信不盲从的品质、富于想象的品质、团队合作意识与责任感等,在创新人才的培养、锻炼以及成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军事技术创新是有国界的,是一项跨学科、高难度、复杂性与周期长的系统工程,要使研究生成长为创新型军事人才,不仅需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的精神品格。自然辩证法坚持从哲学、社会、历史的多角度反思科学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要求人们培养求实的精神;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要求人们树立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真理的相对性要求人们要具备怀疑批判权威的精神,应养成一种以创新为荣的意识;科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科学划界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这有助于解放思想,打破教条主义。科技的交叉化、综合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学生认识到科研合作的必要性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使学生既能从中领略科学家严谨求实、为科学而献身的科研作风,又能感受到科学家尊重知识、奋斗不息的高风亮节,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道德。
总之,创新是极其复杂的活动,从事科技创新,要求高层次创新人才具有多方面的能力、知识、素质、修养、心理等的准备,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自然辨证法课程教学对培养研究生创新性素质具有独特的作用,理应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和积极开发,以期对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开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梁馨.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思考.现代教育,2001(5)10.
[2] 曾开开.军、地学生自然辩证法教育的比较研究.科学发展研究 ,2002(7)15.
关键词:应用型高层次 培养模式 MPAcc
一、JXCJ大学全日制MPAcc教育现状:
JXCJ是一所财经类高等学校,为原财政部部署六大财经院校之一,现由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科学教育网组织的全国高校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排行中,JXCJ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等级排名”与“星级排名”都名列前茅。受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教育声誉的影响,JXCJ大学MPAcc研究生生源数量持续增加,但在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现JXCJ大学会计学院针对MPAcc专业制定并施行的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如下:
(一)研究生培养方式
1 实行多导师共同授课制
基于研究生课程少的特点,使得研究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受多种教育形式,会计学院实行了多导师共同授课制,部分课程配有2名或以上任课教师,且每位教师为同一班只上一门课程,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良性运行模式。
2 推出校外导师授课制与实务专家进课堂制度
为了拓宽研究生视野及提高其实践能力,会计学院实行研究生校外导师授课制与实务专家进课堂制度,聘请了一批来自各大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精英及国外专家学者为研究生开展专题讲座。
3 尝试多渠道的研究生联合培养
近年来会计学院与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联系,尝试进行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并与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省审计厅、省财政厅合作成立“注册会计师研究中心”、“政府审计研究中心”、“政府会计研究中心”等。
(二)研究生培养过程
1论文质量的过程控制
会计学院自2004年开始就率先在2001级硕士生中推行了毕业论文的末位淘汰,后来逐步过渡到论文开题环节、初稿完成后的中期检查环节、提交定稿的院内双盲评审环节的末位淘汰,从而将论文质量的管控落实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课程教学的过程控制
会计学院通过如课前下达任务通知书(要求授课老师课前提供课件、教学计划等材料)、课后组织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评价等措施对课程教学进行过程控制。
3 师资队伍的质量控制
会计学院每年都会有针对性地选派研究生任课教师出外参加相应的课程培训、学术交流,并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对任课教师就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及论文写作开展专题讲座。学院在加大力度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采取措施吸引优秀师资进入研究生教学与论文辅导中,如近年来学院引入多位科研与教学能力强的青年博士为硕士生授课及破格成为硕士生导师。
二、JXCJ大学全日制MPAcc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JXCJ大学针对会计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模式的研究,结合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可知,JXCJ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部分学位点课程设计科学性有待完善
调查数据显示,MPAcc研究生对课程设计的满意程度只有62%,存在部分专业课与本科课程重复、部分课程知识体系老化以及个别教师指定的专业学位教材质量不佳等问题。
(二)教学秩序亟待规范,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根据调查数据和督导听课的结果,学生反映部分教师未能严格依照课程表和课程大纲进行教学,课程内容随性,调课随意;校外老师临时增设课程的情况也较多,难以进行课程的统一管理。
(三)专业学位师资队伍急需增强
现阶段,JXCJ大学MPAcc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已基本形成,数量上已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拥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能将良好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带进课堂的优秀师资还很缺乏。
三、全日制MPAcc教育改革建议
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是“基本稳定学术型学位单位和点的总体规模,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稳步发展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重视发展非全日制教育”。本文从课程改革、专业实践改革两个维度提出全日制MPAcc改革建议。针对MPAcc研究生教育要牢牢把握以有效实现“四个转变”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与市场需要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促进MPAcc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改革建议如下:
(一)全日制MPAcc课程改革方案
针对全日制MPAcc的课程设置,学校应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探讨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改进。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1.优化系信息系统,实现MPAcc研究生的统一规范管理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统一管理的平台,应将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学籍注册、课堂教学、培养计划、实践教学、考试考核、、双盲匿名评审、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档案等各个培养环节都记录在平台系统内,能够及时分析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各种信息,为MPAcc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督和评估提供有力支撑,进而提高MPAcc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2. 改革评价机制,完善MPAcc教育质量监督体系
会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要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必须要以质量为先导,以质量为宗旨,以质量为动力完善教育质量监督体系。
首先,改革MPAcc质量评价机制,各培养单位应定期开展自我评估,加强国际评估,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机制,主动公开质量评价信息;
其次,强化培养单位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各培养单位作为开展办学活动和授予学位的主体,对管理各类办学活动、保证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负首要责任。
最后,加大考核与淘汰力度,各培养单位应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畅通分流渠道,加大淘汰力度。建立学风监管与惩戒机制,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对学位论文作假者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撤销学位。
3. 深入认识专业学位培养特点,加强课程建设
各培养单位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MPAcc研究生培养模式。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采取灵活多样课程考核办法。对研究生课程考核,要采用有利于增强研究生自主学习,有助于研究生不断吸取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写作水平的读书报告、小论文等方式。
加强课程教学检查。除学院内部的检查外,研究生督导组要加强对专业学位课程的听课和检查。建议学院分管院领导应每学期至少深入课堂听课1-2次。
参考文献
[1] Pham N T P, Gijselaers W H, Segers M R. The effect of the trainees’ perception of the training design on transfer of training [M].Building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a Changing World. Springer Netherlands, 2011: 215-233.
关键词: 混合学习 ;人才培养;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3-0078-0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职院校的生源受到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有对口升学的中职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基础扎实,热爱学习,能够被培养成行业的高端人才,而大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定位不能太高,比较适合被培养成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体现层次性,较高层次如研发工程师、开发工程师,较低层次如生产集成人员、运营维护人员都应该是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高职院校现行人才培养由于采用的是“统一标准、统一模式”,不能“因材施教”,结果导致“优生吃不饱、差生受不了” [1],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能立足较低层次、兼顾较高层次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分层次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分层次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差异、基础和能力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培养目标,确定培养岗位,并且在教学中有区别地制订教学计划、设计课程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授方式、确立评估体系,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分层次人才培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引导个体获得最快、最大发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就体现了个性差异的理念,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仍然有着很大的启发。学生有个别差异,只是学生发展处在不同的层次和起点,而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不能保证面向全体的教育。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相应的起点,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相适应的培养方法和考核标准,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任何学生在学习中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被称为“最近发展区”;二是潜在水平,被称为“教学最佳区”。教学就是这样一个使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现有水平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学生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我们组织的教学活动只有考虑到这种差异,尽可能靠近各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才能顺利开发其“教学最佳区”,并不断地建立新的最近发展区,阶梯递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分层次人才培养就是为了给学生寻找贴近各自最近发展区、适合自身特点的培养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产生愉快情绪和强烈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2 岗位分层、学生分层、充分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对接岗位,服务于企业和产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指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变”。高职物联网专业须紧跟物联网产业发展步伐,找准高职生在物联网行业的就业岗位,采用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
高职物联网专业培养的人才层次应该是立体的[2],较低层次如物联网技术支持工程师、物联网产品测试工程师、物联网产品销售专员是培养的重点,但也要兼顾较高层次,如物联网应用开发工程师、物联网产品研发工程师等。不同的层次的岗位要求不同,培养的目标不同,学习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同,调研表明,约有10%至20%的学生通过有效培养能达到较高层次,但是大部分学生只能达到较低层次。所以,人才的培养要体现层次性的特点,一方面,要向大众教育转变,适应大部分同学的需求,立足于较低层次;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到少数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发展需求,职业教育也需要培养行业的高端人才,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升级的需要。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岗位设置与分层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岗位设置与分层
高职院校的学生既有来自普高,也有来自职高对口升学的,而普高生中既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学生的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对口升学的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科的学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强,往往在专业上容易上手,而文科学生进展就会相对慢些,所以,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对应一个合适的岗位。学生分层首先要解决分层时机的问题,分层不宜过早或过晚,关键是教师要对学生的现有起点和潜力有清晰、客观的认识。分层也不能由教师主导,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参与,由教师客观地给出建议,学生自行选择合适的岗位,这样才能到达较好的效果。
3 基于混合学习,实施分层人才培养
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最大的困难在于实施,教学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分层次人才培养的成败。学生分层的最理想做法就是重新分班,处于相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成一个班级,但是,往往难以实现,原因是专业学生规模可能比较少,而较高层次的学生数量更少。所以需要探索立足一个班级内部实施分层次人才培养的可行方法。
班级内部实施分层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怎样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如果定位过高,只有少数优等学生能跟得上,如果定位过低,优等生的积极性和潜力都会受到影响。显然,很难指望传统的课堂教学解决这个矛盾,所以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混合学习模式,混合学习将多种学习活动、学习手段与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活动相融合[3],达到了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人采用“适当的”学习技术和为适应“适当的”学习风格而传递“适当的”技能来优化与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业成就[4],能满足优等生的学习需求。
开展混合学习的具体方案是,课堂教学立足于大部分学生,针对低层次岗位开展,强化基本技能,简化学习难度,能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跟得上,达到低层次岗位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依托工作室和网络学习平台,培养高层次的岗位技能,优等生由于学习基础好、学习兴趣浓厚、自我约束能力强、自学能力强,能够在教师的辅导下达成培养目标,达到高层次岗位的要求。实施思想如表1所示。
4 结束语
基于混合学习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承认个体差异,是一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的、且易于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所有学生的最大发展,也就是达到朱熹所谓“各施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的良好结果。
参考文献:
[1] 董F昱.分层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7(14):63.
[2] 张维津.高等院校“分层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2):145-147.
1.突出“双主体、双核心”
“双主体”是指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校企融合,共同参与教学与管理,将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运行环境,达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效果。“双核心”是指按照企业用人标准,遵循高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两个核心展开。
1.1建立双主体
学校与微电子园、高新产业园、茶园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签订校企合作框架性协议,从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训设备捐助、学生实习和就业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在产学研合作委员会指导下,与入驻园区富士康、英业达、广达、宏基等多家企业签订具体的校企合作协议,并成立应用电子专业指导委员会,将专业建设与企业生产相协调、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协调、职业素养渗透与工作过程相协调、创新能力提升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协调,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1.2建立双核心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专家一起,根据行业企业典型岗位(群)用人标准要求,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解析生产一线所需的创新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明确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难度、广度和深度。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工厂学习、企业工作环境实训,实现学生职业素养渗透和创新能力提升。
2.构建开放式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与实施者,其构成与建设思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传统的教学团队由专兼任教师,忽略了教学过程的对象——学生,常常出现教与学两个环节间的脱节。因此,本文提出以开放性为教学团队方向发展,构建开放式教学团队,团队在人员构成上构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核心骨干层,该层将紧紧凝聚一批骨干专兼任教师,作为团队发展的中坚力量,带动引领团队发展。第二层为开放层,该层将面向专业及相关专业专兼任教师,积极吸纳各种新的思想与建议,为团队发展思路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避免由于团队人员过于固定后对团队发展思路与模式的相对禁锢。第三层为学生层。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其发展目标应该是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是双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而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至于教学活动难以达到预计目标。特别是在高职教育中,由于高职学生基础较差,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为了确保本团队制定的具体教学活动、教学方法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便于学生接受,在教学团队中引入部分本专业中的优秀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制定中,从学生的角度为团队建设提出建议,使教学团队的教学活动能切实被学生所接受。
3.建立层次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3.1层次化
所谓“层次化”,是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考虑现有生源中既有基础较好、能力较强,也有生源质量一般,更有生源质量较差的现状,课程标准以中等水平学生的培养为基础,各门具体专业课程标准(特别是其中的学习情景)应该具有弹性,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只需掌握大部分基础知识即可,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设立专业性、综合性较强的学习情景,在专业深度以及知识运用性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充分满足其能力水平。通过层次化培养,满足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不同接受度。
3.2个性化
教育一直倡导“因材施教”,任何一个学生均具有自己所擅长的地方。作为高职教育,以职业为导向,应该通过多种活动,发掘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因此,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设计更多的综合性、人文素质教学活动,为学生进行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培养。同时,对于部分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生,进行导师制培养,对其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动手能力进行个性化培养。
4.结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因此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是今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针对这一方向探索层次化人才培养思路,并提出了三个发展方向。但是,层次化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还有很多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需要研究。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对这一思路进行不断地收集、抽象提炼来加以完善,进而为有效实现层次化培养目标提供保证。 [科]
【参考文献】
[1]赵京丹,马少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8(7):31-32.
一、中小企业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柱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推动力量。无论在确保经济平稳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还是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中小企业都正在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生力军作用。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全国企业数量99%左右,其经营管理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小部分是从各类院校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专业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水准;另一部分是企业在“跑业务”做“设计”提升上来的,虽工作经验丰富但管理理念较缺乏;第三部分则是利用亲属关系、裙带关系走上经营管理岗位的人员,这部分人员既缺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没有现代管理理念,但能完成一定的管理任务。3在整个企业管理队伍中,只有一小部分是从各类院校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专业管理人员,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对接缺口较大。而中小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都在中小企业中从事与基础业务管理有关的工作,只有10%左右毕业生从事其他工作。4中小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基础技能及专业技能的训练要求较高,目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逐渐呈现出无法满足学生对技能提高要求的趋势。工商管理类人才在职业岗位群选择方面较广,在对职业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会觉得迷茫失措。另一方面,不少企业认为刚毕业的高职工商管理类毕业生普遍比较自我,抗压能力较差且比较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开拓创新能力方面也较为一般。中小企业对高职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要求还包括忠实度、踏实度等。另外,企业单位普遍认为高职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应注意与企业实际需求接轨。教育部就高职教育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高职学校必须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对人才培养目标明晰的基础上,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
三、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分方向”培养是指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将行业特色并不明显的经管社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细分,针对具体行业实施人才培养;“分层次”培养是指对接行业的岗位需求,根据生源特质实施不同规格人才的培养。H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往往带有大一统性质,这种培养方式则突破了传统培养方式,对行业特征与岗位特征有充分体现,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同时,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是以人为本培养思想的践行,对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人才培养的“分方向、分层次”有利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类型之一,肩负着对第一线需要高技能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使命,直接关系着我国诸多领域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文件还指出,高等院校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跟踪,对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在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与前提下,对专业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0从这点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就是培养国家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无论从培养目标还是培养规格或培养内容来看,高职教育的生命力都根植在区域经济社会中,高职教育必须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来实施人才培养,在对16号文件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工商管理类专业通过“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可进一步实现与社会需求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分方向、分层次”模式能够为高职工商管理人才高质量就业提供基本保障。虽然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较大市场需求,但近年来就业调查数据显示,很多毕业生就业离职率较高,毕业生薪资水平等数据在表现上普遍不够理想。深究该种现象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特征不够明显,在核心竞争力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市场需求进行细分,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实施“分方向、分层次”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以具体行业为支撑,根据具体行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能够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就业市场上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从而解决高职专业人才与企业的对接问题,为高职工商管理人才高质量就业提供基本保障。
再次“分方向、分层次”模式将人才培养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分,有利于解决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组织困难。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比其它行业更加宽泛的就业行业,且没有固定的程序化,使得实践教学的设计与组织有一定难度。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鲜少对毕业生就业范围进行细分。在这种缺乏细分的背景下,学生毕业后就会缺乏具体的岗位指向。而“分方向、分层次”在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应用,则可以在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具有典型行业属性的工作岗位分离出来,在教学中根据岗位特征强化重点教学,促使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提高。
四、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分方向、分层次”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第一,对行业和企业类型进行分析定位,在此基础上改善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教学组织与管理方式。对专业面向的行业进行分析定位主要是对高职院校所在区域主导行业做出分析,其分析指标除了行业产值外,还必须涵盖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分析,在全面掌握这些指标的基础上可以设定一些行业作为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行业。H不同规模和层次的企业对人才学历能力要求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需要对企业进行类型的分类。从实际调查可以看出,大型企业的人才需求一般学历要求为本科及以上,中小企业多数要求大专以上学历。那么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可定位于中小企业。在分析定位行业和企业类型后,还应相应地对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加以改善。已经明确了培养方向与层次后学校应打破原有教学组织体系,将“大锅”培养改为“小灶”培养。可采取选修式教学组织,前期实施公共基础课教学,后期让学生对行业方向自愿选择,最后一个学期引导学生对岗位进行选择,并在这一阶段针对目标岗位强化学生的工商管理职业技能实训。
第二,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行业工作岗位、核心能力及核心课程进行定位。明确行业的企业类型后,在梳理企业岗位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和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职业可发展性对岗位进行筛选,对最终的岗位加以确定。在定位了工商管理类人才行业工作岗位后,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同时立足核心能力定位教育教学核心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对核心课程的设计。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市场拓展岗位中,其要求的核心能力是业务拓展和销售网络维护,则核心课程设计应包含市场调查、客户谈判、客户服务等;在市场督导岗位中,其要求的核心能力为终端人、场、货的管理,则核心课程设计就应包含终端管理及营销策划实务等;当岗位定位为销售工程师时,其要求的核心能力是客户开发与销售跟进,则核心课程设计应包含推销与谈判技巧、客户管理等。
关键词:产学研 模式 研究生工作站
产学研合作创新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运而生,它能有效配置科技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模式创新能力,但我国的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创新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模式。据此,本篇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国外不同的合作模式,总结国内外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成功经验与模式,并简单阐述了其对企业、学研机构和政府的管理启示意义。
1.国外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1.1美国模式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种:
①“企业孵化器”模式。“企业孵化器”是由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私营企业向心企业提供便宜而富有灵活性的场地的同时,通过提供各种支持,为管理、技术、融资援助牵线搭桥,提供与其他专家和企业家的交流机会等。②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类似于“企业孵化器”模式。高技术企业发展途径主要有:一是风险创业型,即科研成果的发明者借助风险投资创办高技术企业,生产高技术产品。二是技术移植型,即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将技术发明转让给企业,企业有偿引人高技术成果。三是产学研合作型,就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提供高技术成果,企业提供生产条件,共同组成一个高技术联合体。③科技工业园区模式。美国科技工业园区从其兴建方式上看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由大学组建,如由斯坦福大学兴建的“斯坦福研究园”;第二,由企业组建,如沿波士顿128号公路兴办的“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第三,由政府组建,如“三角研究园”。
1.2德国模式
德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种:①“双元制教育”模式。该模式运行方式为:由企业初步提出产学研合作计划,内容涉及合作方式、目的、项目、期限、资金的投入与保障、各方的责权等,并与相关高校进行磋商,最终形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执行计划。②以“市场”为中心模式。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与自己选择的合作高校提出合作项目,由学校进行研究开发,并随同企业人员一道完成整个项目的研制,最后双方共同将产品推向市场。整个合作资金由企业去全部提供,学校在企业的协管下全权使用。③“顾问合作制”模式。许多学校要求教师担任各行各业的顾问,特别是工科教师,要求必须担任工厂顾问。企业一般都把其顾问权授予高等工业大学的教授,并随时将企业的信息向顾问们传输和开放。
1.3英国模式
英国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1、联系计划。该计划是英国政府促进科学界和企业界在产品预研阶段合作的主要措施,它通过政府的研发基金来调节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行为。2、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该计划涉及三个方面:企业、知识库单位和计划联系人。首先,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做出战略性的技术决策;然后,企业与所选中的知识库单位协商并达成协议,并最终形成项目资助申请书,提交贸易与工业部的计划办公室批准。3、法拉第合作伙伴倡议。其运作方式为:发起者首先在不同的行业建立多个行业法拉第联盟;然后,属于相关行业的企业、科研机构可以申请加盟。联盟聘请一些资深专家作为“技术翻译者”,他们能够发现企业的需求,并将科研单位和企业联系起来。
1.4日本模式
日本的产学研合作经过发展和实践,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产学官”合作模式,体现出日本的官方主导性质和特征。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形成了各种产学研合作方式:一是共同研究制度;二是委托研究制度;三是委托研究员制度;四是共同研究中心制度;五是创办中介机构制度。
2.国外产学研成功经验与模式的启示
2.1国外产学研成功经验
上述各主要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都是根据所处国家的环境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是行之有效的。相比之下,美国模式求全求大,形式多样,这与他们在国际上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有密切的关系。德国模式务实性强,以共同培养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为轴心进行其他方面的合作。日本模式强调政府行为,究其本质,都是谋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共同利益和发展,他们在合作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①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协调、组织、管理、推动的行为功能;②在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不断向应用研究、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寻求产学研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使工业界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目标趋向一致;③政府制定完善、合力、配套的政策与措施来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发展。
2.2国外产学研成功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会有所不同,但这些国家在探讨产学研合作模式方面的一些共同认识和成功经验,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借鉴意义:①政府在产学研联盟当中应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应加大对产学研联盟的直接投入,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并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政府还应积极扮演红娘的角色,为产学研合作拉线搭桥。②大学、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科研能力,切实了解企业的需求,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我国产学研联盟的发展。③为产学研联盟配备必要的中介机构。为了促进产学官联盟的效率,日本政府为知识流动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建立了中介机构――高科技市场。这种高科技市场不仅加快了知识流动,而且减少了产学研联盟的运行成本,极大地促进了产学研联盟的发展,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参考文献:
[1]郑雪青、阙霄、姚政懿.国外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与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商界.2009,6,总第176期
[2]史艳.国外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