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人员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缺乏对绩效考核的重视很多县级供电单位没有精准的了解绩效考核的关键影响,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怎样提升单位业务以及经济利益上,忽略了绩效考核。很多县级供电单位的干部阶层忽视绩效考核的工作,导致职员没有目标性,没有动力,进而对供电单位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1.2缺乏完整的体系和统一标准绩效考核,一定要有相应的对照物,就是考核规范。相对来讲,县级电力单位工作量重,子公司以及机构多,缺少相对健全统一的考核体系,许多子公司或机构都有自身的考核模式,出现了多种考核机制共存的情况。由于系统不健全,没有统一的考核规范,职员和其他机构相对比,易对考核成果出现误解,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绩效考核水准。因为规范不一致,易出现混乱,如果表达不清楚或者把不相干的数据用在考核中,有失公平,相关的考核成果也肯定是片面的,缺乏一定的真实性。
1.3缺乏合理的定位定位对一个单位来讲十分关键,电力单位在开展绩效考核中,一定要进行一个精准的定位,这样才可以确保考核作业的顺利开展。很多县级供电单位对自身认识不足,在进行定位时存在偏差,对考核要面对的目标欠缺十足的考虑,这样,肯定会对考核方式的选取产生影响,定位不明确,对考核成果和单位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1.4内容不合理电力单位有许多机构,各自的责任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在进行考核时,其内容和规范存在差异,但是在实际操做中,考核缺少目的性,每个职位的内容以及标准都差不多,使考核成果的精准性以及客观性下降,职员很难掌握全部信息,长久以来,肯定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还有,考核内容缺少整体性,经常会发生一概而论的状况,只关注任期与职位的作业目标,而忽略了别的部分。
2.1正确认识绩效考核首要应使县级供电企业的全体职工都认识到绩效考核的作用以及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并将绩效考核的各项内容公开化、透明化,有些企业对绩效考核认识不清,以为绩效考核会对企业和员工之间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强化全体员工业绩考核的同时,还应对其有个正确认识,明确业绩考核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双方的互赢。
2.2将考核内容、方法合理化从上面所讲述的内容可知,绩效考核在内容和模式上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急需健全。例如在考核中,要按照详细的职位要求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或者考核,要确保考核的可信程度以及主观性,让职员性能和职位需求相符合。并且,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考核,确保考核内容的全面性,不能够一概而论。一定要综合真实状况,使用和考核内容相符合的考核模式,且模式不能太简单,要具有灵敏性,按照持续变动的情况,做出合适的调整。
2.3正确选择考核方式,保证考核的公正客观首先对企业中的业绩考核和素质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起来,由于业绩在成果显示上较为直接客观,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考核周期上可以确定为一到两个月;而对于员工的素质考核,因为无法量化,也无法获得直观的数据结果,只有通过长期的考核才能对结果进行确定,因此属于长期的考核项目,在周期上可以用年来做单位;其次在考核方式上,需要实现领导评分、上下结合、同级互评以及部门自评的方式,然后结合这些评价内容,按照一定的比例对相关系数进行考虑,最终取得总体评价,这样所得出的评价才是最为公正、客观和准确的。
2.4加强工作分析因为对考评作业没有健全的解析,经常致使单位考核规范不一致,目标不准确,操做过程没有标准化等问题。在考核前,单位对职员的实际作业状况或者商品的输出本质并没有健全的了解,在拟定考核规范时,一般是借鉴或者照搬,所以很难准确的输出。因此在拟定规范之前,要深入单位,搞好实际考察,深入了解县级电力单位的运转情况和职员的作业性能,以此作为根据,拟定出和单位相符合的评定机制。
2.5考核中设立专门的考核机构在供电企业的绩效考核中,为了更好的实现对考核主体的确定,可以设立专门的考核机构,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对企业绩效考核的领导,同时也可以体现企业对于绩效考核的重视。供电企业可以考虑成立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由企业的主要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负责人以及职工代表所组成,对企业中的考核制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考核的结果进行审核和抽查,对被评议的单位以及员工的申诉进行接待,从而实现对绩效考核的动态管理。
2.6完善配套规章制度考核及考核制度本身都有无法完全克服的局限性,单靠绩效考核及考核制度自身是无法保证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为了保证考核客观公正性,必须建立与考核制度相配套的其他一些规章制度,如建立涵盖全面、要求准确的岗位责任制,使评议有章可循;制定长远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确定企业文化,使素质考核有其长远目标可循,制定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准作业规范等等。
2.7不断完善考评模式对于绩效的绩效考评方式,有很多相关探索,普遍运用的考评方式牵扯到业绩、技术能力、态度和工作强度等要素。如果业绩目标主要关联到作业进度和品质,各个机构要在业绩上有很好的表现;具有职责感、纪律性;技术能力主要指业务、沟通和思想才干等;工作强度是指分派作业量的饱和状况和作业条件等。
3结束语
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来已久。管理文化是人类在组织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从来都是在集体基础上进行的,这就需要管理,因而,管理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当人类学会群体劳动时,便开始为人们所注意。到现代社会,管理几乎渗透到社会各种组织机构的每一个部门,管理活动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处处可见的一种活动,而其中对人的管理又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渗透着文化的观念。同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得益于企业文化理论的指导。
“企业文化”的概念由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thomasj .peters)和沃特曼( roberth. waterman)在合著的《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一书中系统提出。两位管理专家根据对美国最成功企业所做的调查研究分析指出,在经营的最成功的企业里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利润指标,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判断准则、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道德观念和生活信念等。“企业文化”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中,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方向,进而激发员工共同努力去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
根据彼得斯和沃特曼的总结,美国总成功公司的“企业文化”原则为:①乐于采取行动;②接近顾客;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④通过发挥人的因素来提高生产率;⑤领导自身力行,以价值准则为动力;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⑦组织结构简单,公司总部精干;⑧宽严相济,张弛结合。
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管理学院教授舒适特,通过对美国大量企业的调查研究并结合现代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通过改造“企业文化”进而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即“a战略”。舒适特认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主要影响,只有对人力资源实施有效管理的企业,才能获得稳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他在“a战略”理论中提出:①员工的工资和其它报酬应同其对企业的贡献直接挂钩;②员工所受的奖酬应与其劳动生产率挂钩;③强调沟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④对企业的经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把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考核经理人员的标准;⑤定期向员工介绍有关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设想和实施方案,并使员工参与制定更进一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该理论强调:关心员工的需要是获得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任何企业内,对人的管理都应重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管理,应当得到极大的首要的关注。
在美国,“企业文化”理论和“a战略”理论倡导的关于“企业文化”的思想,进一步推动了美国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中日益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各个企业对各自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但愈来愈多的大公司日益重视建设符合企业经营哲学和经营战略的“企业文化”,以不断加强和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例如,创立于1911年的电脑信息业顶级公司ibm公司,以“尊重人、信任人,为用户提供最优服务及追求卓越的工作”为企业经营宗旨,这一经营宗旨就是ibm公司企业文化内核和价值观。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是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提炼和总结的。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人们把它作为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出来,其目的是要有意识地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以此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人认为,企业领导者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者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企业文化的能力和创造企业文化能力。
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团体改善它的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决策的制定,可以帮助企业创造新的气氛,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企业环境,形成高度灵活的应变能力。企业文化在一定的企业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它是影响自己的成员思考、体验和行为的主要方式。现代世界知名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我国海尔集团的迅猛崛起并能在激烈的国际家电市场竞争中抢滩凭借的就是“企业文化”的作用——海尔文化。
1.创建科学的薪酬管理与体系
只有采用科学、高度战略管理体系,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的指导与控制,才能够促进企业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薪酬管理也一样,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进行支撑。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对于操作性较强的环节,必须始终坚持务实原则,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制定长期目标,避免出现盲目进行薪酬分配或者改变薪酬制度的现象,保证企业制定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够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生产以及组织有机结合,然后再根据企业的特点对薪酬管理进行建设和实施,这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创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制
绩效考核体制是完善薪酬管理的前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创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利用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体制对薪酬管理的公平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将企业的具体状况与绩效考核体制进行紧密结合,重点对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进行评估与考核,同时还应该全面分析市场劳动价值的变化状况,及时地对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薪酬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保证企业职工的薪酬与实际价值相匹配,让薪酬管理体制更加合理、透明、公正。
3.合理设置企业岗位
如果企业岗位设置不合理,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造成大量人才的浪费或者流失,并导致企业的薪酬管理出现问题。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当前的状况,利用调查、观察以及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企业的岗位设置进行分析,并始终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保证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并且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薪酬,即取消人人工资平等的薪酬管理方式。对于对公司贡献大的员工,其职位越高,薪酬同样相对较高,这样能够激发在岗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人本主义的薪酬管理
人本管理是企业薪酬管理的核心内容,逐渐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方式,能够通过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来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让员工参与进来,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特别是企业能够吸收更多的高级人才,采用激励式的薪酬管理机制,为员工提供便于其发挥自身才能的制度空间,让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能够参与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才能,进一步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人性化薪酬管理已经逐渐地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
二、结语
在现今的煤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还仅仅只留于表面,大多只是进行作业性以及行政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煤炭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优化配置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相当严重。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所以,煤炭企业中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才资源。然而在煤炭企业中人才资源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奖惩机制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足,人才流失的现象极其严重。现在,煤炭企业采取粗放式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和目标都及不明确,导致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二、新时期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1.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定要设计一个完备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通过规划政策留住优秀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2.设计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工作量以及工作岗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处理好人力成本以及工作成本的关系,按照员工绩效来支付工资。
(二)建立公平的用人机制
1.公平委任干部。用人制度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通过组织考核、群众推荐以及公开竞聘等多种渠道选拔部门领导,给予有能力、有素质的员工施展才能的机会。
2.公平调解矛盾。当工作中出现矛盾时,一定要及时进行沟通,采取当事人双方的意见把握好度进行调节,为员工创建一个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设置合理薪酬。新时期煤炭企业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总体水平来设置员工的收入。
2.为员工提供施展才能的职场空间。员工工作是否得到企业的认同,是通过员工地位体现出来的。但是煤炭企业的干部岗位数量较少,不能满足优秀员工的需求,所以,应该设置技术公众岗位,给予员工发挥专业技能的机会,通过初级工、高级工、技师等多种级别岗位来扩张员工施展才能的空间。
3.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煤炭企业不单单能够为员工提供五险一金等正常保险,还应该为优秀职员解决住房问题。在提供住房保障的时候,应该根据员工工龄的长短以及工作贡献的大小来确定该名员工享受住房公积金的层次。煤炭企业还应该为员工设置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让职工最长能够在6年内买房,职员明白自己在煤炭企业的发展规划之后,就会提高工作积极性,努力奋斗和打拼,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四)建立科学的开发机制
新时期煤炭企业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引进紧缺人才。现在的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仅仅只停留在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忽视了资本运营的重要性,应该引进专门的理财专家,为企业更大更强提供基础。
2.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员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存在预期,这种预期是和个人发展预期相关联的,只有具备光明的发展前景才能让员工看到希望,从而尽心尽力为企业做事,将个人前景与企业前景结合起来努力奋斗。
(五)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凝聚人才、促进人才、培育人才是企业培训的三大重要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提高员工的创新素质,煤炭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提升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应该针对该名员工自身特点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争取用最优成本达到最大的效果,只有如此才能适应愈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煤炭企业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在线培训,鼓励员工进行自我培训,注重员工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有目标有规划的根据员工个人需求进行岗位能力培训。
三、结论
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科学的配置人力资源,优化资源结构,充分发挥组织的整体功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要密切结合企业发展的规模和要求,做好组织结构设计、岗位需求分析、人力编制等工作,要兼顾具有不同专业、学历和经历背景的员工的互补性。配置的科学合理,不仅有利于形成团队精神,做到优势互补、容易实现组织目标,而且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2.建立完善的制度完善的制度是确保企业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手段。电力企业要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管理模式,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科学的制度既能规范员工行为、促进工作高效开展、创造最大化效益,又能起到服务职工的功能。制度的完善体现在实用性、简明性、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等方面,既要覆盖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又要做到分类清晰、执行严谨和易于操作。另一方面,还要建立激励制度,完善利益分配制度,让员工在企业发展中体现自身价值。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用人制度,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创造公正的用人平台,采取动态的用人机制,激励员工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将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凝聚力和精神,是企业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不仅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战略目标、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又具有无形的、强大的约束力,把员工和企业融合在一起。企业文化的构建,要做好三方面工作:(1)企业领导者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设计、组织、教育、示范和凝聚作用,能与广大员工达成共识;(2)提炼出符合企业特点的核心价值观;(3)着力培育企业文化的个性。企业文化建设要以核心价值观为主,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内涵,提升企业发展的活力。
4.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教育培训是开发人力资源的良好途径。强化教育培训不仅要提高就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其学习力和创造力。开发和利用好人力资源,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把全员接受培训作为企业发展之本;(2)建立科学的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培训制度和方式,严格制定并实施教育培训计划,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3)加强员工实践锻炼,通过交流轮岗等方式,丰富员工工作经历,提高员工综合能力。对于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电力企业,特别要加强员工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对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力。
5.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发挥人力资源的服务职能,建立企业和员工间的沟通平台,积极听取来自各方的声音,解决职工合理诉求。了解员工的工作、生活情况,解决员工面临的实际困难,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鼓励员工创新行为,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激励机制据
调查,电力企业员工对待薪酬分配、福利待遇等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心态不尽相同,但普遍对“大锅饭”做法比较反感。企业职工对职业成长和晋升有强烈欲望。绝大部分员工都希望个人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然而,当前电力企业给员工提供的发展通道相对单一,员工对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发展机遇和人才成长途径意见较多。大多数电力企业各类员工职业发展的目标都指向管理岗位,一些技术、技能优秀但管理能力欠缺的人员晋升到管理岗位,造成人力专长不对位,不能人尽其才的现象。因此,在发展技术技能、管理双通道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引入激励机制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物质激励物质激励主要为薪酬和福利激励。薪酬激励通过对企业薪酬体系及其水平的合理设计,既可使员工从企业获得较为稳定的经济报酬,为员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可实现多劳多得,按绩取酬,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福利激励通过为员工建立五险一金,用人单位根据自身效益建立企业年金、加强福利建设等手段增强员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增强企业凝聚力。
2.非物质激励
(1)职业发展:提供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机会是对员工的重要激励方式;
(2)工作激励:为员工提供平台,使员工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从而获得最大的满足;
(3)培训激励:企业通过培训员工,可提高工作效率,员工通过培训,可以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4)企业文化激励: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内在的约束力,会对员工产生永久的激励作用。
三、结语
1.缺乏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薪酬制度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平均主义”严重,普通员工薪资水平差异小,薪酬管理无法充分体现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对企业的贡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电力企业大多由国家掌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在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使得电力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这种优势使得企业不重视员工个人的绩效和表现。第二,部分企业的管理者认为薪酬的差异可能会使员工之间产生矛盾,影响企业和谐、稳定。第三,部分企业员工认为,相同的职位的员工理应处在相同的薪资水平。这些背景因素使得虽然电力企业进行了几次调整,却始终无法摆脱薪资平均化的问题。这种缺乏激励手段的薪酬管理,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更难以招聘到优秀的人才。
2.缺乏完善的薪酬分配机制与奖励机制
行政级别是电力企业进行薪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员工的薪资按其行政级别划分,级别越高薪资越高。这种缺乏灵活性的分配方式无法对能力不同、效率不同、态度不同的员工加以区别对待,容易产生“干与不干都一样,干多干少都一样”的情况,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这种分配方式无法对优秀员工进行有效激励,反而对其产生负面效应,使其对工作丧失工作热情和动力,要么变得消极怠工,要么选择辞职。此外,一些设置了激励机制的电力企业只局限于物质激励层面,未考虑精神激励的方法。这种激励方式虽能产生一定的作用,但也只能满足“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最基础的需求,无法满足优秀人才所追求的心理满足和自我价值实现。
3.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许多电力企业缺乏有效绩效管理考核体系,没有做好岗位评价,也没有设置合理的考核指标,无法对员工的绩效、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工作态度、工作职责等方面给予定量的评估,使得薪酬管理的激励机制无从发挥作用。考核方法的落后、管理的混乱、定位的模糊、指标的缺失使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得不到正确、公平的评价和应有的回报,极大地影响了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电力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改进对策
如何解决电力企业薪酬管理问题,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针对当前很多电力企业对员工的管理理念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并没有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企业对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充分的认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现代薪酬管理体系和理念
首先,企业管理者需要改变传统观念,承认劳动要素具有资本属性。由于电力企业的长期垄断地位,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大多认为资本要素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要远大于劳动要素的影响。这使得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不高,导致普通员工的薪酬水平普遍较低。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发展,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已今非昔比,管理者应当保持思想的与时俱进,尽快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劳动要素的资本属性和劳动者对企业的影响,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水平。其次,要强调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增强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通过新的薪酬管理模式,形成员工和雇主的互利关系。从而使得员工的工作得到更多的认可,产生更多的价值,使其在创造更多价值的过程中也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第三,应当从战略角度定义薪酬管理,不是把薪酬单纯的看作是对员工工作的报酬,而是将薪酬管理提升为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利用现代薪酬管理的方法,驱动和引导员工行为,使其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2.对外寻求更多自,对内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方面,在现阶段电力企业所处的国有垄断体系下,虽然一些政府对企业的管控难以改变,但企业可以尽量谋求更好的外部环境,使得企业能够拥有更大的自和生产经营权。从而使企业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改善企业薪酬管理、形成更好的企业氛围和工作氛围,企业也就产生更多的活力和变化,员工也就会变的更加积极主动。另一方面,由于“平均主义”思想在一些电力企业中根深蒂固,想要转变思想唯有加强现代薪酬管理模式的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内部形成统一的思想意识、信仰和价值观,让改变薪酬分配方式获得更多的操作空间。电力企业需要从此处入手,在更多地了解员工的背景和需求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大多数员工认同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提高员工对于现代薪酬管理的认同度,从而将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3.构建合理的薪酬制度
大多数电力企业的薪资分配都是依靠行政级别来划分,同级别的岗位工资基本一样。这种分配制度并未考虑岗位不同员工的具体工作不同,相同岗位不同员工的工作效率、质量也不同。这些无疑都会损害员工的积极性,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应根据现代薪酬管理理念,将薪酬划为两个主要部分:固定薪酬部分,主要是针对不同行政级别划分的基本工资部分,包含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福利;浮动薪酬部分,主要针对员工的贡献来分配,可以根据员工的绩效、出勤及岗位的工作强度等方面来划分,主要包含绩效工资和奖金。浮动薪酬应体现多劳多得,并可以设立少数特殊贡献奖,公开奖励表现特别突出的员工,其奖金设计也要大幅超过基本工资的数额。对于表现不好的员工,要减少和扣除其绩效工资和奖金。这样才能发挥薪资管理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同时,对一些不能尽职尽责完成工作的员工也是一种鞭策。
4.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唯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能成为合理的薪酬分配的基础和保障,让薪酬分配制度成为有效的员工激励工具和手段。如果绩效考核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薪酬分配也便成了空谈。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第一,对企业的岗位职责进行详细的定义,根据不同的职责,制定不同的工作目标并进行公示,接受员工的合理改进建议和监督,为绩效考核提供员工认可的标准。第二,建立岗位评价体系,根据岗位职责对不同岗位的工作给予量化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应充分考虑岗位的劳动强度、危险程度、所需技能难度、等方面。同样,对于考核指标也应对员工进行公示,让员工了解其绩效考核成绩如何生成,体现公平性。第三,实行双向考核办法。在绩效考核时先由员工根据其岗位评价标准,实行自评;再由员工直接主管给予评估,并对员工公开评估成绩;然后,直接主管需同员工沟通其绩效考核评估结果,得到员工认可后进行上报。同时,可以建立一个工作小组,由企业不同部门的员工组成,当员工对其考核结果有异议时,由工作小组给予最终仲裁。这样可以体现绩效考核的公开、公平,同时又可以给员工和其直接主管一个交流的机会,让员工了解其优势和不足,以便在今后加以改善。
三、结语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伦理问题
(一)一些企业中缺乏对员工的人道主义关爱
当前,我国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对企业员工的权益进行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在一些私营企业,对于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工作仍没有充分的重视起来,存在为了利益而短视的行为。一些企业在雇佣员工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无视员工的一些基本权利,存在一些扣押工资、取消休假的情况。并在管理过程中对员工实施一定的专制性管理,缺乏民主氛围。一些企业为了攫取短期的利益,对员工进行一定的压榨活动,例如随意延长员工的加班时间,并且没有加班费。一些企业为了防止员工跳槽,随意扣押员工的工资。这些缺乏人道主义关怀的企业行为严重伤害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伦理问题。还有一些企业在管理员工时强调对于员工的管理,要求员工绝对的服从命令与指挥,不注意与企业员工的情感交流。一些企业把员工当做获取利益的工具,以物质刺激作为管理员工的手段,忽视对员工精神方面的关怀与满足,导致员工对于企业没有一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企业的这种管理方式不能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没有很好的完成企业人力资源的伦理工作。
(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管理现象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公平原则,这是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当前在我国企业的员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违反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的事情,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伦理建设。例如,一些企业内部存在着对员工的歧视问题。在选人用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性别歧视。在同样的招聘条件下,由于女性性别的原因,一些女性应聘者可能会被企业拒之门外。而且同样的工作岗位,女性的工资偏低等。还有一些企业对员工的外貌或者学历有一定的歧视,比如一些企业对于低学历就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却提高招聘的门槛,招到一些高学历的人员,使社会上一些工作人员失去了一些应有的工作机会,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在一些利益分配的问题上,一些企业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很多企业为了提高利润,极力的压缩员工的工资,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克扣员工的工资。而一些内部管理人员却拿着很高的工资,造成了利益分配的不均。这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是一种不和谐的现象,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企业管理员工过程中诚信的缺失问题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竞争模式中,企业的诚信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竞争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诚信问题不仅包括对外的诚信,还包括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员工的诚信。对于企业员工的诚信同样也涉及企业管理中的伦理性问题。但在实际情况中,一些企业在员工的管理问题中存在着一定的诚信问题。比如,在招聘过程中,企业通过一些信息的隐藏,来达到进行招聘的目的。企业的实际信息和员工所知道的信息不对称。一些企业在与员工的合同签订过程中,只强调员工对于企业的义务,而没有提及企业对于员工的权利保障。还有的企业隐瞒在工作过程中的潜在的危险因素等,这些行为对员工的权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而且一些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对员工经常性的作出承诺,而少有实施和兑现。这使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大大降低。还有一些企业以试用期工资低的借口来招揽劳动力,而一过试用期就将员工遣散,使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二、解决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伦理问题的措施
(一)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伦理建设的规范
企业在建设人力资源伦理化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管理的伦理化原则。第一,要注重员工的权利,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维护员工的基本价值和尊严。将人力资源的分配看做一种人性化的有机的管理活动,而非单纯的获取利益的手段。其次,要坚持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注重员工的使用效率。诚然,企业雇佣员工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员工的工作效率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但是同时要兼顾员工管理过程中的公平与公正的问题,将公平公正的原则体现在管理的起始阶段、过程阶段和结果上。第三,在进行具体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时,如一些人力资源分配,工作安排,绩效考核,福利发放等,要坚持企业与员工互利共赢的原则,保证整个管理过程的公平透明,明确各方责任,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基于一定的伦理原则,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时需要建立一定的规范。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民主管理的制度。企业领导和人力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做好员工的民主协调工作,使员工可以合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对企业的建议。还要进行一定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使员工和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氛围,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内部的团结。其次,要明确企业内部的责任归属,使管理者更好的为员工负责,员工更好的为工作负责。从而使整个企业为社会负责,实现良性的循环。
(二)以效率为前提,树立以人为本的员工价值观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使得员工的工作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建设应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标,即以最少的管理成本来达到最优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经济利益的获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其次,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充分的履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在管理过程中保证一定的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行。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管理效率的提升,更要注重管理过程中的伦理化问题,保证管理过程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利益和道德的统一。在中国进行企业的文化建设,就要以中国的国情为标准,融入一定的伦理化观念,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对员工的尊重,依靠员工,服务员工,建设一支有着较高凝聚力的人力资源团队,促进企业的整体性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人力资源的伦理化管理制度
在我国的企业管理过程中,通常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管理标准。如果不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体系与制度,那么企业的人力资源伦理化管理则成为一句空谈。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还不成熟的条件下,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因此伦理化制度的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人与人交往靠人情的现象比较多。在企业内部也存在着一些“人情文化”,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而得不到规范。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伦理化管理制度,从薪酬待遇、绩效考核到招聘裁员,都制定一系列的规范,将伦理化管理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在制定规范时,要体现出企业的伦理观念和管理方面的道德要求,以更加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应仙.企业管理伦理:社会功能和经济价值[J].浙江经济,2012(01).
[2]张洁梅.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分析[J].学术论坛,2009(09).
市场化背景下由于各个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同,经营战略不同,导致其企业文化理念也不尽相同。因此,这对企业内的员工而言,其价值观、道德观念等思想人文素质水准也就存在一定差异。本着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角度出发,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能够相互配套,就必然让企业组织管理结构下的员工认可企业,以企业生产目标为中心,实实在在的接受企业文化理念,以此才能在文化理念背景下为企业注入新生力量,吸引可塑性强的新型社会人才;通过高的员工绩效,构筑企业人力资本优势,从决策、支持、执行、创新等各方面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最终提升企业的绩效;企业文化在组织战略和组织绩效间通过战略人力资源实践发挥了中介和桥梁的作用,有效的把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衔接了起来。与此同时,组织执行符合战略需要,符合组织文化氛围的人力资源实践的过程中,会形成组织的一些共识;此外,符合组织战略和目标的员工行为和员工关系等,都会反作用于企业文化,起到一个强化或者阻碍的作用。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两者间存在必然的相互依存与相互衔接的关系,如若在企业市场化高标准要求下想要获得竞争力提高,就必须要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两手准备,进而才能在获得重要人力的基础前提下,逐步完善组织管理结构,求得各项资源的高效优化配置,终于逐步开拓市场份额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走向持续化创新经营之路。
二、企业文化建设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主要管理措施研究
如果企业把员工当做成本时,出于成本节约的考虑,倾向于与员工保持短期雇佣关系,同时较少培训员工以节省成本。属于这一类的有利诱型、效用型、利用型、控制型与市场导向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反之,如果企业把员工当做资产时,出于资本投资和增值的角度考虑,更希望与员工保持长期雇佣关系,同时提供较多的培训以开发人力资本。
(一)强化招聘质量以纳入可塑性创新型人才
招聘环节是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首要业务环节。企业用人将决定吸纳何种类型人才,需要结合企业经营战略要求进行分析。为此,这就要求企业负责招聘工作的主管人员能够清晰的了解企业文化理念背景下的企业经营战略,从而才能面对市场吸纳社会精英。但就企业目前招聘环节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适合自身企业实际经营战略要求下的测评工具的选用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等常见问题。因此,在制定基本人员招收、招聘方案时,应能着重考虑以下因素进行人才的选用。如若能力优秀且高度认可企业文化理念、经营模式,即企业认同度较高的人员,企业应加以重要。这是因为这类人才能够充分认知到企业的经营战略高度,从而更利于其人力价值体现,最大的发挥自己专向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与实现自身价值,最终与企业间实现共赢互利;相反,对公司企业文化不认同,自身能力较弱,且态度不够务实的人员,企业就可以不予采用;但是,对于自身能力一般且非常认可企业文化理念、经营观念的面式人员,企业也可以着重考虑对这类人员的后续培养,从而使这里人员快速融入到环境之中,开拓自身能力价值,更为深刻的认知到企业的“以人为人”,重视人才培养的人文关怀文化理念。
(二)做好人员培训工作
人员培训的重点是围绕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操作能力、业务创新能力、以及开拓多样化专业能力。一般而言,人力资源该业务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储备人才与培养企业管理层人员。此外,培训工作开展要讲究创新,可具体结合企业文化理念开展多样化的组织讲演活动,比如月例大会团队展示,业务技能辩论赛,微信平台有奖竞猜等丰富活动内容。一方面,这样做能够加块员工对企业的文化体系氛围的融入,提高对公司的归属感与认可度,以达到展现员工自我价值的目的,并以此为起点逐步培养成企业需求的员工向心力凝聚,最终与企业共同成长,见证自我价值的全面实现与企业稳健与持续化发展。
(三)建立健全的激励奖惩管理体系制度
在人员薪资、待遇福利方面,企业应当考虑员工的个人感受与换位思考个人员工的心理预期收入、基本福利、工作业绩等方面。如若员工工作表现突出,应能能够兑现公司先期承诺,满足员工的个人归属感与晋升的满足感,在情绪上保证员工个人高度荣誉感价值的体现。此外,对于留宿员工的安排的应当保证员工能够劳逸结合的工作环境,跟员工把握生活空间和工作时间的弹性空间。而对于薪资待遇的薪酬激励制度方面,企业可以在原有奖惩机制的基础上,根据员工工作能力、企业贡献大小来特殊对待企业员工,当然这种特殊对待并不是强调的照顾个人而忽视集体,而是制定一个高标准的业绩目标,以及配套的高标准福利薪酬,这种薪酬是企业人资部门所推行的策划方案,以求员工能够奋发图强,以个人价值、部门目标为重心,实现自身价值。
(四)业绩考核管理应能突出重点
在以企业文化为背景的人资管理模式中,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组织管理结构内控作用的发挥。而发挥内控作用就必须结合企业文化、人力资源部署等做出较为完善的考核编制。通过考核编制来逐步完成业绩考核管理制度的构建。具体实施时,可在业务绩效考核编制中着重突出企业文化理念。如果员工业务能力突出,通过绩效考核能深刻认知到员工的优势与短板、缺陷在哪,从而才能配合员工的培训事宜来逐步增强自身能力,认知到绩效考核的重要现实意义。总之,凭借企业绩效考核,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员工指明方向,使其在业务技能与个人价值上得到全面发展。
(五)文化背景下管理制度的建设
企业文化配套与其相适应的企业管理体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企业认知到自身管理结构的不足之处,或者说通过管理制度配套相应的企业人资管理、企业政工工作等管理机制相关执行作用的发挥,企业能够改善自身管理体系机制的缺陷。同样,对于企业人资管理制度的构建,也应当能了解到自身企业的需求点、优势、以及缺陷所在。否则当各项管理措施执行时,不但不能发挥出应有执行效能,同时还浪费了企业倾斜的各项资源。此外,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制度的建立我们也应当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内控作用发挥,企业能够更好的掌握各项资源的投入成本等关键要素,从而才能均衡成本与收益,使企业正常良性运转,以更好的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开发提供更为坚实的重要保障。
三、结语
1.观念落后首先,很多制造型企业单纯地追求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对员工缺乏应有的关注度。其次,甚至有的企业都没有专门的人事部门,而是由行政部门的员工兼任人力资管理的工作。最后,很多制造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事的仅仅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并非是现代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他们认为在制造型企业中基层员工占的比例最大,而基层员工的工作仅限于一线生产现场的实际操作,这层员工的特点是学历和素质相较其他员工而言比较低,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光企业对于基层员工的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员工对自身也没有过多的要求。
2.招聘过程不规范一线生产员工在制造型企业当中比例很大,尤其是大型制造型企业对于具备基本技术技能的一线员工需求量非常大,很多企业都想在短时间找到大量的技术工人。因此,大部分的制造型企业选择招聘一线员工的方式,是直接到某些大中专院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去招聘应届毕业生,这就存在很多问题。同一批学生中,有的素质高,有的素质低,这样就容易造成一线员工整体素质的参差不齐,对于企业的基层管理者来说,管理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3.培训活动欠缺对于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来说,企业运营的重点都放在生产环节上,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尤其是高级管理层来说,只要能以最低的成本制造出最大的产量,就认为已经达到了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所以制造型企业很少考虑到员工素质、自身能力的问题,这样一来培训方面的活动也就被忽略了。
4.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有的制造型企业内部考核标准不统一,对高层管理者使用一套评价标准,对基层员工又重新订立了另一套评价标准,导致企业内部员工怨声载道,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极大地被打击。也有的制造型企业虽然制定了绩效考核标准,但完全是对其他企业的照搬照抄,并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本企业内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二、制造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制造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将过去“重产量,重质量,重效率”的老三重观念逐渐转变成“重人才,重文化,重责任”的新三重观念。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同时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本理念贯彻到企业内部的具体管理手段中。要在企业内部成立正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人力资源管理这项工作真正地推广下去。同时,作为制造型企业的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更应该对“人才强企”的观念提高重视。不能因为学历低、资历低就降低对自身的要求,而是应该积极要求提高自身素质,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2.规范招聘程序首先,制造型企业要将招聘流程规范化。尤其是针对基层员工,一定要做到严格把关,不能因为是基层员工就降低要求。面试过程要做到规范认真,要在同学历、同水平的面试者中挑选出相对来说素质和能力较高的人员。其次,落实招聘结果。要尽快落实与岗位要求匹配的人才,避免诸如由于领导优柔寡断、企业组织内部机构设置不明确等原因造成的人才流失。最后,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同层级的员工,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能一刀切,只用一套标准来评价多层次员工。比如:基层员工要注重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中层员工要注重其沟通和协调能力,高层管理者则要注重对全局的把控能力和对未来的判断能力等,将这些定性的指标尽可能落实到定量的形式,以便使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和准确
3.加强培训,完善培训体系首先,要针对基层员工的特征和需求设置一系列的培训课程,旨在提高基层员工的基本素质。比如可以开设社交礼仪培训班,沟通技巧班来提高基层员工的人际交往能力,将一线生产现场的矛盾和冲突都尽量降到最低。还可以向一些有资历的,相对较优秀的一线员工提供外出参加进修的机会,这样可以多学先进技术和技能,从而带动本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次,制造型企业内部要建立起完善的培训制度和体系。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首先要对培训工作提高重视,要起到身先士卒的作用,充分宣传培训活动的重要性,将参加培训并取得证书作为一项评判标准加入到企业管理制度当中,让培训活动与内部晋升、考核、薪酬结合起来,以此调动起企业员工参与到培训中的积极性。同时,负责培训的部门应该从计划、实施、评估等方面来逐一推荐培训工作,寻找有资历的优秀的培训师,并与之签订长期且稳定的合同。在企业内部建立系统的培训资料和员工培训档案的管理体系。最后,企业必须要将培训的结果和员工各阶段的考核结果向员工公开,并且做到及时反馈,这样才能提高员工对培训活动的重视程度,使培训效果与绩效考核和员工薪酬联系得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