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谈话教育范文

谈话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话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谈话教育

第1篇:谈话教育范文

“后喻文化”理论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于20世纪60年代针对科技革命所引起的全球性、历史性的代沟等现实问题,从不同文化传递机制角度提出的。后喻文化是指通过自下而上传递即年幼者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反过来向年幼者学习的文化。当前我国处在社会加速转型期,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多元、张扬个性、尊重人格、发扬民主的后喻文化时代。而后喻文化时代对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及道德观念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其特点如下。

1.青少年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

进入后喻文化时代,青少年自主意识普遍较强。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倾向于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大部分学生对被动接受思想灌输的德育方式存在逆反和抵触心理。

2. 青少年学生大多数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后喻文化时代的青少年不仅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而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往往比较关注自身是否被重视,自身的人格是否被尊重,自身的学习效果是否被认可,对这些事情普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3.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和反叛精神

当代青少年学生更追求自由、民主和人权,呼吁信任、理解和尊重。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反传统、反权威的倾向,反对父母和老师的说教,不喜欢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对网络兴趣较浓,运用网络的能力较强,往往反对传统的、固定不变的知识的学习。

二、 后喻文化时代进行谈话教育的必要性

1.重塑教师的感召权威的需要

当进入后喻文化时代,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民主的发展及网络社会无孔不入的渗透,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价值观念正在经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些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也渗透到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而作为传统意义上“社会道德代言人”的教师的感召权威正面临被消解。青少年学生通过一些网络事件、热点话题及自身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道德体验和价值理念常常与教师的谆谆教诲存在不对称性,而且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也使部分教师的道德楷模形象严重受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谈话教育时,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存在的种种困惑和问题进行“解惑”,另一方面教师通过高尚的师德、有魅力的人格可以重塑其感召力。

2.构建主体间性德育的需要

主体间性德育是指师生之间借助一定的语言沟通、知识传播、技能传授和实践活动等载体进行多层次、宽领域的知识传播、情感交流和人际沟通,最终达到师生之间认同的一致并获得共同发展的交互性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这种转向有助于克服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避免单一主体论的缺陷。主体间性德育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是重视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情感性。学校德育中进行谈话教育正符合主体间性德育的要求,谈话正体现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达到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

3.促进学校德育与时俱进的需要

进入后喻文化时代,一方面学生自主意识、民主意识等大大加强,另一方面他们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进行有效的谈话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与时俱进。由于传统德育过多侧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政治理论的教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内心需求缺乏一定的关注,没有深入认识和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感到迷惑不解,因此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和使学生投入情感。学校德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教育客体。谈话教育中教师真正投入了感情和关爱,能够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育学生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既符合后喻文化时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

三、 学校德育中进行谈话教育的原则

谈话教育是指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实际,有的放矢地与之交谈思想,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缩短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空间上的距离,使双方处于同一氛围中,便于交流真实思想和情感,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

1.尊重学生

尊重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求。后喻文化时代的青少年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较高的自我评价,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赏识。因此,教师与学生进行谈话教育时只有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信赖,学生才会敞开心扉诉说真实想法,虚心接受教师的教诲。

2.情感沟通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作为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和双向交流的学校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互动效应,这个过程中的谈话教育既有信息传递也有情感沟通,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谈话教育将失去意义,而没有教育双方情感的投入和交流,则无法到达预期的教育目标。

3.为学生保密

信任是进行谈话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所谓信任就是相信而敢于托付。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学习、生活、感情、心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有些问题属于个人隐私,如果教师将学生的隐私外传,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失去学生的信任,从而形成师生之间语言沟通的隔膜,谈话教育可能会流于形式。

四、 后喻文化时代谈话教育的实施途径

谈话教育的关键在于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心理特点和交谈时机、地点等,以便切中要害,解决问题,达到教育目的。

1.谈话“有的放矢”,力求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

由于后喻文化时代教师的传统权威面临着被消解的局面,如何提高谈话教育的效果,使之避免流于形式日益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在谈话教育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谈话教育不是无目的的漫谈,而是对个别青少年学生进行单独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因此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德育工作者在谈话前必须充分了解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把握思想转化的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力求解决他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此外,在谈话前应该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和氛围,并围绕谈话目的的达成精心准备,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善于“洗耳恭听”,真正了解学生的心声

谈话教育不完全等同于言教法,如果在谈话教育中仍然像课堂教育中的“一言堂”灌输,学生只能“洗耳恭听”,就失去了谈话教育的意义。正如前面所述,谈话教育也应该是一种后喻文化时代的主体间性德育,在谈话中师生都是主体,因此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发言权,教师善于倾听学生诉说自己的心声。因为善于倾听学生的述说是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正如孔子在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时,最重要的就是先听,先了解学生的特点而后才能“因材”而“施教”。从某种意义上讲,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育离不开对教育对象的倾听。一个有说服力的、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必须是一名好的聆听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平等基础上的谈话在教师的启发中开始,在学生的述说中进行,在教师的点评中升华。如果只是教师一味说教,或者教师常将学生的述说打断,其结果只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使学生不愿意与老师做语言上的沟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循循善诱,创设情境促使谈话高效进行

谈话教育中仅仅做到“有的放矢”、“洗耳恭听”是不够的,还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启发诱导教育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孔子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思路的开启、引发,使学生因受启而“开窍”、联想、顿悟,产生认识的飞跃。针对后喻时代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较强等特点,谈话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德育工作者切忌大谈阔论,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使谈话中断,因此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要努力做到循循善诱。首先要因事诱导,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理论和具体事物自然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与要解决的问题联系化、一体化。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谈话教育的时间、地点、场所的选择非常重要,必要的情况下,为了安抚学生的抵触情绪或叛逆心理,尽可能营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进行谈话。再次要准确地捕捉学生的心理活动,有效疏通思想障碍。德育工作者在谈话教育中要善于察言观色,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通过设疑、设问、反驳等方式,促进谈话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旷勇,宁曼荣.柔性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角.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

第2篇:谈话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教育学生 谈话技巧

陶宏开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特聘教授,从2004年起,他利用课余及暑假的时间,开展“挽救上网成瘾者”活动,以帮助众多迷恋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的青少年脱离网瘾。陶宏开教授的事迹引起了巨大轰动,媒体争相报道,把他挽救“网瘾”孩子的行动称为“陶宏开现象”。我最近慕名阅读了陶教授主编的《网瘾不是孩子的错》和石敢当著的《陶宏开:救救孩子》,这两本书记录了陶教授在全国各地举办报告会的详细情形,以及其同网瘾孩子交谈的情景。

掩卷之后,我为这位花甲老人不辞辛劳四处奔波挽救网瘾少年的行为深深地感动,同时我不禁思考,为什么通过一场报告会、一次谈话,陶教授就能让孩子们与他们沉迷已久的网络游戏挥手告别呢?这主要是因为他掌握了一套谈话的艺术,善于挖掘出能够触及孩子心灵的东西,进而打动他们,帮助他们坚定戒网的决心。作为工作在学生一线的辅导员教师,我们教育学生最常用的手段就是与学生谈话,如果没有掌握一门谈话的艺术,我们所作的

努力必然付之东流。在阅读这两本书后,我领悟到了教育学生时应该掌握的一些谈话技巧。

一、提高自身素养,树立威信,用人格魅力打动学生,是谈话取得成功的基础条件。

试想:同一番话若不是由陶教授说出来,而是由另一个没有任何资历的人来说,恐怕完全达不到那么好的教育效果,而陶教授则可以,为什么呢?这与他的资历有很大关系。首先,他曾经赴美访问深造,具有中西方文化背景;其次,他是一位老教授,德高望重;最后,他会写歌、谱曲、弹钢琴,多才多艺,有时为了交谈的需要,他会边弹边唱自己创作的歌曲。陶教授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使他在孩子们心中树立了强大的威信,这样,他的谈话就有足够的分量,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至关重要,我们必须从各方面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当然,我们不一定有机会像陶教授那样出国深造,也不可能很快获得“教授”的职称,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提高自己,比如:多读书,用渊博的学识填充自己,在谈话时若能引经据典,我们的话语就会很具说服力;多思考,谈话时若能表达一些自己独到的观点,学生自然就容易信服。所以,与“问题学生”谈话不同于平常的简单交流,若要获得预期的教育目的,我们必须下足功夫。

二、平等对待学生,“用自己的言行让孩子感到你就是他的朋友”,是谈话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陶教授在与网瘾孩子谈话之前,会热情地同他们握手,这虽然是个很细微的动作,但是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己受到的重视和礼遇,谈话的双方瞬间拉近了距离。陶教授与孩子们谈话时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你不愿意说,你可以拒绝回答我的问题。”陶教授并没有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像朋友一样推心置腹,这样,孩子们的心中油然升起了对陶教授的信任,许多不愿意与家长说的话,会向陶教授倾诉。平心静气地想想,面对自己的学生,有多少家长和教师能真正做到平等地跟孩子交流呢?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走过的路比你过的桥还多,你能不听我的?”在和他们交谈之前,我们已经把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彻底否定了,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而陶教授不一样,他认为,孩子们上网成瘾,不能把原因统统归咎于孩子本身,而应从社会环境、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方法方面来找问题。确实,很多孩子之所以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多是由于家长管教太严而产生逆反心理,或者由于自己难以达到父母的期望,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转而从网络游戏中去获得肯定,寻找乐趣。所以,我们在和学生谈话之前,应该先检讨自己的教育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摆正心态,平心静气地倾听他们的心声,真正地和他们交流互动。把学生找来劈头盖脸一顿训斥,这样的“谈话”只会适得其反,不但达不到教育警醒的作用,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与学生谈话时要有爱心,有耐心,有信心,是谈话达到教育目的的决定性因素。

陶宏开教授对每一个网瘾少年都充满了爱心,他在文中写道:“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玉,只要拂去蒙在玉石上的灰尘,就能大放光华。”他并不认为上网成瘾是孩子的错,而认为:“孩子上网成瘾,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出了问题――家庭教育的不科学,应试教育的不健康和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只有对孩子抱有爱心,才能形成如此清晰的认识,这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有效交流的基础条件。有爱心,才会有耐心。网瘾孩子迷恋网络时间都不短,要说服他们,不是几分钟的事情,谈话经常要持续几个小时,而这种漫长的谈话,需要有极大的耐心支撑才能维持。此外,信心至关重要。面对每一个为了玩网络游戏可以“六亲不认”近乎失去理智的咄咄逼人的青少年,陶教授都胜券在握,而这种“必胜”的信念让他的谈话底气十足,进退自若。在谈话时,教育者不但自己要有信心,而且要激发起学生的信心。其实,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外表上也许会表现出对任何事情都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实际上,面对家长的责备,面对自己一落千丈的学习成绩,面对自己所犯的种种错误,他们完全丧失了自信,在跟他们谈话的时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他们重拾信心。陶教授深谙这个道理,在谈话时,对于很多令家长和教师失望的孩子,他都能找到他们的优点。孩子的一个笑容,某一句话,都能成为陶教授谈话的切入点,并及时提出表扬,不放弃任何一个哪怕是很微小的鼓励孩子的机会。这些“问题孩子”,自从迷上网络游戏之后,耳中听到的都是家长、老师的责骂和训斥,而这个时候,能得到这位老教授的表扬,对他们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露,立刻就精神振奋起来。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训斥,学生到了十八九岁,正是自尊心和叛逆心最强的时候,强硬的批评往往会把他们推向预期效果的对立面。

陶宏开教授正是因为有一套独特的谈话方法,才能让那些陷入网瘾的迷失方向的青少年幡然醒悟,浪子回头。高校辅导员责任重大,要管理好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掌握一套谈话的艺术,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陶宏开.网瘾不是孩子的错.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第3篇:谈话教育范文

一、对领导班子及党员干部的总体评价

我认为办事处党委领导班子作风建设方面总体评价良好,办事处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的,具有政治责任感、向心力、凝聚力的领导班子,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务实能干、清正廉洁,能时刻与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

二、认真对照“”方面存在问题

一是每位班子成员都高度重视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但由于近年来办事处征地拆迁、项目入驻等各项中心工作繁重,每周二政治学习不能长期有效坚持,且在学习方面不系统,不深入,有应付思想。

二是习惯满足于现状,开拓取进意识不强,创新意识不高,面对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存在用老思想老方法解决新问题现象。

三是在办公机关管理上,电脑耗材、用水、用电方面存在管理执行不力,出现浪费现象。

三、对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的深入学习,坚持好周二、五政治学习,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二是进一步强化机关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对电脑耗材、用水、用电等制订规章制度,指派专人负责督查,对浪费现象进行定期检查公布,并形成长效机制延续下去。

第4篇:谈话教育范文

第一,教师在与学生谈话前,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征,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谈话内容与方式。

对于刁难型学生,针对于他们往往比较聪明,而又过于自以为是的特点,教师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完美人格。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辩明忠奸善恶,把聪明用于正道,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完美性格。

对于内向型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与他们谈话时,应采取平等对话的方式,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朋友。要善于抓住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他们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解”之时而豁然贯通。

对于蛮横型学生教师在谈话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注意收集好与他有关材料或事实,精心设计好谈话内容和方式,同时注意谈话的语气、态度,并考虑好学生谈话后受挫的应变措施,以不变应万变。

对于独立型,教师应引导这类学生反思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优点和缺点是什么,进而引导其找准自己的位置,思考自己的命运,追求完美人生。

对于多疑型学生针对他们往往对老师的话半信半疑,心存顾虑的特点。与他们谈话不仅要注意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还要用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用严密的推理使自己的谈话无懈可击,以诚恳的态度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信。这样,学生易于接受,敢讲真话,才会向你敞开心扉。

第二,在与学生谈话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我们知道,事物的内容决定着事物的外在形式,但内容必须通过外在形式加以反映和深化。美国心理学家萨默的实验表明,两个人能进行轻松谈话的最佳距离不超过5.5英尺。这个距离用在教师和学生的谈话中,也很有实际意义,不少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不注意双方所处的距离。如教师坐在讲台上,学生站在讲台下,好似学生在受审,这种“盛气凌人”的做法,会增大学生获取教师爱生之情信息的难度,客观上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双方难以长谈、深谈,甚至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和抵触情绪。因此,师生谈话时应坐得近一点,促膝交谈,平起平坐,这样自觉不自觉地缩短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第三,与学生谈话时要面对面而坐。实践证明,在两个人的接触中,如果相互正视,则意味着彼此有作深谈的兴趣。有些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边看书,边写字,边听学生谈话。教师的这些行为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觉得老师看不起自己,老师不重视自己,因而产生心理封锁,不愿意继续谈下去。这样一来,学生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的心理。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要举止得体、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姿势正确、动作协调、质朴开朗;要与学生面对面而坐,认真倾听学生的谈话,始终表现出对学生谈话很感兴趣。这样一来,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谈话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与学生谈话,不要让他们感到害怕,而要让他们感到老师是朋友,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秘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第四,与学生谈话时教师不妨面带微笑。有些教师和学生谈话时不苟言笑、语气强硬,命令和训斥较多。经常是这不行,那不准,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只有自己说了算,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不利于与学生的沟通。教师缺少了笑,就好比花园失去了阳光和雨露。和学生谈话是一门艺术,谈话中教师的笑容是这门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添加剂。对于那些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要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但千万不能板起面孔,当众讽刺、挖苦,揭他们的底儿。在谈话的过程中,始终让他们感到老师是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渴望能在充满爱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而爱和信任是在和学生自然、平等、和谐的相处过程中一一石慢慢“垒”起来的。

第五,与学生谈话时要讲究技巧。与学生进行谈话,要想收到“四两拨千斤”的理想效果,不讲究一定的技巧是不行的。而技巧又是和“时机”紧密相联的,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战机”。可采用如下具体技巧:

1、趁热打铁。打铁须趁热,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也需要“趁热”。学生尤其是那些教师心目中的所谓“差生”,当他们无论是在哪一方面取得了一点进步时,我们就应该和他谈心,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以期能够获得更大的成绩。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再明确努力的方向,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即便是指出其还存在的不足,学生也会乐于接受。

2、适当冷却。与上面的情况截然相反的是,对待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非但不能“趁热打铁”,有时还需要“适当冷却”。有些教师在学生出了问题之后,往往会大动干戈,立即就将学生找来大加训斥。其实,这种做法很不恰当,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徒增学生的逆反心理,弄僵师生关系。我们不妨采取适当冷却的方式,冷一冷后再与学生去谈,给学生留一点自我反省和改正的空间,毕竟学生还是很有自尊心和自知之明的,要相信他们是能够改正和完善的。如果他们在这段时间里有所改观,我们就可以及时鼓励;如果仍然没有进步,再与他们去谈,虽是亡羊补牢,但也为时不晚。

第5篇:谈话教育范文

关键词: 诗化教育 沟通 宽容 控制

作为学生的教育者,班主任首先得成为一个拥有诗意情怀的智者,对学生开展诗化教育。

一、学会沟通的教育

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理解或沟通方式不当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教师应与他们建立平等和谐的沟通关系,而非以居高临下的威压式谈话方式交流。波瓦洛说:“只有真才美,只有真可爱。”那么,当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时候,我们必须真诚相待,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用真心感化每一个孩子,用真情感动每一个孩子,让幼儿充分信任老师,从内心深处真正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二、学会宽容的教育

宽容是一种很伟大的教育力量。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宽容的力量。教育学生学会宽容别人,首先班主任必须学会宽容。班主任要宽容学生的错误,宽容学生的无理,宽容学生错误的反复。教会学生对人宽容,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对学生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教育艺术。如有一个学生给我印象很深,他很聪明,但很懒,贪玩,不守规矩,谁要说他,他就找谁的岔,有时还骂人,打人。班上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说过他,也管过他,他就一一给人家起绰号,搞恶作剧。

针对这种情况,放学前我布置了一份实践性作业:让每个学生找一个袋子,里面装上土豆,每个土豆上写自己最讨厌的人的名字。讨厌的人越多,那口袋里的土豆的数量就越多。学生均觉得很新鲜、很好玩。第二天,每个孩子都装着或多或少的土豆来了。我留心了一下,那个学生装了足足六个,都写着班委的名字。我告诉学生:“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玩个游戏,规则是你无论走到哪里,土豆袋子就带到哪里。几天之后你们会有新发现。”我故作神秘,不出所料,孩子们对我的这个游戏充满好奇,都想知道最后有何新发现,接连几天,他们都不厌其烦地把袋子随身带,那个学生也不例外。但是,日子一天天过去,土豆开始腐烂、发霉,发出难闻的味道,学生开始抱怨、不耐烦。

我马上宣布游戏结束,问学生:“你们对随身携带的土豆有什么感觉?”孩子们十分沮丧:“土豆天天带在身边行动不方便。”“太沉太难受了。”听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话,我认真地说:“那如果卸下它们,扔了它们该多好啊!”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长吐一口气,纷纷附和。“那样游戏、做事都很轻松。”“像卸下了一份重担,心情十分舒畅。”……我引导道:“同学们,我们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像土豆这样讨厌的人或事吗?你们如果揪着不放,就等于天天背着发臭的土豆,多蠢啊!最聪明的做法是?”学生议论纷纷:“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把烦恼扔掉,像扔土豆一样。”“遇到不开心的事时,也像扔土豆一样,把它抛到脑后。”孩子们越说越兴奋,笑容越来越灿烂,那个学生也不例外。我抓住时机,总结:“同学们,刚才大家谈的就是我们这次游戏的发现,收获可真不少。生活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令人不舒服,不愉快的事缠绕着我们,让我们学会把这些不讨人喜欢的东西都卸下,这就是大人们平常说的宽容!我们也可以做到的,不是吗?我希望大家能跟名字被你写在土豆上的同学握手言和,让我们都学会宽容,好吗?”班上马上热闹起来,脸上都洋溢着热情、真诚的笑容,忙着与自己曾经讨厌的同学重修于好。那个装着六个土豆的学生也在其中忙得不亦乐乎。我知道,他已学会扔掉包袱,学会宽容。

三、学会控制的教育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任何事都心遂人愿,一帆风顺,当我们处于人生谷底之时,才是真正锻炼自己意志之时。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能走向成功,而有些人却半途夭折的原因之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不容忍退让,就不会大刀阔斧,一往直前;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就不可能厚积薄发,翱翔天宇。学会容忍是取得成就的必修课,也是现在孩子的立志之本。

四、学会爱书的教育

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一个人如果爱看书,他就必定会成就一番事业,而小学生的教育必须从爱书开始。开学了,快发新书了,他们兴奋得小脸发红。可我偏偏慢腾腾地扫视一下教室,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洗”字。孩子们不约而同地伸出小手互相检查,不过关的都自觉地从后门溜出去洗手了。

发完语文、数学书后,我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摸”字,并提示学生可以用干净的小手仔细摸封面、封底,感受新书。“特别光滑,特别舒服,摸了还想摸。”几个口齿伶俐的学生马上脱口而出。孩子们一个个都小心翼翼地抚摸自己的新书,一脸陶醉。

摸完后我又写了个“闻”字,告诉学生:“新书是有味道的,你们可以翻开书,闭上眼用心闻一闻,看看新书是什么味。”这下学生闻了半天没吭声,好久才有学生迟疑地说:“是水果味,鲜花味?说不出来的一种味。”我又让他们反复闻了几次,说:“其实,书是香的。新书上有油墨的味道,对于爱书的人来说,就是油墨香,也就是很多人说的书香,你们能闻到吗?”孩子们恍然大悟,争先恐后地说:“闻到了。”不管他们是否真的闻到书香,孩子们的回答已告诉我他们十分愿意书的人。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土壤,诗意的班级应该是立体构建成的多维度的心灵绿色环境。班主任运用诗化教育,影响的是学生的道德和品质,要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错误,让学生在笑声中改正缺点,让学生在班主任的智慧中快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雷国山.新书的味道.班主任之友,2008.10,295,30-31.

第6篇:谈话教育范文

一、赏识的几大内涵

赏识的内涵并不只是夸奖、欣赏,还包括关爱等成分,综合运用,才能让赏识有“厚度”、有“温度”,更贴心。

1.巧妙沟通,关爱学生。后进生大多自卑,正式地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会令他们拘谨,效果也不好。教师可以在课间时和后进生聊聊天,适当和他们开开玩笑,值班时,也可以和后进生共进午餐,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就是一种赏识。有次跑完操,同学们在放松。我“设计”了几句话,但装作随意地说出来:“跑操真辛苦,我也总想当逃兵,但一看到晓琦(我班一名后进生,化名)攥着拳头,咬紧牙关,那么努力地跑,我马上就有劲儿了。”晓琦听后不好意思地笑了,但眼里却有惊喜。他没想到,自己会得到老师的关注,并且欣赏他。类似的机会有很多,教师只要有心,一定可以找到或者创造出机会。最简单地,批作业时加几句批语,让后进生感到自己一直在老师的心中,没有被抛弃。当然,教师的关爱一定要真诚,在内心里不抛弃任何一名学生。

2.黑白分明,理解学生。后进生犯错是常有的事,教师切忌上来就指责,要倾听他们的申诉,厘清事实,待其情绪稳定后,再指出问题,导其改正。有一次值周,我班后进生晓滔(化名)在制止他人打饭插队时,与别人打了一架,打架对于他是家常便饭。我耐住性子,先让他说了事情的经过,然后跟他说他制止插队的动机是好的,是正直、有担当的表现,但动手是不对的,一切暴力都只会让美好的初衷适得其反。一番剖析后,晓滔心悦诚服,事后向与他打架的同学道了歉。爱打架的脾气也有所收敛。后进生的许多错误并不是人品所致,而是认知能力所致,教师一定要明白这一点,绝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一顿训。只有给予他们理解,他们才能听得进教导。

3.换位思考,宽容学生。后进生长期受人冷落、歧视,但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会以叛逆、自以为是等表现来换取关注、尊重。他们的一些不合常规的行为,老师要充分予以宽容,要站在他们的心理上去考量这些举动,搞明白他们那样做是想达到什么目的——往往是要争取一丝关注的目光,维持自己做学生、做人的尊严。如果一味地恨其不争,惩罚他们,他们也许不会反抗,但他们的心会更痛,会对教师敬而远之。相反,宽容他们,并且给予他们想得到的关注、理解、尊重,他们的心会得到抚慰,会以遵守规范、努力向上来回报。

4.真实评价,诚待学生。教师要时刻关注后进生的发展,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学生要客观、真实,找准褒奖点和批评点,有凭有据。切忌不着边际的空泛表扬,这种表扬不会产生激励效应,只会令学生疑惑和不信任。学生一般都有这种心理:老师看我看得真准,那一定是关注着我,对我抱有期望,那我要加把劲儿,做出点成绩让老师看看。因此,真诚的评价,哪怕是直言不讳指出其不足,学生心里会服气,会暗自努力。

二、赏识落地的几个渠道

1.学科教学,播洒阳光雨露。课堂是公众场合,而学习又是学生的第一要务,这种背景下的赏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相当大。而且,课堂上教师能同时面对所有的学生,施行赏识教育的机会很多。例如:听XX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不但音色美,感情把握也很到位……很具体的一个赞赏,让后进生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独到的优势,信心必会大增。我是语文教师,作文课是重头戏。在作文教学中,我命题后经常写下水作文,并且读给学生听。写下水作文不仅能指导学生写作,也是促进后进生转化和管理班级的一个含蓄“管道”。我写下水作文,大多取材于我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特别是那些积极、努力的表现。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的点滴小事都反映着我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世界,是良好的写作素材;二是通过巧妙点名,让某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感受到被关注、被赏识。我在文中点名时,重点关注那些基础差、自制力差的学生,想方设法挖掘、突出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一点点消除自卑感。我班晓木(化名)来自一个偏僻的农村,小学基础很差,很自卑,上课从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跟别人说话从不敢看对方的脸。我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她大胆发言外,在下水作文中,不只一次地夸她文静、勤奋、懂事、遵守纪律、团结同学、与人为善。当读到这些内容时,她惊讶地瞪大眼睛,脸上升起红晕,她没有想到在老师的心中自己还这么有魅力。渐渐地,她变得越来越自信、开朗、大方,尽管成绩一时还不能令人满意,但明显地心气儿上来了。

2.校本活动,提供出彩机会。后进生在运动、文艺、组织能力、“外交”等方面可能一点也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比大多数同学还要强。教师要借各种集体活动的机会,给他们施展才能的舞台,令其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继而奋发进取。我班一名后进生晓欧(化名),家庭条件优越,缺乏吃苦精神,学习懒散,成为后进生。校运会上,他主动报名参加跳高项目。赛场上,他十分专注,认真地做准备活动,揣摩各个动作环节,每个动作都力求到位,这种专注在教室里我从未见到过。由于用力过度,他把腰给闪了一下,但仍忍着疼痛坚持下来,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会后总结中,我抓住他专注和顽强这两点充分表扬,还特为他写了一首诗:迈着轻盈和矫健/轻轻地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一根细细的竹竿/一点一点向上攀延/你自信坦然/把它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你奋力一跃/重重地摔在绿茵间/你强忍疼痛咬紧牙关/一阵助跑又跃过了你生命的一个高坎/老师为你泪花闪现/同学为你鼓掌呐喊/奥林匹克的精神在你身上集中体现……这之后,晓欧上课再也不睡觉了,也不说闲话了。家长反映,他在家里也有了明显进步,以前在家从不看书,现在居然主动捧起课本学习了。校本活动中的赏识力度大,让学生信心大增,为他们吹响了奋进、改弊的号角。

3.班会课,精准诫勉。批评与赏识并不矛盾。转化后进生不是几次谈话、几次表扬就能见效的,他们心理不稳定,没有好习惯,做事持久性差,需要经常“敲打”着点。班会就是一个好机会。教师应利用每周班会的时机,在赏识的前提下,旁敲侧击,指出一些学生的不足,表达出老师的担忧、牵挂和关爱,让他们适时自省,同时充分感到老师的关注和期待。我班晓桦(化名)爱在熄灯后说话,导致我班被扣分。班会上,我“敲打”他说:“老师为你这段时间的进步高兴,期待你有更大的进步,要进步先得休息好,晚上说话肯定影响明天的学习,扣分倒不是大事,怪老师没提醒到。”晓桦惭愧地低下了头。赏识性的批评是学生自我修正的标尺。

第7篇:谈话教育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差异

语言和文化是相伴而生的两个相关联的事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近些年来,人们在外语教学中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及其对语言知识教学的影响。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语言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深受其根植的文化影响。因而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教学,而且应包括其文化知识教学。

不少外语教育家认为,是否把跨文化交流纳入外语教学的内容是区别传统外语教学和现代外语教学的主要标志。美国外语教育协会在其提出的外语能力要求中已经把文化归入交流能力的重要内容。交流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加上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进行交流时,应具有的文化素养,而不至于受文化的影响而出现语言失误或造成误解,使交流难以成功进行。围绕在外语教学与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上主要有三种观点:文化教学从属于语言教学,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尽管这三种观点强调的重点各有侧重,中心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就是在外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内涵。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应把英语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英语教学才能达到完整、纯正,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了解: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作用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应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文化。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在增强语感的同时,适应英美国家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使交流和沟通不至于受到影响,以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

那么,如何将跨文化教育引入到英语教学中呢?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与词语有关的文化。如我国文学巨著《红楼梦》,“TheStoryoftheStone”的译法比“TheDreamoftheRedChamber”的译法就高明的多。因为“红楼梦”这个意思在英美和欧洲读者头脑中引起的联想,与在中国读者引起的联想完全不一样。在英美和欧洲读者群中“红楼梦”的意思是“一个人睡在一间红颜色的房间里”,这一本书也颇能引起他们优美神秘的联想。再如:Heisaverywhiteperson.这里white的意思是正直的、直率的意思。(二)与篇章有关的文化。当读到一些关于建筑或住房一类的文章时,我们要向学生讲清floor一词的含义及英美两国表达方式的异同,常要涉及到“13”这个数字,因某些宗教原因,英美等国认为13不吉利,因此在一些建筑和宾馆内不设13层,也没有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可对英美文化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了解。(三)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例如最简单的几句问语在我们中国人见面寒暄时显得十分自然亲切,而在英美国家的环境中,这一类问题诸如:“Wheredoyoucomefrom?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会把对方弄得很尴尬,他们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在这样一些国家,这样一些问题一般只在医院、旅馆、移民局、警察局等地方才会用,但也很少用这种形式问。在需要问及姓名、年龄等问题的场合,一般也只是说“Yourname,please?”或“Maylknowyourname?”,因而,只有了解了对方的交际文化,我们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又不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那么,实现上述目的有那些具体的方法呢?

文化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从而能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会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去。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以下两种方法效果很好。

(一)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学习中。

(二)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多种技术,充分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图片、物品,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多媒体、互联网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文化有切身体验。邀请中外专家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讲座或报告,组织英语活动,创设各种语言环境,使学生对英语文化深切体验。

21世纪是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依赖的世界,英语是国际性语言。人类社会本身有很多的共性,但各民族之间同时又存在很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和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策制度、不同的人们共同生存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因而,我们在外语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知识,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及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将来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并在学会相互尊重的同时共同发展,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第8篇:谈话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语言文化 教育教学

一、文化教育的目的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交际中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提出课堂上注意语境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结合,以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文化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语境是指语言形式出现的具体环境,又称情景语境。语言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这种复杂性表现在语言交际受制于交际场合和社会、文化因素,也表现在说话人的话语组织中,依赖于说话人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的语境假设能力及推理能力。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语境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设置适当的语境,帮助学生认识、判断语境,学习使用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今新教材正逐步推广使用,相较传统的老教材,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增加了许多环节在课堂上设置适当的语境,帮助学生认识、判断语境,学习使用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既是学习外国文化,又提高了自己使用英语的准确性。但教师在课堂上设置语境时应注意到语境的真实性,即所设置的语境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语境,真实自然,并且结合其他手段,创造一种真实的气氛,让学生受到语境的感染和语境的暗示,从而自觉地使用某种适当的语言形式。教师还应注意,设置语境不能纯粹只为便利教学,语境的设置还应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语境设置的本意就是帮助学生活用语言,克服死记硬背的现象。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作必要的铺设,充分估计学生可能使用的语言材料,从而向他们提供充足的语言材料,帮助他们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自然交际。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导入或演示,还是学生的操练或实践活动,都必须做到身、口并行,一方面弥补学生初学英语时的语言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动作的参与,又可以使交际显得更真实,更具体,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伴随语言的动作等在内的非语言手段在人们实际交往过程中起到帮助理解、传递信息的作用。正确使用这些非语言手段,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语境的正确反应,也是教师培养学生策略能力的一部分。语境的设置,有助于教师真实而形象地呈现语言知识,也令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接触、练习语言形式,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做出判断,结合情境理解语言知识,最后做到随意自由地应用语言对话。但须注意的是,不是每教授一课书,教师都必须设置许多语境与情境来完成教学任务,因为高中英语教学任务相当重,一般每天只有一个课时,过多地强调课堂活动与语境的设置,可能会影响语言点的语法讲解与机械操练,毕竟,这些也是教学中的重要步骤,应注意语言教学与课堂活动、语境设置、文化导入的平衡,根据课本来寻找文化背景知识,并将其融入语境中,通过课堂活动呈现给学生,作为对语言知识的补充。教师设置语境,进行文化导入、语言教学时应坚持的原则是:文化意识的培养重于文化教学内容,但文化意识又必须通过文化教学内容来培养。在教学中设置语境应根据需要而定,其目的是为了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生动的交际环境,让他们能亲身感受到英美文化在语言中的体现;让他们学会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及其对中西方语言的影响。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第9篇:谈话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受处分学生转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95-02

【Abstract】Some colleges students have less self-confidence, self-control and learning ability than university students, so educaters must help the punished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By the efforts of every stage, educaters bring about helping the students progress result.

【Key words】CollegePunishedEducate

一、高职院学生受处分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进校成绩一般比较低,部分学生在自信心、自控力、学业能力等方面与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反映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就是学生更容易违反学校纪律,受处分的学生也呈增多趋势。根据规定,违纪学生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分。而受处分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1.违反学籍管理规定

违反学籍管理规定所受处分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违反考勤管理规定。在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独立学习的意识不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违反考勤纪律,在教育无效的情况下,给予处分,以达到警示作用。此种处分占处分率的80%以上。二是违反考纪。个别高职院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功,考前复习不认真,把希望寄托舞弊上,明知不可为而铤而走险,受到严厉处分。

2.违反宿舍管理规定

据统计,大学生在宿舍的平均时间约占在校时间的60%,宿舍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各高校非常重视这一阵地,采取种种措施,如辅导员住宿舍、党员示范宿舍、“文明宿舍”评比等办法。但是宿舍违纪行为仍屡屡发生,表现如下:在宿舍赌博、吸烟、喝酒、甚至制造事端挑起同学之间矛盾等;有的在宿舍私接电源电线,用违章电器,制造不安全因素;有的不服从管理人员管理,借事起哄,扰乱宿舍管理秩序等。

3.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大学生普遍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遵纪守法的模范群体,但有的学生法制意识、自律意识、防范意识较差,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案例。如参与抢劫团伙、组织传销活动、非法驾驶、聚众斗殴等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学生个人成长,社会影响极坏。

4.其他违反《学生手册》规定的行为

除此之外,还有违反计算机信息传播规定,故意损坏公物,在公共场所收看、复制、传播物品,以及违反各个高校自行规定的校规校纪等。

二、受处分的高职院学生的教育转化

处分的目的在于教育,对被处分的学生的作用是促其改进。但处分能否达到它真正的目的,如何避免处分的消极影响,本人作了以下探讨:

1.重视受处分学生的事前事后教育,关注其行为表现。

加里宁说:“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师所希望的品质。”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自己所希望的品质,就要做大量的、艰苦的疏导、沟通工作。不是为了处分而处分,而是为了教育而处分,因为处分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某学生第一学期因打架受了警告处分;第二个学期,又和社会不良分子纠合,把同学打伤。辅导员对他进行耐心的帮助,分析其原因,并且鼓励他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使其深受感动,真心实意地承认了错误,向同学真诚地道歉,收到了很好教育效果。处分起作用的关键在于处分前和处分后对学生的教育。

学生违纪受处分,有时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因过去的不良习惯触犯了学校纪律;有时是因为一时冲动,无法克制自己;有时是侥幸心理,认为学校不会严格处理。对此,教师在处分之前,一定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和被处分的学生谈话,解决思想问题。对于受处分学生的进步,教师应该及时肯定,进行鼓励;对于无所谓的学生,帮助其认清利弊,指出后果,进行强化教育;对于心理消极的学生,注意开导,关注其心理健康,避免其做出极端行为。

2.深入、细致、持续地做受处分学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对于受处分学生做教育转化工作前,教师有必要调查受处分学生的背景,阅读其档案,向家长了解其在家及大学以前的表现等,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计划和开展教育工作。受处分学生往往孤独,内心世界不愿意打开,受到较少的关怀。教师进行教育谈话时,如果能说出该生以往的一些经历,他会感到老师的关心,教育效果会更佳。如梁同学平时纪律散漫,经常迟到,偶尔旷课,根据规定给予警告处分,因此对老师不满。老师在阅读他的档案之后,谈话时,对其档案描述的疾病进行关心,并且告之求医治疗办法,经过耐心引导和劝说,该生主动配合老师教育,之后有较好的自律性。

医学证明,对于一种病菌导致的疾病,如果一开始没有根治,在特定的诱因下会反复发作,病菌会有抗药性,使得病情更加严重。有些犯错误的学生也是如此。杨同学因旷课受到警告处分,经过教育有了一些进步,但不久他又恢复原样,处分加重到记过。因此,对他们的表现情况要持续跟进,时间间隔多长视乎其表现,注意其思想动态,实行有效的教育方法。

3.发现受处分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

闪光点,即优点,表现突出的亮点。受处分学生不是坏学生,也有其闪光点,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发现和利用这些学生的优点,帮助他们恢复信心,自觉改正错误。事实证明,闪光点就如星星之火,经过教育者的点燃,可以把受处分学生的黑暗驱除。

某生个性开朗,为人讲义气,有一定的领导力,高中时曾担任学生干部,工作出色,而其缺点也很明显,自负、约束力差、不服管教等。入校以后,曾因旷课、违反宿舍管理规定受留校察看等处分。辅导员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了解到该生网络技术较好,在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举办时,动员他参加创业竞赛,最后取得不错的成绩,使其倍受鼓舞,据反映,目前他表现很好。只要我们发现了学生闪光点并及时捕捉,为受处分学生寻找舞台,让其表演最适合的角色,就能够收到教育的效果。

4.发挥学生干部和家长的作用,全员育人。

教育是一个环境,氛围影响到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教师对受处分学生的教育只是点的作用,氛围才是对他们影响较大的面的作用。在校的氛围由各个班的氛围形成,在家的氛围由家人营造。要想真正地改造受处分学生,教育者必须发动学生干部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受处分学生的教育中来。

朋辈心理辅导目前为各个高校所重视,理由是朋辈间能无缝沟通,在特定情况下,同龄人却容易说服同龄人。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较为优秀群体,了解学生,受处分学生和他们学习生活在一起,能受到较大的正面影响,学生干部和他们结对子,容易被学生接受。如某班学习委员,不但自己和受处分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还向老师建议如何管理那些学生。现在,该班的受处分学生上课的纪律受到任课教师的好评。

据调查,因为各种原因,相当部分受处分学生不希望让家长知道被处分了。学校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因素,一般情况在学校教育帮助,严重者要通知家长配合,但是对于一些特殊学生也可以采取不通知其家长的办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某生受留校察看处分,按规定应该通知家长,但其母亲身体不佳,不能受刺激,在他的请求下,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学校没有告诉其家长。经教育,该生自己做出改正承诺,结果成绩有了进步,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辅导员打电话到他家,不提他的处分,而是提出表扬,鼓励其母继续关心他的学习、生活。该生后来很感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要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有限有效性,尽力而为。

学生的培养由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完成,学校的培养可能对一个学生个人的成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学校只能承担一部分培养责任。学生升上大学后,受前期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个性、行为习惯已初步养成,教师要彻底改变一个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对受处分学生教育过程中,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遭到抵抗和误解。这时候,教师不能放弃教育工作,反而要更加耐心,坚持不懈地去做培养转化工作。效果不一定能马上看到,但最终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感激。某学生在校期间,因为个人行为散漫,无心向学,被老师多次叫去谈话做思想工作,可惜当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最后该生不能如期毕业。可喜的是,毕业后,该生认识到了老师对他的教育是正确的,并主动联系老师,感谢老师当时的照顾和对他的教育。

三、启 示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树人如树木,若非善加栽培,必难欣欣向荣。”受处分学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教育者对学生要有爱心,要对受处分的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和精力,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他,尽量避免冲突,建立良好的教育与被教育关系。教育者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一定会收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樊小华.试论受处分学生的转化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