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

艺术设计研究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设计研究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设计研究生

第1篇: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文;艺术;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6-0101-02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有其特殊性,相对于美术专业研究生,她不需要美术生那么高深的绘画技能和那样熟练的运用色彩、线条、透视以展现对象的能力,但又离不开绘画技能;相对于文化生,她似乎又不需要那么高深的文史哲知识,但又必须有相当的文史哲修养。专业的独特性导致了教育的独特性,导致了受教育者自我修炼的独特性。设计专业研究生如何进行自我修炼呢?

一、认识自己

人为什么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才能了解自己、把握自己,它是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前提。认识别人不容易,认识自己更难。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恋,二是认识能力的局限。两者之中,尤以自恋为最。每个人都会自恋,自恋使自己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甚至还会为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寻找合理性,将不足看作优点。这就是为什么人喜欢表扬,不喜欢或拒绝批评的原因。表扬使人自信,对后进者、自信缺乏者有用,但也使人自大,对本来就信心十足者则是一副毒药,会使人更张扬、更狂傲、更目空一切。而目空一切则是人生失败的开始。批评使人惊醒,促人反思,是人进步的起跑线。但使人不舒服。

放弃自恋,把自己当作别人,冷静地观察自己,解剖自己,从而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要发现自己的短处。发现长处,可以使自己更自信,发现短处,一则不让自信膨胀为自大,二则针对自己的短板,进行修炼,以完形和完智。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

人文修养的提高有两个途径:

第一,努力读书,汲取人文知识。从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著作中获取人文知识,重点了解: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与人的关系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人为什么要追求真善美?如何追求真善美?自己在追求真善美吗?如果不是,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自己的追求?将怎样改变这个状况?

第二,努力实践,培养人文精神。精神是知识的内化,而内化需要实践。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表现为对人的尊严的维护、人的价值的追求和人的命运的关切。具体说来,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爱人。80后的大学生、研究生都是在祖、父两代人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接受的都是“爱”或“溺爱”,当“被爱”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理所当然,也就没有感恩和回报,也就不知道如何爱别人,如何尊重别人、关心别人。所以,新一代研究生的人文教育,首先应是感恩教育,研究生的自我修炼,首先应是感恩的修炼。怎样进行感恩修炼呢?一是,从最亲近的人做起,感谢父母亲的养育,感谢老师的培养,感谢同学、朋友的友谊。二是,从小事做起。感谢需要表现形式,一句“谢谢”、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个感恩的眼神和微笑、一个鞠躬都可表达感谢。三是,记在心里。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涌泉相报不一定人人能做得到,对等相报,应该是可行的。眼下没有能力对等相报,以后对等相报应该是有可能的。做不到对等,差级回报也行。纵使永远没有能力相报,记在心里应该是做得到的。四是,回报。向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回报是种直接的回报,向没有帮助自己的人回报是种间接回报。能力有大小,只要有这样一颗心,只要将这颗心付之于行动,就是一种回报。其次是尊重人、关心人和爱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人格、尊重人的选择、尊重人的权利。人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关心人就是关心人的疾苦、关心人的生活、关心人的发展,把人放在心上。爱是关心的更高阶段。关心是关注、注意,不一定有具体行动,爱必须有具体行动,有付出,而且这种付出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人必须替别人着想,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满足别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合理需要。

三、努力提高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艺术表现的前提,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的核心修养。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知识修养。艺术是表现自然界、社会和人的,要表现自然、社会和人,就必须拥有自然、社会和人的知识,故艺术修养必须以知识修养为前提。知识修养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艺术理论知识的修养。

自然科学知识的修养。天文、地理、山水、草木、花卉、虫鱼、物理、化学、计算机等等。要表现自然,应知道自然有什么,所以具备这些知识是必需的。博览群书是获取这些知识的首选方法。

人文社会知识的修养。首先是哲学知识,任何艺术到了精湛的阶段都会上升为哲学。它不只关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还关乎艺术创造和设计的高度问题,所以,没有一定的哲学思维和修养,很难成为优秀的艺术设计家。其次是政治、经济、科技、伦理、法律、宗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宗教,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西洋艺术,还是中国艺术,宗教题材是重要内容,没有对宗教教义的把握,没有对宗教历史的了解,就不会有中西艺术的辉煌成就。

艺术理论知识的修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应对各门类的艺术有较多的了解,如绘画、雕塑、音乐、戏剧、舞蹈、诗歌、小说、散文,以培养美感,培养想象力,提高自己追求美、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尤其是音乐和舞蹈,与设计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认为设计是固化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设计,它的韵律、节奏、和声对设计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设计,只不过是一种人体设计而已。

第二,艺术、技能修养。感受力。感受事物是艺术创造的前提,能否感受自然和社会生活事件并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是艺术家和艺术设计者的第一能力。有意识地培养捕捉创作素材的能力并提高自己的艺术感受是艺术修养的基础。

想象力。想象是艺术才华的根基。将感受到的素材也就是表象进行分析、综合、重组、虚构以创造新形象,这就是创造想象。艺术想象包括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前者是无特定目的的、不自觉的、不由自主的,后者是自觉的、有意的。想象包括词语描述或图表描绘,通过感知而产生的新形象在再造想象和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地构成新表象的创造想象,创造想象离不开联想和重构全新形象的构想。

表现力。表现力就是将创造想象变成艺术作品和设计作品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艺术技能,它是艺术才能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有了设计灵感,如果没有能力表达出来,那么,这种灵感再好也没有意义。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必须具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技能,如绘画技能、雕塑技能、空间想象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长期的实践、练习,通过模仿——消化——提高——创造的途径,以实现艺术技能修养的提高。

第三,情感修养。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艺术设计,所以艺术设计研究生必须有很好的情感修养。情感修养一是健康,不健康的情感不会带来美和美的享受,不会产生健康的作品。二是敏锐,能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的,努力提高自己感觉外物的能力。三是丰富,生活的丰富,必然会导致人类情感的丰富,艺术设计者要体会、感受人类各种情感。第四是持久。不能持久的情感不会对艺术和艺术设计产生影响,情感自始至终贯注在艺术创作和设计的全过程。

四、努力提高营销能力

艺术设计必须与市场接轨,没有市场需求,也就没有设计和设计的发展和繁荣,所以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必须具有市场营销的能力,即市场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市场可能需要什么?我将能提供什么?既要满足市场,又要引领市场,既要满足需求,又要创造需求,才是好的营销。

设计市场不同于一般市场,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在,设计有两个受众,一是客户,设计的委托者,一个是目标人群。客户的需求有可能与目标人群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一致的当然没有问题,不一致的问题就大了。设计师根据客户需求做出的设计如果不能影响受众、打动受众,让受众产生购买欲望,则这个设计是失败的。设计的目标受众是消费者,所以设计师必须了解消费者的基本情况,诸如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消费心理、审美情趣等等。在此基础上,决定传播什么信息、用什么方式表达这些信息,并对受众产生什么反应做出评估。如果客户对设计师的设计不满意,而设计师以为自己的设计更有利于影响受众,则设计师不应迎合客户,而应通过沟通,使客户接受你的设计。设计界常发生客户要求设计师按照自己的意愿数十次修改设计的事例,从而使设计师不胜其烦。其原因在于设计师是理想的,客户是现实的,设计师是高雅的,客户是通俗的。如何使二者达到一致,是一门沟通的学问,所以设计师应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如何使理想和现实趋于一致,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在实践的基础上,使理想向现实靠近一些,让现实向理想提升一点,以达到和谐。

The Self-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 Studying Art and Design

MENG Zi-meng

(College of Art,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第2篇: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

摘要:由于高校扩招、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心理、行业性质、就业形式等因素,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破解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难题,就必须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一条与设计艺术类学生就业特征相适应的就业指导、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

设计艺术类毕业生作为我国高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为例,从高校扩招、毕业生综合素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选择范围等角度,分析了设计艺术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力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积极促进艺术类学生就业从而帮助破解设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一、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高校扩招的影响

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有700多所高校设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包括一些综合性、师范类和理工科院校。伴随着艺术类毕业生人数的跳跃式增长,与之相对的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的缓慢增长,导致艺术类毕业生的供求矛盾增大。由于高校扩招的影响,部分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非常严重,师资队伍、设备设施也无法满足扩招后的要求,艺术类毕业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难以跟上就业市场变化的步伐,这些情况的存在极大的增加了就业问题解决的难度。

2.择业心理的突出矛盾性

设计艺术类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突出矛盾性主要体现在:(1)学习的高投入与就业的低收入之间矛盾。由于艺术学习前期投入偏高,受“成本-效益”心理的影响,在物质回报方面都寄予过高的期待,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失落的情绪;(2)精神方面的高期待与现实低回报之间的矛盾。从小在艺术殿堂里学习绘画,怀揣设计师梦想的学生的精神追求是十分纯粹的,当物质追求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颓废厌世、随波逐流、放荡不羁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3)内在自我实现与外在激烈竞争之间的矛盾。从小被家庭、社会寄予厚望的设计艺术类毕业生,都希望通过一份有成就感的工作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回馈父母和社会。但是面对整体不理想的就业坏境和狭小的发展空间,他们就会失去精神信念的支撑。

3.就业行业性质的单一性

从我校设计艺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性质统计中可以看出(如表一),30%和15%的毕业生选择了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调查访谈中,有毕业生提到“自己辛辛苦苦学习设计艺术这么多年,一直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将自己设计理念推广出去,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展现给世人”,如果转行去做销售或者管理不但无法实现设计师的梦想,还浪费自己在设计艺术这条道路上所花费的大量时间与金钱。这就导致大部分设计艺术毕业生在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从而无法及时就业。

4.就业市场范围的狭小性

设计艺术事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经济的长足发展会为设计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物质保障。艺术生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从表二可以看出:广东、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2013届毕业生占了16%,选择省会城市的毕业生占了44%,而选择其他地级(县)市的为27%。另外,在访谈中,绝大部分的同学也表示就业时要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

二、破解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1.把握特点,分类指导,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鉴于设计艺术类毕业生的求职诉求会因为性格特点、职业目标、所学专业、就业范围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高校应根据其就业特点,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完善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一方面,高校紧抓就业群体这一重点,根据其就业意向又可分成私营企业、党政机关和自主创业等几个类型,有针对性的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时间阶段,开设专门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规划课程。大一,旨在通过学习方法与指导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业生涯规划与前期职业指导服务。大二,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活动。大三,通过社会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大四,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开展求职技巧的培训,提高面试应聘能力。

2.调整专业设置,培养一专多能人才,提高毕业生综合竞争力

为了顺利完成高等教育与社会所需人才培养的对接,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饱和程度。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专业人才需求量调整招生人数,做到招生与就业配套。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增O提高学生从业能力的课程,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应加强设计艺术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极力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尚的艺术品位。

3.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心理调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从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来看,其就业难部分是因为其就业观念陈旧和就业心理矛盾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加强心理调适,才能促进其更快的适应社会。一方面,学校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包括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引导学生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小地方有大作为”等科学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另一方面,高校需帮助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控制自己的心境、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引导其合理应用自我激励法、注意转移法、适度宣泄法、自我安慰法和合理情绪疗法等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排除心理困扰。

参考文献:

[1]苏茂兴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探析[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8)

[2]邹兴平,艾楚君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与问题探析 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5,(11)

[3]刘宗波 试论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及建议[J] 艺术研究,2005,(2)

第3篇: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生态性;桂林愚自乐园

前言:

在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取得较大进步,然而人类、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劣。近年来,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加强了对环境的设计,希望在给人们带来良好的生活氛围的基础上,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并得到有效应用的,该设计要求人们能够对自然可再生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如土壤、阳光和气候等,并为维护植物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桂林愚自乐园是我国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典型,加强对这一典型的研究,对于我国未来环境保护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概述

1、环境艺术设计的含义

相对宽泛的内涵存在于环境艺术当中,在环境艺术当中,为了创造出良好的环境,会专门进行艺术品的设计,同时,还应当对地景艺术、偶发艺术等进行充分的利用。通常情况下,构成环境的因素较多,可以说,只要是人们视觉能够触及的事物都可以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树木、花草和山水等是来源于自然界的环境艺术,而建筑、服装等是人为构建的环境艺术。在构建环境艺术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自然法则进行,而这种自然法则需要建立在特定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背景之下,而且在构建过程中,还应当严格遵守艺术和工程施工技术的相关规则和顺序。只有这样,构建起来的环境艺术才能够符合当地人们审美和生活的需求,也才能够将美的规律充分展现出来。

2、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空间与外部环境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生态性理念,最终的目标是希望能够促使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能够同外部环境保护高度的一致;而在进行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能够保证人们身处其中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活空间和质量,并逐渐引导人们享受健康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保证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需的相关设备能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之下,并在此基础上达到节能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效果。由此可见,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设计的多样性、循环性、连续性和高效性。首先,多样性指的是,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保证设计产品拥有多种形式和内涵,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种类的需求[1]。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能够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这样做不仅充分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还能够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对于保护生态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循环性指的是,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节能和保护环境的目的,需要保证相关原材料能够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应当对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进行综合使用,在对剩余原材料进行分解以后,再将其投入到其他方面展开利用;再次,连续性指的是,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包含的园林等多种设计内容,需要对多种设备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实现良好的结构布局,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并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中拥有连续性的配套设施,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充分的利用;最后,高效性指的是,对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应用,严禁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针对不可再生资源而言,必须在保证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够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

二、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1、地方性

在设计环境艺术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地质等多方面地方性特色。例如,在我国,多数地区是不可以对热带植物进行种植的,因此在日常农业发展中就应当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种植属于自身的植物。在进行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突出地方性特点和设计原则,是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这一原则要求设计师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深入当地对环境、气候等进行充分的掌握,从而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来完成设计整个过程。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区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充分的传播,需要结合当地的风土和文化习俗等。同时,为了保证环境艺术设计的科学性,还应当对当地的自然地理因素,如水文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还应当考虑到政治和经济等客观存在,保证这些因素能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完整而充分的展现出来。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保险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充分的尊重,并在长时间的琢磨和思考中,产生自己的理解和启示,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艺术作品。然而,现阶段,我国各地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可以始终沿用当地传统的设计格局和形式,还应当综合考虑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保证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新鲜的体验[2]。

2、人本性

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意识到主体是人,因此以人为本应当是设计的根本原则之一。也就是说,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关设计应当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向人们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与此同时,还应当保证人们生活中不再对大自然和生态系统产生破坏[3]。在充分体现人本性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做贡献。因此,一个良好的环境设计既能够给予人们美的享受,也能够为社会进步起到促进作用。现阶段,人类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同自然与生态产生了一定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应将环境艺术设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改善我国环境做贡献。3、整体性整体性是环境的主要因素,环境是一个大的系统,每一个环节受到破坏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积极从整体性出发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至关重要。从整体性出发,就应当综合考虑自然同人类的需求,促使构建的艺术作品能够形成一个自动循环的良性系统[4]。因此,设计过程中,还应当在大方面设计中牺牲一部分小的利益,并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综合思考和把握。因此将艺术与生态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的协调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这一过程中,需要将当地的本土文化。植物与自然界有关的事物进行全面的考虑,从而保证安排与构建的科学性,此时内部结构得以优化。

三、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实例分析—以桂林愚自乐园为例

1、选址

桂林愚自乐园于1996年始建,并由曹日章这位台湾企业家投资。桂林愚自乐园在构建过程中,最初的目标是为当代艺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当代艺术的传承提供平台,并将我国的经典文化向全世界展现出去。而在设计过程中,是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并在其中融入了保护自然的理念[5]。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一设计能够将山水的纯美进行充分的体现,促使人们在踏入桂林愚自乐园的时候就会感受到融入山水、被自然环抱的情怀。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其科学合理的选址。桂林愚自乐园能够促使自然环境同布局进行充分的结合,对桂林当地的青山绿水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同时还结合了地下天然形成的溶洞艺术,通过人工和现代科技的能力,构建了地景迷宫,灯光技术的有效应用,促使水底和溶洞呈现出千万种变化层次,同时,在波光潋滟的水景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独特的仙境魅力,促使人们产生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敬畏[6]。同时,通过对绿篱和矮树等天然和人工设备的应用,构建起了造型独特的迷宫,人们身处其中,会感受到盘旋和大自然的多种变化,不仅能够促使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得以增强,还能够得到智力上的开发。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选址,是应用和实现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所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将当地天然的环境和生态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还需要设计师们经过精心的设计,将当地的特色与科学技术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为人们创造出更加独特而宝贵的艺术品。然而,尽管桂林愚自乐园进行了科学的选址,构建过程中,也对当地的山水景色等进行了充分的利用,但是,桂林愚自乐园的设计并没有仅限于此,而是积极邀请了世界各国著名的艺术设计师参与到了设计当中,并针对当地的环境、景观和地理位置等设计了不同的作品[7]。现阶段,桂林愚自乐园当中已经用过二百多件来自不同艺术家之手的雕塑作品,分别位于桂林愚自乐园当中的山脚下、松林中等不同位置,体现出了不同的艺术境界。

2、对本土文化的应用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其为了能够在我国市场当中占据优势,甚至运用外来文化来向我国进行倾销,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人民的本土意识。现阶段,我国很多公民日常生活中,一味的认为外来文化和产品才是最好的,这种行为和思想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被发扬和传承,在这种情况下,积极进行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融入本土文化,促使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我国文化的精髓和深刻性。桂林愚自乐园在构建的过程中,就能够将当地的本土文化进行了充分的传播。秀丽委婉可以说是桂林地区人们和山水景色的最大特点,因此在构建桂林愚自乐园的过程中,设计者们就将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8]。在这种情况下,桂林愚自乐园在呈现出各国著名设计师不同设计作品的过程中,也充分运用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设计理念。例如,桂林愚自乐园在整体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根据当地地形和地质条件,在图纸中构建了露天剧场、艺术村、创作生活区等多个生活区域,充分体现了桂林地区人们细腻的感情体会。而根据当地山水的细腻,有设计了日观湖景区和甲漓水工程;同时,针对当地独特的洞窟艺术而言,又制定了专门的开发计划。这种设计方式,将桂林当地的本土文化充分的展现了出来,不仅为工程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同时还能够创作出更加高尚的艺术。再如,桂林愚自乐园中的史洞窟的构建,依山而筑,一共拥有1.5公里的长度,其构建过程中,在当地自然景观和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应用了浮雕和笔试等技术,在艺术洞窟当中,会邀请不同风格的艺术家进行不同类型的设计,并最终将这一独特的设计掩埋与桂林山体的腹内,从而对当地自然景观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也将古今中外的美术艺术进行了良好的保存和传扬[9]。由此可见,增加对当地本土文化的应用和传扬,在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全国大范围的开展了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桂林愚自乐园是我国著名的文化艺术项目,在设计和构建过程中,充分应用了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理念,通过对桂林当地的溶洞景观进行开发,再加上艺术大师设计的雕塑,成功的为人们搭建了一座活的博物馆,不仅有利于当地生态和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更有利于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广泛的发扬和传承。(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课题:生态艺术的创意文化产业生产方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唐果.基于生态性的衡山萱洲古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2.

[2]肖璇.论中国梅山文化生态园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性表达[D].湖南大学,2010.

[3]宋霞.基于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分析[J].现代园艺,2015,02:78.

[4]郭威.珠三角地区中小城镇广场优化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5]曲含怡.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6]刘征.生态审美范式下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美育课程体系的创新思考[D].北京印刷学院,2008.

[7]冯涛.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8]宋歌.关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生态设计”的分析[J].艺术品鉴,2015,11:20+110.

第4篇: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文化;生态观城

市文化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明显差异性的行为方式、知识体系、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意识形态以及生产生活技术和艺术品位等,是城市精神财富与物质生活的总合。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表现出城市人格化的特点。城市文化是城市物质文化、城市制度文化与城市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从精神层面来看,城市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寄托;从物质层面来看,城市文化是城市生活水平的体现。因此,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动力之一。生命体通过不同的方式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的关系称为“生态”。文化是在人类同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演化、发展而来的,因此可运用生态学理论来描述城市文化的建设过程。城市文化生态描述的是城市文化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生态化的关系。城市文化生态是各种文化在某一区域和特定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融合与博弈而产生的,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的文化体系,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城市文化生态平衡同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一样,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一、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生态观

城市公共艺术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社会公众参与互动的、设置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为公众所认可的艺术表现形式。城市公共艺术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其“公共性”,这种“公共性”表现为城市空间中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开性”,城市公众不仅可以欣赏公共艺术,还可以参与公共艺术的创作与评判。公共艺术是艺术、美学、科学的结合体,更是塑造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公共艺术以雕塑、壁画、建筑等表现形式来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展现城市所倡导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改善城市整体空间的艺术品质和文化品位,是大众与艺术沟通的桥梁。总之,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生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具备以下生态特征:

(一)公共艺术设计的城市系统思维

美国著名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通过局部去了解一个事物,那是科学;而从整体上去把握它,则是艺术。”①这就是系统论的思维。系统是一种逻辑抽象力,是运用全局观的思维将一切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当处理问题时,应将其作为一个有机关联的系统,从宏观角度来加以分析。公共艺术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单体艺术形式,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要从城市系统思维的角度将公共艺术设计纳入城市生态的大系统中进行整体考虑。要从城市文化生态需求、城市规划目标、城市建筑风格等宏观视角出发,对城市公共艺术进行系统性设计,让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价值、城市环境、建筑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建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从而凸显公共艺术对整个城市生态良性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最终,通过系统性的公共艺术设计,打造出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城市自身所独有的艺术品格和魅力。②

(二)公共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能满99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生态发展的必备要素,必须在设计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公共艺术承担着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改善城市空间环境的重任,因此,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在传承文化和改善地域环境两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③首先,公共艺术作为常见的文化载体和宣传手段,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应该担起重任,通过创造更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公共艺术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和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面貌,直观而集中地展现了当地的精神风貌与物质文明,公共艺术能够通过对城市公众心理的影响来影响并发展风土文化。最后,公共艺术作为艺术作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美化了城市空间环境,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和谐应得到高度重视。因此,在选材和技术运用上,要尽可能使用环保材料,并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采用低能耗的技术手段。艺术家们应从作品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入手,考虑作品材料的二次利用以及环境的变迁,以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并结合城市文化来进行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创作。此外,还应坚持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建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谐公共空间,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是城市生态中的主角,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谓“以人为本”,是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公共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弘扬城市文化,为人类社会的传承积累精神财富。因此,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观来进行设计与创新。历史表明,只有在以人为本理念下设计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才会被大众所接受,进而发挥其弘扬文化、改善生态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和符号,是城市文化与城市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所以,公共艺术的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性思维,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围绕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进行,并与城市生态相结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生态的辩证统一

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中,公共艺术往往是视觉的中心,其表现形式、色彩搭配及主题等都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通常可从城市文化、城市整体规划以及城市建筑风格三个层面来考虑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生态的统一。

(一)城市文化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思想基础

公共艺术的诞生依赖于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和精神文化追求,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所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改善公共环境,还应该包括对文化的传承和对城市精神的弘扬。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既具有象征性,又具有美学意义的表意符号,通过公共艺术,可以表现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历史积淀,其表现形式及主题等从多方面反映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区域历史文化扩展与发扬的窗口。纵观世界各大城市不难发现,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标识。现代公共艺术起源于城市化进程,城市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创新。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体现,而城市文化是公共艺术的思想基础。大众通过公共艺术作品来理解城市文化的内涵,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塑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形象。

(二)公共艺术设计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最终都将放置于公共空间,因此,其设计就必须满足公众的需求。城市规划是决定城市格局的关键,公共空间的设置和建设更是城市规划的重点。通过城市规划来约束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实现公共艺术与公众利益相协调的有效途径。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会遇到各种问题。艺术和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剂”,从艺术的角度去思考与解决问题,已成为一种社会公认的方式。公共艺术的出现减轻了钢筋水泥带给城市的冷漠感和距离感,缓解了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提升了城市空间的文化品质。因此,公共艺术的整体设计要在城市规划所设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并充分考虑作品与城市背景、空间层次之间的关系。只有当城市公共艺术的空间布局和创新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时,才能构建出和谐的城市文化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质量会随之提高,公共艺术作品的延续性也会得到保证,同时还可以为公共艺术价值的实现和管理提供保障和依据。

(三)公共艺术设计要与城市建筑环境相融合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城市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这也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积淀的综合体现,如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极富宗教色彩的哥特式建筑以及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式建筑等。现代建筑的发展将艺术与建筑本身分开,使其以公共艺术的形态存在于城市空间中。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创作时,必须充分考虑艺术作品与周围建筑的呼应关系,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相协调。城市建筑构成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优秀的建筑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对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城市文脉延续的关键。所以,在历史建筑空间中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时,必须尊重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在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前提下,进行公共艺术的规划和设计。公共艺术与历史建筑环境的融合可以更深层次地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新的城市景观。总体来看,艺术与建筑主要有三种关系:一是建筑本身就是艺术作品;二是艺术作品成为建筑的点缀;三是艺术作品是建筑环境中的媒介。但是,现代建筑过于追求使用功能,几乎去掉了所有艺术装饰和点缀。艺术点缀的缺失让人们感到不适,冰冷的建筑给人们带来了压抑和冷漠。公共艺术与建筑环境的完美融合不仅能缓解现代城市的冷漠与隔阂,而且还能在公共空间中表现出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情怀。总之,在尊重传统建筑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经济文化观念,创造出既能展现城市文化,又能与城市建筑环境相协调的公共艺术作品,应是广大城市规划者和艺术家们研究的重点。

三、城市文化生态语境下的公共艺术设计要素控制

城市文化生态的形成需要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文化建设相协调,需要城市艺术与公共空间相融合。公共艺术作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展现城市文化内涵的关键,需要得到全面而系统的规划,城市规划者、设计师以及艺术家之间要深入沟通、协作,才能创造出宜居的城市环境。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要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出发,结合城市文化、建筑风格、城市景观等关键点,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内容要素进行系统的控制和考量。总体来看,应从城市文化生态的整体性角度出发,控制、协调可变因素,掌握系统的变化趋势,对公共艺术进行层级性和序列化的组织与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有序状态,从而构建健康、和谐的城市生态文化。

(一)对公共艺术主题与题材的控制

主题与题材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核心,对公共艺术主题鲜明的要求更为突出。公共艺术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展现城市某一特定时间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表现自由、平等的主题。主题性的规划设计与特定形式的艺术语言是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中表现城市文化的主要手段。可以运用一定的表现形式,结合地域、历史、文化内涵,融合周围建筑特色及环境因素,进而打造适合特定空间场所的,具有丰富思想内涵与明确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确定主题是艺术创作的首要任务,公共艺术的主题确定要结合城市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要素,运用写实、抽象、观念等手法,准确展示出城市建筑空间所不能表达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因此,主题鲜明是公共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如革命教育题材的雕塑作品往往通过对历史战役或者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歌颂先辈,缅怀英烈,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例如,武汉首义公园的规划设计就充分突出了主题性的特点(详见图1)。公园利用遗址,结合武汉城市发展,突出缅怀革命先烈的纪念性主题,打造以蛇山、纪念馆、首义纪念广场为核心的纪念园区,通过历史建筑、人物雕塑、壁画等形式向人们传达中华民族为追求自由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让每一个身处园区的游人都能获得这样的感受。城市公共艺术的题材来源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民间传说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二是秀美的自然风光;三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娱乐方式;四是科技创新概念。上述这些题材不仅能为广大市民营造自由、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带来美的享受,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精神文化意义。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是主题与题材的完美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主题是公共艺术作品的灵魂,是城市文化精髓的提炼,而题材则为艺术作品表达主题提供了多种途径,还可以围绕主题产生变化。在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主题与题材之间的协调,重视主题、题材与作品所处空间以及城市文化内涵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对公共艺术体量、尺度的把握

公共艺术的体量和尺度是针对作品所处空间而言的,是指作品与空间环境中的建筑、物品之间的比例关系。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所表现出来的视觉美感直接受到艺术作品体量与尺度的影响。因此,在规划、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要慎重考虑特定空间的比例尺度,使艺术作品与空间环境相协调,不要形成过激的视觉冲击。例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详见图2)高20米,位于空间开阔的纽约港,巨大的身躯凸显其自由、包容的胸襟。如果将自由女神像安放在纽约市中心,则会与空间背景形成剧烈冲突,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而步行街上真人比例的雕像却能很好地融入空间环境中,让人感受到亲切与朴实。纪念性、大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需要较大的尺寸,一般占据核心位置,是空间环境的视觉主导。如果是表现市井生活的作品,其目的是为了烘托公共氛围或点缀环境,体量尺寸就应相对较小。总的来说,公共艺术作品的体量尺寸应从所处空间环境、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具体表现形式等综合角度来考虑。合理运用亲近尺度和超人尺度模式,在满足审美需求、价值尺度及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现作品与空间、文化的协调统一。

(三)公共艺术作品的材料选择与色彩搭配

材料是艺术作品质感与保存年限的决定性因素。公共艺术作品一般在室外,大自然的侵蚀是其最大敌人。因此,同时具有艺术质感和耐久性的材料是公共艺术作品的首选。不同材料展现出不同的艺术质感与魅力,如石材展现出坚实、稳重与持久,青铜展现出厚重、沧桑,玻璃和不锈钢展现出色泽光亮且抗腐蚀。因此,我们需要在了解材料性能与特点的基础上,将材料本身的视觉表现与艺术作品的主题相结合。如广场上的大型纪念性雕塑,考虑到耐久性及其精神诉求,可以选择石材,而严肃、庄重主题的作品则可以选择青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材料可供选择,艺术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将新材料运用到艺术创作之中,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冲突与创新,从而提升公共空间的艺术氛围,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公共艺术身处城市空间,其色彩必然受到空间内建筑、环境色彩的限制,因此不能背离城市主色调。城市固有的色彩环境不仅决定着城市的美学感受,还象征着城市的文化特点,不同的色彩突出了不同的城市个性。④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城市空间环境的点缀,应与城市整体色彩风格相协调,但同样可以选择具有鲜明对比的色彩,在强烈的色彩冲突中凸显公共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不过,色彩对比不能滥用,必须结合艺术主题与空间环境的要求适当创新。鲜明的主题色彩在突出自身特点的同时,也调和了空间的色彩搭配,打破了空间环境色彩单调的弊端,营造了赏心悦目的城市景观。通过艺术作品实例我们发现,协调的色彩搭配可以淡化材料自身视觉效果带来的影响,使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特质得到充分彰显,从而创造出富有生机的艺术环境,增加人们的审美体验。

结语

当下,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空间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不仅增加了城市空间视觉上的形式美感,同时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弘扬城市文化的关键。艺术家们在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时要运用系统性思维,立足城市文化生态进行规划与设计,将公共艺术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立足城市人文环境,合理设计公共艺术作品的内容,并选用合适的材料创造出和谐的公共艺术作品。总之,只有立足于城市文化生态的公共艺术作品,才能被大众所认可,成为历史延续的文化象征。

注释:

①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②彭丽纳:《公共艺术与城市的整体性》,《大众文艺》2012年第2期,第274页。

③曹水、杨淘:《探析公共艺术小品风土化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意义》,《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教育科学与边缘科学分册)》2012年,第1-4页。

第5篇: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教室;艺术生;艺术设计

Abstract:The use of the art classroom students generally are the same as students or liberal arts students in regular classroom,that classroom environment will hinder students of art to a certain extent,th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to reduce the sensitivity of a certain sense of design art classroom will increase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or working efficiency and often the teacher lectures,and can be convenient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related.

Key words:classroom,art student,art design

1 项目简介

1.1研究目的

本项目的研究将运用现代的设计技术和符合大学生的审美观以及符合大学生对教室功能的需求进行研究及设计。

1.1.1有利于提高艺术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1.1.2有利于同学之间的团体合作。

1.1.3提高艺术教室的使用率。

1.1.4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身心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1.2研究内容

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作为设计与研究的基本材料,根据同学们对使用教室的需求进行装饰与具体功能的设计,以我们艺术学院环艺专业学生的专业来对空间、布局、图案、构成、功能进行设计,根据具体测量、计算制定好空间的大小;根据我们专业所学的色彩、装饰图案、工程制图、模型制作等专业知识进行具体的样式设计,最终设计一个空间合适、具有艺术感、功能简易且完善、适合艺术类学生所需要的一个专业化的艺术教室。

2预期研究

2.1前期研究

本团队的指导老师是艺术学院从事环境设计专业的老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事过多次设计,设计经验丰富,前期已经同导师进行了讨论,对此次的设计有了初步的观点并暂时制定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并对这设计艺术教室有自己的设计思想。

2.2国内研究动态

在大学生活中大学教室就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因此更加加大了此次设计的意义。现如今国内高校的大多数专业教室也是普通的大学生教室,跟其他文化课学生的教室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没有相关的艺术装饰以及布置。在国内,专业教室研究方面也没有呈现专业使用率高的情况,之前有个别高校班级靠着拉外联,做了一间教室,其后众多大学生纷纷呼应我也想在这种教室里上课!我们在上专业课时有时候因为教室功能有限的原因导致上课效果不够完美,不够专业化,久而久之会使我们的艺术修养降低以及对上课的教室环境疲乏从而不认真听课。

2.3国外研究动态

教室原状是在最初的艺术生所使用的教室的课桌是普通的木质方桌,教室没有方便的作图环境,发展方向显示近几年教室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课桌变成了可以自定义调整角度的课桌方便学生作图,但是其他的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改善。

2.4政策支持方面

目前国家学校学院大力支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鼓励我们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同学进行相关的项目设计,使我们对这次的设计更加有信心。

3项目方案

3.1研究目

本项目的研究将运用现代的设计技术和符合大学生的审美观以及符合大学生对教室功能的需求进行研究及设计,最终满足艺术生使用需求,达成高效学习,方便教师教学的教学使用环境,达成教学与学习双向高效的最终目标。主要原因有:

3.1.1当代大部分普通高校的艺术教室缺少艺术的特点,与普通文理科学生的教室较为雷同甚至一样。

3.1.2随着教育的发展,学艺术的学生数量增多,对艺术教室的环境及功能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大。

3.1.3普通的大学教室在功能方面不够符合艺术类学生的需求。

3.1.4作为艺术类学生所使用的教室缺少艺术的装饰及硬装。

3.1.5作为艺术类学生的课程需要大量的使用自己的教室,从而对艺术教室的设计有一定的需求;我们需要属于自己的,偏向本专业发展方向的专业性教室。

3.1.6增加艺术教室使用率,避免艺术生教室使用率低下、教室杂乱无章、无法及时收集资料、不能快速制图、不便老师指导等缺陷,

3.2研究内容

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作为设计与研究的基本材料,根据同学们对使用教室的需求进行装饰与具体功能的设计,以我们艺术学院环艺专业学生的专业来对空间、布局、图案、构成、功能进行设计,根据具体测量、计算制定好空间的大小;根据我们专业所学的色彩、装饰图案、工程制图、模型制作等专业知识进具体的样式设计,最终设计一个空间合适、具有艺术感、功能简易且完善、适合艺术类学生所需要的一个专业化的艺术教室。

4特色与创新点

4.1设计特色

4.1.1专业的设计电脑进教室。让制图、找资料、学习、做设计、大家共同分享等尽可能的在专业的艺术教室完成。符合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对专业教室的具体要求

4.1.2相对独立的学习环境。可以考虑在艺术教室中间隔出一定的半私密的个人空间,每个人都有相对独立的的学习空间,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完成制图、设计的能力。

4.1.3公共的商讨空间。在艺术教室中配置相对应的会议桌兼顾制图桌,能给同学们创造更好的空间,大家坐在一起可以让大家在一起更好地交流及设计作品。

4.2设计创新点

4.2.1注重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

4.2.2注重艺术生的个性化,贴近艺术生的学习与生活。

第6篇: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

一 吉林省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研究现况分析

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伴随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得到了全面蓬勃的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及地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就国内整个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还是存在着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横向的角度,由于全国高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地域性分布不均,教学模式与质量参差不齐,省与省、高校与高校之间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缺少交流与沟通,教学相对独立也有所陈旧;纵向的角度,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缺少一定的艺术设计理论做基础铺垫,在教学观念上和国外相比相对落后,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基础不够健全;除此之外,教育人才的创新能力一直是薄弱环节,尤其是对国有及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底蕴了解甚少;培养的人才无法担当起社会重任也是目前高校需要关注的重点。针对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和调整,探寻出适合时代、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和本校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使设计教育向着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展潜力。但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除了一些通病,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够健全的漏洞,弊端主要体现在:

第一,国内南北地域文化性差异会在培养教育人才模式、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差异性上有所体现,尤其是南北教育交流相对还是不够,艺术高校师资流动欠缺,人才创新体制不够健全,制约吉林省社会经济人才战略强省强国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二,素有东北老重工业基地的吉林省,对于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相对粗犷、教育人才过泛,精度与深度不足,出现人才培养质量“低产出、粗产出、虚产出”现象。质量产出在于人才教育质量不高、质量不精、质量不实等负面效应,培养出的人才无法适应省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些不良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第三,地区的相对闭塞与保守,导致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与方法、教育成果创新度不高。黑土地文化是原生态民俗文化,具有很土很野性的美,等等;吉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更需要结合本省特色资源、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关注人才教育培养的独特的文化个性。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目标是对关键环节的重视,即打造适合本区域省级人才特色,认清本省社会需求,确立合理的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专业方向,明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以上出现的三大弊端。

二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探析

艺术设计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产业的需求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强。并跟随服务地方性不同,其人才培养的模式也不尽相同,根据市场所需所变,一个国家总是根据市场运作的需求来进行模式的探析,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最终还是为人服务的,其内涵是与人类的衣食住用行紧密关联的,跟随人类生存物质及精神文化需求。

吉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创新型、知识面丰富的艺术设计人才;要具备强烈的社会意识,能在省经济社会建设中,从艺术设计专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不断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吸纳和发展设计思想,高瞻远瞩,敏锐地捕捉省内市场信息,不断积极进取自我完善,为艺术设计文化作出真正的贡献。

三 吉林省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研究的

具体措施

1 借鉴国际最新人才培养体制,加大国内外各大高校之间教师的交流与学习的力度,搭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交流平台 随着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各种设计文化之间的交流、竞争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受到西方强势设计文化的排挤与侵蚀。进行人才资源的南北区域合作与配置,进行相关模式的研究、探讨、交流与合作。首先,必须肯定国内外在教学模式上所存在的差异性,如欧美国家很注重学生的自我潜能,尽量考虑到学员的学习习惯,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钟爱的专业或课程。就美国专业性院校麻省理工学院来说,其高度重视在课堂中除了专业性的教学讲课(Lecturing)之外,更注重课堂之后的再谈论,再反思,即课后讨论(Seminar)。这也是目前国外教学模式中很重要的两大组成部分。而美国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要求极其严格,教师以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方式,来认定职称,通过不断的了解市场,关注经济,将课程之外的市场咨询带回到高校。

而作为吉林省除了要借鉴最新的讯息外,更应该较好的利用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构成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加大与这些国家院校人才培养的交流,并加大师资队伍出国考察力度,让教师走出去,见多识广,这些国家和国内人才模式培养有相通之处,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吉林省的人才教育更应该提倡创新,抱着学习与共勉的态度,积极主动的多学习,多考察,多借鉴,搭建国内外各大高校之间教师的交流与学习力度,搭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交流平台。

2 吸收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寻找灵感,利用我省优秀资源,标榜自身价值,粘贴省标签,关注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

构建适应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需要以地区特性为基础,以中华文化为源,世界文化为本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理念,顺应吉林省经济发展状况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构建一套完备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其实我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博物馆、历史文献,艺术设计教育,更应该花时间关注艺术的渊源,关注艺术的本质,应该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和逐步完善现有高校教育体制中所存在的不合理性,强化高校重视文化底蕴的吸收,在传统的绘画艺术教学中“师徒制”的基础上,更提倡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好的人才教学机制等,使吉林省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向着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

作为吉林省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立足于地方文化及地域特色价值以及独特的东北民族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吉林省优秀的地域文化精华,对吉林省的东北原生态艺术进行提炼,寻找属于自己特有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特征,这种特质应该是区别于传统绘画艺术,区别于传统装潢艺术,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相结合的视觉传达新形态,新视觉,将地方的粗犷文化进行视觉再创造,针对地区黑土地文化、春城文化、满族文化、以切合吉林省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所需,是当代经济社会设计发展的主流,确立吉林省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个性特征。应该强调国际、国内周边交流与虚心学习的基础上,更应注重挖掘自身地域特性及地域文化底蕴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探索,结合自身特点,将地方性的一些民族特色性的人文,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开设新的培养方式,尤其要考虑到个性特征,走地方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3 艺术设计面向地方经济、服务地方市场,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学校自身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该面对地方经济,肩负起服务地方市场的重任,强化“区域化应用型专业性教育模式”,所谓“区域化应用型专业性教育”,是区域各大高校的专业、职业、就业、创业、创新教育进行逻辑性的整合,将高校的发展与区域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步,严格按照专业标准与行业标准,对高校的教学模式加以检验,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实践反馈教学,集教学的基本模式与个性化模式一体,同时模块化课程与特长性课程相结合。

第7篇: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

摘要 网上技术市场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技术交易信息沟通方式。本文在分析网上技术市场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建设的思路和实践。并提出了建设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理论与实践;对策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0-0182-02

0 引言

发展技术市场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也是依靠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末期,辽宁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转变以往高能耗、高污染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任务异常艰巨。

因此,“十二五”期间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和繁荣辽宁省技术市场,对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移和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建设意义

网上技术交易市场是传统技术市场在现代网络经济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的一种新发展趋势,有着传统技术市场不可比拟的优势,不仅能改变、加快、改善技术交易的流程,缩短技术转移周期,而且能为技术交易提供更为便利的增值服务,从而大大提高技术交易的效率。

因此,网上技术市场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一经出现,就受到广大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热烈欢迎,并在全球获得迅猛发展。

目前,国内的网上技术交易市场也在部分省市逐渐发展起来,如中国浙江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天津的北方技术交易市场、北京的中国技术交易所网上技术市场、厦门的科易网等。

2010年7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开始建设中国创新驿站,在11各省市开始试点工作,辽宁未列其中。

因此,认真研究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与模式,对建设我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并借以融入整个中国创新驿站,对辽宁省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实现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意义重大。

2发展现状

在实践方面,浙江、天津、北京、厦门和科技部火炬中心都建设了网上技术市场,其中浙江、天津和北京的网上技术市场是由科技管理部门牵头建设,是区域性的公益性网上技术市场;厦门的“科易网”是企业行为,以盈利为目的,是非公益性的;而科技部的中国创新驿站是全国性的技术市场网络,要依靠各区域站点才能实现其功能。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的学者和专家对网上技术市场的研究并不多见,仅有的几篇文章也大多局限于网站建设的功能、内容和服务模式等方面,综合性的研究几乎没有。

冯秀珍和武丽丽在《网上技术市场信息服务能力评价模型研究》一文中提出了网上技术市场服务能力评价模型,并认为信息化基础设施能力和技术信息集成能力是网上技术市场的核心能力;魏建良和谢阳群在《国外网上技术市场信息服务研究》一文中对国外网上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网站功能、和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技术交易信息和技术交易与被服务是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的核心功能;张宇萌和谢阳群在《我国网上技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模式》一文中对我国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其总结的并不全面。

3建设实践

3.1基本定位

技术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具有极大地不确定性和交易风险,实现在线技术交易支付的难度极大。

因此,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初期建设的定位为“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以提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为主要服务内容,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信息沟通问题。

3.2建设宗旨

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资金全部由财政负担,建成后为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等省内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全公益性的信息服务。

3.3网站构架

网站全部功能分为7个模块,包括技术成果信息模块、技术需求信息模块、技术交易处理模块、展会信息模块、技术合同管理模块、技术合作洽谈模块和各级分市场(见下图)。

技术成果模块:集中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信息,为企业用户提供查询服务。后台服务工作主要是制定成果信息标准,同时对不规范的信息进行修改完善。

技术需求模块:集中企业技术需求信息,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支撑科研立项的市场信息。后台服务服务工作主要是制定需求信息标准,同时对不规范的信息进行修改完善。

展会信息模块:集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等主办的各类展会信息。

技术交易处理模块:为用户提供技术交易的初期信用担保、技术评估和相关政策优惠办理服务。

技术合同管理模块:对通过技术市场签订的各类技术合同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和管理,为相关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素材和依据。

技术合作洽谈模块:为有意向合作的产学研合作主体搭建初期交流沟通的平台,主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供即时通讯类的服务。

各级分市场:在各市建设各级分市场,设立相应服务机构,形成覆盖全省的技术交易服务网络体系。

3.4运行机制

网站的基本运行机制为机构会员制,包括四类机构会员分别是:

供给类会员是指拥有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成果并愿意在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和交易的单位。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

需求类会员是指对技术成果有需求的,从事生产活动的单位。

服务类会员是指有能力在科技成果交易以及转化过程当中提供各类服务的单位。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专利事务机构、会计及税务师事务所、中试平台、技术经济评估机构、市场咨询机构等单位;

管理类会员是指在某一领域或地域具有行政或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主要包括行业协会、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等。

第8篇: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医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47-03

一、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及运用正确的原理和技术方法来认识、理解、揭示和评价本学科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全面提高素质的关系,突出研究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为学位论文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由于浓厚的功利化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研究、轻教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重基础理论课程、轻技术实践类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研究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研究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深厚的综合性学科知识和专业个性。同时,课程设置跟不上医学科学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社会对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甚至可能成为限制学生视野和思维拓展的桎梏,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在南通大学研究生扩招初期也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如选修课程以基础理论课程居多,实践类课程设置偏少,整个教学过程属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模式。部分研究生进入课题研究阶段对许多实验技术仍闻所未闻,只能边干边学,这样就会造成研究生对实验技术的掌握缺乏系统性,严重影响整个科研课题研究的进度和深度。研究生学位论文表现为较低级的重复工作,学术文章仅能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生科研创新及学科发展,使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受到较大影响。通过对本校382名在校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的问卷调查(图1),在被调查者中59.8%认为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课程过多而技术类课程过少,31.5%的学生认为公共课程过多而专业课程设置偏少,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学生在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方面的诉求[1]。

图1

二、以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应符合研究生培养工作要求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的高低以及课程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对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当今以数字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应再作为研究生教学的主要手段,而应把技术方法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这也是顺应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改革必然趋势的要求。通过对在校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就何种学习方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最有帮助这一问题,57.89%的研究生认为是实验技术类课程,28.72%的研究生认为是学术讲座,仅12.78%的研究生认为是基础理论课程(图2)。这反映出研究生对实验技术方面课程学习的渴望,也迫使我们去不断改革和优化现阶段符合医学研究生培养特点要求的课程体系,从而保证医学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质量。为此,我们针对当今研究生课程体系和研究生生源情况,组织相关学科长期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工作的高学历、高级职称教师,就如何应对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这些弊端和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开展相关研讨工作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强化研究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科研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得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整体水平具有竞争力,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现有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大幅度增加医学类实验技术的选修课程。

图2

(二)调整研究生课程培养目标,重在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课程教学应该以掌握研究方法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2]。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研究生课程多数以基础理论公共课程为主,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课程明显不足,研究生应用研究方法和技术素养培养方面相对欠缺,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研究方法相对陈旧、手段比较落后,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成果很难体现在研究工作中。在医学研究生中就教学环节中最应改进方面的调查显示,76.5%的研究生认为需要对实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进,只有18.6%的研究生认为需要进行基础理论公共课程教学方面改革。这就要求我们从培养本学科合格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出发,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做到“按需设课”,整合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把握好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技术教学类课程的比例,尤其是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在课程设置中除按医学一级学科设置各专业学位课程外, 适当减少些必修课比例, 大幅度增加选修课程,尤其是发展迅速的生物医学相关技术类选修课,如加强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组织工程、神经生物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 为研究生掌握宽广基础专业知识和培养实践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三)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造良好的基础。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具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以创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为基础,这些归根究底都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我们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特点,组织长期在相关学科科研和教学第一线的高年资教师着手开设多门研究生实验技术类的选修课程。经过几年努力,从最初仅有3门技术类选修课的基础上,相继新增开设了“生物光镜标本技术”、“生物科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脑立体定位”、“电生理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神经生物学基础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学技术”、“神经科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学”等十多门技术类选修课,从而建立起以学科核心课程为主体, 公共必修课、专业技术类选修课为配套的科学课程体系,为研究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也根据医学类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科学制定了课程授课和规范的课程标准,将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与课程配套、反映生物医学新进展、新方法和新技术、体现教学改革新理念的研究生教材,同时积极选用外文原版的先进教材进行教学, 及时跟踪学科前沿, 开拓研究生的视野。

(四)搭建研究生科研工作平台,提高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了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对相应的实验室进行了改建和扩充,目前已有形态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外科学综合实验室、内科学综合实验室、眼科学实验室、神经病学实验室、医学影像学实验室等在内的教学和科研用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作为创新实践的开放式管理实验室,使研究生在课上及课后均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科研训练或学术研究,全面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地。在实验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内容。新课程体系中的任课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及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随时能够为研究生在实验课及学位论文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高水平的基础医学优势学科、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先进的实验室条件,全方位的开放模式,为研究生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软”“硬”环境,建成了符合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的支撑平台。

(五)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注重研究生能力培养

研究生课堂理论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也不利于培养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为此,我们针对以往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自由思维空间及批判性的思维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性思维的有利条件。为此,我们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力求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能力的空间,在课程教学形式上采用知识传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要求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着重讲述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等,对于课题的解决方法、研究进展及最新动态,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独立完成查阅准备工作,然后大家课堂集体讨论,通过研讨的形式来更直观有效地理解掌握好课程内容。通过运用课程内容传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既能够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5]。在研究生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克服了学生为理论学习而学习的思维定式,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同时,积极推进以研究生综合能力测评体系来评价研究生学业方面的表现,取代传统的理论考试成绩至上的评价内容,通过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践运用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水平,要求研究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把所学基础理论积极应用于实践工作中,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意识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科研实践的能力是学生学业能力掌握的关键,这对于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倡导创新笃实的学术氛围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医学研究生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意义及成果

自实施研究生课程结构改革以来,着力构建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新体系,以培养创新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加强医学研究生技术类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逐步创建了一套与时代相适应,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及自身特色的医学研究生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新体系,覆盖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实验内容、教材建设、多媒体教案、质量监控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教学内容,以反映生物医学的新进展、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宗旨,将学科前沿延伸到课堂。积极将自身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优秀技术类选修课程和相应精品教材,结合实验室建设和全方位开放,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

自课程体系再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后,研究生掌握和应用生物医学的先进技术能力明显提高,科研思路更加开阔,所完成的学位论文质量也快速提升,在校外及国际上的竞争力显著增强,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杂志的学术论文数量逐年递增,其中不乏高影响因子的论文。“生物光镜标本技术”、“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生物科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神经科学”和“细胞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等多门课程获得江苏省高校优秀研究生课程。相关课程的教学课件也在校园网上公开,学生及相关人员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随时观看和学习;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碰到技术方面困难时,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形式积极与相关教师进行咨询以获取解决方案。

总之,通过加强以医学技术类课程为核心的选修课程建设,构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了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工作水平,使得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花玲.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

[2]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

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3]章晓莉.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

考[J].教育探索,2010,(7).

[4]温静,胡显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培养研究生创新能

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

第9篇: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思维模式;创新潜能

在社会发展中,任何新制度的确立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创新思维在大学生思想中确立亦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当代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成长的,忽视个体差异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培养出的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大致相同,缺乏个性和创新。长期这种统一化、标准化的应试教育无情地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与此同时,怎样通过克服种种困难,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心理素质显得迫在眉睫,需要广大师生共同来探索。

既然大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模式,为了更好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遵循思维形成的过程,遵循实践性、个性化、协作性和系统性原则,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符合的教育观和人生观,符合个体发展的差异,符合当今现代化科学发展,信息共享,相互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遵循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原则,才有可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思维能力取得一个质的飞跃,并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克服隐性自我评价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大学专业设置过细、知识面窄、技能方面训练不够、不注重思维方法训练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许多大学生不能依个性发展,从而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打破以前的思维模式,用开放、联系、全面的观点去看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隐性自我评价,隐性自我评价是指人们在潜意识里用理性标准和逻辑规范去判断他们所遇到的事物的一种思维习惯。隐性自我评价就如一个隐形杀手,随时准备扼杀每一个创新的念头。所以,要真正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须从学生潜意识里改变思维模式,从主观上对事物有新的认识,让其充满自信,不要轻易对自己的新观念做出负面评价,同时还要鼓励新想法的产生,应当任其滋长、发展、壮大,而不要过早干涉。

二、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底蕴,加强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给大家的印象总是文化底蕴不够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竭尽全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当然,我们强调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期望每个人都成为发明者、创造者。而主要是激发每个大学生具有那种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使之成为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创新的喜悦与乐趣,使之升华为人的基本素养。这是我们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旋律。同时,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有一种创新的态度和自觉。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改革一直贯穿于高职教育中,而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特点进行教学改革,无论是从环境、手段、方法和内容上都要符合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目前的教学已经打破了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教学模式,以传统的教学主体的课堂教学转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便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在教学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探索精神。

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走出传统的旧模式,在教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注重学生主动性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情感的发展,只有这样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可以培养出创新人才。而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直觉思维,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兴趣,养成直觉思维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可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激发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