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用题解答范文

应用题解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用题解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用题解答

第1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一、将“特定意义”误读为“通常意义”

例1为提高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常在原信息中按一定规律加入相关数据组成传输信息.设原信息为a0a1a2,ai∈{0,1}(i=0,1,2),则传输信息为h0a0a1a2h1,其中h0=a0?堠a1,h1=h0?堠a2. ?堠运算定义为:0?堠0=0,0?堠1=1,1?堠0=1,1?堠1=0.例如原信息为111,则传输信息为01111.传输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干扰仍然可能导致接收信息出错,下列接收信息一定有误的是

(A) 11010 (B) 01100 (C) 10111(D) 00011

错解:根据二进制“逢二进一”的规则,若原信息为“110”,则接收信息中最左边的一个数字应是“1”,故B必错,选B.

分析: 错解没有审清题意,误以为运算“?堠”就是二进制中的“加法”.其实题中对运算符?堠的规定,前三式确实与二进制中的加法相同,可第四式的运算1?堠1=0是不同的.

正解:本题是实际问题中的一个对应关系模型,a0a1a2按运算规则对应h0a0a1a2h1,则011对应10110,故C是错误的.

预防措施:仔细审题,抓住关键语句,在与“普通意义”的区分中领会其“特定意义”.

二、将“实际问题”混同于“纯数学问题”

例2某单位用2160万元购得一块空地,计划在该地块上建造一栋至少10层、每层2000平方米的楼房.经测算,如果将楼房建为x(x≥10)层,则每平方米的平均建筑费用为560+48x(单位:元).为了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该楼房应建为多少层?

(注:平均综合费用=平均建筑费用+平均购地费用,平均购地费用=购地总费用/建筑总面积)

错解:每平方米平均综合费用f(x)=(560+48x)+=560+48x+≥560+14.4=574.4(元),当且仅当x=,即x=时,有f(x)min=574.5(元).

分析:本题要求函数最值,错解的建模思路是正确的,但整个解题过程总共犯了三处错误:一是搞错了单位,条件中的“2160万元”与“560+48x(单位:元)”单位不同,错解仅关注数字而没有注意单位;二是题中的楼层数x应是一个不小于10的正整数,错解误认为“x为正数”;三是应用题一般要求最后有明确的回答,如“答:……”,错解忽视了这一步.总而言之,错解没有正确地区分应用题和纯数学习题.

正解: f(x)=(560+48x)+=560+48x+(x≥10,x∈N*). f(x)≥560+2×48×15=2000,当且仅当x=,即x=15时,有f(x)min=2000(元).

答:为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该楼房应建为15层.

预防措施:区分实际问题与单纯数学问题的不同,求解时多关注应用题中的度量单位与变量在实际意义下的限制条件,明确“对实际问题作最后回答”是解应用题必不可少的一步.

三、将“简单问题”建立成“复杂模型”

例3如图1所示,甲船以3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2处时,乙船位于甲船北偏西105°方向的B2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A1时,乙船航行到甲船北偏西120°方向的B1处,此时两船相距10海里,问乙船的航行速度为多少?

错解:如图2所示,连接A1B2. A1A2=10,A2B2=20,∠B2A2A1=105°, A1=202+(10)2-2×20×10×cos105°=600+400cos75°=600+400××=400+200,故A1B2=10(1+). 又cos∠B2A1A2 ==…. (此处计算出错,导致后面解答错误)

分析:错解所建立的模型并没有错,但解题过程冗长,计算过于烦琐,其实是不可取的.这种情况下,尤其当处在高考考场中时,一定要思考是否有更优的模型.

正解:连接A2B1(见图3),则有A1A2=B1A1=10,∠B1A1A2=60°,从而知B1A1A2是正三角形,得B1A2=10,∠B1A2B2=45°. 在B1A2B2中,由余弦定理求得B1B2=10. 故乙船航行速度v==30(海里/小时).

答:乙船航行速度为每小时30海里.

预防措施:当所建模型较复杂时,应考虑用其他较为简单的模型,而不是一味地埋头苦算.

四、将“数学术语”等同于“生活用词”

例4在一个袋子中装有分别标注数字1,2,3,4,5,6的6个完全相同的小球.现从中先后取出两个小球,则取出的两个小球的标注数字出现3或6的概率是.

错解:以x,y分别表示先后取出的两个球所标注的数字,x,y∈{1,2,3,4,5,6},事件总数为・=30. 当x=3时,y可取1,2,4,5;当y=3时,x可取1,2,4,5. 当x或y取3时事件数为8;同理,当x或y取6时事件数也为8,故所求概率为P=.

点评:错解中将数学中的逻辑联结词“或”理解为日常用语“或”了,将一个和事件当成了“二选一”的事件,曲解数学术语导致错误.

第2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数量关系

小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面对应用题一脸迷茫,不知所措,甚至达到望而却步的程度,究其原因是他们不能有效捋顺应用题所涉及的数量之间的关系。鉴于此,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优选几点契合小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提升应用题解答策略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讨论。

一、捋顺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

应用题就是通过一定的情景将数量用一定的逻辑关系结合起来,因此捋顺数量关系是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应用描述,然后用数学语言进行简化表达,这样数量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譬如,针对下面的方程的练习题:两位同学买了2杯雪碧、3个鸡腿,总共消费28.5元,已知鸡腿单价是6.5元/个,请问雪碧多少钱一杯?

根据题意描述,罗列基本数量关系:

雪碧总价+鸡腿总价=总消费28.5元;总价=单价×数量。这时,我们再设定雪碧x元一杯,那雪碧的总价就是2x(元),而鸡腿的总价是3×6.5,所以该题目的数量关系可表达为:

单价(x)×2杯雪碧+6.5×3个鸡腿=28.5元,数量关系脱化出解题方程关系式。这样引导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的知识认知过程,让他们学会将情境中的逻辑关系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然后脱化数量关系,达成解题思路、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规范解答步骤,谋求卷面整洁

科学规范的解题步骤、整洁的卷面是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要求。考查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可能也会解答,但是写得条理不清,卷面嘈杂,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如下步骤来引导学生掌握解题:(1)认真审题,厘定给出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之间的关系,学会用线段图示意法来表示数学关系;(2)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求哪个,再算哪个;(3)列式计算,算出最后结果;(4)写出答案并演算检验,尤其是检验这一环节,许多学生都怕麻烦,没有认真算,也没有认真检查就匆匆写出,这也是应用题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用题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求学生按要求去做,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最终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三、优选典型例题,完成知识迁移

知识需要经过运用才能生成技能,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优选经典试题,让学生经过适当的训练迁移知识,生成技能。一般来说,可以用概念强化练习来帮学生巩固概念,也可以设置对比性练习帮助学生分清易混淆的知识点。

1.概念强化练习

分数和比例是小学应用题中经常遇到的难点,为了强化学生认知,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例题进行引导:

某酒店的房间单价是100元,第二天涨价20%,第三天又降价20%,请问第三天房价还是100元吗?

如此设置问题引导,先让学生思考试题中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之间的比值,然后再让学生确定应将哪个数据看做单位“1”,通过单项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疏通解题思路。

2.对比性练习

针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我们可以设置对比例题来牵引认知。比如,学生易弄混的比例和分数值应用题,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对比:

(1)一袋米重■斤,撒了■,还余多少?(2)一袋米重■斤,撒了■斤,还余多少斤?

通过对比分析,大家发现区别在于题(2)多一个单位“斤”。这时我们点题启发:有单位的是具体分数值,没有单位的是比例,这样学生就明白并掌握了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和用分数表示具体数量的区别。

总之,针对应用题教学,教师必须要立足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掌握厘定数量关系的技巧,规范解题步骤,然后再通过例题夯实基础,完成知识迁移,最终生成运用能力。

第3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所以,针对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我们一定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目的地教给同学们理解应用题的思路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对提升中高年级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心得与见解。

一、训练解题思路,完成知识迁移

教育心理学指出: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普遍存在迁移现象,但

凡有学习活动的地方必须有迁移。因此,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化繁为简,由易到难,将旧知识更新和升华成新知识和新技能。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方程解应用题时就设置了这样一道题:“一家养殖场里面总共养猪和羊168只,其中羊的数量是猪的数量的3倍,请问养殖场猪羊分别有多少只?”为了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来解答“养殖场里养猪42头,养羊的数量是猪数量的3倍,那么养殖场猪和羊一共养了多少只?”让同学们根据两道题来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猪的数量是1份,那么羊的数量就是3份,这样一分析大家对题目给出的数据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例题当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巧设疑问陷阱,培养质疑精神

六年级的学生理解知识仍存在笼统性和片面性,因此对新学的知识把握不牢,易与似是而非的一些问题产生混淆。鉴于此笔者一般采用在大家比较容易错的地方,故意设置知识陷阱,诱导学生在过程中暴露出不足,同时也培养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如引导学生探索工程应用题之后,笔者就设置了如下应用试题:“A、B两支工程队合修一段长400千米的山路,已知若A队单

并将大家的思路概括如下:①这三个算式,哪一个是正确的,为什么?②哪一种列式计算简便?让学生围绕疑问,纷纷发言,谈自己的看法,最后经过争辩和演算,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效率与工作总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对工程类问题掌握的透彻到

底,提升了学生技能,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思考习惯。

三、捋顺解题步骤,规范答题方式

科学规范有条不紊的解题步骤是提升解答应用题能力的必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遵照以下方式来规范:1.首先要认真审题,厘定给出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之间的关系,学会用线段图示意法来表示数学关系;2.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求哪个,再算哪个;3.列式计算,算出最后结果;4.写出答案并演算检验,尤其是检验这一环节,许多学生都怕麻烦,没有认真算也没有认真检查就匆匆写就,这也是应用题失误的一条重要原因。因此,应用题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求同学们按要求去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最

终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四、重视内化过程,形成基本技能

同学们从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到掌握独立解题技巧,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内化吸收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针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有目的的分层练习。如,引导大家学习“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之后,笔者就如下设置练习,来引导学生内化知识,提升技能。

1.单一性练习

第4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1.应用题是语言性极强的问题,而聋生因听力损失造成了他们语言的贫乏,生活圈子狭窄,生活实际经验少,对应用题中所表述的意思不能正确理解。还有题目中的一些生字、词,学生不认识从而读不懂题目,不能理解题意。

2.大部分聋生的语言基础比较差,思维能力比较差,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看到题目不去认真读题,不能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不能根据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

3.聋生在思考问题时没有条理性,在解应用题时他们会只看题目中的几个关键词,往往会看到“多”就加,“少”就减,“倍”就乘,“平均”就除,乱猜算法,不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应用题。当然应用题学习也是聋生整个学习中的难点。基于以上问题,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复习,做好知识铺垫

聋生对知识遗忘比较快,通过复习一方面可以帮助聋生对旧知的“回顾”,另一方面为新知做铺垫,把新旧知识有机地沟通起来,以旧引新,以旧促新,以旧学新,符合聋生接受新知识的规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复习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启发并引导学生对简单应用题解题方法进行回顾,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平稳过渡。

如:第十一册第37页例1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在教学例1前,先复习以前学过的两道简单应用题,请学生自己口头解答。接着在它们的基础上改变为例1,然后再带领学生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来理解题意,这样学生对例1就很容易接受。

二、指导读题,用好标点符号

读题在应用题教学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同时读题是理解题意和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最基本的步骤,也是必不可少的。读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学生读、教师读、师生共同读;通过反复地读可以帮助学生扫清题目中生字词的障碍,二来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会根据题目中的标点符号进行分析。实际上标点符号在应用题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这道题目中有分号、逗号、句号和问号,句号表示条件的结束,可以根据这句话得到一个隐藏的条件,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

三、重视审题,提高辨析能力

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让聋生朗读题目同时,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题目中的生字词或熟字生词。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并用笔画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说一说题目中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弄清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在读题时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数字,其他不重要的词语可以不去研究,这样可以把题目中的关系简单明了。

例: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在这个应用题中,关键词有“每天读12页”、“6天读完”;这里可以加个问“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接着“这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读完”这样一来,题目就变得比较简单明了了。

四、分析图例,理顺数量关系

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对于复合应用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应用题分解成几个相互关联的简单应用题,然后逐步解答。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应用题可以用教具演示、图解以及写出主要的数量关系式等,尽可能把题目中所反映的事理和数量关系通过线段图或实物图直观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通过图意分析数量在题目中的作用,理解条件与问题的关系。

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正确用图画或图形概括出应用题的主要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同时为了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在练习时可以加强联系、对比。如:一位女纺织工5天织布20千米。照这样计算,她15天可织布多少千米?与“一位女织工要完成一项任务,每天织布4千米需要5天完成。如果每天织布5千米,几天可以完成?”通过同样的事实内容把归总应用题和归一应用题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种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五、注重引导,提高解题能力

在复合应用题的教学中很多题目要求列综合算式,有的学生J为综合算式就是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却不会正确使用括号,也说明了他们没有真正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讲清括号的使用方法,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括号。在列出综合算式后,要注意与分步列式联系,要求学生讲出算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这样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题能力。另外教师要按照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便于总结出解答复合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使他们学会解题,学会分析的方法,进而学会学习的方法。

六、重视检验,养成验算习惯

聋生在做完题之后,往往不习惯检验是否算得对,算得合理,很容易出现错误。虽然应用题的检验过程不像算式验算那样要求写出来,但在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用口算或笔算来检验解题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样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验算习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第5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 如何使学生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 如何让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 如何教会学生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 如何帮助学生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 如何教学生解答应用题 浅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和能力方法探微 解答分数应用题方法探析 如何在解答“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答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如何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如何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与管理者,表扬和批评是日常工作中常用的教育方法, 如何把握好尺度,直接关系到班级工作的好坏。表扬要得体,批评要适当;表扬以求树立正气,并能掌握表扬要点,批评必须把该批评的错误行为与学生的整个行为区分开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批评的是什么错误行为,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贫困县高中班主任工作表扬批评 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的课程标准把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便是数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要正确地解答应用题,首先要能准确地读题,正确理解题意。我要求学生每读一遍题,就在题的前边划一道,读完三遍,画出“”。然后用单横线画出两个条件。分别注明①和②,用双横线画出问题,边画边小声读出条件和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习惯,我还经常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去做了。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正确地选择算法,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或减,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或除,我让学生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进行练习。我把全班49名学生分成16个小组,每小组指定一个组长。当拿出一道应用题时,就让小组讨论基本数量关系,每人说一遍,会的教不会的,以好带差。还要求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把所想的那句话写下来。如分析了“做一个书包要用2尺布,有8尺可以做几个书包?”后要写出“8尺里面有几个2尺?”分析了“大船有20只,小船的只数是大船的5倍,有小船多少只?”要写出“20只的5倍是多少只?”

二、语文与数学相结合

现在涉及到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应用题,大部分题目较长,加上图表、分布设问,有的题目甚至达千字以上。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部分学生审题时不能够瞻前顾后,往往是读了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不能够正确的分析题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面对一道应用题,审题后感觉到茫然失措,导致放弃或粗略的解答该题。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教师讲解应用题时,大有必要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所给信息,分辨出那些是有用的信息,那些是干扰信息,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 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

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因此,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

什么是记不得数量关系呢?根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决定了加、减、乘、除法的应用范围,应用范围里涉及到的内容就是基本的数量关系。例如:加法的应用范围是: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这两个问题就是加法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呢?

首先要加强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举例来说,如果学生对乘法的意义不够理解,那么在掌握“单价Ⅹ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时就有困难。

其次,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是通过一部应用题的教学来完成的。人们常说,一步应用题是基础,道理也就在于此。研究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就要注重对一步应用题教学的研究。学生学习一步应用题是在低、中年级,这时学生年龄小,他们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而不容易接受抽象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下面以建立有关倍的数量关系为例来说明。

两个数量相比,既可以比较数量的多少,也可以比较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这就是说,“倍”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在教有关“倍”的数量关系时,核心问题是对“倍”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倍”的意义,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

第一步从同多入手。教师在第一行摆了2个,第二行摆了2个,启发学生说出了与的个数同样多。

第二步引出差,使差与比的标准同样多。接着教师在第二行再摆上1个,这时比多一个。然后在第二行再摆上1个,使学生说出比多2个;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比多的部分与的个数同样多。

第三步从分数入手建立“倍”的概念。接上面,如果把2个看作1份,有这样的几份呢?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的个数是个数的2倍。

把“倍”的概念理解透了,那么教有关“倍”的数量关系时就比较容易了。例如教“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种数量关系时,可以使用下面这样的应用题:

有3只黑兔,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4倍,白兔有几只?

在这道简单应用题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4倍”这个条件是关键。通过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清楚滴知道这句话的含意是:把3只黑兔看作1份,白兔有这样的4份。求3只的4倍是多少,就是求4个3只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3*4=12(只)。从而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如果在建立每一种数量关系时,都能使学生透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那么就为多步应用题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把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概括成关系式,如:单价Ⅹ数量=总价、速度Ⅹ时间=路程、工作效率Ⅹ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亩产量Ⅹ亩数=总产量,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这对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及寻找应用题的解题线索都是有好处的。

第6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在关于应用题教学方面提到要注意几点: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在解题和计算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简便解法或算法,以利于培养思维和敏捷性和灵活性。新课标中对于解决问题的要求在总体目标的第二点中这样提到圆: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对总体目标做进一步的细化,分为四个方面的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其中对于解决问题目标的具体要求如下: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由以上对《大纲》和《标准》中关于“应用题”和“解决问题”内容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不同:

1.1 《标准》避免了传统的“应用题”的提法,这不仅仅是一种称呼的改变,而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应用题”向来是小学数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于是老师们想尽办法让学生会解“应用题”,以至于演变到最后形成一种“题海战术”,将“应用题”分门别类,分为“行程问题”、“植树问题”等等,归纳出每一类应用题的解法,再辅以同类型的大量习题帮助同学掌握这种解法,而当学生真正面对实际问题时,并不是这样如此单一的一种类型的问题,曾经的熟练掌握现如今依然是一筹莫展。《标准》不再说“应用题”,而是将“应用题”背后所隐藏的“解决问题”提到台面上。

1.2 《标准》中对“应用问题”做了更具体的要求,避免了单一化的模式。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1.3 《标准》中关于“解决问题”的内容更加详尽,将“解决问题”的位置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显示了当今社会对“解决问题”的重视程度,将数学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的展现出来。

2 基于教材内容的比较分析

课改之前的老教材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比较强调解题策略,于是对应用题强调分类,一般将应用题分为两类: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简单应用题一般只用一步运算就能解决,复合应用题需要两步或两步以上的运算此案能解答的四则应用题,将一类用同样的解题策略去解决的应用题被归总在一起,这种方式呈现的应用题,确实让学生在面对具体的应用题这种类型的题目时便于选择解决策略,可是对于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是否有利还是一个未知数。

比较新老教材中的“解决问题”与“应用题”之后,可以归纳出以下两点:

2.1 老教材注重对“应用题”的分类,新教材则注重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抛弃了传统分类的思想。将“应用题”分类的思想继承于中国的传统数学,从《九章算术》开始,历代的数学都对应用问题采用了分类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原本是很好的,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善于思考总结的优秀品质,然而到了近代,这种分类的思想反而成为一种枷锁,在传统的“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观念指引下,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应用题”的解法而对学生施以大量的习题,甚至出现先记忆后理解的方式来解答应用题的模式。现如今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复杂的世界,现代人所面对的问题也不再仅仅是某个简单的问题,会解答简单的“行程问题”就能解决真实生活面对的问题么?还需要考虑汽油的燃烧速度,以及机器的磨损等一系列问题。破除传统的对“应用题”的分类模式,是现代教材一个大胆的尝试,只是老师们在应用教材的时候,有一个正确的数学观作为指导,数学是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2.2 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更接近现代生活。老教材中的“应用题”给出的条件往往是恰到好处,不多不少,有不少“应用题”具有明显的人为编制的痕迹,现实生活中几乎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训练的纯粹是学生的一种计算技能,而不是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思考与建议

3.1 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

对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以及校本培训,要落到实处,着眼于老师感到困惑的地方,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老师们有些想法希望实施,可是困惑于时间的限制,对于这一点需给予解释,教学进度的要求是看一个阶段而不局限于具体一节课,如果老师们认清了这一点,对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好的将新课改的理念融入教学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2 完善评价机制。

从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彻底走出来,让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为最终目标,迫在眉睫的是要完善当前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不要只局限在书面上的一些文字题,将实际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运用解决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将这样“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不仅用于平时的教学中,更用在考试中。

3.3 促进骨干教师的探讨与示范作用,促进所有教师的实践。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将别人的直接拿来往往是不合适的,因此需要每个学校组织自己的骨干教师多探讨,拿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要真正去实践,这样的过程需要学校领导与教委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倡导。

第7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关键词:解答 分数应用题 技巧 单位“1”

新课标指出:“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高年级阶段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都显得比较难。因此,教师如何教好这部分内容,学生如何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之一。在此,我就自己在教这部分内容的技巧浅谈如下:

一、抓关键句

分数应用题中都有说明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句子,这些句子是应用题的题眼、解题的突破点、是关键句,所以在做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在关键句下面画上线,在动脑、动手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题意。

二、找标准量

找标准量是解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标准量可以看作单位“l”。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计量单位,而且可以表示一个整体。要找到单位“1”,应从分率入手,抓住两条规律:

(1)固定式:这种类型的句子中,通常是找几个关键字,即“是”、 “占”、“相当于”等字后面的量。如:甲厂人数是乙厂人数的6/7,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3/4,第一季度用电相当于全年用电的1/4,应分别把“乙厂人数”、“总人数”、“全年用电”看作单位“1”。

(2)比较关系:关键句中“比”字后面的量是单位“1”的量。如“鸡比兔多1/3”,单位“1”的量是比字后面的量兔;“兔比鸡少1/4”,单位“1”的量是鸡。

三、画线段图

通过再造想象把题意转化为图形,再靠图形感知,把握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画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意,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建议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画出线段图。

其实,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只有三种基本问题: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解这些应用题需要弄清分数乘除法的含义和分数乘除法的关系。这三种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也就是:表示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的对应量。但三种问题的已知和未知不同,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已知单位“1”的量(另一个数)和分率对应量(一个数)去求分率,也需要用乘法的逆运算,即用这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并写成分数的形式。

如:女生21人,男生28人,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用女生的人树(分率对应量)÷男生的人树(单位“1”的量)=分率,列式为:21÷28。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已知单位“1”的量(这个数)和分率(几分之几),求分率的对应量,就用这个数去乘上几分之几。即: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的对应量。

如:兔有24只,鸡是兔的3/4,鸡有多少只?在这道题中,单位“1”的量是兔,求鸡有多少只就是求兔的3/4是多少。根据数量关系式:兔的只数(单位“1”的量)×3/4(分率)=鸡的只数(分率的对应量),列式为:24×3/4。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见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已知分率(几分之几)和分率对应量,去求单位“1”的量,就需用乘法的逆运算,即用几分之几去除对应的已知数。也就是:分率的对应量÷分率 =单位“1”的量。

如:杏树有18棵,是桃树的3/7,桃树有多少棵?在这道题中,单位“1”的量是桃树,求桃树有多少棵?也就是求单位“1”的量是多少。根据数量关系式:杏树的棵树(分率的对应量)÷3/7(分率)= 桃树的人数(表示单位“1”的量),列式为:18÷3/7。

四、总结归纳

从以上分析的过程可以看出,要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找准单位“1”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搞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也不能忽视。因此,在解题过程中,首先要认真审题,利用上面所述的方法找准单位“1”,再根据单位“1”的量是已知量还是未知量,确定用乘法还是除法解答。如果出现与“多”或“少”有关的几分之几时,就用单位“1”加上或减去几分之几。以下是我总结出的列式格式:

注:A表示标准量,b表示分率。

1.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

①简单式:A×b

②出现与“多、提高、增长”等有关量时:A+A×b或者A×(1+ b)。

③出现与“少、降低、节约“等有关量时:A-A×b或者A×(1-b)。

2.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或方程法:

①简单式:b对应的量÷b。

②出现与“多、提高、增长”等有关时:A÷(1+b)。

③出现与“少、降低、节约”等有关时:A÷(1-b)。

(以上内容在解答百分数应用题时也同样适用,只不过出现的分率是百分数形式)

第8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会遇到需要用方程来解答的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化难为易。如何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呢?这里我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总结了一些自己教学生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在小学阶段出现列方程解答应用题,应该是五年级的教材内容,教材上的例题少,但牵扯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学生学习非常吃力,我就根据学生目前的知识现状,把用方程解答应用题分成五大方面,从简单的知识入手。

第一类:利用公式解答应用题,例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98平方米,这个长方形的长是33米,宽是多少米?

(长+宽)×2=周长,解: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米。

(33+X)×2=198,让学生利用所学的长方形周长公式来解答,等量关系是学过的知识,学生容易理解。

第二类: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数,求这个数?

例如:五(一)班有女生28人,比男生人数多2倍少5人,男生人数有多少?把男生看成X人,那么X的2倍少5人就是28,学生很快就可以列出方程:2X—5=28

第三类: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甲乙两辆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货车每小时行57千米,经过5小时两车相距576千米,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让学生根据(甲的速度+乙的速度)X相遇时间=两地之间的路程,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式,把客车每小时的速度设为X千米。这样就很快可以列出方程:(57+X)X 5=576,这样难度降低,很容易理解这类应用题。

第四类:“和倍”、“差倍”应用题。例如:果园有梨树和桃树240棵,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3倍,求梨数和桃树各有多少棵?解答这类典题型,通常把一倍数设为X,解:设桃树有X棵,梨树有3X棵,所以很容易得出:梨树+桃树=240棵这个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式:3X+X=240 ,这样把难题用简单的等量关系划分出去,使学生简明易懂。

第五类:根据大数、小数、相差数等常用的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例如: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30人,到站牌下去了一些人,又上来了一些人,这时车上有39人,到站牌上来了多少人?这种类型的应用题用方程解答,学生很容易理解,因为关系式明确、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其方法。

第六类:一般的复合应用题,这类型的应用题,变化较多,内容也比较繁乱,它包括了很多数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算术,学生容易掌握,讲解时要培养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才能很好的解答出此类应用题。例如:丽丽到商店买东西,买了6个本子,给售货员10元,找回了7元,每个本子多少元?首先要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逻辑思维的能力,那就是:买本子的钱+找回的钱=给售货员的钱。这样学生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就可以很快的列出方程。

第9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一、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并作为一种普通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而应用题则是数学中的重中之重,掌握它,可以解决关系和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的定性认识学习应用题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做到相互理解,视界融合,全息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的方式为:分组交流、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自选学习方式、情境教学……

二、 疏通解答应用题的思维

教科书的知识需要掌握,但教科书不是目的,用教科书来教才是真谛。要通过师生的思想、情感、言行来表现,才能加快解答应用题的思路。

1 在快乐中寻找应用题的已知条件。

应用题中已知条件是用一些文字叙述一件事情,由这些事情的叙述而提出两个以上的条件,它们所求问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解题的依据。那么怎样才能依据条件寻找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思路呢?可以先开展分组交流,小组内“交头接耳”口里讨论着、手指划着题目中的条件,再组织各组代表交流发言,对说错的要引导正确方法;对说对的要给予表扬、赞许。这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主要表现在围绕学生的学习上进行的。

2 从直观的线段中寻找数量关系

从线段图中寻找数量关系,就是把应用题的已知问题来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特别对小学高年级的分数应用题,尤其应该这样,它更直观、形象、便于思考,便于师生交往,相互沟通。如:

一根铁条,第一次用去它的1/5米,第二次用去2/5,还剩2.8米,求铁条的长?

根据题意,画图如下:

01

针对上图,让学生在教室里一片“乱哄哄”地开展交流,交流后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激发学生要听课清楚,再请没有专心听讲的同学站起来说一遍,老师说:“××,你没有听清楚吧!老师猜对了吗?这样间接的批评,能被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接受,使师生的距离近了,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3 让学生轻松地从已学的概念或公式中找出数量关系。

从概念、公式中寻找数量关系,就是让学生透过对以往知识经验的反思、收集、探究,就是再发现、再加工,拓宽解答应用题的思路。如质数概念、表面积概念、圆的体积公式等等。如一种长方体纸盒,长2.5米,宽1米,高0.8米,做这样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硬纸板?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

这题首先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第一问题求纸盒的什么?第二问题是求纸盒的什么?它的公式是什么?怎样求?让学生理顺思路,学生表达,再设疑质疑,合作探究,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继续展开议论,营造和谐的相互学习氛围。

三、 让学生亲身体验

教室是学生学习应用题的重要场所,野外更是解答应用题的重要途径。现在有许多资料表明,一些发达国家的课堂可以设在田野里、大树下、小河边……这样让学生便于操作,亲身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探究。如:

相关热门标签